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百bike大戰”來看,運營驅動的互聯網產品究竟還能走多遠?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07/159646.shtml

從“百bike大戰”來看,運營驅動的互聯網產品究竟還能走多遠?
鄭立濤 鄭立濤

從“百bike大戰”來看,運營驅動的互聯網產品究竟還能走多遠?

整個單車租賃行業,商業價值究竟有多大,未來走向究竟如何發展,恐怕還有待進一步觀望。

本文由微信公號線性資本(ID:LinearVenture)授權i黑馬發布。

近期,共享單車領域的一場大戰幾乎在一夜之間吸引了整個創投圈的關註。從八月份開始,摩拜單車和ofo兩家公司突然以無比強勢的姿態開始了一輪公關、融資、搶占市場大戰。短短兩個月時間里,以這兩家公司為代表的共享單車領域吸引了媒體、創投以及社會大眾前所未有的密集關註,超過4億美金的風險投資砸向了這個市場,包括真格基金、經緯中國、金沙江創投、順為基金、中信產業基金、創新工場、紅杉資本、高瓴資本、華平投資、啟明創投、貝塔斯曼以及滴滴、騰訊等等一系列頂尖的投資機構和公司紛紛入局,融資之迅速、競爭之激烈,給寒冬籠罩下沈寂已久的VC圈帶來了一絲點意外的火熱。

摩拜和ofo的爆紅引發了朋友圈中的一系列討論。單車共享是一個好生意嗎?它未來究竟是什麽樣的,整個行業會有什麽樣的走勢?摩拜和ofo模式孰優孰劣,最終誰會勝出,會不會像曾經的滴滴快的優歩那樣合並?

關於這些,小線菌今天請到了小夥伴高禮英才鄭立濤同學,來談談他的一些看法。

首先,“共享單車”這個概念可能值得商榷。目前市場和互聯網媒體雖然一致稱摩拜和ofo的模式是共享經濟的新代表,但是,筆者覺得這是一種概念上的炒作。共享經濟的本質是連接社會閑置資源與用戶,使其充分發揮出閑置價值,而摩拜、ofo為代表的這些單車公司則是向用戶出租自家擁有所有權的自行車,這和共享經濟是完全兩個概念。雖然ofo號稱鼓勵用戶將自己的自行車分享出來,但是目前根據調研的情況來看,這一類車的比例幾乎為零,因此ofo也很難被歸入共享經濟的範疇中去。嚴格來說,摩拜和ofo應該是屬於一種B2C自營的自行車分時租賃模式,而不應該被炒作成共享單車。

從需求來看,單車租賃服務彌補了因為距離過短而無法通過公交、地鐵覆蓋到,同時叫出租車又太過奢侈的最後一公里短途出行的空缺,這一空缺是滴滴Uber們沒有解決的,也被認為是出行領域最後一塊服務需求。由於不會受到堵車的影響,因此單車租賃比其他的幾類分時租賃交通工具(比如電動車分時租賃)天生就更容易被接受。最後一公里的需求適用場景非常多,ofo最初選擇了校園作為切入口,看重學生在校園內的出行距離短、頻次高,使用自行車是最好的選擇;而摩拜最初則選擇了校園之外的場景切入,更多是滿足用戶從住所到地鐵、公交站,再從地鐵公交站到公司/學校的這一段短途出行需求。現在兩家公司也在逐漸往對方的服務範圍滲透,雙方覆蓋區域的重合度越來越高。除了ofo和摩拜分別選擇的這兩個應用場景之外,風景旅遊區單車自駕遊也可能會是未來一個單車租賃可能可以覆蓋的場景。

6a46b6d

目前整個單車租賃市場尚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遠遠沒有飽和。即使是在摩拜和ofo都重點布局的上海,在白領上下班的高峰期、學生上下課的高峰期時段,用戶不管是選擇摩拜還是ofo都經常會面臨找不到車的窘境。根據漢能投資近期推出的報告數據顯示,整個兩輪(兩輪包括自行車和摩托車)出行市場中,共享單車的滲透率僅僅只有1%。因此,雖然目前摩拜和ofo聲勢浩大地在開拓著市場,但對於他們身後高調地殺入的小鳴單車和優拜單車兩家來說,他們面臨的市場機會並不因為自己後來者的身份而降低,市場中有大量的空間等待彌補,而目前摩拜和ofo都沒有力量阻止這些新晉競爭者的入局(硬件可能會是延緩這些後來者進入市場的速度的一個因素,但在根本上很難阻止後來者的進入)。

那麽,單車租賃服務的市場有多誘人呢?筆者首先承認,短途出行的用車需求很強,整個市場的需求總量也不小。引用漢能投資報告中的數據,目前兩輪出行的全年出行次數能夠達到1720億次,數據不可謂不大;而單車租賃的滲透率僅僅只有1%,順著這個思路來看,整個市場還有巨大上升空間,確實前景無限。

但是這里,筆者想要提出自己的一點不同想法:首先,並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適合單車租賃模式的開展。自行車在平原地區是非常好的工具,但是在一些以丘陵、山地為主的城市里,自行車的使用其實是不方便的,在這些城市里,單車租賃模式可能會遇到一些阻礙;同時,像杭州這樣已經本身有非常成熟的政府扶持的自行車租賃服務的城市其實並沒有留給摩拜和小黃車非常大的市場空間。其次,也並不是所有的校園都留給了摩拜和ofo很大空間。根據筆者調查,在一些校園較大的大學中,自行車保有率幾乎達到100%,對於學生而言,自己買車是一件比用ofo劃算得多的事情(在校園較大的這類學校里,假設一個學生一天用4次ofo,就需要付出2元/天,使用ofo兩個月付出的錢就已經足以買一輛質量還不錯的二手車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們也並不會有那麽強烈的租賃單車的需求。同時,自行車的替代品其實還是比較多的,比如電動車、摩托車以及平衡車,在速度上都比自行車來得更快,隨著消費進一步升級、社會上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可以預測,這些速度更快、舒適度更高的替代品也會不斷地蠶食單車租賃這一市場。所以,總結而言,雖然單車租賃市場確實不小,但是這個市場未必會有想象中的那麽大。

從模式本身而言,單車租賃平臺雖然屬於日訂單量能夠輕松超過 100 萬單的平臺,但是也相應的有其自身的一些問題:客單價低、規模不經濟、服務差異小導致壁壘不高。

最後一公里的出行雖然頻次很高,日訂單量能夠有非常大的量,但是客單價卻非常低,按照一元客單價來算的話,攤銷掉成本,盈虧平衡遙遙無期,總體而言,並不能帶來非常良好的盈利。同時,由於訂單量的增長必然需要投放更多的單車來支撐,每投入一輛單車能夠帶來的回報是可以測算出來的(考慮到能夠使用的次數等等)一個固定的值,這很難實現互聯網經濟中隨著規模擴張邊際成本無限降低的理想化規模經濟狀態(當然,隨著生產的單車越來越多,這些單車租賃公司對於供應鏈的議價能力是會加強的,相對也能夠降低一些成本,但是這並不是一個理想化的規模經濟模型),所以,即使訂單量以及市場占有率能夠進一步增長,模式也未必非常性感。

c81c09d

除此之外,單車租賃的服務差異是非常小的,對於消費者而言,使用摩拜、ofo還是優拜、小鳴,實際上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要是在需要用車的時候能夠找到車,消費者並不會介意自己租用的是哪一家公司的單車。同時,由於客單價非常低,補貼在這場戰爭中相應能夠起到的作用並不會非常大,這一點和打車、外賣等等行業都不一樣。對於打車和外賣行業,投入大量的補貼金額來搶奪用戶流量是有必要的,因為線上的流量幾乎決定了公司的生死,但是對於線下這麽重的單車租賃而言,線上導入再多流量也不如用戶需要用車時能夠找到車來得有用(從這點看,騰訊戰略投資摩拜單車能夠帶來的流量優勢也沒有宣傳中那麽大)。

實際上筆者認為,B2C單車分時租賃模式的壁壘並不高,只要能夠有足夠量的車投入,就一定會有用戶使用,對於用戶而言,從租用一家公司的車轉而去租用另一家公司的車,所需付出的轉換成本也幾乎為0。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地預測,整個行業的格局,只要各家公司保證自身運營不出太大問題,能夠持續盈利並且存活下去(不會出現由於自行車損耗率丟失率等等居高不下以致公司無法維系經營的情況),那麽最後很可能是幾家公司共同瓜分整個單車租賃市場。我們經歷了打車大戰、團購大戰等等一系列互聯網規模戰爭,見證了太多的巨頭合並,加上單車租賃同樣身處在出行領域,所以大部分朋友會習慣性地認為最終行業一定會像滴滴快遞Uber那樣形成一個一家獨大吞並其他競爭對手的態勢,但是從模式本身來看,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或許並不會太大。目前整個市場遠遠未達到飽和,也沒有一家公司有能力趕在競爭對手前迅速搶占整個市場,因此在這個開拓階段,必然會是幾家共同發力一同開發市場,最終當格局定性下來時,恐怕也很難說有哪一家能夠戰勝自己的對手,但合並對於這幾家公司而言也不會有太大的意義。所以,實際上在這個行業里,馬太效應或許並沒有那麽強

最後的市場競爭格局會是怎麽樣的呢?首先市場上會有幾家模式相似的公司並存,他們的產品相似度很高。由於競爭對手的存在,這些公司既不是價格的制定者,也不是價格的接受者,而是價格的尋求者,在進行決策時必須把競爭者的反應考慮在內。同時,由於生產、設計單車必須在前期投入大量的資金,並且設計出自己的一套完善的硬件技術,新來的廠商很難進入市場與原有廠商匹敵,原有廠商也很難放棄前期的投入推出這個市場。所以這是一個很難進入也難退出的市場。是的,熟悉微觀經濟學的朋友或許會反映過來,這就是教科書上描述的寡頭壟斷市場

那麽,對於在市場中廝殺的摩拜和ofo而言,他們最核心的比拼會是在哪里呢?

前面筆者也提到了,摩拜和ofo本質上是B2B單車分時租賃,並且是前所未有的無樁單車租賃,因此其核心點第一在於能夠在短期內獲得足夠資本支持,有爆發力地在短期內實現生產,向市場中投入足夠覆蓋市場需求的單車,占據整個市場。目前來看,兩家公司的融資能力都非常強,背後各自支持的巨頭也都是投資界頂級的傳奇機構,並且根據創始人在接受采訪時候的口述來看,現在行業處於投資人爭著上門送錢的火熱狀態,資金上面短期之內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有朋友認為由於摩拜單車的造車成本遠遠比ofo高,所以往市場中投放新車的速度也會相對比ofo慢一些,但根據之前的觀察,筆者並不認為這會對摩拜造成非常致命的傷害,原因在於,ofo投放新車的速度確實非常快,但是相應的由於車輛設計等等的問題,損耗率非常高,丟失率恐怕也遠遠要高於摩拜(實際上根據在幾所高校中實際調研的情況來看ofo的損耗率、丟失率恐怕非常高),並且由於沒有GPS,所以他們實際上無法定位自己家的小黃車,也無法估計目前市場上還存活的小黃車的具體的數量。因此雖然能夠在相同時間內投放比摩拜更多的單車到市場中,但是恐怕單車流失率同樣會非常可怕,並且這樣的流失恐怕是ofo自身也無法控制、無法統計的,所以未必能夠構成ofo根本性的優勢。

對產品的設計,是兩家公司競爭中勝出的第二個核心點。一方面,騎行舒適度決定了用戶對車的選擇,另一方面,耐久度決定了公司的運營成本,除此之外,鎖的設計、內置GPS與否等等因素也會有很多影響。

當單車租賃的這些巨頭將市場開發到一定程度後,用戶在需要用車時同時能夠比較輕松地找到摩拜和ofo,那麽用戶選擇騎哪一輛,就成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這時影響用戶使用決策的,是騎行舒適度。從這點來看,目前ofo比摩拜有優勢得多(至少這個階段筆者只要能騎ofo就盡量不騎摩拜)。但是舒適度與產品的耐久度又是直接關聯的,摩拜選擇了另一個極端,就是完全犧牲騎行的舒適度,全力打造結實耐用、不易被盜的重型自行車。由於整個單車市場還處在早期,當摩拜單車的競爭對手還不是非常強勢時,這個缺陷不會給摩拜帶來很大的麻煩(因為用戶想騎車的時候只能夠找到摩拜,所以別無選擇)。但是這樣的市場空檔一定不會持續非常長時間。現在摩拜也開始著手推出輕版的單車,造價更低,體驗更好,也是考慮到了這一點。

實際上我們能夠看到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就是ofo和摩拜正在變得越來越相似。從兩家公司新推出的產品里我們能夠看到兩家在產品設計上其實是互相在學習的,在舒適度和耐久度上兩家公司都作出了自己的選擇和嘗試,這就像兩個同時進行的對照實驗。最終他們各自吸取了教訓,從對方身上獲得了改善自身產品的啟發。整體而言,摩拜在產品設計上遠強於ofo,創始人王曉峰在前期的運營中充分地展現了自己對於硬件的重視。ofo目前使用的機械鎖也給免費撬鎖留下了不少漏洞,而不在車身安放GPS這一個決定很可能會導致大量自行車無法收回(這也就意味著雖然ofo的車便宜、投放更快,但是他們投入的大量自行車最後根本追蹤不到)。但我們也可以大膽地暢想,ofo在C輪引入了小米科技和順為基金的戰略投資後,或許能夠有效得活動雷軍系在智能硬件上布局多年的資源支持,在未來生產出更高段位的單車智能硬件設備也未可知

排除開資源和產品,單車租賃領域最後一個決勝關鍵點應該在於運營。從運營能力來看,摩拜的社會運營能力和經驗都遠勝於ofo,目前摩拜已經在政府公關上獲得了不少進展,比如和上海市楊浦區和徐匯區的政府達成了合作關系,可以想象,這種帶有一定民生工程性質的創業項目如果能夠獲得政府的協作,必然會有非常大的優勢。並且摩拜也已經在一些人流密集處投放公共廣告,比如在上海市楊浦區地鐵十號線的江灣體育場站的電子屏幕上,就可以看到摩拜投放的視頻廣告。相比之下,ofo團隊在這方面的經驗就稚嫩得多。即使是選擇從學生團隊相對熟悉並且也較為單純的校園市場切入,ofo也沒有完全地發揮出應有的優勢。根據筆者的了解,目前至少在南京和福州的部分高校內,ofo受到了校方的抵制,被禁止進入校園。下圖是南京農業大學的門口,被禁止進入校園的ofo單車無人管理,堆放在校門外已有一個多月時間。

另外岔開一句,目前ofo的運營模式是在各個高校尋找負責運營的校園學生代理運營團隊,但是筆者認為這是非常無效的行為。在各種創業項目中,學生代理運營校園團隊的做法都已經被證明非常低效,學生團隊也是非常不穩定的。很難想象一家估值如此之高的公司居然還會采取這麽落後的運營手段,或許在未來ofo團隊能夠尋找到更好的管理模式

總結而言,筆者相信,ofo和摩拜正在做的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如果能夠成功,一定會給整個社會帶來非常積極的正面效應,不但能夠方便大家的出行,甚至能夠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讓大家在騎行中發現城市中過去一直被忽略的美好。但是整個單車租賃行業,商業價值究竟有多大,未來走向究竟如何發展,恐怕還有待進一步觀望。不管怎麽說,在資本寒冬大背景下,兩家公司短短幾個月時間里獲得了這麽高額、密集的融資行為,這都是一件比較出人意料也比較戲劇性的事情。對於單車分時租賃,有人唱好有人唱衰,但不管怎麽說,筆者主觀上都希望摩拜和ofo,以及後續進入的這些單車分時租賃公司能夠成功,讓我們的出行更加便捷,也讓我們的城市更加美好。

共享單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610

傑說民航|從上市到散夥,複興航空這5年究竟做錯了啥?

11月末,突然宣布停航的第二天,臺灣複興航空召開臨時董事會,確認將解散公司,只等股東會通過,就會向證交所申請下市。這也宣告成立65年的複興航空走入歷史。

複興航空董事長林明升透露,受到兩次空難重擊,盡管公司采取多項革新,但營運仍然每況愈下,而壓倒複興航空的最後一根稻草,是29日到期一筆約新臺幣23億元的海外可轉換公司債。

(複興航空年報)

複興航空的昨日輝煌

提起臺灣的航空公司,大家可能都聽說過華航、長榮,對複興航空,可能並沒有很深的印象。但複興航空並非碌碌無為之輩,也有著深厚的底蘊:

由蔣介石專機駕駛員創立

臺灣首家民營航空

成立時間(1951)比華航還早

機隊規模臺灣第三

執飛海峽兩岸首班直航航班

從機隊規模來看,複興航空是臺灣第三大航空公司,擁有24架飛機。其中,8架ATR72-600(傳說中的電風扇)、7架A320、5架A321、4架A330-300。

但從運力(可供座位數)來看,複興航空還排不上臺灣前三(主要是因為那幾臺70座的“電風扇”小了點)。圖2可看出,複興航空運力份額大約是8%,低於華航、長榮“臺灣雙雄”,也略小於長榮的子公司立榮航空。

航空網絡方面,複興航空在臺灣地區外共有30個航點。與華航、長榮這樣的全球網絡型航空公司不同,他們主要執飛大陸、東北亞、東南亞航線。其中,飛大陸是複興航空的重要戰略選擇,一共有14個通航點,分別是上海、重慶、杭州、廈門、福州、長沙、武漢、貴陽、合肥、南寧、天津、無錫、徐州、張家界。總結一下,複興航空在大陸基本上哪都飛,有上海、重慶、杭州、廈門這樣的熱點城市,也有長沙、貴陽這樣的省會城市,還有像無錫、徐州這樣的中小城市,網絡覆蓋還是不錯的。

(複興航空航線網絡)

我們從前面的盈利數據也能看到,複興航空2011年上市後,前四年每年都賺錢,平均下來一年也有8000萬人民幣的利潤。那麽,問題來了,這樣一家有底蘊的航空公司,經營業績是怎麽在2015年後急轉直下,由年均盈利8000萬,到年均虧損4億呢?我們這就來複盤,壓倒複興航空的“四大骨牌”。

一,夭折的寬體機之夢(2012)

2009年兩岸直航以來,前四年的兩岸航線客流量平均增幅高達79%,複興航空的利潤也水漲船高。特別是2011年上市之後,正是兵強馬壯、躊躇滿誌之時。於是,他們從2012年開始,引進了4架A330-300飛機(2架是兩艙300座/2架是兩艙285座),希望在執飛大陸、東南亞航線的基礎上,進入國際遠程市場。彼時,複興航空的機隊規模僅20架左右,其中窄體機僅A320系列9架。買來了A330,複興航空並沒有停下擴張的腳步,沒多久又下單了4架A330-800neo。此外,還曾有消息傳出他們有意接收2架A380飛機(從日本天馬航空的取消訂單中),開拓北美市場。

2009年兩岸直航、2011年上市、2012年引進A330,再到訂購A330neo,緋聞A380飛機,複興航空進入成立65年來發展最快的階段。然而,事與願違,寬體機不但沒有成為複興航空的“搖錢樹”,反而成了市場運營的“雞肋”。

複興航空缺少完善的航線網絡、品牌在臺灣島外便不為人知、機隊規模小運營成本高、難以吸引商務旅客,再加上兩岸航線的下滑。這些都導致A330引進後,找不到合適的市場、裝不上足夠的旅客,運營情況也一直不太好。為此,2016年10月(解散前一個月),複興航空不得不做出“最後的”努力,讓其中的2架A330停場。這也表明他們的寬體機運營不僅不能賺錢,而且連航線的變動成本(比如航油、起降、航路、機組小時費等航班飛了才會有的成本)都無法覆蓋。可以說,由於經營環境的變化,寬體機的引進,讓複興航空背上了嚴重的經營包袱。

二,接踵而來的空難夢魘(2014-2015)

提起複興航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這兩起空難。2014年8月13日,複興航空222航班(ATR72-500,B22810)在暴雨中進近馬公機場時,遭遇風切變墜毀,機上48人和地面5人遇難。

複興航空222航班澎湖空難

空難給複興航空造成沈重的打擊,然而複興航空並沒有吸取足夠的教訓。僅僅6個月後,2015年2月4日,複興航空235航班(ATR72-600,B22816)在松山機場起飛後墜毀,機上43人遇難。

這次空難調查過程也頗令人唏噓。先是航空專家據錄像分析,駕駛員是在引擎失去動力的情況下,盡全力操縱飛機避開大樓、減少了地面傷亡,機上仍有生還者有如奇跡。臺北市長柯文哲說,空難是悲劇,但感謝駕駛員,他已盡力。臺灣民眾對駕駛員之英勇感激不已,紛紛留言“向機師致敬”。結果調查結果出爐,空難原因是飛行員在左發失效的情況下,錯誤地把正在“加倍努力工作”的右發關閉,導致飛機失速墜河。

(複興航空235航班松山空難)

這兩起空難,不僅奪去96條生命,對複興航空也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單單事故善後,每名遇難旅客就賠償了295萬人民幣。複興航空6個月時間一共掏了2.8億(部分由保險支出),這相當於2011-2014年利潤總和。除直接經濟損失外,對複興航空的聲譽也造成巨大打擊,一段時間內航班上座率僅兩成左右。

其實,這兩起事故並不是全部。

1995年,複興航空一架ATR 72型客機,在農歷除夕載客由臺北至馬公後,空機返回途中偏離航道於桃園龜山兔子坑撞山墜毀,4名機組遇難。

2002年,複興航空791號班機(ATR72)執行桃園至澳門貨運任務,在飛行中遭遇積冰,除冰失敗後失控墜海,機上飛行員2人遇難。

2003年,複興航空GE543客機(A320)在臺南機場降落時撞擊36R跑道上施工車輛。機上無人傷亡,飛機報廢。

從1988年複飛以來,複興航空的18年間共發生過5起飛機全毀事故。這很難用概率事件和運氣不好來解釋,只能說明複興航空的安全管理體系、安全文化確實有不少問題。安全是航空公司的生命線,生命線出了問題,航空公司也自然無法幸免。

三,失敗的雙品牌運營(2014-2016)

近幾年來,東南亞、東北亞的低成本航空發展迅猛,已成為一股新潮流。而臺灣,是亞洲低成本航空的最後一塊處女地。當時複興航空也看到了這個巨大的機會,果斷地啟動了雙品牌戰略,繼2014年9月成立的臺灣虎航後,於12月正式成立了臺灣地區第二家低成本航空—威航(V air)。

威航擁有4架飛機,2架180座的A320和2架194座的A321,主要執飛日本、泰國、柬埔寨和韓國共10個航點,並占據了臺灣低成本份額的25%(另外75%是臺灣虎航的)。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威航並沒有如意想中的那樣發展壯大,而是陷入了運營困境,最終運營了不到兩年,就於2016年10月1日停止運營,合並入複興航空。

複興航空雙品牌的失敗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三個。

第一,運營初期,市場培育難度大。臺灣的旅客早已習慣了全服務航空寬松的行李配額、免費的餐食、免費的選座等各項服務,猛然間出現了這種“什麽都要收錢”的航空公司,接受需要有一個長期的過程(春秋航空在大陸的運營也是如此)。因此,作為臺灣地區低成本航空的先行者,威航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來培育消費者,宣傳低成本理念,形成大家新的出行偏好。這在短期內會帶來較大的業績壓力。

第二,規模小,運營成本高。威航的主要競爭對手臺灣虎航作為華航子公司,“含著金鑰匙出生”,擁有9架A320飛機;而威航“家境一般”,僅分到了4架飛機的家底。這使威航的運營成本要高於對手。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低成本怎麽發展,全服務母公司說了算。從全球來看,全服務航空設立低成本子公司的結局可說是“十賭九輸”,唯一比較成功的案例便是澳航的捷星航空,其成功的經驗之一就是“集團統籌、定位差異、獨立發展”。也就是捷星怎麽飛不是澳航“說了算”,而是雙方坐下來平等溝通,“集團怎麽有利,就怎麽飛”。所以澳航和捷星有部分航線是共飛的,在相互適度競爭的情況下,各自吸引自己的目標旅客。而威航恰恰相反,有一個“操碎了心的媽”。威航的發展要首先保證複興航空的利益最大化。複興航空想飛的航線、威航都不能飛,唯一例外的是東京,複興航空飛成田,威航飛羽田,但時刻極差,落地時間是0200、起飛時間是0300。可想而知,低成本航空模式不同、定位不同、理念不同,全服務航空的指揮往往是給低成本子公司戴上“緊箍咒”。試問,低成本子公司還沒起飛,就已經讓了對方一套“車馬炮”,這棋還怎麽下?

四,急轉直下的兩岸航空市場(2016)

空難後最艱難的日子已經過去,複興航空高層也以“斷臂求生”的勇氣采取有力措施“止血”,比如封存部分寬體機,合並威航,他們本可以有“起死回生”的機會。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急轉直下的兩岸航空市場。

我們知道,複興航空的特點就是兩岸航線,他們30個臺灣地區外通航點中,大陸占了近一半(14個),而運力更是達到了53%。換句話說,兩岸航線可以稱為複興航空的“生命線”。

但就在這“起死回生”的關鍵時刻,兩岸航空市場出現了重大拐點。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2016年5月起,兩岸往來旅客由升轉降,平均增幅由1-4月的8%,到5-7月的-3%,再到8-10月的-16%,呈現“三級跳水”的走勢。而其中,10月大陸赴臺旅客的降幅更是達到44%,接近腰斬。可以說,這給了複興航空“致命一擊”。

(2016年往來兩岸旅客增幅走勢)

65年“複興之路”的突然完結,其實並不“突然”。糟糕的安全管理、躍進的寬體機戰略、失敗的低成本品牌,這些都在複興航空“後上市”時代陸續冒頭,哪怕是兩岸市場遇冷,在2015年大選預熱時也有些許跡象。但這些可能均沒有引起複興航空高層應有的重視,我們也沒有看到有效的應對。這正應了一句老話:“福兮禍所依”。複興航空最終倒下,令人不勝唏噓,“成也兩岸、敗也兩岸”,這也許也是一種宿命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922

國海證券PK“蘿蔔章”: 究竟誰之過?

12月14日,有消息稱,華龍證券出現了約5億元的債券交易違約,國海證券員工私刻蘿蔔章,涉及債券代持規模近百億,震驚債市。不過12月15日,華龍證券就發表公告,稱已完成“違約債券”的交割。近兩日國海證券也連續發文,稱將追究偽造公司印章“失聯員工”刑責,且不存在違規債券交易行為。

但即使如此,國海證券的公告並不能打消市場疑慮。蘿蔔章是想刻就能刻的?最終誰又該為這100億元代持債券兜底?

國海證券風控存疑

12月14日,有傳言稱國海證券一個債券團隊負責人因請某銀行代持的100億元債券浮虧巨大,最為關鍵的是當事人已出國失聯,且使用的是蘿蔔章。

隨後,國海證券公告稱:“經核查,張楊、郭亮所涉業務相關協議中加蓋的“國海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印章與我司在公安機關備案的印章不符,純屬偽造。公司未授權張楊、郭亮開展文中所提及的相關業務,更未授權張楊、郭亮簽訂相關業務協議,公司自身也未簽訂任何相關協議。張楊、郭亮為我司資產管理分公司原老團隊員工,張楊已於2016年8月1日離職,郭亮目前已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

對於“蘿蔔章”,有業內人士質疑,業務協議可以偽造公章蓋章,但銀行間市場用於資金結算的公司或產品,其結算賬戶的公章如何偽造呢?

對此,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的債券交易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債券代持在業內尤為常見,我每月的債券代持業務少則幾十單,多則幾百單,每單至少5000萬元。在債券代持中,很多金融機構是不去審查這一公章的,很難審查出這一公章的真假。”另一固定收益部人士也稱,很難去想到要去偽造一個公章,銀行間債券交易的歷史上沒有出現過此類事件。

現在最為核心的問題是,誰該為100億元債券代持負責?

《第一財經日報》致電國海證券債券方面的一名負責人,並沒有得到回應。前述債券交易員則解釋:“若私刻公章為真,張楊、郭亮勢必要對此進行負責。但這也表明國海證券的風控存在一定問題。一般而言,債券代持要經過層層審批,要先後經過投資經理、部門總經理、公司法人的簽字,然後要經過交易員、結算運營部簽字。且還需在OA系統內留底備案。但顯然國海證券這一案例中,債券代持沒有經過層層審批和簽字,一個人搞定了所有流程。”

另一位中型券商分析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國海證券的公開表態還是不能讓人信服。100億元債券代持數量龐大,稽查、財務審查難道沒有發現問題?”

但也有某中型券商固定收益部人士對本報記者稱:“我願意相信國海證券發出的聲明,相信機構之間的信用。但這背後到底實情如何,還真不好妄下結論。”

或導致多家機構違約

債券代持最大的風險是約定時間到期後,原委托方不贖回債券。多位被訪人士均如此表示。所謂債券代持是指,金融機構賣出債券,獲得資金,並和交易對手私下簽訂協議,約定好在未來某一時點以接近當初的成本價再將其買回。雙方也設定一個資金成本,作為代持機構所賺的錢。

前述債券交易員表示,券商和基金公司參與債券代持,更多的是為緩解資金的流動性難題。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多家金融機構參與債券代持,還有不同訴求。譬如,為承接國債承銷資格,銀行、券商均有意願成為代持方,用來沖擊交易量排名。同時,在季末年末等關鍵時點,一些機構為了掩蓋債券投資的虧損,就以代持方式向其他機構轉移這部分虧損。此外,對於銀行而言,在考核時點將債券暫時轉出來可降低風險資本占用量。

但銀行間債券市場屬於場外市場,采取一對一撮合的交易方式,市場監管更多地依賴行業自律,使得市場透明度大為降低。債券代持一直被視為灰色地帶。天風證券一位固定收益研究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自去年開始,債券代持被監管層認定為並不合規,委托方和代持機構方雖簽署協議,但一旦發生糾紛,協議是否能獲得監管層的認可和法律的支持,存有一定風險。”

“按照協議,債券代持到期後應將其再買回,這是機構之間的一種信任。但這種信任僅是一張白紙,如果因市場變化導致債券大幅虧損,也存在對方不想贖回的危險。因此盡管私下已經簽訂了回購協議,並加蓋公章,但這一協議具有何種法律效益,還很難說” 前述中型券商固定收益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100億元債券代持事件,震驚債市。這會帶來何種影響?

“我們一直在關註國海證券100億元債券事件,因為這件事情的影響太大了。”前述債券交易員說:“其一,100億元的債券體量尤為龐大,一般要找四五十家機構代持,每家機構代持2到3億元。但此次事件中,卻集中由一家機構代持。當下債市下跌,若委托方不能贖回債券填補這一漏洞,代持的機構將面臨巨大損失。更為重要的是,金融機構之間相互借錢稀松平常,代持機構也有可能欠別家機構的資金,加之當下資金面收緊,或引發連鎖反應,所有金融機構都平不了帳。一家金融機構違約,能導致十幾家機構違約。”

“其二,若國海證券接盤這筆100億元的債券,按照當前的行情,它將損失5億元,整個部門的業績都被抵消,也會影響國海證券整體業績表現。對於國海證券自身而言,此次事件說明其風控存在一定漏洞,有可能被監管層降級”。

更讓這位債券交易員擔憂的是:“每天很多機構均在做代持,如果國海證券假章事件成真,我要重新審視公章的真偽,到期後委托方是否會將其贖回。否則一旦出現類似事件,可能要自家機構兜底這些債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867

北京文化轉型影視凈利猛漲20倍 究竟念著一本怎樣的生意經?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2-22/1063949.html

(原標題:轉型影視大賺 凈利猛漲20倍 北京文化“靠運氣”能走多遠)

從旅遊公司轉型影視文化後,北京文化靠“買買買”業績飆升。12月21日,北京京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文化”)發布2016年業績預告,預計2016年公司凈利潤為5.2億-5.3億元,同比增長2349.99%-2397.1%。自2013年轉型以來,北京文化業績保持持續增長,在業內人士看來,無論是並購公司,還是投資影視項目,北京文化的“運氣”總是這麽好。那麽,逢買必賺的“好運氣”背後,北京文化究竟念著一本怎樣的生意經?

轉型三年多次大手筆並購

2013年,北京文化1.5億元收購北京摩天輪文化傳媒公司(以下簡稱“摩天輪”)100%股權,並借此正式進入影視文化行業;2014年4月,北京文化完成收購艾美院線項目;同年8月,公司又以13.5億元收購北京世紀夥伴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紀夥伴”)、7.5億元收購浙江星河文化經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星河”)、4.2億元收購拉薩群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這3家公司100%股權,並對全資子公司艾美(北京)影院投資有限公司增資3億元;2016年7月,北京文化擬出資1000萬元與賈玲、張廣輝、孫集斌共同成立北京大碗娛樂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碗娛樂”)。

伴隨著連續收購,北京文化影視業務架構初步顯現。公開資料顯示,世紀夥伴主要從事電視劇和電影的制作、發行及衍生業務,現已形成了年產上百集電視劇的生產規模;浙江星河主要從事藝人經紀及相關服務業務,目前擁有50多名簽約藝人、導演、編劇;大碗娛樂則雲集喜劇明星,讓北京文化在喜劇IP的開發上具備一定的優勢。

影視業務有力提振公司業績

2011-2013年,北京文化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7630萬元、16611萬元、16286萬元,與逐年下滑的營收相比,影視業務的開發有力地提振了北京文化的業績。2014年,憑借摩天輪投資和發行電影《同桌的你》與《心花路放》票房大賣,北京文化全年營收約4.21億元,同比增長158.31%;2016年上半年,北京文化總營收1.56億元,同比增長80.35%,凈利潤1018.81萬元,同比增長203.07%,其中影視及經濟板塊營收7823.52萬元,占比50.15%,北京文化表示,業績增長主要是由於公司在2016年3月31日完成了對世紀夥伴和浙江星河兩家影視文化公司的收購,增加收入5500萬元,而摩天輪則為公司增收1485萬元。

“並購是很多公司轉型的快捷方式,而北京文化也是通過一系列的並購,由原有的旅遊業務逐漸轉型為涵蓋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新媒體及旅遊文化地產的全產業鏈文化集團。”新元文智創始人劉德良表示,在今年的影視行業大環境下,北京文化能夠取得業績上的大爆發,得益於並購公司的發展符合收購預期。但是一時的增長並不代表著長久的趨勢,核心團隊的穩定性、業務整合的完成度、內容產出的持續性,都會對公司的發展產生影響,從這幾個方面看,北京文化接下來的業績走向還有待觀察。

完善核心內容規避投資風險

其實北京文化的大手筆並購之路也並不總是一帆風順。今年8月,停牌近3個月的北京文化發布公告稱,因對盈利與資產估值存在較大分歧,北京文化終止收購北京聚合影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合影聯”)100%股權。據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上半年聚合影聯的營業收入為4097.45萬元,凈利潤為-408.12萬元,資產總額從2015年底的3.05億元縮水至2.02億元,凈資產由1.02億元降低至9858.33萬元,負債總額為1.04億元。

在劉德良看來,影視文化行業本身的發展就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同樣,對此類公司的並購必然有風險,而北京文化在著重發展影視業務的同時,原有的旅遊業務正被不斷邊緣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北京文化需要盡快確立自身的內容發展體系,才能更好地應對市場風險,“雖然目前北京文化參投電影的票房大都符合預期,並購的公司也基本兌現了業績承諾,但是這些都具有一定投機性,北京文化想要形成穩定的業務體系,需要有核心內容做支撐,一定數量作品的產出或許是北京文化接下來發展的重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020

國家監察委員會究竟有多權威?官方回應

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於1月8日閉幕。1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該次全會精神。

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稱,“國家監察委員會將來是不是像全國人大、政府等國家機構一樣權威?有人說會超過政府的權威,他和中紀委的關系應該怎麽理解?現在需要這樣機構的目的是什麽,還有他的主要功能是什麽?”

對此,監察部副部長肖培表示,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和在北京、山西、浙江開展試點,這兩件事是一件事,這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的戰略部署和決策,這個消息一經發出,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討論,在這三個地區作出改革試點決定的時候,高票通過,為什麽呢?這就是根源於習近平總書記最初給國家監察委員會,也就是監察機關的一個鮮明而準確的定位,就是它是中國的反腐敗機構。所以,成立國家監察委員會,包括國家一級、省一級、市一級、縣一級監察委員會,是重大的政治體制改革,所以成立國家一級的監察委員會,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委員會,那就是你所提的第一個問題的題中應有之義,試點的目的就是要把經驗試出來。這是回答你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我看你提了它的目的、權威。我們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還是要加強黨對反腐敗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把現在分散在監察部、國家預防腐敗局以及檢察機關的反貪汙賄賂,其中還包括瀆職,再包括預防職務犯罪的職能整合在一起,在試點地區組建新的國家監察機關。目的是什麽呢?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你問它的權威,從它的監察範圍就可以看出權威了,我可以明白地回答你,包括六大類人員,第一,包括國家公務員法所規定的國家公職人員,國家公務員法規定哪些是公職人員呢?包括中國共產黨機關、人大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民主黨派機關、工商聯機關的公務員,以及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人員,這是一類。第二,由法律授權,或者由政府委托來行使公共事務職權的公務人員。第三,國有企業的管理人員。第四,公辦的教育、科研、文化、醫療、體育事業單位的管理人員。第五,群眾、自治組織中的管理人員。第六,其他依法行使公共職務的人員。所以從它的監督監察範圍來看,它的權威性就一目了然了。

最後,它跟中央紀委是什麽關系?它和中央紀委合屬辦公,用中國的老話講就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行使的是黨和國家自我監督的職責,那就是監察委員會要行使監督、調查和處置的職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415

全年出貨量暴跌36%,小米手機究竟怎麽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07/161080.shtml

全年出貨量暴跌36%,小米手機究竟怎麽了?
鄰章 鄰章

全年出貨量暴跌36%,小米手機究竟怎麽了?

2017,小米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本文由鄰章(微信ID: kejilinzhang)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鄰章。

跌跌不休,可能是小米手機過去一年市場表現最為傷感也最為真實的寫照。

在過去一年,小米在智能手機領域,始終未能重現往昔輝煌,銷量(出貨量)同比下降已成為小米常態。以IDC數據為例,我們可以看到:2016年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小米智能手機銷量(出貨量)同比下跌分別為:32%、38.4%、42.3%、40.5%,全年出貨量同比下跌達36%,市場份額也從2015年的15.1%下跌到如今的8.9%。

9aba42ba3cc903a96af64cc949e63aa5

但從小米方面來看,其推出新品的速度並未減緩,去年十月,財經雜誌記者宋瑋在采訪雷軍時統計,當下小米同時在售機型有十一款,在數量上並不輸競爭對手。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讓小米市場份額被競爭對手不斷加速蠶食?

一、2016年,小米智能手機銷量跌跌不休,問題出在哪了?

1.線下渠道作用凸顯,但深諳互聯網模式的小米在線下渠道建設尚未取得大的突破

中國的龐大市場容量支撐起了智能手機廠商的飛速發展,但在區域發展不平衡,東西、城鄉差距過大等諸多現實因素下,飛速發展的智能手機在市場分布上也展現出了不同的區域分布特點,所形成的市場現實是:一二線城市用戶智能手機普及已經完成,需求日趨飽和;三、四線以下以及更為廣袤的農村市場則開始進入智能手機大規模普及階段。

此番現實對於智能手機廠商而言,則是三、四線及以下市場的市場增量將成為增速的主要推力。但在城鄉差距、網絡購物熟練度與接納度的觀念現實以及互聯網基礎設施普及程度上,四線及以下的農村市場,都與一二線城市不是一片天,在這里需要的是渠道下沈,深入紮根,融入生活日常,而這讓諳熟互聯網模式而一度疏於線下渠道建設的小米難以發揮特長。

也正是這種現實,使得2016年,智能手機市場發生了渠道巨變。據賽諾此前數據顯示:2016年,線上渠道增速大幅下降,從2015年的43.6%降至5.6%;而線下渠道增速卻從2015年的-3.5%升至17.4%,實現了大幅提升。

41052fa36d449a685869136852b211b1

2.消費升級,但小米性價比模式理性有余卻感性不足,忽視人性世俗力量

這兩年,智能手機市場除開增速放緩和渠道熱潮之外,存量換機、消費升級也成為了熱門關鍵詞匯。對於一二線城市用戶群來說,智能手機的消費升級時代正在全面到來。消費者對產品的追求從剛需性需求到改善性需求進發,中高端市場被徹底激活,2000-3000元價位產品成為增速最快市場。

但在增速最快的2000-3000檔這一市場,小米產品在此前卻尚未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其所遵循的低價策略,使得其多數產品正落在份額下跌區間。

0d987a3974ef2a7ad7f3604689541e37

而從另外一方面來說,小米將美國的Costco作為榜樣,意圖用物美價廉來牢牢鎖定消費者。但是從現實來說,物美價廉固然好也應當是提倡的方向,但從實際來說:此模式是過度高估了理性的力量,而忽視了消費者感性的需求,在中國卻忽視了傳統世俗的力量。

現實悖論是:現今,價格是價值的衡量標準,消費者購買產品,信任的是一分價錢一分貨,需要的也不僅僅的硬件成本價格,在很多時候,付出額外價值更是認同其所帶來的身份地位的外顯象征意義,滿足心理需求。這說來粗鄙但是現實依舊。雷軍在財經雜誌記者宋瑋的采訪中說到,人們要看懂小米的超前模式可能需要十五年的時間,但是在人們看懂並改變觀念之前,小米需要忍受陣痛。

3.產品一度未能激動人心、而產品價格區間的加速細分反而導致左右互搏現象

如前所述,小米在今年並未減緩智能手機的推出速度,小米有多款產品同時在售。但是這些產品,坦率地講,多數並未能達到小米所言的激動人心,其中功能閹割和價格的迫近,更使得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常常猶豫不決。

第一是一些產品的功能取舍使得產品或多或少的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缺憾。前後兩款產品,諸如會存在一款產品性能強勁但顏值不夠,而另一款產品是顏值上去了但性能又不足,導致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各種糾結。

第二是兩大品牌的價格迫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左右互搏。諸如小米5價格區間覆蓋1599——2499,而紅米Pro價格區間也覆蓋到了1499、1699、1999,但小米5S在不同版本的價格也在1999元和2299元,小米5s plus不同版本的價格則是2299元、2599元。小米此舉其目的在於用更為細分的價格覆蓋更為廣泛的人群,以此獲得最大化的銷量成績。但是隨之而來的影響則是: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主副品牌的形象區分度,使得兩大產品線的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互搏,不能形成合力反而增加了內耗。

4.供應鏈掌控不足,產能受限

過去一年,缺貨已經成為國產智能手機的高頻詞匯。如此前文章所言:智能手機不是無本之木,一部智能手機的組成離不開“屏幕、處理器、內存、閃存、攝像頭、指紋識別模塊”這些核心基礎元器件。但自2016年下半年以來,圍繞這些必備元器件的關鍵詞就是漲價與缺貨,而高端OLED屏幕更是顯得緊俏。

而小米在2016年卻頻頻遭遇缺貨困擾,使其產品錯過黃金銷售期,而雷軍在此前也表示:小米在2016年,至少有三個月供應鏈處於極度缺貨狀態,導致出貨量不及預期。諸如其下半年推出的小米Note2,采用了雙曲面屏幕這一前沿要素,但是在發售後就一度處於缺貨狀態;而小米推出的蘊含黑科技的口碑性產品小米MIX,其極低的良品率,更是遭遇了更大的產能的限制。

be9e3474223ec24b1a7d3c5db0e3cbe9

二、小米究竟該怎麽辦?才能止住這般跌勢

渠道欠缺,錯失消費升級,產品沒能激動人心,讓小米市場份額從2015年的15.1%下跌到如今的8.9%,那麽問題隨之而來:小米還有未來嗎?換句話說:小米究竟該怎麽辦?才能止住這般跌勢。

1、加速補渠道短板。渠道建設已經成為了當下任何一家廠商的必修課,而個人認為:從長遠來看,渠道均衡才能獲得最大化的發展。對於小米而言,線上渠道是其優勢所在,需要的是進一步的鞏固,而線下渠道則是小米的軟肋,也是小米2016年大衰退的主要原因所在。在新的一年里,小米對於渠道建設需要進一步的提速。

其實坦率來講,在2016年,小米就已經在線下渠道建設上開始補課、努力。通過小米之家自營渠道、蘇寧國美等公開渠道以及與電信運營商合作的三線並行策略,在擴充渠道建設上小米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這些成就在強大的競爭對手面前,依舊是弱小的存在。在渠道建設上,小米需要加速。

2、精簡產品線,執行精品戰略。雖然此前雷軍在采訪中表示,同時在售十一款機型,其實這並不多,這是廠商能力決定的。但是從其競爭對手這些年的變化來看,個人認為小米還是應當精簡產品線,執行精品戰略。小米需要在紅米和小米這兩大品牌中,挑選一兩款最具代表性的機型,達到顏值與性能、售價的平衡,補足前面所述遺憾,然後進行最大力度的推廣,而不是現在的全面撒網。畢竟任何一個廠商的資源都是有限的。而從實際來說,產品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一場對有限資源如何利用、分配的競爭。而從現實來看,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在精品上獲得的收益效果遠比分散撒網獲得的收益多。

7dd1353c51f68604f9dbe1df16ba9e84

3、使用大膽前衛技術追逐消費升級。現在看來,幾乎可以說,小米錯失消費升級新風口,但是要補救也並非為時已晚。但是需要的是:小米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付出更多,提前透支自己的技術積累,采用更多更為大膽的嘗試,用前衛的技術與設計,讓自己重新酷起來,再次俘獲消費者對其的熱愛。

而小米MIX給了小米一個模板以及巨大鼓勵。至今猶記,小米MIX發布之後,消費者對其好評如潮,對其價格也處於脫敏狀態,一度不惜加價購買。而這也正說明,只要產品真的足夠激動人心,消費者是願意為其買單的,小米品牌也是能夠走上中高端市場。消費升級,小米仍舊有機會。

三、2017,小米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2016年,雷軍為小米訂下了“開心就好”的基調,但是縱觀小米智能手機全年數據,恐怕小米還是很難開心得起來。但2016年已成過去,對於小米而言,更重要的是2017年,是未來的詩和遠方。那麽小米的2017會怎麽樣?雷軍在年終內部演講時表示: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對此,個人倒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示認同。從現實來看,在2017年,小米將迎來三重利好。一是渠道建設已有小成,二是MIX效應凸顯,三是傳聞中小米松果處理器的面世從而緩解小米缺“芯”的局面,畢竟此前雷軍曾言:小米在2016年,至少有三個月供應鏈處於極度缺貨狀態,導致出貨量不及預期。

但總體而言,2017年仍舊是線下渠道所主導的一年,而四到六線用戶的換機需求仍將是智能手機廠商獲得增量的主要推動力量。但要深入四線以下地區,小米顯然還需努力。所以個人認為:2017年,小米在智能手機領域或將會迎來一波小增長,但是刮骨療傷的痛楚卻也會依舊伴隨。

小米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696

TPP究竟何去何從 11國部長擬下月聚首磋商

據共同社消息,正在日本訪問的新西蘭貿易部長麥克萊8日在東京接受采訪時表示,“要說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已經終結還為時尚早”,透露稱除已宣布退出TPP的美國之外的11個國家的部長等擬下月中旬聚首智利,就今後的應對正式展開磋商。

新西蘭貿易部長麥克萊(資料圖)

報道稱,由拉美4國組成的“太平洋聯盟”將在智利舉行會議,為在同期召開TPP的11國會議的準備工作正在推進。日本政府也計劃派閣僚或高官參加,正在進行協調。

麥克萊強調,圍繞TPP的存續問題,11國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意見,不應急於得出結論”。他還稱“在排除美國的情況下推動TPP(生效程序)也是選項之一”。據悉也有意見認為應繼續勸說美國,力爭由12個國家推動協定生效。

麥克萊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退出後曾指出“11國已表明支持TPP,這是最重要的”。他期待能與緊隨新西蘭之後迅速完成國會批準程序的日本展開合作。

1月23日,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正式宣布美國退出TPP。

此前,新加坡貿易和工業部長林勛強2月6日表示,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後,其他11個成員國仍應爭取完成批準程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815

被特朗普狂噴的紐約時報,究竟「墮落」成什麽樣子?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14/161199.shtml

被特朗普狂噴的紐約時報,究竟「墮落」成什麽樣子?
周遊 周遊

被特朗普狂噴的紐約時報,究竟「墮落」成什麽樣子?

乍一看,紐約時報確實落敗得不成樣子:紐約時報大樓早已經售出,最高的兩層如今是如日中天的社交新規Snap的辦公室,底層則為特朗普女婿的公司Kushner Companies所購入。

本文由周遊(微信 ID: trip517)作者:波波夫,授權i黑馬發布。

舊時新聞人心中的燈塔,如今成了政客眼里的茅坑石。

紐約時報大概是令美國總統特朗普最為咬牙切齒的媒體,他在Twitter上稱之為「墮落的紐約時報」(the failing @nytimes)並冠以大寫的假新聞定語,特朗普還在CNN的訪談中詛咒其因為經營不善和報道的不誠實,訂閱戶還會跑光光。

特朗普說的假新聞,也是紐約時報在2003年5月11日在頭版披露該報一名27歲的記者大肆編造獨家新聞,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組關於被解救美軍女兵傑希卡的報道,該記者根本就沒有采訪過這位女兵,卻捏造出一系列虛構文章。

這也是紐約時報成立以來最大一樁醜聞,盡管此事已經過去十多年,但特朗普卻一直抓著小辮子不放。針對「紐約時報」的一連串批評,勢必將影響人們對於傳統精英媒體的看法——它們也許啥都不是。

乍一看,「紐約時報」確實落敗得不成樣子:紐約時報大樓早已經售出,最高的兩層如今是如日中天的社交新貴Snap的辦公室,底層則為特朗普女婿的公司Kushner Companies所購入。今天的「紐約時報」搬到了鋼鐵玻璃的摩天大樓。

從19世紀的眼光看,今天的紐約時報已經「墮落」得不成樣了:學黃色小報標題黨、不務正業玩視頻、要求記者還會寫代碼。的確,今天的紐約時報早已不是過去的老紳士,它完全換了一張面孔:紋身、跳街舞、玩死飛,變成了我們熟悉的陌生人。

今年,紐約時報老板Arthur Sulzberger Jr.退休,其子A.G.Sulzberger接任大位,開始領導這家165年的老牌媒體。「連線」雜誌的封面文章稱Sulzberge看上去「更像是谷歌的科技青年:短發、戴玳瑁眼鏡、留著精心修飾的胡渣,不過他堅持要強化時報的底線、提升新聞品質、讓百年老店歷久彌新。」

11

紐約時報新老板A.G.Sulzberger

01

重建收費墻

用戶、標題、爆款

紐約時報幾乎是傳統媒體成功轉型網絡收費的樣本。

2010年,Sulzberger的堂兄Perpich 加入「紐約時報」後負責開發付費產品,在紐約時報官網上建立了收費墻,當年就收獲了150萬以上的付費用戶,訂閱收入達到2億美元。到了2016年,來自數字訂閱的收入已經增長到5億美元,並幾乎在2020把這一收入提升到8億美元。

此前為了趟路,小Sulzberg在2014年曾安排起草的一份內部轉型報告,其中分析出紐約時報轉型面臨的三大難點:頭等難點是如何大批量生產優質新聞;第二大難點是如何通過科學而藝術的方式呈現新聞;三是如何打破編輯部與市場、設計部門的高強,建立稿件傳播的長尾。當時,紐約時報對新技術的應用也非常有限,甚至新聞報道中連標記(Tagging)分類技術都沒有使用。

這篇報告同時還分析了 First Look Media 、Vox Media等同行的優勢,特別提到了「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和飛麗博(Flipboard)則借助紐約時報的新聞獲得了比我們自己還要多的流量。」

這份原本僅供高層內部參閱的內刊,不料在BuzzFeed上被泄漏,紐約時報無奈走光。但自此之後,一場改革在這家百年報館漸次展開。

首先,開展對用戶閱讀行為的大數據分析,比如讀者訪問網站的高峰時間,最受歡迎 的文章的熱詞和主題;其次,強化對新聞報道的病毒式傳播,註重「爆款」打造。此前,一篇關於美甲店外國員工惡劣的工作環境的報道(鳳姐在美國從事的正是此類工作),還被翻譯成韓語、中文、西班牙語,在社交媒體傳播。此外,報道方式也在變化,在一些突發事件中,直接采取博客直播的方式來報道。

但這一經驗並不具有可複制性。傳統媒體同行轉型異常艱難,哪怕有個科技公司接手,也未必能夠融入數字世界。

Facebook創始人之一Chris Hughes,2012年收購「新共和」雜誌(The New Republic),花費了數百萬美元試圖把這份百年刊物轉型在數字時代綻放光彩。但四年後,他還是認慫了,這本雜誌再次被轉手。

時代集團的首席營收官 Meredith Kopit Levien 稱「我們建立了新聞業最強大、最成功的付費模式」,但他也意識到相比Netflix’s 和Spotify,時代集團的付費用戶其實還是非常少。

22

紐約時報創新項目辦公室

02

抓住用戶

從教育讀者到服務讀者

紐約時報的任務,不再簡單是挽回薄情的廣告商,而是抓住一批潛在用戶。該報 執行總編輯Dean Baquet 斷言:「我認為全世界至少有數百萬甚至更多的人對紐約時報刊登的深度報道情有獨鐘,只要我們能夠抓住這些用戶,他們一定會為我們的內容慷慨解囊。」

從高高在上媒體諸神到仰望讀者為上帝的自我定位轉變最為艱難。

打破過去的條條框框是紐約時報改革的第一步。社交網絡上流行的「你必須知道的xxx」這樣的標題也開始出現在這家精英媒體的信息流中;巴西奧運會期間,紐約時報也放下身段為兩萬名用戶,提供定制賽事短訊服務,報社的體育總編輯Sam Manchester 親自上陣編寫這些短訊。這在以前幾乎不可想象的。

紐約時報也意識到只靠傳統圖文新聞吸引用戶太困難了。時代集團副總裁Kinsey Wilson稱,「我相信,只有把不同服務打包在一起,才是媒體創造價值的唯一正途。」也就是把原先單一的閱讀服務升級為閱讀、線上線下的泛生活服務。

一系列老產品都被升級為服務型的app。Well原本是一個健康和健身的博客,現在已經成了一款APP,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服務,同時也賣廣告;此外,還推出了一款名為 Watching的APP,專門提供電影和電視劇的影評。

33

紐約時報編輯部

03 

看得更遠

質量和點擊量可以兼得

當越來越多的媒體自我標榜科技公司時,「紐約時報雜誌」主編Jake Silverstein依舊突出清醒:「我們的工作不是科技發明,而是廣而告之如何使用高科技。」

紐約時報成立了一系列新的部門來應對數字時代的挑戰。2016年春天成立的Story[X],聚焦機器學習、特別是人工智能翻譯。其中最大的創新部門是Beta Group,由Perpich 在2010年創立。

如今,紐約時報許多記者,既能寫報道,也能寫代碼,這種複合型記者的數量比其他媒體都同行都要多。

紐約時報與谷歌聯合發布了Cardboard VR,目前下載超過100萬次,並且發布了NYT VR app,目前用戶可以從中收看16部新聞視頻,從無家可歸的難民問題到伊拉克ISIS 的戰鬥,涉及題材十分廣泛。

紐約時報還拋棄前嫌,與社交媒體合作直播。2016年3月,時報主管視頻的高級副總裁Alex MacCallum,和Facebook達成一項協議,如果時代集團在Facebook上進行新聞直播,後者原因每年為其支付300萬美元。

紐約時報也是Facebook「即時新聞計劃」的九家平臺之一,其目的是了解用戶是如何尋找新聞,結果他們發現,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渠道偏好,比如熱愛旅行和烹飪故事的用戶,更習慣在Pinterest而不是Twitter獲取攻略和菜譜。

隨後,300多位紐約時報記者、編輯,開始在Facebook上直播,有直播會議新聞的、有直播抗議活動的、還有直播政治會談的。而結果證明,新聞質量和點擊量之間不能兼得是個偽命題。

紐約時報 媒體轉型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354

揭秘美國稅法:讓英達被罰32萬美元的8300表格究竟何方聖神?

據美國《康州郵報》(Connecticut Post)報道,近日,一名叫Da Ying的中國北京人士,因采用整錢零存的方式將46.4萬美元現金存入美國銀行賬戶,被康州聯邦法院認定其結構性拆分行為是有意避開交易報告的要求,涉嫌金融交易犯罪。據媒體報道,Da Ying為中國知名導演英達。截至記者發稿,英達尚未公開回應。

據上述報道,為了繞過聯邦法律的監控,英達每次存錢額度都低於1萬美元,並分50次將46.4萬美元現金存入4家銀行的6個賬戶。即便是這樣“掩人耳目”的做法,還是被美國聯邦法院控告洗錢,並被美國國稅局查稅。除去聯邦法院凍結其部分存款,還需向國稅局和州稅局補繳稅金、利息及罰款,總計金額高達32萬美元。

美國華人業界知名稅務專家Elton Wang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英達此次獲罪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逃避申報8300表格,即金融交易報告,但背後其實是一系列的美國稅務申報披露的連環規則。一旦其中的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引起美國稅務監管部門的註意並會受到懲罰甚至獲罪。

總體來講,英達觸發這次洗錢和稅務風波的問題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核心稅務規則:一是,逃避申報8300表格,拆分現金整錢零存;二是,隱瞞收入,瞞報漏報個人所得稅表1040表格,引起偷稅漏稅查稅;三是,隱匿申報海外銀行賬戶資產FINCEN 114表格,致使中國收入資金無法在美國公開披露,無法解釋來源。

那麽,讓英達被罰32萬美元的8300表格究竟是什麽?連環稅務規則又是什麽?中國高凈值人群在美進行金融資產交易時又應該註意哪些問題以免觸犯當地法律?

大額現金存款 避不開的8300表格

根據聯邦法律規定,任何人如果一次性收到與之貿易經營和商業相關活動超過1萬美元現金,或關聯活動連續收到超過1萬美元現金,就必須申報8300表格,即“商業交易報告(Report of Cash Payments)。交易行為通常包括貨物買賣、售賣物業、物業出租、現金交換、借貸行為等。

同時,任何人在一次性收到超過1萬元與貿易和商業經營活動相關的現金,都需要在15天內申報至美國國稅局犯罪調查科,並要求申報人留存5年時間。如果遲報、漏報和瞞報8300表格,根據法典18之3571條款,民事罰款包括民事非故意違法和民事故意違法,罰款2.5萬美元至10萬美元。如果被控告刑事故意違法,罰款高達個人25萬美元,法人50萬美元,並有可能判監5年。

美國的金融機構在接收1萬美元以上的現金交易時,會要求客戶填寫“8300表格”,上交國稅局備案。由於在美國信用卡和支票的使用已十分普及,一般隨身攜帶的現金數量不會超過500美元。因此監管機構通常會將巨額現鈔與犯罪活動相關聯。

然而,雖然此次英達通過以低於1萬美元單筆現金存款的方式可以有效避開金融監管,但為了防止洗錢和走私貨幣以及打擊境內外恐怖主義的資金鏈條,美國還有一系列追蹤監管手段。

Elton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美國,根據2011年的《Patriot Act》法案規定,銀行等金融機構如果在24小時內收到同一個人的累計1萬美元或以上現金存款,就需要建議存款人上報由美國國稅局IRS和美國財政部金融犯罪調查和執行科要求的“8300表格”,從而由上述相關部門進行審查。如果在30天內,銀行懷疑存款人故意每次存款不超過1萬美元,就有可能牽涉洗錢、逃稅或其他犯罪活動,銀行也必須向美國國稅局IRS申報可疑活動的報告(Suspicious Activity Report )。

此外,根據美國國稅局程序,一般在發現未申報的情況時,會向存款人郵寄申報表格並要求其在30天內填寫好並回複,通常這種情況下,當事人都會請求律師或稅務會計師的幫忙,填寫好表格並回複至國稅局,事情就可以有效協商解決。因此,據Elton推測,此次英達最終遭處罰,首先可能是因為他故意避開申報,其次可能是他此後忽略了國稅局的警告。

金融交易罪加逃稅 兩罪並罰

英達所受罰款,其實是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因為結構性拆分行為被凍結17.6萬美元存款;另一部分是因為該拆分行為引發了美國國稅局對其2009年-2011年間聯邦個人所得稅稅表1040的繳稅狀況的調查,發現其偷稅漏稅,因此判處補稅、利息加存款共計14.3萬美元。

根據美國聯邦法典的第5324節(a)(3)條款規定,任何人不得通過“結構化拆分(structuring)”的方式,逃避法律規定的金融記錄報告。而(d)(2)條款規定,任何人如果涉及使用特定模式違法並在12個月之內涉及10萬美元非法活動,則面臨罪行總收益的雙倍或最高10年刑期,或兩者皆有。

美國聯邦國稅局便是依據上述法條指控英達涉嫌“故意瞞報金融交易(intended to evade the currency transaction reporting requirement)”和涉嫌“拆分現金交易(structuring)”罪。

根據報道,美國檢方起訴書中記錄,從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英達居住在美國康州期間,采用整錢零存的方式,先後將46.4萬美元存入他和他妻子的聯名賬戶。他每次存錢額度都低於1萬元,前後分50次存入。而他和妻子聯名在大通銀行、美國銀行、富國銀行等四家銀行開了六個銀行賬戶。

康州聯邦檢察官Deirdre M. Daly在報道中稱,英達的存錢模式被認定為結構性拆分行為(Structuring),是有意避開交易報告的要求。根據聯邦法律規定,借用第三方賬戶或是在多家金融機構,通過多次存入單筆少於1萬美元的交易,從而規避申報的行為屬於犯罪行為。2月16日,英達在康州聯邦法庭達成和解,同意凍結他在康州拆分存入的17.6萬美元現金。

持美國綠卡的中國公民需向美國國稅局申報個人所得稅

那麽,這樣看似完美的拆分行為,是如何被檢方美國國稅局犯罪調查科IRS發現的呢?

根據美國聯邦法院的指控書,被告英達為中國公民,在中國工作並獲取勞動收入。其與妻子和家人居住在美國康涅狄格州。在他頻繁來往於美國和中國期間,將其資金全部兌換為100美元面額的現金,每次隨身攜3萬-7萬美元,總計約63萬美元進入美國。其中的46.4萬元被聯邦國稅局認定為與商業交易行為有關的大額現金存款,從而引發了“8300表格”的申報問題。而剩下的17.6萬美元無法解釋清楚其收入來源的合規申報的問題,從而被聯邦法院凍結。

同時,英達的拆分行為也引發了美國國稅局IRS的犯罪調查科的查稅行動。該部門通過審計、查核英達在2009年至2011年間的個人所得稅表,以逃避稅款對其進行指控,課以繳納稅金、罰款和利息11.3195萬美元。

英達作為中國公民,為什麽他在中國的收入會引發美國國稅局的查稅行動?

其中的原因就是,英達是美國綠卡持有者,雖然他還不是美國公民,但是美國稅法要求綠卡持有者的全球收入必須申報美國個人所得稅表1040表格。Elton解釋稱,英達在拆分大額現金整錢零存的時候,忽略申報了這46.4萬元的中國所得,從而,美國國稅局對其2009年-2011年三年的個人所得稅表查稅,將其46.4萬美元全部列為海外收入所得,被課以個人所得稅。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美國稅法第911條款對海外收入其實有相應的免稅額度的規定,如果美國納稅人連續在美國以外地方工作超過330天,其海外收入按照當時2011年的免稅額度,可以高達9萬美元之多。

警惕灰色建議 申報披露海外金融資產是保護財富安全的最佳方式

英達在此次涉稅事件中,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步驟,那就是美國稅務居民必須申報披露其美國之外的銀行賬戶和金融資產。只有及時合規申報披露海外金融資產,才是讓其資產在美國合法合規的正確方式。這也是全球反避稅的大勢所趨。

事實上,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反洗錢規則的國家之一。為了防止洗錢,1970年,美國國會就通過了《銀行保密法(BSA)》。根據該法,美國國稅局出臺了FBAR(Foreign Bank Account Report)的一系列規定和條款,要求所有美國稅務居民必須使用TD F 90-22.1表格來申報海外銀行賬戶。2011年美國再次出臺《Patriot Act》法案,對跨境反洗錢和反避稅可以進行更大力度的防範和打擊。

從2013年開始,美國財政部開始使用新的FBAR FINCEN 114表格(外國銀行和金融賬戶報告)對全球的美國稅務居民來監察其洗錢行為。FINCEN 114表要求美國稅務居民必須報告其在海外銀行賬戶,只要其銀行賬戶擁有超過1萬美元的資產和可以短期兌付80%以上金融資產的簽名權時,就需要上報美國國稅局。

與華人慣常思維不同的是,申報披露個人資產是信息公開、保護個人資產和財富合規合法的合理行為,漏報瞞報海外銀行賬戶則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將會面臨最高達賬戶金額50%的民事罰款,甚至還會有刑事責任。

隨著2010年美國FATCA(海外賬戶納稅)法案的出臺,申報披露海外金融資產更是加大了執法力度。也正是美國FATCA法案的出臺,催熟了目前全球反避稅浪潮下金融賬戶涉稅信息盡職調查的行動,全球CRS(金融賬戶涉稅信息自動交換標準)共同申報準則也隨之落定。

然而,長期以來,許多海外華人由於不了解當地法規,或個人原因偷稅漏稅誤入“洗錢”陷阱。除了使用拆分賬戶、轉換現金的方式,目前還有利用美國海外贈與的渠道,通過申報3520海外贈與表格將現金資產從海外銀行賬戶匯入美國銀行賬戶。如果一個年度跨境匯款超過10萬美元現金,則需要在第二年4月15日前申報3520表格。然而,大筆頻繁匯款,仍然會被美國國稅局追蹤調查,並不是填寫3520表格申報的資產,就一定能被國稅局認定為贈與資產。

對此,Elton提示,披露和申報海外金融資產的方式,無論是FATCA(海外賬戶納稅法案)還是CRS(統一報告標準),披露思路都是一樣的,公開披露,才是保證財富最安全的方式,隱匿資產或者各種灰色手法都會釀成大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048

上市的熱鬧看完了,更重要的是Snap究竟做對了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4/161665.shtml

上市的熱鬧看完了,更重要的是Snap究竟做對了什麽?
IDG資本 IDG資本

上市的熱鬧看完了,更重要的是Snap究竟做對了什麽?

對於Snapchat,你有什麽想要改變的嗎?

本文由IDG資本(微信ID: idg_capital)授權i黑馬發布。

萬眾矚目的 Snap 終於上市,成為繼阿里巴巴之後美股最大規模科技 IPO,首日便暴漲44%,市值達到340億美元。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Snapchat就等於“閱後即焚”,殊不知它已推出類似朋友圈的Stories, 新聞聚合平臺Discovery,視頻直播Our Story,豎屏迷你劇等業務……

而當人們糾結於它到底會成為下一個Facebook還是Twitter,創始人 Spiegel 看到的則是社交媒體從“累積型”到“即時性”的趨勢變化。以下是Snap創始人 Evan Spiegel 在2015年Recode大會上的對話實錄,IDG君精選其中15問,與你分享。

Q1:談談 Snapchat 產品的現狀與發展軌跡?

Spiegel:Snapchat 故事的起點是相機。從相機拍攝照片,進化到拍攝視頻,我們把這個功能做得非常簡單,用戶只要按住屏幕就可以開始錄制,後來我們又添加了各種編輯工具,用戶可以加文字,特效,濾鏡等等。

當然我們圍繞相機的進化做了很多努力。現在你看到的Snapchat中有三個主界面,從左到右分別是聊天(chat)、拍照/視頻(camera)和故事(stories),而且三個界面可以自由切換,分別對應通訊、相機、內容三大塊業務。

最近(指2015年6月)我們的業務重點轉到媒體內容服務Discover,在原本UGC的基礎上增添了社論的視角。

ff62abed844da066061faa32887274dd

Q2:你想做什麽?你從CNN挖走大牌記者負責新聞業務,同時又生產原創內容,你是想建立一個新形式的媒體公司?還是要通過買下內容公司來開發新的服務?

Spiegel:還是為了打造 Stories 這個產品。我們上線了“Our Story”功能,在熱點類事件/活動中,用戶可自發上傳視頻至該頻道,形成熱點事件的“直播流”。想象一下,當很多用戶這樣做時,某個新聞事件就有了成千上萬普通人的視角,而不僅限於以往少數幾個媒體視角。

1541fcd6a902651d35e9945510cdbeb8

但問題是,我們在做這個產品的過程中發現,少了媒體視角還是不行。於是,我們又在產品里嘗試為新聞工作者搭建一個內容平臺,同時也滿足用戶的內容需求。

Q3:關於Discover平臺,Snapchat與內容出版商的關系如何?對他們來說,Snapchat意味著什麽?

Spiegel:我必須要承認(盡管我的團隊聽了可能會不高興),但我們在內容制作水平上真的遠不及我們的內容合作夥伴,因為我們本身就是不擅長做這個。但當我們開始著手搭建Discover的時候,我們跟一大圈子媒體人去做交流,不管是出版商,還是編輯,作者……我們與他們探討了各種可能的合作方式。

Q4:我們看到在全球範圍內,尤其是在亞洲,很多IM起家的公司都發展很好,並逐漸成長為平臺型公司,對此你怎麽看?

Spiegel:我同意。聊天發消息在智能手機上可能是最高頻的用戶行為,我想很多做IM的公司都打著這樣的算盤——每天有這麽多用戶在我的應用上聊天,那麽在他們等待回複的間隙,是不是還要找點別的事做?這樣的碎片時間就可以由平臺提供其他內容/服務來滿足。

Q5:Snapchat上線了支付/轉賬功能 Snapcash。微信和Line都在IM的基礎上不斷添加新的功能,Snapchat也會這樣發展嗎?

5b623cf3f93517b66d9fdf8880813b21

Spiegel:我想專註和簡單是極其重要的兩件事。說實話,我也說不準,但我想,我們擴展出來的功能一定是自己有信心做好的那類。換句話說,我們不是一定要做業內的第一個嘗鮮者,但我們想要第一個把一件事做成功。所以,即使我們有能力去做各種服務的分發,我們也會持極為謹慎的態度,一定是想清楚再去做。

Q6:你用什麽樣的指標去衡量Snapchat的用戶群,頻次,忠誠度和粘性?

Spiegel:這是行業內普遍存在的問題。關於月活躍用戶、日活躍用戶,從來沒有統一的標準,每個團隊對DAU的定義都不盡相同。比如有的認為每天登錄兩次及以上就算活躍,有的認為30天內每天登錄才算活躍。更糟糕的是,我們無法衡量一個活躍用戶的參與深度。

Snapchat 現在(2015年6月)在發達國家市場的日活用戶接近1億,更讓人激動的是,其中有 65% 的日活用戶每天都會產生新的內容,這就可以衡量用戶的參與度。

Q7:為什麽你不傾向於用月活指標,而用日活?

Spiegel:事實上在公司內部,我們使用的指標是“小時活躍用戶”,因為現在人們整天都在用手機。

Q8:回到產品。你覺得Snapchat 足夠好用和簡單嗎?

Spiegel:“讓產品變得更簡單”對我們來說始終是一個重要的目標。所以我們不斷在做減法,讓產品的界面更少,按鈕更少……等等。當然,做減法的背後,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是提供新形式的服務,它不能是桌面應用的變體。雖然這樣的創新對用戶來說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和學習,但我想這也正是用戶覺得Snapchat有趣的地方。

Q9:對於Snapchat,你有什麽想要改變的嗎?

Spiegel:太多了。比如,我們正在考慮的一個問題是:到底要不要用按住不放的方式來錄制視頻?現在,用戶需要用手指一直按住手機屏幕。對我們來說,這當然是一個用戶參與度的重要標誌,但同時,用戶無法錄制更長時間的視頻。之所以會有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一開始做這個功能的時候,還沒有截屏API……

Q10:你更想要吸引什麽樣的用戶群?

Spiegel:我們更關註用戶的參與度而不是用戶規模。所以我們非常專註,要確保用戶真正喜愛Snapchat的產品和服務,另外還要進一步提高用戶粘性。

Q11:對矽谷怎麽看?畢竟Snapchat是一家洛杉磯的公司。

7a9a0143f406ac7ae7cf7aab425e0f64

Spiegel:矽谷是科技互聯網變革的發源地,這點毋庸置疑。但我們也愛LA,尤其是一出辦公室的門就有海灘。另外,與矽谷保持一定距離反而有好處,我們能更專註於自己的業務。個人而言,我更喜歡LA的生活方式。

Q12:你如何看待社交行業版圖?你的競爭對手們,Facebook也想提高粘性,正發力內容,Twitter 也在拓展新服務(最近WhatsApp也推出了閱後即焚功能)

73ae849cb858e58c4c68e9dccc989359

Spiegel:我們去看社交媒體的趨勢,會發現是從“累積模式”(以Facebook為代表)向“即時表達”/“即逝”模式(以Snapchat的閱後即焚為代表)過渡,Twitter 差不多位於兩者之間。

回到十年前,你會在某個Party上用相機去拍一堆照片,然後回到家,第二天把這些照片從相機傳到網絡上,你的朋友們才能看見。這就是累積模式下的商業模式。而新形態的美妙之處就在於智能手機賦予了人們即時表達自我的能力。

所以,snaps的本質核心就是即時的表達,Stories則是從累積維度對產品進行了功能補充,用戶也可以將內容保存下來(已上線 Memories 記憶功能,可以保存舊內容),但產品的默認模式是即時。

Q13:我發現我的孩子不願意用FB,只用Snapchat,是因為他們還沒長大?如何看待Snapchat與FB之間的差異?

Spiegel:如果時光倒流回18個月之前,幾乎沒有人在用我們的Stories功能。後來,如你所知,我們陸續上線了 Chat聊天,視頻直播,Discover等功能。我們在過去這一年半的時間變化太快了。我並不認為Snapchat與FB是一種對立的關系,它們更像是哲學關系。所以我們更希望在連續趨勢中不斷去完善、叠代產品,因為它才能體現人們在自我表達方式上的選擇。

Q14:你現在如何定義Snapchat呢?它也不是單一的閱後即焚了。

Spiegel:我們是娛樂公司。你看,不管是拍一張照片還是錄一段視頻,用戶都可以加上特效、濾鏡,這不是一件很好玩的事麽?

Q15:你認為自己是什麽樣的管理者?

Spiegel:我不是一個好的管理者,還在努力中。我們的業務發展非常快,我所能做的就是努力跟上環境的變化,同時把自主權交給有能力的人去做新的事。但我很有決斷力,雖然也很容易改變主意,算是二者的結合吧。總之,做決定一定要快,靈活性是戰鬥力的根本。

Snapchat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4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