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修改了青島啤酒,感覺自己的思維總體上還是習慣了去接受一個事實,而不是思考背後的原因驅動。青島啤酒固定資產周轉率一直在下降,我只憑感覺的認為企業經營效率的提高,而沒有去看銷售收入、固定資產增長情況,以及二者不匹配的原因。經雪明哥提示,才發現公司在2010年以前,平均折舊年限一直下降,從1993年的2.7降至2.0左右,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佔原值比重也從1.6%左右提至5%以上。因此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刻意加速計提,為未來藏一部分利潤。
另外,青島啤酒多次引入國外戰略投資者,彼此利基是什麼,背後分分合合原因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重點。王總上次提到的將自己帶入不同角色去思考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看來需要加強實踐,任重而道遠。
下午整理統一企業,全部整理完再總結。
五一快到了,大家勞動節快樂~
今天基本完成青島啤酒整理工作,感覺思路比之前清晰很多。看來週三的答辯是一個提高的方式,嘗試把一個公司講清楚,不僅可以理清楚自己思路,同時大家的討論可以找到問題,改進分析思路。閉門造車很難突破思維困境。感謝信璞提供了這樣一個平台。
針對青島啤酒,公司2003年啤酒產量佔全國總產量13%左右,2013年達到17%。青島啤酒的「雙輪驅動」策略(一方面通過內涵式增長,有效提升了現有產能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通過新建工廠和收購兼併,進一步完善了國內市場佈局)也驅動了啤酒市場的集中度增加。全國啤酒總產量的增速近五年都是5%左右的增長,但青島啤酒產量增長接近10%,公司銷售收入均為雙位數增長,但淨利潤波動較大,管理層分析討論中提到一個主要原因是國際大麥價格變化較大,因此特定年度成本較高。
收入分佈上看,公司產品全部為啤酒,地區以山東為主,該地區佔銷售總收入的50%以上,海外銷售不足2%。
公司資產中,固定資產和貨幣資金佔比最大,二者均為30%左右。負債中,應付款佔比最大(25%),預付款佔4%。
管理層穩定,基本都是內部提拔,營銷總裁薪資較高,副董事長為董事長的80%左右。
產品只查到青島啤酒主品牌的價格,為天貓數據。
列1 | 經典 | 純生 | 奧古特 | 黑啤 | 冰爽啤酒 | 歡動啤酒 | 世界盃紀念裝 | 炫舞激情 | 鴻運當頭 |
價格(元) | 70 | 82 | 108 | 168 | 94 | 62 | 118 | 439 | 238 |
每瓶容量(ml) | 500 | 500 | 500 | 500 | 330 | 500 | 473 | 330 | 473 |
瓶 | 12 | 12 | 12 | 12 | 24 | 12 | 3 | 24 | 8 |
1000ml單價(元) | | | | | | | |
今天做青島啤酒的時候,學到一個上市公司為同時保持控制權、又融到新的資金的新手段--建立Law DebentureTrust。
2002年,青島啤酒公司和世界最大的啤酒釀造商安海斯—布希公司(百威啤酒品牌的擁有者,稱「A-B公司」)正式簽署了戰略性投資協議。其主要內容是,青啤將向A-B公司分三次發行總額為1.82億美元(約合14.16億港幣)的定向可轉換債券。該債券在協議規定的七年內將全部轉換為青啤H股,總股數為30822萬股。A-B公司在青啤的股權比例將從此前的4.5%,逐次增加到9.9%和20%,並最終達到27%。協議執行完畢後,青島市國資辦仍為青啤最大股東(持股30.56%),A-B公司將成為青啤最大的非政府股東。A-B公司擁有青啤超出20%的股權的表決權將通過表決權信託的方式授予青島市國資辦行使。
此次合作是各得所求的雙贏格局,並且對中外經濟交流及整個行業的示範意義甚大,是長達十年的尋求、接觸、談判、探索、磨合,經過艱苦努力最後才取得歷史性突破,走進「婚姻」的「神聖殿堂」。
A-B公司對青啤的興趣由來已久,一直謀求進入甚至提出控股要求,但青啤人對其品牌「純潔性」的維護有著近乎執著的堅持。對於外資進入既有需求的一面,又有對其控股之心和自有品牌喪失疑慮、抗拒的一面。
所以青啤與A-B公司尋求進一步合作的努力十年間一波三折,幾經反覆,數度山重水盡又柳暗花明,終至成功,其中的奧秘就在於投資銀行的精巧設計和表決權信託的引入。
按照雙方的戰略合資協議,青啤公司股權變更後的國有股份為30.56%,雖仍處於相對控股地位,但與A-B公司27%的股份相差已很微小,且整體H股擴容近一倍,佔總股本比例達50.07%,仍多於國有股、法人股、流通A股之和,在H股全流通的市場情況下,在股票流動渠道順暢的市場經濟環境中,股權的變動會很容易,第一大股東會輕易易主。這是個股權安排方面的隱患,站在青啤(青島市國資辦)這方面是不能接受的。所以該方案的良苦用心在於——在保證青啤融到資金,引入戰略合作夥伴和確保青啤的國有控股地位不發生變化的同時,也保證中方的控制權,進而得以確保青啤這一民族品牌。
表決權信託的成功運用正是整個棋局中奠定大局的一枚關鍵棋子。它克服了經濟實體合作聯盟過程中經常是不可能迴避和踰越的障礙——控股權之爭,破除了合作雙方道路上的阻礙和堅冰,打倒了攔路虎、移開了絆腳石,是解決難題的答案,打開鐵鎖的鑰匙。
再具體的操作是,青啤-A-B合資中引入了信託受託人的設計。在2005年4月《戰略投資協議》已提前執行完畢,A-B公司持有的三批可轉債全部轉換為H股後,根據協議的事先安排,一家名叫「LAWDEBENTURETRUST(ASIA)LIMITED」的公司作為青島國資委和A-B公司雙方的受託人出現在青啤公司的股東名單中,持有9157萬股H股,持股數居第5位,此即7%的股權表決權信託安排。LAWDEBENTURETRUST(ASIA)LIMITED須按青島市政府國資委的書面指示行使該等股份的表決權,而歸屬於該股份的經濟利益,包括股息、利益分派及款額支付均按A-B公司指示處理。所以LAWDEBENTURETRUST(ASIA)LIMITED在此是作為合作雙方都信任,按其指令處理股權事務的受託人,而不是單方的受託人。
上午主要做青島啤酒併購戰略發展,以及管理層,股東情況分析。青島啤酒併購發展戰略具體如下:
青島啤酒併購戰略發展 |
①第一階段:1994至1996年末為併購的探索期 |
在這一時期,青島啤酒的併購主線並不清晰,1994年和1995年收購了揚州啤酒廠和西安啤酒廠,開始了青島啤酒的收購歷程,結果前者三年虧損5000多萬元,後者一年就虧損了2000多萬元,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至 |
②1997至2000年末為併購的發展期 |
這一時期的併購路線清晰,其特點是:以低成本擴張為手段,併購對象多為地方性小企業,併購行為較為集中,僅1999年一年就收購了22家啤酒廠,併購的目的是為擴充生產規模。截至1999年末青島啤酒收購了10個省市的25家啤酒生產企業,其中半數集中於山東,初步形成了以青島為基地、以山東為大本營、面向全國發展的集體架構。同時啤酒產量迅速膨脹,1999年末達到107萬噸,一下子成為全國生產能力最大的啤酒集團,但與此同時利潤急速下滑。青島啤酒從1997年 |
③第三階段:2001年至今為併購的成熟期 |
這一時期青島由追求數量型擴張轉向追求質量型擴張。一方面表現為,併購數量減少,併購對象由小企業轉向大中企業,而且多位於沿海發達省市,且多數為國內知名的外資企業,如:2001年與2002年兩年間青島啤酒先後三次出巨資取得了(新加坡)私人獨資公司「第一家(福建)啤酒有限公司」、漳州五星啤酒廠、廈門銀城公司的控制權,從而加強了青島啤酒對沿海一線的佈局戰略。另一方面表現為,青島啤酒在減慢併購步伐的同時強化內部整合。近年來,因「水土不服」在中國啤酒市場紛紛擱淺的部分外資、合資洋啤酒便成為目標。2001年青島啤酒增發A股共募集資金人民幣 7.59億元,於是在全國範圍進行了一系列的併購重組,一口氣在華北、東北、華南和華東地區收購或成立了14家附屬公司.當年影響較大的幾次為:2001年5月,青島啤酒開始收購河北廊坊啤酒廠,成立青島啤酒(廊坊)公司,並注資1.5億,使其生產能力由 |
下午講中國旺旺,其財務報表可以說是一份很好的發展報告,但管理層作風比較彪悍。確實,分析公司的時候不應該帶有色眼鏡,商業本來就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董明珠強悍的作風也塑造了現在的格力。不過,我認為,管理層的人品應該另當別論,這是,則應該再多找一些事實數據來支撐提出觀點。
今天開始分析新的公司Kate Spade &Company,主要在大量閱讀相關資料。由於之前燕子姐做過相關的分析,所以這次會側重瞭解公司進行品牌整合、剝離的過程。
KateSpade品牌於1993年建立,1999年被出售給Neiman Marcus集團,2006年被LizClaiborne公司以1.24億美金收購。
LizClaiborne 於1976年成立,2012年5月15日更名為Fifth & Pacific, Inc,並專注於三個主要品牌:Juicy Couture, Kate Spade 和 LuckyBrand Jeans。2013年10月7日,Fifth & Pacific, Inc宣佈將以1.95億美元的價格把Juicy Couture出售給Authentic BrandsGroup(一家品牌管理公司)。2013年12月11日,Leonard Green &Partners(一傢俬募)以2.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Lucky Brand Jeans。此後,公司專注於經營KateSpade品牌,並於2014年2月25日再次更名為Kate Spade & Company。
在2007年以前,公司的經營策略為Three M's: Multi-brand, multi-channel, multi-geography,2007年首次出現虧損(收入44億美元,虧損3728萬美元),因此於2006年上任的CEO William L.McComb 開始改變經營策略,大刀闊斧地砍掉了EllenTracy, Dana Buchman,Sigrid Olsen等疲軟品牌,又賣掉成名品牌LizClaiborne。此後,Mexx, Juicy Couture, Lucky Brand 等比較知名的品牌也陸續被出售,聚焦於後勁十足的輕奢品牌 KateSpade。實行專業化的經營策略後,公司虧損逐漸減少,並於2013年扭虧為盈。
大的背景基本如上所述,明天開始進行具體的分析。
今天完成了統一企業的模板整理。統一企業的業務基本與康師傅相同:方便麵和飲料。
飲料業務(美元):2013年康師傅收入63億,EBIT為2億;統一收入25億,EBIT為1.4億。統一收入為康師傅40%左右,EBITmargin稍好於康師傅,主要原因可能是康師傅與百事合作,為百事飲品瓶裝廠商,濃縮原液為百事提供,因此控制能力差和成本壓力大。統一2010年開始進軍高端飲用水市場,從除即飲茶和果汁的其他飲料業務收入增速上看,這塊業務應該進行的還不錯。2010年至今新設的廠商也多位於山清水秀的地方,主要發展飲用水。奶茶的市場佔有率在60%左右,比較有優勢,但公司沒有公佈具體銷售額,可能銷售佔比也不是太高。
方便麵業務:這塊業務統一的業績就比較差了。從2006年有數據公佈到2010年,方便麵業務都在虧損。2008年,統一決心整改方便麵業務,砍掉大部分市場份額小的不知名產品,主力推出夢幻產品。當時統一四川省總經理劉新華臨危受命,提任統一食品業務主管。老壇酸菜在四川地區銷售較好,而且川菜的全國影響力較強,因此確定老壇酸菜泡麵為夢幻產品,並由湖南著名主持汪涵代言。該產品市場反應較好,至2010年銷售額達到20億人民幣,佔統一方便麵業務的60%左右,2011,2012年EBITMargin終於不再為負值。但單一產品依賴程度過大,2013年方便麵收入增速明顯放緩,EBITmargin又為負值。2013年統一銷售收入78億人民幣,EBIT為-1.4億人民幣。反觀康師傅,銷售額是統一的3倍左右,市場佔有率高達50%,產品上有主打明星產品,同時提供多元化口味選擇,因此,方便麵業務增速穩定,EBITmargin也基本維持在11%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