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2017網易經濟學家年會上表示,現在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落實十八大以來關於經濟改革、法治建設等改革的決定,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他同時強調,要提高效率,建立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讓改革措施真正落實到位。
吳敬璉表示,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是在供給側,供給的增加是由供給的三個主要動力推動的,即勞動力的投入、資本的投入(投資)和效率的提高。現在的問題是動力削減了。比如,人口紅利減少、投資效率降低等。經濟學家一般把這個叫做潛在增加率下降,而潛在增長率下降只有提高效率才能解決,所以要尋找和提升新動能。
吳敬璉表示,發揮新動能的作用,就是要發揮市場的原力。要把市場體系建立起來,它才能發揮原力。而要建立這個市場體系,就是要落實各種各樣的改革措施。
對於收入問題,吳敬璉表示,增加勞動者的收入,根本還是要提高效率。收入水平提高的來源在於創造更多財富,否則若只是硬性規定要提高工資但效率沒有真正提高,那麽企業就難以承受。
“需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是要推進我們體制的完善,只有推進體制的完善才能提高我們整個經濟的效率,只有提高了效率,才能維持有效率的增長,才能談得上企業的繁榮,勞動者收入提高。”吳敬璉說。
吳敬璉被評為網易2016年度最具影響力經濟學家獎。在獲獎致辭中,吳敬璉談到了經濟學家的作用。
他認為,目前面臨著具有很大不確定性的國內和國際環境,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經濟學家在解決這些問題上,有作用,可是作用有限,因為有一些基本問題並不明確,解決方案也是“五彩繽紛”。經濟學家能做的事情就是解決這些具體問題背後的基本問題,在基本問題上提出有根據的意見,然後再跟政府、企業家、普通勞動者、普通市民的合作中把事業推向前進。
“如果經濟學家能夠對國家的繁榮和發展、對人們的幸福做出貢獻的話,我們只能跟諸位合作,盡我們的努力,使得我們的解決方案有紮實的、科學的基礎”,吳敬璉說。
美圖上周五在一片質疑聲中赴港IPO。這讓人想到了已經秘密遞交IPO申請的Snapchat。Snapchat和美圖一樣,都是瞄準年輕用戶市場的圖片美化工具,既涉及社交也對硬件產品抱有野心。然而從市值來看,Snapchat的估值達到250億美元,約為美圖的5倍。外媒稱Snapchat預計於明年3月份正式掛牌,可能創下美國IPO記錄。
2012年,Snapchat創始人斯皮格爾曾經拒絕來自Facebook紮克伯格的30億美元的收購邀約。當時這家社交網絡新貴只有6名員工。在談判失敗後,Facebook推出了Snapchat的競品Instagram,盡管Instagram的月活躍用戶數剛剛突破了6億,但是並無法撼動Snapchat在年輕人中的地位。
從日活躍用戶數來看,Snapchat並不比美圖占優勢。根據美圖招股書透露,今年6月份美圖的影像及社區應用已在全球11億臺獨立設備上激活,這是繼蘋果、微軟、Facebook、谷歌、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之後,全球第八家擁有超過10億用戶的互聯網公司。截至2016年10月,美圖的應用月活躍用戶總數約為4.56億,Snapchat是3.1億。但Snapchat能獲得大幅高於美圖估值,首先是它擁有令人驚艷的產品。Snapchat的應用界面極為簡約,一進入應用便是攝像頭,鼓勵用戶捕捉並分享當下的時刻。在Snapchat的聊天功能中,視頻與語音可在聊天中切換,可在視頻通話中發送照片。在群聊功能中,允許用戶隨時在群聊或與某個好友的私聊窗口切換。群聊功能是公司於12月13日剛剛添加的。目前平均每天在Snapchat上的視頻播放數量是100億次,較去年同期增長150%。
Snapchat已經能提供許多Facebook沒有的體驗了。從“閱後即焚”到搞怪濾鏡,從視頻優先到手勢控制,Snapchat的應用設計處處體現了青少年的特點。剛剛推出的Spectacles攝像墨鏡,已成為今年聖誕季最炙手可熱的消費電子產品。
Spectacles的成功並不在於可穿戴硬件的成功,而是已融入青少年生活方式的短視頻社交的流行。美圖也在向著這方面努力。從最早的美顏功能,到現在切入視頻、直播以及社交領域,美圖也在從產品的縱向進化和橫向擴展兩條線擴張,並不斷通過用戶粘性極高的存量用戶去激活新產品,滿足同一個用戶群體的相關多元化需求。
好的產品是建立起獨特和高粘性的用戶群體便是未來產生盈利的基石。Snapchat已經成為了全球億萬少年的樂土。“網紅+明星”的模式是最容易吸引這批年輕人的。Snapchat上草根偶像的視頻,普遍都可以吸引300萬至400萬12至34歲年輕人。以Justin Bieber、Kim Kardashian、Miley Cyrus、Kylie Jenner等為代表的青年明星就曾通過Snapchat分享他們日常的真實生活。就連剛剛結束的美國大選中,特朗普和希拉里也都為了拉攏年輕選民,在選舉期間購買了Snapchat的廣告。
美圖有八成以上的用戶年齡在30歲以下,其中16-22歲的用戶比例超過了60%,相比Snapchat的用戶年齡更為年輕化。美圖也針對這一類年輕用戶推出特殊化的服務,比如剛剛上線的00後的個性化影像社交工具閃聊,完全不同於目前所有的社交產品,是專為年輕人打造的一款產品。
美圖的美拍功能所使用的“網紅+明星”的信任代理模式似乎更為有效。TFBoys今年6月份在美拍首次進行現場直播,吸引了約570萬名觀眾,收到超過3.67億個贊以及500萬條實時聊天消息。有國內第一網紅之稱的Papi醬7月11日在美拍上的直播收獲了1.26億個贊和70.8萬條實時聊天消息,觀看次數近200萬。
正因為有了這群忠實的年輕用戶群體,才能夠吸引眾多廣告商。比如餐飲連鎖塔可鐘在Snapchat的一個動態廣告的觀看次數就超過了2.24億。據Snapchat預測,其2016年的營收將在2.5-3.5億美元之間,其中主要以廣告為主。今年5月,Snapchat融資18億美元達到200億美元的估值之後,美國《財富》雜誌認為,該公司的用戶增長仍然很快,廣告創收潛力巨大。
相比而言,美圖的變現能力和空間仍然值得挖掘。在軟件端的變現上,美拍還沒有開始商業變現,現在連開屏廣告等等廣告類的送分題都還沒有做,未來盈利空間可期,而從美圖最新招股書看出來的美拍道具系統收入的大幅上升,可以看出這個端倪。
正如派傑銀行投資部門主管蒙斯特所說的那樣:“Facebook菜鳥的樣子是投資者的最愛,因此它才能拉到如此多的投資。只需一個聰明的管理團隊,就能將Facebook塑造成一個賺錢機器。”
營收結構與Snapchat十分不同的美圖也需要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美圖95%的營收都來自手機。根據美圖總裁蔡文勝預計,智能硬件未來3年在營收中的占比將下降到30%以下,這意味著公司要探索出一條有效地依靠廣告來推動增長的途徑。
但是有分析師認為,美圖手機聚焦在一個競爭激烈的小眾市場,盈利非常困難。一名來自工行香港的分析師表示:“美圖App不像其它社交App那麽容易被用戶使用,很難吸引廣告商。”
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在6日召開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中國控制資本外流措施是針對短期投機性資本流動的,對於合法經營、合法匯出收入的外資企業沒有影響。通過這樣的管理措施,使大家有一個更好的預期,有了更好的預期就能夠控制風險。並表示,開放敏感領域時將先放到自貿試驗區里進行測試。
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答記者問
問:目前中國政府加大力度控制資本外流,一些專家認為,從長期的角度來看,這些措施不利於吸引外資,因為一些外資企業擔憂得到投資回報也不能海外送金,你怎麽看待這些問題呢?
王受文:謝謝你的提問。剛才我講到,習近平主席說了,我們利用外資有三個不變,即中國利用外資的政策不會變,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保障不會變,為各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服務的方向不會變。
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的合法利益得到保護,這是法律的規定。他們在中國的合法利益,他們的合法經營行為,比如他們來中國投資,增資或者減資,他們有利潤要匯出,這些都是合法的利益,法律規定不受影響。
剛才你提到中國政府為了控制資本外流,采取了一些措施,我想你也非常清楚,這些措施是針對短期投機性資本流動的,對於合法經營、合法匯出收入的外資企業沒有影響。
我相信這位記者應該註意到,12月9日的時候,外匯局專門有一個聲明,凡是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合法的業務收入的匯出,增資減資活動都不會受到影響。我相信通過這樣的管理措施,使大家有一個更好的預期,有了更好的預期我們就能夠控制風險,如果能夠很好的控制風險,中國的經濟就會更好的發展,中國經濟更好的發展,對外資企業來說是有利的,對世界也是有利的。謝謝。
問:第一個問題,王部長您說到,預計2016年全年實際使用外資的水平與2015年基本持平,但是我們看到2015年比上年上漲6.4%,所以我們想請問這個基本持平應該怎麽理解?是也會達到6.4這個水平嗎?畢竟前11個月只有3.9%,離6.4%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第二個問題,剛才您也講了我們吸引外資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擴大開放,我們也看到,接下來要開放的這些行業相當多是敏感性的,包括一些非常規的采礦業,包括電信、教育等等一些非常基礎性的,我想問如何平衡擴大開放跟保障國家安全之間的關系?很多外資也擔心,可能到時候臨門一腳時,還是會被以安全為理由拒絕,您怎麽來看外資的這種擔心?謝謝。
王受文:謝謝你的提問。去年吸引外資的規模和2015年持平,前年增長6.4%,我覺得去年吸引外資可能不會增長那麽多。我們說整體規模基本上持平,也就是增長幅度在百分之零點幾,大概會是這樣的水平,現在的數字還沒有最後出來。盡管如此,我剛才已經講到,我們的結構是優化的,這一點是令我們感到欣慰的。
關於第二個問題,確實在我們進一步擴大開放時,一些敏感行業也會進入到開放的領域。我們講,現在改革開放進入到深水區,你講得非常到位,在開放的時候我們要確保既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同時也要確保安全可控,確保風險可控,這是底線。怎麽來做到兩者的平衡呢?因為中國是一個非常大的經濟體,中國政府采取的措施,前不久大家可能看新聞也看到了。習近平主席專門對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有一個重要的指示,他在指示中講,建設上海自貿試驗區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一項戰略舉措。這個戰略舉措是什麽意思呢?在這些敏感領域開放的時候,我們先放到自貿試驗區里進行測試,如果測試效果很好,放寬了準入,市場主體發揮了作用,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同時風險可控,那麽我們就進一步在全國推廣。如果風險比較大,風險不可控,或者開放會影響到國家安全,我們就會在試驗之後給它緩一段時間來考慮擴大,或者再做一些調整。
國家安全審查在全世界都是一個慣例,我們發展經濟不能夠損害國家安全,這也是國際上共同的認識,我們通過自貿試驗區的壓力測試,通過進一步完善我們的國家安全審查制度,我相信我們能找到一個比較好的平衡。謝謝。
去年,英國脫歐及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這兩大“黑天鵝事件”震動全球市場。俄羅斯黑客是否暗中幹擾了美國大選目前也尚無定論。但在俄羅斯央行看來,俄羅斯經濟的最大風險並非這兩大“黑天鵝事件”,而是通貨膨脹。
據CNBC 16日報道,俄羅斯央行第一副行長Ksenia Yudaeva稱,盡管英國脫歐及特朗普當選都在預期之外,但俄羅斯經濟及金融市場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Yudaeva表示,在上述兩大“黑天鵝”事件出現後,俄羅斯的宏觀經濟政策與其他新興市場相比還算穩定和強勁。Yudaeva稱,俄羅斯經濟增長的最大風險是通脹,而不是制裁升級的潛在可能。
上月,歐盟決定將對俄羅斯的制裁延長至今年年中,美國則宣布了針對俄羅斯的新懲罰性措施,包括出於報複莫斯科幹擾美國總統大選而驅逐多名俄羅斯高級官員。
至於特朗普是否會在本月20日宣誓就職後尋求改善與俄羅斯的關系,這一點尚有待觀察。
Yudaeva表示,接下來一年俄羅斯的通脹目標為4%,預計於年底達成目標。
官方數據顯示,俄羅斯價格增長年率已從去年10月的6.1%下降至11月的5.6%。
在正式就職之前的過渡階段,特朗普依舊在不同場合重申了自己在競選時對於貿易、外交和提振經濟方面的一些看法,並通過新內閣成員任命等舉措表現出對各項內外政策的態度。在這個階段中,全球媒體都在從多個維度描繪特朗普時代的美國前景。
對世界貿易的威脅
英國《金融時報》在一篇評論中稱,全球自由貿易的命運取決於特朗普的想法。文章稱,人們經常會預測當前全球化時代的結束時間。過去也曾有一系列沖擊考驗著世界貿易體系的彈性,例如“9·11”事件、國際油價大漲、全球金融危機等。在過去的幾年中,商品貿易確實放緩了腳步,直到現在也尚未完全停止放緩。如果說有人正在對目前的相對和平構成威脅的話,那就是特朗普。雖然很多美國總統在大選時都會發表強硬的保護主義言論,但特朗普不一樣,他計劃對墨西哥和中國進口商品征收高額關稅,並撕毀自由貿易協定,除非徹底重新談判,這將是幾十年來對世界貿易最大的沖擊。
美國《華爾街日報》則評論稱,特朗普挑選的貿易和國際事務顧問表明他是真的準備和墨西哥等國對著幹,要求這些國家對美出口開放市場。特朗普聲稱要對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產品征收高額關稅,這令擔心全球增長疲軟的決策者們擔憂。而特朗普挑選的負責貿易事務的官員人選已經說明了一點,即美國未來可能嚴格實施包括進口壁壘在內的貿易法規。
日本共同社的評論分析認為,特朗普在當選後的首次記者會上稱會對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海外的企業征收高額關稅,這令一場源自美國的貿易戰爭開始帶有現實意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直支撐經濟的自由貿易體制正在動搖。若果真如此,難免會有其他國家向世界貿易組織(WTO)申訴美方違反規則,而特朗普在競選時已經表示有可能退出WTO。總之,即將引領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特朗普若否定自由貿易體制的基礎,很多國家可能會追隨,保護主義擡頭引起的國際對立招致貿易大戰的噩夢或將重現。
盟友還那麽重要嗎
對於大西洋彼岸的歐洲,特朗普在近日采訪時暗示了英國脫歐將招致歐盟的難以為繼。“我相信其他成員國也會離開。我不認為維持這個聯盟像很多人想象的那麽容易。”歐洲傳統輿論因此一片嘩然。
英國《金融時報》很快撰文稱,強大的歐洲仍然是美國不可或缺的盟友,認為在過去70多年來,歷任美國總統都將歐洲一體化和防衛合作直接視為美國的利益所在。而本周特朗普在被問及一個強大的歐盟是否符合美國的利益時,他的回答直接挑戰傳統觀念:“我不認為這對美國有多重要……並沒有真的很在意它是分開還是在一起的。”
上述文章批評特朗普這種公開的冷漠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無論是在冷戰期間還是“9·11”事件後,都證明盟友很重要。而如同其以往很多言論一樣,特朗普的這種論調可能很快就會修正,這些言論是不負責任而危險的。當然,特朗普的評論完全符合令其贏得選舉的政治原則,其世界觀的支柱是國家認同、嚴控邊界、認為國際貿易是零和博弈的重商主義,以及蔑視商業規則。
“別對特朗普太樂觀”
美國前財長、哈佛大學教授薩默斯則撰文呼籲,別對特朗普上臺後的政策太樂觀。此文的背景是,隨著特朗普即將正式就職,不少企業高管開始相信新政府的“親商”態度,加之國會由共和黨控制,似乎代表著一個支持企業的新時代的到來。而薩默斯認為這種可能性非常小。
“歷史上關於民粹主義獨裁政策產生短期好處,但長期帶來糟糕後果的例子很多。”薩默斯寫道,“特朗普執政的政治基礎非常薄弱,他不太可能有能力兌現其對關鍵選民曾經的承諾,且他很可能在國際舞臺上做出冒險動作。因此很可能在一年之內出現幻滅、失望和不滿情緒高漲的循環。”
和特朗普向來不睦的美國《紐約時報》則刊文嘲諷特朗普目前可憐的支持率。文章調侃,至少在一個方面(暗指低支持率),特朗普超過了前幾任總統,多項民調顯示,特朗普目前的支持率均徘徊於低位。根據蓋洛普民調,他的支持率目前僅為44%,相比之下,奧巴馬在就任1年半後支持率才跌到這個點,而小布什則是在擔任總統4年半後。
美國有線新聞網(CNN)和市場調研機構ORC在17日發布的聯合民調則顯示,只有40%的美國人認可特朗普目前為止的表現;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和《華爾街日報》的聯合民調顯示,當前大約48%的美國人稱他們對特朗普持負面看法,38%的人持正面看法。而奧巴馬在就職後不久的蓋洛普支持率仍高達68%,小布什則為57%。
特朗普在大選中承諾將對中國征收高達45%的關稅,以“平衡”雙邊貿易和保護在美國的工作崗位。特朗普目前為止言出必行的作風讓人不得不懷疑,特朗普對中國貿易戰的“宣言”可能是認真的。
若美國真的對中國開征45%的高額關稅,應優先賣空美國大豆和波音股票。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必定會予以還擊,而還擊的工具大概率是占美國對中國出口總額1/4的大豆和民航飛機。這兩類不僅單項總額占比高,且因較容易被替代及替代後有利於中國利益,所以是中國反擊的首選目標,美國大豆和波音股票價格將受影響。
然而,若特朗普首先挑起貿易戰,最直接的代價將首先由投他選票的農業州和傳統工業州的農民和產業工人承擔,這在政治上是不可接受的。因此,特朗普大概率將在對中國貿易戰方面“食言”,但會沿著奧巴馬的思路通過WTO等框架,向中國貿易變本加厲地發難。
大豆和飛機將是中國反擊的首選工具
在2006年至2015年間,美國對中國貨物出口增長迅速,十年間增幅高達114%,而同期對全球其他國家的出口增幅僅有51%。2015年美國對華貨物出口總額達1130多億美元,這其中僅大豆和民航飛機兩項就占到了約1/4。
除了這兩項物品占比高之外,其還有替代性強且替代後有利於中國利益的特點。首先來看替代性。這在中國的民航飛機市場最為直觀的:截至2016年年底,中國民航機隊總共有2933架飛機,其中空客飛機1383架,波音飛機與空客平分秋色。雖然空客進入中國市場比波音晚了15年,但隨後市場份額逐漸與波音拉平,且在世界市場上也齊頭並進,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雙方的產品線具有很高的相互替代性。
進口替代在大豆方面就顯得更為複雜。雖然像民航飛機市場一樣,美國和巴西兩國的供給基本占領了中國進口大豆市場,但因為農產品的季節性,美國和巴西因分別處於南北半球,對中國大豆的供給實際上是按季節進行分工的。所以兩者的替代性並不像波音和空客那樣高。
但更換進口國替代僅僅是替代性的一個方面,特別在國家發展和安全具有戰略意義的領域,通過國內生產替代更符合國家利益。大豆在這方面就顯得尤為突出。目前中國大豆的對外依存度已經高達85%左右,同時外資的進口大豆加工能力占80%以上,大豆從種植到加工的全產業鏈早已全面“淪陷”。此外,因為進口大豆100%為轉基因品種,育種技術也全部掌握在美國手中,可以說大豆不僅僅是中國糧食生產的短板,更是糧食安全的隱患。
但因為中國加入WTO不得不放開大豆市場,國外轉基因大豆對國內大豆的優勢,不管在價格上還是出油率上都是壓倒性的,所以目前的局面並不是有意為之,卻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結果。但如果特朗普首先撇開WTO規則對中國開展貿易戰,中國順勢首先拿回大豆自主權是毫無懸念的。至於轉基因大豆的優勢等問題,中國早已通過收購先正達提前進行了布局。而中國糧食的高庫存也保證了中國的底氣。
在民航飛機的國內替代方面,中國不僅可以將波音的訂單都轉向空客,順勢還可以加大空客在天津及波音未來在舟山總裝線的產量,以及加快其向中國技術轉讓的速度。有利於中國商飛以更快速度“進入狀態”。
飛機和大豆貿易戰對美國的殺傷力和威懾力
中國主要選擇飛機和大豆這兩類物品還擊,不僅因為其替代性強且符合國家利益,還因為它們對美國和特朗普具有有效的殺傷力和震懾力。
首先來看波音飛機。波音公司預計,未來20年中國民航將購買超過6800架飛機,總值超過1萬億美元。中國市場是波音公司在海外最大的市場,按目前的市場份額來看,中國市場未來20年可以為波音公司提供至少5000億美元的營收,如果這5000億營收因為特朗普的貿易戰全部進入“死敵”空客的腰包,將無疑成為波音公司的災難。此外,作為全美最大的出口公司,波音稱中國市場為公司創造了1萬5000個工作崗位,如果算上整個供應鏈,實際創造崗位可能在150萬個。
在大豆方面也是“同樣的故事”。美國生產的大豆近50%用於出口(多數銷往中國),且絕對產量也越來越大。中國即便減少部分美國大豆進口量,其對大豆價格的影響將會非常巨大。預計未來中國進口大豆的需求將繼續快速增加。中國市場不管對美國飛機制造還是農業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
更為重要的是這兩大類對於特朗普具有極大的威懾力。波音和農場主在華盛頓擁有強大的遊說力量,直接損害其利益的決策將受到國會激烈的反對;除此之外,特朗普若對中國開啟貿易戰,將是對選民的背叛:其獲的總統一職主要依靠農業州和傳統工業州的支持。
所以,根據利害得失判斷,特朗普最後將大概率選擇通過WTO的規則體系向中國發起貿易攻擊,而不是通過破壞對美國有利的貿易體系的方式,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目前大豆和波音股票價格所包含的特朗普直接開啟貿易戰的幾率幾乎為零,當前市場也不認為特朗普會按競選時承諾的粗暴方式處理中美貿易問題。但若特朗普真的“言出必行”,意外宣布對中國征收懲罰性關稅,那市場將優先賣空美國大豆及波音股票。(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是幻覺就一定會消失,姑娘和投資人是早晚會離開的。
本文系老道消息(ID:laodaoxx)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老編輯&包小姐
1
呂騁在北京和矽谷的華人科技圈有很多傳說,一半關於投資人,一半關於姑娘。
他創辦的渡鴉科技當年一分鐘就拿到真格的天使輪投資,靠一個產品演示又拿到經緯領投的千萬美元A輪。這兩家基金近兩年算是爭議項目的老朋友了。
不過和雞飛蛋打的王凱歆之流不同,最後百度給渡鴉接近1億美元的標價,還是讓兩家賺了好幾倍的錢。
15年年底到16年年底,渡鴉科技的投資人陸續又增加了一向穩健的DCM、和創始人龍宇姐姐一樣有氣質的貝塔斯曼亞洲基金,還有背景比名字還複雜的“和玉另類投資”。
這幾家基金沒在渡鴉身上掙太多,特別是最後一家和玉另類投資,收益率不一定比得過余額寶。
這家基金曾經抄底了華大基因、接盤了Uber全球,時機和價格在今天看來都特別有意思。其創始人曾玉,至今仍然有大量的黑材料掛在停止更新的投資人點評網站 Uppers 上面。
呂騁從來都是科技媒體的寵兒,從參加36氪的Demo Day開始就是。當時他還順便從36氪市場部拐走了一個姑娘給他做CMO。這位CMO為呂騁申請YC立下了汗馬功勞。
2014年呂騁帶著團隊去了矽谷,但是還在微軟創投加速器掛了個名字。應該就是在灣區的那段日子里,呂騁和陸奇產生了交集,讓矽谷最有權勢的華人念念不忘,到了百度也要完成這筆收購。
微軟投資的另外一個中國項目,助理來也,就是通過微軟在中國的創投加速器把公司資料放到了的陸奇案頭。
在美國的中國人通常會被 locals 認為不善社交,沒有幽默感和女人緣,連ABC姑娘都會嫌棄在國內接受教育的 new comer 。但是呂騁在矽谷的短暫時光確實打破了他們的刻板印象,也算是為國爭光了。
回國之後,“唯一入選YC的中國創業者”頭銜讓女創業者更喜歡談論他了,女記者依然很喜歡采訪他,女投資人也願意約見他。
但是確實如呂騁自己所說,他不是一個喜歡混圈子的人,橫跨中美科技圈的經歷讓呂騁的圈子變小了而不是變大了。關於他的傳說在太平洋兩岸有限的二度朋友圈里不斷回響,變異,越傳越離譜。
當渡鴉科技被百度收購的消息傳來,有的前女友在朋友圈祝福,有的還在他的團隊中,有的到了知乎相關問題下面報到。
2
有女人緣的男生,要麽是很帥要麽就很有文化。
帥是可以看出來,但是不知道是龍應臺還是馮侖說的,
“文化就像內褲,你看不到但是很重要”。
呂騁的文化你還是能看到的。因為在媒體的報道中,你從來不掩飾很癡迷戈雅,安迪·沃霍爾,皮特·蒙德里安。他不但會把這些名字和他們的作品告訴媒體,用在發布會上,還會跑到大街上問朝陽群眾知道不知道這些名字。
得到大面積否定回答之後他陷入了崩潰。如果我是當時他面前的記者,一定會告訴他朝陽群眾也很崩潰。
他強調自己有理性思維,歸功於自己留學英國利物浦大學時接受的的數學金融教育。他強調自己的藝術元素,歸功於留學最後一年跑去旁聽了倫敦藝術學院的課程。回憶起自己回國創業的動機,他說自己拒絕了牛津、UCL等名校的研究生 Offer。
但是這三段經歷都不清不楚,特別是第一段。
“明明是2+2課程(兩年在蘇州兩年在利物浦),但是說自己是帶著獎學金留學英國利物浦大學,對這位學長的好感頓時消失”,一位西交利物浦大學的學生在知乎上回答。
另外一位同學則匿名爆料他在西交利物浦大學由於掛科轉系到了市場營銷專業。
在呂騁的發言中,他總是會大篇幅描述產品的設計感,自己的強迫癥,回顧人類的歷史,展望人類生活方式的未來,還有一點腦科學或者社會科學未經證實的研究進展。
在入選福布斯 30 under 30 (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的時候,他對攝像師說,像拍瘋子一樣拍我吧。
2014年,在“人文與科技的十字路口”還沒有被羅永浩帶著中國手機廠商站滿之前,呂騁已經率先在這里 Cosplay 喬布斯了。
不熟悉渡鴉的讀者會好奇,這個人到底在做的是什麽產品,我在這里抄錄其官網介紹如下,“一呼百應的家庭智能控制中心 Raven H1”,“下一代聊天工具,未來操作系統雛形 Flow”。
你可能聽不明白這是什麽,也沒用過這些產品,不過用過了你就會發現這些產品還不錯,就是沒什麽用。
而一旦有機會去參觀這家公司的辦公室,你就會忘掉他們半年沒有更新、偶爾出現的BUG、評價三星半的App。因為辦公室逼格實在是高,光一個屋頂就要300萬。天花板之上是Airbnb中國,樓下是特斯拉芳草地旗艦店,與奢侈品牌歷峰集團和紀梵希比鄰而居。
六一兒童節呂騁花六位數給員工買的樂高積木和外星人電腦堆放在不同的房間,環繞著他們引以為豪的智能的演講臺,當演講者站上去,一束光便會打在他身上,周圍的燈自動熄滅,全場的目光收攏。
我想被百度收購之後呂騁一定不會搬到西二旗,他難以忍受百度大廈的辦公環境,就像他難以忍受白開水只能喝可口可樂一樣。
3
這樣好的工作條件,幾十人的團隊,高額的運營開支,呂騁又說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旁人可能要擔心靠什麽來維持呢?但是累積融了2000萬美元的渡鴉從來沒缺過錢。
投資人和姑娘一樣,喜歡的創業者總是相同的,因為創業和愛情一樣,都要靠幻覺來維持。
是幻覺就一定會消失,姑娘和投資人是早晚會離開的。
武俠小說里面你想確定自己是不是男主角你就縱身跳下懸崖,創業者想確定自己是不是男主角就學學呂騁怎麽花錢。
呂騁雖然不願意承認,還在說你們也做個快死的公司賣給百度讓我看看。但是在投資人都不願出手的資本寒冬,在2B,2G,2C,2VC全部歇菜的2017年,任何一家不盈利的公司資金鏈斷掉都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只是渡鴉科技和呂騁趕上了百度硬件業務整個裁員、構架調整,太子失勢,馬博士垂簾聽政,老熟人陸奇不遠萬里從西雅圖回到西二旗建設中國特色的人工智能。
Never take any thing for granted.
中國並不缺呂騁這樣少年得誌的創業者,福布斯的 30 under 30 評選已經搞了5年了。這是一個 cosplay 喬布斯、套路投資人的培訓班。
在2013到2015年資本泡沫的這幾年,這個評選從來不缺像呂騁這樣海龜留學,在學校做過一個社交產品,後來什麽熱做什麽,被投資人推到了前臺的創業明星。
2014屆的尹桑,去年一起唱資金鏈斷掉的時候之後2015屆的孫宇晨給他打了兩萬塊錢。同樣曾經估值1億美元,2013屆的施凱文已經不知道哪里去了,還有掀起各種罵戰的余佳文,和被扒出來各種造假的金證濟蒼,都是福布斯這個晦氣評選的入選者。
那時候你做O2O,我做社交,他做互聯網金融,《新華字典》說他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但是三五年過去了,他們的經歷倒是印證了《成語詞典》上面的一句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中國的創業真的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不能眼看著所有的創業公司都死掉吧。就算都是妖精,孫悟空要一棒打死的時候,菩薩們,老君們還要喊一聲刀下留人,來要回幾個坐騎。
喬布斯重返家徒四壁的蘋果時蓋茨無條件給了1億美元,馬斯克最要命的時候老戴爾出手相救,寫《創業維艱》的本·霍洛維茨,公司下個月就發不出工資卻敲定了惠普的高價收購,保羅·格拉漢姆在泡沫破滅前把ViaWeb賣給雅虎5000萬美元。
瑪麗莎·梅耶爾在雅虎的4年里一共收購了49家公司,百度到今天只不過收購了李叫獸和渡鴉,我相信留給他們的任務還很重。
* 本文由老道消息(ID:laodaoxx)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老編輯、包小姐。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獲取授權。
盡管一再否認進入汽制造行業,但華為在無人駕駛領域的研究動作頗受外界關註。
近日一則華為與清華大學進行無人駕駛汽車深度技術合作的消息被廣泛傳播,並且無人車的“雛形”也被曝光。
“公司沒有進入汽車制造業的計劃,也沒有推出華為品牌汽車的計劃。”華為官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對於進入汽車行業,華為的口徑沒有發生變化,華為專註於ICT領域,主張與汽車制造企業廣泛合作。在去年10月份,也有消息指出華為正在開發自有品牌汽車。
事實上,雖然起步的生意是電信設備貿易,但近年來華為在各個領域的高速發展讓外界看到了這家企業的“行業野心”。目前,除了通信業務外,華為已在多個熱門領域“冒泡”,比如智能家居、VR、遊戲、PC、雲甚至是光伏、葡萄酒貿易這樣和通信關聯度不大的產業。
而對於汽車領域,華為涉足較早,主要集中在車聯網、車載系統方面,但近期華為研究部門加大力度招聘汽車相關領域的研究型畢業生,無疑顯示華為在該領域長期投入的決心。從華為研究機構透露的信息來看,在汽車行業,以無人駕駛為核心的互聯網軟件模塊以及以動力電池為核心的驅動模塊也許才是最能產生價值的模塊。
無人駕駛背後的數據流
在MWC世界移動大會的媒體預溝通會上,華為無線網絡產品線營銷運作總裁邱恒表示,5G的第一個全球通用標準有望對外發布,主要是支持人與人的網絡,而到了2019年的6月份,支撐物與物連接的標準也會對外公布。雖然目前5G標準還沒有出爐,但華為已經可以用接近的技術,提前實現相關應用場景。
第一財經記者在現場了解到,華為已經在德國利用 5G 技術開始了無人駕駛的外場測試,測試內容包括自動駕駛編隊行駛和車輛協同緊急制動。
事實上,汽車行業的變化正在給華為等通信企業帶來新的機會,這也是華為在5G時代的機會點。
華為認為,隨著5G的到來,無人汽車將帶來千倍的流量挑戰、計算挑戰和數據挑戰,未來自動駕駛汽車能達到十倍甚至千倍於人類的駕駛能力,海量數據的加工和處理正是華為所擅長的部分。
在去年3月份舉行的一場行業論壇上,華為中央研究院副院長袁庭球發表了“EAI與無人駕駛”的主題演講,在演講中他透露出了華為對於汽車行業的判斷和動作。
“現在一些高檔汽車的總代碼大概有1億行,這是什麽概念?汽車內的代碼量超過了Facebook、微軟Office。但反過來想這個事情,你是否會有一些擔心?”袁庭球認為,汽車今後將集數據中心、計算中心、控制中心於一身,成為我們人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表示,從汽車的整體趨勢來看,軟件正在吞噬並占領整個行業,電子化、軟件化、信息化正在代替以前機械動力部分成為價值中樞,汽車將回歸交通工具的本質,無人駕駛是必然趨勢。
袁庭球說,華為希望用EAI的思路實現全天候的安全自動駕駛。EAI是Educated Application Intelligence的縮寫,簡單來說,即通過領域制導、受教式學習和傳感增強等方法,讓機器駕駛能力增強至人的十倍直至千倍。
記者也註意到,這兩年在各大高校的招聘論壇上有一些與華為汽車相關的招聘帖子。在公司介紹一欄顯示,華為的車聯網創新中心隸屬於華為技術有限公司2012實驗室中央研究院,而招聘的對象包括車輛工程與車輛控制、車輛與交通系統仿真、電機與電力電子等領域的應屆博士和碩士生。
有消息稱,除了華為的中央研究院的車聯網創新中心,華為還有另外一家二級實驗室,總部位於香港,專攻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對於無人駕駛也有涉足。
華為真的會造車嗎?
“從華為的招聘信息來看,是與電動汽車相關,但也可能是技術的儲備,未必是造車,比如零部件的開發也需要研發投入。”一深耕汽車領域的資深人士對記者說。
但不難看到,華為在“造車”的儲備上已初具條件。
去年年中,有消息稱華為準備汽車產品,不過不是自己設計和制造,而是一部分由自己設計但由代工廠制造的汽車產品,並猜測可能已經與加拿大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和整車代工商麥格納進行了談判。
麥格納服務的品牌包括寶馬、捷豹路虎、戴勒姆等,目前在全球擁有294家工廠、87個工程研發和銷售中心,未來兩年還會在歐洲和北美各建一座新廠,而中國市場如有需求,也將直接在華購買工廠,或者攜手本土汽車生產商制造整車。
無論合作與否,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造車門檻”的降低。同為通信設備企業,中興通訊通過入股珠海廣通客車,不僅順利地解決了生產資質問題,還得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落地汽車制造。
有消息稱,目前中興正計劃在珠海建立智能汽車制造基地,中興智能汽車項目總計兩期,完成後將實現年產新能源客車整車二萬輛、專用車一萬輛的生產能力,並計劃生產新能源乘用車。
但對於“未來汽車”,傳統機械制造模塊也許並不是華為最看重的。在汽車行業,以無人駕駛為核心的互聯網軟件模塊以及以動力電池為核心的驅動模塊也許才是最能產生價值的模塊。
華為在2013年底正式宣布進軍車聯網領域,推出車載模塊ME909T。同時推出“車聯網”領域持續性投資計劃,當時宣稱每年都將投資上億元人民幣用於“車聯網”領域的研發,並在該產業中長期投資。同年,華為發布了前裝車載移動熱點、汽車在線診斷系統以及符合車規標準的3G、4G通信模塊等產品。應該說,華為在互聯網模塊的準備非常充分。
而在電池方面,2014年起,華為對外透露已就石墨烯技術投入資金進行研究,他們與“石墨烯之父”諾貝爾獎得主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及其所在的曼徹斯特大學進行密切合作,在能源領域發力。在業內看來,只要稍微拐個彎,華為就能殺進汽車動力電池的供應領域。
“但不管怎樣,華為一直還是控制自己介入其他領域的欲望,公司一貫的戰略和理念是你只有在一個領域深入穿插進去,才能進入無人區。無人區的意思是超越現在存在的競爭狀態。”華為消費者BG的一名高管對記者表示,如果什麽都想做,那就什麽都做不成,華為不會單打獨鬥,不會通吃整個市場,而是明確了自己的業務邊界。
當然,更重要的是,如果進入無人駕駛領域,華為還面臨著全球科技和汽車巨頭們的競爭。據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測算,自動駕駛汽車創造的市場價值將達到420億美元;2035年前,全球將有1800萬輛汽車擁有部分自動駕駛功能,1200萬輛汽車成為完全自動駕駛汽車,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機會,誰都會全力以赴。
沒這個手藝大概要失寵於自媒體時代了。
本文由全媒派(微信ID: qq_qmp)授權i黑馬發布。
日前,一則名為《震驚了!著名lol玩家和dota玩家互斥對方不算男人,現場數萬人圍觀》的新聞在票圈瘋轉,吃瓜群眾表示,即便有預感要被套路,但依然被這標題撩撥得完全控制不住寄幾。
點開之後,果然!著名lol玩家周傑倫與著名dota玩家林俊傑同臺獻唱《算什麽男人》。
看到這個標題,可能最先選擇“報警”的是新聞實務老師:
《新聞傳播百科全書》中,新聞標題的定義是:“用以揭示、評價、概括、表現新聞內容的一段最簡短的文字。”
標題通常具有五個基本特征:
一 對全篇新聞內容的高度概括;
二 對事件主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 對稱排列等體現形式的外在美感;
四 包含對新聞事件的適度評價;
五 起到引人關註的引導作用。
這麽多年,定義還是那個定義,評價一個好標題的標準卻已悄然變化。實際操作過程中,成為一個合格的“標題黨”似乎已經成為一門手藝,要是再能有在各種平臺風格間切換自如的能力,在公號的江湖中也就如魚得水了。
標題眾生相
那些爆款都長什麽樣
信息的分發渠道越來越多元,不同介質,不同平臺上的標題也就呈現了截然不同的風格。不止是自媒體在絞盡腦汁適應這種變化,專業媒體在標題差異化上也做了不少努力。
以《紐約時報》為例,在歷經了10個月的標題選擇測試之後,半個月前,他們在推廣一則關於航空公司取消機上娛樂系統的新聞時就準備了兩個不同的標題。標題測試給移動端這篇文章增加了26%的流量。
而相對於介質,不同平臺的影響似乎更大,我們來看日前在微博上引起熱議的一組討論:四大名著如果在互聯網時代,大約會叫什麽名字。
微信公眾號版本:
知乎問答版本:
嚴肅新聞版本:
是不是有種同時打開幾個APP的既視感?我們截取了企鵝媒體平臺上閱讀量在100w+的文章,發現形式上以長標題和複合句式、疑問句為主,內容上則多轉折、反差、獵奇。
再對新榜在對2016年微信公眾平臺10w+稿件的詞頻統計,也可見端倪。詞頻前7位的詞語中,什麽、怎麽、如何,表示疑問語義的詞語占了絕對優勢。可見在微信公眾號中,會提問題應該是取一個好標題的核心能力。
新榜2016年微信公眾號10w+標題詞頻統計
各平臺有各平臺的套路,客戶端的標題受制於屏幕版面基本延續了傳統門戶時代的短小精悍、簡潔明了的特征;微信公眾號的圖文推送、訂閱閱讀方式催生了包含多關鍵詞的長標題;自媒體生態平臺則像是一個加強版的公眾號生態圈,標題更傾向略帶懸念的資訊體。
那些爆款透露的變化趨勢
取標題的入門級方法論
好的標題總是相似的,不好的標題卻各有各的不足,誠不我欺。分析了那麽多例子,一個有潛力成為爆款的標題到底和從前有哪些不同點?又有哪些不得不註意的趨勢?
越來越長
經歷傳統紙媒時代到門戶網站,再到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號以及自媒體平臺,新聞標題的字數呈現出由長變短,又由短變長的循環過程,只不過此長非彼長,標題結構已經發生很大改變。
傳統紙媒新聞的多層標題形式,通過主題、引題、副題相互交織來傳遞新聞主旨。進入網絡時代後由於海量信息更新快速,決定了標題只能以短小精悍的單行形式出現,力爭在最短的時間里抓住受眾的眼球,將新聞的主要內容強行“塞到”受眾大腦中 。而隨著自媒體生態的崛起,微信64字的標題上限,給了作者們更多抓眼球的機會。
題文分家
現在的新聞只看標題有時候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麽。比如,1975年4月6日《人民日報》上的《蔣介石死了》一文,如果放在公眾號時代,也許就會變成——《他當過刺客、賭徒、校長,娶過三房太太,他殺人無數,可恥地丟掉江山,退據海島仍然各種不服,他88歲終於死了!》,夠長吧,夠懸念吧?但是,你會點。
電視、廣播、報紙等都可視為以時間為軸線性傳播的媒介,如紙質報刊上新聞標題和正文排在一起,一眼就可以看到,只要慢慢看下去,內容就會越來越明白。網絡新聞的正文與標題一旦分離,便會加大對標題引導作用的依賴。因此標題質量對內容傳播的影響上,新媒體要遠遠大於傳統媒體。
多關鍵詞
不知從什麽時候起,標題中的名詞、形容詞變得多了起來,簡單粗暴直給式的風格代替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我們以企鵝媒體平臺最新公布的圖片類企鵝號標題為例,排名第一的標題幾乎是用關鍵詞串起來的句子,基本囊括一則消息的五個W。
這些趨勢看上去很表面,其實確與當前大的信息環境有著的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技術的作用力。
技術與傳播背景
算法如何倒逼標題革命
技術變革改變信息傳播方式
受制於移動設備屏幕的空間限制,在同一頁面上,往往只能列出新聞標題供讀者瀏覽和選擇,如果標題不能夠吸引讀者,意味著正文將被永遠淹沒。當標題成為受眾識別新聞內容,判斷新聞價值的第一信號,成為受眾決定是否索取深層新聞信息的第一選擇關口,激發讀者深層閱讀的欲望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常識之外,不得不提的是,SEO優化以及自動化推薦機制要求標題對機器友好,標題需要被切割成不同的標簽供機器檢索和篩選。
“按照SEO的技術邏輯,新媒體在標題中堆砌的關鍵詞越多,被“爬蟲”識別的幾率和頻率就越高,信息被搜索引擎抓取的位置就更靠前。”(引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很顯然,標題中的關鍵詞越多,被搜到可能性就越大,通過搜索和推薦獲得的流量就越多。
自媒體生態下的個性化推送
內容不再稀缺導致用戶興趣決定接受什麽內容 。使用滿足理論認為,受眾面對大眾傳播並不是被動的,實際上他們總是主動地選擇自己所偏愛和所需要的媒介內容。用戶面對海量信息往往是按照選擇性註意的心理機制,即受眾是根據一定的接受目的、接受定向和接受定勢,積極主動地直奔特定的信息。
反映在標題上,自媒體的標題風格都是為各自的讀者量身定做的,因此在定制推送到你手機上的不少信息,標題讀來都非常“聊天體”。非常像一個老朋友在告知你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麽:有那些重磅新聞,有哪些名人八卦......
企鵝號分類新聞標題三甲
而且如果一篇文章被打上的關鍵詞標簽越多,也就意味著和受眾標簽的匹配機會越多,獲得的推薦機會顯然就會更多。深諳此道的企鵝號自媒體們也就開始琢磨:如何寫出一手漂亮的信息量豐富又抓眼的標題。
快餐化、娛樂化的網絡語言生態
準確的語言、簡潔的形式、豐富的信息,能夠有效提高語言的表現力,滿足現代社會時間緊、節奏快的要求,越來越多的讀者在獲取信息的同時,對信息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所以幽默詼諧且信息增量大的標題更受大眾歡迎。
處在當今信息化的時代,各種新詞匯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並且很容易在媒體鋪天蓋地的轟炸中迅速躥紅。 這來自大眾使用語言的求新求異的心理,對既有的傳統表達方式很快產生審美疲勞。標題用語也不得不跟著潮流走,怪不得有人感嘆,三天不刷朋友圈就已經不知道大家在說什麽了。
統計數據顯示,人們從新聞媒體上獲取的信息有75%上來自標題,標題本身就是新聞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最適宜閱讀的中文標題字數是16字左右,已經能夠比較完整地表達所述事件了。
不知所雲的標題往往會牽制我們的註意力。相信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即在瀏覽新聞信息時,既要搜尋自己關心的主題信息,又要保持各種主題信息之間的相互關系,還要抵制旁路殺出的趣味性題材的誘惑,經常看著看著就不知道看哪兒去了。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成為認知載荷,在瀏覽目標並不十分明確的時候,最終逃脫不了迷途忘返的結局。
這也確成為長標題時代的一個隱憂,容易在無關緊要的信息中消磨了太多的時間。對於作者而言,如何與算法“共謀”,觸達更多的讀者,實現流量上的攀升,這無可厚非;對於讀者而言,如何在趣味中消解這種認知負荷,可能不止需要自控能力,推薦能精準到什麽程度,或許才是解決閱讀效率問題的最優路徑。
對於Snapchat,你有什麽想要改變的嗎?
本文由IDG資本(微信ID: idg_capital)授權i黑馬發布。
萬眾矚目的 Snap 終於上市,成為繼阿里巴巴之後美股最大規模科技 IPO,首日便暴漲44%,市值達到340億美元。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Snapchat就等於“閱後即焚”,殊不知它已推出類似朋友圈的Stories, 新聞聚合平臺Discovery,視頻直播Our Story,豎屏迷你劇等業務……
而當人們糾結於它到底會成為下一個Facebook還是Twitter,創始人 Spiegel 看到的則是社交媒體從“累積型”到“即時性”的趨勢變化。以下是Snap創始人 Evan Spiegel 在2015年Recode大會上的對話實錄,IDG君精選其中15問,與你分享。
Q1:談談 Snapchat 產品的現狀與發展軌跡?
Spiegel:Snapchat 故事的起點是相機。從相機拍攝照片,進化到拍攝視頻,我們把這個功能做得非常簡單,用戶只要按住屏幕就可以開始錄制,後來我們又添加了各種編輯工具,用戶可以加文字,特效,濾鏡等等。
當然我們圍繞相機的進化做了很多努力。現在你看到的Snapchat中有三個主界面,從左到右分別是聊天(chat)、拍照/視頻(camera)和故事(stories),而且三個界面可以自由切換,分別對應通訊、相機、內容三大塊業務。
最近(指2015年6月)我們的業務重點轉到媒體內容服務Discover,在原本UGC的基礎上增添了社論的視角。
Q2:你想做什麽?你從CNN挖走大牌記者負責新聞業務,同時又生產原創內容,你是想建立一個新形式的媒體公司?還是要通過買下內容公司來開發新的服務?
Spiegel:還是為了打造 Stories 這個產品。我們上線了“Our Story”功能,在熱點類事件/活動中,用戶可自發上傳視頻至該頻道,形成熱點事件的“直播流”。想象一下,當很多用戶這樣做時,某個新聞事件就有了成千上萬普通人的視角,而不僅限於以往少數幾個媒體視角。
但問題是,我們在做這個產品的過程中發現,少了媒體視角還是不行。於是,我們又在產品里嘗試為新聞工作者搭建一個內容平臺,同時也滿足用戶的內容需求。
Q3:關於Discover平臺,Snapchat與內容出版商的關系如何?對他們來說,Snapchat意味著什麽?
Spiegel:我必須要承認(盡管我的團隊聽了可能會不高興),但我們在內容制作水平上真的遠不及我們的內容合作夥伴,因為我們本身就是不擅長做這個。但當我們開始著手搭建Discover的時候,我們跟一大圈子媒體人去做交流,不管是出版商,還是編輯,作者……我們與他們探討了各種可能的合作方式。
Q4:我們看到在全球範圍內,尤其是在亞洲,很多IM起家的公司都發展很好,並逐漸成長為平臺型公司,對此你怎麽看?
Spiegel:我同意。聊天發消息在智能手機上可能是最高頻的用戶行為,我想很多做IM的公司都打著這樣的算盤——每天有這麽多用戶在我的應用上聊天,那麽在他們等待回複的間隙,是不是還要找點別的事做?這樣的碎片時間就可以由平臺提供其他內容/服務來滿足。
Q5:Snapchat上線了支付/轉賬功能 Snapcash。微信和Line都在IM的基礎上不斷添加新的功能,Snapchat也會這樣發展嗎?
Spiegel:我想專註和簡單是極其重要的兩件事。說實話,我也說不準,但我想,我們擴展出來的功能一定是自己有信心做好的那類。換句話說,我們不是一定要做業內的第一個嘗鮮者,但我們想要第一個把一件事做成功。所以,即使我們有能力去做各種服務的分發,我們也會持極為謹慎的態度,一定是想清楚再去做。
Q6:你用什麽樣的指標去衡量Snapchat的用戶群,頻次,忠誠度和粘性?
Spiegel:這是行業內普遍存在的問題。關於月活躍用戶、日活躍用戶,從來沒有統一的標準,每個團隊對DAU的定義都不盡相同。比如有的認為每天登錄兩次及以上就算活躍,有的認為30天內每天登錄才算活躍。更糟糕的是,我們無法衡量一個活躍用戶的參與深度。
Snapchat 現在(2015年6月)在發達國家市場的日活用戶接近1億,更讓人激動的是,其中有 65% 的日活用戶每天都會產生新的內容,這就可以衡量用戶的參與度。
Q7:為什麽你不傾向於用月活指標,而用日活?
Spiegel:事實上在公司內部,我們使用的指標是“小時活躍用戶”,因為現在人們整天都在用手機。
Q8:回到產品。你覺得Snapchat 足夠好用和簡單嗎?
Spiegel:“讓產品變得更簡單”對我們來說始終是一個重要的目標。所以我們不斷在做減法,讓產品的界面更少,按鈕更少……等等。當然,做減法的背後,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是提供新形式的服務,它不能是桌面應用的變體。雖然這樣的創新對用戶來說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和學習,但我想這也正是用戶覺得Snapchat有趣的地方。
Q9:對於Snapchat,你有什麽想要改變的嗎?
Spiegel:太多了。比如,我們正在考慮的一個問題是:到底要不要用按住不放的方式來錄制視頻?現在,用戶需要用手指一直按住手機屏幕。對我們來說,這當然是一個用戶參與度的重要標誌,但同時,用戶無法錄制更長時間的視頻。之所以會有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一開始做這個功能的時候,還沒有截屏API……
Q10:你更想要吸引什麽樣的用戶群?
Spiegel:我們更關註用戶的參與度而不是用戶規模。所以我們非常專註,要確保用戶真正喜愛Snapchat的產品和服務,另外還要進一步提高用戶粘性。
Q11:對矽谷怎麽看?畢竟Snapchat是一家洛杉磯的公司。
Spiegel:矽谷是科技互聯網變革的發源地,這點毋庸置疑。但我們也愛LA,尤其是一出辦公室的門就有海灘。另外,與矽谷保持一定距離反而有好處,我們能更專註於自己的業務。個人而言,我更喜歡LA的生活方式。
Q12:你如何看待社交行業版圖?你的競爭對手們,Facebook也想提高粘性,正發力內容,Twitter 也在拓展新服務(最近WhatsApp也推出了閱後即焚功能)
Spiegel:我們去看社交媒體的趨勢,會發現是從“累積模式”(以Facebook為代表)向“即時表達”/“即逝”模式(以Snapchat的閱後即焚為代表)過渡,Twitter 差不多位於兩者之間。
回到十年前,你會在某個Party上用相機去拍一堆照片,然後回到家,第二天把這些照片從相機傳到網絡上,你的朋友們才能看見。這就是累積模式下的商業模式。而新形態的美妙之處就在於智能手機賦予了人們即時表達自我的能力。
所以,snaps的本質核心就是即時的表達,Stories則是從累積維度對產品進行了功能補充,用戶也可以將內容保存下來(已上線 Memories 記憶功能,可以保存舊內容),但產品的默認模式是即時。
Q13:我發現我的孩子不願意用FB,只用Snapchat,是因為他們還沒長大?如何看待Snapchat與FB之間的差異?
Spiegel:如果時光倒流回18個月之前,幾乎沒有人在用我們的Stories功能。後來,如你所知,我們陸續上線了 Chat聊天,視頻直播,Discover等功能。我們在過去這一年半的時間變化太快了。我並不認為Snapchat與FB是一種對立的關系,它們更像是哲學關系。所以我們更希望在連續趨勢中不斷去完善、叠代產品,因為它才能體現人們在自我表達方式上的選擇。
Q14:你現在如何定義Snapchat呢?它也不是單一的閱後即焚了。
Spiegel:我們是娛樂公司。你看,不管是拍一張照片還是錄一段視頻,用戶都可以加上特效、濾鏡,這不是一件很好玩的事麽?
Q15:你認為自己是什麽樣的管理者?
Spiegel:我不是一個好的管理者,還在努力中。我們的業務發展非常快,我所能做的就是努力跟上環境的變化,同時把自主權交給有能力的人去做新的事。但我很有決斷力,雖然也很容易改變主意,算是二者的結合吧。總之,做決定一定要快,靈活性是戰鬥力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