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百度上市10年後 李彥宏在證監會講了什麽?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38

百度上市10年後 李彥宏在證監會講了什麽?


  4月24日,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應邀前往證監會發表演講,現場實錄如下:


  大家好,特別高興能夠來到這里和大家做一次交流和互動。百度有十五年的歷史,應該算是一個相對比較年輕的公司,但是作為一個上市公司,我們也是有一定歷史的公司。今年是百度上市的第10年,我們在2005年的8月5號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當時上市的時候,有很多人有印象,上市當天股票漲了350%多,很多投資人都因此非常高興。但事實上後來十年,我們上市時候的市值是8億美金,現在是接近800億美金,所以是10年100倍的回報。

  對各位來說非常相關的信息是,這十年當中,百度在華爾街的名聲還是不錯的,當然,我也在各種場合都表示過,很希望百度有機會能夠回來、在中國上市,或者以某種其它的形式,讓中國投資者能夠受益
。因為我們的市場在中國,用戶在中國,客戶也在中國,所以我們也希望我們的股東、投資人也能夠在中國。

  和阿里、騰訊這些公司相比,百度的主要特點是,技術是我們更重視、也更見長一些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現在創業熱潮非常火,有各種各樣的VC在我們大樓旁邊的咖啡館里長期駐紮,天天在那里和我們的員工談,想把他們忽悠出去、去創業。(他們覺得)一個黃金的創業組合是什麽呢?就是一個百度搞技術的人,加上一個騰訊搞產品的人,再加上一個阿里搞運營的人,這樣的人拿到創業資本是最容易的。

  我們的技術發展這麽多年了,我本人也是技術出身,一直對技術情有獨鐘,所以技術在產品上的體現也是非常凸顯的。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前幾天我有一個朋友突然給我留言,他說百度新聞怎麽會把我的一個負面放在特別明顯的位置?我說放了你什麽信息啊?他給我發過來一條新聞,就是他賣了某一個公司的股票。我這個朋友他其實不是一個特別高調的人,他賣了一個股票,我覺得也不能特別算是特別負面的東西,所以也不會變成百度新聞里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但為什麽會出這麽一個結果呢?後來我仔細一想,原因是,我們的百度新聞是一個個性化的東西,就是說每個人看到的新聞是不一樣的。大家如果註意的話會發現,那些標著“熱門”字眼的新聞,才是每個人都能看到的東西,而標著藍色“推薦”的,是只有個人能夠看到的內容。我這個朋友可能天天都看與他相關的事情,所以就看到了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有關他的這條消息,而事實上,這條消息並不是很多人都能看得到的。這就是我們百度利用技術,針對每一個人的特點、興趣,對信息做出的甄別,然後根據他的需求給他推薦相應的東西。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大家每天都在使用百度,但百度有很多產品大家是不熟悉的。比如我們有個專門的App叫百度翻譯,它大概能翻譯17種語言,有180多個翻譯方向,因為語言之間相互的組合是很多的,比如從希臘語翻譯成日語。我們的工程師既不懂希臘語,也不懂日語,他怎麽能夠做到這種翻譯呢?大家可以註意到,百度翻譯並不是詞對詞的翻譯,詞對詞的翻譯用一個詞典就能解決了。我們則是句子對句子的翻譯,需要真正能夠理解句子的意思,才能翻譯出來。如果兩種語言都不懂,還要讓它實現相互之間的翻譯,那就需要技術了。這是什麽技術呢?就是人工智能里面的機器學習,機器看得多了,慢慢就能明白了。比如,網上有很多希臘語的網頁或者文獻,也有很多日語的文獻,我們怎麽能知道,兩個不同語言的文章講的是同一個事、詞和詞之間是如何對應的、句子和句子之間是什麽關系、語法中友有什麽規則……等等這些事情都可以用技術幫助計算機進行學習,這就是我們可以通過技術來做到,而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再舉一個例子,大家的手機里都裝有手機百度,你如果對著手機百度說“現在頤和園人多不多?”它可能就會告訴你,現在頤和園的人數一般,這個數據是三分鐘之前更新的。其實網上沒有一個網頁會告訴你,現在頤和園有多少人。那我們是怎麽知道的呢?這也得靠技術。這個技術,大家知道可以通過百度地圖,還有很多非百度自己的App也經常會調用百度的定位服務。我們定位服務是,假如你想知道自己現在在哪里、或者這臺手機在哪里,那麽它要調用定位系統。頤和園現在有多少人在調用定位請求是可以知道的,那麽我們就能根據這個數據分析,知道頤和園、或者天安門現在的人多不多,以此類推。這也是技術的力量。

  所以技術可以做很多事情,有些大家表面看上去很苦逼的活兒,背後也是有很多很高超的技術。比如說像零售,我們一般會覺得零售就是低價買進來、高價賣出去就行了。但其實這里還有很多精細化的運營,都是需要靠數據和技術的不斷去積累和完善,不斷地去優化運營效率。我的運營效率比你高,我就能夠拿到更低的成本,我就能夠買更多的貨進來,以一個更低的價格賣出去就變得越來越大了。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沃爾瑪,它的銷量越大,margin power就會越大,它就可以在進貨的時候以更低的價格進來,並把這個低價格傳遞給消費者,那麽會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到它這里來消費。我們有一個董事是沃爾瑪的副董事長,他其實在十年前就來到我們這了,就一直跟我講,所謂的零售其實就是一個數字遊戲,完全是數學,需要不停地算、不停地提升這個效率,這樣才能比別人更有優勢。

  這是國外的例子,國內我還是用百度的例子。現在在北京的人,可能經常會看到大街上有穿著百度外賣衣服的人,就是送外賣的騎士。但實際上,這些表面看上去很苦逼的活兒,其實背後的技術含量也不低,它技術含量在哪里呢?實際上是在整個配送的邏輯上。怎麽能更加有效地配送這些東西,你的成本才能降下來。因為一般的外賣也就幾十塊錢,配送成本如果能稍微降低一點,就能夠把它的競爭力增加很多。我看到一個數字,我們國家整體物流其實是非常沒有效率的,物流成本大約占我國GDP的17%。我們公路上跑的那些貨車,40%以上都是空載的,從北京拉到上海車上有貨,但從上海再返回去就沒貨可拉了,但它仍然存在成本。怎樣做到精細化的運營?怎樣實現科學的調度?如何才能讓貨車都有貨可拉?或者怎麽讓外面騎士更合理地去送外賣。比如我可以告訴你,上午11點該待在什麽地方,應該先去取哪單、再去取哪單,哪一個騎士取這個單,哪個騎士取另外的單,哪幾個單可以合並在一起、送到哪里去……這些都是非常複雜的計算,里面也包含著非常複雜的技術。而當規模足夠大的時候,這些效率的提升就會導致你越來越有競爭力。

  移動互聯網是漸變式改良,不是顛覆性革命

  我剛才舉的這幾個例子,大家可以感覺到,和大家認識到的傳統的百度搜索已經很不一樣了,這也是科技發展,尤其是最近幾年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產生了過去很多沒有的需求,也給了我們很多創新的機會。其實我們早期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一開始我覺得,現在手機也可以上網了,無非就是屏幕小了點、速度慢了點。我們當時想到的都是不好的,我覺得大家在PC上搜索,現在到戶外去了,沒有PC在身邊,那麽拿出手機來搜索也是一樣的,搜索引擎給出的內容也應該是一樣的。因為手機的速度慢、屏幕小,那就把這里面的圖片都拿掉,只提供文字,但結果是手機上的排版很難看。這樣的思維方式,實際上導致我們在一段時間里丟掉了一些機會。所以在2013年的時候,就是前年年初,我當時下就決心說,我們要轉型,就是從PC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的轉型

  當時為什麽要公開講這個轉型呢?因為我們是一個上市公司,我需要告訴我的投資者,what shall we happen next?為什麽要告訴他們?因為這里有financial effect,因為他們要對我的財務報表產生影響。產生什麽影響呢?是負面的影響。實際上,對於這種轉型我們是要付出代價的,而且這個代價是不小的,甚至可以說是相當大的。大到什麽程度?在轉型之前,我們的運營利潤率(operate margin)是53%,兩年之後,當轉型完成的時候,我們的運營利潤率降到了29%,也就是說在兩年的時間里,有接近30個點的利潤率下降,這是我們做這個轉型要付的代價。就是說,原來100塊錢的收入有50多塊錢是利潤,現在100塊錢的收入只有20多塊錢的利潤。這樣的轉型其實是需要很大決心的,是不容易的。而且很多公司不敢這樣做,越是有歷史的公司越不敢做這樣的決策。因為越是有歷史的公司,它的決策者往往不是創始人,而是傾向於職業經理人去做公司的CEO,這些人可能幹了五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就會離開,他不會冒這種風險(risk),他幹了一年,一旦利潤率下降了五個點、十個點,董事會就把他開掉。所以對於一個完全職業化管理的公司,做這種轉型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作為創始人,我作為founder,我認為我在五年、十年之後還會在這個公司中,即使我不在第一線工作,但我的最大的利益仍然是公司的長遠利益。我明天、下一個季度、或者未來三五年都可以不賣百度的股票,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職業經理人來說,他們不敢這樣做。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可以下決心做這種轉型。

  百度轉型成功的標誌是什麽?我當時定的目標是,大家使用百度時,更多的人是通過手機、而非PC機。也就是說,來自手機的搜索流量要超過來自PC的的流量。現在,實際上我們不僅僅獲得了更多的手機用戶,來自手機的收入也超過了PC的收入。所以可以說,這個轉型現在已經是成功了。但是這種成功並不表明我們就安全了,我們下一步每天要考慮的事情是,雖然大家已經習慣了在手機上進行搜索,但是搜索還那麽重要嗎?會不會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搜索這件事也會變得就不那麽重要了呢?我們把這個問題再拔高一個層次,就是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這種轉變,到底是一種質變還是一種量變?是革命還是改良?這個問題我想了一下,其實我的答案是:它一個evolution,而不是一個revolution,不是革命、是改良。原因就是,我們看今天的這些互聯網公司,最大規模的互聯網公司絕大多數都是在PC時代就已經產生了,並且在PC時代就已經做出了相應的規模,然後他們才去擁抱移動互聯網時代,並做相應的移動互聯網產品,或者說把原來的產品進一步地移動互聯網化,產生了現在這些互聯網巨頭、或者其他規模比較大的公司。我們會發現他們的來源和背景,其實基本上都是PC互聯網時代當中打拼出來的。但即使它是一個漸變、改良,像我剛所講的,我們同樣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要付出股票下降30個點的代價,而且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夠實現轉型。我們現在就在想,一個傳統的企業要想擁抱互聯網、要想跟得上移動互聯網的大潮,它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是極其的難。一個互聯網公司站在技術革命浪潮的最前沿,想稍微轉一轉身、變個方向都這麽痛苦、都要付這麽大的代價,那麽對於傳統產業來說,真的是更加的艱難。

  傳統產業應下決心付代價去擁抱互聯網

  大概在五年前,我就不停對外講,想影響傳統產業和主流產業,希望他們能夠積極地擁抱移動互聯網。我最初講的是,我們任何一個公司,任何一個企業,不管你做什麽都要有互聯網思維,你不一定要做互聯網,但是在你的思維方式中,需要融入快速叠代、用戶至上、一開始不要太worry(擔心)盈利、先把規模做起來等觀念。這些都是互聯網公司認為天經地義的事情,但傳統產業會很不熟悉、很不情願。所以我們就提出,大家要有互聯網思維。後來發現,真正能被這種話所打動的公司並不是很多,所以我也很著急。我希望我們中國企業能夠及早具備更強的競爭力,而且,這些企業的真正互聯網化對百度也是有益的。

  所以後來我講,互聯網正在加速淘汰傳統產業,如果你不去互聯網化,如果你不去融入到這樣一個浪潮,很快就會被淘汰。我不知道這個市場成熟到一定地步,突然大家開始有了這樣的意識,還是說我這種話多多少少起了作用。這兩年我們看到,不管從事什麽行業的人,都真的開始認真地思考,我做的事情到底和互聯網有什麽關系,我怎麽能夠擁抱互聯網,怎麽用互聯網的方式來做事,或者用互聯網的技術來提升我的競爭力。我們現在看到一個非常好的現象,那就是大家都有擁抱互聯網的意識了,包括我們政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無數次提到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互聯網金融等等,還有“互聯網+”,互聯網和任何一個傳統產業進行結合,360行,甚至3600行,每一個行業跟互聯網的結合都會有創新出來,都會有很多機會。

  我也看到這兩年整體的宏觀形勢,無論是對於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企業,都是非常有利的。雖然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但如果真的能夠認真的研究、下大決心去擁抱互聯網,機會比困難更多。所以我們不僅僅在搜索方面思考怎麽去轉型,也在思考搜索以外還有哪些機會,尤其是跟傳統產業結合有哪些機會?我覺得中國在這方面比美國還要更加領先,這是跟過去十年很不一樣的地方。過去,互聯網顛覆了一些行業,但是對於絕大部分行業影響力並不是特別大。互聯網顛覆了哪些行業呢?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媒體。現在網絡成為了我們主要的信息來源,而不是電視、報紙、雜誌等。去年海爾公司的張瑞敏也說過,海爾以後不在報紙和雜誌上投放廣告。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跡象(indication),媒體確實發生了質的變化。而我們的傳統媒體,其實在擁抱互聯網上做得並不夠快,不夠堅決。所以現在他們的影響力在下降,他們的市場份額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第二個幾乎被顛覆掉的行業,是零售行業。我們現在走到線下實體零售店會發現,顧客非常少,但是電子商務卻紅紅火火,發展得非常快。現在中國和美國的網上零售,占整體零售的比例差不多是一樣的,但是中國網上零售每年的增長速度是50%,美國是15%。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未來中國零售業受到的沖擊,要遠比美國零售業受到的沖擊要大。這其中的原因和媒體行業是同樣的,我們的傳統零售業和傳統媒體,都沒有能夠認真的對待互聯網,沒有認真研究如何擁抱互聯網,沒有下決心付出代價去做突破的事情,結果現在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

  但是如果再看看其它行業,我們越來越多看到的是線上線下結合的機會,看到的是互聯網公司和傳統產業一起合作的機會,而不是傳統產業被淘汰。現在大家可能體會最深的一件事情就是看電影。現在用戶看電影,只要在百度搜索電影院,或者是搜索一部電影的名字比如《王牌特工》,或者搜索一個電影院的名字,這時候百度都可以回答離你最近有幾個電影院,每一個電影院什麽時間在放映什麽電影,你選擇這個電影,選擇一個時間,它會給你一個座位圖,現實哪些座位已經賣掉了,哪些座位你可以隨便挑選,你選好想要的座位,然後直接付款,這樣一系列的操作,只需要用手機百度就可以完成了,等到時間,你直接去看電影就可以了。這就是完整的線上線下結合的體驗,也因為這樣的體驗,我們把線下資源的利用率大大的提升了。以前電影院上座率大概只有15%,大多數都是空,現在線上做一個活動,電影院就全部都坐滿了;以前一張電影票要七八十塊錢,現在通過一些補貼,六塊六就可以買到。我們希望通過這種補貼來培養用戶的習慣,那就是不僅僅從網上獲得信息,要有完整的線上顯現體驗,看電影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剛才講的外賣的例子也是這樣。用戶在手機上操作幾下,外賣就送來了,非常方便。同時,現在外賣服務的覆蓋面(coverage)也很廣,不僅在北京,全國的幾十個城市,比如赤峰這樣的城市也能做到。並且現在也在以非常高的速度增長。如果不願意叫外賣,出去就餐也一樣,隨便走進一個餐廳,結賬的時候問店家,接受團購嗎?80%的情況下他會說接受。這個時候你拿出通過百度糯米購買一張八五折的團購券,原本100塊錢的單,只要付85塊錢就可以了。那麽線下的商家為什麽願意接受團購呢?對於他來說,團購使得運營效率得到提升,資源利用率提升了。原本15%的上座率,通過團購提升到85%,有什麽不好呢?原來一家餐館一天就接待50個人,現在可以接待200人,成本卻沒有按比例上升樣,如果一個就餐時段可以翻兩次臺,使用率就不是百分之百,而是百分之兩百,這樣的效率提升其實是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來實現的。同時,這種效率的提升又是非常的依賴互聯網技術,包括推薦的技術、個性化的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或者是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技術。比如,我走出看到一束花很漂亮,我拍一個照片,它就能告訴你說,這是一個什麽什麽花,這是什麽什麽樹,它都認識。

  人工智能等技術將為人類生活帶來更大便利

  追溯這些技術,其實就是所謂的人工智能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是最近幾年最不可擋的科技進步,也是大家談論最多的技術。不僅僅談論人工智能帶來的好的影響,也談論人工智能有可能帶來的危險。現在有些電影也有涉及,比如現在熱映的《王牌特工》也有點擔憂人工智能技術的意思,電影里的人物通過手機芯片就可以控制人的情緒。所以現在業界內,像微軟的比爾?蓋茨,埃隆?馬斯克這些科技公司創始人都公開的提醒人們,要關註人工智能有可能帶來的黑暗的一面。

  上個月我在博鰲主持了一場對話,對話嘉賓就是比爾.蓋茨和埃隆.馬斯克,我們也討論了人工智能的事情。當然,我的立場更加樂觀,我覺得人工智能目前給我們帶來的更多的是便利和效率的提升,並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一直都會是這樣
。另外,我們的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先生也在媒體上公開的表示,擔心人工智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就像擔心火星上人口過剩一樣,是一個非常遙遠的問題。但是無論如何,現在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確實是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力,也特別受人們的關註。但是,人工智能的技術並不是這兩年才出現的,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已經出現了,而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人工智能也是一門必修課。可是我讀書的時候,大家都覺得人工智能完全是一個學術性的東西,並沒有實用價值,是理論上東西,但實際上沒有用處。但是現在人工智能為什麽實用了?為什麽大家覺得人工智能是真正能夠產生影響的東西?甚至都開始擔心它會產生負面影響,擔心有一天機器比人聰明,會把我們人類給毀滅掉。其實原因就是計算技術在不斷提升、計算的成本不斷下降,計算的能力卻在不斷上升。著名的摩爾定律講到,每隔18個月芯片的成本會降一半,芯片的計算能力會升一倍。這樣的變化持續了很多年,我們就會突然發現,曾經我們認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現在是可能的。原來我們認為人工智能只是學術上的探討,並不能實現,或者當時認為不能實現,是因為做起來太貴、太慢了。那麽現在,它既不貴也不慢,就可以實現了。所以突然大家意識到,人工智能很重要,計算機真的可以像人一樣思考,可以辨識東西,也可以懂得人們說的話。

  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時代,因為各種各樣的變化在人們身邊發生,每一年都有很不一樣的變化。而對於百度來說,就是希望未來能夠利用技術,更好的為用戶服務。過去十幾年我們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連接人與信息”。各位在證監會工作,經常會查各種各樣公司的資料,應該對搜索引擎非常熟悉,也非常依賴。但是我們認為未來有一個更加讓人興奮的可能性,就是我們不僅僅可以“連接人與信息”,還可以“連接人與服務”。以前的百度可以告訴你108000日元等於多少美元,明天的天氣怎麽樣。而現在和未來百度可以滿足更多的需求,比如我現在要去哪個機場,下午4點給我定好;晚上8點半我要看《速度與激情7》,要第五排的座位,給我定好;後天要去我出差,要住什麽酒店,這些全部都可以做到,它可以理解你的話,它可以把這事辦了,它可以無縫地把線上線下各種各樣的東西聯系起來。這並不是天方夜譚,實際上它正在被實現,我剛才舉的電子的例子、外賣的例子、餐飲的例子,都在正面它已經實現了。當然,我剛才舉的語音的例子,現在用的人還比較少,可是它的準確度已經很高了,事實上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得機器更能精確地理解人的意圖。

  大家現在用搜索引擎,用百度用得非常頻繁,主要輸入方式是文字。其實用手機輸入文字是很痛苦的事情,隨著技術的成熟,以後用語音,用圖片搜索也可以馬上滿足需求。所以我認為5年以後,會有50%以上的搜索請求是圖像、語音形式的,而不是現在常用的文字形式。未來,百度將從人與信息的連接,轉向人和服務的連接,當然人和信息的連接仍然存在,而計算機、手機也越來越能清晰地理解人的意圖,並且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我們也希望百度能夠通過自己的技術,通過努力,在這個偉大的人類歷史變革時期,做我們應該做的,能夠做的貢獻。謝謝大家。

(來自和訊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625

趨勢、百度闖新興市場 靠它接地氣

2015-04-27  TCW
 
 

 

從亞洲最大防毒軟體公司,到中國搜尋引擎龍頭百度、挪威瀏覽器廠商Opera,與東南亞最大行動交友軟體Beetalk等行動軟體業者,這群業者,想把軟體賣到新興市場,都要倚靠它!

四月二十日,趨勢科技執行長陳怡樺,宣布趨勢與台灣兩家新創公司結盟,成立共同辦公室,其中一位盟友,就是幫趨勢把行動防毒軟體,賣進新興市場的通用移動(GMobi)。

從白牌商機,嗅出創業點

這家新創公司有什麼能耐,讓趨勢科技(持股近三成,為最大股東)、聯發科、新加坡電信都投資它?關鍵原因就是,它擁有新興市場一億支手機的「鑰匙」。

透過它,這群App軟體業者可以很簡單的在這群消費者手機中曝光,脫離原本要與三百萬個軟體商競爭,才能搶視線的魔咒。

「我們合作四個月,已經達到趨勢過去三年所有的App用戶數,」趨勢科技全球行動事業部資深產品總監黃國豪說。今年初以來,通用移動藉由簡訊、訊息中心等推薦方式,幫趨勢的防毒行動軟體,帶進一千萬個使用者。

這是個從虧損連連中,找出創意商機的故事。

原本,前聯發科員工吳柏儀、通用移動創辦人只是單純看到,一個因為白牌市場崛起而出現的機會。

我們常常打開手機,出現的螢幕訊息會提醒你更新系統,以確保使用流暢度。過去,蘋果、三星和華碩等國際級手機大廠,都把更新主導權掌握在自家手裡。但吳柏儀卻發現,新興市場的白牌手機商,因規模與成本考量,多傾向將此業務外包給第三方。

負責聯發科行動網路平台業務的吳柏儀,向董事長蔡明介毛遂自薦,他想創業,替新興市場手機商做系統更新服務。

「那時候他們(聯發科)就有推Eco-system(生態圈)大戰,」通用移動行銷長王英明,當時還在聯發科投資部門負責購併業務。聯發科一直不想只賣晶片,吳柏儀提出的軟體服務,正好可為客戶加值,與公司的晶片本業相輔相成,也因此公司成立第一年,就獲得前東家的投資。

只是,吳柏儀看到了市場,其他人自然也看到。

晶片大廠高通、展訊也有投資提供相對應服務的公司。身為後進者的通用移動,為了搶占市占率,將售價調降至對手的六成,但隨之而來的,是連續三年虧損的窘境。

在一年營收連新台幣一千萬元都不到時,通用移動單是跑遍新興市場的白牌手機與電信商,替其量身打造產品,「每年大概(燒)兩、三百萬美元。」

吳柏儀是用阿里巴巴和臉書虧損多年故事當例子,鼓勵內部,「只要有用戶,你就不用怕。」

從印度的白牌手機品牌Micromax、菲律賓的Cherry、泰國的i-mobile,再到馬來西亞的Ninetology……,通用移動以平均每月跑一個國家,逐步敲開新興市場內,超過六十家手機、電信商的大門,旗下高達一億的用戶,也讓通用移動搶下市占率第一。

用白牌服務,賺進一億用戶

但得到市占率第一後的考驗才開始,通用移動的賺錢模式在哪裡?

吳柏儀觀察當地人的使用習慣。他發現,大家雖然拿著安卓(Android)手機,但卻只有不到兩成的用戶有Google帳號,也就是說,很少人會拿手機下載軟體。

如果,通用移動扮演的角色,不是一個軟體更新商,而是一個通路的概念呢?

簡單的說,通用移動原本只是幫手機業者提供軟體更新業務,但它提供的軟體,等於一開始就「住」在一億個消費者的手機裡。所以,只要大家跟它合作,它可以打開大門,透過自建手機商城、預載或簡訊推薦等方式,幫這些App軟體廠商曝光,賺取廣告財。

這個吳柏儀開始也沒想過的創意,在窘境中誕生,但,連當地的手機與電信業者都贊成這種做法。

因為,在Google Play商店裡,每一筆交易,七成給開發商,三成給Google平台,「基本上手機商是一毛都沒有,」王英明說,通用移動透過手機推廣的模式,也讓手機和電信業者能在每一筆下載,賺到廣告分潤,創造多贏。

現在,通用移動建立起的一億個用戶量,已經形成其進入門檻。

開發來電辨識軟體聞名的Gogolook執行長郭建甫,近年來為了擴展業務,不定期到巴西以及印度等新興國家,尋找合作夥伴。

他以「預載」合作方式為例,每談一家就得經過長期溝通,還得不定期飛到當地做產品測試,時間以及金錢都是成本,「白牌太多,你不可能一家一家談。」

經過三年虧損,根據通用移動所述,去年第四季單季已經損益兩平。根據調查機構顧能(Garner)預估,三年後,全球近八成的智慧型手機銷售將來自新興市場,後續還有想像空間。唯一要注意的是,其主要依靠白牌市場維生,此市場變化大,一旦洗牌,就會影響業務。為此,通用移動今年也開始與成熟市場的手機廠合作,以降低風險。

但它的故事,確實證明:換個角度定位自己,新價值就有機會產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73

BAT數據對比:騰訊廣告增長猛 阿里百度凈利下滑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603

BAT數據對比:騰訊廣告增長猛 阿里百度凈利下滑
作者:雷建平


隨著騰訊日前公布財報,國內三大巨頭騰訊、阿里、百度2015年第一季度業績均已揭曉,研究對比BAT三家的數據可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每年第一季度都是廣告淡季,從財報看,騰訊在營收規模、凈利潤方面均處於領先地位,阿里、百度凈利則均出現下降。

以下是騰訊科技盤點BAT具體數據,希望給廣大投資者以有價值的參考:

騰訊營收凈利均居首 廣告收入增長猛

財報顯示,騰訊2015年第一季度營收為223.99億元(36.4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期內盈利為69.30億元(11.2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

騰訊是這個季度BAT中唯一凈利同比正增長的企業。在這個季度,騰訊的廣告收入增長非常明顯,總收入為27.24億元,同比增長131%。

騰訊廣告收入的增長主要是受視頻廣告收入隨視頻播放量的增加而提升及QQ空間手機版和微信公眾賬號上社交網絡效果廣告的貢獻增加而推動。

當然,騰訊的主要收入依然來自增值服務業務的收入,這一季度騰訊增值服務業務收入186.26億元,同比增長了29%,其中,遊戲業務收入133.13億元,同比增長28%。

阿里集團第一季度營收174.25億元(28.1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5%,但較上一季度下降33%。這主要是由於第一季度是淡季,沒有雙11、雙12等購物節大型促銷驅動。

阿里集團第一季凈利28.69億元(4.6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56.61億元下滑49%。阿里集團第一季凈利同比下滑,主要受股權獎勵支出增加以及其它影響到公司支出因素的影響。

天貓商城在第一季度交易總額為2190億元(約合350億美元),同比增長62%。阿里巴巴集團第一季在中國零售市場商品交易總額的增長,主要得益於活躍買家數量的增長。

阿里集團這一季度最大變化是,阿里管理層大幅調整,繼天貓更換CEO後,阿里集團CEO也進行了更換。阿里COO張勇接替陸兆禧出任CEO職務,陸兆禧轉任董事局副主席。

阿里還做出其他調整:首席技術官王堅、首席風險官邵曉鋒、阿里巴巴執行副總裁兼參謀長曾鳴和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市場官王帥也將會把日常管理移交給70後的管理團隊。

百度第一季度總營收為127.25億元(約20.53億美元),同比增長34.0%;凈利潤為24.49億元(約3.951億美元),同比下滑3.4%。

百度稱,凈利下降主要是由於百度繼續加強面向未來的研發投入,該項支出達22.86億元,比2014年同期增長79.1%。此外,百度也在不斷加速投資布局。

截至第一季度,已經連續發布對二手車電商優信,拼車軟件公司51用車、天天用車,餐飲IT系統提供商客如雲等企業的領投。有人點評說,百度雖然投資多,但投資明顯乏力。

百度第一季營收低於湯森路透社分析師預計;百度制定今年第二季度業績預期,在TheStreet看來,百度這一預期表現平平。受這些因素的綜合影響,百度當日盤後股價下跌。


財報顯示,騰訊的業績一直很穩健,2014年第四季度營收209.78億元(34.2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凈利潤58.60億元(9.5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0%。

騰訊上季網絡廣告收入單季增長同樣搶眼,達26.27億元,同比增75%,主要來自視頻廣告收入增長及QQ空間手機版及微信公眾賬號所推動,令移動社交網絡效果廣告收入增加。

阿里巴巴集團的營收則顯得很跳躍,2014年第四季度,阿里集團營收261.79億元(約42.1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187.45億元增長40%。凈利59.83億元(9.64億美元)。

阿里巴巴集團的營收和凈利一度超過騰訊,但在2015年第一季度又雙雙落後。阿里巴巴集團的市值一度跌破2000億美元,而騰訊在2015年第一季度才曾超越過2000億美元。

阿里集團季度業績不穩的原因是,每年第四季是電商銷售旺季,年底有雙11、雙12等大型促銷,尤其是2014年第四季雙11交易額達571億元,天貓、淘寶從中獲取大量傭金和廣告。

從整個2014年年報看,騰訊在營收方面居首,但阿里集團在營收方面則居於首位,百度則在營收和凈利方面均相對落後。在戰略方面,騰訊和阿里也走在百度前列。

其中,在互聯網+口號下,騰訊開通5座廣州、上海、武漢、深圳、佛山五座城市“城市服務”入口,覆蓋用戶數超6000萬,騰訊還與大連圍繞“互聯網+”全方位、深層次合作。

阿里則繼續進行投資並購,相繼入股美國母嬰網站Zulily、圓通,阿里巴巴集團還在加速對所投資業務的整合力度,如阿里集團CEO張勇接替沈國軍出任了銀泰商業董事會主席。

阿里在形成一個上市公司矩陣。阿里集團大有把銀泰商業改成阿里商業的趨勢。之前阿里集團已把旗下資產註入到阿里影業、阿里健康,未來不排除再將旗下業務註入到銀泰商業。

(來自騰訊科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877

手機ROM戰火重燃,看小米、百度、騰訊和360如何廝殺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37

本帖最後由 鹿愚 於 2015-5-29 12:40 編輯

手機ROM戰火重燃,看小米、百度、騰訊和360如何廝殺
作者:張書樂

百度雲OS是第三方手機ROM的一個縮影,沒有之一。


3月,誕生近三年,據說刷機市場份額第二的百度雲OS突然宣布,暫停更新雲OS服務。就在百度雲OS不玩了的同時,永遠不甘寂寞的360周鴻祎出來說話了:360將發布手機操作系統。


也許事先串過戲,周鴻祎的老對手騰訊也直接丟出了Tencent OS來湊了把熱鬧。這典型是在清明節前夕,為百度雲OS燒紙的節奏啊。


手機ROM是入口嗎?


或許你會問,第三方手機ROM到底是什麽?簡單來說,就是手機的操作系統,可以是自主研發的,也可以是在安卓系統上深度開發的。


那這玩意有什麽用呢?在移動互聯網業者看來,入口是一個很敏感的話題。一度,人們認為,新的入口和傳統互聯網的入口並無二致,應該繼續是瀏覽器和搜索引擎。但App時代的大戲告訴了所有人,要獲取信息、體驗娛樂,可以借助各種直接在桌面上的App們,如各種朋友圈、各種果殼、各種彈幕;在應用層面,最有入口範的集中在兩類App之上,一個是應用商店,一個是微信和類微信的存在們……


在應用層面的入口已經形成了“強者越強”格局的今天,留出來的入口選擇,或許只能是手機ROM,特別是在安卓大軍越來越龐大的這個時代,成為移動互聯網的Windows,或許可以成為可能,且看起來只要在不同程度上對開源的安卓系統,作出更個性化、更體貼用戶的“修正”即可。


百度雲OS是上一場互聯網手機大戰中拼殺出來的為數不多的幸存者之一。2012年,百度、阿里巴巴、盛大、網易、360這些國內頂級互聯網企業相繼染指智能手機,開創出智能手機的新門派——互聯網手機。但除了百度雲OS和阿里雲外,其他的大多沒能夠殺出重圍。


但即使是成功幸存,但日子也並不太好過。較之小米手機和它的深度定制安卓的MIUI系統的如日中天,無論是搭載在卓普、夏新、基伍、康佳、小辣椒等5家終端廠商上過的阿里雲,還是號稱適配超過150款機型,用戶數量已超過了1000萬的百度雲,對於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其實依舊屬於連名字都沒聽過的陌生存在而已。


理由非常簡單,沒有一個類似小米這樣以極致單品的口碑打開穩定市場的大前提下,操作系統本身就是一個非常不穩定也沒有黏合度的存在。


一個不夠卓越的手機,無法讓用戶有足夠的忠誠度,市場存量也極端有限,而一個即使很不錯的系統,幻想著讓用戶費心費力地刷進自己現在的手機之中,難度更高。


畢竟,對於連周鴻祎都屢屢稱之為用戶“小白”屬性的作用下,大多數用戶拿到手機後,基本不會在操作系統層面做什麽升級了……


不服來戰的底氣是手機


百度雲OS的千萬存量,其實只是一個用來在小白們面前炫耀的數據值而已。特別是在智能手機們原始搭載的系統們越來越強大也越來越沒個性的今天。


除非,它有一個實實在在讓用戶感受到實物——手機。當然,百度對此認識並非不深,百度在2013年便完成了對百加手機的註資,並以百度雲OS自有硬件品牌的形式進行運作。百加手機其實就是百度雲OS這個精神領袖的物化形態,也是所謂千萬用戶的數據核心。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這句魔咒或許在這里也有所顯示神跡。至於百度雲OS的未來,其實已然不再重要,無論是它重新登錄,或換名重生。


因為新的戰火已經重燃,在手機ROM的升級版之上。這也是騰訊和360重新入局的基調。


作為第一次手機ROM的參戰者和落敗者,騰訊和360反而利用不短的退場期進行了思索。周鴻祎就曾經在不同場合釋放過一個看似推崇的信息——他是最了解小米的人,或許比雷軍自己還了解。


而周鴻祎和360的重新入局,其實就是他將“了解小米”這一概念實體化的表現,在通過360兒童安全手表、WIFI、路由器等一系列智能產品的試驗中,積累了相當的硬件存量和廠商資源,也同時收獲了不少的口碑。


周鴻祎的認知,其實就是百度雲OS的過去和未來,2012年之時,懷揣著占領入口夢想的360,選擇的道路是聯合手機廠商一起推出預裝了360的各種應用的特供機。這種較之操作系統層面為低的OEM模式,還太多的延續了傳統PC時代的風格,自然也不可避免的遭遇到當年傳統PC上OEM遭遇過的失敗。而在近期複活的360手機,手機代號AK47就可以看出周鴻祎的決心,至於360 OS這個操作系統和配套手機到底能否實現周鴻祎秒殺當下所有手機的想法,則可能突破口還是在價格上。


當年雷軍幹掉其他互聯網手機們的必殺技。只是周鴻祎可能會啟動半賣半送模式,來展示他一以貫之的免費版互聯網方法論。


騰訊的玩法,或許也不過如此。畢竟,沒有自己的手機,手機ROM再好,也到不了用戶面前。


別再說用戶買了手機自己刷的話題了,別給用戶找不痛快了,否則他們會讓你人間蒸發的。據說360 OS打出“這可能是比MIUI更適合小米的OS”的口號,用心在哪可想而知,會摔在哪里,也可想而知。


當然,周鴻祎這樣做,可能只是在360手機之外,做點聊勝於無的有益補充。


你能夠給用戶多少體驗?


唯一的問題在於,預裝在自有手機上的手機ROM到底還有多少搞頭?


據說樂視手機UI研發副總裁、前魅族副總裁馬麟之所以在樂視和魅族之中作出選擇,一個關鍵詞叫做生態。這個說法,有點高大上。看重了樂視生態的馬麟,給出的解答是:如果手機像樂視電視一樣的做法,平臺、內容、終端、應用全都自己把控,以生態的概念進行打造,想象空間會相當大。


當然,這樣的想象空間依然太大,因為這句話其實是說給業界的,消費者並不會為想象空間買單。因此,他給出了一個消費者需要的生態解讀:樂視手機生態最終要解決的是什麽問題呢?馬麟認為首要解決的就是一件事——把視頻看好。


樂視的手機是視頻,這就是賣點,也是樂視的ROM未來發力的方向。當然,這並非是樂視一家的原創。早在第一次互聯網手機大戰中,這個概念就被炒得很熱,當時阿里雲主打安全支付與電商,360主打安全應用,騰訊主打社交,百度雲主打的也一度是搜索,都和這些品牌的原始基因一脈相承。


但都失敗了,而在第二次互聯網手機大戰中,重新拾起這張牌,還有意義嗎?愚以為,意義重大,因為上一次大戰中,大家只是在手機ROM上作類似360的捆綁策略,而且是簡單平移PC應用,而經過幾年的發展,這些互聯網廠商的移動應用已經深入嵌入了移動互聯網基因,再次聯姻,用戶體驗將真正好起來。


而且不再是簡單OEM,不是壟斷,而是生態式融入,是更適配。如樂視手機更適配樂視的視頻服務一樣,小米手機和它的ROM也將為它的智能家居設備們,留下更多升級空間,而且用戶無需等待,君不見,就是個小米手環,適配IOS,也比小米手機,晚了好幾個月嗎?


比其他手機用戶更早的體驗到心儀的服務,這就是體驗,也是賣點,特別是在各種同品牌智能硬件之間,而這也是大布局、真正用戶不會反感的差異化而已。
(來源:IT時代周刊)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464

2個案例告訴你:百度如何將市場營銷做到極致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01/149932.html

黑馬說:百度是一個龐大的體系,但每個產品都是其中小個體。一個個體如何將市場營銷做到極致,點亮市場?

百度廣州分公司總經理助理李曉龍在天安廣州番禺節能科技園內,2015黑馬大賽廣州站黑馬課堂上,給大家分享了百度市場營銷的策略。百度雲OS的系統的失敗和智能硬件“筷搜”的成功,李曉龍通過比較百度營銷的兩個案例和多年的市場觀察,告訴企業營銷的奧秘在於,充分利用大數據,以用戶為核心做好服務。
 
分享 | 李曉龍


營銷的故事

每個人每天都會用百度,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百度光鮮靚麗的一面,百度有多成功、多牛,專註於做搜索,有多少好的產品出來。

但在這里跟大家分享的案例,是百度不那麽成功的案例:百度雲OS的系統。這是一個手機操作系統,最開始並沒有刷機這個概念,那時候手機是可以砸死人的,不用刷。有了刷機後,很多人開始做自己的系統,因為很多精明的廠商發現,手機系統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搶占互聯網的入口,智能手機上面有什麽系統,我們基本上就會用這個系統上自帶的APP。當時做得特別好的就有現在特別成功的小米,他們最開始做MIUI系統,百度也摻和了,我們把所有百度研發的APP,或者已經成功的APP都放上去,我們相信百度有這麽多搜索的用戶,一定能讓更多用戶接受百度雲OS系統,於是這個系統從一開始到現在三年的時間,大概投入了1.2億,到今年年初的時候差不多有一千多萬的用戶,但在5月份的時候它停止更新,並且對外宣稱這個系統不做了。

為什麽?百度發現一個問題,這個系統不是為了用戶而生,這其實很關鍵,尤其在移動互聯網,我們到處跟用戶說體驗的時候,我們做的事不是為用戶而生,而是為了更多圈移動市場的份額,所以我們當時做的很多事情現在看來是錯誤的。比如我們的系統上集成很多百度自己研發的APP,我們拿百度的忠實用戶當小白鼠,這個做法我們認為是錯誤的,於是停掉了它。

可以用百度這種失敗的經驗教訓給大家提一個醒,目前在手機系統的環境下已區域成熟,除非你有一個顛覆式的系統出來,否則你很難得到一大批忠實的用戶。顛覆性的系統就是有別於安卓和IOS的系統,百度有這麽大的基礎,但是百度投入很大,與其這樣,不如轉為與優秀的廠商合作,比如我們與聯想合作,讓我們更專註於做自己的事情。

接下來我給大家說一下“筷搜”的故事。筷搜的視頻發布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日子,在2014年4月1日。發這個視頻之前,經過差不多一個月的策劃。4月1日愚人節來了,百度想讓網民感受到百度今年“人與科技”的大目標。

我們的市場團隊說我們玩一些高科技的、產品類的東西。蘋果做概念機的產品視頻做得最好的,我們當時決定通過視頻來傳播,拍成高逼格、高科技的風格。視頻拍什麽?當時有一個人在吃漢堡,邊吃邊吃抱怨要減肥,我們當時在想能不能設計成一款U盤類的硬件,插在漢堡里面提示漢堡的熱量有多高,嚇得你不能吃漢堡了。這個點子一出來之後,團隊熱鬧起來,思緒泉湧。這個概念太小了,玩大一點,食品安全一直都是社會討論的熱點話題。於是我們設計一款筷子,插進食物里頭就可以甄別食材安全,所含熱量等全方位的食品信息。這個科技+未來感大基調的產品,叫“筷搜”。

愚人節就是開玩笑,讓用戶信服你,需要你的玩笑開得跟真的一樣。筷子插在食物里,通過跟食物的接觸,能夠檢測出這是一盤沙拉里面有什麽樣的搭配,包括里面有蝦肉和檸檬的禁忌搭配,網民特別信服,跟他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確實是存在的。通過這個事情我們發現不光產品經理要有市場的思維,團隊也要有產品的思維,這雙筷子在2014年4月1日視頻發布的時候,是一個根本不存在的產品。

如何呈現最有感染力,產品有了,網民可以信服這個產品的存在,於是我們想了一個包裝,在矽谷有一個秘密的研發基地。我們找了兩個外籍老人來客串一下我們的秘密基地研發人員,這就是包裝,讓大家覺得很現實,很有骨感。

視頻發布當天形成亮眼的傳播。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後來發生的事,在當年9月3日百度世界大會中,我們把這個產品拿出來了,從一款根本沒有的產品到一個工程樣品,給網民去演示,這說明,從市場的角度可以決定產品的更新叠代。

通過這兩個例子,一個百度雲OS,一個筷搜,可以看到,百度內部很大,但里面的每個產品、團體都是小的個體,很多時候營銷可以走的一條直線是,通過造勢宣傳一些新研究出來的內容。

這是我們從筷搜產品中總結出來的傳播方面的觀點,包括社交貨幣、利他性、引發一種情緒,最後是共用性。百度不光有筷搜這個產品,百度有很多產品,比如神燈,它也是假的,是一個手機盒,接上你的手機以後,通過3D投影,把手機畫面投射出來。


大數據的應用

百度一直很專註於技術,做的很多事情跟智能硬件相關。百度做這些都是基於大數據。每個人理解的大數據可能都不一樣,在我看來,大數據就是把每個人、每天,利用各種工具形成的數據匯總在一起,其實就是大數據,包括你的手機、打通了電話、上了網,你路過了一個攝像頭,這些匯總在一起都是大數據。    

百度的斯蘭是一款可以給企業使用的大數據產品,它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有意思的案例,第一個是關於一個品牌的,有一個化妝品牌叫玉蘭油。我們合作後,通過大數據發現,搜玉蘭油品牌的人都會在後面加上四個字:玉蘭油適用年齡。這說明一個什麽問題,其實玉蘭油產品和品牌的年齡定位或者消費者細分定位有問題。我們反饋給他們之後,玉蘭油調整了營銷方案。

通過大數據可以幫助企業對新品牌塑造找到市場空缺點,或調整品牌的誤區。大數據還有一些作用,比如預測,暑假很快要來了,在未來七八九月份哪些景點將會熱門,商機最多的景點,我們需要針對這些景點做一些套餐優惠,通過大數據可以實現,它能幫助我們預測在7-9月份哪些地方成為人流紮堆的地方。

有些創業初期的企業獲得投資之後想找一些代言人,代言人該怎麽找,大數據也能幫我們預測。百事曾想找一個新的代言人,當時他們有幾個目標人選,王菲、吳莫愁、李代沫,大數據做了一些分析,去尋找喜歡這三個人的人群分別有什麽特征,發現吳莫愁的人群標新立異,喜歡獨特,這跟百事的定位比較匹配,最後他們選擇了李莫愁。


人與服務

技術、產品、服務,百度一直專註於這三個方面。我們通過技術連接產品,通過產品連接每一個消費者和服務。企業需要造勢,有很多平臺可以幫助我們去使用,雷軍說過一句話,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一頭豬能飛起來,很多人說都被忽悠了,飛是能飛起來,但是在飛的過程中你得自己變異,得自己張雙翅膀。

怎麽做到人與服務,比如,用戶用手機搜索一家企業,這意味著這是建立你與這個企業最便捷的溝通方式是電話,你點擊電話咨詢,這個頁面直接切到你的撥號界面,可以跟企業通上電話,這就是人與服務。

有一句話叫做顧客是上帝。有一些消費者會覺得自己是上帝,他的上帝逼格到什麽程度呢?他認為如果找一個企業,不是他打電話,而是企業打電話給他。我們就要滿足這些上帝,這樣才能體現出我們的極致服務。在這里他們可以直接輸號碼,過一會兒就有企業電話打給他,一定要滿足個別消費者稱之為變態的消費體驗。

門店推廣更有意思,在移動互聯網階段,有一個PC時代完全不敢想的服務就是基於地理位置的服務,我們可以做到你的客戶拿著手機,比如搜索雅思培訓,手機會提示你離它最近的一家分校在什麽地方,點擊就可以直接進入百度地圖導航他想去的這家分店。

不管在PC還是在移動端,百度始終做的是一個搜索,這是它的核心內容。事實上百度的搜索遠沒有你想象得那麽簡單。搜索框的這個詞能幫助你獲取到真正的意向客戶,並且幫助你區分非意向客戶,這就是搜索引擎最核心的魅力所在,它一定是大眾營銷的收口,又是精準營銷的開始。假如我做農副產品,我賣的是小米,問題來了,我怎麽能讓網民在百度上找到我。如果你現在在百度上搜小米,一定是小米手機。

這是發生在廣州百度客戶的一個案例,他以前是我們非常優秀的合作夥伴,他是做小米生意的,做華南區域比較大的經銷,走的是批發產品,他們也在互聯網+時代開了一些電商網站,但是到2010年年底,他一下子就崩潰了,因為很多在網上搜小米的時候不是找自己,都是找手機了。客戶要解決這個問題,他把關鍵詞加了兩個字“小米批發”,只要搜小米批發的人,一定是他的客戶。通過這個簡簡單單的變化,實現了他與雷軍之間的競爭。

很多人可能特別重視網站,也有很多人覺得網站沒有那麽重要,舉個例子,大家在手機百度上搜“中國平安”和“中國人壽”,會發現從用戶體驗來說完全不一樣,平安搜索結果更具人性化,操作更加舒服,這就是在網站角度。我們建議企業要有移動網站或者適配用戶的移動站點,道理很簡單,因為BAT三巨頭都有自己的移動站點,你也必須得有。BAT這樣做,代表著他們已經有無數失敗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我們不能簡簡單單的把PC端通過簡單的轉碼放到手機上去讓客戶看。大家如果已經跟移動互聯網接觸,除了APP之外,你的移動網站也是一定要具備的,這是滿足搜索引擎找你很重要的一個途徑。因為很簡單,現在的人們已經把搜索這種行為放在最新的SAAS模型的搜索里面去,是人們消費中一個必要的環節。

移動互聯網成了每個人的習慣,隨手一掏就搜,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必須得有自己的移動站,必須在移動平臺上有自己的信息出現。

如何插上移動互聯網的翅膀,第一是要有一些能夠促進轉化的移動網站,網站其實不是一個網站,其實是企業當中一個非常優秀的銷售。第二是充分發揮移動搜索連接人與服務的平臺優勢。第三是建立專門的搜索營銷團隊、精細化運營管理,在初創初期,如果有條件,至少安排一個人盯你的網絡營銷,尤其是搜索營銷這塊的內容。\版權聲明:本文分享者李曉龍,由i黑馬編輯,文章僅代表分享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在剛剛結束的亞洲消費電子展(CES Asia)上,德國豪華汽車品牌奔馳宣布將同百度展開合作,在未來的車型中安裝百度CarLife車聯網解決方案,允許用戶通過儀表板查看智能手機上的內容、收聽音樂、使用互聯網服務等。

搭載百度carlife的奔馳F015亮相2015亞洲CES電子消費展

這將是奔馳第一次在汽車上安裝由中國技術公司研發的智能車載信息系統。在蘋果和Google入侵汽車智能娛樂信息系統後,在中國市場上,百度也在瞄準豪華汽車上的那塊屏幕。

今年1月,百度車載智能信息系統CarLife在宣布了同幾家汽車公司合作後,首次大範圍地向公眾展示了它的功能。CarLife同時支持Android和iOS系統,接入手機後,汽車屏幕將切換為CarLife的交互界面。

5月24日,奔馳在CES Asia前一天的“奔馳科技日”現場特意安排了一輛裝有CarLife的原型車。

這家德國汽車公司從4年前開始在中國投入無人駕駛研發的試驗性項目,2013年,奔馳啟動同百度在導航及街景服務方面合作。

戴姆勒大中華區的研發人員解釋稱,百度目前可以提供更為精確的導航服務,從手機的App占有率來看,這項合作對於手機用戶和奔馳車主都是有利的。

“中國消費者生活在互聯世界里,這就是為什麽上述合作對我們如此重要。”戴姆勒公司大中華區CEO唐仕凱(Hubertus Troska)對《第一財經周刊》表示。

事實上,看中百度潛力的不單是奔馳。就在雙方宣布合作的幾天前,奧迪也表示將為中國市場提供帶有百度CarLife系統的產品。在CES Asia的展臺上,奧迪同樣展示了裝有CarLife系統的產品。

“與百度聯手是為了推動我們的汽車在線互聯功能,百度是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奧迪電子開發部總監Ricky Hudi說。盡管這話不乏恭維的成分,但在Google無法向中國提供有效的服務,而其他公司暫時沒有占有更大市場份額時,憑借在搜索、地圖導航等業務上的優勢,百度有望在手機之外的汽車—尤其是豪華汽車的版圖上,獲得擴張良機。

奔馳和奧迪都沒有公布安裝百度CarLife系統的轎車何時上市,但根據《美國汽車新聞》的消息,為了開發這一系統,奧迪已於今年1月與百度及華為組建了合資企業,百度是主要的網絡服務供應商,華為則是電信設備供應商。

而德國三大豪華汽車品牌的另外一家寶馬,也在去年9月宣布,正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型城市進行自動駕駛汽車項目的嘗試—合作夥伴依然是百度,它為這一項目提供的是高解析度地圖。

奧迪一位研發人員在CES Asia上曾表示,目前汽車公司展示的車載系統是基於過去幾年的研發結果。未來,他們將對交互體驗做更大的提升。相比歐洲一些消費者,中國消費者對輸入法、觸屏等細節更為關註。

百度對汽車業的野心已日益彰顯,這也使它和汽車公司的關系變得較為微妙和複雜。《華爾街日報》最近的消息稱,3家德國豪華車公司組成的聯盟準備收購諾基亞HERE導航業務的大部分股權,而百度和Uber的競購聯盟則考慮獲取小部分股權。騰訊也聯手四維圖新參與了此次競購。

在車聯網及自動駕駛領域,考慮到Google和蘋果的競爭,獲得精準的導航能力將是汽車公司通往未來的鑰匙。豪華汽車品牌同中國技術公司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或許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編輯:姚逸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401

每日黑馬 | 百度高德要小心,上海語鏡靠車聯網想成為手機地圖第四極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19/150045.html

黑馬說:在城里開車上路,是不是經常為手機地圖不夠智能而煩惱?現在解決方案來了。
上海語鏡開發了一款解決道路擁堵的移動互聯網產品“WeMe微密”,該產品能調動所有交通參與者,對城市交通進行更加“智能”的組織。創始人趙飛龍認為,真正的創新不是顛覆,而是融合,是構建生態系統。

文 | i黑馬  趙姝焱
編輯 | 王冀
來源 | 《創業家》雜誌6月刊封面


 
\ 

破解路況難題
 
“為什麽道路更寬了,交通工具發展了,我們卻走得更慢了?”對此,上海語鏡公司創始人趙龍飛認為,這是一個“集體連續動態博弈失衡”的問題:空間切換過程中,駕車者被迫切斷信息來源,陷入無法與外界充分溝通的“囚徒困境”。此時,個體依據經驗做出利己決策,導致的結果就是集體博弈失衡。“以北京為例,每天550萬輛車共同博弈有限的道路資源,時間上是連續的,路況隨著個人選擇不斷演化,如何提供最優決策避免擁堵就變得非常複雜。”
 
“35km以下城市上下班行程駕駛者分明都是熟悉路徑的,可為何還要依賴地圖導航?本質上是在尋求可資參考的實時路況。換言之,當車主提到導航地圖的時候,其實是在說路況。而在這方面,現有的地圖導航做得都不夠好。”基於這樣的認知,趙龍飛和CTO閔敢開發了上海語鏡,以“雲+端+App”模式為駕駛者提供智慧交通解決方案。
 
首先,上海語鏡推出了“WeMe微密” 智能車載硬件終端。利用GPS采集器,獲得車輛運行的位置、方向角、瞬間速度等信息,並通過移動通訊網絡,將這些數據回傳到服務器。接下來,上海語鏡通過一系列專利算法技術,展開趨勢運算和風險管理,從而實時指導路上車主做出理性決策,合理規劃路線,避免擁堵。
 
此外,上海語鏡還建構出了“道客快分享”社區,將使用微密和合作硬件的車主納入其中。通過這個SNS維基交通社區,用戶可以及時得到最精準的路況信息。同時,UGC互助模式使得每個車主不再是孤立的個體,他可以在路途中感知周圍移動車輛情況,並進行數據、語音和圖像的交流。
 
當眾多駕駛者共享實時路況信息時,服務器將生成巨大的交通數據網絡,綜合計算以提供更精準的服務。而這種DAAS(Data as a Service,數據即服務)雲計算模式,依賴於充分的數據,即足夠量的裝機車主。為此,上海語鏡采取兩種途徑解決該問題:一、裝機用戶終身免費享用硬件終端和所費流量,甚至還可額外獲得里程獎金,借此提升微密的後裝市占率,擴大覆蓋範圍。二、以I/O合作的方式,將系統開放給TCL、善領、暢行神州、創維、博泰等35家終端廠商。通過整合硬件終端,補充海量、動態、廣域的數據庫,趙龍飛稱之為“有源之水”。目前,上海語鏡已獲12項國家專利。其中,Roadrank專利是道路通行概率計算及預測方法。車主提供所處位置和行駛速度等數據,上海語鏡就可推送前後左右四個方向的實時路況。趙龍飛舉例道:“前方2.5公里,有500米擁堵,持續時間10分鐘,擁堵點中的運動是緩慢移動還是水泄不通,車主將多少分鐘內到達,這是我們的運算方法。”
 
Driview專利是車輛移動情境下的多條件任務自動生成器,提供290種實時情境計算,幫助車主移步換景。“根據車輪移動過程中上傳的數據,我們可提供車主所處情景,呈現他 所需要的不同信息,類似交通數據版的Google Now。”
 
上海語鏡另提供其他多種服務,比如日誌型數據庫NewSQL,它利於快速調動和查詢歷史大數據;比如行為數據分析自動標簽BAAT,可借此形成行為意圖數據庫;再如街景圖像自動標簽CGAT,它是構建城市圖景標簽系統的基礎。

 
\此圖為上海語鏡“WeMe微密”產品


重整生態鏈
 
2013年3月,上海語鏡獲達晨創投千萬元級別天使投資。2014年6月,達晨再次追加數百萬元投資。同年11月,來自上市公司金固股份和杭州好望角引航基金共計4000萬元B輪融資到位,此時上海語鏡估值已達2億元。
 
回憶起幾番融資過程,趙龍飛至今仍覺得十分曲折:“我們不像其他創業公司那麽熱。 我曾見過200多家VC,很多人看不懂我們的項目,直到遇見達晨創投南方片區TMT投資部總經理程仁田。他對車聯網領域有著自己的預判,認為我們可以形成一個生態系統。”
 
這是達晨在車聯網領域的首個投資項目。之後,達晨在戰略和資源上為上海語鏡提供了很大幫助,並在該公司後續融資時,不吝為之背書,牽線搭橋,介紹了不少產業資本和戰略投資者。
 
據趙龍飛介紹,很多車聯網公司的營利模式都基於與保險公司的合作,比如成交一份保險即可獲取5%的傭金,但早在2011年末就已拿到人保排他性合作協議的上海語鏡發現,此路不通。“我們花了很長時間圍著人保屁股轉,結果投入幾百萬卻毫無收獲。後來融資階段,程仁田給我們的建議是‘反依賴’。”

此後,上海語鏡在保險盈利方面開始將模式轉向C2B。具體做法是,將多年積累的海量車主的駕駛行為數據用作保險風險評估,通過反向拍賣的方式,為用戶爭取更低折扣的保費優惠,也因此獲得拍賣手續費收入。目前,上海語鏡已有8萬用戶的運營數據,日活6萬,月GPS數據超過250億條,月實時路況數據測速里程超過1.5億公里。

廣告分發也是上海語鏡的主要盈利方式之一。趙龍飛強調,他們並不出售靜態信息,不會直接暴露車主的個人隱私,而是采用情景計算型的廣告模式ADtalk,這種創新的模式類似於谷歌的Adtalk。“比如,針對正在夜間駕駛的車主,我們會提供來自某保險公司的溫馨提醒和註意駕駛安全的信息服務。通過置入用戶當下場景,使廣告毫無違和感。而這種巧妙的情境廣告也會吸引大量廣告商。”

接下來,他們還將發布兩款App以獲取收益:“聲財之道”和“幫忙拉”。其中,聲財之道針對海量小微廣告主,在線充值100元,即可向4公里內車主提供一萬條語音廣告信息。幫忙拉則挖掘出被嚴重浪費的後備箱閑置空間,充分利用共享經濟思維,開放給電商、快 遞及小型貨運公司等。為了保證貨物安全,上海語鏡首先對參與用戶設置了一定門檻,即跑滿一個月並已獲得誠信數據認證者才可報名。

在達晨的建議下,上海語鏡采取“兩端開放”的商業模式,通過Daoke I/O(類似於谷歌的I/O策略)移動車聯網計算引擎,重新整合生態鏈。目前他們已經與凱立德達成合作(凱立德也是達晨投資的項目):把凱立德過去3500萬臺導航儀等離線終端接入車聯網,將其中10%轉化為在線用戶;通過這些路況數據切入導航地圖,為進軍小米手機ROM預裝和車載前裝市場打下基礎。“也許這種產業協同很快將重新書寫互聯網地圖的新篇章”,手機地圖的市場份額並非已經確定,擁有精準實時路況的地圖將會贏得消費者的喜歡,實時路況是地圖大戰的核武器,將會改變手機地圖的市場份額和格局,趙龍飛預測稱:“這將是地圖的第四極和導航的3.0時代。”

趙龍飛認為,真正的創新不是顛覆,而是融合,是構建生態系統。接下來,上海語鏡將著重在傳媒領域發力。在發現路況廣播市場的廣泛需求與盈利潛力後,他們已開始積極與各地交通廣播電臺建立合作,試圖重新定義交通廣播:一方面,通過專業播音員提供實時在線和個性化定制的路況播報;另一方面,讓行駛中的車主進入直播間,成為路況觀察員,完成互動直播。
 
未來,上海語鏡還將以新品硬件Driveyes 為基礎,實現實景路況搜索和行車影像記錄。不僅如此,基於新一代免費智能立體行車影像硬件和雲記錄多媒體數據庫,上海語鏡希望構建一家實況互動的交通視頻電視臺。“那時,我們將成為一家不折不扣的傳媒公司”,趙龍飛稱。當然,在此層面,達晨背後的湖南廣電以及好望角引航基金投資的大量傳媒公司或可提供巨大幫助。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
趙姝焱 ,編輯王冀,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黑馬說:百度宣布三年砸200億做O2O,這堪稱國內O2O市場的標誌性事件。至此,BAT三巨頭的O2O布局均已明朗,O2O競爭將日漸慘烈與殘酷。眾多雖有先發優勢,但模式雷同,又沒有後續資源的創業項目,恐將面臨夭折的命運。

文 | i黑馬 楊博丞、田牧
編輯 | 王冀

\今天,O2O市場傳出重磅消息,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宣布:將三年投入200億,完善建設百度糯米。同時,百度糯米總經理曾良表示,百度糯米爭取明年向領頭羊地位發起沖擊。
 
據透露,百度現階段的主要工作是連接人與服務,而百度糯米是其中重要的一塊業務。為了實現上述目標,百度糯米還發布了“會員+”戰略,其體現在產品端主要有兩大特點:第一,通過百度大流量精準連接商家和用戶,利用會員儲值卡和會員卡提高消費黏性;第二,基於“會員+”系統,打通百度糯米會員體系與商戶CRM管理系統,利用用戶行為數據為商家提供精準決策依據,不斷提高客戶留存率和消費頻次。
 
據悉,百度糯米今年已經在餐飲和電影兩個重點品類,逐步試水“會員+”戰略,推出儲值卡和優質院線聯名會員卡。
 
目前,百度的O2O入口有百度搜索、百度地圖和百度糯米,比不了阿里的多,也比不了騰訊的熱。在服務內容上僅僅依賴於糯米,而糯米在團購市場地位暫時又比不了美團和大眾點評。在移動支付市場,阿里的支付寶錢包占據了大半市場份額,而騰訊也在借勢微信熱度盡全力推廣微信支付。比較來看,百度錢包則顯相對落寞了些,一來缺少支付寶的用戶基數,二來也沒有微信的熱度可借勢推廣。
 
按現在百度三年投資200億來建設百度糯米的情況來看,百度將在O2O上直面其兩大競爭對手阿里和騰訊。現在的百度糯米已深入到三四線市場,這是其在人人網時代不曾想象的發展程度。不過,當前團購所覆蓋的生活消費僅僅是O2O服務中的很小一部分,這或許會影響未來百度O2O的可用性。
 
在O2O市場,百度選擇求穩不求全,明面上是以搜索+地圖為入口,全力做好百度糯米的服務建設。而在暗地里,百度更為在意“移動搜索連接人和服務”的戰略推進。成為移動搜索王者並成功連接人和服務,O2O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事實上,百度在兩年前就開始布局O2O市場。2013年8月,百度向糯米網戰略投資1.6億美元,獲得59%股份,成糯米第一大股東。2014年1月,百度又全資收購了人人網所持的全部糯米網股份,成為糯米網的單一全資大股東;自2014年3月6日起,糯米網更名為百度糯米,定位於本地生活精品指南。
 
從2014年開始,O2O產業鏈的雛形日趨完整,“入口+服務+支付”成為O2O的主要框架。如今,BAT等巨頭們正在圍繞這一框架來加快O2O的產業鏈布局,O2O行業正在演變為巨頭之間的角力場。
 
這幾年,圍繞BAT O2O布局的分析從未斷過,現如今三巨頭中的百度O2O布局也已浮出水面。百度糯米將依托百度系資源、流量入口和全方位服務,欲成為連接生活服務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重點打造餐飲、電影的生活服務等細分領域。騰訊系則有大眾點評和微信平臺;阿里也投入60億來做O2O,還推出了自家的O2O平臺淘點點;美團似乎和這幾家都沒有什麽關系,所以拼命提升市場份額,現在達到月銷售額80多億,數字還是很驚人的。
 
當下,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開始將O2O作為“標配”添加到自己的業務中。同時,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在O2O領域頻繁出手。原先大量的O2O創業項目卻面臨著嚴重同質化、線下資源不足,以及資金匱乏的問題。
 
例如餐飲和旅遊類的O2O平臺,必須不斷地燒錢、補貼、導入流量、爭奪用戶。市場本身有空間,但運作不易。因此,細分領域的用戶量和需求頻次決定了項目質量。在巨頭的夾擊和資本的沖擊下,一批成立時間在三年之內的新興小企業,恐怕將面臨“陣亡”的厄運。
 
創新工場聯合創始人汪華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到,“2015 年將出現越來越垂直領域的 O2O 創業公司,但是隨著時間往後,‘坑’ 會越來越小,所謂的坑是指一個蘿蔔一個坑,多大的坑放多大蘿蔔。比如像餐飲和打車屬於最大的領域,機會已經不多了,而住、遊、車和醫等領域還有很多機會,但足夠大的機會比較有限。”
 
汪華表示,對 O2O 服務來講,重要的有三點:一是消費頻次不能太低,頻次低的雖然將來也會發展起來,但最初起來的必然是頻次高的,非上門的消費頻次也需要有足夠保障;二是 O2O 存在的原因無外乎是去中介化、共享經濟新資源的導入,三是消費升級。
 
梅花天使基金創始合夥人吳世春也持有類似觀點。吳世春日前在一次分享會上提出了他所看好的O2O三大發展機會:中產階級消費升級的機會,移動互聯網改造的機會,中國產品和模式全優化的機會。
 
O2O本身就不是個新鮮事物,其核心在於商務電子化和運營數據化。對於服務業O2O項目來說,線上的入口乃兵家必爭之地,如何迅速地聚合目標受眾人群,形成入口優勢和品牌勢能,積攢做大的資本,是創業者必須要思考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讓你的項目出現在未來的死亡名單上。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楊博丞、田牧,編輯王冀,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一向强调执行力与纪律性的大连万达集团(下称“万达”),正将内部反腐公开化。

7月14日,万达官网发布一则公司贪腐通报,包括西安项目公司原工程副总在内的18人的反腐行为被公开。

这并非王健林初露反腐之意。有接近万达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王健林一直以强化审计的方式阻击内部贪腐。有说法称,在万达审计部门权力甚高,如集团审计人员经王健林授权到地方公司查账时,地方负责人需立即交出账本。

万达高调反腐,其他大型民企,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反腐力度也不小。百度、360、腾讯最近也是动作不断,多人被查。

寻租空间在哪?

7月14日,万达官网一则“重拳出击反腐倡廉”的新闻称,7月10日万达在北京索菲特大酒店召开廉洁与遵章守纪教育大会,通报了该集团内部近期出现的涉及腐败与违反集团规章制度的事件。

为“永久警示”,万达还在官网公布了贪腐人员相关信息。本报记者看到,万达此番反腐涉及处置18人贪腐违纪的通报,其中西安项目公司原工程副总经理 许振营、万达百货总部综合管理中心原工程物管部经理范学立(已经离职)二人向多家施工单位索贿受贿,涉案金额巨大,已移交司法。另外16人由于滥用职权牟 取私利被免职。

此次涉及贪腐的人员多为万达集团总部和地方公司的高管,有媒体援引万达内部文件称,总经理级别共计4人,分别为商管总部综合管理中心大客户部总经理 唐剑锋、西双版纳国际度假区管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吴全宏、商管总部中区运营中心商业物业部总经理冯劲舸、牡丹江项目公司总经理荣从桥。其他人员均担任副总 经理、项目总经理、主任工程师等高管职位。

这些总经理的头衔上,“商管”二字出现频繁。商管的职权在于对购物中心进行招商,并管理场内品牌。一位与万达合作多年的品牌商市场部负责人向本报记 者透露,在一些三四线城市新开的万达广场,品牌商往往考虑到“场子”需要养几年,会谨慎抉择是否进驻,但对于一些城市核心地段的成熟场子,很多品牌商趋之 若鹜。

这中间便存在“寻租”空间。

“一些中小品牌,初次进入万达较为成熟的广场并不容易。”上述品牌商负责人说,“进一个场子门道很多,给多大面积、在几层、跟什么样的品牌在一起、离电梯有多远、租金多高,这些都要跟购物中心商管负责人沟通。”

此外,购物中心会定期对品牌进行调整,调整的内容可能涉及位置、面积甚至去留,这些权限也在商管高层手中,所以不处于强势地位的品牌商往往会与这些 高层“搞好关系”。而万达百货虽然是万达早期产品,目前正处于调整期,但百货高管也是重权在握,因此此次反腐名单中百货负责人也在其中。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称,实际上,相对商管,物业更被认为是“肥缺”,原因是标的更大。

如此看来,堵住漏洞似乎并不容易,但王健林似乎非堵不可。在10日的反腐会议上,万达总裁丁本锡如此传达万达的反腐决心:制度执行必须严肃,对于违 章违纪事件,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于触犯法律的要坚决移交司法机关,对于“老问题重犯”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与深刻反思,发展中更要加强制度建 设,不能有丝毫削弱,要从根本上制定解决措施。

王健林只管审计

王健林眼里揉不得沙子,这在万达几乎人尽皆知。

一个业内流传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年,某个城市万达广场开业,由于工期很赶,在开业前夜,项目负责人决定用一块地毯遮住一块未完工的细节,结果被巡场的王健林发现,立即去职。

作为创业近30年的民营企业,这种严苛或是源于对长远基业的期许。去年12月,被媒体问及何时考虑退休时,六十“耳顺”的王健林回答,还没考虑退 休,自己的梦想是把万达做到世界级的超级跨国企业,“如果要用数字概括,大致是2020年总资产到1万亿,收入6000亿元,净利润600亿元,至少 20%~30%收入来自海外,那天我就真的退休了。”

当时王健林还对包括《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记者提到,虽然自己还在身体力行地奋斗,但他并不是事无巨细什么都管,目前主要工作是设计创新产品,不会像香港企业家八九十岁时还身兼董事长,签字批签。

抓主要矛盾,是适用于很多成熟企业家的管理哲学。对于王健林而言,对于万达这艘庞大战舰的内部管理,其中的一个核心是堵住漏洞,即审计。

“他不会管得太细,他只管审计部门。”上述接近万达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万达审计部门由王健林直管,有“位高权重”之意,当审计部门下到地方项目公司,地方公司负责人需要非常配合,立即交出账本,并组织人员参与会议。

在7月10日的反腐大会上,丁本锡强调了审计在集团的地位。他说,万达今后要对审计工作给予更大力度支持,增强审计力量,要求全体员工“无条件支持审计工作”,让审计更好发挥作用,为万达发展保驾护航。

民企如何反腐

以前提到企业反腐,人们往往会想到国企,而忽略了民企。其实,近年来民企腐败并不少见。

2015年以来,民企反腐动作最大的当数互联网公司。

5月12日,百度通过一封《打造阳光职场做简单可依赖的百度人》的内部邮件,向全体员工通报了“阳光职场”行动查处的7名员工涉嫌职务侵占、商业受 贿的重大职业道德违规行为;两天后,360公司以内部邮件形式向员工通报了两起内部腐败案,涉案嫌疑人已被移送公安机关;更早之前的4月,腾讯曾内部通报 了四起违反“腾讯高压线”的事件,其中两起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被移送到公安机关处理。

腾讯还在今年7月9日通报了严重违规事件,经调查,多名在线视频相关业务员工存在贪污受贿行为,触犯了公司“高压线”并涉嫌违法。目前公司已向警方报案,正等待处理结果。

一位腾讯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腾讯是去年在一次例行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了前两年的视频团队涉及严重贪腐问题,随即向警方报案,警 方抓捕多名在职、离职以及供应商人员,并且在进一步侦查当中牵出了腾讯在线视频部前总经理、现阿里巴巴副总裁、数字娱乐事业群总裁刘春宁。

这些腐败事件的背后,互联网巨头如何反腐?

360内部通报显示,早在2011年360即成立了监察部,负责对公司内部贪腐案件的查处,针对收受贿赂或回扣的行为、从事与公司有商业竞争的行 为、与公司存在利益冲突或关联交易的行为、违法乱纪行为等都有严格规定,联系部门实际,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让公司内部防腐反腐不留死角。同时,在企 业文化建设方面,也始终倡导“阳光、健康、诚信”的职场价值观,从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坚决遏制腐败行为。

而在百度,由百度职业道德建设部负责内部反腐,其核心成员均为从事过企业内审、检察官、警察等职业人士,具有高度独立性,在进行腐败案件调查时,不必经过相关业务部门领导即可直接展开调查,直接向最高管理层汇报工作。

腾讯则由反舞弊团队实施内部调查。腾讯通报称,一直以来,腾讯对“收受贿赂或回扣的行为、“从事与公司有商业竞争的行为”、“与公司存在利益冲突或 关联交易的行为”、“违法乱纪行为”等都有严格要求,形成了公司人人皆知的高压线。一旦触及高压线,轻则解除劳动关系,重则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在其他行业,内部反腐也屡见不鲜。例如,去年9月,华为就首次召集企业业务部的渠道代理商召开了一场反腐大会,通报华为在企业业务领域内部反腐情况。

长城汽车也非常重视内部反腐,其内部甚至有一个秘密组织,监督贪腐情况。有合作方感叹,“这里的人连你一根烟也不敢收”。

有评论指出,民企有自己的痛点和苦楚。比如民企高管多是自己家人或是从创业开始一起摸爬滚打的兄弟,很难下得去手,能下得去手也会有舆论和道德上的 巨大压力。其次,民企的壮大往往从原罪开始,当主政者被贪腐者抓了小辫子,对高管贪腐下手就成了双刃剑,一发力,既会伤着别人,也会伤着自己。



百姓網逆襲58趕集:左手百度,右手新三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21/151108.shtml

7月21日,百姓網宣布完成22億人民幣融資,估值超過7億美金。投資方包括中信、蘇高投、深創投、中建投等多家國內投資機構和戰略投資人。百姓網創始人王建碩透露,本輪融資的投資方包括一家“國內目前頂級的互聯網企業”,盡管沒有挑明,但圈內普遍認為這家企業就是百度。而百度也曾在2009年1月與百姓網達成過戰略合作。

值得註意的是,在百姓網公布此輪融資之前不到一個月,百度CEO李彥宏在百度糯米戰略發布會上,豪言拿出200億構建百度的O2O生態。百姓網作為分類信息網站,很有可能成為百度O2O戰略的一份力量。

據透露,百姓網的本輪融資將用於三個方面:拆除VIE結構、人才儲備、垂直領域投資布局,其中拆VIE將占去大頭。據王建碩透露,百姓網已完成拆除VIE結構的工作,整個過程僅用了20天,計劃最快於今年10月登陸新三板,“將來的主板和創業板分層,都會考慮,我們會選擇更符合我們利益的那一個。”

至於百姓網為何選擇回歸國內上市,王建碩給出了三個理由:第一,百姓網是C2C為主的分類信息網站,所有服務的用戶和商家全部在境內;第二,拆除VIE後,百姓網的股東全部是境內的投資人,在國內上市對百姓網的信息和資源支持更直接,有利於品牌和發展;第三,百姓網是從中國尋求上市的最大分類信息公司,在境內上市也符合自身利益,能夠獲得更好的估值。

百姓網本次的資本動作最亮眼之處在於榜上大佬和拆VIE結構。58趕集合並之後,占有的市場份額超過80%,人們已經越來越看不到百姓網的希望。然而百姓網通過傍大佬、拆結構,轉瞬間手握兩張王牌,具備了與58趕集抗衡的能力,百姓網突然之間為“老三死”的怪圈提供了另外一條生存路徑。而對與58趕集無法避免的競爭,王建碩表示百姓網會堅持C2C模式,形成自己的差異化優勢。同時通過投資的方式進入O2O,布局百姓網的生態圈。

根據百度百科提供的信息,“百姓網成立於2005年3月1日,是國內第一家分類廣告網站。”其實,2005年百姓網還不是現在的名稱,而稱“客齊集”。2008年,王建碩等團隊高管與金沙江創投一起,將該公司從eBay中國剝離開來,並更名為百姓網。在融資方面,百姓網2008年獲得過金沙江創投首輪融資。2011年和2013年獲得標桿資本、特納亞資本兩輪融資。2015年初獲得遠東宏信領投近1億美金D輪融資。

百姓網是美國分類網站Craigslist的擁躉,後者通過微利獲得高營收的奇跡,其員工人數只有30多人。而百姓網的員工人數也是常年不足百人,以產品、技術、運營等部門為主。針對市場質疑,王建碩曾堅持認為,Craigslist的輕公司模式和靠C端付費的方向是中國分類信息網站的未來,人們需要耐心。在人們的耐心耗盡之前,百姓網總算獲得了巨頭關註。

58同城和趕集網合並之後,兩家公司的創始人曾被問及是否會接納百姓網。趕集創始人楊浩湧回答“沒必要”,姚勁波則稱“這個行業沒有第三名”。不得不說,姚勁波還真是神機妙算,這個行業的確沒有了第三名,因為第一名和第二名合並了,百姓網已經莫名其妙的成為了行業第二。現在看來,百姓網在新的資本形式下,又抓到了兩張好牌,重新回到了大眾的視野。只是好牌未必有好的結局,如何打好牌更加考驗王建碩的智慧。

版權聲明:文章為原創,作者周路平,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9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