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港股牛氣初現 陸東:最高23000 小心地產股

1 : GS(14)@2016-08-09 07:54:36

2016-07-30 iM
港股7月大翻身,全月升了1,097點。若以恒指2月低位18278點計,恒指至7月底共升了3,613點。可惜「七翻身」卻有頭威無尾陣,7月最後一個交易日,恒指最多曾跌344點,低見21830點,最終收報21891點,仍跌283點,國企指數更失守9000點。

展望8月,港股還能更上一層樓嗎?據統計,2008年至2015年恒指8月全部跌市收場。但有見港股7月峰迴路轉,市場開始有人喊「牛市重臨」,到底7月升浪是預視牛市將至,抑或陷阱一場?星級分析員陸東認為,現階段港股處於熊三牛一交界,短綫別碰本地地產股,但文化產業股仍然可投資。

瑞銀證券H股策略分析師陸文杰則預期,H股下半年表現不會太差,潛在升幅有5%至10%,主要受惠於內地資金持續流入本港、國企積極向外擴張等因素。然而,A股若持續低迷,港股亦會無運行。深圳龍騰資產管理董事長吳險峰表示,內地股市未見牛蹤,但考慮到內地錢多無出路,料A股繼續震盪,上落的機會較大。

陸東:現處熊三牛一交界

聯儲局一如預期不加息,本預期港股強勁「七翻身」,惟受累於中央政治局罕有表態要抑制資產泡沫,內房股周四(28日)跌幅全面。此外,銀監會擬加強監管理財業務,內銀股亦不濟。加上期指結算日,港股最多曾挫165點,22000點一度失守,惟尾市跌幅收窄,收報22174點,跌45點,結束三連升,成交減至697億元。7月份內地股市更顯著受壓,中小板更成重災區,資金明顯暫避A股,滬、深兩市成交額按日急增66%,至8,069億元人民幣,周五(29日)跌勢持續。

熱錢掃新興市場資產

縱使內地股市受政策影響而下跌,然而港股此回卻明顯不受A股影響,主要因為熱錢開始流入新興市場,而估值便宜的港股(港交所(00388)7月26日數據顯示,自2014年底以來,港股估值一路走低,截至5月底,港股市盈率僅為9.12倍,同期上海股市市盈率為13.47倍,深圳股市更高達35.94倍)。數據進一步顯示:截至7月20日當周,約8.1億美元資金流入中國和香港地區股市,創去年6月以來最大單周淨流入。這主要因為歐洲對冲基金的避險投資策略正在改變,原先主要投向美元、日圓國債,如今卻湧向新興市場的高收益國債及股票資產。

美銀美林資金流報告也顯示,大批熱錢正搶奪新興市場資產,截至7月20日一周,高達61億美元由歐洲股票基金流走;年初迄今,日股交易所買賣基金(ETF)規模也大縮42%。另一方面,流入新興市場股票基金的資金卻創12個月新高,達47億美元;流入新興市場債市基金的規模更創紀錄新高,達49億美元,預示着一度被視為風險資產而遭拋售的新興市場資產,正重新獲得青睞。摩根士丹利也將新興市場固定收益資產評級從「減持」,上調至「中性」,報告指相較於發達市場,新興市場經濟基本面正趨改善,投資這類資產或許能帶來不錯的回報。

人幣貶值引資金湧港

7月恒指大升,主要因為道指連創新高,帶動港股造好。此外,6月約有400億元經「港股通」流入港股,資金主要買內銀,部分基金得以套現而持有充裕現金,7月港股造好,現金充裕的基金轉買入藍籌股。還有本港樓市近日現小陽春,令本地地產股上升,最後是大戶殺熊證,加速恒指上升。在不經不覺間,恒指只用了一個月時間,便回升1,097點。上周四(21日)突破22000點大關後,周二(26日)再高見22300點,創去年12月7日以來新高。

綜觀近期資金流向,中港基金在過去一周吸納50億元,為過去4個月之最,加上港滙處於高位,資金流入香港,集中投資股市或樓市,對後市帶來啟示。人民幣貶值亦引發內地資金湧港,亦有利於港股。此外,中國經濟有機會見底,次季GDP增長為6.7%,略高於市場預期的6.5%,通脹亦只有1.9%。

還有深港通傳將於9月開通,但是,市場卻仍存隱憂,諸如,盛傳日本量寬幅度僅有1.5萬億日圓,而且日本央行早已擔任日股的最大莊家,遠較香港政府在1998年入市支撑港股之舉更厲害,相關的風險絕不容忽視,但在利好消息多於利淡消息下,究竟今次升市是屬於牛市陷阱?抑或牛市重臨?

不少人認為,牛市來臨似乎言之尚早,因為所有創新高的股份,均屬房託如領展(00823)及公用股等,股市未進入瘋癲狀況,加上,本港經濟和企業盈利,整體上未能配合港股大幅攀升,踏入8月,不少大藍籌股公布業績,市場對此無太大憧憬,因預料大企業業績將受累於經濟大環境。

下半年最高見23000點

「星級分析員」陸東亦認為,港股牛市依然未到。他表示:「港股現時處於熊三、牛一交界,主要因為,目前的企業盈利增長動力低、加上,利率又低,投資者信心差。這與2002年底、2003年初情況一樣,但當時有自由行政策推出,可刺激經濟,但現時沒有刺激措施,而且調整幅度較2002年、2003年為大。」陸東估計,恒指下半年會持續上落,最高見23000點,低見19000點。

然而即使恒指有波幅,沒大升幅,他卻認為,仍然可以入市。他看好內地文化產業板塊,他說:「我問內地秘書,平日有甚麼消遣,她說看電影,一張門票大約120元人民幣。內地秘書工資約7000元人仔,她說一星期看4套,即500多元人仔。她令我留意到iMax China(1970)及深圳上市的萬達影業,我看到她們的盈利增長及新銀幕的增加,這家公司是值得留意。瑞銀報告指,當iMax拿到1%市佔率,都已經非常賺錢,因為中國電影市場實在太大,你看到其新銀幕增長,每季數以十個地增加,而她的票房也很強勁。」

金沙銀娛非博彩業務佳

另一可吸納的板塊是澳門賭業股,是否值得趁低吸納?他說:「我覺得,有兩間公司在賭業以外做得比較好,一間是金沙中國(01928),一間是銀河娛樂(00027)。金沙好一點,因為她派息比較多,她派息不是指她對股東特別好,而是因為其母公司比較等錢用,所以她一定會派息。銀娛想派也不可以派,因為她需要投資,所以銀娛的派息率會低一點,而金沙的派息率,估計有5厘以上。金沙中國可以看到中場佔50%,VIP佔11%,Retail佔14%,酒店佔15%,老虎機亦佔8%,其實未夠分散,但她比永利澳門(01128),澳博控股(00880)行快了。」

3大改變 不買地產股

本港地產股又如何?他認為買不過:「今天市面上出現三大結構性改變,令到現在疑似50%折讓的地產股並不便宜。一、以前樓價跌地價也大跌,就像麵包與麵粉,即使貨價跌,料價也一定跌,但今天貨價跌,但料價不跌,因為多了不少大陸買家,他們和香港人搶地,與新鴻基地產(00016)、嘉里建設(00683)、恒基地產(00012)、長實地產(01113)搶。但以前即使樓價跌也可以保持Margin。二、從前賣樓,樓花不久就賣完,但今天全幢起完,3年也未賣完,因為呎價貴了,現在人們會考慮清楚才會買,樓去貨速度慢了很多,現時發展商要起了出來,等一大輪才賣得出,地產商的回本期是拉長了不少。三、政府條例的改變,從前可以『發水』,1,000呎可能只得600呎,但現在是實用面積,建築面積不可以用來作價,地產商的發水能力一下子變成零。」

那是否長綫也不看好,他認為要揀個別股票,她們就是恒基及信和置業(00083)。他說:「有人做地產比較好,好像恒基,她沒有投地,除了北京道地盤,她們過去收了不少地,不論是紅墈、深水埗、西洋菜街等,很多盤,成本不會多過5,000元一呎,她們很成功,保持麵粉的成本夠低,這一策略非常成功。另一間可以考慮持有的是信和,從前她是「清兵」,心口有個勇字,但她們現在不是,不會跟你博命。她們推樓的周期快了很多,現金回本快了,資金充裕了。她們之前賣了很多樓,而且現金多。」

陸文杰:散戶可買兩類股

近日港股回到22000點水平,瑞銀亦對港股下半年稍為樂觀,預期今年下半年H股的潛在升幅有5至10%。瑞銀證券H股策略分析師陸文杰表示,該行對港股下半年稍為樂觀,主要是因為內地資金持續流入本港市場、國企積極向外擴張,可增强技術水平及盈利率,因而會有一輪增長機會,但是由於國企改革還有一些不確定性,所以上行空間不是非常大。

陸文杰說:「今年以來,內地資金持續流入港股,尤其是6月底7月初的一輪港股熱,可以看到內地大型投資機構包括保險公司、公募基金也開始對港股有興趣,一般來說,他們的投資是可持續的,而且集中在高分紅股票或者估值比較低、價值比較明顯的股票,所以資金量會更穩定。」

他分析指,大機構加入,一方面是由於人民幣持續貶值,要追求本幣更高的收益,因而往國外投資。同時,內地貨幣比較寬鬆但信用風險在上升,投入房地產企業債的收益率可能4%不到,相對而言港股的收益率更高,這將是港股市場下半年的一大支撑。

下半行料升幅有限

對於H股漲幅,陸文杰持謹慎樂觀態度,他說從MSCI中國指數來看估值,過去5平均市盈率10至12.5倍,現時11倍似乎偏低,有發展空間。然而他提醒投資者,H股下半年上行空間有限,是因為H股市場當中仍有很多國企,「最近消息上很熱鬧,但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我們還在等待國企改革、債務重組的成本如何分擔。」的確,目前國企改革尚未有清晰的路徑,因此陸文杰亦不認為,國際投資者能有堅定信心重倉中國。

另外,市場憧憬第三季會宣布深港通開通時間,陸文杰估計,滬港通額度用完之前,便會有明確發展方向。他指,「監管當局不會讓額度的問題,成為妨礙跨境投資項目的障礙,所以我覺得額度是可增加的。增加額度時,同時宣布深港通開通,我認為是一個非常順理成章的時機,所以也不需要太久。」陸文杰又預期,深港通如果開通,對香港中小型股的股價而言,是一大催化劑,有助推動股價上升。

他續指,深港通對港股正面影響較大,這是因為深圳A股的中小型股估值並不便宜,海外投資者興趣亦不大;反而對內地投資者,不論散戶或機構投資者而言,在本港上市的中小型股會有更大吸引力,因此深港通的正面作用會偏向南向。

此外,瑞銀亦上調國企指數目標,預料截至年底國指將達到9800點,就周五(29日)收報8958點,目標價較現價有9.4%潛在升幅,MSCI中國指數目標則只有61點。至於被問到市場有看法認為,從H股多年的走勢圖可看到,現時還會有約兩成的升幅時,陸文杰認為基本因素並不支持H股出現兩成升幅,因企業盈利整體全年平均預估只有3%。「從H股估值區間來講,現在是11至11.5倍,沒有那麼高的上漲空間。從企業盈利而言,除原材料和能源企業,因大宗商品價格反彈而出現難以持續的盈利按年大幅增長外,其他行業都是低單位數增長。」

外闖高息股可留意

既然H股漲幅有限,投資者又甚麼投資選擇呢?陸文杰認為現時散戶投資者可留意兩類股份,分別是穩定的高息股,以及往外擴充發展的股份。他表示,港股有不少分紅派息穩定,即使盈利有波動,但仍會提高派息,以保持派息絕對水平不下降。

至於往國外擴張股份,他則認為中小型股票盈利會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而且現時的估值遠比A股低。「基本上對國際擴張的股票我們都挺喜歡,不僅限於中小盤,選中小盤是因為它們基數比較小,在海外收購一個企業,馬上對它的資產或者利潤增幅會非常明顯。」

他表示,現時如醫療和IT硬件行業在外海擴張比較活躍,內地企業「走出去」引進一些技術、品牌對其國內業務很有幫助,他說:「譬如說醫療,我們已看到一些企業在海外去收購一些藥品專利,包括一些醫療服務技術。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是落後於一些大的國際的藥廠、國際醫療機構,所以仍有很大空間可拓展。」

陸文杰強調,在未來2至3年中國企業往海外收購,是一個重要的趨勢,更認為三五內中國很有潛力發展國際型的企業。他解釋,現時很多行業不論家電、機械、消費品等,在國內的增長都已慢下來,但國際市場上仍有拓展的空間。同時,因中國的產品產量夠好、且便宜所以很容易在國際市場獲取份額,故此往國外擴張的企業值得投資者留意。

吳險峰:五成資金入市

恒指一度衝破22000點,較2月低位反彈已超過兩成,從技術層面,可界定為「技術性牛市」,然而前文提及的專家普遍傾向保守,不敢把港股唱得牛氣沖天,估計短期大市難逃上落市格局。不僅如此,似乎連內地私募基金經理對港股的熱情也不及往時,好像深圳龍騰資產管理董事長吳險峰過往一直有投資港股,尤其中細價股,但最近接受本刊訪問時,他直言已參與不多,只保留一些國企改革、新興產業的貨底,即使估值再低,暫時亦沒有興趣再買。

或許,這解釋了近半年在港上市的中細價股買賣兩閒,資金聚焦幾隻重磅股的奇怪現象。「我認為,要有些特別事件才能導致股價上漲,或者一些超預期的東西,單單便宜不超預期,股價漲不了。加上,現在大家買股票都想着跑,關鍵是怕中小股票跑不掉。現在大家在不得不投資,又不看好的矛盾心態下,找一些流通性好的股票,所以都買大股票了。」

A股缺乏基本面支持

港股要進入牛市,至少內地A股也要打破悶局,關鍵是,吳險峰覺得,內地股市主要靠資金推動回升,本身缺乏經濟基本面支持,很難說A股已現牛蹤。「股票真正的價值提升,一定要靠經濟基本面向好,企業盈利不斷的提升,但是在經濟不好的時候,指望多數企業盈利超預期,是很困難的,所以我說現在大家進入股市,由於資金成本低,股票成了相對較好,甚至迫不得已的選擇,但進入股市後,又擔心經濟跟不上,或者有黑天鵝事件,導致很多人抱住擊鼓傳花的心態。」

事實上,今年內地私募基金也相當難做,單單是年初的熔斷及人民幣貶值事件,已殺得不少基金措手不及。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只有兩成多的私募基金取得正回報,至於去年旗艦基金大賺七成的吳險峰也難逃見紅的厄運,如今亦不敢太過進取,保持中性的策略。

他坦言,旗下基金的倉位不高,更着重倉位調撥及選對股票,畢竟A股未到雞犬皆升的地步,大市焦點往往集中在少數板塊,倒不如放棄「大包圍」策略,把資金押注在贏面較高的股份,最終回報可能會更佳。「現在原則是不滿倉,萬一你買的不是市場抱團的股票,就會很被動,而且盡可能適應市場,配置到市場有可能抱團的資產。」

內地流行說「抱團取暖」,指的是大部分基金經理因一致看好,而追逐同一個概念和板塊的股份,結果股價愈捧愈高,導致有部分熱門股的基金持股可佔流通股數的三成以上,也成了不少基金重倉股名單的常客。

解根本問題 牛市才現

值得注意是,類似的現象一樣發生在港股,資金一窩蜂擁向確定性較高的股份,例如騰訊控股(00700)、瑞聲科技(02018)和領展(00823),反觀很多三、四綫股卻乏人問津,令熱門股表現得愈來愈強;稍有不同是,內地炒作時間可以很短,快則一兩天就轉風向,明顯沒有港股投資者般長情。

面對這種市況,他只能抱住對股市不悲觀,也不能樂觀的做法,「我們會以五成倉位為軸心,當市場比較低迷的時候,把倉位加到六、七成去,等市場反彈後,又開始減到五成,再高一點可能減到五成以下,當然更重要是要選對板塊。」

吳險峰堅信,除非內地房地產和經濟雙雙軟着陸,解決根本問題,才有機會孕育出新牛市。而事實上,較早前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提出房產稅改革「要義無反顧地做」,就被他視為當局要調控房價的訊號,不希望樓價一直上升。「我覺得要讓資產價格自然回落,當然不是硬着陸,不管從居民收入、租金回報率來看,誰都知道現在中國房地產是有泡沫的,尤其是一、二綫城市,讓泡沫適度的破一破,對國家的競爭力也有幫助。」

至於經濟問題則涉及供給側改革和民間投資。他指,內地經濟何時出現拐點,很視乎市場出清的過程,其中過剩產能最好讓市場自然收縮,能賺錢、有效率就留下來,等產能慢慢去掉,反而「一刀切」會令供需失衡,「出清的過程會有些反覆,我覺得改革更多是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不僅去產能,也要看能不能創造新的需求。」

3方面刺激民間投資

目前內地各界熱議民間投資的問題,為了刺激投資,中央或通過改革重新激發民間投資的興趣。對此,吳險峰直言沒有民間投資,內地經濟肯定是一潭死水,「你看政府投資是把GDP拉上,但沒有效率,民間投資才真正有效率,因為我要為自己投資負責,我要賺錢,所以經濟真正要起來,民間投資一定要起來。」他認為可從降低資金成本、開放投資領域,以及減低稅收三方面入手。

綜合而言,他估計未來國策方向是資產價格將會有較大的調整空間,相對人民幣滙率會較穩定,只會讓人民幣出現緩慢及小幅度的貶值,換言之,在人民幣維持穩定的前題下,貨幣政策亦不能太過寬鬆,「從信貸角度,我認為股市不會有太大漲幅,別指望指數漲到3600點、3700點,不太可能。但因為本身的流動性多,中間會有些機會,然後就要看能不能抱對了團。」

現在可以「抱甚麼團」?他形容不同市場階段,有不同選擇,比如中央大搞供給側改革,去庫存及去產能,就曾令年初商品價格上漲,於是投資者向商品股抱團,直至通脹預期降溫,資金又轉炒其他題材。目前,吳險峰傾向揀一些估值較低的股份,好像上汽集團(滬:600104)或美的集團(深:000333),兩股的預測市盈率分別為8.2倍及12.4倍。「我關心利率下行,經濟又不好,成長股根本不知有否增長,所以我選這些確定性高的股票,反正便宜,也有一點避險的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164

買危疾保 小心條款陷阱

1 : GS(14)@2016-09-06 04:38:44

■滙豐保險亞洲行政總裁阮瑞芬 李潤芳攝



【個人理財】危疾保在港滲透率略低,不過近年港人對癌症、中風等疾病警惕度提升,越來越多人關心是否應買危疾保,當中保險條款陷阱亦須小心,滙豐保險亞洲行政總裁阮瑞芬接受專訪時表示,投保者必須清晰理解疾病定義,亦應注意單一疾病能否連續多次索償。記者:周家誠



醫療保集中於中、西診所治療、住院等實報實銷的基本保障。不過,若果患上醫藥費高昂、甚至令患者失去工作能力的重大疾病,則需購買危疾保,才能足夠覆蓋重大開支。


留意疾病定義 索償次數

阮瑞芬指,患上危疾將會喪失工作能力,故此危疾保額應該是一年至兩年收入,或是日常家庭開支總和。若果患者本身並未有買醫療保險,就必須將其他治療危疾成本(例如住院)計算在內,醫療費用動輒增加逾100萬元。而購買危疾保亦應留心「疾病定義」,阮瑞芬指,例如屬本港頭號殺手的癌症亦有分第一期至第四期,而市面上原位癌(即癌症初期)通常只能賠償保額當中的10%至20%,甚至有保單列明相對輕微的癌症並不受保,例如前列腺癌。滙豐保險亞洲分紅保險產品主管鄧進健補充,例如大動脈血管閉塞症,在醫學上亦有標準定義,例如閉塞至某一個百分比才可以成功索償。而且,危疾亦有翻發機會,故此現時危疾保亦設多重索償,不過通常內含陷阱,阮瑞芬舉例,有保險公司稱旗下危疾保可索償共7次,惟其實部份病僅准許索償1次,例如中風、心臟病等。不過,她以滙豐上月推出的危疾保為例,每位病人有權索償4次,包括2次癌症及2次非癌症。投保人亦應留意所謂保單「等候期」(亦俗稱免責期)。阮瑞芬假設,若果癌症首次患者曾透過該行危疾保索償,及後順利康復,若果不幸三年後復發,患者可以進行第2次索償,而其他坊間產品最少須等待五年。而非癌症的等候期則只須一年。另外,首次購買保單亦設等候期,通常在90至180日後才生效。



■選購危疾保時應注意條款內容。


部份保單只覆蓋至75歲

事實上,保險索償投訴局曾經羅列多宗案例,包括有投保人士因為未有清晰披露過往健康狀況而出現索償爭議。阮瑞芬指,投保人應盡所知誠實披露健康狀況,因為保險公司根據披露所得,釐定保費以及是否受保,若隱暪則有權拒絕作出賠償。鄧進健補充,投保人若以前曾患上某種疾病,及後再買危疾保,並作出清晰健康披露,若果及後出現另一種危疾時,醫學上亦定斷兩者並無因果關係,將不會影響索償。阮瑞芬指,現時市面有些危疾保覆蓋終身,部份則只覆蓋至75歲,香港現時為全球人均壽命最長城市,女性平均壽命為87歲,男性平均壽命為82歲,年紀大時不幸染上重大疾病機會率亦高,故此覆蓋終身的危疾保較合適,亦需定期觀察保額是否足夠。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05/1976029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597

張兆聰:小心民粹對QE大反撲

1 : GS(14)@2016-09-27 07:02:56

【明報專訊】上周美日央行議息,沒有為市場帶來驚喜,日本央行將政策重點轉向操控孳息曲線,並且定出以10年債息處於零水平作為政策目標,市場對於日本央行究竟是加大了寬鬆,還是按兵不動甚至收緊政策力度意見極分歧,但消息公佈後,日圓匯價仍是偏強。聯儲局維持利率不變,主席耶倫明言只要就業市場穩定兼沒有重大風險,年底前會加息一次。金融市場反應正面,股市升,債息稍回,金價亦反彈,全球科技股一枝獨秀。

全球央行近期都齊齊按兵不動,但自英國脫歐後大幅上升的資產價格,也沒有因此而回落。其實央行政策選擇離不開三個﹕收緊、不變、加碼寬鬆,脫歐後市場認為只餘下後兩者,各大央行正努力地讓市場相信,現在只有前兩項選擇。從市場的反應看,顯現沒有把收緊視作一個可能。或許聯儲局有條件年尾加息一次,但這亦隨時是最後一次,屆時央行就只餘下不變和加碼寬鬆兩個選擇。由於加碼寬鬆暫時不可能,類債券的公用、房託表現不怎麼樣,中電(0002)就在80元水平徘徊,但在持續低息環境下,增長股就成為香悖悖,科技股被受資金追捧,納指上週一再創新高,騰訊(0700)上週五也發力一度突破220元,再創歷史新高。

港股上周向好,恆指累升350點或1.5%,國指升200點或2.1%,本倉則升1.9%。由9月開始北水大舉南下,但上周初淨買入已持續減少,一來AH差價大幅收窄,內銀、內險等都已相差不多,二來北水南下似乎與郵儲銀行(1658)招股有關,此前推高中資金融股來護航,隨著招股完成也就鳴金收兵。上週四出現淨賣出,港股24000點大關得而復失,週五見中資金融股、匯控(0005)等北水追捧的股份受壓。

港股升勢 不是只靠北水

但港股是否成也北水、敗也北水?筆者看也未必。大致上全球股市9月份都是偏好,港股強勢也是順著全球趨勢。9月份或許是升幅大了點,相對之下有較大回調壓力,但不至於北水不來,港股就要像去年股災般急回。再說,中資股回調壓力較大,但藍籌股表現還不錯,騰訊、友邦(1299)上周齊齊創新高,中移動(0941)

在今次北水升浪中也只是橫行,沒有很大的調整需要。其他本地股份表現也不錯,聯儲局維持利率不變,本地地產股多數偏好,上週四大市由高位急回下表現也未見走樣,相信大市在23000點至23300點有相當強支持。

特朗普政綱刺金融市場死穴

現在全球資產價格都非常非常高,無論股債樓皆如是,商品價格相對於供求基本面也是偏高,但央行放水步伐一天不停下來,要有像樣的調整亦甚艱難。當前最大的風險就是美國總統選舉,特朗普的支持度將左右股市走勢。至今其多數政策理念很模糊,但最清晰的是炮轟聯儲局低息政策人為托起股市,以及表面會大舉發債加強基建,這兩項正正是當前金融市場的死穴。一旦加息幅度較預期大、債券供應增加推高債息,這就是民粹主義對QE劫貧濟富的大反撲。

本周會減持300股EEM,增持50股阿里巴巴。

明報記者

[張兆聰 穩增長百萬倉]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945&issue=201609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032

【每日健康】貓奴請注意 小心「貓抓病」

1 : GS(14)@2016-09-27 08:02:58

作為貓奴,除了照顧「主子」的起居飲食之外,陪「主子」一齊玩都是必須的,但你又有沒有試過被「主子」抓傷呢?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在本週三發表的一項報告顯示,在2005年至2013年間,美國每年都有12,000人患有「貓抓病」(Cat-scratch Disease),特別是兒童,500人更需要留院觀察。



貓的嘴和爪子其實都帶有一種罕見的病菌(Capnocytophaga Canimorsus),特別是小貓,因為年輕的貓大多在血液都存在這種細菌。當牠們舔或者抓貓奴的時候,就可能會導致他們慢性感染,病徵包括發燒、乏力、頭痛和淋巴結腫大等,嚴重會導致腦水腫和心臟細菌感染。研究人員建議,貓奴不應親吻自己的貓,並應經常洗手。雖然「貓抓病」的病例正在減少,但受感染的人都會有嚴重的並發症。同類的情況其實亦有在其他寵物出現,例如狗舔主人可能會導致敗血症,故一眾主人都應該加陪小心。下次如果想與「主子」玩得玩得開心又放心,就不要親吻自己的「主子」,隔空錫錫都可以好開心嘅。資料來源:dailymail記者:盧逸文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927/197827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311

借稅貸冚貴債可慳息若父母代借幫補物業首期 小心風險高

1 : GS(14)@2016-10-11 08:09:22

【個人理財】稅務貸款息率今年平絕全城,大部份較按揭年利率低,有理財專家建議,債仔可以趁機借平錢冚貴債,例如信用卡貸款或私人貸款等;若果計得掂數,甚至可找父母代借稅貸供首期,上車客可獲變相十成按揭,加快上樓機會,不過這個做法風險甚高。記者:周家誠 陳洛嘉

現時華僑永亨信用財務1.25厘稅貸息率,屬銀行界最低。美國萬利理財亞太區總裁張佩儀表示,稅貸申請期僅得短短半年,故此是一年一度的好機會,若果部份夫婦希望上車,而每月收入足夠歸還按揭貸款,惟首期不足,而父母亦未必有足夠流動現金助兒女上車,父母可以代為借稅貸。張佩儀說:「如果夫婦自己借完稅貸,再借樓按就有機會借唔足成數,搵父母代借稅貸係聰明做法,不過等於十成樓按,樓價跌一跌已經係負資產,風險擘到最高。」


可投資短年期產品

她形容這做法需要計足數,因為以上車盤樓價400萬元計算,首期額高達40萬元,而現時借月薪12倍已是最盡可借的貸款額,意味父母月薪必須較高,而且還款期最長為12至24個月,「頭1、2年要還兩個貸款,壓力好大,變相係有雙重風險」。理財顧問陳偉明指,須注意稅貸針對收入較高的僱員,故此大部份時候稅貸只能幫補部份首期,未必能完全作首期之用。中大商學院助理院長李兆波表示,聽聞坊間有人利用上述方法供樓,認為市民若使用這個方法,其每月收入及現金流必須要較強,否則風險會較高。此外,大部份理財專家均認同稅貸可用作投資套利。李兆波認為,由於支取稅貸後,每月均要還款,故此不能投資長年期投資產品,只能博取短期獲利,「例如半新股,部份較優質的如郵儲行(1658)有升值空間,可以一博。」新鴻基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表示,資產風險較低,如債券基金較為適宜借稅貸套利。以安聯動力亞洲高收益債券基金為例,今年至今回報為13.04%。張佩儀認為,若果本身有信用卡貸款債務在身,由於貸款息率普遍較高,可以選擇以稅貸平息冚高息債,不過前提是債仔本身有償還最低貸款額,整體財政狀況健康,銀行才會批出稅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11/1979707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492

指數ETF不憂跑輸大巿 小心追蹤誤差 費用比率未必反映

1 : GS(14)@2016-10-12 07:44:14

【明報專訊】一直以來,強積金最為人詬病的是管理費太高,因此積金局亦致力推動較低收費的基金。事實上,近年在波動市况下,很多星級基金經理也相繼失守,要找出回報跑贏基準指數的基金也不容易。反之,低收費及被動式基金雖不會超越掛鈎的指數,但是起碼與大市同步,故近年被動式基金愈來愈受散戶歡迎。月初筆者到訪領航(Vanguard)美國總部,了解為何ETF不單在美國以至亞洲的增長驚人。領航行政總裁Bill McNabb表示,ETF收費低及產品透明度高是受歡迎的主因。

投資者在選擇投資產品時,當然希望成本低回報高,但在利息低企年代,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領航股票指數部管理層Ryan Ludt表示,公司選擇推出追蹤指數ETF也着重該指數的成本問題及流動性。好像2012年公司便將跟蹤指數公司由MSCI變成FTSE,就是為降低收費。數據顯示現時領航指數基金超過200隻,管理2萬億美元資產,其中「Total Stock Market Index Fund」則有4650億美元。

以往互惠基金若資產增至某個水平,便不接受認購,但指數基金在這方面問題較少。例如投資者看好美國前景,買入指數ETF便可以,不用做太多功課,但由於美國指數ETF多在交易所掛牌,香港與美國有時差,可能在美國開市時,香港交易所休市,投資者便不能參與市場。

Vanguard集團去年6月首次將A股直接納入其新興市場ETF,是首個納入A股的全球主要新興市場基金。公司總值達590億美元的新興市場股票指數基金,已經完成過渡至其富時新興市場納入A股全市場指數,於9月19日起生效。Ludt指出,中國股市料如同其他新興市場一樣甚為波動,但基金現時可讓投資者直接投資於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新興市場。可見公司會因應市場變化將基金成分改變,故投資者在選擇指數或行業ETF時,也要審視ETF內容是否轉變。

基金成分因應市場轉變

在牛市時,不少投資者也願意冒多些風險,偏向會選擇股票基金,因為希望跑贏大市,但在巿况波動時,指數ETF可能較受歡迎, 因為成本低及透明度高,容易看清走勢,反之基金經理若「轉身不快」及看錯股票,往往會跑輸大市。一隻ETF走勢理論上與追蹤相關指數相差不應太大,而且省掉了基金經理的費用,還省卻了背後龐大研究分析人員的費用,這樣基金的每年費用就可以收得很低。而這種基金管理方法稱作「被動式管理」。對這類型的基金跟其他的一般基金一樣,還是有其缺點:今天買的基金計算的是明天的淨值,而且基金無法和股票一樣融資及沽空。

省卻基金經理費用 年費較低

投資者選擇互惠基金,一定要看基金經理往績,表現是否穩定十分重要,但近年一些長勝將軍基金經理旗下基金表現有時候也跑輸大市,尤其是基金排名每年都不一樣,今年第一名不見得明年會第一。主動型基金的最大宗旨是企圖「跑贏」市場,以賺取最高回報。不過,回顧過去幾年,大部分的主動型股票基金(如投資美股市場及新興市場),回報表現低於市場基準。

對投資者而言,主動型基金的最大特色是交由專業基金經理精心挑選股票,透過適時管理投資組合,藉此賺取更高回報。然而,基金經理的投資表現不是「必贏」的保證;相反,高額的管理費卻是「必付」的成本。故想簡單方法參與市場,例如看好美國市場,你就可以買美國指數的ETF。如果看好新興市場,就可以買新興市場指數的ETF。

Ludt又表示,旗下指數ETF也十分注重追蹤誤差。投資者要知道ETF總費用比率的影響、相關基準組合及ETF類別(指實物資產相對於合成)改變等。ETF的總費用比率並無通用定義,可以包括管理費及其他費用(例如交易費用、印花稅、編備財務報告及其他文件、法律及核數、保險、託管服務等費用)。但個別ETF的總費用比率不一定等同該基金的追蹤誤差,因為ETF的資產淨值可受其他因素影響,例如投資組合所帶來的股息及其他收益。

總費用比率無通用定義

另外,McNabb表示:「在美國推出新的個人化投資顧問服務,廣受客戶歡迎。此項業務的增長速度高於我們預期。推出該服務至今,已擁有超過3.2萬名客戶,涉及的資產約300億美元。此服務讓具有多個目標而且情况較為複雜的客戶,以相當低的成本,透過專責的財務顧問獲取具意義的建議。現時,我們僅於美國市場推出有關服務,不過我們亦考慮在合適的情况下將該服務擴展至其他地區。」

明報記者

[龍彩霞 基金特區]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171&issue=201610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602

陸振球:小心港人才流走

1 : GS(14)@2016-10-17 08:00:35

【明報專訊】新加坡上週五公佈今年第三季的經濟增長按季收縮4.1%,反映環球尤其是中國經濟放緩,對新加坡這類外向型經濟甚為不利,新加坡一向被視為香港的競爭對手,不要以為對手不好過,香港便會得益,其實大家面對的挑戰相似,香港稍後公佈的第三季經濟數據或會令大家失望。

最近中文大學旗下香港亞太研究所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令人憂心。該調查成功訪問了710名香港18歲以上巿民,竟然有多達38.9%受訪者表示若有機會將打算移民,令人憂慮的是,愈年輕、教育程度愈高的受訪者,打算移民的比例也愈高。

人們常說因低息或資金流入,香港的經濟及股樓可長期看好,如今這個地方的高教育水平年輕人竟紛紛因為不滿香港現狀而打算離開,對香港長遠發展肯定十分不利。從來,人才比資金更重要,資金流走可再流入,但培育人才往往要花數十年時間,人才一旦流失,便不是一時三刻可以復元。

上述調查中想移民的受訪者最不滿香港四個範籌:包括政府施政缺失、住屋問題、政治爭拗和看不到經濟前景。其實除了移民,也應力爭上游,或做好投資部署,若能財務自由,不用移民也可改善生活。《明報》將在下週一(10月24日)舉辦投資講座,除了筆者,還邀得香港奧國經濟學院創辦人王弼、交通銀行香港首席經濟師羅家聰,以及天王國際金融行政總裁盧楚仁分析最新投資形勢及如何部署,不容錯過(詳情及報名:link.mingpao.com/47329.htm)。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749&issue=201610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345

業界:在內地招攬客戶更小心

1 : GS(14)@2016-10-18 08:06:40

【明報專訊】澳門皇冠賭場負責貴賓博彩的人員被內地拘捕,據理解,包括多名有參與澳洲生意的澳門疊碼亦被拘留。有業界人士表示,今次事件將令海外以至澳門營運商在內地招攬客戶時需要更小心行事。另有分析稱,今次事件轟動國際,澳洲較早前拒絕中資企業競投當地電網Ausgrid,今次事件或令澳洲與中國的外交關係更加緊張。

澳門博彩業在涉足內地賭客生意時,博彩公司及貴賓廳很多時只會純推廣澳門及境外旅遊、酒店及娛樂,在博彩範疇則主要靠熟悉內地客路的疊碼或中介人引介,並且很多時內地賭客直接存款或變相投資貴賓廳,然後直接用於博彩或取得信貸賭博。若出現賭債待還時,很多時會透過在澳門協商,或由賭客以現金、其他有形或無形資產支付欠債。若有欠債不還者,業界很多時會交換情報跟進。今次事件鬧大後,一般認為,會進一步影響中國與澳洲的外交關係,甚至乎影響到往後一帶一路政策在澳洲的推進。

中澳關係緊張 或阻「一帶一路」

太平洋投資風險管理顧問公司唐儀表示,據他理解,今次皇冠職員被捕事件中,亦涉及數名參與澳洲博彩生意的澳門疊碼在內,同時被拘留。今次事件影響層面將遍及澳洲、澳門、歐洲等世界各地賭業,令業界到內地招攬客戶時需要更加小心。

根據內地司法機構對組織境外賭博的判刑,一般由3年到10年不等。這對外國博彩公司及外闖的賭廳集團影響會較大。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407&issue=201610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477

【動畫】999年「無敵契」小心魔鬼使費

1 : GS(14)@2016-10-18 08:13:40

2047年香港大部份土地地契期屆滿的問題困擾不少有意置業的市民,認為擁有999年「無敵契」的物業最為安全及保值。不過原來買家要購買一個擁有特長地契的新盤,隱藏使費都比其他年期較短的屋苑多,可以是以倍數計。港英政府時期,土地契約年期分為75年、99年以及999年三種。其中1848至1898年間批出的大多為999年期,多數是港島區土地。而九龍區亦有部份地段為999年期。由於在2047年將有大量土地使用權的批租一齊到期,目前要補地價抑或只交年租才可續期的做法仍未確定,難免對物業的業權造成不確定性。同時過多兩年之後,銀行亦有可能不為2047年到期的屋苑承造30年按揭,都是置業人士需要憂慮的地方。如果基於上述理由,擁有999年期的新盤(全屬重建項目),應該較受買家歡迎。但原來,此類新樓的額外開支,可能較只有50年期的新盤,多超過20倍!因為買家在購買新盤後,發展商都會將土地業權文件一併賣給新買家,若缺少此文件,等同業權不整,影響在銀行造按揭。文件內容的多寡,便決定了這份業權契約的價錢,不是與單位面積及樓價掛勾。基於港九兩區的項目,早於百多年前已開始發展,之前地盤的契約、曾經出現過的業權資料,都會一直累積下來,個別地盤可能已經重建不只一、兩次,甚至合併多個地盤發展,所以業權契約相當厚,最少幾萬頁。不過,一般買家要在簽署買賣合約時,才知道發展商要向買家索價多少,事前無從得知,隨時買家在買樓後會失預算。根據一些律師提供的資料,近年才批地興建的新樓,由於是新地契,內容不多,土地業權契約大約1萬元。但一些舊契項目,土地業權契約最少5萬至6萬元。如近期發售的大角嘴利奧坊•曉岸,屬999年期,業權契約便高達6.5萬元,由於該項目樓價大部份是500萬元以下,故買家在支付釐印及律師費後,要支出的額外使費便超過大部份單位樓價的5%。而個別中上環一帶項目,一份業權文件誇張到超過22萬元。買家想買999年期一手樓買個安心的同時,亦要了解背後潛藏的額外支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18/198042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514

湯文亮:小心財仔趁有價有市收樓

1 : GS(14)@2016-10-28 05:59:24

【明報專訊】現在市况熾熱,樓價飈升,不少將物業按在財務公司的人以為心安理得,只要依期還息,財務公司不會沒收他們的物業。如果物業是按在銀行的話,他們有這種想法其實是沒有錯,但按在財務公司是絕對不同,只要債仔沒有依時還款,或者貸款到期,債仔沒有辦法清還本金,財務公司就會沒收債仔物業,趁現在有價有市放售,這樣做就可以本利收回。

老實說,現在賣樓利潤是不少,但如果唔趁有價有市將物業賣走,債仔一定會要求借更多錢,實行以貸冚債,到市况逆轉,不但很難出售債仔所按物業,就算可以賣到,價錢都唔會好,未必可以收回貸出款項,所以,不少財務公司現在部署收樓。當然,財務公司亦非常正道,不會突然間追收貸款,不過,以物業作抵押向財務公司借錢的人,又有幾多個可在到期的時候清還本金,被財務公司收樓亦只不過是遲早的事,現在已經開始,我相信陸續有來。

業主最好將按揭轉到銀行

銀行借錢畀客戶,除了睇抵押品之外,還要睇客戶的收入,是否有能力分期本息清還,否則,就情願唔借,財務公司就唔同,只需要睇抵押品價值是否足夠,收入反而是其次,除了每月清還利息之外,亦會訂下一個清還本金期限,或者要求貸款客戶年年續期,如果財務公司唔續期的話,即是貸款期限只得一年,不少向財務公司借了錢的人都認為已經有抵押品,對依期還息從不上心,經常拖延,又認定財務公司一定會續期,而且樓價最近急升,財務公司沒有不續期道理。

那些人實在有所不知,正因為樓價急升,而且有價有市,是賣樓好時機,如果債仔沒有依期還錢,財務公司就會替他們賣樓,所以,有物業按在財務公司的業主,最好能夠將物業按揭轉到銀行,否則,有機會被財務公司沒收物業。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989&issue=201610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7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