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被特朗普狂噴的紐約時報,究竟「墮落」成什麽樣子?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14/161199.shtml

被特朗普狂噴的紐約時報,究竟「墮落」成什麽樣子?
周遊周遊

被特朗普狂噴的紐約時報,究竟「墮落」成什麽樣子?

乍一看,紐約時報確實落敗得不成樣子:紐約時報大樓早已經售出,最高的兩層如今是如日中天的社交新規Snap的辦公室,底層則為特朗普女婿的公司Kushner Companies所購入。

本文由周遊(微信 ID: trip517)作者:波波夫,授權i黑馬發布。

舊時新聞人心中的燈塔,如今成了政客眼里的茅坑石。

紐約時報大概是令美國總統特朗普最為咬牙切齒的媒體,他在Twitter上稱之為「墮落的紐約時報」(the failing @nytimes)並冠以大寫的假新聞定語,特朗普還在CNN的訪談中詛咒其因為經營不善和報道的不誠實,訂閱戶還會跑光光。

特朗普說的假新聞,也是紐約時報在2003年5月11日在頭版披露該報一名27歲的記者大肆編造獨家新聞,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組關於被解救美軍女兵傑希卡的報道,該記者根本就沒有采訪過這位女兵,卻捏造出一系列虛構文章。

這也是紐約時報成立以來最大一樁醜聞,盡管此事已經過去十多年,但特朗普卻一直抓著小辮子不放。針對「紐約時報」的一連串批評,勢必將影響人們對於傳統精英媒體的看法——它們也許啥都不是。

乍一看,「紐約時報」確實落敗得不成樣子:紐約時報大樓早已經售出,最高的兩層如今是如日中天的社交新貴Snap的辦公室,底層則為特朗普女婿的公司Kushner Companies所購入。今天的「紐約時報」搬到了鋼鐵玻璃的摩天大樓。

從19世紀的眼光看,今天的紐約時報已經「墮落」得不成樣了:學黃色小報標題黨、不務正業玩視頻、要求記者還會寫代碼。的確,今天的紐約時報早已不是過去的老紳士,它完全換了一張面孔:紋身、跳街舞、玩死飛,變成了我們熟悉的陌生人。

今年,紐約時報老板Arthur Sulzberger Jr.退休,其子A.G.Sulzberger接任大位,開始領導這家165年的老牌媒體。「連線」雜誌的封面文章稱Sulzberge看上去「更像是谷歌的科技青年:短發、戴玳瑁眼鏡、留著精心修飾的胡渣,不過他堅持要強化時報的底線、提升新聞品質、讓百年老店歷久彌新。」

11

紐約時報新老板A.G.Sulzberger

01

重建收費墻

用戶、標題、爆款

紐約時報幾乎是傳統媒體成功轉型網絡收費的樣本。

2010年,Sulzberger的堂兄Perpich 加入「紐約時報」後負責開發付費產品,在紐約時報官網上建立了收費墻,當年就收獲了150萬以上的付費用戶,訂閱收入達到2億美元。到了2016年,來自數字訂閱的收入已經增長到5億美元,並幾乎在2020把這一收入提升到8億美元。

此前為了趟路,小Sulzberg在2014年曾安排起草的一份內部轉型報告,其中分析出紐約時報轉型面臨的三大難點:頭等難點是如何大批量生產優質新聞;第二大難點是如何通過科學而藝術的方式呈現新聞;三是如何打破編輯部與市場、設計部門的高強,建立稿件傳播的長尾。當時,紐約時報對新技術的應用也非常有限,甚至新聞報道中連標記(Tagging)分類技術都沒有使用。

這篇報告同時還分析了 First Look Media 、Vox Media等同行的優勢,特別提到了「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和飛麗博(Flipboard)則借助紐約時報的新聞獲得了比我們自己還要多的流量。」

這份原本僅供高層內部參閱的內刊,不料在BuzzFeed上被泄漏,紐約時報無奈走光。但自此之後,一場改革在這家百年報館漸次展開。

首先,開展對用戶閱讀行為的大數據分析,比如讀者訪問網站的高峰時間,最受歡迎 的文章的熱詞和主題;其次,強化對新聞報道的病毒式傳播,註重「爆款」打造。此前,一篇關於美甲店外國員工惡劣的工作環境的報道(鳳姐在美國從事的正是此類工作),還被翻譯成韓語、中文、西班牙語,在社交媒體傳播。此外,報道方式也在變化,在一些突發事件中,直接采取博客直播的方式來報道。

但這一經驗並不具有可複制性。傳統媒體同行轉型異常艱難,哪怕有個科技公司接手,也未必能夠融入數字世界。

Facebook創始人之一Chris Hughes,2012年收購「新共和」雜誌(The New Republic),花費了數百萬美元試圖把這份百年刊物轉型在數字時代綻放光彩。但四年後,他還是認慫了,這本雜誌再次被轉手。

時代集團的首席營收官 Meredith Kopit Levien 稱「我們建立了新聞業最強大、最成功的付費模式」,但他也意識到相比Netflix’s 和Spotify,時代集團的付費用戶其實還是非常少。

22

紐約時報創新項目辦公室

02

抓住用戶

從教育讀者到服務讀者

紐約時報的任務,不再簡單是挽回薄情的廣告商,而是抓住一批潛在用戶。該報 執行總編輯Dean Baquet 斷言:「我認為全世界至少有數百萬甚至更多的人對紐約時報刊登的深度報道情有獨鐘,只要我們能夠抓住這些用戶,他們一定會為我們的內容慷慨解囊。」

從高高在上媒體諸神到仰望讀者為上帝的自我定位轉變最為艱難。

打破過去的條條框框是紐約時報改革的第一步。社交網絡上流行的「你必須知道的xxx」這樣的標題也開始出現在這家精英媒體的信息流中;巴西奧運會期間,紐約時報也放下身段為兩萬名用戶,提供定制賽事短訊服務,報社的體育總編輯Sam Manchester 親自上陣編寫這些短訊。這在以前幾乎不可想象的。

紐約時報也意識到只靠傳統圖文新聞吸引用戶太困難了。時代集團副總裁Kinsey Wilson稱,「我相信,只有把不同服務打包在一起,才是媒體創造價值的唯一正途。」也就是把原先單一的閱讀服務升級為閱讀、線上線下的泛生活服務。

一系列老產品都被升級為服務型的app。Well原本是一個健康和健身的博客,現在已經成了一款APP,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服務,同時也賣廣告;此外,還推出了一款名為 Watching的APP,專門提供電影和電視劇的影評。

33

紐約時報編輯部

03 

看得更遠

質量和點擊量可以兼得

當越來越多的媒體自我標榜科技公司時,「紐約時報雜誌」主編Jake Silverstein依舊突出清醒:「我們的工作不是科技發明,而是廣而告之如何使用高科技。」

紐約時報成立了一系列新的部門來應對數字時代的挑戰。2016年春天成立的Story[X],聚焦機器學習、特別是人工智能翻譯。其中最大的創新部門是Beta Group,由Perpich 在2010年創立。

如今,紐約時報許多記者,既能寫報道,也能寫代碼,這種複合型記者的數量比其他媒體都同行都要多。

紐約時報與谷歌聯合發布了Cardboard VR,目前下載超過100萬次,並且發布了NYT VR app,目前用戶可以從中收看16部新聞視頻,從無家可歸的難民問題到伊拉克ISIS 的戰鬥,涉及題材十分廣泛。

紐約時報還拋棄前嫌,與社交媒體合作直播。2016年3月,時報主管視頻的高級副總裁Alex MacCallum,和Facebook達成一項協議,如果時代集團在Facebook上進行新聞直播,後者原因每年為其支付300萬美元。

紐約時報也是Facebook「即時新聞計劃」的九家平臺之一,其目的是了解用戶是如何尋找新聞,結果他們發現,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渠道偏好,比如熱愛旅行和烹飪故事的用戶,更習慣在Pinterest而不是Twitter獲取攻略和菜譜。

隨後,300多位紐約時報記者、編輯,開始在Facebook上直播,有直播會議新聞的、有直播抗議活動的、還有直播政治會談的。而結果證明,新聞質量和點擊量之間不能兼得是個偽命題。

紐約時報媒體轉型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3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