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點球成金」——理性投資的最佳註解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3qm.html

剛剛在雪球看到的,很喜歡,轉載分享。

「點球成金」——理性投資的最佳註解

                                      
「It'sunbelievable how much you don't know about the game you've beenplaying all your life.」 ——入選美國職業棒球名人堂的一位明星如是說

前不久讀完《Moneyball》,對價值投資者而言,這是一本出人意料有啟發意義的書,說出人意料,原因有兩個:

第一、這本書說的是棒球運動和從事棒球運動的人,雖說是巴菲特先生最喜歡的運動,但和投資或者價值投資都沒有直接的關係;

第二、這本書的作者是邁克爾·劉易斯,也就是《說謊者的撲克牌》的作者,是質疑巴菲特先生價值投資方法群體中最著名的一員。

但假如讓我給價值投資類參考書籍排名的話,這本書絕對排在前5名,甚至可以爭取一下前3名的位置。更有意思的是,好萊塢對這本書也很有興趣,根據這本書翻拍的影片《點球成金》,由老帥哥皮特出任主演,也在去年上映了。僅從戲劇化程度來說,這本書絕對是最有娛樂性的價值投資類書籍,沒有之一。(巴菲特的年報?這個不算書籍吧。)

全書圍繞一支名不見經傳的奧克蘭棒球隊的故事展開,特別講述了球隊經理比爾和其團隊的運營管理球隊的方式,以及其運營方式背後所隱藏的原則和哲學。那麼,為什麼是這只球隊?簡單地說,因為這是一支「便宜」的球隊。在球隊所在的分區,其支付球員的薪水最少;若與大名鼎鼎的紐約揚基隊支付球員1.2億美元的薪水相比,奧克蘭隊支付球員的薪水不足區區4000萬美元,不到揚基隊的三分之一。

雖然便宜,但這支球隊的「效率」卻是大聯盟中數一數二的,在人員薪水支出排名分區倒數第一的情況下,其常規賽戰績排名分區第一,其戰績甚至能和赫赫有名的揚基隊所抗衡,甚至還創造了棒球大聯盟從1848年成立至今無人可匹敵的22連勝紀錄,而更有意思的是,雖然這支球隊連續幾個季後賽敗在揚基隊手下,但揚基隊卻想用重金聘請這只球隊的運營經理比爾和他的團隊成員,試想,常勝隊伍去聘用手下敗將來管理,僅憑這一點,也足夠有趣了。

事實上,把這支奧克蘭隊和揚基隊放在一起比較,讓我想起了巴菲特的波仙珠寶和紐約蒂芬妮,同時,將這支球隊的掌門人——經理比爾和伯克希爾的大股東——巴菲特先生,放在一起比較也是非常有趣的。

                                          比爾                                        巴菲特

職業生涯     高中階段就被認為是未來的棒球明       10多歲開始接觸生意和股票,
                  星,並被選入職業聯賽,但經歷了       20歲出頭走上價值投資者之
                  幾個不如意的棒球賽季後,轉職成        路,
                  為棒球隊的經理

職業榮譽     每年都需要帶領球隊為季後賽奮鬥,      排名全球第一的投資人,以
                  到現在也沒有得到過聯盟冠軍頭銜,      40年的時間去考量,無人能
                  但也帶領球隊創造了聯盟歷史上最長      出其右
                  的連勝記錄

個性           脾氣火爆,交易球員時又帶有一點狡      謙虛、平和、像隔壁的老爺
                 詐,很像《說謊者的撲克牌》中描述      爺,感覺更接近聖賢
                 的債券交易員

經濟狀況    更接近於美國的中產階級                          長期在全球富豪榜單前列


粗略一看,這位比爾和巴菲特先生完全沒有可比性,比爾的職業生涯頗多不順,標準的「小時聰慧,大時了了」的感覺,經濟狀況也算不上富貴,甚至從個性角度來看,他簡直是巴菲特先生的反面,更像一個被巴菲特先生經常嘲笑的脾氣暴躁的交易員,或者說,比爾經理更像我們這些普通人。但令人驚訝的是這麼一個普通人,他經營球隊的方式卻和巴菲特運營伯克希爾的方式在現象和本質上都保持著驚人的類似和一致!

所謂透過現象看本質,先看幾個表象的例子,比如:

1、  球隊比賽現場。

關於比賽現場其實沒有什麼可以說的。因為和大多數球隊經理喜歡現場指揮和觀看比賽相反,這位比爾經理從來不去現場看自己球隊的比賽!他總是躲在球隊健身房或者其他什麼地方,看電視轉播或者用收音機來聽比賽的轉播!想想看,巴菲特先生身居在奧馬哈的偏遠小鎮,不僅離華爾街很遠,也很少去現場看自己購買企業的運營情況,和這位比爾經理的不看現場比賽有異曲同工之妙!

2、  球隊訓練。

大多數球隊教練和經理對球員的訓練原則是「JUST DO IT」,尤其是對擊球手,希望他們能打出全壘打,而這位比爾經理和他的團隊對球員最重要的教導卻是「JUSTDO NOT DOIT」,希望他們的球員儘量不去嘗試全壘打,而嘗試毫不起眼的安全打,甚至在球員打出全壘打以後,還要責怪球員不該去揮杆!反覆要求其球員少擊球,只擊打在「HappyZone」區域內的來球。這點和巴菲特先生的投資要訣完全一致,老先生在他的年報裡一遍又一遍地在年報中引用和強調棒球中「happyzone」的重要性,強調只做自己明白的生意,而且一生只要做20次好投資即可,可以說要理解價值投資,先不要去看巴菲特先生買了什麼,而是要看他沒有買什麼。

3、  挑選球員。

雖然,比爾經理從來不去現場看比賽,但挑選球員的工作卻是大任一肩挑,根本不容其他人染指。這也是最值得一提的話題。因為這是比爾經理和其他球隊經理和球探對棒球的理解有著根本不同的地方,也是最有趣的地方。

先說一下大聯盟中其他經理和球探挑選球員的方法和標準,一般而言,他們都要去現場看一下球員的訓練情況,似乎通過幾次或者十多次的現場觀摩訓練,就能憑經驗和感覺去判斷一個球員的價值,甚至能判斷出某個球員是未來之星,能進入名人堂。當然了,他們也會有很多「令人興服」的數據和事實去支持他們的判斷,比如某某球員擲球的速度可以超過108KM/hr,所謂「快即是好」;比如某某球員是一個盜球王,盜球的總數排名前列;他們還會依靠生理學作為判斷依據,包括球員的手臂長度和粗細決定了球員的擲球和揮杆的速度和力量,以及腿部的形狀力量來決定跑步的速度。至少從直覺上這些數據很有說服力。

但事實上大多數球隊經理或球探並不知道誰是下一個明星,甚至誰是好球員都分辨不出來。雖說他們有很好的數據和事實,可是他們也很容易被欺騙和欺騙自己,有時候只因為某個球員擁有「明星臉」,就覺得他會成為一位名人堂球員,比爾經理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反例,在他高中階段,就被認為擁有一個棒球明星應該擁有的全部素質,簡直是一個完美的棒球天才,而且關鍵有「明星相」,但事實上,球員比爾進入大聯盟後,每況愈下,甚至算不上一個好球員。至於那些看似很有說服力的數據和事實卻存在很大的欺騙性,舉一個典型的例子,一般人都把投球的速度做為投球手的評判標準,當所有人都在追求球速超過100KM/HR的快球手時,比爾領導下的奧克蘭運動家隊卻幾乎沒有投手的投速能超過90KM/HR,但他們投手的得分率卻在聯盟中排名前列,比爾甚至對超過100KM/HR的投手敬而遠之。事實上,這些常理上很明顯的數據不能為球隊帶來勝利,而其他球隊經理卻還願意為這沒用的10KM付出大把鈔票。

再來看看比爾經理挑選球員的方式,從來不去現場看球員訓練,在購買球員前基本不知道球員長什麼樣子,只尊重球員的歷史比賽統計數據,這和巴菲特選股票,基本只看公司財報,不去公司現場考察有著驚人的類似。而且,比爾經理挑選的球員有很多是其他球隊和球探不屑一顧的,甚至有些連聽都沒有聽到過!這樣做的結果是,比爾經理每年可以選到自己想要的60-70%的球員,相比之下,大部分球隊經理只能選到20-30%左右的目標球員,因為如果都沒有聽到過球員名字,也很少會有人和比爾經理搶球員,因此獲得的球員價格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仔細看看巴菲特選的投資標的,尤其是伯克希爾前期階段,也會發現很多公司都是他人所不屑的,至少在巴菲特購買時。不過,比爾經理和巴菲特先生都擁有「點石成金」的魔力,一旦被他們選中,這些球員和企業都能完成華麗轉身,身價百倍。

在這些表象後,是什麼原因和原則驅使比爾經理如此運營球隊?我總結為兩點:

第一、KNOWYOURBUSINESS。比爾經理教導球員不要嘗試全壘打,也不去看球員是否有「明星臉」,選球員的標準與其他球隊完全不一樣;這些行為的基礎都建立在比爾經理真正理解棒球運動,也理解一個真正好球員的價值,以及如何運營才能使球隊以「最少的成本贏得最多的勝利」。這種認識和理解都建立在棒球運動大量統計事實的科學理性地挖掘。有趣的是,人類是如此忽略客觀真實的世界,美國的棒球運動自19世紀誕生以來,就擁有豐富的統計數字,比爾經理所利用的數據大部分都可以公開取得,棒球運動員的成績也被數千萬球迷公開關注,但絕大多數人對棒球運動的理解卻與比爾經理完全不一樣,對於什麼樣的球員才是好球員,甚至所謂的圈內人士與比爾經理的理解也是南轅北轍,其實,大多數人並不清楚遊戲的實質,只是純粹FEELTHE BUSINESS。

比爾的特別之處還在於,他像數牌高手一樣,明白比賽的實質,雖然無法預測下一張牌的準確點數(短期而言,市場是個投票機),但對長期結果卻能得出合理的預測(長期而言,市場是個稱重機),從而使自己獲勝的概率成為最大。

第二、不要讓個人感覺和情緒影響經營管理。比爾經理不去現場看球賽,不去看球員長相,這並不是因為他對球賽缺乏熱情,而是擔心自己的情緒影響到比賽和球員,因為他知道,人類的情緒和主觀感受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波動性,雖然他知道正確比賽的方式,但一旦看到現場,他仍然很有可能以自己的情緒去指揮比賽或者按主觀好惡去判斷球員的資質,比如他知道正確的比賽方式應該多擊打安全打,但看到本隊打出全壘打,仍然會感到激動異常,從而會離開正確的軌道。曾經以為這種情緒控制的功力,只有巴菲特先生這等聖賢人士才能擁有,但看到比爾這位普通人也能用某種方式達到如此境界,實在是令人興奮。

用比爾經理的話說,「我所深信不疑並運用的如何運營棒球隊的方式和我個性是完全相反的」。簡而言之,這種運營方式就是「理性」,有一個我最喜歡的細節將這點體現得最為明顯。

在一個賽季的開始階段,奧克蘭隊不幸12連敗,所有人都懷疑比爾已經放棄了整個賽季。當記者問比爾經理失敗的原因時,他只是簡單而平靜地說了一下「那只是因為概率。」;而在同一個賽季的後半程,球隊取得了輝煌的22連勝,所有人都把比爾捧為明星,當記者問他成功的原因時,他仍然只是一句簡單而平靜的回答,「那只是因為概率。」。真是太淡定了!

最後想起了一則軼聞,據說當初巴菲特的「七聖賢」代表B夫人在創業的中期,一些大型家具廠商控告B夫人低價傾銷。在法庭上,當法官問B夫人,「為什麼她公司的家具售價比這些大型家具廠商的售價都要低很多?」,B夫人用她那濃重的帶有俄羅斯口音的英語回答,「Becausethey just don't know thebusiness!」。望太平洋之東西,難道此聲理性的吶喊已成絕響?


P.S.
去年,寫了一篇關於伯克希爾的文章,其中對「道德」的闡述似乎引起了不少雪友的共鳴,但對文中「理性」的內容,感興趣的似乎不多,不過這倒激發了我寫一篇關於「理性」的文章。原本想以伯克希爾保險公司為例子,因為很多人都羨慕巴菲特先生有著源源不斷的保險資金作為投資的支撐,但卻忽視或沒有意識到老先生經營保險公司的方法也是獨一無二的,不然世界上那麼多保險公司,怎麼會只有一個伯克希爾?無奈對保險行業實在是門外漢,或者說對自己的認識太不理性,寫來寫去連自己都無法滿意,這麼一耽擱,只能退而求其次,將自己的一篇讀後感整理成一篇「理性」的書評,但求能拋磚引玉。如果說道德是翅膀,能讓投資者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那麼「理性」應該是最基本的價值投資武器,讓投資者站立並存活下來。

本文基本憑記憶寫成,沒有仔細考證,同時對棒球運動也不是特別熟悉,如和事實有出入,都是我的記憶惹的禍了,當然,有興趣的親們,可以去看一下電影,雖然電影中對原著中所表達的一些基本原則和科技手段有些神秘化和誤導性,但還算是在商業化的包裝下基本忠實表述了原著的精神。當然,最好是去看一下更有趣的原著,可惜沒看到國內有相應的譯本,估計是因為這本書自身的價值也是被中國市場所低估的,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514

紅酒、投資、人生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3yx.html
昨天晚上與幾位好友喝紅酒,慶祝去年投資豐收(含物業投資),朋友帶來了珍藏的93、94年瑪歌,寓意希望將來能夠象Mark哥一樣不務正業,靠9394(搞三搞四)享受人生。期間朋友推薦用皮旦配瑪歌,沒想到,媽的,絕配!

好酒很快就快喝完了,不夠過癮。朋友回去車上拿了兩支平時我們常喝的04年靚次伯。媽的,decant了半小時,居然感覺還會是那麼難喝(其實並不差)。席間朋友爆了一句喝紅酒和人生一樣,長幼有序,必須先從低端的先開始,一步一個腳印,絕不能走回頭路。是呀,別說破產重新開始,就是資產數後面少一個零都不知道如何生活了。

這些年來身邊借貸投資的朋友們,要麼就是進入下流人士俱樂部,要麼就是去了難以翻身俱樂部。剩下的就是我們一班永不借貸、不知進取的傻瓜了。不明白為什麼這麼多人鍾情於追求曲折的人生,也許走平坦大道總是不能帶來抄小路提前達到的樂趣。抄小路的結果有可能最快到達高峰,但也很可能此路不通要重走回頭路,甚至……。

朋友說今年誰能夠有50%回報率,明年他請喝82年拉菲。大家對望,算了,還是別跑太快,繼續我們的保守投資。82拉菲還是留給傻子喝吧!人生有多少個十年再來一次?何必冒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41

港股進入防守階段,減持惠理復星鳳凰衛視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478.html
今天咬住牙齦把港股中估值不怎麼吸引的股票減持一部分,把倉位和現金餘額全數交給私有化中的中國鐵鈦。從選擇中國鐵鈦的這一刻起,已經決定了我今年不可能有突出的回報率,但對我來我,本金比回報率重要。

港股我唯一依然會關注的技術指標就是美元兌港元的電匯價,明顯地資金有流出的情況,個人估計接近牛二尾巴,實在找不到什麼吸引人的股票了,我必須小心。港股回調會比A股又凶又急,中小型股短短一個星期普遍下跌30%-40%乃平常事,投資港股的國內朋友們要有心理準備,不要貪勝不知輸。

A股依然吸引,牛一才剛剛開始。苦候了一年,招行AH終於接近同價了,我去年轉到A股的招行可以考慮換回一半到港股了,A股的騰出來的倉位會加倉其他A股。想起一年前招行A比H低20%而民生A比H高20%,今天它們竟然都同價了。一來一回,這筆賬算不清。不要問我為什麼不直接加倉銀行股,每一個行業我都有原則性倉位上限的,不允許破壞的原則。

我對於國內股票估值方式還是不適應,半個月前前賣出估值合理的長安B,繼續漲了60%,留下估值偏低的上汽集團反而不死不活。也許這就是我的宿命,注定我在牛市中無法大幅跑贏大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476

說半句蘋果股票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4we.html
前些日子和一位朋友討論到蘋果,朋友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也是關於估值回歸的。蘋果業績從高增長轉向向低增長,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有不少對回報率要求比較高的對沖基金和科技股投資者離場。即使假設這批人會沽出的總量只有發行量的20%,這個也是一個巨大的絕對金額。

蘋果股票面對的不是有沒有投資價值的問題,而是最簡單的"誰是買家?"這個老掉牙的問題。

以前蘋果的主要投資者是對沖基金與科技股投資者,這些投資者看中的是高增長,對股息並不太在乎,現在蘋果已經轉為"價值股"了,沒有既定的派息政策,確實會令對股息有一定要求,價值股的主要投資者退休基金卻步。如果連老巴也不投資蘋果,誰來接貨是一個與價值無關但與價值回歸所需要的時間有關的現實問題。

其實誰是買家的問題不單止存在於蘋果上面,白酒股、銀行股、國內的藍籌股,甚至以前的眾多大型美股也有過同樣的問題。估值回歸的等候時間是決定投資回報率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既與價值投資無關卻又息息相關。

正在考慮投資蘋果,估計七折了,但何時買入是我要考慮的其中一環。微軟、IBM、可樂和沃爾瑪也曾經從高增長轉向低增長,都沉了十年。

所有低估的股票要回歸合理估值都必須要有些誘因,不派息或者派息低的低增長股票長期維持於五六倍PE在國外乃常見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87

沽出王朝酒業,增持惠理集團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4vc.html
今天沽出一半王朝酒業。本來一直對王朝更換管理層有寄望,隨著通天和中國食品(長城)相繼發盈警,尤其是長城表示去年下半年競爭更為顯著,令我對它有點失去了信心。我從不對股價止損但我願意對基本面止損,當兩大國產品牌都活得不好的時候,二線品牌更不容易突出重圍。認錯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不理性的堅持才是不負責任的投資。下面是長城、王朝和通天的盈利警告連接,有興趣的朋友自己看吧。
http://www.chinafoodsltd.com/ir/index.html
http://www.dynasty-wines.com.ch/pdf/news/130204_pw.pdf
http://www.tontine-wines.com.hk/attachment/20130208184701001586955_tc.pdf

惠理集團一月份的管理資產金額增長率超過10%嚇了我一跳,從85億到94億元,考慮到惠理旗下的兩大基金一月份的平均增長率約為5%,意味著有五至六億美元的淨流入,這是一個很誇張的數字,我前幾天還在香港的經濟日報和東方日報看到惠理的全版廣告,看樣子資金還會有流入。把王朝的錢重新投到惠理上面,就這樣子吧!

今天招行AH同價了,先搬回四分之一回H股,然後每5%溢價換四分之一。身邊的朋友們看到今年A股指數一直漲還以為我今年A股賺不少,誰知道我A股的招行、上汽、神華、平安今年都是虧損的,看看AH股互換能否幫助挽回一些損失吧!

在熊市裡,我可以帶給大家精神上面的一些支持,因為我已經經歷了多次熊市,我知道熊市並不可怕。在牛市裡,大家只要抱緊股票就好了,往往越看不上眼的股票漲得越好,好的股票……唉,我不敢給予任何意見。好好的享受牛市吧!隨便說一句,不要小看養老金入市,香港自2001年推行強制性公積金開始(大部分人都有選擇投資港股),股市沒過幾年成交額就開始了爆發性的成長,有空想想這些資金會投些什麼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260

拉菲、茅台、喜詩糖果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52i.html
拉菲中介商將2011年份拉菲定為350歐元每瓶,而拉菲一年產量約為20萬支!說拉菲等同喜詩糖果,大概是的。年產3000萬支的茅台是不是喜詩糖果?是的,翻版的A貨!

其實最適合與中國白酒的長期發展拿來比較的,應該是四大干邑:軒尼詩、人頭馬、馬爹利、拿破崙的情況。歐美人口相加也與中國相當接近,富裕人口更遠高於中國。現在四大干邑年產量約為1.6億支,而大部分為出廠價10歐元以下的VSO和VSOP,高端的XO和Extra佔不足10%!即便如此,700ml的XO的市場零售價也未能超過100歐元,VSOP市場零售價僅20歐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88

教你怎樣分洋酒的級數及年份(VSOP、XO表示什麼意思?)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52u.html
教你怎樣分洋酒的級數及年份(VSOP、XO表示什麼意思?)

一、洋酒的分類

國外蒸餾酒(簡稱洋酒)按製造原料可分為白蘭地(brandy)、威士忌(whisky)和蘭姆酒(rum)。白蘭地以葡萄為原料,若以其它水果為原料製成的蒸餾酒,則在白蘭地前冠以水果的名稱,如蘋果白蘭地、櫻桃白蘭地、梨子白蘭地等等。威士忌以麥芽和穀類為原料,單純的糧谷威士忌一般不能市售,只有和麥芽威士忌組成混合威士忌方可銷售。美國的波旁威士忌(bourbonwhisky)則主要以玉米為原料(玉米佔51-75%)。而蘭姆酒則以甘蔗糧蜜為原料,分為深色和淺色兩種。此外,還有以高純酒精為基礎釀製而成的杜松子酒(gin)和伏特加酒(vodka),杜松子酒為藥用植物杜松子和食用酒精經串蒸或冷混而成。伏特加酒可分為純酒精伏特加(中性酒精)和調香伏特加兩大類。國外蒸餾酒代表性的還有日本產的燒酎、泡盛酒和龍舌蘭酒(tequlia)。燒酎的工藝和食用酒精相同,泡盛酒工藝同我國的小麴酒類似,即半固態發酵,缸中陳放。龍舌蘭酒則以墨西哥特有植物龍舌蘭為原料發酵蒸餾而成,這三種蒸餾酒為少數國家獨特生產,不帶普遍性。

二、洋酒中的知名品牌

白蘭地以法國生產的最為知名。法國著名白蘭地產區有兩個:一個為干邑地區(coganc),另一個為雅馬邑地區(armagnac)。按法國酒類命名原產地保護法規定,只有在法國干邑地區經過發酵、蒸餾和在橡木桶中貯存的葡萄蒸餾酒才能稱為干邑酒,在別的地區按干邑同樣工藝生產的葡萄蒸餾酒不能叫干邑。雅馬邑所用葡萄品種同干邑酒完全一致,只是貯存方式不一樣,雅馬邑在黑橡木桶中貯存,定位在田園型白蘭地,干邑酒則大多在「利得森」橡木桶中貯存,定位在都會型白蘭地。

干邑酒知名品牌有軒尼詩(hennessy),人頭馬(remymartin),馬爹利(martel),拿破崙

(courvoisier),百事吉(bisquit prvivilege),路易老爺(loutsroyer),奧吉爾(angler),歐德(otard)及金花酒(camus)。

威士忌以蘇格蘭生產的較為知名,在中國大陸銷售的品牌有johnnic walker公司生產的紅方(redlabel)

及黑方(blacklabel),還有芝華士公司生產的芝華士(chivas)皇家禮炮及十二年陳釀,百齡壇公司生產的百齡壇(ballantines)等,這些蘇格蘭威士忌獨具泥碳熏烤麥芽工藝,與其它國家生產的威士忌明顯不同。

三、如何辨別幹邑酒的真偽

在中國大陸假冒情況最為嚴重的洋酒是干邑酒,而干邑酒的假冒又較為集中在軒尼詩、人頭馬和馬爹利等三個品牌上。這是因為這三個品牌知名度最高,質量好且價位相對較高。這些品牌又根據其在橡木桶中貯存的年限而分成許多等級,如軒尼詩有理查(ichard)、xo、sov、vsop等,人頭馬有路易十三(louisx ill)、xo、人頭馬特級club、vsop、三星vs等,馬爹利有xo、蘭帶cordonbleu、名士noblige、vsop等,這些等級的價位也由高至低。在2001年第一季度名白酒及洋酒的國家監督抽查中,在北京的不同檔次的商場和賓館、飯店都發現了洋酒的假冒情況,相對而言,賓館、飯店假冒情況更多一些。

鑑別幹邑酒較常見的幾中方法有:

(1)按有關規定要求,洋酒標籤上要有中文標識及衛生檢驗檢疫章,因此沒有中文標識及衛生檢驗檢疫章的洋酒可能是假酒。

(2)真品標籤字跡清楚、輪廓好;假酒標籤字跡模糊、不規則。

(3)真品液體呈金黃色、透亮;假酒的液體則暗淡、光澤差。

(4)真品瓶蓋上的金屬防偽蓋與瓶蓋是連為一體的,而假酒的防偽蓋則是粘上去的。

(5)真品防偽標誌在不同的角度下可出現不同的圖案變換,防偽線可撕下來;假酒的防偽標誌無光澤,圖案變換不明顯,防偽線有時是印上去的。

(6)真品金屬防偽蓋做工嚴密,塑封整潔、光澤好;而假酒瓶蓋做工粗糙,塑封材質不好,偏厚,光澤差,商標模糊,立體感差。

目前我市消費者常喝的洋酒是XO和威士忌。XO有人頭馬、軒尼詩、馬爹利,威士忌有芝華士12年、黑方、傑克丹尼、皇家禮炮21年……假酒就出在這些品種上。

  「一台車、一個倉庫、一張名片就可銷售假酒」。陳先生出示給記者一張單子,上面寫著酒名、價錢、規格等等。他說,售假酒的人到處發這種單子,並留下一張名片,如果需要,可以打電話聯繫,對方從自己的倉庫提酒給要酒的人。名片上的姓名一般都是假名,有的連姓氏都沒有,胡亂寫個「大×」「小×」的當名字。記者看到單子上寫著:「XO:150元/瓶,芝華士12年:100元/瓶,黑方:90元/瓶,皇家禮炮21年:200元/瓶……」陳先生說,在我市,XO的價格應在700元左右,芝華士和黑方是170元左右,皇家禮炮21年是700元左右。那麼,市場上的洋酒多少錢呢?

  近日,記者隨機去了幾家酒行,看到市場上確實如陳先生所說,芝華士、黑方等洋酒較多。在一家洋酒櫃檯,記者看到一瓶洋酒並無編碼,便問經營者:「多少錢?」「130元。」對方回答。「這洋酒如何分辨其真假呢?」記者再問。「我們這沒有假酒。」對方用這句話回答了記者的問題。

  這瓶酒到底是真還是假呢?陳先生說,假洋酒也都裝在或圓或方的玻璃瓶裡。單純從酒瓶上看,是看不出異樣的。假酒都是收瓶灌裝的,或是灌裝成其他酒,或是將6年的酒當12年的酒來賣。但是,真洋酒的酒瓶封口處和酒瓶的商標下方都有一個編碼,兩者的號碼是一模一樣的。而假酒或是根本沒編碼,或是二者不一致。

  如此看來,不是很好辨認了嗎?陳先生說,關鍵是很多經營者也不知分辨方法,只是圖便宜,就進了假酒。但並不排除,有的酒吧、歌廳為牟利而特意進假酒。當客人喝「高」了的時候,或是準備兌著脈動、綠茶、蘇達水飲用時,老闆端上來的可能就是假洋酒,這時,即使是常喝洋酒的人也未必分辨得出。

  除了威士忌和XO,陳先生還介紹,銷假者還捎帶賣了兩種假啤酒:荷蘭產的喜力和墨西哥產的科羅娜。這兩種酒一般無須放在冷櫃中,但假酒不放在冷櫃中三五天後瓶底就會長毛。售假者出售時會告訴你要放在冷櫃中,更有甚者直接告訴你,「出了問題,我給你換」。

  假酒從何而來呢?陳先生說,假酒並不是我市售假者自己做的,它的源頭是廣東、福建一帶。一船水貨大約幾千箱,價值幾千萬元。三五個倒假酒的「一批」將一船貨分了,「一批」再賣給「二批」,「二批」再賣給下一層。在市面上售假的人已不知是第幾層了。

  鑑別真假有妙方

  洋酒真假如何鑑別呢?陳先生介紹,首先可以看外包裝。經正規渠道進入國內的洋酒,按規定必須加貼中文標誌,包括品名、原產地、灌裝日期、保質期、進口銷售商及其地址和電話等。從商標上看,真洋酒的商標看上去整齊、清晰,而且凹凸感強,印刷水平高。商標字跡、圖案不會出現模糊、陳舊、凌亂現象。而假洋酒外包裝或商標就很粗糙,這些非正規廠家生產的洋酒一般所使用的模具大都很粗糙。商標圖案失真、變形,有的表面有線狀龜裂,邊緣不清晰。字跡雖清晰,但字母大小不均或遺漏。封口條粗糙、不整齊,開口撕條紋理粗糙不均勻等特徵。

  其次可以從套蓋上區分。真洋酒瓶的保險套蓋是錫製的,其內面呈銀白色光澤,而有些名貴洋酒集裝箱外都有銀封。假洋酒保險套蓋多是鋁製的,顏色較暗。有些洋酒如人頭馬的酒瓶上安裝有塑料章蓋,該套蓋的下方呈完整的環狀。假洋酒的套蓋工藝粗糙,套蓋下方的環上有缺口、斷隙現象。

  看防偽標誌是區別真假洋酒的另一種方法。一般的洋酒的瓶頸上都有商標,刮開商標,內有各式各樣的防偽標誌。真品瓶蓋上的金屬防偽蓋與瓶蓋是連為一體的,而假洋酒的防偽蓋卻是粘上去的。同時,真品金屬防偽蓋做工精細,塑封整潔、光澤好。例如,「芝華士12年」瓶頸上有一個鋼印編號,摸上去有凹凸感,中國進口商還加了一個「人頭像」的防偽標誌在瓶頸開口位置,供貨商也有自己的防偽圖章或標誌。而假洋酒多是貼用從棄用的洋酒瓶上取下來的防偽標誌,在防偽標誌上一般常可找到有破損處。e

   此外,消費者還可以通過瓶上的編碼來鑑別,如果瓶子封口處的編碼與商標下方的編碼一致,即為真洋酒,否則是假酒。

酒的品種較多,酒的好壞也有一定差異,其質量可以根據感進行大致的鑑別。優質白酒:無色透明,純潔而無雜質,具有本身特有的醇香,味道醇和而沒有強烈的辛辣刺激感。

其檢驗方法可以採用以下兩種:

1、將酒瓶倒置,若酒液混濁,酒花密集上翻且立即消失,並有明顯的不均勻分佈,則為劣質酒;若酒液清澈,酒花分佈均勻,上翻密度間隙明顯且緩慢消失,則為優質酒。

2、取一滴酒於掌心,兩手快速磨擦幾下,酒生熱揮發後,如果氣味清香則為優質酒,氣味發甜則為中等酒,氣味臭而苦則為劣質酒

桶中貯存年限的長短有直接關係,干邑酒分成許多等級,從低到高分別為VS級(酒齡在4年半以下的)、VSOP級(酒齡在4年半至6年半之間的)、XO級(6年半以上的)、EXTRA級等,干邑酒貯存時間越長,質量越好,價格越高。

消費者在購買時,雖然不懂外文,但通過酒標上這些字母的縮寫,就可知道該酒是何等級了。

目前,干邑酒在我國市場上銷售的知名品牌有軒尼詩、人頭馬、馬爹利等,他們的產品也有各自不同的檔次。如軒尼詩從低到高有VSOP、FOV、XO等級,人頭馬有VSOP、CLUB特級、XO等檔次產品。

VSOP

基本翻譯

abbr. very superior old pale,高級白蘭地(18-25年)

網絡釋義

VSOP:軒尼詩|白蘭地|人頭馬

軒尼詩VSOP:Hennessey VSOP

Hennessey VSOP:軒尼詩VSOP

XO

基本翻譯

abbr. extra old (白蘭地規格, 藏窖年份40-75年)

網絡釋義

XO:xanthine oxidase|轉換接頭|繼 縷

HENNESSY XO:軒尼詩XO|軒尼詩

XO sub:大小頭|大小頭,異徑接頭

一般而言:

V O: 10年成熟 ,

V S O: 15年成熟,

V S O P: 20年成熟,

X O: Nepoleon(拿破崙)40年成熟,

Extra: 70年成熟。

還有一些標記的意義是:

E:特級,

F:精美,

V:充分,

O:陳年,

S:高級,

P:淺色,

X:特醇,

VSOP(VERY SUPERIOR OLD PALE)高級白蘭地(18-25年)

  所有白蘭地酒廠, 都用字母來分別品質, 例舉如下: E代表ESPECIAL (特別的)

  F代表FINE (好)

  V代表VERY (很好)

  O代表OLD (老的)

  S代表SUPERIOR (上好的)

  P代表PALE (淡色而蒼老)

  X代表EXTRA (格外的)

  干邑的級別>法國政府有著極為嚴格的規則,酒商是不能隨意自稱的。總括而言,有下列之類別:

  3-STAR三星干邑:蘊藏期不少於兩年

  V.S.O.P干邑:蘊藏期不少於四年

  NAPOLEON干邑:蘊藏期不少於六年

  X.O.干邑:蘊藏期多在八年以上

根據原酒在橡木桶中貯存年限的長短,干邑酒分成許多級別,從低到高分別有VS級(即三星級)、VSOP級、XO級、EXTRA級等。VS級指那些原酒酒齡在4年半以下的干邑酒,VSOP級指其中原酒酒齡在4年半至6年半之間的干邑酒,XO級的原酒酒齡至少在6年半以上(注意「以上」)。干邑原酒在橡木桶中貯存年限越長,質量越好,價格會越高

所有白蘭地酒廠, 都用字母來分別品質, 例舉如下: E代表ESPECIAL (特別的)

F代表FINE (好)

V代表VERY (很好)

O代表OLD (老的)

S代表SUPERIOR (上好的)

P代表PALE (淡色而蒼老)

X代表EXTRA (格外的)

XO表示灑的年份,像中國的十年沉釀,二十年沉釀什麼的。

XO是葡萄蒸餾酒(白蘭地)的一種等級表示,是Extra Old的縮寫,意指"極陳年".

白蘭地大體分為三個等級:

第一級為V.S,即三星級.法國相關法律規定,干邑白蘭地勾兌時原酒的最低酒齡至少在1.5年以上.

第二級,V.O, V.O.P, V.S.O.P等,勾兌時原酒的最低酒齡至少為4-4.5年以上.

第三級,X.O, Napoleon,Exatra等,為很老的陳年白蘭地,稱為精品或極品,勾兌時最低酒齡在6年以上.

所以X.O與年份酒是有區別的,年份酒是指某年收穫的葡萄釀製的非蒸餾酒

XO是給干邑等用葡萄做的烈性酒定的一種等級。它是根據酒在橡木筒裡存放的時間長短而定的。XO是存放時間最長的,XO就是陳年老酒的英文縮寫,其次是XOP、VS,存放時間最短的就是拿破崙。

X.O.和V.S.O.P等都是白蘭地儲藏年份的級別,他們不是紅酒年份的級別,這點很多人容易搞混!

法國法律明確規定,在干邑白蘭地的外包包裝上禁止標明年份。原因是干邑白蘭地的酒齡根本無法獲知。

為了讓新一批的白蘭地與家族世代相傳的口味保持一致,釀酒師通常需要綜合十幾種甚至幾十種不同的基酒(生命之水)這裡面可能包括當年的新酒,和幾十年的老酒。樓上令狐兄所說的最後四行字是指,它在勾兌完成之後,至少需要繼續蘊藏的時間。

而他說的開頭那一部分是指,在勾兌當批白蘭地所使用的基酒(生命之水)的年份跨度。

舉例來說,vsop是使用三十年之內的各種基酒勾兌而成,上市之前又至少在橡木桶中存放至少四年。

而XO是用五十年之內的各種基酒勾兌而成,在上市之前又必須經過八年以上的窖藏,因此口味更加豐富綿長。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白蘭地在保持適當溫度濕度的橡木桶中才能叫做窖藏,裝在玻璃瓶中之後,除在極端環境之下,口味很難再有進一步變化,所以VSOP即使放上一百年也變不成XO。

裝在瓶子裡的烈酒,沒有舊藏的價值,還是今早喝掉的好。

白蘭地(Brandy)

在法國當地流傳這樣一句諺語:男孩子喝紅酒,男人喝波特(Port),要想當英雄,就喝白蘭地。人們授與白蘭地以至高無上的地位,稱之為英雄的酒。白蘭地一詞分狹義和廣義之說,從廣義上講,所有以水果為原料發酵蒸餾而成的酒都稱為白蘭地、例如蘋果白蘭地,但現在已經習慣把葡萄酒經過蒸餾和放在木桶裡經過相當時間的陳釀而成的酒,稱為白蘭地。白蘭地通常的意思是「葡萄酒的靈魂」。

(一)白蘭地的誕生

白蘭地是人們無意中發現的。18世紀初,法國的查倫泰河(Charente)的碼頭因交通方便,成為酒類出口的商埠。由於當時整箱葡萄酒佔船的空間很大,於是法國人便想出了雙蒸的辦法,去掉葡萄酒的水份,提高葡萄酒的純度,減少佔用空間而便於運輸,這就是早期的白蘭地。1701年、法國捲入了西班牙戰爭,白蘭地銷路大減,酒被積存在橡木桶內。戰爭結束以後,人們發覺貯陳在橡木桶內的白蘭地酒,酒質更醇,芳香更濃,而且還有晶瑩的琥珀色,因此,用橡木桶貯陳和貯陳的年限便成為釀製白蘭地的重要環節。

(二)白蘭地的貯陳

白蘭地酒之所以經貯陳後,口感醇和,芳香濃郁,是因為所用的橡木桶對白蘭地有微妙的「交換作用」,使本來沒有顏色的酒,神奇地變成橡木桶的琥珀色,而且增添了白蘭地特有的香氣。不過白蘭地本身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因為一部分白蘭地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蒸發掉。據說,僅在法國Cognac(干邑)地區,一年蒸發掉的酒約2000萬瓶,難怪有人笑稱這些蒸發掉的酒是給天使偷喝去了,由於橡木對白蘭地的酒質影響很大,因而酒廠對木材的選擇和酒桶的製造也非常講究。首先,被伐下來的橡木,須經兩年以上的風乾以後,才可以用來做木桶,以防橡木中的水份滲出而影響白蘭地的醇美口味;並且,所有的木桶都應該純粹用橡木鑲嵌而成,其間不用一顆鐵釘或一滴膠水,也不能用鋸子來割,以確保貯陳過程不影響酒的色澤和口味。這就要求木匠師傅以聰明智慧和嫺熟的技巧,利用自然界物體熱漲冷縮的原理,將木條用火烤彎,互相吸合造成酒桶,這種酒桶的大小以350公升的酒桶最合適(價值約人民幣3000元)。裝人像木桶中的酒因進入一部分空氣中的氧氣,會使酒質發生變化。氧氣是從桶壁進入桶中,與白蘭地發生作用,它在氧化過程中引起複雜的化學反應並發展酒香;另外,橡木桶的溶解物質和它的微生物,對於白蘭地的老熟和產生酒香影響極大。酒裡的酒精也會蒸發一部分,使酒的烈度降低,每年平均蒸發約1一2%,並且橡木桶的顏色也逐漸滲入酒中,使原本無色的酒變為晶瑩的琥珀色,味道也大有改進。

陳釀時間越久,白蘭地的風格越柔順,香氣也越精美,價格就越高昂,但這並不等於說,白蘭地可以無限止地陳釀於木桶中,酒本身也有一個從未熟到成熟到衰老的過程。白蘭地的最佳酒齡為20一40年,一般不超過50年,頂多也不超過70年。時間過長,品質將走向衰敗,酒中的水份也會全部蒸發掉,酒味將遭破壞變成木質味,一般到了年頭的酒可改用搪瓷罐貯存,則可以保證酒的品質長期不變。最好的白蘭地是由不同酒齡、不同來源的多種白蘭地摻兌而成的。兌酒師要通過品嚐儲藏在桶內的酒類來判斷酒的品質和風格,並決定調兌比例。兌酒師都有自己的配方,絕不外傳。勾兌後的白蘭地在適當的容器中和諧6個月就可裝瓶。白蘭地與葡萄酒不一樣,不在瓶中沉澱,人瓶以後就成為定型產品。只要避光、低溫保存,不洩漏,就可長期留用。

品質優良的白蘭地與所選用的原料和加工工藝有關,通常用白葡萄酒釀製比用紅葡萄酒釀製好。新蒸餾出來的未經陳年的白蘭地酒是無色的,酒度在40一43度之間,香氣低而不調和,味道辛辣不爽口,無醇和甘洌之口感,所以要經過在大橡木桶中貯陳來提高品質。一般至少貯陳2年以上,否則白蘭地的名稱上必須註明「未成熟」等字樣。白蘭地的酒齡一般為3一8年,但有許多著名的牌子酒齡長至25年,甚至更為長遠。為了突出貯陳年限,抬高酒價,酒瓶的商標上還要有醒目的特殊標記,這些標記各有不同的意義。

★3年陳

★★4年陳★★★5年陳

V.O. 10一12年陳

V.S.O. 12一20年陳

V.S.O.P. 20一30年陳

F.O.V. 30一50年陳

X.O. 50年陳

X. 70年陳

E.Especial 特別的

O.Old 老陳

P.Pale 淺色、清澈的、指米加焦糖色

S.Superior 優越的或soft柔順的

V.Very 非常

X.Extra 格外的,特高檔的

C.Cognal 干邑

F.Fine 好的、精美的

這些標記的含義不都是很嚴格的,不僅代表的酒齡沒有嚴格的確定,相同的標記在不同的地區和廠家所代表的意義也不盡相同。

(三)干邑白蘭地(Cognac)

眾所周知,白蘭地最著名的產地當屬法國,然而當人們提到極品白蘭地的時候,不是泛指法國白蘭地,而是指干邑白蘭地(Cognac)。干邑,是法國南部的一個地區,位於夏朗德省(Charente)境內。干邑地區的土壤、氣候、雨水等自然條件特別利於葡萄的生長,因此,這個地區所生產的葡萄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但這並不是說好的葡萄就一定可以釀出優質的白蘭地。干邑是法國白蘭地最古老、最著名的產區,干邑地區生產白蘭地有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加工釀造工藝,干邑之所以享有盛譽,與其原料、土壤、氣候、蒸餾設備及方法,老熟方法密切相關,干邑白蘭地被稱為「白蘭地之王」。

干邑白蘭地酒體呈琥珀色,清亮透明,口味講究,風格豪壯英烈,特點十分獨特,酒度為43度。

干邑白蘭地的名品很多,遠銷世界各地,常見的有:

人頭馬V.S.O.P (Remy Martin V.S.O.P)、馬爹利V.S.O.P(MartellV.S.O.P)、軒詩V.S.O.P (hennessy V.S.O.P)、拿破崙V.S.O.P (CourvoisierV.S.O.P)、普利內V.S.O.P(Polignae V.S.O.P)、百事吉V.S.O.P(BisquitV.S.O.P)、長頸F.O.V(F.O.V)、藍帶馬爹利(Ribbion Martell)、人頭馬俱樂部(Remy MartinClub)、軒尼詩X.O(Hennessy X.O)、馬爹利X.O(Martell X.O)、人頭馬X.O(Remy MartinX.O)、卡米X.O(Camu""""s X.O)、拿破崙X.O(courvoisier X.O)、人頭馬路易十三[ RemyMattin Louis x Ⅲ(Par- adise)] 、天堂軒尼詩(HennessyParadise)、天堂馬爹利(Martell Paradise)、金像V.S.O.P(OtardU.S.O.P)、金像X.O(Otard X.O)、海因V.S.O.P(Hine V.S.O.P)、海因X.O.(HineX.O.)、卡姆斯V.S.O.P(Came""""s V.S.O.P)、大將軍拿破崙(CourvoisierNapolone)、奧吉爾 V.S.O.P(Augier V.S.O.P)、金路易拿破崙(Louis P""""orNapolone)等。

V.S.O.P以下級別的雜牌較多,品質也參差不齊。

(四)白蘭地(Armagnac)

僅次於干邑的是雅邑白蘭地,雅邑位於干邑南部,即法國西南部的熱爾省(Gers)境內,以產深色白蘭地馳名,雖沒有干邑著名,但風格與其很接近。酒體呈琥珀色,發黑髮亮,因貯存時間較短,所以口味烈。陳年或遠年的雅邑白蘭地酒香襲人,它風格穩健沉著,醇厚濃郁,回味悠長。留杯許久,有時可達一星期之久,酒度為43度。當地人更偏愛雅邑。雅邑也是受法國法律保護的白蘭地品種。只有雅邑當地產的白蘭地才可以在商標上冠以Armagnac字樣。雅邑自蘭地的名品有:卡斯塔濃(Castagnon)、夏博(Chabot)、珍尼(Janneau)、索法爾(Sauval)、桑卜(Sem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91

換馬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583.html
今天上午買入蘋果200股,蘋果我算是看懂了大部分,看在很可能增加派息的份上就買入了。國內和香港的用戶一旦越獄了就很難感受到蘋果的黏性,它不是電腦不是手機,你希望它是什麼它就是什麼……可以是學前教育工具、遊戲、閱讀本、上網本、攝像機、導航系統、外語學習機……隨你的便。

同時也沽出大部分數碼通,當時買入是因為我對於蘋果有點瞭解,而數碼通是蘋果的指定電信運營商,本以為會有不少買了iPhone的用戶會買多一台iPad而帶動資費收入增長,但我低估了費用支出和資本開支的快速增長。原想來用來防守的股票沒有達到它的功效,失敗!還好還有一點點股息補一下。

上汽和人壽很吸引,買入就不多說了。

上一次賣富力買第一太平,現在賣第一太平換回富力,不錯。富力地產受廣州限高價樓盤推出影響最近比同業跌得更多,我不擔心這些,不可能長期禁售的。反而其他同業估值偏高帶動富力股價進一步下跌倒是很可能發生,情況就如同茅台股價偏高帶動估值合理五糧液進一步下跌一樣。第一太平剩下的六萬股打算保留,去年主要是受印尼盾貶值和缺乏一次性收益影響了盈利,好戲今年才上映。

又重新買回中國南車,我打死也不信中國未來幾年靠內需能夠拉動經濟,反而加大基建投入會是主基調。南車估值不低但是未來三年內的盈利增長確定性很高。

華鼎出口主要業務來自G-IIIApparel Group Ltd,一家美國上市公司,去年頭三季度G-III 業績都不錯,華鼎也不應該太差,怕就怕國內業務有意外事故。製衣廠商炒樓炒地是行內普遍做法,不必在意,不炒的只會被當怪物。

這個夕陽行業真的不想買,但是港股實在沒什麼好買的。就這樣吧!今年只剩下0.2%,明天繼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83

第一季度小結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5h6.html
今年第一季度最終盈利僅1.3%,雖然早已預期,但結果出來還是有多少不快。其中美股、港股、A股都是虧損的,僅B股盈利,唯已不再持有股票。港股持倉1357.57萬港元,A股折合481.88萬港元,美股折合250.41萬港元,手頭待投資現金187.9萬港元,除淨未收股息3.9萬元,本季末結餘為2281.66萬港元,比去年底增長約30萬元。
剛好相當於去年末期被取走作為私人消費的錢,什麼意思?第一季度小结

今年至今港股的指數雖然是下跌的,但還是有大量的小型股不斷創出新高,反而低估值的大盤股表現一直不如理想,有點失望。

膽子小怕虧損又想賺大錢,該怎麼辦?幾個月以來一直不斷想作出一些改變,但是一想到人多的地方少去,又卻步了。現在能夠做的事情還是很少,耐心等待小型股暴跌的時機出現,看看有沒有換馬的機會是我唯一可做的。

第一季度小结

第一季度小结

第一季度小结

第一季度小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21

聰明人為什麼也會很愚蠢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5ve.html

(文/ SallyAdee)福樓拜曾寫道:「大地有其邊界,人類的愚蠢卻沒有盡頭。」這件事幾乎弄得他精神錯亂。在寫給法國詩人路易莎·古內(LouiseColet)的許多封信裡,福樓拜對他那些愚蠢的同類作了生動的譴責——正是這位女詩人觸動了他的靈感,使他寫出了《包法利夫人》。在他看來,愚蠢無處不在,從中產階級的流言,到學界人士的講座,哪裡都透出一股子蠢勁,就連伏爾泰都逃不過他批判的目光。他對人的愚蠢入了迷,在生命的最後幾年收集了幾千個事例,為的是編寫一本愚蠢百科全書。然而,在這本巨著完成之前,他就突然辭世,終年58歲。有人說,他是在著書的研究過程中憋屈而死的。

將人類的愚蠢蒐集歸類,這本身似乎就是蠢事一樁。可能正因為如此,對人類智力的研究往往專注於聰明的那一端。但實際上,人類的智力千差萬別,這也產生了許多有意思的問題。比如,如果聰明是一種顯著的優勢,那為什麼我們不都是一樣聰明呢?是不是聰明有什麼缺陷,以至於腦筋遲鈍的人有時反而能佔到上風?另外,即便是最聰明的人,為什麼也容易犯傻呢?

現在看來,我們平常用來測量智力,特別是智商IQ的手段,和惹惱福樓拜的那些沒有理性、沒有邏輯的行為之間,似乎沒有什麼關係。你可以智商很高,同時又非常愚蠢。明白了聰明人會因為某些原因而做出糟糕的決定,你就會對一些大災難的成因有所領悟,包括不久前的那場經濟危機。

說起來令人吃驚:將聰明和愚蠢看作是同一條線上對立的兩頭,這是近代才有的看法。文藝復興時代的神學家伊拉斯謨(Erasmus)將愚蠢,也就是拉丁文中的Stultitia,描繪成一個獨立存在的實體,認為它來自掌管財富的神和掌管青春的精靈。另一些人將愚蠢看作是虛榮、固執和模仿的組合體。荷蘭的歷史學家馬蒂斯·范博克塞爾(MatthijsvanBoxsel)寫過好幾本關於愚蠢的書,他指出,到了18世紀中葉,愚蠢才開始和智力平庸劃上等號。「那個時候,資產階級掌握了權力,理智也隨著啟蒙運動而成為新的社會規範,」他說,「這使得每個人都得以掌握自己的命運。」

現代人研究人類能力的差異,注重的往往是智商測量,也就是用一個數字代表一個人的智力。美國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心理學家理查德·尼斯比特(RichardNisbett)指出,智商或許應該看作是對抽象推理能力的測量才對。「如果你的智商有120,微積分就會很容易。如果是100,你能夠學會微積分,但必須努力加把勁才行。如果你智商才70,那就絕不可能掌握微積分。」智商似乎可以預測人在學業和事業上的成就。

許多因素會決定你處在智商量表的什麼位置。我們的智力差異大約有1/3取決於我們成長的環境,比如攝入的營養和接受的教育。與此同時,基因在兩個人之間的差異中所起的作用也超過40%。

這些差異或許可以在腦的神經連接中顯現出來。聰明的腦在神經元之間似乎有著更加高效的網絡連接。英國西英格蘭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妮·法瑞爾(JennieFerrell)認為,這或許決定了一個人能否在短時「工作」記憶中,將分散的觀念聯繫起來,並迅速制定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她說:「這些神經連接是建立高效心理連接的生物學基礎。」

智力上的差異已經讓一些人懷疑,卓越的腦力是否需要付出代價——要不然,我們怎麼就沒有都演化成天才呢?可惜的是,這方面的證據還不充分。比如,有人主張抑鬱症在越聰明的人當中越普遍,導致他們的自殺率更高,但是沒有一項研究支持這個主張。只有一項研究指出了智力的一個「劣勢」:智商較高的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更容易陣亡。不過,這個關聯十分輕微,還可能有其他因素影響了數據。

智力的荒原

另一種理論認為,我們的智力差異可能源於一個被稱為「遺傳漂變」(geneticdrift)的過程,發生在人類建立起文明、緩和了刺激腦部演化的種種難題之後。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傑拉德·克拉布特裡(GeraldCrabtree)是這個觀點的主要倡導者。他指出,我們的智力取決於大約2000到5000個不斷變異的基因。在遠古時代,那些因為變異導致智力遲鈍的人無法存活到傳下自己基因;但克拉布特裡提出,隨著人類社會越來越注重協作,智力超群的人取得了成就,頭腦遲鈍的人也能跟著搭個順風車。事實上,他說,要是把公元前1000年的某個人放到現代社會,他會成為「我們的同事和朋友當中頭腦最聰明、智力最活躍的人之一」(參見《遺傳學趨勢》,第29卷,第1頁)。

這個理論常被稱作「蠢蛋進化論」(idiocracy),那原本是一部電影的名字,影片中假想了一個未來世界,社會安全網絡在那裡創造了一片智力上的荒原。儘管有人支持這個假說,但它的證據並不牢靠。要估算遠古祖先的智力並不容易,況且人類的平均智商在最近一段時間還略有上升。至少,英國約克大學的心理學家艾倫·巴德利(AlanBaddeley)說,「這證明有一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那就是智力越低的人會生出越多的孩子,導致整個國家的智力因此而下降。」

無論如何,關於智力演化的這些理論可能需要徹底轉變一下思路,因為最近的發現已經讓許多人懷疑,人類的思維活動不是只靠智商就能夠衡量的。批評者早就指出,智商分數很容易受到閱讀障礙、教育水平和文化傳統等因素的影響。尼斯比特說,「如果讓18世紀的蘇族印地安人來設計智力測驗,我十有八九會不及格。」此外,在智商只有80的人中也有能說好幾門語言的,甚至還有一個英國人參與了複雜的金融詐騙活動。反過來說,高智商也不能保證一個人就一定會理智地行動——想想那些堅持認為氣候變化是個騙局的聰明的物理學家吧!

正是這種不能權衡證據、不能合理決策的愚蠢,讓福樓拜大為光火。然而,與這位法國作家不同的是,許多科學家都不願意對愚蠢本身多說什麼——用巴德利的話來說,「這個詞不科學」。不過,福樓拜發現最聰明的頭腦也會在邏輯上犯下重大的失誤,這個認識倒是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研究情緒和智力的心理學家兼作家迪倫·埃文斯(DylanEvans)承認:「高智商的蠢人是存在的。」

這個表面上自相矛盾的現象要怎樣才能解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認知科學家、因為對人類行為的研究而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丹尼爾·卡恩曼(DanielKahneman)提出了一個理論。經濟學家向來假設人類的本質是理性的,但卡恩曼及其同事阿莫斯·特韋爾斯基(AmosTversky)發現並非如此。他們發現,我們在處理信息時,腦子裡運轉著兩套不同的系統。智商測試測量的只是其中的一套,這套處理系統較為審慎,在有意識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默認使用的,卻是另一套系統——直覺。

愚蠢的源頭

首先,這些直覺賦予了我們演化上的優勢,在認知上開闢出捷徑幫助我們處理過載的信息。直覺之中包含了一系列認知偏差,比如刻板印象(stereotyping)、確認偏誤(confirmationbias),還有拒絕模棱兩可(resistance toambiguity)——即傾向於接受問題的第一個解答,即便它明顯不是最好的答案。

這些在演化中形成的認知偏差,儘管在特定情況下可能有助於我們思考,但如果我們一味依賴它們而不加批判,它們就會破壞我們的判斷。因此,無法識別這些認知偏差,或者無法抗拒它們,都會成為愚蠢的源頭。「腦子裡邊沒有哪個開關寫著『我只會對餐廳產生成見,對人不會』,」法瑞爾說,「你得訓練它這麼做。」

這類愚蠢和你的智商無關,因此要真正理解人類的愚蠢,你需要另外一個測試來檢驗我們對於認知偏差的敏感程度。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認知科學家基思·斯坦諾維奇(KeithStanovich)就提出了這樣一個測試。他目前正在開發一套「理性商」(Rationalityquotient,RQ),用以評估我們超越認知偏差的能力。

來看看下面這個問題,它是用來測試模棱兩可效應的:傑克看著安妮,但安妮看著喬治;傑克結婚了,而喬治沒有。那麼,是有一個結婚的人看著一個未婚的人嗎?候選答案有「是」、「否」和「無法確定」3種。絕大多數人都會回答「無法確定」,因為這是他們會首先想到的答案——但仔細推敲一下就會發現,正確答案應該是「是」。

RQ還可以測量人的風險智力(riskintelligence),風險智力決定了我們衡量某些幾率的能力。比如,埃文斯指出,我們一般會高估自己中彩票的幾率,低估自己離婚的幾率。風險智力低下,會讓我們不知不覺做出壞的選擇。

那麼,哪些因素決定了你是不是生來RQ就高呢?斯坦諾維奇發現,與智商IQ不同,RQ不是由你的基因或者孩提時期的撫養因素決定的。RQ的最大決定因素是一種被稱為「元認知」(metacognition)的東西,那是評估你自身知識有效性的能力。RQ較高的人都掌握了某些策略,能夠提高這種自我認識能力。斯坦諾維奇說,一種提高RQ的簡單方法,就是在解決一個問題時先用直覺得出一個解答,再思考一下相反的解答,然後再作最終決定。這樣,對於自己知道什麼和不知道什麼,你就能建立起一個準確的認識了。

愚蠢不是你的錯

然而,即便是RQ天生就高的人,也會在自己無法控制的局面下犯錯。法瑞爾說:「你個人的認知能力可能很高,但環境決定了你必須要如何行動。」

或許你已經有所體會,情緒干擾可以成為你犯錯的最大原因。悲傷、焦慮之類的情緒會擾亂你的工作記憶,減少你用來評估周圍世界的認知資源。為了應對這個局面,你或許就會不自覺地退回到直覺模式,通過捷徑來解決問題。法瑞爾說,這或許還能解釋一些更為持久的體驗,比如「成見威脅」(stereotypethreat)。這是少數群體在知道他們的表現可能被人用來證實既有成見時產生的一種焦慮感。實驗屢次證明,這是可以降低測試成績的。

說到對愚蠢的鼓勵,或許沒有什麼比得上某些商業行為了,這是安德烈·斯派塞(AndréSpicer)和馬茨·阿維森(MatsAlvesson)發現的。斯派塞來自英國倫敦的卡斯商學院,阿維森則來自瑞典的隆德大學,他們在做出這項發現時,原本關注的都不是愚蠢。他們研究的初衷是,調查聲譽卓著的企業如何管理高智商的僱員。但是沒過多久,他們就不得不推翻了原先的課題。

同樣的模式一次又一次顯現出來:某些企業,特別是投資銀行、公關公司和資訊公司,會僱用資質很高的人。但是,斯派塞並沒有看到這些天才能夠一展所長,「我們震驚地發現,他們之前訓練出來的專長立即就被『禁用』了」。他們把這個現象稱為「功能性愚蠢」。

他們的發現用偏見和理性的理論可以解釋得通。「我們起初並沒有將卡恩曼的理論當作自己研究的依據,」斯派塞說,「但我們後來意識到,我們的研究和他在實驗室裡觀察到的那種事情之間,存在有趣的聯繫。」比如,在企業中任職往往會「禁用」僱員的風險智力。斯派塞說,「他們的行為和結果之間沒有任何直接的關係」,因此他們就無從判斷自身行為造成了怎樣的後果。企業壓力還放大了模棱兩可偏見。斯派塞說:「在複雜的機構中,模棱兩可隨處可見——而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模棱兩可的企業同樣隨處可見。」

由此帶來的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在2012年所作的一項整合分析中,斯派塞和阿維森發現,功能性愚蠢是造成金融危機的一個直接原因(參見《管理學研究雜誌》,49卷,1194頁)。「那些人聰明絕頂,」斯派塞說,「他們全都知道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和結構性貿易融資有問題。」但是,這些問題非但沒有人研究,僱員還會因為擔憂這些問題而面臨受到處罰的風險,或許是因為提出這些擔憂似乎就冒犯了上級。結果就是,那些原本聰明的僱員都把邏輯留在了辦公室門外。

愚蠢共和國

考慮到經濟崩潰的現狀,這些發現似乎證實了福樓拜的擔心:一大群蠢人獲得了權力,這被他戲稱為「愚蠢共和國」。經濟危機也證實了范博克塞爾的部分觀察:高智商的人犯傻是最危險的,因為他們往往肩負更大的責任:「智力越高的人,他們的愚蠢就越是會造成災難。」

在斯坦諾維奇看來,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金融機構多年來一直在呼籲,要尋找一款好用的理性測試方案。目前的RQ測試還無法像智商測試那樣給出一個確定的分數,因為你必須先比對大量自願者的數據,然後才能設計出穩定的量表,讓你能夠在不同的人群之間進行比較。然而,他已經發現,單是接受這樣的測試,就能提高我們對於常見認知偏差的識別能力,能夠幫助我們抵禦它們的魔咒。2013年1月,他開始設計這套測試題,這都要多虧慈善組織約翰·坦普爾頓基金會提供的一筆為期3年的資助。

福樓拜開啟的「事業」,會不會有人來收尾,這是另一個問題。范博克塞爾打算寫完他的第7本關於愚蠢的書之後就金盆洗手。不過,美國國會圖書館或許會在無意之中接過下一棒——他們決定將世界上的每一條推特都記錄歸檔。

對於我們其他人而言,瞭解自身的愚蠢有助於擺脫它的掌握。或許,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比如伊拉斯謨,完全能夠理解愚蠢對於我們的統御能力。在他們為愚蠢(即Stultitia)繪製的寓意畫像的下面,你會看到這樣的聲明:「主宰我的是愚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