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說史140414大英「賺錢」帝國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4/14/%E8%AA%AA%E5%8F%B2140414%E5%A4%A7%E8%8B%B1%E3%80%8C%E8%B3%BA%E9%8C%A2%E3%80%8D%E5%B8%9D%E5%9C%8B/

說史140414

大英「賺錢」帝國:天花亂說系列 (七)

掌門執筆

 

〈劇場〉世界之巔

十九世紀末葉,大英帝國維多利亞女王朝代國勢達到人類歷史上的頂峯,其海軍縱橫七海,國旗日不沒落。*** 以統治的土地面積計算,囊括了印度次大陸、埃及、南非、加拿大、澳洲和 紐西蘭,佔有世上陸地的1/4,比諸蒙古帝國猶有過之,真可謂立於世界之巔。

但帝國真正利害之處,卻是其成就不世功業所任用的人員極之寡少。**** 當時全英人口只有8.5M,這如何可能?

她只派遣了500名英籍官員就能有效治理3億人的印度。 (法國用200官員卻治理不好只有1.5M人的柬埔寨。) 本土為皇家海軍提供不足1萬名官兵。 英國無陸軍,龐大的印度軍團士兵全屬印度人,英人只任軍官。

考量其“高槓桿”之際,還需注意當時全球的政治生態和競爭狀況,她是在地緣政治環境極其複雜和強敵環伺之下做出這業績的。 還有,她的壽命相當長,前後達三個多世紀,黃金期也明顯比其他殖民帝國長。

然而,大英帝國的式微和崩解卻快速得令人難以想像, 打從一戰開始到二戰結束,一代人就可以感受到“夕陽無限美”與“夜幕已低垂”的強烈反差。*** 更戲劇化地說,邱吉爾一個人就參與了整部“大英帝國衰亡史”的上層運作!

這一切,道理安在?

 

〈拆局〉賺錢壓倒一切

觀諸歷史,大英帝國之前的所有帝國都是軍事帝國,又都是意識形態帝國。他們征服外族,主要為了開疆闢土,攫奪人民 (如史上首個跨域帝國古波斯);又或是宣揚國威(如中華天朝),推行宗教(如伊斯蘭帝國)。統言之,是為了在政治上壓倒他族,強調建立霸權和區域統合;經濟動機一般是內隱的,甚或是附加的。***

 

大英帝國則不然,她生來就有一種怪異之處—–其原始目的居然是為了“營商賺錢”!她是史上首國經濟帝國,下一個就是現今的美國。這點很重要,由於一心全繫於賺錢,她才能卸下意識形態包袱,行事純然講究務實和“理性”。***

她不像西班牙,以宣揚基督舊教為己任,施政僵化,一味鎮壓; 也不像中華天朝,以四夷歸化為天命,不順遂的時候立即轉為閉關鎖國。

由於“賺錢壓倒一切”,她在國策層面上放棄宣教,不輕易改動殖民地傳統社會結構**** (舉例:印度照行種姓制度,繼續信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非洲依舊實行部落主義。);盡量不施行直接統治,而將權力下放和承包予地方傳統菁英,行間接統治。***** 這就是她的成功之道。

她之所以這樣做可能是出於無奈,因為本身實在小國寡民。(葡萄牙一樣小國寡民,卻不懂得理性行事。)也可能是出於睿智,洞悉大局。(荷蘭一樣理性行事,卻沒有這等心胸。)更有可能是兩者兼是。

 

對大英帝國來說, “貿易” “戰爭”和“帝國”是一體的三位,背後動機純為經濟利益。****

從十六世紀末「私掠船」(ie特許狀武裝商船) 時代開始,英國即以軍事手段推行遠洋貿易。**** 海洋有如草原,航海民族也如游牧民族一般,深植著貿易與刼掠的二元根性。*** 貿易與刼掠這兩種看似正邪背反的人類古老活動,卻繁盛於類近的地理和人文條件當中。

其一,相互遠程貿易的族群必有迥異的資源和生產優勢。**** 舉例: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產品截然不同,宜於通商。

其次,天涯阻隔,必有高效的長程運輸手段然後得以通行。*** 舉例:有了馬匹之後的草原;有了遠洋船舶之後的大洋才有遠貿。

這兩項“遠程貿易”條件正好也是“遠程刼掠”條件嗎?

另外,遠程貿易伙伴當中,貧窮的、弱小的一方必然是移動的一方。*** 道理簡單:機會成本作怪,膽正命平正好離鄉背井。 舉例:據說唐代長安城中住了數以萬計西域胡商;而廣州城則有萬計印度和阿拉伯商人。黑水城和碎葉城又怎會有一千名華商呢?

遠程刼掠道理一樣,經濟上貧窮的、弱小的一方,只要加上一項重要條件:軍事優勢,立即成為主動出擊的一方。****

舉例:發明了騎射戰術的遊牧民族,和發明了武裝商船的航海民族立即成為“天之驕子”。(請參看《讀書札記130203匈奴》。)

英國人正就是那海上的匈奴人。貿易為先,有條件和機會即行刼掠(欠缺貿易條件則純行刼掠),如此良久,國力強大然後建立帝國,入主中原。(如其不成,印度亦可。)

 

〈歷史〉貿易打造的帝國

「大英帝國」萌生於十六世紀末葉 伊利莎伯一世朝代,其時她丁點帝國的威嚴容貌也沒有,徹頭徹尾是流氓惡棍習氣。 她參與大航海並非如西班牙那般雄才偉略,氣吞天下。 她一心只想攔途截刼西班牙的寶船,幹其無本買賣,皆因其時缺乏當 “征服者”的國力。

她利害之處是當海盜的經營方式:「契約股份制」,由貴族銀主斥資 (註:女王一慣秘密參股。),海盜世家牽頭定策,其子弟負責執行,港口城鎮則提供水手/賊伙。每次出擊行動獨立營運核算,ie舖舖清,訂明分成,參予各方權利義務一清二楚,得手後委託專業人士在 安特衛普或阿姆斯特丹 脫手贜物。 一項行動前後費時近兩年,規劃精密,達到散播煙幕,聲東而擊西的水準。這是何等 韋伯式“理性主義”和“現代性”啊!

1588年伊后命 德雷克海軍/海盜上將 建立“皇家海軍”,出師大捷,擊滅來犯的西班牙“無敵艦隊”。 1600年頒發特許狀,成立股份制“英國東印度公司”。此兩事件為全球歷史轉折點,*** 遠洋貿易作業正式浮上枱面,加以常規化及法律化,東印領袖風騷,影響極其深遠!

 

整個十七世紀,英國在大西洋奴隸三角貿易”中大賺特賺。***

這鐵三角指從西非運載黑奴往加勒比海甘蔗莊園,然後轉運蔗糖前往英國和歐陸,再運工業製品往西非。皇家海軍的職責當然是靖海澄洋,保護(奴隸)貿易了。

到了十七八世紀之交,蔗糖已非暴利,遠洋貿易重心東移印度洋。***

1663年葡萄牙公主孟買Mumbai作嫁妝嫁給英王,英國得了孟買作跳板,遂能染指印度次大陸。她耐心經營,花了一百多年,才藉著1757年普拉西之役大勝,佔領孟加拉邦。1803年兵臨德里,取得全印統治權。*** (詳情請參閱《讀書札記130308劍橋印度簡史》。)

其時工業革命已竟全功,英國得以搜刮印度的棉花原料,運回本國織成棉布,行銷全球(包括印度)。英國也搖身一變,主張自由貿易,成為解放黑奴的急先鋒,皇家皇軍依舊靖海澄洋,這回則是取締奴隸貿易了。

大英帝國的全盛期在十九世紀中末葉,以印度作跳板,更進一步主宰 華印英 新“三角貿易”。*** 新鐵三角指東印在印度大規模開發無敵人氣商品—鴉片,行銷識貨的中國市場。然後從中國購入茶葉, 回英銷售; 再由英國出口工業製品付運印度大陸。

1858年維多利亞女皇加冕為印度女皇, 印度正式成為英國屬國. 大英帝國一躍而成世界最強大國家, 稱雄七海, 日不沒落, GDP幾佔全球一半.***** 二千年來,只有北宋和二戰後極短時間的美國才能達到近似水平。

這一切豐功偉業皆由賺錢開始。

 

 

以上學理出自:

《現代世界的誕生》(2013) Alan Macfarlan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35

你也可以 靠五月天人氣賺錢

2014-04-21  TCW  
 

 

台灣資本市場瘋文創產業,以女子天團「S.H.E」為號召的華研唱片,去年十二月底上櫃,去年每股盈餘四.二五元,以其股價在一百三十元左右來看,本益比超過三十倍。

五月天紅遍兩岸,讓五月天所屬的相信音樂成了許多創投、銀行追捧的投資,希望讓五月天上市。「這兩年,找上門的不下十家,」相信音樂執行長陳勇志說。

但是他的答案,卻是「No」。

五月天所屬的相信音樂,過去三年平均年營收約六億五千萬元,去年營收達九億元,與華研不相上下,相信音樂的股東現在只有七個人,除了五月天五人外,就是執行長陳勇志與營運長謝芝芬。

「對我們來說,只要一個股東不願意,這件事情我們就不會做、不會考慮。」相信音樂財務長蔡宗揚給了這樣的答案,「五月天一張專輯創作要花一年,但我不能因為每一季要給投資人亮麗數字,要求五月天給我一個deadline。這個公司不可能屈就這個被設定的目標。」他的話直接又坦白。

「每個人都問我沒有下一個五月天怎麼辦?這是製造業思維,不是文創業思維,每一個藝人都不會被複製的。」蔡宗揚點出了文創產業的關鍵。

五月天不肯為自己的音樂創作,設下「deadline」,五月天也因此決定他們所屬的相信音樂將不會走向上市路。蔡宗揚說得白,「五月天佔相信音樂年營收七成,一旦今年沒有演唱會,營收起伏太大,對投資人並不公平。」

對於藝能公司來說,一位明星藝人的年收入左右著一家公司年營收的起伏。

在韓國,當紅炸子雞金秀賢靠著一部《來自星星的你》,帶動經紀公司Keyeast股價,短短不到三個月飆漲一二七%;在中國,李冰冰電影票房起伏可以讓華誼兄弟從股王變成跌停板。

一個製作Team變兩岸演唱會王每三天就有一場,他們做的演唱會

為了不讓投資人受影響,唯一可能走向上市櫃道路的就是相信音樂的子公司「必應創造」,蔡宗揚也首度證實:「確實,我們是有考慮將必應創造切出去上櫃。」

這家必應創造,是原本相信音樂的演唱會製作部門,一手策畫、打造五月天的演唱會場地,所有舞台上的音響、特效,都是由必應創造一手打造,他們是五月天站上世界的舞台推手,更有可能成為兩岸三地,唯一一家的「五月天概念股」。

台灣天團五月天,是兩岸三地的演唱會之王,打造五月天演唱會舞台設計製作的必應創造,就等於是兩岸三地的演唱會製作之王。

必應創造不僅包辦相信音樂旗下藝人演唱會,連對手華研唱片的S.H.E、林宥嘉,及首度克服鳥巢十萬人場地難題的「滾石三十」演唱會,都出自他們之手。

為何一家原本專屬五月天的演唱會製作部門,卻可以承接兩岸三地當紅藝人的演唱會?

「有求必應」是必應創造總監周佑洋的外號,這個部門會從相信音樂獨立出來,成為一家公司,就是因為他們人如其名的「有求必應」。

周佑洋說:「很難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我一定會去try出最佳可能性,不會當場say No!」

必應創造從二○○七年五月天首次世界巡迴「離開地球表面」演唱會做起,至今演出場次從一年二十場成長到超過一百場以上,相當於三天就有一場必應創造製作的演唱會,正在各地上演。

刁鑽歌迷操出百變能耐一個提案,能做出八種紙本呈現

五月天為了每一次演唱會,都給最死忠也最嚴厲的歌迷最新記憶點,不斷創新與推陳出新,成了演唱會製作的最大挑戰。

每一次主題演唱會之前,五月天團員都會與必應創造進行腦力激盪,小到螢光棒,大到舞台上兩層樓高的變形金剛,都是為了五月天的創意而來,正也因為如此而一步一步打下必應創造成為演唱會製作之王的基底。

這是個永遠不可能有一百分的現實舞台。「講難聽點,有一個燈不見,就不叫一百分,」陳勇志說。

要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句點,第一步靠的是不斷演化變種的堅持。以諾亞方舟主題演唱會為例,別人一套走天下,但他們在發想提案時,紙本呈現就有八種。

當別人的演唱會,用靜態視覺動畫表達歌曲意境,五月天的演唱會是動態的。他們直接把大象、金字塔、變形金剛搬上台,或者讓呈現視覺的視頻分成上下兩半,必應讓五月天演出和舞台融為一體。

以DNA巡迴中,將兩層樓高的變形金剛、飛車、百斤重金字塔為例,業界沒人嘗試過,周佑洋只好自己動手做。光是找人是否有意願承接,就花了十個月時間,好不容易透過關係找到一家建築事務所設計力學結構,卻換來一句:「萬一倒了壓到人,我們承擔不起,」準備打退堂鼓。

換成一般公司,早就棄守這個創意,因為這牽涉不僅是時間,還有成本。一般而言,一場演唱會只要票房能夠賣出七成,就可打平,超過的就是獲利,相信音樂給周佑洋的空間,就是用七成去抓成本,讓必應創造的演唱會製作創意與能耐,就像堆積木一樣,一層一層堆上去。

周佑洋最後試了十次,才把百公斤的金字塔擺上台、一尊高達兩層樓高的變形金剛成了舞台主視覺,至今成了高雄駁二的鎮場之寶。

這個時期的必應創造,還只是家稱霸台灣的演唱會製作公司,真正讓他們一戰成名的地方,就是二○一一年北京鳥巢十萬人場地的「滾石三十」演唱會。

這裡的舞台長度是台北小巨蛋三倍,容納人數是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十倍大。「如果照搬小巨蛋規格,只顯得小氣而無創意。加上又是戶外場地,無形增加兩邊拱形鷹架搭建難度,」舞台硬體統籌張育書分析,延長三倍不是直接拉成三倍長就好,拱形彎度力量乘載要重新計算,不然倒了,傷到藝人,搖滾區觀眾也受害。

尤其,鳥巢原來是一個體育場,中央藏著一個直徑達三十六公尺、深三十三公尺的「大坑」。必應創造為了要解決這個問題,計算地面承重後,他們決定在坑上鋪設鋼板,主舞台變成一百零一公尺乘上六十八公尺的比例,面積比一個普通足球場還要大。

周佑洋指出,四根鋼架上吊裝八百平方公尺螢幕,及上千盞舞檯燈和音箱,總重量達三十噸。為保證承重安全,還重新燒製直徑一.六公尺橫樑。四周還外接四個直徑二十公尺衛星舞台,並有四組移動升降機可讓演出者在各舞台之間穿梭。「衛星舞台和觀眾席第一排,僅間隔一個跑道距離,觀看視覺效果才會清晰與震撼。」滾石集團副總經理謝婉萍表示。

由於場地實在太大,舞台中央到第三層最遠觀眾處斜面距離,約一百四十八公尺,聲音會延遲一秒到三秒之久。為了照顧最後一排的觀眾,還請來曾幫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設計音樂會的音響公司MSI協助,諮詢費用就花了人民幣三百萬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五百萬元)、前置探勘期歷經一個半月。為讓十萬人、每個位置能聽到一樣的聲音,總計用了四百零八個喇叭,數量是一般演唱會的三倍!

鳥巢一戰飆高知名度戰線擴大,中國國寶歌手也指名合作

挑戰過鳥巢十萬人演唱會場地,等於讓必應創造的演唱會製作功力,有了世界級的認證。現在,連大陸國寶級藝人韓紅演唱會也找上門。過去,周佑洋跑的是台灣北中南,現在,他的戰場擴大,護照一年換了三本,跑大陸、星馬,平均次數一週兩到三次。

雖然五月天是必應創造的大股東,但現在獨立出來做演唱會製作的必應創造,也得開始跟五月天計較成本了,「不管是不是股東,對我來說是一個大客戶,你要怎麼去服務他。例如鴻海服務Apple,但如果HTC給予的pay比較好,那可能就轉向。」周佑洋說。

「這個產業是event為主,如果五月天沒有跑秀,就沒有營收,而必應創造營收穩定才對得起投資人,」蔡宗揚剖析。

「五月天」,就像「誠品」書店品牌一樣,紅遍兩岸三地,但音樂與文化氛圍,卻是無價且難以衡量其價值,必應創造的演唱會製作收入,就像誠品生活的商場營業收入,有價且可以衡量其經營績效。因此,未來讓必應創造上市,就成了五月天堅持音樂創作,同時顧及資本市場運作,最合理的選擇。

現在五月天演唱會佔必應創造營收近七成,未來必應創造若上市,五月天概念股會掀起多大的熱潮?將是台灣文創產業在資本市場上,最受矚目的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54

會賺錢的富人如何思考?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5/blog-post_5.html
這篇文章的原文是轉載得來的,首次在 2008-8-23 發表於「取之有道」,今天止凡回看一下,每一點細閱之後都有點感覺,希望加一點評論,不妨拿它出來再發一次到台網,讓台灣及香港朋友再重溫一次,亦可討論一下所加入的評論。

1、自我認知

窮人很少想到如何去賺錢和如何才能賺到錢,認為自己一輩子也就這樣,不相信會有什麼改變。


富人的骨子裏就有強烈的賺錢意識,這也是他血液裏的東西,他會想盡一切辦法促成自己奮鬥。

止凡:如果你想成為富人的話,必先要有富人的自我認知,先有富人思想,才能成為富人,這是"Chicken and egg"的問題。

2、休閒方式

窮人多會在家看電視,為肥皂劇的劇情感動得痛苦流涕,還要仿照電視裏的時尚來武裝自己。

富人則會在外跑生意,即使打高耳夫球也是為了交際和保持精力。

止凡:不要說富人這樣24小時都在工作好像很辛苦,富人早已經樂在其中,好像華人首富李嘉誠及股神巴菲特都是年過80還未言休,必定是享受工作才能這樣生活。

3、交際圈子

窮人內心排斥富人,每天談論著打折商品,交流著節約技巧,眼界囿於瑣事,毫無雄心壯志。

富人喜歡與比自己成功的人在一起,不斷學習,不斷超越。

止凡:對於這一點,近年身處香港就會感受深刻,香港人泛起一股仇富情緒。有一部份人,不要說跟成功人士學習及交流,更排斥及抗議他們。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思想如何,身邊的朋友如何,你的前途就如何。

4、學習取向

窮人學手藝。

富人學管理。

止凡:這是富人的必殺技,利用OPM(other people money)、OPT(other people time)及OPE(other people effort),每件事放到富人面前,他們第一時間不是想自己如何去做,而是想如何叫人去做,叫誰人去做,如何管理著在做這件事的人,這是窮人富人在思想上的一大分別。始終,一個人只得雙手,一天只有24小時,每事都自己做,產出有限,成功程度亦有限。

5、時間支配

窮人的時間對於他們是最不值錢的,有時甚至多餘,不知道怎麼打發,怎麼混日子也不煩。他可以因為一點無關緊要的小事而耿耿於懷幾天,卻從不為虛度一天而心痛,這就是典型的窮人思維。

富人認為一個人無論以何種方式賺錢,也無論錢掙得是多還是少,都必須經過時間的積澱。富人的玩也是一種工作方式,是有目的的。富人的閒,閒在身體,修身養性,以利再戰,富人腦袋一刻也沒有閒著,有時睡覺時都在思考;窮人的閒,閒在思想。

止凡:每個人的一天都有不多不少的24小時,好的時間管理不用多說,這是成功人士的特質。反而這裡所說有一個論點很有趣,就是窮人身體忙,思想得閒,而富人則身體得閒而思想忙,這是人類作為靈長動物運用腦袋的回報,越利用腦袋就越成功的意思,有趣。

6、人生歸屬

窮人總是迫切地希望自己從屬於、並依賴於一個「靠山」,對於窮人來說,在一個著名的企業裏穩定的工作幾十年,混到退休、有老保,那簡直是美得不能在美的理想。

富人是獨立、堅定的獨立,他們只屬於自己,從不依賴任何人和團體,但也絕不放棄任何合作機會。

止凡:當達至財務自由之後,根本不用依賴什麼「靠山」,因為生活所需支出已經不成問題,這就能真正獨立,真正的自由。

7、財富觀

窮人認為錢是賺出來的,財富是攢出來的。

富人認為錢是想出來的,財富是造出來的。


止凡:這裡多次重申,多點想「錢從何來」這個問題,你會更容易賺錢。這個世界的確有不少人每天都在創造財富,真的是「無中生有」的,富爸爸作者話這是"print the money out of thin air"。對錢了解多一點,你會發現太著眼於工作的月薪意義不大。

8、性格特質

窮人總是按部就班,缺乏做事的激情,窮人有的只是一種情緒。

富人的個性鮮明、富有激情、有人際關係中強烈的感染力,有解決問題的魄力和方法

止凡:不知大家在職場上有否遇過,有時看見一些人所表現出來的性格,你會認定這些人一定並非池中物,只要有機會,他日定必是管理層或富豪之類。跟這些人交流,你會發現他們充滿正能量,很積極解決問題,你會很想成為這些人的朋友,也很想幫助他們,這都是感覺得到的特質。

9、自信心

窮人的自信往往不是發自內心和自然天成的。

富人則覺得操之在我,非我莫屬。

止凡:自信心是其中一個我認為極之重要的東西,如果有人問我大學畢業最重要學到什麼的話,其他專業知識都是其次,自信心才是「重中之重」,不過要分辨清楚自信與自大的分別噢。

10、習慣

有個故事,一個富人送給窮人一頭牛。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鬥。

可是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難過。窮人於是把牛賣了,買了幾隻羊,吃了一隻,剩下來的用來生小羊。可小羊遲遲沒有生出來,日子又艱難了。

窮人把羊賣了,買成了雞,想讓雞生蛋賺錢為生,但是日子並沒有改變,最後窮人把雞也殺了,窮人的理想徹底崩潰了,這就是窮人的習慣。

根據一個投資專家說,富人成功的秘訣就是:沒錢時,不管多困難,也不要動用投資和儲蓄,壓力會使你找到賺錢的新方法,幫你還清帳單。

止凡:「殺雞取卵」,只有窮人會做這些愚蠢的事情,富人對資產的重視是窮人未能理解的,能理解的,很可能已經充滿富人思想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63

菲利浦•莫里斯-- 利用人類慾望來賺錢的煙草公司 估股網官方賬號

http://xueqiu.com/1930109830/29137439
公司在滿足人們慾望的煙草行業具有壟斷地位;
業務增長較慢,但每年持續賺得大量現金,顧及股東回報;
產品創新和不斷增加的投資或在未來為公司帶來可觀的收益;
新興市場和日本匯率波動嚴重影響了公司2013年盈利,並將持續影響其2014年盈利;
2014年持續增加的投資將會減少公司的股份回購及股利派放,公司股價應將繼續承壓;
公司市場估值雖處於可比公司中的低位,但我們認為該估值水平已考慮其較低的盈利能力;
基於以上判斷,我們建議投資者在2014對公司持觀望態度,並密切關注匯率波動對其影響。

                                                歡迎關注估股網
大家可下載試用"估股"圖形化股票分析蘋果iPad客戶端和安卓客戶端
iPad版本使用圖解:http://www.googuu.net/pages/content/view/823.htm 
原文鏈接:http://www.googuu.net/pages/content/view/1669.htm   


美國的$菲利普莫里斯(PM)$ 成立於1987年, 2008年從美國$奧馳亞(MO)$ 分拆出來獨立上市,現如今為全球最大的國際煙草公司,旗下有如萬寶路這樣的國際最暢銷品牌(如下圖所示,萬寶路2010年佔全球份額的7.3%)。公司在分拆後側重於國際煙草業務,其在全球18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2013全年銷售額達到$800億。美洲市場(除美國市場外)僅佔其中8%的份額,亞洲市場份額最高,佔據了34%,緊隨其後的是佔比31%歐洲市場,剩下的是東歐、中東和非洲市場,共計27%。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14年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煙民比例已從1980年的16.2%降低到了2012年的13.8%,但比例的下降並不代表吸煙人數的減少,由於全球人口的不斷增長,吸煙人口的絕對數量從1980年的7.2億人增長到2012年的9.7億人。研究同時也指出,發達國家的吸煙人口增長速度遠不及發展中國家,近年來,發展中國家的煙草消耗量隨著經濟增長而處於較快的上升空間。

除了吸煙人口比例下降的衝擊,菲利浦•莫里斯還會受到新興的香煙替代產品(如電子煙)的衝擊。2013年底,富國銀行一位專門覆蓋煙草消費品的證券分析師Bonnie Herzog甚至認為,新生代的煙民將在20年後徹底拋棄傳統香煙,轉而消費電子煙和其它無煙類煙草產品。2013年在北美市場較為暢銷的電子煙品牌有NJOY(35.6%的市場份額)和Blu(33.9%的市場份額,並在2012年被美國第二大煙草商$Lorillard(LO)$ 收購),當年電子煙市場的總銷售額已經達到了$10億。

我們認為,新興煙草產品對於像菲利浦•莫里斯這樣的大型公司來說並非巨大挑戰。首先,公司早於2011年開始,已著手研發各類型的低危害煙草產品。2014年1月公司宣佈在歐洲投資近$7億資金,建立起其在歐洲的第一個低危害香煙生產工廠,預計在2016年完工後將會達到300億支的年產能。再者,公司通過聯盟或收購的手段可輕易獲得新的產品技術。公司在2013年底和其母公司奧馳亞集團簽訂合作框架協議,致力於在國際推廣奧馳亞的MarkTen牌電子煙。鑑於小型競爭對手的壓力和2013年電子煙市場的快速發展,MarkTen已於2014年2月正式在美國市場推出。最後,電子香煙技術雖說重要,但在香煙產業中,品牌和渠道也是同等重要的。電子香煙並不算是技術門檻非常高的產品,對於吸煙的客戶來說,口味和品牌以及易取得性顯得同等重要。如菲利浦•莫里斯這樣的老牌巨頭深諳品牌之道,他們也有足夠的資金、客戶數據和渠道去創建和維護新生的及現有的品牌。

根據2010年的數據顯示,全球煙草份額的84.4%掌握在5個公司手中。其各自市場份額及主要銷售區域如下圖所示:

查看原图
在可比公司方面,我們主要側重於挑選在美國市場上交易的大型煙草公司。所選的三個公司分別是全美排名前三位的煙草公司Altria、$雷諾美國(RAI)$ 和Lorillard。這些公司的主要業務雖然都與Philip Morris相同,但銷售區域卻幾乎完全侷限於美國市場。我們認為美國煙草總市場是處於衰退階段的,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數據顯示,美國2012年吸煙人數佔比為18%,遠遠低於1960年40%的佔比,即便考慮到了人口增長的影響,在吸煙人數絕對值上也是呈現大幅下降的。而我們在前文中分析的國際市場(特別是亞洲市場),由於成年人口數量的增長和消費水平的提升,則仍然處於發展階段。在未來成長性方面,我們認為Philip Morris要優於三個可比公司。

查看原图
Philip Morris在市值、收入和3年複合增長率方面都高於可比公司,但由於公司主要業務都處於美國以外地區,新興經濟體和日本的匯率波動對其每股收益造成了極大的影響。2013年,公司不考慮匯兌影響的每股收益為$5.60,而當年每股匯兌浮虧則達到了$-0.34,佔每股收益的6.1%。管理層在2013年的分析會議上預計,受日本和新興國家貨幣的影響,2014年每股匯兌浮虧將會達到$-0.71。在2014年一季度分析會上,管理層預計匯率走向利好於公司,因此降低了每股匯兌浮虧的預測至$-0.61%。公司近一年股價的疲勢也應證了市場對於其匯兌波動影響的擔憂。

查看原图
公司擁有行業中較高的資產回報率,這也說明了其較強的運營能力。由於歐盟及日本等國家所制定的高於美國本土的煙草消費稅率,Philip Morris的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率遠遠低於所有可比公司。匯兌影響和較低的利潤率同時也制約了Philip Morris的估值水平,公司的市盈率和市銷率均處於可比公司中最低的。較高的EV/EBITDA倍數反映了站在債權人和股東角度,公司有被高估的可能。

查看原图
公司香煙出貨總量在2011年到2012年間處於緩慢的增長期,2013年甚至出現了-5.1%的回落情況。在公司運營的所有市場中,歐盟市場出貨量下降最多,這是由於公司受到歐洲較弱的經濟和就業環境,以及各種煙草替代品(如電子香煙和非香煙類產品)和走私香煙的影響。東歐各國經濟增速下滑,如俄羅斯和烏克蘭這樣的國家存在較為嚴重的走私香煙情況,這也導致公司在這兩個區域的出貨量大幅下滑。在亞洲區域受衝擊最大的要屬於印尼市場,該市場從2013年起較大幅度的提高了其煙草消費稅率,公司同時還受到新興本地香煙品牌的影響,若剔除印尼市場的變動,Philip Morris 2013年香煙出貨量下降比例為2.7%。

查看原图
在出貨量連年放緩、甚至是下降的環境下,公司通過不斷推出創新的產品,同時利用自身較高的品牌定位,逐年提高其每包香煙的銷售單價。

查看原图
逐年提升的產品單價得以使公司保持銷售收入的增長和利潤率的提升,但價格提升隨之帶來的負面因素則是銷量進一步的放緩。公司歷年來保持著相當穩定的費用結構,在客戶總量不可能較快增長的前提下,公司若想進一步提升銷收入,只能夠通過不斷降低生產成本、拓展創新產品、收購優質本地公司和提高產品單價等方面入手。

查看原图
值得投資者注意有兩點:公司2013年現金流量表中突然增加的近$14.2億的非合併子公司投資,以及資產負債表中少數股東權益項目中增加的近$11.7億。這意味著公司在選擇通過加速合併與投資的手段,積極的擴展其業務種類和範圍。公司管理層在2013年分析會議中也提到,公司2014年也會不斷的加大類似的投資力度,同時減少股權回購和分紅的總額。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在煙草企業各項費用中,佔比最大的一塊是煙草消費稅。與美國市場不同的,歐盟、加拿大和日本等國家對煙草類產品徵收非常之高的煙草消費稅,這也直接導致了Philip Morris與其它可比公司在收入結構上的本質不同。基於管理層透露的信息,公司認為各國政府在未來仍然會有相當大的幾率提高煙草消費稅率。

查看原图
基於對歷史的分析,我們認為公司向高端及創新產品不斷遷移的商業策略能夠不斷增強其議價能力,Philip Morris有能力將這部分成本全部轉移到消費者身上。(上圖中的數字代表的是剔除煙草消費稅後的煙草產品價格年增長率。紅色方框代表公司無法將煙草消費稅轉嫁給消費者的情況,白色方框代表公司在給消費者轉嫁完煙草消費稅後的產品價格增長率。)

查看原图
公司在過去5年盈利能力不斷增強,每股收益不斷提升,隨著每股收益的提升,市場也相應提高了其估值水平,每股收益和估值的提升帶來了戴維斯雙升效應。公司股價在過去5年上漲了約130%,同期標準500指數上漲了114%,若以標準500指數為基準調整後的5年收益僅為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434

買賣雖易 賺錢不易 ——基金經理痴迷老鼠倉的背後 鵬程五路001

http://xueqiu.com/6870176737/29182226
證券時報記者 萬鵬
基金行業的「捕鼠」行動繼續升級。本週,某基金公司80後女基金經理因「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被上海證監局取消基金從業資格,並罰20萬元。這是今年以來公佈處罰結果的第3起老鼠倉案,也是基金行業的第15起老鼠倉案件。除此之外,近期傳出因涉嫌老鼠倉而被立案調查的基金經理還有不下10起之多。

在上述15起老鼠倉案件中,有13起公佈了非法獲利金額,獲利最高的為1883萬元。而虧損也有兩位。本週公佈的這位女基金經理就以8.45萬元的虧損額排名墊底,成為「最悲催」的老鼠倉。不過,從已公佈的相關信息來看,這位女基金經理一定覺得自己老鼠倉很是冤枉。因為,這位美女只是一名固定收益類產品的基金經理,憑藉其掌握的公司旗下基金投資品種的查詢權,而同步或略晚於公司旗下基金買入了同一公司股票。這其實跟一般散戶的跟風炒作沒有太大的區別。

不過,從總體上來看,對於掌握一定信息和具有資金優勢的基金經理來說,通過老鼠倉獲利還是一件勝算很高的事情。比如獲利金額最多的案例中,該基金經理僅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就靠300多萬元的本金賺到了1883萬元,盈利高達600%,其操作手法就是「先進先出」的經典式老鼠倉。而該基金經理掌管的基金總資產超過100億元,更是其頻頻得手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何如此多基金經理不惜鋌而走險去搞老鼠倉呢?一方面,此前我國法律嚴格禁止基金從業人員炒股,一旦基金經理私下炒股則難免與公司股票池重合,不可避免涉嫌老鼠倉。另一方面,則印證了股票投資「買賣雖易,獲利不易」的殘酷現實,因此一些基金經理才想到老鼠倉這條捷徑。

近期一篇題為《一位屌絲基金經理寫給孩子的信》的微信就道出了其中的苦澀:「作為一個業績持續不佳的蹩腳基金經理,爸爸感覺一個屌絲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可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啊。」「在過去十多年的投資生涯裡,我總是在不斷總結經驗,避免重複出現的錯誤,但是每次糾正了一個錯誤之後,都有新的錯誤會出現,週而復始,始終提高不了投資業績。」文章以李佛摩爾和巴菲特為例總結道,「其實這些大神們並非擁有過人的見識或品性,真正的事實是:每一個市場參與者都能夠從自身的經歷中提煉出各種各樣的投資信條,當這個投資者賺到大錢了後,他的信條就成了人人信奉的投資聖經;而當這個倒霉鬼輸光了老本後,他的信條就成了狗屎!

去年11月,某基金公司副總的一篇《「聽風」與「識鳥」》的文章廣為流傳。然而不到3個月後,便傳來該大佬因涉嫌老鼠倉被查而「跑路」的消息。網友諧稱,其「聽風」的本領果然高強。回顧這篇文章,行文流暢、可讀性強是其一大亮點,其所列舉的案例也都相當經典,但卻未免有事後諸葛亮之嫌。再結合其涉嫌老鼠倉的情況來看,這番經驗之談更要大打折扣。實際上,大多數在股市上浸潤多年的老股民,也都有過曾經的輝煌,但這些經驗能否被再次使用,並實現盈利,卻要打一個的問號。

約翰.墨菲在《金融市場技術分析》一書中有這樣的分析:如果市場正在上升,那麼買進策略更可取;如果市場正在下降,那麼賣出的方法才是正確的;而當市場正在橫向運動時,置身市場之外通常最為明智。這聽上去很像是真理,方法客觀,簡捷明了且通俗易懂,但是如何看出市場「正在」下降、上升或盤整呢?這或許比破解哥德巴赫猜想還要困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710

【模式】看《海賊王》如何賺錢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111

i黑馬導讀:首先,這裡只討論「日本的熱門漫畫」,因為不熱門漫畫的運營是完全不同的。周邊產品是通過無數的產業鏈和原作聯繫起來的,個人認為不能單獨拿出來看。整條產業鏈是統一的,哪裡斷掉都不行。以日本當今無論是影響力和銷量都排行第一的漫畫《海賊王》為例,簡單講講日本動漫產業鏈是如何盈利的。




1、最原始的《週刊少年jump》的雜誌販賣。

海賊王所連載的《週刊少年jump》(以下簡稱jump)是集英社旗下的漫畫雜誌,位列日本三大少年漫畫雜誌之首(其他兩本為《週刊少年Sunday》、《週刊少年Magazine》)。售價為240日元(這個價錢在日本大約能買到一盒牛奶),逢週一發售,每期發行量為500萬冊左右,最高峰為1995年灌籃高手、幽游白書、浪客劍心三大台柱同時連載的時候,達到653萬冊,當然經濟不好的時候也會跌至200萬冊左右。一本jump份量頗足,裡面連載大約20部漫畫,每部大約20頁,所以就有大約400頁,16開的大小,書的厚度大約有75px,但售價卻非常低,一般受眾例如是初中生和高中生都能輕易負擔得起。jump的原始銷售基本上是不盈利的,估計印刷費都不夠,實質上是作為廣告的形式向青少年推廣雜誌社的漫畫。海賊王在每週更新的jump上的劇情是最前沿的,代表著這個故事的最新發展,比動畫和單行本都要領先很多。所有相比於晚上守在電視上看落後大半年的動畫劇情,日本青少年更傾向於買一本雜誌在上學途中看。


2、單行本販賣。

漫畫單行本就是每部漫畫自己單獨出漫畫書發行。海賊王的單行本銷售在日本是神一樣的成績。單論日本國內的銷量,海賊王單行本的總銷售量為2.6億冊,意味著平均每個日本人都有兩本海賊王的單行本(第二名是龍珠的1.56億冊)。第61卷單行本(劇情上說到頂上戰爭的高潮,大海賊白鬍子戰死)更是打破了日本書籍發行的數個記錄:初印刷量390萬本,前三天銷量突破200萬本。可以說,海賊王可以單憑其中一本單行本在日本就能打敗哈利波特完結篇《死亡聖器》的總銷量,是相當可怕的消費市場。單行本每本售價為420日元,書本大小和內容要比jump小很多。雖然單行本交的稿需要在雜誌初連載交的稿上重新描線潤色,但對於尾田先生這種勤奮的作者來說,由於初稿就已經畫得比較精細,所以後續加工的工作量相對不大,都交到助手去做。可以說,單行本基本沒有二次加工成本,完全是拿原來刊登過的漫畫重新印刷賣錢,漫畫的直接盈利階段是單行本發行階段。單行本盈利是漫畫盈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動畫播放。

所謂的動漫動漫,動畫和漫畫是緊密連接的兩個行業。以海賊王為例,海賊王的播放電視台為日本富士電視台,播放時間為逢星期天早上11點(在最頂峰的時候,海賊王的播放時間曾經在週日晚上8點這個無敵黃金時段,不過最近日本動漫產業總體下滑,所以時間才改了,這是後話)。海賊王動畫製作交給日本老牌動畫公司東映動畫。在實際操作中,通常是集英社和少年jump把版權賣給動畫公司,動畫公司自己單獨運營,自負盈虧,但雙方在決策上會有交集。例如,理論上每集動畫的劇本寫好後,都要交給尾田先生過目(不過估計這些都是助手和集英社公司的員工干的);在動畫進度快要追上漫畫的時候,是選擇「增加原創劇情」、「拖時間」還是「停播」策略,是要經過雙方討論的。以海賊王為例,動畫公司盈利的方法包括:1)與電視台合作,分攤電視台向居民收取的台費(日本的有線電視費用)和廣告費;2)發行DVD和BD光盤,鑑於海賊王劇情太長,基本沒什麼人買它的碟,這部分的盈利相當少;3)以海賊王的影響力作為平台,與第三方進行交易。這些交易商在動畫片頭曲播完後的贊助畫面是可以見到的,最常見的有「sony music」和「角川集團(kadokawa)」。例如索尼音樂,他們通常和動畫製作公司合作,用動畫的影響力來捧紅他旗下的歌手和音樂創作人。海賊王500多集的動畫,出過3、40首主題曲和片尾曲,上百首插曲和音樂。這些其中有一些是和音樂公司合作製作的。動畫公司再從音樂的公司的盈利中分紅,其他的合作類型也相似。但除了版權費外,動畫公司的所有收入還要按當初的合同規定以一定比例給集英社和尾田分紅,所以總的來說,電視動畫製作公司是整個動漫產業環節中最吃力不討好的,無論對於原公司還是動畫製作公司的盈利都不高。原漫畫公司和作者把它當廣告商來用,自己的運營在網絡和盜版的高速發展下越發舉步維艱,日本的動漫產業發展受網絡時代打擊最大的就是這個環節。


4、劇場版電影。

並不是所有漫畫都有級別推出劇場版電影的,只有海賊王、火影、死神、柯南、口袋妖怪(遊戲)這些背後有大財團支持而且人氣和影響力很高的才有能力推出劇場版電影。海賊王共有11部劇場版電影(加上今年冬天的有12部)。所有劇場版的製作公司均為東映動畫。票房以10-30億日元不等,最高為09年劇場版強者世界47億日元(這部的宣傳和廣告也是最足),最低為11年的3D劇場版尋找草帽7.8億日元。這個環節沒什麼好說的,繼續是用海賊王的影響力來做生意。這一環節雖然台階較高,需要大影響力作為後盾,但盈利中的中日差異較小,且盈利可觀。看喜羊羊是如何利用幾部劇場版電影賺個盆滿缽滿就知道了,這個環節值得國產借鑑學習。


5、周邊產品。

在經過前幾個環節對消費者的狂轟濫炸後,假如產業能走進良性循環,周邊產品的銷售就是勢如破竹了。周邊產品主要包括玩具手辦、飾品(例如鑰匙扣、手機套,甚至手機、相機、食物)和衣服等。以玩具手辦來說,海賊王是一個旅途冒險故事,當中出場的人物相當多,在製作手辦這個環節中很有優勢。一個手辦的價格不低,以4位數為主,也有5位數甚至6位數的玩具和手辦。集英社和BANDAI、Figma等公司合作,同樣向玩具公司要分紅。雖然4位數甚至5位數對於很多日本人來說並不會是沉重的經濟負擔,但周邊產品的價格卻比漫畫、單行本這些一次產物的售價高10倍100倍1000倍!其餘的食物,衣服等的周邊產品同理,一件普通的Tshirt在和海賊王合作後印上一個路飛,價格就能翻倍。這些盈利歸根到底是前幾個環節打下來的基礎決定的。漫畫一次創作帶來fans,動畫、電影作為廣告的同時加深他們的愛,然後fans的愛在周邊產品這個高端環節中被消費,整個產業鏈在這個環節中大獲利。


更有甚者,也有整個動漫企劃是建立在周邊產品企劃上的情況。最著名的例如美國動畫《變形金剛》,它是孩之寶公司為了推出新的可變形機器人玩具而製作的宣傳動畫;日本漫畫《遊戲王》,它是集英社為了推出新的卡片桌游而製作的宣傳漫畫,還特地找了以前在世嘉遊戲公司工作過的高橋和希執筆。也有人說日本的高達系列動畫其實是BANDAI的玩具宣傳廣告。中國這種產業也有,例如廣東奧飛動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為了推出他的悠悠球而製作了國產電視劇《火力少年王》。

說到這些運營模式有哪些是值得國產動漫業借鑑的,這裡先分析一下中日動漫業的主要區別。


1、首先要澄清,中國動漫人的技術是沒有問題的。日本動畫的原畫工作外包中,有很多就是交給中國公司做的,意味著我們看的很多日本動畫,裡面有很多場景是中國人畫的。不要被雷鋒、高鐵俠、戚繼光這些鬧出笑話的例子所矇蔽眼睛,裡面涉及到的問題很複雜。


2、我覺得中日動漫業的最大區別是投資商。由日本動漫產業鏈的運營可見,沒有一個巨大的財團作為財力後盾,是不能大規模調動資金,創造連綿數千里的產業戰線的。單憑愛和熱情是不能盈利和壯大一個產業的。沒有足夠的資金和關係充分調動電視、報紙、網絡媒體、出版社、音樂製作一起協作和作勢,市場根本就不能出來,沒有市場何來盈利。缺乏其他媒體的幫助的後果就是,例如,假如我要正在看文章的你列出你所知道的現在正在製作和播放的國產動畫,你又能說出多少個名字呢。事實上每年製作的國產動畫非常多,其中也不乏有用心用愛去製作的作品,但假如我們連這些名字都沒有聽過,又如何去消費呢?更者,國內的動漫投資商根本沒有想過產業能否發展,都只想著趁著國家這道風氣使勁的撈一筆,當然就不會談產業鏈構建,趕緊把撥下來的錢吃掉就走人。


3、民間對動漫產業的看法在國內具有先天劣勢。這也是一個很大的中日區別。為了宣傳09年海賊王劇場版《強者天下》,集英社和東映斥資3億日元在日本《朝日新聞》上投放了9幅整版廣告。這些舉措放在我國的認知上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不可能理解為啥一部動畫能夠在大報紙上有整版的廣告,整版廣告不是都屬於汽車、化妝品、房地產這種「大人世界」的東西的嗎?我國絕大部分民眾,包括思想開放的年輕人大學生,依然沒能擺脫「動畫就是給小孩子看」的意識。就是這種意識的存在,生生地掐死了動漫產業一個巨大的市場,而只能通過做小孩子生意賺父母的錢。不僅是一般民眾,連國內的動漫愛好者都不對國產動漫產業作出支持,在瞭解不深的情況下只顧謾罵和攻擊,說到底看動漫在很多國產漫迷心中只是一個用來標榜與眾不同的籌碼而已。本質上很多國產漫迷都不是成年人,所以說成年人市場幾乎為0,和日本40歲大叔都會每個星期買jump來看的市場相差不是一般的大,而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日本從手冢治蟲開始打這場戰,已經打了60多年,我們才剛開始。所以我們要盡快放棄揠苗助長的妄想,早早的踏實地發展下去,路還很長。


4、國家審查制度有很大的阻力。不要說動漫,連電影都要卡在這條路上。一天沒有建立起成熟的分級審查制度,文化產業一天都只能擠著一塊小瓷磚上蠕動。當然這點我是理解國家的,歸根到底是民眾的欣賞水平和接受限度依然太落後。不然有錢賺,誰不想賺?

要說對於國產動漫能借鑑的地方,我覺得最值得學習的是幾點:市場,資金,政策保護


市場:日本動漫成功的地方根源上是由於市場巨大。對於日本市民來說,「看動畫」和「看電視劇、看電影」一樣,自然的動畫市場就上升了一個消費層面。對於開拓市場來說,動漫公司一家獨鳴是拍不響手掌的,需要所有媒體配合宣傳。媒體宣傳得多,市民發現看動漫就像用蘋果手機一樣很時髦,市場自然就出來了,十多年前人們也沒有意識得到手機可以當成遊戲機和移動上網機來賣啊。不僅要讓消費者意識到「動漫只是一種更容易創作的文化媒介,和受眾年齡無關」,還要讓投資者明白這塊市場有錢賺,而且可以形成可持續的產業鏈。美國的動畫電影票房就相當高,人類史上最高票房的電影《阿凡達》就是一部動畫,各類超級英雄改編電影都為美漫兩間大公司賺得盆滿缽滿。人家懂的就是包裝,把動畫包裝成「大人看的東西」。國產動畫人要盡快拋棄的是「一股腦、只憑著愛、企圖一步到位、盲目追求日漫風格模式」的思維,產業需要熱情,但不能只有熱情。


資金:這個我們現在並不缺,缺的是資金能否有效到位地分配下去。還有要和市場的發展配合起來。關於資金如何有效監管和有效分配,就不是這裡可以討論出結果的問題啦。


政策保護:所謂政策包括支持政策和消除阻力的政策。支持政策我們有,消除阻力的政策(例如完善文化產物出版制度)又遠遠還沒輪到我們去抗議,早就有別人在爭取著。

所以歸根到底,我們能做的,就是從自己做起,改變對動漫市場的認識。什麼時候大眾都能接受《中國青年報》、《參考消息》上能刊登《星遊記》下一部劇場版電影的整幅廣告,什麼時候我們才有資格大談動漫產業發展。大家的認識都能接受了,就不用每天抱怨只能看喜羊羊了。


來源:知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50

大概率賺錢事件 小兵oo9

http://xueqiu.com/6254918995/29691622
概率大時下重注,這句話誰都不陌生,但做起來很難。

貪嗔痴慢疑,這是人性弱點。

我們要明白,機會不會平白無故的來臨。

比如07年,經濟形勢一片大好時,油價不會突然跌到50美金/桶,股指也不會跌到2000點以下,讓你買入。

當機會真正來臨時,大部分人都會想,這次會例外,這次百年難遇,這次會例外,這次經濟崩盤。

查看原图
那麼歷史上,有哪些概率呢?

1)買幾隻股息率大於5%的股票組合,3、5年後大概率賺錢。

因為我買的B股多一些,比如08年買過一些股息率大於6%的B股,

比如08年的南玻B,張裕B,江鈴B,魯泰B,伊泰B。

比如2011年的江鈴B,魯泰B。

那麼這個概率有沒有例外呢,有。比如這幾年的銀行股。

以中國銀行為例,2010年的收盤價是3.23,算上這幾年的派息,目前的價格是3.28。

也就是沒有任何賺錢。而2011,2012,2013,2014,這幾年的股息率都在5%~7%之間。

同樣,如果以2010年的收盤價格投資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算上派息這幾年的收益率在5%~10%左右。這和內銀指數的走勢差不多,過去4年,內銀指數的漲幅是-1%。基本沒有變化。算上3年的股息。內銀指數的升幅就是10%左右。

那麼我們是不是判斷錯誤了呢,我認為,一分為二吧。

錯誤的方面是對估值中樞的下移判斷不夠。

另一方面值得欣慰,以2010年收盤價計算,中國銀行的PE是8倍。而以目前的價格計算中國銀行的PE是4.5倍左右。也就是如果中國銀行的PE仍舊保持8倍,目前應該有大約80%左右的收益。

查看原图
2)當上證指數PE小於15時,投資指數基金,未來2~3年賺錢是大概率事件。

1994年如此,2005年,2008年如此。

但是當2010年2319時,市盈率是14.5倍。如果這時買入指數基金,那麼現在4年過去了,還虧損10%。

那麼是不是判斷錯誤了,我認為,要一分為二來看。

錯誤的方面是對A股的股指中樞下移估計不夠。

另外一點值得慶幸,因為目前市盈率是10倍。如果大盤仍舊回到14.5倍PE,現在的股指應該是3000點。應該有30%左右的收益率。

寫到這裡,可能會引起疑問,有人會說,這還是你的問題。

銀行估值中樞下移,上證指數估值中樞下移,這麼確定的事情,你居然看不出來。

那我只好說,確實是我的問題,我真沒看出來。

查看原图
令人沮喪的是,過去4年沒有跑過理財,僅僅跑贏了國家統計局公佈的「通脹數據」,當然跑贏的不是真實的通脹,更沒有跑贏M2,自己的鈔票肯定是大幅縮水的。

讓我感到高興的是,所持有的企業淨資產不斷增加,股價並沒有增長,通過每年的分紅投入,並通過從其他地方擠出的錢來投資。持有的權益大大增加了(以淨資產算)。也許增加了2倍還不止。因為從派息上可以看出來,和4年前相比,現在派息多了1倍,而且1年前我就逐步放棄高派息股票,轉投了高ROE,適度派息的股票。但顯然,我的轉換有些早,讓我損失了很多投資收益。

我認為,這很重要。200年的美股歷史表明,1元錢的資產,平均賺1毛2左右,市場估值是1元~3元之間。

那麼A股呢,歷史還太短,1元錢的資產平均賺1毛3左右。市場估值在1.2元~6元之間。

3)還有一點是大概率事件。就是每年都有人有很好的收益,甚至有人每年都比你收益好。這沒關係,這個市場的規則就是,有人每天都有收穫,有人每月都有收穫,有人幾年才有收穫。但大部分億萬富翁的賺錢法則只有一個,可持續的大概率賺錢事件。

4)最後一個大概率事件就是,也許2年,也許3年,最多不會超過5年,一定會有很多人說,如果上證指數回落到8000點,一定滿倉。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查看原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406

關於賺錢的來源 cfuwxd

http://xueqiu.com/7748994969/29690244
關於賺錢的來源。長期來看資產配置貢獻絕大部分,今天諸葛再次和我重複了這個觀點。其實大家都知道,但是幾乎沒人把他當回事情。其實做錯資產配置才是最愚蠢的事情。

關於風格,如果看幾年的話,大概是最大的影響因素了。風格一定程度上是可研究,可跟蹤的,確實有很厲害的人通過風格選擇賺到錢。由於風格的影響太大,所以這是明星閃光的主要原因,但是大部分的明星僅僅是撞上了風格。

行業,大概是最難的,基本上,沒有看到誰通過行業選擇做的很好的。或者數據就可以證明不會有有效的方法。

至於個股的選擇,扣除各種風格和行業,扣除各種內幕信息老鼠倉,其實還是基於證券價值與價格關係的衡量,如果談證券的內在價值,其實顯然是包括所謂的成長性的,而便宜的高內在價值的股票顯然是投資的選擇。而討論中所謂的價值股,其實更指低估值股。這兩個事情是有區別的。低估值股票和成長性本身不矛盾的。或者說,永遠可以找出相對更優選擇。

如果使用價格信號進行個股的選擇,那是另外一個方式,其實也是一個行的通的道路,只是這個要比基於價值的衡量的難度要大很多。這主要是基於競爭性的角度看的,價格信號是公開的信息,博弈要困難的多,基於價值往往不需要博弈。

但是anyway,都很難。90%的人是輸家,無論你是不是在混「聰明的投資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407

02607 上海醫藥:要賺掌聲,更應該賺錢 溜溜兔

http://xueqiu.com/9116584164/29709117
文/Skywalker

2014年6月16日

上海醫藥(02607)是一家總部位於上海的全國性醫藥產業集團。公司主營業務覆蓋醫藥研發與製造、分銷與零售全產業鏈,2013年營業收入782億元,根據2013年中國企業聯合會評定的中國企業500強排名,公司綜合排名位居全國醫藥行業第二,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在醫藥產品和分銷市場方面均居領先地位的醫藥上市公司,入選上證180指數、滬深300指數樣本股,H股入選恆生指數成分股、摩根斯坦利中國指數(MSCI)。

上海醫藥製造覆蓋化學和生物藥品、現代中藥和保健品、醫療器械等領域,產品聚焦心腦血管類、全身性抗感染類、消化系統和免疫代謝類、神經精神類、抗腫瘤類五大治療領域,生產片劑、膠囊、粉針(含凍干)、小容量注射液、滴眼劑、氣霧劑、凝膠劑等20餘種劑型,過億產品21個。公司旗下擁有信誼、雷氏、龍虎、蒼松、國風、神像、鼎爐等多個品牌為中國馳名商標,並被授權使用中國馳名商標青春寶、胡慶余堂。公司藥品生產嚴格執行中國新版GMP要求,有多個原料藥或製劑通過了WHO、FDA、歐盟以及其他發達國家的質量認證。

上海醫藥的分銷網絡以中國經濟最發達的華東、華北、華南三大重點區域為中心輻射全國各地,依據商務部公佈的2012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中2012年批發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前100位排序,公司分銷業務規模排名全國第三。公司分銷業務以醫院純銷為主,並與全球40多家跨國藥企開展合作。公司的疫苗、高端耗材、DTP(高值藥品直送)及SPD(醫藥物流管理技術)等新業務發展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公司分銷服務正逐步走向以供應鏈延伸服務和臨床支持服務為核心的醫院現代服務解決方案,為醫院客戶提供終端解決方案、專項物流和信息化服務。

上海醫藥零售擁有華氏、上海雷允上、余天成、人壽天、雷蒙、科園信海大藥房等諸多知名品牌,覆蓋全國12個省、直轄市及自治區,門店總數1981家。公司藥品零售銷售規模居全國藥品零售行業前五位,上海華氏大藥房擁有藥房的數量在華東地區位居前列。上海醫藥的零售業務包括連鎖藥店、合辦藥房、DTP 藥房等多種業態,並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實現網上銷售。

作為一家上海本土老牌國企,根深葉茂,有著上海國資委這個大東家,享盡政策優勢,其資產結構複雜,投資於醫藥領域產業鏈的各個關鍵環節:
查看原图

廣泛的投資,複雜的資產結構,雖然看似優勢,但是,這卻正是上藥的短板所在。企業業績增長率的高低並不取決於增長最快的板塊,而是在最有可能拖累業績的環節和其所佔的比重。

根據上海國資委和上藥集團的佈局,2013年—2015年上藥要實現業務規模超千億的三年規劃發展目標。2012年上藥實現營收680億(人民幣,下同),歸屬上市公司的淨利潤20.5億;2013年上藥實現營收782億;歸屬上市公司的淨利潤22.4億;可以預見今後兩年只要營收保持15%以上的增幅,即可實現目標。這是一個確定性比較大的事件。(注2014年一季報上藥實現營收213億,歸屬上市公司的淨利潤5.86億)

  然而,看似高大上目標的背後,是超低淨利潤的無情現實。國有企業的一大弊端是追求業務規模,這與地方追求GDP是同樣的動因。在定位為高科技、高風險、高回報為特徵的醫藥行業裡,上藥只能做出不到3%的利潤率,實在令人汗顏。按照目前上海醫藥的總市值328億(截至2014年6月16日數據),雖然PE只有14倍左右,但按照其利潤增長的潛力,市場給予的是一個合理公允的價格。

  傳統商業分銷是上藥的優勢項目,特別是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以及華北、華南的部分區域。以2013年年報為例,醫藥傳統分銷業務收入680.10億元,佔其整年營收的87%,可毛利率只有6.05%,其中,華東藥品分銷佔了68%,華北24%,華南6%;工業銷售只有107.09億元,但毛利率有48%,64個重點產品實現銷售63.92億元,其中只有參麥注射液一個產品超5億銷售(6.8億元)。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上海醫藥營收結構的不合理導致了其利潤率低下的結果,業務結構偏重於低毛利的傳統醫藥分銷領域,而高毛利的工業製造板塊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發展,同時在藥物研發的含金量上也缺乏亮點。這背後的邏輯很好理解,傳統醫藥分銷領域有一定的業務壟斷性,由於其業務量大容易在報表上體現企業規模產值,但對於工業和研發的投入則需要長時間甚至是幾代掌舵人的持續努力,短期內,只花錢不見效益。

從全國醫藥行業格局裡去分析,上海醫藥在傳統醫藥分銷領域裡,針對醫療機構以及大客戶拼不過國藥控股,小商業和零售連鎖配送上壓不過九州通,新藥研發上趕不上恆瑞醫藥,雖然背靠大樹,但卻難於突破現有格局,唯有在大幅增加工業板塊收入,提升研發幅度,以及在傳統優勢品種裡做大做強這三個部分聚焦資源才能擺脫前有強敵,後有追兵的尷尬局面。另外,面對互聯網藥品分銷的新型業態,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傳統分銷業務也會面臨極大挑戰。

當然,上海醫藥根據自身短板,也做出了一些改革,自2013 年啟動集團營銷模式改革,打造終端自營、精細化代理和OTC 三個銷售模塊,這是工業產品營銷改革的進步信號。

廈門中藥廠八寶丹事件,雖被福建相關部門調解,但也是一個有進步的動作。新癀片和八寶丹是好產品,但銷量還需進一步觀察,畢竟無論是片仔癀還是八寶丹,其市場容量的擴大都需要時間。

在研發投入上,上藥為加強在創新藥物研發領域對外合作,投資2700萬元,與四川格林天使股權投資基金中心(有限合夥)、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瑞建天行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眉山西部藥谷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投資設立「四川格林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暫定名,名稱以最終註冊為準,以下簡稱「格林泰科」)。

另外,上藥於2014年6月13日公告下屬全資控股子公司上藥科園信海醫藥有限公司擬出資53,790萬元向內蒙古億利能源(600277)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億利能源」)收購北京信海豐園生物醫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50%股權、陝西華信醫藥有限公司70%股權、鄂爾多斯(600295)市億利醫藥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並擬以現金出資5,059萬元向陝西華信管理層收購陝西華信15%股權,此次交易對價共計58,849萬元。這場兼併收購的本質實際上是為了擴大了分銷渠道,用了5.88億元買回了低毛利的商業資產。雖然,併購藥品分銷資產在報表上迅速增加了營收,我們可以理解上藥佈局華北醫藥分銷渠道的急切心情,但難於接受這樣的低回報率資產。縱觀當今世界醫藥巨頭,絕大部分均出自醫藥製造和研發為優勢的企業,面對國內連續數年在醫藥商業流通領域低利潤甚至全行業虧損的殘酷現實,加大收購分銷渠道,買入低毛利的資產,實為不明智之舉,畢竟,醫藥行業的定位不是在跟物流企業搶飯吃,不能只賺了掌聲,不賺錢。

隨著醫療改革深化,醫藥行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待上海醫藥在今後的發展中,在調整產業結構上下功夫,穩步提升利潤率,持續創造出一批有科技含量、有品牌的好產品才能構築真正有效的企業護城河。要賺掌聲,更應該賺錢。

(備註:文中涉及數據主要來源於上海醫藥官網、年報所披露數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532

對沖基金真賺錢麽?兩張圖看清真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709

不管你看不看好對沖基金,但這個行業近期總資產規模已然突破了3萬億美元,對沖基金們最常用的一個策略便是股票多/空策略。 Pension Partners研究總監Charlie Bilello近日在一份報告中寫道: 股票多/空策略的主要賣點和目的有兩個,一是在市場周期循環中通過創造超額收益(α)或者選股來跑贏大市,二是在市場下跌的時候保住本金不收侵蝕。 Pension Partners用下面這張圖顯示了對沖基金行業股票對沖策略型基金20多年來似乎一直在走下坡路,三年滾動年化α一直在下降,最近兩年更是跌破入了負值: 對沖基金行業創造α的能力似乎跟其規模的增長形成了反比。截止5月末,根據對沖基金研究機構HFRI的數據股票對沖型基金在過去12個月里的收益率是8.86%,而標普500同期的漲幅是17.96%。 不過在資本保護方面,對沖基金還是做得不差。在1990、1998和2000~2002年幾次市場大跌中資產回落較少,但是2007~2009年的熊市中對沖基金們做的卻並不好,最大回撤一度超過30%,同時2011年一度大幅落後於大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8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