|
||||||
香港正處於一個東西板塊碰撞的接觸點,」一場香港所舉辦的「亞洲金融論壇」上,富達基金(香港)投資總裁安東尼.波頓(Anthony Bolton)這麼強調。 今年六十一歲,在擔任基金經理人期間創造一百四十六倍報酬率紀錄的波頓,原本已經宣布退休三年,但在二○○九年到訪香港三個月後,他推翻自己的人生決定,更舉家從倫敦,搬來了香港,因為他看到了一個讓世界經濟翻轉的機會。 這個機會,就在中國。而香港的平台提供了他實現這個機會的好地點,「我認為現在我們處於一個『雙速』的世界……,香港透過人民幣的國際化以及國際貿易,成為這兩個世界交界的地方,」波頓強調。 不僅以長期投資聞名的歐洲投資大師波頓看到香港的崛起,就連美國投機界代表,金融巨鱷索羅斯(George Soros)也帶著大把的資金來到香港設立辦公室。從波頓到索羅斯,這樣的國際投資大師紛紛錢進香港,根據香港政府的統計,二○○九年,匯入香港的資金高 達六千四百億港幣(約合新台幣二兆四千億元)。 她是中國反轉世界新支點 也是全球投資中國的首選門戶 過去一年多來,波頓並非唯一搬來香港的歐美重量級金融人士,包括英國最重量級的滙豐銀行(HSBC)已經把執行長辦公室從 英國搬到香港,為的就是更接近中國市場;瑞士銀行(UBS)也同樣把共同執行長希特維爾(Alexander Wilmot-Sitwell)派到香港,監督亞太區業務。 過去的香港,一直都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門戶,透過在香港掛牌,得以接觸來自全球的資金。但現在,香港已經不再只是扮演這樣的角色,她更是歐美乃至金磚 四國搶進大陸的灘頭堡,更是中國反轉世界的「支點」:透過在香港實驗人民幣離岸業務,有一天,中國可以用人民幣來征服世界。 在香港會展中心所舉行的這場香港年度最重要的金融活動上,台下來自三十三國、超過一千六百位的來賓,聚精會神的聽著台上來賓的演講。他們之所以遠赴香港,就是看好她未來與日劇增的「人民幣實驗場」角色。 在亞洲金融論壇的會場,幾乎所有人開口閉口談的都是「人民幣離岸業務」、香港的歷史機遇,以及香港如何利用這個機會成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論壇中的 德國記者顧絲貝(Sabine Gusbeth)強調,在歐洲四國財政危機爆發、歐元搖搖欲墜之際,德國人現在也對人民幣「很有興趣」。 正是這樣的全球目光,讓滙豐環球研究大中華區經濟學家郭浩庄認為,人民幣離岸業務,或許目前的總量並不大,但它已經讓香港 開展了「生命的第二頁」。「多年來,香港一直是中國的門戶……,離岸人民幣業務替這種門戶的角色,添上了新的面貌,香港成為投資中國貨幣的一個代表,」郭 浩庄強調。 根據香港政府的統計,香港的人民幣存款,因為推行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企業戶大幅增加,存款額一路從去年初的人民幣六百億元增加到去年十一月的二千七百九十六億元(約合新台幣一兆二千億元),成長三‧七倍之多。 她是人民幣實驗場 連麥當勞都開始發行人民幣債券 企業在港用人民幣發債的量,也從二○○九年的一百七十多億元,增加到去年的三百五十八億元,成長一‧一倍之多。包括麥當勞、開拓重工 (Caterpillar)等國際級企業都在港推出人民幣債券。農曆年剛剛結束,台灣的永豐金控也發布消息表示,旗下的永豐金證券跟工銀國際合作,發行了 人民幣三億元(約合新台幣十三億二千萬元)的債券,替永豐餘的海外子公司籌募人民幣資金。 不只債券、存款,香港去年也由海通證券領頭,陸續推出了四檔人民幣基金,引起全球市場高度矚目。施羅德(Schroders)私募的人民幣固定收益債券基金,金額八億美元,更在「兩天之內就募爆了」,一位香港投信界人士表示。 人民幣業務之所以能在香港如火如荼的推行,其實是得力於中國的推力,讓香港成為人民幣的實驗場,讓中國未來有機會利用人民幣,反轉世界。拉力則是這些歐美 重量級的基金經理人,看到了人民幣未來的潛力,蜂擁至香港淘金人民幣。 由推力來看,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分析,對中國來說,推廣人民幣的使用和人民幣的國際化,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如果中國有一天,經常帳戶 不是順差、是逆差怎麼辦?如果中國有一天需要借錢了,得要有一個這樣的facility(設施)才行。」 透過在香港進行「離岸」的人民幣業務,不但能達成人民幣逐步國際化的目標,當中國有一天如果需要向世界「借錢」,便可以仿效美國一樣的印鈔票。離岸的人民幣業務,也可以確保現階段中國內部人民幣和資本帳的穩定,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至於拉力,則是世界各國對人民幣的「興趣」,也就是看好人民幣未來的升值潛力。以目前香港的人民幣存款來說,單看利率不過一%左右,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工具。但如果加上了人民幣未來每年升值五%到六%的「想像」,就成為一個好投資。 對香港來說,在這拉力和推力間,香港政府也認知到,這個角色不會永遠存在,一旦人民幣完全自由化之後,香港的地位自然不如本地的上海,如何抓住機會,強化 自身角色,是香港金融圈非常關心的問題。「人民幣走出去,是國家的政策。走出去沒有專利這回事……主要是看香港本身,能不能利用自身先行者的優勢,來發展 起香港的離岸中心,」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在亞洲金融論壇上這麼強調。 她是金磚四國卡位灘頭堡 俄羅斯鋁業、巴西淡水河谷紛掛牌 二○一○年,香港第二年蟬聯全球首次上市(IPO)金額最高的市場,總共有一百一十三檔新股票上市,募集金額高達五百七十三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兆六千六百億元)。更重要的是,過往由大陸企業獨占鼇頭的香港IPO市場,出現了不一樣的面貌。 二○一○年一月底,俄羅斯富豪歐柏嘉(Oleg Deripaska)所擁有的全球最大氧化鋁生產商俄羅斯鋁業在港上市,上市首日的成交價港幣九‧六五元,籌資港幣一百七十七億元(約合新台幣六百六十億 元)。十二月,全球最大的鐵礦砂公司巴西淡水河谷(Vale S.A.)也在港第二上市(HDR)上市。此外,香港媒體也揣測,全球第三大的巴西石油,也有意願來港掛牌。 俄羅斯、巴西企業紛紛來港掛牌,顯示的是當歐美疲弱不振的時候,做為多金中國門戶的香港,吸引力與日劇增,儼然就是成為了金磚四國搶進中國的灘頭堡。 事實上,不只巴西和俄羅斯企業來港掛牌,歐美企業也正利用香港股市,打響在中國市場的知名度。 她是歐美品牌名氣墊腳石 歐舒丹上市,Prada打算跟進 其中最重要的例子,便是去年五月在港上市的法國保養品公司歐舒丹(L'Occitane),而義大利時尚品牌Prada也打算今年到港掛牌上市。 透過來港上市,這些金磚四國的能源公司能夠籌到在疲弱的歐美市場募不到的資金。而對歐美消費品公司來說,來港上市,更可以迅速打開在中國市場的知名度。 「這些能源公司或法國的化妝品公司喜歡來亞洲,因為它大部分業務都在中國或亞洲,首先它要打品牌。第二是市場的流動性也比較充裕,」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 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梁鳳儀分析。 看準了中國市場的潛力,國際對沖基金近來齊聚香港,準備放手一搏。 她是對沖基金新據點 就是要買中國,數量五年增五倍 「海外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不斷在香港成立公司,這些資金非常積極的想要投資在港上市的大陸企業,甚至直接投資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強調。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金融大鱷索羅斯來港。去年三月,總部位在紐約的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Soros Fund Management LLC)在港申請成立公司。 去年底,香港地標國際金融中心(IFC)二期三十五樓,索羅斯的對沖基金,「SFM HK Management Limited」的辦公室已經如火如荼的施工中,預計索羅斯將會以港為根據地,至少砸八十到九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六百億元)企圖從人民幣升值和在港 掛牌的中國企業上獲利。 根據香港政府估計,即使經歷金融海嘯,香港對沖基金數量卻沒減少。截至二○○九年,香港對沖基金數目為五百四十二支,已連續六年成長,數目較二○○四年成 長五倍之多。截至二○○九年三月,對沖基金在港管理的資金總額為五百五十三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兆六千億元),較二○○四年成長了六倍。 「當經濟的重心從西方轉移到東方,金融的重心也是如此。香港……,正抓住這個機會,做為中國和世界的橋樑,」曾蔭權在金融論壇的開場上強調。 經歷了金融海嘯,全球金融秩序大洗牌,金融重心由西方移往東方之際,香港正掌握這個歷史的機遇,發揮「支點」的最大功能,藉著中國崛起的機會,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