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深市與滬市的「鬥爭」 林子白

http://xueqiu.com/6624941293/24273233
殊死「搏鬥」1996

1996年,國慶節「黃金週」。當證券時報的編輯、記者上完節前最後一個夜班時,都異常興奮,盤算著那幾天怎樣歡度國慶佳節。突然,中層幹部接到通知——明天加班!

第二天早晨,報社領導對來加班的中層幹部說:昨晚接到明傳電報,要我們把今年以來本報如何打壓滬市的情況整理個材料,朱辦(朱鎔基副總理辦公室)要。今天大家辛苦一下。

接下來的工作是,大家分頭查找幾個月來證券時報有關對滬市不利的文章,查找上海證券報對深市不利的文章。一天下來,分別用A4紙複印了兩沓1尺高的材料。

據在時報工作的朋友說:那些文章主要是市場人士寫的包括個股的股評文章,由於深市很火爆,市場人士也很瘋狂,所寫的東西在字裡行間有「挺深抑滬」傾向。比如,滬市一旦普漲,市場人士就說人家「沉渣泛起」之類的話。至於報社記者主觀意圖來說僅有一次,而且還屬「正當防衛」——與上證報打打筆墨戰。事情大致是,上證報記者批評深市市盈率太高,時報記者與之探討如何從動態市盈率和靜態市盈率看深市績優股行情。

兩個多月後,即 12月16日,導致滬市股市三天全線跌停(第三天後來打開跌停)的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赫然出現證券時報和上海證券報受處罰的字眼。稱兩家報紙不及時刊登人民日報社論,處以停止披露上市公司信息一個月,兩名副總編輯停職檢查(上證報動真格,一副總編及一部門主任免職)。所謂不及時刊登社論一事,據時報的朋友說:較早前的一天晚上,新華社發了一篇關於兩家銀行的分支機構給券商融資申購新股被處罰的稿子,時報已安排見報;報紙大樣簽付印後準備下班時,新華社又發來一篇人民日報配發的社論,由於版面緊張,時報就將新華社通稿和社論打包組合在一起發。第二天,有關部門傳來朱鎔基簽發的社論原件,時報才知道社論的來頭,於是在次日的報紙頭版頭條位置全文補發(上證報也補登)。後來時報社長武鳳儀向有關部門領導申辯:時報至少部分發了社論,上證報當時一個字沒發,為什麼在處罰時,把時報放在前面?有關部門領導「抬舉」說:你們是人民日報主管的報紙,來頭大,所以把你們放在最前面。

1996年4月後,股市好轉,客觀原因是國家三年宏觀調控經濟實現軟著陸,迎來降息週期,但「深強滬弱」的逆轉確實是「人工培植」。

深圳市政府在飽受幾年的「滬強深弱」痛苦後,搞活深市的決心很大,在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後,責成深圳證管辦弄了個搞活深市的《白皮書》。這個《白皮書》無意中被證券時報記者弄到手,大做文章,組織業界對《白皮書》提出的12條措施進行連篇累牘的解讀。

深交所組織績優公司評選,政府對績優公司委託貸款,證券時報開展績優公司巡禮報導。深交所在全國掀起開展「服務周」活動(現場開戶),敦促並支持證券時報在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開分印點發行,跟隨「服務周」報導,組織市場分析人士跟隨「服務周」在全國各地宣講深市,那場面是相當壯觀,無異於演藝明星演唱會。

一系列「人工培植」方法,使深市慢慢地後來居上。在深市指數漲幅和成交量剛剛超越滬市時,偶爾會出現反覆,這讓深市方面很擔心,於是就常出現連夜急急忙忙出招應對。一天晚上,政府部門折騰了好長時間,弄了個百十來字很空洞的小稿子《深圳將成立資本市場發展委員會》(後來無果而終)。後來又有一次,深圳證管辦主任劉新華、深交所總經理莊心一等「很休閒」(天氣酷熱,穿得較少)地趕到證券時報,連夜策劃出籠文章應對,折騰到凌晨四五點,最後還是放棄了(次日深市也體諒,依舊強勢)。

1996年的股市很火爆,眾所周知,但出現「深強滬弱」的原因及滬深兩地有關方面的心態,各位看官可能有所不知。出現深強滬弱後,深圳方面很高興,深交所總經理莊心一和副總經理張育軍請時報領導班子吃飯,說深市好轉時報功不可沒,讓老武心里美滋滋的。讓老武心里美滋滋的還有,主管副市長武捷思不時打電話表揚時報,市長李子彬、市委書記厲有為在時報三週年時題詞祝賀。一次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老武應邀出席。會議結束後,有領導交代:證券時報在全國30多個城市有分印點,影響很大,明天見報的新聞請他們也發一下。晚上,老武帶回新聞通稿很無奈地說:我們是全國性財經證券類報紙,發地方關於黨建方面的稿子好不好?其他領導說,既然把稿子帶回來了,就發一下唄!以後這方面不貼近證券市場的稿子儘量不發。

1996年深市很強,深圳市領導很開心。在年中一次經濟體制改革會議上,市長李子彬說,今年深圳搞活證券市場後,印花稅收入十分可觀,不知要搞多少個大企業實現利稅才頂得上這半年的證券印花稅,證券市場是真正的無煙工業啊!也許是李市長對印花稅用法深感不安,他說,將來可以考慮建立一個穩定股市的基金,在股市不好時,讓基金起點穩定作用。當然,1997年7月深交所劃歸證監會領導後,印花稅中央與深圳「八二分」,穩定基金的事也就沒下文了。

1996年,滬市不及深市火爆,讓上海方面很不開心。據上海方面的朋友說,當時上交所的總經理楊祥海很鬱悶,也很惱火:上海市政府也很不開心。當然,上海方面不開心,並不是在乎多少印花稅的問題,而是自1993年迎頭趕超深市後,無論是上市公司家數、市場規模、交易量,遙遙領先深圳,目標直指國際金融中心;突突如其來的「深強滬弱」,可能動搖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感到很不適應。上海市政府成立協調小組,準備應戰深市。一天夜裡,華建敏(政府秘書長)、楊祥海、劉波(上證所副總經理)等聚集上證所,從上證報找來深市「龍頭」深發展年報深入分析後,決定培植滬市「龍頭」陸家嘴,做業績、向申銀、海通提供10億貸款坐莊、媒體配合造勢。上證報總編輯陸國元開始想保持中立,後被副市長黃菊叫去訓話,也頂不住了。滬上媒體被打招呼,不得出現「深強滬弱」字樣,上證報關於陸家嘴的造勢稿子須經莊家審定。陸家嘴很爭氣,確實拉了幾根大陽線。後來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朱鎔基批判說,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自身利益,不惜利用媒體造勢,並點了上證報的名。黃菊申辯說,上證報不是上海的地方報紙,是中國證監會的報紙;證監會領導說,上證報也不是證監會的報紙,是新華社的報紙。新華社領導開始一頭霧水,後來才搞明白是上海分社辦的報紙。

潮起潮落爭「出生」

實事求是地說,在1992年上半年前,無論從市場規模還是交易活躍度看,滬市均不能與深市比擬。1992年6月,朱鎔基在廈門視察時,通知上海、深圳有關方面及上交所和深交所負責人到廈門匯報工作。聽了匯報後,朱認為,上海有六個方面不及深圳。

滬市與深市鬥爭開始於誰是新中國一家證券交易所之爭,互不相讓。從領「出生證」來看,是滬市先拿到,深市後拿到,但深市很不服氣:我要生孩子,上面不發「准生證」,孩子生出來,孩子生日還不承認嗎?況且,滬市的許多規章制度還是黃菊副市長率隊來深考察時要走的。後來朱鎔基問劉鴻儒:我已經給鄧小平匯報過,是上海在先,深圳在後,怎麼又說深圳在先呢?劉說:深交所12月1日試營業,上海是12月19日正式開業。

如果按正常程序,深交所可以先拿到「准生證」先正式開業的。1988年7月,深圳市委書記李灝出訪歐洲得到「靈感」,回國途徑香港,就請香港新鴻基證券(本來打算請日本朋友,擔心外交政治及語言交流障礙未遂)幫助籌建證券交易所,同年11月向中國人民銀行報送申請材料。上海1989年2月開始醞釀證券交易所方案。在12月召開的一次「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市委常委會上,朱過問籌建交易所的事,有關方面的兩位領導說「政治上有風險」,朱說:你們二位不用害怕,出了事有我和劉鴻儒負責(劉在場),你們二位還在二線呢!1990年5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向總行上報「關於籌建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請示」。與此同時,朱鎔基出訪香港、新加坡、美國,宣佈上海證券交易所將在年底前開業。9月19日,上海市政府和上海人行聯合向國務院提交設立證券交易所請示報告,僅十多天后國務院有關領導就批示同意。11月14日,人民銀行總行批覆同意設立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見狀,主管副市長帶隊赴京做工作,但沒戲。李灝、鄭良玉(市長)帶領市有關領導到深交所現場辦公。李問:準備得怎樣?答曰:萬事俱備,只等一聲令下!李:我今天就是來拍板的,明天開張。12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就是這樣拿著「地方糧票」開始試營業了。

客觀地說,深交所的試營業比起上交所的正式開業低調得多,交易方式也是手工作業。一間幾時平米的房間裡,頭十家券商穿著紅馬甲的出市代表排排坐,報告場內(交易所)和場外(營業部)買賣價,並寫在板上競價撮合,其效率可想而知。上交所19日的開業很高調,有許多外賓,交易撮合也是計算機完成。計算機撮合交易這活是個絕活,上海方面在國外找了許多計算機專家均知難而退了,最後是個深圳人搞掂的,他叫鄧一輝,是深圳黎明信息網絡公司工程師。在上海奮戰的幾個月時間裡,朱鎔基不時去「監工」,很擔心他搞不掂,結果是奇蹟般做成了。上交所開業後,深圳的報紙就此發了一篇通訊報導,深圳市領導看到報導後,大喜過望,立即讓鄧開發深圳證券業電腦網絡系統。這項工程無先例可循,其艱辛和複雜程度令人生畏,但半年後先後實現電腦自動撮合,率先實現無紙化交易,緊接著又實現交易所與券商同城電腦聯網,結束了股民排長隊炒股的歷史,令國際同行不可思議。鄧後來因此獲得深圳市青年科技一等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鄧的「五一勞動獎章」還是「老熟人」朱鎔基頒發的,事情就這麼巧。

深交所1991年4月拿到人民銀行總行的批文後,於7月3日才搞開業典禮。但這一年市場很不景氣,到8月底股市跌得很慘,在深圳市政府的「親切關懷下」,深交所實施救市。市場被托起來後,深市開始發行南玻等11家公司股票;不久後鄧小平在深圳發表「挺股市」的講話,鞭策深圳股市的創業者激流勇進。因此,也就出現了朱鎔基「滬市不及深市」的看法。

1992年8月,「8.10」事件發生後,深市元氣大傷,創業者開始束手束腳,滬市趁機大干快上。滬市有關方面在嘗試幾年的價格限制(5%漲跌幅))和流量限制後,大徹大悟,推出「小步快走」策略開拓滬市縱橫捭闔的空間。電腦集中撮合系統由微機改為惠普小型機處理。排除技術上的近憂內患;遠距離行情傳輸採用衛星通訊系統和同城行情傳輸採用光纖通訊,以實現行情顯示的同步化;增加交易席位至1600個,順應市場急劇擴大容量的需求;委託行情的公開和成交行情的公開,解除投資者擔憂;創辦《上海證券報》,使外埠投資者及時掌握證券信息。

大刀闊斧的改革,雷厲風行的市場基礎建設,使滬市實現了「冬天裡的神話」,進入1992年11月,上市品種、市值和交易額等方面悄然越過深市;進入1993年,滬市成交紀錄不斷刷新,人們已經感覺到「深圳速度」不及「上海速度」了!

滬市咄咄逼人,目標直指「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令深市不安。1993年5月,即將卸任的李灝主持召開有關部門領導參加的「搶佔金融至高點」專題會議。李問深交所主持工作的副總經理禹國剛怎麼辦?禹的回答則是:「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潮落……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何不瀟灑走一回!(流行歌曲《瀟灑走一回》)」

禹國剛確實為深市發展基礎建設「瀟灑走一回」:引進世界先進水平的TANDEM電腦,改微機撮合為大機撮合,使證券交易日處理能力又跨入新時代;開發衛星傳輸行情、買賣盤傳遞、成交回報雙向系統,使深圳股市走向包括「世界屋脊(西藏)」在內全國各地;創立無形席位,極大滿足會員單位日益增長的席位需求;創立電話委託申購新股,安全高效地結束各地新股發行五花八門原始辦法;創辦證券時報(之前曾一度與深圳商報合作創辦《深圳證券》專刊,因未能解決全國發行才另立門戶,後人無不認為商報失去一次機會)全國發行,解決投資者「隔山買牛」之苦等等。

但是,深市這些努力沒挽救「滬強深弱」的頹勢,使深市一度無公司上市,成交額與滬市比為10:1。深市的問題原因是管理體制不順,各有關部門間扯皮,甚至單個機構間也扯皮,互相埋怨,導致整個深市服務差。這些現象令深圳市政府很揪心,於是從1995下半年開始,進行管理體制改革,整合管理機構,端掉一些扯皮機構領導班子。國務院證券委辦公室主任副主任莊心一、張育軍,就是在深市特殊時期走馬上任深交所總經理和副總經理的,並開創深市1996年繁榮新局面。

溫和的分工「鬥爭」

1996年深市的繁榮昌盛,令滬市方面很不爽,因此出現本文開頭那些情況情有可原。至於《人民日報》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導致股市大跌,海外輿論嘩然,著實讓高層嚇出冷汗。據重慶媒體朋友說,當時有一位中央高層領導在重慶考察時說:由於文章很長(近6000字),會上沒時間看,大家沒什麼意見就發出去了,結果沒想到會這樣。據深圳媒體朋友說,當時另一位高層領導在深圳視察也說過類似的話。股市暴跌後,市場陰影一時未消,開始節節下挫,有監管關部門又「放軟話」——對評論員文章裡說的市盈率過高的問題可以討論,可以從動態市盈率看問題云云。借助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深交所有關領導讓時報製造「香港回歸概念」,於是時報策劃在頭版頭條搞了一組「深港合作展望」系列報導,市場版也有股評文章配合。之後,市場又開始火爆起來,證監會通知時報停發系列報導文章;5月12日,出台嚴禁國有企業炒作股票和嚴禁銀行信貸資金進入股市等措施降溫,這一降直到1999年「5.19」行情發動。1997年7月後,隨著兩交易所劃歸證監會,地方政府參與管理證券市場的實權沒了;《上海證券報》、證券時報根據有關部門要求脫離兩個交易所(名義上早已脫離,實有血緣關係),滬市與深市的「鬥爭」就沒有那麼激烈了。其實,過去滬市與深市的「鬥爭」,看上去是兩張報紙在「鬥爭」,實際是兩個交易所及其背後的兩個地方政府在「鬥爭」。

2000年,深交所受命籌建創業板,主板也於9月中聯重科上市後,被停止新股發行上市。創業板風風火火籌備,深圳市領導也很高調,市長在高交會期間得意忘形,說了「越權」話,掀起創業板熱,惹惱在文萊訪問的朱鎔基,創業板被擱淺了。在創業板被「冷處理」期間,主板又不讓恢復新股發行上市,而上海市領導在各種場合忽悠要把深市主板存量合併到滬市,令深市方面慌神。在後來多年的全國兩會上,廣東及深圳代表、委員聯名上書呼籲推出創業板,無果而終。2003年網上一篇《深圳,誰拋棄了你》的「萬言書」令人同情。智慧的深市借助《中小企業促進法》實施,聯手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部門每年12月在深圳舉行「中小企業融資論壇」,呼籲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為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2004年國務院批准在深圳設立中小企業版,讓「獨守空房」4年的深市帶來生機;2009年批准深市開設創業板,圓了深市十年的夢想。

進入2010年,隨著中小板和創業板發行上市的提速,深市的公司數量已超過滬市,市場交易量已超過滬市,彷彿回到17年前那陽光燦爛的日子。當然,滬市方面有些坐不住,開始有大「動作」,一方面在緊鑼密鼓準備國際板,另一方面也加強培育上市資源,到各地做企業思想工作(鼓動企業多發股份以達主板上市標準),向有關部門要求重新劃分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上市規模標準等等。

滬市與深市的競爭遠遠不會結束,只要競爭存在,就將繼續推動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為國家民族偉大復興做貢獻。這樣想來,「鬥爭」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前些日子,在一次小型聚會上,深圳市老書記李灝說:當初建證交所有上海作伴也是挺好的,否則,光是一家交易所,在當時各種壓力下,能走多遠真不好說;兩家證交所相互學習,有所競爭,才使市場發展得這麼塊,服務中國經濟發展。

為了資本大國崛起,將「鬥爭」進行到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95

深市八家新股同時上市好似一幕大戲 坐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1d7b2e0101diao.html

連續幾天都在廢話,本來前天發完博文後決定住嘴一段時間,看到今天深市八家新股將同時上市,又忍不住說幾句。股票市場看起來波瀾不驚,但身在其中,就如站在舞台邊看戲,台上一幕幕變換,也挺有意思。IPO重啟後更是好戲連台,讓人目不暇接,作為觀眾,我廢話連篇,相信你能理解。

前一篇文章提到2007年10月A股創出新高後,主力將資金移至房地產和PE市場。房地產不用說了,大家很清楚,房價新高不斷。PE呢?也吹出了一個大泡泡。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聚會時遇到一個人,說自己投資了一家公司,已經上市或準備上市。此人自我介紹比我們這些在二級市場做股票投資的主動些,聽眾的反應也會熱烈些,因為聽眾都清楚兩者的區別:一個暴利,一個悲催。呵呵,那麼多人、那麼多資金擠破頭去做一件事,不弄出個大泡泡怎麼可能?

如果把在A股IPO看作是生意的話,這世界上似乎沒有比這更好的生意了。我總跟朋友說,從生意的角度來看,黃賭毒是好生意。呂志和為什麼能跑到李嘉誠前面,成為亞洲首富?因為他是賭場老闆。但對於黃賭毒,政府會嚴格控制,你如果去做,要付出比別的行業更多的成本,或者是稅收,或者冒著蹲監獄甚至生命危險。而在中國弄一家公司去A股上市,快的一兩年,慢的五年八年,能讓投資翻幾十倍甚至上百倍。要是由市場決定你能不能上市倒也不奇怪,可那是政府決定的。既然政府行使審批職能,就如同澳門政府給賭場發牌照,應該對靠牌照賺的錢收取重稅,我認為,A股上市公司老股東變現後投資增值部分80%交稅都不過分,可我們的大小非拋售後實際交了多少稅呢?

全世界最好做的生意自然會吸引很多人去做,也肯定會讓做的人使出各種法子。朋友對我說,這世界上有人冒著生命危險販毒,那自然就會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去A股上市,由此推斷證券行業的「老虎」、「蒼蠅」會扎堆在其中。我覺得有道理,但沒有真憑實據,不敢輕易下結論。

廢話少說,八隻新股今天將在深圳交易所上市,我感覺如同一幕大戲就要上演。紐威股份上週五在上交所上市,當天漲43%,昨天是第二天交易,跌停。今天八隻新股一起上,收市價跟發行價比,不外三種可能性:1、全部上漲; 3、有上漲的,也有下跌的;3、全部下跌。

我相信,大多數人認為將出現第一種情況,而且漲幅將在10%-40%範圍內,我也覺得這種可能性最大。但如果真的出現第一種情況,那就是中國股市的悲劇,可以看作是對少數人掠奪大多數人財富的縱容。

監管層可能希望出現第二種情況。這樣一來,你好我好大家好,接下來幾百家企業照樣可以「三高」發行(指「高發行價」、「高發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資金」),只是稍稍收斂一點而已。

我希望出現第三種情況。IPO泡沫被吹得太大,該刺破了。如果出現第三種情況,再繼續用針多戳幾次,泡沫有望破滅,就有望徹底解決新股「三高」問題。

新股「三高」問題解決了,中國的股市也就順了。沒有「三高」,哪會有那麼多公司擠破門檻來上市?哪還需要堵著門,然後找一幫人來審查誰長得漂亮然後把真正漂亮的人拒之門外?現在堵在門口的企業有些就會撤走,留下來的和新來的自然就是真正需要錢並且好的企業,這不就是註冊制嗎?所以,解決「三高」問題,就是註冊制改革,就是中國第二次「股改」。

「三高」問題並非供需矛盾造成,也並非由於投資者不成熟造成,「三高」問題跟發行制度有關係,但沒有必然關係。現在,中國的股票市場有什麼比解決「三高」問題更重要的事情呢?矯枉還需過正,是到了下狠心的時候了,那麼,是否會從這八隻新股在深市上市做起呢?

凌晨了,好困,莫非我在說夢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612

滬港通之後或許是深港通 深市成投資者下一寶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61

隨著滬港通確定於17日開通的消息公布,眼光更遠的投資者們相信他們已經找到了下一個寶藏,但並不是在上海,而是在與香港隔河相望的深圳。

“深圳市場讓我感到更興奮,”日興資產管理公司駐新加坡的資深基金經理Eng Teck Tan說,“這里有許多新經濟公司,市值也比上海證交所的上市公司小。如果能找到其中的寶藏,一般來說你能獲得不錯的回報。”

目前,深圳基準股指相對於上海基準股指處於接近歷史高點的水平。美國銀行和鄧普頓新興市場集團(Templeton Emerging Markets Group)表示,一旦滬港通啟動,兩年之內深圳版的滬港通也會推出。市場本來預計滬港通將於今年10月份啟動,港交所和證監會今日聯合公告稱,滬港通將於11月17日正式啟動。

深證綜合指數成份股的平均市值為13億美元,其中科技股、消費股和醫療保健股占到大約半數。相比之下,國有銀行和大型工業企業主要集中在上海證交所上市。

深圳-香港交易所的互聯互通機制將使海外投資者獲得一個新的投資深圳股市的渠道。深圳上市股票今年平均上漲46%,超過200只股票上漲翻番。

此前,中國證監會出臺深圳資本市場改革創新15條力挺深圳發展。其中,未來在滬港通積累一定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支持深、港交易所探索新的合作形式。

“深港通”,也有望在深圳的前海先行先試。前海又獲得新的政策支持,在市場上引起廣泛關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551

防踩踏下折雷區 深市12只分級B午後臨停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7454.html

防踩踏下折雷區 深市12只分級B午後臨停

一財網 謝丹敏 2015-08-26 14:16:00

防踩踏下折雷區 深市12只分級B午後臨停

記者 謝丹敏 發自上海

深交所26日發布臨時停牌公告稱,12只確定下折的分級基金B份額在13:00至14:00停牌,14:00複牌。

幾個小時前,深交所還發布了調整簡稱的公告,上述12只分級B簡稱需冠*。12只分級B分別是*證券B(150172)、*券商B(150201)、*信息B(150180)、*中小板B(150086)、*互聯B(150246)、*煤炭B基(150322)、*高鐵B級(150294)、*成長B(150091)、*中小B(150107)、*中證800B(150139)、*鋼鐵B( 150288)、*證保B級(150226)。

8月26日,滬指終於迎來久違反彈,截至記者發稿時,上證綜指收複3000點,報3012.點,漲幅1.6%;深成指報10267,漲幅0.68%。

然而受下折事件影響,分級B仍舊跌停潮湧。截至記者發稿時,仍有*證券B(150172)等50只分級B基金跌停。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盡管確定下折,但上午12只分級B仍在不斷成交。一位分級基金資深投資者對《第一財經日報》稱,今天買入分級B就得接受下折的損失,按照目前的溢價情況,今天抄跌停買入如果行情變動不大的話,正常都會因為下折接受20%或者以上的損失。

“即便當天從跌停抄到了漲停,鎖定20個點的收益,即便同時又提前備好了對應的分級A,也沒辦法轉成母基金。”該人士進一步指出,下折基準日不能辦理合並業務。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950

深市半年報:業績穩中有升 創新驅動發展

隨著兩市上市公司半年報紛紛出爐,深市主板、創業板、中小企業版2016年上半年的表現畫上句號。

截止2016年8月31日,深市1787家上市公司全部披露了2016年半年度報告。整體層面上來看,在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大環境下,深市上市公司業績顯示出穩中有升的平穩發展態勢,產業升級、科技創新成為業績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

新興行業興 傳統行業平緩

2016年上半年,深市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34,762.18億元,平均營業收入19.45億元,凈利潤2,440.51億元,平均凈利潤1.37億元,同比增長8.58%和5.79%。營業收入同比和季度環比出現增長的公司比例分別為65.47%和77%,凈利潤同比和季度環比出現增長的公司比例分別為62.95%和61.72%。

行業上來看,17個行業中有11個行業業績同比增長,13個行業季度環比增長。

信息技術業、房地產業、商務服務業、醫療衛生業、公共設施管理業和農業6個行業凈利潤同比增幅均超過20%。文化藝術業、制造業以及轉型“互聯網+”的零售業凈利潤同比增幅均超過10%。

另外,深市上市公司新興產業表現突出。深市共有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679 家,占公司總數的37.6%,2016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平均增幅為15.14%和17.43%。

在上市公司紛紛實施並購重組的大潮之下,2014年和2015年則可稱為“並購重組活躍年”。不少傳統行業上市公司開始了向文化影視、移動互聯網、遊戲等領域跨界的轉型之旅,而目前轉型成效也已在業績中有所體現,深市並購重組增效明顯。2015年內,深市完成重大資產重組的252家公司,通過並購實現外延式發展,2016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增長27.88%和28.11%,遠高於深市整體水平。

業績創新驅動發展的同時,以傳統行業龍頭及國有企業為主體的主板市場發展穩中趨緩。478家主板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9,155.04億元,同比增長1.84%,合計實現凈利潤1,126.01億元,同比下降7.98%,其中主板凈利潤排名前10位的上市公司合計實現凈利潤550億元,占主板公司總體凈利潤的48.88%。

銀行、房地產等傳統支柱行業以及食品飲料、家電等消費行業,通過創新保持發展,2016年上半年平均凈利潤增長3.07%。2016年上半年,平安銀行、萬科、格力電器、美的集團、長安汽車、廣發證券、五糧液、招商蛇口等公司業績表現上佳,行業地位進一步鞏固,其中,招商蛇口凈利潤同比增長超過100%。深市主板公司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轉型升級,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小企業板不乏亮點

深市中小企業板業績實現持續增長。793家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2,459.94億元,同比增長14.87%,合計實現凈利潤934.67億元,同比增長12.70%;中小板617家制造業公司堅持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實施產業整合和結構優化,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6.62%,凈利潤同比增長25.96%。

其中以鋰電材料為代表的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業、以新能源產業為代表的汽車制造業業績突出,凈利潤增幅分別為116.89%、80.76%。同時,涉及民生的農林牧漁行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等行業的公司業績表現突出,2016年上半年分別實現平均凈利潤1.72億元、1.4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138.71%、122.24%。

另外,以服務新興產業和新經濟、致力於打造創業創新市場化引擎的創業板上市公司業績快速增長。516家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142.04億元,同比增長33.09%,合計實現凈利潤379.83億元,同比增長49.48%,大幅高於深市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中小企業板部分新興行業也相對發展迅猛,環保、傳媒、計算機、通信四個行業的營業收入增幅分別為37.91%、70.44%、31.30%、34.96%,凈利潤增幅分別為35.69%、20.13%、70.04%、96.57%。創業板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力促技術、產品與服務的創新升級。2016年上半年,已披露研發數據公司的研發投入金額合計136.53億元,同比增長28.48%,平均研發強度(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為4.63%,超過深市平均水平。

目前,深市已有838家公司對2016年前三季度業績進行了預計。有444家(占比52.98%)公司預計前三季度盈利且同比實現增長,其中165家公司預計同比增幅達50%以上。可以預期,深市上市公司2016年前三季度將繼續保持平穩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721

深交所:上半年深市上市公司凈利同比增5.8% 創業板大增近50%

深交所8月31日發布深市上市公司2016年半年度業績簡析,截止2016年8月31日,深市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4762.18億元,凈利潤2440.51億元,同比增長8.58%和5.79%。其中創業板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142.04億元,同比增長33.09%,合計實現凈利潤329.82億元,同比增長49.48%,大幅高於深市平均水平。

附全文

業績穩中有升 創新驅動發展

——深市上市公司2016年半年度業績簡析

截止2016年8月31日,深市1787家上市公司全部披露了2016年半年度報告。2016年上半年,深市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34,762.18億元,平均營業收入19.45億元,凈利潤2,440.51億元,平均凈利潤1.37億元,同比增長8.58%和5.79%。營業收入同比和季度環比出現增長的公司比例分別為65.47%和77%,凈利潤同比和季度環比出現增長的公司比例分別為62.95%和61.72%。在我國經濟進入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面對複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深市上市公司業績顯示出穩中有升的平穩發展態勢,產業升級、科技創新成為業績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

從深市整體情況看,2016年上半年的業績亮點明顯。一是大部分行業業績向好。17個行業中有11個行業業績同比增長,13個行業季度環比增長。信息技術業、房地產業、商務服務業、醫療衛生業、公共設施管理業和農業6個行業凈利潤同比增幅均超過20%。在政策引導、技術進步、產業轉型的大背景下,文化藝術業、制造業以及轉型“互聯網+”的零售業凈利潤同比增幅均超過10%。二是新興產業表現突出。深市共有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679家,占公司總數的37.6%,2016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平均增幅為15.14%和17.43%。三是並購重組增效明顯。深市2015年完成重大資產重組的252家公司,通過並購實現外延式發展,2016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增長27.88%和28.11%,遠高於深市整體水平。此外,深市上市公司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加強對外合作,提升公司業績。

以傳統行業龍頭及國有企業為主體的主板市場發展穩中趨緩。478家主板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9,155.04億元,同比增長1.84%,合計實現凈利潤1,126.01億元,同比下降7.98%,其中主板凈利潤排名前10位的上市公司合計實現凈利潤550億元,占主板公司總體凈利潤的48.88%。銀行、房地產等傳統支柱行業以及食品飲料、家電等消費行業,通過創新保持發展,2016年上半年平均凈利潤增長3.07%。2016年上半年,平安銀行、萬科、格力電器、美的集團、長安汽車、廣發證券、五糧液、招商蛇口等公司業績表現上佳,行業地位進一步鞏固,其中,招商蛇口凈利潤同比增長超過100%。深市主板公司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轉型升級,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積極踐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小板上市公司作為我國廣大優秀中小企業群體的代表,業績持續增長。793家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2,459.94億元,同比增長14.87%,合計實現凈利潤934.67億元,同比增長12.70%;剔除金融行業公司後,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6.48%,凈利潤同比增長28.66%。中小板617家制造業公司堅持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實施產業整合和結構優化,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6.62%,凈利潤同比增長25.96%,其中以鋰電材料為代表的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業、以新能源產業為代表的汽車制造業業績突出,凈利潤增幅分別為116.89%、80.76%。同時,涉及民生的農林牧漁行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等行業的公司業績表現突出,2016年上半年分別實現平均凈利潤1.72億元、1.4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138.71%、122.24%。

以服務新興產業和新經濟、致力於打造創業創新市場化引擎的創業板上市公司業績快速增長。516家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142.04億元,同比增長33.09%,合計實現凈利潤379.83億元,同比增長49.48%,大幅高於深市平均水平。新興產業發展迅猛,環保、傳媒、計算機、通信四個行業的營業收入增幅分別為37.91%、70.44%、31.30%、34.96%,凈利潤增幅分別為35.69%、20.13%、70.04%、96.57%。創業板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力促技術、產品與服務的創新升級。2016年上半年,已披露研發數據公司的研發投入金額合計136.53億元,同比增長28.48%,平均研發強度(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為4.63%,超過深市平均水平。

目前,深市已有838家公司對2016年前三季度業績進行了預計。有444家(占比52.98%)公司預計前三季度盈利且同比實現增長,其中165家公司預計同比增幅達50%以上。可以預期,深市上市公司2016年前三季度將繼續保持平穩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732

深市上市公司上半年加權平均每股收益0.1636元

深交所9月5日公告,截止8月31日,深市1787家上市公司全部披露了2016年半年度報告,加權平均每股收益 0.1636 元。上周,深交所還對 19 起證券異常交易行為進行調查。

上周,深交所共對 19 起證券異常交易行為進行調查,涉及證券 14 只、證券賬戶 17 個、證券公司 12 家。共對 26 起上市公司重大事項進行核查,涉及證券 26只。共調閱證券賬戶資料 160 份,電話警示 15 次,出具異常交易警示函 2 份、限制交易警示函 1 份、合規交易承諾函 4 份,並向證監會上報 3 起涉嫌違法違規案件線索。

其中,就公司獨立董事於半年度報告公告前三十日內違規買入公司股票,向東方電子(000682)的獨立董事曲之萍發出監管函予以警示。就公司變更募集資金用途未履行股東大會程序,向姚記撲克(002605)發出監管函予以警示。就減持股票違反承諾,向南興裝備(002757)時任副董事長陳俊嶺發出監管函予以警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531

兩市融資余額四連升 深市余額突破4000億創9個月新高

截至10月27日,上交所融資余額報5121.48億元,較前一交易日增加9.06億元;深交所融資余額報4001.61億元,增加8.42億元,創1月26日以來新高;兩市合計9123.09億元,增加17.48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927

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評價:滬市總體水平高於深市

上市公司是我國發布環境責任信息報告比例最高的板塊,但總體來看仍處於發展階段,尚存較大上升空間,滬市總體環境信息披露水平略高於深市。

22日,環境保護部所屬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發布《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信息披露評價報告(2015年)》(簡稱《報告》)。《報告》以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747家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這些公司已發布了2015年的環境責任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或社會責任報告。

研究人員分別運用三個一級指標(環境管理、環境績效、環境信息溝通)、18個二級指標(每一個二級指標又分別由不同的考察要點構成)進行了分析評價,並公布了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水平綜合排名前20名的企業。同時,報告還針對發布環境報告的企業和屬於國家級重點監控企業的披露狀況進行了專門的評價分析。

《報告》稱,上市公司是我國發布環境責任信息報告比例最高的板塊。2015年發布環境信息報告的數量為747家,比2014年增加了39家,占所有上市公司數量的26.62%。

研究發現,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總體水平與2014年相比基本持平,屬於我國目前環境信息披露水平領先的企業群體,但仍處於發展階段,整體水平尚存較大上升空間。滬市整體環境信息披露水平略高於深市。

《報告》稱,行業間環境信息披露質量水平存在明顯差距,其中,采礦業環境信息公開最好。在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集體企業、公眾企業及其他企業六類企業中,發布環境信息相關報告最多的為國有企業,得分最高的為外資企業。

從區域水平來看,東部地區環境信息披露水平最高,高於總體水平,西部地區高於中部地區。從得分率來看,環境績效部分的公開情況最差。很多企業相關報告中對具體環境績效信息披露的內容呈現模糊性、泛泛性描述,甚至有些企業對環境責任用幾句話一帶而過。

研究發現,第一二產業環境信息披露水平高於第三產業,在全部排名中前十名均為第一二產業,排名前20的企業占有16家。第三產業相關數據統計及披露嚴重不足。國家級重點監控企業的樣本環境信息披露總體處於發展階段,披露水平逐年提高。披露水平平均分為32.86,高於總體水平(30.30),也高於第一二產業總體水平。經過第三方機構審驗的數量明顯不足,現有評價中接受第三方審驗的報告不到二成。

《報告》建議,完善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相關法律法規及企業環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盡快出臺具行業特色的環境信息披露撰寫指南;加強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進行監管,引導更多企業采用統一標準發布環境信息,公平評價其披露質量,並加大企業信息公開的獎懲力度。

同時,借鑒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良好社會實踐,倡導更多企業按照環境信息公開的要求每年及時發布相關環境責任報告;企業利用多樣化的新媒體信息披露方式,充分展示企業的環境責任意識水平;各類投資機構加大企業環境信息的披露水平在投資風險管理體系中的權重等。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在2017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曾表示,“要修訂《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推進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完善企業信息公開平臺。”

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秘書長劉國正對記者表示,2016年底,國務院正式印發了《“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要求全面推進大氣、水、土壤等生態環境信息公開,推進監管部門生態環境信息、排汙單位環境信息以及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公開。並明確提出要建立企業環保信息強制性披露機制,對未盡披露義務的上市公司依法予以處罰。

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明確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為公民和社會各個利益相關方獲取企業的環境信息提供了法律保障。

劉國正表示,今年,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將繼續開展2016年《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信息披露評價報告》的撰寫與發布,希望通過報告的發布,推進我國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總體水平提升,促進更多上市公司及時發布環境報告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使其能夠不斷完善環境信息披露的體系和內容,為社會上所有的企業起到示範和引領的作用。並藉此引起全社會更多企業重視環境信息的公開工作,從而提升全社會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總體水平,並為社會公眾監督企業的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支撐,為政府部門、第三方機構和企業今後發布環境報告提供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472

深交所:2017年深市上市公司凈利同比增20.58%

5月1日,深交所發布《深交所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公司2017年報實證分析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深市上市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0.4萬億元,同比增長23.46%;2017年深市上市公司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合計7295.02億元,同比增長20.58%。

截至2018年4月30日,深市2110家上市公司中的2105家披露了2017年年報或年報數據,其中主板公司472家,中小板公司911家,創業板公司722家。2017年至今,中小板、創業板分別新增上市公司89家、154家。深市上市公司年報數據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過去一年國民經濟運行的整體情況,折射出經濟轉型的過程、方向和正在形成的突破口。

全樣本統計分析顯示:(1)深市上市公司總體業績保持平穩增長,盈利質量明顯改善;制造業公司表現亮眼,呈現全面增長態勢;第三產業增長動力強勁,新興服務業表現突出;創新驅動深入推進,戰略新興產業整體良好;行業龍頭及創新能力強的公司業績增長突出;新上市公司質地優秀,經營績效良好;並購重組回歸本源,持續推動產業整合與轉型升級;回報股東的力度持續增強,分紅亂象大幅減少;積極響應國家倡議,全力推動落實國家戰略。

(2)三個板塊服務實體經濟的層次化特征明顯,主板藍籌增長強勁,國有企業做優做強;中小板平穩快速增長,高質量發展趨勢明顯;創業板成為創新創業引擎,新動能加速形成。

(3)如下問題和趨勢值得關註:區域和行業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依舊存在,新動能的培育和壯大需要更多包容與支持,並購重組的整合效果及業績波動風險值得關註,外部環境變化對上市公司的影響需要持續觀察。

一、上市公司總體情況分析

2017年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極不平凡的一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堅期,2017年國民經濟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轉型升級成效顯著。作為中國經濟的典型代表,深市上市公司整體業績持續增長,傳統行業回暖跡象明顯,新動能正在加速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態勢初步顯現。

(一)整體業績保持平穩增長,盈利質量明顯改善

營業總收入保持增長態勢。2017年深市上市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0.4萬億元,同比增長23.46%,其中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同比分別增長20.33%、26.76%和27.83%;以可比數據為樣本,近三年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營業總收入年複合增長率分別為11.47%、20.84%和29.1%,增長態勢較為穩定。

凈利潤規模繼續平穩增長。2017年深市上市公司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合計7295.02億元,同比增長20.58%,其中主板、中小板分別增長35.62%和18.89%,創業板下降15.21%,剔除個別權重股(溫氏股份(20.730, 0.06, 0.29%)和樂視網(4.590, 0.18, 4.08%))的影響後,凈利潤增長4.43%。盈利面方面,深市92.97%的公司實現盈利;65.32%的公司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連續兩年持續盈利的公司中,460家公司(占比21.85%)的凈利潤增長幅度超過50%。

在業績向好的同時,盈利能力也有顯著改善。2017年深市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為9.72%,連續3年增長。非金融上市公司毛利率為22.57%,較2016年提升0.46個百分點。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凈利潤增長16.22%,連續兩年增長率在10%以上。扣非後的凈資產收益率為7.84%,盈利能力逐步提高。

(二)制造業公司表現突出,呈現全面增長態勢

盈利面、盈利能力以及經營效率均有所提升。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1%,增速比2016年高12.5個百分點。在上市公司層面,深市制造業29個細分行業全部盈利,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26.2%,凈利潤同比增長34.18%。凈資產收益率、銷售毛利率分別為9.94%和23.18%,較2016年分別增長0.68和1.63個百分點;存貨周轉天數為79.19天,同比下降18.91天。

傳統制造業企穩回暖,新興制造業發展良好。制造業細分行業中的鋼鐵、有色金屬、化學纖維、金屬制品業、紡織業、造紙業、非金屬礦物制品等傳統制造業受益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凈利潤同比增長均超過30%;新興制造業方面,專用設備、計算機通信、儀器儀表凈利潤同比增長分別達到125.74%、67.40%和62.32%。深市共有133家高端裝備制造公司,營業總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增長39.71%和101.19%,新動能不斷增強。

從產業鏈來看,中上遊景氣延續,下遊穩中向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疊加周期性複蘇,受益上遊偏重資源品的制造業(石油、鋼鐵、有色、化工、橡膠塑料、非金屬礦物制品等行業),整體凈利潤增長70.92%。中遊機械行業(通用設備、電氣機械、儀器儀表、金屬制品、運輸設備等)和輕工制造業(木材、造紙、印刷),凈利潤分別增長17.89%和39.61%;下遊面向消費端的制造業(食品飲料、紡織服裝、文體用品、家具、醫藥、汽車、專用設備、計算機通信等)業績整體穩中向好,收入和凈利潤增速分別為20.71%和29.87%。

(三)第三產業增長動力強勁,新興服務業表現突出

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增速連續5年高於第二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動力。2017年深市第三產業營業總收入占深市總體比重31.35%,凈利潤占比36.02%;剔除樂視網的影響後,2017年第三產業營業總收入增長20.26%,凈利潤增長13.25%,整體表現良好,部分細分行業也亮點頻頻。

消費提質升級推動“幸福產業”快速發展。2017年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五大幸福產業”快速發展,相關公司營業總收入合計1065.39億元,同比增長13.22%,凈利潤合計141.54億元,同比增長5.19%,經過數年高速增長後,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其中,文體娛樂和衛生行業公司營業總收入同比分別增長7.93%和42.52%,不斷推動民生改善。

高技術服務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深市共15家公司屬高技術服務業,2017年營業總收入合計149.91億元,凈利潤合計20.0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46%和27.57%。以具有可比數據的公司為樣本,三年間高技術服務業公司營業總收入年複合增長率為27.82%,發展勢頭良好。

以互聯網技術為特征的數字經濟穩定增長。深市共有互聯網及信息技術類公司195家,剔除樂視網的影響後,2017年營業總收入合計3841.53億元,同比增長27.67%;凈利潤合計372.07億元,同比增長6.77%,整體保持穩定增長。

(四)創新驅動深入推進,戰略新興產業整體良好

研發投入逐步加大、力度不斷增強。2017年,深市整體平均研發強度2.61%, 204家公司研發強度超過10%,占深市公司總數的9.69%。深市公司研發投入金額合計2688.094億元,研發投入絕對額連續三年明顯增加,2017年同比增加23.75%。研發支出超過10億元的公司有33家,中興通訊(31.310, 0.00, 0.00%)、美的集團(51.680, 0.28, 0.54%)、比亞迪(52.960, 0.43, 0.82%)、濰柴動力(8.270, 0.06, 0.73%)、京東方A(4.320, 0.05, 1.17%)等5家公司研發支出超過50億元。深市公司平均聘請技術人員678人,中位數為281人,200多家深市公司技術人員占比超過50%。

戰略新興產業、行業龍頭公司普遍重視研發投入。2017年,深市865家戰略新興產業公司研發投入1540.43億元,較上年增長24.32%,平均研發強度為4.66%,超過深市平均水平。各行業龍頭明顯增加了研發上的投入,美的集團過去5年投入研發資金超過200億元,2017年比亞迪研發費用62.66億元,比2016年增加17.44億元。

戰略新興產業整體良好,助力深市新舊動能轉換。戰略新興產業公司2017年的營業總收入3.31萬億元,同比增長27.61%;凈利潤2408.04億元,同比增長14.95%。營業總收入占深市總體比例為31.83%,較上年同期略有提高;凈利潤占比33.01%。貢獻率呈逐年提高態勢,推動深市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五)行業龍頭及創新能力強的公司業績增長突出

龍頭企業業績貢獻率高、增速快。市值前20%的公司貢獻了深市六成收入,2017年營業總收入增長24.53%,凈利潤增長29.25%;而市值後20%的公司營業總收入增長11.84%,凈利潤下降147.49%,分化較為明顯。

龍頭企業普遍創新能力較強,持續進行研發、創新投入,市值前20%的深市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增長率為26.95%,市值後20%的研發投入增長率為9.33%。

(六)新上市公司質地優秀,經營績效良好

資本市場始終將服務實體經濟擺在最重要的位置,2017年共有243家公司IPO融資,中小板新增89家,創業板新增154家,83.4%的公司屬於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分屬電子與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其中電子與信息技術類新上市公司72家,占新上市公司數29.63%;生物醫藥新上市公司21家,新增新材料上市公司20家。

新上市企業整體經營績效優異,盈利能力強。新IPO公司2017年營業總收入2370.68億元,凈利潤292.4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34%和11.4%。凈資產收益率為15.52%,毛利率為31.93%,分別高於深市平均水平5.8個和9.36個百分點;三年間營業總收入年複合增長率17.18%,顯示其整體擁有較強的盈利能力以及持續增長潛能。

(七)並購重組回歸本源,持續推動產業整合與轉型升級

受從嚴監管政策的影響,2017年深市並購重組數量有所下降,但質量顯著提升,“忽悠式”“跟風式”重組趨於平靜。2017年深市完成並購重組190起,同比下降13.64%;並購交易金額6580.77億元,同比增長46.46%。其中,主板並購交易金額同比增長136.85%,中小板、創業板並購交易金額分別同比下降6.76%和8.75%。主板並購交易金額的增長主要得益於板塊內的大額並購交易,2017年主板並購交易金額超過100億的有8起,其中*ST濟柴、渤海金控(5.840, 0.00, 0.00%)、華北高速並購案交易金額均超過500億。

數據來源:深交所統計,交易金額不包括配套融資金額。

產業並購占主導地位,重組上市熱潮漸退。從標的資產與上市公司業務關聯情況看,2017年披露的重組方案中超過六成為產業整合。同時,受監管新規與IPO審核常態化影響,2017年深市僅2家公司完成重組上市,4家公司披露重組上市方案,同比分別減少85.71%與55.56%。

海外並購回歸理性,助力上市公司提升國際競爭力。2017年深市公司披露海外重大資產重組方案20起,交易金額606.57億元,低於2016年的30起和2359.78億元。海外標的主要集中於歐美等地,行業集中於先進制造業、信息技術、醫療器械等。通過並購海外優質標的,一批公司加速了全球布局的步伐,迅速提升國際競爭力。

並購重組服務國企改革功效日益彰顯。以主板為例,2017年實施完成的重大資產重組中,46%的企業重組前控制權為國有,並購交易金額達2281.57億元。國有企業借助資本市場平臺,持續實現國有資源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整合和轉型升級。深交所先後推進完成招商蛇口(21.510, -0.12, -0.55%)和招商公路(8.710, 0.10, 1.16%)吸收合並方案,實現招商局板塊整合,成為國有企業發揮資本市場功能服務國家戰略的典範之作。

(八)回報股東的力度持續增強,分紅亂象大幅減少

現金分紅逐年穩步增加,回報股東力度不斷增強。截至2018年4月30日,深市76.86%的上市公司(1611家)推出現金分紅預案,分紅金額3199.85億元,同比上升62.22%,股利支付率為44%。深市盈利公司中,33.68%的公司(656家)股利支付率超過50%。2015-2017年連續三年分紅的公司有1162家。分紅金額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計算機和通信設備制造業、房地產業及醫藥制造業,分別為373.56億元、272.38億元和252.29億元。

從嚴監管卓有成效,“高送轉”亂象減少。近年來,證監會高度重視對高送轉亂象的監管,深交所從健全規則、強化監管、加強投資者教育等方面多管齊下,嚴防概念炒作,凈化市場環境。深市上市公司2016年度高送轉方案從2015年度的267家大幅下降至166家,截至2018年4月30日僅有49家公司披露2017年度高送轉方案。從股價表現來看,市場反應也更為理性,概念股炒作明顯降溫。

(九)積極響應國家倡議,全力推動落實國家戰略

有力支持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上市公司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2017年深市共有409家公司披露環境保護相關信息,同比增加196家。環保監管、執法力度持續強化,如對山西三維公司違法排汙問題的監管,營造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良好氛圍。2017年深市118家節能環保行業公司,累計投入191.18億元開展環境技術與產品服務研發。

以多種方式積極主動參與精準扶貧。2017年深市公司結合自身產業特點與扶貧地區實際,通過成立扶貧產業基金、興辦實業、開展培訓教育、參加扶貧公益活動等多種形式,推動產業發展脫貧、轉移就業脫貧等。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深市有394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7年精準扶貧工作信息,較上年增加175家;共投入資金181.66億元,物資折款26.56億元,幫助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超過33.57萬人,較上年多幫扶25.27萬人。

穩妥推進去產能、去杠桿,增強風險承受能力。煤炭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延續下降態勢,2017年同比下降14.01%;鋼鐵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在連續多年下降之後,2017年保持平穩。受去產能和行業周期性回暖的影響,2017年深市鋼鐵行業凈利潤同比增長3.47倍,煤炭行業凈利潤增長2.87倍。在去杠桿方面,相關重資產行業的負債率下降明顯,2017年采礦業的資產負債率為48.28%,較2016年下降10.48個百分點;鋼鐵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行業資產負債率分別為67.64%和58.45%,同比下降2.7和2.6個百分點。

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企業國際化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深市公司通過進出口貿易、工程建設、設立制造基地或研發中心、產業並購等多種方式參與“一帶一路”項目建設330余家次。中信海直(8.140, 0.04, 0.49%)、創維數字(8.710, -0.20, -2.24%)、新希望(7.180, -0.01, -0.14%)、京東方、中工國際(15.620, 0.00, 0.00%)、易華錄(33.780, -0.73, -2.12%)、深圳能源(5.660, 0.08, 1.43%)等一批具有領先技術的公司,將中國標準、中國技術、中國創新帶入沿線各國,樹立了中國制造的品牌形象。

二、三個板塊差別化發展格局繼續強化

隨著中小板、創業板公司數量逐步增加,以及主板公司運用資本市場工具持續整合、優化與發展,三個板塊實現各自市場定位的基礎更加寬厚,差別化特征更加清晰和豐富,差別化發展的格局繼續強化。

(一)服務實體經濟的層次化特征明顯

三板塊公司的行業分布差異顯著。按照國際行業分類標準,主板公司工業、可選消費業、材料行業公司數量接近,各約占比19%。中小板公司主要集中在工業、材料和信息技術業,占比分別為27.77%、18.77%和17.34%。創業板公司則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和工業,占比分別為34.49%和30.06%。

三板塊公司的規模呈現階梯狀分布。2017年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公司平均總資產依次為336.42億元、83.43億元和30.96億元,平均營業總收入依次為113.86億元、42.97億元和15.35億元,平均凈利潤分別為7.72億元、3.06億元和1.2億元,階梯狀差異特征顯著。

三板塊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杠桿水平呈規律性排列。2017年主板、中小板、創業板非金融公司平均毛利率分別為21.2%、22.41%和29.48%,平均資產負債率分別為66.24%、49.3%和40.54%。中小創公司的產品服務、業態和模式等創新較多,毛利率水平普遍高於主板企業。且中小創公司較多處於發展階段相對較早期,股權融資相對充足,資產負債率相對較低。

(二)主板:藍籌增長強勁,國有企業做優做強

在一些競爭性行業里,主板湧現出了一批市場化藍籌公司,2017年業績表現亮眼。排名前10位的公司合計實現凈利潤1447.63億元,占主板凈利潤的四成;在公司規模相對較大的基礎上仍保持較快發展,2017年凈利潤增長23.5%。萬科、美的集團、濰柴動力、TCL集團(3.250, -0.03, -0.91%)、中興通訊等一批公司,2017年營業總收入超過千億。航天科技(19.560, -0.28, -1.41%)、新華制藥(13.380, 0.25, 1.90%)等137家公司三年凈利潤複合增長率超過30%。

占主板近六成的國有企業,充分借助資本市場平臺,實現國有資源的戰略整合及有序流轉,推動產業布局調整和轉型升級。湧現出了一批廣為關註的國企改革樣本,例如,招商公路吸收合並華北高速實現整體上市,雲南白藥(94.750, -0.14, -0.15%)的控股股東引入民營股東實現集團層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進一步激發了國企活力。2017年主板國企實現凈利潤2274.88億元,同比增長46.54%,連續兩年保持增長。

(三)中小板:平穩快速增長,高質量發展趨勢明顯

中小板目前已經覆蓋了包括高端制造、信息技術、文化傳播、物流服務、金融地產等在內的16個行業。2014至2016年,營業總收入平均增速為13.2%,凈利潤平均增速為11.8%,2017年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營業總收入和凈利潤增長率分別為26.76%和18.89%。越來越多的公司逐步成長為市場化藍籌企業,行業細分龍頭的經濟示範作用明顯。2017年營業總收入超過100億元的公司有88家,凈利潤超過10億元的有59家,五分之一的公司凈利潤增速超過50%。

中國高端制造的典型代表,聚集了一大批優秀公司,起到了良好的高質量發展示範效應。凈利潤排名前20的公司分布在計算機通信、汽車制造、零售、現代物流等行業,共實現凈利潤825.71億元,占中小板公司凈利潤總額的29.64%。海康威視(38.500, 0.50, 1.32%)、比亞迪、蘇寧易購(12.980, 0.15, 1.17%)、順豐控股(46.840, -0.21, -0.45%)等已成為行業領軍企業。

(四)創業板:創新創業引擎,新動能加速形成

創業板公司業績穩步增長,帶動經濟的動能逐步增強。在複雜的經濟環境下,創業板公司2017年業績實現平穩增長,剔除樂視網和溫氏股份個股影響後,凈利潤三年複合增長率17.3%。板塊內公司平均研發強度4.64%,高新技術企業占比九成,創新創業特色突出。其中,36.15%的公司承擔國家火炬計劃項目,11.77%的公司承擔國家863計劃,24.38%獲得國家創新基金支持,擁有與主營產品相關的核心專利技術項目2.6萬項。

新興產業公司不斷湧入創業板,經濟增長新動能加速形成。板塊內戰略新興產業的比重不斷增加,2017年至2018年4月新增85家,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和生物醫藥行業。在業績貢獻率方面,板塊內戰略新興產業收入和凈利潤占比分別為70.39%和61.41%,新增長動能正在持續積累。湧現出藍思科技(21.110, 0.00, 0.00%)、智飛生物(40.620, 1.88, 4.85%)、碧水源(18.490, 0.88, 5.00%)、匯川技術(32.820, -0.08, -0.24%)等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和創新力的企業。

三、問題和趨勢

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條件逐步成熟,支撐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的有利因素逐步增多,為深市上市公司的持續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在整體業績保持平穩增長、發展質量逐步提升的同時,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依舊存在,一些潛在風險值得高度關註。

(一)區域和行業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依舊存在

區域發展方面,東部地區新增上市公司數量、新興企業占比,以及盈利能力等均顯著優於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2017年東部地區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長19.71%,戰略新興產業公司占比43.41%,新增深市公司198家,居各區域之首。中、西部地區2017年上市公司分別新增25家和18家,資源性、基礎性產業比重較大,傳統產業占比62.45%和68.24%。東北地區2015至2017年間,每年僅新增2家上市公司,已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較弱、虧損比例較高。

行業發展方面,金融和地產依然是利潤大戶,農業類公司表現低迷。金融和地產行業營業總收入合計占全部公司的10.07%,但凈利潤占全部公司的21.7%。農業類公司表現低迷,受國內養殖結構變化、產品價格下滑以及個別企業存貨風險的影響,2017年農業類公司凈利潤同比下降48.21%。

(二)新動能的培育和壯大需要更多包容與支持

新興產業前期研發和市場培育的投入較大,短期內業績難見明顯增長,上市難度較大,導致新興產業的占比提升不夠快。2017年高端設備制造、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我國實體經濟中短板類產業,新增上市公司家數占比僅為26.75%。2014至2017年間,戰略新興產業公司數量占比上升3.6個百分點。在加快新舊動能轉化的攻堅時期,應進一步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支持。

新興產業的高成長性伴隨高風險,支持創新的政策和資源的投入也需要轉化時間,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密切關註新興產業的波動,及時調整相關政策,同時也要給予更多包容。例如,生物科技產業具有高研發高風險屬性,短期業績波動大屬正常現象。新能源、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初期受國家政策影響較大,環保和補貼等政策對行業的整體影響較大,政策的調整需要及時和適當。

(三)並購重組的整合效果及業績波動風險值得關註

2015年是並購重組的高峰之年,如今已歷3年,並購重組後的整合效果、業績持續性等是影響未來上市公司的主要因素之一,值得高度關註。歷史經驗及相關研究表明,並購重組後相關業務整合失敗的概率很高,對被並購標的業績往往帶來負面影響。2017年出現了一些公司未能履行業績承諾的現象,甚至有個別公司通過更改承諾的方式逃避責任,對資本市場的誠信建設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造成不利影響,對此應予以高度關註。

並購重組形成的大額商譽,也給少數上市公司未來業績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截至2017年末,深市公司累計商譽8204.9億元,占當期營業總收入7.89%。2015年商譽減值52.12億,2016年減值82.31億,2017年減值254.28億元,對凈利潤產生直接侵蝕。由於計提大額減持,部分公司在營業收入實現大幅度增長的同時,凈利潤卻大幅下降甚至巨額虧損。

(四)外部環境變化對上市公司的影響需要持續觀察

未來幾年,中國對外開放格局將進一步增強,服務業和制造業市場準入將進一步放寬,進出口規模和對外投資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外部環境變化對上市公司的影響將更加廣泛和複雜。近期中美貿易摩擦有所升溫,我們期望以合作共贏的方式解決爭端,但是對上市公司面臨的潛在風險需要保持高度關註。據統計,2017年深市共有764家公司存在對美國的出口貿易,出口收入約占營業收入總額的5%。短期來看,中美貿易摩擦對深市公司影響有限。長期來看,若貿易摩擦進一步升級,受到影響的公司數量可能會增加,也會影響到公司未來對美市場的拓展。此外,部分企業對外技術依存度較高,外部環境風險也值得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3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