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援引美國《赫芬頓郵報》26日報道,社交化新聞和娛樂網站紅迪網站(Reddit)的共同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史蒂夫·赫夫曼承認,曾竄改用戶在網站上發表針對他本人的負面評論。
具體而言,赫夫曼曾在這家網站一個論壇上把網友批評他的言論改成了批評論壇壇主的。報道說,本周早些時候,赫夫曼已就此事道歉,但未說明他曾改動多少條評論。赫夫曼稱,他做的改動只持續了1小時左右,之後全部恢複原樣。
竄改評論所涉及的論壇與今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有關。起因是網絡上曾有假新聞消息說,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一家比薩店秘密運營一販賣兒童的犯罪網。盡管比薩店確實存在,但消息的其他部分系捏造。
紅迪網站為此關閉了專門討論這一被稱為“比薩門”事件的論壇,招致網友不滿,部分人隨即轉到網站上另一家論壇發泄不滿情緒,包括發表對赫夫曼的負面評價。
赫夫曼的舉動被不少紅迪網站用戶視為不符合職業道德。有人指出,這會使這家網站上公布的任何內容的完整性遭受懷疑。還有法律專家指出,赫夫曼這樣做會在法律層面上給紅迪網站帶來消極影響。
11月30日,以“新媒體 新亞洲——新聞傳播在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中的作用”為主題的第一屆“亞洲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在上海舉行。為期兩天的論壇上,來自中國、韓國、日本、新加坡等22個國家的近百位新聞傳播界學者、專家對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加強亞洲命運共同體建設、加強各國新聞傳播學院間合作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
“危”與“機”並存
與會代表認為,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給各國新聞傳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順應新媒體發展,整合亞洲國家新聞傳播資源,發出亞洲國家的聲音,已成為亞洲國家新聞傳播界亟待研究的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說,中國為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正在做積極努力,“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建立也都得到了亞洲媒體客觀、積極、善意的報道。目前,亞洲國家在國際上的表達還相對較弱,各國媒體間應當建立更密切更直接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亞洲國家間相互了解,共同提升亞洲話語力。
上海廣播電視臺臺長、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SMG)總裁王建軍在主題演講中表示:“在新媒體環境下,亞洲傳媒應思考如何調整戰略思維,在傳播渠道、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傳播主題等諸多環節上做出改變、抓住機遇、共享機遇,有效構建互聯網時代的國際傳播力、共同謀求與亞洲發展地位相匹配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王建軍以SMG為例介紹了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的現狀。一方面,中國傳統媒體擁有龐大的體量和規模,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內地共出版報紙1906種,其中全國性報紙218種,省級報紙787種,日報發行量世界第一;有廣播電臺306家,無線電視臺近300家,有線電視臺超過1300家,電視臺的總數是日本的22倍、美國的3倍,位居世界第一。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特別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遭遇了巨大沖擊。據《中國互聯網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到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6.8億,其中互聯網移動網民的增速強勁。互聯網的普及率達到了50.3%,有90.1%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新媒體正在逐步取代傳統媒體。
傳統媒體進入了低增長的新常態。2016年上半年,互聯網廣告增長率29.6%,而傳統媒體的廣告收入則呈現懸崖式下跌。
然而,隨著近年來3D打印、AR、VR等新技術的興起,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同時和世界領先的科技浪潮如此接近。面對沒有國界的互聯網新媒體,中國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和西方國家如此接近。“在這種大環境下,‘危’與‘機’是並存的。”王建軍如是表示。
“報紙會死,但新聞不會死”
王建軍表示,盡管目前西方國家還牢牢掌握著話語權和議題設置,但在網絡世界中西方也面臨著解構和重建,這也是新媒體時代給予亞洲國家和亞洲媒體的歷史性機遇。
作為中國第二大媒體集團的SMG進行了探索和嘗試。據最新統計,SMG每天通過新媒體平臺播出的新聞時長已經增加到48小時,超過傳統電視廣播媒體每天41小時的新聞節目時長。
“內容為王”。在針對用戶進行更精準的傳播上,今年2月啟動的“一財全球”立足於第一財經多年來打造的實力雄厚的采編團隊,以及在海內外積累的聲譽,為國際投資者提供中國財經咨詢,旨在成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經濟、中國市場的第一個入口。據彭博的數據,在有關中國經濟的英文報道中,一財全球的總閱讀數已經排名第二。
“報紙會死,但新聞不會死”,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郭可的這句點評,或許是互聯網時代新老媒體關系的最佳闡釋。
我們每個人都是信息時代的“拾荒者”。
據統計,微信公眾號每天發布文章約800萬條,一個“王寶強事件”就能在“今日頭條”產生10629篇文章。
每一個熱點事件,都會產生成百上千的稿件。
然而我們都明白,一個人不可能閱讀成百上千的稿件,在信息洪流下,我們搞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成本卻越來越高。
轟動一時的“王寶強離婚”事件,“娛樂圈內人”金星就在自己脫口秀中表示,所有文章中,只有4條信息真實的。但是,在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等閱讀平臺,卻產生了總計2.5萬篇相關文章信息,10萬+的文章數量超過1千篇。
信息越多,我們反而離真相越遠,想快速了解王寶強事件的真相,我們最快的方式是去問問金星這樣智慧的“圈內人”王寶強事件是怎麽樣的?
然而,熱點事件太多,我們離她太遠。
我們都痛苦
每天面對海量信息,我們都痛苦。
這周,百度新聞組織了一個閉門產品沙龍,邀請我們一同討論這個痛苦,百度的新聞產品團隊,技術團隊一起思考各式各樣的新型的新聞產品,希望有好的解決方案,而人工智能給了他們最大的啟發。這或許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向。
在王寶強事件中,做個比喻,金星就像一個強大的人工智能,她有閱歷(足夠多的樣本信息),有判斷力(算法),自然能輸出最準確的真相。
百度新聞產品團隊就設想——何不嘗試做個虛擬的“金星”,可通過對話獲取信息的人工智能,讓大眾們通過詢問它最快得知事件真相。
在國外,也有類似“對話新聞”的閱讀產品Quartz,但Quartz還只能通過選擇固定對話內容進行互動——像個帶著互動按鈕的新聞閱讀器,Quartz給我推送了一條麥當勞巨無霸發明者去世的消息,我只能點“看下一條”(NEXT),或者“知道更多”(MORE)選項。
而百度新聞產品技術團隊開發的新功能產品,能讓用戶直接輸入各種開放式聊天內容,查找熱點事情的真相脈絡。
估計也只有百度、Google等擁有強大的“語義識別技術+爬蟲技術”的搜索巨頭,才能做出實用度如此高的新聞聊天機器人了。
(打開“百度新聞”,下部就有個醒目的“聊新聞”標誌)
例如我輸入“王寶強”,別的新聞APP可能搜出來的文章是一些《馬蓉離開王寶強30萬都付不起?》、《王寶強現身機場,潮衣名牌不見“傻根”》等離王寶強近況相去甚遠的“垃圾文章”。
要知道王寶強事件的近況,我得花不少精力從這些垃圾信息中尋找有用信息。而百度新聞“聊新聞”,卻在1秒鐘內準確的告訴我“王寶強馬蓉離婚已三月...如今......”
雖然對信息的給予還不夠好,但是我看到了人工智能通過聊天最快給於我真相的可能性。從時間、背景等維度,給我展示事件當下的情況。
人工智如何殺掉垃圾信息?
據百度自然語言處理部工程師介紹,百度是通過對新聞信息的分類,之後進行結構分析,通過信息特征學習等方法,實現自動為用戶提供最核心的信息。
也就是說,百度新聞的人工智能,是在模仿人的思考,例如把“王寶強事件”相關的所有文章進行樣本分析,把內容進行“標簽化”區分,分割到最小維度,然後找出事件核心發展脈絡,去偽存真,把掌握最真實的事件通過聊天的方式輸送給用戶。
這就像創造了一個虛擬的“金星”,為你看了上千篇文章,然後經過分析整理,用幾百字告訴你真相。
百度的算法團隊認為,核心的內容本身有序的,聊新聞呈現的內容,是事件的核心內容,對於每一塊核心內容來說都能夠抽取一些關健詞,關健詞還可以為用戶進行衍生閱讀服務。
例如了解事件的更多背景,例如“王寶強事件”對婚姻法感興趣的用戶,可以被推薦關於這個事件法律分析的深度文章。當對同一個事件有深度個性化需求的用戶,通過人工智能推薦,可以對該事件做深度的外延閱讀。
對話,或許才是人類獲取信息的最初形態
百度聊新聞用聊天獲取信息的方式,業內有一些產品經理認為有“逆用戶習慣而為”的意味,但當我們拉長人類歷史,會發現一直以來,對話式反而都是人類獲取信息最簡潔方式、有碰撞、直擊問題,《論語》、《聖經》許多部分等都是對話式的。
自第一份現代報紙的雛形,1566年威尼斯不定期發行的“威尼斯小報”為公眾分享商業信息開始,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現代人類已經越來越習慣用閱讀新聞的方式獲取信息。然而,在更早之前,我們更喜歡用對話的方式獲取信息。
就像第一代iPhone誕生前,人們之前覺得“鍵盤”才是最好的人機互動方式,然而自然手勢互動才是更早前人類最自然的人機互動方式。
1985年,《科學發現》雜誌采訪了“人工智能之父”明斯基,他認為人類是一種獨特的足智多謀的動物,當人類思考某一事物時,你可能以語言表達的方式去思考,也可能以邏輯術語的方式去思考,或者是圖表、圖像,甚至是某種結構的方式。
而如今,百度新聞正試圖用人工智能,完全顛覆我們幾個世紀以來獲取信息的方式,但按明斯基的理論,這或許並非激進,而是一種“回歸”,我們其實能用各種方式獲取信息,何不用更高效那個?我們需要站在未來看未來。
12月9日消息,據Business Insider報道,美國前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敦促國會議員關註今年社交網絡中出現的大量假新聞問題。希拉里周四在國會山表示,假新聞泛濫成災已經變成一種“威脅”,必須迅速解決這個問題。
在像Facebook和Twitter這樣的社交網絡中選舉前後的幾個星期出現了大量有關美國大選的假新聞。一些觀察家表示,針對希拉里的“假”消息促使了其在選舉中失利。
希拉里稱:“我只提一個特別重要的威脅,不管是民主黨、共和黨還是獨立黨派,尤其是那些服務於我們國會的人,所有的美國人都應該關註這個威脅。”
希拉里說,現在已經很清楚了,惡意假新聞和虛假宣傳泛濫成災,這可能會在現實世界里引發各種惡果。她說:“這與政治立場或黨派無關。人民的生活已處於危險之中。普通人的生活就是勤苦工作,貢獻社會。”
希拉里繼續說:“這個威脅必須迅速得到解決。兩黨立法機關正在向國會提交議案,推動政府對國外的宣傳作出回應,矽谷已經開始設法解決假新聞的難題和威脅。”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希拉里周四發表講話是她敗選後第二次公開露面。
12月14日,一位接近搜狐的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獨家透露,已經在內部確認搜狐副總裁、總編輯陳朝華正在考慮新的職業發展選擇。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搜狐的編輯流會減弱,而是會繼續加強。
有消息稱,陳朝華接下來仍然會選擇做內容,預計將在2017年1月公布最新去向。
公開資料顯示,陳朝華1992年畢業於華東政法大學,畢業後加入《南方周末》,1995年9月-1997年11月任《南方周末》上海記者站副站長,駐站負責人,1997年11月-1999年3月任《南方都市報》編委,1999年3月任《南方都市報》副總編輯,2006年3月主持創辦《南都周刊》並兼任總編輯。2014年1月,被任命為《南方都市報》總經理。
2015年年初,“閉關”後複出一年的張朝陽在公司內部會議上說,門戶價值被低估了,要讓門戶重生。他當時重返微博,將SNS比喻成原子彈的他在微博上說:“很遺憾搜狐的SNS沒做起來,只好借新浪微博發點聲音。”此後他請來邱啟明、陳朝華等傳統媒體人,主攻新聞客戶端產品,思路就是通過本地化新聞點燃當地用戶的社交熱情。
陳朝華曾被譽為搜狐改革的“第一槍”。陳朝華加盟搜狐時表示,“Charles(張朝陽英文名)對優質內容有很深的追求,希望搜狐門戶出品的內容更有品質,通過合適的內容推動中國社會繼續的向前走。”
陳朝華還曾提到,門戶不僅僅是媒體公司,還是一種載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門戶還有很多值得改變的東西。
“門戶可和用戶有更好的交互,門戶可記錄很多人文情懷,門戶還可以有很多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產品,比如,騰訊的門戶跟傳統意義上門戶就不太一樣,跟移動端有很多結合。”
陳朝華稱,自己希望擁抱這種變化,也希望給搜狐門戶帶來一種改變,這也是自己人生很大的轉軌。
按照張朝陽的想法,客戶端頭部閱讀是後臺編輯篩選的新聞內容,這也是南方系報人陳朝華加盟搜狐後所做的事;而用戶在客戶端下拉之後看到的是後臺機器根據大數據抓取的個性化內容,即尾部閱讀。用戶使用頻率越高,機器的興趣推薦越精準。
不過在今年5月,搜狐對門戶業務架構進行了一系列內部調整,搜狐財經頻道並入產品技術部門,並由分管產品技術部門、IT、汽車、教育頻道的搜狐副總裁樊功臣進行分管。此外,搜狐副總裁、總編輯陳朝華將向產品技術副總裁樊功臣匯報工作。據悉,當時架構調整的意義是,搜狐在內容方向上未來將以自媒體為主、內容原創團隊為輔的運營策略。
當時,業界曾傳出陳朝華離職的消息,但他本人也向媒體表示,自己離職是沒有的事,也否認搜狐門戶要裁撤原創團隊。
現在,伴隨著陳朝華的離職,還有傳聞稱搜狐將對內容做徹底的改革,計劃不再設編輯崗位,搜狐的新聞門戶定位將改為自媒體平臺。也有搜狐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有的頻道在進入2016年就沒有編輯了。
可以看到的是 ,在今年11月份的“2017搜狐WORLD”大會上,張朝陽也提出了搜狐將以全平臺大數據連接用戶,以多個商業平臺對接廣告主,依托全媒體平臺整合內容體驗和技術應用,面向3.0的用戶時代、營銷時代,實現整合智勝。在他看來,搜狐的改變在於“正在轉向工程師和產品型公司,從資訊和娛樂方面為用戶創造價值”。
不過,第一財經從接近張朝陽的人士處獨家獲悉,搜狐的編輯流不會減弱,而是會繼續加強。
記者獲得了關於“搜狐計劃裁撤內容部不再設編輯崗位”、“陳朝華將離職”的搜狐聲明:
1.搜狐不會裁撤內容編輯部,搜狐新聞編輯流不是減弱,而是要加強。
2.搜狐正在加強新聞編輯流內容選擇的水平功力和價值觀,進行內容部管理結構調整,對新聞編輯的職責進行重新定位。
3.搜狐副總裁兼總編輯陳朝華正在考慮新的職業發展選擇。
搜狐表示,一直以來,搜狐始終堅持“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滿足用戶對新聞的剛性需求。在搜狐的發展歷程中,內容編輯部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搜狐對新聞內容展示方式進行了調整,采用“編輯流+推薦流”的模式,持續為廣大網友提供有品質的新聞和可信賴的資訊。
12月16日消息,據《華爾街日報》報道,Facebook周四稱,該社交媒體采取舉措刪除其平臺上的虛假新聞,朝進行新聞事實核查邁進了一步,首席執行官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一個月前曾表示該公司不負責核查新聞。
Facebook稱,該公司發現一些網站不斷兜售虛假新聞,將從給用戶的新聞推送中刪除來自這些網站的發帖。Facebook還將確定新聞報導是否屬實的任務外包給四家外部機構,將根據這些機構的決定調整其新聞推送算法。
這些改變將於周四開始測試,之前Facebook因在美國總統選舉期間大量散播影響公眾輿論的虛假新聞而受到批評。
作為世界最大的社交網絡平臺,Facebook在全球擁有18億用戶。此前據Business Insider報道,大選結果出來後美國一半的人都在指責Facebook,稱其上面的假新聞影響了總統大選,把史上最不靠譜總統候選人推進了白宮。Facebook覺得這非常不公平。
面對這一指責,紮克伯格給出了強硬的回應,稱Facebook不應承擔這類指責,“Facebook上的不實信息影響了選舉結果,這一說法簡直太瘋狂了”,同時他堅持認為,公司可以不斷改進消息流體驗的品質,但Facebook無力左右選舉的結果。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德國高級議員提議一項法案,要求Facebook及其社交媒體同業迅速刪除其網站上的假新聞和仇恨言論,而上述法案旨在緩解外界對於德國明年議會選舉遭幹預的擔憂。
德國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基督教民主聯盟的議會領袖Volker Kauder表示,如果有人因網上帖子受到影響,相關公司須在知情後24小時內采取行動。他還稱,執政的基民盟將於明年年初立法,責令社交媒體平臺建立投訴管理系統。經過數年的討論,社交媒體現在必須被強制承擔起責任。只有這樣才能抵制網絡上對政治辯論的粗暴和故意操縱。
執政聯盟中的社會民主黨的議會領袖Thomas Oppermann也基本同意Kauder的看法。他表示,如果Facebook未能及時刪除假新聞,則應面臨至多50萬歐元(52.075萬美元)的罰款。
作為世界最大的社交網絡平臺,Facebook在全球擁有18億用戶。此前據Business Insider報道,總統大選結果出來後美國一半的人都在指責Facebook,稱其上面的假新聞影響了總統大選。Facebook覺得這非常不公平。
而面對這一指責,紮克伯格給出了強硬的回應,稱Facebook不應承擔這類指責,“Facebook上的不實信息影響了選舉結果,這一說法簡直太瘋狂了”,同時他堅持認為,公司可以不斷改進消息流體驗的品質,但Facebook無力左右選舉的結果。
假作真時真亦假。巴特(化名)把自己稱為“Chief Reporter(首席記者)”。他堅持認為,自己杜撰的假新聞給人們帶去了歡樂。
“人們閱讀一個標題,根本懶得去確認內容是否真實就會分享。”從把當地的新聞故事改寫得更為有趣到越走越偏——開始編造當天的熱點話題,巴特是假新聞網站Southend News Network的一名假新聞生產者。用他的話來說,他編寫的虛假新聞每個月都會有超過200多萬的瀏覽量,其中一半的讀者會相信,另一半則會被所讀到的假消息逗樂。比如,他最近寫了一篇“瑞士三角巧克力的間距擴大,引發英國消費者不滿,英國決定攻打瑞士”。一些網友不疑有詐,數百人在社交圈上分享發布。
虛構的故事好比小說,原本並沒有什麽壞影響,直到看起來很可信的升級版假新聞在互聯網上被迅速傳播和轉載,並被人們視為所謂的真相而深信不疑。
Facebook等社交媒體網站上的各種小道消息真假難辨。
“反正美國人很喜歡看這些故事,我們又能賺錢,誰管故事是真是假?”說這話的是馬其頓小城市韋萊斯的19歲青年戈蘭(Goran)。根據英國廣播公司等媒體報道,在這座歐洲小城里,像戈蘭那樣依靠編造假新聞,然後通過臉書(Facebook)等社交網站傳播賺取高額收入的年輕人不在少數。
和當地人平均月薪350歐元(約合2540元人民幣)相比,靠生產假新聞賺的錢是其十倍甚至數百倍。剛做了一個月的戈蘭說自己只賺了1800歐元,而他認識的一些人在美國大選前幾個月幾乎每天都能賺上數千歐元。
假新聞泛濫幕後
怒斥假新聞泛濫、後果嚴重的人並非小題大作。2016年的美國大選就多次驗證了它的危害。
根據美國新聞聚合網站BuzzFeed的調查,在美國大選結果出爐的前3個月里,排名前20的虛假新聞在Facebook上的分享次數超過了870萬次,比主流新聞網站上的740萬次高出130萬次。Facebook完全依賴後臺的點擊數據來決定新聞的熱度,如果說Facebook選擇熱點的方式是助推假新聞泛濫的因素之一,那麽另一個因素則是用戶本身。
就像巴特和戈蘭說的那樣,不是每個人面對虛假新聞時都會去求證。一條假新聞一旦出現了一定數量的分享,就會迅速擠進熱點話題的行列,在眾人的轉載中輕松完成背書。
美國大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事實上,人們仿佛身處自己的回音室,總是選擇相信和自己的世界觀相符的消息。有不少制造了在Facebook上被分享超過幾十萬次的假新聞發布者表示,他們這麽做的目的是為了“潛入極右勢力的回音室,公然發布虛假的故事”。
特朗普的當選有社交媒體的助力,因此也被稱為“社交媒體總統”。
根據公開數據,Facebook的用戶總數達20多億,占全球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皮尤研究中心此前的調查顯示,美國成年人中有62%通過社交媒體獲取新聞,18%高度依賴該平臺,通過Facebook閱讀新聞的人數占比高達44%。
12月皮尤研究中心還對1002名收入、教育水平和黨派關系各異的美國成年人做了調查,發現64%的人認為,假新聞令他們對基本事實產生“極大困惑”,而32%經常在線觀看捏造的政治新聞,23%曾分享過假新聞,14%稱自己明知是假新聞但還是轉發了。
斯坦福大學一項研究則發現,大多數中學生無法區分真實新聞和假新聞,82%的學生甚至分不清真正的新聞和廣告軟文;近70%的中學生會被一篇銀行高管撰寫的金融假新聞欺騙。
不管是巴特還是戈蘭,他們所生產的假新聞都主要通過像Facebook這樣的社交媒體或新聞網站傳播。在巴特看來,那些真正讓這些假新聞發酵的社交媒體和新聞網站比假新聞的生產者罪惡更大。
從謊言到暴力
而Facebook上假新聞傳播導致的最新後果,是令緬甸內部的反穆斯林情緒出現了明顯上升。
作為個案,緬甸的網絡普及率在2010年還只有0.2%,到了2016年就已接近20%,這種快速變化帶來的影響史無前例。互聯網文化在緬甸還處於初期的發展階段,諸如Facebook這類普及廣泛的平臺,無疑在助推虛假新聞的傳播中具有重要“貢獻”。
在1100萬名緬甸的網民中,接近970萬人使用Facebook。而虛假新聞極大助長了極端群體的仇恨情緒,讓當地的少數穆斯林群體——羅興亞人陷入了更大的災難。
羅興亞人占緬甸人口的4%,在過去的幾年里始終處於被動的境地。受到假新聞的影響,當地反穆斯林情緒在最近的幾個月內愈加高漲,該人群遭到了變本加厲的暴力迫害,導致將近70人死亡,甚至出現整座村莊被燒毀的極端事件。在這些極端事件發生前,妖魔化該穆斯林群體的虛假新聞就在網絡上迅速增加,並被快速轉載和分享,形成了病毒式傳播。
當然,Facebook並不是傳播虛假新聞的唯一渠道。一般新聞網站首頁上的推送更可能會讓這些新聞迅速流行,甚至爆發。美國社交新聞網站Reddit由用戶自主給新聞評分來決定新聞推送至首頁的位置。如果某個新聞在該網絡上被推為了熱點,就會迅速被其他社交媒體平臺抓取和推送,進而滲透互聯網世界的每個角落。
Reddit CEO霍夫曼(Steve Huffman)曾嘗試在自己的平臺上與支持特朗普的右翼網民互動,卻被這些網民用虛假的“比薩門”故事激怒。於是Reddit平臺關閉了一個討論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陰謀論的社群。所謂的“比薩門”聲稱,希拉里和她的競選團隊涉嫌在華盛頓一家比薩店外虐待一名兒童。該虛假故事註明了比薩店的詳細地址信息,而該店的所有者甚至稱自己曾收到過死亡威脅。
卷入網絡謠言“比薩門”的華盛頓一小餐廳遭遇暴力襲擊者闖入,圖為警方趕到制止。
霍夫曼整肅虛假新聞的行動,卻遭到了Reddit網民的強烈抗議。但如果這種由社群推動的網絡平臺監管者放任虛假新聞的傳播和發展,後果將不堪設想。
德國帶頭嚴打假新聞
如果說美國大選受到了假新聞的重大影響,那麽將於明年8月27日至11月27日舉行的德國大選,很可能會成為下一個假新聞和仇恨言論的重災區。
根據最新的消息,德國立法機構正在考慮設立相關的罰款條款,對虛假新聞或仇恨言論處以每條50萬歐元(約合370萬元人民幣)罰款。
德國社會民主黨議會領袖奧普曼(Thomas Oppermann)提出,應該推出法律要求Facebook這類社交媒體建立全天候的辦事處,專門打擊虛假新聞和仇恨言論。如果Facebook不在相關檢查後24小時內刪除虛假新聞,應當對其處以每條50萬歐元的罰款。
德國司法部部長馬斯(Heiko Maas)此前就定調說,Facebook這種平臺應該被視為媒體公司,並且理應因未能及時移除仇恨言論而被定罪。德國總理默克爾也強調,虛假新聞的危害值得高度警惕,公眾的情緒正在被互聯網“操控”。
德國帶頭對Facebook施壓將會帶動歐洲其他國家也迅速采取類似的行動。一名歐洲議會成員就表示,Facebook與所有分享和消費新聞的社交媒體公司都應該像傳統的媒體那樣擔負起對內容的篩選責任。
除了Facebook這些社交媒體,德國也向谷歌(Google)發起了抗議。在Google平臺上,虛假新聞也很容易快速占據顯要位置。
Facebook表態會承擔責任
在人們剛剛開始質疑Facebook對假新聞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時,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的第一反應是“推卸”責任。他回應說,Facebook只是個技術公司,指責只占了極小部分Facebook內容的假新聞影響了美國大選結果的說法相當瘋狂。
但隨著討伐聲音越來越強,紮克伯格態度開始轉變。他隨後在Facebook上發布消息稱:“底線是我們會嚴肅對待虛假新聞的問題,並承擔起責任。我們已經做出了重要的舉措,但仍然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按照Facebook的計劃,該平臺正在研制一種能有效甄別虛假新聞的技術和提醒系統,讓虛假消息能更容易地被用戶識別。對於那些真實性不確定的消息,Facebook會標上一個“有爭議的(diputed)”標簽,以提醒讀者辨別真偽。
與此同時,這個社交媒體巨頭也將阻止虛假新聞的發布者利用商業模式來傳播假新聞的途徑,比如不給假新聞的發布者在網站或App上做廣告的機會,因為這些內容是“非法、具有誤導性和欺騙性的”。Google就已經采取過類似的措施。
“有些想法將會很有效果,但有些可能不會。”紮克伯格承認,“我們理解,解決假新聞的問題對於我們的社會來說有多重要,也承諾會努力讓它步入正軌。”
Google CEO皮查伊(Sundar Pichai)表態稱,解決虛假新聞的問題很重要,將會努力解決這一問題,為數十億用戶傳播真實準確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讓Facebook頭疼的甄別假新聞的問題竟然在36小時內就被4名美國大學生疑似快速解決了。該技術團隊將自己的行動目標稱之為“讓我們停止生活在謊言中”。
這4名美國大學生發明的技術主要包括了兩個確定步驟。首先,信息來源將會通過幾個數據庫的檢查,根據信源的可信程度評出一個分數。然後真正的內容將會受到第二層檢查,利用算法程序從文章中選出關鍵詞並找到相關聯的新聞,將該消息和搜索到的相關新聞比對,看看是否有其他的新聞公司發布了相同的故事,或以此為引用來源,並對內容的可信程度評出第二個分數。最終,由兩個分數來確定該信息的可信度有多大。
然而,要審核Facebook上20多億用戶每天發出的每一條信息的真實程度,對任何第三方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上述4名大學生發明的甄別技術,在海量的數據面前也無能為力。不管是社交媒體還是主流的新聞網絡平臺,甄別新聞的真假並減少假新聞的傳播和危害,都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持續性挑戰。
心理學研究發現,頻繁接觸虛假的信息,人們的觀點和想法就會被改變;給信息貼上“不真實”的標簽,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美國範德堡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 法西奧(Lisa Fazio)的研究小組建議,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應當是這樣的:限制虛假信息的傳播,並從根本上杜絕人們接觸到虛假信息的可能性。而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從自己做起,確認信息來源是否可靠,不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來源不可靠的信息——即使它與你的想法不謀而合。
王毅讚揚梁振英堅定履行一國兩制 更新:2016/12/21 18:101. DKLM,原來在樁秧眼中,689都係有青,咁唔怪得游小三係BB喇!
行政長官梁振英在北京展開最後一次述職行程,先後拜訪外交部及港澳辦等,外長王毅讚揚梁振英年青有為、愛國愛港,堅定奉行一國兩制,傾注心血為國家及香港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梁振英述職之行第一站是到外交部,與外長王毅會面,王毅甫就座就高度讚揚梁振英。而已經宣布不角逐連任的梁振英,亦回謝王毅,之後梁振英到港澳辦與主任王光亞工作會晤大約一小時,抵達及離開時,都由副主任周波到門外接送。
梁振英之後與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一同拜訪科技部,部長萬鋼感謝梁振英。
今次是梁振英的最後一次年度述職,星期五會與國家領導人會面,同日還會與上京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同時出席一個文化合作項目典禮。
曾指官員不會回答被覆核議員問題 更新:2016/12/05 18:05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早上在立法會表示,收到律政司意見,由於政府已就四位議員資格提出司法覆核,於最終判決前不會回答四人提問,並表明這是政府立場,隨即惹來泛民及建制派反彈,政府數小時後改變立場,下午回復回答所有議員提問。
曾俊華到立法會匯報經濟情況,開場白中突然提及政府已經就劉小麗、姚松炎、羅冠聰跟梁國雄的議員資格提出司法覆核,這個說法,較林鄭月娥上月的表述更進一步,政府最新立場立刻惹來反彈,立法會法律顧問亦指,法庭連司法覆核許可都未頒,有裁決前,四人仍是議員,泛民抨擊政府未審先判,連建制派都感到突然。
公民黨郭榮鏗要求曾俊華收回言論,並動議休會,罕有地由於建制派人數不足、通過到,連原本要討論預算案都未能討論便散會,這個立場下午就改變,他是唯一一位受影響的官員。
官員下午開始回答所有議員提問 更新:2016/12/05 21:08哈哈哈,呢單嘢鬍鬚仔一個人「包哂越位」都唔係一件壞事,起碼可以交到心俾樁秧:明知法庭都未話JR受理,特衰正苦根本毫無道理去無視「DQ四騎士」的發言,但鬍鬚仔卻堅持迎難而上,雖千萬人吾往矣;就算俾人「瀨低」,事後亦絕無半句怨言,盡顯「you always agree with your boss」的專業精神。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下午決定「轉軚」,稱考慮到公眾利益及議會運作,官員可以回答所有議員提問,曾俊華晚上回應,認同政府改變做法,又否認「被人跣」。
不答四位議員問題,這個立場維持了數小時,由房署副署長打破,差不多同一時間,內務委員會正、副主席李慧琼及郭榮鏗見完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引述她指下午開始回復一貫做法。
三個小時之間、一百八十度改變,究竟不回答四位議員提問是問責團隊人人都知的立場,抑或只有曾俊華收到?曾俊華晚上再回應事件,多次重申早上所說的是政府立場,他表示這個法律意見是前一天由律政司提供,律政司司長發言人就回應指,財政司司長已經解釋,無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