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0月新屋銷售總數年化45.8萬戶,預期47.1萬戶,前值由46.7萬戶修正至45.5萬戶。
美國10月新屋銷售年化環比+0.7%,預期+0.8%,前值由+0.2%修正至+0.4%。
管理層密集松綁樓市的舉措已經迅速起了作用,安信證券首席分析師高善文在報告中提到,房地產銷售短期恢複的趨勢可能已經確立,牛市的第二級火箭已經點火。
他在《旬度經濟觀察》的報告中稱,10 月份以來,30 個大中城市商品房銷售面積快速回升,目前銷售面積絕對水平已經回升到 2013 年平均值:
同時,隨著房地產銷量的恢複,房地產銷售價格環比跌幅止跌反彈:
9月30日,央行和銀監會放松了首套房的認定標準,采用三折首付、七折利率優惠。10月住建部、財政部和央行又聯手降低公積金貸款門檻,還有報道提到,央行也對銀行放開了開發貸的限制。
此前高善文就認為,房地產市場交易量的放大是第二級火箭點火的標誌。這次,他在報告中稱,隨著房地產銷售恢複得到確認,第二級火箭已經點火。
此外,這種積極的變化也可從股市一見端倪。高善文提到,10 月份以來,穩定類股票漲幅最大,其次為金融類股票,但 10 月份以來金融地產類股票開始加速上漲,這似乎顯示,市場近期開始預期並逐步消化房地產銷售恢複的趨勢。這一積極變化也許還可以再持續一段時間。
在與房地產聯系緊密的領域需求已經相對穩定,但在與私人投資和中下遊行業聯系更緊密的領域需求仍然疲軟。報告稱:
10 月份工業品期貨價格明顯企穩,水泥價格小幅上升,但 PMI 指標顯示的新訂單和出口指數繼續下行,PPI 環比水平處於低位。這些變化似乎暗示,在重化工業以及與基建和房地產聯系比較密切的領域,需求相對穩定,但在與私人投資和中下遊行業聯系更緊密的領域,在經歷了 8 月份產出快速下滑後,目前其需求仍然疲軟。我們認為存貨調整的不利影響可能會在近期結束,但最終需求的企穩反彈仍然不很明確。
以下是高善文關於牛市的“火箭三級推進論”:
前一段時間A股上漲是由於信貸市場轉折的“一級推動力”。6月份以後銀行信貸供應意願上升,社會融資的放量,導致了銀行間市場無風險收益率的上升以及各項信貸指標的上升。銀行的主動性調整所帶來的流動性寬松局面,刺激了股票市場上漲。
A股走勢短期之內將基本取決於流動性改善能否繼續,而流動性的轉折、恢複和供應的上升趨勢是不可維持的,最多不會超過6個月,能不能超過3個月也許都是值得爭論的。
此後,A股走勢將轉入“第二級推進”的局面,其標誌就是實體經濟出現切實恢複的跡象,使得市場進入由基本面推動的預期所產生的上漲。如果這樣的轉折出現,火箭的第二級點火就可謂成功,市場上漲就會在新的刺激因素作用下走得更長,走得更遠。
假設第二級火箭點燃成功,第三級推進火箭的順利接棒和點燃取決於兩種力量的交匯,分別是私人部門投資可持續的回升和各項經濟深化改革措施的落實到位。在更長的時間內,如果未來出現傳說中的牛市,基本取決於兩種力量的交匯,或是其中一種力量紮實地出現。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14年1-10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77220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2.4%,增速比1-9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52464億元,增長11.1%,增速回落0.2個百分點。住宅投資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為67.9%。10月,全國新增房地產開發投資8469億元,較9月的9776億元下滑13%。
1-10月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5.5%;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7.8%,銷售額下降7.9%,降幅較上月均有所收窄。上月數據顯示,今年1-9月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9.3%,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分別同比下降8.6%和8.9%。
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表示,盡管房地產投資微幅回彈,但本次數據依然顯示當前有效需求不足。
1 新屋開工面積降幅收窄
1-10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69213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2.3%,增速提高0.8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施工面積491855萬平方米,增長8.8%。
房屋新開工面積147661萬平方米,下降5.5%,降幅收窄3.8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102879萬平方米,下降9.8%。房屋竣工面積63889萬平方米,增長7.6%,增速提高0.4個百分點。其中,住宅竣工面積48749萬平方米,增長5.1%。
1-10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2697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2%,1-9月份為下降4.6%;土地成交價款7747億元,增長20.4%,增速提高8.9個百分點。
2 商品房銷售面積、銷售額降幅收窄
1-10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8849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7.8%,降幅比1-9月份收窄0.8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9.5%,辦公樓銷售面積下降9.9%,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面積增長8.2%。商品房銷售額56385億元,下降7.9%,降幅比1-9月份收窄1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9.9%,辦公樓銷售額下降20.4%,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額增長8.3%。
10月份當月,商品房銷售面積1136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6%,降幅比上月減緩8.7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額7158億元,同比下降0.7%,降幅比上月減緩8.2個百分點。
1-10月份,東部地區商品房銷售面積4090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4.6%,降幅比1-9月份收窄0.7個百分點;銷售額32488億元,下降14.3%,降幅收窄1.2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商品房銷售面積23737萬平方米,下降2.8%,降幅收窄0.1個百分點;銷售額11818億元,增長1.1%,增速與1-9月份持平。西部地區商品房銷售面積23855萬平方米,增長1.1%,1-9月份為下降0.6%;銷售額12079億元,增長4.0%,增速提高1.2個百分點。
10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58239萬平方米,比9月末增加1091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積增加611萬平方米,辦公樓待售面積增加88萬平方米,商業營業用房待售面積增加227萬平方米。
3 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情況
1-10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100241億元,同比增長3.1%,增速比1-9月份提高0.8個百分點。其中,國內貸款17735億元,增長11.1%;利用外資489億元,增長17.6%;自籌資金42232億元,增長13.8%;其他資金39786億元,下降9.0%。在其他資金中,定金及預收款24213億元,下降11.2%;個人按揭貸款10895億元,下降4.3%。
4 房地產開發景氣指數回升
10月份,房地產開發景氣指數(簡稱“國房景氣指數”)為94.76,比上月提高0.04點。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最新數據似乎表明,管理層密集松綁樓市的舉措已經迅速起了作用。
昨天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銷售同比跌幅由上月的10.3%收窄至1.6%,新開工面積由上月的同比微跌0.2%轉為大漲43%,經季節調整後,銷售、新開工、施工、土地購置和投資也都環比改善,且勢頭略微加快。
而在此之前,管理層曾密集出臺了諸多樓市松綁政策。9月30日,央行和銀監會放松了首套房的認定標準,采用三折首付、七折利率優惠。10月住建部、財政部和央行又聯手降低公積金貸款門檻,還有報道提到,央行也對銀行放開了開發貸的限制。
近日,安信證券首席分析師高善文在報告中提到,房地產銷售短期恢複的趨勢可能已經確立,牛市的第二級火箭已經點火。
果真如此嗎?
瑞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撰文稱,在利好政策的推動下,10月的房地產數據確實有所改善。但房地產建設基本面並未轉變。未來房地產前景依然看跌。
汪濤稱,統計局數據所顯示的銷售改善與搜房監測的41 個城市成交量10 月份同比、環比回升的情況相符。考慮到此前限購、限貸政策相繼放寬,這一改善並不讓人意外。
但值得註意的是,11 月第一周搜房41個城市周成交量增長勢頭又有所減弱,顯示銷售好轉的基礎可能尚不牢固。
對此,汪濤還提出了三點理由:
首先,去年10月新開工基數異常低:同比增速由上月的41%大幅滑坡至-3.4%,隨後又在11 月大幅反彈至58.6%,而季調後去年10 月環比大跌。近年來統計局新開工數據質量疑點較多、屢現大起大落,即便是季調後的環比增速也無法完全剔除基數波動的幹擾、難以準確反映內在勢頭。
其次,雖然近期銷售有所改善,開發商對後市普遍仍持謹慎態度,以消化庫存為優先、而不急於購地和開工新項目。如萬科之類的大型開發商,對明年的新開工計劃均較為謹慎。我們認為前期庫存高企和銷售前景的不確定性未來仍會抑制開發商的新開工意願。
最後,沒有證據表明保障房在10月突然發力。截至今年9月,本年度保障房建設目標已基本完成。我們認為地方政府並無動力將來年的開工提前至現在。
汪濤總結稱,房地產建設活動的基本面並未轉變。朝前看,11、12 月同比基數較高,新開工可能會重現同比下跌。瑞銀維持2015 年房地產新開工進一步下跌10%的預測。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文內容來自微信公眾號“廣發房地產研究小組”
今天晚間,中國人民銀行意外降息,宣布明天起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同時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其他各檔次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相應調整,並對基準利率期限檔次作適當簡並。
廣發房地產研究小組指出,從歷史經驗上看,降息將對房地產是重大利好,無論是對房地產銷售面積還是房價都將產生積極影響,而且,地產板塊也將受到顯著拉動。
以下為華爾街見聞摘錄的要點:
以史為鑒:2008年和2012年降息的影響
1998年住房商品化之後,降息周期主要有兩輪,第一輪是在2008年,第二輪是在2012年。2008年降息周期始於2008年9月16日,6次降息,伴隨4次降準;2012年降息周期始於2011年12月5日,2次降息,伴隨3次降準。
通過回顧2008年和2012年兩輪降息周期的歷史,我們主要回答以下問題:
1、降息之後,地產行業基本面(包括新建住宅成交面積和價格)如何變化?基本結論是:降息對於住房成交面積的提振作用立竿見影、效果顯著;對於房價的影響有滯後、但是影響持續時間較長,通常在降息3~6個月後,房價同比增速由負轉正,並且同比正增長的持續時間均超過了12個月。
2、降息之後,地產板塊收益率如何?背後的邏輯是什麽?基本結論是:在前兩輪降息周期中,地產板塊超額收益(相對滬深300)都十分顯著,絕對收益在2008 年降息周期中超過+200%,在2012年降息周期中超過+40%(考察時間段:2008年9月1日-2009年7月31日、2011年12月1日 -2012年7月31日)。邏輯上看,我們認為,降息從三個方面提升了地產企業的RNAV估值:一是成交提振帶動周轉速度加快,二是房價上升提高利潤水 平,三是貼現率WACC下降。
3、降息之後,哪些地產企業的股價彈性最大?從歷史經驗看,有兩條邏輯,一是銷售彈性最大的地產股,這是最直接的邏輯,多次得到驗證,二是有息負債的壓力因降息邊際改善最大的地產股,通常是錦上添花。最明顯的例子是陽光城,在兩輪降息周期中,它的銷售彈性和負債改善都極為顯著,因而在兩輪周期中的股價漲幅都排名前十。
成交面積:立竿見影、效果顯著
我們選用24個重點城市日度成交數據,來反映降息前後住房成交絕對量變化,數據來源是各個城市的房管局,保證有效性和及時性,同時,這24個城市都有覆蓋兩輪降息周期的完整日度成交數據。
在2008年周期中,降息始於2008年9月,當時日均成交量大約在30萬平米,從9月份到12月份,成交量持續上升,2009年12月,日均成交量約為85萬平米,即使是在行業傳統淡季的6~9月份,日均也有50~70萬平米。
在2012年周期中,盡管降息是從2012年6月開始的,但從2011年12月開始,連續3次降準(2011年12月、2012年2月、2012年5月), 因此,該輪周期的起點應該是2011年12月,在此之前,日均成交面積連續6個月徘徊在40萬平米左右,而降準開始後,成交量同樣是持續上揚,2012年 12月,日均成交量約為80萬平米。
以上是成交絕對量的情況,從相對量來看,降息對成交的影響效果更為顯著,統計局的月度數據顯示,降息降準後,商品住宅銷售面積累計同比增速在短期內即由負轉正,並且轉正後增幅擴大至很高的水平。
具體來看,在2008年周期中,月度累計同比增速從-20%(2008年12月)持續改善,升至+54%(2009年11月)。
在2012年周期中,月度累計同比增速從-16%(2012年2月)升至+2%(2012年12月),並且信貸放松的效果持續到整個2013年全年,累計同比增速至+17.5%(2013年12月)。
成交價格:反應有滯後(3~6個月),上漲有慣性
利率下降對於房價的影響略為複雜,我們主要從中期和短期的角度進行討論。從中期來看,房價與貨幣政策相關度較高,從短期來看,房價與庫存水平或者去化周期相 關,而庫存水平又與成交相關。因此,利率下降對於房價的直接影響,是從貨幣的邏輯出發,對於房價的間接影響,則是從成交和庫存的邏輯出發。
房價指標我們選取統計局公布的70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價格指數。
具體來看,在2008年周期中,中期因素即貨幣政策主導了利率對房價的影響,遵循的邏輯是貨幣政策放松→M2增速上升→房價增速上升,M2同比增速在 2008年9~11月維持低點+15%左右,此後伴隨降息周期,M2增速開始逐步回升,最高到2009年11月的+30%。與此相對應,房價單月同比增速 從2009年3月的-2%開始,逐步轉正並且增速擴大,最高到2010年5月的+15%。房價對於M2的反應時滯大約3~6個月,但房價同比高速上漲 (+9%以上)持續時間達到12個月,環比增速為正的持續時間則達到29個月。
與2008年周期不同,在2012年周期中,M2月度同比增速不再大幅波動,基本一直穩定在+13%~+16%。我們認為,在2012年周期中,主要觀察的是短期因素,即庫存情況。利率下降促進成交,樓市庫存去化周期也在降息開始後就逐步下降,也就是去化速度加快、庫存水平下降。房價對此的反應也約滯後 3~6個月:2012年1月,重點城市的樓市庫存去化周期達到頂峰的23個月,到2012年12月,已經降至9.5個月,而房價單月同比增速則是從 2012年6月的-1.3%見底,此後開始回升,直至2013年12月的+9.3%。
地產板塊超額收益十分顯著
從歷史經驗看,在利率下降的環境中,地產板塊都 獲得較大的超額收益。我們以2007年1月1日作為基準日,選取萬科A、保利地產、華僑城A、金地集團和招商地產、按照基準日市值計算等權重構建地產板塊 組合。上述5家地產公司,是市值和規模靠前的、以住宅開發為主的地產公司,更具備研究的代表性。
我們定義:超額總回報 = 地產板塊組合總回報 – 滬深300總回報(總回報計算基準日為2007年1月1日)
根據定義,當超額總回報在某段時間內為正並且持續上升時,表明我們構建的地產板塊組合相對於滬深300,在這個時間段內的超額收益為正,反之,超額收益為 負。從兩輪降息周期來看,在2008年周期中,獲得持續超額收益的時間段約在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在2012年周期中,2011年12月到 2012年7月,地產板塊組合都有較好的超額收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陳益刊
新一輪營業稅改增值稅(下稱“營改增”)即將來襲。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生活性服務業的“營改增”方案將在年底前出臺,而建築業、房地產業的“營改增”最早於明年1月1日起施行。
在備受關註的稅率方面,包括餐飲業、旅遊業、酒店業、娛樂業等在內的生活性服務業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稅率或定在6%,而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則為3%。建築業和房地產業的增值稅稅率或定在11%。
這意味著,以前營業稅稅率為20%的娛樂業營改增後,稅率明顯降低。而建築業(營業稅稅率為3%)和房地產業(營業稅稅率5%)的稅率明顯提高。
安永稅務部合夥人李雁告訴本報記者,稅率高低變化僅僅是“營改增”中企業關註的問題之一,更多問題在於“營改增”後諸多細節操作問題,這些細節甚至會帶來企業營業模式的改變。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朱為群曾告訴本報記者,增值稅屬於流轉稅,稅負最後還是由消費者承擔。
“營改增”將密集啟動
繼去年交通運輸業、部分現代服務業和今年鐵路運輸、郵政服務業、電信業納入“營改增”後,僅剩生活性服務業、建築業、房地產業和金融業未納入“營改增”。
國務院曾明確提出力爭“十二五”期間全面完成“營改增”改革。因此,四大領域“營改增”推進時間僅剩下一年多。
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內貿流通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明確了生活性服務業在2014年底前啟動“營改增”。李雁告訴本報記者,財政部、國稅總局在推出生活性服務業“營改增”時間表上,是朝著年底前出臺政策的目標前進,但是否一定能推出還不確定。
本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包括餐飲業、旅遊業、酒店業、娛樂業等在內的生活性服務業會依據此前出臺的《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方案》,原則上適用增值稅簡易計稅方法,即(小規模納稅人采用)3%的征收率。而一般增值稅納稅人可能采用6%的稅率。
北京營改增小組成員、GTS(高頓稅務峰會)稅務專家陳誌堅向本報記者透露,本周國務院常務會議或通過建築業和房地產業的“營改增”方案,建築業的稅率定在11%,房地產業的稅率則不方便透露。建築業和房地產業“營改增”實施時間最早是2015年1月1日。
而對此時間表,一位財政部人士稱基本按此推進,但若沒準備好會延遲。
李雁表示,雖然房地產業增值稅率未定,但為11%和17%兩檔稅率之一,而業內人士更傾向11%的稅率。
陳誌堅表示,稅負高低不能僅僅盯著進項抵扣,還與公司的管理以及對下遊的稅負傳遞等有關。“比如沒有進項抵扣,但可以把稅負傳遞給下遊,那稅負也不會提高”。
挑戰重重
作為“營改增”最難啃的幾塊骨頭,三大行業“營改增”推進依然困難重重。
在生活性服務業,娛樂業稅率突然大降讓一些人疑惑。而其中酒店業稅率如何確定也是一大難題。
李雁告訴本報記者,酒店業比較特殊。“比如,蘇州凱賓斯基酒店開的發票並不是凱賓斯基公司,它只是酒店管理者,而真正的老板是房地產開發企業,這個模式在中國比較普遍。假設房地產企業的稅率與酒店業稅率不同,到底按哪個征收”?
另外,李雁稱,中國的服務型公寓是算酒店還是房屋租賃呢?按哪個稅率征收?一家房地產企業人士對她表示,服務型公寓商家肯定會按照稅率低(酒店)的標準,如果依據營業執照來判斷,一些商家由此可能改變自己的營業模式。
餐飲業和酒店業納入“營改增”後,是否也可以向其他商家開具增值稅發票呢?
不僅生活性服務業“營改增”挑戰重重,房地產業更是複雜。
“比如,一個房地產項目完工了,但銷售還沒結束,若突然實行‘營改增’,稅率從5%增加到11%。企業基本完工了,基本上也沒有進項稅抵扣了,而且它的銷售合同都出來了,價格也不能改,那這對企業影響大了。”李雁表示。
另外,房地產商在發包項目時,發包商能否提供增值稅發票來抵扣也是難點之一。而建築行業將增加的稅負轉嫁給房地產業也是很多房地產商頭疼的問題。
李雁表示,這些行業“營改增”會涉及很多細節問題,甚至還涉及一些相關法規的修改。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周三,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10月新屋銷售總數年化45.8萬戶,不及預期的47.1萬戶,前值大幅下修。同日,全美不動產協會(NAR)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10月成屋簽約銷售指數環比降1.1%,市場預期+0.5%,前值為+0.6%。
根據華爾街見聞網站實時新聞:
美國10月新屋銷售總數年化45.8萬戶,預期47.1萬戶,前值由46.7萬戶修正至45.5萬戶。
美國10月新屋銷售年化環比+0.7%,預期+0.8%,前值由+0.2%修正至+0.4%。
美國10月新屋銷售總數年化45.8萬戶,不及預期的47.1萬戶,前值大幅下修到45.5萬戶。美國10月新屋銷售環比增0.7%,為連續第三個月上漲;同比增1.8%。9月數據下修表明美國房地產市場複蘇仍然緩慢。
從地區角度看,10月東北部地區新屋銷售上漲7.1%,中西部地區激增15.8%,南部地區銷售下降1.9%,西部地區下降2.7%。
盡管美國新屋銷售速度略有加快,不過10月市場上庫存量增長了1%,達到2010年6月來最高水平。以10月銷售速度計算,若要賣掉市場上全部庫存,需要5.6個月,比9月的5.5個月有所增加。通常,6個月的庫銷比被認為是健康的市場供需。
10月新屋銷售價格同比增長15.4%,達到30.5萬美元。
盡管新屋銷售僅占美國房地產市場的不到10%,每月數據波動較大,不過9月數據大幅下修、10月數據遠不及預期,表明美國房地產市場複蘇仍然緩慢。
同日,美國還公布了10月成屋簽約銷售指數。美國10月成屋簽約銷售指數環比意外大跌1.1%,創四個月新低,遠不及預期的+0.5%,前值由+0.3%修正至+0.6%;同比增長2.2%,不及預期的2.5%,不過高於9月。
美國10月成屋簽約銷售指數環比-1.1%,預期+0.5%,前值由+0.3%修正至+0.6%。
美國10月成屋簽約銷售指數同比+2.2%,預期+2.5%,前值+1.0%。
成屋簽約銷售指數是美國成屋銷售數量的領先指標,提早約1~2個月,今日數據預示未來成屋銷售或不佳。成屋銷售占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約90%,這表明美國房產市場複蘇之路仍然崎嶇。
數據公布後, 美股上行後下行:
10年期美債收益率攀升:
美元指數下行:
黃金上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近日銀行板塊成為“牛”氣沖天的A股“寵兒”,三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之一標準普爾(標普)昨日卻發布報告,稱中國銀行業持有的房產市場風險敞口遠高於其報表的貸款數據,房產市場下滑“至少”一兩年內會增加銀行業的信用風險。這是標普在不到一個月時間里第三次警告中國,前兩次分別針對中國樓市和地方債。
在昨日公布的報告中,標普認為,未來兩年最打擊中國50大銀行的可能就是國內房地產市場持續急劇下滑。未匯報的房地產相關貸款本應被計入信貸增長,但官方貸款數據並未體現。標普資深董事、分析師廖強稱,標普認為房地產市場低迷成為中國銀行業的主要風險是源於:
1、國內銀行對房地產開發和建築貸款的實際直接信貸敞口遠高於財報公布的數據,截至去年末,實際貸款敞口至少有人民幣8.2萬億元,財報數據卻是7萬億元;
2、估算中國30%-40%的企業貸款以房地產和土地作為抵押;
3、房地產市場對中國經濟的整體影響比房地產投資的影響更為廣泛和深遠。
就在標普發布上述報告當天,在券商、保險和銀行板塊帶動下滬深兩市盤中再創新高,滬指大漲109.55點,單日漲幅為2013年9月9日以來最大,深成指漲近300點創17個月新高。銀行板塊當日漲幅達6.27%,凈流入資金14.05億元,僅次於資金流入39.51億元的券商板塊,僅漲停的民生銀行一家就獲得14.58億元凈額流入。華爾街見聞開盤前文章提到,安邦保險意外舉牌民生銀行完全超出市場預期,打開了業務和股權方面巨大的想象空間。
不過,標普對中國銀行業的警告其來有自。中國約15%的年度GDP都由房產行業貢獻,而國內銀行業又為興建房屋和業主購房提供貸款,假如房產市場持續低迷,可能對經濟構成重大風險。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分別提到,上月下旬,標普警告中國房價過高、房產市場供應過剩,比其他亞洲大型房產市場更有可能受打擊,稱中國房產業未來幾年可能被標普下調評級。
上月標普還暗指,在其調查的31個地方政府中,15個都應該被評為“垃圾級”。這與此前地方政府自發自還試點給外界的印象相去甚遠。標普分析認為,東北的表現最差,東北三省有兩個出現“投機級特征”,12個中部省份之中有6省、12個西部省份中有5省都表現了垃圾債券的特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房地產業、建築業有望同時推進“營改增”,最快將於明年3月開啟“增值稅時代”。稅率定為11%的可能性極大。業內人士初步測算,如果允許不動產抵扣,整體減稅規模有望超過5000億元。
距離國務院提出的力爭“十二五”期間全面完成“營改增”僅剩下一年多時間,《經濟參考報》從多渠道獲悉,在尚未納入改革的四大行業中,房地產業、建築業有望率先同時推進“營改增”,最快將於明年3月開啟“增值稅時代”。據了解,稅率定為11%的可能性極大。業內人士初步測算,如果允許不動產抵扣,整體減稅規模有望超過5000億元。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大中華區間接稅主管合夥人梁因樂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還沒有進行‘營改增’的行業中,房地產業、建築業應該是最快要入圍的行業。”除了房地產業、建築業本身,其下遊行業也十分關心改革的時間表。“比如銀行要租辦公樓,簽合同往往是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它們很關心合同該怎麽簽。所以說,一個行業什麽時候入圍很重要,最好從發文到正式實施留出足夠的時間,要享受到進項稅是需要提前準備的。”梁因樂稱。
事實上,目前房地產企業已經為迎接“營改增”紛紛著手準備。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某大型房企財務人士稱:“我們現在還沒有接到‘營改增’的正式通知,不過此前口頭傳達過,現在我們在緊鑼密鼓地籌備,公司總部也正在和財稅等相關部門積極溝通。”
對很多房地產企業來說,原來的稅務處理比較簡單,稅務和財會是一個部門,而改增值稅就複雜許多,很多房企已經成立了獨立的稅務部門。
此外,一些稅務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也承接了對房企進行培訓的工作,主要內容涉及“營改增”之後如何開票等稅務相關問題。
至於稅率,多位學界及業界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11%的可能性極大。北京中燁澤瑞稅務師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郭英傑認為,因為從房地產行業上遊來看,其抵扣進項多是在建設期,因此,其稅率應與建築業持平,大概在11%左右。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斌稱,房地產企業屬於資本密集型,不是要鼓勵發展的現代服務業,稅率應該會比較高,不會是6%,當然也不會是17%,只能是11%。
郭英傑在接受《經濟參考報》采訪時表示,此次“營改增”目的是給房企降低稅負水平,但要求企業有較強的內部管控。若有良好的管控措施,稅負大概可以降低1個百分點。但是由於稅項的改變,房企財務、稅收架構將發生根本性變化。過去交營業稅,房企按照既定稅率繳納即可,財務計算較為簡單。但改為增值稅之後,進行進項抵扣,房企經營流程需要進行重新設計,從整體粗獷式管理轉向精細化。具體來說,則是考驗房企的費用管理和控制。“與房企有經營來往的大多是建築類企業,部分原材料企業規範度較低,部分企業難以提供有效的增值稅發票,在這樣的情況下,房企的抵扣進項減少,稅負則會大幅增加,這也是房企反應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郭英傑表示,“營改增”之後,如果房企經營模式沒有及時調整到位,短時間稅負將大幅增加。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房企在經營方面做出一定改變後,稅負自然會有所下調。
而在張斌看來,此次房地產業“營改增”的關鍵在於房地產業的下遊能不能抵扣不動產,這個難度是比較大的。“房地產企業開發的房地產,如果工業、商業企業購買的時候可以抵扣,就意味著消費型增值稅改革徹底完成了。”
自2009年起,全國實施從生產型增值稅到消費型增值稅的轉型改革,但當時只允許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抵扣,不動產不能抵扣。允許抵扣不動產是隨著房地產業“營改增”同時推出,還是日後再逐步推出,目前尚不明晰。據業內人士初步測算,如果此次房地產“營改增”後允許抵扣不動產,減稅力度將很大,規模有望超過5000億。
張斌告訴《經濟參考報》:“如果允許抵扣不動產,稅基會縮小很多,對財政的減收壓力會非常大,需要考慮財政的承受能力。現在有不同觀點,一些人士建議暫不抵扣不動產,還有一些觀點建議實施折中措施,比如不完全抵扣,考慮財政的承受能力可以按照50%進行抵扣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