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錢罌

















瓦錢罌













塑膠紅豬錢罌
















匯豐銀行總行錢罌












匯豐銀行獅子錢罌















匯豐銀行卡通獅子錢罌














渣打銀行唐老鴨錢罌












渣打銀行渣打先生 和 Uncle Scrooge錢罌
















渣打前幾年推出的迪士尼錢罌












恆生銀行的大象錢罌











恆生銀行的火車頭錢罌











恆生銀行馬車錢罌















恆生銀行的馬到功成錢罌















永隆銀行古董車錢罌













現代化的陶瓷豬仔錢罌













陶瓷史努比錢罌




我想現今的天小朋友都沒有錢罌如此老土的物件罷。千禧年後的新人類,父母們頂多教他們如何理財,如何“錢生錢”,儲錢在今天通脹飆升,銀行近乎於負利率的年代,著實有點“揾自己笨”的感覺,此所以那位富二代的“月儲三千元買樓論" 被嗤為離地。然而在我童年時代,社會相對穩定和健康,儲蓄被視為一種美德。那會兒銀行的廣告都是歌頌和鼓勵儲蓄.  還記得恆生銀行那首街知巷聞的廣告歌:“小莫小於水滴,漸成大海汪洋,細莫細於沙粒,漸成大地四方“? 悠揚悅耳的音樂配以清新而淺白歌詞,帶出正面訊息; 儲蓄能積少成多,也暗暗嵌入了 “勤儉可致富” 的中國傳統思想。 事實上香港6,70年代的置業者中,不缺報販和菜檔檔主,他們胼手胝足地幹活,死慳死抵地儲錢,在當年收入與樓價升幅相若的年代,儲錢買樓並不是夢。對比今天很多中產都只能望樓輕嘆,此情此景讓人不得不問一句; 究竟我們的社會發生什麼事?安居樂業如此基本的需要在香港竟如此遙不可及,又豈是一句 “沒有足夠的土地” 便可將政府的責任輕輕推卻?
  
  

話題扯得太遠了,還是回到本博文的主角 - 錢罌罷。那年頭小朋友都明白儲蓄的好處,成年人也很鼓勵小孩子們儲錢,所以會送錢罌給小朋友做禮物,希望他們養成儲蓄的習慣。我的第一個錢罌是只塑膠紅豬,那是老媽給我買的新年禮物,其用意是想我儲起利是錢以及用剩的零用錢。紅豬錢罌設計非常原始,一隻密封的空心豬形膠模,連入錢的地方都是要自己開的。 一般的做法是用刀片割開紅豬背部那個入錢口,後來有人教我用鉗子夾著燒熱硬幣,以熱力熨開入錢口,既省力又乾淨。塑膠紅豬錢罌是沒有出錢口的,密封式的設計是讓錢易入難出,其用意是訓練小朋友的耐性和抵受引誘的定力,容易開口的錢罌會讓人心思思的想拿錢出來花掉。其實比塑膠紅豬錢罌年代更久遠的有瓦錢罌,我記得我家中也曾有過,但忘記是誰的,也不知道裡面有多少錢。瓦錢罌質料粗礪,外型像個小鼓,硬幣投進去噹的一聲,比塑膠紅豬錢罌清脆,閒來無事拿在手中搖,叮叮咚咚的有點像雨聲,相對之下搖塑膠紅豬錢罌的聲音比較啞,沒有音樂感.  瓦錢罌本身已有一定的重量,加上硬幣,捧在手中有著一份成就感,好像已儲了不少錢,接近訂下的目標。一般而言,小朋友都會為每隻新錢罌訂下目標,即最起碼餵下多少錢才劏豬,因為不論塑膠紅豬錢罌也好,瓦錢罌也好,都沒有出錢口,要從這些守財奴腹中取錢,除非把他們粉身碎骨(用錘仔砸爛瓦錢罌,或者用較剪剪爛塑膠紅豬錢罌)。但錢罌爛了,得花錢再買新的,所以如非必要(如買非常心愛的玩具,或者所儲的金額已達標),否則不會輕言劏豬。



其後上了中學,覺得紅豬錢罌太簡單,也太老土,心思思的想要買一個比較時髦的錢罌,適時有位長輩送了個匯豐銀行總行模型的錢罌給我,讓我甚是愛不釋手。它是仿照中環匯豐銀行總行舊貌製作的棗紅色錢罌,造型對稱,線條清晰分明,大樓的底座暗藏機關,設計如此精妙,端的是七十年代港產玩具代表作。有趣的是我捨不得用來儲錢,只是把它放在書桌旁作為擺設。其實做了中學生後,對死慳死抵式的儲錢方法開始產生懷疑,加上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掙錢比較容易,社會理財的風氣亦逐漸從被動式的儲蓄轉變為主動式的靈活賺錢,以我為例中四開始已懂得為小學生補習,經濟來源既廣(即平日吃喝玩樂的用度不需全依賴家中所給予的零用錢),花起錢來的膽氣便更壯,遂不會考慮儲蓄如此無聊的事情了。



跟你玩個小遊戲,明天試試問你身邊的小朋友用什麼方式買零食,我敢說他們十之八九都會回答你說八達通。散銀(硬幣)對他們來說是無用之物,更遑論找個錢罌儲起它。錢罌已像火柴般走進記憶的迴廊,亦逐漸從小朋友的世界裡消失,但錢罌曾給我帶來希望和滿足,這是我終此生都永不磨滅的小印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7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