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還本續貸能否解小微融資難題?業內建議可從“三農”扶貧試點
近日,一篇介紹創新金融實踐、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文章,由於提到“無還本續貸”而在金融圈走紅。
文中的“無還本續貸”業務,解決了小微企業需要通過民間借貸拆借高息資金償還銀行貸款的問題。相關人員介紹說:“通過‘無還本續貸’,幫我們節省了500多萬元費用。”以往貸款到期後必須先還款才能再貸款。為了還款,企業必須先籌集一筆資金,甚至通過民間借貸拆借高息資金,給企業帶來很大的壓力。同時文章還提到,當地銀監局和政府合作,選出了一批經營、信用良好的企業開展了“無還本續貸”試點。
在當前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面臨融資難、融資貴難題下,“無還本續貸”是否真的提出了一條解決之路?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中心特聘研究員王劍指出,這是過去幾年銀行業和監管層一起處理各地的中小微企業信貸問題時,探索出來的一種做法。“無還本續貸”有沒有風險,其實最關鍵的是取決於審核時是否嚴格到位。銀行實操過程中,可能會有道德風險或操作風險,怕銀行拿這個隱藏“不良”。對此,唯一的方法,只能是監管層嚴加檢查,盡可能加以杜絕。
一位大行公司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無還本續貸”本質上屬於借新還舊,但政策設立的初衷是為了解決小微企業的“倒貸”問題,減輕小微企業的貸款成本。他認為,目前用在小微企業風險可能較高,“三農”及精準扶貧由於單筆金額小,或可以嘗試推開。
何為“無還本續貸”
當前,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成為“老大難”問題。在傳統的貸款模式中,由於小微企業生命周期短,銀行不敢給它們發放中長期貸款(即期限在1年以上的貸款),僅會發放短期貸款。
但是,正如上文小企業主提到的,開辦一家企業,所投入的資金,不可能大部分在一年之內收回來。比如,購置廠房、機器等,都是固定資產投資,回收期很長。
於是便出現大量小企業“過橋貸”的行為,短期貸款到期時,還不上錢的企業主會先借一筆民間借貸,把銀行貸款還掉。等過幾日後,新一筆短期貸款貸下來,再還掉民間借貸。民間借貸利息往往很高,月均利率在10%~20%左右。
但是銀行一旦不續貸,小企業極有可能面臨被高利“過橋貸”拖垮的風險。
在此背景下,相關監管部門多次出手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進行了多種嘗試。
早在2014年7月,原銀監會發布《關於完善和創新小微企業貸款服務 提高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水平的通知》,指出銀行應積極創新服務模式,對流動資金周轉貸款到期後仍有融資需求,又臨時存在資金困難的小微企業,符合條件的,可以辦理續貸,提前按新發貸款的要求開展貸款調查和評審。這十分接近上文提到的“無還本續貸”模式。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目前這種嘗試雖然叫法不一,但原理十分接近。例如,某城商行推出的另一種名為“無間貸”的產品,也十分接近“無還本續貸”。
根據該產品的業務申請與受理流程,企業貸款到期前一個月向銀行書面提出小微“無間貸”申請,客戶經理進行貸前調查,判斷準入條件後,對總行審批通過的企業,銀行可以與借款人重新簽訂合同、補充協議與借款憑證等。辦理成功的企業,借款人貸款到期時無需償還本金,系統自動實現貸款自動續期。
上述大行公司部人士表示,所謂的“無還本續貸”,對於銀行而言,只要有監管相關文件規定認可,在銀行內部就是將原借據收回等於還清貸款,再轉一張借據重新續借,其本質是“沒有現金流”。
談到“無還本續貸”與“展期”的不同,上述大行公司部人士指出,如果是一年期貸款,申請展期最長期限是半年,但是“無還本續貸”屬於借新還舊,期限上不同。
對於特定的企業和行業,借新還舊還需要政府出面,監管部門同意則沒問題,否則將觸碰“紅線”,“轉借據”是嚴重違規的。上述大行人士稱,目前該行所在地區並未開展這項業務。
可先從“三農”扶貧領域入手
上述大行公司部人士表示,理論上一家企業沒錢還貸款,這筆貸款就已經客觀面臨“不良”危險,這種狀況下續貸是不正常的,將使得風險不可控。此外小微企業受市場影響大,抗風險能力低,容易形成大面積“不良”。
但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對於某些企業生產周期較長,且是政府支持、倡導發展的產業行業,由政府出面,監管認可,這種情況則沒有問題。
除了行業風險外,對銀行來說,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也需要考慮。另一大行公司部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於“無還本續貸”可以減少不良貸款的產生,可能成為銀行掩蓋不良的工具。
對於“無還本續貸”風險,王劍認為,最關鍵的是取決於審核時是否嚴格到位。監管部門也規定,對於“無還本續貸”的企業,必須滿足一系列條件,經營生產各方面良好,確保續貸質量。
王劍表示,市場還是擔心,銀行實操過程中,可能會有道德風險或操作風險,怕銀行拿這個隱藏“不良”。對此,只能靠監管層嚴加檢查,盡可能加以杜絕。當然,本身就沒有完美的工具,只是權衡各方利弊,選擇一個相對有效的工具。
不過,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無還本續貸”是正常業務,不應該過度誇大風險。
業內人士認為,考慮到小微企業“無還本續貸”風險,可以先針對精準扶貧與“三農”貸款領域進行創新。
一位大行三農金融事業部相關負責人認為,農戶需要的融資額不大,一般農戶開展養殖的規模在10萬元以內,但農戶種植的農產品容易受到生產周期和自然災害影響,可能一次還不起貸款但還要繼續用貸款,相比於小微企業上百萬元貸款規模,對金融機構而言風險較小。
他建議,可以針對特定人群、特定養殖行業開展“無還本續貸”,對於扶貧類、小額特定企業群體可以嘗試。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林潔琛
ofo的新煩惱和共享單車的舊難題丨記者觀察
摩拜之後,融資超過20億美元的ofo,似乎也難逃被收購的宿命。
近日,業內再度傳言ofo將被螞蟻金服和滴滴聯合出資收購,作價14億美元,且談判已經接近尾聲。這並非ofo第一次“被收購”,今年5月中旬,有報道稱,滴滴創始人程維給ofo創始人兼CEO戴威開出的收購價格,僅是摩拜賣身價格的一半,這顯然是戴威難以接受的。
ofo的至暗時刻
在過去的幾個月,官方否認、辟謠收購成為ofo的常規操作。伴隨融資擱淺、供應鏈欠款、用戶押金擠壓、資金鏈緊張、高管離職、人員壓縮、海外市場全面收縮等一連串動作,時間似乎只是早晚問題,市場在等待一個“註定”的結局。
在與阿里、騰訊、滴滴的複雜博弈中,ofo的話語權越發薄弱。今年2月份,10億美元融資流產後,ofo用兩次資產質押換回阿里17.7億借款,一步險棋將ofo置於新的危險境地。
“如果你們不想戰鬥到底,現在就可以離開公司。”在五月中旬一場百人動員大會上,戴威亮明了自己的態度。幾乎在同一時間,一場命名為“victory”的商業化自救行動啟動,整個商業化戰略布局包括車身廣告、端內廣告、企業年卡組成的B2B、金融、本地生活和區塊鏈技術應用等。
“開源”的同時,一系列“節流”舉措也在啟動。6月中旬,ofo全面取消已經推廣至全國20個城市的信用免押金騎行,在業內人士看來,ofo的這一做法更多是迫於資金鏈壓力,急於用押金來回流資金。
海外市場的全面收縮釋放出更為緊張的信號。
今年7月初,ofo宣布停止其在以色列和中東地區的業務運營。7月11日,ofo宣布將在兩個月的時間內結束在印度開展的為期6個月的業務。7月中旬,ofo關停澳大利亞業務。此外,包括美國、德國、韓國等地相關業務也在陸續終止。
缺乏資本供血,ofo的造血之路並不順利。車身廣告受限,大量破損報廢車輛面臨換新問題,補貼結束帶來的用戶流失風險,使得ofo在與阿里、騰訊、滴滴的複雜博弈中越發被動,而無論是阿里還是滴滴又都有著各自的算盤。
“共享單車是消費頻次很高的線下服務,且依賴移動支付,無論自身是否盈利,共享單車本身的用戶規模和用戶頻次,足夠讓巨頭公司去支持它,打開一個優質的流量入口。”野村證券中國互聯網研究主管史家龍說。
如同美團收購摩拜,對於滴滴而言,共享單車板塊的補足可以與網約車、租車、代駕、外賣等產品服務形成交叉滲透,實現場景上的互補,其所帶來的價值或許比單車本身的收入更重要。
近日有媒體稱滴滴與ofo的收購談判已接近尾聲,滴滴為ofo的主要買方,且滴滴方面有意將小黃車替換成自家品牌青桔單車,5萬輛青桔單車已經秘密抵京。對於一直想要借青桔、小藍單車打開共享單車市場的滴滴而言,ofo的收購無疑最有助於打開一二線單車市場窗口。
一個插曲是,滴滴、青桔單車近日在上海嘉定落地,上線首日便被約談。在暫停新增車輛投放要求下,ofo的一二線市場份額成為與阿里和滴滴斡旋最大的籌碼。
共享單車需補課
“軍備競賽”下,共享單車如同“蝗蟲”一般湧入城市的大街小巷,隨著資本熱潮退去,20余家共享單車倒閉或者停止運營。瘋狂增長的共享單車淪為城市垃圾,被棄荒野的共享單車“墳場”更是觸目驚心。
與此同時,已經破產清算的小鳴單車以12元價格將單車“賤賣”給了中國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作為第二梯隊的代表性公司,小鳴單車累計在全國投放了43萬輛單車,若以每輛12元的回收價格計算,即使單車全部回收,也僅能收回500余萬元,不及債務總額的10%,近12萬用戶的押金退還依舊渺茫。
小鳴單車所存在的押金擠兌問題,隨時可能在任何一家共享單車平臺重複上演,依靠融資和押金池存活,沒有尋找到跑得通的商業模式。以及作為一家硬件公司,面對已經投放出去的海量共享單車,如何做產品形態的調整和數據的打通,如何對報廢共享單車進行回收處理,整個共享單車市場都面臨著後續保障無力的困境。
在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看來,“經濟上企業能盈利;環境上共享單車是否真正有利於環保;社會上共享單車如何控制亂堆砌亂放的負外部性。”是當下共享單車是否可持續發展的三個關鍵點。
以規模換估值的發展模式,早就為共享單車的結局埋下了伏筆,沒有資本庇護,共享單車真難題才剛開始。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胡軍華
P2P地方監管面臨三大難題,監管科技助力網貸風險攻堅
從以辦理小額貸款為由騙取手續費,到非法集資、非法外匯交易、薦股類詐騙,各種金融領域的詐騙手法、擦邊球模式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傳統的金融監管手段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據騰訊安全反詐騙實驗室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發現涉嫌傳銷平臺3000多家,高風險金融平臺1萬多家,針對監管部門已經定性的傳銷、金融詐騙類網站,騰訊安全可對風險實現相關提示。
“科技監管可全面運用於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端,助力網貸攻堅‘精準拆彈’。”第一財經日報執行總編輯、第一財經新媒體總編輯楊宇東表示,金融科技帶來了新的風險場景和風險特征,也需要監管機構“以科技對科技”去積極應對。
基於互聯網金融行業安全態勢以及監管現狀,近日,騰訊安全聯合實驗室與第一財經聯合發布《騰訊安全:2018上半年互聯網金融安全報告》(下稱《報告》),對互聯網金融風險態勢、風險類型、安全防範技術手段以及金融風險安全方面進行了梳理,並提出建議。
P2P信用違約風險升高,風險平臺占比達到44%
近年來,網絡化新型傳銷及非法集資案件頻發,與此同時在監管整治與宏觀經濟去杠桿的雙層作用下,P2P平臺接連遭遇“爆雷”,涉眾型金融風險進一步發酵。
《報告》顯示,互聯網金融風險態勢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非法集資案件數量持續高位攀升,涉案金額超千億元;二是,網絡傳銷活躍參與人數超千萬,金融理財類傳銷成主流模式;三是,P2P網貸信用違約風險升高,風險平臺占比達到44%;四是,互聯網外匯交易違法嫌疑大,基金與貴金屬交易深受影響;五是,非法金融平臺投資騙局多,為招攬投資者虛假宣傳。
以網貸行業為例,2018年對於P2P意味著行業大洗牌,也是行業從野蠻發展走向合規理性的分水嶺。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從6月19日至6月26日僅8天時間內,全國範圍至少有42家平臺“爆雷”。即便是還在正常運營的平臺,也難敵行業狀態低迷、規模收縮的大環境。
根據騰訊靈鯤大數據金融安全平臺累計發現P2P網貸機構1萬余家,其中存在中高風險的占比約為44%。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協創中心研究員李虹含表示,互聯網金融風險是目前最大的金融風險之一,網絡借貸業務已逐漸形成傳染性風險,防範並化解風險對於對於防止系統性風險至關重要。
以高息為誘餌、吸引投資者參與,互聯網金融詐騙與傳銷組織較為相似。《報告》建議,網民應通過工商註冊機構查詢互聯網金融公司的經營資質鑒定真偽,就能有效降低風險。此外,判斷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收益與風險說明是否合理至關重要。就當前市場環境而言,收益率超過10%的項目風險都極高,若無十足把握切勿輕信。
P2P地方監管三大難題:預警難、識別難 、覆蓋難
地方金融風險形勢嚴峻,化解P2P網貸平臺風險也成為此輪風險攻堅戰的重點難題。據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主要有預警難、識別難、覆蓋難三大難題待解。
上述人士表示,P2P大量金融企業脫離監管,有的打著投資、慈善、區塊鏈等各種幌子組織平臺從事非法金融活動。
其次,在穿透識別方面,一些新興金融企業通過資金池層層嵌套,隱蔽性、欺騙性、危害性都很強。特別是一些非法集資企業股權關系很複雜,賬戶眾多,子公司也達到幾十家甚至上百家。“互聯網金融跨區域、跨行業經營的特點,傳統金融監管模式無法及時定性。”上述人士表示。此外,地方金融監管還面臨人手不足的監管覆蓋難題。
廣州市金融局局長邱億通表示,“與過去不同的是,金融風險通過互聯網蔓延,呈現高隱蔽、跨地域和擴散快等特點。地方金融監管水平和市場發展水平必須相匹配,金融+互聯網的趨勢不可阻擋,因此互聯網化的管理方法必須跟上。”
監管科技助力網貸攻堅
值得註意的是,數字科技在推動金融行業加快轉型的同時,也帶動了監管科技的迅速走熱。上述金融辦人士表示,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金融監管中的運用可以解決上述難題,提高金融風險的精準識別。
金融業態不斷創新,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責任也越來越重。根據記者了解,目前已有廣州、西安、貴陽、北京、深圳等多個城市的金融局(辦)與互金巨頭合作,運用監管科技防範新型金融風險。
例如,深圳市金融辦聯合騰訊部署的靈鯤金融安全大數據平臺,運行半年時間已經取得成效。
數據顯示,通過和工商總局合作,該平臺能有效感知整個互聯網的傳銷態勢,對3000多家傳銷平臺和3000多萬傳銷參與者分析和風險量化。與深圳市金融辦,廣州商品清算中心等各地監管機構合作,針對P2P和ICO平臺進行專項能力建設,運用多源數據融合技術,能對P2P 、投資理財、外匯交易等22個金融類別的識別與風險指數計算,助力監管機構量化金融平臺風險。
該監管平臺對P2P進行多維度預警分析,從四個維度構建了模型。目前,有266項技術指標評估企業的總體情況,實現對網絡借貸、區塊鏈等各重點領域多層次的傳銷平臺進行精確預警,以風險指標和指數的形式直觀的展現,實行分類分級的處置,努力實現非法金融活動和非法金融機構的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
騰訊安全反欺詐實驗室負責人李旭陽對第一財經介紹,目前風險監測平臺可提供針對消費者的彈窗式風險提示模式,“有利於老百姓對投資平臺風險提早預警。”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濤認為,就網貸行業健康發展而言,最重要的是在現有的“1+3”監管框架基礎上形成監管的長效機制。其中重要的內容包括,行業統一的互聯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標準與數據統計庫、征信體系與數據共享機制、監管標準與備案制度等,以及包含事前(備案)、事中(監測)和事後(處置)的監管體系。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蘇蔓薏
中国公司成审计机构难题 "额外警惕"应收账款
1 :
GS(14)@2011-07-02 12:26:02http://news.imeigu.com/a/1309331632954.html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概念股遭到卖空者袭击,虚假报告不实等指责也让这些中国上市公司的审计机构处境尴尬。他们正在认识到,在中国做审计有时必须付出格外多的努力,即使是客户持有多少现金这种最基本的情况,也要费周折。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报告显示,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与其审计方的纠纷已经增加到10%左右。通过自身努力确认或者在确认客户银行账户的过程中遭遇困难,审计方已经发现不符规定之处。
香港审计公司BDO 最近质疑一家客户——上海双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hina-Biotics)提供的信息是否准确,甚至怀疑出示给BDO的也是虚假网站,BDO因此请辞。
BDO向SEC致信,希望确认上海双金生物的银行结余以及该公司与交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交易。自6月15日以来,上海双金生物已在纳斯达克市场暂停交易。
美国监管机构称,有时审计方可能没有独立完成他们应该向银行确认的工作。还有的情况下,审计方会在向SEC呈报的文件中指出,一些银行可能在帮助他们的公司客户操纵审计,以假信息误导审计方。
以审计公司德勤(Deloitte)为例。今年5月,德勤辞去为东南融通金融科技公司(Longtop Financial Technologies)担任审计的工作。德勤称从银行员工处得到的东南融通信息“据说有假”,存款结余与公司借款与此前的信息存在“极大的差异”。
今年4月,美国监管机构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主席James Doty向参议院专家组表示,PCAOB已发现,即便是简单的审计准则也可能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下无法坚持。
PCAOB已提出修改确认规定,要求审计方确认客户的现金结余,并扩大应收账款的确认范围。PCAOB还会对审计方做出更详细的规定,以便审计方控制确认过程。
此外,一些审计公司也表示需要加强执行审计程序。
美国明尼苏达州审计公司McGladrey & Pullen就呼吁在审计应收账款时“额外警惕”,因为虚假信息通常首先会出现这一环节。
[討論] 如何解決企業做大後管理成本巨高不下的難題?
1 :
GS(14)@2011-07-17 21:46:06http://bbs.esnai.com/thread-4731608-1-1.html
大家好,本人從事成本管理工作,談一下我這幾年工作中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共同探討。
一位優秀的成本會計不只是核算產品成本,還要善於發現公司運作過程中的各種問題。
當一些家族性的企業隨著業務的增長,規模的擴大,逐步從一個家庭作坊成為一個中大型企業,公司的管理層可能也是跟隨老闆多年的元老,此時這些人(可能也包括老闆)的管理思路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企業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部門權限不清晰 ;
2.崗位職責不明確 ;
3.流程管理不完善 ;
4.信息管理不規範;
5.人員素質不達標;
6.部門人員無考核
正是由於這些問題的存在,造成公司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工作效率低下,出現問題相互扯皮,大家還停留在只要按時出貨,不管付出多少成本的層次,工作計劃混亂不堪,控制更是無從談起,沒有統一的規化協調,作為管理層重要的三點:計劃、激勵與指導及控制一樣沒有。
作為一名有責任的財務人員,我們不能坐視不管,但是如果真要出面解決這些問題還是有一些麻煩的,有幾個點:
1 老闆是否有決心改變目前的狀況 ;
2 各部門經理是否配合;
3 如果要將管理透明化,可能會得罪很多人,對個人不利 。
大家有什麼意見,說來聽聽。
我想很多優秀的財務人員都不會認為降低公司運營成本是財務能解決的問題,我所倡導的是財務人員如何才能讓老闆的管理意識提高,通過財務數字背後隱藏的信息來反映業務問題,我們不能要求每個老闆都瞭解財務,但我們要將財務信息轉化為業務行動。這裡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數字不等於信息」。
海底撈進軍新加坡遇難題 月薪8500元招人難
1 :
GS(14)@2012-12-17 23:40:04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yzjj/20121217/102514025013.shtml
海底撈將新加坡作為進軍海外市場的第一站。
華人佔七成的新加坡,對火鍋並不陌生,加之在新加坡的中國人對品牌的熟悉度,海底撈的開門紅並不缺人捧場。
今年十月,店面還在裝修期間時,就有一些慕名而來的顧客到訪。試營業期間,用餐高峰期等上三個小時不一定能入座。
在海底撈團隊還在探索如何以本地化的姿態亮出服務王牌時,服務員卻不夠用了。
以星級服務為特色的海底撈,用兩個月的試營業期磨合勞務問題。這是海底撈進軍新加坡的第一課。
图片说明:海底捞新加坡店,坐落在黄金码头,地段繁华,夜晚时分极其热闹。(图片来源:张圆摄。) 圖片說明:海底撈新加坡店,坐落在黃金(1700.00,3.00,0.18%)碼頭,地段繁華,夜晚時分極其熱鬧。(圖片來源:張圓攝。)
「服務為王」遭遇「勞務短缺」
「對不起,我們現在無法訂位。真的很抱歉。不過你們可以4,5點左右過來,應該能很快排上。」海底撈的電話客服告訴筆者,「沒辦法,我們因為服務人員簽證問題,沒有足夠的人手。」
早在十月份,海底撈招牌剛剛在新加坡克拉碼頭掛起來時,筆者就來拜訪過,雖然還在裝修期間,但已有不少人來一探究竟。海底撈的服務人員會給你一個歉意的微笑,然後遞上一包火鍋料作為小禮物。
十一月,海底撈開始試營業,迎來了在新加坡的第一撥客人。晚上6點至8點的用餐高峰時段,客人們有時需要在海底撈店內的等待區守候三個小時。儘管兒童玩耍區、美甲店、上網區、棋牌區這些「時間殺手」可以暫時消解食客的無聊,但絲毫減輕不了店內的容納負荷。「有一次一對情侶等著等著,就坐在一起睡著了。」服務人員告訴筆者。
「很大一部分是對海底撈有一定瞭解的中國人,他們通過微博分享在海底撈的用餐體驗,還有一些新加坡人通過中國朋友介紹過來體驗。」一位馬來西亞籍員工對筆者說,「但我們的座位只開了80%,還有一些由於服務人員還未到位所以只能暫時不接客。」
從中國總店過來的員工告訴筆者,目前海底撈新加坡店的人員組成是一部分從中國總店來的成熟的星級服務員,加一部分在新加坡本地招聘的員工。以老帶新,逐步完善新加坡店的服務團隊。
由於海底撈對服務員要求很高,新員工要符合海底撈的星級服務標準,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培訓。然而,中國來的老員工赴新工作卻遭遇了工作準證被拒。這導致海底撈的服務一時無法全盤周轉起來。
2012年,新加坡對外勞發放工作準證的政策緊縮。EP(Employment Pass)以下的低工種外籍勞務人員更是不容易獲得新加坡簽證。「服務為王」的海底撈進入新加坡,星級服務員的簽證也注定連帶受到衝擊。
「前段時間我的工作準證被拒了,差點就準備回國了。」海底撈一名中國籍員工說,「不過公司幫助擔保,並向新加坡移民局上訴,最終批了下來。」他樂觀地對筆者說,「我們都在盡全力解決這個問題,有簽證的員工還將家屬帶過來一起幫忙。」
但試營業這兩個月內,簽證問題著實難為了海底撈。「因為不夠人手,店經理有時候也客串服務員的角色端茶送菜。我們有時候忙到凌晨2,3點,第二天早上9點就得精神抖擻地開工。」這名員工說。
「來了新加坡,就得按當地的要求辦。」海底撈新加坡店管理人員告訴筆者,簽證問題到目前為止已基本解決。而在這兩個月的試營業期間,這個問題著實困擾了海底撈。
在這期間,海底撈用一些「小恩小惠」安撫客人:優惠券、贈送甜品、小禮物,在遇到新手服務不周,或等待用餐過長時,這些安慰品也暫時緩解了客人的情緒。
海底捞店面设在二楼南洋风格的建筑内,来新加坡做生意,适应是第一课。(图片来源:张圆摄)。海底撈店面設在二樓南洋風格的建築內,來新加坡做生意,適應是第一課。(圖片來源:張圓攝)。
人力成本高企
海底撈將店址設在新加坡的黃金地段:克拉碼頭。該地段屬旅遊熱點,臨新加坡河,風景獨好,旁邊是新加坡最熱鬧的酒吧區、臨河海鮮店。租金不菲。人均消費在50新幣左右(約250元人民幣),在新加坡,海底撈的定位自然也屬中高檔餐飲。
「你們月薪怎麼樣?忙不忙?」筆者在海底撈用餐時,試探布菜的服務員。
「一千七左右。其實不算特別累,一個人負責四桌客人,跟別的店比起來,海底撈對員工的要求更高,需要非常細心。你想加入嗎?」她時時不忘幫公司解決勞務問題。
一千七新幣的月薪,還未包含獎金,對服務業而言,這個工資在新加坡算偏高水平。與國內的勞務成本相比,海底撈在新加坡的人工成本高出幾倍。
但一千七的工資水平,在新加坡對外勞頒發的就業准證中,尚屬WP(Work Permit)。今年開始緊縮的外勞政策中,WP這類准證最不易通過申請。
外勞政策與企業發展的博弈
海底撈在勞務簽證上遇到的難題不是個案,它是企業發展遭遇外勞政策緊縮時的一個縮影。
新加坡人口500多萬,其中外來務工人員100多萬。資源少人口密度高,外來人員的增多,讓本地人感到生存空間被擠壓,工作機會被外人搶佔,文化不同摩擦不斷,外勞議題一度成為去年大選時的關鍵詞。人民行動黨的得票率下滑至六成,總理李顯龍主動減薪,這都與公民對外勞政策的不滿關係密切。
照顧握有選舉權的本地公民,新加坡政府不得不考慮緊縮外勞政策。收緊後,外籍員工的增幅已從去年上半年的3萬6800人下降至今年同期的3萬4100人,除建築業外籍員工較去年同期上漲近一萬人外,其他領域的外籍員工增幅則從3萬1200人銳減至1萬8600人,減幅近40%。
儘管工作準證被拒的情況大大增加,但從以上數據看,新加坡對外勞的依賴程度依然很高。緊縮政策的直接受害者,當屬新加坡本地的中小企業。
外勞減少了40%,企業去哪兒找人填補?許多本地企業感到「人不夠用」的壓力大增,有些商家通過調薪20%來吸引本地人,但仍不奏效。據新加坡中小型企業九月份的調查顯示,近八成的本地中小企業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30%的中小企業考慮移址到外地,以解決勞務問題。
企業發展、國民生活質量、外勞政策這三方的博弈也導致了外勞與新加坡的矛盾升級。近期發生的SMRT巴士司機罷工案就是明證。
辛苦而陞遷空間有限的工作本地人不願幹,3000塊新幣不一定招得到本地人洗碗。(可參見本專欄文章《新加坡一萬五難招洗碗工》)企業更希望聘用任勞任怨、能吃苦且聽話的外勞。外來務工者則要面對本地利益分配上的不均衡,僱傭關係不對等的生存壓力。加之緊縮的政策,更加重了企業在應付這類問題時的負擔。
如何平衡?從國民心態,企業管理,到政府政策,新加坡還需要走一段長路來調整個中關係。
【職場秘笈一】畢業搵工必讀 專家拆解六大面試難題
1 :
GS(14)@2015-05-19 08:48:54獵頭公司CoreSearch董事總經理張慧敏笑指部份求職者錯把見工當成角色扮演,「有時連自己見嗰份係咩工或者點解自己想做嗰份工都唔知」。
每年八大資助院校有約一萬五千名學士畢業生,為數不少會選擇投入勞動市場,加上私立大學、海外大學、副學士、高級文慿......六、七月的勞動市場不缺就業機會,但處處充滿競爭。苦讀十數載終得一紙證書,對於初入職場的「新豬肉」來說,或是一張面試機會的入場券,但絕不保證成功獲聘。面對你不愛,卻總是找上你的「競爭」,你,有信心突圍而出嗎?今日為大家嚴選六條最難答面試問題,並找來獵頭公司老闆,人稱Son姐的張慧敏為你逐一拆解,不用付款上堂,助你輕鬆成為Interview之皇!1.請你介紹一下自己。
Son姐:面試官叫你介紹一吓自己,其實係想聽吓你嘅表達能力,同埋睇吓你係咪有備而來。好似見工做記者咁,你可以講講你家庭同背景點令你對新聞行業有興趣。2.點解唔請啲有經驗嘅,要請你?
Son姐:你可以話,你呢份工係需要有人返工、有熱誠、肯拼搏、肯努力,呢啲條件我都有,只係差經驗,如果你肯畀機會我,就可以累積。3.畢咗業幾個月都未搵到嘢做嘅?
Son姐:可以照直講,之前冇經驗,用咗幾個月時間,試唔同工種,今次揀呢份工係有備而來。以上三條唔算難題?仲有其他唔識得答嘅問題?睇埋下條新聞!記者:林幗欣攝影:林寶益許頌明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0519/19152059
曾遇兩次地震相信難題必有出路
1 :
GS(14)@2016-04-18 12:04:24【本報訊】近日港人的旅遊熱點日本九州熊本,接連發生地震,令人頓感天災無常。華僑銀行集團行政總裁錢乃驥亦遇過兩次地震,災後頹桓敗瓦,茫然不知去向的感覺,至今仍歷歷在目。相比之下,他更相信現實任何難題,總有出路可解決,最緊要從失敗中汲取教訓,補位快避免「Take2」!錢乃驥經歷第一次地震,是在洛杉磯磯讀大學時,第二次則是著名的「89年三藩市6.9級大地震」,後者經歷最深刻。他回憶說,那天風和日麗,下午五點幾突然併地一聲雷發生地震,「望出窗外兩座大廈係咁左右互晃」,說時還用兩者手指相互交叉,比喻強烈搖動的力度。當時他正在美銀洛杉磯總部41樓工作(總行樓高50層),「震完15秒後又再繼續搖晃」,結果他們躲在辦公室個多小時,待一切喘定才徒步落樓。一出外,市面已毀壞不堪,「面對天災,無嘢可以做到,唔知跑去邊,避去邊」!那是沒有手提電話年代,他步行個多小時回家尋親,家人已撤離,家園亦「拗歪了」,唯有在街上「兜圈撞彩」,幸運地拐了一圈,即遇上了在鄰居照料下、同樣往街上「尋夫」的太太,於是連夜携着妻女(剛滿4個月),開車駛過金門橋租住酒店,橋上了無車影;翌日看報才知隔鄰大橋已經斷裂,故無人敢開車過橋,自己卻儍人儍福,領着家人安渡彼岸。天災無涯人禍有涯,職場上最大衝擊,錢乃驥直指是98年亞洲金融風暴。「無人預計會如此風高浪急」,他記得當時美國銀行(亞洲)有大客要求港元定存12厘,「行方還嫌要價貴回絕」,結果「夜晚冚唔到盤,要在同業市場用260厘拆入隔夜錢」!犯下一次錯,他立刻補鑊翻身,拍住滙豐推200億元存款證計劃,又創優越理財吸存款,最終該行成為98年度唯一仍錄得盈利增長(2%)的港銀!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418/19575669
近百年IQ難題四步H變O你得唔得?
1 :
GS(14)@2016-11-26 13:51:00英國作家貝洛斯(Alex Bellos)近日推出新書《Can You Solve My Problems?》,集過去2000年之大成,收錄125個謎題考大家腦力,你敢挑戰嗎?其中一題名為「水謎」(The Water Puzzle),在1920年代由迪德尼(Henry Ernest Dudeney)研發,近百年來難倒不少人。謎題是透過組合8個圓點,花4步將英文字母H變做O。假如這題難不倒你的話,那要是一定用6步將O變回H,中間牽涉推圓點時移動附近的圓點,那你想到每一步該如何推嗎?謎題的目的是訓練玩家的橫向思考及數學能力,大家不妨考考自己。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26/19846313
【動畫●千古難題】阿媽老婆跌落海救誰?世界仔救女友:媽睇唔到呢條片!
1 :
GS(14)@2017-05-14 10:51:52阿媽和老婆兩人同時跌落海,你會先救誰?
一百萬的情境題,阿媽和老婆兩人同時跌落海,你會先救誰?這個千古難題真的考起不少男士,我們就趁母親節到街上追問港男們。港男們聽到問題已經面有難色,說話口齒不清支吾以對,究竟是怕老婆扭耳仔,還是驚阿媽藤條燜豬肉?立即睇片!
沒有女朋友的年輕人,當然毫不猶豫先救媽媽。
「落水救人要帶救生圈,順便給旁邊那位。」這位年輕人就提出兩全其美的辦法。
馮先生霸氣回答:「我兩個都救,因為我兩個都愛,我不會偏心救一個,就算犧牲自己都要救兩個。」
記者:黎婉婷攝影:許先煜、徐振國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14/20020444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