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升息,台灣降息,導引出大脫鉤時代的來臨。 全球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復甦不同步,美元強勢看升,亞幣全面走弱,啟動新一輪貨幣競貶大戰。 要換美元,再等等;要買台股,會有更好價位,金融市場翻天覆地將會是新常態。 十二月十八日凌晨三點,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如外界預期,宣布升息一碼(○.二五個百分點),是近十年來美國第一次啟動升息循環,終結了短期利率近乎零的時代。然而,十四個小時後,台灣中央銀行竟反其道而行,意外決定降息半碼,跌破業界眼鏡。 最能感受到這股戲劇性轉折的,莫過於銀行業。辦公室裡,前一刻行員正在慶幸美國利率回升,拯救趴到地上的存放款利差有望,將成獲利大補丸;傍晚央行消息傳 出,氣氛翻轉成譁然、欬聲嘆氣,這時大家紛紛問:「現在景氣究竟悲慘到什麼程度啊……,已經到了要CPR(心肺復甦術)的程度了嗎?」20年首見台美利率 脫鉤! 這是二十年來第一次,台灣與美國利率走向完全相反的方向。這不只標誌著台灣貨幣政策與美國脫鉤的歷史分水嶺,更很可能是亞洲新一輪貨幣大戰的序幕。美國曾 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國,台灣的利率走勢總是與美國亦步亦趨,「但這次,是第一次與美國反向,美國升,台灣降。」農業金庫總經理響蔑觀察。 亞洲貨幣大戰續集揭幕 各國降息趕進度,掛鉤中國變主流台灣央行戲劇性的演出,更導引出大脫鉤時代的來臨。美國升息,台灣降息;美元強勢看升,亞幣全面走弱;全球新興市場與成熟 市場復甦不同步;台灣降息之後,將呈現外銷熱、內需冷的截然不同步調。在這個大趨勢背後,與你我相關的金融商品也將有不同的走向,要換美元,可以再等等; 要買台股,可能會有更好價位;而新興市場仍然潛藏地雷,需要更加謹慎小心。 就在台灣與美國利率宣告脫鉤後,美國權威財經雜誌《霸榮週刊》(Barron's)刊出專文大呼:「別管《星際大戰》電影了,本週亞洲最盛大的首映會,是 貨幣大戰最新續集!」續集劇本是美國升息讓大家心中的大石頭放下來,然而亞洲貨幣的競貶還有一波波高潮,其中更以中國為首。 正在對抗低迷經濟成長率的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苦於緊盯美元的人民幣吃了貨幣貶值戰悶虧,導致出口衰退,這時抓緊反敗為勝的補位良機,在十二月十一日 無預警推出重量級武器——緊盯全球十三種貨幣的CFETS(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人民幣匯率指數,釋出讓人民幣改與包括美元、歐元、日圓等一籃子貨幣掛鉤的 風向,看看今年歐元兌人民幣貶值六%、日圓貶值三%,就知道他想給人民幣更大貶值空間的企圖。 「周小川的舉動,迫使亞洲其他央行競相確保自家貨幣兌人民幣不會升值。」《霸榮週刊》資深專欄作家阿諾德(Wayne Arnold)這麼寫著:「看看台灣央行總裁彭淮南,他今年已經讓新台幣兌美元貶了快五%,卻因為新台幣兌人民幣微幅升值,導致今年第三季台灣對中國出口 衰退了一三%,連累整體出口衰退九%。所以,在美國升息的隔天,彭讓台灣降息。」在他眼中,新一波貶值大賽,就是由台灣央行鳴槍。 在此之前,亞幣已經歷過一輪競眨,人民銀行今年以來已經五度降息、五度降準(存款準備率),人民幣兌美元貶值達四%;印度降息四次,韓國、泰國兩次,印尼一次,紐澳區的澳洲降息兩次、紐西蘭達四次。「我們比他們還晚降息,這次可說是跟上大家進度。」鄭貞茂說。 但貶值戰的續集,威力更強。在中國宣布祭出CFETS匯率指數前後兩週內,被視為人民銀行與市場「溝通」信號的人民幣中間價十連降,讓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貶值超過五%。 與美國利率脫鉤有預兆 彭總裁106頁資料暗藏6個盤算不只台灣,多數亞洲國家貨幣政策都改掛鉤中國。根據德意志銀行亞洲總體策略部門主管戈爾(Sameer Goel)預測,接下來包括中國、台灣、韓國、泰國都將繼續降息,滙豐銀行也把印度、印尼、澳洲、紐西蘭算進降息之列,亞洲主要市場只剩下菲律賓有升息的 可能。而且,「就算美國持續升息,亞洲也可能不斷降息。」戈爾在報告中指出。 今年三月,彭淮南在立法院報告就曾表示,台灣利率不必一直追隨美國,預示了即將脫鉤的打算。而他這次降息有備而來,在美國聯準會記者會當晚,央行深夜安排 一組人員加班留守應變;台灣央行理事會決議降息後,他為記者會準備了四大份共一百零六頁資料,詳細解釋為什麼要降息。 記者會大多數時間裡,彭淮南逐字念出螢幕上已寫好的句子;提問時,不論面對何種刁鑽疑問,他總有辦法告訴你,在哪份資料、第幾頁,早寫好了答案。精心布 局,不讓自己的談話有任何機會被誤解節錄成頭版標題,但這些四平八穩的聲明中,卻暗藏了六大點彭總裁沒說、不能明白說的秘密。 盤算1:利率要改盯人民銀行過去全球的利率循環劇本,是這麼演的:美國先升息,代表景氣脫離泥淖,開啟一個美好未來的循環,與美連動性高的國家隨後跟上來,接著才是全球其他體質尚可的經濟體。 也因此,與利率政策密切相關的台灣公債殖利率,總與美國十年期國債走勢連動。這次降息後,彭淮南被問到公債殖利率走勢,坦率回答:「在今天以前,多少還是會影響到我們的利率。」言下之意,今後,劇本就不必然是這樣走了。 與美國脫鉤後的台灣,正受到中國貨幣政策的強力牽引。澳盛銀行資深經濟師楊宇霆也在《彭博》(Bloomberg)訪談中指出,台灣經濟與美國的關聯性正緩緩的減弱,同時,中國對台灣的影響力卻越來越強。 雖然,彭總裁一直不肯鬆口談匯率,但各大外媒、經濟學家都暗示台灣降息是為了因應人民幣貶值。「中國不只是台灣的最大出口國,更已經是出口競爭對手,」元 大寶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暨院長梁國源分析,台灣出口連十個月衰退,正處於普通病房要不要轉加護病房的階段,而自九月台灣降息後,人民幣續貶,新台幣兌人民 幣還是升值了,眼看出口再壞就要進加護病房,「這次降息,匯率絕對是重要考量!」盤算2:中國若太慘,台灣跟著倒是的,出口還沒到進加護病房程度,但再不 出手救,就慘了。其實,出口不只連十衰退,「要不是一月有農曆年(假性成長),根本是連十二黑,而且近幾個月還是進、出口都衰退超過一〇%的雙赤字。」中 研院院士胡勝正觀察。 原因在中國。海關資料顯示,台灣對中國出口比重(含香港)已接近四成,中國早在二〇〇三年起,就躍升為台灣第一大出口國。中國經濟減速對各主要進口國的經 濟成長率衝擊,並不一樣,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貿易依存度較高,出口占GDP 比重高達六成,而且出口市場高度集中在中國,受中國衝擊相對大。在中國主要進口國中,台灣經濟成長率競只比巴西與俄羅斯要高。 彭淮南關心的是,十二月二十日,中韓FTA(自由貿易協定)第一階段生效,所產生的貿易擴張效果可能比韓歐、韓美FTA來得大,將衝擊台灣在中國的市占率,恐讓出口雪上加霜。 永豐金控首席經濟學家黃蔭基認為,兩岸商務、旅遊、貿易往來越來越密切,貨幣連動越來越深,加上台灣一直將設立人民幣離岸中心(在中國境外經營人民幣相關 業務)定為目標,但設離岸中心要人民幣存量六千億元以上,台灣卻因人民幣貶值,在今年六月達到三千三百八十二億元人民幣存款紀錄後就下滑了。彭淮南沒說的 是,要鼓勵人民幣存款增加,不能賺了利差賠了匯差,新台幣兌人民幣自然不能太強勢。 盤算3:暗撐房市力保軟著陸「現在是soft Landing(軟著陸)。」被問到降息是不是要拉房市,彭淮南不肯正面回應,只不斷重複這句話。 央行曾發表研究報告指出,用利率政策升息打壓房價,是大而不當,只願意祭出限制貸款成數等信用管制手段。鄭貞茂說,由此可見,「降息對房價的支撐,比解除 信用管制威力還大。」過去兩年來的打房已見成效。今年第三季全台房屋交易量(建物買賣移轉棟數)減為六萬五千棟,較去年同期減少一五%,台北市、新北市及 桃園市的房價也都出現明顯跌幅,下滑五%到三%不等。房市急凍到連不動產業者都心寒,中華民國營造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潘俊榮就呼籲,不要現在買房子,因 為還沒到低點。 胡勝正分析,房市降溫已經達到效果,彭總裁鬆銀根,卻不放鬆信用管制區,是要維持目前的緩跌走勢,不鼓勵炒房,卻也讓房價不崩盤維持經濟穩定。 盤算4:不怕外資逃,只怕來太多亞幣競貶時,最擔心嚇跑外資,導致金融市場不穩定。被問到降息會不會造成外資外逃,「外資今天買超的比昨天還多,事實證明你擔心的不會出現,」彭淮南說。 事實上,台灣不怕外資落跑,反而還擔心來得太多,導致新台幣欲貶不易。根據《彭博社》數據資料,今年以來外資買超台股達三十二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零五 十四億元),在不含中國、日本的亞洲股市中表現最佳。在外資眼中,台灣是亞洲貨幣大戰中的安全港灣,股價低,外債少,經常帳順差高,禁得起貨幣貶值,不用 擔心沓釜大舉外逃。滙豐(HSBC)亞洲經濟研究部共同主管范力民(Frcderic Neumann)在報告中指出,台灣貨幣雖貶值,卻不必擔心因資金流出而被迫拉高利率,相當罕見。 「台灣有些人擔心外資匯出,但實際上外資真的外逃反而有助台幣貶值,這正是台灣希望的方向。」楊宇霆指出。 彭淮南認為,台灣股票本益比偏低,跟大陸比起來便宜得多。「不要擔心外資,OK?假如說你的股票營收很好、本益比很低,它自然就回來了。」他說,他不怕外資因為降息而外逃,比起來,他更擔心產油國主權基金因為油價下跌、財政赤字而反過來賣台灣股票。 盤算5:幫企業作帳過好年歐美國家在大選前,向來不會有出人意表的貨幣政策出爐。央行不選擇將利率按兵不動,反而在這時節與美國脫鉤,讓全球經濟學家都跳進來說嘴,為的是什麼? 一個讓業界很開心卻不說破的秘密:年底作帳。 進出口買賣大多以美元計價,胡勝正舉例,如果以台灣一年出口金額三千一百億美元計算,新台幣兌美元貶值一元,躺著什麼都不用做,帳面上就賺了新台幣三千一 百億元。在年底送這個促貶新台幣的大禮,「可以說,彭總裁很通達人情。」胡勝正笑著說,就像央行在外匯市場阻升、阻眨,總在收盤前五分鐘出手,年底來個降 息驚喜,不脫向來的行事風格。 盤算6:助攻經濟,送新政府大禮央行列舉的降息理由資料申明白寫著,調整過季節因素後的經濟成長率,低點落在今年第二季,目前正踏上復甦之路,逐季好轉中。彭淮南也表示,明年景氣將比今年好,只是成長幅度有限。 在這時候貨幣政策全開,加點油,讓台灣經濟復甦得快一點、明年成長率更好看一點,經濟數宇先蹲後跳,不論誰當選,都是一份大禮。 經此台美脫鉤震撼,新台幣兌美元已經有人喊到三十五元兌一美元。明年到底還會不會再降利率?澳盛銀行預估,央行有可能在明年六月前再降半碼,將利率調整到一. 五%,但如果景氣復甦不如預期,也可能採取更加積極的貨幣政策。 「全球貨幣政策分歧已經成形,將來金融市場不確定性高,會出現蝴蝶效應,波動、意外越來越多。」黃蔭基強調。看懂彭淮南在低檔催油門算盤,也許明年台灣經濟加速,有機會重回升息軌道,跟上美國腳步。 在此之前,亞洲貨幣大戰正熱,條件比別人還優秀的台灣,綁緊安全帶,準備好爆米花,準備來場刺激的國際大秀。 出口關鍵字:中國! 中國經濟成長率放緩,加上外銷轉內需的結構性改革,明年自台灣出口至中國的表現並不樂觀。 消費關鍵字:貶值! 降息能減輕房貸壓力,微增民眾的消費實力;但貨幣貶值卻讓對進口產品的購買力下降。 彭淮南談經濟成長 去年這個時候,台灣經濟成長預測這麼高,你看看,預測一直下降,一直下降。 房市關鍵字:軟著陸! 房地產成交量急凍,央行寬鬆銀根減輕房貸壓力,成立支撐市場軟著陸的及時雨。 彭淮南談降息 我們利率還有很大的空間,而且流動性陷阱現在貨幣政策可以解決,我們利率還有很大的空間,沒有問題。 製作人.張毅君 撰文者.蔡靚萱 |
人民幣貶值屢屢引發市場震盪,說穿了是政策不夠透明,市場摸不透人民幣的實質匯價與政府的匯價底線。人民幣一次性大貶機會不大,但中國人行連番降息、降準也止不住經濟趨緩時,降匯極可能是人行救市的下一招。 二○一六年伊始,中國人民銀行連續幾天低開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A股市場拋售製造了藉口,也觸發各國股市的全面震盪。一周內全球股市損失二.三兆美元,為十五年來最慘澹的新年開局。 無論美元、歐元還是日圓,一天貶值一%或一段時間內貶值五至一○%,幾乎每年都可以見到數次,多數時候未見市場大驚小怪,人民幣的貶值幅度一天不到○. 五%,卻在整個風險市場掀起如此軒然大波。究其原因,是中國人民銀行的市場預期管理差、政策透明度低,令市場猜疑是否政府知道一些市場不知道的事情,更令 市場擔心小貶只是大貶的前兆。由於資金對政策前景缺少了解,無法量化風險,也沒有足夠的對沖工具,離場避險便成為條件反射。 為何引發股市大逃難? 政策不透明,人民無法量化風險由於對央行政策的傾向缺少了解管道,市場便用為數不多的資料分析,最顯而易見的資料,是大幅下降的外匯儲備,想當然的結論是資本外逃。這個結論,又與近期民眾爭相換匯現象吻合,硬著陸論、資本外逃論便大行其道。 毫無疑問,中國存在資本外逃現象,而且幣種避險意識已經從高淨值人群擴散到街頭市民,人民幣的貶值壓力預計會持續存在。不過筆者相信,外匯儲備下跌因素被過高評估了。 首先,去年夏季人民幣貶值和國內債市活躍以後,大量中國企業將美元債轉成人民幣債。這是匯率預期改變和套利交易平倉後的正常市場行為,對外匯儲備有衝擊, 但非一般意義上的資金外逃。筆者估計大約三千五百億美元公司債已做了轉換,尚有兩千億美元左右投機資金可能轉換,公司債轉換所帶來的外匯流失,可能最壞時 間已經過去。 匯率調節主要為平衡環境 引起波動,不排除是人為失誤其次,普通百姓換匯大增,匯率預期改變後,儘管換來的美元沒有資產支持,收益率並不具吸引力,但一般人總之換了再說。由於每人 每年換匯額度為五萬美元,年底作廢(而且外管局在新年初有新規則公布實行),去年最後兩個月,不少人從親戚朋友那裡借來未用的額度,勇猛衝刺。今年股市下 挫之下,換匯需求更大,連新華社也要發文「絕大多數家庭沒有必要換購美元」,為恐慌降溫。 筆者認為,民眾的換匯需求會持續上升,不過每年五萬美元的額度卻是硬框框(編按:沒有彈性的),換完之後沒有第二次,而且換匯過程中看不見的門檻似乎已被悄悄地抬高了。資金跨境流通的灰色地帶,基本上被堵死了。 從政策層面上,筆者認為政府主導的人民幣匯率一次性大貶的機會不大。貶值幾乎可以肯定會帶來其他新興國家的跟風,對出口的幫助有限,對股市的潛在殺傷力頗 大。在一個維穩的政策導向十分明顯的政府,估計沒有人願意捅這個馬蜂窩,負上政治責任。再加上央行主管匯率的官員正在人事變動中,筆者認為,人民幣短期內 難有一次性大幅貶值。 近期人民幣匯率波動,主要源自央行政策由盯美元轉向盯一籃子貨幣,又由於新興市場匯率顛簸,人民銀行在政策把控上未盡人意,在市場預期管理上不得要領,股市震盪更是火上澆油。 筆者相信目前中國的匯率政策,主要著眼點不在於幫助出口,而在於平衡宏觀環境,在不引起市場大幅波動的情況下調節流動性。當然,中國人民銀行在制定匯率政策上經驗不足,國際國內環境又十分複雜,不排除人為失誤的可能性。 從宏觀政策角度,儘管今年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均會進一步放鬆,其對實體經濟的幫助值得懷疑。如果經濟的下滑速度過快,筆者估計人民銀行在降息、降準之 外,還有降匯一招。同時,升值預期已經出現逆轉,人民幣會在相當時間內受壓,一六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見七的機會頗大,對一籃子貨幣也可能輕微貶值。 撰文 / 陶 冬 |
全球負利率競賽開打,台灣央行會跟進? 一旦降息,誰將受害最深?低利率時代又該如何自保? 全球央行面臨實施負利率政策壓力,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開槍」的國家,台灣央行是否也會跟進? 日本央行推出負利率政策,引起反效果,全球股市重挫,台灣央行總裁彭淮南,農曆春節每天赴央行加班,外匯局、業務局、國庫署、秘書處,天天都有人輪班,緊盯全球金融市場。 「央行不會讓利率變負,」中研院院士胡勝正說,並表示,「央行貨幣寬鬆政策,將會繼續。」他認為,利率下降,最大受害者就是存款戶,以日本為例,根據統計,日本七成的金融資產,是直接或間接由六十歲以上的人持有,利率下降,對其中靠利息生活的人而言,收入會減少,收入減少就會收縮消費,不會擴大支出;台灣情況也相同,依賴存款利息生活的退休族,將是降息最大受害者。 當韓國降息、台灣出口續衰為救疲弱出口,央行勢必啟動降息台灣央行不會讓利率變負利率,但,今年卻持續有降息壓力。 胡勝正認為,日本開第一槍,對台灣壓力還沒那麼大,但,如果韓國跟進,台灣就會降息了。 因為,日本不是台灣的出口競爭國,韓國才是,而韓國向來緊盯日本貨幣政策,因此,估計韓國這次不會沒有動作,一旦韓國降息,造成韓元貶值,那對台灣的出口就會有影響,台灣只好跟進降息,進一步引導匯率貶值,提高出口競爭力。 除了來自韓國的壓力外,台灣出口持續衰退,也是央行將降息的原因。 財政部長張盛和預估今年一月出口,將和去年十二月一樣,呈現兩位數衰退幅度,去年十二月台灣出口值為二百二十多億美元,比前年同期衰退二二.九%,出口疲弱,可見台灣經濟情況依然低迷。 這兩個因素,讓央行近期內有降息的壓力。央行在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後,曾經連續降息七次,重貼現率從三. 六二五%,降到一.二五%,之後又升息,直到去年,才又降息兩次,重貼現率來到一.六二五%,目前距離當年最低水準,仍有〇. 三七五個百分點空間。但,這次一旦央行啟動降息,不排除利率可能創下歷史新低水準。 「央行今年如果三次降息,不要太意外。」一位金融機構總經理說,他認為,雖然台灣負利率的可能性不高,將來,利率趨近於零,是有可能的。 當利率趨近零,錢該擺哪裡? 定存、現金殖利率穩定股相對安全但,以調降利率,來刺激經濟的效果如何?胡勝正認為,如果沒有投資機會,調降利率是沒效的,以消費面來看,有錢人,可能會因利率低而多消費點,但沒錢的人會不敢消費,尤其是靠利息生活的退休族,造成通貨更緊縮。 「利率四%以下,對刺激經濟,毫無效果。」長期關注國際金融、第一銀行前董事長黃天麟認為,利率如果是在一〇%,調高利率,遏止通貨膨脹,非常有效,如果要振興經濟,降低利率,也會有效;對一家工廠面言,如果貸款利率是一〇%,降兩個百分點,變八%,利息負擔會輕很多。但,當利率降到四%以下,目前二%,未來降到一%,對工廠老闆的投資決策,就沒有影響,因為資金成本非常小。 他也認為,央行會降息,但只有宣示效果,利率政策對刺激景氣是無效的。 台灣的利率可能趨近於零,一般民眾的錢該放在哪裡?「三%獲利,就算很賺了。」國際票券總經理蔡佳晉說,過去大家習慣經濟年年成長,投資報酬率有七%、八%,甚至是兩位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要迎接低報酬的年代,大家要習慣。」他認為。 而,年息一%左右的定存、現金殖利率穩定的績優股,恐怕是短時間,相對安全的標的了。 對貸款戶而言,利率降低,利息負擔越來越輕,是負利率時代的受惠者,但,「資本一定要有利潤,」黃天麟認為,因為,負利率是經濟上非常不正常的情況,利率總有一天要回升,屆時,在低利率、零利率時借錢的人,壓力會非常大。 短期來看,台灣雖然沒有負利率的可能,但是,利率卻可能在國際負利率戰爭下,創下新低,面對低報酬率時代的來臨,每個人的投資心態都要調整,謹慎保守,才持盈保泰。 撰文者賴寧寧 |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周五表示,今年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將保持相對穩定,兌美元匯率仍有可能貶值3%~5%。貨幣政策方面,預計年內仍有一次降息。
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穩定
朱海斌表示,今年一月以來,央行在與市場的政策溝通上有了明顯的改善。1月底以後傳遞的一個比較一致的信號是人民幣不存在長期的趨勢性貶值的基礎,更加明確的是人民幣會對一籃子貨幣相對穩定。
對於市場更為關註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走勢,朱海斌認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件事:一是人民銀行對目前的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機制會不會再堅持下去,中間會不會出現反複,在他看來,央行今年會一直堅持這個新的機制。另一個是,取決於美元兌全球主要貨幣的匯率走勢。目前基本判斷大概率是美元仍然會比較溫和地走強,兌其他的貨幣仍然會處於比較強的水平。所以,今年下半年人民幣兌美元仍然極有可能會出現大約3到5個百分點的貶值。
不過,朱海斌認為,如果人民銀行今年堅持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新機制,那麽資本外流在下半年有望出現比較明顯的好轉。
央行和外匯局近日先後公布了2月的外匯儲備、外匯占款和銀行結售匯數據,數據顯示資本外流的趨勢和人民幣貶值預期均有所緩解。
在此之前,從2014年6月外匯儲備余額達到3.99萬億美元的最高峰,到去年年底的3.33萬億,外匯儲備約減少6600萬億。朱海斌預測,這一期間資本外流約8500億美元。
其中,企業資產負債表的調整占最主要的部分,朱海斌預計達到6200億美元。
與此同時,去年8•11匯改之後,在居民部門、以及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凈誤差與遺漏這一項的上升比較快,他認為,這一部分可以解釋為在人民幣貶值預期加強的情況下,出現了資本外逃。
“如果這是兩個最主要的資本外流因素的話,企業的資產負債表調整是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會有一個終點,不是無終止的持續的過程。摩根大通估計,今年資產負債表調整還有4000多億左右,此後企業業的資產負債表調整就基本可以結束。”朱海斌進一步表示。4000億左右這個規模固然不小,但我國每年的經常項目順差是3000億~400億之間, 所以基本上可以抵消。
“新的匯率機制能不能穩住,一個核心在於資本外逃,也就是遺漏項下,能不能被控制住,這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市場的預期。在過去年一兩個月之內,市場對人民幣預期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調整。”朱海斌稱。
“我們看1月份到2月份資本外流出現比較明顯的下調,如果這種情況在接下來兩三個月一直持續的話,市場對人民幣預期會出現比較明顯的調整。所以在遺漏項下的資本凈流出很可能出現相對比較緩和的下降的過程。全年來看外匯儲備仍然往下走,但是不會引起一個恐慌式的資本外逃,這個可能性基本可以避免。”朱海斌認為。
年內或降息一次
朱海斌表示,今年中國在貨幣政策上在實際操作里可能會有更大的空間。
日前,央行行長周小川在2016年G20首次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表示,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處於穩健略偏寬松的狀態。
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里面,關於貨幣政策提出了兩個關鍵指標,一個是M2(廣義貨幣),一個是TSF(社會融資總量),其中TSF是第一次被引進政府工作報告。
“之前TSF對應的是銀行信貸增速目標,但是銀行信貸增速已經很多年沒有被列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把TSF重新放回到政府工作報告的指標里,應該說在某種程度上是希望給貨幣政策市場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指引。”朱海斌表示,按照報告中給出的13%的TSF增速可以理解為相對比較寬松的信貸政策。
他進一步解釋稱,13%的TSF,根據官方數據,可以很容易算出今年TSF增量大概是18萬億到19萬億,存量接近140到150億,所以13%這個數是比較大的。另外,在TSF里不包含地方政府置換的安排,按照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此前的表態,今年地方政府債務置換或將從去年3.2萬億進一步增加到5萬億,如果把這個因素也考慮進去的話,今年實際的信貸增速可以達到15%~16%左右,應該說信貸增速跟我國經濟增速相比,相對是比較寬松的。
另外,關乎貨幣政策的另一個指標是利率政策,對應的是CPI的目標。今年政府定下的CPI的目標為3%,但是,朱海斌認為,從目前來看,今年CPI會明顯的低於3%,並預測全年CPI略低於2%。所以從利率政策的操作來看,摩根大通預計,降息仍然會持續進行。但降息的空間今年會相對比較有限,預計全年只會有一次降息。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周五表示,今年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將保持相對穩定,兌美元匯率仍有可能貶值3%~5%。貨幣政策方面,預計年內仍有一次降息。
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穩定
朱海斌表示,今年一月以來,央行在與市場的政策溝通上有了明顯的改善。1月底以後傳遞的一個比較一致的信號是人民幣不存在長期的趨勢性貶值的基礎,更加明確的是人民幣會對一籃子貨幣相對穩定。
對於市場更為關註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走勢,朱海斌認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件事:一是人民銀行對目前的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機制會不會再堅持下去,中間會不會出現反複,在他看來,央行今年會一直堅持這個新的機制。另一個是,取決於美元兌全球主要貨幣的匯率走勢。目前基本判斷大概率是美元仍然會比較溫和地走強,兌其他的貨幣仍然會處於比較強的水平。所以,今年下半年人民幣兌美元仍然極有可能會出現大約3到5個百分點的貶值。
不過,朱海斌認為,如果人民銀行今年堅持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新機制,那麽資本外流在下半年有望出現比較明顯的好轉。
央行和外匯局近日先後公布了2月的外匯儲備、外匯占款和銀行結售匯數據,數據顯示資本外流的趨勢和人民幣貶值預期均有所緩解。
在此之前,從2014年6月外匯儲備余額達到3.99萬億美元的最高峰,到去年年底的3.33萬億,外匯儲備約減少6600萬億。朱海斌預測,這一期間資本外流約8500億美元。
其中,企業資產負債表的調整占最主要的部分,朱海斌預計達到6200億美元。
與此同時,去年8•11匯改之後,在居民部門、以及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凈誤差與遺漏這一項的上升比較快,他認為,這一部分可以解釋為在人民幣貶值預期加強的情況下,出現了資本外逃。
“如果這是兩個最主要的資本外流因素的話,企業的資產負債表調整是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會有一個終點,不是無終止的持續的過程。摩根大通估計,今年資產負債表調整還有4000多億左右,此後企業業的資產負債表調整就基本可以結束。”朱海斌進一步表示。4000億左右這個規模固然不小,但我國每年的經常項目順差是3000億~400億之間, 所以基本上可以抵消。
“新的匯率機制能不能穩住,一個核心在於資本外逃,也就是遺漏項下,能不能被控制住,這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市場的預期。在過去年一兩個月之內,市場對人民幣預期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調整。”朱海斌稱。
“我們看1月份到2月份資本外流出現比較明顯的下調,如果這種情況在接下來兩三個月一直持續的話,市場對人民幣預期會出現比較明顯的調整。所以在遺漏項下的資本凈流出很可能出現相對比較緩和的下降的過程。全年來看外匯儲備仍然往下走,但是不會引起一個恐慌式的資本外逃,這個可能性基本可以避免。”朱海斌認為。
年內或降息一次
朱海斌表示,今年中國在貨幣政策上在實際操作里可能會有更大的空間。
日前,央行行長周小川在2016年G20首次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表示,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處於穩健略偏寬松的狀態。
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里面,關於貨幣政策提出了兩個關鍵指標,一個是M2(廣義貨幣),一個是TSF(社會融資總量),其中TSF是第一次被引進政府工作報告。
“之前TSF對應的是銀行信貸增速目標,但是銀行信貸增速已經很多年沒有被列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把TSF重新放回到政府工作報告的指標里,應該說在某種程度上是希望給貨幣政策市場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指引。”朱海斌表示,按照報告中給出的13%的TSF增速可以理解為相對比較寬松的信貸政策。
他進一步解釋稱,13%的TSF,根據官方數據,可以很容易算出今年TSF增量大概是18萬億到19萬億,存量接近140到150億,所以13%這個數是比較大的。另外,在TSF里不包含地方政府置換的安排,按照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此前的表態,今年地方政府債務置換或將從去年3.2萬億進一步增加到5萬億,如果把這個因素也考慮進去的話,今年實際的信貸增速可以達到15%~16%左右,應該說信貸增速跟我國經濟增速相比,相對是比較寬松的。
另外,關乎貨幣政策的另一個指標是利率政策,對應的是CPI的目標。今年政府定下的CPI的目標為3%,但是,朱海斌認為,從目前來看,今年CPI會明顯的低於3%,並預測全年CPI略低於2%。所以從利率政策的操作來看,摩根大通預計,降息仍然會持續進行。但降息的空間今年會相對比較有限,預計全年只會有一次降息。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北京時間7月14日19:00,英國央行公布利率決議——意外按兵不動,維持利率在0.5%的水平,預期0.25%,前值0.5%;英國央行維持資產購買規模3750億,並未擴大量化寬松(QE)。大部分官員預計8月或將放松政策。
在6月23日,即英國脫歐當日,全球市場面臨“黑色星期五”,匯市暴動、全球股市暴跌。面對這番亂局,包括英國、美國、日本等各國央行紛紛表示將要開展“大營救”,力圖維穩市場。例如,英國央行行長卡尼此前就表示,未來幾個月(夏季)很可能出手降息,以應對英國公投脫歐結果。
其實不僅是英國央行,日本央行、歐洲央行等近期在貨幣寬松方面也顯得躊躇不前。各國經歷了幾輪QE後,經濟未見複蘇,資產價格卻被不斷推高。BIS總經理海梅·卡魯阿納近期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時表示,當前各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空間十分有限,因此結構性改革已經勢在必行,他表示“貨幣政策已經負重過度”。
決議公布後,英鎊/美元瞬間暴漲135個基點,美元指數下挫;英國10年期國債延續跌勢,收益率漲5個基點至0.79%。
英國央行意外按兵不動
早在利率決議公布前,彭博新聞社調查顯示,55%的受訪經濟學家預計,英國央行會議將決定2009年來首次降息,多數預計會下調利率25個基點至0.25%。
針對此次英國央行意外按兵不動的事實,牛津經濟研究所全球首席宏觀策略師斯特恩此前對記者表示,除卡尼之外,其他八位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委員此前對降息態度尚不明確,可能傾向於等更多數據出爐後再做決定。脫歐真空期內,市場情緒略有緩釋,但警惕隨時發酵,不可低估。
他也指出,“預計英國央行將會在8月議息會議上降息至0%的水平,我們將英國加息的時點進一步推遲至2019年,預計比歐洲央行再晚6個月。”
不可否認的是,英國的前景仍然令人擔憂,不確定性則是市場真正的“殺手”。
英國脫歐以來,先是英國首相卡梅倫宣布辭職,再來便是主張脫歐的法拉奇意外辭任英國獨立黨領袖,這令英國政壇波瀾再起; 眼下,英國內政大臣特蕾莎·梅被正式任命為本國第13任首相,成為了英國歷史上第二位女首相,但她卻表示年內不會觸發歐盟公約第50項條款,這令脫歐進程再添變數。
《里斯本條約》第50條款規定了歐盟成員國退出的程序,任何國家離開歐盟都將觸發該條款。
此外,7月14日,頗受歡迎的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辭職,英國內閣出現大改組——原外交大臣菲利普·哈蒙德接任新財長;前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為新任外交大臣;大衛·戴維斯為首席脫歐大臣;安布爾·拉德為新任內政大臣。這一“大洗牌”也令市場對於新內閣的政策走向充滿疑惑。
此次英國央行選擇觀望,主流觀點也認為,如果市場在下一個月中出現嚴重異動,不排除央行幹預的可能性。
自從金融危機以來,歐美各國被迫下猛藥自救。2008年11月,英國央行宣布下調基準利率150個基點,從4.5%降至3%,這是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自1997年獲得政策獨立性以來最大幅度的降息。
此後,該行在2009年3月降息0.5個百分點至0.5%——這是英國史上最低利率水平,同時啟動QE。目前為止的QE總規模達到3750億英鎊。
但不可否認的是,盡管金融系統通過當時的幾輪QE獲得了額外流動性,但每次QE的邊際效應都在遞減。
歐美日央行“蠢蠢欲動”?
其實,英國脫歐只是觸發央行進一步寬松預期的因素之一,而長期低增速、高負債、低生產率的現狀,外加結構性改革始終缺位,導致全球經濟複蘇乏力,這才是“始作俑者”。此時此刻,盡管貨幣政策已經過度承壓,但身負法定使命的央行家們也只能艱難地“大步向前”。
除了英國央行,日本央行、歐洲央行等近幾個月來都表示,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寬松力度,盡管數次都令市場失望;而對於已經進入加息通道的美聯儲而言,今年的加息大計也有“泡湯”的可能性。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記者表示,“全球持續的政治和經濟風險將是英國脫歐帶來的關鍵影響。摩根士丹利全球團隊已經將美聯儲今年加息的次數預期降到0。”換言之,盡管央行對於進一步寬松有所猶豫,但是長期低利率的寬松環境或將成為常態。
此外,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7月11日表示,考慮采取10萬億日元的經濟刺激措施,政府可能會考慮在四年來首次發行新的日本國債。
更值得註意的是,全球近期開始熱議日本央行進行“直升機撒錢”的可能性,即日本政府發行非上市永續債券,由日本央行直接購買,以此進行財政刺激,如刺激消費和削減稅收,但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多次否定直升機撒錢的可能性。
盡管如此,“由於日元近期大幅升值,不排除日本央行下半年再度加碼寬松。”招商證券(香港)宏觀經濟研究部副總裁宋林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轉視歐洲,此前貨幣市場遠匯走勢暗示,歐洲央行在9月會議上或將下調存款利率10個基點,進一步擴大負利率。
眼下,歐洲的情況實在不容樂觀,甚至傳出了“歐洲危機2.0來襲”的預言。上周四,意大利與歐盟委員會關於銀行債務重組談判陷入僵局的消息傳出之後,銀行違約概率激增,市場擔憂進一步加深,德銀股票大跌,意大利第三大銀行西亞納銀行的CDS價格飆升。
全球央行陷“寬松困境”
盡管全球央行在眾多場合表示出了寬松的可能性,但實質上,這可能已淪為了一種“口頭寬松”,因為類似政策的邊際效應正在驟降。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指出,QE短期可以對刺激經濟增長起到作用,但長期而言,印鈔只是為解決結構性問題爭取到喘息時間。它本身不僅解決不了結構性問題,而且為未來的金融穩定埋下了炸彈。
“比如,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急劇擴大,但資金並不一定進入實體經濟。一部分會流入金融市場;一部分會作為超額準備金流回中央銀行。貨幣擴張最後進入到資本市場,不是去購買新的投資品,而是推高了已有資產的價格。美聯儲之所以要退出QE是因為工資出現較強增長勢頭,擔心發生通脹;同時也擔心流動性過於充裕導致資本市場不穩。”他稱。
再以日本為例,宋林對記者分析稱,眼下,龐大的量化和質化寬松(QQE)規模已經使得日本央行目前持有約1/3的日本國債,在ETF市場上占據半壁江山,並已經成為日經225指數中的200多家公司的前10大股東。資產價格也由於央行的購買行為被顯著拉升。在此框架下的發展會導致日本經濟和金融體系的扭曲程度繼續加劇。
回顧金融危機以來的這幾年,危機的爆發本應預示著“去杠桿時代”的到來,從而使得全球經濟更為均衡。然而,長期低利率環境導致全球債務水平不降反升,這一結構性問題使得全球經濟更加缺乏韌性。
據BIS測算,截至2015年年末,全球債務已經占到GDP的235%,這一比例在金融危機前約為212%。債務增幅在發展中國家則最為極端,從2007年的121%飆升至去年的179%。在高負債的背景下,私營部門加大投資的意願也持續低迷,這直接造成實體經濟複蘇乏力。
“金融繁榮周期中,信貸大幅增加,期間資源也往往容易轉移到更為低效的部門中,這在無形中拖累了生產率增速。當危機隨之而來後,金融繁榮周期中出現的資源錯配更難以扭轉,其影響可能會持續擴大,進一步打擊生產率。”卡魯阿納對記者稱,眼下,貨幣政策已缺乏回旋空間,各國結構性改革刻不容緩。其實,這也是今年由中國擔任主席國的G20峰會的主要使命。
北京時間周二(8月2日)12:30,澳洲聯儲(下文稱“澳聯儲”)宣布下調現金利率目標0.25個百分點,至1.5%,創歷史新低。澳聯儲也是在英國脫歐後,第一家宣布降息的央行。
澳洲聯儲發布聲明稱,澳元匯率升值將使得經濟調整複雜化,澳洲就業市場指標好壞參半,且預計通脹在一段時間內將維持在相當低的水準。此外,由於低利率加劇房地產市場風險的可能性正在減少,這也緩解了澳聯儲降息的顧慮。
法國外貿銀行日本經濟分析師Kohei Iwahara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澳聯儲降息25個基點是預料之中。“此前,澳洲對於礦產部門的依賴較大,因此經濟轉型過程本就十分艱辛,加之澳元走強打擊了澳洲出口。”
值得註意的是,澳洲國內投資持續疲軟,非礦業部門投資的提速也無法抵消礦產投資潮的衰退。此前較具韌勁的勞動力市場也開始喪失動能,工資增速乏力。
(澳洲投資放緩)
Kohei Iwahara表示,一切都與澳元走強息息相關。自4月此以來,主要由於美聯儲推遲加息,澳元對美元不斷升值,已經從0.72美元升值至0.75美元。在這一背景下,澳洲通脹數據再度走軟,從2016年一季度的1.3%下滑至2016年二季度的1.0%,這也遠遠低於2%-3%的澳聯儲通脹目標範圍。
(澳元年中以來持續升值)
“澳洲2016年二季度通脹已經降至1998年二季度以來的最低水平。為了對沖這些負面,澳聯儲降息合情合理。此外,澳洲政府也將繼續鞏固財政政策。” Kohei Iwahara告訴記者。
(澳洲CPI創1998年二季度以來新低)
這是澳洲聯儲近三個月以來的第二次降息。5月3日,為了應對通脹放緩,澳洲聯儲宣布降息25個基點,打破了一年來按兵不動的局面。
此前,在英國脫歐後,各大央行都表示將會加碼寬松,為市場提供流動性,但卻紛紛失約,並選擇繼續觀望脫歐的長期影響。英國央行、歐洲央行、美聯儲在7月均未調整基準利率,維持原有貨幣政策不變。日本央行上周的寬松力度也不及預期,僅僅擴大了ETF的購買規模。
值得關註的是,本周四晚間將迎來英國央行議息會議。這是英國在6月底歷史性脫歐以來的第二次央行政策會議。在上一次會議時,央行出人意料地按兵不動:沒有降息,也沒有推出其它的刺激舉措。英國央行本質上是對脫歐後續發展做出“觀望”。飽受打壓的英鎊壓力釋放後反彈,一度出現空頭回補行情。
但是,盡管當天沒有采取行動,英國央行指出,“貨幣政策委員會中最重要的成員預期8月寬松政策”。嘉盛集團分析師James Chen對記者稱,“這遠談不上承諾,但暗示央行確實有意在下次合適的時候寬松政策。而本周可能就是合適的時候,主流預期值也預測基準利率自目前的0.50%下調至0.25%,創下歷史新低。”
至於英鎊的未來走勢,FXTM富拓研究分析師Lukman Otunuga對表示,市場對英國央行2016年降息的預期高企,這也在近期持續阻礙了英鎊上漲。“英鎊人氣不佳,如果上周公布的令人擔憂的PMI數據引發人們對第三季度GDP下降的預測,那麽英鎊料進一步走低。”
澳大利亞聯儲公布8月利率決議,從8月3日期,將現金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1.50%,符合市場預期。
同時,澳洲聯儲聲明,澳元匯率升值將使得經濟調整複雜化,預計通脹一段時間內將維持在相當低的水準。經濟整體增速持續溫和;可持續增長的前景因降息而改善。降息不大可能使樓市風險惡化,信貸機構對部分行業放貸采取更為謹慎的態度。
此前市場普遍預期澳洲聯儲將會降息,並預計在澳洲聯儲降息25個基點後,澳元/美元將僅適度下跌。降息決議公布後,澳元/美元短線快速走低約50點,最低至0.7492。
“堅定不移降低各種企業成本。擇機進一步實施降息、降準政策。”這是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3日上午發布的《更好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一文中的建議。但到了3日下午,上述字句已被刪除。此舉引發強烈關註。
一些觀點認為,刪文舉動可能隱含了一個信息:到目前為止,降準、降息不在政府和央行的考慮範圍。
不過,一名接近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並非是一份已經正式出臺、生效的文件,只是發改委政研室一份儲備性的、前瞻性的研究報告,這種研究報告在發改委政研室有很多,要根據經濟形勢擇機出臺或不出臺。通常情況下,這類文件就算是能夠正式發布,也要經過多重程序,或許還要進行修改。
財政部一位官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單純的貨幣政策效應已經甚微,“大家更寄希望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來提振經濟,或者說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刪文可能是由於媒體的過度解讀或市場的敏感反應。”
央行網站3日傍晚的最新文章顯示,2016年央行分支行行長座談會稱,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預調微調,增強針對性和有效性。
是否有必要降息、降準
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一些專家表示,發改委政策研究室是一個發改委內部的研究機構,其研究視角和其他市場研究並沒有什麽不同,也是以經濟的走勢為出發點,因此也可以有自己的觀點。但並不意味著未來政策一定會這樣做。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就是篇政策研究性質的報告,並不具有市場所猜度的那樣是釋放某種政策信號,刪改是為了避免市場過度解讀。”
也有觀點認為,降息、降準的政策決策權在央行,甚至是國務院,發改委政策研究室此次發文建議擇機降息、降準可能會誤導市場,這或許是上述建議被刪的主要原因。
那麽當前階段究竟是否有必要降息、降準?
央行2015年進行了5次降息,目前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至4.35%,五年以上的商業貸款基準利率降至4.9%。
上述接近發改委政策研究室人士表示,目前經濟形勢發展的趨勢還不是非常清晰,作為儲備政策,提出降息、降準還是可以研究的。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經濟增速情況來看,企業融資成本要下降還是有必要、有空間的,這種情況下還是要降息。
但他同時強調,降息還是要考慮另外一方面,就是對人民幣匯率會不會帶來一定壓力。眼下,美國進入加息周期,如果此時降息,人民幣貶值壓力會更大。這會帶來兩方面效果:一方面,對出口可能有效果,但不見得很大;另一方面,貶值或許會加速資本流出,導致中國投資增速的下降。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民間融資的真實成本被高估,對企業而言現有的利率水平其實並不高。
根據他的研究測算,目前民營企業的融資利率在6.6%~6.7%,距離最高位的9.6%已經大幅下跌。尤其是融資利率和企業息稅前利潤率比較,現在的息差幾乎與2012年在同一水平。
是否繼續降準,要根據流動性情況判斷,這要看外匯占款是否繼續減少。今年6月外匯占款較5月減少了977.27億元。據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解讀,減少主要與英國“脫歐”公投導致的金融市場波動有關。在此之前,5月外匯占款環比減少337億元,降幅連續5個月收窄。
連平表示,除了降準,目前央行有很多可替代的調控工具未滿足短期、中期的流動性安排。而降準對多各方面的影響可能會比較大。
魯政委表示,從整個國家大的政策導向來看,進一步降準的可能性也不大。
今年5月9日,權威人士在《人民日報》的撰文中,首次提出了“房地產泡沫”,並且警示了風險。7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抑制資產泡沫”,業內人士解讀這主要指向房地產行業。
“這樣的政策背景下,一旦繼續降準,很容易造成市場的誤讀,尤其是在房地產上。”魯政委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上述財政部官員也表示,近期來看,降息、降準的空間都不大,即使真的降息、降準了,政策的邊際效應也在遞減。
貨幣政策如何助力去產能
雖然如今提振經濟更需要財政政策及結構性改革的發力,但穩健貨幣政策的重要性依然不可替代。
魯政委的一種說法很有趣:“2010年、2011年經濟過熱,2012年是一個往下轉的時間節點,宏觀經濟和微觀企業的狀況還不算差,由此表明,現在的利率回到了一個比較不錯的水平。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還存活不下去,那是不是‘僵屍企業’呢,或者還有其他什麽方面存在問題?”
我國上半年去產能成績單日前相繼“出爐”。上半年鋼鐵、煤炭產業去產能任務僅完成全年目標的30%和29%。要實現全年任務目標,意味著下半年將要完成全年任務的70%左右,去產能壓力加大。
國資委黨委近日在《求是》雜誌刊發署名文章《堅決打好提質增效攻堅戰》中提到,結合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加快處置“僵屍企業”,對石油石化、火電、汽車、煤炭等創效壓力較大的企業開展專項督導。
那麽,貨幣政策能在去產能中扮演何種角色?
連平表示,貨幣政策對於去產能的直接作用不大,“去產能更多是一個結構的問題,還是要通過信貸的方式,比如對產能過剩的行業信貸投放嚴格控制,或者通過結構性工具讓資金流向政策支持的行業等。”
魯政委表示,從債券市場的表現可以看出,目前鋼鐵、煤炭、有色、化工等行業的信用利差比較大,融資成本比較高,但是醫藥、城投債等融資成本都比較低,利率甚至可以說達到歷史最低位。這是一種非常健康的現象,應該樂觀其成。只有差異化的融資成本,才能促使落後產能、僵屍企業退出市場。
當然,去產能絕不只是清退、整合那麽簡單。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去產能確實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和阻力。地方政府有對地方GDP、稅收和社會穩定的考量,企業的債務問題、人員安置問題和歷史遺留問題,都制約了去產能的速度。此外,價格的反彈使產能過剩的企業對市場仍抱有期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國企研究室主任項安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去產能下一步的工作重點,一是中央財政已設立了千億級的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獎補資金,要發揮好其化解過剩產能、員工安置等方面的作用;二是要積極穩妥推進寶鋼、武鋼兩大鋼鐵央企的重組整合;三是發揮新成立的央企煤炭資產管理平臺公司(國源)在去產能和促發展方面的作用。
胡遲表示,上半年已經制定好去產能的目標任務和完成路徑,下半年的進度一般會快於上半年,再加上國資委督導力度加大會倒逼去產能加速,全年去產能的目標是很有希望達成的。
央行貨幣政策動向時時牽動著市場人士的神經。
8月3日上午,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子站發文《更好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下一步建議:“堅定不移降低各種企業成本。擇機進一步實施降息、降準政策。”但當天下午,相關字句已經刪除。此舉引起市場人士猜測:這是否代表著近期央行貨幣政策的意圖。
“我覺得這沒必要過度解讀,發改委並不對貨幣政策負責,該文對貨幣政策的解讀也是不恰當的,刪掉只是回歸發改委的本職工作,也並不代表透露央行貨幣政策意圖。”對此,招商銀行總行資產管理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就是篇政策研究性質的報告,並不具有市場所猜度的那樣是釋放某種政策信號,發改委為了避免市場過度解讀因此修改。”“發改委上午的文章中明確提出‘擇機進一步實施降息、降準政策’,下午的文章又將這句話刪除,其中可能隱含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到目前為止,降準降息不在政府和央行的考慮範圍。”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表示,只有政府和央行在可預見的未來,都沒有降息降準的打算時,發改委才需要刪除“擇機進一步實施降息、降準政策”這一句話。
鄧海清還提到,貨幣政策最終是由央行決定,發改委只有參與權。
對於下半年經濟工作,不久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堅持適度擴大總需求,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註重相機、靈活調控,把握好重點、節奏、力度,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良好宏觀環境。要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合理增長,著力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優化信貸結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作為貨幣政策制定者,央行在近日召開的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分支行行長座談會上對下半年預期引導已有表述。央行相關人士表示,下半年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靈活適度,適時預調微調,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水平合理充裕,實現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改善和優化融資結構和信貸結構,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加大對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民間投資的支持,推動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運行效率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隱患,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紮實推進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金融服務與管理水平。
實際上,央行執行貨幣政策也並非只有降息降準單一選項,今年以來,央行貨幣政策操作動作不小。
2016年以來,央行以逆回購為主,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搭配使用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保持流動性總量合理充裕。3月上旬下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後,市場資金供給進一步充裕。
央行今年還進一步完善貨幣政策調控機制的現實選擇。2月18日,央行建立了公開市場每日操作常態化機制。今年以來,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穩定在2.25%的水平。自公開市場每日操作常態化機制建立以來,存款類機構隔夜和7天期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波幅下降了50%左右。
此外,今年以來,央行多次開展SLF操作,隔夜、7天、1個月SLF利率分別為2.75%、3.25%、3.60%,積極發揮其作為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同時,MLF3個月、6個月、1年期利率分別逐步下調至2.75%、2.85%、3.0%,發揮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引導金融機構降低貸款利率和社會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增長。
自5月起,央行在每月月初對國開行、農發行、進出口銀行發放上月特定投向貸款對應的抵押補充貸款(PSL)。此外,根據市場流動性情況,央行多次使用MLF補充中期貨幣,期限也由6個月增加為3個月、6個月、1年期。
早前,央行在今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里對貨幣政策操作也有著明確的表述:“建立公開市場每日操作常態化機制,加強對貨幣市場利率的引導和調節,註重維護短期利率平穩,適時下調中期借貸便利利率,探索常備借貸便利利率發揮利率走廊上限作用,充分運用價格杠桿穩定市場預期,引導融資成本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