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張瑞敏:海爾33年,我發現要想基業長青,就要不斷拋棄過往的成功經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1/161338.shtml

張瑞敏:海爾33年,我發現要想基業長青,就要不斷拋棄過往的成功經驗
投資人說 投資人說

張瑞敏:海爾33年,我發現要想基業長青,就要不斷拋棄過往的成功經驗

我認為,誰是名牌企業,誰是時代的企業。

本文由投資人說(微信 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張瑞敏。

日清模式

直到今天,許多到海爾學習的企業,聽了海爾的轉型,都表示:這個我們不感興趣,你把日清模式教給我們就行了。

但是日清模式誕生的時代和現在是不一樣的,它未必能讓你發展壯大起來。因為,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所謂成功,只不過是踏準了時代的節拍。時代的發展太快了,你怎麽會永遠踏上這個節拍呢?所以唯有不斷追尋時代的腳步。

海爾提出日清模式正是冰箱市場供不應求的時候,企業沒有名牌意識,市場的熱度讓大家錯誤認為:既然我的產品供不應求,不就是名牌嘛,還需要怎麽抓質量。

但我們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當時最大的冰箱廠是廣州萬寶,年產量突破一百萬臺,海爾還不到十萬臺。所以我們經常受到青島市領導的批評:為什麽不加快速度,你們現在要電我們給供電,要什麽供什麽,為什麽不快,這麽多人等著買就是買不到。但當時我們的目的是要創出一個名牌企業。我認為,誰是名牌企業,誰是時代的企業。

為什麽要做名牌?1984年8月份,我在德國和利勃海爾簽訂合同。一開始談判,我覺得價格太高了,攔腰砍。對方談判人員把本子合起來,摔桌子上說:這樣我們不談了,這是對我的侮辱,我們的產品貨真價實,便宜的可以買日本和意大利的。我們日爾曼民族不幹則矣,幹就幹全世界第一,所以我們才有了奔馳,才有了寶馬,有了數不清別人根本做不出來的東西。這件事讓我感觸很大。

創名牌時我們又遇到一個很大局限,就是缺少了物質激勵。為什麽海爾精神要無私奉獻?不想無私奉獻也沒有別的路,我想靠物質激勵也沒有條件。當時的工資總額是青島市勞動局定的,每月一批。如果另外想辦法多發錢,還要受到通報批評。所以才更側重精神激勵,所有管理者必須以身作則,想要帶動了大家,自己首先要無私奉獻要帶頭。這些企業的文化、精神要落到制度上,也就有了日清模式。

「日清模式」——「日事日畢,日清日高」,今天的事情今天一定要做完,今天做完的事情一定要比昨天有所提高。我們提了一個1%的原則——每天都比昨天提高1%,70天就可以翻一番。我們能從1984年創業時只有幾百人的小工廠發展起來,能夠脫穎而出,很大程度上依靠它。

為什麽這是有效的?因為過去的文化是執行力文化。日事日畢因為當時企業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計劃性。如果有了計劃性,今天幹什麽事兒,是不是一定做完沒有人關心它。做完之後是不是比昨天做的更好,沒有人管。我們當時要求大家用這個精神,是為了使企業可以有序、持續的發展。

當時中國很多企業都在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模式,但是由於管理太粗放,沒辦法落實到位,而日清模式落實到位了,就成功了。但我認為,執行到位、整齊劃一是完全指令性的,到了互聯網時代肯定不行。

到了互聯網時代,企業文化要從執行力文化轉變成創業文化。這兩種文化的要求、標準是不一樣的。執行力文化就是要求員工一定是執行指令不走樣,今天要求你做好的事情必須今天完成,哪怕下了班幹到晚上十一點也要完成。過去都是把堅定不移執行公司指令的人樹為公司標兵。但是,創業文化要求你以創業成果為立身發展之本,沒有成果就不應該在這里存在。成果大可以分享的大,小分享的就少。

跌落谷底

為什麽有這些看法上的改變?英國管理學家斯圖爾特說:管理上沒有最終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問。所以,對於企業來講,想做到長久很難,只能不斷的自我更新。

如果不自我更新,即便有200年傳統的管理,也照樣會被互聯網擊碎,因為200年傳統管理理論的基石是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分工理論里面只談到了小作坊如何變成了現代企業。三位古典管理先驅的思想也源於此:第一位是泰勒,科學管理理論的提出者,生產線就源於科學管理理論。

第二位是組織理論之父馬克斯•韋伯,他提出了科層制,也叫作官僚制,現在大家還在用。

第三位是法約爾,他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論,一般管理理論說到家就是企業內部各種職能的應用以適應外部的市場。到了互聯網時代,這些理論我認為都被顛覆了。

比如說科層制,這種金字塔式的組織現在仍在沿用。我去美國訪問通用汽車的時候曾問他們有多少層級,接待的人告訴我14層,我跟他開玩笑,如果五年升一級,你退休之前也沒有機會升到最高級。在這種制度下,每個員工處在不同崗位、不同職位,薪酬往往與職級相關,所以員工只盯著職級,沒有盯著用戶。

為了改變,你必須根據時代的變遷不斷地自我顛覆,因為所有的企業無非就是兩種結局,一種是他殺死亡,一種就是自殺重生。所有的百年企業都是自殺重生的典範,怎樣進行自我顛覆?對企業來講,變革到最後,最難做也最應該做的就是組織變革——組織扁平化是一項非常繁重的任務。

前幾年的時候,我和IBM原總裁郭士納在佛羅里達交流過,我把海爾扁平化的事講給他,他說我在IBM的時候朝思暮想的一件事也是扁平化,但始終沒有做,為什麽?因為整個系統要變,涉及到二十幾萬人,一旦出事,整個企業蕩然無存。

即便冒著這樣的風險,也不得不變。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企業就像到了高峰一樣,你必須拋棄你原來的思路,落到了谷底,然後再爬到互聯網這個新的高峰。但是我認為這個很難,為什麽呢?比如說海爾,如果我到了谷底,那些工人開工資都沒辦法,我不能這個企業全部不要了,新開張。但我如果不這麽做,只是維持原來的局面,修修補補,就又爬不到互聯網那個高峰。所以我們現在做的叫邊破邊立,破一部分,立一部分,然後使整個的企業結構改變。

在這個過程中,海爾面臨最重要一個挑戰就是去中心化的問題,過去信息不對稱,領導掌握信息多,但現在在互聯網上,你的員工掌握的信息可能比你還多。外部每個用戶都是中心,他可以把自己的消費體驗瞬間變成全球直播。員工沒有領導了,用戶也不以企業為中心了,整個組織也就變成扁平化了。

怎麽樣滿足每個人都是中心?怎麽樣把組織從原來緊耦合變成松耦合?就像抓一把沙子,越攥緊拳頭可能抓住的沙子很少,手掌鋪開放的沙子反而更多。把企業鋪開,打造成創業平臺,每個人都可以在上面創業,海爾會得到的更多。而緊耦合結構像一部精密機器一樣,所有的齒輪都在高速運轉,但每一個齒輪都沒有主動性,一旦外界發生變化可能就會轟然倒塌。

柯達是全世界膠卷界老大,但在數碼時代轟然倒塌,因為它是一個緊耦合的結構;它發明了數碼相機,但沒有做下去,現在設想如果是松耦合結構,可以切出一塊業務持續做數碼相機,可能也不是今天這個樣子。

松耦合可以解決什麽問題?市場摩擦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提出了一個很有名的理論,企業內部不能有市場。為什麽?因為企業里有非常大的市場摩擦力。為什麽會有市場摩擦力?因為企業是一個科層制組織,搜索成本、協調成本很大。現在,我們把這個組織解構了,市場摩擦力基本可以消除。

艱難變革

我們思考了很多年,準備了很長時間。

從2013年開始,從起初的八萬六千人減到七萬人,預計還要減少一萬人。很多人對此議論紛紛,認為太不可思議了,非常危險,也有很多反對意見。但如果認真解析來看,就會發現不但必須做,而且減少的人數一點都不多,因為這是互聯網逼著你必須這麽做。

對此,我們稱為「外去中間商,內去隔熱墻」,要中間商沒有用了,隔熱墻就是中層管理者。查爾斯•漢迪有一句話說企業里面的中間層就是一群烤熟的鵝,他們沒有什麽神經,他們不會把市場的情況反映進來。這些中層管理者兩條路,要麽就是來創業,要麽就離開企業。

在打破原有格局個過程中,我們在建設方面做了三件事:

第一、外包。聚焦主業,其余外包。我自己做的不如別人做的就外包。比如,電腦的制造我不如臺灣代工商的,那我就外包出去。

第二、智能化制造。我們有一個車間,原來108人,現在沒有人了,只有機器人,這樣也就不用開燈了,這種車間在德國叫黑燈車間。這也是必須要做的,今天不做明天企業可能就不存在了。

現在都在學德國的工業4.0,機器人可以和生產線對話,這並不僅僅是效率的問題,主要是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美國近年從中國回遷的企業有幾百家。通用電氣把在中國制造的熱泵式熱水器回遷到路易斯維爾制造,根據他們發布的文章,在美國的制造成本比中國還低20%,而且售價更高了,因為更加滿足當地用戶需求。文章的題目更加讓人觸目驚心——讓中國制造一邊去吧。

所以要麽轉型,要麽成為下一個「底特律」。

第三、改變反饋路徑。舉個例子,過去海爾全國三萬多個店,這三萬多個店所有的信息都是一層層的上來,像行政體系一樣從縣到市,到省,到總部。但是現在有互聯網了,我一下子連到每個店,何必再要以前的人把上面的意思貫徹下去,然後再把下面的情況收集上來呢?而且,這樣收集的信息還不準。

在這樣的模式下,我們商品質量絕對很好,服務也無懈可擊,但是沒有體驗,沒有叠代,就不可能和用戶交互。原來就是一個「銷量經濟」,把銷量弄大就可以,但是現在變成體驗經濟,要把客戶變成參與用戶。但是,做到這點還不夠,最後要形成用戶圈,所有用戶聚在一起探討大家感興趣的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比較難解決的是什麽?如果一萬個用戶有一萬個需求,能給他們開發一萬個產品嗎?不可能。但是,又不能指定用戶用某個產品,因為這樣人家就不會買。所以用戶圈要有意見領袖來提出意見。

舉一個例子說,我們原來是賣烤箱,很簡單的,有人要賣出去就行了,但是現在的烤箱有一個用戶圈,他們的意見領袖提出來最難烤的食品就是馬卡龍,這個設計師就根據他們的要求設計出來了,用戶就非常高興。過去產品是生產完就放到倉庫,然後往外分銷;但互聯網時代的產品一定是有人要的。

配套管理

這幾年試錯過程這麽長,就是因為需要掂量和斟酌。容忍程度太高、太大,可能後面沒有辦法控制;太低,轉型又轉不動。怎麽拿捏這個程度很難。更重要的是,一家企業是一個生態系統,你不能只更新一個方面,要把配套設施全部更新好。

第一,人才管理的問題。有人質疑,員工只管自己不管別人,協作會更難,其次很可能只管短期,不管長期。一開始的確有這兩個問題。但是,我們用二維點陣解決了這個問題。

二維點陣圖的橫軸是「企業價值」,衡量的是諸如銷售收入、利潤、市場占有率等這些常見指標;縱坐標是「網絡價值」,也就是用戶價值。(註:海爾的二維點陣縱軸參考了梅特卡夫定律中「網絡價值」的概念。就是網絡價值與網絡規模的平方成正比)。

過去,一個人賣十萬臺產品,橫軸所代表的指標很高,就可以拿高薪金;現在不行,還要問你賣十萬臺有多少用戶?顧客和企業只是交易關系,交易完成就兩清了;用戶,則是要從產品還沒有出來就要參與,出來之後還要談體驗並叠代。

第二,在考評上,我們去掉了360度考評。360度考評是很多國際化大公司普遍用的考評方式,你的上級、下級、同事都來考核你,但是我認為這個到了中國是完全沒有用的,為什麽?因為中國講關系。比如他跟張三說「我給你打的分是很高的」,那張三肯定給他打很高的分,互相串通起來。

過去我們360度考核也有一個很大的班子,但是我覺得這是事倍功半。現在是用戶考核,用戶說你好你就好。比如我們提出來個「按約送達,超時免單」,規定7點鐘給用戶送貨,如果超過7點就不要錢了。這個錢誰出?誰的責任誰出,這個體系自動地就很好運轉起來了。我們2013年送了78萬筆的貨,但索賠的只有58筆,不到萬分之一,整個體系就運作起來了。如果用戶點贊,送貨人員可以受到嘉獎,如果用戶提出投訴,那就要受到批評。

當然這種自組織的形式,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首先是,正反饋循環,簡言之就是由更好的人創造更高的目標,再帶來更高的價值,又制定更高的目標;其次是可以引進負熵,不斷地讓更好的人進來。這種自組織,是可以做到自我演進的,就不要給他制定亦步亦趨的目標了。

海爾的這些變革,我覺得都可以歸結為一句話,那就是戰略從屬於時代,組織從屬於戰略。如果說,在傳統時代,誰是名牌誰就可以得到溢價收入。你要麽是名牌企業,要麽一定是名牌企業的代工企業,但在互聯網時代很有可能出現你要麽擁有平臺,要麽被平臺擁有。

王安石是北宋非常著名的改革家,最後失敗了。他很有感觸,改革的難題是「三不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什麽意思?「天變不足畏」,天變了不要害怕,從傳統時代變成互聯網時代,一定要沖上去,如果退縮等待,那是死路一條;「祖宗不足法」,不能停留在原來的經典上,要創新;「人言不足恤」,一定要認真幹,人肯定會說三道四。河水可能會經過千山萬壑,但最終一定會奔向大海。

海爾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56

中央第十一輪巡視反饋情況公布 發現哪些問題?

21日,據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消息,中央巡視組今日集中向最高人民法院、中國紅十字會、中國作家協會等13家單位黨組(委)反饋巡視意見。13家單位黨組織被中央巡視組指出“四個意識”需進一步加強,存在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不力,選人用人工作不規範、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不夠嚴格等共性問題。至此,十八屆中央第十一輪巡視反饋情況已全部公布。

中央第一巡視組:中國日報社選人用人問題比較突出

巡視中,巡視組發現和幹部群眾反映了一些問題,主要是:黨的領導弱化,“四個意識”淡薄,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不夠到位,編委會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不夠得力,對重要崗位和關鍵部門人員把關不嚴,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不到位,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進遲緩,執行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不夠嚴;黨的建設缺失,黨內政治生活不規範,執行幹部選拔任用規定不嚴格,選人用人問題比較突出;“兩個責任”落實不力,管黨治黨寬松軟,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行為屢禁不止;執行采編經營“兩分開”不夠到位,資金管理不嚴格,一些部門和記者站利用宣傳資源謀取經濟利益,存在廉潔風險等。

同時,巡視組還收到一些涉及領導幹部的問題線索,已按有關規定轉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等有關方面處理。

中央第二巡視組:最高法公款旅遊等問題仍有發生

巡視中,巡視組發現和幹部群眾反映了一些問題,主要是:“四個意識”需要進一步增強,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執行不夠嚴,黨組領導作用發揮不夠充分,協調推進法院系統司法體制改革存在差距,意識形態責任制落實不夠有力;黨的建設存在薄弱環節,組織建設不夠規範,黨內政治生活不夠嚴格,思想政治工作針對性不強,有的黨員領導幹部黨的觀念淡漠,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發揮不夠;全面從嚴治黨不力,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不夠嚴格,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仍然存在,公款旅遊、濫發津貼補貼問題仍有發生;選人用人不夠規範,幹部管理不夠嚴格,一些領域存在廉潔風險。

同時,巡視組還收到一些涉及領導幹部的問題線索,已按有關規定轉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等有關方面處理。

中央第四巡視組:中國僑聯出國(境)團組等方面存在違規問題

巡視中,巡視組發現和幹部群眾反映了一些問題,主要是:黨組領導作用發揮不夠,結合實際貫徹落實中央重大部署存在差距,解決“機關化”“行政化”問題不夠有力,基層僑聯組織建設存在薄弱環節;黨內生活政治性、戰鬥性不夠強,黨建工作抓而不實,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執行幹部選拔任用制度規定不嚴格;全面從嚴治黨不夠有力,管黨治黨存在寬松軟,機關紀委“三轉”不到位,監督作用發揮不夠;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存在差距,會議培訓、國內出差、公款宴請、出國(境)團組等方面存在違規問題;對一些重點部門、重要領域、關鍵崗位監督缺位,所屬企業管理不規範,存在廉潔風險。

同時,巡視組還收到一些涉及領導幹部的問題線索,已按有關規定轉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等有關方面處理。

中央第六巡視組:中國作協存“機關化”“行政化”問題

巡視中,巡視組發現和幹部群眾反映了一些問題,主要是:“四個意識”需要進一步增強,學習貫徹中央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有關精神存在差距,對文學界政治引領作用發揮不夠充分,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不夠到位;黨內政治生活不夠嚴肅,有的領導幹部黨的觀念淡漠,基層黨組織建設不規範,對違規選人用人問題反映較多;“兩個責任”落實不夠到位,對有的下屬單位監管不到位,重點領域存在廉潔風險,有的領導幹部存在謀私現象;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不夠嚴格,有的違規取酬、違規配備使用公車,存在“機關化”“行政化”問題。

同時,巡視組還收到一些涉及領導幹部的問題線索,已按有關規定轉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等有關方面處理。

中央第六巡視組:中國記協新聞評獎等方面存廉潔風險

巡視中,巡視組發現和幹部群眾反映了一些問題,主要是:“四個意識”不夠強,貫徹中央新聞輿論決策部署存在差距,對新聞界政治引領作用發揮不夠,推進群團改革不夠深入,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不夠到位;黨的建設存在薄弱環節,基層黨組織建設不夠規範,選人用人把關不嚴,存在違規破格提拔、檔案造假等問題;“兩個責任”落實不到位,有的領導幹部存在好人主義思想,內部管理不夠嚴格,新聞評獎、重大項目等方面存在廉潔風險;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不夠嚴格,有的公款吃喝、違規領取講課費和評審費,存在“機關化”“行政化”等問題。

同時,巡視組還收到一些涉及領導幹部的問題線索,已按有關規定轉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等有關方面處理。

中央第七巡視組:最高檢“文山會海”、公車私用等反映較多

巡視中,巡視組發現和幹部群眾反映了一些問題,主要是:“四個意識”需進一步增強,黨組領導作用發揮不夠,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一些措施不夠有力,執行不夠到位。黨的建設抓得不夠嚴不夠實,黨內政治生活不夠嚴格。“兩個責任”落實不夠到位,實踐運用“四種形態”不夠,對一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未能及時制止糾正。有的單位或部門管理混亂,存在較高廉潔風險;有的幹部或工作人員濫用職權謀利。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文山會海”、鋪張浪費、公車私用等反映較多。執行選任程序不夠嚴格,幹部管理監督不嚴,存在違規兼職、領導幹部個人有關事項報告不實等問題。

同時,巡視組還收到反映一些領導幹部的問題線索,已按有關規定轉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等有關方面處理。

中央第八巡視組:中國工程院超標準公務接待問題突出

巡視中,巡視組發現和幹部群眾反映了一些問題,主要有:黨組“四個意識”不夠強,黨的領導作用發揮不夠充分,持續推動重大咨詢項目落地不力。黨的建設虛化,機關黨建“燈下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黨管幹部不夠嚴,幹部選拔任用程序不規範,違規兼職問題較突出。履行“兩個責任”不到位,全面從嚴治黨失之於寬松軟。黨組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意識不夠強,機關紀委履行監督責任不到位;一些領導幹部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超標準公務接待問題突出。

同時,巡視組還收到反映一些領導幹部的問題線索,已按有關規定轉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等有關部門。

中央第九巡視組:中國紅十字會部分下屬單位管理不嚴格

巡視中,巡視組發現和幹部群眾反映了一些問題,主要是:“四個意識”不夠強,黨組領導弱化,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不到位;一度政治定位不準,責任擔當不夠,公信力建設需進一步下功夫。黨的意識淡漠,執行黨的規矩不嚴格,黨內政治生活不嚴肅;對黨組織建設重視不夠,黨建工作抓得不實;選人用人工作不規範;全面從嚴治黨不嚴,履行“兩個責任”不到位,監督管理偏松偏軟;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時有發生,“四風”依然存在;有的下屬單位管理不嚴格,存在廉潔風險。

同時,巡視組還收到反映一些領導幹部的問題線索,已按有關規定轉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等有關方面處理。

中央第十巡視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下屬機構攬課題牟利

巡視中,巡視組發現和幹部群眾反映了一些問題,主要是:黨組“四個意識”不夠強,政治站位不夠高,主責主業不聚焦,承接外部委托課題過多過亂;黨的意識不強,黨內政治生活不規範,機關黨建工作薄弱,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執行幹部選任程序不嚴格,一些幹部長期不交流,違規用人等問題時有發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不到位,“四風”問題禁而不絕,濫發津補貼、課題經費中大量列支餐飲招待費等問題突出,下屬機構打著中心“金字招牌”攬課題、拉項目,經營牟利現象普遍。

同時,巡視組還收到反映一些領導幹部的問題線索,已按有關規定轉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等有關方面處理。

中央第十三巡視組:中央黨校校風學風不夠紮實

巡視中,巡視組發現和幹部群眾反映了一些問題,主要是:黨校陣地、熔爐作用發揮不夠充分;未能全面將黨校姓黨貫穿於一切辦學活動中,結合實際貫徹中央有關黨校工作部署有差距。對課堂、論壇、網站等陣地管控不夠有力。校風學風不夠紮實,部分教師對主業主責不夠上心,“名師、大家”少,學員培訓效果有待提高。黨內政治生活嚴肅性不夠強,基層黨建和學員黨建工作比較薄弱。執行選人用人制度不夠嚴格。“兩個責任”落實未到位,存在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等問題。

同時,巡視組還收到反映一些領導幹部的問題線索,已按有關規定轉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等有關方面處理。

中央第十三巡視組:國家行政學院“燈下黑”問題較突出

巡視中,巡視組發現和幹部群眾反映了一些問題,主要是:“四個意識”不夠強,結合學院實際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有差距;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不夠嚴,對陣地管控不力,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不到位;一些教師對主業不夠專註。黨的建設比較薄弱,“燈下黑”問題較突出;執行黨的組織生活制度不嚴格,“三會一課”制度落實不到位;執行幹部選任程序不嚴格,有的違規兼職。管院治院失之於寬松軟,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沒有壓實,監督責任落實不夠到位;有的“靠題吃題”,存在廉潔風險;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不力。

同時,巡視組還收到反映一些領導幹部的問題線索,已按有關規定轉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等有關方面處理。

中央第十四巡視組:中央電視臺落實八項規定精神不力

巡視中,巡視組發現和幹部群眾反映了一些問題,主要是:黨的領導作用發揮不夠好,有的領導幹部政治擔當不足,推進媒體融合不夠有力;有的黨員幹部不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意識形態工作責任落實存在薄弱環節。基層黨建工作不嚴不實,隊伍管理不夠嚴格,選人用人尚存在一些不規範問題。主體責任履行不夠到位,監督執紀存在寬松軟現象,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不力,有的領域存在廉潔風險。

同時,巡視組還收到反映一些領導幹部的問題線索,已按有關規定轉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等有關方面處理。

中央第十五巡視組:中央文獻研究室出國(境)經費管控不嚴

巡視中,巡視組發現和幹部群眾反映了一些問題,主要是:黨的領導作用發揮不夠充分,落實中央有關決策部署不夠到位,履行職能不夠全面,與中央要求存在差距。黨的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黨內政治生活不夠嚴格,黨性教育不深入;基層黨組織換屆不及時。幹部選拔管理不夠規範,執行領導幹部個人有關事項報告制度不嚴格,社團兼職管理較松。全面從嚴治黨不夠有力,監督執紀偏松偏軟,抓早抓小不夠;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仍有發生,出國(境)經費管控不嚴,稿酬和外審稿費管理存在廉潔風險。

同時,巡視組還收到反映一些領導幹部的問題線索,已按有關規定轉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等有關方面處理。

據悉,經中央批準,十八屆中央第十一輪巡視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央黨校、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編譯局、中國外文局、光明日報社、中國日報社、經濟日報社、中國浦東幹部學院、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中國延安幹部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行政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作家協會、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中國法學會、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中國紅十字會、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等27個單位黨組織開展專項巡視,同時對北京、重慶、廣西、甘肅等4個省區市進行“回頭看”。截止目前,十八屆中央第十一輪巡視反饋情況已全部公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330

NASA重大發現:七顆類地球行星可能存在生命

電影《降臨》中,女主角路易斯與外星人對話的場景,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真的發生在人們身邊。

美國宇航局NASA北京時間2月23日淩晨2點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一項重大發現。在距離地球40光年距離的一顆小恒星周圍有七顆類似地球的行星圍繞。這是人類史上首次真正有機會研究太陽系以外的生命跡象。

“當人類看到活的外星人,會不會太激動了?”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大學博士張淵皞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NASA有段時間一直說找到了系外行星,一口氣在《自然雜誌》發了好幾篇文章。最新發現的七顆行星在同一恒星的宜居帶也挺重要的,而且非常接近地球。”

這顆恒星名叫Trappist-1,離地球40光年,約235萬億英里的距離。在天文學上,這已經是非常近的距離了。而且更讓天文學家振奮的是,這七顆行星軌道的外置非常適宜人類觀察它們的細節。

天文學家表示,基於這七顆行星和恒星之間的距離,這個新的星系中很有可能其中一顆或多顆行星表面的溫度適宜生存,而且有海洋和生命之源的水。

比利時天文學家Michael Gillon博士說道:“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發現有那麽多顆行星圍繞著同一顆恒星。Gillon是Trappist-1國際觀察組的帶頭人。

這可能更意味著天文學家們將會發現外星人存在的確鑿證據。英國劍橋大學天文學家、觀測組成員Amaury Triaud教授表示:“我們已經為證明是否存在外星生命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接下來我們將繼續觀察生命是否能夠在這些星球上繁衍,這些行星的表面是否有類似地球表面的大氣層。”

這項重大的天文發現美國當地時間周三發表於《自然雜誌》。

麻省理工大學天文學家Sara Seager說道:“科學家馬上就能著手研究Trappist-1星系中是否存在生命,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無需投機,我們只需要耐心等待和仔細觀察這些行星表面的大氣層。”

即使最後科學家未能在Trappist-1上面發現生命,也能夠幫助人類進一步了解生命誕生的條件等重要信息。

盡管科學家一直明白其它星系也有類似地球的行星的存在,但是一直到近幾十年,他們才能夠指出這些行星。目前科學家已經能夠標明的行星數量達到3400顆。

雖然Trappist-1星系的行星大小與地球類似,但是恒星的大小與太陽相比顯得非常微小,只有太陽的十二分之一。Trappist-1恒星表面的溫度達到4150華氏度,比太陽的10000華氏度要低一半多,因此也被稱為“超冷星”。

不過,Trappist-1還不是離地球最近的星球。去年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名為Proxima Centauri的類地行星,是至今發現離地球最近的行星,距離僅4.24光年。

開普勒望遠鏡對Trappist-1的觀察接近20天不間斷,捕捉了其34個運行軌跡。與地面觀察相結合,科學家計算出圍繞Trappist-1的行星數量應該是七顆而不是此前認為的三顆。這些行星由於離Trappist-1太近而且太小,因此無法直接進行拍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609

翻了20多年的文獻專利,我們從中發現了虛擬現實的這些秘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5/161479.shtml

翻了20多年的文獻專利,我們從中發現了虛擬現實的這些秘密
張笑容 張笑容

翻了20多年的文獻專利,我們從中發現了虛擬現實的這些秘密

逢人必談人工智能。

本文由張笑容(微信 ID:zhangxiaorong1609)授權i黑馬發布。

到大家在朋友圈各種曬虛擬現實(VR)的酷炫體驗,感覺VR“忽如一夜春風來”似的進入大眾視野。

但是仔細一想,我好像只能將VR和遊戲、電影聯系起來,鬼知道“高大上”的VR技術到底經歷了什麽。

VR電影不用說了,傳說中的那種片子看不到,能看到的都是《西遊伏妖篇》這種偽3D。去找個VR遊戲室體驗一把黑科技吧,結果頭暈眼花吐苦膽,真是悲從中來不可斷絕。

這VR技術到底什麽時候才能走進家門?我的腦海中閃過了技術生命周期理論、各種專利數據、國內外各種大牛生產的文獻……

於是驅鼠殺奔CNKI官方網站,調出了庫里存在的文獻,驚訝地發現有許多文獻都發黴長毛了,原因是它已經歷了30多年的風雨。

文獻已人老珠黃,那麽專利情況如何呢?

經過反複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上查找VR的專利數據,你猜怎樣?最古老的專利已經塵封了21年。21年前,電腦還是486\586的天下,這跑滿了21年的VR技術還會有多少應用價值呢?

2014-2015年短短3年時間,國家專利局公布了2585項專利,在這漫長的21年里,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此前,1996-2013年的18年時間一共才公布了934項專利。這是一個產業爆發的信號啊。

此信號跟市場/公眾反饋是一樣的嗎?我們可從熱搜關鍵詞中查驗一下VR的搜索熱度。

於是,我們收集了三組數據,定量的分析VR技術發展的生命歷程,並嘗試對其未來發展進行預測,結論如下:

1) 中國人對VR技術的認識經歷了從基礎研究到科技產品研發,時間長達30來年。

2) 1996年至2014年期間我國的VR技術處於起步階段,2015年以來的這兩年,雖然有突飛性發展,但依然不夠成熟。

3) 許多媒體說VR技術已經開始在教育、體育鍛煉、遊戲和醫療等領域布局和應用,但要市場真正接受,至少是從2019年起。

這是怎麽發現的呢?來看幾組數據。

第一組數據:VR文獻,一只“倒扣的碗”的寓意

首先,我們查的是文獻,文獻數量的變化往往能反映出研究熱點的變化。文獻數量開始減少暗示著相關的理論研究比較成熟,開始轉向實際應用。

結果發現“虛擬現實”文獻數量的變化竟像一個“倒扣的碗”!這個軌跡刻畫了理論研究文獻經歷了高峰後逐步的下滑,往往暗示著實際應用的醞釀開始。

具體操作是這樣的:我們分別以“虛擬現實”、“虛擬現實技術”和“虛擬現實系統”三個關鍵詞在CNKI中進行文獻查找,發現自1993年第一篇有關VR的文獻在國內發表以來,歷年有關VR的文獻數量持續增加,並在2008年登上它的“珠穆朗瑪峰”,隨後開始走“下山之路”。

db75230fe0b2b6fc88b28d1c606a709d

為什麽虛擬現實的文獻數量統計圖形狀類似一個倒扣的“碗”呢?

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是,VR首先得到學術圈的關註,但是隨著科學研究領域對VR技術的研究相對成熟,VR從2008年開始由基礎轉向應用,所以學者們對VR的關註度日漸降低。

這個解釋靠譜不靠譜?不妨驗證一下。

我們又采用另外一個指標驗證上述解釋,即虛擬現實的文獻在各相關學科中的分布情況。以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學科為例,2013年之前該學科的文獻數量一直居於榜首,所占百分比也都在60%以上。但是,從2009年開始,該學科的相關文獻數量所占比例總體上開始下降,相應的,其他應用學科的占比上升。這也說明VR技術由基礎逐漸轉向應用。

a7b94e1b5e4e0e2bf34fb92ba83121b7

文獻反映了技術發展的一個側面,其實,專利數據反映的情況更為直接。那麽,專利情況如何呢?我們又將目光從科學研究領域轉向科技產品研發領域,繼續驗證。

第二組數據:專利的歷史數據,2016崛起

國家知識產權局於1996年公布了第一個有關VR的專利,此後相關專利的數量雖有增加,但增速一直較慢。而從2015年開始至今增速迅速提升(2015年的增速為129.18%,2016年的增速為195.25%)。

換句話說,國內的科技產品研發領域從1996年開始關註VR技術,2015年是個重要拐點,此後VR專利技術指數級暴增。在虛擬現實專利數量20年的統計圖中,出現一個左躺著的L型。專利數量暴增,符合前面的假設。

982eeb2078bd3b1f02f7a18125258599

既然理論文獻和專利發展兩者的統計,都表明技術發展符合產業預期,那麽市場為何又是吐槽不絕消費者又是噴個沒完呢?

因此,我們需要研究一下作為消費者的普羅大眾是從什麽時候開始關註VR的。

第三組數據:百度指數呈現的真相,2016大崩盤

依“VR”和“虛擬現實”這兩個關鍵詞,根據百度指數提供的數據,可以發現,二者的搜索指數,自2015年下半年開始起飛,在第四季度達到了最高。這大概可以說明許多網民是從2015年冬季才開始關註和了解VR技術。

而媒體指數則進一步展示:“虛擬現實”自2016年開始逐漸升高,即“虛擬現實”是在2016年後才成了大眾傳媒上討論的熱點。這大概是廠商們為了推廣自家產品,猛烈公關的結果吧。

總之,2016年,“虛擬現實”到達了一個高峰後就崩盤了,一瀉千里。

   

65f5cb62906a57ff5fc0addc7c001dfc

 VR和虛擬現實在百度指數中的搜索熱度變化

梳理以上三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

早先,學者們首先進行有關虛擬現實的基礎研究,2008-09年達到了一個高峰,此後一路下行,2016年衰減到了20年前的水平,這是符合行業規律的;

然後,科技公司和部分學者在此基礎上開始進行相關科技產品的研發,即由基礎研究轉向應用研究,2015年產生了一個爆炸式增長,2016年指數級崛起;

2015年下半年,關於虛擬現實的概念和相關產品大規模進入大眾視野。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16年卻出現了崩盤。整個行業,在一年光景,就回到了解放前。

技術的生命周期理論提供了一個解釋:虛擬現實/VR尚處於發展期,還沒進入成熟期。

這個結論是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對技術生命周期的判斷標準,結合統計數據和生命周期圖可對技術的發展階段作出的判斷。

技術生命周期分為五個階段:起步、發展、成熟、衰退和再發展。

第一,當專利申請數量和申請人數量都比較少時,表明技術處於起步階段(實驗開發階段);

第二,若專利申請數量和申請人數量大幅提升,說明該技術處於發展階段;

第三,若專利數量繼續增加,而申請人數量維持不變,表明該技術處於技術成熟階段,以商品改良設計型專利為主;

第四,當專利數量維持不變,申請人數量大大減少時,說明該技術處於衰退階段,此時以小幅改良型專利為主;

第五,當專利數量開始增加,申請人數量也有所增長時,說明該技術進入再發展階段,此時通常有新的技術發展方向出現。

判斷階段,依賴於兩個指標:專利數量和申請人數。

好吧,先看一下專利數量。2015年以來,專利數量大幅上升。符合第二階段特征。

3385802a5992ec022bae105e041416ad

數據顯示:1996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了第一個有關虛擬現實的專利,此後的專利數量雖有增加,但是速度緩慢,1996-2013的18年時間一共才公布了934項專利;從2014年開始專利數量快速增加,僅2014-2015短短3年時間就公布了2585項專利,占專利總數 的73.46%。

再看一下專利申請人數的歷史情況:2015年後大幅增長,符合第二階段特征。

數據顯示:專利申請人數跟專利數量的變化幾乎同步。2014年之前,專利數量和申請人數量都比較少並且二者的增速都較慢,說明VR技術在2014年及其之前處於技術起步階段。但是此後,專利數量和申請人數量均大幅提升,VR技術進入發展階段。

兩組數字擱在一起,就構成了生命周期圖。

1d08b9264acc26667c82b96b91803eb4

因此,從20年歷史數據來看,虛擬現實現在正處於第二階段,即發展階段。

4 VR技術成熟期最早也要等到2019年

值得關心的重點是,從發展階段到成熟階段,還有多少時間?預測不能像諸葛亮那樣掐指一算,我們可根據虛擬現實(VR)的專利類型變化趨勢,預測其技術成熟階段將於何時到來。

我國專利主要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發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

第二類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

第三類,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應用的新設計,即產品的樣式。

數據顯示:除2007年發明類型專利的比例低於80%(為78.72%)外,2014年及其以前,發明類型的專利所占比例均高於80%,此後發明類型的專利比例開始下降,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類型的專利比例開始快速上升。

圖示如下:

15e1510e0491a42afcc6ff77d891485e

按照歷史數據進行預測,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組數據出現了兩個交叉點:

第一個交叉點在2018年,由發明和實用新型兩條線交匯而成;

第二個交叉點是2019年中,由發明和外觀設計兩條線交匯而成。

兩個交叉點揭示: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的專利數量將於2018和2019年中超過發明專利數量。這意味著,從2019年開始,我國與虛擬現實相關的專利將以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為主。

0a4f2a36d54bd21658d974d4b9d65d1e

按照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上的判斷標準,若一項技術處於成熟階段,則以商品改良設計型專利為主(主要包括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

因此,我們推測VR技術的下一個發展階段,即技術成熟階段最早將於2019年到來。

分析了一大堆,再濃縮一下,其實就一句話:1996-2014年是我國VR技術的起步階段,2015年至今,VR技術處於發展階段,預計2019年左右,才能進入技術成熟階段。如果再濃縮一個詞,那就是:不成熟。

其實,老司機都知道,虛擬現實/VR技術在市場上的表現,也太不成熟了。這些不成熟的表現幾乎天天被吐槽。包括:

一是產品功能有缺陷,比如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無法克服的眩暈感、看到的圖形發生畸變、屏幕畫面有顆粒感和霧化現象等。

二是產品外觀不完美。高性能的VR設備存在體積大、重量大、不透氣等問題,導致用戶在使用時容易出汗、容易累,用戶體驗差。

三是內容缺失。目前VR的遊戲、電影等資源十分有限,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

所以,很多曾經被視為明星一樣的產品變成了流星,最後變成了垃圾桶里的貴客。

一個問題:VR未來是光明的嗎?

都說VR技術應用領域廣泛。

分析“發表過有關虛擬現實文章的學科分布”可以發現,除了計算機和互聯網之外,VR還涉及自動化、建築、教育、自然地理學與測繪學、機械、礦業、醫療、工業通用技術與設備、武器工業與軍事技術、電力工業、美術、新聞與傳媒、航空航天、汽車工業等學科(按發文數量排序)。

但現實很骨感。近兩年的技術領域構成顯示:目前VR的專利還是以提高技術水平為主,目前只在教育、體育鍛煉、遊戲和醫療等領域綻放了一點點光彩(數據略)。盡管如此,眩暈感、畫面畸變、畫面顆粒感等產品缺陷仍是阻礙VR應用的骨癌問題。

骨癌問題能克服嗎?

翻閱了20多年的專利&文獻,我們發現,中國人歷時20多年才從VR的基礎研究走到科技產品研發。

目前國內VR技術發展速度,可謂是相當的快,但它仍然不是天仙,預計2019年我國VR技術才會進入成熟階段,由此不再帶有翔的味道。屆時會出現一個樂觀的前景:現存的眩暈感、圖形畸變等骨癌難題,或將得到完美解決。

VR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852

另一個太陽系?NASA最新發現7顆類地行星丨端點

2月22日,NASA公布一項重要發現——在距離地球40光年的一個行星系發現了7顆地球大小的行星。據悉,這7顆類地行星都圍繞著一顆名為TRAPPIST-1的恒星轉動,其中的3顆(TRAPPIST-1e、f和g)恰好運行於恒星的“宜居帶”上,表面甚至有可能存在海洋。

據了解,這個“迷你太陽系”中的恒星TRAPPIST-1是一顆低溫紅矮星,其直徑只有太陽的8%。假設站在行星的表面,只能接收到地球上所獲得陽光的200分之一。不過由於行星距離恒星十分近,因此所獲得的能量足夠保持體溫。

這是科學家首次發現有這麽多類地行星的行星系。過去20多年以來,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數千顆系外行星,但是只有很少的行星位於“宜居帶”上。

斯皮策科學中心主管Sean Carey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是他在中心工作14年來最激動人心的發現。

接下去10年,科學家將繼續研究這些行星,確定行星周圍大氣層的成分,以及是否存在液態水和生命。同時2018年即將發射升空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也將幫助人類探索更廣袤的宇宙,在外太空繼續探索生命的存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914

環保部長不打招呼 直奔石家莊後都發現了什麽?

在河北新化股份有限公司廠區內,循著刺鼻的硫化氫氣味,溯源追根,仔細查看洗氣塔和洗氣廢水循環池設施運行情況。

走在華北制藥有限公司發酵車間前的道路上,幾十米的距離內就能聞到不同的氣味。

不打招呼、不事先通知,直奔現場、直查問題,是督查組最常用的督查方式。24日,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在河北省巡查時,就是這樣督查的。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陳吉寧當日實地走訪調研了石家莊市區及下轄的新樂市、晉州市企業大氣汙染治理設施運行、鍋爐改造情況及小企業群生產排汙情況,並主持召開座談會,對石家莊市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提出要求。

24日,陳吉寧實地走訪調研石家莊市部分生產企業。

陳吉寧一行到達石家莊後,便直接驅車趕往位於石家莊新樂市的河北新化股份有限公司,調查重點汙染企業無組織排放問題。

在公司廠區內,循著刺鼻的硫化氫氣味,溯源追根,仔細查看洗氣塔和洗氣廢水循環池設施運行情況。來到企業鍋爐房內,陳吉寧仔細查看該公司近期鍋爐負荷及氮氧化物在線排放數據,對數據進行詳細比對。

“企業無組織排放也是汙染排放的重要部分,這個問題不解決,只是固定源達標排放,並不是企業的真實排放水平。要把這個問題作為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抓實抓好。”陳吉寧對同行的地方和企業人員說。

VOCs是PM2.5和臭氧形成的重要前體物,也是當前大氣汙染治理的難點和薄弱環節。在此次專項督查中,陳吉寧著重關註了VOCs排放重點行業的汙染排放和治理現狀。

走在華北制藥有限公司發酵車間前的道路上,陳吉寧表示,“幾十米的距離內就能聞到不同的氣味。企業要盡快著手VOCs的治理工作,力爭從源頭上實現減排。”

石家莊市各縣幾乎都有特色產業,但很多都是規模小、工藝差、環保設施不足、超標排放嚴重的“散亂汙”企業,是大氣汙染防治工作中難啃的硬骨頭。

“當地有多少家這樣的企業?你們的工藝水平如何?企業效益怎麽樣?有沒有上環保設施?……”陳吉寧一行來到石家莊沃爾森板業有限公司,在鍋爐改造現場,他詳細了解該區域內矽酸鈣板行業的工藝水平和環保設施情況。

在沃爾森板業有限公司對面,有一家大門緊閉的石膏粉企業,陳吉寧踏著地上厚厚的石膏粉塵走了進去,簡陋的車間內,原始的粉磨機器上被厚厚的一層銹跡包裹,車間地上更是被大量粉塵覆蓋。幾個工人自稱正在進行設備檢修,全身上下也是落滿了白色的粉塵。

“這麽落後的工藝水平,企業的競爭力在哪里?這樣的企業不退出,好企業不會進來,好環境也很難實現。”陳吉寧說。

24日晚,陳吉寧主持召開石家莊市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座談會,市直各部門以及各縣、區主要負責人悉數參加,共同分析研判石家莊市面臨的嚴峻形勢以及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2016年,石家莊市狠抓“大氣十條”實施,開展“利劍斬汙”行動,但面臨的形勢極其嚴峻複雜,全年PM2.5平均濃度比2015年上升了11.2%,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倒數第二,在全省空氣質量監測結果較差的後十個縣區中,石家莊市5個縣區名列其中。今年1月份,石家莊市的PM2.5濃度更是達到200微克/立方米,較去年同期上升了51.5%。

陳吉寧說,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石家莊市認真落實中央部署要求,做了大量工作,但同時要看到形勢的嚴峻性、緊迫性,任務的艱巨性、複雜性。從2016年10月份開始,石家莊市空氣質量出現大幅下滑,今年1、2月份各項主要汙染物指標均“不降反升”,這里面有氣象等客觀原因,更主要的是壓力傳導不夠、縣鎮一級問題突出,管理粗放、“散亂汙”企業紮堆、道路揚塵嚴重、重汙染天氣應急不落實等問題尚未解決。

陳吉寧希望通過這次督查,一方面讓各種問題“水落石出”、充分暴露,另一方面,重點抓住區縣這個關鍵和薄弱環節,傳導壓力,夯實責任,真刀真槍把暴露出來的問題解決好。

陳吉寧說,應清醒認識當前大氣汙染防治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認真查找自身不足,明確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式,以更大的決心、更有力的舉措推動改善空氣質量。要下大氣力整治“散亂汙”企業,對汙染嚴重、治理無望的要堅決依法取締,推動汙染物減排,改善生態環境,同時塑造良好的市場秩序,為好企業騰出發展空間,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陳吉寧說,當前應抓好抓實縣鎮一級的工作,將散煤、揚塵、機動車等治理任務明確化、清單化,並把重點排放企業落到網格里,建立責任制,加強精細化管理。進一步完善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增強應急措施的針對性,狠抓預案落實,確保各項措施可操作可核查。強化科技支撐,組織專家隊伍,幫助石家莊市及各區縣加強源解析,提高治理措施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056

在研究了和菜頭的100+篇文章後,我發現了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8/161748.shtml

在研究了和菜頭的100+篇文章後,我發現了什麽?
三節課 三節課

在研究了和菜頭的100+篇文章後,我發現了什麽?

一個IP里夾雜N個故事。

本文由三節課(微信ID: sanjiek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付曉萌。

和菜頭,微信公眾號“槽邊往事”的運營者。

過氣網紅、網絡慈父、好運街仁波切——和菜頭這麽形容過自己。

5年前,和菜頭開始在微信公眾號“槽邊往事”推送文章。其文風時而理智,帶刺開炮的時候也不少,多年來積累了很多死忠粉,同時被他拉黑的粉絲也不在少數。

本期,我們就來試著深度了解一下和菜頭的“槽邊往事”。

*註:本文分析依據為和菜頭最近在微信公眾號“槽邊往事”上所發的100+篇文章,所有分析內容僅為小編個人帶著學習態度所得到的感受體會,如有不妥或冒犯之處,還望大家甚至和菜頭大叔本人可以多多海涵……

一、和菜頭都寫些什麽?

和菜頭是個有趣的家夥,與咪蒙高度偏重於聊女性獨立和男女關系不同,“槽邊往事”公號內的文章涉獵廣泛,有關於吃的,關於人的,關於影視的,也有關於網民日常的等等。

在閱讀其公號內容的過程中,我隱隱覺得:和菜頭有一種獨特的能力,那就是他每講一件事,都能將其講得很專業,或至少是讓讀者覺得他很專業。

而從文章類型來看,和菜頭的文章大體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1. 與網友論戰類

在“槽邊往事”的公眾號里,隔三岔五就會出現和菜頭和網友論戰互懟的文章,且論戰的角度和主題也時有變化。

這方面典型的文章如下——

《網上罵人的快樂》

《當你在網絡上被黑時》

《讀者情緒可以控制麽》

《國足球迷欠我一個道歉》

《被幾千人圍攻是什麽感覺》

《我發明的“曬娃有風險”概念》

《講道理:為什麽要掛人照片》

《當人們腦子里有水時會說些什麽》

簡而言之,這部分內容,多是和菜頭面對一些自己看不慣或不喜歡的網友行為公開開炮式的內容,並且,這類內容一旦發布後遭遇到了部分網友的抨擊或反對,和菜頭通常采取的應對方式是“不破樓蘭終不還”式的一黑到底。凡到此刻,和菜頭往往會抽絲剝繭緊鑼密鼓地搜集大量論據,傾其全力給予對手一擊,甚為較真,以至於,和菜頭與網友們的論戰有時也會轉化為一些圍觀者甚眾的大眾事件。

以此看來,和菜頭所展現的公號風格就像是一個棱角分明、不喜歡掩藏情緒的人。我們略舉兩例你可以感受一二——

在《我發明的“曬娃有風險”概念》一文中,和菜頭回憶了5年前自己在微博上和網友論戰的一段經歷。彼時,和菜頭發了一篇吐槽女同學生娃之後就開始瘋狂在網上曬娃的微博,之後便有大票網友在微博指控和菜頭沒有愛心,不愛兒童等。

於是,和菜頭一怒之下又發了一條很有場景感的微博:

“你是怎樣把孩子從幼兒園騙走的呢? ”記者采訪被捕的人販子。

“ 沒什麽的 ”,人販子擡起頭憨厚地笑著回答: “我每天都看他父母的微博,對這娃太熟了。”

看到這條微博,又有某女性網友批評和菜頭危言聳聽。和菜頭一怒之下,就把該網友在微博上的700多條內容作了分析,並出具了一份含有她所在城市、工作單位地址、孩子的姓名、生日、常去的地方以及家庭結構等的分析報告,公開張貼到網上,以此驗證“微博可以幫助人販子得知各種詳細線索”並非危言。

此事一出,直接導致該網友刪掉了自己的所有微博並噤聲,和菜頭也隨之刪掉了這份報告,後來許多媒體跟進報道,這件事變成了一條社會新聞

在2016年3月22日,當時一篇《疫苗之殤》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和菜頭公開發表了一篇名為《每一個文盲都喜歡用“殤”字》的文章,直接面向很多記者、自媒體人都喜歡通過文章操控大眾情緒,博眼球獲“10萬+”,但最終公眾卻任何收益也沒能得到的現象開炮。

此文一出,一天內引發了7000多條留言,其中相當一部分留言是罵和菜頭的,於是和菜頭次日繼續發布文章《被幾千人圍攻是種什麽樣的感覺》,此後更直接導致了包括王五四、熊培雲等公知直接寫文批評和菜頭,一時間也演變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公眾事件

此外,如《國足球迷欠我一個道歉》,《講道理:為什麽要掛人照片》等文章誕生的背景與內容也與和菜頭與網友們的觀點立場相左從而引發論戰有關。

2. 互聯網行業觀察&分析類

眾所周知,和菜頭曾在騰訊工作多年,是一名互聯網人,因而,其所創作的文章中也有一部分是關於互聯網行業各類新生事物、現象的觀察、評論和分析,這其中,與微信和騰訊有關的內容又顯得尤其多。

例如,2016年10月11日-13日,和菜頭曾連發三篇關於公眾號創作指南的文章,解答了公眾號寫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諸多關於微信公眾號的問題,三篇文章分別為——

2016年10月11日,《公眾號創作指南》

2016年10月12日,《公眾號創作指南(續)》

2016年10月13日,《公眾號創作指南(再續)》 

以及,2017年1月9日微信小程序上線前後,和菜頭也曾連續發表過數篇幹貨科普文——

《怎樣激活微信小程序(含福利)》

《微信小程序大全(建議收藏)》

在《微信小程序大全(建議收藏)》這篇文章中,和菜頭不僅科普了小程序,分類整理了第一批小程序的名單,還回答了關於小程序的很多小問題。

《這個微信新功能你還不知道就虧了》,此文中,講述了如何通過微信的“掃一掃”功能收發快遞。

《安利:微信語音輸入》,此文中,詳細分析了微信“語音輸入”的功能經過4年的打磨,現在有多好用。

當然,其他圈內的大事,和菜頭通常也不會錯過,例如1月9日發布的《支付寶,你就不能好好做個錢包嗎?》一文,也一度引發了圈內刷屏。

3. 各類影評文

顯然,和菜頭喜歡看電影。

在其微信公號推送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有相當一部分是關於電影或電視劇的。

而且,有趣的是,當和菜頭認為一部電影還不錯,或是至少還沒那麽爛時,他的標題往往是“《XXXX》觀後”,典型例如——

《愛樂之城》觀後

《太空旅客》觀後

《血戰鋼鋸嶺》觀後

《薩利機長》觀後

……

相反,假如和菜頭對一部電影的觀後感非常糟糕,其標題則往往是這樣的——“《XXX》排雷”,典型例如——

排雷:《長城》

《神奇動物在哪里》排雷

《百鳥朝鳳》排雷

《大魚海棠》排雷

……

當然,偶爾也會出現一兩個不按套路出牌的標題,比如——

年度撲街:《西部世界》

據此,不難推測,《槽邊往事》在未來一兩個月內很可能將會發布推送這樣的文章——

《金剛狼3:殊死一戰》觀後

《記憶大師》觀後

《金剛:骷髏島》觀後

《拆彈專家》排雷

《喜歡你》排雷

《上海王2》排雷

……

4. 各類個人生活興趣文

除以上幾類外,和菜頭發表的文章基本就都是與個人生活感悟和興趣相關的了,這其中,喜好美食的和菜頭發表的美食類文章也占據了不少比重,也往往會針對美食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

如《舌尖上的作家》一文,和菜頭通過和友人的會面,來描述祖國大地上那些美食,將人物和美食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既介紹了美食,也描述了當時和共享美食的朋友的故事,讀來如春風拂面。

而在《野味之味》這篇文章中,和菜頭首先亮明觀點:野味基本上都不好吃。之後解釋了為什麽野味都不好吃:野生動物的生長環境和飼養的動物完全沒法相比。飼養出來的動物,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吃,所以肉質豐腴鮮嫩,吃起來口感一流;但是野生動物生存的目的就是為了逃避天敵,所以一身肌肉,沒有多少脂肪,肉質柴而緊,難以下咽,必須用特別的烹飪方式,才能勉強入口。

除此以外,和菜頭那些與美食有關的文章還包括——

《帝都潮汕牛肉火鍋》

《松茸的三種做法》

《家里的蔬菜湯》

《異食記:蟲》

《雲腿月餅》

《素的菜》

…...

嗯,看完請不要淌口水……

二、和菜頭的寫作特點、風格和方法

身為一名從PC時代就聲名遠揚,並一直持續寫作至今的長期網紅,和菜頭的寫作上也自有其獨到的特點,也一定有很多值得像你我這樣的內容工作者學習和參考借鑒。

僅從“槽邊往事”近期發表的100余篇文章來看,我們有如下這樣一些粗淺的觀察和結論——

1. 極度精煉、簡潔的標題

和菜頭的文章標題都很短小精悍,一般不超過12個字。放在當下以“博眼球”為常態的新媒體環境下,堪稱是“與那些妖艷賤貨不太一樣”的一股清流。

前文我們列舉了不少和菜頭的文章標題,相信你已經可以初步有點感知了。下面我們再列舉一些和菜頭的典型標題,你可以繼續感受下——

《大嘴出奇跡》

《又被舉報了》

《我恨PPT》

《被舉報了》

《北漂八年》

《獨自居住》

《圍棋專家》

《一點心意》

《聊聊連嶽》

《三個夢》

《大實話》

《素的菜》

《除夕貼》

《吃薄荷》

《下雪天》

《專業》

《回家》

…...

這樣的標題風格顯然有別於眾多其他公眾號,對於很多忠實讀者來說,這反而成為了另一種特別的“識別度”。

此外,站在運營角度看,短小精悍的標題也可能有很多優點。

其一,在微信訂閱號那一欄里,別的公眾號的標題太長,最後幾個字就變成了點點點,而你的標題一行就能裝得下,一目了然,頓生好感;

其二,將精力集中於文章本身,而不只是依靠標題來吸引讀者,用起標題的時間來打磨文章,更容易吸引來真正有質量的粉絲;

其三,看著舒服……

2. 在闡述觀點時,有強大的邏輯與細節

身為一名經常在網上開炮和被開炮的家夥,往往你必須要有強大的邏輯和說服能力,善於通過各種數據、事實和細節的鋪陳來碾壓你的辯論對象。

而顯然,對此和菜頭很擅長。

我們來看下下面這段他在《網上罵人的快樂》一文中用來回擊一部分網友說他公開跟一些沒什麽名氣的人吵架會顯得自己很沒風度的言論,頗為經典——

“如果你在網絡上多少有點名氣,在社會上多少有點地位,有人就會(拿著你罵他們)說“你這麽做很沒有風度”……

說這話的人腰從來不疼,數學也不好。讓我來給你論證一下,為什麽說是數學不好:

我在新浪微博有55萬關註者。假設一個2000關註者的人攻擊我,慘遭我的暴擊,那麽很顯然,我這麽做“很沒有風度”。好了,我們知道,在新浪微博你的關註者越多,意味著你遭受的攻擊可能性就越高。那麽現在我假設,每日遭受攻擊的次數是關註者數量的1%。這樣算下來,我每天遭受攻擊5500次,而對方是20次。

我面對5500次攻擊,反擊了一次,這是何等樣風度?一個每天被攻擊20次人,和一個每天被攻擊5500次的人談風度,這是多麽可笑的事情?易地而處,對方早就被罵成渣了,何談什麽風度?因為遭受了我的暴擊,使得這個人當天遭受的攻擊遠遠超過了20次,這不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事情麽?為什麽要哭訴呢?為什麽要叫喊“大V欺負人”呢?”

包括,前文中提到的和菜頭把某網友在微博上的700多條內容作了分析,並出具了一份含有她所在城市、工作單位地址、孩子的姓名、生日、常去的地方以及家庭結構等的分析報告,公開張貼到網上,以此驗證“微博可以幫助人販子得知各種詳細線索”並非危言的例子,也屬此列。

3. 寫作中善於旁引博征,使用恰到好處的比喻

對於一名作者來說,對於“比喻”的使用能力和使用範圍,毫無疑問是個硬功夫,而和菜頭在這方面顯然也非常了得,總是時而可見其文中令人拍案叫絕的比喻。

且,和菜頭的比喻多喜歡列舉歷史故事、寓言或一些民間典故,這樣的比喻也顯著增強了其內容上的“厚重”感,甚至一定程度上升華了其內容。

比如說,在《當你在網絡上被黑時》一文中,和菜頭有這樣的比喻——

“世間的許多事情不可以憑借本能,這就像是你被魚鉤刺中了手掌。因為魚鉤上有倒刺的緣故,你的本能要求你立即拔出魚鉤,其結果是倒刺造成更大的傷害,和難於愈合的傷口。所以,正確的處置方式會違背你的本能,你要強忍疼痛,用力讓魚鉤刺穿手掌,通透而出。這時候,你用鉗子剪斷魚鉤的頭部,再拔出魚鉤,你手掌上會留下一個貫穿傷口,但它要比生拔出來的撕裂傷好得更快,傷疤也更小。

你如若要和攻擊你的人辯駁、反擊,情況就像是生拔魚鉤一樣,要付出慘烈的代價。”

以及,在《文藝就必須有那麽點兒矯情勁兒》一文中,和菜頭也通過極為形象的比喻來闡述了他眼中“矯情、作逼、中二、刻奇”等幾個概念的區別——

“文藝青年有七藝:矯情、脆弱、傷感、中二、刻奇、敏感、作逼。我個人覺得只要沒有達到刻奇的程度,其余的六藝都沒有任何問題。脆弱、傷感、敏感都好理解,這里我用“花童運動”簡單解釋一下矯情、中二、作逼和刻奇的區別。

花童運動是美國嬉皮士時代的一項群眾運動,口號是“要做愛,不要戰爭”。一個經典的場景是:示威的青年嬉皮士男女在面對持槍士兵的時候,走上前去,在士兵冰冷的槍管里插上一只鮮花,這就是矯情。什麽叫作逼呢?就是走上前去,轉身脫下褲子,露出屁股羞辱士兵,這就叫作逼。什麽叫中二呢?就是遠遠看著,然後幻想自己具有超能力,用意念就讓所有士兵手里的槍管扭曲打結。什麽是刻奇呢?就是回來開個報告會,用極為煽情的語調講述這件事情,然後等著所有人一起感動落淚。由於氣場極為怪異扭曲,讓不想流淚的人感到了莫大的心理壓力,這就是刻奇。”

另一個經典的比喻則出現在《能堅持一兩件事就夠了》一文中,和菜頭在此完成了一個頗具人生哲理意味的隱喻——

“人生在我看來就是用一把破篩子舀水,你的努力多半都會白費,因為篩子它總在漏。但是,如果你足夠努力的話,篩子里總能剩下一些水,多少能舀上一點來。你沒有辦法把每個篩眼都堵上,因為你就只有十根手指頭。除了下手更快一點,你唯一的選擇是盡量把破篩子上最大的那幾個漏洞給堵上。不需要全部,只要幾個就好。”

此外,和菜頭也常會采用“把某個事物形容為人”的類比,往往也收效頗佳。例如在“《愛樂之城》觀後”一文中,他有如下的表達——

“如果奧斯卡是一個人的話,他應該是個70歲的白人。政治立場左傾,為人精明、勢利。擁有良好的品味,同時也是品味的奴隸,但是堅信自己的選擇並未受到任何來自他人的影響,卻在不經意之間把好萊塢每年的選擇變成了一種時尚風潮。他見多識廣,中青年導演試圖在他面前耍任何花招,他都能一眼識破,並且以此自得。但奧斯卡叔叔他畢竟已經老了,只要用他的童年記憶作為武器,幾乎每一次偷襲都能成功。”

而在《野味之味》這篇文章中,和菜頭又將一只受傷的錦雞形容成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

我第一次吃野味應該是在1981年的雲南尋甸,當地山民捕到了一只錦雞,在趕街天拿到集市上賣。父親買了回來,說是要請我吃頓雞。那東西大概是在追捕過程中受了內傷,所以關在籠子里徹夜咳嗽,就像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最後,被砍成雞塊,做了一道椒鹽油炸雞。因為肉質很緊的緣故,吃起來非常費勁,得上雙手撕。後來看王景愚的啞劇小品《吃雞》,一下子就想起了那只錦雞。

在這里,一只受傷的錦雞被形容成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後面講到這只錦雞被砍成雞塊做了一道椒鹽油炸雞,又因為肉質很緊,所以吃起來非常費勁,得上雙手撕的時候,我都能體會到那種疼痛感。

當然,這些信手拈來、令人瞬間被喚起共鳴感的隱喻,更多來自於菜頭叔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積澱,不得不令人稱贊其功力深厚。

4. 時常充滿“毒舌”及“任性”意味的文風

如前文所說,和菜頭所展現的公號風格是棱角分明的,對於喜歡認可的東西,可以講道理舉例子做比喻循循善誘諄諄教誨,但對於不喜歡的對象,往往也毫不留情。

且,和菜頭的毒舌一旦開炮,還是頗為犀利的,往往讓人難以招架。

比如說,下面是和菜頭在《排雷:《長城》》、《一個直男癌教你如何選擇女友》以及《怎樣得罪讀者》幾篇文章中的經典表達——

“看完電影《長城》出來,我唯一的問題就是:為什麽朝陽群眾還沒有打電話報警?”

“說到《長城》的表演,除了“呵呵”我沒有什麽可以評價的。”

“請記住:凡是把“直男癌”三個字經常掛在嘴上的女孩子,你可以第一時間放棄了。”

“因為一篇文章里沒有罵爽,所以專門再單開一篇順流而下再次痛罵一遍。這,就是網絡慈父的愛。”

除了“毒舌”以外,和菜頭的文中也不乏“任性”。

例如,在他的兩篇文章中,我們也看到過類似這樣充滿了“自我感覺良好”和“愛誰誰”意味的表達——

“不要拿我做例子,我屬於極小概率的意外。人們喜歡的是我這個人,而不是文章。誰也不知道我明天會寫什麽,這是我多年堅持任性贏得的特權。家家都需要一個不那麽循規蹈矩的遠房親戚,主要用於娛樂和教育子女。”

“那我矯情不矯情呢?當然矯情了,你覺得那麽多人來這里看什麽呢?事實上,很多人在留言里曾經不止一次明確地表示過:菜頭,就喜歡你這個矯情勁兒。矯情不是龜毛,矯情的本質是細膩。粗人不可能矯情,連前戲都不會有,按倒就辦,辦完翻身就睡。”

總體來說,無論是“毒舌”還是“任性”,都是一種人格化的充分體現,你可能會不喜歡,但你一定會印象深刻。

5. 充滿“對話感”的文風

和菜頭的文章中也時常會出現大量的口語化表達,典型如“嗯,哦,好了,對了,我是說,啊!”之類,這些表達充滿了“對話感”,容易讓人感覺仿佛作者就在你對面對你講述一般,充滿了親切感。

舉個很經典的例子,在《給一位小朋友的書單》這篇應某位母親的要求,給自己將要去醫院動手術的孩子開一張好書單,以陪伴她度過醫院時光的文章中,和菜頭大量采用了類似的寫作方式——

“聽起來覺得有點古怪?嗯,那是因為我就是個很古怪的家夥。

再再然後,哦,你可能覺得我話很多。是這樣的,我是個可以很長時間不說話,可是一旦說起來就沒完沒了的人。

如果是我整天對你說啊說啊,估計你的頭會一個變成兩個大。

最後,我推薦。。。對不起,我不能再推薦了,除非你打算把醫院當成是圖書館,賴在床上看到不想走。

有時候,也許偶爾會有人大叫:那不是真的。別去管這種傻瓜,因為他不是個特別的人,他不是"一位小朋友"。你還記得的,對嗎?”

6. 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的結尾

有時候看和菜頭的文章,往往會有一種蕩氣回腸、意猶未盡的感覺,這和其文章的結尾是分不開的。和菜頭的很多文章,結尾部分往往都會通過某些表述完成對於文章本身的升華,又或者是通過一個開放式的表達給讀者留下足夠的遐想空間,又或是和前文再做一次呼應。

《讀者情緒可以控制麽》一文主要想要表達的是讀者不是沒有頭腦的烏合之眾,要控制讀者情緒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結尾部分,菜頭叔做了如下的處理——

如果說我能夠控制讀者的情緒,那麽的確是有一種情緒我可以絕對控制---在我的任何一篇文章後面,無論是什麽主題,無論是什麽內容,總能激起憤怒的情緒。我困惑了很長時間,沒有弄懂這奇跡一般的現象是如何產生的,何以總是能招惹一幫需要加強情緒管理的人。

在寫作多年之後,我看到了一句話,頓時就感到了釋然:蠢貨總是容易感到被人冒犯。

而《放長一線看星爺》一文,其背景是2017年周星馳和徐克的新版《西遊》上映,網上有言論稱:去年是大家欠周星馳一張電影票,今年是周星馳欠大家一張電影票。此後,周星馳專門站出來發聲,稱從來只有他欠觀眾的,沒有觀眾欠他的道理。

而菜頭叔此文,則毫無保留的對星爺進行了力挺。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菜頭叔這篇引發了無數共鳴的“挺星文”是如何鋪墊和處理結尾的吧——

“周星馳專門跑出來澄清,說從來只有他欠觀眾的,沒有觀眾欠他的道理。

這讓我感到很心酸。

從1990年開始,到1993年。《賭聖》、《逃學威龍》、《審死官》、《唐伯虎點秋香》,周星馳連續四年是香港票房冠軍。外間對他的評價是什麽呢?無厘頭風格走不遠。仿佛他通神上下,諸多努力無非就是落在“無厘頭”三個字上面一樣。

1995年,周星馳拍了《大話西遊》,當時的票房毒藥。就算是他的無厘頭喜劇死忠,看完之後也公開表示:不好笑,好亂,看不懂。然而現在我們知道,《大話西遊》不單能讓人捧腹大笑,還可以讓人肝腸寸斷。不僅可以看得懂,而且許多人還能全篇背誦。一部電影,幾乎在二十年時間里,成為中國年輕人情感表達的方式。

1999年,周星馳拍了《喜劇之王》。年輕的孩子看完之後說:這拍得都是啥啊?2009年,昔日的孩子變成了大人,走上了社會,在某個周日午後打開塵封的VCD,突然就被劇情徹底擊潰。他終於知道周星馳當初拍的是什麽,他後來對人說,那是他看過的周星馳最棒的喜劇。

2001年,周星馳拍了《少林足球》。一點都不好笑,撿垃圾的雞血哥讓人時時覺得渾身尷尬。當時的評價是:完全是一部特技電影。2004年,周星馳攜《功夫》歸來,可能是華語影片中特效和劇情結合最好的一部電影。多年前一個小男孩幻想著如來神掌,現在,他在銀幕上打出了他想象中的如來神掌。他說:你想不想學?想學我可以教你啊。

對了,在這些年份的間隔中間,還有《白面包青天》、《國產007》、《大內密探008》、《食神》、《回魂夜》、《行運一條龍》等等喜劇。和當初的評論不同,看起來無厘頭走得挺遠的。

如果我們可以重回1993年,重回1995年,重回1999年,回到剛看完周星馳新片的那一刻,你的想法是否還會和當年完全一樣?是否會覺得當時的結論下得太過峻急了一些?也許應該等一等,再考慮一下?因為從歷史上來看,周星馳的電影總是出現得太早,而他應得的贊譽總是來得太晚。

……

為了公平起見,對於周星馳和周星馳的影片,我堅持認為應該放長一線來看,不要太急於下結論。在他身上的結論已經太多了,但是這個人一直走到了今天。而這個人也一直為我們帶來驚喜,每次還都能帶來不一樣的東西。無論是他當演員,還是當編劇,又或者是今天當監制和制作,他未必次次都站在時機這一邊,可到最後時間往往都站在他那一邊。

這樣的一個人,跑出來說:只有他欠觀眾的。

此外,在《當你在網絡上被黑時》,菜頭叔對於結尾的處理也堪稱經典,直接通過對於宗教經典的引用完成了對於全文的升華,令人回味無窮——

“在佛教里有一個特別的名詞,叫做:逆增上緣。它的意思是人的一生之中,總會遇見不利於自己的境況。在這種處境之下,應該把這些違逆自己的情形視為一種特別的緣分,從中汲取完善自我的力量,從中得到解脫和提升。佛教里還有一種說法,盡管我們從生物學的角度知道它並不是真的,但是它說得極為動人:孔雀依靠吞食毒物而使得羽毛艷麗。”

總體來說,和菜頭的寫作,有很多值得借鑒學習之處,但或許稱之為“套路”是不合適的。某種程度上,他的文章與他本人的一些態度、立場和價值觀是高度合一的,這個時候,文章更多體現的是個人的觀點、態度和行事風格。

我感覺,也許和菜頭在《讀者情緒可以控制嗎》一文中的這段表述可以完美地詮釋這種“人文合一”的感受——

“所以,如果文章的觀點怎麽寫都成,意味著沒有固定的價值觀,或者說價值觀是不連續的。對於單一的一篇文章可以這樣做,但是,長期寫作意味著你的每一個字都暴露在讀者面前,等待著他們的檢視。我今天寫太陽從東邊出來,明天寫太陽從西邊出來,讀者是會發現其中的矛盾的。這種前後不一,彼此矛盾,會破壞讀者和作者之間最珍貴的信任。當信任消失的時候,作者寫什麽當真都沒所謂了,就算是寫海水里甜的也沒關系,因為沒有人要看了。”

三、身為一個自媒體,“槽邊往事”的那些標簽與儀式感

上面基本聊完了我所觀察到的關於“槽邊往事”的一些常見寫作特點和方法。

然而,作為一個自媒體大號,“槽邊往事”讓人印象深刻的,可能還不止這些。我們也發現,在“槽邊往事”的日常運營中,存在著某些充滿了“儀式感”的動作,這些動作十年如一日的存在,以至於慢慢也形成了“槽邊往事”這個微信公號的名片,為菜頭叔構建起了一個獨特的形象。

1. 一位氣象觀察員的素養

2015年12月28日起,“槽邊往事”推送了一張天空的圖片,此後一年365天,每天早上8:20,每個關註了槽邊往事的粉絲都會收到一張天空的圖片。

7ffdd5213ca9d60238337a0ae27088c4

我們不靠譜地推測,這可能和和菜頭本身畢業於氣象學專業有關,也可能和自己的喜好有關,和菜頭自己表達過的意思是用這個方式可以強迫自己的生活盡量規律一些。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菜頭通過每天早上的天空圖片,讓之前不熟悉他的讀者很快就能記住他,甚至每天早上還會惦記著這張照片。

事實上,這對於很多微信公號的運營也不失為一個可以參考借鑒的點——只要有些特定的事情每天都會在你這個號上發生,你很快就能夠讓一大波用戶形成認知、圍觀甚至某種依賴的。

2. 請你相信我: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錯的

請你相信我: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錯的。這是和菜頭每篇文章後面都會出現的一段話。

51bec31b8c2bac5af9c326e23b2e7a29

在《指定閱讀:班農的世界觀》這篇文章中,和菜頭解釋過這段話的意義——

無論是求美,還是求知,我只負責拋出問題,然後給出一個我個人的思路,最後再交給大家自己去思考。為了防止讀者奉我的話為圭臬,所以我總要在文章最後加上一段簽名檔:請相信我,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錯的。我並不謀求我的觀點和看法要成為標準,也不希望讀者放棄了獨立思考,盲目接受任何結論,包括我提出的。

不了解這段話意義的讀者可能會覺得這段話莫名其妙,但某種意義上,和菜頭是在通過這句話向讀者表達一種“我提倡和堅持鼓勵大家始終都要獨立思考”的立場。

而這樣的立場,也顯然很容易喚起一部分讀者的認同。

3. 禪定時刻

禪定時刻也是和菜頭每篇文章的必備要素,在“槽邊往事”每天推文的下方,都會看到這個標記:

10832019b823cf5f5f99d29b6cd460f1

在這里,和菜頭有時會放一些和文章相關的圖片和文字,這些圖片和文字屬於文章的補充內容,不放,對文章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但,它類似一個人總是帶著一個手環出現在公眾面前,最初沒有人註意手環,但長而久之,手環反而可能會漸漸成為這個人的象征了。

4. 留言區大戰粉絲

前面我們提過了,和菜頭喜歡拉黑粉絲,也會經常在留言區懟粉絲。至於什麽粉絲會被拉黑,看起來菜頭叔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標準,甚至頗有點隨心所欲的感覺……

以至於,在留言區與粉絲對罵甚至公開拉黑,漸漸也成了“槽邊往事”的一大景觀……吸引無數人前來圍觀。

下面我們舉幾個例子可以讓你感受一下——

在《親歷小程序:它真的快要死了嗎?》這篇文章中,和菜頭用自己開發的小程序“姨媽日歷”舉例,並貼上了兩張訪問量的圖片,之後也不斷提到自己的小程序。留言里有人問:菜頭叔開發的小程序呢?和菜頭的回複是:你被拉黑了。我討厭閱讀障礙患者,你剛好是。

903650f092ff5b0aa534b059cd72a544

在《<愛樂之城>觀後》這篇文章的留言區里,有人留言說:看完此文和作者回複,決定果斷取關,三觀太狹隘了。和菜頭的回複是:趕緊滾!你發完還沒有取關我,所以,我幫你一把,拉黑了。

3d088f70e933741aaa3637e333863321

在《紀念一頭老虎》這篇文章的留言區里,有人留言說:如果那個人是你爹,你會怎麽寫?和菜頭的回複是:那就違背遺傳學了,我那麽聰明,我父親怎麽可能那麽蠢?......(順帶說一句,你被拉黑了,因為你命中缺虎)。

b259156e572715c84620691e63dd3481

如果有粉絲留言說要取關,和菜頭也會確認一下到底有沒有取關。

5f5d0276361306842932158c498f8c72

在《近期電影總結》一文中,和菜頭提到:有兩種人是一定會在留言後被拉黑的。

一種是在留言里分析我本人,從我喜歡不喜歡什麽影片,分析我是個什麽人。知道為什麽多年來我在網上一直用漢尼拔醫生的頭像?因為他吃了那個試圖分析他的人的肝臟啊多簡單。另一種是來這里洋洋灑灑寫一段話,目的是為了表現他自己有多聰明,多牛逼,和討論的主題一點關系都沒有的人。對不起,我又不是在辦讀者見面會,我的文章留言區又不是自由發問時間,我怎麽可能讓你拿起個話筒就開始表演呢?這是病,唯有拉黑能治。

和菜頭也會鼓勵所有公眾號的運營者要重視粉絲的質量,而不是數量。認為等到有一天黑名單可以彼此共享的時候,人們大概才會真正在意自己的網上言行,那一天會是互聯網的解脫日。

通過拉黑,和菜頭為自己篩選出了一批高質量和忠誠度極高的讀者。同時和菜頭也通過文字的力量表達了自我,而表達自我本身就是最好的寫作技巧。

四、總結

以上是我,作為一名1歲的新媒體小編,經過2周左右大量閱讀和分析了和菜頭100余篇文章後完成的一些對於“槽邊往事”內容特點、風格、潛在內容創作方法等的分析,分析的過程沒那麽容易,也不見得靠譜,但希望能對你有借鑒意義。

尤其是,如果菜頭叔看到這篇文章不慎動怒,請切記輕拍……

某種意義上,和菜頭作為一位殿堂級寫手,有他自己對待萬物的獨到觀點,他冷靜理智,滿腹經綸,學科涉獵閱歷極廣,這些都是無法輕易學習到的,只能通過自己不斷去摸索。以上分析也只是根據和菜頭的文章所得,難免片面,和菜頭的內在才是他文章的靈魂所在。

過幾日,我會嘗試著用我總結的這些套路,來寫一篇和菜頭式的文章,屆時歡迎拍磚,切忌抱太大期望。

內容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073

在研究了以“小黃文”著稱的深夜發媸的200+篇文章後,我發現了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1/162015.shtml

在研究了以“小黃文”著稱的深夜發媸的200+篇文章後,我發現了什麽?
三節課 三節課

在研究了以“小黃文”著稱的深夜發媸的200+篇文章後,我發現了什麽?

對於讀者來說,和自己的生活更為貼近,認同度會更高。

本文由三節課(微信ID:sanjiek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付曉萌

一、風格各異的欄目

深夜發媸的很多文章是由一個個的欄目組成的,每個欄目的特色和內容框架也各有不同,有以明星穿搭為核心的“這周誰最醜”、“明星照妖鏡”,有以美妝為主的“產品測評”,早期也有情感系列的“深夜發濕”、“毀掉情詩”等。

1、點評明星穿搭

“這周誰最醜”是個點評明星在過去一周的穿搭造型的欄目,取材主要是雜誌畫報、機場照、各大秀場、頒獎禮等活動,內容可以概括為兩大榜單,一個是辣瞎眼睛榜,一個是美到暈厥榜。辣瞎眼睛榜以吐槽為主,美到暈厥榜則是極力誇贊。

例如,在《這周誰最醜|唐嫣戴假發要比戴美瞳更熏眼睛啊…》這篇文章中,深夜發媸就在辣瞎眼睛榜吐槽了唐嫣最新雜誌畫報中帶著劣質假發的造型,吐槽了趙麗穎顯得上身臃腫下身腿短的機場造型,也吐槽了賈乃亮堪比葬愛家族扛把子的殺馬特造型。

111

在美到暈厥榜中,稱蔡依林參加活動時的紅裙造型很是驚艷,周冬雨機場破洞褲加襪靴的搭配顯得腿超長等。

222

明星一向是時尚的風向標,經常看一些明星穿搭技巧的內容,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服裝款式、穿搭指南,雖然明星的衣服大多價格昂貴,但多看看也是能夠提升自己審美的。

2、護膚、美妝最強測評

“最強測評”系列的文章是由深夜發媸團隊的工作人員每期試用一款護膚或美妝類產品,並將該產品的特色整理而成的。

例如:《測評|芙麗芳絲是最不傷膚的潔面嗎?》這篇文章從產品的外觀、適用膚質、味道、質地、使用感受等角度講了芙麗芳絲洗面奶,文末還科普了市面上所看到的不同的潔面類型以及不同潔面的優缺點。

同樣的,《測評|曼丹眼唇卸能秒卸眼唇妝嗎》這篇文章也是從以上的角度分析了曼丹的眼唇卸妝液,文末還順帶科普了卸妝油、卸妝膏和卸妝水的區別。

產品測評類的文章一般實用性較高,有利於增強粉絲粘性,但如果只是一篇產品測評的文章,會顯得很生硬,深夜發媸的處理方式是在每篇測評文章的最後增添了幹貨,這些幹貨科普也將文章提升到了一個高度,使讀者不僅能夠更了解這款產品,還能學到一些幹貨知識,以供自己在日常選購產品時使用。最重要的是,產品測評類的文章降低了讀者自己爛臉的風險和購買的成本,自然甚得小姐姐們的歡心。

3、小情詩

深夜發媸早期有“深夜發濕”和“毀掉情詩”等欄目,主要是發些小情詩,正文一般很短,幾句話就結束了,內容有時小清新,有時也比較搞怪。

《深夜發濕|擦肩而過,恰似匆匆你我》正文:“好羨慕火車”“因為向往逛吃逛吃的生活?”“不,羨慕他們可以漫長的擦肩而過,而不像匆匆的你我。”

《深夜發濕|姑娘你,像太陽》正文:“你在我身邊,就像個太陽”“是不是因為我光芒萬丈?你一看到我就會渾身發燙?”“不,因為你和太陽一樣,都特麽的無法直視。”

《深夜發濕|終於學會,咋泡男人》正文:我終於學會了如何泡男人,但還沒決定好,該用酒精還是福爾馬林。

“毀掉情詩”系列類似於一句話毀掉小清新的感覺,正文部分也是很短,但都有個神轉折。

《毀掉情詩|春風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正文:“春風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哦,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毀掉情詩|我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正文:“我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卻只等到你的一句“睡你麻痹,起來嗨!”

經過不斷的轉型,深夜發媸現在已經不發這些情感類的文章了,徐老師自己解釋說是因為年紀大了,病了,也疲於編故事了,所以後來“深夜發濕”、“毀掉情詩”這兩檔欄目也就取消了。關於“疲於編故事”,我覺得最主要的是沒有源源不斷的最新素材了。

這里就要敲黑板劃重點了。為什麽我會覺得“疲於編故事”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源源不斷的最新素材了?

策劃一檔欄目,尤其是一檔想要長期做下去的欄目,除了內容定位之外,最重要的是要保障欄目主題的素材一定是源源不斷的。小情詩系列的內容來源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很難有新的突破點。

“本周誰最醜”這個欄目是以明星穿搭作為文章主體的,而關於這個主體的素材是源源不斷的,因為每周都會有明星參加活動、出現在機場、雜誌上,無非就是圍繞著這些明星的穿搭做些文章,所以每周都有新東西可寫。像我現在正在做的“研究微信公眾號大V的寫作風格”這件事,也正是因為有很多大V有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新的大V也在不斷被大家所認知,我才有得可寫。

這里我給大家提供一些靈感來源,這些話題如果做成欄目,素材一定也是源源不斷的:

每周扒一下BAT等互聯網巨頭公司的大小事;

每周分析一家上市公司的成長之路;

每周匯總一下當周的刷屏級文章;

每周推薦一本好書;

…...

策劃欄目從讀者和內容提供者的角度來講,都是大有裨益的。

對讀者來說,策劃的欄目會有種預期感,也更符合自己的口味。因為一檔欄目的定位一定是有其特定的讀者群的,內容提供者在策劃欄目的時候,會根據這部分讀者群的屬性,經過大量的斟酌之後才確定欄目內容的,這樣的內容按理說也是更符合讀者訴求的。

例如產品測評類的文章,每次會講一個產品的某些特點,形成習慣之後,讀者已經知道你大概會講到這款產品的哪些特點,所以是帶著問題來看文章的,當TA在你的文章里得到了答案,會對你更加信賴。

對深夜發媸來說,策劃的欄目也會降低自身選題的決策成本。在欄目之外,每一篇文章可能都是從想選題開始的,選題適不適合我的讀者來看?怎麽樣的內容結構會比較合適?每一篇都會耗費這些精力。但是欄目的話,本身會慢慢形成一種規範,這會大大降低你想選題的時間成本和決策成本,也會提升你內容的生產效率。

二、曖昧撩人的標題

徐老師曾經說過:不被打開的體驗是最差的體驗。打開,對應的是標題。如果你留意過深夜發媸的標題,會發現標題都很曖昧、撩人,有時甚至會讓你感到臉紅,總之,會讓你有不自覺地點進去一探究竟的欲望。

1、啊啊啊類

最近UC頭條因為“震驚體”的標題火了一把,這類標題較為偏激,但是在碎片時間里,此類標題又很抓眼球。深夜發媸雖然沒有出現“震驚!”這樣的標題,但還是有不少“啊啊啊啊啊!!!”式的標題,從標題中表達了較為飽滿的情緒,容易引發共鳴。

《千萬別在淘寶上買假發啊啊啊啊啊!!!》

《我寧願拍裸照,都不願拍證件照啊啊啊!》

《YSL黑管唇釉全試色!好美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今年春天最流行的5個單品,每一個都好想要啊啊啊!》

《最難用的網紅爆款美妝品TOP10|再便宜也不能亂買啊啊啊!》

2、經驗類

經驗式的標題也可以理解為“老司機帶帶你”,很多時候,我們是沒有時間和金錢去做各種嘗試的,例如染發、買大牌包等,我們希望有人出來告訴我們一些經驗,好降低自己的試錯成本,此類文章也往往很受歡迎:

《從月薪五千到月薪十萬,我經歷了什麽?》

《價值100萬的職場經驗,送給對工作困惑的你》

《打了三年的瘦臉針,想告訴你關於瘦臉針的一切》

《用上百萬的經驗告訴你,這些大牌包千萬別買啊…》

《我買過最後悔的五件東西!!十幾萬塊錢的教訓送給大家》

3、疑問類

關於疑問式標題的好處,我之前在《我研究了咪蒙的100+篇文章後,發現了這些秘密...…》這篇文章中就有提到過,因為咪蒙的很多標題也都是疑問式,疑問式的標題很容易讓讀者對號入座,像是自己發出的一個疑問,有代入感,看到這樣的標題會不自覺地被吸引,從而陷入思考,而人停留在標題上的時間是很短的,心里帶著疑問,手就會不由自主地去打開標題。

以下是深夜發媸的一些疑問式的標題,你感受一下:

《學歷高又長得帥是怎樣一種體驗?》

《情人節那晚,男人想要的究竟是什麽?》

《在娛樂圈,只有靠炒作撕逼才能紅嗎?》

《為什麽女明星的奧斯卡戰袍都是阿瑪尼?》

《除了會撩妹,一個合格的男朋友還要會什麽?》

《世界上第一個全裸拍電影的女神,後來竟然?》

三、深深的個人烙印

深夜發媸這個公眾號是徐老師創辦的,最開始的時候就是以徐老師個人的口吻在推送文章,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經驗等,後來深夜發媸的工作人員越來越多,有些文章的作者不再是徐老師本人,經過不斷轉型後,幹貨類文章越來越多,但是關於徐老師日常生活的文章還是沒有斷過,三不五時地就會出現一篇關於徐老師日常的文章,而且這個日常涵蓋了方方面面。

在《最難忘的情人節,是我和褲子在紐約》這篇文章里,徐老師分享里自己和男朋友的各種生活點滴,還回答了很多網友提問的關於自己和男朋友的問題。

在《深夜發媸為什麽再也不寫小黃文了?》這篇文章里,徐老師分享了自己從做深夜發媸以來的心路歷程,以及和粉絲之間的感情,稱自己有段時間非常無助,是粉絲們的安慰和鼓勵支撐著她一路走了下來。

甚至在深夜發媸公眾號底部菜單欄里還有一個菜單是“徐老師”,點開這個菜單後有一個“愛你”,這里都是徐老師本人的一些感悟和文章。

333

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深夜發媸已經打上了很深的徐老師的烙印,一個看似沒有生命的公眾號被賦予了一種人格,當大家提到深夜發媸時,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徐老師,對徐老師的感覺變成了對深夜發媸這個公眾號的感覺,留言里也都是充滿人性化的回複。這樣的公眾號對於讀者來說,更像是自己的一個妝容精致、穿搭時髦的朋友,或是一個經常給自己講故事、講美妝、講時尚穿搭的美貌老師。

如果你在運營一個公眾號,且想賦予你的公眾號以人格化,以使你的公眾號不被同質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分享你的個人生活開始,如果你不想過多地談論到自己,你也可以為自己設定一個虛擬形象,這些都會加強讀者對你的印象。

四、緊跟熱點

有一些明星的熱點事件時,深夜發媸也會緊跟熱點出一些文章,能從這個明星的美妝、穿搭下手的就從這些下手,不能的就從身邊人的美妝和穿搭下手,總之,一定要借勢搞事

在《別吐槽張繼科的直男審美了,人家比你洋氣多了》這篇文章中,深夜發媸反駁了大眾認為張繼科是個土直男的觀點,並羅列了一系列的證據,以此來證明,張繼科是個用生命在追逐時尚的男孩。

除了明星的熱點事件,一些節日深夜發媸也不會錯過。你可能知道,我們眼中的時尚和父母眼中的時尚是存在很大差異的。

444

過年期間,深夜發媸就發了一篇很合時宜的文章,出門在外,有些女生喜歡化些濃妝,例如煙熏妝、混血兒妝等,但過年回家難免遇到長輩,這些妝容在長輩的眼中可能就是妖魔鬼怪,為了避免各種不想解釋的狀況發生,過年在家化個乖巧的妝容無疑是最安全的。

而《實用教程|過年回家,如何化個長輩喜歡的乖巧妝容?》這篇文章就介紹了一個幹凈的乖巧妝容需要註意的幾個點,不僅如此,文章還羅列了相應的單品,讓你可以馬上入手,不用發愁該如何去挑選產品。

熱點話題本身就是自帶流量的,想要抓住這個流量,你就要時刻帶著你的熱點搜索雷達,經常刷刷微博、朋友圈,找到熱點,並找到熱點和你的公眾號可以結合的地方,然後迅速出稿。

如何找出熱點和自己公眾號的結合點?我們就拿上面春節期間“小姐姐們過年回家化妝”這件事來舉例:

深夜發媸這樣和美妝有關的公眾號可以發乖巧妝容的幹貨貼,那像咪蒙這樣關心女性成長的公眾號是不是可以發“女生過年回家是要做自己?還是去迎合長輩?”之類的文章?

和星座有關的公眾號是否可以發“十二星座的女生過年回家都會怎麽捯飭自己”?

和電商有關的公眾號是否可以發“春節大促,那些美妝個護的商家都在搞些什麽活動”?

五、和讀者的互動

深夜發媸的很多文章都會在文末拋出一個和文章相關的話題,鼓勵大家在留言區分享。

例如,《測評|芙麗芳絲是最不傷膚的潔面嗎?》的文末邀請用過芙麗芳絲潔面的美少女們在留言區分享使用感受,《測評|曼丹眼唇卸能秒卸眼唇妝嗎》等產品測評類文章也都是同樣的套路。

這樣的互動有利於提升讀者的活躍度,拉近和讀者的距離,也會使讀者對自己的好感度up up up。而且,一些有代表性的話題和回複甚至可以整理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深夜發媸有一個“最好用***TOP10”的系列文章,這個系列的文章,主要是推薦某類產品中最好用的前10個單品,而這些單品的推薦來源也都是網友。

例如,《最好用面膜TOP10|面膜選得對,重返18歲》這篇文章,深夜發媸從網友的留言中選出了“好用的貼片類面膜”前十名,並羅列了網友的推薦理由,這些面膜價位各有不同,基本上涵蓋了不同的消費群體。

本來“最好用”就屬於一個主觀判斷,而且每個人的膚質不同,如果只是一個人來試這麽多產品並進行推薦,明顯說服力不夠,但由網友自己來推薦,可信度就會高很多。

這類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文章還有很多額外的好處。

對於讀者來說,和自己的生活更為貼近,認同度會更高;

對於內容的提供者來說,自己本來是個小透明,現在自己說的話,留的言,被編輯進了一個有可能被10W+的讀者看到的文章里,瞬間就存在感滿滿了,榮譽感也會提升上來,對這個公眾號也會產生一種奇妙的情愫,之後的互動也會更加積極,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對於深夜發媸來說,這樣的文章生產成本不高,自己只需要拋出一個話題,之後對留言進行整理就成一篇文章了,對於每天都要發四五篇文章的深夜發媸來說,降低了文章生產的成本。

“由讀者來生產內容”對於一些內容輸出能力還跟不上,或者是時間有限的新媒體小編來說,是一件可以保證穩定輸出內容以及節省時間的有效方法,當然,前提是你的讀者質量夠高,反饋給你的回答足以支撐起一篇完整的文章。

六、簡練的語言

不知道你有沒有註意到,之前我是研究了咪蒙、和菜頭的100+篇文章後,寫出了《我研究了咪蒙的100+篇文章後,發現了這些秘密...…》和《在研究了和菜頭的100+篇文章後,我發現了什麽?》,但你現在所看到的這篇文章,是我前期研究了深夜發媸的200+篇文章才寫出來的,這並不是因為我變得更加勤奮了,而是......深夜發媸的文章實在都太短了......

文章很短,排版是居中的,有大片留白,還有很多配圖,基本上5行左右就會有一張配圖。配圖也很走心,尺寸都是一樣的,除了素材的圖片之外,其它的圖片都很簡潔明了,這些圖片都是深夜發媸自己找設計師量身定做畫完買的,有自己的風格

例如深夜發媸有個小編叫翠花,她的文章里經常會出現帶有自己名字的小人畫像,而且會根據文章中展現的不同情緒配上不同的圖片。

555

很多公眾號可能財力和人力上做不到請設計師為文章做指定的插圖,但是語言簡潔還是可以學習一下的,尤其是點評一些穿搭、美妝之類的文章時,切忌篇幅過長。因為每個人的審美不同,點評穿搭又屬於主觀判斷,這個時候只需要將要點評的圖片甩上來,然後用最簡潔的語言去表達你的觀點即可,讀者會有自己的判斷的。

吐槽 明星穿搭 護膚 標題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084

有否發現價值投資者特別長命?

之前分享了市場先生的講座(見《市場先生親述施洛斯投資法》),當中還有一個很有趣的點子,就是市場先生很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價值投資者好似都好長命」。我回家google一下,結果很有趣。



Benjamin Graham(1894-1976),享年82歲,他可算是價值投資的鼻祖,相信談價值投資的都會知道他是誰,培訓出很多高徒,其中一位是巴菲特。曾出版Security Analysis及The Intelligent Investor這些講述價值投資的著作,被譽為價值投資聖經。

David Dodd(1895-1988),享年93歲,上面的照片就是他了。投資聖經Security Analysis其實有兩位作者,一位是Benjamin Graham,另一位就是David Dodd。

Warren Buffett(1930出世),今年86歲,相信不用多介紹了,巴菲特在有生之年一定能保持全球最富有的投資者。

Walter Schloss(1916-2012),享年95歲,與巴菲特同為Graham的徒弟,他就是市場先生在課堂中所提起的施洛斯。

Irving Kahn(1905-2015),享年109歲,與巴菲特同為Graham的徒弟。

William J. Ruane(1925-2005),享年79歲,與巴菲特同為Graham的徒弟。

Charles Brandes(1942出世),今年75歲,與巴菲特同為Graham的徒弟。

Jeremy Siegel(1945出世),今年71歲,著作Stocks for the Long Run的作者,是一位奉行價值投資的學者。這裡也有文章提起過他《如何使用債券及股票的投資工具》。

John Bogle(1929出世),今年87歲,被稱為指數基金之父,著作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的作者。這裡也有文章提起過他,見《一本書學識投資》、《imoney訪問John Bogle》。

Peter Lynch(1944出世),今年73歲,非常成功的基金經理,也是鮮有寫著作分享價值投資之道的基金經理,這裡也有文章提起過他,見《彼得林奇的投資語錄》、《彼得林奇演講》。

Philip Fisher(1907-2004),享年96歲,巴菲特指他今天的投資理念,是Graham與Fisher的合體,可見這人在價值投資界的地位。

Charlie Munger(1924出世),今年93歲,巴菲特的長年拍檔,他的智慧與謙卑令人十分欣賞,亦一直影響著巴菲特的投資決定,與巴菲特一起造出今天的巨富。

John Templeton(1912-2008),享年95歲,他是少數不是Graham的門徒,但所提出的投資理念與Graham有很多地方相似,影響很多投資者。

上面所列出人物的年歲,過身的價值投資者,普遍達90歲以上,還未過身的,今天至少都70多歲。他們都這有點不尋常地長命,到底長命與價值投資有沒有關係呢?

曾經看過中大校長沈祖堯醫生的講座,主要談及退休生活需要的要素。談生活時,除了身理上的處理,原來心理上的處理也很重要,其中一個包括人與人之間所發生的關係。

當中沈教授提到一個Ted talk,內容講述一個歷時75年,長期追蹤數百人的研究。研究結果總結出一些長壽的要素,當中正正反映出社會、人際關係對生活開心程度的影響,從而影響生命。

其實我也觀察到不少人,一到退休時就適應不了生活,不久就過身。好像體育新聞報導員伍晃榮先生、足球評述員林尚義先生等,主因大概是退休前後,生活轉變太大,人生目標突然失去,可能無所事事,身體自然會有很多毛病跑出來。

有否發現我們不少生活上的意義也是從工作而來,例如工作中的事務、同事。工作以外,我們未必有很多「陪玩」的朋友。因此,一旦退休,失去工作,生活上的事情一下子消失掉,公司發展與你無關,同事升職與你無關,行內競爭與你無關,我們有否想過生活將會變得怎樣呢?

這證明生活內容、目標、意義等因素,對長壽有莫大關係。該影片長達一個半小時,有興趣的blog友不妨看看:



看完醫生的研究,要證明奉行價值投資是否有助長壽,這需要很嚴謹的驗證。例如要先對價值投資作很好的定義,又要找足夠多的投資者作調查研究,更要對調查對象作長時間的追蹤,確保排除其他因素,更要對非價值投資者的年齡作比較。

這裡沒有嚴謹的研究統計與定作支持,純粹無聊找題材思考一番。先假設奉行價值投資對長壽的確有幫助,讓我亂想一下有什麼令價值投資者長壽的可能原因。

首先,所提到的價值投資者都是富甲一方的,生活好,無壓力,自然比較長壽,這是生理上的處理結果,可算是最直接的想法。

第二,是本身的投資方法比較穩定,沒有大上大落的刺激,不用無時無刻花心力追蹤市場,又不用坐市場「過山車」、吃「驚風散」,讓心臟負荷低一點。

第三,與其他投資方法有所不同,價值投資者著重思考多於行動,大部份時間都在閱讀與思考。醫生多會建議老人家多打麻雀,避免腦退化症,用意也是多用腦筋,多思考與長壽也有點關係吧。

第四,價值投資者很多時都有一個概念,就是把投資項目安排到時間值有利的一方,只要讓時間推移,價值就會越來越大,又會配合複利的威力。從意義上看,讓價值投資者在潛意識上很有誘因生存,留在世上等待巨大的投資回報。

大家有否聽過,老人家到了奄奄一息時,如果很久沒回來的仔女都遠道回來見面的話,多會辭世,但如果還有某仔女未見,反而可能捱多一關。心理上,沒有心事未了,很容易去。當然,見老人家「最後一面」,孝子們又要小心處理。

第五,價值投資者,較少想不開而自尋短見。自殺,死得非自然,絕對會令壽命大大縮短,原因可以有很多,而投機者在股災時很多時也有這個傾向。

而價值投資者到了一個境界,股市大升時好開心,因為可以把手上股票以超高價錢賣出,股市大跌時又好開心,因為有便宜貨。這令價值投資者少了因為投資出事而自殺的可能性,從機會率來看也算是提高了壽命。

第六,有如沈教授所提及的研究,價值投資者多是因為喜歡投資而投資,這養成了一個工作以外的興趣,即便到退休時也可以一直幹下去。不像其他投資者,或許他們不愛投資,而是為錢才投資,因而未能以投資作為一個寄託以致長壽。

第七,這是一個反轉思維,價值投資需要長時間才會產生驚人威力,若行駛價值投資的人十分年長,所累積財富之巨大就會讓舉世觸目。這論點的意思是,其實不是價值投資者特別長命,而是能令我們知曉的價值投資者都一定要有這麼長命才行,否則,早死的價值投資者,他們的名字,永遠無人知道。

情況就好像,少年股神一定要是少年,大學股神一定要是大學生,出名的價值投資者就一定要年長,否則我們大概不能知道他有存在過。

其實我都幾無聊,市場先生在分享中所說的一句戲言,讓我想了這麼久,找了這麼多資料,寫了這麼多字出來,真奇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470

我們研究了38部遊戲改編電影,發現了這些規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328/162195.shtml

我們研究了38部遊戲改編電影,發現了這些規律
文創資訊 文創資訊

我們研究了38部遊戲改編電影,發現了這些規律

從1993年《超級馬里奧兄弟》開始,遊戲改編電影便開啟了自己極為坎坷的道路。

近期,三部遊戲改編電影《刺客信條》《生化危機:終章》《最終幻想15:王者之劍》陸續上映,再次將遊戲改編電影推至風口浪尖。畢竟三部影片中,除了《生化危機:終章》憑借15年的情懷和女戰神愛麗絲的表現為影片贏得一個不錯的成績外,其他兩部作品則有些差強人意。

從1993年《超級馬里奧兄弟》開始,遊戲改編電影便開啟了自己極為坎坷的道路,口碑撲街、票房撲街成為該類影片給人的一貫印象。2016年,《魔獸》《憤怒的小鳥》上映,其口碑和票房都在給人一種為遊戲改編電影“正名”的印象。然而,今年上映的這三部作品不禁讓人懷疑,24年7個大類的38部作品竟然沒能改變這一類型電影的“魔咒”,難道遊戲改編電影真就是“扶不起來的阿鬥”?

24年7類共38部作品 看遊戲改編電影的冰火兩重天

1993年,由熱門遊戲《超級瑪麗》改編的《超級馬里奧兄弟》問世,開啟了遊戲改編電影的篇章。隨後,《生化危機》系列、《古墓麗影》系列、《靜寂嶺》系列、《街頭霸王》系列、《極品飛車》、《魔獸》、《憤怒的小鳥》、《刺客信條》遊戲作品紛紛被改編電影。據文創資訊粗略統計,24年來至少有38部遊戲改編電影作品出現。

梳理遊戲類別,不難發現,格鬥、動作冒險、恐怖、射擊、角色扮演等遊戲成為當仁不讓的改編大戶,而休閑益智類遊戲相對較少,但是隨著《憤怒的小鳥》大獲成功之後,《俄羅斯方塊》、《割繩子》等也宣布將開拍電影,有壯大的趨勢。從改編而成的電影作品來看,動作類、恐怖類、魔幻類、科幻類等成為主要改編目標。接下來,文創資訊將以遊戲作品類型對這38部改編作品進行相關分析。

首先,格鬥類遊戲改編電影,劇情、功夫、人設缺一不可。

《街頭霸王》系列、《格鬥之王》系列、《生死格鬥》、《鐵拳》、《殺手:代號47》等均為格鬥類遊戲改編電影。除了《格鬥之王》、《殺手:代號47》票房收益高於成本、評分在5.7~5.8之間外,其他5部作品均表現不佳。

為什麽會有如此現象?從表面來看,功夫和人設往往成為格鬥遊戲改編電影的兩大主要槽點:和現如今抗戰神劇中手撕鬼子一樣,格鬥電影中,功夫男女擺弄幾下花拳繡腿,就能拯救世界?簡直難以理解。在人設方面,早期遊戲中的人設往往比較誇張,辨識度極高,而電影如果照搬遊戲造型,就會顯得太過怪異,如果在制作中稍微做出一點改變,玩家就難以接受,很多情況下,兩邊討好卻兩邊不落好。

最為重要的是,血腥暴力有余、劇情嚴重不足成為格鬥遊戲改編電影的通病。首先,預算不足捉襟見肘。由於格鬥遊戲的知名度不及其他大作,片方對其缺乏信心,制作成本基本在1800萬~5000萬美元之間,屬於小成本制作。同時,劇情創作能力不足,就連票房收益極高的《格鬥之王》也不得不背負這樣的評價:“電影被它糟糕的劇情所拖累”成為爛番茄網站上的共識。在這種情況下,格鬥類遊戲改編電影只能淪落為各種打鬥、賣身材和惡搞,再加上本身電影號召力自然落居下風。

文創資訊建議:格鬥類遊戲改編電影作品一直都沒有得到過投資方的信心,首先是遊戲類型不太適合改編,因為劇情極為缺乏,這也是這類作品難以火熱的基本原因,當然也有例外,如《格鬥之王》就憑借其濃烈的個性風格而取勝。因此,想要改變影視作品,就必須要有好的編劇、武術指導和設計,在擁有較好的故事線推進的情況下,功夫必須紮實,但是不要淪為一言不合就打架,人設與原作須有一定的協同性,買身材與惡搞顯然不符合這類電影的主流趨勢。

其次,動作冒險類遊戲改編電影,讓本有的故事線及人物更加豐滿。

這一系列的影片較多,有《古墓麗影》系列、《吸血萊恩》系列、《如龍》、《波斯王子:時之沙》、《紅色派系:起源》、《瑞奇與叮當》、《刺客信條》等作品。基於動作冒險類遊戲市場廣泛,且有成熟的世界觀,改編成電影的難度較小,因此成為遊戲改編電影市場的寵兒。

但是對於該類作品來說,如果對冒險、動作運用得好,有可能創造票房奇跡,相反則會在撲街的道路上一走到底,如票房與口碑表現均不錯的《古墓麗影》系列、《波斯王子:時之沙》《如龍》《刺客信條》等作品,口碑和票房表現均很差的如《吸血萊恩》系列。

但是分析較為成功的影片可以看出,成功各有不同。就《古墓麗影》來說,安吉麗娜·朱莉與《古墓麗影》相互成就。雖然影片在內容方面沒有挖掘出太多新穎有趣的元素,基本局限在了找寶藏的老套路中,但是,朱莉飾演的勞拉·克羅夫特是遊戲改編電影歷史上首位女主角,她對遊戲主角的高度還原為影片增色不少。可見,遊戲改編電影選角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

對《波斯王子:時之沙》來說,雖然其票房沒有達到預期,但已經達到了當時遊戲改編電影的最高票房,其主要原因在於劇情比較豐富,既有波斯和印度大戰的背景,也有時之刃和時之沙的奇幻道具,更有公主和王子的愛情線索,相對來說可塑性很高,再加上一定的攀爬元素和特效,就很容易成為一部皆大歡喜的爆米花電影。

對於《刺客信條》來說,這部全新系列的開始,既有老東家育碧的加持,還有法鯊的盛世美顏,甚至遊戲中信仰之躍的驚艷一跳,無疑為這部影片增色不少。雖然該影片也因為劇情等原因被觀眾詬病,但是,相信這是該系列的初次嘗試,其宏大的世界觀將會日益完善。

而對於《吸血萊恩》來說,其制作成本本身不高,尤其是第二部和第三部直接放棄了院線票房,通過極低的成本和家庭娛樂收入獲得了盈利。這時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對遊戲改編電影有著極其狂熱、卻也摧毀了不少經典遊戲品牌的德國導演烏維·鮑爾,《吸血萊恩》就是其作品之一,而《鬼屋魔影》《死亡之屋》《孤島驚魂》《喋血街頭》等作品也無一例外成為爛片。雖然不能將影片失利的原因全部推到導演烏維·鮑爾身上,但是也不得不說,有一個好的導演也是至關重要。

文創資訊建議:對於動作冒險類遊戲來說,選一個好的演員和導演至關重要。除此之外,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故事線,玩家在遊戲中的操作感、體驗感較強,如何將這類遊戲改編為能夠吸引觀眾的影視作品,就需要在本身故事線的基礎上,將故事線變得更加豐富,加強人物性格的塑造,保留遊戲中標誌性動作的情況下,為作品加入更多的搞笑元素等,讓作品內容更加豐富。

第三,恐怖冒險遊戲改編的電影作品,如果恐怖遊戲成功了,要改編就看如何對恐怖元素進行刪減和優化。這一系列的代表作品非《生化危機》系列、《寂靜嶺》系列莫屬,僅這兩者就有8部之多。

《生化危機》顯然已經成為遊戲改編電影的標誌性作品之一,這一15年6部電影的恐怖遊戲改編作品,從2002年上映的第一部影片就完全摒棄了原作中末日生存的無力感,隨後幾部更是往好萊塢科幻動作片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商業性元素凸顯,即便如此,影片卻獲得了成功。首先,原作中不存在的角色愛麗絲成為主角,而吉爾、克萊爾、艾達·王和里昂都成了電影中無足輕重的配角,通過6部影片米拉·喬沃維奇把愛麗絲已然塑造成為了女戰神,這讓非玩家觀眾也能夠很快地進入角色;其次,即便影片中不少劇情被觀眾各種否認,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影片對於完整故事線的講述,不會讓任何觀眾有摸不著頭腦的感受;第三,這一最不像遊戲原作的改編電影,卻在影片中埋了不少遊戲中的形象如打字機、地獄犬等,無疑也在向玩家示好。

與《生化危機》對原作大刀闊斧的改編不同,《寂靜嶺》系列則選擇了忠實於遊戲原作,尤其是對遊戲中三元世界觀和宗教隱喻的繼承無疑是對遊戲精髓的高度把控,除此之外,對遊戲場景高度還原:小鎮建築完全複制遊戲實景,而標誌性的濃霧更是將玩家和觀眾徹底代入其中,沈浸感極強,進而得到了玩家觀眾和非玩家觀眾認可。

文創資訊建議:通過《生化危機》和《寂靜嶺》可以看出,遊戲中的世界觀、人物、文化體系、敘事架構、氛圍、核心劇情等,在改編成的電影過程中勢必做適當的增刪,而保留哪些重點元素可能是成敗的關鍵。

第四,射擊遊戲改編電影,有血肉、有情義的突突突比幹巴巴的突突突更容易讓觀眾接受。

《死亡之屋》、《死亡之屋2》、《毀滅戰士》、《馬克思佩恩》、《孤島驚魂》,這五部作品投資回報率均不高,評分同樣也不高。其中《死亡之屋》與《孤島驚魂》皆為上文中提到的德國導演烏維·鮑爾的作品,是充滿血腥暴力甚至有露點的作品。

表現最好的當屬《馬克思佩恩》,這款原作為Remedy Entertainment公司開發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作品,無疑是眾多遊戲玩家心目中的神作所在:雙槍、慢鏡頭,遊戲把動作電影中最吸引人的部分與射擊遊戲結合起來,帶給玩家前所未有的新鮮感和刺激感,讓玩家真正體驗了一把暴力美學。

然而,作品中,遊戲的代入感和體驗感在電影表現中弱了很多,雖然電影中有不少場景還原了遊戲中的的場景,但是遊戲中最吸引玩家的槍戰以及最具代表性的子彈時間都屈指可數。而電影中的劇情明顯存在對這三部遊戲的整合,稍顯混亂。

文創資訊建議:對於射擊類遊戲來說,改編為影視作品無疑最重要的就是“射擊”本身,這就要求射擊動作和方式要有一定的專業性;其次,射擊類遊戲與動作冒險遊戲改編電影相類似,電影故事線的梳理也十分重要;第三,完美地重現遊戲中最標誌性的動作或者特效,如“子彈時間”等在熒幕上精彩地呈現出來,相信粉絲一定會大力支持。

第五,角色扮演類遊戲改編電影,成也故事線,敗也故事線。

對於這類遊戲來說,其本身角色比較豐富,相對來說構建的世界觀比較宏大,此時考驗的就是編劇講故事的能力以及導演對全局的把控。《龍與地下城》、《末日危城(地牢圍攻)》、《魔獸》均屬於此類。

2016年上映的《魔獸》無疑成為遊戲改編歷史上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魔獸》宏大的世界觀架構已然成功控制了電影的走向,再加上遊戲情懷以及暴雪爸爸和萬達爸爸的有力加持,以及不錯的視覺效果,在國內有著極為不錯的票房。但是就觀影感受來看,《魔獸》故事稍顯臃腫、誇張,過多的電腦技術讓它看起來更像是一部炫麗壯觀的加長版遊戲動畫。

《龍與地下城》則是改編自歐美最著名的角色扮演遊戲,也是一部魔幻大片。但是相對來說,這部影片的情節較為簡單,電影細節不能很好地烘托感情,太過粗略;而《末日危城》作為烏維·鮑爾的又一部作品,該作品有了傑森·斯坦森的加持,但是劇情還是稍顯薄弱,已然逃脫不開“爛片”的魔咒。

文創資訊建議:如《魔戒》一樣,這類作品往往有著比較宏大且獨一無二的世界觀,對於非玩家觀眾來說,是對另一種模式的探索和接受,這就要求影片能夠讓非玩家觀眾快速進入角色,了解故事背景及發展脈絡,而不是一臉懵逼空坐兩個小時。

第六,賽車類遊戲改編電影,目前只有《極品飛車》獨一份,香車美女、速度激情從來不缺席,只差好的故事。

2014年上映的《極品飛車》在玩家觀眾的討伐聲中拿到了2億美元的票房收益,IMDb評分6.5,與其他類型的遊戲改編電影相比,儼然是其中的成功者。

毋庸置疑的是,《極品飛車》的成功離不開其在國內打下的深厚的群眾基礎,作為全球最著名的賽車系列遊戲之一,《極品飛車》系列幾乎每一部都會登陸PC平臺,無形中為影片提供群眾基礎。此外,影片大量還原了遊戲中的精彩橋段,得到了不少遊戲粉的支持。但是即便如此,劇情乏善可陳,飆車場面過於普通,沒有明星,對遊戲還原不完美等也成為影片的缺點所在。

文創資訊建議:賽車類遊戲改編電影較少,主要在於其重點在賽車而非故事線講述,相對來說缺乏一定的故事線和情節,而其他專門的賽車類影片除了有腎上腺素飆升的賽車場景之外,對故事的講述也極為特長,這對賽車類遊戲改編電影來說,挑戰極大。

第七,休閑益智類遊戲改編電影,這很需要腦洞大開。這類遊戲作品很多,有勇氣改編為電影的也不在少數,在《憤怒的小鳥》之後,就有《俄羅斯方塊》《割繩子》《水果忍者》《我的世界》等也都宣布要進行電影改編,不得不讓人既期待又擔心。

2016年,《憤怒的小鳥》大電影以全球票房3.2億美元的漂亮成績收官。作為一部根據休閑益智類手機遊戲改編的電影作品,其強大的IP認知度和頗具創新的劇情讓該片表現亮眼,而不俗的票房成績也證明了觀眾對於影片質量的認可。

然而,作為第一部遊戲改編電影的先驅《超級馬里奧兄弟》就沒有這麽幸運了,4800萬美元的投資只換得2000萬美元的票房,其慘不忍睹的劇情和角色形象,讓第一部遊戲改編電影以慘敗收場。

而對比《憤怒的小鳥》和《超級馬里奧兄弟》,其遊戲模式和角色設計相對來說都比較簡單,《憤怒的小鳥》是鳥與豬之間的大戰,《超級馬里奧兄弟》是英雄救美。不過不同的是,《憤怒的小鳥》顯然腦洞更大,相隔13年後其制作水平也高出很多,影片色彩豐富明亮、情節緊湊、娛樂感極強,讓《超級馬里奧兄弟》望塵莫及。

文創資訊建議:休閑益智類遊戲改編電影,重點在於故事線的打造和劇中人物個性的塑造,此時就需要創作者腦洞大開,能夠在有血有肉的角色基礎上,用精彩的劇情將其串聯,最終打造成既貼合遊戲,又能夠讓玩家在感覺驚喜、好看又好笑的情況下,有想回歸遊戲的沖動的作品。

大IP時代,遊戲改編電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雖然說遊戲改編電影口碑多數撲街,但是在這個大IP時代,卻難以否認其在圈錢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從文創資訊統計的數據可以看出,2010年後,除《紅色派系:起源》、《吸血萊恩3》(二者沒有找到相關數據)《鐵拳》、《瑞奇與叮當》四部作品之外,其他10部作品的票房都已經超過投入,甚至有大幅超越的現象。

對於遊戲改編電影來說,其本身的知名度既是其改編的先天優勢,也為其改變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首先,遊戲知名度在前,借助已有的知名度、話題性以及潛在粉絲的優勢,電影可以做到未播先火,進而吸引路人觀影,為票房作保障。

然而,不得不註意的是,遊戲作為第九藝術,與第八藝術的電影在某種程度上有著相似之處,就是其都是聲畫作品,而越是相似的類型,其進行改編的難度越大。以小說為例,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如果將小說進行熒幕化,其視覺形成的固定印象必然對讀者的想象力造成阻礙。而遊戲作為一種沈浸感、畫面感極強的藝術,想要在已有的畫面和影響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肯定困難重重。這也是遊戲改編電影口碑差的原因之一。

因此,文創資訊認為,對於遊戲改編電影來說,本身就是帶著枷鎖在跳舞,想要做到成功的改編,資本+腦洞+平衡,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資本為遊戲改編電影提供前提基礎。現如今,隨著育碧、暴雪等國內外大型遊戲公司以及資本開始紛紛涉足遊戲IP的電影改編,無疑意味著龐大的現金流開始流入遊戲改編電影領域,這可以保證影片的制作團隊及水平至少不會太差,讓影片品質有保障;而遊戲公司的加持,會從各個方面盡可能保證遊戲精華的存在,讓玩家滿意;此外,遊戲公司與傳統電影公司合作,內行人與內行人強強聯手,更保證了遊戲改編電影在拍攝、發行、宣傳方面的優勢,《魔獸》就是其中成功合作的案例。

其次,腦洞是遊戲改編電影的加分項。對於遊戲改編電影來說,編劇的腦洞夠不夠大決定這影片劇情的好壞。文創資訊通過分析以上7類遊戲改編電影,不難發現,如果劇情撐不起來,那麽影片必然不能得到觀眾的認可,畢竟對於普通觀眾來說,這是認識遊戲的窗口,尤其對於動作冒險、恐怖以及毫無劇情的休閑、格鬥類遊戲來說,“劇情”則是重中之重,再強大的技能和畫面,如果沒有劇情,也是索然無味。

第三,平衡是遊戲改編電影的起點,決定著電影的走向。對於不少遊戲改編電影來說,粉絲不買賬,觀眾看不懂,往往處在十分尷尬的境地。此時,最不需要的就是創作者的猶豫不決。如果是忠於原著的作品,就要有毅然決然的態度,《寂靜嶺》就是成功的案例之一,而《最終幻想15:王者之劍》雖然在票房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但是其本身電影世界觀的營造就是對遊戲的輔佐,並非為了普羅大眾。而《生化危機》系列,顯然已經離原作越來越遠,但是也憑借米拉·喬沃維奇的戰神形象和打僵屍的劇情,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現如今,隨著大IP、泛娛樂時代的到來,電影制作水平的逐漸提升。越來越多的遊戲廠商開始與影視公司合作,逐漸掌握遊戲改編中的主導地位。相信在這24年38部遊戲改編電影的前車之鑒下,遊戲改編電影作為電影IP的重要來源,最終會迎來自己的輝煌時刻。

本文為“文創資訊”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更多精彩文章請關註文創資訊(http://news.vsochina.com)

遊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1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