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17ec9.html
今天和一个亲戚聊天,正好其在建行,所以顺便问了问他对各银行的了解,简要记录如下:
1:建行IT系统很多人从IBM直接挖来的,所以这块不错,在对公业务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建行的资金管理系统,可以为大型企业建立资金管理体系,使其资金流动,提高利用率,增加对公客户的粘性,基本上一旦大型企业进入这个系统,就不会跑掉,即使换了领导。目前建行这块是最先进的。(这个信息很重要,能够抓住对公客户的粘性,四大就基本不会被打倒,毕竟对私业务,股份制可能更灵活。)
熊熊 2011年06月09日晚记录于榕城闽江边畔
新浪网友2011-06-10 08:25:19
建行的IT系统不如工行,系统太杂乱,还需要优化,所谓的资产管理系统实质上就是现金管理,其他行也有.主要是针对超大型集团,实际上对公网银也可以实现这一功能.
博主回复:2011-06-10 08:28:41
朋友说的没错~就是这个系统,不过好像建行的这个系统可以做到三级啥的,我没听懂~其它行只能做到一级~
新浪网友2011-06-10 11:52:31
对公的系统没机会接触。但个人网银的话,工行和招行是做得最好的。其中工行的网银比招行还要直观好用一些。
但工行的网银收费太贵了,同是转一笔账,工行收五十元,招行收两元,兴业免费。所以作为个人小客户,我就转到后面两个银行去了。
四大行太多业务上的照顾了。保费、水电费、物业管理费、社保、公积金,一般都得在四大行办理。
民生的工资,我也相信是最高的一个银行。就是董文标上任后,好像找不到方向,越做越迷失。始终一家民营银行能走到现在的地位,当年肯定是有其成功的地方。 当初我在民生银行开了户,办了网银,一个星期内,广州那边就给我打电话,了解帐户的使用情况,又让我提交相关所用意见的。很是周到。
请问熊熊,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招行的市净率会去到1.5倍以下呢?最近在相这个问题。
博主回复:2011-06-10 12:06:29
认同朋友的说法,个人网银方面做得最好的是工行与招行,而工行更甚于招行。
四大行的优势就是网点~,很多中年以上的人都在四大办理水电之类的业务。
至于招行的市净率到1.5倍,这个不好说,因为市场是非理性的~凡事皆有可能。当然,除非招行失去在零售业务上的优势,否则每一次的低价都是非常难得的买入机会。
换句话说,只要招行的核心竞争优势不变,不用去太在意目前是13元还是12元,因为市场先生的脾气无法判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低估的价位上不断的买入。
lxhey_cn2011-06-10 16:23:18
博主回复:2011-06-10 16:53:54
估值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在我的估值体系,招行比很多银行更低估,就像在巴菲特的眼里,40多美元的富国银行对其吸引力依然超过1美元的花旗。
johnetice2011-06-10 17:36:48
1、网银不如工行、招行
2、银行,系统的安全性是首要的,其次才考虑功能性。招来IBM的人也不能说明他技术能力很强。可能内部的人更熟悉,有些系统是他们总部统一建的,有些是他们省内建的。总部建的有它局限性不够灵活。
3、金融行业,it系统是工具,是生产力,是优势。但是否是核心竞争力呢?应该客户量、贷款量、中间业务、服务水平,才是首要的。
4、那些实例是有发生,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但不见得的影响能达到全局。格力博主里面文章讲的人才的观念可以参考。
博主回复:2011-06-10 22:48:41
嗯,认同你的说法~it系统不过是生产工具。
我记录这些的目的只是作为自己研究分析企业的补充~
最后必须综合考虑。
道听途说之银行业简评1
这次回国与很多老朋友,老同学相聚,相聊甚欢,由于朋友们所处各行各业,因此免不了利用此机会对中国经济的微观个体进行了摸底,其中一个老同学在兴业银行工作,就顺便向他了解了一下他对个银行的看法,因为他本身并未进入二级市场,所以看法相对客观,故在此简要记录,与大家分享:
博主回复:2011-06-03 08:54:41
您说得非常对,银行负债成本低是我非常关注的一点,但是不是唯一关注的点,或者说我给予负债成本低的权重比较大。
北京银行的负债成本低并不是来自于零售业务,而是对公业务,换句话说北京银行可能由于地域优势,通过“关系”拉到很多对公的活期存款,这在我看来并没有核心竞争力,也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
朋友从贷款方向与组成方面来考虑也是一个重要的点,比如我对民生的贷款方向与组成就非常的不认同。
新浪网友2011-06-03 14:32:24
因此,考虑银行要考虑其低成本负债背后的具体成因,以及贷款的方向,组成,这是首要考虑的。
其它方面则尽可能多了解~这样才能力求做到对企业的真正了解。
兴业据我了解,比较稳健,或者说保守,属于民生的反面,啥业务都做的畏畏缩缩的,信用卡也是属于半死不活,据说是不求盈利只求产品线。
民生是疯子,平安在学习这个疯子,这两家不是做银行的,感觉是赚一票就走的风格。每次哪里出个欺诈案件,民生总是损失的最多。。。这样一时业绩或许不错,但能做好百年老店吗?
中信的话,背景嗷嗷深,或许有人说市场经济背景没啥用了,要看竞争,但中信感觉很像美国的GE,集团给国家鞍前马后的工作那么多年,非洲修铁路,南美种土 豆的,都是些不赚钱的活,国家也不会亏待了他。也就是说,中信是一家银行,但是是一家很复杂的银行。微观点说,中信最大的问题在于存款。网点少。存贷比日 日考核压力太大。
博主回复:2011-06-03 11:08:55
基本认同兄台的说法~呵呵~
新浪网友2011-06-03 14:33:24
博主回复:2011-06-03 16:44:35
嗯,尊重不同的看法~呵呵~这也正是投资的魅力所在
柏拉钱2011-06-03 20:41:38
博主回复:2011-06-03 20:47:31
工行应该说不如建行,不过国家目前在帮助工行全球扩张,这是我选择工行的原因。
建行目前主打国内,从投资的角度,如果主打国内,还是招行值得投资。
从容面对2011-06-04 17:29:38
博主回复:2011-06-04 17:36:52
嗯~不好意思~呵呵~非常感谢提供这么重要的信息~
从开展业务来说,确实工行处于领先位置~
从容面对2011-06-04 17:37:3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szt8.html
2011/6/10 招商银行 投资者活动日,丁伟 副行长、刘建军 零售部总经理、私人银行部总经理 王菁、远程银行部总经理 徐子颖
丁伟:
零售银行业务八大优势
1.
客户基础:
a)
25-1.28。
b)
私人银行客户1.5万。
c)
但低端客户交叉销售率只有2.7到2.8,需要提高。
d)
%以上。
e)
招行新增储蓄存款400亿。
2.
人才队伍:
a)
万人,占50%。
b)
人才队伍目标:数量充足、素质优秀、结构合理;
c)
都送出国到国际上有名的大银行进行培训。
d)
私人银行部的后台,一半是从台湾过来的。
3.
非利息收入:
a)
提高到了21%。到今年5月贡献度已提高到31%。
b)
。
c)
目前专业版客户数有560多万。
d)
oid版本已经开发好。
e)
流程优化:广州正在进行试点流程银行
f)
米。)
4.
财富管理:
a)
私人银行客户经理,每年到香港培训一个月,了解富人的想法;
b)
保险代销收入09年为4个亿,10年上升到10个亿。
5.
私人银行:
a)
00亿资产,人均资产规模达2000万。
b)
利(全成本核算)。
6.
信用卡:
a)
刚开始是台湾的团队,5年后果断启用本土人才;
b)
费回佣收入。
c)
这在行业内属于高水平。
d)
都算正常水平。
e)
的月光族才是好客户。
f)
中国的回佣率远低于国外,招行为0.48%,韩国为2.5%。
g)
在全球范围内都算非常高的,每月发生1000万次活动。
h)
挖掘。信用卡产品具有工业化的特征,因而显得个性化不足。
刘建军:
1.
的12641名。
2.
元。
3.
/3。
4.
06年后,公司开始大力投入零售业务,目前大投入期已经过去。
5.
,收入11.85亿元。
6.
工行去年的销售额为885亿。
7.
在AC尼尔森的贵宾客户满意度调查中,招行明显优于四大行。
8.
议价能力强、成长稳定性好、交叉销售潜力大的优势。
9.
客户价值挖掘能力、风险定价能力。
a)
主要做交易和财富管理业务的专业网点;easy bank。
零售业务的成本收入比目标是降到50%以内。
%-75%)、电子设备折旧从5年减少到3年。
b)
包括客户识别、需求分析、产品提供、跟踪服务。
c)
公司零售业务的目标是客群数量每年增长30%。
d)
私人银行:
1.
理财产品500亿。
2.
客户最看重私人银行的品牌、融资能力、支付结算功能。
3.
螺旋提升四步工作法:倾听-建议-实施-跟踪。
远程银行:
1.
引入了六西格玛体系。
2.
客户满意度97%。
3.
空中贷款:资产业务三大创新:在线受理、主动授信、电子化签约。
4.
M增长10%。
5.
成本结构:人力占70%,其余主要为设备折旧和运营费用。
6.
呼叫中心员工流失率:15%。美国大约为50%-70%。
7.
远程银行在招行是一级部门,其他行是二级部门。
备注:国信 邱志承 黄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17zg1.html
【《证券市场周刊》特约作者枯荣】
“二战”至今,香港楼市出现过三次较大幅度的波动,与之密切相关的香港银行业的兴衰成败各不相同。
1965年-1968年,第一次房地产熊市,华资银行从此走向衰落,仅有永隆、道亨等少数存活较久。在缺乏贷存比、资本充足率限制、单一客户贷款比例限制、流动性限制等必要的行业监管条件下,华资银行的经营毫无稳健性可言。
如廖创兴银行在1960年的存款总额为1.09亿港币,但在房地产上的投资和贷款就高达8200万港元,加上家族控股又经营房地产,内部关联交易频繁。此 次洗牌,只有汇丰、渣打等少数外资银行获益,其中汇丰获益最大,一举吞并恒生等本地华资银行,几乎垄断了香港银行业(市场占有率超过40%)。
在1981年-1984年的第二轮房地产熊市中,香港也有一批银行无法幸免。如历史悠久的华资银行恒隆银行因为在房地产上投入了太多的资金,危机袭来导致措手不及,迅速被挤兑,短短几个月便到了濒临倒闭的地步。
但在更为惨烈的第三轮房地产熊市(1998年-2003年)中,香港银行业反而未见太多伤害。据统计,1996年香港银行发放的贷款及垫款中,按揭贷款占 25.8%,建筑业及物业发展贷款占20.3%,房地产类贷款占比高达45%以上,这个数据不可谓之不高。如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末,中国主要 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为9.3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0.5%。
但高房地产贷款占比的香港银行业并无大恙,主要由于监管严密,银行业自身又已逐步建立起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由此看来,充足的资本和相对谨慎的贷款政策是保证银行业能平稳渡过危机的关键因素。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香港住宅楼宇售价指数从1998年的最高峰117.1点,下跌至2003年最低谷61.6点,跌幅高达47%。写字楼售价跌幅更大,从1997年高峰时期大幅下跌67.8%。
提及1998年-2003年的香港房地产熊市,就不得不提到从1984年-1985年开始的房地产市场狂潮,这一轮繁荣时期维持了13年左右,房价涨幅累计超过9倍。
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期的高通胀时期后,通胀压力逐步减轻。1985年后香港楼宇按揭利率逐步降低至10%左右。1987年股灾后进一步降息 至6.5%左右,为多年的最低水平。同时,由于竞争的加剧,银行将贷款期限放宽至20年,很多银行还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条件。这些都为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提供 了良好的资金基础。
1984年-1997年,香港房地产市场终于经过10多年的上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泡沫。此时,香港股市的构成已经逐步转变为以金融股和房地产股为主,因此房地产市场的极度繁荣也带动了金融业的繁荣,从而将股市不断推高。两者的相互强化,使得这一轮牛市持续时间和力度都空前绝后。这也为后面的大熊市埋下了伏笔。
1998年-2003年的房地产熊市一般认为是由于亚洲金融风暴所致。但实际上,任何泡沫在到达顶峰时,都有那么一根针在等待它。
亚洲金融危机的演变不必多言,总之,到1997年底,实际上香港房地产市场已经岌岌可危。1998年1月,各区的大型住宅售价已经较1997年高峰时期下 跌了30%,很多地区甚至回到了1994年高峰期的水平。1998年底,大型住宅售价已经比高峰时期回落了50%。在价格迅猛下跌的猛烈冲击下,各大房地 产商醒悟过来,展开了激烈的降价促销战。
为什么前两次香港房地产熊市中发生的银行危机这次却并未发生呢?香港银行在经济与地产萧条时期仍屹立不倒的缘由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港府于1986年再推出新版的《银行业条例》,并且参照了当时刚刚酝酿推出的《巴塞尔协议》中对银行的监管规定。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出了资本充足率及流动资产比率的最低要求。在政府的推动下,香港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很早就达到了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要求。1994年底香港本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17.5%,已经远远超过了8%的国际标准。
另外,《银行业条例》还对贷款、投资方向比例进行了严格限制,例如不能购入或持有超过本身实收资本加储备25%的地产权益等。这就有效隔离了银行业在股票及房地产方面的投机风险。
二是香港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牛市中摒弃了以前长期奉行的“积极不干预”政策,对银行在住宅抵押贷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指引和管控。
1991年11月香港政府就宣布鉴于楼价急升令银行风险增加考虑,提高按揭成数最高不能超过楼价的七成。1994年在房地产市场更加炙热的背景下,港府再 度宣布调控措施,规定银行对地产及按揭贷款的比例不能超过总贷款的40%。在政府的指引和管控下,各大银行也纷纷跟随采取风险控制的措施。
三是经过几次经济周期和银行危机的考验,香港银行已建立起有效的风控体系。
例如1994年香港所有注册在案的银行贷存比仅有74%。汇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14.4%,恒生银行更高达25.2%,贷存比仅有46%。2003年汇丰银行接近2万亿港元的总资产中,客户贷款仅有8150亿港元,占39.5%,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10.3%。
从恒生银行、东亚银行及永隆银行等香港本地银行来看,在1999年-2003年期间,其业绩虽停滞不前,但也未出现大幅倒退。到2004年已经基本恢复到历史最高的水平。
例如恒生银行1998年净利润出现了27%的下滑,至68亿港元,而1999年-2003年,恒生银行的净利润分别为:83亿、100亿、101亿、99 亿、95亿港元。徘徊不前但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滑。由于保持了极高的派息率(几乎将全部盈利用于派息),其净资产回报率仍维持很高的水平。从1999年 的17%提升至2003年的23%。
在此期间,恒生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1%以上,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3%以上。净息差也的确随着市场利率的下降和市场化,趋于下降——2003年净息差为2.28%,相对于2002年的2.46%,继续下跌18个基点。
但其呆坏账并没有出现大幅恶化,相反却保持在非常平稳的水平。2002年恒生银行的坏账率为2.7%,2003年为2.3%,反而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恒生银行的坏账拨备相对于国内目前的拨备水平是偏低的。例如拨贷比在2003年仅有1.10%,拨备覆盖率仅有48.3%。
我的感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tw7v.html
看见很多人在为银行股估值,考虑各种最坏因素。
我个人感觉,现在买银行股其实就是赌中国房地产不会崩溃。如果崩溃了,现在的银行股价格还有大幅下降的空间。如果不会崩溃,以后银行股价自然会有好表现。现在估值基本没有意义。
至于有人计算房地产占银行业务比重,那是算不出来的。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7043
巴黎:
不懂的不說
巴黎口痕痕唔識扮代表說中人壽,現在唯有硬著頭皮說下去。
但我不打算說我不懂的部份,我所說的部份也不代表我懂。
我只說自已分析銀行股、保險股其中一個可能要了解、和自已注意的事項。巴老也說,有時佢買股都是蒙查查,只"以為"大的不會錯,例如Moody。我無佢咁叻,所以更容易自以為是,所以可以不說的我就盡力不說。
CKM001君給了我一些中人壽和友邦的每張保險單獲得的成本的比較,中人壽以銷貨計、獲得的成本較友邦的便宜。這方面我不置評,因為任何發言也要有數據,我不想越講越多野做
Float的概念
我曾經懷疑保險公司的Float的概念是始於Graham,而不是始於股神。
因為據Graham說,The Government Employee Insurance Company的新生意概念非常吸引他,但是什麼概念呢? !Graham說投資GEIC,很多都不符合他自已定下的價值投資的標准,這支股最後上升了3000倍。
如果傻哈哈天材還未夢醒,還在說價值投資有時死抱股票到零,輸清一支股,現在請聽清楚,並問問自已,以價值投資方法,只長抱一支股票並中了,是可以補償多少次長抱輸清光呢?!一次可能的GEIC可輸多小次天材君們舉的什麼匯豐、電盈...和小弟的超大?!
說回頭,無論Float的概念出自何人,佢地兩個都是巨人,我地只要懂得站在巨人的膊頭上,即使是知些小,企得唔太穩,條條Fing,但也可以較其它天材望得遠一些。
是債還是資產?
投資第一步是由懂得會計開始,所謂明白,是必須要了解數字以內是說什麼,唯由你先了解它的內在意思,你才多點可能了解它的限制和其外的意義。
傳統的會計說,債是不好的,較新的財務分析說只要債和股本的比率,在一定的安全範圍,多點債是有益的,因為這會增加股東的回報。
但什麼才可以叫做債呢?!
會計界說,保險公司每年收到的保險金,一日未被肯定、或按保險業定的攤分是年入息帳,一日都叫做債。巴老並不說這些是債,而是Float。
十幾年前,巴黎獲得CPA的資格,以為自已好醒,幸運地因為自已還愛看書,看過一個物理學家寫的兩本有關會計原理對債和成本的錯誤處理概念的有關另類Throughput accounting的小說,就把我從數字會計師的呆板想法轉過來。
(書名一本叫"目標"、另一本叫"絕不是運氣",非常有啟發並易讀的管理小說)
是的,任何會計學上的特定分類,都有其某一特定的限制,一間向銀行借大了、超出股本幾倍的債是真的非常有害。可是人壽保險公司的客人向人壽保險公司支付的保險金,除了非常特殊的情況外,其實應該是資產,而不是債,即使是十倍於其股本,只有益、沒有害。
舉一個例,假如你有一百個伙計,個個唔做野,糧照出,一個仙的貨也銷唔到,咁無論佢話自已幾巴閉、都是你的債。但如果你有一萬億個伙計,每個伙記不收人工,替你做野,咁情況就完全唔同,即使每個人替你賺丁屎咁小的銷貨。你都可以肯定賺到錢,因此唔收人工的伙計,個個都應叫資產。
人壽保險業的保金,就是保險業的免人工的伙計,唔單止免人工,一間大的、保守的、正常的保險公司,分分鐘客人是貼錢"借錢"給你,那還會是負債?
!
這就是股神說的Float。直至2010年度,中人壽有一萬億人民幣的Float!
較上年多了2,000億!!會計界說是債,我說是........資產!
|
||||||
在環境劇變下,台灣的農民收入,也日益M型化。 根據主計處資料,二十多年來,台灣農民的收入水準(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大約都只有非農民的七成,農業於是有了落後、貧困、缺乏競爭力的形象。但如果深入追究,會發現故事沒那麼簡單。 高雄大學應用經濟學系助理教授許聖章,在比較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後的農家所得資料後,提出研究指出,入世之後農民所得分配不均日益擴大, 「高所得農家相對所得提高,低所得農家所得相對降低。」能挺過國際競爭拔尖而出的農民,與一般農民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和高所得非農民相比則越拉越近。 農民的面貌開始改變,如同前述個案,一批與時俱進的「新富農」誕生了,不再是傳統鋤禾日當午汗流浹背的模樣。這些農民都隨著時代俱進,在科技應用、時機掌 握、客層定位上做出創新,躋身營收千萬元的新富農。他們個個年收入都能達到數百萬元,甚至比年薪三、四百多萬元的公營行庫董事長薪酬還高,更勝過眾多月收 入在三、四萬元間游走的服務業店長。他們,正走出一條新形態的創業道路。 四大勝出指標:科技、通路有利創新,跟上健康趨勢 長期觀察農村變化的世新大學社發所助理教授蔡培慧分析,台灣中、小型企業規模的家庭農場,一直在自我更新、轉型,農業的競爭力其實一直存在。加入WTO固然是一個契機,但這群新富農之所以能嶄露頭角,主要還是掌握住以下四點: 一、科技應用:他們應用了更多新式農機械和耕作技術,也能即時利用iPad或PDA做田間資料管理,生產力隨著科技進步而提升。 二、通路多元:農民跟市場的連結益趨多樣化,除了傳統的農會、果菜市場外,還多了網路、餐廳直購、契作等新通路,自由度更高。 三、藍海策略:農民開發出新的品項,譬如標榜無施打抗生素的無毒豬,便可以在市場上重新定價。 除上述三項,第四項、也是非常關鍵的特色,是他們掌握了健康、有機的風潮。從前述的新富農個案中也可以看出,生產健康概念的產品,是贏得市場的關鍵之一。 台中農改場前場長陳榮五指出,以前農產品加工,重的是口味、外觀,果汁要加糖、加鹽提高口感;但現在觀念丕變,民眾對口味的要求沒那麼高了,取而代之的是 健康的訴求,看起來不好吃的農產加工品,只要打著健康的名號,一樣賣得嚇嚇叫。 從數字也能看出端倪。據農委會統計,台灣十年來有機農糧產品驗證面積,從近九百公頃增為四千多公頃,十年增加三.五倍。有機農地占台灣農業產值,從十年前 的○.三%,提高到去年的一.三%。每公頃有機農地的平均產值約達六十萬元,比起整體農地平均的二十萬元上下,高出不少。 美國:沃爾瑪賣有機 幫消費者找到可以相信的食物 有機食品需求增加,同樣也出現在美、日等國。根據美國有機交易協會(Organic Trade Association)統計,二○○○年開始,美國有機食品的總體交易金額每年成長二○%左右。 這股有機飲食風潮也吹到全球最大零售商美國沃爾瑪超市(Wal-Mart)身上,沃爾瑪的有機食物營收同期間成長一八%。因應新興的有機飲食風氣,沃爾瑪 的農產品收購來源轉向中小型的美國本土農民,這些中小規模農場不像大農場噴灑大量化學藥劑,生產的農產品可減少對人體健康與環境的壓力,沃爾瑪同時直接在 這些農產品上標記農民姓名和農場位置,幫助所有消費者找到「可以相信的食物」。 日本:主婦搞團購 直接跟農民下單,確保無農藥 在日本,越來越多的家庭主婦自發性組成消費團體,親自到農村選擇合作對象,選地、下單、預付款,與農民協會直接交易,鼓勵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避免使用化學品農藥,以種植新鮮、純天然的農產品為目的。 這種農業形態被稱為「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它強調消費者可以透過類似契作的方式,直接向農民下訂單,越過中間的零售商,除了讓農民分享更多的利潤之外,消費者也可以直接 確保自己吃到的食物來源,和飲食健康。 目前全日本有超過六百個生產消費團體,提供食物給二千二百萬位日本國民,換句話說,每六位日本人,就有一位在這種社區支持型農業系統中,覆蓋範圍從北海道延伸到大阪地區。 導入科技、運用多元通路、開發具健康概念的新品項,不但是全球農業新趨勢,也是台灣新趨勢。受塑化劑事件衝擊,消費者未來勢必更注重食品健康、安全,能夠掌握住時代趨勢的人,將會是M型化的新富農時代裡的贏家。 【延伸閱讀】台灣合格有機農地,10年成長逾3倍!2001:898(公頃)2005:1335(公頃)2009:2960(公頃)2010:4034(公頃)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17fnz.html
6月30日,各地出現了銀行拉存款的高潮,為此筆者採訪了一位業內剛剛工作的地方銀行的小職員。
職員
筆者:問一下
職員:現在行裡死命令
筆者:拉夠了嗎?
職員
職員:二季度的實點,明天錢就不值錢了
筆者:每個季度都搞一次啊
職員:不是
筆者:這是為啥呢
職員:這個季度
筆者:存貸比都冒了吧
筆者:四大行的存貸比也不夠用嗎?看年報一般都60%多,聽說工行拉的厲害 市場上資金這樣緊張
職員:主要是別的銀行
筆者:主要哪些銀行拉的厲害
職員:城商行
筆者
職員:沒
筆者:看一些新聞說很多銀行不給貸了
職員:是啊
筆者:下個季度
職員:現在考核很嚴
筆者:哦
職員:每年排後面都下來,只保留總經理級
筆者;留存部分存款相當於提高利息的,怪不得
職員:壓力大
筆者:理解
職員:現在銀行干
筆者:民生?看得出
職員:完不成任務就降級別,我們地方小銀行還行。
筆者:民生的業務員
職員:他們員工跳樓
筆者:有業務
職員:命都不要了
職員:我們銀行跳到民生的
筆者:民生是適合拚搏的
筆者:壓力太大不好啊呵呵
職員:民生就是去賺一年的錢
筆者:沒增量不給錢了?、
職員:是的
筆者:第一年對企業能帶來多大的效益?怎麼銀行像傳銷
職員:信貸科長
筆者:一年就賺了很多人幾十年的錢
職員:是啊
筆者:銀行還是隨經濟走的
職員:實體企業百分之10的利潤都是很好的了
筆者:風險因為行業的轉換也不必然帶來更多的風險
職員:我們動不動就翻倍
筆者:趕上大發展的幾年了.現在高利貸很熱吧
職員:現在很多企業貸上款就和吸毒一樣離不開了
職員:企業不具備
筆者:對
職員:很多企業貸上款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qhv.html
證券代碼
|
證券名稱
|
2000-2005
|
2001-2006
|
2002-2007
|
2003-2008
|
2004-2009
|
600000.SH
|
浦發銀行
|
-26.03
|
120.82
|
476.40
|
72.38
|
490.54
|
600016.SH
|
民生銀行
|
-10.30
|
192.35
|
566.94
|
78.32
|
352.56
|
600036.SH
|
招商銀行
|
n.a
|
n.a
|
902.00
|
131.94
|
388.31
|
000001.SZ
|
深發展A
|
-56.58
|
22.19
|
272.90
|
41.83
|
383.10
|
表現最佳銀行
|
No.54
|
No.40
|
No.46
|
No.135
|
No.149
|
2000-2005
|
2001-2006
|
2002-2007
|
2003-2008
|
2004-2009
|
|||||
海通證券
|
267.61
|
貴州茅台
|
842.32
|
貴州茅台
|
3,141.31
|
貴州茅台
|
1,292.14
|
蘇寧環球
|
2,821.96
|
華僑城A
|
142.64
|
海油工程
|
629.46
|
蘇寧電器
|
3,070.21
|
天威保變
|
1,078.08
|
山東黃金
|
2,627.04
|
金 融 街
|
108.67
|
張
裕A
|
488.02
|
中國船舶
|
3,027.76
|
置信電氣
|
957.57
|
中鼎股份
|
1,962.50
|
上海機場
|
106.14
|
萬
科A
|
478.72
|
宏達股份
|
2,425.36
|
雙鷺藥業
|
926.57
|
蘇寧電器
|
1,891.35
|
鹽湖股份
|
104.13
|
中信證券
|
463.67
|
吉林敖東
|
2,137.46
|
鹽湖股份
|
924.72
|
吉林敖東
|
1,748.70
|
大商股份
|
96.54
|
振華重工
|
437.37
|
萬
科A
|
2,100.17
|
新安股份
|
910.37
|
瀘州老窖
|
1,734.02
|
云南白藥
|
95.94
|
煙台萬華
|
436.01
|
鹽湖股份
|
1,782.81
|
恆瑞醫藥
|
860.33
|
華蘭生物
|
1,681.22
|
振華重工
|
91.51
|
金 融 街
|
426.97
|
中信證券
|
1,744.04
|
冠農股份
|
858.40
|
置信電氣
|
1,596.41
|
深赤灣A
|
84.01
|
鹽湖股份
|
418.68
|
天威保變
|
1,740.78
|
特變電工
|
802.20
|
天威保變
|
1,570.47
|
鹽 田 港
|
70.95
|
瀘州老窖
|
389.22
|
錫業股份
|
1,714.05
|
吉林敖東
|
717.89
|
國金證券
|
1,480.78
|
中集集團
|
53.79
|
吉林敖東
|
385.84
|
廣船國際
|
1,625.11
|
張
裕A
|
678.35
|
中國中期
|
1,457.98
|
張
裕A
|
51.40
|
海螺水泥
|
382.23
|
西山煤電
|
1,616.06
|
天地科技
|
646.32
|
國藥股份
|
1,405.04
|
萬
科A
|
49.97
|
金發科技
|
357.54
|
山東黃金
|
1,582.07
|
海油工程
|
645.68
|
天地科技
|
1,374.72
|
金楓酒業
|
41.18
|
寧波華翔
|
340.96
|
新安股份
|
1,512.10
|
中國船舶
|
623.28
|
恆生電子
|
1,267.68
|
天津港
|
39.27
|
華僑城A
|
321.03
|
煙台萬華
|
1,491.15
|
瀘州老窖
|
621.62
|
美的電器
|
1,232.92
|
石油濟柴
|
39.26
|
雙匯發展
|
314.02
|
海通證券
|
1,479.23
|
科華生物
|
620.26
|
三一重工
|
1,199.63
|
雙匯發展
|
34.45
|
安徽合力
|
312.15
|
美的電器
|
1,458.12
|
小商品城
|
571.86
|
馳宏鋅鍺
|
1,194.82
|
中興通訊
|
31.93
|
華聯綜超
|
309.39
|
振華重工
|
1,457.75
|
國藥股份
|
564.45
|
三安光電
|
1,194.47
|
三愛富
|
28.30
|
山西汾酒
|
307.50
|
瀘州老窖
|
1,450.35
|
山東黃金
|
528.26
|
雙鷺藥業
|
1,180.26
|
東方電氣
|
26.90
|
中集集團
|
304.04
|
東方電氣
|
1,394.11
|
美的電器
|
502.21
|
西飛國際
|
1,139.13
|
平均回報
|
78.23
|
平均回報
|
417.26
|
平均回報
|
1,897.50
|
平均回報
|
766.53
|
平均回報
|
1,588.05
|
民生銀行
|
-10.30
|
民生銀行
|
192.53
|
招商銀行
|
902.00
|
招商銀行
|
131.94
|
浦發銀行
|
490.54
|
證券代碼
|
證券名稱
|
2000-2005
|
2001-2006
|
2002-2007
|
2003-2008
|
2004-2009
|
600000.SH
|
浦發銀行
|
-5.85/19.13
|
17.17/21.27
|
41.95/22.22
|
11.51/31.41
|
42.64/35.88
|
600016.SH
|
民生銀行
|
-2.15/36.04
|
23.91/29.37
|
46.16/37.71
|
12.26/31.14
|
35.24/27.72
|
600036.SH
|
招商銀行
|
n.a
|
n.a
|
58.55/42.22
|
18.32/38.39
|
37.32/32.13
|
000001.SZ
|
深發展A
|
-15.37/-9.25
|
4.09/26.49
|
30.11/42.00
|
7.24/4.56
|
37.03/60.95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qi1.html
銀行或許將進入一個關鍵時期,未來一兩年是地方債呆壞賬逐步顯現的 階段,也可能是房地產價格的拐點區域,銀行資產狀況將逐步清晰。持續的緊縮政策使銀行需要繼續大量融資,也讓貸款淨增加額處於不斷下降的趨勢。但無論如何 如果股價足夠低,只要不破產再差的情況現在的股價也不會再跌多少,只是仍然不清楚價值回歸何時到來,兩年?五年?不清楚。
銀行裡的知識的確不少,風險也不低,總貸款金額只要上升百分之一的壞賬,那麼銀行的整年利潤就是虧損的,而且2000年至今中國經濟還是沒有發生什麼大低谷,08年及時出手4萬億挽救了經濟避免下滑,但通常大筆貸款跟壞賬顯現都有2~3年的時間差,
衡量銀行好壞肯定不能只用eps增長,甚至用ROE也是很不夠的,因為沒有反映出槓桿,用roa合理一點,但用加權風險資產收益率來衡量比用roe更能反映風險貸款跟盈利比的質量,單單看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也是有缺陷的,分子增長比分母快,自然覆蓋率就下降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是,將貸款風險分為五類,即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後三者稱為「不良貸款」),但是看是正常和關注類的,其風險類別也是不同的, 例如有抵押住房貸款的風險加權是50%,國有大企業的信用貸款風險加權是100%,雖然經濟良好時他們都是正常或關注類,但一旦經濟下滑,兩者出現壞帳的 幾率就會不同,
所以看似盈利同質化的銀行,裡面的風險可是差別很大的
有些銀行通過高信用風險創口的貸款項目獲得相對高的收益,單純看淨利潤增長或者ROE都很不錯,但一旦經濟下滑,風險就很容易暴露
有興趣對比一下招行和華夏之類的加權風險資產收益率,能分辨出為何有些銀行的確值得給以高於行業整體的溢價
還是那句話,投的是企業而不是簡單的買行業
投資僧
我不知道4萬億平台貸款會出現多少呆賬,就像我們不知道經濟增長的速度和幅度一樣。但我們可以用形象思維來解決。第一政府有可能賴賬嗎?如果經濟照樣發 展,土地照賣,你還認為還不起嗎?四大國有銀行和地方財政都是他的手心手背,在處理這個問題上肯定會向理不向情的。絕不會拿自己的信譽去換錢,更何況是左 胯兜倒右胯兜哪沒有換到錢哪。時間的話段,說明決策者要承擔的。還要講的太明白嗎?最新消息是2萬億有問題,看來地方是獅子大開口了。
銀行貸款,有個自己的潛規則。不看效益如何,只要不虧有現金流還款付息就可。拖著罰息;不還收回抵押,都是對能活著的借者的懲罰措施起作用時對銀行有利,對平台不利。平台會缺乏現金流嗎?(軌道交通收費夠付息就可以)此事拖著不解決,對銀行有利。
很多人沒有搞清楚,什麼樣是銀行的貸款損失?只有一個標準破產。很多人習慣慣性思維,還拿著過去那些年國有企業,個體戶從銀行借款不還的例子看現在。我做過調查,現在沒有一個能做到。不信你就挨家試試看看你能否空手套白狼!
如果從破產的可能上看,中國絕不會超過西方。文化上老祖宗就不興這個,臉面比什麼都重要。平台和個人都是這樣的。
還有可能經過法律,你能認為法院判平台贏,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明顯的顛倒黑白銀行有外資股。
我認為平台貸款不會給銀行造成重大損失。
我完全同意,問題出現還有三四年的時間。
巴菲特最近給自己增加一項工作,控制風險。
我們沒事幹什麼?監督質量。
1、事情總有兩面性,好的和不好的根據自己的時間尺度來權衡吧
2、就中美的行業比較(無論是金融還是消費),得根據自身的國情而考慮。單就消費而言,涉及到幾個因素:
A、購買力
B、消費群體(人口結構)
C、具體的上市公司的競爭力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借簽伯投資富國的思路和篩選邏輯,運用到國內的類似公司中去。
4、行業各有特色和屬性,重要的是能在能力圈內。
當銀監會天天這樣監管那樣監管,銀行肯定不會出大問題。歷史上的大問題總是在極度樂觀之後才出現的,對銀行股持悲觀態度的人,恐怕並不清楚歷史上國有銀行的呆壞賬曾高達20%,相比來說今天的呆壞賬真的不算什麼。
去年的4萬億、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讓很多人懷疑會不會形成新的大規模的呆壞賬,我認為不會,和國外大多數政府比,我們的政府償付能力仍然非常強,我們國家的銀行在房地產放款方面要謹慎的多,和亞洲大多數人口密度高的國家比,我們國家的房地產大幅下跌的空間並不大。
當然看好銀行股的前提必須是看好中國經濟,如果中國經濟出了大問題,銀行股自然無法倖免,不過投資者如果不能對中國經濟的未來有信心,就沒必要去投資。
總結一下銀行業利好:
1、銀行業的壟斷地位無法動搖(行業間壟斷,行業內競爭),法定息差保證銀行業較其他行業的穩定毛利率
2、經濟高速增長
調控顯然不是要自斷經脈,而是控制節奏,未來幾年中國經濟仍然向好。
3、估值很低,PE不到10,PB不到2,AH倒掛
香港上海兩地差價這麼大,不買都不好意思啦。相信香港價格會指引未來的內地銀行股價格
4、巴菲特三季度總體減倉,但增持了銀行股;李嘉誠
5、中國的實際貸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均比較低,可能遠低於均衡水平,而實際貸款利率已經開始上升。存款準備金已經提到歷史高位,繼續上提的空間是可以預見的。
6、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際影響較小,包括外資行的國內業務
在金融危機中奄奄一息的國內外資行又像一個充氣的氣球突然神氣起來。花旗中國公佈了2~3年人數增加200%的計劃,各家的獵頭的拚死四處打電話。其實從H股折價也可以看出成熟市場對各銀行股的認同
利空:
1、銀行是一個風險行業,信貸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有可能致命
2、收入模式同質化、單一化嚴重
3、銀行股總市值大到漲不動
目前銀行股的總市值約為4.7萬億,09年的GDP是33.5萬億元,09年7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為57.03萬億元。就算銀行股目前極度低估,要使得銀行股市值翻一倍,需要將近5萬億。我覺得這是價值投資者不應該擔心的。
3、收縮貸款,銀根緊縮,淨利潤降低,目前的低PE就沒那麼便宜了
影響銀行業信貸投放規模的因素有兩個:金融脫媒和宏觀經濟增速的放緩。一方面,銀行信貸的投放量與GDP增速密切相關,經濟增速的放緩無疑會影響商業銀行 的信貸投放;另一方面,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企業的融資選擇越來越多,銀行信貸將不可避免地被分流,投放量將進一步下降。
不過淨利潤降低,和大家擔心的虧損,壞賬,技術性破產還是差別很大的。宏觀經濟的二次探底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現在的價格也許已經反映了這種最壞預期
4、房地產暴跌,地方融資平台壞賬
房地產的確是風險,但說銀行被綁架有些誇張,目前看房價有下降,但沒暴跌,密切關注。另外,經濟持續向好而一定的通脹,壞賬的解決應該是好條件。我現在後悔沒多貸些房貸,通脹條件下還款壓力肯定逐年減小
5、CPI持續走高
惡性通脹無牛市。CPI走高,會再次提高資本準備金,還會加強未來的加息預期,另外市場擔心頭一到兩次可能是不對稱加息。需要密切關注。
6、利率市場化導致息差下降
從美國和日本的經驗來看,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在初期將造成銀行業淨息差水平不可避免的下降。但是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銀行業息差的走勢可能會出現分 化:銀行的業務轉型和經營模式的轉變將是決定息差中長期走勢的核心因素。美、日的經驗告訴我們: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時能否合理地控制風險是息差能否有效回升 的關鍵。
而且很多國家的利差都比中國大,比如韓國、巴西、阿根廷、印度等等。
其實銀行目前估值不高風險較低是大家都承認的,上面爭論的焦點是未來收益能有多大的問題。我分析未來幾年平均每年10~15%的收益是能保證的。對價值投資者來說,在防守的基礎上期待驚喜也是不錯的。
在銀行裡工行和招行值得關注。工行的公司業務優勢很大,網點非常廣,各種國地稅和水電氣自動扣繳在多數分支行都能做,有較強的行業定價權。未來企業財務集 中和銀行現金管理集中是必然的趨勢,工行的優勢會更加突出。例如一個巨型跨國企業投標,最後剩下兩家外行都是選的工行做合作夥伴,沒辦法!而招行在個人業 務無疑是領先的。
銀行股還是可以考慮買的,理由很簡單就是比較便宜,地產股相對就更沒吸引力了,房地產日後某個時點崩盤後再說吧
銀行股便宜與否是要相對於其基本面來說的,就其基本面來說,股價應該是比較便宜,但便宜的程度貌似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多,單單看市盈率什麼的判定價錢十 分便宜是比較單純的,市場是會出現誤判的,但不要總認為自己比市場聰明。銀行業中長期面臨著利率市場化的挑戰,中短期受制於資本充足率的不斷調整以及房地 產貸款,地方融資平台等牽制,就其盈利能力來說,ROE達到百分之二十幾基本是達到頂峰,未來很難持續,中國銀行業將進入穩健發展階段,在市場競爭中去弱 留強,而非一招鮮的靠放貸融資惡性循環,就其估值水平來說,隨著未來經濟增速的減緩,銀行業內部各自競爭水平的高低不同,估值可能出現分化,但總體估值中 樞應該下移,從中短期來說,銀行股是不錯的標的,估值總會在某一時點修復,從中長期來說,銀行股是很一般的標的,不會取得超額收益。
市場中那麼多好公司,地產股現階段沒有值得關注的理由,銀行股中短期適度看好,值得穩健投資者買入,如果在帶一定週期性的行業中選擇的話,保險股是最值得看好的,有很大投資價值
銀行是個高風險行業,風險控制不好的,管理層結構不完善的,歷史不佳的,就不要碰,這是常識,所以對於上述的那些銀行,基本不去研究,因為足以否決,還研究來幹嘛
要記住一點,投資不是向高難度挑戰,只需避開自己跨越不了的欄杆
華夏個人認為比較一般,但興業相對還是不錯的,而且有恆生銀行作為大股東,風險控制還是應該令人放心,但發展戰略上不如招行明確,而且穩健性感覺還是招行做得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7caecf0100u0vv.html
內容提要
銀 行業是金融服務行業,屬於弱週期性行業。由於銀行業高槓桿盈利模式的特徵,屬於理論上的高風險行業。同時,正由於其具有高風險行業的特徵,在人們風險恐懼 的環境下,就構成了銀行股嚴重低估狀態。就目前銀行股的市場價,在不考慮未來牛市泡沫的環境下,也就是說,在未來平衡市的情況下,未來的七八年實現收益六 七倍是有保證的。在未來或有可能的牛市瘋狂下,實現十倍收益也不是沒可能。
應投資公司一老總朋友之邀,也為報答史玉柱先生的知遇之恩,我就重新整理一下思路,杜撰一點銀行股未來的投資價值分析,限於篇幅,在此只能簡單說說,更多的說一些銀行股風險的認識。
首先我就分析一下投資於銀行股的風險問題。由於銀行業是高槓桿經營模式的行業,所以就屬於高風險行業。所以,假如就風險說風險,那麼就存在著無窮無盡的風險,簡直是無論怎麼樣都不能投資的行業,目前市場的大多數人士就存在這個傾向,所以就構成了銀行股的絕對低估狀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銀行業經歷過兩次比較大的外部衝擊,一是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那時候實體經濟陷入低迷,銀行的不良貸款一下子大幅上升。二是2008年的美國金融風暴衝擊,由於這一次有關方面的應對有力,快速有效的進行了適當政策調整,所以,銀行業的負面影響就比較小。
由 於市場人士目睹了金融風暴給相關銀行帶來的傷害,甚至破產清算,所以,目前人們對於銀行股的擔憂還是有道理的。但是,我們也應該明白,東南亞金融風暴是幾 十年一遇、美國金融風暴是百年一遇的概率,這不是經常會發生的事情。何況,就算是現在把這兩次比較相近的金融風暴聯繫起來,那麼也是十年才能遇到的一次, 如此說來,假如說我國會發生金融風暴,那麼也是2018年的事了。
在 此,不得不說的是,為什麼這一次的美國金融風暴對於我國的影響要小於上一次東南亞金融風暴的原因。第一是政策的應對有力。第二個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就是我以前經常說的三個「今非昔比」,就是:我們的經濟基礎今非昔比,我們的國有企業今非昔比,我們的商業銀行今非昔比。假如你能清醒的認識了這三個「今 非昔比」,假如你能認識到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就有不同的發展趨勢結果,那麼對於我國經濟如何能取得舉世矚目增長率的前因後果就可以清晰起來。
嗯,長話短說,在我看來,銀行股的風險主要來自於四個層面,一是宏觀經濟風險,二是政策風險,三是經營風險,四是市場風險。
一,宏觀經濟風險
我個人認為,就目前的宏觀經濟來看,在剛剛經歷了歐美金融風暴的衝擊以後,目前處於恢復性增長階段。由於我國處於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階段,我國的基礎設施相當薄弱,一旦宏觀經濟存在下降趨勢,我們就可以再一次啟動基礎設施投資,來彌補宏觀經濟的下降趨勢。所以,我並不擔心未來的宏觀經濟存在惡化趨勢。
至於說目前市場人士所擔心的通貨膨脹問題,以我個人觀點,通貨膨脹或者說物價水平的上漲本來就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副產品或者說潤滑劑,本來就難以避免。上一年代的高增長低通脹是難以持續的。也就是說,在我看來,未來的物價水平上漲在5%左右是合理的,同時也並不擔心會發生10%以上的惡性通貨膨脹。
話又說回來,在不考慮惡性通貨膨脹破壞宏觀經濟的角度下,對於存在大量負債的銀行業來說,通貨膨脹並不是特別的風險。
二,政策風險
由 於我們是個大政府結構管理的經濟模式,所以,政策性變動的風險就是個不能迴避的風險,比如說資本金新政風險,比如說利率市場化風險,比如說存款準備金率提 高的風險,比如說存貸比日均指標管理的風險,比如說風險資產的確認權重風險,比如說表外業務的並表風險,比如說創新業務的禁止風險。
在這裡,最為實質性的政策風險就一個,就是資本金新政或者說巴塞爾3管 理指標。近幾年銀行業大規模股權融資的原因就是這個問題。現在為止,我們的銀行股基本上已滿足資本金新政,去年銀行的經營業績基本上就是在這個資本金新政 下取得的,所以,在未來就並不存在特別的變動風險。至於說其他的林林種種的政策性風險,都是無所謂的,並不實質性影響未來銀行股經營業績的穩定增長,無非 就是減緩或者說平滑一點增長率而已。
當 然,就目前來說,未來還存在著利率市場化這個最大的風險。不過,以我個人觀察,在未來的五年以內,我國銀行實行利率市場化的可能性小之又小。利率市場化是 個長期話題,在我國直接融資高比例、高儲蓄率並沒有實質性改變的情況下,在各類配套政策措施還不能實施的情況下,不太可能實行利率市場化。當然,假如有關 方面大腦發熱,強行實施利率市場化,那麼我們就只能臨時性賣出銀行股,以避免不確定性。
三,經營風險
就實質性風險來說,由於銀行經營的就是風險,所以,經營風險是最大風險。但是,在我看來,目前的銀行並不存在忽視風險的現象,甚至我覺得存在著經營者風險忍受度偏低的現象,何況有著銀監會這個嚴格的婆婆在替我們考慮風險,我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比如說目前市場人士談虎色變的融資平台風險,在我看來卻並不存在實質性風險。關於這個問題,國務院在2010年七月出台過一個文件,《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財政部、發改委、央行、銀監會四部委也出台了《地方融資平台清理細則》,其中的具體說法就是「新老劃斷」。納入清理核實範圍的融資平台公司是指2010年6月30日前,在此以前融資平台發生的債務假如地方政府無力歸還,將有中央財政負責;在2010年7月1日後發生的平台融資,將有地方政府與債權人或者說銀行負責。
對此,有關方面曾有過一個初步設想,對於2010年6月30日前發生的平台融資,假如地方政府無力歸還,銀行將進行掛帳處理,由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利息,在未來的發展中解決。
總而言之,由於我國的《行政法》禁止地方政府負債,所以地方政府的開銷將有中央財政負責,所以,地方政府債務就包含著國家信用。鑑於我國的債務水平比較低,所以,我們就沒什麼可擔心的。
還有什麼由於房價下跌50%給銀行帶來的風險問題,在我看來,只不過是有人為了吸引眼球罷了,不值一提。
四,市場風險
A,市場股價的上漲,需要形成賺錢效應,尤其是市值特別大又具備同質性的板塊。目前市場存量資金並不充沛,很難讓銀行這個巨無霸形成賺錢效應。
B,看銀行股過去一年來的交易,其實還是有著很多人抱著價值投資的念頭去買入的。可惜的是,最後的結果大多是割肉或微利出局,不能賺錢,逐漸冷卻了人們買入銀行股的熱情。
C,銀行股的負面因素太多,幾乎是市場上任何一條利空,都與銀行股搭界。股價的低迷,又進一步加強了人們的懷疑心理,所謂的惡性循環,是也。
D,目前的市場趨勢比較微妙,在資金緊張、缺乏增量資金的情況下,不排除銀行股繼續低迷甚至下跌。
E,以我小人之見,由於銀行股盤大勢滯,難以滿足老鼠倉獲利。
當然,以我這個套牢者來說,以上的市場風險並不是風險。奶奶的,民生銀行3元(復權價)都看見過了,難不成會下跌至3元以下?
銀行股未來經營業績增長的基礎是:
一,經歷了歐美金融風暴的衝擊以後,在高層刺激經濟發展的作用下,未來國民經濟發展健康、平穩、高速增長,銀行業不良貸款不會毀滅性提高。未來的七八年不發生經濟危機、金融危機及戰爭危機與政治危機。
二,未來七八年名義GDP年均增長不低於12%左右,其中,GDP年均增長8%左右,物價(CPI)水平增長4%左右。銀行信貸增長在此基礎上提高3個百分點左右,也就是信貸年均增長在15%左右。我們所關心的幾家銀行的增長將超過平均增長3個百分點左右。
三,在不考慮股權融資的情況下,銀行業未來8年的經營業績保持18%的年均增長,2018年的利潤是2011年的3.18倍,即按年末淨資產計算的淨資產收益率不低於15%。
四,目前銀行股價值低估,在未來提高一倍多,即提高至合理估值15倍市盈率左右。
五,證券市場在全流通的框架中保持平穩(慢牛,並不需要瘋牛)。
現在我就以民生銀行為例,列表毛估估一下民生銀行的未來情況:
附表一:民生銀行的未來毛估估 |
|
|
|||
年份 |
總股本 |
淨利潤 |
股利 |
市盈率 |
合理市價 |
|
億股 |
億元 |
元 |
倍 |
元 |
2008年 |
188.23 |
78.85 |
0.349 |
9.11 |
3.18 |
2010年 |
267.15 |
175.81 |
0.658 |
7.48 |
4.92 |
2011年 |
267.15 |
260.00 |
0.973 |
6.20 |
6.03 |
2012年 |
267.15 |
306.80 |
1.148 |
10.00 |
11.48 |
2013年 |
267.15 |
362.02 |
1.355 |
11.00 |
14.91 |
2014年 |
267.15 |
427.19 |
1.599 |
12.00 |
19.19 |
2015年 |
267.15 |
504.08 |
1.887 |
13.00 |
24.53 |
2016年 |
267.15 |
594.82 |
2.227 |
14.00 |
31.17 |
2017年 |
267.15 |
701.88 |
2.627 |
15.00 |
39.41 |
2018年 |
267.15 |
828.22 |
3.100 |
15.00 |
46.50 |
|
|
|
|
|
|
累計增長 |
|
218.55% |
218.55% |
142.10% |
671.20% |
年均增長 |
|
18.00% |
18.00% |
13.46% |
33.89% |
在附表一之中,並沒有考慮股權融資所帶來的攤薄效應,同時也沒考慮股權融資增加資本金以後帶來規模、利潤的額外增長。
2011年的盈利預測按照一季度*4.2倍處理,這個毛估估應該沒什麼問題的;以後的七年將按照年均增長18%處理。
如此,到了2018年,民生銀行的每股淨利潤將達到3元左右,假如市場給予合理估值的15倍市盈率,那麼股價就可以達到45元左右。差不多還有7倍的空間,年均收益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