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魅族MX4發布會進擊小米!回顧黃章與雷軍的四段戰爭史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02/145373.html

時光會改變一個人,黃章仍然沒有出現在魅族發布會,但國家體育館的舞臺上,當搖滾樂終止聲中公布MX4價格為1799元時,他內心已經從遠離喧囂的居士變成一個戰士。時光會改變一個人,就如當年中關村勞模雷軍,推倒所有安身立命的本領,All in移動互聯網創業大潮。

時光交錯,42天前雷軍在舞臺中心宣布“MIUI6即將發布,小米手機4售價1999”時,他仿佛站在移動互聯網浪潮之巔,宣布明年小米銷售額將高達1000億。
 

\互聯網永遠不缺破局者,此次的魅族“低價高配”模式直指小米,更重要的是以flyme系統,平臺級別地整合生態圈,用聯發科的CPU可謂一箭雙雕——既降低了機身成本,又為海量的國產手機移植flyme系統鋪平了道路,魅族播下了一顆爭霸的種子。

黃章已然出手。

國產手機爭霸時代已經拉開序幕,在還未成氣候的錘子手機之外,將來的一段時間將是小米與魅族的對決舞臺。

而這段恩怨,應該從黃雷二人還準備一起做手機說起。

有人問他對雷軍的看法

J.Wong:我並不怕他,只是惡心他。

雷軍推出紅米

J.Wong:也許更低下限才更引得關註,也許更無底線才更可能出位,成功往往需要不擇手段。但這不是我的追求,喜歡重口味的同學請你看清楚這是魅族論壇,請不要和蒼蠅一樣在此嗡嗡作響,哥想拍死你。

小米3發布

J.Wong:“買小米3的都是無腦屌絲”

小米推出Wifi共享功能

J.Wong:我就是這樣的上當的,不是我曾經教他,他懂個屁做手機。

......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黃章和雷軍是如此在意著對方。是什麽原因造成這樣的糾葛?引起雙方如此強烈的情感,排除搞基這個動機之外,他們有四段恩怨史:

1.雷軍曾經“拋棄”過黃章

黃章有句話是這麽罵雷軍的“我就是這樣的上當的,不是我曾經教他,他懂個屁做手機”,這句話背後藏著一段故事。當年雷軍決心開始追逐移動互聯網浪潮的時候,有考察過魅族,並準備入股魅族,在這期間雷軍與黃章討論了很長時間,但是雙方意見不能統一,還鬧出了矛盾,具體什麽矛盾雙方都沒有對外說明,反正這樁沒有完成的交易讓黃章很生氣,經常罵雷軍盜取商業機密,是個大騙子。

也許雷軍只是當時想做手機,與魅族接觸了一下,發現意見不合,自己做手機也不難,就自己幹了。但以黃章如此桀驁的性格,雷軍居然投資自己不成,還做了和魅族定位差不多的手機,不爽是必然的。

2.既生黃何生雷

說雷軍玩期貨,黃章也是喜歡玩期貨的主,魅族M8手機2007年年初就炒作,每隔一段時間就“曝光”一下,2008年10月才放出公測機,出售時,當初看起來牛哄哄的硬件,成本也就沒有當初那麽高了。這招也是後來小米屢試不爽的。

說到手機粉絲營銷,黃章才是鼻祖。早在他做MP3時期,他就號召用戶去各個論壇發帖,讓用戶憑借發帖鏈接在購買mp3時得到一定的實惠,當年水軍概念還未成型,黃章已經組織自己的用戶去成為自己最早的水軍。而後在開始做魅族手機時,黃章也開始打造自己的粉絲論壇,在魅族M9發售時,黃章甚至故意只在有限的幾家店發售,造成排隊擁堵,產生魅族熱銷的新聞。後來的小米,營銷手法本質與魅族相同。

甚至Show硬件參數的手法,兩人手法都一樣,當年黃章在《微型計算機》雜誌做廣告,就標榜魅族的MP3用了誰家的優質芯片,采用了優良的做工。現在的雷軍,也喜歡炫耀自己手機的“四核”與Fashion的外形。

黃章與雷軍,采用了相同的方式在做手機,但雷軍無疑在此前戰役中,商業運作,以及社會資源上更勝一籌。

3.小米vs魅族:這天下只能一家獨大?

合作不成,或許只是讓黃章“不爽”雷軍而已,但是當小米開始蠶食本來屬於魅族的地盤之後,黃章已經開始對雷軍恨得“咬牙切齒了”。

小米與魅族無論在手機概念,或是在用戶定位上都沒有太大區別,購買者都是追求高性價比的年輕群體。小米走的路與魅族何其相似,高配低價,強調用戶體驗,自己做系統,粉絲營銷......

可惜,中國不需要兩家相同的手機廠商。可以想象,如果當初雷軍投資了魅族,亦或是小米沒有出現,那麽魅族才應該是市值100億美金那一家手機廠商。雷軍把本來屬於黃章的成功給“截胡”了,你讓他怎麽能不恨。

雷軍解構了黃章的那一套手機玩法,然後根據自己豐富的資源,組合出了一套更加“接地氣”的玩法,最終迸發出了無比巨大的能量,成為中國本土手機的霸主。

相同的市場里只可能存在一家霸主,年輕群體想起“性價比高,用戶體驗好”的手機不再是魅族,而變成了小米——曾經的魅族被邊緣化了......

黃章本有可能一路大勝,站在移動互聯網大潮的巔峰,但現在這個名字是雷軍。

4.黃章的反攻號角

如果就此認輸,黃章的高傲也不會允許。

北京時間2014年16點39分,黃章高調入駐新浪微博,發了第一條微博:“大家好!我剛從火星回到地球,我將以最開放的心去包容,去接納這個世界。大家都知道我們營銷做的爛,從今天開始,我就要告訴更多人知道,除了小米手機之外,還有更好的魅族手機可以選擇。”一個小時粉絲暴漲至5萬多。

蟄伏魅族數年,春節期間,黃章突然在魅族論壇公布他將重回魅族。2月8日,黃章重回公司第一天,發布了內部演講,視頻迅速外傳,一改黃章之前低調的個性。黃章稱會為魅族引入投資,下一步目標是上市。2月9日傍晚,魅族科技預告第二天會有重磅消息,10日,魅族宣布MX3降價,頗有小米營銷的風格。

外界一直評價小米和魅族類似,魅族擁有向小米叫板的資本。黃章進駐微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小米隔空喊話,正式向雷軍宣戰,有趣的是,他第一個關註的人是雷軍的“宿敵”周鴻祎。

而這場戰役真正高潮的序幕,是沒有黃章的國家會議中心舞臺上,MX4宣布1799元比米4低200元,flyme系統布局生態。戰爭才剛剛開始......如《三體》中描繪的,當你走出黑森林,就要有被幹掉的覺悟。

i黑馬想起電影《矽谷海盜》里那段互相指責

“你偷走了我的東西!”

“我沒有,我們都有一個好鄰居,你拿走了電視機,卻不許我拿走音響?!”

他們的“鄰居”和學習對象,應該都是蘋果。

他們都憧憬著成為喬布斯,有著相同的信仰和創業理念,他們本來可以成為要好的朋友,他們也確實有過這麽一段時光,據說,當時黃章在魅族的辦公室里,專門在冰箱里凍著雷軍愛喝的可樂......

附上MX4與小米4的參數對比圖:

小米4配置

主屏尺寸:5寸

主屏分辨率:1920x1080像素

處理器:高通 驍龍801 2.5GHz

RAM:3GB

ROM:16GB/32GB

攝像頭:前置800萬像素,後置1300萬像素

網絡:移動3G(TD-SCDMA),移動TD-LTE,聯通2G/移動2G(GSM)

電池容量:3080mAh

價格:16GB版本1999元,64GB版本2499
 

魅族MX4配置:

主屏尺寸:5.36

主屏分辨率:1920x1152

處理器:MT6595八核處理器

RAM:2GB

ROM:16GB/32GB/64GB

攝像頭:後置2070萬像素

網絡:移動3G(TD-SCDMA),移動TD-LTE,聯通2G/3G/4G

電池容量:3100mAh

魅族MX4手機16GB僅需1799!

 

作者:韋物主義

來源:i黑馬, 轉載請註明出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521

讀書札記170724戰爭史(一) 文明戰爭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7/24/%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70724%e6%88%b0%e7%88%ad%e5%8f%b2%e4%b8%80-%e6%96%87%e6%98%8e%e6%88%b0%e7%88%ad/

讀書札記170724
戰爭史(一) 文明戰爭
掌門執筆

《戰爭史A History of Warfare》(1993) John Keegan
本書是論述戰爭的名著; 作為歷史學,它不是軍事史,而是文化史.

曾幾何時,普魯士戰略學家 克勞塞維茨(1781-1831) 著名金句:「戰爭是政治(或 外交)的延伸。」 一錘定音,成為現代 戰略學的前設與教條.***** 其實《戰爭論》的德文原文是這樣說的:「戰爭是 “政治交往”, 通過 “各種手段的混合”的延伸. 」,其意涵較一般英譯複雜微妙.
本書反對「克氏定論」, 先從歷史學角度指出其 謬誤和危險; 進而分析克氏思想的時代背境,討論其意義和影響; 最後,按照作者的哲學思維, 審視整部人類戰爭史,以探究戰爭行為的本質.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哲學〉
「克氏定論」具有一個未言明的 前提:此即 存在著 “國家”與 “國家的利益”, 政治家為了實現國家的利益,遂進行理性的謀劃.***** 而「戰爭」就是不同國家的政治謀劃無法妥協的時候, 最終訴諸的暴力形式.***

作者指出,克氏的戰爭觀念與人類久遠的歷史相抵觸. 事實上,戰爭比 國家、外交和謀略的出現早上幾千年, 戰爭幾乎和人類同樣古老. 人類在未有「政治」之前,已有了「戰爭」, 所以 戰爭不會是政治的延伸.*** 作者不失幽默地指稱,對某些好戰的部落文化來說, 搞不好 “政治才是戰爭的延伸”. 
然而「克氏定論」雖為謬誤,卻未可等閒視之. 道理就像 洛克的「社會契約論」前設:「國家的形成出於人民合作的意願.」一樣, 雖與歷史事實不符,卻開拓出「自由主義」政治哲學,成為現代政治組建的基礎理論. 故此,「克氏定論」也可看作是現代政治思潮在軍事層面的延伸.***

克氏思想的要害是指出「戰爭」應該服從於「政治利益」, 而 “無限制的戰爭行為” (例如大規模屠殺,甚或種族清洗.) 明顯不符合,甚至違反了交戰各方的政治利益, 因而應當加以遏止,或者起碼要規範化.*****

克氏及其後繼者按照上述思路,形構出現代
〈文明戰爭〉的諸多觀念和實踐.
根據啓蒙時代「理性主義」思潮, 人類深蒙神恩,根植理性,社會命定日趨文明,完善有序.「戰爭」遂被視為一種失序現象,是現階段無法避免的古遠社會的 “野蠻遺痕”. 既然無法免除,不如使之合法化.***(就像娼妓一樣?) 故此,政治家的任務就是建立規範和制度,達致減緩戰爭破壞力的目的.

「文明戰爭」的社會規範由相互對立的兩類人所確立:「和平主義者」和「攜帶武器的人」; 即禁止任何暴力行為的「平民」和 授權進行暴力行為的「專業人員 (軍人和執法者.)」.***** 平民(除消極自衛外)被剝奪所有進行暴力行為的 “權利” (歷史上主要形式為 復仇和武製自助.), 內部治安和國境防衛的責任委諸專業人員.
由於「和平主義者」們“手無寸鐵”,作為救濟, 就有必要為「攜帶武器的人」制訂極其嚴格的行為守則以防濫用.*** 反之,平民亦必須做到全面禁止持有武器,以免軍警遭到攻擊和暗算. 在於國家內部,這種做法可以透過立法和強制執行來達成, 其結果為國家壟斷一切暴力,社會呈現極度和平化.***

但在國家之間,由於欠缺強制執行機構, 無法防範或制止戰爭的發生. 經過十七世紀極其慘烈的「三十年戰爭」,西歐建立了由 多邊條約所保證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其作用為透過外交活動以抑止戰爭. 拿破崙一度毀壞了體系,「維也納會議」將之重建, 並達成了歐洲史上罕見的長時段和平. 該體系即為當今國際體系的原型.
維也納會議主張, 在 尊重絕對主權,程序外交,條約法律約束力等 國際法框架之內, 容許 “最大化伸張國家利益” .**** 該原則藉著犧牲弱國或少數族群的利益, 達致列強間的勢力平衡,以維持歐洲大面積和平.

克氏等軍事學家將維也納會議精神加以闡發, 力主「戰爭專業化」,使之與燒殺虜掠等 “強盜行為”清楚區分. (在於當時,弱國或少數族群的軍隊,如鼎鼎有名的 “哥薩克騎兵”, 其行逕劣於盜賊,極為克氏等強國正規軍人所不齒.) 專業化的前提是極嚴明的軍隊法紀, 下屬對上級的絕對服從.***
另外,針對各類型軍事活動, 制訂「全面性規範守則」, 設想戰爭依照嚴格確定的形式進行.*** (有如體育競技.) 包括 封鎖,陣地戰,散兵戰,突襲,偵察,巡邏和放哨等等, 每一項都有明確的規矩. 許多規範內容後來以「日內瓦協議」國際法形式敲定,成為現代戰爭的道德守則.***
文明戰爭還有一項有趣之處,就是假定「戰爭有始也有終」. 因此,「宣戰」和「投降」儀式均顯得極其隆重. 這樣做是為了將戰爭作為“失序時期”的 跨時度鎖定,有利於社會心理適應; 也暗示著戰爭不是常態,很快會結束,以緩和痛苦和絕望的情緒.

誰料克氏設想的這種完全服務於政治, 有秩序,知節制,能終結的理想型 “真正的戰爭”, 最終竟演化為兩場 “真正慘烈的戰爭”. 究其原由,克氏思想實難辭其咎.
〈現代士兵〉
維也納會議之後一百年, “一戰”開打, 1914年七月全歐約有四百萬軍人;八月參戰各國同時下達「總動員令」, 人數瞬間飆升至二千萬. 當時全歐適齡合格男子身上都懷著一張士兵証, 上面寫著如遇總動員,應到何處報到. 徵集處則早已預備好製服武器,和前赴戰場的交通工具…..
“壕溝戰”之慘烈空前絕後, 單「索姆河會戰」,英軍在數天內戰死五十餘萬人, 牛津劍橋學生停學參戰,三人去,一人不歸. 國家元氣重喪,史家論為大英帝國衰亡的起始點.

作者認為,這種前所未見的,無限制集體死亡狀況, 是由兩組現代軍事心理因素所造成:A軍隊作為 “國家利益” 的捍衛者,有 “義務”作出重大犧牲, 因而是 “可消耗的expandable”; B士兵被教育和集體訓練成去人性化的 “戰爭機器”, 能夠堅決執行戰鬥指令. 前者可明顯看到 克氏哲學的直接影響; 後者則源出於 普魯士陸軍精神, 是“現代士兵” 的特徵.***

現代士兵本質上不同於古代部落戰士,也不同於中世紀封建武士. 雖然同是攜帶武器的人,「戰士」是全體成年男子, 作戰是生活和習俗; 「武士」是少數菁英, 作戰是權利和榮譽; 「士兵」則是一般平民, 作戰是一種義務.*****
現代士兵的前身是封建時代的「步卒」, 經荷蘭兵法家 莫理士親王發明的「步操訓練法」重新塑造, 由瑞典天才將領 古斯塔夫國王首次帶上戰場, 最後在普魯士陸軍中定型. (請參閱《說史140707邪惡的步操》.)

「現代士兵」是捍衛“國家利益” 的工具,被陶鑄成堅決按照上級指令, 必要時甘願犧牲性命的行動者. 如果說「戰士」是自由人; 「武士」是貴族; 那麼「士兵」就是半奴隸.***
正是(邪惡的)「文明戰爭」製作了現代士兵, 並使軍隊成為國際政治的執行工具和籌碼.*** 這就是當今世上 “最文明,最強大的國家” 在和平時期卻保持一支威懾全球(包括盟友在內) 的軍隊的 “理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435

演說1708戰爭史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8/04/%e6%bc%94%e8%aa%aa1708%e6%88%b0%e7%88%ad%e5%8f%b2/

演說1708戰爭史
講者:掌門

《戰爭史A History of Warfare》(1993) John Keegan
本書是論述戰爭的名著; 作為歷史學,它不是軍事史,而是文化史.

曾幾何時,普魯士戰略學家 克勞塞維茨(1781-1831) 著名金句:「戰爭是政治(或 外交)的延伸。」 一錘定音,成為現代 戰略學的前設與教條.***** 其實《戰爭論》的德文原文是這樣說的:「戰爭是 “政治交往”, 通過 “各種手段的混合”的延伸. 」,其意涵較一般英譯複雜微妙.
本書從歷史學角度指出「克氏定論」的 謬誤和危險; 進而分析時代背境,討論其意義和影響; 最後,按照作者的哲學思維,審視整部人類戰爭史,以探究戰爭行為的本質.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哲學〉
「克氏定論」具有一個未言明的 前提:此即 存在著 “國家”與 “國家的利益”, 政治家為了實現國家的利益,遂進行理性的謀劃.***** 而「戰爭」就是不同國家的政治謀劃無法妥協的時候, 最終訴諸的暴力形式.***

作者指出,克氏的戰爭觀念與人類久遠的歷史相抵觸. 事實上,戰爭比 國家、外交和謀略的出現早上幾千年, 戰爭幾乎和人類同樣古老. 人類在未有「政治」之前,已有了「戰爭」, 所以 戰爭不會是政治的延伸.*** 作者不失幽默地指稱,對某些好戰的部落文化來說, 搞不好 “政治才是戰爭的延伸”. 
然而「克氏定論」雖為謬誤,卻未可等閒視之. 道理就像 洛克的「社會契約論」前設:「國家的形成出於人民合作的意願.」一樣, 雖與歷史事實不符,卻開拓出「自由主義」政治哲學,成為現代政治組建的基礎理論. 故此,「克氏定論」也可看作是現代政治思潮在軍事層面的延伸.***

克氏思想的要害是指出「戰爭」應該服從於「政治利益」, 而 “無限制的戰爭行為” (例如大規模屠殺,甚或種族清洗.) 明顯不符合,甚至違反了交戰各方的政治利益, 因而應當加以遏止,或者起碼要規範化.*****

克氏及其後繼者按照上述思路,形構出現代
〈文明戰爭〉的諸多觀念和實踐.
根據啓蒙時代「理性主義」思潮, 人類深蒙神恩,根植理性,社會命定日趨文明,完善有序.「戰爭」被視為一種失序現象,是現階段無法避免的古遠社會的 “野蠻遺痕”. 既然無法免除,不如使之合法化.*** 政治家的任務就是建立規範和制度,達致減緩戰爭破壞力的目的.

「文明戰爭」的社會規範由相互對立的兩類人所確立:「和平主義者」和「攜帶武器的人」; 即禁止任何暴力行為的「平民」和 授權進行暴力行為的「專業人員」 (軍人和執法者.).***** 平民(除消極自衛外)被剝奪所有進行暴力行為的 “權利” , 內部治安和國境防衛的責任委諸專業人員.
由於「和平主義者」手無寸鐵, 就有必要為「攜帶武器的人」制訂極其嚴格的行為守則以防濫用. 反之,平民亦必須做到全面禁止持有武器,以免軍警遭到攻擊和暗算. 在國家內部,這種做法透過立法和強制執行來達成, 其結果為國家壟斷一切暴力,社會呈現極度和平化.***

但在國家之間,由於欠缺強制執行機構, 無法防範或制止戰爭的發生. 經過十七世紀極其慘烈的「三十年戰爭」,西歐建立了由 多邊條約所保證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拿破崙一度毀壞了體系,「維也納會議」將之重建, 該體系即為當今國際體系的原型.
維也納會議主張, 在 尊重絕對主權,程序外交,條約法律約束力等 國際法框架之內, 容許 “最大化伸張國家利益” .**** 該原則藉著犧牲弱國或少數族群的利益, 達致列強間的勢力平衡,以維持歐洲大面積和平.

克氏等軍事學家將維也納會議精神加以闡發, 力主「戰爭專業化」,使之與燒殺虜掠等 “強盜行為”清楚區分. 專業化的前提是極嚴明的軍隊法紀, 下屬對上級的絕對服從.***
另外,針對各類型軍事活動, 制訂「全面性規範守則」, 設想戰爭依照嚴格確定的形式進行.*** 包括 封鎖,陣地戰,散兵戰,突襲,偵察,巡邏和放哨等等, 每一項都有明確的規矩. 許多規範內容後來以「日內瓦協議」國際法形式敲定,成為現代戰爭的道德守則.***
文明戰爭還有一項有趣之處,就是假定「戰爭有始也有終」. 因此,「宣戰」和「投降」儀式均顯得極其隆重. 這樣做是為了將戰爭作為“失序時期”的 跨時度鎖定,有利於社會心理適應, 並緩和痛苦和絕望的情緒.

誰料克氏設想的理想型戰爭, 最終竟演化為兩場極其慘烈的
〈不文明的戰爭〉.
維也納會議之後一百年, “一戰”開打. 1914年七月全歐約有四百萬軍人;八月參戰各國同時下達「總動員令」, 人數瞬間飆升至二千萬. 當時全歐適齡合格男子身上都懷著一張士兵証, 上面寫著如遇總動員,該到何處報到. 徵集處則早已預備好製服武器,和前赴戰場的交通工具…..
“壕溝戰”之慘烈空前絕後, 單「索姆河會戰」,英軍在數天內戰死五十餘萬人, 牛津劍橋學生停學參戰,三人去,一人不歸.

作者認為,這種前所未見的大規模死亡, 由兩組心理因素造成:A軍隊作為 “國家利益” 的捍衛者,有 “義務”作出重大犧牲; B士兵被教育和集體訓練成去人性化的 “戰爭機器”. 前者可明顯看到 克氏哲學的直接影響; 後者則源出於 普魯士陸軍精神, 是“現代士兵” 的特徵.***

克勞塞維茨論定「戰爭是政治的延伸。」,把戰爭的 控制權和責任交到政治家手上,而把 軍人的角色工具化.**** 將帥是 戰略和戰術家,制訂路綫圖並負責執行; 而士兵僅僅是 “可消耗的” 作戰資源,武器的一種類型.***
這種 “現代戰爭” 的職責分工極其危險,***** 軍事外行的國家領導人掌管高殺傷力現代戰爭機器的 “起動掣”,卻未能充份了解啟動的後果. 一旦發動了戰爭,機器進入狀態,政治家當即失去掌控, 而將帥則只知 “取勝”是唯一的 “設定目標”,士兵(牽連大量平民)遂被無節制地 “耗費”.

《戰爭論》如是說:「戰爭是迫使敵人服從我方意誌的暴力行為.」,目標是 “徹底勝利”,*** 即迫使敵人投降. 這界定了將帥的職責,就是在國際法框架之內, 不惜代價,貫徹求勝.
然而 “投降” 就和 “開戰” 一樣是政治行為, 屬於政治家而非軍事家的職權範圍.*** 於是,軍事家全權負責 “開戰”和“終戰” 之間的一切場地事務, 專註於以一種 純粹理性,專業無情的心態進行戰事. 如此,戰爭的流程沒法調節, 一味不可逆地激烈化,達致最終分出勝負.*** 「戰爭手段化」就是 “現代戰爭”和 “非現代戰爭” 的本質差異. 現代之前,戰爭尚且帶著濃厚的習俗色彩,尚且人性化.

更有甚者,自從 拿破崙發明了徵兵制和 “全面戰爭”, 戰爭成為傾全國之力進行的豪舉,不是全贏,即為全輸. 其結果是從「理性主義」出發,追求有秩序「文明戰爭」的做法, 卻達致了絕不理性,無限制的戰爭. 現代戰爭和古代戰爭其實同樣地 “不文明”.

作者審視整部人類戰爭史,以人類學手法導出
〈結論〉.
「文化是決定戰爭的首要因素. 」*****

作者將戰爭行為分成三個階段或類型:
A部族戰爭
前農牧時代,為了守護或搶奪採獵地盤而進行的部族間的戰爭. 也包括了非經濟性的, 以 “突襲” 或“群戰” 形式呈現的心理宣洩型集體暴力行為, 如獵頭,殺俘獻祭等風俗.
戰鬥責任由全體成年男性承擔, “成年禮”定義為 授權攜帶武器,成為「戰士」. 部族可能有戰鬥組織,但沒有專業戰鬥階層. 戰爭是種習俗 (可以是儀式化的,也可以很殘酷.),是種生活態度,與生態環境相適應.**** 文化上體現為 部族歧視(ie卑賤或妖魔化.) 和「血親復仇」.*** 對外族的仇視心態反過來促進和保証部族內的團結與和平.

B前現代戰爭
進入農牧時代,為了守護或爭奪水源耕地; 刼掠農產品和財富; 最後是為了 索貢和征服而進行的戰爭. 這種戰爭形式最終催生了帝國.***
農牧社會,尤其是定居的農耕社會, 內部階級分化,產生專業的戰鬥階層,即是「武士」或「貴族」. 戰爭專業化驅動了 武器,戰技(如方陣),戰略(如防禦性土木工程和 攻城策略)與及 軍事組織的演化. 在最極端的情況下,甚至轉換了社會結構.****

進入工業時代,社會組織高度精密化, 戰爭同步演化,成為
C〈現代戰爭〉.
現代戰爭一般發生於民族國家之間, 特徵是謀劃嚴密 (常設參謀部,強調後勤等.),全民參與.*** 職業軍人佔人口比例較低, 遇有重大戰事,徵召成年男子入伍. (至於何謂成年,可依據戰情需要任意界定. ) 戰爭取決於政治情勢;形式受到國際法約束.

現代戰爭追求 “決戰”,以定勝負的風格,出於政治需要, 卻起源於 前現代戰爭列陣對峙,正面交鋒的習慣戰法. 在於歐洲,這派作法可追溯至 古希臘的「重裝步兵方陣」, 後來傳入羅馬軍團,再輾轉傳至 日耳曼蠻族入侵者. 日耳曼人建立了 法蘭克和神聖羅馬帝國,改步兵為「重裝騎兵」.
重裝騎兵戰法迥異於遊牧民族的「輕裝騎兵」. 輕騎兵使用弓箭,遠距離作戰,不勝則走; 重騎兵使用槍矛劍斧,衝鋒陣,近身殺敵,不勝則死. 前者適應遊牧生活,勝者攫取牧地,敗者遠遁; 後者植基農業生態,爭奪水源耕地, 勝者全取,敗者滅族.*** 重製騎兵實質上只是利用了馬匹衝刺力量的重裝步兵, 甚至連衝鋒的時候也結成方陣. 其職能主要仍是守地,而非遠征.

及至近世,兵器數番變化, 強弓勁弩削弱了重騎兵的地位,槍炮則徹底將之葬送. 名叫「陸軍」的現代步兵復興,炮兵成為尖端兵種, 但並未改易列陣對峙,正面交鋒的習慣戰法. 遲至一戰的 機槍壕溝陣地戰,交戰雙方拒絕放棄舊習, 堅持正面衝鋒,造成超量傷亡. 到了二戰,戰爭立體化,舊文化消退, 雖則武器威力更大,戰綫更寬廣,但軍人傷亡總數反而不及一戰.

比較三種 “攜帶武器的人” : 部落「戰士」是全體成年男子, 作戰是習俗,生活的一種形式;「武士」是社會的少數菁英貴族, 作戰是為了身份地位(ie榮譽),是一種權利; 現代「士兵」則是一般平民, 被徵召入伍,作戰是一種義務.*****
比較三種戰爭:部落戰爭最有自動調節能力,人類學家甚至視之為某種生態平衡程序. 傷亡可以控制,一般不會導致集體滅絕, 有時更流於儀式化,殺傷甚稀. 前現代戰爭已然高度專業化,破壞力大增, 但戰鬥原則上限於貴族,平民作為 “可爭奪資源” 而受到保存. 現代戰爭是政治手段,全民投入,舉國若狂, 因而最不文明,殺傷最烈, 所以應該施加最大的國際關註和控制.

《戰爭史A History of Warfare》(1993) John Keega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927

讀書札記170731戰爭史(二) 不文明的戰爭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7/31/%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70731%e6%88%b0%e7%88%ad%e5%8f%b2%e4%ba%8c-%e4%b8%8d%e6%96%87%e6%98%8e%e7%9a%84%e6%88%b0%e7%88%ad/

讀書札記170731
戰爭史(二) 不文明的戰爭
掌門執筆

〈不文明的戰爭〉
克勞塞維茨論定「戰爭是政治的延伸。」一錘定音,把戰爭的 控制權和責任交到政治家手上,而把 軍人的角色工具化.**** 將帥是 戰略和戰術家,制訂路綫圖並負責執行; 而士兵僅僅是 “可消耗的” 作戰資源,武器的一種類型.***
這種 “現代戰爭” 的職責分工極其危險,***** 軍事外行的國家領導人掌管高殺傷力現代戰爭機器的 “起動掣”,卻未能充份了解啟動的後果. 一旦發動了戰爭,機器進入狀態,政治家當即失去掌控, 而將帥則只知 “取勝”是唯一的 “設定目標”,士兵(牽連大量平民)遂被無節制地 “耗費”.

《戰爭論》最為後世引用的段落如是說:「戰爭是迫使敵人服從我方意誌的暴力行為.」,目標是 “徹底勝利”,*** 即迫使敵人投降.(很多時候要 “無條件投降”.) 這界定了將帥的職責,就是在國際法框架之內(體現為日內瓦公約.), 不惜代價,貫徹求勝.
然而 “投降” 就和 “開戰” 一樣是政治行為, 屬於政治家而非軍事家的職權範圍.***(將帥有權決定戰役的投降,但無權決定戰爭的投降.) 於是,軍事家全權負責 “開戰”和“終戰” 之間的一切場地事務, 專註於以一種 純粹理性,專業無情的心態進行戰事. 如此,戰爭的流程沒法調節, 一味不可逆地激烈化,達致最終分出勝負.*** 「戰爭手段化」就是 “現代戰爭”和 “非現代戰爭” 的本質差異. 現代之前,戰爭尚且帶著濃厚的習俗色彩,尚且人性化.

更有甚者,自從 拿破崙發明了徵兵制和 “全面戰爭”, 戰爭不再僅只貴族或職業軍人的賭命遊戲, 而是傾全國之力進行的豪舉,不是全贏,即為全輸. 其結果是從「理性主義」出發,追求有秩序「文明戰爭」的做法, 卻達致了絕不理性,無限制的戰爭. 兩次世界大戰 和冷戰 “核軍備競賽” (幸運地未釀成滅絕災難.) 俱為昭昭例証, 現代戰爭和古代戰爭其實同樣地 “不文明”.

作者論証了戰爭深沈的 “不理性本質”, 再回頭審視整部人類戰爭史,以探究此種古遠行為的意義, 最後以人類學手法導出
〈結論〉.
「文化是決定戰爭的首要因素. 」***** (看起來很 “反克努塞維茨”. )

作者將戰爭行為分成三個階段或類型:
A部族戰爭
前農牧時代,為了守護或搶奪採獵地盤而進行的部族間的戰爭. 也包括了非經濟性的, 以 “突襲” 或“群戰” 形式呈現的心理宣洩型集體暴力行為, 如獵頭,殺俘獻祭等風俗.
戰鬥責任由全體成年男性承擔, “成年禮”定義為 授權攜帶武器,成為「戰士」. 部族可能有戰鬥組織,但沒有專業戰鬥階層. 戰爭是種習俗 (可以是儀式化的,也可以很殘酷.),是種生活態度,與生態環境相適應.**** 文化上體現為 部族歧視(ie卑賤或妖魔化.) 和「血親復仇」.*** 對外族的仇視心態反過來促進和保証部族內的團結與和平.

B前現代戰爭
進入農牧時代,為了守護或爭奪水源耕地; 刼掠農產品和財富; 最後是為了 索貢和征服而進行的戰爭. 這種戰爭形式最終催生了帝國.***
農牧社會,尤其是定居的農耕社會, 內部階級分化,產生專業的戰鬥階層,即是「武士」或「貴族」. 戰爭專業化驅動了 武器,戰技(如方陣),戰略(如防禦性土木工程和 攻城策略)與及 軍事組織的演化. 在最極端的情況下,甚至轉換了社會結構.****
最顯著的例子包括: a重裝步兵方陣戰法使 古希臘奴隸主們(ie武士) 成為「公民」(階級), 構築了 “雅典式「民主」”(社會結構).
b青銅時代極其昂貴的戰車裝備使 (赫梯人和 春秋中國的)「戰車手」成為地主貴族, 構築了古代 “封建主義”.
c中世紀西歐的重裝騎兵戰法同樣地構築了更精緻的封建社會.

進入工業時代,社會組織高度精密化, 戰爭同步演化,成為
C〈現代戰爭〉.
現代戰爭一般發生於民族國家之間, 特徵是謀劃嚴密 (常設參謀部,強調後勤等.),全民參與.*** 職業軍人佔人口比例較低, 遇有重大戰事,徵召成年男子入伍. (至於何謂成年,可依據戰情需要任意界定. ) 戰爭取決於政治情勢;形式受到國際法約束,如首段所述.

現代戰爭追求 “決戰”,以定勝負的風格,出於政治需要, 卻起源於 前現代戰爭列陣對峙,正面交鋒的習慣戰法. 在於歐洲,這派作法可追溯至 古希臘的「重裝步兵方陣」, 後來傳入羅馬軍團,再輾轉傳至 日耳曼蠻族入侵者. 日耳曼人建立了 法蘭克和神聖羅馬帝國,改步兵為「重裝騎兵」, 整個社會順應戰爭技術沿革,重塑為「封建主義」. (這可視為 “政治是戰爭的延伸” 的例子.)

重裝騎兵戰法迥異於遊牧民族的「輕裝騎兵」. 輕騎兵使用弓箭,遠距離作戰, 不勝則走,態度務實; 重騎兵使用槍矛劍斧,衝鋒陣,近身殺敵, 重視榮譽,不勝則死. 前者適應遊牧生活,勝者攫取牧地,敗者遠遁; 後者植基農業生態,爭奪水源耕地, 勝者全取,敗者…..滅族.*** 重製騎兵實質上只是利用了馬匹衝刺力量的重裝步兵, 甚至連衝鋒的時候也結成方陣. 其職能主要仍是守地,而非遠征.

及至近世,兵器數番變化, 強弓勁弩削弱了重騎兵的地位,槍炮則徹底將之葬送. 名叫「陸軍士兵」的現代步兵復興,炮兵成為尖端兵種, (克氏正好誕生於此時刻.) 但並未改易列陣對峙,正面交鋒的習慣戰法.
遲至一戰的 機槍壕溝陣地戰,交戰雙方仍因拒絕放棄舊習, 堅持正面衝鋒,造成超量傷亡. 到了二戰,戰爭立體化,舊文化消退, 雖則武器威力更大,戰綫更寬廣,但軍人傷亡總數反而不及一戰.

比較三種 “攜帶武器的人” : 部落「戰士」是全體成年男子, 作戰是習俗,生活的一種形式;「武士」是社會的少數菁英貴族, 作戰是為了身份地位(ie榮譽),是一種權利; 現代「士兵」則是一般平民, 被徵召入伍,作戰是一種義務.*****

比較三種戰爭:部落戰爭最有自動調節能力,人類學家甚至視之為某種生態平衡過程. 傷亡可以控制,一般不會導致集體滅絕, 有時更流於儀式化,殺傷甚稀. 前現代戰爭已然高度專業化,破壞力大增, 但戰鬥原則上限於貴族,平民作為 “可爭奪資源” 而受到保存.
現代戰爭是政治手段,全民投入,舉國若狂, 因而最不理性,最不文明, 所以應該施加最大的國際關註和控制.

《戰爭史A History of Warfare》(1993) John Keega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9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