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杉杉股份轉型造車之困:生存空間可能極其狹窄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0-04/1042975.html

8月底收購智利上市公司Pampa Calichera股份的計劃告吹,讓杉杉股份轉型計劃受到嚴重打擊。

盡管公司名稱依然保持著“杉杉股份”(600884)的舊稱,但隨著旗下資產的整合以及服裝資產進行分拆上市近日獲得許可,這家以服裝業務上市的公司在今年已經徹底告別服裝業務,成為一家以鋰電池材料及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為主營業務的新能源企業。同時,此次服裝業務板塊的剝離,意味著杉杉股份的第一次轉型已經完全結束。

杉杉股份的第一次轉型始自1999年。作為A股上市的第一家服裝類公司,當時杉杉股份正處於發展的巔峰時期。但就在這個時候,杉杉股份的管理層已經意識到,服裝產業的業績天花板清晰可見並且近在咫尺。1999年9月,杉杉股份相中了正在研發“中間相碳微球”(即“鋰電池負極材料”)的鞍山熱能研究院,在該年連人帶技術全部收購,在上海成立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

2001年,以此為基礎的杉杉股份中間相碳微球項目投產。2003年,杉杉決定涉足鋰電池正極材料。但在杉杉股份管理層看來,2003年才是杉杉股份正式開啟轉型大幕的一年。按照當時的計劃,杉杉股份希望在鋰電池行業每一個環節都完成布局,這包括正極、負極、電解液、銅箔和隔膜五大板塊。而從2003年之後,杉杉股份進入了馬不停蹄的收購和資產整合期。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的杉杉股份在轉型前除了鋰電池,還有金融業務板塊,後者包括城商行、保險以及創投公司。時至今日,新能源電池材料已經成為杉杉股份最重要的業務板塊,如今,杉杉在鋰離子正極、負極、電解液等綜合材料方面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供應商,進入蘋果、奔馳、松下等跨國公司供應鏈。

而金融投資板塊發展成為杉杉股份最關鍵的利潤來源。公司原本的主業——服裝業則如同當初預計的一樣,在市場競爭中,業務不斷的萎縮,虧損幅度開始逐年擴大——從2012年開始,杉杉股份公司服裝板塊業績大幅滑坡,並於2013年、2014年連續虧損。直到2015年上半年,才扭轉虧損局面。但杉杉股份的第一次轉型,實際上並未為杉杉股份形成新的業績支撐。

啟動第二次轉型

在能源電池材料板塊,杉杉股份在此前的十余年時間中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直到近兩年新能源汽車興起,杉杉股份才在業績上實現增長。但從上市公司業績構成來看,杉杉股份的這兩年主要是營業收入增加,但凈利潤卻沒有獲得相應的大幅度的增長。從2014年第四季度開始,隨著鋰電池行業競爭加劇,杉杉股份的歸屬凈利潤同比增長率一直在大幅下滑。

杉杉股份中報顯示,2016年上半年其營業收入約21.5億元,同比增長15.16%;而同期實現的凈利潤約為2.09億元,同比大幅下滑65.72%,其中投資收益超過50%。綜合前兩年來看,杉杉股份2014年凈利潤3.48億元,同比增長89.58%,其中投資收益達到4.14億元;2015年凈利潤6.6億元,同比增長91%,其中投資收益共計6.15億元。

導致杉杉股份在新能源汽車板塊業務利潤提升的難點是上遊原材料供應商對價格的把控。今年年初,杉杉股份下屬公司曾言辭激烈的發文,指責上遊供應商價格提升過快。而對於零部件利潤較薄弱的現狀,杉杉股份提出的解決辦法是——從單純的部件生產,進入核心零部件乃至整車制造。這也就是杉杉股份的二次轉型。

進入二次轉型的杉杉股份已開始從鋰電池原料供應商角色,升級到新能源終端整車制造者。今年4月,杉杉股份宣布,下屬子公司寧波杉杉電動汽車獲得了國家專用車生產資質。目前,杉杉已在15個城市布局,完成充電樁3000個,運營新能源車600輛等。至此,杉杉建立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並在動力電池、動力總成、電容、充電樁、整車制造、儲能梯次利用、汽車運營等方面均形成了布局。

目前,杉杉股份的“整車制造”只是專用車的制造,但杉杉股份對新能源汽車的設想,應該不會僅僅停止於專用車的制造。杉杉股份高層在一次投資者溝通會上曾言辭含糊的指出,“整車方面,現階段我們以滿足特定客戶需求為主,提供差異化和定制化的整車產品”。而下一個階段會如何,尚無法獲知。但從行業來看,進入利潤更高的乘用車制造領域,一直是零部件企業的終極夢想。

在零部件行業,多氟多、萬向、江特電機等上市公司在近兩年都提出了乘用車生產計劃。盡管有一些因為技術或者資金等現實原因已經放棄,但零部件造車已經成為趨勢。杉杉股份的策略則是,一方面打破上遊原材料供應商對價格的把控,另一方面向下遊市場推進,打通整個產業鏈。某種程度而言,這種思路與比亞迪模式十分相似。

造車的風險

但與比亞迪相比,杉杉股份無論是在資金實力還是技術儲備上都弱了很多,這使得其風險變的巨大。杉杉股份在今年試圖收購智利上市公司Pampa Calichera股份,以獲得全球鋰業巨頭SQM的股權(Pampa的主要資產為其所持有的SQM約23.02%的股權),但該次交易在今年8月宣布失敗。這對杉杉股份的轉型路徑形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這也被認為是其突破上有降低成本嘗試的階段性失敗。

而在整車制造上,2015年初杉杉股份以寧波杉杉電動汽車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為主體,與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北奔重型汽車集團共同成立合資公司“內蒙古青杉客車有限公司”,今年4月該公司獲得專用車生產資質。在2015年5月,杉杉股份發布定增預案,宣布用34.56億元資金押寶新能源汽車,資金被使用在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鋰離子動力電池材料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上。

杉杉股份進入專用車制造的目的是簡單而直接的,申請電動車單一生產資質並非易事,多數非整車企業選擇收購有資質的汽車企業,以此獲得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船票”。除此之外,另一方式便是申請專用汽車生產資質。通過生產新能源汽車專用車,逐步升級到電動汽車(乘用車)。然而,杉杉股份選擇造車來突圍轉型的風險是清晰可見的。

作為一個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的原材料供應商,盡管占據著世界前列的市場地位,但杉杉股份在核心零部件上並未有相應的經驗和優勢。觀察者認為,杉杉股份在電動汽車關鍵的三大部件——電池、電機、電控上,並未掌握完全獨立的技術,這使得其在成本上承受巨大壓力,同時在市場競爭中也無法獲得足夠的優勢。

而其在造車上選擇的合資對象也是汽車制造的“非主流企業”,這給杉杉股份未來產品的競爭力打上問號。而從國家政策層面來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特別是客車、專用車的補貼力度在迅速下調、補貼標準和行業準入標準卻在迅速提升。而這些小企業賴以生存的“地方保護”,也已經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障礙清理選項,未來類似於杉杉股份這樣的企業如果無法獲得技術支撐,其生存空間可能極其狹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707

會考終極報告︰考生視野狹窄

1 : GS(14)@2011-11-02 22:23:4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5763643


2 : honey(6546)@2011-11-02 22:50:17

可能係教育制度問題,同考試無關
3 : idsdown(1658)@2011-11-02 22:55:51

依家D人主要係睇漫畫, 睇相, 睇video.
睇書少左, 對字的諗識自然少左, 寫字少左.
出現錯別字係正常不過的事情. 自問小弟都有呢個問題
4 : honey(6546)@2011-11-02 23:01:51

報紙水平唔高,定期睇,問題依然存在
5 : 龍生(798)@2011-11-03 00:44:12

呢度都有一個....
6 : GS(14)@2011-11-03 20:28:27

日日都找到先奇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457

程翔斥左派未擺脫狹窄思想

1 : GS(14)@2017-05-01 11:40:16

■程翔親歷六七暴動,由同情工人變否定左派。



【本報訊】半世紀前的六七暴動,程翔當年18歲,親睹暴動場面令他由同情工人變成否定左派。回顧過去,程翔批評香港左派政治組織至今仍未見起色,對中央而言它們雖是「親生仔」,卻又是扶不起的阿斗。近年本土意識高漲,程翔指港人首次有「生於斯、長於斯」的身份認同,最早出於六七暴動之後,「六七前港人係過客心態,係視香港為借來的家,因為原本長遠而言係想返大陸,暴動令港人明白現實政治係冇可能永久返大陸,於是建立以香港為家嘅身份認同」。1967年,程翔與家人居於北角,親睹暴動,印象最深刻的是北角清華街一對姊弟被左派的炸彈炸死一事。程翔指,周恩來對暴動的總結盡顯中共不認同左派,同時港人亦不接受,「所以惟有自己認同自己,即係圍爐取暖,被社會邊緣化」。他指,左派是中共的「親生仔」,即使不認同仍要動用,可惜「(爛泥)扶唔上壁」,而且思想狹窄。程翔以民建聯為例,「培育咁多年,都培育唔到人才,有邊個政黨會咁多人嘅學歷都受到質疑,而且盲目服從上級」。他又指,創黨主席曾鈺成算是黨內人才,但英文好卻成黨內罪狀,「曾鈺成常接受外國傳媒訪問,民建聯有人認為佢只想炫耀自己英文好,反映左派思想幾狹窄」。


劉銳紹:最抵鬧係北京

另一位左派報章出身的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形容這場鬥爭是三把火燒一隻鑊。「嗰三把火係港英高壓、北京支持,以及港共土共領導;鑊係香港左派,人人頭腦發熱。」儼如鑊上肉的香港平民,最無辜。「暴動後,好多人痛恨左派,其實係忽略最抵鬧係北京政府,間接直接支援當時的左派鬥爭。」1972年加入《文匯報》做記者的夫子說:「1967年我13歲,係小鬼隊,幫手帶《文匯》同毛語錄,好彩冇俾人拉……到後來先知,有啲叔伯叫細路仔帶『菠蘿』,掩人耳目。」鑑古知今,他說六七後由高壓到懷柔的港英政府、由鼓動到置身事外指示路線有誤的北京政府,都是政治盤算。反思今日香港,他說最重要是保持獨立思考:「唔好俾頭頂光環沖昏頭腦,好多錯,都係透過正義作包裝。」■記者梁佩珊、呂麗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01/2000719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106

內地封殺 港勢成ICO集資重鎮 用途狹窄隨時一文不值 業界籲小心風險

1 : GS(14)@2017-10-08 21:55:35

【明報專訊】虛擬經濟日益發達,其中「首次代幣發行」(ICO)更快速崛起,並在今年夏天席捲全球。有統計顯示,目前全球共有153個ICO融資項目,今年ICO集資額近23.45億美元(約181.98億港元,見圖),較去年全年勁升23.33倍。有發行ICO的負責人指香港監管環境寬鬆,在中國封殺ICO之下,香港將成為ICO發行集中地之一。但投資者須要留意,ICO發行的代幣只可在發行人的平台上使用,一旦平台經營不善而倒閉,投資者買入的代幣將變成一文不值。

明報記者 李哲毅

根據ICO數據網站CoinSchedule統計顯示,由年初至今為止約9個月期間,全球ICO的數量或集資額增長迅速,目前全球共有153個ICO項目,較去年全年的ICO總數升近2.3倍,已籌集近23.45億美元,遠遠超越去年全年的46宗及9638.99萬美元(約5.52億港元)的集資額。值得留意的是,平均每個ICO項目可籌得1532.88萬美元(約1.2億港元),遠高於企業到港交所創業板掛牌所得的資金,可見這種新世代的融資方法,無論在市場規模及吸金力均以驚人速度增長。

港創企ICO 5日籌14億

目前全球最大的ICO項目是來自美國三藩市的初創企業Protocol Labs,在2014年創立,主力從事網絡私隱保安,今年8月7日集團為旗下的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數據儲存業務進行ICO,發行代幣Filecoin,這次ICO在今年9月7日結束,不足一個月時間已籌得約2.57億美元(約20.05億港元),成為歷年ICO集資之冠。本港亦有初創企業推出ICO,從事區塊鏈技術的Block.one推出EOS代幣,ICO推出後5日已經籌得1.85億美元(約14.43億港元),打入了歷年ICO集資規模的第三位。

集資對象遍全球 易吸金

香港初創企業Bitspark亦即將推出ICO,發售代幣Zephyr Token,以集資發展應用區塊鏈技術的匯款平台。創辦人George Harrap表示,ICO融資比起傳統方式更靈活,他解釋,ICO主要成本是網絡系統搭建費用,整個ICO過程包括集資系統、售賣平台、宣傳推廣均是在網上進行,免除大量人力及財務費用,降低了創科企業融資門檻。Harrap表示,有別於傳統上市集資,ICO的集資對象是全球各地的投資者及用家,亦更易吸納大量資金。

代幣不涉股權 類似「預售門票」

Harrap續稱,ICO可以吸引投資者在購買代幣後,繼續使用平台,刺激項目保持增長。他解釋,代幣不涉及股權,而是類似「預售門票」,或者是Kickstarter上的眾籌項目,投資者有機會得到實物獎勵(平台上的使用權),當項目成功推出,而且用戶愈來愈多的時候,服務需求增加,將帶動代幣升值,投資者便可以在第三方交易平台套現,賺取回報。

雖然數碼代幣回報可觀,但Harrap提醒,由於代幣只適用於特定項目,若ICO項目開發失敗,代幣便會一文不值,投資者需充分留意相關風險。值得留意是,傳統IPO上市集資前須發布詳細的招股書,列出公司商業模式、過去財務表現、及市場研究等,但ICO項目只設有簡單白皮書,沒有原型產品予投資者參考,且部分ICO創企均在BVI註冊,若出現詐騙,投資者難以追討損失,故風險較大。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332&issue=201710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7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