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回報跌息口升 港燈前景暗淡(2015/4/16) 林本利


2015-04-26  NM
 
 

 

近月環境局發表文件,諮詢公眾對電力市場未來發展的意見,以配合明年跟兩電商討2018年後,管制計劃協議屆滿後的規管安排。

今次已經是特區政府在過去十年,第三次就電力市場未來發展的公眾諮詢。之前兩次是在2005年及2006年展開,目的是探討2008年之後的規管安排。公眾諮詢開始前,政府先行找統計處作問卷調查,詢問市民電力可靠性和電力價格,哪一樣較為重要?

即使不作調查,大家都知道結果肯定是電力可靠性。政府高官於是以調查結果作為後盾,決定延續兩電的利潤保障計劃十年,並承諾會在未來十年研究如何開放市場,引入競爭。

轉眼過了十年,政府高官今次「照辦煮碗」,首先諮詢公眾是否支持從內地輸入更多清潔能源,抑或採用更多天然氣在港發電。諮詢結果顯示大部分回應者(當中不知多少是與電力公司有關連利益的人)支持使用天然氣在港發電,擔心向內地買電影響供電可靠性,於是延續利潤保障計劃又變得順理成章。

筆者自1995年完成博士論文後,便積極推動開放電力市場。二十年過後,電力市場原封不動,市民完全沒有選擇,任由電力公司宰割。每次延續協議後,兩電便大幅加價,幾年前還要勞煩前特首曾蔭權及前環境局局長邱騰華,發動輿論攻勢,要求兩電調低加幅。

事實上,過去一年多,兩電的股權出現重大變動,或多或少反映兩電的大股東對未來前景的看法。2013年11月,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把手上持有六成的青山發電公司股權出售,三成售給中電,另外三成售給南方電網公司,作價合共240億元。中電購入埃克森石油股權,顯示公司對市場前景充滿信心。

相反控制港燈的電能,於去年1月底把港燈分拆上市,賺取500多億元特殊利潤。分拆後的港燈,總資產值由原先500多億元急升至1,100多億元,總負債由400多億元上升至600多億元。千多億元資產中,有200多億元來自資產值重估,300多億元屬於所謂「商譽」(電能出售價高於資產賬面值)。

雖然港燈坐擁過千億元的資產,但用作計算准許回報的基礎仍舊是「固定資產淨值」,總額不到500億元,兼且增長空間不大。以去年約490億元固定資產淨值計算,准許利潤約49億元。然而這49億元准許利潤,還需要扣減利息支出,才是港燈的純利,可以用作分配給信託單位持有人。上市前港燈大量舉債,利息支出急升,以2014年全年推算,扣減利息後的純利約35億元。

今次諮詢文件建議2018年後准許回報由現時約10%下調至6-8%,即下調2-4%。准許利潤每下調一個百分點,港燈每年純利將下降約5億元。另外,市場預期未來三年美國將加息2-3%,每加息一個百分點,港燈每年利息支出約增加4億元。在最樂觀的情況下,准許回報下調2%,息率上升1%,港燈的純利便由35億元跌至約21億元。若然准許回報下調4%,息率上升3%,港燈的純利便跌至只得約3億元,前景十分暗淡。

無論港燈前景如何,大股東早已套現500多億元,一眾董事和高層每年亦拿走3,000多萬元。真正的苦主,恐怕是那些高價入市,以為可以定期收息的信託單位持有人。這不禁令筆者想起2000年電盈併吞香港電訊後,那些依靠收取香港電訊股息的小股民的慘況。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706

股市七年一大旺 林本利

2015-05-07  NM
 
 

 

去年年中,內地A股擺脫多年悶局,在中央政府政策全面推動下爆升,上綜指數由2,000點水平上升一倍多,升至4,000多點。

至於港股,去年九月,亦一度突破一○年十一月24,988點的高位,升至25,362點。之後出現佔領運動,恒指在23,000至24,000點水平徘徊,到今年二月才再出現突破。近月資金流入香港,恒指在一個月內上升3,000多點,就連低沉已久的滙控,也出現「大笨象會跳舞」的現象。每次股市起動,傳媒總會找股評人評論後市去向。筆者不是股評人,但由於認識不少傳媒朋友,也成為追訪對象。例如去年9月,當恒指升上25,000點時,《壹週刊》記者便找筆者及幾位投資界人士訪問,並要求推介一隻股票。當時恒指處於高位,實在難以推介股票,但見到內地A股股價仍低於本地H股,便建議購入南方A50(2822),該股份至今已上升接近一倍(連同股息)。到去年十二月,上綜指數升上3,000點,記者又追訪,今次筆者則建議買入恒生H股ETF(2828),該股份至今已升超過三成(連同股息),足夠跑贏大市。到今年一月,筆者在另一財經週刊建議換馬華夏滬深300(3188),覺得南方A50以內地金融股為主,未來升幅會放緩,應考慮分散投資至其他行業,亦準備迎接「深港通」。過去數月,滬深300亦能跑贏南方A50。其實股票投資可以很簡單,購入約十隻自己熟悉的股票,再加一些追蹤大市的ETF,適當時候換馬,要跑贏大市並不困難。過去五十年,若剔除九七年,恒指每隔大約七年(六至八年)一大旺,對上三次高位分別是九四、○○及○七年。若歷史重演,去年至今年恒指將步入另一次大升市。這又難怪《壹週刊》要加強財經內容,找筆者開班和大家分享投資經驗。

林本利

前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二十多年投資經驗,強調中長線、價值投資法,個人投資的回報,平均每年接近兩成,熟悉本地及內地電訊、能源及交通市場發展。http://www.livingword.edu.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657

五窮六絕七翻身 有幾準? 林本利

2015-05-14  NM
 
 

 

踏入五月,港股連跌四日,恒指累計下跌近千點,不禁令人想到今年會否出現「五窮六絕七翻身」的情況。翻開過去十年(不計今年)恒指每月指數資料,發覺上述說法又頗為準繩。過去十年,恒指五月份有七次是跌市,五月的平均回報(以指數變幅計算)是-0.7%,「五窮」對了70%。至於六月,雖然只得三次跌市,但由於○八年六月大跌近10%,拉低每月平均回報,故此六月的平均回報依然是負數(-0.4%)。

過去十年,恒指踏入七月確實大翻身,未逢一跌,七月的平均回報高達4.9%(還未計算股息)。每年六月底入市,七月底盡沽,只投資一個月已錄得每年約5%的回報,足夠跑贏不少「食水深」的基金。除了七月外,每年四月恒指表現也不錯,○五年至一四年只有兩次跌市(兼且微不足道),四月的平均回報是4.3%。若然早些提供這些資料給讀者,相信大家會較放心在今年四月大舉入市,享受過去一個月恒指高達13%的升幅。過去十年,恒指八月份的表現令人沮喪,有七次跌市,平均回報是-1.8%。由九月至十二月,恒指趨勢大致向上。雖然○八年十月恒指大跌22.5%,但十年來恒指十月的平均回報依然達到2.1%;過去六年,恒指十月未逢一跌。上市公司一般在每年三月至四月公布業績,若業績理想,有利股價在四月份上揚。踏入五月,好消息盡出,而且踏入考試季節,不少家長暫時離場,幫子女溫書。大部分重磅藍籌股在五月和六月除淨,除淨後股價下跌(反映派息),拖低恒指,有利大戶先行沽空期指(或其他衍生工具)獲利。七月份恒指翻身實在較難解釋,可能和「師奶兵團」復出有關。八月份恒指下跌反而可以說是由於基金經理放假,市況較淡靜。九月後恒指上揚,因基金經理要爭取好表現,才能分得較多花紅。此外,有研究顯示股市表現與天氣相關,香港入秋後天氣良好,風和日麗,股民心情較佳,也有利大市表現。

林本利

前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二十多年投資經驗,強調中長線、價值投資法,個人投資的回報,平均每年接近兩成,熟悉本地及內地電訊、能源及交通市場發展。http://www.livingword.edu.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089

退休投資組合推介 林本利

2015-05-21 NM退休投資組合推介 筆者在二○一○年決定提早退休,日後的生活主要倚靠投資收入,多賺的「勞力」收入大致用作捐獻,幫助有需要的人。未來十年,香港將步入退休潮,筆者過去五年的退休投資經驗,可讓讀者作為參考。市民退休前應先做好部署,計算清楚退休後每月生活開支,然後再計算一下退休後的投資收入(以及長俸)是否足夠應付開支。若然不夠,便要考慮延遲退休,或者繼續做兼職。現時港人平均壽命在八十歲以上,退休大計必須考慮到未來數十年物價上漲的因素。因此,用作產生投資收入的資產組合,最少要有七成以上與通脹掛鈎或對沖,不然每月的退休金便被通脹蠶食,不能安老。筆者的退休組合包括約七成房地產(包括自用物業),一成股票,一成本地企業債券,以及一成人民幣和港幣。房地產及股票屬實質資產,它們的價格長遠而言跟隨通脹上升,而債券及港幣則不能對抗通脹,賬面值維持不變。投資組合中有八成屬實質資產,若價格升幅能夠跑贏通脹幾個百分點,應可以提供足夠投資收入作為退休之用。筆者選擇的股票組合,定下三個原則:(一)能夠提供穩定股息收入,每年約3至4釐;(二)預期每年平均實質回報10%(股息加升值),或者跑贏大市2至3%;(三)包括自己熟悉的公司,有實質業務和良好公司管治。幾經篩選後,筆者在二○一○年揀選約十隻股票,隨後幾年作過些少變動,特別加入一些追蹤A股和H股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日後會和讀者分享選股原因。這些股票,一年最多變動兩成左右(主要在四至六月),不會經常進行買賣。經過近五年測試,股票組合的總回報(包括股息和升值),直至四月底已差不多翻一番,每年實質回報(即扣除通脹)超過10%,遠遠跑贏同期恒指升幅。林本利前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二十多年投資經驗,強調中長線、價值投資法,個人投資的回報,平均每年接近兩成,熟悉本地及內地電訊、能源及交通市場發展。http://www.livingword.edu.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798

如何篩選恒指成分股? 林本利

2015-05-28 NM 筆者二○一○年決定提早退休,開展人生下半場。當時決定退休後的投資組合,當中七成(包括自用物業)是房地產、一成是股票、一成是本地企業債券,餘下一成是人民幣及港幣。 退休人士應如何選股呢?由於買股是準備作中長線投資,故此應優先選擇那些有穩定業績、派息較高和業務清晰的股票。恒生指數50隻成分股中,其實可以選擇的不多,只得10隻左右。首先,由於個人資產組合中已有七成是香港的房地產,故此毋須購入本地地產股。當時反而選擇購入仍未屬於恒指成分股的領匯,貪其高息,業務增長穩定。至於本地金融股,個人獨愛恒生和中銀(兩股近期都大升)。本身是恒生的長期客戶,對銀行的發展自然較熟悉;至於中銀,除了貪其高息外,還有壟斷人民幣業務的優勢。近年滙控同樣派高息,但由於醜聞不絕,罰款像個無底深潭,故已不敢長揸,只偶然見到其股價低沉,而有心人要推高恒指時才考慮短線購入。去年年底才購入港交所,憧憬港股成交大增,股價會隨之上揚。筆者對內地的金融股完全缺乏信心,故此不會持有個別的內銀股和內險股,擔心隨時爆煲。當看好A股或H股時,情願買ETF,因為即使其中一隻股票爆煲,也不會太傷。同樣道理,對紅籌股及內地能源股一直也有戒心,只選取中移動和中石油,貪其業務較清晰,兼且派高息。過去幾年,中信泰富和華潤系先後出事,嚇壞股東,證明看法沒錯。本地三隻公用事業股,筆者覺得電能好過中電,但不會長揸不放,會看公司業績(特別海外),派息及股價是否合理。至於煤氣,過去數十年屬恒指增長最快的公司,但因息率較低,加上太多看不清的內地業務,故此沒有購入。騰訊及賭業股,風險太高,大上大落,不適宜退休人士持有。餘下的綜合企業股、食品零售股和交通運輸股,筆者獨愛太古和國泰(視乎油價),箇中原因日後會和讀者分享。 恒指成分股篩選 林本利 前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二十多年投資經驗,強調中長線、價值投資法,個人投資的回報,平均每年接近兩成,熟悉本地及內地電訊、能源及交通市場發展。http://www.livingword.edu.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661

領匯獨領風騷 林本利

領匯獨領風騷 百年洋行和黃(13)在今年五月二十六日作最後買賣,併入長和(1)後,在六月三日除牌,同日由長和分拆的長實地產(1113)以介紹形式上市,並自動成為藍籌股。 自從今年一月,長實和黃宣布世紀重組計劃後,兩隻股票的股價在過去四個多月大幅攀升三成多,市場人士說是反映兩間公司之前的折讓。完成重組後,長和及長實地產的市值遠高於之前的長實及和黃,市值由折讓變成溢價,真佩服李氏家族點石成金的能力。若然公司重組真的可以釋放價值,而不是作為炒作的藉口,相信日後將有更多地產公司大搞合併和分拆。未完成重組前,長和市值已是一眾地產股之冠。過去五年(由二○一○年五月二十六日至二○一五年五月二十六日),長和的總回報(包括股息)為120%,每年複式回報17%,遠高於同期恒指(未計股息)及中原指數(未計租金)的升幅。但查實過去五年,收租地產股領匯(823)的表現拋離長和一大截,總回報高達182%,每年複式回報23%,可算獨領風騷。筆者在一○年中決定入市認購領匯,除了貪其派高息,業務增長穩定外,亦由於過去住過公共房屋(包括徙置區、廉租屋和居屋),知道房委會管理商場和鋪位缺乏效率,管理員得過且過,故此相信領匯能夠提升營運效率和資產價值。試看看由食環署管理的街市大廈,即使位處市區優質靚地,卻人流稀少,門可羅雀,攤檔大量空置,或者用作貨倉,浪費寶貴土地資源。去年十二月領匯被納入恒指成分股,一度令股價升上50元以上,則明顯偏高。之後股價從高位(53.65元)回落一成多,反而覺得十分合理。雖然美國息口向上,對收息股有一定影響,但領匯開始收購和發展私人商場,甚至衝出香港,相信這些都有助公司業務發展,增加派息,值得繼續中長線持有。 林本利 前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二十多年投資經驗,強調中長線、價值投資法,個人投資的回報,平均每年接近兩成,熟悉本地及內地電訊、能源及交通市場發展。http://www.livingword.edu.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667

長和世紀重組不是吉兆 林本利

長和世紀重組不是吉兆 去年十二月底,長實(0001)的賬面資產淨值(相等於股東權益加永久證券)為4,042億元,扣除攤佔和黃權益2,139億元,其他業務(包括地產)的剩餘價值是1,903億元。連同和黃(0013)4,662億元的資產淨值,兩間公司賬面總值6,565億元。 今年一月九日長和系宣布重組時,長實市值2,890億元,和黃市值3,726億元,兩間公司的市值都低於賬面資產淨值,不知是市場低估公司價值,抑或是會計師和估價師高估資產值,總有一方出錯。扣除長實攤佔和黃49.97%權益,兩間公司市值合共4,754億元,較資產淨值出現28%折讓。六月三日完成重組後,長和(0001)和長地(1113)兩間新公司的市值高達7,415億元,較宣布重組時上升五成多,當日值124.8元的長實股票,變成值192.1元的長和加長地股票,小股東無不笑逐顏開。雖然重組後兩間新公司的市值已超過去年年底的資產淨值,但市場人士仍說長地出現兩成多折讓。這是因為重組前,長實及和黃重新為旗下各項物業估值(之後注入長地),指總值4,201億元,每股資產淨值為98元。故此長地上市首日收市價只得74.1元,仍然大幅折讓24元。若然大幅折讓,負責為物業估值的公司,實應大手買入,以證明自己的估值合理。李氏家族在這個時候進行大規模重組,並不是吉兆。一九九七年三月,長和系作出重組,以垂直方式控制系內四間主要上市公司。幾個月後,恒指衝上16,000點後大幅回落10,000點。到二○○○年二月,李嘉誠兒子李澤楷控制的盈動(後改名電盈),舉債900億元併吞百年老店香港電訊,恒指個多月後衝上18,000點,之後同樣大幅回落10,000點。之前兩次重組和併購,李氏家族控制的公司股價同樣大幅颷升,之後暴跌。今次世紀重組,不知會否又出現類似情況? 林本利 前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二十多年投資經驗,強調中長線、價值投資法,個人投資的回報,平均每年接近兩成,熟悉本地及內地電訊、能源及交通市場發展。http://www.livingword.edu.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686

恒大集資46億元 股價重挫 林本利

2015-06-25  NM


今年五月二十八日,恒大(3333)突然停牌,市場傳出公司擬以先舊後新形式配股,配售價介乎 6.22元至6.36元,較停牌前股價6.91元折讓8%至10%。一天後,公司發布公告,宣布配售8.2億新股,配售價低至5.67元,大幅折讓 18%,集資淨額約46億港元。

消息公布後,恒大股價一日內重挫27%,跌至5.05元,市值由過千億元跌至約700億元,蒸發300億元,是集資額的6倍多。最神奇的是當日恒大成交量 位列港交所榜首,高達105億元(包括配股)。翻查資料,恒大大股東許家印及家族成員合共持有近七成股權,換言之其他股東總共持有約三成股權,未暴跌前市 值300多億元。以當日恒大成交量105億元計算,三成多股份易手或配售,炒賣情況極之嚴重,較A股市場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日在5元價位以上斬倉的炒家已 經算是幸運的一群,不少人只是賺少些,或者在高位止蝕,因為恒大過去幾個月的股價大上大落,相信不少人從中獲利,但有更多人手持大量「蟹貨」,不知何日才 返到家鄉。今年頭三個月,恒大股價徘徊在3元多,到四月初才從3.88元爆上,到五月五日高見8.4元。因此,即使公司股價近日大幅回落至4元多,短期炒 家仍可以有微利,但在高位不懂止蝕的,損失可以十分慘重。

正如上期文章所述,恒大股東所佔的資產淨值不過511億元,並非綜合資產負債表的1,124億元,因為要扣除非控股權益及永久資本工具持有人的權益。即使 恒大市值跌至600多億元,實際上仍有溢價,並非出現折讓。最後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就是恒大二○一四年底資產總值4,000多億元(人民幣,下同),負 債3,000多億元,當中近1,600億元是借款(較前一年激增500億元),另外還有1,300億元是應付貿易賬款及其他應付款項。近1,600億元的 借款,息率高達8.24%至9.25%,單是每年還息已要130億元。根據恒大去年的綜合全面收益表,融資成本不過10億元,其餘百多億元利息成本相信是 隱藏在銷售成本中。恒大負債纍纍,集資46億元令股價及市值重挫,又何必呢?

林本利

前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二十多年投資經驗,強調中長線、價值投資法,個人投資的回報,平均每年接近兩成,熟悉本地及內地電訊、能源及交通市場發展。http://www.livingword.edu.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557

不買東亞的原因 林本利

2015-07-02  NM

恒指成分股中,當中有三隻屬本地銀行股,包括恒生(11)、東亞(23)和中銀香港(2388)。個人長期持有恒生和中銀,不喜愛東亞,主要原因是其家族色彩濃厚,經營模式有可能與時代脫節,估計會跑輸同類銀行股。

事實上,李國寶本人持股比率不過3%左右,即使加上其他家族成員的持股量,也不過10%左右,並非公司最大股東。李氏家族不是東亞最大股東,卻要維持控制 權,希望把控制權傳子傳孫,不時要費盡心思,與其餘幾個主要股東周旋和角力,或者合作,自然影響公司的正常運作。現時三井住友銀行、CaixaBank和 國浩集團三個主要股東的持股比率,都遠超李國寶本人及其家族,李氏家族的控制權隨時受到衝擊。東亞去年九月初宣布配售2.22億股予三井住友銀行,便被美 國對沖基金股東Elliott Capital(持有約2%)質疑做法是為了鞏固李氏家族控制權,入稟要求東亞披露配股相關文件。近月高院判Elliott勝訴,但相信官司還要持續多時。

二○○八年九月中美國雷曼兄弟宣布破產,觸發全球金融海嘯,東亞是本地銀行中最受衝擊的一間。公司一名交易員涉嫌造假賬,隱瞞衍生工具投資的虧損,之後銀 行出現擠提,要財政司長辦公室及金管局協助闢謠才能渡過難關。除了上述控股權及管理問題外,李國寶本人擔任立法會議員時的表現,涉及婚外情及內幕交易(最 後以810萬美元與美國證監會和解),亦影響投資者對東亞的信心。二○一三年東亞申請大貪官許仕仁破產,估計拖欠東亞6,000萬元,更令人質疑銀行審批 貸款的能力和準則。過去五年,東亞的表現遠遠跑輸中銀及恒生。中銀的投資回報高達114%,而東亞只得38%,只及中銀的三分一。筆者覺得李氏家族不如放 棄東亞的控制權,讓其他銀行以高價全面收購,以報答小股東長期不離不棄。

林本利

前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二十多年投資經驗,強調中長線、價值投資法,個人投資的回報,平均每年接近兩成,熟悉本地及內地電訊、能源及交通市場發展。http://www.livingword.edu.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474

兩電一煤 哪隻表現最好? 林本利

2015-07-09 NM

今年五月,筆者獲邀撰寫本欄,與讀者分享投資心得,適逢踏進「五窮六絕」的關口,故此一再提醒要小心謹慎,不要被四月的大升市衝昏頭腦。結果今年「五窮六絕」完全應驗,但七月至今未能止瀉,不知最後能否「翻身」。

近日好友轉載《壹週刊》專欄作家蔡東豪在《立場新聞》的文章,推介筆者的穩陣投資哲學,每年賺一成多,五年翻一番的理財觀。實在感謝蔡兄的推介,希望有更 多港人能夠認同這套中長線價值投資法。之前談過五年來領匯(823)、中銀香港(2388)及恒生(11)的表現,總算沒有令筆者失望。這幾間公司的業務 都是和港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業務清晰,增長穩定,以及派高息的股票,值得中長線持有。其實筆者最熟悉的股票,是兩電一煤,即中電(2)、電能(6)及煤 氣(3)。過去二十多年,筆者一直研究本地能源市場,對兩電一煤的業績和發展清楚不過。這三間超過一百年歷史的公用事業,是過去五十年恒指成分股六隻「死 剩種」的其中三隻,其餘三隻是滙控(5)、九倉(4)和太古(19),最近和黃(13)亦因重組而告別恒指。兩電一煤能夠五十年屹立不倒,當然有其原因。 筆者早於二○一○年在本刊撰文,指出煤氣投資回報長期高據恒指首位,自一九七三年起,每年平均超過20%(包括股息),接着是兩間電力公司。過去五年,它 們的投資表現又如何?由於煤氣公司每年都派送紅股,十送一,五年來10股變16.1股,故此不能單單比較股價升幅和派息收入。筆者採用雅虎財經 (Yahoo! Finance) 的資料,以調整後(包括股息和紅股)的股價作為計算基礎,看看過去五年兩電一煤,哪隻表現最好。結果顯示電能的表現遠遠拋離煤氣和中電,五年升幅約 85%,平均每年回報13.1%。煤氣及中電的每年回報回落到只得單位數。筆者過去五年主要持有電能,從未持有過煤氣,主因是煤氣息率較低,內地業務看不 清,事後看來絕對沒有錯。

林本利

前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二十多年投資經驗,強調中長線、價值投資法,個人投資的回報,平均每年接近兩成,熟悉本地及內地電訊、能源及交通市場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4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