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智能手機之戰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8/56685.html

手機生態圈

每年的9月都不會讓手機迷們失望。北京時間9月11日,蘋果傳聞已久的iPhone 5S和廉價版iPhone 5C總算發佈了。而Android陣營也不甘示弱,從8月22日的vivo X3開始,8月28日的華為榮耀3、9月2日的魅族MX3、9月4日的三星Note 3和索尼Xperia Z1,到9月5日的小米3,個個爭先恐後,智能手機百花齊放,進入了競爭最激烈的時期。

今年中國的果粉們有福了,他們將第一時間看到蘋果的iPhone 5S/5C等新品,這也是蘋果公司首次在中國單獨舉行的新品發佈會。在此之前,中國消費者要比美國消費者落後很長時間才能拿到蘋果的新品。無獨有偶,9月初索尼也將中國作為手機新品XperiaZ1在全球首個上市的市場。

海外手機巨頭們確實越來越重視中國市場了。過去幾年裡,重視中國市場的三星和蘋果都嘗到了不小的甜頭,而漠視中國的HTC、LG卻嘗到了苦果。不過,具有諷刺意義的是,蘋果和索尼對中國市場的重視,恰恰也與他們在中國市場上遇到的很大挑戰有關。

挑戰與機遇

《福布斯》近期發佈的2013年最具創新能力企業排行榜顯示,蘋果的下落速度十分驚人,今年在該榜單上僅排在第79位,要知道,在2011年時,他們是排在第5位的,兩年間竟然下降了70多位。

在過去的幾年間攀上IT企業難以企及的高峰後,蘋果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尷尬狀況。《金融時報》的評論文章稱,蘋果正面臨困境,其一是過於依靠市場升級,舊款產品成為銷量主力軍;第二便是命運與iPhone緊密聯繫,因此,蘋果掌舵人如何實施新iPhone戰略,變得尤為重要。

從數字上可以更直觀地瞭解。蘋果公佈的2013年第三財季財報顯示,雖然旗下各種設備的銷量繼續增長,但利潤卻下降了不少,69億美元的淨利潤與去年同期的88.24億美元相比,下滑了22%。其中大中華區營收劇降,僅有49億美元,與上一財季的82億美元相比大降了至少40%。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公佈的數據也顯示,iPhone第二季度市場份額從去年同期的16.6%下滑至13.6%,而三星手機的市場份額則從去年同期的31%增長至33%,在該季度,三星手機的出貨量已是蘋果的兩倍多。

參與到手機大戰的手機廠商,除了HTC、索尼等國際廠商,小米、魅族這樣的國內新生力量也加入到戰局。

2008年,對於世界通信市場來說,中國的山寨機讓眾多手機廠商大跌眼鏡。隨著創新意識的不斷增強,國產手機目前正擺脫山寨的陰影,開始打造屬於自己的民族品牌。

「2011年之後整個手機市場的結構開始顛覆,到了2012年,整個結構發生了完整的變化,以『華聯米』為代表的國產品牌開始加速進場」,北京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劉德寰說,在智能手機市場當中,小米比聯想發展得還要快,而且佔有率今年還會提高。

2013年國內第二季度手機銷售市場調查顯示,排在前五位分別是三星、聯想、酷派、華為、中興,「中華酷聯」作為傳統手機廠商的代表在市場份額上表現突出,「小步金魅」(小米、步步高、金立、魅族)同樣毫不遜色,它們在個性化創新和新媒體的成功營銷吸引了很多追求差異化的消費者。伴隨著紅米手機一次次的創造出銷售奇蹟,華為P6的銷售熱,國產手機上演了一幕幕對蘋果、三星等品牌的成功「逆襲」。

不久前小米推出的紅米手機,讓業界吃了一驚。有媒體報導稱,當小米通過網絡發佈最新一款紅米手機時,出現了比當初排隊買蘋果手機還要瘋狂的景象,10萬部手機,700多萬人預約登記,開售後短短90秒被一搶而空。同時,紅米的火爆行情也帶動了其零部件供應商的業績上漲。按小米CEO雷軍的話說,小米的定位就是高性能和高性價比,針對性能敏感的用戶群。紅米是高體驗和高性價比路線,主要面對普通用戶,就是說夠用、適用、能用,可能炫技的東西少一點,所以強調的是高體驗。這樣來實現和小米品牌的差異化定位。

其實在今年年初,各大外資手機品牌技術創新乏力,產品出現停滯,已經有人預測國產手機將會獲得機會,手機行業近大半年的演進也印證了這一說法。不過,國產手機上半年的興旺並不在中高端市場,而是在中低端市場。價格在1000~2000元區間的市場迅速被國產手機佔得先機,一眾廠商很早就把千元智能機戰略作為年度計劃,並且逐步完善短板、建立從定位、設計、研發、品牌、生產、營銷、服務的全方位推進,清晰的步伐使得其產品優勢不斷加強。

高端化

國產智能手機份額已經明顯擴大,在擴大的過程中所做的芯片研發、設計、測試、製造、品牌、售後服務等一系列環節得到全線提升,這其實就是品牌的打造,為進軍高端市場提供了基礎條件。

之前,很少有國產手機敢於售價超過2000元,2000元似乎成了洋品牌和國產手機的分水嶺,洋品牌不願涉足2000元以下,國產品牌無力出擊2000元以上。

然後,在中國3G僅僅商用4年後,這一界限被打破了,先是今年6月,華為P6打響了中國品牌手機在全球進軍中高端的戰役,然後是中興開推GRAND S和Nubia系列的售價兩三千元以上的手機,然後,9月底,酷派聯手中國電信推出了新一代旗艦產品大觀4,定價近4000元,創下國產智能手機的價格新高峰,其實宇龍酷派是最早做高端品牌的廠家,多年來一直堅持做高端市場,也是國產品牌中產品價格唯一能夠超過4000元的廠家,近10年來,積累了100多萬高端用戶。而10月5日,聯想集團也宣佈面向全球推出智能手機高端子品牌Lenovo VIBE,這是聯想宣佈進軍移動互聯網戰略後推出的首個手機子品牌,並專門面向高端智能手機市場。

這一動力來自於以往令人鬱悶的信息,10月5日,三星電子公司預計,第三季度運營利潤將從去年同期的8.06萬億韓元增長至10.1萬億韓元(約合94億美元)。這一業績好於分析師,此前由彭博社調查的32位分析師的平均預期是9.96萬韓元。這家亞洲最大的科技公司推出的低價格Galaxy智能手機,迎合了中國、印度和中東市場的需求,這讓該公司在同蘋果等高端產品競爭中有了利潤支撐。

而蘋果公司的利潤更高,其與三星加起來的利潤被認為超過了手機業利潤的100%,這讓國產手機感覺如芒刺在背。

而另一方面,根據權威調查機構Canalys發佈了全球第二季度智能機市場份額排名,三星、蘋果公司列前兩名,而聯想和酷派緊隨其後,它們的出貨量分別為1130萬部、1080萬部。華為與中興則分列第6、第7名。也就是說,前10名中就有4名是中國品牌,而中國品牌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則更高,被認為超過了70%,這顯然是中國品牌手機廠商進軍中高端的底氣。

事實上,剛剛上市的Note 3和iPhone 5S也給了中國廠商們以信心,這兩款號稱「旗艦中的旗艦」的手機一登陸中國市場,即遭中國運營商降價促銷,這可能是洋品牌手機巨頭在中國從「太空墜落到地球」之始,也表明這些全球著名機型的神聖光環不再。

洋品牌的優勢主要在於產品設計、品質和品牌,缺陷在於價格過高。iPhone新品的高價早就為用戶所詬病,尤其是最近剛推出的iPhone 5C在配置上其實就是彩殼版的iPhone 5,但售價卻仍高達4488元,遭到業界廣泛質疑。

相對於國際品牌廠商而言,國產手機廠商也有諸多強項,在渠道覆蓋、運營商關係和快速響應能力等方面的優勢已開始逐漸放大,這對於他們發力高端市場同樣有著助推作用。

4G的機會

到2020年,中國的3G/4G用戶普及率將達到85%,用戶數超過12億,4G基本覆蓋城鄉——這是國務院近期公佈的《「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勾勒出的一幅圖景。

12億的3G/4G用戶總數,相當於「歐洲+北美」人口總和。這一數字也預示著,4G將成為移動通信有史以來用戶數增長最快的技術之一。

在國內市場由2G轉向3G的過程中,由於智能機大潮的同時到來,國內手機市場經歷了一輪大洗牌。以「中華酷聯」等為代表的國產廠商,憑藉Android系統迅速崛起。國產手機也早已奪下了國內智能機市場的半壁江山。

如今,隨著我國4G發牌日益臨近,眾廠商們對此也摩拳擦掌,或已經推出了支持LTE的機型,或表示產品已經就緒只等發牌。大家都不希望在這一輪變革中落後。三星、蘋果、索尼等國際手機品牌,還有酷派、中興、華為等國產品牌的多款4G手機也已獲得工信部入網許可,準備在即將到來的4G時代一較高下。

中國已經明確將在2013年年底之前發放4G牌照,不管是通信設備廠商,還是手機終端廠商們,現在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國市場。國際廠商如蘋果、三星等,在其最新的旗艦產品中,都已經明確能支持中國的TD-LTE標準。

圍攻蘋果之戰

這是一個讓人有消費衝動的季節。所謂「金九銀十」,每年秋天,都是商家推出新品,拉動消費之時,手機廠商也不例外。強大的配置、炫麗的外形、新穎的功能,每年9月,各大手機廠商都摩拳擦掌,推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新機。其中,擁有廣大粉絲、備受追捧的蘋果新機發佈會自然是萬眾焦點,而其他手機廠商,似乎有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不約而同地都搶在蘋果之前發佈新機。蘋果,這個在手機市場上縱橫多年、具有喬布斯王者風範的品牌,在喬幫主離世後,遭遇了眾多其他品牌的圍擊。

新機扎堆發佈

9月2日,魅族打響了圍攻蘋果的頭一炮。在魅族新機的發布會上,MX3在眾人的期待中亮相。MX3從外形上看,頗有三星「Note」 范兒, 5.1英吋高清屏,搭載了三星的Exynos5420雙四核處理器,運行Flyme3.0系統,售價2499元起。魅族董事長黃章也宣稱MX3為「更好用的大屏手機」。他說:「雖然比MX2大了一圈,但手感很好,Flyme 3.0 非常棒,日常單手操作也很方便,省電和發熱都有很好的優化。」

魅族的老冤家小米則緊跟其後,於9月5日推出了小米3手機。近年來,小米可謂是國產手機中風頭最強盛的品牌,其飢餓營銷策略也極為成功,甚至形成了一個與「果粉」抗衡的「米粉」的群體。小米3搭載的處理器是口碑較好的高通驍龍800和英偉達Tegra4。發佈會上,雷軍甚至不惜血本請到了這兩家公司的高管到現場,用蹩腳的美式中文向大家介紹自家芯片。會場上米粉們此起彼伏的歡呼聲,讓小米發佈會充滿狂熱的氣氛,從雷軍的造勢來看,小米3的銷量前景一片光明。

最有實力與蘋果一較高低的三星,9月4日在德國柏林召開了主題為Unpacked 2013 Episode 2的新品發佈會,主角則是傳說了大半年的Note3。Note 3是三星在今年下半年主推的旗艦大屏手機,它將配合三星S4全力阻擊即將發佈的蘋果iPhone5S。Note3搭載了高通驍龍800的八核處理器,配備了3200毫安時的大電池。同時,三星在發佈會上還推出了一款內置了部分手機功能的智能手錶Galaxy Gear。這款智能手錶擁有一塊1.67英吋的顯示屏,外形看起來很像普通的電子手錶,可以利用藍牙與三星的智能手機連接,每當手機收到信息時,Galaxy Gear便會提醒主人,並提供簡單的預覽功能,智能手錶和手機的同時推出,既吸引了眼球,又有利於二者銷售的相互促進。

和三星一同發佈新機的還有索尼。在德國柏林消費電子展上,索尼發佈了Xperia Z1,這是索尼愛立信「離婚」後的第一款產品。Xperia Z1集成了索尼Walkman以及索尼 G 鏡頭和BIONZ影像處理芯片,實力同樣不容小覷。

在圍攻蘋果的隊伍中,可以看出這些機型都具有較高的性價比,而一向高傲的蘋果,將如何應戰呢?

蘋果登台迎戰

北京時間9月11日凌晨1點,全世界果粉翹首以盼的蘋果新機終於在千呼萬喚之中登場。這款新一代iPhone以深空灰、金色、銀色三色亮相,而金色則成為中國果粉口中的「土豪金」,於是,「土豪金」在中國瞬間風靡。同時,廉價版iPhone5C也將首度面世。廉價版iPhone的推出是全球高端手機市場萎縮的信號,一貫高傲的蘋果,在喬幫主離世後,也不得不放低姿態,迎合中端市場。從今年的手機廠商佈局來看,不難發現全球市場需求的變化:發達國家的高端手機市場已經趨於飽和,普及率接近巔峰;而在市場滲透率較低的地區,消費者則無法像發達國家消費者那樣花費一樣多的錢來購買智能手機。

在圍攻蘋果的幾款手機中,除了三星Note,其他幾款手機均面對中端市場,售價在2500元左右。在此價位上,國產手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配置不輸於廉價iPhone。而土豪金iPhone5S,則將直接面對三星Note這個強勁的對手。儘管目前看來,蘋果餘威仍在,但相比兩年前佔領市場的絕對地位,已經日漸式微了。2012年,蘋果不斷品嚐著失利的苦果:業績下滑、股價低迷、智能手機市場份額被蠶食。《福布斯》發佈的2013年最具創新能力企業排行榜顯示,蘋果排在第79位,而在兩年前,蘋果高居第5位。2013年第二季度,三星的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為30.4%,領先於蘋果公司的13.1%。三星已佔據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一,成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機製造商,這反映出安卓陣營勢頭之猛。

在蘋果發佈新機之後,每況愈下的蘋果手機在一定程度上振奮了市場信心,此次推出的iPhone 5S繼續得到了果粉的追捧,也新增了一批iPhone 5C的忠實粉絲。

可以看出,在目前的手機行業裡,蘋果獨霸天下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而是呈現出多強競爭的格局。雖然目前三星與蘋果共同位於手機行業的至高位置,但手機行業形勢瞬息萬變,單純的拼硬件已經很難再抓住用戶的心,靠設計賣產品的理念也已陷入瓶頸,因此,手機下一個競爭點將轉向手機軟件設計和應用的個性化方面。這令身在其中的每個品牌都不能掉以輕心,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在市場中站穩腳跟。

豪門末路,舊夢難溫

隨著3G時代的到來,在2G時代下叱咤風雲的手機巨頭們走向了沒落,諾基亞、摩托羅拉、索愛……這些曾經被人們熱烈追捧的品牌,在產業洗牌中轉型太慢,最終不敵新貴,從而走向了沒落的命運。變幻莫測的產業走向讓這些昔日巨頭跌了慘痛的跟頭,它們的遭遇,是一記長鳴的警鐘,發人深省,令人反思。

再見,諾基亞

2013年9月11日,全世界都被一個震撼的消息驚呆了。

這一天,微軟宣佈以37.9億歐元收購諾基亞商業部門;同時以16.5億歐元收購其專利組合,共計54.4億歐元,約折合71.7億美元。消息傳來,舉世唏噓。

曾幾何時,諾基亞清脆的手機鈴聲佔領了全世界的大街小巷,諾基亞打出了驕傲的廣告:每眨眼一次,就能賣出一部諾基亞手機。它統治了多年的手機市場,王者地位無可動搖,然而,在安卓系統席捲而來、蘋果手機橫空出世後,諾基亞的市場地位被一點一點地噬空,直至完全崩塌,就此委身下嫁。曾經流行的著名機型,而今已成為只能追憶的往事。這家歷經輝煌的百年企業,在時代變換的急促節奏中,終於被遠遠地拋在了後面。

諾基亞的衰落,從2007年便已初顯端倪。那時候儘管它仍雄踞可觀的市場份額,但喬布斯已經攜著iPhone橫空出世,移動互聯網的大幕在隱約之中即將開啟。當顛覆者喬布斯說出「今天,蘋果重新發明了手機」之時,諾基亞的高管卻嗤之以鼻,認為「蘋果在手機市場不會成為一個強有力的對手」。王者傲慢自負本是常情,但驕傲的姿態卻不能代替審時度勢的企業規劃。諾基亞對塞班系統的戀戀不捨、以極為緩慢的速度推出超級機型、對行業趨勢的錯誤判斷,使得整個企業的戰略選擇錯誤,其衰敗在那時已經埋下了伏筆。

當蘋果手機以野火般的速度橫掃全球後,諾基亞如同被當頭潑了一盆冷水,這個昔日王者終於被潑醒了,然而,面對變化中的形勢,它卻不由得打了個寒戰,接下來做了一個令人大跌眼鏡的決定:換帥!換帥如換刀,如果此時換對了一個CEO,或許還可一搏,但2010年,諾基亞卻選擇了來自微軟的埃洛普出任CEO。微軟出身的埃洛普上任後的第一個重大選擇,就是為諾基亞智能手機選擇Windows系統。相比iOS、安卓,存在感很弱的Windows系統如何抗爭?經歷了三年的掙扎,這家充滿無數榮耀的百年企業,終於無可奈何地走向了被收購的道路。

從諾基亞的命運可以看出,移動互聯網大勢來臨對於世界的顛覆性,在這樣的形勢下,必須以顛覆的思維來面對,否則便無法登上這列呼嘯而過的時代列車。

黑莓,大廈已傾

Blackberry,這個品牌曾在美國市場獨領風騷,在「911事件」中,美國通信設備幾乎全線癱瘓,但美國副總統切尼的手機有黑莓功能,成功地進行了無線互聯,能夠隨時隨地接收關於災難現場的實時信息。之後,在美國掀起了一陣黑莓熱潮。

黑莓一直以來都以全鍵盤和BBM等諸多強大功能而令商務人士所喜愛,但大屏手機時代來臨後,黑莓卻依然沉迷於全鍵盤戰略之中,之前的黑莓儘管生產過如9810這一類全觸控的手機,但因其搭載的操作系統並不適合全觸控手機,結果以失敗告終;其後生產的9900搭載了全鍵盤的觸控手機,卻也無法如同真正的大屏手機給用戶帶來良好的消費體驗,從而沒有引起市場的水花。可以說,黑莓始終無法完全放棄全鍵盤戰略。實際上,縱使全鍵盤有很好的輸入體驗,但手機對於如今的人們已不僅僅是通訊工具了,而更多地用於玩遊戲、看電影、聽音樂、上網以及瀏覽辦公文件,這一切都需要一個大屏幕手機來實現,而全鍵盤手機對於這些應用體驗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直到去年,黑莓才發佈了真正全觸控操作的BB10,但經歷了多年的不合時宜,如今再挽回早已是有心無力。

今年8月,黑莓宣佈出售自己,或者結盟和組建合資公司,9月,加拿大億萬富豪沃薩旗下的楓信公司以47億美元收購黑莓,二者已簽訂意向書,至此,黑莓這家往日的豪門,已是大廈傾倒。

索愛,回憶不再

索愛,這個品牌曾經是「潮機」的代名詞,它代表著時尚、潮流、年輕、活力,而如今,也變成了永恆的回憶:2012年2月17日,索尼正式收購愛立信持有的索尼愛立信50%的股份,標誌著索愛正式成為索尼的全資子公司。

人性化的設計、強大的音樂功能,還有靚麗的外形,索愛手機一度是年輕人追捧的對象,而今這家公司已經被換成了一個陌生的名字:索尼移動通信AB。

回首索尼和愛立信的十年婚姻,它們曾經共患過難,也嘗過小康滋味,但如今卻成為一對貧賤夫妻,不得不走上分道揚鑣的道路。從2001年開始,索尼和愛立信將各自前途未卜的手機業務進行整合,聯姻之後,適逢手機市場首次溫和革命,也即音樂、拍照功能大行其道,此時索尼把自身工業設計、音樂方面的優勢移植到手機上,而愛立信則彌補了索尼電信技術的短板,二者可謂天作之合,因此索愛手機一度在全球市場上風生水起:紅外、彩信、炫鈴、攝像配上靚麗的外形,讓年輕人如痴如狂,它最輝煌的時刻,銷售量擠進了歐洲、美國前三甲的位置。可隨著蘋果手機以摧枯拉朽之勢問世,索愛遭遇了重創,自2008年之後,它幾乎徹底退出了巨頭行列,近年來公司更是處於尷尬的虧損狀態。

索愛曾經引領過時代的潮流,如今卻在潮流的漩渦中沉淪衰敗,它和諾基亞、黑莓一樣,由於跟進智能手機的腳步有些蹣跚,被永遠地留在了功能機時代。

摩托羅拉,虧損何時止?

在1G時代,那傳說中的大哥大,是人人夢寐以求的奢侈品。那時的摩托羅拉,可謂風光蓋世,是無線通訊領域的絕對領導者。

在2G時代,明星機打天下,摩托羅拉推出v3機型獲得大賣,這一成功讓摩托羅拉保住了一方霸主之位,卻也使摩托羅拉對v3系列發力過猛,在被諾基亞多機型戰術超越之後,被遠遠的甩在了後邊。2007年,摩托羅拉發佈RAZR2手機後業績達到了歷史最高點,但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RAZR讓摩托羅拉曾經一度威脅到諾基亞市場份額第一的寶座,也使得摩托羅拉失去了創新的原動力,一味追求超薄,平台混亂不堪,導致了連續4年的虧損。

時至今日,摩托羅拉依舊是對講機行業的領跑者,而且和機頂盒業務一起被保留了下來,但其手機業務,已經全然衰落。2011年,谷歌以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業務,但被收購之後,該部門也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根據谷歌發佈2013年第三季度財報,被收購後的摩托羅拉移動第三季度淨虧損為2.48億美元,並且虧損幅度相比去年有所增大,摩托羅拉被收購後至今已累計虧損達10億美元。

今年7月,摩托羅拉推出了三款Droid系列智能手機,得到了外界不錯的評價,但令人遺憾的是,其市場銷量並不盡如人意,8月,摩托羅拉推出了新品手機Moto X,還針對其打造了專屬平台Motomaker,可滿足用戶的自定義需求,但同樣銷量平平,只是在美國有一部分市場。9月,摩托羅拉聯合美國運營商Verizon推出了三款全新的RAZR系列手機。從摩托羅拉的動作來看,這個曾經的巨頭仍然希望在手機領域打一個翻身仗,但在目前一再虧損的情況下,不知谷歌對於摩托羅拉還有多少耐心。

從2G時代的產業鉅子到3G時代的窮途末路,諾基亞、索尼愛立信、黑莓和摩托羅拉的命運讓人們不得不深思:無論根基多麼穩固、實力多麼雄厚的企業,在面對市場變化時,都要及時調整方向,否則,再大的船,也難以抵擋驟然襲來的海浪,如若不能順勢漂流,則可能會沉淪海底。

國產手機阻擊戰

智能手機或許正成為國產手機超越國際品牌的一次重要契機。

目前,我國手機產業抓住由傳統手機向智能手機轉型升級的機遇迅速崛起。以「中(興)華(為)酷(派)聯(想)」為代表的國產品牌手機企業發展壯大,產銷量躋身全球前十。今年上半年,國產品牌智能手機銷量達1.3億台,較2012年同期增長115%,在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佔比超過60%,聯想、宇龍、華為、中興進入國內市場智能手機銷量前五。

相比之下,三星和蘋果的增長勢頭有所放緩。根據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的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第一季度,蘋果公司市場佔有率為18.2%。比去年同期至少下滑10個百分點。

國產手機的發力難免會讓一些廠商、一些人心中產生憧憬。2013年或許成為國產手機的翻身年。

市場風向變了

市場研究機構易觀國際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三星依舊在第一季度排名榜首,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達到17.3%。聯想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為13.1%。宇龍份額為10.3%,華為份額為10.1%,中興通訊為6.9%。蘋果僅排名第六位,市場份額為6.4%。OPPO排名第十,市場份額為2.9%。

華為、聯想、小米等一批國產手機企業代表,通過創新商業模式,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比如,今年華為加速對中高端智能手機市場的佈局。1月發佈了5英吋Android智能手機Ascend D2,售價3990元,為華為目前國內售價最高的手機。其後又分別推出多款高端產品,特別是今年6月,華為推出的Ascend P6,國內售價2688元。該機厚度只有6.18毫米,以纖薄設計為突出特點。根據Gartner的數據顯示,2013年第一季度,華為全球手機銷量為1111萬部,位列第六,智能手機方面華為銷量為933萬部,僅次於三星、蘋果和LG。此外,聯想採用與與英特爾合作高端智能手機,中興實施雙品牌戰略(中興、努比亞兩個手機品牌)以及小米進行的互聯網營銷戰略,都顯著提升了市場佔有率。

小米CEO雷軍表示,希望將小米轉變為一個軟件公司,擴張其互聯網平台。對於小米來說,智能機是出售利潤更大的產品的載體。

國產品牌智能手機銷量爆髮式增長的原因:一是隨著我國信息化建設的快速推進,信息消費蓬勃興起,百姓對智能手機需求日趨旺盛,成為市場熱點。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將達3.012億部,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上佔有32.8%的份額。二是國產品牌智能手機企業苦練內功,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積極推出符合國情、適應市場需求的智能手機產品;三是電信運營商通過大規模定製和集團採購、話費補貼、合約購機等方式拓展市場,有力地推動了智能手機的普及;四是以即時通信、音視頻、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移動支付等為代表的移動智能應用和服務快速興起,帶動智能手機市場不斷增長。

高端市場仍存變數

雖然國產手機開始與三星、蘋果展開正面較量,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高端市場和淨利潤方面,仍然與國際品牌存在一定差距。

市場調查機構Canaccord近日研究報告顯示,2012年蘋果、三星兩家企業從手機市場賺到的利潤達到了全球總利潤103%。相比之下,國產手機的整體利潤率只佔蘋果、三星利潤的一成左右,完全無法與洋品牌抗衡。

業內人士表示,洋品牌的平均售價是國產品牌的4倍,目前國產手機的利潤還很難與洋品牌抗衡。目前國產手機品牌的利潤率僅僅有10%左右,而互聯網營銷方式的利潤會高一點,但不會太高,因為包括芯片、操作系統等核心東西都控制在外國廠商手中,而對比之下,蘋果公司的毛利率則超50%,其他國際知名廠商則多在30%左右。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稱,目前國產手機仍然是以量取勝,互聯網企業進入手機領域如何保證有利潤仍是頭等大事,部分企業最後或是只賺吆喝不賺錢。

而從市場表現來看,蘋果iPhone、三星Galaxy的確是最賺錢的兩大智能手機系列。首先是出貨量高,iPhone自2007年推出以來總出貨量接近3億部,三星則在9月宣佈GalaxyS系列全球出貨量突破1億部。售價方面,iPhone和GalaxyNote、GalaxyS3在4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場幾乎沒有對手,有些國產手機品牌即使推出了這個價位的產品,銷量也難以與iPhone和Galaxy抗衡。

組合拳發力4G

手機行業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行業的快速變化既是挑戰,更是機遇。因為只有在變化中,國產手機企業才會迎來自己的機會。而4G即將出現,恰恰是國產手機下一步發展的支點。

不管是通信設備廠商,還是手機終端廠商們,現在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國市場。因為中國已經明確將在2013年年底之前發放4G牌照。國際廠商如蘋果、三星等,在其最新的旗艦產品中,都已經明確能支持中國的4G標準。

國際巨頭對於中國4G市場的重視,無疑也會給國產手機廠商們帶來更大的機會。行業分析人士認為,2G轉向3G,行業發生了巨大變革,核心原因是由「功能機」向「智能機」的跨越,手機行業的玩法和規則都發生了變化。搭載智能操作系統的大觸屏手機開始佔領市場,從前的全鍵盤手機、翻蓋手機、滑蓋手機等等都失去了吸引力。

而4G相比於3G,最大的變化就是網絡速度的提升。手機的其他核心要素,大屏幕、電池技術、操作方式等並沒有大的變化。因此,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除芯片之外,其他東西都是跟3G手機的產業鏈一樣。「屏幕、內存、模具,這些東西都是一樣的,它的成熟度就很快,可以很快發展起來。」

在4G手機的產品佈局方面,中興、華為、酷派已經基本上與國際廠商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其中,酷派已在2012年與美國運營商MetroPCS達成合作,在美國市場聯合推出酷派首款4G智能手機QUATTRO;中興在海外市場也推出了單芯片4G智能手機Grand X LTE,並將在國內市場推出支持TD-LTE/FDD/TD-SCDMA/GSM的單卡雙待多模4G手機Grand Memo LTE;華為也已經在海外市場推出4G智能手機Ascend D2 LTE,並推出了自己的國產LTE芯片。華為終端中國區總裁王偉軍表示,未來在4G產品,以及更多的千元機產品都會採用中國的芯片。

此外,行業人士還表示,對於國產手機而言,迅速搭建起社會化營銷渠道和塑造品牌形象,也是真正與國外手機品牌抗衡的關鍵。

目前,華為、中興、聯想、酷派等,原本主要的銷售渠道均為運營商定製模式。然而運營商渠道雖可帶來規模增長,但利潤率低下;相反,社會渠道雖規模不大,但利潤率相對高,且相比前者對手機自身品牌的提升幫助較大。此外,消費者對國產手機仍抱有「低端」「廉價」的印象,這種有銷量、無品牌的尷尬現象是國產手機廠商面臨的共同境遇。一味地打硬件戰、價格戰很難持續發展,而國際品牌特別是蘋果的「深度定製硬件+軟件」模式,是國產手機未來應發展的重點。

3G時代已經進入尾聲,隨著未來4G出現,手機行業將迎來初春溫暖的陽光。如果說3G的出現,讓國產手機企業借助著移動互聯網的春風,開始與國外品牌展開競爭的話,那麼未來4G的出現,則使得國產手機與國外手機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是中國手機企業新的市場空間。未來,究竟誰能順勢起航,實現華麗轉身,我們拭目以待。

小米入席

兩個月前,谷歌Android產品開發副總裁雨果·巴拉趕赴北京,他的目的是位於北京中關村的小米科技有限公司。雨果·巴拉將負責領導小米的國際業務開發工作,這是最備受矚目的硅谷高管轉戰中國市場的事件之一。作為一家中國本土的智能手機廠商,小米的產品已經躋身國內市場上最酷的手機之列。

眾所周知,小米手機始終處於供不應求狀態,以前的多輪開放購買都在短時間將備貨銷售一空。2011年12月18日,小米手機首輪備貨10萬台,但零點開放後三小時宣佈售完,而到了2012年1月4日,小米公司再次備貨10萬,也很快在三個半小時內售完。去年,小米銷售總量為720萬台,今年上半年已經銷售超過700萬台。該公司2013年上半年的收入為132.7億元人民幣,已經超過了2012年公佈的126.5億元人民幣。

事實上,自小米手機問世以來,業界關於小米是否成功有過不同爭論。如今來看,市場持續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態,已經證明其價值所在。不論是否存在飢餓營銷還是輿論炒作,不能否認的是,小米手機注定是中國手機產業的一個傳奇。

電子商務銷售

小米到底有何獨到之處呢?

有人說小米手機還算可以的硬件配置是現有技術的組合,稱不上是重大技術創新。MIUI操作系統是在Android基礎之上做出改進,也沒有太大的新意。而米聊雖然號稱有數百萬用戶,比起QQ來說就小巫見大巫了。筆者作為一名資深的智能手機控,也完全同意以上說法。

高規格的硬件配置、MIUI操作系統、米聊,單個說來都談不上什麼重大創新。但當雷軍將這些全都整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擁有了一種神奇的力量。

小米手機除運營商的定製機外,只通過電子商務平台銷售,最大限度地省去中間環節。通過互聯網直銷,市場營銷採取按效果付費模式,這樣的運營成本相比傳統品牌大大降低,從而最終降低終端的銷售價格。

與其他電子商務企業不同的是小米從未做過廣告。雷軍說,保持產品的透明度和良好的口碑,是小米初步取勝的秘訣。從 MIUI 開始,小米就牢牢紮根於公眾,讓公眾(尤其是發燒友)參與開發,每週五發佈新版本供用戶使用,開發團隊根據反饋的意見不斷改進,此後的米聊和小米手機皆如此,而且還鼓勵用戶、媒體拆解手機。

有人說發燒友是一個特定的用戶群,不一定能代表廣大用戶,但這些人其實是最苛刻的用戶,他們的反饋意見將推動小米手機不斷地改進用戶體驗。而且數十萬人的發燒友隊伍將成為口碑營銷的主要力量。小米的成功,在於依靠 MIUI 和米聊用戶,以及一批批用戶的口口相傳。

低價高配

目前所有手機廠商的商業模式都是靠銷售手機賺錢,包括蘋果、三星以及國內的華為聯想甚至是深圳的山寨廠商,在商業模式上,小米也可以跟傳統手機廠商一樣靠硬件盈利,但雷軍不,他選擇把價格壓到最低、配置做到最高。

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小米更在意的是用戶口碑,只要有足夠多的用戶,盈利自然不是問題,最後也許小米公司只賣出100萬台手機,但是卻吸引到了幾千萬的移動互聯網用戶。

Google免費Android想的是通過搜索和廣告賺錢。Amazon的Kindle fire低價虧本銷售也是這個思路,只要用戶量足夠多,以後通過終端銷售內容和服務就可以大賺其錢了。

由於手機用戶一升級換手機,這用戶可能就是別家的,所以大部分手機廠商沒有經營用戶的認識,特別是國產品牌,和運營商深度定製的廠商。所以如果只是低價賣手機,用戶又不是自己的,這就沒有意義。

而小米是自己的手機品牌,並且自己有系統級產品服務,能讓用戶不僅是自己的手機用戶,而且是自己的系統用戶,這樣發展起來的用戶就有價值了。其實從這點上說小米與蘋果已經很類似了,區別是蘋果的利潤主要來自硬件,而小米卻不靠硬件賺錢。

差異化競爭

一個小公司,當沒有資源、沒有品牌、沒有用戶,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就必須找到一塊最適合的戰場,讓大公司看著眼饞,就是不敢進來。

顯然,小米正是找到了這樣的一片藍海,小米在不靠硬件賺錢的模式上發展手機品牌,軟硬件一體化,定位中檔機市場2000元,價格不高不低,基本配置還往高端機上靠齊,甚至領先。在這個產品空間以及利潤空間的考慮下,其他廠商不太好進入。

另外,手機與移動互聯網混合的模式也使得小米沒有競爭對手。小米所有Android開發的競爭對手都不是其做手機的競爭對手,所有做手機的競爭對手又都不是其做Android開發的競爭對手。而且就算是競爭對手模仿跟進,將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也是一樣的。

小米相對於一般的Android廠商的優勢是有多個差異化競爭手段(MIUI、米聊等)。 源於Android的二次開發系統MIUI 是個優勢。而雷軍最大的優勢是那些關聯公司(金山軟件、優視科技、多玩、拉卡啦、凡客誠品、樂淘等)。只要雷軍讓小米和這些公司進行服務對接,就有了其他手機廠商都不具有的優勢——低成本,高效率,整合速度快和雙向推動作用。可以形成一個以手機為紐帶的移動互聯網帝國。

手機是目前人們唯一不可或缺隨身攜帶的電子設備,未來所有的信息服務和電子商務服務都要通過這個設備傳遞到用戶手上,誰能成為這一入口的統治者誰就是新一代的王者。而王者必須是硬件、系統軟件、云服務三位一體,雷軍反覆說的鐵人三項賽指的就是這個。而小米正是奔著這個方向去的,也就不難想像為何尚處成長期的小米可以引起業界如此的關注,並取得這樣的成績了。

歷史上銷量最好的手機

1.諾基亞1110是諾基亞公司出品的一款直板手機,外殼有黑色、藍色、灰色、白色、紅色等,琥珀色背景燈。因為有著超高的性價比,所以一直備受人們的歡迎。該機2005年上市,銷量2.5億台,也是唯一一部銷量超過2億的手機。

2.諾基亞3210是一款很能彰顯個人色彩的手機。有著各式各樣的彩色外殼可供選擇,同時,諾基亞3210還有鈴聲編輯功能,可以自由創作出各種富有特色的鈴聲。1999年上市,銷售1.6億台。

3.諾基亞1200在機身配置方面做到了儘可能的節儉,加入了一個對於低端來說非常實用的功能,該機可以按照用戶之前的設置,在通話到相應時間長度時自動掛斷電話,以達到節省話費的目的。此外該機還配備了諾基亞低端產品中常見的手電筒功能,非常實用。2007年上市,銷售1.5億台。

4.諾基亞5230是一款十分經典的手機,在剛剛上市時,5230憑藉其不錯的配置贏得了眾多用戶的喜愛,並且在銷量方面創造了驕人的成績。時至今日還可以看到不少人在用著這款智能街機產品。2010年上市,銷售1.5億台。

5.諾基亞3310內置振動及天線,支持語音撥號、時鐘、情景模式,可換外殼,是一款十分經典的功能機,2000年上市,銷售1.36億台。

6.諾基亞2600是一款以簡約為主體的經典手機,具有獨特的電子表格功能,結合電子表格、計算器和匯率換算器,用戶就可以把2600當成自己的小賬本。所以該機上市以來受到了眾多用戶的關注。2004年上市,銷售1.35億台。

7.摩托羅拉V3是一款非常經典的產品,該機採用了在當時看來非常先進的超薄翻蓋設計,2004年上市,銷量超過1.3億台。

8.諾基亞1600是諾基亞系列裡面首款突破性地使用彩色液晶屏的手機,有著極高的用戶關注度。2006年上市,銷量達1.3億台。

9.諾基亞1208擁有黑色與紅色兩種不同顏色,從外觀上看,諾基亞1208與諾基亞低端經典3100有相似之處。該機定價低端,2007年上市,銷量達1億台。

10.諾基亞6010採用直板設計,彩色屏幕,支持和弦鈴聲、彩信收發,同時還支持xperss on 彩殼隨心換,內置WAP瀏覽器,2004年上市,銷售0.75億台。

11.諾基亞5130是一款十分經典的入門級手機,該機外觀時尚,主打音樂,有紅藍兩種顏色可選,以其較低的價格受到了用戶的喜愛,2007年上市,銷量0.65億台。

12. iPhone4S是蘋果公司推出的一款觸摸屏智能手機,取代iPhone4成為iPhone的第五代產品,搭載iOS系統,是一款備受關注的時尚手機。2011年上市,銷量超0.6億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71

雅虎前總座 幫手機購物商打群架

2013-12-02  TCW
 
 

 

兩岸都在拚大型電子商務,淘寶網馬雲把「雙十一」搞成全球最大網路週年慶,PChome前營運長謝振豊創新公司想串聯全球兩百個城市的網購,不過,有一個網購界老手卻逆向操作,從小App切入,準備搶行動商機。

何英圻,先後創辦了力傳資訊和興奇科技,兩家公司分別以二億八千萬元和十八億元賣給eBay和台灣雅虎,不僅帶動了台灣網路購物風潮,還奠定台灣電子商務開店平台的架構,被網路圈視為傳奇人物。

二○○八年,他接掌雅虎奇摩電子商務事業群總經理,雅虎購物中心營收也在此年後,從八十億元翻上百億元,並且一路拉大和最大敵手PChome之間的距離,直到二○一○年何英圻請辭雅虎職務該年,雅虎購物中心營收突破一百二十億元,並一直保持龍頭地位到現在。

重新出發扮服務商,助品牌手機開店

沉寂兩年半,這位「網購教父」與過去創業老班底,在今年下半年終於出手了,成立九易宇軒。但這次,不是重回自己最拿手的電子商務,而是跳進只有四到五吋大小的手機螢幕賣東西,不搞大反做小,他們在想什麼?或是在賭什麼?

這支老班底的復出之作,是倚靠在一支小App上:「91mai」(就要買商城)。他們是一間「手機購物App代工廠」,從App製作上架到後端金流串接與出貨系統,全部包辦。截至今日,已經服務了七十家品牌業者,包括五月天阿信的潮牌STAYREAL、人氣美妝店小三美日等。

不同一般的電子代工廠,九易按月向客戶收取服務費與成交手續費,實則扮演服務商角色,只是把過去擅長在個人電腦上幫品牌開店這件事,搬到手機上而已。

「電子商務走到行動商務是遲早的事,但怎麼做才對,大家都在觀望。」博客來網路書店創辦人、學思行數位行銷總經理張天立指出台灣電商業者的現況。當業界還在苦思如何做才對,何英圻選擇先行動再說,把人生下半場重壓在App上。

就像十五年前涉入拍賣網站,幫電子商務打底一樣,瞄準市場未被滿足的行動商務需求,何英圻現在做的事情,正是在幫行動商務打底。

根據資策會預估,台灣行動購物市場到二○二○年,可望到達二千四百億元。而剛過去的淘寶「雙十一」也給了絕佳的證明,因為高達人民幣三百五十億元的交易額當中,有一五%,約人民幣五十二億五千萬元來自手機用戶。

何英圻離開雅虎的兩年半時間都在中國「蹲點」,「我發現,傳統電子商務已經做不贏淘寶了,」他不諱言,台灣起步得早,但已經被中國業者趕上。這項殘酷的事實,讓他長考後,選擇從正在萌芽的行動商務切回老本行。

尋對夥伴加速新App上架,以量取勝

可是,很快的,何英圻發現,從十七吋電腦螢幕轉到五吋手機螢幕,大小少了七一%,擅長市場端的老班底無法克服技術問題,這讓他決定尋找合作夥伴。今年九月,九易正式和全台最大App開發商宇軒數位成立合資公司,資本額一千五百萬元,宇軒創辦人李昆謀出任新公司的產品長。

宇軒擁有全球獨家的購物型「App產生器」技術,手中還握有專利,這讓他們能平均兩天推出一款App,有別於一般開發商上架蘋果的應用程式商店(App Store),平均得花五天至七天。這讓九易敢接下兩百家客戶,在百萬App大海中「打群架」,建立起自我購物App生態圈,幫助彼此互導流量,「打群架」的結果就是,App Store的生活類排行榜前十名一度有三名都被「九易幫」霸占。

小App的力量,也慢慢出現雛形。從網路起家,目前全台擁有七間實體店面,年營收七億元的小三美日總監許婕穎,已經見識到行動購物的力量,「上架第一週,每天下載數一萬,一天訂單金額約二十萬元到二十五萬元,」這個數字已經超乎許婕穎預期,加上小三美日在雅虎拍賣的業績最近開始衰退,讓許婕穎決定加碼App的行銷力道,並延遲在露天平台上的開店計畫。

九易正是小三美日勇闖行動商機背後的推手,截至目前,「九易幫」的購物App單月營收約三千五百萬元,九易宇軒總經理楊明芳預估,明年一月單月營收上看一億元。據了解,一直未切入電子商務的全家便利商店,已經和九易合作,希望藉助九易之力,直接從實體通路「蛙跳」到行動商務。

一樣在做打底功夫,但網路情勢比十五年前險惡,行動商務比電子商務更難捉摸,老將當先驅,也可能變先烈。問何英圻會不會害怕失敗?他爽快的說,「到江湖上來混,就要做好小弟隨時來給你插兩刀的準備!」

【延伸閱讀】他3度創業,不搞大反做小—何英圻創業歷程

時間:1998/10─第一次創業 事件:成立力傳資訊,經營「拍賣王」與「買賣王」兩網購平台 結果╱影響:開啟網路購物風潮,2002年被美國eBay購併

時間:2002/2─第二次創業 事件:成立興奇科技,代經營雅虎奇摩購物中心 結果╱影響:2008年被雅虎高價購併

時間:2013/6─第三次創業 事件:2010年以個人因素請辭雅虎職務,成立九易資本公司,轉型做兩岸電子商務創投。3年後,九易購物推出「91mai」購物App結果╱影響:「91mai」為台灣第一個App開店平台

資料來源:經濟部中華民國電子商務年鑑2011、PChome官網 整理: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195

轉型無力:諾基亞手機帝國的衰亡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312/t20131223_533748.htm

  2013年9月2日,微軟宣佈斥資70億美元收購諾基亞的手機業務,在移動通訊史上曾經無比輝煌的諾基亞王朝自此終結。曾幾何時,諾基亞是手機行業無可爭議的王者,它在1998年成就霸業之後,執掌江山長達14年,其品牌幾乎成為移動電話的同義詞。雖然近年來問題頻出,但是直至2012年上半年,它仍保持領先地位,而且在換帥後雄心勃勃,志與蘋果和谷歌決戰天下。但短短一年之後,這個龐大的手機帝國竟然分崩離析。

  芬蘭代名詞

  諾基亞,這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在1865年創立於芬蘭,至今已有150年歷史。最初其以造紙為主業,後來進入發電行業。一戰後,因瀕臨倒閉被芬蘭橡膠廠收購,其後芬蘭電纜廠加盟。1967年,三家企業整合成為今天的諾基亞公司。多年來,諾基亞經營類目繁多,是個名副其實的大雜燴企業。直至上世紀80年代後期,因為業務太過龐雜及電視部門的虧損,諾基亞遭遇嚴重財務危機。在當時CEO奧利拉(Ollila)的力主下,1992年剝離其他所有部門,只剩下通訊業務。這成為諾基亞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此後,諾基亞全力投入手機業務及GSM技術的早期開發。它基於GSM標準開發出的手機提供高質量通話、國際漫遊和短信服務,一經推出就極受歡迎,在全球範圍供不應求,不但幫助諾基亞在1998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電話製造商,也為全球移動電話的蓬勃興起奠定了基礎。在最輝煌的2000年,諾基亞的市值高達2500億美元,僅次於麥當勞和可口可樂。到2012年為止,它共有員工10萬人,業務遍佈150個國家,是一個真正的全球化企業。諾基亞這個品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成為芬蘭這個北歐國家的代名詞。可惜的是,強大的諾基亞帝國在經歷多年盛世後卻一朝覆滅。

  朝代變更 模式過時

  諸多原因造成了今天諾基亞的沒落。最關鍵的是,它沒有把握住朝代變革的脈搏,而被新技術浪潮徹底吞沒。在傳統手機時代,諾基亞以簡單易用的產品縱橫天下,所向無敵。但在1994年,IBM開發的智能手機樣品開啟了一個新時代。其後由RIM在1999年推出的黑莓智能手機風靡全球,將移動通訊帶入智能時代。儘管如此,諾基亞的領袖地位仍然不可撼動。因此,它無視智能手機的威脅,繼續大力開發傳統手機。直至2007年,蘋果推出iPhone,真正敲響了諾基亞帝國的喪鐘。谷歌隨後在2008年推出安卓手機。這兩家銳意進取的技術先鋒並肩完成了移動通訊史上的朝代變革,傳統手機從此而成為明日黃花。當全球用戶如潮般放棄傳統手機而投入智能手機的懷抱時,諾基亞的王朝已經開始坍塌,其勢一瀉千里,無法挽回。

  作為稱霸多年的手機帝王,諾基亞實力不可謂不強,但在引領智能時代的蘋果和安卓前卻潰不成軍,原因其實很簡單,新時代需要新的商業模式和經營心態。諾基亞賴以成名的運作模式和管理方法已經過時,所以,它在和代表先進經營模式和理念的蘋果和谷歌競爭時捉襟見肘,力不從心。在傳統手機時代,制勝的關鍵是在研發支持下高效率的硬件生產製造和物流管理。這恰好是諾基亞這個工程師文化根深蒂固的企業之所長。尤其是在1995年,諾基亞為應對供不應求的良性危機成功重塑了自身的全球生產及供應鏈系統後,種類繁多、簡易耐用的硬件產品和高效精準的運營物流管理,就成為克敵制勝的法寶。

  但在智能手機時代,遊戲規則完全改變。用戶需要的不再是精益求精的多種硬件,而是不斷更新的軟件和服務。更準確地說,用戶只需要一個高質量的硬件平台,用於消費種類繁多的應用軟件和服務。正因為如此,企業的競爭法則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過去,硬件質量、種類和成本是競爭的基礎。因此,諾基亞佔壓倒性優勢。而在新時代,應用軟件和服務的質量和種類成為取勝的關鍵,蘋果和谷歌在這方面遙遙領先。

  更為關鍵的是,在智能時代,因為用戶需求太多樣,而且市場變化太快,一個企業已無法獨立打造市場需要的完整硬軟產品體系,需要大批第三方開發商,尤其是軟件和服務開發商協同作戰。換句話說,企業制勝的關鍵遠非是靠若干硬件產品,而是一個完整活躍、生生不息的企業生態系統。簡而言之,在舊時代,用戶需要的是手機,諾基亞的硬件商業模式稱雄。在新時代,用戶需要的則是具有通話功能的微型電腦,蘋果和谷歌的企業生態系統商業模式決定成敗。

  朝代的變革,決定了市場競爭完全展開了一個新的篇章。它其實是不同企業生態系統之戰,真正進入了企業集團軍對抗的時代。諾基亞顯然對這個朝代變革的核心特徵沒有深刻的認識,多年來還在開發傳統手機並在硬件開發上投入主要精力,戰略方向完全錯誤。它沒有全力培養自身打造企業生態系統的意願和能力,無法為第三方合作夥伴提供必要的支持,以至於圍繞自身智能手機的生態系統遲遲無法建立。在蘋果和安卓兩支聲勢浩大的企業集團軍面前,諾基亞幾乎還是單兵作戰,如同用過時的弓箭長矛對抗先進的堅船利炮。朝代變更後,曾經強大無比的諾基亞顯得如此脆弱,潰敗自然不可避免。

  硬件文化 轉型乏力

  作為過去數次成功轉型的全球頂尖企業,曾經善變的諾基亞面對智能時代的到來卻不再與時俱進,任由時代潮流將其拋棄,原因令人深思。

  其實,不為人知的是,曾帶領諾基亞在1992年深度轉型的總裁奧利拉很早就看出傳統手機在2000年左右會遭遇瓶頸,並開始推動下一代產品的研發。其結果是,諾基亞在1996年就曾率先推出第一款智能手機諾基亞9000,具有電郵、傳真和上網功能,而在2000年就開發出類似iPhone的觸屏式智能手機,並於2004年推出成品。可惜的是,雖然方向正確,但其智能機的可用性和穩定性不佳,沒有獲得預期的市場成功。面對投資者紛至沓來的質疑,2006年卸任的奧利拉開始動搖。其繼任者、諾基亞財務總監克拉斯沃(Kallasvuo)則過度關注財務狀況,將智能和傳統手機部門合併,盈利的傳統手機重新成為諾基亞的主導。就在智能時代的華麗篇章正式開啟的前一年,諾基亞竟然違逆浩蕩的時代潮流,開始倒退。這個巨大的錯誤終於在不遠的將來徹底終結了諾基亞王朝。

  造成此致命錯誤的深層原因是諾基亞以工業製造為主的硬件文化和心態。作為一個龐大的製造型企業,諾基亞最關注的是效率、成本和生產製造的確定性。因此,它從本質上不喜動盪的變革,也不願承擔太多風險。而且,多年的成功讓諾基亞對自身的運營模式和方法過度自信,以為賴以稱雄的加工製造能力在新時代仍然可以無堅不摧。因此,它大大低估了智能手機對自身的威脅。當iPhone推出時,浸潤在硬件文化中的諾基亞工程師們片面地從硬件角度出發,認為蘋果機生產費用高,採用落後的2G技術,也無法通過諾基亞嚴格的防摔實驗,只能成為小眾產品。他們自身智能手機的失敗似乎更佐證了這個錯誤的觀點。而這種誤判則導致了整個企業缺乏深度變革的意願。

  當然,變革乏力的另一個關鍵原因是深度變革本身的困難。以前的諾基亞之所以善變,只是因為當時規模尚小,也並未實現全球化,而且部門剝離要遠比部門替換容易。現在的諾基亞則今非昔比,規模龐大,遍佈全球。它的文化、組織機構、生產和管理流程,包括人力資源都是圍繞製造手機硬件而形成。生產智能手機需要關注於軟件並打造企業生態系統,這種徹底的轉型幾乎需要一個企業從根本上改變其DNA,這對於以硬件為綱的龐然大物諾基亞無異於涅重生,難度極大。其他曾稱霸天下的大企業集團如微軟、英特爾、惠普、戴爾、雅虎和思科等也都在掙扎中轉型。同時,轉型就意味著放棄現有的核心盈利部門。開發智能手機無疑會衝擊甚至替換諾基亞長期盈利的傳統手機部門。此等壯士斷腕顯然絕非易事。因此,諾基亞對深度轉型一直猶豫不決,行動緩慢。這也正是柯達、摩托羅拉和RIM等企業滅亡的真正原因。

  不可否認的是,變革乏力和諾基亞缺乏強有力的領導人有關。如果奧利拉堅信自己的判斷,力排眾議,繼續開拓智能手機市場,今天的諾基亞王朝一定依然強盛。但可惜,他不是雄才大略的喬布斯。其後的諾基亞總裁們也都較為弱勢,無法力挽狂瀾,給風雨飄搖中的諾基亞指引一條清晰的前進道路。高科技行業瞬息萬變,需要企業快速反應,隨時變革。只有強權駕馭企業才能使之長盛不衰。而芬蘭整個國家的文化過於民主,很難培養企業強人,日本企業如索尼等也是如此。所以,它們在危機中猶豫搖擺,長期無法走出泥潭。而三星就依靠強勢領導,高度集權,近乎軍事化的管理,善變而高效,在與它們的競爭中佔盡優勢。

  說到文化,諾基亞的衰亡和芬蘭文化息息相關。芬蘭的民族性格極其鮮明,內斂低調,簡單直接,意志堅強,實幹少言。在工業化製造時代,他們是一流的工程師,這也是諾基亞興起的基礎之一。但在飛速變化的智能時代,他們卻顯得古板僵化,在朝代變革前不知所措。所以,諾基亞的覆滅雖是意料之外,亦在情理之中。其實,當今各個產業都在向智能化快步邁進,內容和軟件將主導消費體驗。硬件則會逐漸成為平台而邊緣化。強大的工業國家如德國,其優勢也會漸弱。奔馳、寶馬甚至保時捷這些頂尖品牌在將來也可能成為今天的諾基亞,而被以內容和軟件主導的電動智能汽車如特斯拉等所取代。在這個內容稱王的時代,雄才大略,開明包容,敢為人先的美國的優勢會更加明顯。

  內鬥頻繁 研發難成

  諾基亞的研發戰略也深受其硬件文化的影響,導致研發過程混亂,效率低下。這成為它由盛轉衰的一個關鍵因素。在高科技行業,絕大多數企業的失敗是因為不再創新,而諾基亞卻並非如此。其實,它在創新投入上一直名列前茅,過去10年投入400億美元,是蘋果的四倍。即便是在危機顯現的2010年,諾基亞的研發費用仍高達5億歐元,佔移動電話行業總投入的30%。儘管如此,諾基亞長期以來卻無法推出一款拳頭產品,在強大的競爭對手面前始終處於劣勢,這反映出它大規模製造模式的研發風格問題重重。

  其實,諾基亞的研發能力不可謂不強。但它的硬件文化和製造型企業心態,強調嚴格的項目管理,確保了生產的準時和穩定性,卻導致了過度謹慎,即便是在創新方法上。奧利拉時代推動的美式員工績效考核方式,進一步降低了員工承擔風險的意願,激進式創新基本被扼殺。雖然諾基亞很早就開始智能設備的研發,但初期市場效果不好,它就輕易放棄。而且,最核心的戰略性研發錯誤是,當智能手機開始大行其道之時,它竟將主要精力放回傳統電話的研發中,本為規避風險,孰料卻自掘墳墓。

  另外,硬件心態主導的研發過度強調硬件的性能多樣性,導致諾基亞同時開發太多產品,既使得研發精力太過分散,也使產品差異化較弱。如從2011年底,諾基亞共推出18款路密亞(Lumia)系列產品,卻無一制敵利器,可謂作繭自縛。而蘋果正好相反,它充分理解新時代已是內容戰,用戶只需一個硬件平台,但要無數內容和應用,所以只精心打造一款明星產品。在軟件上,諾基亞也長期同時開發和管理多個不同的操作系統,卻無一成功。

  不但如此,諾基亞研發部門還內鬥頻繁。團隊之間競爭資源,爭權奪利,在政治鬥爭上花費大量時間,以至於完全偏離公司目標也在所不惜。內鬥不但導致大量資源的浪費,而且使得部門之間缺乏配合,研發工作混亂無序,喪失方向。更令人不解的是,曾經如此強大的諾基亞,其研發和市場化部門嚴重脫節,諸多良好的樣品無法轉化為產品,如它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悄然開發一款如同蘋果iPad的觸摸式平板電腦就沒有上市。這些樣品成為諾基亞重研究、不注重產品市場化的犧牲品。其結果是,諾基亞專利數目不斷增加,業績卻不斷下滑。

  微諾聯盟 前路渺茫

  微軟和諾基亞都曾是高科技行業舉足輕重的領袖。它們的結盟看似強強聯合,但其實不然。在移動平台時代,這兩個企業都錯失了變革的良機,遠遠落在了競爭對手的後面。首先,微軟的操作系統至今沒有得到第三方開發商的大力支持,難以和蘋果iOS和谷歌安卓抗衡。諾基亞的手機更是潰不成軍。它們的結合實為弱弱聯盟。正如一位谷歌員工戲言,兩隻火雞加起來也無法成為一隻雄鷹。另外,微軟除遊戲機外,在開發其他硬件設備上均遭敗績,包括最近推出的平板電腦Surface。諾基亞複雜的供應鏈系統遍佈全球,管理難度極高,微軟恐難應對。而且,微軟自身正進行機構深層變革,也即將換帥,軍心不穩,順利整合諾基亞似乎難上加難。

  其實,收購諾基亞是微軟的無奈之舉,因為採用它操作系統的硬件廠商極其有限,超過80%的移動平台產品都來自諾基亞。如果諾基亞手機徹底覆滅或投入安卓陣營,將帶給微軟毀滅性的打擊。微軟應對朝代變革已經很遲,現在唯有亡羊補牢,硬軟整合,把自己從一個日益過氣的軟件公司轉型為設備和服務公司。雖然微軟知道自己購買的是一艘正在下沉的船,但它好像除了這孤注一擲的最後一搏,別無他法。

  諾基亞其實有和谷歌合作的機會,如果選擇安卓系統,或許還有復興的可能。但一朝被微軟收購,敗局幾乎已定,這也是宿命使然。遙想當年,諾基亞雄姿英發,橫掃天下。在它全盛的10年裡,竟然貢獻了芬蘭全國經濟增長和出口的1/5,真可謂富可敵國。但它在朝代變革前猶豫拖延,固步自封,錯招頻出,最終由輝煌盛世變為明日黃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183

數碼相機大戰智能手機 是否徹底潰敗?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450

隨著自拍族的隊伍壯大,松下、富士等中端數碼相機生產商如今面臨來自智能手機的強力挑戰。普通數碼相機已成為昨日黃花,相機廠商們如今只能把希望寄託於微單相機。

由於目前的手機拍照功能日漸強大,小型數碼相機的市場受到嚴重擠壓,根據研究機構IDC的預計,在剛過去的2013年中小型數碼相機銷量同比下滑可能超過40%至5900萬台或更少。

微單相機介於低端的便攜數碼相機與高端的單反相機之間,曾被寄予厚望,但如今銷量一直不見起色。因為現在更多的用戶注重照片的分享而不是質量。

根據IDC的數據,松下相機整體銷量在今年2、3季度下滑了40%,根據公司的中期規劃,至2016年3月還不能盈利的部門只能轉型或者被砍。

瑞信影像市場分析師Yoshida Yu表示:"數碼相機市場目前正面臨洗牌,只有擁有強大的品牌和價格優勢的少數幾家企業可以存活下來,目前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只有佳能、尼康、索尼三家企業。

松下相機的市場佔有率從年初的3.8%降至三季度的3.1%,而佳能、尼康、索尼三巨頭瓜分了數碼相機60%的市場。

佳能和尼康目前統治著單反相機市場,而索尼受惠於其在影像傳感器上的強大技術力量,目前為多個品牌供應這一核心部件,包括與自己手機部門的強強聯合。

松下、富士、奧林巴斯試圖通過瞄準細分市場來穩固自己的陣地。比如潛水相機,或者利潤率較高的微單相機。

如松下的Lumix GM系列微單相機,取消了光學取景器的設計,換成了直接電子成像,由此可以在大大縮小體積的情況下達到單反相機的成像質量,並且可以更換鏡頭的設計使微單的可玩性得到擴展。


富士光學部門負責人Hiroshi Tanaka認為:傳統的單反相機笨重且聲響大,但是微單則克服了這兩個缺點。雖然有些人認為單反相機擁有更好的成像質量,但是微單也一直在改進,即使有些方面還沒有超越單反,但差距也已小到可以忽略的地步。

有些批評人士認為LCD屏幕永遠不可能比光學取景器更加清晰,並且微單的拍攝速度受限於電子處理器,在高速運動畫面的處理上遠不及單反。

但是不管批評者怎麼說,微單相機在日本受到熱捧,根據CIPA的數據,自2008年松下發售第一款微單相機G1以來,他們已經在今年第三季度日本微單相機市場上佔領了36%的份額。

但是微單相機在美國和歐洲並不受到市場待見,其銷量只佔到可更換鏡頭相機的10.5%和11.2%,因為,歐美的消費者普遍認為只有更重更大的相機才能拍出質量更好的照片。

松下、奧林巴斯、富士還不能決定未來的終極產品到底是什麼。有分析師指出其實很多顧客並不想把相機連接到手機上,他們需要的是一款可以快速上傳照片至社交網絡(Facebook,Twitter)的單一設備。

索尼對此作出的妥協是今年晚些時候發佈的QX系列鏡頭,這些鏡頭使用了索尼自己生產的感光元件和處理器,他們可以夾在智能手機的背後,通過無線連接至手機,藉此拍出接近單反相機的高質量的圖片。雖然此產品看起來有些古怪,但推出以後在市場上受到的歡迎程度遠超索尼的想像。

IDC數字影像部門研究總監Chris Chute表示,市場上有很多索尼忠實的粉絲在期待著索尼的新產品,因為索尼總是能生產出一些革命性的創新產品,比如Walkma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32

雷軍新年信:總計售出了1870萬臺手機,MIUI用戶數突破了3000萬!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2/57578.html

各位同事:新年好!首先要給大家送上新春的祝福,同時要感謝過去一年大家的辛勞付出。2013年,是小米發展歷程中最關鍵的一年,小米的軟件、硬件和互聯網生態全面展開,每位同事都功不可沒。2013年,我們總計售出了1870萬臺手機,增長160%;含稅收入316億元,增長150%。其中,僅12月當月,我們就售出了322.5萬臺,含稅收入53億元。這一年里,小米的產品線開始逐步豐富。我們發布了旗艦機型小米手機3;推出了紅米子品牌;成功發布小米電視、小米盒子、小米路由器等產品,進入了更多領域,給米粉帶來了更有趣、更便捷的數碼生活體驗。MIUI用戶數突破了3000萬,12月當月向開發者分成就超過了1800萬元,小米生態鏈已初步形成。我們的配件生態也有出色表現,小米配件及周邊產品全年營收超過了10億元。米兔玩偶售出了50多萬只,這其中都凝結著米粉沈甸甸的愛。我們還建成了6大倉儲中心、18家頂尖水準的小米之家旗艦店、436家維修網點,售後、物流體系也變得更加完善。同時,我們開始走向海外,在我國香港、臺灣地區的初步試水獲得成功, Hugo Barra加盟後,我們的國際化進程正式開啟。當然,這一年中我們壓力很大,尤其是小米手機嚴重供不應求。其實在我們的同事和供應鏈合作夥伴的共同努力下,小米手機的月供貨量,從最初的一萬臺,提升到了如今300多萬臺。這已經是消費電子業界前所未聞的成長速度,但還有很多用戶沒能及時買到我們的產品。所以,2014年小米的首要任務就是提升產能。我們向所有用戶承諾今年至少供貨4000萬臺手機。小米誕生時,沒有人相信3年內能做到這樣。我們確實創造了奇跡!這不僅僅是小米的光榮,也是互聯網思維的成功,更是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升級歷程中又一步進展。在這樣的奇跡面前,我深深為每一位小米員工感到由衷的驕傲,能和大家一起共事是一種幸福。我們也看到,華為等行業巨頭們終於深刻感受到了小米模式帶來的行業形勢變化。他們喊出“向小米學習”的口號,以我們為標桿發起沖擊。小米的互聯網思維和方法論已經帶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推動業界一起為用戶提供高性能、高性價比的產品。當然,這也意味著,我們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我們是推動變革的先鋒,但先鋒能否成為行業真正的領導者,取決於我們今後的努力。我們如何突圍並帶動全行業一起前行?路只有一條,繼續堅持互聯網思維和小米創業的“三大法寶”(堅持和用戶交朋友、堅持產品為王、堅持合作共贏)。一、我們要繼續堅持和用戶交朋友。和用戶一起玩,才給了小米持續奮戰的動力和不斷創新的源泉。前幾天我們舉辦的小米爆米花年度盛典上,很多和我們並肩相伴數年的米粉來到現場,回憶一起走過的日子,他們甚至會激動得流下眼淚。米粉一直在關註著我們,我們一定不能辜負這份厚誼。二、我們要繼續堅持產品為王。小米一直在追求超高性能和超高性價比,提供能讓用戶尖叫的產品,這是小米的立身之本,是小米一切商業模式、產品策略、營銷方法成立的前提。三、我們要繼續堅持與夥伴合作共贏。小米的成績是和富士康、英華達、高通、聯發科、英偉達等攜手達成的,我們將跟優秀的合作夥伴一起開創行業新格局。2014年,將是小米迎接挑戰、全速前進的一年。同事們,我們一起拿出舍我其誰的雄心,去書寫2014年偉大篇章!雷軍2014年1月2日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雷軍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961

人人都愛小米手機?走出去了才知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962

不到四年的時間,小米手機就從一家初創公司成長為全球最大移動市場頂級的智能手機制造商之一。小米手機的CEO雷軍放出豪言壯語:“小米手機今年的銷量至少會翻番,起碼達到4000萬部。” 小米的商業版圖也不會僅僅局限在中國。據小米從谷歌挖來的副總裁Hugo Barra在Google+上表示,小米的下一站將是新加坡。 據彭博報道,去年小米便打入了臺灣和香港市場,新加坡會是小米走出大中華區的第一個目的地,但對雷軍來說,這一站或許不那麽容易拿下。 一來很少有中國的科技公司能夠將成功複制到國外,二來新加坡也不是孤註一擲的戰場,這個國家的人口才530萬,不到北京的一半,所以這一站對小米來說更像是一場重要的試驗。 新加坡的移動市場與中國相比大為不同,其智能手機的市場已經飽和。互聯網數據中心的數據顯示,智能手機占到了新加坡整個手機市場的92.1%。蘋果的市場份額為25.8%,排名第二。但在中國,蘋果手機只能排進前五,而小米在去年便超過了蘋果的市場份額。 小米早期投資者、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李宏瑋表示,通過社交網絡和口碑營銷培養忠實消費者是小米成功的秘訣。小米的初期用戶超過3000萬,其品牌的親和力幫助小米屢次打破用戶記錄。 中國的小米粉絲為小米的品牌推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李宏瑋提到,“小米的策略確實是基於廣大的粉絲基礎。” 目前小米新加坡官方Facebook已經正式開通,走出了國門,雷軍是否繼續創造奇跡仍是個未知數,只是當前小米還不用太擔心這個問題。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預計小米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約為6%,小米在中國市場仍有足夠的增長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603

手機海量益代工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805480

內地在去年尾發放4G牌照後,業界有評論指2014年將成為中國4G元年。因為今次三大電訊運營商全都獲得頒發同一制式的運營牌照,令三家運營商可以互相合作、租建結合,以期有效節約資源和投資,降低運營成本,並最終可望降低手機費用。在我們看來,中國進入4G商用,建網投資規模及網路設備需求大小,都未必如投資市場所預期;而三家電信運營商可否受惠於4G帶來的爆炸性數據需求,從而提高每戶每月平均收入(APRU),相信亦非短期可見。

不過,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三家電訊運營商在2014年需要大量採購4G手機終端。因內地發4G牌後,電訊商為搶佔市場,將與手機廠商合作,利用升級換代這機會,推出大量更先進、更豐富的4G手機終端。據報導,今年TD-LTE手機種類將超過200種,中移動亦將推出自家品牌手機,預計今年銷售TD-LTE手機1億部,連同3G銷售量將介乎1.9億至2.2億部。可以預期,不管是內地還是國外手機生產企業,都會在2014年加快推新機,促使各手機牌子的出貨量將會是記錄新高,而內地市場亦會進入百花齊放的終極時代。

事實上,據日經新聞報導,索尼已公布會提高美國與中國市場的智能手機銷量,力拚兩年內將全球智能手機銷量由2013年的4200萬部增加1倍,至8000萬部。而三星早前亦宣布將把重點放在中低檔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上,意味未來將進一步著眼中國等新興市場。同一時間,國產手機廠商亦迅速冒起,繼小米科技公布2014年至少供貨4000萬部手機後,另一國產品牌酷派(2369)亦計劃今年供貨6000萬部,其中LTE終端裝置達到4000萬部,部署搶佔中國4G市場佔有率。

據IDC預測,2013年智能手機全年出貨量,將從2012年的約7.2億台上升32.7%,至約9.6億台;迄2017年時,全球手機出貨量將接近17億台,每年平均增幅為18.4%。而Digitime研究的預測則更顯示,2014年智能手機的出貨量達12.4億部,增長三成。無論我們參考哪一個預測,智能手機在2014年供貨肯定大增。

然而,不管是內地還是國外牌子,著眼點都放在中低檔智能手機上,因此,另一個肯定的是,市場競爭會非常激烈。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手機生產商能否保持過去的毛利率,是一個不確定性因素;因此,我們認為,手機生產商股可以順勢炒,但不宜視作serious的投資。

由此路進,在智能手機概念裹,一年前,我們提議讀者投資上游手機零部件生產商,如專責生產手機聲學設備的瑞聲科技(2018),還有生產手機及平板電腦前後鏡頭的舜宇光學(2382),及量產塑膠智能手機保護殼的嘉瑞國際(822);但經過一整年的炒作,這個板塊已在2013年被炒爆的可能性很高。

更加重要的是,上述手機零部件生產商在2014年有很大可能要面對來自弱日圓及日本出口產品的競爭。據日經新聞報導,由於中國對中低階智能手機需求竄升,包括索尼和日本顯示器公司(Japan Display)在內的日本電子零件製造商,紛紛擴大零件產量,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例如製造智能手機相機CMOS影像感測器的全球最大製造商索尼,正大幅擴大產品線,推出用於中低階手機的影像感測器。雖然索尼主要為高階智能手機供應CMOS影像感測器,但預期中低階產品的比重在未來幾年將日益攀升。

日本顯示器亦擬擴大出售相對低價面板予中國智能手機製造商,這些面板的價格將比最新面板低10%至20%。該公司的低價面板已用在多款2012年上市的手機,該公司預期中國手機業者將把這些面板用在2014年推出的智能手機。公司預期銷售予中國的面板比重將由2013會計年度(2014年3月底止)的15%左右,升至2014年度的逾20%。

我們認為,隨著各中外牌子的智能手機在2014年進行量化,生產相關產品的外判需求將進一步增加,因此,從業務本質看,對從事智能手機及終端代工業務的比亞迪電子(285)和富智康集團(2038)將最有利。當然,有分析認為,由於整個代工行業面臨着參與企業太多、利潤太低的局面,因此,在市場需求增加的同時,競爭的激烈令代工價格不斷被壓低,這可從富智康的業績看到賺錢不易。然而,2013年已經過去,競爭者間未來大力搶客,進一步拉低代工收費的空間已經不多,如何在獲取代工權之餘也要實現盈利,可能是智能終端產品代工業在2014年要面對的眼前挑戰。

當中,受惠成功開發塑料與金屬的混融技術(PMH),比亞迪電子以平板電腦及智能手機外殼業務幾乎盡攬中外著名手機商的訂單,客戶包括華為、TCL通訊(2618)、蘋果、諾基亞、三星、黑莓、HTC、惠普等。去年上半年集團奪得HTC One的金屬機殼訂單,收入及盈利顯著增長之餘,更顯示其掌握高端機殼的製作及裝嵌技術,有利日後爭取更多更全面業務,並擴大與客戶的合作範圍,有利未來比亞迪電子接單接到手軟。

至於富智康,這家台灣鴻海集團旗下的子公司近年猶如「黑氣纏身」,早年有跳樓事件,隨後原本的大客如諾基亞、摩托羅拉等的銷量一落千丈,導致富智康業績慘淡。但「黑氣終有散去的一天」,由於富智康產能過剩,近年只能開拓內地的小型品牌客戶,而其一正是「當今大紅人」小米,而且更是小米從一開始就的主要代工商;現在小米銷量強勁,富智康可謂「押中寶」,2014年可望帶動業績大翻身。值得留意的是,insiders近月在股價4元水平增持公司股票,或可視為入場價位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611

塞班手機之死:進化緩慢的龐然大物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7/57993.html

Symbian在諾基亞的推動下成長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平臺,也在它的指引下進入墳墓。2014年元旦,依然在使用Symbian手機的用戶收到了一份“新年禮物”:諾基亞應用商店不再接受開發者提交新應用,商店內現有的應用未來也不會更新。至此,曾經全球最流行的智能手機操作系統Symbian徹底死亡,時間比諾基亞原先的計劃提前了2年。僅僅3年前,Symbian還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平臺。這事沒能引起太多關註,就連在原諾基亞Symbian研發總部坦佩雷(Tampere)工作過13年的林重也沒聽說。“我完全不知道這事。不過有前同事說諾基亞去年2月底就解散了Symbian的維護團隊,所以也不意外吧。”諾基亞應用商店凍結一周後,林重在接受《第一財經周刊》采訪時表示。林重1998年加入諾基亞參與的第一個項目是諾基亞9210,這是全球第一款采用Symbian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即便和今天塊頭越來越大的Android智能手機相比,2000年上市的諾基亞9210也是一個龐然大物,重約半斤,厚27mm。它能夠像筆記本電腦一樣展開,讓用戶對著4.5英寸彩色屏幕,用QWERTY排列的全鍵盤高效發送郵件、編輯文檔或者上網。“多任務是我愛它的最主要原因。你可以在手機上同時開著20個應用,這就像一臺迷你電腦。”英國知名消費電子博客作者、All About Symbian編輯史蒂夫・利奇菲爾德(Steve Litchfield)在接受《第一財經周刊》采訪時這麽回想自己第一次接觸9210和Symbian的記憶。今天大家提到Symbian,都會將它當做諾基亞的一部分。但9210研發期間,這個操作系統還屬於同名的獨立公司。林重所在的諾基亞研發團隊每兩三個月就要出差到英國和Symbian公司的開發者溝通。Symbian的前身是英國公司Psion開發的掌上電腦(PDA)操作系統。Psion 1991年推出的Series 3系列掌上電腦銷量頗高,以致微軟訂購了數百臺進行分析,並開發了針對掌上電腦等類似硬件的Windows CE操作系統。Windows CE是微軟之後20年失敗的移動戰略的基礎。但Psion沒能預見微軟的失敗。當微軟開發Windows CE的消息公布後,Psion股價下跌約兩成。眼見當時擊敗蘋果和IBM,一統桌面電腦市場的軟件巨頭就要進入自己的市場,Psion擔心自己的硬件產能,便希望將操作系統授權給手機廠商,更快地拓展市場。1998年6月,經過兩年談判,Psion將自己的移動操作系統業務剝離出來,與當時的全球前三大手機廠商諾基亞、愛立信和摩托羅拉合資成立了Symbian公司。Symbian被定位為一個開放的智能手機平臺,由Symbian公司開發操作系統軟件,提供給硬件生產商。任何一家手機廠商,不論規模大小、入場先後,只需要繳納每部手機5英鎊的授權費,就能使用該系統。實現這個目標的前提是整個Symbian系統的軟件,包括底層操作系統和表層的用戶界面都應該由Symbian公司開發並打包提供給手機廠商。用戶界面不但決定手機的使用體驗也影響著第三方軟件的交互邏輯,是智能手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只有統一開發才能保證第三方軟件能夠在不同廠商的設備上正常使用。Symbian公司管理層找來了曾在蘋果任職8年的資深設計師斯考特・詹森(Scott Jenson)主管公司的設計團隊。詹森是蘋果公司用戶界面設計組的第一位成員,參與了蘋果牛頓平板電腦交互設計。詹森的團隊為當時流行的數字鍵盤手機設計了一套名為Pearl的用戶界面。Pearl界面幹凈、交互邏輯清晰,為當時一般只有2英寸左右的手機屏幕充分優化。但諾基亞管理層對詹森的設計並不感興趣,他們更希望在Symbian上沿用諾基亞非智能手機的界面設計風格,幫助用戶在換手機時更自然地過渡到新產品。作為主要股東之一,諾基亞對Symbian公司的決策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我們開始看到很多跡象,”一位當時參與決策會議的Symbian高管後來告訴英國技術新聞網站The Register。會議被毫無理由地延期、已經決定的事也一拖再拖無法進行。就在9210即將完工的時候,林重和其他大約半數參與新手機開發的工程師被調到新成立的S60部門,開發針對低價、小屏幕的S60智能手機用戶界面。工程師們當時不知道的是,這個對合作夥伴保密的新部門最終改變了整個Symbian操作系統的發展。2002年,諾基亞發布了秘密研發的S60用戶界面和裝載該界面的諾基亞7650智能手機。諾基亞7650是第一款平民價位的Symbian智能手機,和當時的普通手機尺寸相當。除了常規的通話、短信以外,也能夠安裝由第三方開發者開發的移動應用程序。曾在Symbian供職10年的本・莫里斯(Ben Morris)後來在關於Symbian研發歷史的作品The Symbian OS Architecture Sourcebook寫道,詹森很不喜歡S60的設計,認為它延續了太多諾基亞非智能手機的設計,複雜而不符合直覺。但Symbian最終遵照諾基亞的意誌放棄了自己的用戶界面,只向第三方手機廠商授權底層系統。“Symbian後來變成了一個貴族俱樂部,後加入的廠商要麽得自己投入巨資開發用戶界面,要麽得向諾基亞付錢使用S60。”原Symbian中國營銷總監盧競告訴《第一財經周刊》。詹森在Pearl失敗後離開Symbian公司,加入Google主管Gmail、地圖等產品的移動用戶體驗設計。到2006年,一共有200余款Symbian智能手機面市。其中超過一半是諾基亞的S60手機,1/3采用日本運營商NTT Docomo定制的MOAP平臺,僅在日本銷售。索尼愛立信和摩托羅拉推出了18款使用觸控筆操作的Symbian UIQ手機,加在一起銷量不到諾基亞的3%。至此,Symbian開放平臺的構想徹底破滅,變成了三個互不兼容的軟件平臺。不過諾基亞一家獨大並沒有在商業上對Symbian帶來負面影響。相反,諾基亞是Symbian廠商里投入資源最多的公司,持股比例從2002 年的20%增加到2006年的47.9%。很快諾基亞也成為Symbian最主要的授權購買者,盧競回憶說:“每年在倫敦總部開會,管理層都談業績。但其實在場每個人都清楚,Symbian的業績不由我們左右,它由諾基亞一家公司的銷量決定。”那個年代的諾基亞毫無疑問是成功的,從1998年借著GSM標準崛起超越摩托羅拉之後的14年間,諾基亞一直是全球產量最大的手機廠商,建有十余個工廠以壓縮生產成本。它的渠道遍布各地,從倫敦、柏林這樣的大都市到貧瘠的阿富汗戰區都能看到諾基亞手機的身影。2003年推出的超低端手機諾基亞 1100一共賣出2.5億部,被《經濟學人》稱為通信界的AK-47。諾基亞在Symbian上也延續了非智能手機的產品策略,通過不同的外形設計、鍵盤設計和預裝軟件推出適應不同用戶需要的差異化產品。S60與老系統相似的界面設計也幫助大量老用戶過渡到智能平臺。事實上由於二者看起來太像,定位低端的諾基亞S40非智能手機也經常被用戶甚至媒體誤認為是 Symbian的一部分。到2006年,Symbian智能手機的年銷量已經是4年前的50倍,其中超過八成的手機印著諾基亞的Logo。但當初這些曾經幫助Symbian快速擴張的優勢很快變成了平臺發展的拖累。諾基亞將Symbian當作“更高級的手機”進行產品化也是它最終失敗的主因。“絕大多數人沒把它當智能手機來用,也沒用到它的智能功能。”Symbian創建之初的技術副總裁西蒙・伊斯特(Simon East)在2011年的一次采訪中說道。機型過多導致諾基亞無力維系軟件升級,大部分Symbian手機自帶的軟件功能基本從上市那天起就已經確定,之後的升級只是修補軟件故障。為了與十幾年前的非智能手機保持一致的交互體驗,Symbian S60上的任何功能都被埋入一層又一層的菜單和選項里,到最後連發短信這樣的基本功能也變得步驟繁多。S60內部任何試圖大幅改進用戶體驗的想法都因牽涉的資源太多而被迫放棄。“到2006至2007年,我們做智能手機越來越像快速消費品。對產品有熱情的人越來越少。”一位2007年離開諾基亞S60團隊的產品經理對《第一財經周刊》回憶了當時的情況。Symbian在諾基亞主導之下已經變成了進化緩慢的龐然大物。所欠缺的僅僅是一個挑戰者。這個後來眾所周知的挑戰者出現在2007年的蘋果MacWorld大會上。喬布斯拿著第一代iPhone嘲諷了四款競爭對手產品小屏幕加鍵盤的外形設計,當中就有一款諾基亞的直板全鍵盤Symbian手機。第一代iPhone剛發售的時候還沒有第三方軟件,做不到轉發短信、複制粘貼文本這樣的簡單工作。和不少技術愛好者一樣,利奇菲爾德至今認為初代iPhone算不上當時最出色的智能手機。盧競說Symbian公司內部當時還流傳著一個嘲諷iPhone在基本通信功能上比不過Symbian的自制視頻。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都沒錯。iPhone與其說是智能手機,不如說它是一個能打電話的小平板電腦。但桌面級的OS X底層操作系統、複合直覺的觸控體驗讓包括Symbian在內的老一代智能手機操作系統顯得過時。安裝第三方軟件擴展手機功能是智能手機的基本定義之一,但過多的機型讓Symbian開發困難重重。2006年創業的王子元為Symbian開發了一款名為航海桌面的應用,能夠幫助用戶在手機主屏幕增加搜索、通知提醒等實用功能。航海桌面在Symbian平臺累計有超過1500萬用戶,其中九成左右來自諾基亞的手機。“Symbian的機型太多,不同手機不但硬件規格有別,操作系統經常也不完全一樣,軟件在不同機型上也會遇到不同的問題。最後我們一個6人小團隊不得不把諾基亞出的Symbian手機幾乎都買了一遍來測試。”王子元對《第一財經周刊》回憶了這段痛苦的經歷。除了測試壓力巨大,當時諾基亞也沒有為開發者提供一個方便的在線平臺。開發者需要自己搞定包括反盜版、支付、文件下載、產品展示頁面在內的一切輔助工作。航海桌面曾試圖銷售付費的插件,但因缺少人力開發不得不放棄。“很多Symbian機型都把新安裝的應用放在不起眼的第三級菜單里,需要用戶自己去找應用。那時候的手機廠商壓根沒有開發者生態這個概念,覺得我有個開發工具包讓你做做應用已經是格外開恩。”已經搬到矽谷從事iOS和Android平臺開發的王子元如此評價第三方開發者在Symbian應用生態圈的地位。2008年到來的蘋果應用商店是無數Symbian開發者夢寐以求的平臺。開發者不再需要操心各種瑣事,所要做的只是開發一個好的應用提交給蘋果。Symbian花了7年半吸引到大約1萬個應用,而蘋果應用商店上線6個月後便吸引到1.5萬個應用。對Symbian沖擊更大的是Google在2008年推出的Android系統。Google為智能手機廠商提供了一個真正低門檻的開放平臺,三星、摩托羅拉、索尼愛立信等大公司迅速脫離Symbian加入Android,隨後小米這樣的創業公司也依靠Android快速成長起來。此時諾基亞的管理層已經意識到Symbian面臨極大挑戰,試著將Symbian改造成一個能夠應對新挑戰的平臺,先是在2008年全資收購 Symbian公司並免費開放給第三方手機廠商使用。但此時除了諾基亞和NTT Docomo以外已經沒有公司願意繼續使用Symbian,NTT Docomo也已經開始轉向Android。諾基亞在Symbian上的其他努力還包括推出類似蘋果應用商店的Ovi商店、發布支持觸控操作的S60第五版界面、推出WRT Web應用平臺以降低開發門檻。所有這些項目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以失敗而告終。更糟糕的是管理層的想法一直在變,林重回憶說:“2009年我做項目經理,管兩三個不同的項目。那會兒我們不管做什麽產品,剛開始沒多久,管理層就會更改最初提的需求,有時新功能剛做完就被砍掉。”到2010年,諾基亞已經基本放棄拯救Symbian,開始籌備它的安樂死。那一年諾基亞迎來兩個新的高管,一位是原SUN公司軟件副總裁理查德・格林(Rich Green),擔任CTO一職;另一位是芬蘭互聯網創業家馬克・亞蒂薩利(Marko Ahtisaari),他主管諾基亞的設計部門。兩人的工作是推進一個過渡計劃,讓諾基亞的智能手機平臺轉向內部孵化的另一個移動平臺MeeGo。 MeeGo最初為平板電腦設計,底層采用桌面級的Linux操作系統。格林令Symbian和MeeGo兩個系統的開發標準統一起來,新開發的Symbian應用能輕松遷移到未來的MeeGo手機上。亞蒂薩利則砍掉了公司內部各自為戰的設計路線,將所有軟件統一在一套新的設計邏輯下。如果計劃順利,Symbian將能平和地淡出歷史舞臺,將諾基亞的未來交給MeeGo。2011年推出的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MeeGo手機諾基亞N9發布後獲得了相當不錯的媒體評價。The Verge網站曾在評測中將諾基亞N9的設計比作蘭博基尼。而諾基亞看上去還有時間,就在2010年,Symbian銷量達到歷史最高點,在第四季度幫助諾基亞獲得12.6億歐元利潤。但諾基亞董事會最終沒能頂住股東的壓力,任命了一位新CEO斯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再次調整策略。埃洛普上臺後做的第一個重要決策是宣布放棄Symbian和MeeGo,改用微軟的Windows Phone系統。埃洛普聲稱Symbian會維持到2016年,但與諾基亞合作的運營商和銷售渠道並不打算支持一個沒有未來的平臺。一位諾基亞中國市場部的工作人員此前告訴《第一財經周刊》,Symbian將被放棄的消息剛發布,渠道訂單就急劇減少,中國區庫存周轉時間曾一度上升十倍之多。2013年6月,最後一批Symbian手機被運出諾基亞的工廠。三個月後,微軟宣布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黃俊傑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24

阿里巴巴挖角騰訊大將 祭出七成分潤 馬雲再槓馬化騰 狠咬手機遊戲大餅

2014-01-20  TCW
 
 

 

阿里巴巴宣布推出手機遊戲平台,祭出把七○%收益給開發商的方式,企圖挑戰騰訊在中國遊戲平台的壟斷地位。曾說過「遊戲,我們一分錢也不投。」的馬雲,為什麼又槓上了馬化騰?

撰文‧顏雅娟

二○一四年元月八日,一個再尋常不過的周三,從騰訊跳槽到阿里巴巴集團還不到半年的劉春寧,換上阿里巴巴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的新頭銜,緩緩地走上了杭州遊戲產業年度高峰會的舞台上。

對著台下上千名觀眾,他清了清喉嚨說道:「手機遊戲,是行動時代最核心的用戶需求。」這一刻,他同時宣布阿里巴巴正式進軍大陸手機遊戲平台的策略,祭出把七成收益都給遊戲開發商的誘因,希望能一舉撼動騰訊在中國遊戲產業的壟斷位置。

消息一出,震撼了全中國。阿里巴巴電商帝國創辦人馬雲與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再一次狹路相逢。

「馬雲、馬化騰真的是從南打到北,什麼都是對著幹!」業內人士如此形容。從去年阿里巴巴推出即時通訊軟體「來往」,到今年新春第一炮的手機遊戲平台,阿里巴巴每項新業務苗頭似乎總是對準了騰訊地盤而來。這一次,馬雲真能夠再一次改寫遊戲規則嗎?

市場封閉 平台商機搶手早年,「雙馬」馬雲、馬化騰也曾有過一段英雄惜英雄的日子,兩人一起投資、一起混圈子。到了去年底,美國《財富》雜誌所選出的一三年中國富豪榜,馬化騰以六二二億人民幣擠進前五強名單,馬雲也以四三三億人民幣從去年的十一位晉升至第八。狂飆的中國互聯網時代,造就這兩位代表性的強人,然而,今日的阿里巴巴與騰訊,往日情誼早已不在,反成了最針鋒相對的競爭對手。

從過去電腦用的通訊軟體「阿里旺旺」與「QQ」之戰,到去年九月,阿里巴巴推出即時通訊軟體「來往」,不到一個月時間就有超過千萬用戶註冊,大家都知道,「來往」就是衝著騰訊旗下四億用戶的「微信」而來。馬化騰自然不甘示弱,推出微信支付,讓微信用戶可以透過手機快速支付。

雙馬的戰爭方興未艾,這次,戰火燒進了手機遊戲平台的戰場。

其中,代表阿里巴巴宣布進軍手機遊戲平台的大將——劉春寧,來頭不小。劉春寧○四年加入騰訊,先後擔任電子商務部總經理、企業拓展部總經理、戰略發展部總經理等職位,一直是馬化騰所倚重的大將。最值得記上一筆的,莫過於自一一年起,劉春寧花了兩年時間,將騰訊視頻(網路影音平台)事業帶上了中國第一的位置,直接衝擊這塊領域原有的優酷土豆、愛奇藝。

正因為這樣傲人的成績,讓馬雲對他積極招手。一三年七月,劉春寧前腳才剛從騰訊離開,八月,旋即宣布轉戰阿里巴巴集團,一肩扛起數字娛樂事業部的重擔。這個虧,自然讓馬化騰氣得跳腳。

劉春寧來到阿里巴巴後的第一場戰役,就是發展手機平台,也是他加入阿里巴巴的最重要任務——對騰訊發起新一輪的猛烈攻勢。

觀察雙馬的遊戲戰爭之前,必須先了解大陸手機遊戲的遊戲規則。有別於其他國家的線上遊戲平台主要集中在iOS與Android平台,大陸境內電信營運商、銀行業者並不提供Google Play的付費服務,換句話說,大陸的消費者只能在Android玩免費遊戲,遊戲開發商並不能透過Android平台對消費者收費,這等於讓Google Play裡頭所有付費的應用程式(App)全廢了武功。

這樣特殊的收費生態,讓大陸境內興起了許多提供App下載服務的第三方軟體。在手機遊戲領域,騰訊、百度、奇虎三六○成了手機遊戲產業的三巨頭;其中,騰訊更是占有將近一半的江山。

有強勢的平台支撐,緊掐遊戲開發商的脖子,得以對開發商們收取高額利潤,「分潤比」甚至出現九比一(遊戲開發商只能分得一○%利潤)的不對等數字。「中國大陸渠道業者非常強勢,開發商只收一成(利潤)是常有的事。」雷亞遊戲共同創辦人游名揚透露。

根據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遊戲出版工作委員會所發布的《中國遊戲產業調查報告》,一三年度大陸手機遊戲市場總值達到一一二億人民幣;摩根大通證券預估,今年中國手機遊戲市場還會有七七%的成長空間。這樣肥沃的大餅,除了馬化騰要積極穩住地盤,馬雲更是不可能放過。

然而,一個平台要能夠吸引消費者,最重要的決勝關鍵就在於「遊戲」,要吸引好遊戲、甚至是獨家遊戲進駐,分潤比成了開發商最直接的誘因。

馬雲身為後進者,要想從馬化騰手上把大餅搶過來,就得有破壞性的作法。他出的第一招,就是打破既有的九一分帳慣例,直接開出七成利潤歸遊戲開發商的價碼。對此,智冠科技集團旗下子公司愛就贏總經理徐德航把話說得直白:「這樣的分潤比,簡直佛心來著!」挾七億用戶、金流服務闖關要能賺進大量銀子,遊戲開發業者選擇平台進駐的第二個關鍵在於:人流。

業內人士指出,「談合作時,我第一個問的就是『有沒有人?』。」對於遊戲開發商來說,有人潮、才有錢潮,他們開發的遊戲才會有人下載,從這點來看,挾著七億淘寶用戶的優勢,阿里巴巴投身手機平台已經站上了制高點。

其實打從去年開始,支付寶便陸續為︽逍遙on line︾等遊戲提供金流服務,「阿里巴巴要切入遊戲,絕對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當時阿里巴巴打的主意就是著眼於遊戲玩家除了下載遊戲外,還會有購買遊戲點數、加值等需求。

儘管馬雲曾公開說過:「即便餓死也不做遊戲!」但大餅當前,阿里巴巴有人、有錢、有通路,做遊戲幾乎只差登高一呼,祭出高額分潤,又有大量淘寶會員與支付寶金流服務,這一次,馬雲顯然是志在必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73

看好聯想收購摩托羅拉手機

來源: http://xueqiu.com/9887656769/27407828

$聯想集團(00992)$ 不管你們看不看好,我都是很看好聯想的,包括這次收購。收購ibm低端服務器,分拆後端部門,收購摩托羅拉。用的大部分都是手中的現金,只增發了6%的股份,未來3年的本票(大約是聯想未來一年半多的利潤)收購摩托羅拉後,聯想手機順利進入美國市場,之前美國市場是聯想是一直垂涎的市場,獲得摩托羅拉全球的品牌和運營商關系。可以說,谷歌和聯想絕對是雙贏的交易。分拆完部門後,1,pc部門2,移動終端部門,包括聯想手機和摩托手機3,服務器部門4,雲和軟件部門,單獨成立這個部門可見聯想意識到未來的雲和軟件的重要性拿下摩托羅拉後,聯想一舉甩開華為,LG,酷派,中興。成為僅次於三星蘋果的,第三大手機供應商。不要為摩托之前的虧損和IBM低端服務器擔心。聯想的管理層在過去的種種表現早就證明了他們有能力完成收購的整合。不要看不起國產品牌,不要看不起低端產品,不要覺得別人用不好自己也用不好。相信聯想,相信未來的PC,未來的手機,未來的智能手機都是中國制造。依然堅持,聯想,最有可能挑戰三星蘋果霸主的地位的國產品牌。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ee3fe0101rck2.html …給大家拜年本人持有聯想集團梁宏2014年1月30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