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0日,安徽省淮北市,秋艷服裝廠的女職工在生產車間內加工出口到歐盟地區的服裝產品。 (東方IC/圖)
編者按:2014年9月13日,周六,國家統計局公布了8月宏觀經濟數據,重要的工業增加值跌至近6年以來的最低點,發電量、信貸等其它指標也都在走低。
悲觀情緒開始彌漫,股市在9月16日走出了上證綜合指數半年來最大的單日跌幅。
不過,9月10日-12日召開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總理李克強反駁了近期數據異動造成的經濟失速擔憂,重申只要就業不出問題,經濟就處於合理區間。
“經濟增長目標是7.5%左右,所謂左右就是說高一點、低一點都是可以的”。這句表態,顯示了中央政府對經濟波動的容忍度。換句話說,今年的後四個月,更可期待的是強改革,而不是微刺激。
不過,9月16日大跌當晚,多位市場人士證實央行對五大行實施了5000億元SLF操作(常備信貸便利)。這被理解為,央行在不降準不降息的前提下,變相做點事來托底。
當下,中國宏觀經濟再次走到了一個關鍵十字路口。如何解讀近期變差的宏觀經濟數據?改革和刺激的矛盾能否調和?從舊常態向新常態轉型過渡之間,7.5%的經濟增長目標能否完成,將來是否需要調整?
帶著以上疑問,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同時摘編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的最新報告——兩個月前他還十分樂觀,現在卻轉向謹慎。
中國經濟今年保持7.5%,明年7%,沒什麽問題,但今年的7.5%是“打著點滴的”,否則經濟一定會下行。
中國經濟正在從“舊常態”向“新常態”過渡。創造一個環境推進改革,加快結構調整,讓新常態的“嫩芽”快快長大,這樣才能摘掉“點滴”,擺脫經濟對宏觀調控的依賴,自主而持續的增長。
南方周末:8月份多項宏觀經濟數據不理想,你怎麽解讀?
曹遠征:中國經濟的短期動力機制正在轉換,由政府主導的投資驅動型經濟轉向市場需求引導的經濟,這導致了目前短期宏觀經濟的表現。
過去幾十年的中國經濟都是投資驅動:加入WTO後,民間大規模投資出口產業。2008年後出口遇到困難,民間投資乏力,政府接棒大舉投資。
但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政府要退出經濟活動,由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政府的投資活動受到限制。於是,今年以來投資增長下降很快,1-8月只有16.5%左右,往年都是20%以上的增長。
這已經是個新常態問題,新常態要與舊常態聯系起來看。
長期來看,中國經濟舊常態的增長因素已經發生變化。包括出口導向型經濟難以為繼、人口老齡化等。這些因素與過去35年相比都是增長條件的重大變化,表明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反映在經濟增長上就是潛在增長率下降。換言之,GDP增速告別兩位數,下了一個臺階。
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中國經濟政策都在發生變化。首先,過去我們討論中國經濟,都是從供給角度討論,特別是入世以後,中國的產能是面向全世界的產能。但當全球經濟低速增長,中國的產能過剩就變成一個持續性的問題。
我們一度用投資來消化產能。這只能緩解,但無法解套,因為投資是個中間需求,投資完了還會產生新的產能,那是否還需要更大的投資來消化呢?換言之,要使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一味地增加供給是不行的。必須轉換為以消費為主導,政策的立足點應是提高居民收入,發展市場,擴大內需。
如果擴大內需並由內需主導,只有制造業不行,必須重點發展服務業。
改變正在發生。服務業現在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第一大部門,中國經濟增長的短期表現現在基本要靠消費拉動,但與此同時,服務業目前僅略高於制造業,還不能成為支柱性部門;另一方面,盡管消費在增長,但還不足以彌補出口的下降。
這就是現狀,轉型已經開始,新的希望已經出現,但還不足以代替舊的部門。中國經濟的舊常態依然占了很大比重,新常態有萌芽,但還不夠。舊常態向新常態過渡,必須去產能、降消耗、去杠桿,這是必然選擇和必要代價,經濟降速下行壓力加大就是其表現。
南方周末:新舊常態轉換的背景下,中國會否出現“硬著陸”風險,還是可以在較長時間內維持現狀?
曹遠征:這種轉換區間中,經濟增長有下行的壓力,但同時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使宏觀經濟政策的立足點也在變化。
過去宏觀經濟政策通常都是跟充分就業掛鉤的。五六年前,如果經濟增長達不到8%,2000萬農民工會回老家,所以要保增長,要靠投資來抵償出口的下降。
現在,就業的重要性下降了。首先是人口結構變化使新進入市場的勞動力減少,使就業壓力變小。其次服務業的發展相對增加了就業人數,因為其就業彈性大大高於制造業。
2013年7.7%的GDP增速,創造1310萬個就業機會,平均1個百分點可以創造180萬個就業,六年前只能創造120萬個。今年政府說要新增1000萬個就業機會,百分之六點幾的GDP增速就夠了。
但是GDP又不能下行,這與另一個問題相關。全球都關註中國經濟是否會硬著陸,硬著陸是指兩件事,一是失業率上升,二是債務不可持續。今年的政府工作目標中有很重要一句——“防範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這變成宏觀調控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投資是很重要的現金流來源,不能讓那些項目變成爛尾工程,要繼續投下去,這是個債務問題。所以要穩住債務,就得穩投資,穩投資就意味著GDP保持一定增長。
這兩方面結合起來,我們認為經濟增速一定會維持在7%以上。
GDP與就業逐步背離。 (曾子穎/圖)
南方周末:債務問題也是很多觀察人士所擔憂的,經濟增速的下滑到底會不會引發地方債危機,房地產價格下跌會不會引發類似美國次貸的信貸危機?
曹遠征:債務就三方面的問題:銀行不良貸款、影子銀行違約和地方債務可持續性。
從銀行不良貸款來講,確實在上升,目前達到了1.08%,而且今後還會上升。但這個問題不太重要,因為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準備的墊子很厚,中國最早采用《巴塞爾協議III》的監控標準,去年開始采用,很多發達國家現在還沒有采用。不排除個別銀行不良貸款率還會上升甚至會破產,但不會出現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房地產是否會導致銀行系統的壞賬風險,問題也不大。房地產的開發貸款問題不大,風險最大的是按揭斷供,這麽多年來中國一直執行最嚴格的房貸標準,一套房首付30%以上,二套房首付60%以上,而美國的次貸危機是零首付。那麽中國房地產價格要下跌30%,才會導致大面積斷供,這也是小概率事件。不排除個別地方個別城市個別樓盤會下跌超過30%,但只要不出現大面積斷供就不會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
影子銀行,就是看不見的不受監管的金融活動,那你讓它看得見就行了嘛。兩個辦法,一是表外業務回表,今年這方面改善力度很大,8月央行發布的社會融資規模中貸款占比第一次超過70%,就是因為很多表外業務開始回表。第二個方向更為重要,讓表外經營徹底出表,也就是轉向資產證券化,接受信息披露的監管。這樣影子銀行就納入監管了。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宏觀調控是為此爭取時間。
地方債務問題,嚴重也不嚴重。說不嚴重是說地方政府的負債水平幾乎是全球最低的,全球公認的警戒線是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不超過60%,連德國都超過60%。目前中國政府的債務還不到40%,而且政府債務是投資產生的,有實物資產,不會血本無歸。
說嚴重是說期限錯配,接近五成發生在2008年之後,有還款高峰,而且集中在基層。解決辦法一是財稅改革,重新確定各級政府的支出責任。地方債問題是個財政問題,支出責任調整之後債務承擔責任也會調整。第二個解決辦法是融資平臺公司化,把平臺債務從政府財政中剝離出來,變成企業債務。第三個辦法是建立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以未來財政收入為質押發行地方債,發行地方債,彌補短期支出的需要。
這些事情都在做,但需要時間,宏觀調控要為它們創造空間和爭取時間。由上,以穩投資為核心的宏觀經濟的預調微調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
南方周末:如果就業和債務問題短期內都不會出大問題,要不要調整GDP目標?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近日呼籲從7.5%調至7%-7.5%,一個月前厲以寧教授也提出,用預測值來替代GDP增長目標。長期來看,中國經濟是否有穩定增長的潛力?
曹遠征:厲以寧教授講得很對,這時候把GDP目標改為預測值,就是不以GDP為導向,GDP越高越好,最重要是固本強基。但同時要加強預測,順勢預調微調。為什麽要預調微調呢?因為雖然就業問題不太嚴峻,但債務可持續性非常重要,保持一定財政收入增速十分必要。
長期怎麽樣,還是看中國經濟正在進行的結構轉型,新的跡象是否出現,可以關註四組指標。其一,居民收入在增長,尤其是廣大的農村。房子賣不掉,但裝修和家具業卻很紅火,到農村去了。我服務的中國銀行原來是老三,現在被農業銀行超過了,為什麽?農民收入增長。
從目前來看,未來五年年均保持6.6%的GDP增長,就能實現GDP翻番,居民收入如果也同步,那13億人的大國居民收入十年內翻番,這意味著消費的強勁增長和市場的大規模擴展。中國這個發動機還在加速,今年農村的狀況預示了這樣一種走勢,只不過目前還比較微弱,我們稱之為“嫩芽”。
第二組指標,是服務業增加值。這里說的服務不是吃喝玩樂這種服務業,而是生產性的服務業、高端服務業,比如互聯網金融、物流、醫療、養老、教育,類似這樣的新興產業,方興未艾,是又一個“嫩芽”。
還有兩個指標,是研發經費占GDP的比重。東中西部的平衡性在增強。
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如果收入翻番,需求一定會刺激很多新興產業的出現,這個轉型是值得捕捉的。“嫩芽”要長成參天大樹,必須進行經濟結構調整,這必須靠改革,改革才能為這些參天大樹固本強基。但在這些“嫩芽”長成參天大樹之前,是中國經濟轉型比較尷尬的時期,這個時期需要宏觀調控的預調微調。由於舊常態還占著經濟的主要成分,因此還要維持,同時還要為新常態提供適宜的溫度、環境、條件。
宏觀經濟預調微調的目標就是為這些“嫩芽”創造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如果它們長成參天大樹,中國經濟就可持續了。
所以結論是,中國經濟今年保持7.5%,明年7%,沒什麽問題,但今年的7.5%是“打著點滴的7.5%”,否則經濟一定會下行。控制下行是因為看到了新的曙光,創造一個環境推進改革,加快結構調整,讓“嫩芽”快快長大,這樣才能摘掉“點滴”,擺脫經濟對宏觀調控的依賴,自主而持續地增長。
原來南華金融的賣殼備忘錄再一次由九月一日延期至九月三十日,出售股權的洽談遲遲未見下文,加上市況欠佳,遂令其股價打回原形,跌回0.16元水平。
與此同時,時富金融(510)周一逆市急升之後周三聯同時富投資(1049)雙雙停了牌,相信出售股權的好事已近尾聲,快有結果了!
然而,南華金融的洽售事件仍是全無進一步消息,拖累股價跌回起步點。
這或許是一個機會,一旦時富金融成功賣殼而復牌急升,隨時又再一次帶動南華金融向上衝,所以,此時不博,更待何時?
這一回,吃粥吃飯,全看時富金融的公布了!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容我細細拆解。
此股過去幾年來大玩財技,拆股、送股、合股又供股,樣樣玩齊,最新的財技就是先來一個五股合一,然後一股送十股,令人眼花撩亂,一般的股民根本就無法計算其股份的市價應該值多少。
這一回是於九月二日合股,九月三日除淨,紅股則於九月二十三日開始買賣。
其股價於九月一日的收市價是0.187元,九月二日合股後的收市價是0.89元,九月三日除淨後的理論價是0.081元,可是,其股價居然於除淨後的九月五日最高升至0.39元,升幅3.8倍,假如於九月二日以0.89元買入一萬股,本錢是8.900元,連同紅股就變成了十一萬股,那就變成了42,900元,賬面賺了34,000元,真是「和味」。
可惜,就在九月二十三日其紅股即將開始買賣之前,其股價於今天的九月十九日已經暴跌至0.081元,完全打回了原形,下周二紅股開始買賣之時如果股價進一步下跌,那麼當日眼見的賬面利潤可能又要變成了虧損,這又是一個「鏡中花,水中月」的故事。
大戶真絕,早不發消息,晚不發消息,偏偏就在除淨前後有所搞作,先是宣布借周秀娜之名搞手機遊戲及夥拍張智霖拍電影,後再宣布擬收購全球著名的電影及音樂連鎖店,其股價遂得以於除淨之後炒上0.39元。
股民是貪婪的,眼見其股價從0.39元大幅回落,於是入場撈便宜貨,忘了九月二十三日有大量的紅股出籠,結果是一網成擒。
為什麼股價會跌得那麼慘?
當日除淨之後其股價曾經炒上0.39元,雖然當時要賣的話只能賣掉手上的一萬股,剩下的十萬股要到九月二十三日才能賣。假設當時以除淨後第一天的收市價0.242元賣掉的話,可收回2,420元,即是十萬股紅股的成本是6,480元,每股為0.065元左右,這可能正是其股價大跌的主要原因,股價跌至目前的水平,仍然有多少賬面利潤。最絕的是前天跌至0.102元之後來一個似模似樣的反彈,彈上了0.139元,遂令另一批以為已經見底回升的股民中伏。
可能有很多股民不知就裡,一見跌幅那麼大就貪便宜入市撈貨,要是該公司再來一招供股那就慘矣!大戶將得以用低價回補已經派出去的貨,股民只能眼睜睜地期盼漫長的「望鄉」歲月!
但願該公司不會那麼絕,突然宣布供股!
話說上周五,第一信用(8215)突然宣布十股合為一股,再一股供三股,每股供0.238元,股價頓時大挫,一度由周四收市的0.108元大瀉43.5%而低見0.061元,最後收0.069元,仍然跌了0.039元而收0.069元,跌幅仍達36%,原有股東又再一之受到重創。
此股真是狡猾,前周四由0.087元突然抽升至前周五最高的0.121元而收於0.112元,在市場一片炒作消息股的風氣之下若然以為有消息可炒而追入者今次又一網成擒了。
其實,當同系的國藝娛樂(8228)於五月初突然宣布十股合為一股,再一股供六股,每股供0.188元之時,就要有心理準備,第一信用隨時會步其後塵,進行供股,果然在前者完成供股之後的個多月後者就宣布供股,而大家的供股模式又何其相似。
這正是我擔心中國3D數碼(8078)可能會突然宣布供股的原因,蓋同系的無限創意(8079)於今年年初曾經進行供股,方式是一股供四股,每股供0.1元,而前者上一次供股已經是三年前的事了,近日其股價於紅股出籠之前如此跌法,恐怕是即將進行供股的先兆,於是春江鴨早著先機,預先走貨,靜候以供股的形式回補。
同系的公司往往會作相同的部署,例如其中一間進行合股,另一間就遲早要合股;其中一間進行供股,另一間亦隨時要供股;其中一間又合又供,另一間亦遲早會又合又供。
不信?不妨翻看威利國際(273)及民豐企業(279)、中國金融租賃(2312)及首都創投(2324)過去幾年的派息紀錄就可一目了然。
與其不斷摸索,不如冒險實踐,親身作出實驗,碰巧遇上華普智通(8165)匆匆供股,於是以0.071元買來準備供股。
華普智通是二供一,每股供0.05元,以當日買入的收市價0.07元計算,除權的理論價是0.063元,除權之後如果炒高35%則為0.085元,於0.071元買入二十萬股,於0.085元賣掉可賺2,800元,然後以0.05元供十萬股,假如日後新股出來之後仍然能於0.085元賣掉,即可賺3,500元,共賺6,300元,獲利率是44.3%。
今天華普智通終於除權,股價最高居然曾見0.092元,並以0.09元收市,竟然較預期的還高,雖然於0.082元賣早了,仍然是達到目標的一半,現在只是靜待正式供股之後新股出籠之時的市價了,然而,無論是屆時正股的市價如何,已經先賺了2,200元而立於不敗之地。
問題來了,假設於十月二十一日正式供股前後,正股的市價仍然穩守於0.085元之上的話,除了原有權利供的十萬股之外,再利用額外的供股權認購五十萬股,一般來說不可能全中,只是,獲配多少股幾乎是穩賺多少,除非日後新股出籠之時正股跌破0.05元的供股價則當別論。
此外,從今天到十月二十一日期間,由於估計華普智通仍有可能炒高吸引股東供股,因此,仍會候機低買高賣,直至華普智通完成供股為止。
第一隻有計劃地買來供股作為試驗的華普智通成功了,於是,再以0.149元買入勤達(1172)進行供股,該股也是二供一,每股供0.1元,有別於華普智通,前者有股權買賣,後者沒有,屆時可以利用股權提早作出買賣,縮短可能獲利的時間。
以勤達今天的收市價0.15元計算,下周五除權的理論價是0.133元,假設屆時或之後炒高30%,可見0.173元,以此價賣掉0.149元買入的十萬股可賺2,400元,假設股權出來買賣之時正股仍然能於0.17元之上企穩的話,股權的理論價約為0.06元左右,賣掉五萬股股權的話可收回3,000元,共賺5,400元,獲利率約為52%。
這一回的如意算盤能否打得響?十月十六日勤達的股權開始上市買賣之時就有分曉。
然而,對於此類股份,我戒心極重,所以有朋友天天在我面前稱頌中國天然氣,我都不為所動,不會沾手此股,因為我只知道此股要嘛不跌,一跌隨時不可收拾。
有朋友於0.6元買入,至今未賣,今天早上,我突然心血來潮,曾經想過建議她先賣掉部份股份,收回本錢,以防萬一,可惜就是開不了口,惟有靈機一觸,今天就評論此股。
本以為其股價於3.02元回落逾5%之後如果無法重越2.9元的話可能會回試十天價的2.08元,哪料到下午一跌就跌至最低曾見0.86元,跌幅高達70.8%,收市雖然反彈至1.8元,仍然跌了1.05元,跌幅仍達36.9%。
收市之後查看其新聞,居然有報道指出該公司只有八名員工,我的天!八個人,如何操作逾三百億市值的公司?為什麼股價天天上升,沒有負面消息出現,今天一跌,卻反而人人在質疑其員工只有八名的問題?如果一早知道這個問題,誰還敢沾手此股?
幸而朋友下午突然急來電,不限價賣掉此股,結果分兩次於2.2元及1.52元清了倉,總算仍然獲利,只是,少了一大截。
經過今天如此一跌,肯定有不少人僕入市接貨,至少我這邊已經有不少(幸好都是即日鮮,無人持貨過夜),怕只怕又遇上莊家「向下炒」,重蹈昔日八號仔的覆轍。
見過此股早前天天上升而不會跌,再見過3.02元的高價,誰不覺得2元、1元甚至0.5元好便宜,結果?可能跌到無人信。
一如當年的蒙古能源(276),我就曾經幫朋友以13.5元左右賣掉碎股,今天?只剩0.187元,當年,誰敢相信會有如此的下場呢?
在我來說,無論此股如何變化,我都不會為其所動,不會沾手,因為我太瞭解此股了!
這一回,神股反而變成妖股了!
最近2、3星期我冇7days紙巾用…
喺灣仔返工6年, 每朝都見到有個個子細細嘅阿婆賣7days紙巾謀生, 早上就會企喺supersandwiches個轉角, 下午lunch就轉陣地去大快活隔離mtr出口繼續賣。有時出街做野, 就會撞到阿婆趁人流少冇人買紙巾的時間去拾紙皮。
我一直欣賞阿婆的小聰明, 紙巾一來入貨方便, 二來輕, 三來不過期, 這個產品很適合阿婆拿來做生意。 做生意又總比純粹行乞形象正面, 讓我有借口持久地幫阿婆買紙巾, 但我相信我總不會持久地給錢一個等施捨的阿伯。
喺藥房賣的紙巾十幾蚊3條, 阿婆賣2蚊一包, 其實利潤不少。我最初都只用「standard price」$2來買, 後來就當接濟一下阿婆, 用$3、$5蚊來買, 每星期買一次左右, 其實我偶爾見到有人用$10甚至$20買一包, 我算係好孤寒。 亦見過有人送她一袋橙。 我就試過有年中秋去送她一個月餅。
我一直諗呢個阿婆有家人嗎? 有人會幫她預約換身份証嗎? 紙巾的利潤夠開飯嗎? 住哪裡呢? 對於她住哪裡我有一點線索, 因為有次我見她推著紙皮由春園街向皇後大道東去。還是皇後大道東那邊有收紙皮的廠?
最近2、3星期沒再見到阿婆出現, 不知是否天氣太熱出了事… 上次農曆年她都有1星期左右失了蹤, 再見到她後我有問她: 「去了休息嗎?」 阿婆給我突然的問候不知怎反應, 只連忙笑笑點頭。
不知阿婆什麼時候再出現…
朱太與你-我的煮飯日記
http://sandycookpad.hkblogcity.com/
315 total views, 15 views today
以約三十元的本錢真的能博取數千元的利潤嗎?
勤達的供股計劃是二供一,每股供0.1元,十月十六日供股權上市買賣。
以其今天的收市價0.145元計算,除權的理論價是0.13元,若然除權之後炒高20%,股價可見0.156元;若然炒高30%,股價可見0.169元,若以心目中的目標價0.15元計算,升幅只為15.4%而已。
假設於除權的周五日或下周一股價可以達到目標的0.15元就賣掉今天買入的三十萬股,即可賺取1,500元,足夠支付買賣的手續費,另外支付約二十七元的利息,就可以賺取15萬股供股權。
假設十月十六日其供股權上市買賣之時其股價仍能守於0.15元的話,則其供股權的理論價是0.05元,估計扣除折讓之後應為0.045元左右,15萬股供股權賣掉的話可以收回6,750元,那麼,即是以約三十元的本錢賺了6,750元了。
萬一周五或者下周一股價無法升抵目標價的0.15元那怎麼辦?那只好叫朋友支付買入那三十萬股的款項,再作較長時間的部署了。
這個如意算盤能夠打得響嗎?下周一自有分曉!
兩日假期間,美股大跌,港股亦因內部問題而導致大市一度跌逾三百餘點,雖然隨後港股大幅反彈,反跌為升,然而,除了大價股之外,對於一般的股仔毫無幫助。
結果勤達最高只能見0.135元而收0.128元,因此,原有的計劃暫時失敗了,可能要由短炒變成了長期的作戰。
這一次,可能是低估了政治因素對大市的影響,以致失去了預算。
看來要有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了。
政治市,從來就難以估計明天會發生何事,市況亦會因為事態的發展而呈現大波動,可以因為局勢有所緩和而急升,又可以因為擦槍走火而急挫,誰能準確地預測到局勢的變化,誰就可以成為市場的勝利者。
只是,沒有人有預知的能力,惟有見機行事,眼前見到的才是實際。
所以,既然上周二以0.145元買入博除權炒高的勤達(1172)雖然因為近日的市況而無法達到心目中的目標價0.145-0.15元,藉著其反彈亦惟有於0.136元賣掉,保留實力為上。
以0.145元買入三十萬股,以0.136元賣掉,既是以2,700元的本錢擁有十五萬股供股權,成本為每股0.018元,以今天勤達的收市價0.137元計算,每股約值0.033元,暫時仍有微利。
只要十月十六日勤達的股價能夠企於0.14元之上,就不用輸了。
萬一勤達的股價低於0.13元,則視乎當時的市場環境才決定下一步的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