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擁有很透明的稅收體系,沒有和任何企業有特別的協議。對於蘋果公司,我們也從來沒有給過任何特別的承諾和所謂的稅收優惠。所以歐盟委員會(下稱‘歐委會’)的裁決是錯誤的……愛爾蘭政府和民眾都不接受歐盟的裁決。”
9月22日,到訪上海的愛爾蘭金融服務國務部長歐文·莫菲(Eoghan Murphy)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這樣表示。他說,有點諷刺的是,做出這個裁決的不是歐委會里的稅務相關部門,而是反不正當競爭部門,“我們認為他們並沒有專業的能力和知識體系來做出稅收的裁決。他們也使用了錯誤的方式”。莫菲的語速很快,他表示,外商進入愛爾蘭投資並不只是因為低稅收,更多的是看中這里的熟練技術人才和年輕的勞動力資源。
莫菲告訴本報記者,接下來的5~6周內,愛爾蘭政府將會提出上訴,並在之後的2~3年時間里進行歐盟法庭的流程。“估計到時候也會有其他的國家加入。因為這樣錯誤的決定也會對其他國家產生影響。”他稱。
8月30日,歐委會裁定愛爾蘭對於蘋果公司的免稅為非法國家補貼,並要求愛爾蘭政府向蘋果補征收最多130億歐元(約合145億美元)。歐委會稱,愛爾蘭涉嫌允許蘋果公司比其他公司少繳納稅收,因而需要補繳。歐盟2013年調查開始前十年起,即2003年~2014年間未繳納的稅收及相應利息,具體數額由愛爾蘭政府決定。
這一裁定立即遭到了美國官方、蘋果公司以及愛爾蘭政府的強烈反對。美國財政部甚至發布白皮書,反對歐盟的裁定並警告稱將考慮“報複措施”。9月7日,愛爾蘭議會支持內閣上訴的決定。蘋果公司CEO庫克在9月8日講話中將歐盟決定斥為“瘋狂”,並表示相信蘋果會推翻這一裁決。
蘋果在愛爾蘭的工廠
在各國外資品牌的納稅排行榜上始終排名靠前的“全球納稅大戶”蘋果為什麽屢屢被要求補稅?此前原本是“避稅天堂”愛爾蘭和“納稅大戶”蘋果公司之間的私事又為什麽會演變成愛爾蘭與歐盟間的內鬥,甚至是歐盟與美國兩大經濟體間的大戰?
歐盟為什麽插手
從2014年6月起,歐委會便開始針對愛爾蘭等國可能存在的非法國家補貼政策進行調查。除了愛爾蘭和蘋果,一系列的調查還涉及荷蘭對星巴克公司以及盧森堡對菲亞特的補貼。2014年12月,歐委會要求所有成員國列出2010年1月1日以來的稅收條例,並在2015年6月要求15個成員國提供各自部分條例的詳細信息。
這是歐盟為了實現稅收透明化,打擊成員國間惡意稅收競爭及避稅而開展的行動。上述針對稅收政策的調查就是初步行動之一。根據歐盟的法律,歐委會應審查成員國給予的國家補貼,在發現補貼與單一市場規則相悖時,有權責令成員國予以修改、廢除或避免生效,並責令受益公司補繳規定時間內的補貼。
根據調查,歐委會認定愛爾蘭自1991年以來對蘋果公司的兩項稅收規則刻意地大大降低了蘋果公司在愛爾蘭繳納的稅費。根據這兩項稅收規則,蘋果可以建立並將商業利潤劃入兩家愛爾蘭子公司(蘋果國際銷售和蘋果歐洲運營),而兩家公司無須與實體經濟掛鉤,兩家公司賬上幾乎所有銷售利潤均由內部渠道轉入“總部”。歐委會認為,所謂“總部”只不過是皮包公司,不可能產生如此龐大的利潤。根據愛爾蘭此前的相關稅法,這些歸於“總部”的利潤無須向任何國家納稅。
歐委會競爭委員瑪格麗特·韋斯塔格稱:“成員國不可以選擇性給予特定公司稅收優惠,這違反了歐盟補貼規則。歐委會調查結果顯示愛爾蘭給予蘋果公司非法稅收優惠,使之可以連續多年比其他公司少繳納大量稅收。事實上,這一選擇性優惠使得蘋果所繳納的稅收從2003的1%有效公司稅率,降低到2014年的0.005%。”
目前,愛爾蘭推行歐盟成員國中最低的企業稅,僅為12.5%,非貿易收入稅率為25%,受到國際社會詬病。但是蘋果繳納的稅收還遠遠低於12.5%。
歐盟盯上了蘋果等納稅大戶
蘋果是怎麽避稅的
歐委會的調查結果顯示,蘋果國際銷售和蘋果歐洲運營是蘋果集團的兩家全資子公司,根據與蘋果公司所謂的“成本共享協議”,這兩家子公司有權利用蘋果的知識產權在美國以外的地區出售和生產蘋果產品。根據這一協議,兩家子公司每年向蘋果的美國本土公司支付用於研發的款項,在2011年支付約20億美元,2014年開始急劇上漲。主要由蘋果國際銷售提供的研發款項占蘋果集團美國本部研發費用的一半以上。
蘋果國際銷售負責從全球的設備生產商購買蘋果產品,並銷往歐洲以及中東、非洲、印度等地。也就是說,顧客並非從地理上更接近的生產商處購買產品,而是從愛爾蘭的蘋果國際銷售購買,於是蘋果就可以將所有銷售以及相應的利潤歸入愛爾蘭。
愛爾蘭授予的稅務條例則將這些利潤視為蘋果國際銷售的內部分配,而非在歐洲各國運營銷售產生的利潤。多數利潤通過“合法”途徑在公司內部從愛爾蘭轉入蘋果國際銷售的“總部”。這個“總部”沒有所屬國家,沒有職員,也沒有辦公室,只有偶爾舉行的董事會議。在蘋果的巨額利潤中,僅少部分利潤歸入了愛爾蘭分部並需要向愛爾蘭納稅,而多數利潤則未經納稅歸入了“總部”。蘋果歐洲運營負責一些蘋果電腦的生產,同樣將大部分利潤劃入“總部”。
以2011年為例,根據美國參議院聽證會數據,蘋果國際銷售產生了220億美元(當時約等於160億歐元)的利潤,但根據稅務條例只有5000萬歐元的利潤在愛爾蘭繳納了稅費,最終蘋果國際銷售繳納了1000萬歐元的企業稅,占其總利潤的0.05%。在接下來幾年,蘋果國際銷售的利潤持續上漲,而繳納的稅費幾乎不變,至2014年繳納的稅費僅相當於其利潤的0.005%。
美國和愛爾蘭都反對
早在今年2月11日,美國財政部部長雅各布·約瑟夫·盧(Jacob Joseph Lew)便向歐委會主席容克( Jean-Claude Juncker)表達了美國財政部對於歐盟相關調查的關切。美國與愛爾蘭反對的主要理由都在於歐委會使用的新方法不符合判例。
在歐委會發布關於蘋果公司向愛爾蘭政府補繳稅款的決定前,美國財政部於8月24日發布的《關於近期歐委會轉移價格政府補貼調查的白皮書》指出,歐委會的一系列調查對美國政府以及美國跨國公司均有著重大影響,減少美國政府財政收入並增加跨國投資的壁壘。
白皮書表示,歐盟調查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現在三點:第一,歐委會采取的新行動不符合首要的歐盟案例法和委員會決議,歐委會未能提供切實可靠的理論依據說明為什麽成員國的法律會在特定案例下變得不合法;第二,歐委會並不具有追溯權,即要求蘋果公司補繳稅款的權力,這與歐盟先前的司法判例和法理原則不符,也違背了G20峰會為保證稅收確定性作出的努力;第三,歐委會的新舉措與國際準則以及國際稅收制度不符,違背了經合組織轉讓定價指導方針。
愛爾蘭政府表示,愛爾蘭承認歐委會在推行競爭法規方面的法律地位,但將國家補貼競爭法規應用於稅收方面不符合判例,而且影響了國家競爭力和主權問題。愛爾蘭政府指出,歐委會所說的蘋果公司分配給總部的稅收由於愛爾蘭的特殊條款無需向任何國家繳稅這一點並不合理,這是由於各國稅收制度不匹配造成的,而非愛爾蘭政府單方的責任。
對愛爾蘭政府來說,外商投資為當地帶來的就業機會和創新力量遠比稅收更有價值。因此,愛爾蘭政府自然擔心此事會對國家吸引外商投資的良好聲譽產生負面影響。
不僅僅是蘋果
2014年6月同時接受調查的,還有荷蘭對星巴克、盧森堡對菲亞特的補貼。2015年10月21日,歐委會判定盧森堡和荷蘭為菲亞特金融貿易和星巴克制造的選擇性優惠稅收涉及非法國家補貼,兩家公司各需要補繳2000萬~3000萬歐元的稅費。亞馬遜、谷歌、宜家、麥當勞等國際巨頭也均可能面臨歐委會的調查。
歐委會負責競爭政策的副主席阿爾穆尼亞(Joaquín Almunia)表示:“在現有的緊縮公共預算的背景下,讓大型跨國企業公平地繳稅顯得尤為重要。在歐盟的國家補貼規則下,要想成員國采用公平、無歧視的稅收政策,各國政府就不可以采取措施允許個別公司繳納低於應繳款項的稅。”
歐盟委員會也調查了荷蘭的星巴克制造公司
星巴克制造公司位於荷蘭,是星巴克集團位於歐洲的唯一咖啡烘焙企業,向歐洲、中東和非洲的星巴克分支銷售和供應烘焙咖啡和相關產品(比如馬克杯和點心)。歐委會的調查顯示,2008年起荷蘭政府向其提供選擇性優惠,使之累計少交稅款2000萬~3000萬歐元,主要通過兩種方式:星巴克制造向Alki(星巴克集團位於英國的一家子公司)支付大量咖啡烘焙技術的知識產權費用;以高於實際的價格從位於蘇格蘭的星巴克咖啡貿易公司(Starbucks Coffee Trading SARL)購買綠咖啡豆。
歐委會認為,星巴克制造公司向Alki支付的知識產權費與市場價值不符,從而判定為非法。而且,只有該公司被要求支付知識產權費,而使用相同技術的星巴克集團或其他外包的獨立烘焙商都沒有繳納過類似費用。星巴克制造通過這種方式將大部分需要繳稅的利潤轉移至Alki公司,而後者無需在英國或荷蘭繳納企業稅。另外,調查也表明星巴克制造通過高估從蘇格蘭星巴克咖啡貿易公司購買的綠咖啡豆價格來降低稅收。事實上,自2011年以來,星巴克制造公司的咖啡豆成本上漲了三倍,以致根本無法產生相應的利潤向Alki支付知識產權費用。向Alki轉移的利潤主要來源於向其他星巴克分支機構銷售的產品,例如茶葉、點心和杯子,這幾乎涵蓋了星巴克制造公司所有的營業額。
上述調查結果公開後,星巴克與荷蘭政府隨後向歐洲法院提起訴訟。
除了星巴克,位於盧森堡的菲亞特金融貿易公司也是歐委會的目標之一。菲亞特金融貿易公司主要為菲亞特集團及子公司提供金融服務,比如集團內貸款,涉及菲亞特在歐洲許多不同交易。
歐委會的調查顯示,2012年盧森堡給予該公司的稅收條款涉嫌選擇性優惠。考慮到菲亞特金融貿易的商業行為類似於銀行,所征收的利潤稅應參考銀行業,根據公司在金融活動中投入資本獲得的回報進行納稅。但是稅收條款支持一種非常複雜的且經過特殊處理的方法而人為降低了該公司的稅費,主要包括:低估該公司的資產價格從而低估其利潤;政府在進行補償時故意低估補償資產的價格從而給予更多補償。
與之類似的還有,2016年7月27日臉書(Facebook)收到美國國稅局的補稅通知,稱其在2010年將國際業務轉移至愛爾蘭時被低估了資產價值,加上利息和罰金共需補繳30億~50億美元,具體數字需要等待審計結果。
歐盟的稅制特點及改革
歐盟於2001年5月23日發布的《歐盟稅收政策——接下來幾年的首要任務》主要明確了兩個原則:歐盟各成員國可以采取有區別的稅收政策,歐盟各成員國之間應消除跨境壁壘。
首先確定的一點原則是,不必在成員國之間建立廣泛統一的稅收制度,各國可以在遵守歐盟規則的情況下根據喜好自由選擇自己認為更加合適的制度。另外,任何希望在歐盟層面行動的建議都需要考慮到輔助性原則和比例性原則,歐盟只有在個別成員國無法提供解決方案時才可以采取行動。事實上,多數的稅收問題只需要國家間的政策協調。
在這一框架下,歐委會確立了稅收政策的一個首要任務,即消除個人以及公司在單一市場內運作時的擔憂。主要途徑是消除各種跨境經濟活動中的稅收壁壘,以及繼續打擊有害的競爭性稅收,並促進各政府部門之間的合作以控制和打擊偷稅漏稅。
在今年7月23日至24日於四川成都舉行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下稱“OECD”)秘書長安赫爾·古里亞(Angel Gurria)表示,國家之間急需解決雙重稅收和互不收稅兩個問題。美國國會的一項報告顯示,目前每年全球因逃稅造成的損失估計超過1000億美元,而OECD估計這一損失每年達到1000億~2400億美元。
歐盟委員會9月28日發表公報稱,歐盟牛奶減產計劃進展順利,今年四季度有望減產牛奶106萬噸。
歐盟委員會今年7月決定采取暫時性牛奶減產措施,以平衡牛奶供需,穩定市場價格。歐盟拿出1.5億歐元預算資金,為自願減少牛奶產量的奶農提供補助,補助標準約為每100公斤14歐元。
來自27個歐盟成員國的5.2萬名奶農已申請加入減產計劃,約占奶農總數的98.9%。
歐盟委員會主管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委員菲爾·霍根表示,牛奶減產方案被證明是有吸引力和成功的,完全符合預期。這一措施將有助於穩定歐洲乳品市場。
近年來,由於歐盟和俄羅斯關系惡化,歐盟對俄羅斯的奶制品出口受到極大影響。在外部需求減弱情況下,歐盟牛奶產量過剩導致價格不斷走低,多個成員國爆發抗議活動。
瑞士南部提契諾州(Ticino)本周公布的公投結果顯示,民眾希望對外來勞工加強管控。這是近年來瑞士對歐盟人員自由流動協議表示不滿的最新進展。
在這次公投中,“管控”派獲得了58%的選票,持歐洲懷疑論的瑞士第一大黨瑞士人民黨(SVP)占據多數。這一公投結果給當地政府帶來了難題,同時也再次體現了許多瑞士民眾對歐洲移民的抵制態度。
事實上,2014年針對歐盟人員自由流動協議的提案投票中,提契諾州就是出了名的“管控”派,在該州有68.2%的選民支持控制移民;而在瑞士全國來看,支持者占50.3%。
盡管兩年前這一提案未能付諸實施,但瑞士與歐盟在移民問題上始終關系微妙。此前的英國脫歐事件,又讓歐盟與瑞士關於移民問題的談判更加撲朔迷離。
外來勞工搶生計
講意大利語為主的提契諾州與意大利接壤,在瑞士聯邦的26個州中擁有最大的外來勞工群體。提契諾州總人口為35萬,每天從意大利穿越邊境來到瑞士工作的人數就超過了6萬。
提契諾州因此長期與意大利關系緊張,尤其是在勞工問題上。這一區域的本地勞工遭遇了嚴重的工資競爭,外來勞工常常壓低自己的工資以求打入瑞士的勞工市場。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當地居民更加支持“管控”歐洲移民的提案。這次公投也包括了支持出臺相關政策,提高本地勞工雇傭率的提法。而向來反移民、反歐盟的極右翼政黨瑞士人民黨則很可能抓住這一公投結果,以此佐證其觀點,即瑞士人民也希望政府在與歐盟的談判中表現出更加強硬的態度。
但也有分析家稱,提契諾州地理位置、經濟狀況特殊,影響了它對瑞士整體情況的代表性。
同時這次公投所涉及問題的範圍有限,並不代表選民在控制外來勞工數量和維護與歐盟的雙邊協議中做出了明確的選擇。瑞士聖加侖大學政治學教授帕特里克·埃門根認為:“他們(選民)希望得到自己應該分得的那部分‘蛋糕’——只是在提契諾州這個問題尤其嚴重。”
而提契諾州州長佩德拉齊尼表示,相比2014年的全國投票,這次公投中“管控”派的支持率已經下降了10個百分點。佩德拉齊尼將這一改變歸功於當地政府對這一提案的“聯合反對”。但同時他也承認,這次結果“反映出提契諾州民眾依然盼望有措施應對當地勞工市場面臨的壓力”。
與歐盟關系微妙
瑞士作為永久中立國,與歐盟的關系一直非常微妙。上世紀末瑞士曾經遞交入歐申請,但在當年便宣告失敗。而歐盟與瑞士的七項協議規定自2002年生效,歐盟成員國國民在瑞士有權定居並能自由就業;同樣,瑞士籍勞動者在歐盟成員國也享有同等權利。但協議簽署後,由於湧入的外來移民實際數量遠超預期,同時對於瑞士本地居民生活也造成了沖擊,所以瑞士人民黨開始反對移民。
人員自由流動協議自此也成為瑞士與歐盟之間的一根刺。在今年6月英國公投脫歐之後,瑞士前總統卡爾彌瑞還表示瑞士應該和英國合作,聯合抵制這一協議。
事實上,英國脫歐的確使得歐盟在與瑞士的對話中陷入不利局面。歐盟也一直希望瑞士能維護此前的雙邊協議,不要開了與英國進行單獨談判的先例。而在8月初,瑞士正式告知布魯塞爾,撤回1992年提交的加入歐盟申請。
盡管存在以上舉措,但瑞士依然希望與歐盟維持良好關系。目前瑞士仍然要依靠與歐盟市場間建立的超過120個雙邊協議。而歐盟在人員自由流動問題上一直態度強硬,因此瑞士也做出了一些讓步。
上周,瑞士一些議員表示將會縮小2014年的提案範圍,具體是出臺措施鼓勵企業、市場雇傭本地勞工,包括這些公司在本地就業中心發布招聘信息等。瑞士上議院將於12月討論這一提案。
相比之下,歐盟更加強硬。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此前在對瑞士進行訪問時明確指出,他希望歐盟與瑞士的關系有一個新的制度基礎,即瑞士法律需要自動跟隨歐盟法律進行對接,同時要求瑞士接受歐盟法庭的裁定。但這一系列目標基本上不可能得到瑞士民眾的同意。
商務部9日回應稱,中方希望歐盟根據當前市場情況對最低限價水平做出適當調整,盡快徹底終止光伏反傾銷反補貼措施。
在當天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就中國部分光伏企業被歐盟取消價格承諾資格以及中國光伏產品對歐出口額大幅下滑,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部分中國企業被取消價格承諾資格,並不是中國對歐光伏出口額下降的根本原因。
16家被歐盟取消價格承諾資格的企業分兩類情況:一類是自願申請退出,此類企業有4家;另一類是涉嫌違反價格承諾協議行為被取消資格,共有12家。
沈丹陽表示,對於部分企業被取消價格承諾資格問題,需要客觀看待。
首先,我們要看到絕大部分企業仍繼續保留價格承諾資格。
其次,部分申請退出的企業,是企業的自願行為。
第三,部分企業確實存在違反協議的行為。
第四,目前價格承諾的執行也還存在一些問題。
沈丹陽表示,中方希望歐方根據當前市場情況對最低限價水平做出適當調整,以合理的方式為價格承諾的繼續平穩執行創造條件。中方願與歐方密切配合,通過友好協商,妥善解決價格承諾執行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問題。
沈丹陽表示,歐盟貿易限制措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光伏的出口,但出口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歐盟成員國逐步取消光伏應用激勵政策,致使市場嚴重萎縮。
歐盟如繼續維持限制措施將使萎縮狀況進一步惡化,也不利於歐盟氣候和能源長遠利益。希望歐盟盡快徹底地終止光伏反傾銷反補貼措施,使光伏市場恢複到正常狀態,真正實現互利共贏。
昨日,歐盟委員會前主席、意大利前總理普羅迪在中民投 “全球新形勢,亞洲新機遇”全球專家咨詢委員會上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指出:“我並不驚訝於英鎊的貶值,這是可預期的心態,如果特別要強調的話,這個貶值的動作也是一種工具,協助英國在脫歐之後通過貶值來達到刺激外貿的目的。”
自從上周五閃崩後,英鎊距離觸底其實仍然遙遙無期。英國廣播公司(BBC)10月11日稱,在英國17處機場換匯點,英鎊平均匯率現在為1英鎊兌99歐分。BBC表示,英鎊匯率在南安普敦機場表現最差,已跌至1英鎊兌88歐分。
英鎊貶值可預期,是短暫現象
對於英鎊大跌,歐盟委員會前主席、意大利前總理普羅迪認為,英鎊大幅貶值是在協助英國在脫歐之後通過貶值來達到刺激外貿。他舉例,像倫敦現代房地產的價值是處在下跌,所以很多外資的客戶產生興趣想要購買,這就是一個刺激的方式。
但普羅迪認為,英鎊貶值是一個短暫的現象。接下來可以看到脫歐之後的一連串負面效應,如貿易的影響、總部的轉移等。舉例來說中國在投資歐洲首選想到的是英國,所以長期看來對於景氣經濟的刺激必須是有專註性的,而不是通過貶值達成。
展望未來,普羅迪指出,接下來幾個月還是會有正面的效應或行為產生,接下來會看到一連串負面帶來的影響,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冗長的過程,談判的時間拖得很長。給大家一個預計心態,談判的預估可能是11月、12月或者是到3月期間展開,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進程,估計在兩年以上,所以不要預期會走得快過這個速度。您要了解英國脫歐是一件非常複雜,而且冗長的過程,包括資源的交換或政策在法規上面的改變,包含在海外機構的轉移回來,這個過程當中參與討論以及加入這個流程的人可能上千、上萬,所以不要期待它很快會有結果。
意大利不會成為金融市場下一只“黑天鵝”
繼英國脫歐公投後,緊接著意大利宣布12月4日將舉行修憲公投。大家擔心一旦意大利公投失利,恐迫使意大利“脫歐”,成為今年全球金融市場第二只“黑天鵝”。
早前德國經濟學家Wolfgang Munchau曾對媒體指出,身為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意大利公投恐怕會造成歐盟崩解的災難性後果,歐元將在短時間內徹底瓦解,其引發的金融市場風暴比英國“脫歐”更致命。
但曾擔任意大利兩任前總理的普羅迪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指出,對意大利本國而言,其實只是針對憲法很小部分的修改。我不認為對經濟上還是政府層面而言意大利公投會帶來帶來多麽大的負面效應。
普羅迪指出,這個事件是發生在英國脫歐之後,所以大家關註的力度比較大,但是就經濟角度而言,的確是有人可能利用這個事件來獲取短期的投資利益操作。這也就是為什麽一兩個月前,對於公投的事情有這麽多熱議存在,我再重複一遍,我不認為這個事件有實質的因果關系,尤其是我們現在身處歐洲的時代,互相合作度是比較低的,對這些危機大家會有誇大的看法。
普羅迪指出,接下來幾個月在歐洲幾個國家,荷蘭、法國、德國都有一些重要事件,如法國的總統大選,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進行投機性的操作,但是事件本身的實質跟內涵是沒有直接關聯的,與其說公投的結果會對於意大利的穩定度造成影響,到不如說是不同的黨派之間的互動關系才會帶來實質的影響。
“身為歐洲我們會一起共同克服災難事件,從希臘事件開始,我們會找到共同的願望以及去達成目標,當然英國脫歐大家的看法都不是很好,不過再度強調身為歐盟的一員,這是一個大家庭、大組織,沒有任何的戰爭,而是以和平的方式來達成,當然這個過程不是那麽簡單,要花很多時間與精力,我們朝這個方向前進。”普羅迪說。
據路透社報道,微軟發言人Robin Koch當地時間周五表示,公司已申請歐盟反壟斷機構審查、批準收購LinkedIn的交易。今年6月微軟宣布以26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LinkedIn,目前這比收購交易尚未最終完成。
Koch稱,歐盟委員會已經表示將在11月22日前就是否批準這一交易作出決定。歐盟委員會可以有條件或無條件批準微軟收購LinkedIn的交易,如果認為交易存在重大問題,它可以啟動冗長的調查過程。
美國、加拿大和巴西反壟斷機構已經批準微軟收購LinkedIn的交易。
Salesforce對微軟收購LinkedIn的交易持批評態度,稱這一交易不利於創新和市場競爭。
雖然在愛爾蘭面臨逃稅的處罰,但蘋果還是將更多的資產轉移到了該國。蘋果在愛爾蘭Holyhill成立了iTunes的國際業務點。
據Business Post,蘋果將價值90億美元的資產從盧森堡轉移至愛爾蘭。蘋果表示,將在愛爾蘭Holyhill管理100多個國家的iTunes業務和內容商店。此前從2004年開始,蘋果在線業務的管理都是在盧森堡完成。這一資產轉移將給愛爾蘭帶來數千萬歐元的增值稅。
愛爾蘭是蘋果在本土之外的重要據點,蘋果也因此享受著愛爾蘭的優惠稅收政策,但是一直有批評的聲音稱愛爾蘭是蘋果的“避稅天堂”。
歐盟委員會對蘋果進行稅務調查在2014年6月就已經啟動。歐盟懷疑,蘋果與愛爾蘭政府達成某種協議,蘋果為當地解決就業問題,而愛爾蘭則為蘋果提供稅率上的優惠,多年來一直享受低於2%的稅率,從愛爾蘭政府的補貼中非法獲利。
最終,歐盟根據調查做出的裁決,蘋果需要向愛爾蘭補繳2003年到2014年的總計130億歐元的稅款,同時,還需要繳納多年來的利息。
對於歐盟的判決,蘋果CEO庫克在針對此事的公開信中對歐盟的決定予以強硬回擊。除了蘋果不滿,即便是能收到巨額稅金的愛爾蘭政府也不滿意這一裁決。愛爾蘭財政部長表示完全不能同意歐盟委員會的決定,將通過上訴來維護愛爾蘭稅法體系的公正性。
而從這一次蘋果的安排來看,似乎並沒有把歐盟的處罰放在心上。
僅有約350萬人的比利時瓦隆大區令歐盟在未來全球自由貿易談判中的名譽受損:擁有5億多人口的歐盟眼睜睜地看著與加拿大的《綜合經濟與貿易協定》(CETA)面臨被攪黃的命運卻無能為力。
為此,加拿大貿易部長弗里蘭(Chrystia Freeland)一度淚灑談判現場。立陶宛總統格里包斯凱特(Dalia Grybauskaite)氣憤地指出,整個歐盟都淪為比利時的人質。
據悉,歐盟已限比利時在當地時間24日前給出最終結果:要麽妥協,要麽拒絕。而拒絕的代價是原定在27日召開的歐盟-加拿大峰會將被徹底取消,雙方近7年努力也恐將付之東流。
比利時拒妥協
由於歐盟在政治壓力下將CETA定性為“混合型”貿易協定,這導致簽署CETA協議需要歐盟28國的共識。又緣於內政的需要,比利時弗拉芒大區(荷蘭語)、瓦隆大區(法語)和布魯塞爾首都大區等各不同語種地區之間也需要達成共識。
而瓦隆區拒不同意簽訂CETA令該協定的未來岌岌可危,原本歐盟與加拿大計劃在27日正式簽署該項協議。
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計劃在當地時間24日晚些時候同比利時首相米歇爾通話。
此前,瓦隆大區首席大臣保羅·馬涅特表示,得知可能無法通過CETA後,歐盟委員會曾在20日向該區域提出一系列新的提議。盡管誘惑在前,但在21日瓦隆大區議會的投票表決中,該區域的議員仍否決了CETA。
弗里蘭21日甚至親自飛抵比利時,同瓦隆大區進行直接談判,最終他情緒激動地表示談判失敗,氣憤之極一度落淚,並稱加拿大已經盡力,而“歐盟目前尚不具備簽署國際協定的能力,加拿大對此非常失望”。不過在22日,重整情緒的弗里蘭還是參加了後續的一系列談判。
按照程序,圖斯克將在同米歇爾通話後,再致電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並通知他最終結果。隨後,由容克將最終結果通知加拿大總理特魯多。
目前的情景依舊不容樂觀。瓦隆大區領導人馬格內特(Paul Magnette)在23日仍然表示,歐盟給予該區域的條件“同民主權利不相符合”,意味著瓦隆大區要繼續對抗CETA到底。因為瓦隆大區認為CETA對歐洲農民不利,且過分顧及跨國大企業的利益,並會在環境保護等方面產生過多負面效應。
歐盟自貿協定前景堪憂
在CETA協定中,歐盟與加拿大雙方決定取消雙邊貿易中99%的關稅,給彼此的服務和投資提供新的市場準入。在政府采購方面,加拿大不僅承諾在聯邦層面對歐盟開放,且在省州層面也會實施開放。這一重大突破將給歐盟企業進入加拿大市場提供獨特的機遇。而這是在美歐《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中,美國不可能給予歐盟的開放程度。
據估計,CETA有望促進雙邊貨物和服務貿易增長23%,致260億歐元,從而促進雙方的經濟增長和就業。協議實施後,歐盟每年的GDP有望增長120億歐元。
不過由於上述條款所涉及的投資內容,以及在歐洲鬧得沸沸揚揚的投資者-國家爭端解決機制(ISDS),趨於德國等的壓力,歐盟委員會被迫同意,CETA不僅要提交歐盟議會,且要提交各國議會批準。
當時,就有一些歐盟國家提出,如果CETA必須提交各國議會批準,則前景堪憂。一旦CETA無法通過議會批準,將極大地有損歐盟的名譽:以後還有哪個國家敢貿然同歐盟進行自由貿易協定談判?
歐盟前貿易委員德古赫特(Karel De Gucht)指出,CETA如果崩盤,罪魁禍首就緣於歐盟委員會在今年夏季峰會上的上述決定。“我認為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錯誤,”德古赫特指出,“如果所有自貿協定都需要各國議會審批,那麽未來就不會有任何貿易協定了。我們在談判中也沒有了任何優勢。”
據新華社報道,歐盟委員會25日宣布,中國海航集團對瑞士航空技術公司的並購活動獲得歐盟反壟斷審查通過。
歐盟委員會在當日發表的聲明中表示,這一並購不存在壟斷問題,“由於兩家公司業務重疊部分非常有限,不會引發壟斷關切”。
瑞士航空技術公司是民用航空領域的維修、維護和運營服務提供商。公司總部位於蘇黎世。據瑞士航空技術公司官網,7月,其股東阿聯酋穆巴達拉開發公司同意向海航出售80%股份。
海航集團成立於1993年,目前已成為以航空、實業、金融、旅遊、物流為支柱的大型企業集團。2015年7月,海航集團躋身《財富》世界500強企業。
9月,歐委會還通過了海航對瑞士航空餐飲和招待服務公司佳美集團並購的反壟斷審查,認為不存在壟斷問題。
經過七年的漫長談判,周日歐盟與加拿大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簽訂了歷史性的雙邊自貿協定《綜合經濟與貿易協定》CETA(Comprehensive Economic and Trade Agreement)。
歐盟與加拿大間歷史性的貿易條約簽訂可謂一波三折。比利時政府周一表示將不支持簽署CETA,因當地南部法語區瓦隆始終堅決反對協議。瓦隆大區擔心一旦簽署這份自貿協定,該區將直接面對加拿大進口農產品的競爭。按計劃本周四歐盟將與加拿大舉行峰會並簽訂CETA,比利時的表態無疑讓峰會前景蒙上陰影,因為貿易條約的簽訂需要歐盟28個成員國的集體同意,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一度因此取消赴歐行程。
經過各方的努力斡旋,周四比利時政府與瓦隆大區地方政府達成一致打破僵局。比利時首相米歇爾周四表示,各方已就瓦隆大區要求得到更多保護一事同意簽署附件,促使瓦隆大區地方議會終於批準這項協定,為歐盟簽署CETA掃清障礙。比利時聯邦政府與各地方政府當天已就接受歐盟與加拿大的“綜合經濟與貿易協定”達成一致。周五晚間歐盟所有28個成員國全票通過貿易協定。
協定將把擁有五億人口的歐盟單一市場,同加拿大這個全球第10大經濟體連結起來。協定落實後,歐盟與加拿大之間的關稅種類將減少99%,並因此每年新增120億美元的貿易量。
協議簽訂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表示,加拿大和歐盟深知,為了實現真實而有意義的經濟增長,我們需要創造更多有價值的工作崗位,而積極的貿易協定(指《綜合經濟與貿易協定》)有助於實現這一目標。
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用“新篇章”來形容歐盟與加拿大間的關系,認為雙方的合作將為大西洋兩岸的5億人口創造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