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公布了第二季度的交付量,要知道特斯拉只有在宣布壞消息的時候才會選擇在周日晚上,也是為了淡化市場反應。過去三個月,特斯拉股價已經累計下跌超過13%,目前在216.5美元。
數據顯示,特斯拉今年二季度一共生產了18345輛車,不過僅僅交付了14370輛,這離特斯拉設定的17000輛的目標還差了不少,這也是該公司連續第二個季度不及預期。在二季度已經交付的車輛中,包括9745 輛Model S 和4625 輛Model X, Model S的交付量急劇下滑了22%。
這樣令人揪心的數據不僅意味著特斯拉很可能今年完不成銷售目標,也暗示了特斯拉要想成為主流汽車制造商,必須正確解決生產和技術上還面臨的一些問題。
特斯拉此前還表示,今年下半年的銷量希望達到5萬輛,但是現在看來,今年前兩個季度加起來的銷量不到3萬輛,即使下半年完成目標,全年銷量也只能是非常勉強地達到預期。
不過特斯拉把二季度交付不及預期歸咎於二季度末的銷售訂單集中爆發。特斯拉在聲明中稱:“二季度接近尾聲時候的訂單數量達到5150輛,這部分客戶我們只能在三季度來完成交付。”公司還表示,二季度的產量是每周2000輛,三季度將達到每周2200輛,到了四季度的每周產量將達到2400輛。
對此,高風咨詢董事總經理,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羅威(Bill Russo)對第一財經表示:“特斯拉對於交付量不及預期是由於大量的汽車還在交付中的的說法可能是真實的,但是這些應該是能夠被預知的。”他還表示,特斯拉雖然在技術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公司的運營仍然像一家創業公司,很多規則和管理還無法像成熟的企業那樣有序,比如公司容易把自己的預期設定得過高而達不到,從而對金融市場產生影響。“馬斯克的創業理想之遠大很多時候是特斯拉的能力還未能所及。”羅威表示。
而這項數據也可能是特斯拉CEO Elon Musk(埃隆·馬斯克)最不想看到的。近期他麻煩不斷,首先是上個月想要以28億美元收購太陽能光伏企業SolarCity受到了很多投資者的反對,前兩天特斯拉5月份的致命車禍又被曝光,這也直接導致特斯拉推遲發布輔助駕駛系統Autopilot的更新版本。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已經對特斯拉25000輛Model S汽車的Autopilot系統展開調查。
Autopilot系統是特斯拉實現汽車全自動駕駛的關鍵核心技術之一,它能使車輛可以在車道中自動行駛,保持一定的速度,司機將不必操作油門、剎車和掌握方向。特斯拉方面曾表示,Autopilot是目前為止道路上最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
今年稍早,特斯拉推出了入門級的電動車版本Model 3,稅前首價3.5萬美元起獲得了37.3萬輛的訂單。Model 3將於明年晚些時候量產。
最新的數據也令市場吃驚。因為今年5月份,馬斯克還公開表示,到2018年,特斯拉目標是制造50萬純電動汽車,到2020年,生產將翻番達到100萬輛。
現在,擺在特斯拉面前的一條路是:放棄半自動駕駛功能,與谷歌等互聯網巨頭合作進入“全自動無人駕駛”的終極研究。
近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一輛Model S在Autopilot自動駕駛模式下,撞上了一輛重型卡車,不幸的車主當場死亡,這起事故成為特斯拉首例致死事故,美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委員會(NHTSA)宣布對特斯拉Model S系列汽車開展調查,尤其是Autopilot駕駛輔助功能的設計和性能,如果是車型問題,數萬輛汽車將被召回。
都是半自動駕駛惹的禍?
特斯拉事故,讓其半自動駕駛模式受到各界質疑。
特斯拉Autopilot自動駕駛功能的理論依據是:在有司機監督的情況下啟用,Autopilot能減少司機的操作負擔,相對於純手動駕駛從統計意義上帶來更好的安全性。然而,佛羅里達慘案表明,眼下半自動駕駛恐怕並不是一個好主意,這一技術在某些極端天氣、地形和環境中還存在著缺陷。
事實上,有一些自動駕駛玩家從一開始就否定了特斯拉人為主、成為輔的“半自動駕駛模式”。
無人駕駛汽車的先行者,谷歌研發的最新無人駕駛汽車完全沒有方向盤和制動踏板,並努力爭取政府給沒有方向盤的汽車道路權。不需要人做任何監督和操作的“全自動無人駕駛”是谷歌想要做的事情。谷歌最初的思路與特斯拉一致,一般情況讓汽車自動駕駛,緊急情況將汽車控制權移交給用戶,方向盤和剎車派上用場。然而,如果一個用戶習慣了自動駕駛,再重新獲得駕駛權時,往往會放松警惕,進而出現事故。在人與機器之間不斷切換的自動駕駛,隱藏著更大的風險。
中國無人車玩家百度,與谷歌做出了一致的選擇,百度希望能夠實現全自動無人駕駛。
近日,百度CEO李彥宏在法國一個技術大會演講中提到百度做自動駕駛的初衷和理念。全世界每年有超過120萬人死於與交通相關的事故中,在中國,交通事故是致傷、致亡的“第一殺手”,交通事故率不僅居高不下,每天就有500多人死於交通事故,其帶來的經濟損失更是不計其數。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的交通事故,94%由人為錯誤導致。百度希望基於人工智能、高精地圖、大數據等技術,讓無人車完全擺脫人類,無需人類監督,進而將交通事故大幅降低,拯救更多生命。
百度是無人車的後來者,速度卻比谷歌更快。其已成立自動駕駛事業部,給無人車設定了2018年商用、2020年量產的時間表。在和蕪湖、上海汽車城簽約合作之後,百度已與烏鎮旅遊進行戰略合作,雙方將在烏鎮道路上實現全自動無人駕駛。百度的目標是先實現高速公路上的全自動駕駛,然後再嘗試與某些城市合作在特定道路實現全自動駕駛,爭取世界上第一個無人駕駛城市出現在中國。
美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委員會(NHTSA)將自動駕駛分為四個級別,特斯拉的“半自動駕駛”屬於LEVEL2,完全無需人類監督的自動駕駛,屬於LEVEL4。谷歌和百度的目標都是LEVEL4的自動駕駛,百度與烏鎮的合作,同樣是實現LEVEL4。在特斯拉遭遇致死事故之後,LEVEL4或將成為傳統車廠、互聯網巨頭和新興汽車品牌的一致方向。長遠來看,最安全的將是全自動駕駛汽車,即無人汽車。更長遠來看,如果道路上所有汽車都是無人駕駛汽車,整體交通安全系數將會被提高數倍,這需要城市管理部門與科技和汽車公司通力合作,打造無人駕駛城市。
特斯拉為何不做全自動無人駕駛?
特斯拉堅持認為,半自動無人駕駛從統計學上更加安全,姑且相信這一統計結果。然而,對於汽車而言,只要有一起因為汽車功能而不是人為因素而導致的嚴重事故,都足以讓用戶敬而遠之,政府監管部門也不會坐視不管。在佛羅里達慘案之後,特斯拉Autopilot自動駕駛模式將讓用戶心有余悸,車主可能要為自己買更昂貴的保險才敢嘗試這一看上去很炫酷的功能。
特斯拉為什麽不做全自動無人駕駛?
對於特斯拉而言,其就像iPhone一樣,不斷升級換代,每一代都需要亮點功能。Autopilot自動駕駛模式快速上馬,一大動因就在於它追求新的賣點,未能找到隱藏的算法缺陷表明其測試是不足的。傳統車廠創新很少,核心原因就是它們抗拒風險,汽車引入任何新的元素都要經過嚴格而充分的測試,而特斯拉在這方面激進得多,除了Autopilot功能的問題還,還遇到了全景天窗功能帶來的漏水發黴問題。全自動駕駛短期內技術還不足以成熟到全面商用,特斯拉等不及。
還有一個原因是,全自動無人駕駛技術,相對於半自動駕駛而言,需要更強的技術支持。半自動駕駛學名是ADAS(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t System)即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已成為許多傳統汽車的可選配置,只不過傳統汽車只會將這個功能用在定速巡航、自動跟車上,而特斯拉卻將這一老派技術用在了自動駕駛上。
要實現真正的自動駕駛,需要人工智能、高精地圖、智能決策系統,還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這些正是谷歌、百度這些互聯網公司擅長之處,特斯拉有心無力。技術對於無人車有多重要?李彥宏說得更加直白:“無人車是帶輪子的電腦,可以實現司機能做的事情,能夠看得明白,聽得到,能夠理解,並且處理大量的數據;它的意義甚至超出了互聯網。”
谷歌是無人駕駛汽車的探路者,百度則是中國最積極的玩家,兩者的共同點是:都是走搜索引擎出身,而搜索引擎本身就是強人工智能屬性的互聯網產品,這兩家公司均是技術驅動,都在大力投資深度學習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術,並且,它們的地圖業務分別在全球和中國市場穩坐頭把交椅。正是這些共同點,使得兩家在自動駕駛上走上了同一條道路:追求“全自動無人駕駛(LEVEL 4)”。
現在,擺在特斯拉面前的一條路是:放棄半自動駕駛功能,與谷歌等互聯網巨頭合作進入“全自動無人駕駛”的終極研究,這也是傳統車廠的選擇,例如百度首款無人車就由百度與寶馬合作研發。特斯拉是堅持自己的半自動駕駛道路,還是選擇互聯網巨頭們親睞的全自動駕駛,很快就會有答案。
在三菱造假風波後,日產火速買下該公司股權,除了補強技術,也是為了因應IT時代轉型需要,未來車市,正走向「千萬輛」和「兩百萬輛」兩極發展。 三菱汽車油耗數據造假問 題,日產汽車快速救援,以二千三百七十三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七百六十二億元)買進其三四%股權,納入集團版圖。 為什麼日產要追求擴大規 模?《日經Business》採訪小組與理特管理顧問公司(Arthur D.Little Japan)針對二〇一五年及二〇〇五年全球汽車銷售數據,分析汽車大廠的市場規模與收益性,發現各車廠正朝向爭取世界籠頭寶座的「一千萬輛俱樂部」,或聚焦特定市場、著重小規模高收益的「兩百萬輛俱樂部」這兩極化發展。 前者有豐田汽車、福斯汽車等;後者則有富士重工業、馬自達及寶馬(BMW)等。中型規模的車廠中,除了在中國和新興市場快速成長的現代汽車,以及為了改善財務而解除和馬自達資本合作的福特,其餘營業利益率都很低迷。 千萬俱樂部: 銷量夠大,才有本錢搞研發日產閃電救援三菱的動作,市場解讀為日產與同聯盟的雷諾(Renault)想要聯手擠進一千萬輛俱樂部。 為什麼是一千萬輛?在戴姆勒和克萊斯勒合併、雷諾入主日產等全球汽車產業大風吹的一九九〇年代,當時決定生死存亡的條件是「四百萬輛」。 其實門檻提高的理由很清 楚,一九九〇年全球汽車銷售量為四千三百萬輛,二〇一五年估已突破九千萬輛,先進國家市場成長雖然趨緩,但是過去比重不到一成的新興國家市場,現在已超過五成。 不過,想在中國、東協及南美等成長中的市場提高市占率可不簡單,不僅各有市場特性,環保規定也都不同,所以光是要增加車種與引擎類別,就必須挹注更多的研發經費。 能夠推動全方位技術開發的銷售門檻就是二千萬輛」。 唯有同時擁有多品牌,才能有完整的產品線,也才能靠規模 經濟提升研發與生產 的效率。達到這個條件的企業,才能在全球擴張市占率,無畏特定市場的波動,享有穩定的收益。 豐田計畫在二〇一七 年度,全球銷售目標要達到一千零十五萬輛, 雖然該公司社長豐田 章男不斷強調「不追求 擴大規模」,卻同時與馬自達合作,又將大發汽車納為子公司,積極與其他公司結盟。 由於環保意識抬頭, 車市有快速移往電動 車的趨勢,豐田汽車已 宣布將在二〇五〇年以 前,將燃油汽車比重降為零。 用於電動車的電池 與馬達,和傳統的汽車零組件相比,更能發揮「規模經濟」的效益,一千萬輛表示全球市占率約八%至一〇%。在智慧型手機市場上,三星和蘋果稱霸,電視市場則有三星與LG 分占鼇頭,他們分別有大約八%王二五%的市占率:相較之下汽車業雖然不容易像電子業一般形成寡占市場,但今後將會有很大的不同。 今年三月特斯拉(Tesla)發表了首款大量生產的電動車Model 3,隨後又與松下電器(Panasonic)合作,成立大型電池工廠「Gigafactory」,充分表現出稱霸市場的企圖心。 兩百萬俱樂部: 提高附加價值,品牌才有力另一方面,「兩百萬輛俱樂部」則繼續採取專注於特定領域以提升附加價值的策略。 例如富士重工業開發了可減少追撞的行車安全輔助系統EyeSight,馬自達的環保柴油引擎技術以及寶馬和賓士等,在在都凸顯了獨特的品牌力。 但是理特管理顧問公司合夥人鈴木裕人表示:「不隨各市場特性推出限定商品,只以單一產品線銷售全球的話,極限就是兩百萬輛。」同時也很難獨立研發生產自動駕駛汽車和電動車,必須委託其他規模較大的車廠。因此雖然 三菱爆發油耗數據造假事 件,由於其在亞洲市場的銷售頗有所獲,日產還是願意將其納入版圖。 過去汽車產業首重規模 經濟,致力在零組件和原 材料方面降低採購成本、 提升開發能力,但是今後產業生態將大大改變。 根據英國市調公司 SBD報告,到了二〇二〇年,全球聯網汽車的 規模將是二〇一五年的三 倍,達八千四百九十萬輛。一旦汽車可連線上網,IT產業的應用機會也隨即增加,全球IT大廠當然不可能忽視這個成長市場。 新競爭門檻:車聯網 與IT廠合作,共尋出路諾基亞(Nokia)旗下的地圖服務公司Here,全球市占率第一,當二〇一五年四月,諾基亞宣布出售Here時,眾多IT 大廠紛紛摩拳擦掌準備收購。 臉書、優步(Uber)、百度等無不企圖讓自家企業的服務內容能與車聯網沾上邊,以期推出前所未有的創新服務。 但是同年八月,該公司被德國汽車聯盟(奧迪、寶馬、戴姆勒)收購,根據寶馬的高層表示,寧願與競爭對手合作也要買下Here的理由就是「為了不讓Here落入非汽車業者的手中,更不可以讓Here離開歐洲。」Here的收購案,凸顯汽車業者與IT業者的正面對立。然而對立是無益的,想爭奪車聯網市場,提供硬體的車廠與提供軟體服務的IT業者必須相互合作才行。終於,近半年來這種合作關係越來越明顯。 例如今年一月福特與亞馬遜(Amazon)宣布合作,通用汽車也發表將出資五億美元投資叫車軟體服務公司Lyft;豐田則宣布擴大與微軟合作,成立Toyota Connected事業,保管並分析從汽車蒐集到的數據。緊接著五月份,Google宣布與飛雅特克萊斯勒(FCA)集團合作,福斯則注資以色列的叫車服務公司Gett,豐田與優步合作等,各種新夥伴關係應運而生。 IT企業著眼的,是汽車大廠銷售規模,以及之後顧客駕車產生的大數據,所以叫車服務龍頭優步會與「一千萬輛俱樂部」的豐田合作,可想而知。 此外,也有生力軍準備奇襲。例如中國上海汽車集團在四月宣布與阿里巴巴合作,準備進軍自動駕駛汽車市場。雖然中國汽車業在硬體技術上位處劣勢,但只要獲得本國大型IT企業的加持,相信也能在市場上嶄露頭角。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與叫車服務的普及,不買車的消費者將急增,汽車業的經營模式也將大幅改變。究竟車廠會變成賣硬體給IT企業的承包商?還是蛻變為提供嶄新服務的業者?不久的將來將見分曉。(Nikkei Business(c)2016 Nikkei Business Publications,Inc) |
最近,特斯拉因無人駕駛事故等陷入了輿論的漩渦,其首席執行官“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日子不太好過。外界眾說紛紜,面臨媒體質疑,馬斯克又不淡定了。創造過諸多歷史的“鋼鐵俠”自然有他猖狂的理由,但“口無遮攔”的回擊並不是一個被眾人推上神壇的領軍人物面對輿論時的聰明態度。
諸事不順,媒體的聲音或許“惹毛”了本就煩心的馬斯克。
先是特斯拉收購Solarcity一事引起眾多投資者的不滿,兩家本是虧損的大公司進行並購的行為似乎無人看好,一些媒體甚至以“扯淡”來形容。隨後以引領世界創新的無人駕駛技術著稱的電動汽車特斯拉發生兩起車禍事故,特斯拉自動駕駛技術因而慘遭媒體質疑,《財富》雜誌更是以長篇大論進行抨擊。雪上加霜的是,特斯拉第二季度的交付量數據也不盡人意,“奪命車型”銷量受挫,與預期差距明顯,再次“失約”。
“鋼鐵俠”口出怒言
“胡說八道(BS)。”針對《財富》報道特斯拉有嫌疑故意隱瞞無人駕駛車禍,並在車禍後悄悄售股票套現一事,馬斯克在微博上給出了這樣一個直言不諱的回應,他甚至稱其為“反特斯拉陰謀論”。
5月7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條高速公路上,發生了一場開啟特斯拉Model S自動駕駛模式下的奪命車禍。事發八周後,即6月30日,特斯拉才向公眾披露了此事。而在事發後的第九天(5月16日),特斯拉將事故信息告知了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簡稱“NHTSA”),但直到5月18日,NHTSA才對該起事故展開調查。也正是在這一天,特斯拉及其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聯手拋售了價值20億美元股票,售價為215美元/股。對此,美國《財富》雜誌撰文質疑,認為特斯拉故意隱瞞車禍,並在車禍後悄悄售股套現。
《財富》的質疑點燃了馬斯克的怒火,他在推特上炮轟到:“是的,它對你而言是重大消息,這樣一篇胡說八道(BS)的文章能夠增加你們的廣告收入。但對特斯拉來說並不是重大消息,市場已經證明了一切。”對此,國際領先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高盛集團(Goldman Snachs)董事會成員BillGeorge抨擊了馬斯克的言論,他認為車禍事故十分重要,投資者有權知曉。
而特斯拉方面對車禍事故卻表現出一副無所謂的狀態:“特斯拉認為,該公司自身以及其它任何汽車制造商都沒有必要向公眾披露每起車禍的詳情,當然特斯拉也沒有必要披露公司旗下汽車發生車禍的細節。我們開展業務工作,是在這些調查工作之前,而且與調查結果並無任何關系。”
“一個公司的CEO在處理產品造成亡命事件時,應當充滿人性的憐憫之心,表達出處理事件的能力和信心。但馬斯克及特斯拉方面並非如此,他更多表達出的是帶有怒火的辯護。”伯恩斯坦危機管理公司的創始人伯恩斯坦(Janathan Bernstein)對馬斯克的回應這樣評論道,並指出這不是正確的做法,會對特斯拉汽車電動公司產生不利的影響,其他公司的負責人應當引以為鑒。
盡管這場奪命車禍調查結果還未水落石出,馬斯克卻表示這次奪命車禍歸因於統計數據顯示下不可避免的結果,“每年有130萬人死於車禍事故,而自動駕駛模式下的特斯拉目前為止只發生了一起車禍,不過是一場車禍,人們就開始譴責自動駕駛是不安全的。”他一再強調無人駕駛技術的相對安全性,正如他去年所提到的那樣:“如果自動駕駛被廣泛應用,每年將會拯救50萬人的生命。”
對此,一家危機管理公司的負責人表示:“如果做不到第一時間公開信息的話,那麽請閉嘴。”
做不了好公關
與《財富》雜誌唇槍舌戰的余熱還未褪去,《印度時報》就援引彭博社刊登了一篇《馬斯克的特斯拉電動車是如何可能地殺死了火烈鳥》的報道。報道稱,由於鋰礦物質的增加,智利沙漠上鹹水湖的面積在逐步縮小,而這些鹹水湖正是火烈鳥的棲息地。特斯拉電動車應用的是鋰電池,因此可能是殺死火烈鳥的兇手。
這一次,馬斯克給出的回應更加“有趣”。他轉載了這篇報道,並在Twitter上回應道:“當然是因為我討厭火烈鳥……(也許今後我會在吃沙拉時少吃點兒火烈鳥蛋)。”對此,有人揣測,也許馬斯克是在試圖諷刺。也有人在Twitter上回道:“該死,這跟火烈鳥有什麽關系(拿它撒什麽氣)。”
也許是“車”紅是非多,特斯拉總是被卷入輿論的漩渦,但馬斯克似乎永遠學不會淡定,這大概就是他的“風格”。早在三年前,馬斯克就曾就《紐約時報》一篇試駕負面評論有過高調回應,稱其是“假文”,並稱寫該篇報道的記者違反職業道德。
對此,《福布斯》直接指出特斯拉CEO不擅長公關,並建議:“特斯拉公司應該保持沈默。每一位車主都清楚,一輛車,或者說任何一輛車都會因一些或大或小的毛病拋錨並需要維修服務。消費者想要看到的是一家願意承認錯誤並積極主動地彌補錯誤的公司。”
更早之前,特斯拉還曾將英國廣播公司BBC旗下的汽車節目《Top Gear》以“惡意誹謗”罪名狀告法庭,原因是後者質疑特斯拉Roadster電動跑車的續航里程,特斯拉以敗訴告終。
據海外媒體報道,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正對美國特斯拉公司展開調查,以判定該公司是否未及時披露一輛特斯拉自動駕駛汽車遭遇致命車禍的行為,並因此違反了美國證券法。
一輛Model S型特斯拉自動駕駛汽車曾於5月7日在佛羅里達高速公路上與一部卡車相撞,當時坐在駕駛位置的40歲特斯拉車主Joshua Brown因此喪生。隨後,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已經開始對25000輛Model S展開初步調查。對於特斯拉並未將這起車禍向投資者及時進行公開披露,特斯拉發言人在一份聲明中表示,5月7日的那起事故並不需要向投資者公開披露。特斯 拉當時還指出,這次致命車禍是Model S系列汽車自動駕駛功能激活使用行駛1.3億多英里過程中遇到的第一起致命事故,而全世界平均每6000萬英里行程就會發生一起致命車禍。
據悉,SEC正在就特斯拉是否應當將上述交通事故作為一個“重大”事件對外公開披露而展開調查。不過,SEC的調查目前尚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可能 不會引發監管機構的任何執法行動。有美國證券專家表示,對於5月7日的事故是否足夠“重大”從而要求公司進行披露,目前並沒有明確的標準,但在特斯拉此次 調查中,這個問題顯得較為複雜,因為該公司一直大張旗鼓地推廣無人駕駛技術,為此投資者也競相買入特斯拉股票。
有海外媒體還爆料,特斯拉及其首席執行官馬斯克隱瞞致命車禍重要事實長達八周,期間公開發行總額20億美元的股票。對此,馬斯克認為,海外媒體將特斯拉和他本人出售股票與車禍事件聯系起來是錯誤的。此外,以做空安然聞名華爾街的查諾斯表示,據他統計,今年以來特斯拉公司已有8位高官離職。他說:“上 一次我們看到一家類似這樣大批高管離職的高調公司是醫藥公司Valeant。”
多起特斯拉無人車事故曝出後,曾有美國專家認為這一領域的熱度將有所衰退,有意進軍的廠商可能會放慢腳步。但是許多公司仍在努力擠進這一輪變革大潮中。捷豹路虎公司7月12日宣布將研發具有越野能力的自動駕駛系統,系統將采用聲波、雷達等實現無人駕駛。該系統新的難點在於如何解決野外越野過程中無周圍車輛和道路表示情況下的路線選擇問題。
同日,騰訊、富士康等聯合成立的和諧富騰公司也宣布將於今年第三季度完成首輪融資,並宣布將研發無人駕駛技術,計劃於2020年推出。
一提到無人駕駛,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谷歌、蘋果、特斯拉這些科技企業。傳統汽車廠商的消息極少。事實上,傳統汽車廠商一直都在深耕這一領域。
奔馳
作為德系三強之一的奔馳的無人駕駛實驗始於2013年,公司宣布奔馳S級轎車完成無人駕駛路試,從德國曼海姆出發行駛100公里達到普福爾茨海姆。2015年6月宣布2016款E級轎車將可以實現完全無人駕駛。2015年1月奔馳在國際消費電子展(CES)發布F 015 Luxury in Motion自動駕駛概念車,3月在美國舊金山進行路試,計劃於2030年推出。
寶馬
寶馬進軍無人駕駛領域始於2014年9月與百度的合作。2015年年底寶馬與百度合作研發的無人駕駛車輛順利完成城市路況及高速路況混合測試,測試地點為北京,測試車型為寶馬3系GT。2016年7月寶馬、以色列輔助駕駛研發公司Mobileye及英特爾宣布合作,將聯合研發制造無人駕駛電動車iNext,計劃於2021年推出,取代7系成為旗艦轎車。英特爾提供芯片可以提高車輛的運算速度,Mobileye提供智能行車預警系統。寶馬表示,未來該平臺研發成功後將向汽車、科技公司開放。
奧迪
奧迪從2009年起開始研發無人駕駛技術,無人駕駛版本TTS在美國鹽湖城進行測試。隨後奧迪將研究重點放在無人駕駛車輛參與競速賽。2014年,基於旗下高性能版本轎車RS 7打造的RS 7 Piloted Driving在德國霍根海姆賽道成功完成測試。截至目前,奧迪的無人駕駛技術研發更面向賽道,因此相比奔馳寶馬更加強調運動性。但奧迪也表示未來計劃將自動駕駛技術應用在旗艦轎車A8中。
沃爾沃
沃爾沃公司於2015年年初推出“Drive me”自動駕駛系統,測試車型為沃爾沃旗艦型SUV XC 90,與微軟合作在自動駕駛領域深耕。沃爾沃於2012年完成自動跟車測試。目前已在瑞典本土進行路試,未來還將擴展到美國、中國、英國等。沃爾沃此前宣布要在2020年實現自動駕駛車輛零死亡的目標,並表示在自動駕駛過程中發生事故沃爾沃將負全責。
通用汽車
美國廠商方面,通用汽車在今年3月以10億美元價格收購初創企業Cruise Automation,正式進軍無人駕駛領域。今年在美國本土測試雪弗蘭無人駕駛電動車Bolt。。通用在2015年宣布將擁有22項無人駕駛專利,並將全部用於旗下品牌中。2017年將推出無人駕駛版凱迪拉克CTS,配備“Super Cruise”的半自動駕駛技術,多路況下可實現自動轉向和控制車速。通用還花掉了5億美元投資Uber的美國競爭對手、叫車軟件Lyft合作共同開發無人駕駛汽車網絡。
其他
現代:2015年在美國完成測試,測試車型為捷恩斯。配備SCC(自適應巡航)、AEB(緊急剎車)和LKAS(車道保持)功能。可控制跟車距離,根據路面標識線完成轉彎,還可在車速低於80公里/小時的情況下完全激活自動剎車功能。
日產及雷諾:在今年的紐約車展上宣布將在2020年向推出10款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車型。2013年在美國加州發布首款無人駕駛平臺。新款逍客將搭載日產所主導研發的“ProPilot”無人駕駛技術,新車可在單向車道中自動行駛。
大眾:汽車業老大的大眾公司在無人駕駛卻是後來者。由於大眾柴油車輛尾氣排放作弊醜聞,公司業績銷量大受影響。接替文德恩的新任CEO穆勒公布名為“U-Charge”的新發展戰略,將努力發展純電動車和自動駕駛技術。雖然起步晚,但相信大眾雄厚的實力可以幫助他們縮小與其他公司的差距。
雖然面臨如此之多的競爭對手,但是特斯拉並不想從領先地位上掉落下來,特斯拉CEO馬斯克在接受道瓊斯采訪時表示將在官網上發布Autopilot功能的使用說明,指導車主安全使用該功能,還表示不會放棄對自動駕駛功能的研發。也許這次特斯拉的事故帶著自動駕駛技術駛入的不是冬天而是春天。
特斯拉承認,在最新一起涉及特斯拉Model X的車禍中,當時自動駕駛模式Autopilot確實在激活狀態。但是公司表示,發生事故時,這一功能的使用不當。特斯拉CEO馬斯克堅持不會取消Autopilot功能。
當地時間7月9日,一輛特斯拉ModelX在美國蒙大拿的2號高速公路上行駛,這輛車突然向右側轉向,撞向隔離護欄。乘客和駕駛員均未受傷,但據CNN報道,ModelX右側嚴重受損,“一只輪子也不見了”。事後,該車的車主表示,事發時車輛正在使用自動駕駛功能。
在此之前,已經有至少兩起與特斯拉自動駕駛相關的車禍被曝光,6月末,特斯拉首起死亡事故被曝光。一輛自動駕駛的Model S攔腰撞上一輛正在橫貫馬路的貨車,造成車主死亡;7月初,一輛ModelX在開啟自動駕駛模式的情況下撞上高速路護欄並發生反彈側翻,所幸無人員傷亡。
針對頻發的自動駕駛事故,美國公路交通安全局正在對特斯拉自動駕駛的致死車禍展開調查。而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正在調查特斯拉是否隱瞞了與車禍相關的重要信息。
根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公開的對特斯拉的調查信顯示,特斯拉被要求出示所有關於Autopilot去年發布以來的更新信息,並提供對於Autopilot未來更新計劃的信息。
不過馬斯克表示,該公司並不計劃取消自動駕駛功能。同時,特斯拉正計劃發布一篇說明性的博文,目的是讓車主知道這種功能是如何運作的。馬斯克稱“很多人都不知道這種功能是幹什麽的,也不知道如何開啟該功能”。
全世界有超過7萬輛特斯拉汽車配備了Autopilot自動駕駛功能,而在佛羅里達的致命車禍發生後,這項功能面臨越來越多的質疑。不過特斯拉對外表示,其Autopilot功能的累計行駛里程已經超過1.3億英里,這個過程中只發生了一起致命交通事故——而傳統汽車平均每行駛9400萬英里就會發生一起致命交通事故。言下之意,自動駕駛在安全性上還要優於人工駕駛。
特斯拉的事故也確實沒有讓其它汽車制造商對自動駕駛望而卻步。尼桑就於近日發布了ProPilot道路輔助駕駛技術。汽車能夠自動跟隨前面車輛行駛,剎車和加速,而無需司機介入。
在日本下個月即將發布的迷你小客車(minivan)中,用戶將最早開始使用ProPilot輔助駕駛技術。在歐洲,ProPilot技術將會裝入明年發布的尼桑新車型中。為了安全起見,尼桑為ProPilot設置了開關,如果司機長時間把手離開方向盤,輔助駕駛系統就會自動關閉。
沃爾沃也計劃明年在瑞典城市哥德堡試駕100輛XC90無人駕駛汽車,並搭載3D地圖系統。沃爾沃表示,司機屆時能夠“放心地去忽視路況”。寶馬也已經和芯片制造商英特爾以及車內感應系統供應商Mobileye組建團隊,2021年實現無人駕駛上路的目標。而高端汽車品牌捷豹路虎也宣布2020年底前,將在英國的道路上測試100輛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車。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商業評論員John Gapper近期就撰文稱:“當人類依賴於無人駕駛技術時,也要警惕無人駕駛技術是不是在依賴人類的錯誤。”特斯拉的事故再次提醒人們,無人駕駛技術的道路並不平坦,它們現在還是僕人,要成為主人,還需要飛躍式的發展。
據外媒14日報道,特斯拉(Tesla Motors Inc. ,TSLA)推出一款電池續航力較低的車款60D,將Model X運動型多用途車(SUV)的起價下調至75,200美元,以嘗試吸引無力負擔高端車款的買家。
60D的數字表明該車款電池組的存儲能力,即60千瓦時,續航里程為200英里。此前,最便宜的Model X車款為75D,售價84,200美元。最昂貴的Model X車款配備90千瓦時電池組,續航里程為250英里,含交付費用在內的售價116,700美元。
特斯拉此番降價正值該公司努力提振今年下半年的銷量,以達到至少80,000輛的目標。該公司上半年銷量不及30,000輛,因第二季度銷量令人失望,交付量比該公司此前的預計低了15%。
旅遊預定網站Kayak (已由Priceline在二○一二年以十八億美元收購)的共同創辦人保羅•英格利(Paul English),看著他的行事曆。他發現,他開的會與他會見的人,約有九成都與科技圈或非營利組織有關。 英格利想擴大社交圈。於是就在去年萬聖節,在主持一個化妝晚會之後,他駕著他的特斯拉Model S 開始當起優步(Uber )司機。 英格利說,「那天晚上我從午夜開到凌晨兩點收工。大家看到有人化裝成吸血鬼,還駕著一輛特斯拉,都覺得非常有趣。」 載客初體驗 萬聖節當天 扮吸血鬼載客直到今天,英格利仍然每周抽出幾小時空檔,在家鄉波士頓當優步司機,「別人的故事,聽起來總是更加有趣。」英格利在當優步司機的時候,不會為自己準備礦泉水或糖果解渴解饞。 他會準備一本筆記本,針對每一位上車的乘客在本子上記一句話。他還記得很清楚,有一次載了一個來自中國的十三歲女孩。 那女孩正在波士頓探訪幾所中學。她希望在波士頓念中學,能讓她日後比較容易進入麻省理工學院(編按:MIT就在波士頓)就讀。英格利於是告訴她說,自己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兼任講師。 英格利說,「她有些不信,說道,你既然在麻省理工學院當講師(沒錯,他還在MIT的史隆管理學院教課),為什麼還要開車?我告訴她,我有很多生活面。」當優步司機的經驗,讓英格利進一步了解如何對「服務經濟」的專業人士評分。 他最新創辦的Lola,就打算聘用旅遊經紀為消費者訂定行程,然後由消費者從一分到五分,為自己這次旅行的經驗打分數。在撰寫這篇稿件時,已經集資一千九百七十萬美元(約六億三千零四十萬元台幣)的Lola即將上市。 學會打分數 督促業務員 提高服務品質在本文截稿時,英格利當優步司機的評分是四.九七。英格利說,「我是好勝心強的人,一直在想,是哪個乘客沒有給我五分滿分?我做錯了什麼?」他之所以要用消費者打分數的辦法建立Lola,原因也就在這裡。 英格利說,「我要我的業務代表有競爭的心。有人替你打分數,你才會想到『我要做得更好』。」英格利最近打算做一種新嘗試。他沉思著說,「我的辦公室隔壁有一間酒吧。我們正在討論,我每逢周一到吧枱當調酒師助理的問題。用這種方式結識新朋友,一定很酷。」而且這麼做還有一個好處:不必擔心別人為你打多少分。 運轉手之練 旅遊業大亨跑去開優步,只為演練新公司的KPI制度 18 億美元 他創辦Kayak公司,以18億美元被購併。 1970萬美元 當司機的經驗,只為開設Lola公司,籌資1970萬美元將上市。 4.97 他當司機的評分4.97,有點懊惱為什麼不是滿分5分。 撰文 / Sheila Marikar 譯者•陳曉夫 |
北京時間7月19日晚間消息,國外媒體報道,電動汽車廠商特斯拉(Tesla Motors)已將公司域名從teslamotors.com更改為tesla.com,意味著作為公司秘密“大計劃”的一部分,特斯拉很可能更名。
對於特斯拉來說,換上域名tesla.com絕對是其品牌建設上的一件大事。這家以汽車起家,發展了近13年的公司,曾因為錯失品牌域名 tesla.com而不得不使用稍顯繁瑣的teslamotors.com,作為自己的官網域名。這對於完全采用網絡直銷模式的特斯拉來說,是個難以言喻 的“痛點”。
特斯拉原官網域名teslamotors.com由品牌名稱tesla和“汽車”的英文motors組成,除了字符較長外,還有一個局限,那就是不 能涵蓋特斯拉的所有業務。經過不斷發展,特斯拉業務範圍已經超出生產、銷售電動車,還增加了面向家庭和供電企業出售電池的業務。
據域名管理機構ICANN數據顯示,特斯拉從本周一起正式啟用新域名tesla.com。目前,訪問舊域名teslamotors.com將被重新定向到新域名。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本月10日曾發布Twitter消息稱,他正忙於一個關於特斯拉的“頭號大計劃,並有望在未來一周內公布。但到目前為止,馬斯克並未公布該計劃。
當被問及此次啟用新域名是否意味著特斯拉將更改公司名稱時,特斯拉尚未給出答複。馬斯克之前曾提議,有意將特斯拉與太陽能面板廠商SolarCity合並。無論是特斯拉,還是SolarCity,馬斯克都是其最大股東。
Tesla.com這個域名是特斯拉今年2月剛剛收回的,之前,該域名一直由矽谷工程師斯圖·格羅斯曼(Stu Grossman)持有。格羅斯曼1992年就買下Tesla.com域名,但在隨後的24年內一直未使用。
(綜合來源:新浪科技、易名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