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香港再不是「李家城」 李嘉誠,從「超人」到「萬惡的資本家」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730

在香港的騰飛期,李嘉誠白手起家創立了一個龐大商業帝國,成為憑藉自己的奮鬥實現「香港夢」的典型代表,深受敬仰。但隨著香港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拉大,掌控著港島經濟命脈並且深深影響公共政策的財團廣受抨擊,李嘉誠首當其衝。

李嘉誠們與香港,曾經互相成就,現在卻開始彼此折磨。更糟糕的是,就在這個多年被稱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地方,這種折磨,還看不到盡頭。

華人首富的一舉一動,萬眾矚目。更何況,最近一兩個月來,85歲的李嘉誠罕見地動作頻頻,不僅事涉數百億資產跨洋變動,而且關係到是否要撤離其發家與繁榮之地:香港。

1940年從廣東潮州逃難到香港的李嘉誠,白手起家創立了一個旗下公司市值約1萬億港元的商業王國。愛他的人,視其為「超人」;而討厭他的人,則將他稱為「奸商」、「吸血鬼」、「萬惡的資本家」。

他曾經堅稱「愛國、愛港,永不遷冊」(香港人將公司遷移註冊地簡稱為「遷冊」),但2013年7月底,李旗下和記黃埔發佈公告出售百佳超市——百佳陪伴了香港人40年,是他們最為熟悉的超市。不過,10月18日,和黃再次公告暫停出售。

10月9日,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已將香港嘉湖銀座商場,以58.5億港元的總價整體出售;國慶長假前,李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電能實業宣佈,拆售旗下的香港電燈有限公司;在內地,他以60億元人民幣的底價叫賣其在上海陸家嘴開發的首個寫字樓項目「東方匯經OFC」,同時宣佈拋售位於廣州的西城都薈廣場。

故事的另一面,則是李家在歐洲的頻頻收購:

從2000年至今,李家父子佈局「購買英國」——他們已經或者即將控制英國天然氣近三成的市場,約四分之一的電力分銷市場,以及約5%的供水市場。此外,港口、機場與金融市場業務也在李氏收購範圍之內。

在歐洲大陸上,李嘉誠還分別以13億歐元和97億港元的巨額出資,拿下了奧地利3G通訊業務,以及荷蘭最大廢物轉化能源公司AVR35%的股權。據不完全統計,自2010年以來,長和系總共在香港和中國內地以外完成了11筆收購,涉及金額約1868億港元。這其中,歐洲地區佔比高達96.75%。

根據李家旗下主要平台和記黃埔2010年中報,公司息稅前利潤中來自香港的部分佔到了36%,總額高達65.5億港元;到2013年中報,香港資產貢獻的利潤卻只佔其中的17%,總額下降到49.8億元。

一買一賣,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又意味著什麼?

180度轉彎

作為一代「香港夢」的代表,李嘉誠曾是萬人敬仰的偶像。

李嘉誠12歲跟隨父親逃避戰亂,來到香港。此後,他打過工,跑過堂,靠塑膠花生意發家,打造了一個市值約1萬億港元、分支機構遍佈53個國家、關聯公司超過90家、擁有逾23萬僱員的巨型商業王國。

「那個年代,香港是來者不拒——李嘉誠、包玉剛等,就是在這時候來的香港。」中原地產創始人施永青向南方週末記者回憶說。施祖籍寧波,3歲時來到香港,現在是地產界領袖之一。二戰後的這些新移民,支撐起了香港經濟的騰飛。

這一代企業家與香港之間,互相成就了彼此。也正因如此,他們與香港之間的感情異常深厚。

就在2012年8月的中期業績會上,李嘉誠還表白說:「我對這片土地有特別的感情,自己身為中國人,永遠都是中國人。我絕對不會從香港撤資,我說話很少那麼堅定。」

但僅僅一年之後,李就開始售賣香港資產。是什麼原因,使他出現了180度的大拐彎?

2013年初的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罷工事件,被普遍認為是一根導火索。據港媒報導,3月28日,一批葵湧貨櫃碼頭外判商工人(非正式工人),不滿工資15年來有減無增,發起罷工,前後歷時40天,成為香港二戰後最長的一次工人運動。

世界上最大的這個私營貨櫃碼頭,隸屬和記黃埔港口集團,碼頭工人大多受僱於外判商——從某種程度上說,李嘉誠並不是工人們的直接僱傭方,也非談判對象。然而,工人們卻將矛頭直接指向了他。他們在位於中環的長實總部門前拉起橫幅:「全球華人首富,剝削工人致富」;「養起李,養不起家」。並將李嘉誠的大頭像畫成青面獠牙的「吸血鬼」模樣,五一勞動節時,甚至在門前舉行為李嘉誠「招魂」的儀式。

不僅如此,罷工工人們還前往李嘉誠位於深水灣的私人住所示威。並且發起「罷買行動」,在李嘉誠旗下商舖「屈臣氏」、「豐澤」、「百佳」等門前堵塞行人,呼籲市民罷買長和系的所有商品。更有學生志願者越過保安人員,進入長江中心7樓舉行董事會的會議室。

長江中心自此之後封閉底層通道,只剩一個狹窄的通道作為入口。這種情形,至今依然沒變——2013年10月15日,南方週末記者在長實集團門前看到,每個門口都有兩個保安把守,需要亮牌才能進出。

「這在以前是沒有過的。」施永青說,他也經常參加各種遊行示威,但大家都會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表達訴求,而這一次,工人們似乎有些「過」了,「爭取權益可以,但不能搞人身攻擊」。

而李嘉誠的副手霍建寧更是對媒體直指,這是「『文革』的搞法」。

外界很難知曉這一事件對李嘉誠的真正影響,只能看到一個顯著的變化是,他一改20年來的習慣,罕見地缺席了2013年的中期業績會。

過去,李嘉誠在集團發佈中期業績和全年業績,以及週年股東會時,都會見傳媒。《信報》的一位財經編輯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是全港大事,其盛況甚至超過新特首就職。記者會召開前幾天,媒體就需向集團的公關預約,憑預約獲得媒體標誌貼,才能有資格去電梯口排隊。

往年發佈會上,真正涉及長和系公司的問題其實鳳毛麟角,大多數都是詢問李嘉誠對香港各種事情的看法,比如樓價會不會漲,比如該不該修第三條機場跑道。這種感覺,就好像迷茫的人們求萬能的神明指點明路。以至於港人都戲稱,其一年三次的記者會就猶如一年三次的「港情咨文」。

然而,李嘉誠2013年卻缺席了這一盛會。

直至9月17日,李嘉誠突然出現在一個傳媒飯局上。據香港《明報》報導,該飯局原本是長實執行董事趙國雄邀約的傳媒午宴,臨近結束時臨時加座,打著藍色領帶的李嘉誠現身,滿臉笑容,和媒體聊了一個多小時,「無所不可問,無所不可談」。

但在這次聊天中,在座媒體人卻感受到,李超人對香港現狀處處表現出悲觀。

談到香港當下正熱的「佔領中環」運動時,李嘉誠大搖其頭,稱這只會傷害香港經濟,激化社會情緒,他以「好靚的玻璃」比喻香港,「看著好靚,但不小心打爛它也好容易」。

對於撤資傳聞,他依然回應說不會遷冊,不過,這次又加了半句:「但生意規模大小會隨香港及世界的政治和經濟情況而作出決定,股東的利益,我也要負起絕對的責任。」

據《明報》報導,不知是否出於有意,臨走拍照時,李嘉誠還展示了一雙黑色的筆,上面刻著:「事者,生於慮,成於務,失於傲。」出自《管子·乘馬》的這句話,前總理溫家寶曾在2005年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經濟界和農業界聯組會上引用過。

2013年4月23日,香港碼頭工人舉行抗議示威,李嘉誠的畫像被塗成魔鬼的模樣。 (CFP/圖)

「李家城」的焦慮

早在多年以前,李嘉誠就曾婉轉表示:若是香港人真的不喜歡他在香港投資,他可以把資金投到別的地方。

儘管那次後他立即表示十分愛港,不會撤資,但在過往多年中,他曾經多次重新調整投資重心。但不管如何調整,香港始終是李家的重地。李嘉誠從塑膠花發家,隨後涉足地產,並不斷擴張到金融等各行各業。

如今,香港人的生活已經與李超人緊緊地綁在了一起——賣家電的豐澤電器屬於他,藥房屈臣氏屬於他,把營業廳開在街頭的「3」品牌運營商屬於他,賣百貨的超市百佳屬於他。如果住在香港島和南丫島,你用的電也屬於他,房子也很可能是他開發的——多年來,香港一直流傳著一組數字,說李家旗下公司開發了香港1/7的住宅單位。

「李嘉誠,名副其實,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一名小學生曾在作文中如此戲稱。2010年,一個叫龐一鳴的香港青年,決心要對抗一下這種局面,他租住破舊的老房子,騎自行車出門,去街角士多店買東西。可是,最後他發現,總不能不用電燈和電話,甚至連常喝的屈臣氏礦泉水也屬於李家。

如此高度壟斷,漸漸引起香港人反感。

「我不喜歡他。」在位於中環的一個金店裡,80後店員阿鏗直言不諱地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的理由很簡單,幹什麼都沒得選,「你知道這種感覺多難受嗎?」

在這種反感背後,是香港社會貧富差距的變化。

在香港,一方面是以李嘉誠為首的各大家族賺得盆滿缽滿,另一方面,卻是驚人的貧窮。2012年,香港反映貧富差距的實際基尼係數高達0.537,創40年來新高。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中非共和國。很難想像,這個亞洲最發達的經濟體內,還有10萬人只能住在用鐵絲網紮成的「籠屋」。

在一些香港人看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騰飛期已經遠去了。那時大家差得不遠,社會像一顆大橄欖。只要賣力工作,總能回報豐盛。而現在,隨著工業北上,政府對金融房產的大力扶植,底層人越來越像乾巴巴的鹹魚,受畸高的房價傾軋——香港是零售商舖租金全球排名第二高的城市;居住成本第三高的亞洲城市;置業成本第四高的國際都市。

要命的是,港人不但在感受著香港社會內部的落差,還得接受外部落差。

2003年,香港與內地簽署CEPA協議,放開「自由行」。此後,每年四倍於香港人口的內地遊客便蜂擁而至。曾經,他們是香港人眼中的「阿燦」、表叔,但是現在,他們是出手闊綽的「土豪」,買LV和黃金,就如同買白菜。

2013年,號稱要「複製一個香港」的上海自由貿易區掛牌,也讓港人迫切感受到壓力。過去的幾週裡,香港政商各界都在討論這一話題。「上海的3年時間表,就是香港的deadline,還剩下3年時間去改善提升」,有業界專家在一次研討會上如此結論。

這讓很多港人大受刺激。港陸落差、生存空間擁擠、公共服務滯後……最後被簡化為對外來人群的敵意,比如排斥內地人、排斥菲律賓人。這在香港這個歷史悠久的多元化社會中,極為罕見。

「別看香港這十年來經濟好像一直在發展,其實是在倒退。」施永青說,「這種倒退,既有地位上,也有觀念上的。」

焦慮和失落的情緒瀰漫在港島的每一個角落,港人試圖尋找癥結所在。

2010年,一本名為《地產霸權》的書引起了香港社會的廣泛關注。依據這本書的論述,現時的香港社會,基本被六大家族——長和系的李嘉誠家族、新鴻基的郭氏家族、恆基兆業的李兆基家族、新世界的鄭裕彤家族以及九龍倉的包氏和吳氏家族(現任主席為包玉剛的女婿吳光正)和中電集團的嘉道理家族所操縱。在香港經濟起飛的時候,他們依靠自身的聰明和冒險精神,抓住機會壟斷了香港的地產市場。

作者潘慧嫻曾經擔任新鴻基地產集團創辦人郭得勝的私人助手長達八年,其後加入了另一個大發展商嘉裡建設。其依託公開的經濟數據和自己的切身經歷,將十幾年來港人熟悉的大小事件串聯在一起,描繪了一幅觸目驚心的超級寡頭壟斷經濟命脈的景象。香港民眾似乎在一夜之間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地產霸權」四個字成為了高頻詞彙,屢屢被民眾引用。

而作為六大家族之首的李氏家族,更是成為了眾矢之的。許多港人堅信,香港社會的「淪陷」,作為既得利益者,李嘉誠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李氏力場」

壟斷,成為火力最集中的一個靶子。

以超市為例,全球許多國際品牌如家樂福、沃爾瑪,獨獨放棄香港,原因無他,香港市場早已被兩家巨頭——李嘉誠的百佳和香港置地旗下惠康超市所壟斷。據研究機構Euromonitor的資料,截至2012年,百佳和惠康共佔本港超市73%市場份額,其中百佳市佔率33.1%。

這兩家連鎖超市能成為龍頭,天時地利便是與從事地產的母公司關係密切——這兩家超市都開在「兄弟」公司物業中。

因此,這些連鎖超市不但在空間上壟斷黃金舖位,而且對新進入者設置門檻,就連實力不差的老手也很難斗得過那些超級財團。

反壟斷,成為港人的普遍要求。但香港在這方面卻動作遲緩,成為少數在這一問題上落後於國際慣例的經濟體系。

早在1993年的殖民地時代,香港立法局就已經開始討論這一公平競爭政策,但直至2008年,政府才終於發表競爭立法建議的諮詢文件。直2012年6月,才通過《競爭條例》,這一進程,落後於許多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員,也落後於內地。

不少香港人認為,這是因為隨著賣地收入成為政府的主要財政來源,原本應該中立的政府,變得分外傾向商界。而這些大財團,也依仗著自身財力,對公共政策的走向,起著決定性作用。

持這種看法的港人並非沒有依據,比如長期以來,政府不願主動監管一手樓銷售。直至今日,香港地產商在賣樓過程中仍只需進行「自我規管」。

另一個讓香港底層民眾大為不滿的現象是,多家工會長期努力爭取最低工資立法,但進展緩慢。最低工資的規定已在其他華人地區實行多年,中國內地也於2003年底通過《最低工資規定》。但直至2010年11月,香港立法會才通過最低工資立法,確定香港的最低時薪為28港元,兩年後,因民眾不滿才又調至30港元。

而對於與最低工資配合的標準工時,港府也遲遲沒有討論。如此種種,讓許多港人認為香港財團們綁架了政府,間接或者直接干預了不利於既得利益集團政策的出台。

《地產霸權》一書中引述《南華早報》在2010年3月的一篇文章指出,六大地產商的董事,在政府各個法定諮詢組織裡擔任總共54個職位,比1998年時的16個有大幅上升,也就是說,地產商在政府法定機構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而一些醜聞,加劇了公眾的猜疑。例如,前地政署署長梁展文曾參與政府和某大地產商補地價的談判,退休後又加入該地產集團接受高薪厚職,因此數次被立法會傳喚解釋此事。雖然最終梁展文放棄了這份職務,但坊間的諸多懷疑並未消散。

事涉李嘉誠的一樁醜聞,則讓民眾對官商之間的利益糾葛充滿疑慮。1999年,香港特區政府在沒有公開招標的情況下,就把如今稱作數碼港的一塊珍貴地皮批給李澤楷的電訊盈科,當時承諾用這塊地皮發展高科技產業,但最終它卻變成了一片昂貴的海景豪宅。

「最近十多年來,香港社會對富豪的看法有很大變化。十幾年前坐出租車和司機講起李嘉誠,十個有九個會豎起大拇指,稱他做『李超人』;今天要是坐出租車和司機討論『誠哥』近日的事蹟,我保證十個裡頭有十個會一聽到他的名字就立刻大罵『官商勾結』,甚至叫他為『奸商』。」在《地產霸權》一書的導讀中,梁文道如此寫道。

在香港,甚至流傳著一個「李氏力場」的惡搞說法——香港市民虛構說,李嘉誠設立能阻擋熱帶氣旋吹襲香港的力場,保護香港不受颱風正面吹襲,即使有颱風襲港,都只會在週末或朝九晚五以外時段出現。

因為按照港府有關規定,如果天文台掛出8號風球,所有打工仔是不用上班的,但如果取下,則要在兩小時內到公司報到。可是,自2004年以來,市民發現,許多颱風襲港,都「過門而不入」,或者掛的風球並不相稱。

天文台隸屬前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因此一些港人認為其偏重商界,罔顧香港市民安全。他們遂將怒火發在全港最大的老闆李嘉誠身上,因而得出此惡搞名稱。甚至有網民製作出Flash遊戲——只要開啟「李氏力場」,便能彈走颱風,以防止恆生指數下跌。無線電視劇集《沖上雲霄II》中,張智霖飾演的飛機師有一句台詞廣為流傳,調侃的正是「李氏力場」——「你不知道香港有堵牆保護嗎?」

百佳超市已經陪伴了香港人四十多年,是他們極為熟悉的所在。要被李嘉誠出售的消息傳出後,港人議論紛紛。不過,現在已經暫停出售。 (CFP/圖)

政府正在越來越強勢

不過,2012年後,這堵保護牆似乎開始失靈。

這一年3月,依照基本法,香港換屆,梁振英當選。

而李嘉誠支持的卻是梁的對手、同為建制派(愛國愛黨)的唐英年。特首選舉期間,李嘉誠公開表示,不熟悉梁振英,「就像做生意一樣,不會支持不熟悉的人」。選舉當日,即便明知梁振英已勝算在握,李仍然將票投向了唐英年。

一位熟悉當地政治的學者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唐英年是標準的世家子弟,而梁振英則算是平民出身,其父是一名警員。兩人迥異的背景,使得他們背後的支持者完全不同。

梁當選後,在2012年5月的長和系股東大會後會見傳媒時,李嘉誠指梁振英最重要是思考如何服務港人,創造安居樂業的環境,捍衛核心價值;他強調,核心價值包括法治和自由,一定要遵守基本法。對於土地政策,李嘉誠稱,如果推倒樓價,並不符合港人利益,認為土地政策要得體、有心,顧及整體港人願望。

然而,話音剛落,2013年2月,梁振英便推出了香港有史以來最嚴酷的樓市調控政策:非港人購入工商和住宅物業,需要繳納15%的額外印花稅和雙倍印花稅。港媒將此稱為「雙辣招」。

梁振英數十年的好友,在香港特首選舉中傾力支持他的香港恆隆地產主席陳啟宗,在一個研討會上揚言,梁振英上台後,香港將會變得更平等,而大地產商今後再不能吃「大茶飯」了(香港人形容一本萬利的大生意叫做「大茶飯」)。

陳啟宗的恆隆地產,在香港地產界排名前三,但卻是同業中的異類,至今已經連續10年沒有在香港買地開發,而是隔一段時間便看市場走勢,小批出售此前開發的豪宅。

陳的言論,一度在香港引發軒然大波。梁振英的樓市辣招,被認為是向香港地產業界富豪開刀,因為香港幾大富豪都是靠地產起家。

辣招出台後,香港樓市進入冰封狀態。施永青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半年內,中原地產在港的住宅市場交易量跌了將近一半,而他旗下的另一個地產中介公司,利嘉閣,則陷入了虧損邊緣。

李嘉誠同樣成為受害者,2013年2月,為規避買家印花稅及額外印花稅,長實將位於葵湧的雍澄軒酒店房間分拆出售,引來港府調查,最終已經售罄的項目被迫取消,長實為此損失慘重,不但要退還投資者資金,還要支付利息,並賠償每個買家律師費等共1萬港元。

然而,梁振英的舉措還不止於樓市,在其他領域也頻繁出手,比如關閉內地孕婦赴港產子的大門、發佈限購奶粉令,以及倣傚內地的住房限購令,實行「港人港地」——屆時興建的住宅首次出售及其後30年的轉售對象,都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

「香港政府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勢。」施永青說。

香港曾連續18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經濟學家弗裡德曼曾將其譽為「自由經濟制度的堡壘」。但在2006年,他去世前一個月,卻在《華爾街日報》上寫了一篇文章,題為《香港模式的夭摺》。事情的緣起,是時任香港特首的曾蔭權在一個公開場合表示,香港政府將不再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這一政策由曾在仕途上的第一個貴人、香港前財政司司長夏鼎基提出,曾被寫入香港中學教科書。

但在高樓價、高失業率、貧富差別加大的香港社會,不少港人認為,當香港逐漸為大地產商的跨行業壟斷付出沉重代價時,港府卻以此逃避責任。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全面改革」口號的梁振英當選。而他上台後,也正在力圖改變這一狀況。

2012年10月,梁振英出席立法會首次大會時就曾公開表示,市場不是萬能的,失效例子很多,「本港過去積極不干預政策含糊不清,亦有矛盾的概念,大市場小政府不能滿足需求」。

從重商到仇商

「這很危險。」施永青說。這是香港當前的另一派批評之聲,認為港府是在迎合近兩年來持續發酵的民粹情緒。

李嘉誠的舉動,正是發生在香港變化的背景之中。

「我很理解李嘉誠為什麼要這麼做。」施永青說。他自稱與李嘉誠並無交情,但作為同是商場中人,他很理解。

據港媒報導,施永青從2012年開始,就拋售了至少7項物業,套現逾5億港元。和李嘉誠一樣,他對香港樓市並不看好。在專欄文章中,他甚至預言,2013年下半年香港樓市將會跌去兩成。

10月15日,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施再次強調這一觀點,他說,如果不是太太勸說,他可能還會拋售更多物業。

對香港的未來,這位地產界的風雲人物疑慮重重。「現時香港每天都在吵架,什麼問題,都開始泛政治化。」施永青說,香港現在有一股左翼思潮,只強調勞動的功能,否定投資的作用,甚至將投資邪惡化,「商人投入資金建設社會彷彿還要做罪人」。

他慨嘆香港已從「重商」轉變為「仇商」,「我們的意見領袖,簡單地把社會問題用階級矛盾的方式去解決,把矛頭引向社會的富裕階層,這是個非常壞的苗頭。」

在香港,現在已經有輿論提出向富人徵收累進稅。在更早之前,多個社會團體甚至呼籲港府專門設立一個「李嘉誠稅」。

坊間傳言,李嘉誠對自己的形象在工潮中被醜化感到非常痛心。施永青認為,此言非虛,「人終歸是有感情的,特別是像李嘉誠那麼在乎名譽的人」。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鄭宏泰對此也頗為贊同,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李嘉誠作為華人首富,金錢早已不是最重要的了,「贏了很多錢,卻輸了尊敬,一定不是他願意看到的」。

在他看來,李嘉誠不可能不在乎自己的名聲和評價,「我相信,晚上寧靜下來的時候,他一定會想一想這個問題——畢竟,他已經85歲了。」

鏈接

李嘉誠發家史

李嘉誠出生於潮州的書香世家。1940年,他12歲,跟隨父母離開被日軍佔領的潮州,投奔在香港的舅舅。三年之後,父親去世,李嘉誠輟學打工,後來在一家生產塑膠褲帶的工廠做到業務經理。

1950年,22歲的他決定自立門戶,在港島東北角的筲箕灣租下一間破舊的廠房和幾台歐美廠商淘汰下來的舊機器,掛上「長江塑膠廠」的木牌。

長江塑膠廠主要生產塑膠玩具和塑膠日用品,大部分按照代理經銷商的訂單設計改型。這樣的工廠,在香港彼時已有三百多家。

做了七年後,他渴望有所突破。一日深夜,他從雜誌上得知意大利一家公司開發出利用塑膠原料製成的塑膠花。意識到商機的李嘉誠馬上飛去意大利考察,回港率先推出這一產品,由此成為香港的「塑膠花大王」。

次年,李嘉誠涉足地產,此後便一發不可收,不斷擴展。1970年代,他從匯豐銀行手中買下英資第二大洋行和記黃埔,成為第一個入主英資洋行的華人。1986年,他首次登上香港首席財閥寶座,兩年後,又被美國《財富》雜誌評選為世界華人首富,並且一當就是六年。

到現在,在短短的幾十年間,李嘉誠打造了一個市值約1萬億港元的巨型商業王國。

(南方週末記者陳新焱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171

萬惡的資本主資

巴黎,

今天啊女一早打電話來說:爸爸,起身沒有? "
阿女還未有等我說現在是星期日的上午7:30便bilibala說:
"看看你最推崇的資本主義把我們的環境搞成什麽樣, 你知不知地球快要死啦?"

如果把阿女的說話錄下變成閙鈡的"Ringtone", 相信聽到的人都很難再貪睡,我已經徹底清醒,.

"阿女,讓我喝點水再給你電話, 好嗎?

"好,要快!!"

阿女已經不是第一次跟我投訴資本主義的邪惡, 記得上次她跟我說資本家無良, 把一個原來已經很小的Condo, 再間幾個更小的房某利.

我於是問她是否記得, 剛來到加拿大投靠姨媽時.

姨媽在家裏間了一個小小的房間給我們一家四口,  擠在小小的房間裏, 我們感到的不是委屈, 而是溫暖.  後來,  你和哥哥就幫手做家務, 我就每星期剷草, 媽媽就煮飯.

我告訴阿女, 如果得到別人的分享, 你會很自然老是希望還囘人家什麽. 那次我們選擇把勞力分享, 幫手打理姨媽的屋子, 這是因爲分享是上帝做我們的其中一個DNA。

其實我們可以替別的人家做同等的工作, 獲得人工,  把這些工資當成租金給姨媽,  那就變得非常公平。

當然, 姨媽出發點不是為錢, 我們做家務也不是這樣想, 但事實上, 因爲世界出現了"金錢"這個媒體尺度,  因爲世界出現了市場,  ”分享“變得更有效率,我們才能知道自己分享出去的東西, 別人是否真的需要. 例如你不會以別人不需要的倒蛋認爲是大恩囘報,因爲別人不會給你一毛錢。

如果姨媽給我們住房, 要求幫手做家務沒有錯, 那膛房的業主又何錯之有?
阿女質疑我平常教的要多感恩和資本主義的要求更多是有矛盾,她的道德觀好像感恩就要安於現狀不進取。

我說其實感恩和要求更多並不矛盾, 感恩的人常常覺得自己獲得多于付出, 就是他生怕這感覺, 所以他會推動自己做得更好囘報別人,上班以偷懶囘報老板給的職位的人就是因爲沒有感恩的心,他們要求多多但最終獲得會是炒尤魚。這是感不感恩的分別。

世界就是因爲有前者才會每天進步, 每個人今天會獲得較昨天多,我們才有幸福的感覺, 這也是上帝給我們的DNA, 不要為這感覺可恥和難爲情。

每天食到的麵包, 不是因爲麵包店東主偉大, 而是因爲他越能做到低成本好食的, 就能獲得越多利潤, 這些錢就是他幫到更多的人的認同,   不管你是否同意麵包合你個人的口味, 市場是一個公平的天枰。 如果你覺得資本主義讓你貧窮,没有尊嚴,可能因爲你對別人的分享並沒足夠,或你分享一些對別人無益的事,或你羞于更多的進步。這制度是越站在別人(市場)的角度分享給別人,就越能獲到財富。

而世界越多困難,你就越有機會申手幫人........和發達,這制度太可愛吧?
於是我又叫阿女可以看我介紹的所謂這本那本的資本書。

她說:“你又叫我看你的書,知不知道其實每星期我已有很多書要看?”

然後好像明又不明之間挂斷了綫, 今天又來電,這個女兒。。。。。。
.........................................................
交易方面:
經過一輪跌市又反彈,筆者完全無動于衷,所謂巴閉的只是財險在低位再加碼,已經上升17%。如果朋友不明白什麽是“別人驚慌我貪婪”,你可以看看年初到今天筆者寫Blog文感覺一下,由幾年前開始看會更好,如果想快一點的可以上下面的課程, 已經有數百人上過啦。

............................................................
價值投資第七班己開始接受報名,今次係全球同步,海外朋友也可參加,但北美和歐洲的朋友要注意時間。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6/03/7.html?m=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573

深度剖析:再談萬惡的KPI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513/155811.shtml

深度剖析:再談萬惡的KPI
投大獅 投大獅

深度剖析:再談萬惡的KPI

責任心和使命感勝過一切 KPI。

黑馬說

KPI的核心是量化,但在互聯網運營過程中,能夠量化的東西大部分都可以用並不有利於目標的方式刷出來。簡單一句話 “你考評什麽,你就會得到什麽”。如果公司選的KPI和他的目標並不一致,就會南轅北轍,造成更大的損失。那正確的激勵方式是什麽樣的呢?

文| 投大獅

KPI 的核心是量化,而在互聯網運營過程中,殘酷的說一句,基本上能夠量化的東西,大部分都可以用並不有利於目標的方式刷出來。

KPI,關鍵績效指標,是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的縮寫。KPI是一種衡量作為員工的我們表現好不好,以及公司整體進行績效管理的工具,與公司的整體策略和目標密切聯系。

1、KPI的意義

對員工來說,KPI就意味著:

1. 在指定的時間段內,我要完成哪些任務;

2. 這些任務,我分別要完成到什麽程度;

3. 根據完成了哪些、各自完成的程度來拿錢。

也就是說,完成了KPI拿錢拿獎勵,完不成愛幹嘛幹嘛。於是乎領導KPI一定,員工振臂一呼,大家拼命幹活。所以永遠記得一點,KPI之所以威力強大,且廣受歡迎,就是因為:“你考評什麽,你就會得到什麽”。

2、KPI是雙刃劍

KPI從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卻也是一把雙刃劍。

首先,企業目標太多,會衍生一系列的KPI,若領導層如果選了錯誤的KPI,就意味著員工會執行錯誤的指令,後果顯然很嚴重。

其次,有些事情值得去做,但在做出來一部分之前無法測量,也因此無法制訂KPI。沒有寫進激勵機制,那創新就顯得困難了些。

其三,沒有人對最終結果負責,每個人只對自己的過程負責。那麽,為了KPI上幾個數字而忘了為什麽出發,就難免會發生了。

總之,有效的KPI往往是與策略目標緊密相聯的,對員工個人、部門、公司整體都是如此。但如果一個公司選的KPI和他的目標並不一致,這就好比讓郵輪往錯誤的方向拼命開,結果很可能是——泰坦尼克號。那麽,到底該如何驅動一個上千乃至上萬人的團隊一起有效的工作?OKR理論被提出。

合理市場的天花板限制,滿足不了不合理的市場野心,而多元化業務拓展的不順利,就導致了根本無法用正規手段完成的 KPI,那些縱容作假和欺詐的員工固然有問題,但作為企業負責人怎麽能置身事外。

接著說一下運營常見 kpi 的刷數據手段,然後想想是不是脫離了目標。

1、註冊用戶數,激活數

案例 1:美女在咖啡廳推銷,先生,裝個我們 app 好不好,客人說,手機沒容量了唉,美女,沒關系,我裝完再給您刪掉。 多貼心有沒有,還送咖啡呢。

案例 2:我前幾天在線下說的一個現象,國內很多廣告中介,這兩年搞垃圾流量分發,還挺賺錢,賺的其實是 kpi 的錢,是投資人出的錢,創業公司刷註冊和激活數據,根本就沒有任何實際效果,但這個市場確實很大。 

案例 3:通過活動,搞邀請好友加入送禮物啊,至於邀請的是好友還是小號,誰在乎。反正註冊量哢嚓就上去了。禮物拿走,就沒了。

案例 4:新用戶現金或者禮券獎勵,現在有人就薅這個,沒事註冊幾百個幾千個新用戶玩。手機號唯一?有的是辦法。

2、活躍用戶數

這個比註冊數好吧,你看 Facebook 都是以活躍用戶來作為指標。

案例 1:又要說當年搜狐白社會,玩遊戲送房子,當年那日活躍,嗷嗷的好啊,房子送出去後,銷聲匿跡了沒。

案例 2:以前很多垂直社區,為了沖訪問量,沖用戶數,管理員發各種美女圖,準色情八卦新聞吸量,然而這些用戶,和社區主題,半毛錢關系都沒有。一旦被搜索引擎處罰,分分鐘就失去一切。

案例 3:每天登陸攢積分送禮物啊,聽上去不錯吧。一群極愛占小便宜的用戶每天上來,除了登錄打卡攢積分,啥都不幹。嗯,其實有些就是外掛和機器人,連真人都沒有,呵呵。

案例 4:這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種媒體經營方式,拉大V嘍。

一個大 V 過來,無數粉絲過來捧場。

嗯,問題是,這些用戶真是你的用戶麽?

喜歡寫字的大V,開一個微信公眾號,然後開始把自己的用戶洗過去。這邊就留一個洗用戶的入口,想想新浪微博為啥屏蔽微信公眾號的二維碼。

喜歡直播的大V,新平臺出來了,土豪直接過來砸錢,簽約費嗷嗷的高,pk 吧。你要是錢不夠砸,這玩法真就玩不起。

話說直播大戰最近確實火,這商業模式按說能賺錢,從 pc 時代就看到杠杠的利潤來著,但我們數數現在這種燒錢的玩法能有幾家賺錢,再猜猜三年後還能活下來幾家。

3、pageview,用戶瀏覽次數

這是媒體最喜歡的一個考核指標,然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你看好多新聞網站,一個屁大的事都是要拆好多頁,讓你不斷翻頁,好好的放一篇不行,你必須翻個五六頁,以犧牲用戶體驗來完成 kpi。

基於用戶瀏覽次數的 kpi 還會導致媒體的節操和媚俗,誇張的標題,故意制造對立和情緒化,比如我以前說過的案例,新浪體育當年最喜歡姚黑,狂能帶 pageview 啊。 很多熱點文章邏輯狗屁都不通,那無所謂,有人在上面吵架他們就開心。

4、以收入為考核目標

這聽上去挺合理的了吧,然而這里問題也最多。

案例 1:遊戲行業自充值

啥,自充值是啥,就是自己給自己遊戲充值,沖高收入。典型場景,騙投資商,騙其他的開發商,吹噓自己公司的實力和能力。

典型場景,完成對賭,騙股民,上市公司收購遊戲公司的案例最近很多,大家都在知道會有對賭協議,然而基本上不會有完不成的,秘訣就在於自充值,當然,不是說所有收購的對賭都在造假,也不排除類似第七大道這樣的優質公司被收購後真實業績好的爆表,但利用自充值完成對賭協議的情況還是很常見的。 哎呀,說這麽多會不會挨打。

案例 2:廣告中介瘋狂作弊

通常是季度結尾或者年底,某些廣告中介發現年度獎勵目標可能完不成,這涉及返點策略,這可是很大一筆錢,於是就瘋狂作弊消耗客戶資金,突出浪費掉客戶的預算。這事簡直太常見了。

案例 3:縱容欺詐廣告

不解釋了,說的夠多了。

案例 4:濫用資源

為了完成收入目標,將一些本應該用於提升用戶價值和企業信用的流量或產品資源過度商業化,殺雞取卵,以犧牲長遠發展和企業品牌信用為代價,換取短期財務收入。

你可能會想到百度的案例,其實我想說,這一點已經坑死很多傳統巨頭了,比如曾經華人的驕傲,著名的王安電腦,也是死於這一點。

案例 5:賤賣資源

為完成收入目標,對一些優質資源采用捆綁,賤賣,或者高額返點,返現的方式。這也是一種為短期效益,犧牲長期利益的舉動。

實際上我們所說 kpi 的主要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不一致。

上次文章後無數人提到 google 的 okr,很抱歉我還真不知道這個玩意,所以看了一下,但並沒有深入了解。我這里註意到了評分體系,用評分與量化結合來看也許是個不錯的思路,也就是將量化無法精確判斷的行為價值,用人來識別。當然,我的理解未必正確,但正好說說關於評分的事情,因為挺多公司用這個方式來評定員工的。

用人的評分來代替量化指標這個方法好不好呢?如果你的員工都是聰明的人,是誠實而且具有判斷力的人,這個方法是 ok 的。

如果不是,這個方法是致命的。中國其實很多公司也是這樣做,在沒有明確業績指標的情況下,由管理者給員工評分,部分采用相對民主的方法,由員工自評 + 員工互評 + 管理者評分; 員工給管理者打分的,目前還沒聽說有。

評分方式非常取決於評分人的能力和品德,所謂能力,是能夠識別人才的價值和貢獻;所謂品德,是不埋沒不壓制人才的成長和提拔。二者缺一不可,有那種人品其實蠻好的老好人領導,然而能力跟不上,判斷力就上不去,那麽出現人才被壓制就在所難免了。

其實很多 KPI 指標,本意是好的,不論是活躍用戶數,有效的訪問量,或者收入,畢竟這些都是公司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但在執行中,如果唯數據論,而失去了一些價值的判斷,甚至是為了滿足領導不切實際的目標,而以犧牲信用和持續性為代價,那麽這個 KPI 就成了公司發展的毒瘤。

很多朋友問,那正確的激勵體系是什麽,我不是管理學專家,從來沒學過企業管理的課程,我只能說拋磚引玉,說說一些粗淺的想法。如果有這方面比較成功的範例,還請多多指教。

1、雇傭優秀的員工,是最重要的

所謂優秀,是具有目標感,價值觀和自約束能力,對於優秀的員工,只要讓他和你的長遠目標一致,剩下的事情幾乎都不用管了。

facebook 也好,google 也好,他們的初期,都是由一些最優秀的人才組成的。

特別是一些管理崗位,對人品,能力的要求更高。如果用錯一個管理職位的人,那麽對整個部門的傷害是極大的,任何 kpi 都挽救不了。

2、雇傭優秀的員工,是最重要的

多個維度的 kpi 設計,盡可能減少負激勵效果。我的一個不成熟的想法是這樣的,將 KPI 切分為業績維度,質量維度,反向維度,所謂業績維度,也就是我們常見的,所謂日新增,日活躍,收入,pageview 等,這些常見 KPI 的數據。

所謂質量維度,是針對以上 KPI 的數據質量評判的維度,比如技術研發和運維,線上可用性,穩定性可以是一個質量維度。你的系統上線後,可用性做到 99.9%,還是 99.99%,這個指標比你工作量可能還重要。此外,對業務需求的滿足度和響應效率可能是一個質量維度(防止小題大做和過度架構,同時也兼顧業務訴求的擴展性,當然,說出來比較理想主義)。

比如對於運營,用戶留存就是一個質量維度,如果刷出來很多新增和活躍,但是持續留存很差,說明這個數據質量是很差的。用戶的平均訪問深度,整體回訪率可能都是質量維度,當然,實話說這些數據依然存在刷的可能性。但畢竟比單獨只看一個用戶數指標要好一些。

比如對於銷售,客戶續費率,用戶投訴率,都是質量維度。所謂反向維度,是針對短視行為,具有破壞性行為的遏制手段。

比如,對一個搜索引擎銷售而言,應該有廣告質量監測委員會和投訴處理的部門,如果發現有欺詐廣告,則該部分所有消費行為記錄為壞收入,那麽相關銷售及主管負連帶責任,在記錄 kpi 時,比如說,一份壞收入要抵扣十份好收入的業績。這樣追求業績的銷售也就不敢過於放縱甚至協助騙子廣告主躲避審查。

比如,對濫用資源和賤賣關鍵資源的行為,應記錄為反向 kpi,一旦查證,必須從已完成業績中以多倍方式抵扣。

再解釋一下,如果你要用壞的方式完成業績,那麽將這部分業績從你正常完成的業績中加倍乃至加多倍扣除,以此約束員工的執行,但問題在於,管理者必須十分明確並能夠判斷壞的行為,這里仍然存在大量人為操作的空間。

3、企業的利益激勵機制

短期激勵與長期激勵結合。讓員工對企業的長遠目標有期待,而更好的有主人翁的意識。股權,期權,分紅權,都是一些可用的辦法,但更重要的是,企業的負責人,應該將員工,特別是核心員工,視同合夥人,而非打工仔,讓員工對企業的參與感和代入感更強一些。

當然,這事不能強求,說實話,在職場上,如果讓員工直接作出重大決策,真正能邏輯清晰並且有靠譜想法的人本來就不多。但關鍵崗位,核心位置上,必須要盡力發展這樣的人。

4、允許特權和額外

我覺得 google 做的最好的一點,就是鼓勵員工用 20%時間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一旦被證明是可行的,是有機會成為公司的新產品。

創造力往往來自於員工自發的興趣所至,如果用 KPI,你永遠發現不了這些。要給優秀的員工一些空間,讓他們有發揮的機會,並能夠對他們靈光一閃的創造給予激勵。 而絕大部分公司,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最後,重複一句,盡可能招聘最優秀的人,這是比制定各種 kpi 都重要的事情,一句總結就是,責任心和使命感勝過一切 KPI。

_username=weirongjie12580_副本

KPI 激勵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826

萬惡根源?應否禁寵物繁殖場(二)

1 : GS(14)@2017-08-04 06:36:32

動物保護意識需要長期教育,難以一蹴可及,但動物保育不能因此停歇,有時更需要透過強硬手段,來提供被動的保護策略。洛杉磯的南帕薩迪納市(South Pasadena)日前通過法案,禁止業者透過商業形式販售動物。許多民眾不但推崇這是一項真正的德政,也認為可以讓人檢視不肖繁殖場的問題。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而不只在美國,台灣許多民眾也都對繁殖場議題感到關心。許多不肖業者為了提高獲利,往往在十分不人道的情況下養殖,讓動物們在缺乏慈善與尊重的情況下被飼養。其實寵物店不得販賣動物的法令,在美國早已蔚為一股風潮。過去20年間,包含波士頓、芝加哥、以及洛杉磯等等,已有超過上百個城市禁止販賣「因商業目的而繁殖的貓狗」。在國情不同的情況下,這樣的法令是否能適用於每個地方?在【動物保育系列】第二篇內,來自台灣、美國、瑞士不同人士也分享他們對此事的看法,以及背後的意義。動物收容所所長班克(美國):繁殖場只重視獲利「當有所謂的繁殖場時,這些地方就是利用動物來達到獲利至上的目的,而並非好好的去照顧他們」。帕薩迪納動物收容所所長班克(Julie Bank)表示,即使在美國,繁殖場的生活環境還是很惡劣。「動物無法運動,也無法得到適當的營養,就這樣不斷進行繁殖配種」。班克說,繁殖場裡的幼貓幼犬,通常不到一個月大就會被迫與父母分開,夭折的機率不但高,就算幸運存活被送至寵物店,缺乏社會化的情況也特別高。「此外,當你每在寵物店購買一隻貓狗,你也變相的導致一隻小動物流落到收容所」。寵物店老闆扎克(美國):無法得知寵物是如何被對待「我們聽過許多關於狗狗繁殖場的負面訊息,包含過度繁衍一類的情形,我認為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你根本不知道你所購得的這些寵物,它們在繁殖場是如何被對待的」。在南帕薩迪納開設寵物用品店10年的扎克(Zack),經營以來從未在店裏販售過寵物。他表示自己不願販賣動物的原因,是因為「這些動物到底從哪裏來,它們又過得如何?如果連我自己都不知道它們是怎麼被對待的,我又怎麼敢把這樣的動物賣給消費者」?曾經擔任動物訓練師的扎克表示,自己曾訓練過許多買來的純種狗,屢屢發現許多純種犬隻在不斷近親培育的情況下,生理缺陷問題比一般狗兒更加嚴重,「而我不願成為這種情況的推手」。藝人李維維(台灣):台灣可考慮跟進效法雖然國情不同,但聽到南帕薩迪納立法禁止買賣寵物一事,藝人李維維認為台灣可以考慮跟進。李維維強調,「我絕對不反對買賣這件事情,可是為甚麼現在要開始禁止買賣的原因,是因為有太多的上游(繁殖場)是不好的」。李維維說,每個領域本就都有良莠不齊的情況,台灣也一定有好的繁殖業者,而美國也必定有不肖業者,但是在飼育資訊還不夠透明化的情況下,台灣民眾真的十分難以抉擇。她就曾聽說不肖繁殖場不斷的讓品種犬近親交配,環境也十分惡劣,加上收容所的動物不斷增加,「對我來說,禁止購買其實可以說是被動的處理這些問題」。動物保育士劉偉蘋(台灣):讓買狗人都成為稽查人員相較於多數人反對買賣與繁殖場,動物保育團體《挺挺網絡社會企業》的發起人劉偉蘋,倒是持較為開放的態度。她認為只要有好的配套措施與政策,不讓「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發生,買賣其實也可以是一種選擇。「我們把所有繁殖場都公開,這樣業者就一定要登記,所以你在哪邊做繁殖、場地在哪裏(都很清楚)......甚至提供環境的照片,讓消費者可以自己去選擇很棒的繁殖業者購買」。劉偉蘋認為,台灣的動保制度尚未完全成熟,加上政府的稽查人員不足,「如果這麼做,每個買狗的人都可以成為繁殖業最好的稽查人力」。而旅居瑞士多年、本身就是狗專業訓練師的Mojito,也同意劉偉蘋的說法。她認為只要制度完整,養殖場並非萬惡的根源,「坦白講,它可以是一個賣點,如果一個好的繁殖業者,可以把遺傳疾病給排除掉、把性格上的遺傳病(問題)都排除掉,或者幫狗狗做很好的社會化,那也是很好的事情」。其實針對買賣與繁殖場議題,台灣近年也逐漸跟上美國的腳步,台灣立法院去年中就通過「動保法修正草案」,大幅提高非法養殖場的罰鍰,希望嚇阻不肖業者。不過以動物保育觀念來說,禁止買賣畢竟還是治標不治本的被動方式,重點還是如何提升生命與人道教育。【動物保育系列】最終章,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士也將分享經驗,讓大家了解,如何讓尊重生命成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804/2011156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700

What we are reading:萬惡債為首?

1 : GS(14)@2017-12-05 00:54:09

一直都覺得貨幣與債務是令人摸不着頭腦的課題。故此《Debt: The First5,000 Years》一出版就在我的閱讀清單,到最近才有機會細讀。此書旁徵博引,有多角度可討論。篇幅所限,只談一些我讀得懂的。作者David Graeber是人類學家,現任教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除了這本書,他為人熟悉的,可能是佔領華爾街運動中的口號「我們都是百份之九十九」,據說出自他手筆,可見他是說故事能手。本書縱橫數千年,疏理出一個關於債務、貨幣、暴力的故事。一開始他指入門經濟學課本所教的貨幣起源不符考證,課本說,如果沒有貨幣,便得以物易物。因雙重巧合運作成本相當高,而貨幣正好減低以物易物的運作成本。但作者指出,貨幣出現非要解決以物易物涉及的成本,因為從來沒有以物易物社會。貨幣出現前,人們使用類似記賬的系統進行交易,而非以物易物,只有與陌生人交易,才會用上類似貨幣的東西,記賬為一種債務,因此債務的歷史比貨幣長得多。後來政府發行錢幣,並要求必須以此繳稅,軍事行動令錢幣普及,因給軍隊錢幣比供應實物來得容易,並衍生出市場。貨幣的背後著含着暴力:使用指定貨幣交稅甚或進行日常交易顯然是強制的,後來出現的信用貨幣,並未減低這暴力含義。債務與奴役悉悉相關,作者舉例指,兩河流域的早期農業社會有歷史上最早的有利息實物借貸,年利率高達20%,運氣不好(如失收)貸款人便會因無法償債而成為奴隸。作者還提出,歷史上有貴金屬錢幣──信用貨幣──貴金屬錢幣──信用貨幣的循環,而每次用貴金屬錢幣的時代,剛巧都是較為暴力的時代,如中國的戰國時代及同時期歐洲羅馬帝國擴張至後來崩潰、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人在新大陸開採貴重金屬而血腥奴役當地原住民等。作者似乎想說,至今有權者仍以操縱貨幣、債務以奴役一般人。書裏面的考古、歷史、人類學資料非常豐富,讀得過癮,但過癮不等於證明。由於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的局限,人文學科很多時難以做到嚴格意義的證明(也許目的並非如此),作者似乎試圖說服讀者,債務、貨幣為一切奴役、暴力的根源。但是,不只貴重金屬,人類歷史上任何資源爭奪都充滿血腥暴力,邏輯上,這要比較有貨幣與?有貨幣兩種情況下暴力程度是否不同,但技術上這難以做到。結果這類論說很容易演變成「鬼故」:信則有,不信則無。此外,書中引用很多當代人類學研究,但這些研究結果能否輕易推廣至古代農業社會?我有懷疑。總括來說,這本書能引發思考。但要小心,不要混淆事實與臆測。羊獅虎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03/202332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8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