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Billy 於 2014-9-18 08:52 編輯 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深度報告:蘋果、谷歌占主導 可穿戴技術已深刻影響到人類的日常起居。根據美國地區關於可穿戴技術的調查數據顯示,87%的受訪者認為可穿戴技術可以提升佩戴者的個人綜合能力;71%的受訪者則認為該技術有利於個人健康狀況的改善;還有54%的受訪者認為,可穿戴技術提升了他們的自信。可穿戴設備多以具備部分計算功能、可連接手機及各類終端的便攜式配件形式存在,主流的產品形態包括以手腕為支撐的watch類(包括手表和腕帶等產品),以腳為支撐的shoes類(包括鞋、襪子或者將來的其他腿上佩戴產品),以頭部為支撐的Glass類(包括眼鏡、頭盔、頭帶等),以及智能服裝、書包、拐杖、配飾等各類非主流產品形態。 國外BI分析師托尼·達諾瓦(Tony Danova)發布的《可穿戴應用》報告中指出,可穿戴應用的生態系統非常碎片化,這是應用少的原因之一,但要普及必須誕生一些殺手級應用。谷歌和蘋果將主導這個市場。 以下為報告全文: 一、要點: 1) -可穿戴應用的生態系統非常碎片化。最近推出了很多全新的可穿戴設備,還有更多產品即將面世,但所有設備都運行於不同的平臺。開發人員為這些環境打造應用成為一種痛苦,而應用程序正是使這些可穿戴設備值得穿戴的關鍵。即便是對於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領域主打Android的三星而言,他們在Galaxy Gear智能手表上卻選擇了Tizen平臺。 2)-碎片化是可穿戴應用至今屈指可數的原因之一。Pebble應用市場有1000余款應用,除此之外,大多數設備只有不到100款應用。三星Galaxy Gear有70余款應用。要想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必須有更多的流行應用。谷歌希望3月18日全新推出的可穿戴平臺Android Wear有助於在可穿戴生態系統創造一個大眾市場。 3)-更重要的是,要想普及可穿戴設備的使用,一些殺手級應用必不可少。但是程序員們需要明白,可穿戴設備將從根本上創造全新的使用方式。很多可穿戴應用仍然像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應用的擴展,成為一種無需手機便可接收通知和記錄數據的方式。可穿戴應用需要打破這種模式,做一些智能手機應用做不到的事情。舉一個早期的例子:谷歌眼鏡應用Allthecooks,它可以在用戶做飯的時候,通過谷歌眼鏡顯示菜譜指示,用戶無需用手翻動菜譜。 4)-蘋果應用開發人員應當明智地專註於手腕設備,並借此打入可穿戴應用市場。我們相信,在接下來五年里,智能腕帶之類的設備將占據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的70%。最近艾森哲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球有超過一半的消費者表示,自己對手腕上戴的健康和健身監測設備感興趣,在FitBit和耐克的推動下這種設備已經開始流行。隨著時間的推移,智能手表和健康腕帶之間的界限將模糊不清。 5)-在腕部設備方面,我們相信健康和健身類別將產生殺手級應用。最近蘋果推出了Healthbook應用,可以整合健身、身體狀況、營養和生命體征等數據。隨著硬件趨於成熟,傳感器更加先進,整個個人健身和健康應用領域將繁榮發展。飲食應用、健身應用和醫療應用都沿著不同的方式進行探索,例如遊戲化、社交媒體整合、數據虛擬化。 6)-谷歌和蘋果將主導這個市場。谷歌Google Play和蘋果iOS應用商店都有超過100萬款應用,累計應用下載量已經超過500億次。這兩個應用商店的運營方都具備了統治可穿戴應用市場的實力。如果蘋果或谷歌可以簡化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應用轉為可穿戴應用的程序,這兩家公司將在可穿戴領域競賽中遙遙領先。 二、介紹 過去一年左右的時間里,可穿戴設備的發布會此起彼伏。Pebble和FitBit這樣的小型創業公司率先推出了智能手表和健康追蹤設備,三星、索尼和耐克等大公司也隨之進入這一市場。 谷歌眼鏡仍然沒有面向公眾發布,但正按照谷歌眼鏡探索者版項目逐漸開放。該項目的參與者可以將設備發送給好友,去年12月谷歌流媒體音樂服務的用戶也收到了以1500美元價格購買谷歌眼鏡的邀請。盡管設備發布頻繁,但缺乏應用令人驚訝。如果沒有應用,可穿戴設備永遠無法真正對主流消費者形成吸引力。 1)三星Galaxy Gear智能手表的應用 可穿戴應用生態系統不成熟,主要原因在於平臺碎片化。智能手機市場由Android和iOS主導,開發人員可以選擇任意一個平臺開發應用程序,因為這些平臺都可以深入廣泛的智能手機市場。 但到目前為止,可穿戴市場尚未形成這種格局,仍然沒有一個占主導地位的平臺,而且只有一小部分用戶(與智能手機相比)擁有這些設備,這使得為任何一部可穿戴設備開發應用都難以形成吸引力。 盡管如此,應用開發並沒有完全受到阻礙。可穿戴應用開發已經出現了一些總體規劃,而且隨著谷歌推出可穿戴應用平臺Android Wear,這種規劃將越來越清晰。 “這種形勢又是壞消息,又是好消息,”Mutual Mobile負責iOS的副主管西恩·麥克麥恩斯(Sean McMains)解釋說,“壞消息是現在市場上所有的可穿戴設備都使用不同的開發平臺,但好消息在於,很多理念都可以從一個平臺傳遞到另一個平臺。” 麥克麥恩斯表示,所有可穿戴應用都需要簡單的設計,無裝飾的界面,而且應當針對小屏幕優化。但到目前為止,消費者不得不在應用稀缺、軟件相互隔離的多款設備當中進行選擇。另外,很多可穿戴設備只兼容一小部分相關設備。有沒有消費者僅僅因為與寶馬i3 Coupe保持同步,就去購買僅有不足100款應用的三星Galaxy Gear智能手表?或者僅僅因為在智能手機,甚至一些運動器械上已經流行的耐克Plus應用,就去購買耐克FuelBand智能腕帶? 對於開發者而言,碎片化的形勢意味著他們需要在面對不同設備的時候,應對不同的軟件開發包(SDK)或應用程序接口(API)。 在這份報告中,我們研究當前的可穿戴應用領域,指出一些“殺手級應用”。殺手級應用可以說服心存懷疑的消費者購買可穿戴設備。“憤怒的小鳥”和“Instagram”等移動應用成功故事推動了智能手機的普及。與此類似,一款原生於可穿戴設備的超風靡應用,有助於創造一個良性循環,推動可穿戴設備普及和應用開發。 三、可穿戴應用市場現狀 1)可穿戴設備發布時間軸 通過上面的時間軸,你可以看到最近有多少可穿戴設備進入市場。我們預計,今年使用中的可穿戴設備數量將達到1.83億部,同比增長一倍。到2018年,我們預計全球使用中的可穿戴設備將達到5.61億部。 2)全球連網設備安裝量預測 3)健康追蹤設備銷售將好於更加複雜的智能手表 當前銷售情況最理想的可穿戴設備是Pebble智能手表、三星Galaxy Gear智能手表,以及三款健康追蹤設備:FitBit Force、耐克FuelBand和Jawbone Up。目前來看,我們認為更加基本的健康追蹤設備銷售將好於更加複雜的智能手表。 但是在應用方面,有一個明顯的領先者。 在應用程序數量上,Pebble智能手表遠遠領先於其他七款主要的可穿戴設備,而且相當於排名第二的索尼智能手表應用數量的五倍之多,Gear則只有70多。盡管擁有一個功能齊全的應用商店,Pebble智能手表也存在一些嚴重的限制。它的內存只有1GB,而且一部設備同時只能安裝8款應用。 4) 三星Galaxy Gear智能手表容量更大,達到4GB 總體而言,手腕可穿戴設備市場分為功能全面的設備,以及功能單一且不支持應用生態系統的設備。以耐克FuelBand為例,這款智能腕帶的唯一目的就是通過Nike+原生應用監測身體活動(盡管其他應用也可以接入Nike+的API,進而基於耐克數據運行其他服務)。 但是可穿戴設備領域的總體趨勢是軟件生態系統。正如我們隨後將要討論到的,目前可穿戴設備主要是健康追蹤工具,但這種單一功能的設備最終會被更加廣泛、更加以應用為中心的智能手表所吸收。 5)不同設備的現有應用數量 可穿戴設備生產商一直專註於硬件優先,他們認為只要建立起用戶基礎,應用就會隨之而至。當然,過去有過這樣的先例。 2007年iPhone面世時,應用商店尚不存在,沒有第三方開發可以為這款設備開發應用。iPhone應用開發包直到2008年中期才發布。 但在五年之後,人們已經習慣於他們設備上擁有大量應用的體驗,如果可穿戴設備無法提供優秀的應用體驗,消費者就不太可能競相購買智能手表或眼鏡產品。 四、早期的可穿戴應用開發 1) 至少在可穿戴應用領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我們認為,今天的可穿戴設備體驗相當普通,”設計和創新咨詢公司IDEO的生命科學首席戰略師羅德里格·馬丁內茲(Rodrigo Martinez)在SXSW大會期間表示,“用戶界面非常一般,每周我們都會看到一款做80%相同事情的新產品出現,只是采用了不同的形狀,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塑料。” 主要問題在於,可穿戴應用生態系統處於混亂之中,包括操作系統、SDK和API的混亂。 硬件生產商推出的新設備都基於自己的獨家平臺,這意味著為某一部設備開發的應用無法移植到另外一部設備。索尼和Pebble都推出了自己定制的操作系統,三星則在可穿戴設備操作系統方面使用了開源的Tizen平臺。 其他一些流行的可穿戴設備,例如FuelBand和Jawbone UP,根本就不提供任何應用。相反,他們要求開發者通過API接入雲存儲數據,並基於這些數據,再利用現有的智能手機應用,為設備打造新功能。例如Jawbone UP智能腕帶允許用戶在設備與RunKeeper應用之間自動實現數據同步。 另外,即便是那些支持應用生態系統的設備,也在推出開發人員打造可穿戴應用所需工具方面緩步而行。在這方面,Pebble可能是唯一的例外。 三星直到今年3月17日才推出了Tizen可穿戴應用SDK,這樣開發人員才能夠為Galaxy Gear智能手表開發應用。在此之前,Galaxy Gear應用商店一是“僅限邀請”,這一戰略當然限制了應用開發。 總體而言,三星采取的戰略是鼓勵開發人員開發三星專用的可穿戴應用。這個戰略不可能使三星可穿戴設備受到開發人員青睞。 事實上,三星只是為了搶在蘋果和谷歌之前進入可穿戴設備市場,才匆忙推出了Galaxy Gear智能手表,這反而使三星遭遇了先行一步的劣勢。 推出之時,Galaxy Gear智能手表只能與三星全新的Galaxy Note 3“平板手機”設備實現同步,這限制了它對大眾市場的吸引力。三星希望Galaxy Gear用戶延伸到自己的硬件,這一點可以理解,但是這種戰略迫使對智能手表感興趣的消費者購買其他設備,因為當時有兩款設備同時推出。 一個月之後,三星Galaxy Gear與自己旗下大多數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開始兼容,但那時候損失已經造成,潛在的Galaxy Gear用戶已經因為硬件兼容問題、同時購買Galaxy Gear和Galaxy Note 3的高成本問題放棄了這個選擇,開發人員也因為用戶基礎過小、缺乏公開的SDK而止步不前。 對於可穿戴設備而言,能夠與另外一臺移動設備保持同步非常重要,因為它們永遠不會成為用戶的主要智能設備。在連接互聯網時,可穿戴設備通常要以藍牙為基礎,依賴於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 現在三星似乎更加開放,推出了SDK,而且基於Tizen平臺的設備也能夠與三星的多款Android產品互通。根據我們的預測,目前三星是領先的智能手表生產商,但它采用Tizen可能會阻礙自己的前景。 與此同時,3月18日,谷歌宣布推出Android Wear平臺,它可以使硬件生產商和開發人員打造基於Android系統的可穿戴設備和應用。谷歌還宣布正在與11家生產商,包括英特爾、HTC、時尚手表生產商Fossil等,共同打造基於Android Wear平臺的智能手表。 谷歌推出了API和SDK的開發者預覽版,可以使開發人員為現有的手機應用增加可穿戴功能,也可以開發定制的Android Wear應用。這家公司顯然正在以自己最快的速度完善可穿戴平臺,希望這個平臺能夠支持所有的可穿戴設備,並幫助這些設備與Google Now和Google Play等谷歌自有服務進行整合。 2) 三星Galaxy Gear Vs. Pebble智能手表 谷歌正在加足馬力全速前進,但在Kickstarter眾包平臺 成長起來的Pebble在應用開發方面取得的進步最大。在2013年前七個月里,Pebble智能手表就獲得了將近30萬部的預訂量。目前Pebble應用商店共有大約1000款應用。 這些應用存在於用戶智能手機上安裝的Pebble應用當中。Pebble智能手表的新用戶必須把Pebble應用下載到手機上,然後才能獲得Pebble智能手表的應用。也就是說,手機上安裝的Pebble應用既是一個應用商店,又是Pebble智能手表的應用控制中心。 Pebble智能手表上的應用分為兩類。第一類需要在手機上安裝一個伴侶類應用,另一類則可以在Pebble智能手表上獨立運行(盡管應用最初也是通過手機下載而來),不需要手機安裝伴侶應用。 最開始的時候,Pebble應用只能通過蘋果App Store應用商店下載。現在Pebble采取了戰略性舉措,將其應用商店面向Android開放,這意味著Pebble智能手表也可以與Android手機搭配使用。到目前為止,Pebble是唯一一款與兩大平臺同步的智能手表。 但正如我們指出,Pebble仍然使用自有的平臺,開發人員為其開發應用也必須使用Pebble SDK。現在谷歌已經推出了Android Wear平臺,那麽Pebble很可能會被淹沒在明年推出的大量Android智能手表海洋里。 在任何情況下,可穿戴設備碎片化都不會消除。芬蘭可穿戴軟件公司 Koru Labs認為,這個趨勢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持續存在:“我們預計每個智能手表供應商都會建造自己的應用商店,到2015年用戶都要經歷一種無序的混亂。” 五、當前最流行的應用,以及它們在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潛力 自從我們一開始報道可穿戴設備以來,我們就一直認為,可穿戴設備不會成為全覆蓋式的個人計算設備,至少一開始不會。可穿戴設備不會成為占據用戶大多數時間和精力的大眾化計算設備,而是成為現有移動設備的有力補充,填補一些使用空白。 在很多情況下,可穿戴設備會安靜地在幕後運行(例如健身腕帶測量步數,或者智能手表的提醒功能)。當人們需要的時候,它們會站出來記錄數據和提供信息。 同樣的道理適用於專為可穿戴設備設計的應用。最成功的應用應當滿足一些特定的需求,使人們能夠做一些可穿戴設備面世之前做不到的事情。 Recon推出的頭戴式顯示屏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可以用於滑雪等活動,並且為聰明的應用開發者創造了機遇。Recon提供了API和SDK。例如某款應用可以根據速度、摔倒次數對你的滑雪進行評分。這樣一款應用的銷量或許無法達到幾百萬,但顯然可以設置一個可觀的價格,並且成為滑雪愛好者的最愛。 1) 現在,可穿戴設備可以用來做什麽? 看看三星Galaxy Gear和Pebble智能手表的銷量,這些用戶肯定會從不大的範圍內選擇一些應用程序。可穿戴應用測評網站Wearable App Preview會為每款設備的最優秀應用列出十佳排行榜。 根據該網站的排名,三星Galaxy Gear最受歡迎的應用囊括了新聞、娛樂、健身和辦公領域。而在Pebble方面,幾乎所有排名靠前的應用都是遊戲,甚至還有一款克隆版的Flappy Bird遊戲。 現在,智能手表應用顯然只呈現出冰山一角。正如我們之前所說,這個行業仍在等待“殺手級應用”來定義類別。不過一些現成的移動應用在可穿戴領域非常受歡迎,這或許為未來的殺手級智能手表應用指出了端倪。 對於智能手表而言,辦公應用是一個非常具有前景的領域。以廣受歡迎的多設備筆記軟件Evernote為例,繼率先進駐三星Galaxy Gear智能手表之後,最近又進駐了Pebble智能手表。 2) Evernote筆記軟件進駐三星Galaxy Gear和Pebble智能手表 Evernote最受益的一個功能就是你的筆記可以在保存後同步於多款設備,現在Pebble又成為大量移動用戶時刻將自己內容和清單保存在手腕上的一款設備,在智能手機無法使用的情況下這款設備還可以救急。 正如Evernote指出:“你是否曾經同時在超市里同時操控購物車和手機?通過Pebble手表在購物清單上作記號,同時可以通過Evernote保持同步,提供了一種解放雙手的購物體驗。” 此外,Evernote應用還成為可穿戴應用如何獨立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運行的典範。Evernote是大量直接與雲服務保持同步的Pebble應用之一,Foursquare也是如此,它無需在智能手機上安裝伴侶應用,即可在智能手表上運行。 從根本上講,智能手表是一款辦公設備,因此它成為辦公應用之家意義重大,這包括任務應用、日程應用,以及語音激活的筆記應用等。 3)其他哪些應用還有可能在可穿戴領域大顯身手? 4) 現在正在使用或未來12個月將投入使用的應用 艾森哲對全球大約6000名消費者進行的調查顯示,在移動領域,消費者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使用攝像頭、導航和遊戲應用最頻繁,他們還對電子書、語音和音樂錄音、流媒體廣播、流媒體視頻應用感興趣。 其中一些類別的應用在可穿戴設備上可以運行得更好。例如攝像頭應用是谷歌眼鏡等智能眼鏡設備上的最佳配備,GPS導航非常適用於司機或步行者的腕部智能設備。但是電子書或許永遠不會進入到可穿戴領域。 最近,三星Galaxy Gear新增了TurnByTurn地圖應用,具備了地圖和導航服務。這款應用可以與三星Galaxy智能手機保持同步,並且可以通過語音對屏幕上顯示的方向進行提示。 在所有可穿戴應用類別當中,語音控制和數字語音助手的結合,例如蘋果Siri和谷歌Now,需要進一步完善。可穿戴設備有限的屏幕尺寸和界面意味著語音將成為最舒適的輸入和輸出方式。三星Galaxy Gear地圖服務可以與手機保持同步 但是在接下來這個部分,我們將討論我們眼中有望成為最受歡迎腕部智能設備應用的類別,即健康和健身。 六、健康和健身將引領潮流 1)健康監測和健身追蹤仍然引起了比其他設備更多的消費者興趣 消費者對健康和健身控制方面的可穿戴技術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在硬件和軟件方面均是如此。在艾森哲的全球調查中,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表示對健康監測、健身追蹤,或者個人安全監測類的設備和應用感興趣。而且這種興趣呈增長態勢。彭博社去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約有40%的美國消費者對智能醫療設備感興趣。 在這樣一個越來越關註長壽、營養、健康、幸福,以及預防性醫療的社會里,能夠監測健康狀況的可穿戴應用和設備提供了一種清晰的使用模式。 在全新的Android Wear可穿戴平臺上,谷歌也在探索一種通知功能,它可以感知跑步者、騎行者,或其他健身用戶力量消耗情況,並在健身期間向他們發出生命體征的相關通知。 可穿戴硬件市場已經高度傾向於健康和健身追蹤類的腕部設備。 2)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 健身腕帶將占據2014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的大約70%。接下來幾年,隨著可穿戴設備更加主流,其他類別的可穿戴設備,包括智能手表、眼鏡、衣服等,將開始騰飛。 到2018年,專註於健身功能的智能腕帶出貨量所占比例將下降到接近40%,智能手表將占據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的30%。 但是很多智能手表將兼具健康和健身監測功能。這兩個市場之間的界限將越來越模糊,結合起來計算,到2018年腕部智能設備將占到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的大約70%,並成為可穿戴應用開發領域的領先者。 七、谷歌和蘋果將主導可穿戴應用市場 如果說哪兩家公司已經具備了打造穩固的可穿戴應用生態系統的規模和現有架構,那麽非蘋果和谷歌莫屬。 蘋果App Store和谷歌Play現有應用數量對比 谷歌和蘋果這兩家公司的平臺,即Android和iOS,已經在全球智能手機領域占據了近90%的份額,支持著全球超過13億部設備。由於可穿戴設備將與智能手機保持同步,因此占據主導地位的智能手機平臺將在可穿戴應用領域擁有明顯的優勢。 2008年以來的累計應用下載量 蘋果App Store和谷歌Play應用商店總計已經擁有超過200萬款應用,2008年以來全球累計移動應用下載量超過了1100億次。 如果Android和iOS開發人員獲得恰當的工具,他們就能夠輕易地面向可穿戴設備,為現有的Android和iOS應用添加新功能,或者推出針對可穿戴設備全面優化的新版應用。 谷歌推出Android Wear平臺之後,這家公司在可穿戴應用領域的影響力已經彰顯無疑。可以說,Android Wear平臺的面世是可穿戴設備進入主流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的事件。 多款基於Android Wear平臺的智能手表將在2014年發布,這可能會帶動智能手表從一個新興事物,發展成為固有的硬件類別。與此同時,目前仍局限於一小部分消費者測試的谷歌眼鏡擁有自己的SDK。谷歌眼鏡原計劃在下個季度進入市場,但日期似乎要推遲。 蘋果目前在可穿戴競賽中略微落後。蘋果工程師仍在努力將Siri與第三方應用進行整合,專註於蘋果的媒體Mac Rumors指出這是蘋果可以在其可穿戴平臺充分利用的頂級技術之一。 2014年3月,蘋果推出了Healthbook應用,一些分析師認為這是蘋果iWatch智能手表支持健康傳感器的一個信號。這款應用可以追蹤一些生命體征,包括血壓和水量。(iPhone不具備追蹤這些指標的傳感功能。) 但到目前為止,關於蘋果推出可穿戴設備的消息都只是猜測。憑借Android Wear平臺,谷歌已經在可穿戴應用競賽中領先於蘋果。 (源自:大數據文摘) |
各位,2013年的中國A股市場把冰火兩重天演繹到了極致。大批小市值公司的股票在50-100倍PE交易,而市值500億以上又沒有故事只有利潤的大公司股票,就只有幾倍PE,而對於市值超大,又眾口一詞說前景暗淡的銀行股來說,居然全體破凈,比之陷入破產境地的估值也不遑多讓。對信璞來說,這一幕並不新鮮。美國60年代時的電子泡沫,2000年左右的網絡泡沫年代,甚至就在2006年和2010年的A股市場,都是如此。但我想,認購硬資產的朋友中大多不是投資專業人士,所以在年底有必要就此現象做一說明。
股票投資,從形式上看,都是由買入-持有-賣出的連貫動作組成,似乎相同。但究其本質,則分為三種盈利模式,其間分別涇渭分明。
一曰投資,這是古已有之的傳統模式,歷經數千年而至美國人格雷厄姆及其卓越弟子巴菲特處而至大成,其利潤來源是分享財產所有權帶來的收益。對於股票投資而言,則是按份額分享被投資公司的紅利和凈資產的上升。
二曰傳銷,本質是擊鼓傳花,把價格遠高於價值的東西從上家手里傳到下家手里,而把現金從下家手里收到上家手里。在股票市場中,這種做法就是鼓吹泡沫,用價格上漲和虛幻的故事來不斷擴大下家的數量,提升其情緒,最後達成傳銷的目的。
三曰投機,這種行為也如同山嶽般古老。股票投機是指交易雙方對某一標股票的漲跌有不同看法,從而對相應股票進行買賣,跟在賭場里賭大小的模式是一樣的。
我們看到,三種行為利潤的來源迥然不同,故投資的周期也不同投資來源於公司的利潤和成長,所以周期必然與公司的發展有關,公司發展不可能是一兩年的事情,更絕非朝夕可至,所以投資行為的周期必然是以若幹年為基準,甚至持有時間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也不罕見,在香港成功的小投資者中,持有匯豐數十年取得眩目收益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投機一般而言則更短,極端者如日間交易,持股時間不過幾分鐘。
從風險看,三種模式也不相同。
投資需要的是常識、理性和堅持。那麽想獲得超過平均收益的關鍵就在於找到盈利優於同類而價格低於同類的公司,即優質低價。這原理跟我們在菜場買菜的模式是一樣的。從數千家公司中尋找有競爭力的公司,並評估其價值,在其價格低於價值時買入並持有,在其相對價格不具優勢時置換其他資產。其風險有三:公司判斷錯誤,買入價格高於歷史平均價格,持有時間過短,不足以等到分享公司發展的成果。
傳銷的風險是無法傳給下家的風險,而由於其貨無所值的特點,最後的買家承擔所有風險。
投機的風險是不言而喻的,跟在澳門賭場里一樣,大喜大悲,但無論盈虧,都得給政府繳納稅費,給券商支付傭金,這是額外的費用。
堅持第一種方式的投資者資產隨時間的推移,無疑越來越多,占比也會增加,但由於人類的本性,第二和第三種方式也絕不會消失。同時目前資金管理行業管理費+業績提成的模式,由於其管理人分享收益而不承擔風險,所以制度決定管理人是偏向於短期獲利而不顧風險的,所以投機和傳銷即大行其道。風險雖然周期性釋放,但由於人類好了傷疤忘了痛的習慣,以及對於短期暴利的渴望,所以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卷土重來。對於一個成熟的市場,這三種行為會相對均衡,形成一種金融生態循環。但中國市場是年輕的市場,在過去中國經濟突飛猛進的原始積累的20年里,投機傳銷發大財的案例比比皆是,特別是近10年,貨幣濫發,房價暴漲,這種海天盛筵式的幻想也在股市里蔚然成風,第一類投資者幾乎絕跡。所以在中國的A股市場,大藍籌普遍比在香港交易的相同股票便宜15-20%也就不足為奇。
信璞無疑選擇的是第一條路。這條路雖然長遠曲折,但非常穩健,在自己獲得利潤的時候,也不傷害別人,是一條所有參與者共贏的道路。當然,我們也很清醒的認識到,在目前中國的社會環境下,自己是市場中的絕對的少數派。而未來,即使第一種方式成為主流,由於我們對低價格的偏好(大家都喜歡就不會有低價),也肯定是少數派。所以,硬資產從來沒有做過對外的宣傳推介,為了防止誤傷一些不明真相的投資者,如有認購,總是在事前發問卷核實確認其充分理解並適合我們的這種投資方式。
13年最讓我驚訝和感動的是,不光在年初凈值上升較快時有投資者認購,在10月、12月甚至目前這麽極端低迷的時候,還有投資者光臨。當今中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那麽的珍貴,而財務上的托付是最沈甸甸的信任。而這種素不相識的人對我的信任真的令我非常感動。不管各位未來能與信璞共同前行多久,都已經給信璞的成長註入了力量。在此,深深感謝。
那麽,作為諸位投資者寶貴財產的管理者,我們日常工作都是什麽?我想還是要匯報一下,供大家參考。
信璞有三位資深基金經理,三位研究員和六位研究助理,分屬上海和濟南兩個分部。
資金管理行業,研究是基礎,它並不神秘,但很繁瑣。試想,要從數千家公司里尋找有競爭優勢的,並且長期跟蹤觀察,積累數據和資料,這些都需要人手。辦公租金和人員的費用是公司最大的支出,如果收支平衡,則我們向客戶收取的費用與我們的支出是成比例的,我們要做少數派,必須嚴格控制成本,這樣,才能盡可能在較少的費用下保證長期獨立發展。另一方面,我們做的是長期投資,研究人員的經驗積累非常重要,人員流動性過大則無法保證其工作的持續性,對公司和其本人的發展均不利。基於控制成本和人員穩定兩方面考量,我把研究工作切塊,將研究助理崗位設置在了山東省會濟南。這里有山東大學,生源素質頗佳;房屋價格是北上廣深的2-3成,100萬總價即可解決員工的住房問題;交便便利,但同行極少,有效的規避了市場噪聲。我本人借助高鐵的便利,每周往返於京滬濟之間。
信璞成立以來,始終堅持嚴格的實習生培養計劃。實習生在選拔後,先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學習,之後擇優在公司經歷過1-2年的長期實習。最後從長期實習生中選拔研究助理。所以,我們的研究人員工作間配合默契,效率很高。
我們每個人都有側重的行業,比如銀行、能源、基礎設施、消費品、零售、電信、機械制造等。研究采取小組制,組長帶領助理,就某產業鏈進行全面覆蓋,包括產業鏈上下遊、國內外同類公司,有效的規避單一公司財務作假的風險。公司員工每日以博客的方式發表工作日記,成型的資料以數據庫的方式累積並進行內部的書面討論。每周日下午公司全體包括實習生參加例會,討論過去一周中的成型資料。周一基金經理和研究員例會,繼續深入討論。這樣每年每個人自己深入整理的公司就有數十家,旁聽別人整理的公司數百家。我們的模式如同茅臺釀酒,資料積累就如同投料,討論與思考就如同制造與醞釀,假以時日,必出好酒,而且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醇。
信璞各種宏微觀的觀點,將以白皮書的方式統一發表,在此就不一一贅述,有興趣者可參看附件。
在此重申,對於諸君的信任,深表謝意;對於諸君的資產,我們會像管理自己的資產一樣認真。專業與誠信,是信璞的立身之本,清白的聲譽,是我們的唯一資產。
本帖最後由 陳大衛 於 2014-9-25 08:57 編輯 機器人行業深度報告:全球服務機器人產業大時代 作者:章誠 劉軍 隨著中國人口紅利消失,機器人不僅在制造業上正在替代工人,還將在軍事、服務、娛樂等領域取代人類,“鋼鐵俠”已不僅僅存在於美國科幻電影中,而正走入我們的生活。本篇報告對機器人行業及龍頭上市公司進行分析,對比日本、美國、德國機器人行業技術路線、發展路徑、下遊市場分布,對國內機器人行業發展方向和空間進行預測,挖掘中國股市的tenbager。 (一)服務機器人是機器人家族中的一個年輕成員,其定位就是服務。當前世界服務機器人市場化程度仍處於起步階段,但受簡單勞動力不足及老齡化等剛性驅動和科技發展促進的影響增長很快,根據marketsandmarkets的報告,2012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為207.3億美元,預計2012-2017年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17.4%,到2017年達到461.8億美元,行業空間巨大,中國作為後來者,增速將更快。 (二)目前世界上至少有48個國家在發展機器人,其中25個國家已涉足服務型機器人開發。在日本、北美和歐洲,迄今已有7種類型計40余款服務型機器人進入實驗和半商業化應用在服務機器人領域,發展處於前列的國家中,西方國家以美國、德國和法國為代表,亞洲以日本和韓國為代表。我國2012年制定了《服務機器人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扶持行業發展。 (三)達芬奇機器人的產生預示著第三代外科手術時代的來臨,醫用機器人作為單位價值最高的專業服務機器人是當前醫療行業的發展熱點。全球領先的醫用機器人機器人公司直覺外科公司在2013年營收達22.65億美元,總市值達159.60億美元。在未來的4年里,醫療機器會以每年19%的速度增長,2016年全球市場規模估計會增長到119億美元。雖然我國醫用機器人普及率低、起步晚,但目前哈工大、博實股份等企業也開始積極介入。 (四)世界經濟增長引擎即將由IT進入RT時代,家庭智能機器人將成為智能物聯網時代家庭的核心終端。2012年全球消費的智能家庭機器人產品總額已經達到16億美元,龍頭企業iRobot2014年上半年實現營收2.54億美元,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60%,市值約10億美元。IFR預測2013-2016年估計會有2200萬臺智能家庭機器人得到銷售。雖然我國的家庭服務機器人技術相對落後,但目前相關企業做到研產結合,已經初成規模,表現良好,空間巨大。 (五)軍事機器人是21世紀各國軍事安全重點戰略:蒂爾集團稱未來10年全球無人機研發投入和采購需求將達到940億美元。軍用機器人強國包括美德英法意以日韓,這些國家不僅在技術處於研究的先列,其產品已經在軍事上有了實際運用;我國與這些強國的技術差距明顯,受政策支持,軍事機器人相關企業發展前景明顯良好,可能成為企業未來強勁的收入保證。 前言 機器人革命是英國皇家工程學院2009年8月19日發布的一份名為《自主系統》的科學報告中提出的,因人工智能機器人和計算機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2019年將迎來機器人革命。近兩年,隨著中國人口紅利下降,勞動力價格上升,機器人不僅在制造業正在替代工人,還將在軍事、偵察、服務、娛樂等領域超越人類。以Google收購的波士頓動力學公司(BostonDynamics)設計的一款機器狗LS3為例,它可以在24小時不進行補給情況下,攜帶181公斤負載行進32.2公里,還能在樹林、巖石地、障礙物和城區等複雜地形中跟隨士兵行動。另外,用於偵察的無人飛機、無人汽車,用於陪護的機器人,用於孩子教育和娛樂的機器人,用於清潔的家庭機器人,“鋼鐵俠”已不僅存在於科幻電影中,機器人大軍正走入我們的生活。 機器人專家從機器人應用環境出發,將機器人分為兩大類,即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根據用途不同,大致可以分為焊接機器人、搬運機器人、噴漆機器人、塗膠機器人、裝配機器人、碼垛機器人、切割機器人、自動牽引車(AGV)機器人、凈室機器人等。而服務機器人則是除工業機器人之外的、用於非制造業並服務於人類的各種先進機器人,主要包括個人/家用服務機器人和專業服務機器人。其中,個人/家用機器人主要包括:家庭作業機器人、娛樂休閑機器人、殘障輔助機器人、住宅安全和監視機器人等;專業服務機器人主要包括:場地機器人、專業清潔機器人、醫用機器人、物流用途機器人、檢查和維護保養機器人、建築機器人、水下機器人,以及國防、營救和安全應用機器人等等。 我們2014年機器人行業報告系列,分為兩個部分:工業機器人篇和服務機器人篇,雖然目前中國機器人還處於初級階段,國產六軸機器人本體產量不到2000臺,核心部件減速器幾乎依賴進口,但是中國市場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制造業、物流業、服務領域、軍用領域潛在需求龐大。近兩年,中國機器人產業投資也是如火如荼,幾十家上市公司宣布進入機器人領域,而與此同時,機器人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尚未突破,研發人員奇缺,低端機器人產能重複建設。目前國內機器人產能是否過剩?中國機器人企業應該采取怎樣的戰略?中國在哪些應用領域有望實現進口替代?未來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軍用機器人的空間有多大?本篇報告對機器人行業及全球龍頭上市公司進行分析,對比日本、美國、德國機器人行業技術路線、發展路徑、下遊市場分布,對國內機器人行業發展方向和空間進行預測,希望對機器人產業、一二級市場投資有所幫助,挖掘中國的tenbager。 一、服務機器人—全球PR(PersonalRobot)時代 1、定義:服務人類的非生產性機器人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的定義,服務機器人是一種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機器人,它能完成有意於人類健康的服務工作,但不包括從事生產的設備。服務機器人的定位就是服務。從機器人的功能特點上來講,它與工業機器人的一個本質區別在於,工業機器人的工作環境都是已知的,而服務機器人所面臨的工作環境絕大多數都是未知的。、 2、剛性需求驅動,市場廣闊 機器人在世界範圍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在發達的國家的服務機器人的發展更是有著廣闊的市場。服務機器人的發展受以下因素驅動: 簡單勞動力不足。由於發達國家的勞動力價格日趨上漲而且人們越來越不願意從事自己不喜歡幹的工作,類似於清潔、看護、保安等工作在發達國家從事的人越來越少。這種簡單勞動力的不足使服務機器人有著巨大的市場。 經濟水平的提高。隨著經濟水平的上升,人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得人們能夠購買服務機器人來解放簡單的重複勞動,獲得更多的空閑時間。 科技的發展。進入互聯網時代後人類的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得益於計算機和微芯片的發展,智能機器人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成本下降,能實現的功能越來越多,實現更便捷更安全更精確。 老齡化問題。全球人口的老齡化帶來大量的問題,社會保障和服務、看護的需求更加緊迫,和醫療看護人員不足的沖突激化,服務機器人作為良好的解決方案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3、分類:個人/家用機器人和專業服務機器人 服務機器人是機器人家族中的一個年輕成員,與工業機器人對應,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參照國際機器人聯盟(IFR)按照應用領域劃分的分類,將服務機器人分為個人/家用機器人(Personal/DomesticRobots)和專業服務機器人(ProfessionalServiceRobots)兩大類。服務機器人的應用範圍很廣,主要從事維護保養、修理、運輸、清洗、保安、救援、監護等作。其中,個人/家用機器人主要包括:家庭作業機器人、娛樂休閑機器人、殘障輔助機器人、住宅安全和監視機器人等;專業服務機器人主要包括:場地機器人(Fieldrobotics)、專業清潔機器人、醫用機器人、物流用途機器人、檢查和維護保養機器人、建築機器人、水下機器人,以及國防、營救和安全應用機器人等等。 4、服務機器人關鍵技術:保持智能化 機器人是新型技術的融合,為了使之能夠適應功能的需求及保持其智能化的穩定性,服務機器人的主要關鍵技術如下: 5、服務機器人產業鏈結構:清晰多維 服務機器人行業生產所用的主要零部件為自動焊機、電子器件、微處理器、機器人用伺服電機、高精度減速器、機加件、氣動元器件、傳感器、電池、單板機等,歸屬於標準零部件、電子設備以及電子元器件等。服務機器人產業的下遊則主要是醫療、家用、農用、軍事等行業和領域。 二、世界服務機器人市場化程度—處於起步發展階段 1、服務機器人前列國家:美日韓德法 數據顯示,目前世界上至少有48個國家在發展機器人,其中25個國家已涉足服務型機器人開發。在日本、北美和歐洲,迄今已有7種類型計40余款服務型機器人進入實驗和半商業化應用。日前美國正在致力於將為軍隊傷病員開發的機器人假肢和小型無人偵察直升機等技術轉為民用,歐盟最近啟動全球最大民用機器人研發項目,到2020年將投入28億歐元研發用於醫療、護理、家務、農業和運輸等領域的機器人。在服務機器人領域,發展處於前列的國家中,西方國家以美國、德國和法國為代表,亞洲以日本和韓國為代表。 美國是機器人的發源地,美國的機器人技術在國際上仍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其技術全面、先進,適應性十分強,在軍用、醫療、家用服務機器人產業都占有絕對的優勢,占服務機器人市場約60%的份額。 日本是機器人生產、研發和使用大國,一直以來將機器人作為一個戰略產業,在發展技術和資金方面一直給予著大力支持。有報告指出日本在2006-2010年5年間為了攻克關鍵的服務機器人技術每年投入1000萬美元用於研發服務機器人。近年來,巨大的老年護理市場需求促使企業競相研發小型家用機器人。2013財年,日本政府撥款23.9億日元,幫助24家企業開發和推廣護理機器人。日本還計劃至2020年,實現產業機器人市場規模翻番,擴大至1.2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32億元),主要增量將集中在服務機器人。護理和醫用機器人領域的市場規模也將達到1.2萬億日元,是現在的20倍。 韓國將服務機器人技術列為未來國家發展的10大“發動機”產業,把服務機器人作為國家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進行重點發展,對機器人技術給予了重點扶持。 德國向來以嚴謹認真稱世,其服務機器人的研究和應用方面在世界上處於公認的領先地位:其開發的機器人保姆Care-O-Bot3遍布全身的傳感器、立體彩色照相機、激光掃描儀和三維立體攝像頭,讓它既能識別生活用品也能避免誤傷主人;它還具有聲控或手勢控制有自我學習能力,還能聽懂語音命令和看懂手勢命令。 法國不僅在機器人擁有量上居於世界前列,而且在機器人應用水平和應用範圍上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法國政府一開始就比較重視機器人技術,大力支持服務機器人研究計劃,並且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特別是把重點放在開展機器人的應用研究上。 2、市場規模:增速快,空間廣闊 (1)當前服務機器人市場銷量:增速快 根據IFR2013年世界服務機器人統計報告,服務機器人2012年總銷量為301.6萬臺,總銷售額為46.2億美元。其中個人/家用服務機器人銷量為300萬臺,環比上升20%,總銷售額為12億美元;專業服務機器人2012年總銷量為16067臺,環比增長2%,銷售額為34.2億美元。 專業服務機器人:1998年至今,專業服務機器人累計銷量已超過12.6萬臺。專業服務機器人2012年總銷量為16067臺,比2011年的15776臺增長了2%,而2012年銷售額為34.2億美元,環比略降1%。其中軍用機器人銷量為6200臺,約占總銷量40%;場地機器人銷量為5300臺,占銷量比例33%;醫用機器人銷量1308臺,環比上升20%,占總銷量8%;物流用途機器人1376臺,環比上升11%,占專業服務機器人總量比例9%,銷售額為1.96億美元。在專業服務機器人中,醫用和物流用途機器人是增長潛力最大的兩類專業服務機器人。 個人/家用服務機器人:2012年銷量約為300萬臺,環比上升20%,總銷售額為12億美元。其中家用機器人銷量約196萬臺,銷售額6.97億美元,環比上升53%;娛樂機器人銷量約為110萬臺,環比上升29%,銷售額為524萬美元;殘障輔助機器人銷量為159臺,環比上升2%。其中家用服務機器人和娛樂機器人大致占97%的市場份額,殘障輔助機器人市場份額很小,目前覆蓋十分率低,但潛力大,因為當前許多國家正在運作此類項目和計劃以推廣殘障輔助機器人的技術和使用率。根據中科院的研究分析,個人/家用服務機器人發展的三大趨勢是與人合作、以手機作為處理核心以及可以接通雲服務的機器人,目前四大研究熱點是教育娛樂、公共安全、信息服務以及智能家居。 (2)未來預估服務機器人市場:五百億美元級別 IFR報告預期,從2013年到2016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將以年均6%的速度增長,中國是這一增長趨勢的領跑者,年均增長率達15%。根據marketsandmarkets的報告,2011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為183.9億美元,到2012年增長到207.3億美元,計2012-2017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複合增速將達到17.4%,到2017年達到461.8億美元。對於專業服務機器,IFR預測2013-2016年估計有94800臺專業服務機器人會得到安裝使用,銷售額達171億美元。其中軍用機器人銷量約達28000臺;場地機器人中的擠奶機器人銷量估計為24500臺。兩者占總專業服務機器人銷量55%。 對於個人/家用服務機器人,IFR預測2013-2016年估計會有220萬個人/家用機器人得到銷售。其中家用機器人銷量估計為1550萬臺,銷售額達56億美元;娛樂機器人為350萬臺;教育類機器人300萬臺;殘障輔助機器人估計為6400臺。隨著相互學習與共享知識雲機器人技術獲得重大突破,小型家庭用輔助機器人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將在2020年之前形成至少累計416億美元的新興市場;另一方面雖然殘障輔助機器起步還是很慢,但可預測未來20年會有高速增長。 3、我國服務機器人的發展:起步慢機會大 智能服務機器人是未來各國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柱之一,國家不斷提高對機器人產業的重視度,我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把智能服務機器人列為未來15年重點發展的前沿技術,並於2012年制定了《服務機器人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支持行業發展。 我國的服務機器人市場從2005年前後才開始初具規模但我國在服務機器人領域的研發與日本、美國等國家相比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絕對差距還比較大,但相對起工業機器人而言則差距較小。因為服務一般都要結合特定市場進行開發,本土企業更容易結合特定的環境和文化進行開發占據良好的市場定位,從而保持一定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外國的服務機器人公司也屬於新興產業,大部分成立的時候還比較短,因而我國的服務機器人產業面臨著比較大的機遇和可發展空間。 目前,我國的家用服務機器人主要有吸塵器機器人、教育、娛樂、保安機器人、智能輪椅機器人、智能穿戴機器人、智能玩具機器人,同時還有一批為服務機器人提供核心控制器、傳感器和驅動器功能部件的企業。 4、國際服務機器人行業知名企業及我國領先科研機構 國際服務機器人行業知名企業代表列舉如下:美國iRobot公司、Remotec公司、德國宇航中心、德國機器人技術商業集團、德國KUKARoboterGmbh公司等等。我國服務機器人行業領先科研機構列舉如下:湖北省智能機器人重點實驗室、北航機器人研究所、南開大學機器人與自動化研究所、上海交大機器人研究所和哈工大機器人實驗室等等;服務機器人行業領先企業列舉如下:廣州中鳴數碼科技有限公司、沈陽尤尼克斯機器人有限公司、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盟立自動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及上海未來夥伴機器人有限公司等。 三、醫用機器人—第三代外科手術時代 1、行業概述:醫療行業的新興增長點 從傳統的開刀手術到機器人手術,人類歷經了近3個世紀。18世紀80年代,維也納外科醫生Billroth首次打開病人腹腔,完成了首例外科手術。這種傳統的開刀手術被稱為第一代外科手術並一直沿用至今。20世紀80年代,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為標誌的微創手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在許多領域取代了傳統開刀手術,稱為第二代外科手術。進入21世紀,手術機器人得到開發並迅速投入臨床應用,被認為是外科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也預示著第三代外科手術時代的來臨。 醫用機器人是一種智能型服務機器人,它能獨自編制操作計劃,依據實際情況確定動作程序,然後把動作變為操作機構的運動。隨著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醫療、護理和康複的需求增加,同時由於人們對生活品質追求的提高,使得醫療不管在質還是量都得滿足更高水準的要求。另一方面,醫護人力相對缺乏,醫用機器人作為新興醫護手段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1)醫用機器人用途廣泛,醫療衛生智能化 醫用機器人集醫學、生物力學、機械學、機械力學、材料學、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數學分析、機器人等諸多學科為一體的新型交叉研究領域,在軍用和民用上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是目前機器人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根據IFR的分類,醫用機器人歸屬於專業服務機器人,其自身可以分為四個類別,診斷機器人、外科手術輔助機器人、康複機器人及其它。醫用機器人用途主要為用於傷病員的手術、救援、轉運和康複,是醫療衛生裝備信息化、智能化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尤其是外科手術機器人,醫生透過它所提供的靈巧操控、精準定位以及術前規劃,可以使得病患手術傷口減小、術後迅速恢複正常生活等,達到精準性和微創性兩大優點。 (2)醫用機器人市場:單位價值最高的專業服務機器人 目前,全世界已有33個國家、800多家醫院成功開展了60多萬例機器人手術,手術種類涵蓋泌尿外科、婦產科、心臟外科、胸外科、肝膽外科、胃腸外科、耳鼻喉科等學科。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的2013年的機器人統計報告,2012年全球醫用機器人銷量為1308臺,同比增長20%,占全部專業服務機器人銷量的8%,市場規模約為60億美元。其中外科手術輔助機器人銷量為1053臺,環比上升6%,總銷售額達14.95億,占醫用機器人銷售額的44%。醫用機器人是單位價值最高的專業服務機器人,每臺醫用機器人(包括附件和零部件)售價可達150萬美元。 雖然當前醫用機器人普及率還很低,並且安裝的大部分是發達國家,但摩根的近期的一個調查研究中問及外科醫生們未來他們會在自己在手術中多高頻率的使用醫用機器人,數據表明美國的外科醫生們認為未來3-5年里醫用機器人在手術中的使用率會迅速上升到一個比較高的層次,約占50%,醫用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IFR預測在未來的4年里,醫療機器會以每年19%的速度增長,2016年全球市場規模估計會增長到119億美元。 2、直覺外科公司(ISRG):全球領先的醫用機器人公司 直覺外科公司是全球領先的微創機器人輔助手術機器人公司,2013年營收達22.65億美元,截止2014年第一季度達芬奇機器人累計銷售數量為3039臺,2014年8月總市值達159.60億美元。 腹腔手術輔助醫用機器人的領軍者。直覺外科公司(達芬奇公司)(納斯達克股票代碼:ISRG),成立於1995年11月9日,是全球領先的微創機器人輔助手術機器人公司,是腹腔手術輔助醫用機器人的領軍者,主要負責設計、制造和銷售達芬奇外科系統及相關儀器配件。公司總部設於美國加州,在美國、西歐大部分國家(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臘)、韓國、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家都有直接銷售結構。截止13年末,直覺外科公司共雇員工2792人,其中325人從事研究開發,1018人從事制造業和服務,1449人從事營銷、銷售和管理活動。 達芬奇機器人是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手術機器人系統,它是為外科醫生手術操作中的直觀的控制運動、精細組織操作和三維高清晰度視覺能力而設計的,同時允許外科醫生進行微創手術,其結構包括一個外科醫生的控制臺,一個病人側車和高性能視覺系統。達芬奇外科系統模仿外科醫生的手部動作,用於控制臺上的儀器控制,通過微小的切口控制病人體內的微小儀器。美國FDA已經批準將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用於成人和兒童的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婦產科、頭頸外科以及心臟手術。 主營業務:達芬奇機器人。直覺外科公司負責設計、制造和銷售達芬奇機器人及相關儀器配件。 成長迅猛,市場逐步國際化。得益於世界市場對醫用機器人持續認可和需求增長,直覺外科公司在過去的10年里成長迅速。達芬奇機器人使用範圍複合增長16%,使用頻率達52.3萬次,10年里收入複合增長率達132%;2013年末收入22.65億美元,毛利率保持持續上升的絕對高位,2013年達70.38%;其凈利潤增長迅速,2013年凈利潤6.71億美元,複合增長率達140%;凈利率穩中有升,2013年達29.62%。截止2014年第一季度,3039臺達芬奇機器人已經得到安裝使用,其中美國占2116臺,歐洲488臺,其它地區435臺。 直覺外科公司以銷售其達芬奇機器人系統及其配件為主,輔之提供相應的安裝和培訓服務,銷售機器本身貢獻了大部分的收入,但近年來銷售配件及提供服務在收入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13年工具及配件收入超過達芬奇系統占比46%。 直覺外科公司的市場以美國本國市場為主,收入占比大於七成;2001年開始拓寬國際市場,2011年成功收購韓國的銷售代理將觸角伸及亞洲,目前,西歐大部分國家(除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臘)、韓國、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家都有直接銷售結構,2013年國際收入占比28%。 隨著需求提高和營銷推進市場潛力巨大。直覺外科公司是全球領先的微創機器人輔助手術機器人公司,其銷售市場已經擴展到全場市場,截止2014年第一季度,3039臺達芬奇機器人已經得到安裝使用,其中美國占2116臺,歐洲488臺,其它地區435臺。 目前,直覺外科公司在複雜的外科手術中機器人應用技術嫻熟,美國的達芬奇機器人滲透率和使用率相對於其他地區和國家明顯更高,隨著更多國家對醫療機器的需求提高和直覺外科公司在國際市場的營銷推進,達芬奇機器人的市場潛力巨大。 直覺外科公司微創機器人輔助手術機器人的領先者,其機器人系統在各類外科手術中的市場份額呈階度分布,在複雜手術中的地位領先。隨著直覺外科公司在科研技術方面的繼續投入和發展,可預期直覺外科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會保持領先的競爭優勢。 營利模式穩健。直覺外科公司的營利模式以銷售達芬奇機器人為依附,獲得較長期穩定的重複消耗的耗材、配件工具及服務等收入。每臺達芬奇機器人售價約為100-230萬美元,而其耗材及配件為700-3200美元/年/臺,服務為10-17萬美元/年/臺。2009年開始配件及服務收入超過達芬奇機器人,未來這種趨勢還會持續。 3、我國醫用機器人的發展:技術有所突破,挑戰與機遇並存 (1)總體水平:整體水平低,普及率低 醫用機器人在我國現在還處於整體水平技術低下發展緩慢的階段,與發達國家差距巨大,缺乏研究醫用機器人的人才和技術。我國目前還沒有成型的規模化醫用機器人產品,中國機器人網上列出的醫療機器人除了上海矽萊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便攜式牙科治療機之外都是小型機器人部件,而便攜式牙科治療機的功能簡單,價格低下。 但在國家的支持下,我國的醫用機器人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2013年11月,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研制的“微創腹腔外科手術機器人系統”,通過了國家“863”計劃專家組的驗收。這一手術機器人的出現意味著進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技術壟斷的打破,我國將加快實現國產微創手術機器人輔助外科手術機器的開發。2014年3月由妙手機器人科技集團和天津大學合作研發的“S妙手”機器人首次用於臨床為3位患者進行了胃穿孔修補術和闌尾切除術。與此同時,許多高校和企業也正在把醫用機器人研究開發作為重點課題項目進行合作,其中,胃鏡診斷治療輔助機器人系統研制就是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由博實股份主導,為解決胃腸道疾病治療過程中的及時止血難題,以提升我國先進醫療裝備的創新及產業化。 目前我國醫用機器人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低下,截止直覺外科公司2014年第一季度的統計報告,我國只安裝了25臺達芬奇機器人,而臺灣、韓國及日本則已經安裝了20、44以及178臺達芬奇機器人。而根據世界銀行2014年1月公布的人口數據,大陸人口分別是臺灣、韓國及日本的58倍、27倍和10倍。雖然我國目前醫用機器人使用率和普及率低下,但這也反映出我國醫用機器人的市場潛力巨大。許多企業比如博實、新松機器人都在公司的產品規劃中加入了醫療機器人開發的戰略布局,而國際企業也針對我國市場擴大產能。比如2013年安川在中國常州新建工廠進行了產能擴張並計劃推出一款針對中國市場的康複機器人。 (2)我國醫用機器人有其剛性驅動因素,市場規模可達億級 醫用機器人會是我國醫療工具和手段的前沿發展方向,驅動其發展的因素有:對各種疾病診斷和治療的巨大高端技術需求、老齡化對老殘輔助和護理的社會壓力以及高素養醫護人員的缺乏導致的供需矛盾。 醫用機器人與傳統人工技術相比有許多技術優勢,具有精細化智能化微創化的特點,可以更精確地診斷癥狀,科學分析病理,降低人工操作失誤,並可以減少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痛苦,使患者恢複的速度加快。醫用機器人在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進入更高層次的時候必定替代一部分傳統的人工技術。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數據顯示,未來5年中國超過60歲的老人將達到1.49億人,占總人口的11%,占世界老齡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我國在可預見的未來對於養老護理的需求極大;另外,我國的殘疾人總數巨大,2013年已經與德國總人口數相當,對殘障機器人和康複機器人的需求總量大。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醫生和護士人數相對於人口基數十分缺乏,根據世界銀行2014年公布的數據,我國每千人的護士僅為世界人均量的0.46,占日本的0.4,占美國的0.15;我國每千人的醫生人數僅為日本的0.79,僅為德國的一半。因而醫護人員的不足引起的供需矛盾使得醫用機器人的發展具有更多的動力。 在這些驅動因素的促進下,我國未來的醫用機器人發展市場巨大,根據IFR預測,2013至2016年的4年里醫療機器人會以每年19%的速度增長,2016年全球市場規模估計會增長到119億美元。而中國作為服務機器人的高速增長部分,按目前我國市場占外科直覺公司的銷售比例估計,2016年中國的醫療機器人會達到0.97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3)國內重點醫用機器人公司/研究機構:醫療技術商業化有待提高 隨著醫用機器人技術的不斷突破和發展,從2005年開始我國有一批重點高校科研醫院單位及研究所在研究醫用機器人系統並取得了一些小成就,比如哈工大的微創腹腔外科手術機器已經成功被專家驗收,天津大學的妙手機器人在今年3月份開始臨床使用;同時,隨著醫用機器人商業化市場化的可能性愈發明晰,已經有部分企業正在生產或者打算進軍醫用機器人細分行業,其中就包括機器人領先企業的博實股份和新松機器人。 四、家庭智能機器人—智能物聯網時代家庭的核心終端 1、行業概述:物聯網時代的家用智能機器人 隨著智能技術的發展,在21世紀的頭十年物聯網已經開始和互聯網一樣引人註目。物聯網這個名詞最初由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提出,即通過信息傳感設備把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後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聯網技術將會引起現有產業的大洗牌,而智能機器人正是在新一輪發展中極具前景的產業,未來一定是機器人的時代,家庭智能服務機器人就是物聯網時代家庭的核心終端。 家庭智能機器人是指為人類服務的智能機器人,主要從事家庭服務,包括維護、保養、修理、運輸、清洗、監護等工作,家庭智能機器人被定位為智能物聯網時代中家庭物聯網的核心信息中樞,具有人性化交互、運動化控制和組件化成長的特性。按照應用範圍和用途的不同,家庭智能機器人分為電器機器人、娛樂機器人、廚師機器人、搬運機器人、不動機器人、移動助理機器人和類人機器人。 2、市場規模:世界經濟增長引擎即將由IT進入RT時代 家用智能機器人被認為是未來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之一,美國研究公司(ABIResearch)的統計,2012年全球消費的智能家庭機器人產品總額已經達到16億美元。IFR預測2013-2016年估計會有2200萬臺智能家庭機器人得到銷售。其中家用機器人銷量估計為155萬臺,銷售額達56億美元;娛樂機器人為350萬臺;教育類機器人300萬臺。隨著相互學習與共享知識雲機器人技術獲得重大突破,小型家庭用輔助機器人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將在2020年之前形成至少累計416億美元的新興市場。世界經濟增長引擎即將由IT進入RT時代(Roboticstechnology)。 日本是世界上機器人開發和研究最發達的國家之一,2010年家庭智能機器人產量為4萬臺,約占全世界50%;韓國也在積極開發家用機器人,2010年個人服務用機器人產值為1717億韓元,韓國政府計劃到2020年讓每個韓國家庭都擁有一個能做家務的機器人。而中國家用智能機器人產業規模尚未形成,缺乏大型支柱企業,也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品牌,僅占全球機器人市場的4.5%。目前的狀況是,中國家用智能機器人的電機、驅動器、減速器等關鍵部件主要靠進口,國產性能較差。 3、家庭清潔機器人:最成熟的智能家庭機器人 家庭清潔機器人是指能夠進行家庭家務自動智能清潔的機器人,是集機械學、電子技術、傳感器技術、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機器人技術、人工智能等諸多學科為一體的機器人。吸塵機器人是智能移動機器人實用化發展的先行者,其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而德國凱馳2006年生產的Rc3000是世界上第一臺能夠自行完成所有家庭地面清潔工作的清潔機器人,其內置有光電傳感器和芯片控制,包含四種清潔程序,當遇到障礙時,會隨機改變一個角度然後繼續直走,直到遇到新的障礙物,會自動回到充電站完成充電和垃圾處理的任務,同時能夠根據用戶設定的信息來控制機器人完成相應的操作。家庭清潔機器人目前主要分為兩個分類,一種是掃地機器人,一種是拖地機器人(包括幹洗和濕洗)。智能掃地器是一種配備了微電腦系統的吸塵器,是靠吸力打掃衛生的,能夠按照人們的設置自動智能地清潔房間的某一特定部分或全部並完成自動充電,適合幾乎所有的地面,包括地板、地磚、地毯及部分地毯;拖地機器人則在使用中會用到水,一般靠噴水後再吸水來清潔家庭清潔機器人市場發展:歷史短,發展迅速。家庭清潔機器人21世紀的新產品,但在其短短十幾年的歷史里卻有著迅猛的發展,許多國家已經涉足並開發出家庭清潔機器人,其中前沿的國家主要有美國、德國、日本、瑞典及韓國等。 智能吸塵機器人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隨著經濟水平和技術的提高,掃地機器人將會替代更多的傳統型掃地設備,2013年數據統計,在家庭掃地市場上,北美市場為22億美元,機器人占18%;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EMEA)市場達25億美元,機器人占20%;環太平洋與日本(APAC)市場為22億美元,其中機器人占16%。 掃地機器市場具有巨大的潛力,增長勢頭強勁。13年家庭掃地機器人市場規模大於12億美元,過去三年複合增長率達21.8%。掃地機器人對傳統掃地設備的替代率不斷提高,13年占掃地設備市場18.1%。 4、iRobot—家用服務機器人的開啟者 iRobot是家居清潔機器人的領先企業,產品戰略布局以家居清潔機器人為主。2014年上半年實現營收2.54億美元,2013年收入達4.87億美元,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60%,2014年8月總市值為10.10億美元。 公司簡介:研制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家用服務機器人。iRobot由麻省理工的機器人專家恩盎格魯、雷格納和布魯克斯聯手創立,成立於1990年,2002年成功研發吸塵機器人Roomba開啟家用服務機器人產品,2005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交易代碼IRBT),總部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貝德福德,在美國加利福尼亞、英國、中國大陸及中國香港都有辦公地點,共雇員528人(13年底)。iRobot致力於生產清潔機器人(目前以掃地和拖地機器為主)以及軍用機器人(執行戰場偵察和炸彈處理任務),通過零售商向全球各地消費者銷售產品,並向美國軍隊和其他政府機構出售產品。 iRobot主要生產機器人,分兩大系列,家居清潔機器人和軍用及工業機器人。家居清潔機器人目前以掃地和拖地機器為主,軍用及工業機器人主要執行戰場偵察和炸彈處理任務。目前2014年新研發了遠程視頻機器人,未來幾年會著重發展遠程視頻屏幕及家居維護系列。 iRobot的產品戰略布局以家居清潔機器人為主。家居清潔機器人所需投入成本較其它產品低,最早成為現金牛,為新研發的更高級產品提供資金支持。目前遠程視頻機器人成功研制,開始進入營銷階段。 iRobot自2003年開始實現正收入,過去的十年收入增長迅速。2014年上半年實現營收2.54億美元,同比上漲7.35%。2013年收入達4.87億美元,同比增長11.73%。毛利率始終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自2009年實現穩步上升,2013年毛利率達47.37%。但利潤處於比較大的波動狀態,2008年和2009年利潤低於350萬美元,但2010年和2012年利潤急增至2551萬美元和4019萬美元,2013年利潤達2764萬美元,環比增長59.8%。2013年凈利潤率達5.67%。 主營業務為家居機器人和軍用機器人的銷售,家居機器人在2011年之後成為最主要的收入來源,2013年銷售占比約為88%,2014年上半年受中國市場強勁拉動銷售額大漲15%達1.3億美元;而軍用機器設備因受美國財政預算收縮及以色列等地區軍事需求下降的因素,2013年銷售占比僅為約12%。國際銷售占比逐年增長,2012年國外收入超過國內收入,2013國外收入占比達59%。 iRobot在家居清潔機器人市場上處於領先地位。2011年至2013年總清潔機器設備消費增長迅速,13年大於12億美元,而iRobot占市場的利率也逐年上漲,2013年達18.1%。iRobot在家居機器人行業中屬於龍頭領先企業並已經打通了全球銷售的網絡,在各大市場iRobot都遠遠領先於其它企業。2013年iRobot掃地機器人占北美市場比例為83%,占歐洲、中東及非洲市場(EMEA)62%,占環太平洋與日本市場(APAC)67%。2014年剛公布的半年報中,iRobot預計家用機器人全年銷售額同比增幅為18%-20%。 品牌忠誠度高,進軍洗衣機等家用智能機器人。在同行業中,iRobot的產品機器人功能及表現更穩定和優良,而經歷這些年的表現iRobot也獲得非常高的品牌認可度。家居清潔維護設備是個巨大的市場,每年的市場潛力可達14億美元,而iRobot也在2013年的年報里明確提出未來的產品會往實現更多家居功能的設備機器人發展。 5、我國清潔機器人發展:滲透率低下 (1)總體水平:滲透率低,生產規模小 從美國iRobot公司2002年成功研發吸塵機器人Roomba開啟家用服務機器人時代開始,隨著國內生活水平的提高,掃地機器人逐步進入中國。但掃地機器人在我國滲透率低下,有部分企業已經涉足掃地機器人的研發設計和銷售,但生產規模小,市場潛力還未得到開發。 由於城市化水平還不足夠高、國內收入差距巨大以及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家庭清潔大部分還是采用傳統的普通吸塵器設備或者人工清潔方式,掃地機器人滲透率十分低下。目前家庭服務機器人年銷售額已經近10億,但是沿海城市的產品滲透率剛達到5%,內地城市為0.4%,而美國家庭已經達到16%。相對比其他家用電器,洗衣機的滲透率已經幾乎達到100%。掃地機器人滲透率低下的另外原因是掃地機器人價格相對而言比較昂貴,農村家庭和許多城市家庭還消費不起,但可估計,隨著生活水平的繼續提高,掃地機器人的滲透率會慢慢提高。 (2)我國家用機器人驅動因素:人力成本提高及收入上升 我國家用機器人發展最主要的驅動因素有勞動力價格的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等。勞動力價格的上升使得簡單勞動的設備替代率明顯上升,人們一方面想從簡單家務勞動中釋放出來而另一方面家政服務勞力的價格越來越高,因而家務機器需求有其剛性驅動。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過去的10年里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大致翻了三倍,人們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不斷地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具有家用機器人的購買能力。另外,現在信息和科技傳播速度飛快,各種科技產品成本在競爭中下降迅猛。iRobot2013年在中國市場的家用清潔機器人銷售額增幅大於3倍,剛公布的14年上半年年報顯示受中國需求的強勁拉動iRobot在亞太地區清潔機器人銷售增幅高達18%。在中國這種一個高速發展的人口大國,可預計,未來我國家用智能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巨大。 (3)我國清潔機器人公司:研產結合,表現良好,空間巨大 根據中國品牌網統計公布的2013年十大掃地機器人品牌排行榜,我國國產掃地機器人有6家上榜。目前為止,我國已經有一部分表現優良的企業涉足家用清潔機器人的開發和生產,都和國內高校研發機構有所合作,做到研產結合。當前機器人行業發展的宏觀前景良好,市場潛力巨大,目前我國會在未來出現一批在細分行業技術領先表現良好的潛力企業。 五、軍用機器人—21世紀戰爭的核心武器 1、發展歷史:第三代智能機器人 為了軍事目的而研制出來的自動機器人。軍事機器人(militaryrobot)是一種用於完成以往由人員承擔軍事任務的自主式、半主式或人工遙控的機械電子裝置。它是以完成預定的戰術或戰略任務為目標,以智能化信息處理技術和通信技術為核心的智能化武器裝備,為了軍事目的而研制出來的自動機器人。 軍事機器人相比起傳統的軍人有著以下優點: 全方位、全天候的作戰能力。軍事機器人可以在毒氣、沖擊波、熱輻射等襲擊等極為惡劣的環境下繼續工作,而人類有著明顯承受上限。 強的戰場生存能力。軍事機器人不會感覺到疼痛,具有很強的戰場生存能力。 服從命令聽從指揮。軍事機器人沒有人類所特有的恐懼等心理,可以嚴格地服從命令聽從指揮,有利於戰事分局和對武力掌控。 按照使用環境和軍事用途來分類,軍事機器人大分類:地面軍用機器人、空中機器人、水下機器人和空間機器人。 發展歷史:三代演進。軍事機器人從60年代開始研制,至今已經有了三代的演進。第一代的機器人是“遙控操作器”,第二代機器人是按事先編好的程序,自動重複完成某種操作,第三代機器人是智能機器人,它能利用各種傳感器獲取環境信息,然後利用智能技術進行識別、理解、推理並最後做出規劃決策,是一種能通過自主行動實現預定目標的高級機器人。目前世界各國軍用機器人已達上百種之多,主要應用於偵察、排雷、防化、進攻、防禦以及保障等各個領域。無人化、機器人兵器是高技術領域中多學科交叉的技術結晶,包括微電子、光電子、納米、微機電、計算機、新材料、新動力及航天等高新技術,集中了當今科學技術的許多尖端成果。在未來戰爭中,自動機器人士兵以後可能會成為對敵作戰的軍事行動的絕對主力。 2、軍用機器人發展強國:美德英法意以日韓 軍用機器人的研制涉及到國家軍事安全,屬於軍用設備的高端產品。軍用機器人強國包括美德英法意以日韓,這些國家不僅在技術處於研究的先列,其產品已經在軍事上有了實際運用。 美國目前在軍用機器人技術上,無論是在基礎技術、系統開發、生產配套方面,還是在技術轉化和實戰應用經驗上都處於絕對領先地位。美國軍用機器人開發與應用涵蓋陸、海、空、天等各兵種,是世界唯一具有綜合開發、試驗和實戰應用能力的國家。美軍已經裝配了超過7500架無人機和15000個地面機器人,美國國會曾批準2015年美軍作戰平臺中無人作戰系統的比例達三分之一的方案。美國在2007年12月18日發布了《無人(駕駛)系統路線圖》(Unmanned Systems Road map,包括無人機系統、無人地面系統、無人水下系統。該路線圖提供了全方位國防對無人系統及其相關技術的願景。美國國防部現正在研制智能機器人的集成作戰系統(FCS)的計劃用於提升海陸空軍事系統實力,包括四大類機器人:用於監視、勘察導彈的無人駕駛飛行器(UAV);用於深入士兵無法進入的危險領域獲取信息的小型無人地面車輛(UGV);在戰鬥中負責補充作戰物資的多功能後勤保障機器人(MULE);還有運輸功能強大的武裝平臺和運輸複雜的偵查設備的武裝機器人戰車(ARV)。 德國的智能地面無人作戰平臺的研究和應用方面在世界上處於公認的領先地位。二戰中德國研制的數千輛遙控無人自爆式坦克是無人戰車的最早雛形,著重研究裝備方面的自主系統和圖像分析系統,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要向高級的、帶感知的智能型機器人轉移的目標。德國的智能機動無人系統計劃(PRIMUS)是德國的重要的地面無人車輛項目,以數字化“鼬鼠Ⅱ”裝甲車為試驗平臺,目標是開發通用的功能模塊,以便根據不同的任務選擇相應的基本功能模塊組成各種優化系統。其次,德國在歐洲各國的反水雷戰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德國的STN、HDW等公司研制用於反潛戰的水下無人航行體TCM/TAU2000魚雷對抗系統是為海軍服務的,保護海上交通線及在惡劣的淺水環境中港口的暢通,在較深的海岸水域中,保護航母作戰群和其他高價值的部隊,準備直到拍岸浪區的兩棲攻擊。德國海軍還有總經費為2.5億美元的專業反水雷艦隊的改造計MJ334,把掃雷艦改造成為獵雷艦盡量減少、消除水雷對人員及裝備的威脅。 英國開展地面無人作戰平臺研制的時間較長,早在上世紀60年代末英國Hall Automation公司研制出自己的機器人RAMP。英國地面軍用機器人的研究方針是:由遙控機器人走向自主機器人,包括“地雷探測、標識和處理計劃”(MINDER)、“小獵犬”戰鬥工程牽引車(CET)和可突破壕溝、雷區等多種障礙物的未來工程坦克(FET)。而英國履帶式手推車及超級手推車排爆機器人已經裝備在50多個國家的軍警機構。 法國是歐洲研制地面機器人的主要國家之一,不僅在地面無人作戰平臺擁有量上居於世界前列,在地面無人作戰平臺應用水平和應用範圍上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計劃在數年時間內研制大量警戒機器人和空軍基地低空防禦機器人。代表軍用機器人有自主式快速運動偵察演示車(DARDS)和目標壓制的無人目標捕獲系統(SYRANO)。 意大利在後期也加入軍用機器人的研制行列,和法國和西班牙聯合開發移動式機器人“AMR”,包括野外快速巡邏機器人,運送其他機器和進行監測工作和可以在複雜堆積物地方爬行的機器人,遙控或者自主控制。 以色列也是自主研制的無人軍用機器人很早的國家,其中包括用於安全任務的自主導航機器人車輛和用於支持步兵城市作戰的手攜式機器人等。以色列“守護者”(Guardium)軍民兩用全自動安全系統,可連續地對機場、港口、軍事基地、重要管線以及其他有全日安全監視需求的設施執行巡邏任務。 日本是高精技術的強國,日本政府給予了財政支持自衛隊的機器人野戰應用可行性研究,開發探雷及排雷機器人。日本的UUV技術用於地震預報、海洋開發如水下采礦、海底石油和天然氣的開發。日本的滅雷具的ROV技術國際領先,其耗資6千萬美元KaikoROV可以下潛到世界上最深的海底。 韓國是亞洲機器人技術研制的強國,三星集團研發的SGR-1哨兵機器人被韓國政府部署在三八線附近。SGR-1個頭與3歲孩子相當,體重17公斤,裝備多種探測裝備,晝夜不停地站崗,能夠發現幾公里外的隱秘威脅,在偵測到闖入者時會發出警報,後方的機器人管理員將通過機器人盤問闖入者,並決定是否用該機器人的5.5毫米口徑機槍將其射殺。韓國聯合參謀本部作戰處上校崔謹孝曾經說過機器人可以使韓國軍隊的戰鬥力增強2-4倍。 3、美國主要軍用機器人公司和產品介紹 4、空間估算:未來10年達940億美元 軍用機器人的研制需要大量資金。以美國為例,美軍“未來戰鬥系統”的研究經費預計為250億美元,每裝備一個旅要花費60~80億美元,總計1450億美元左右,這甚至遠遠超出了原來預計的920億美元。如果美國陸軍全部裝備“未來戰鬥系統”,則將耗資13000億美元。雖然機器人造價昂貴,但可以避免因人員傷亡而造成的恐慌和巨大壓力。一些軍隊的機器人已開始執行偵察和監視任務,替代士兵站崗放哨、排雷除爆,可降低士兵傷亡率達60%至80%。如果把土兵的工資、培訓費用、退休金、福利以及傷亡補貼算到一起的話,機器人士兵也比使用合同役士兵更實惠。從美國國防部的角度看,用武裝機器人替代士兵服役打仗,實現軍隊的機器人化,是少花錢、低風險、高效率實施未來戰爭的選擇。加之軍事防備屬於一國安全問題,事關重大,雖然當前智能機器人在軍事方面的應用存在著道德問題和安全風險,軍用機器人大範圍取代傳統人力戰士還有需要一段時間,但明顯的,未來軍用機器人的研制投入和發展空間是巨大的。 2004年美軍僅有163個地面機器人。2007年則增長到5000個,至少10款智能戰爭機器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服役”。而目前,一些國家正在組建機器人部隊。一些軍隊的機器人已開始執行偵察和監視任務,替代士兵站崗放哨、排雷除爆。軍機市場預測的權威機構蒂爾集團稱未來10年全球無人機研發投入和采購需求將達到940億美元,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5、我國軍用機器人:技術落後,重點支持 我國在機器人核心及關鍵技術的原創性研究、高可靠性基礎功能部件的批量生產應用等方面,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但政府一直非常重視軍用機器人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國家高技術研究計劃(863)“十一·五”發展綱要》、《國務院關於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幹意見》等有著重提出,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科工委預研項目中予以重點支持。 目前在我國,軍用機器人基本沒有完全自主的生產商,在軍用機器人方面技術比較領先的是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新松機器人已定型八個軍用機器人產品,列裝兩個,未來訂單會穩步增長。 |
本帖最後由 Billy 於 2014-9-27 08:18 編輯 軍工行業深度報告(一):無人機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 作者:格隆匯 馮福章 郭潔 今年無論是港股還是A股,軍工股都是表現最好的板塊之一。國防部新聞事務局局長、新聞發言人耿雁生大校近日表示,未來還要繼續加大無人機建設力度,使其在我軍聯合作戰體系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無人機再度成為市場關註的熱點。本期港股那點事邀請軍工行業資深專家、格隆匯會員馮福章、郭潔深度分析無人機行業的前景和優勢,以及相關個股情況。文中觀點代表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無人機用途廣泛、優勢明顯 在上世紀50年代,各國空軍已裝備無人飛機,但那時主要用作空靶。進入60年代後,無人機研究重點在於偵察用途方面。在信息化戰爭中,無人機執行偵察、監視、設置假目標、騷擾與誘惑和電子幹擾等任務,並於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用於攻擊作戰。無人機在民營領域的應用非常廣闊,主要包括大地測量、氣象觀測、航拍、城市環境檢測、地球資源勘探和森林防火等方面。全球有32個國家研發無人機,50多個國家裝備無人機,存量已達幾萬架規模。近年來,無人機的研制和采購都呈現爆發式增長。 我國軍用無人機主要有軍工集團研制,民用無人機方興未艾我國現己開發出數十種靶機和偵察型無人機,研制單位主要是軍工集團下屬單位。當前靶機和無人偵察機已批量交付部隊。國內民用無人機的開發長期以來沒有引起足夠重視,處於無序發展狀態。近年才引起關註,但行業成長很快。預計未來部分軍企將涉足民用領域,民營企業也將優勝劣汰,發展出幾家骨幹企業。 國內外市場預測 全球無人機需求將由2015年的64億美元增至2024年的115億美元,複合增長率為6.7%。預計到2024年全球軍用無人機將占當年市場總額86%(99億美元),民用無人機占14%(16億美元)。 投資主線和重點推薦公司 在軍用無人機方面,我們選擇上市公司擁有先進無人機整機業務的公司,以及盈利能力強、技術含量高的零部件公司。對應標的是洪都航空、金通靈、中航電子。民用無人機雖然當前國內市場規模並不大,但用途廣泛,複合增長率遠高於軍用無人機,未來發展空間巨大。我們推薦未來有望研制出高水平、細分市場規模大的民用無人機公司。主要推薦標的是宗申動力。 宗申動力:謀求轉型,無人機是重要一環 公司與天津內燃機所研制無人機,擬在2015 年1 月15 日前完成首輪無人機工程樣機的試制,在2015 年5月1 日前完成樣機裝機、試飛及收等工作。該項目工程樣機試制工作完成後,公司將擁有該項目後續合作的獨占權益,即天津內燃機研究所只能將該項目的樣機和模具開發、設計、批量生產等委托公司進行。此外,公司還將轉型開展大型農機裝備業務,大力發展新能源電動車發動機。我們預計2014~2016 年公司EPS分別為0.33、0.39、0.45 元。盡管公司短期漲幅過大,但公司估值依然較低。未來新業務如果拓展順利,公司轉型成功,則有望在農機和無人機領域獲得一席之地,維持買入評級。 金通靈:明年上半年有望推出100 公斤無人機樣機 公司在研無人機技術含量高,有望搶占靶機市場。2014 年7 月,公司出資550 萬投入無人機研發工作,已掌握小型渦噴發動機及高亞音速無人機設計制造技術,並致力於向更高端先進的無人機領域拓展並使之產業化。公司和中科院林博士團隊合作研制高亞音速飛機,預計11 月可交付100kg 推力的相關圖紙,明年上半年可推出樣機。未來還將研制更大推力的無人機。公司研制的無人機推力較大,技術含量較高,可能能用於軍事用途,如靶機等。一旦實現產業化,將成為盈利水平極高的一個拳頭產品。公司大型工業鼓風機業務處於穩定發展期,空氣壓縮機業務替代進口,發展迅速,汽輪機業務也處於高速發展期,無人靶機雖然當前無法判斷規模,但產品毛利率高、發展空間大是確定的。預計14~16 年EPS 分別為0.08、0.12 和0.18 元。我們看好其無人機領域的發展前景,給予增持評級。 洪都航空:利劍是我國軍用無人機的代表作 “利劍”隱身無人攻擊機是由洪都航空與沈飛聯合研制,最大起飛重量大約10 噸,航程4000 公里,作戰半徑1200 公里,載荷2000 公斤。2013 年11 月21 日,五人攻擊機“利劍”在西南某試飛中信首次完成首飛,歷時將近20 分鐘。“利劍”首飛意義重大,意味著我國實現了從無人機向無人作戰機的跨越。“利劍”的成功試飛,也確立了公司在國內無人機領域的行業龍頭地位。未來無人機將成為各國空軍角力的重點,無人機將為公司後續發展打開巨大空間。公司K8 飛機占據了中級教練機全球市場70%以上的份額。L15 已經成功開拓了海外市場。L15 有望進入批量交付期帶來公司業績快速增長。我們預計公司未來2014 年2016 年公司EPS 分別是0.13、0.16、0.20 元。增持評級。雖然當前PE 較高,但公司未來幾年成長性良好,L15 量產和訂單、低空開放及通用飛機的研制、無人機放量等都是公司未來的看點。 中航電子:航電旗艦,乘風揚帆 公司的多家子公司核心技術與產品可應用於無人機,目前中航電子下屬11 家子公司,其中有8 家子公司的技術與產品與無人機非常相關。例如,東方儀表生產的無人機導航/飛控系統、北鬥衛星定位系統、MEMS 和光纖捷聯航姿系統、陀螺儀表、微特電機及傳感器完全可以應用到無人機中。公司航空軍品將隨航空裝備建設及配套型號量產而持續增長;非航空防務與非航空民品的拓展則有望為公司帶來跨越式發展的機會。托管航電系統公司再次確認並強化了研究所改制並註入上市公司的預期;同時亦不排除公司在相關民品領域開展並購的可能。基於現有業務,預計2014-2016 年每股收益分別為0.38、0.47、0.61 元;若考慮研究所一次性註入,預計14 年EPS 為0.80 元左右。綜合公司在航電領域的行業地位與成長空間、研究所改制與註入預期、及非航空產品的跨越式發展機會,維持“買入”評級。 風險因素 無人機關鍵技術有待突破、無人機使用監管法律體系有待完善、. 國內民用無人機尚無標準。 無人機:用途廣泛,優勢明顯 無人機(Unmanned Aerial vehicles,UAV)指的是不載有操作人員、利用空氣動力起飛、可以自主飛行或遙控駕駛、可以一次使用也可以回收使用的、攜有致命或非致命有效負載的飛行器。無人機機上無飛行員,但安裝有自動駕駛儀、程序控制裝置等設備。地面、艦艇上或母機遙控站人員通過雷達等設備,對其進行跟蹤、定位、遙控、遙測和數字傳輸。無人機既可以在無線電遙控下像普通飛機一樣起飛或用助推火箭發射升空,也可以由母機帶到空中投放飛行。可用與普通飛機著陸過程一樣的方式自動著陸,也可通過遙控使用降落傘或攔網回收。 無人機的用途十分廣泛。鑒於無人機獨有的低成本、低損耗、零傷亡、可重複使用和高機動等諸多優勢,其使用範圍已拓寬到軍事、民用和科學研究三大領域。在軍事上,可用於偵察、監視、通信中繼、電子對抗、火力制導、戰果評估、騷擾、誘惑、對地(海)攻擊、目標模擬、靶機和早期預警等;在民用上,可用於大地測量、氣象觀測、城市環境檢測、地球資源勘探和森林防火等;在科學研究上,可用於大氣研究,對核生化汙染區的取樣與監控、新技術新設備與新飛行器的試驗驗證等。 圖 1:無人機根據用途可分為軍用和民用兩類,此外還用於科學研究 ![]() 軍事用途:信息化戰爭的利器 在信息化戰爭中,無人機可以執行偵察、監視、設置假目標、騷擾與誘惑和電子幹擾等任務。在實戰中已 經取得了相當好的戰果。 其中,在 20 世紀 50 年代,世界各國空軍大量裝備了無人駕駛飛機,做為空靶使用。進入20 世紀60 年代後,美國出於冷戰需要,將無人機研究重點放在偵察用途方面,這標誌著無人機技術開始進入了以應用需求為牽引的快速發展時代,此後無人機先後參加了越南戰爭、中東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及伊拉克戰爭,均發揮了重要作用。 ![]() 1982 年以色列在貝卡谷地開創了無人機與有人機協同作戰的先例。1982 年6 月9 日在黎巴嫩貝卡谷地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空戰。以色列空軍精心準備,通過短短6 分鐘的攻擊就徹底摧毀了敘利亞和蘇聯苦心經營10 年耗資20 億美元的19 個薩姆導彈陣地。以色列先派出美制“火蜂”無人機飛往敘利亞導彈陣地上空,用裝有導彈誘餌照相機的噴氣機作假目標誘騙敘軍雷達開機,輕易地獲得了敘軍陣地雷達的工作頻率和信號特征。在1991 年的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使用了“先鋒”、 BQM-74 和TALD 等多種無人機,這些無人機出動 500 多次執行了情報偵察、戰場監視、目標指示、戰損評估等任務,取得了不俗的戰績。部署在美國海軍戰艦上的“先鋒”無人機承擔近海岸監視與偵察任務,整個戰爭期間共出動151 架次,飛行520 小時,為戰區和各部隊指揮官收集和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在1995 年的美軍空襲波黑塞族前曾派出80 架次“捕食者”無人機,對戰場進行了實地偵察。空襲時,該型無人機向戰鬥機提供準確的目標信息,致使塞軍70%防空設施和作戰指揮系統被摧毀,40%的彈藥庫被炸毀。在1999 年的科索沃戰爭中,北約再次使用了大量無人機,美國的12 架“掠奪者”無人機在戰區實施了不間斷的偵察與監視,為北約提供了大量的實時情報信息。美國中空戰術無人機“捕食者(Predator)”在對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中,曾在12 架該機上發射了115 枚“海爾法”式反裝甲導彈,並為有人飛機投擲激光制導炸彈指示攻擊目標525 次,首開了無人機用於攻擊作戰之先河。 ![]() 民用領域:用途廣泛,前景廣闊 無人機不僅在軍事方面的應用取得了優秀的成績,同時在民營領域的應用也非常廣闊,主要包括大地測量、氣象觀測、航拍、城市環境檢測、地球資源勘探和森林防火等方面。以美國為例,2007 年森林大火發生時,美國宇航局使用“伊哈納”(Ikhana)的無人機來評估大火的嚴重程度以及災害的損失估算工作。2012 年美國宇航局派全球鷹無人機對颶風納丁進行長時間檢測,利用高空長時間的無人機檢測來收集數據。 ![]() 我國也在各領域發揮了民用無人機的用途。例如在重大賽事上,無人機既能近距離捕捉運動員的細節表現,也能不妨礙運動員的發揮;在最近很火爆的生活類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中,無人機一路跟拍星爸和萌娃在節目中的活動和生活;再如我們用無人機來消除霧霾影響等。 2015年~2024 年間,全球無人機市場價值超910 億美元 截至目前,全球已經有包括美國、以色列、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在內的32 個國家研發出50 多種無人機,300 余種基本型號,超過50 個國家裝備無人機。無人機總數量已達到幾萬架規模。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無人機的巨大作用與潛力。近年來,無人機的研制投入和采購需求都呈現爆發式的增長。預計在2015 年~2024 年,10 年間全球無人機系統市場價值合計將超過910 億美元。其中,軍用無人機將達到810 億美元,民用無人機將達到100 億美元。 無人機優勢顯著 無人機不需要飛行員在機艙內進行駕駛,飛行全過程在電子設備的控制下自動完成。因此,無人機設計無需考慮生命保障和座艙系統,從而可以放寬飛行限制及要求,根據飛行任務需求,最大限度地追求氣動效率和控制效率,同時提高載荷量。其次,無人機可執行危險性(戰損)大、高危(核輻射、生物汙染)環境下的任務,以及山區惡劣環境條件下的任務等,用途廣泛。無人偵察機與偵察衛星相比具有分辨率高、預警時間短、制造成本低、偵察能力強等優勢。 而無人機相對於有人駕駛飛機,具有以下優點: 隱蔽性好, 生存力強。無人機相比有人駕駛飛機,無論是體積、重量還是反射面積都比後者要小得多,再加上它獨特精巧的設計以及機體表面塗敷的隱身材料,使其被探測幾率極低。同時,無人機不受人為因素(如過載因素)的制約,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飛到適合其特點的速度、高度、航程等,也可以通過超加速升降、倒飛、急轉彎飛行等方式,來增加隱蔽性和提高生存能力。 造價低廉, 不懼傷亡。通常,無人機的造價只是有人駕駛飛機的10%甚至百分之幾。無人機飛行控制目前主要采取兩種形式:第一種是采用預先編制的控制程序來自動控制飛行;第二種是由設置在地面、空中或艦船上的遙控指揮站指揮。實際上,無人機最大好處就是不存在人員傷亡或被俘的危險, 這也是極力推崇零傷亡的美英等國格外關註和重視的原因。 起降簡單, 操作靈活。無人機的起飛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主要有以下幾種:短距起飛、垂直起飛或由其它飛行器攜掛拋射,其中短距起飛包括短距滑跑起飛、滑軌式滑動起飛、助飛火箭推動起飛等方式;垂直起飛則包括固定翼垂直起飛、旋翼式垂直起飛等;使用其它飛行器攜掛無人機在空中拋射也是一種常見方式。 軍用無人機:美國領跑,中國加大研發力度 從20 世紀80 年代後期起,尤其是海灣戰爭以後,許多國家都把無人機置於優先發展的地位,競相研制和裝備無人機系統。特別是近幾年來,參與研制和裝備無人機的國家呈現大幅度增長的趨勢。全世界裝備無人機的國家和地區已由30 多個增加到50 多個。 由於經濟實力與技術水平的限制,大多數國家裝備的無人機大多用於監視和偵察。而美國在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先進技術的支持下,已成功地研制出了用於戰略偵察的長航時無人機,以及目前正在研制的無人戰鬥機(Unmanned Combat Aerial Vehicles,UCAV)、微型無人機和太陽能無人機等先進無人機。 在裝備數量和技術水平上,美國在世界無人機領域遙遙領先;以色列在技術水平上位居世界第二,產品經歷多次技術考驗,市場聲譽和信任度良好;西歐國家正在加快制定無人機發展計劃並處於領先地位;俄羅斯無人機技術基礎雄厚,但現階段發展不足,正著手研發;中國、日本、印度、南非等國都在競相研制無人機。此外,埃及、土耳其、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也已經或即將從美國或以色列購買無人機。當今世界再次掀起了研制和裝備無人機的新高潮。 美國:無人機體系完備,在技術上領跑世界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無人機技術最發達的國家,其無人機體系完備,技術上遙遙領先,是世界上研制成無人機數量最多的國家,也是使用無人機經驗最豐富的國家。 美國制定了無人機長期戰略研究計劃 為制定無人機開發和采辦的長期戰略,同時,對工業界無人機技術開發進行指導,美國國防部制定了《無人機系統路線圖》,該路線圖用於集中反映和描述美軍對無人機的最新認識、無人機系統開發的最新進展、美軍對無人機系統的需求以及美軍無人飛行器系統的未來發展規劃。迄今為止,美國國防部分別於2000 年、2002年、2005 年、2007 年、2009 年、2011 年和2013 年共發布了7 個版本的無人機路線圖。 ![]() 路線圖中完整地描述了無人機的定義、無人機適於執行何種任務分析、現有無人機系統的性能與背景情況介紹、無人機的作戰需求分析、無人機的技術發展趨勢和作戰能力演進的預測等方面的內容。它為技術專家、采辦官員以及作戰方案制定人員提供了詳盡的資料,為國防部未來5 年內開發和部署更加尖端的無人機系統的規劃制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全球反恐戰爭和國內無人機技術開發過程中,美國積累了大量有關無人機的技術、工程、系統和使用經驗,根據這些環境的變化每兩年更新一次,其中一個最直觀的變化是名稱由原來的“ 無人機”(UAV) 改為“無人飛行器系統”(UAS),上述變化反映了無人機項目的複雜程度不斷提高,不僅包括飛機,也包括地面控制站、傳感器組件和通信設備,需要對支撐無人機的技術予以更多的關註,同時擴展無人機在“網絡中心戰”環境下的任務。 ![]() 同時,美國空軍2009 年發布了《2009-2047 美國空軍無人機系統飛行計劃》,將無人作戰飛機作為美國空軍未來的重要建設方向;美國陸軍2010 年發布了《2010-2035 美國陸軍無人機系統路線圖》,為美國陸軍研發、裝備和在全譜作戰中使用無人機系統提供了廣闊視角。 美國已研制上百種無人機系統,路線圖涉及40 余種,參加四次局部戰爭無人機有30 多種,目前列裝和計劃發展的無人機主要有10 種左右。 ![]() 美國對無人機的投資呈上升態勢 美國國防部采購項目預算深受迅速變化的國際環境影響,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部門預算緊張、不斷變化的安全要求和軍事環境。 ![]() 上圖是美國1988 年到2018 年,30 年間對空軍無人機的投資及預算情況。其中數據分別來於2005~2030/2007~2032/2009~2034/2011~2036/2013~2038 年美國國防部《無人系統路線圖》,由圖可以看出:2000年空軍無人機的投資(2.84 億美元)約是1988 年(1.06 億美元)的3 倍;2000 年以後,美國空軍無人機投入急劇增長,尤其以2011 年路線圖預算最高,達到63.81 億美元,是2000 年22 倍多;受當時綜合環境影響,每次路線圖公布預算情況有所不同,從長期看呈整體上升趨勢。 ![]() 美國海陸空軍的無人機數量龐大 美國軍用無人機系統分為已列裝無人機、試驗驗證無人機、微小型無人機、探索概念無人機、無人飛艇等5類。 ![]() ![]() 美國空軍服役和計劃采購的無人機項目如下: ![]() ![]() ![]() ![]() 美國陸軍服役和計劃采購的無人機項目如下: ![]() ![]() 以色列:歷經多次實戰考驗,產品市場聲譽和信任度好 以色列是無人機領域的先進國家,其技術雖源自美國,但又不乏創新,且大都經過實戰的檢驗,在技術研發和作戰運用方面經驗豐富、成果豐碩。 以色列充分重視創新性、實用性、系統性和經濟性,通過高度的市場化,實現軍用與民用結合、自用與出 口結合、研發與銷售結合的無人機發展道路。 下表是以色列研制的主要無人機技術參數表。從表中可以看出,從主要性能參數上看,以色列的無人機技術水平很高,僅次於美國,技術上處於第一梯隊。 ![]() ![]() ![]() 歐洲:無人機技術領先,發展勢頭強勁 與美國相比,歐洲其它國家也不甘示弱,西歐國家正在加快制定無人機發展計劃:法國達索飛機制造公司展示了多國合作的“神經元”無人作戰驗證機的全尺寸樣機,該機是由法國、意大利和瑞典聯手實施的; 歐洲航空防務與航天集團也在進行一項名為“梭魚”的無人作戰/偵察機(UCAV/URAV)驗證機計劃,該機采用低可探測性技術,尺寸介於美國X-45A 和X-47A 之間; 瑞典開展“創新性低可探測性無人飛行研究”(FILUR)驗證機項目的研究;此外意大利也在實施“天空-X”(sky-x)項目等。 從有效載荷、續航時間和升限等關鍵性能指標來看,歐洲的無人機技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下表是歐洲主要的幾款新型無人機的性能參數一覽表。 ![]() ![]() ![]() 中國:主要由軍工集團研制,處於大力發展期 我國研制無人機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先後研制成功長空一號(CK-l)無人靶機系列、長虹高空高速無人偵察機、T-6 通用型無人機、Z-5 系列無人偵察機和ASN 系列無人機等。其中幾個比較典型的機型是長空-1 號(CK-1)高亞音速靶機、“長虹-1”高空多用途無人機、ASN-206 多用途無人機和 ASN-104 小型低空低速無人偵察機、利劍無人機等。 國內無人機的研究發展在總體設計、飛行控制、組合導航、中繼數據鏈路系統、傳感器技術、圖像傳輸、信息對抗與反對抗、發射回收、生產制造和部隊使用等諸多技術領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具備一定的技術基礎。現己開發出的數十種靶機和偵察型無人機,已能批量生產和裝備部隊,近幾年還交付了一批新型無人機,廣泛應用於晝夜空中偵察、戰場監視、目標定位、校正火炮射擊、戰場毀傷評估、邊境巡邏等軍事領域和航空攝影、地球物理勘探、災情監測、海岸緝私等民用領域。但從總體上說,我軍無人機裝備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還不能完全適應高技術戰爭的要求。國內己有的無人機任務系統載重都不大,尚難滿足電子對抗、預警、偵察等大型任務系統的要求,平臺技術難以滿足無人作戰飛機的高隱身、高機動能力的要求,在氣動力、發動機、輕質結構和高精度導航等方面基礎技術薄弱。此外,無人作戰飛機需要的智能控制、決策和管理技術、空/天信息網絡技術以及相關小型化高效精確制導武器等,也還都未能滿足無人作戰飛機系統的要求。 中國的軍用無人機主要有各大軍工集團研制,主要包括中航工業集團、航天科工集團、航天科技集團。其中利劍無人機是中航工業集團下屬的洪都飛機工業集團研制,和上市公司洪都航空有關系,而其余幾型無人機整機研制和A 股上市公司沒有直接關系。此外,無人靶機領域主要是總參60 所負責研制,當前上市公司金通靈與中科院合作正在研制無人機,有望作為靶機使用。 下表展示了幾大集團研制的幾款新型無人機技術性能參數。 ![]() ![]() 上面提到的中航科工集團研制的海鷹無人機、總參60 所研制的無人靶機和無人直升機等,都已經形成系列化產品。為了更詳細體現這兩大系列產品的性能和用途,我們用下面兩張表詳細展示其幾款產品。 ![]() 總參60 所在小型噴氣動力、高速遠程飛行控制、傳感器弱信號處理、計算機仿真和高速圖像處理等核心技術的開發研究方面獨具特色。總參60 所是我國最早研制生產無人機的單位,自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陸續生產了各型無人靶機近萬架;九十年代,加快無人機技術創新步伐和產品的升級換代,產品呈現出多機種、多用途、系列化發展趨勢,研制和生產了S-70、S-80H、S-200、S-300 等各型無人靶機,WG-20、WG-40、WG-100 等多用途無人機以及WZ-3 型無人直升機、WZ-5 型無人直升機,正在研發S-400 型超音速無人靶機、大機動亞音速靶機、WZ-5B 型輕型無人直升機、WZ-6 型艦載無人直升機。同時為產品配套研制生產了CYS-40F、CYS-80F、CYS-350F 型汽油發動機,CYS-40WP、CYS-80WP、CYS-150WP、CYS-200WP 型渦噴發動機以及CYS-208RT型轉子發動機等多種無人機專用發動機。 ![]() ![]() ![]() ![]() ![]() 民用無人機:美國領跑,中國市場發展迅猛 盡管各種用途的軍用無人機在近20~30 年獲得蓬勃發展,但很長一段時間無人機民用領域的開拓進展緩慢,各國只是在軍用無人機基礎上零星地派生一些民間用途。近些年,隨著無人機技術的日臻成熟,以及其獨特的優點,許多國家開始重視無人機民間用途的開發研究。 國外市場:越來越多地用在各行各業 美國 NASA 成立了無人機應用中心,專門開展無人機的各種民用研究,它同美國海洋與大氣局(NOAA)合作利用無人機進行天氣預報、地球變暖和冰川消融等科學研究。2007 年森林大火肆虐時,美國宇航局使用“伊哈納”(Ikhana)的無人機來評估大火的嚴重程度,以及災害的損失估算工作,伊哈納無人機是軍用無人機“捕食者”的一種改型,用於民用和環境監測用途。美國已將無人機越來越多地運用在各行各業,美國宇航局將軍方原本用於戰場的大型高空無人機改造,用來進行對颶風和熱帶風暴的監視和研究工作,無人機在美國也被廣泛地用於土地管理和野生動物監測等領域。美國其它聯邦政府部門和私人機構也正使用更加小型的無人機進行著各項工作,從監測科羅拉多的鳥類數量到監測夏威夷火山的活動,這種技術使調查成本大大降低,比如對科羅拉多州鳥類進行有人駕駛飛機的監測計劃耗資將是3 萬美元左右,而使用大烏鴉無人機,其花費僅需3000 美元。考慮到無人機巨大的民用市場潛力,2012 年,奧巴馬簽署了《2012 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現代化與改革法》,該法核心是向民用無人機開放空域,促進無人機技術的發展與應用2015 年底為最後期限。 以色列是全球範圍無人機設計制造技術最為先進的國家之一。以色列組建了一個民用無人機及其工作模式的試驗委員會,埃爾比特系統公司領先完成了規定程序,其赫爾姆斯450 無人機在2007 年5 月取得了民用證書。2008 年,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馬拉特子公司的中高空長航時“蒼鷺”無人機取得了在以色列空域中執行非軍事任務的證書,此後有關部門合作進行了多種民用任務的試驗飛行。2012 年國際無人機系統協會展會在以色列舉行,本屆展會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促進無人機的民用推廣。 歐洲在民用無人機發展方面雄心勃勃,決心要趕超美國,力爭占領民用無人機發展的中心舞臺。2006 年制定並多方集資付諸實施“民用無人機發展路線圖”,首期跨度為6 年。“路線圖”預計民用無人機市場從2010 年開始迅猛發展,已突破1 億歐元大關,到2015 年將上升到2.7 億歐元,其中地球觀測約占市場的3.7%,通信與海上監視各占市場的13%,森林防火與滅火市場份額約12%,治安執法占3%。歐盟打算成立一個泛歐民用無人機協調組織,主要職責是市場評估、技術監視、空域管制、適航安全、標準制定、通用接口、成本控制等方面的試驗研究。為解決最關鍵的空中安全與適航問題,荷蘭已開始在非隔離空域進行“探測與回避”系統的研究與試驗。 國外民用無人機的發展趨勢是:一是開發高空長航時無人機,主要用於大氣研究和環境保護方面;二是積極著手解決如何使如何無人機更容易獲得適航管理機構的認證,以及進入民用管制空域飛行。例如,全美無人機工業同盟與美國NASA 共同簽署合作協議,制定了一個“5 年進入”的計劃,希望在5 年內為無人機取得管制空域飛行許可,FAA 和美國國防部作為顧問也參與工作。法國、德國、瑞典和英國一些歐洲國家,也迫切希望無人機可以在民用管制空域內飛行,並不約而同地希望加入美國“5 年計劃”歐洲工業界也開始采取共同行動,為無人機認證工作成立了民用無人機工業協商小組,幾家公司聯合起來制定了相關政策,並開始進行了一些飛行試驗。例如,瑞典薩伯公司正在使用一架縮比尺寸的技術驗證機進行一系列的基礎飛行試驗;德國宇航研究院正在使用一架有人駕駛飛機模擬無人機,進行一系列的基礎飛行試驗。 國內市場:多家上市公司參與 我國民用無人機起步並不算晚,上世紀80 年代初,西北工業大學D-4 固定翼無人機為地圖測繪和地質勘探作了嘗試。1998 年,南航在珠海航展中展出的“翔鳥”無人直升機,其用途就包含有森林火警探測和漁場巡邏。但是,從總體上看,國內民用無人機領域的開發長期以來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沒有歸口管理單位,沒有長遠規劃,處於無序發展狀態。 近些年由於需求的牽引,特別是一些自然災害頻發,急需有一種災情監視評估和搜救手段,從而引起有關方面對民用無人機的關註。2007 年在北京召開的首屆中國導航、制導與控制學術會議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無人機在軍用領域積累到一定經驗後,將逐步進入民用領域,發揮其無可比擬的優勢。2012 年6 月在北京舉行的“尖兵之翼-第四屆中國無人機大會暨展覽會”無人機的用途已經聚焦於民用領域。2013 年中國無人機系統峰會的主題即為“民用無人機系統等待起飛”。 我國民用無人機市場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早期市場需求由軍用壟斷,慣性組建、控制系統技術不成熟,成本高;第二階段:上世紀90 年代至本世紀初,部分企業對無人機進行探索,市場開始向民用“滲透”,出現了低端民用小型無人機;第三階段,就是當前的情況,即軍用需求飽滿的同時,民用領域遍地開花,只是尚未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預計未來部分軍工企業將涉足民用領域,憑借技術優勢占據部分市場,民營企業也將通過技術、市場、資質競爭優勝劣汰,發展出幾家骨幹企業。 目前,我國民用無人機共有130 余家研制單位和15000 架使用量,民用無人機的種類也逐漸豐富,包括固定翼無人機、旋翼無人機、飛艇無人機等。而上述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高空、高速、中遠程、長航時、大載荷等軍用無人機技術逐漸向民用“滲透”的結果。未來10 年,民用無人機將占據6.1%的市場交付價值份額和12%的市場交付數量份額。 我國民用無人機研制單位分為兩類:一類是軍工集團下屬單位和科研院所;二是越來越多民企開始涉足無人機研制。 下表是我國軍工集團和研究院所在民用無人機研制方面的現狀: ![]() ![]() 近年國內無人機廠商發展迅速,除了上表列示的軍工集團和科研院所從事無人機研制以外,眾多民營企業參與其中,並不乏上市公司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成立於2006 年的深圳大疆創新科技公司成,是國內無人機領域最知名的公司,目前占據了全球民用小型無人機約70%的市場份額,主要市場集中在歐美國家。過去4 年大疆科技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2010 年銷售額還只有300 多萬元,2013 年已經超過8 億元,預計2014 年將會有3 倍以上的增長。 而上市公司里涉足無人機研制的民營企業非常多,主要有金通靈、宗申動力、隆鑫通用、山河智能、山東礦機、伊立浦等。 我們在下表里把從事無人機研制的民營企業按照已有產品推向市場、正在研制、計劃研制等三大類別進行分類。 ![]() ![]() ![]() ![]() ![]() 無人機平臺、通信等關鍵技術有待突破 ![]() 平臺技術:可靠性是無人機重點發展方向 平臺技術包括機體、推進、可靠性等。 在機體方面,未來無人機可能采用扭曲蒙皮進行飛行控制(一種生物高聚合物,抗拉強度是鋼的2 倍,比碳複合材料輕25%),以及自修複複合材料或再生式複合材料,這種材料能使結構損壞後再生。在推進技術方面,現有無人機根據需求其發動機一般采用燃氣渦輪發動機、活塞式發動機、電池組或太陽能電池,目前正在研究的有超燃沖壓發動機、燃料電池等,並優先研究重油發動機(HFE)。其中,耗油率和功率重量比是推進技術的兩個衡量指標,美國空軍計劃到2015 年,渦噴發動機的推重比增加50%,耗油率降低10%。 飛機的可靠性與成本是密切相關的,同樣的累計飛行時間,無人機的可靠性比有人機低,損耗率高。目前,大型無人機(如MQ-1 捕食者和全球鷹)的事故率與F-16 飛機大致相當,而小型無人機(如獵人、影子等)的事故率則比有人機的高。 通信技術:帶寬受限,射頻與激光通信技術有待突破 數據鏈路傳輸速率與未來無人機的能力有直接的關系。由於目前的通信系統帶寬受限,圖像傳輸時只能進行壓縮,這就會舍棄信息,不是理想通信技術。激光通信的數據傳輸率比射頻數據傳輸率高2~5 個量級,但必須突破激光鏈路能夠被捕獲和維持的關鍵技術(先進的指示、捕獲和跟蹤技術),但射頻數據鏈具有較好的全天候適應能力,2025 年前,射頻技術和激光技術的研究將共同繼續發展,並建立以網絡為中心的通信系統,系統要有足夠的容量、穩定性、可靠性、強大的聯通性和互操作性。 有效載荷技術:探測傳感器是主體 當前和未來將應用於無人機的有效載荷可被劃分為4 類,包含通用傳感器(光電、雷達、信號、氣象、生化)、中繼(通信系統、導航信號)、武器、貨物(傳單、補給品)以及上述組合。探測傳感器是主體,不僅為作戰提供情報收集、偵察、監視和目標截獲,還關系到武器投放任務,武器投放需要對目標進行探測和識別。為了適應大範圍偵察、遠距搜索、自動目標識別與選定、穿雨林成像、穿墻體/森林成像、排出物/浮質探測,就需要突破焦平面陣列、大規模存儲陣列、戰術視距數據鏈、多光譜與超光譜成像、材料識別、化學/ 生物浮質識別、自動目標識別與指示、信號情報搜集系統與解密軟件開發等一系列技術。 處理器技術:量子計算機助推無人機人工智能控制 實施無人機飛行的兩種基本方法是自主控制和人在回路的控制。無人機處理器要有與人一樣的思考速度、存儲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才能完全取代飛行員的功能。到2030 年,有望出現一億MIPS 的處理器(相當人的速度)。未來可能使用光學處理器、生物化學處理器、量子幹涉切換(QIS)處理器和分子電子處理器,這將使處理器的速度大大提高(矽半導體發展到極限)。谷歌已著手研發量子計算機,通過這項技術,谷歌將能夠在其產品設計中運用更多人工智能,以加快其產品的服務速度。 全球無人機市場需求主要在軍用領域 國際市場:2024 年全球無人機市場規模將達到115 億美元2014 年7 月,美國蒂爾集團(Teal Group)發布了最新全球無人機市場預測,報告指出,未來十年,無人機仍將繼續成為世界航空航天工業最具增長活力的市場,全球無人機采購支出將是現在的2 倍左右,其中全球軍用和民用無人機將由2015 年的64 億美元增至2024 年的115 億美元,十年(2015~2024 年)支出總額將超過910 億美元,十年複合增長率為6.7%。預計到2024 年軍用無人機占當年市場總額的86%(99 億美元),民用無人機占14%(16 億美元)。同時,國際無人系統協會發布報告預計,如果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能按計劃在2015年接納無人機進入民用空域,2015 至2025 年該行業將創造10.3 萬個高薪就業機會。 ![]() 全球軍用無人機需求未來十年複合增長率為6.33% 根據報告分析,未來十年(2015~2024 年),全球軍用無人機支出總額將由2015 年57 億美元增至2024 年99 億美元,支出總額將達到810 億美元,約占十年無人機支出總額的89%,十年複合增長6.33%。 ![]() 據美國蒂爾公司預測,在全球軍用航空平臺新交付價值中,無人機(不含微型無人機)所占比重將從2010年的8%提升到2018 年的15%,而有人戰鬥機/ 攻擊機/ 偵察機的比重將從45%下降到44%。全球無人機(不含微型無人機)新交付數量占比將從2010 年的35%提升到2018 年的49%,有人戰鬥機/ 攻擊機/偵察機的比重將從15%下降到14%。照此趨勢發展,無人機將在不遠的將來成為航空主戰裝備,而以色列空軍就規劃在2030年打造一支無人機占50%以上的新型空軍機隊,同時美國國防部規劃到2050 年無人機占軍機比例達40%。按價值量計,民用無人機需求量僅占世界總需求量的7.5%,中空長航時無人機、高空長航時無人機所占比重最高,分別達35%、23.3% ;按數量計,微小型無人機占市場比重最大,達69.5%,民用無人機居第二位,為12%。 全球民用無人機需求未來十年複合增長率為9.62% 根據報告分析,未來十年(2015~2024 年),全球民用無人機支出總額將由2015 年7 億美元增至2024 年16億美元,支出總額將達到100 億美元,約占十年無人機支出總額的11%,十年複合增長9.62%。 ![]() 同時蒂爾公司強調,預計在未來10 年,隨著需求的增長和管理措施的完善,世界民用無人機市場將逐漸形成,市場也將逐步培養。一旦民用無人機的耐久性和使用成本等實際問題得到解決,民用無人機市場將有可能出現顯著增長。海外的谷歌、亞馬遜等新科技巨頭均已紛紛涉足無人機的應用和開發。 國際市場現狀:現處於市場生命周期早期,未來十年將大幅增長 未來五年,戰術無人機是全球市場需求最大的無人機種,戰鬥無人機市場到2020 年達到30 億美元,年均增速超過70%,戰略無人機市場到2020 年達21 億美元。 美國和多數西歐國家的國防支出可能會下降,將放緩UAS 市場發展,但俄羅斯、中國、印度和韓國等國的無人機市場正在興起,並具有巨大的增長能力。中東的緊張局勢成為無人機市場的催化劑,許多國家紛紛擴大自己的能力,據國際防務展提供的信息,2012~2021 年間,中東無人機市場價值為10 億美元。放緩將被市場的增長所抵消。巴西空軍正在努力打造獨立的無人機能力。目前仍處在這個市場生命周期的早期階段。盡管受到預算約束,未來10 年全球無人機市場規模將大幅增長,這是一個重大的發展市場。更多先進的有效載荷將成為發達國家軍用和民用無人機操作技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主要目標市場:美國需求最大,第三世界國家市場潛力較大 從國外市場來看,美國仍將是全球無人機需求最大市場,目前非洲、中東、東南亞、南美等傳統軍貿市場的第三世界國家,對軍用無人機有需求,但除南非、巴西等國擁有無人機工業體系,阿聯酋、馬來西亞、埃及等國家通過自研或合作引進開發出一些無人機產品外,大部分國家都沒有無人機研制生產能力,甚至沒有服役裝備軍用無人機。據初步了解,多個國家都提出了中小型無人機的市場需求意向,主要是用於戰場偵查、邊境巡邏等目的,因此這些國家可以作為主要的目標市場進行開拓。 國內市場:預計未來十年需求的複合增長率為15.57% 我國從事無人機行業的單位有300 多家,其中規模比較大企業有160 家左右,形成了配套齊全的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體系。目前在研和在用的無人機型多達上百種,小型無人機技術逐步成熟,戰略無人機已試飛,攻擊無人機也已多次成功試射空地導彈。未來10 年,我國軍用和民用無人機將由2013 年的6.2 億美元增至2022年的22.8 億美元,十年(2013~2022 年)需求總額將超過134 億美元,十年複合增長15.57%。目前,我國無人機的研制經費以國家投入資金為主,研制工作以西工大、北航、南航為主導,其它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協作參與。 預計國內軍用無人機未來十年複合增長率為15%左右 根據分析,未來十年(2013~2022 年),我國軍用無人機需求總額將由2013 年5.7 億美元增至2022 年20億美元,需求總額將達到120 億美元,約占十年無人機支出總額的89.6%,十年複合增長15%。 ![]() 從市場來說,根據近年來的采購情況,我國軍用無人機市場份額僅占當年國防軍費中裝備費用的約0.5%,僅相當於美國90 年代水平,因此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在航空裝備無人化、小型化和智能化的趨勢下,未來5 年,國內無人機市場主要集中在戰術與戰略無人機采購市場,達到250 架戰略或戰術(不包括微/小型)無人機;未來20 年我國無人戰鬥機需求在750~1000 臺之間,年均需求超過50 臺。 國內民用無人機未來十年需求複合增長率為21% 根據分析,未來十年(2013~2022 年),我國民用無人機需求總額將由2013 年0.5 億美元增至2022 年2.8億美元,需求總額將達到14 億美元,約占十年無人機需求總額的10.4%,十年複合增長21%。 ![]() 國內無人機規模化民用剛起步,市場潛力巨大。但如何融入民航空域管理體系、適航取證等行業標準規章缺失、較高的消費門檻等問題是國內無人機民用領域成長的主要瓶頸,需加緊出臺相關行業標準,推動行業加快發展。根據空管委此前披露消息,我國低空領域開放到2015 年底前將完成全國推廣試點,隨著無人機頻譜制定和試航標準等多項規範逐步落地,無人機在低空領域的自主性將大大增強。 主要目標市場:中端無人機系統及一體化解決方案市場前景較好 從國內民用無人機的市場來看,無人機的應用需求正在逐步增加,但更多是低端為主、實驗試用為主,尚未形成穩定的市場。行業單位在加大成本控制、應用研究和市場策劃的基礎上,以軍轉民用的中端無人機系統,並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是開拓市場較好的選擇。 從市場總體需求情況看。根據美國等先進國家的經驗,按數量計算,民用無人機的市場需求占總需求量的12%,微小型無人機占69.5%。而這四類飛機中,除了高空長航時飛機外,其他無人機平臺的研制難度都不大。因此,立足於自身的技術特長,中空長航時無人機、民用無人機、微小型無人機是較為適合的產品對象。這類無人機平臺技術簡單且平臺成本低,可裝載多種載荷,同時,這類產品出口限制較低,具有較強的軍民兩用性,可以靈活地投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最終進入高端無人機系統市場。 投資主線及重點公司 相關上市公司分類 我國涉及無人機業務的企事業單位有100 多家,其中已上市的公司為17 家。表14 是對各家上市公司無人機業務的介紹。 ![]() ![]() ![]() ![]() 各家上市公司參與無人機業務的途徑也不盡相同: 1、從事無人機整機或其大股東從事無人機整機研制的上市公司。貴航股份、洪都航空和航天系的上市公司大股東已能 研發無人機,這幾家公司有較強的無人機資產註入預期; 2、從事民品無人機研制且且已有產品推出的上市公司。通裕重工、山河智能等公司已有無人機產品打入市場; 3、獲得無人機代理權的上市公司。伊立浦已獲得國外無人機代理權; 4、為無人機提供相關零部件的上市公司。中航機電、中航電子等公司則為無人機提供相關部件; 5、與研究機構合作正在研發無人機的上市公司。金通靈、隆鑫通用、宗申動力等正與研究機構合作研發無人機。
![]() 行業內上市公司估值情況 下表是無人機相關上市公司的估值情況。無人機行業上市公司估值較高,對應14 年平均動態市盈率達92.39倍。 估值較高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行業處於朝陽發展期,未來前景光明,市場願意給予一定的估值溢價,二是行業內眾多公司都是傳統行業的上市公司,以前的主業發展遇到瓶頸,業績不佳,現在轉型做無人機。這也導致行業的平均估值偏高。 ![]() ![]() ![]() 投資主線: 我們認為,從事軍用無人機整機業務的A 股上市公司里只有洪都航空,其余的軍用無人機整機業務都在上市公司之外,而軍用無人機零部件相關上市公司則有不少。在軍用無人機方面,我們的投資邏輯是選擇上市公司擁有先進無人機整機業務或有無人機業務明確註入預期的公司,以及盈利能力強、技術含量高的零部件公司。對應標的是洪都航空、金通靈、中航電子。 民用無人機雖然當前國內市場規模並不大,但用途廣泛,未來發展空間巨大,複合增長率遠超軍用飛機。我們推薦未來有望研制出高水平、細分市場規模大的民用無人機公司。主要推薦標的是宗申動力。 重點推薦上市公司 宗申動力:謀求轉型,無人機是重要一環與天津內燃機所研制無人機 公司於8 月26 日與天津內燃機研究所簽訂了《TD0 航空發動機項目工程樣機試制協議》,公司將基於天津內燃機研究所的無人機研發技術,擬在2015 年1 月15 日前完成首輪無人機工程樣機的試制,在2015 年5 月1日前完成樣機裝機、試飛及驗收等工作。 該項目工程樣機試制工作完成後,公司將擁有該項目後續合作的獨占權益,即天津內燃機研究所只能將該項目的樣機和模具開發、設計、批量生產等委托公司進行。自2012 年以來,公司已明確將通用航空作為重點培育的長周期產業,其中無人機領域作為通用航空最前沿的細分產業之一,未來市場潛力巨大。 公司轉型:開展大型農機裝備業 農業現代化是中國的未來發展方向。在公司的轉型升級戰略中,農機是已經確定的大方向。公司尋求白俄羅斯的大型農機裝備技術和產品支持,通過並購實現新的發展。並計劃在內蒙古、甘肅等地建立組裝制造基地。今年1 月21 日,甘肅省人民政府與白俄羅斯共和國工業部簽署了《甘肅省人民政府與白俄羅斯工業部在農機領域的合作協議》。宗申產業集團將聯合哈爾濱東金集團引進白俄羅斯大型高端農機企業先進技術,在蘭州新區投資建設大型高端農業機械制造基地(宗申控股51%)。 大力發展新能源電動車發動機 集團正推進新能源電動車輛項目。借助集團力量,公司將拓展鋰電電動摩托車發動機業務。按照集團規劃,集團在今年完成江蘇電動車新公司的設立,並建設重慶電動車基地,後面還將陸續建設河北、廣東、甘肅基地。計劃到2020 年,該板塊實現年銷售收入達到500 億元。公司現在已有鋰電發動機產能,年產2 萬臺左右。 14 年公司依靠內生式增長,業績有望增長20% 2014 年,國內摩托車行業景氣度難以明顯好轉,考慮到公司新產品投放以及營銷渠道的拓展抵消部分行業不利因素,預計公司摩托車發動機業務與2013 年基本持平。 公司通用機械產品(如小型收割機、拖拉機、微耕機、水泵等)主要用於出口,歐美經濟繼續複蘇,公司也拓展了歐美和中東的新客戶,預計2014 年通用機械業務爆發式增長,對凈利潤貢獻約5000 萬元,比去年增加3000 萬左右。小額貸款公司已開始小額貸款、委托貸款和票據貼現業務,預計小貸公司今年收入1.5 億元,凈利潤約8000 萬元。公司作為發起人投資了2.55 億元,占比50%。故小貸對2014 年公司業績貢獻約4000 萬元。 我們預計2014~2016 年公司EPS 分別為0.33、0.39、0.45 元。盡管公司短期漲幅過大,但公司估值依然較低。未來新業務如果拓展順利,公司轉型成功,則有望在農機和無人機領域獲得一席之地,維持買入評級。 金通靈:明年上半年有望推出100 公斤無人機樣機 在研無人機技術含量高,有望搶占靶機市場 2014 年7 月,公司出資550 萬投入無人機研發工作,已掌握小型渦噴發動機及高亞音速無人機設計制造技術,並致力於向更高端先進的無人機領域拓展並使之產業化。 公司和中科院林博士團隊合作研制,林博士在美國做了19 年的燃氣輪機研發工作,富有豐富的經驗。現在雙方合作研制高亞音速飛機,發動機在公司制造和組裝,控制系統和殼體從市場購買,預計11 月可交付100kg推力的相關圖紙,明年上半年可推出樣機。未來還將研制更大推力的無人機。公司研制的無人機推力較大,技術含量較高,可能能用於軍事用途,如靶機等。一旦實現產業化,將成為盈利水平極高的一個拳頭產品。 大型工業鼓風機業務處於穩定發展期 公司大型工業鼓風機業務主要有大型離心鼓風機和大型軸流鼓風機,服務於冶金、電力、水泥、石化、煤化工等送風及環保煙氣處理、水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理的送風系統,技術國內領先,產品應用於寶鋼湛江項目、伊泰煤化工項目、五大電力公司脫硫改造項目等,上半年訂單總金額達到3.12 億元,同比增長4.3%,預計該業務將繼續保持穩定發展。 空氣壓縮機替代進口,發展迅速 該產品服務冶金、電力、石化、制藥等行業的高壓空氣站及各領域高壓氣體輸送,公司致力於空氣壓縮機的大型化發展,目前公司產品可做到1500 立方米,未來將進入2000~2500 立方米領域。國內空氣壓縮機市場總量約60~80 億元,目前95%以上依賴進口,公司產品在客戶投入運行62 臺,在手訂單35 臺套,是國內唯一一家引進國外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進口替代空間巨大。離心單級高速鼓風機主要用於城市汙水處理和工業的曝氣處理工藝,國內70%以上依賴進口,年市場總量在50~60 億元,截至7 月份訂單超過2 億元,增長119.9%。 蒸汽壓縮機是mvr 工藝中的核心設備,公司在該領域是國內技術實力最強的企業。產品可替代德國彼樂、法國flake 等品牌,市場容量約40~50 億。未來五年,該領域有望實現爆發式增長。上半年訂單0.55 億元。 汽輪機領域取得突破 汽輪機領域的全球冠軍是西門子,其產品效率為41%。公司產品僅次於西門子,技術位居全球第二名。當前完成了1MW~150MW 新型高效汽輪機的產業化,服務於生物質發電、太陽能光熱發電、垃圾發電等行業。未來三年是汽輪機業務的急劇發展期。 盈利預測及估值 公司工業鼓風機年收入有望穩定在5~6 億元,壓縮機業務今年有望翻番,明年可在今年基礎上再翻番,達到5 億元,汽輪機業務也處於高速發展期,無人靶機雖然當前無法判斷規模,但產品毛利率高、發展空間大是確定的。預計14~16 年EPS 分別為0.08、0.12 和0.18 元。我們看好其無人機領域的發展前景,給予增持評級。 洪都航空:利劍是我國軍用無人機的代表作 “利劍”出鞘,意義重大 “利劍”隱身無人攻擊機是由洪都航空與沈飛聯合研制,最大起飛重量大約10 噸,航程4000 公里,作戰半徑1200 公里,載荷2000 公斤。2013 年5 月,隱身無人攻擊機“利劍”在某地機場進行地面滑行測試和滑行試驗。2013 年11 月21 日,五人攻擊機“利劍”在西南某試飛中信首次完成首飛,歷時將近20 分鐘。“利劍”首飛意義重大,意味著我國實現了從無人機向無人作戰機的跨越。“利劍”的成功試飛,也確立了公司在國內無人機領域的行業龍頭地位。未來無人機將成為各國空軍角力的重點,無人機將為公司後續發展打開巨大空間。 K8 系列教練機領域優勢明顯 公司K8 教練機在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占市場份額70%左右,用戶主要是集中在亞太、非洲、中東和拉美地區,是公司業務的基石。目前公司的K8 教練機國際出口市場持續保持領先地位,訂單及交付量穩中有升,同時積極拓展新的海外客戶。 L15 教練機順利外銷 公司未來新的利潤增長點 L15(又稱“獵鷹”)飛機是公司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雙發超音速高級教練機,於2006 年3 月首飛成功。是我國到目前為止自主研制的最為先進的教練機,配備雙發,具有超音速能力,采用了大邊條翼氣動布局、高度翼身融合體結構,先進數字飛控電傳系統和基於開放式數據總路線技術的綜合航電系統,操縱敏捷,大迎角機動性強。該機最大起飛重量9800 千克,實用升限16500 米,機身長度12.27 米,翼展9.48 米,使用壽命長達1 萬小時(30 年),能充分滿足第三代戰鬥機如殲10、殲11、F16、蘇27/蘇30 等戰鬥機飛行員的戰鬥入門訓練和戰術基礎改裝訓練。預計未來10 年,我國空軍對L15 的需求約為300 架。目前,L15 高級教練機已經首飛成功並順利外銷,實現中國高級教練機國際市場上零的突破。L15 在國際市場上能與T-50、M346 等國外新一代高級教練機一較高下,是公司未來業務的利潤增長點。 低空開放將使通用飛機成為高端消費品 我國長期以來的空管體制束縛有望獲得逐步解脫,到2020 年有望實現3000 米以下低空的開放。隨著低空開放的深入和人們消費水平的增加,通用飛機有望成為高端消費品,市場空間非常龐大。公司受益於低空開放,和別的通用飛機制造業公司不同,公司通用飛機產品線較長。高端產品有噴氣式高端公務機,相對低端的產品有初教-7,可以用於通用飛機領域,價格低,飛滑跑距離短,是一款很適合飛行俱樂部和私人愛好者的通用飛機。通用飛機高低端產品的投產將是公司未來的一個新的業績增長點。 業績預測 公司K8 飛機占據了中級教練機全球市場70%以上的份額。L15 已經成功開拓了海外市場。L15 有望進入批量交付期帶來公司業績快速增長。我們預計公司未來2014 年~2016 年公司EPS 分別是0.13、0.16、0.20 元。增持評級。 雖然當前PE 較高,但公司未來幾年成長性良好,L15 量產和訂單、低空開放及通用飛機的研制、無人機放量等都是公司未來的看點。 中航電子:航電旗艦,乘風揚帆 持續整合打造航電旗艦 截止2014 年,公司通過一次資產置換、一次置產註入、一次現金收購股權,共11 家子公司,涵蓋航電板塊主要的企業類資產。2014 年6 月托管航電系統公司100%股權,全面承接航電系統公司的管理職能,航電板塊的經營管理和未來發展均由中航電子直接進行決策。隨著資產整合的持續推進,中航電子作為國內航空電子旗艦上市公司的地位不斷鞏固,“打造全球領先的航電系統綜合集成商和電子產品設備供應商”的戰略目標越發清晰。 多家子公司核心技術與產品可應用於無人機 目前中航電子下屬11 家子公司,其中有8 家子公司的技術與產品與無人機非常相關。例如,東方儀表生產的無人機導航/飛控系統、北鬥衛星定位系統、MEMS 和光纖捷聯航姿系統、陀螺儀表、微特電機及傳感器完全可以應用到無人機中。另外,我們認為公司作為中航工業的航電旗艦平臺,多年來積累的航電系統技術是公司最為重要的優勢,航電系統技術與無人機相關性很大。再者,中國航空工業基本封閉在中航工業集團內,軍用無人機作為增強中國空軍實力的一部分,未來很可能也將由中航工業集團提供。中航工業集團下屬公司洪都飛機工業集團已研制利劍無人機。 未來十年中國航電市場空間“超過”2500 億元 航電系統是軍機的“大腦”,占整機成本的比重隨航電系統升級將提高到30%-35%。國防開支的增長為航空裝備的跟新及換代提供了基礎,預計未來十年中國新增軍用飛機約1500 架,淘汰更新1100 架,總需求約2600架,將帶來超過1500 億元的航電市場。工信部預計2020 年國產幹線飛機國內新增市場占有率達到5%以上,民用飛機產業年營業收入超過1000 億元。我們預計至2020 年航電系統在國產民用飛機中的價值將達到200 億元;未來十年航電系統在民用飛機中的價值也有望超過1000 億元。綜合來看,未來十年中國航電市場的規模將超過2500 億元。 研究所改制靜待政策“東風” 托管航電系統公司後,中航電子全面承接航電系統公司的管理職能,航電板塊的經營管理和未來發展均由中航電子進行決策,托管或是資產註入的前奏,也可視為整體上市的預演。但從政策角度來分析,5 家研究所資產註入的前提是改制,而改制需要國家相關政策支持,故註入尚需靜待政策“東風”。國防科工局2014 年重點工作推進座談會透露,軍工科研院所分類改革方案有望下半年出臺。 盈利預測與投資建議 公司航空軍品將隨航空裝備建設及配套型號量產而持續增長;非航空防務與非航空民品的拓展則有望為公司帶來跨越式發展的機會。托管航電系統公司再次確認並強化了研究所改制並註入上市公司的預期;同時亦不排除公司在相關民品領域開展並購的可能。基於現有業務,預計2014-2016 年每股收益分別為0.38、0.47、0.61元;若考慮研究所一次性註入,預計14 年EPS 為0.80 元左右。綜合公司在航電領域的行業地位與成長空間、研究所改制與註入預期、及非航空產品的跨越式發展機會,維持“買入”評級。 風險因素分析 關鍵技術有待突破 無人機可靠性低、損耗率高,大型無人機事故率與F-16 大致相當,而小型無人機事故率則比有人機高。無人機事故主要來自飛行控制系統、推進系統、操作和通信系統。飛行控制系統、推進裝置和操作人員訓練3 個方面占無人機故障的80%,同時,無人機目前通信系統帶寬受限,圖像傳輸時只能進行壓縮,這就會舍棄信息,不是理想通信技術。 無人機使用監管法律體系有待完善 國外目前還沒有針對無人機使用的監管法規體系。盡管一些企業對無人機商用化的呼聲很高,但出於對公眾隱私和安全的擔憂,國外監管機構對於是否“開綠燈”仍猶疑不定,成為困擾無人機行業發展的一大阻力。 國內民用無人機尚無標準 我國在軍用無人機領域目前有44 項國家軍工標準,而民用無人機生產國家標準、市場準入標準、無人機頻譜標準、無人機安全性試航標準等仍在制定中,民用無人機準入門檻低,其生產、使用不受控,同時,我國低空領域未完全開放。國內民用無人機制造單位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多為小型機,關鍵技術和產品性能有待提高。(本文作者就職於中信建投) |
來自一線的鉆石市場分析報告 作者:格隆匯 Jamison 編者按:格隆匯會員Jamison為長期活躍在一線的中國資深鉆石采購、交易商,是鉆石市場的資深行家。今日分享他參加31屆香港珠寶展的交易分析報告,或許對很多奢侈品從業者、愛好者會有幫助。 隨著31屆香港珠寶展的落幕,今年鉆石交易市場的情況逐漸明朗。過去市場強烈擔憂的CVD合成鉆石今年似乎仍未看到對鉆石消費市場產生沖擊,但對批發市場的影響不小。傳統的磨石廠商,大牌交易商仍然保持著誠信的傳統,相信他們仍然是可靠的交易渠道。CVD合成鉆石今年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展櫃,周圍咨詢的大陸商人很多,價錢約為同檔次鉆石的80%,凈度與一般鉆石差異不大,較多的是傘狀雨裂紋。印度人還是比較忌憚,展位是一家印度公司開的,周圍沒有其他印度人。 不過CVD鉆石已經對深圳本土的小鉆市場產生強烈的沖擊,哩石,分石甚至有水貝市場和香港市場價格倒掛的現象,以後我們使用工廠的配石必須進行國檢抽檢,盡量迫使工廠接受客來石。 價格方面,大陸商人需求仍然存在,但對成本的控制非常嚴格,大陸商人手里仍然有大量“不暢銷”的存貨可以進行需求置換。所以他們對鉆石的級別要求非常嚴格,SI-VS的商品最受市場歡迎,但對價格的要求仍然比較嚴格,IF-VVS的商品與VS的價格差別較去年大幅度縮小。總體價格持續疲軟,印度商人出售的意願保持強烈,尤其是願意出售大克拉數收藏級鉆石,而大陸商人基本對此類商品沒有興趣。本人估計這是受國內反腐,經濟數據下降的影響,大克拉收藏級鉆石可能會進入底部。可以考慮以半年甚至一年付款的方式購入大克拉底色低凈度鉆石進行展銷活動,作為品牌營銷的一部分。 ![]() 彩鉆已經成為展會上很大的一個亮點,ALROSA,帝輝的展櫃周圍擠滿了人。FANCY COLOUR的LOOSE PARCEL詢價很頻繁,FANCY INTENSE/VIVID PINK YELLOW等彩鉆受到市場追捧,現金交易占了彩鉆交易的很大一部分,賣家在這個市場比較強勢。不過大克拉的彩鉆,尤其是3克拉以上的彩鉆比較冷淡,橢圓和圓形的彩鉆也很冷淡,成交集中在50分到3克拉間的OVAL,RADIEN,HEART等形狀比較熱銷。不過彩鉆業務和曼卡龍的傳統婚慶市場不接軌,可以考慮和願意提供庫存共享的廠商進行網絡預訂,不建議購入。 |
本帖最後由 Billy 於 2014-9-27 08:41 編輯 軍工行業深度報告(二):通用航空,“低空”騰飛 作者:格隆匯 馮福章 高曉春 今年無論是港股還是A股,軍工股都是表現最好的板塊之一,國防軍工板塊估值大幅提升,和軍工行業密不可分的通用航空產業卻一直在曲折中徘徊前行。近期中國亞歐通用航空發展論壇暨通航業務洽談會(2014.9.29-10.1)即將舉辦,會議主要研討通用航空發展的路徑與瓶頸等問題。國家空管委辦官員也透露,屆時會進一步推出針對性、操作性強的規範。業內人士預計,期待已久的《低空空域管理使用規定》稍後有望發布。隨著低空空域管理改革進程的推進,制約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瓶頸逐漸消失,國內通用航空產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來自格隆匯的軍工行業資深專家馮福章、高曉春深度分析了通用航空產業的前景和優勢,以及相關個股情況,與大家分享,作者文中觀點代表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一、通用航空基本介紹 (一)通用航空用途廣泛 根據美國FAA的定義,通用航空(GeneralAviation)是指除定期航線(客運、貨運)等公共航空運輸活動之外的民用航空。中國《通用航空飛行管制條例》規定:通用航空是指除軍事、警務、海關緝私飛行和公共航空運輸飛行以外的航空活動。 通用航空和運輸航空被稱作民用航空兩翼,通航按照需求可以劃分為社會建設類、經濟建設類和消費需求類。社會建設類主要由政府資助,包括農林化飛行、防火、人工降雨以及災難救援、氣象天文、海關監控、極地考察等。經濟建設類包括石油勘探、航空攝影、海洋監測、吊裝等。消費需求類包括商務飛行、私人飛機、教學飛行、旅遊觀光等。 ![]() 通用航空應用範圍十分廣泛,其經營項目按照《通用航空經營許可管理規定》(民航總局令第176號)的規定,共四大類34項。 ![]() ![]() (二)通用飛機種類繁多 按機翼來分可分為固定翼飛機和旋翼機(主要是直升機)兩類;按照發動機種類可以分為噴氣式飛機、渦槳式飛機和活塞式飛機。 固定翼飛機的機翼與機身采用固定連接,在飛行過程中兩者不發生相對運動;旋翼機在飛行過程中螺旋槳和機翼的全部或部分與機身發生相對運動,機翼在產生升力的同時產生推力。 ![]() 固定翼飛機分為陸上飛機、水上飛機及水陸兩棲飛機。陸上飛機按用途可分為運動飛機、公務機、農林飛機、多用途飛機等;運動飛機用於娛樂、飛機培訓和私人使用,尺寸小,飛行距離短,高度低,機上設備配備簡單,多為2-6座;農林飛機適用於低空作業,安裝用於噴灑農藥和種子的噴灑設備,多為活塞發動機飛機;多用途飛機可用於客貨運輸等多任務作業,多為6-10座,主要是單發和雙發渦輪螺旋槳發動機飛機;水上飛機和水陸兩棲飛機屬於特種飛機,執行特殊任務條件下使用。 旋翼機包括直升機和傾轉旋翼機,民用的傾轉旋翼機比較少,多為直升機。直升機可采用活塞發動機或渦輪發動機,活塞發動機型尺寸小,多用於飛行培訓或私人使用;渦輪發動機型尺寸大,用途廣,可用於空中觀察、執法及緊急救援等。 二、國際經驗表明通航產業發展需空域開放和低空管理民用化 (一)美國低空空域開放和政策支持促進通航產業發展 根據GAMA統計,2013年美國通用航空飛機保有量為22.1萬架,飛行作業小時2467萬小時,飛機數量和作業時間均位居世界第一;且每年向美國經濟貢獻超過1500億美元,雇傭員工超過120萬人。美國通用航空產業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起步階段、發展初期階段、持續發展階段和成熟階段,主要特點是“低空開放、簡化審批、政府支持、註重人才培訓”。 ![]() 1、美國通用航空發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低空空域向公眾開放 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把空域劃分為7類,其中A、B、C、D、E、F為管制空域,G為非管制類空域,其高度通常在700-1200m,在這個區域飛行基本不受限制,這正好是通用航空飛行的高度。美國G類空域規定的更大,規定3000m以下為低空,任何通用飛行都不受限制。 ![]() ![]() 60年代開始美國開放了3000米以下的空域,並由政府大量修建了小機場,空域的開放與通飛機場的數量增加促進了美國通用飛機的銷量。1951年至1966年美國制造商制造的通用飛機發貨量由2302架上升到15768架,年複合增長率為13.69%。1951年至1979年美國通用飛機制造商的營業額由1700萬美元增長到21.65億美元,年複合增長19%。制造商營業額增長較出貨量增長較快的原因是,渦輪飛機和公務飛機占比上升,且通用飛機的性能、功能等附加值在不斷提升。 ![]() 此外,美國通用航空發達還因為:一、通航行政機構主要有美國聯邦航空局(FAA)、美國交通運輸部(DOT)、阿拉斯加民航地區管理局(AFAA),其職責清楚、分工明確;二、政府審批程序簡單,企業設立許可、行業從業許可和行業審定;三、註重發揮通用航空協會的作用。 (二)通航發達國家低空空域管理趨向民用化 雖然世界各國低空空域管理存在不同的模式,但通航發達國家在其通航產業快速發展中低空空域管理基本趨向民用化管理。以美國為例,1958年美國頒布《聯邦航空法》,成立了聯邦航空局(FAA),國會指令該局經營和維持空中交通管理系統,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和法律,並管理國家空域。國家空域管理由1958年之前的民航和軍航分別管制過渡到政府統一管理。加拿大、澳大利亞原來是由航空局管理,現在由單獨的企業作商業化運作來管理;巴西由空軍管理,國家民航局負責監督。 ![]() (三)中國通航產業通航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巨大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法國、德國是全球通航產業比較發達國家,除德國和法國外,其他四國國土面積與中國比較接近,但中國通航飛機數量、通航飛行小時數、通航航空機場數量都遠遠落後於通航發達國家。 ![]() 中國與美國通航產業相比,差距巨大。2013年底,中國通航飛機數量是1654架,僅為美國2013年的0.75%;中國通航飛行小時數為58.94萬小時,僅為美國的2.38%;中國通航飛行員(擁有私照)2136人,遠遠低於美國的59.91萬人;中國通用航空機場及臨時起降點約400個,僅是美國的1.7%。 ![]() ![]() 中國每百萬人擁有的通航航空器數量不僅低於西方發達國家,也低於新興產業國家,例如巴西和南非。截止2013年底,中國每百萬人擁有不足2架、僅1.22架;同期美國每百萬人擁通用航空器約700架、加拿大為1025架、澳大利亞為543架、德國為266架、法國為491架,巴西和南非分別為98架和225架。 ![]() 中國通航產業發展需要低空空域改革與政策支持。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通航產業的發展與各國經濟發展水平有正相關關系。從我們選擇的比較國家的數據來看,2013年瑞士人均GDP為8萬美元,每百萬人擁有的通航航空器數量為1567架。2013年人均GDP南非與中國相當,約為6600美元,但南非每百萬人擁有的航空器數量為225架,遠高於中國的1.22架。中國通航產業的發展與其經濟發展水平不匹配,限制中國通航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於低空空域尚未大範圍開放,相關政策支持力度不大。 三、國內低空改革政策促暖,“點-線-面”發展通航產業 (一)中國通航產業正處於爆發增長的前期 中國通用航空幾乎與中國軍工同時開始發展,1951年5月軍委民航局首次使用一架C-46型飛機,執行廣州市防治蚊蠅危害的飛行作業任務,揭開了我國通用航空業發展的嶄新篇章。此後,我國通用航空業發展大致經歷了開創發展期、挫折徘徊期、和持續發展期三大階段。1995年12月召開了全國民航通用航空工作會議,並發布了《中共民航總局黨委關於發展通用航空若幹問題的決定》,對中國通航產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後通用航空進入了持續發展的時期。 ![]() 2003年國務院、中央軍委首次制定《通用航空飛行管理條例》,規定了飛行空域的劃設與使用,飛行活動管理/保障等,為通航產業的發展打下了法制基礎。目前中國通航飛機數量初具規模,航通作業時間提升較多。2003~2013年,我國通用航空的飛機數量已經從559架增長到了1654架,年複合增長率為11.45%;通用航空的飛行小時數從6.35萬小時增加到58.94萬小時。 ![]() 中國通航作業結構仍有待擴展。從市場結構來看,我國的通用航空飛行市場在2009年以前主要集中在社會經濟建設類和社會公共服務類,這兩類市場占總額超過60%,而公務飛行,私人飛機和執照培訓占比較低。201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關於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後,通用航空不僅在飛機數量上有大幅的增長,作業時間也隨著低空的開發而迅速的增加。2013年國內通用航空作業時間58.94萬小時,其中工業航空占16%,農林業航空占6%,其他占比78%。國際成熟的通用航空市場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培訓、體育占20%、公務旅遊(含私人娛樂飛行)占60%、公益作業(含公益航空、工業航空)占20%。以美國為例,2010年美國通用航空作業時間2480萬小時,其中個人娛樂、團體飛行、空中的士、商務飛行合計占61%,教學飛行時間占16%。 ![]() 我國通用航空產業目前整體規模較小,但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低空空域的放開以及配套設施的逐步完善,近年來通用航空產業發展迅速。據中航協通用航空委員會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共有189家通航企業,比2008年增加了100家;通航從業人數達到了1.11萬人,5年間年均增長7%。通用航空制造領域,目前仍是以中航工業為主的國有航空制造企業主導,行業龍頭為中航通飛、中航直升機、哈飛股份等,但隨著我國通用航空業的發展,一些民營資本和國外資本也不斷進入,這些公司通過自行研制或引進國外先進總裝線,如北京科源、山河科技、山東濱奧、上海西科斯基等。 ![]() (二)國內低空改革政策促暖,通航產業即將快速發展 長期以來國內空域管理采用“軍管民用”的形式,民航僅能使用航路、航線和民用機場附近空域,僅占總空域的10%~20%,以外的空域則被劃分為軍航訓練空域、巡邏待戰空域及限制區等,也就是“軍航管片、民航管線”的方式。通用航空所需的低空空域管制權屬於軍航,且出於國家安全和謹慎性考慮,管制相當嚴格,長期以來大量低空資源無法使用,從而導致了國內通航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 201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關於深化低空空域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中,提出用5-10年時間有管制的分步放開真高1000m以下和4000m以下的低空空域,首次確立了深化低空空域改革的總體目標、階段目標和主要任務,明確將通用航空的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角度。 ![]() 2013年11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和國家民航局聯合發布《通用航空飛行任務審批與管理規定》,同年12月1日開始實施。《規定》提出,國務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門負責通用航空飛行任務的審批;總參謀部和軍區、軍兵種有關部門主要負責涉及國防安全的通用航空飛行任務的審核,以及地方申請使用軍隊航空器從事非商業性通用航空飛行任務的審批。另外,《規定》指出,除九種特殊情況外,通用航空飛行任務不需要辦理任務申請和審批手續,但在飛行實施前,須按照國家飛行管制規定提出飛行計劃申請(相當於報備),並說明任務性質。《規定》的實施使得常規通用航空飛行的申報程序大為簡化。 2014年8月21日在“中國通用機場與通航產業發展論壇”上,中國民用機場協會通用機場與低空產業專業委員會王寅生主任透露,空管委日前出臺的我國《低空空域使用管理規定(試行)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依然在民航各界征求意見中,將在未來不久推出正式稿。另外,中國機場協會理事長、原民航局副局長夏興華透露,針對我國通用航空及低空開放政策,2014年下半年國務院將召開相關會議,進一步研究出臺發展通用航空的政策意見。預計未來我國還將出臺《低空航圖》、《低空空域管理規定》、《通用航空飛行管制條例》修訂版、《通用航空機場申報與審批管理程序》等重要政策。 ![]() ![]() (三)“點-線-面”發展路徑成就國內通航產業未來 目前,地方政府發展通用航空的熱情依然高漲。根據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AOPA)統計,至2013年7月,除有國家發改委批準的10個國家級航空航天高科技產業園基地外,全國已經有116個縣級及縣級以上城市已經在規劃、建設或者聲稱建設通用航空產業園區或產業基地,遍及我國內陸28個省市自治區。 ![]() ![]() ![]() 通用航空具有區域經濟特征,在中國通用航空發展進程中,地方政府將是推動區域通用航空發展的主導力量。通過地方政府的協調,西安通用航空產業園建立了覆蓋園區的2000米以下、半徑8000米的飛行空域,並開辟了三條低空航線。河南安陽市通過協調,為轄區內的體育運動飛行提供了覆蓋4000多平方千米,高度3000米以下的飛行空域。珠海航空產業園則通過與空管委協調開辟了數個報告空域和數條低空航線,保證通用航空能夠順利進出珠海地區。 ![]() “點-線-面”是中國通用航空發展的路徑。全國範圍看,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格局還未形成,尚處於“單點”建設階段——園區試點、政策試點、通用機場單點選址與建設。從“點”看,大有星火燎原之勢:珠海、西安、渭南、濱州、萊蕪、石家莊、重慶、哈爾濱、沈陽、廣漢、法庫、安陽、襄樊、廈門、天津……從“線”看,目前的一個重要進展是,在國家空管委主導下,分別在珠海、海口、寧波等地區劃設了低空目視飛行航路。未來隨著國內政策的推進,有望在更多地方開辟非定期固定低空飛行航路,在局部區域實現低空飛行常態化,從而實現有“線”到“面”,即低空空域區域性全面開放。 四、國內通航產業“低空”騰飛將造就萬億空中市場 (一)至2020年國內通用航空器數量將達1萬架 根據通航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當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時,通用航空將進入快速發展通道:美國30年年均增長10%,加拿大30年年均增長8%,巴西30年年均增長6%。2013年中國人均GDP已超過6000美元,另據《胡潤財富報告2013》,全國千萬富豪人數已達到105萬人,在低空領域逐步放松管制後,中國通用航空快速發展的主客觀條件已經具備。 ![]() 政策和市場將雙重驅動中國通用航空產業實現爆發式發展。2012年7月《國務院關於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幹意見》提出,大力發展通用航空,至2020年通航飛行總量達到200萬小時,年均增長19%。根據中國民航局的估測,到2020年我國通用航空機隊規模總數將達到1萬架,行業複合增速約30%;屆時市場規模將達到1500億元,按照投入產出1:10的比例估算,將直接帶動上下遊產業超過萬億元的市場規模。 至2020年中國按照通用飛機保有量1萬架計算,要到達民航局年飛行時間200萬小時的規劃,屆時平均每架飛機的飛行時間為200小時/年;與2012年美國旋翼機年飛行時間相當,但高於1985-1997年ICAO註冊通用飛機的平均年飛行時間。 ![]() ![]() 預計至2020年中國通用飛機中固定翼飛機規模將達到7500架、直升機數量達到2000架、其他通用航空器約500架。2013年美國通航飛機數量為22.1萬架,其中78%為固定翼飛機、旋翼機規模為1.06萬架。2013年中國通航飛機數量為1654架,其中固定翼飛機1239架、占74.9%,直升機385架、23.3%。我們認為中國通用航空器中固定翼飛機所占比例未來將和美國等通航發達國家趨於一致,按照2020年中國通用航空器規模達到一萬架來計算,屆時固定翼飛機規模約7500架。近兩年中國通用飛機中直升機數量所占比重分別為22.2%和23.3%,預計未來直升機所占比例仍將在約20%,按此計算至2020年中國直升機規模將達到2000架。 ![]() (二)公務機市場規模超過1500億元,其他固定翼飛機約150億元 公務航空是在統一的航空安全管制前提下由客戶確定起飛時間、始達地點、飛行距離及行程路線的民用航空服務。它的主要特點是專為某一企業部門機構或者個人提供正常航班以外先進的公務和商務空中交通工具及飛行。 過去5年中國公務機市場快速增長。截止2013年,中國的公務機市場已經達到367架(包含港澳臺),其中44%的公務機用於私人出行,22%用於包機。在中國內地註冊的公務機數量已從2008年的32架增加到2013年的202架,複合增長率45%。根據中國民航局統計數據,中國公務機運營小時數也由2008年的6343小時上升到2012年的26766小時,複合增長率為43.3%。 ![]() 國內買家傾向購買大型公務機。不同於美國等地的包機公司和個人用戶都是從小型公務機起步,國內近六成的買家更青睞於大型和超遠型的公務機,33%會選擇中型公務機。在阿里巴巴集團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資料中,披露了馬雲的私人飛機:2013年3月26日,阿里巴巴與馬雲簽署協議,馬雲以4970萬美元現金購買阿里巴巴一架灣流G550飛機(超遠程型公務機)的權益,之後這架飛機被免費回租給阿里巴巴,主要用於馬雲公務之用。另據報道,史玉柱、張近東、王健林、李彥宏等多位中國富豪都購買了G550。《公務與通用航空》統計報道,這款飛機目前在國內有35架,其姊妹型機型G450有29架。 ![]() 中國是未來公務機最具潛力的市場。根據《2013胡潤財富榜》顯示,中國企業家財富增長迅速,目前中國共有105萬個千萬富豪,6.45萬個億萬富豪,其中有8100位十億級富豪和2800位百億元級富豪,其中前一百的上榜企業家平均資產為225.13億元。空中客車公司2014年4月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3年後,中國億萬富豪的人數將與美國億萬富豪人數相當,這將為中國公務機市場需求增長提供動力。 ![]() 從《2013胡潤財富榜》數據來看,中國千萬富豪平均年齡為38歲;億萬富豪平均年齡也僅40歲;年輕力富為使用和購買公務機提供先決條件。4月15日,興業銀行與胡潤研究院聯合發布了《2013高凈值人群另類投資白皮書》,書中指出在中國6萬多億萬富豪中,16%有意向使用公務機租賃服務,15%有計劃購買公務機。這意味著,未來10年中國將是全球最具潛力的公務航空市場。 中國公務航空集團董事局主席廖學鋒預測,“中國公務機市場未來20年仍有望保持年均15%的複合增速”,到2033年中國公務航空市場將達到大約6000架公務飛機,價值1萬億元。而龐巴迪公司在《全球公務機市場預測2011-2030》的預測則相對保守,認為2020年中國公務機數量將增至1100架,到2030年達到2470架。但相比美國超過1.5萬架的公務機保有量,中國公務機市場的發展空間值得期待。截止2013年底內地註冊的公務機數量為202架,保守按照龐巴迪預測數據,2014至2020年國內公務機市場還將增加約900架,單價金額按照全球公務機平均價格3100萬美元計算,未來7年國內公務市場的規模為279億美元,約合1700億元。 ![]() ![]() 我們預計至2020年國內通用航空器中固定翼飛機規模將達到7500架,扣除公務機機隊規模1100架,其他固定翼飛機規模為6400架。至2013年中國通用航空器中固定翼飛機為1239架,扣除公務機202架,其他固定翼飛機為1037架,那麽至2020年固定翼飛機(非公務機)新增規模約為5300架,按照每架300萬元計算,市場規模約150億元。 (三)直升機市場規模約400億元 旋翼機包括直升機和傾轉旋翼機,民用旋翼機多為直升機。直升機一般由活塞發動機或渦輪發動機驅動,活塞發動機型尺寸小,多用於飛行培訓或私人使用;渦輪發動機型負載大,多空中觀察、執法及緊急救援等。直升機具有可低空、低速、懸停飛行及可在小面積場地垂直起降的特點,廣泛用於客貨運輸、農林作業、搜索救援、公務飛行、城市消防、航空攝影、海洋監測、地質勘探等多個航空作業領域。 ![]() 2013年美國旋翼飛機飛行總時間為343.1萬小時,其中渦輪旋翼飛機飛行總時間為259.9萬小時,年平均飛行時間為365小時;活塞旋翼飛機年平均飛行時間為215小時。 中國直升機數量與通航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巨大。根據JETNET統計,截止2013年全球通用飛機中直升機共有2.88萬架,其中渦輪直升機占比約70%。GAMA統計,2013年底美國旋翼飛機機隊規模10995架,占到總量的38%,其中活塞直升機3865架、渦輪直升機7130架。截至2013年底,中國註冊的通用航空器總數是1654架,其中直升機385架,較2012年增長了29%。至2013年底,中國直升機數量僅為美國的1.33%、加拿大的12.6%、是巴西的19%。 ![]() 目前國內直升機用主要用於海上石油補給、電力巡線(高壓線、電線等逆向巡航)、礦產勘探、空中旅遊、航拍、農林產業農藥噴灑、防火消防、救災等。霍尼韋爾針對直升機計劃用途的調查顯示,石油天然氣領域直升機利用率最高,其年平均利用率約為每架飛機720小時;緊隨其後的是司法執行領域,年平均利用率大於400小時;旅遊業、應急醫療服務和公共事業領域年平均利用率約介於375至400小時之間。 亞翔航空集團(ASG)近期發布的《2013年大中華地區民用直升機機隊報告》顯示,在大中華區所有直升機的任務範疇中,由於近些年中國在海上石油和天然氣勘測工作上的投資,以及進一步開發海上石油和天然氣的計劃,海上直升機的銷售在2013年以其他任務機型兩倍的速度增長,增長率達到32%。英國市場研究公司威斯特伍德預計,2014年至2018年間,油氣公司將加大在海上直升機服務上的投資,與過去四年相比,增幅將為57%。2014年至2018年間,能源公司在海上直升機服務上的投資或將達到240億美元。 《國家航空器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計劃逐步在全國建設850個符合國際標準的航空緊急救援基地,第一個“航空緊急救援專項人才培訓基地”已在河南安陽正式啟動。民政部緊急救援促進中心副總幹事陳平表示,中國未來計劃在全國構建起一個以直升機為主、固定翼飛機為輔、24小時提供航空救援服務的社會化航空救助網絡體系。將用3至5年的時間,在中國人口排名前15位的中心城市,推廣建設直升機通航救援服務中心,大約需要配備90至120架直升機。陳平認為保守估算至少需要850個直升機救援場點或基地和1050架左右直升機,至少要投入300億元資金。我們預計未來中國對民用直升機的需求仍將以25%的複合增速增長,到2020年中國旋翼機機隊規模將達到約2000架,未來新增需求約1600架,按照每架2500萬估算,市場規模為400億元。
![]() (四)私用航空駕照培訓空間超過50億元 根據中國名航統計,2013年中國民用航空飛行駕駛執照數量為3.57萬,較2012年增加了增加了4124個,其中私人駕照數量為2729個(含其他航空器數量),僅占總量的7.64%,占比遠低於美國私人駕照的數量。至2013年底美國FAA註冊的飛行員數量為59.91萬人,其中私人駕照持有者占30.1%。 ![]() 根據我們的調研,目前國內高端人士對獲得私用航空駕照的熱情很高。未來隨著國內低空領域的放開及對飛行員身體素質要求的降低,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私人駕照培訓。 ![]() 2013年11月15日民航局下發的《私用駕駛員執照申請人和持有人體檢鑒定及體檢合格證管理》咨詢通告中,降低了對體檢的要求,取消私用駕駛員的腦電圖、次極量運動負荷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檢查等輔助檢查項目。按此規定,私用航空駕駛員的體檢要求和汽車駕駛員的體檢要求基本類似。 民航局《新規》於2013年12月1日生效,規定年滿17周歲、具有初中或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就可以申請報考私人飛行駕照,私人飛行駕照持有者能駕駛非商業飛機。申請者必須完成40小時的理論學習、40小時的飛行訓練,通過相應的考試才能獲得駕照。私用駕照的申請人都必須通過“三關”:體檢關、飛行理論關和飛行技術關,半年左右時間取得駕照。 ![]() 私用航空駕照是飛行駕照是入門級別的駕照,對熱衷航空的人士,多會選擇培訓其他機型駕照和升級飛行飛行駕照。一般飛行駕照的培訓先從私用駕照培訓開始,而且私用駕照不同汽車駕駛執照,一本私用航空駕照對應一種機型,如要駕駛其他機型的飛機,還需要獲得相應機型的駕駛執照。另外,根據飛機操作的複雜程度,還需要將飛行執照升級到儀表級別。 ![]() 我們調研了國內規模較大的航空飛行培訓機構,由於行業剛剛起步,駕校數量較少(全國33家),上規模有實力的駕校更少;而計劃學習私照的人數逐年攀升,供需不平衡,當前私照培訓處於典型的賣方市場。一線城市明顯偏貴,且直升機比固定翼飛機培訓費貴一些,市場平均價格約25萬元,而一線城市的培訓價格已達30萬元,且根據學習機型和學時價格也有區別。 我們預計至2020年中國通用航空器數量將達到1萬架,按照飛行器與飛行員1:2的比例計算,至2020年至少需要2萬名通航飛行員。至2013年底,國內私用駕照數量為2729(含其他航空器),那麽至2020年還將增加約1.73萬個私用飛行駕照,按照私用駕照培訓費25萬元計算,私用駕照培訓規模約為43億元;考慮到飛行駕照升級因素,我們預計至2020年私人駕照培訓市場的規模超過50億元。 ![]() ![]() (五)通用飛機維修、保養市場超過300億元 在航空領域,MRO(維護、維修、運行)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無論是運輸型飛機、還是通用飛機,都要求安全營運和作業飛行前、後的檢查和停機線維修,飛機發動機定期檢查、翻修、系統部附件修理,為飛機安全飛行提供保障。 ![]() 航空維修對應到飛機具體部件,分為航空機載設備系統維修、飛機機體維修、飛機發動機系統維修。維修市場主要受機隊規模、飛行利用率影響,機隊規模擴大越快、飛行利用率越高,航空維修市場的增速也越高。 ![]() 以公務機的維修為例,通常公務需要有專用的停放場所與專業人員來保養,企業或個人自建場地與自己保養的經濟性不高,國外公務機通過都托管在具備資質的公務機公司代為保養,以降低維護成本。 目前,國內各通用航空維修企業正積極開展與主流制造商的合作,國內維修定檢企業的發展布局初現端倪。我國MRO有400余家,其中絕大部分服務於運輸航空,專門服務通用航空的獨立MRO僅4家,且維修保障能力嚴重不足。目前,國內參與公務機MRO的企業和項目主要包括上海霍克太平洋、山東太古、廈門太古、Ameco、海航航空技術、北京灣流以及中航工業制造與維修項目、賽斯納廈門項目、龐巴迪珠海項目、達索上海項目等,其業務涵蓋航線維護、大修、客艙內飾生產、內飾改裝、部附件維修、發動機維修、航材管理與租賃、FBO運營、飛機托管等眾多領域。2011年,全球公務機維修費用為99億美元;2012年的公務機維修費用達到104億美元,預計到2021年,公務機維修市場的總花費將為148億美元。中國的公務機維護業務量將隨著國內公務機數量的增長。 預計至2020年中國通航航空維修、保養等市場年規模將達超過90億元,2014-2020年累計規模超過300億元。我們預計2020年國內公務機規模將擴大到1100架,按照每架公務機每年400萬元的維護、維修費用計算,2020年國內僅公務機維護與維修市場的規模就為44億元。預計至2020年中國直升機規模將達到2000架,按照每架200萬元/年的維修與保養費用,直升機維修、保養市場規模為40億元。屆時,其他通用航空飛機數量約6000架,按照平均每架15萬元/年的維修與保養費用,市場規模約9億元。2020年國內通航飛機維修規模超過90億元(44+40+9)。我們預計2014年通航機隊規模複合增速為30%,通航維修、保養市場主要取決於通航機隊規模,其市場規模增速與機隊規模增速相當。通過倒推,我們預計2014-2020年國內通航維修、保養市場規模累計超過300億元。 (六)通用機場建設將帶動空港設備需求增加 至2013年底,國內通航企業已達189家,在冊通用飛機超過1600架,飛行總量接近60萬小時。但國內通用機場數量少,任是限制中國通航產業發展的原因之一。截至2010年底,中國通用航空機場、臨時起降點共有399個,其中持有民用機場使用許可證的通用航空機場、起降場114個,通用航空臨時機場(起降點)285個。與通航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通航機場(含臨時起降點)僅是美國的2%,也遠低於巴西的2500、澳大利亞的2324和加拿大的1700;且區域分布也與經濟發展不協調。 ![]() “通用機場”指使用民用航空器從事公共航空運輸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動而使用的機場,包括可供飛機和直升機起飛、降落、滑行、停放的場地和有關的地面保障設施。另外,民航的通用航空飛行任務是專門特指除旅客運輸和貨物運輸以外的其他飛行任務,比如景點遊客觀光、空中表演、空中航拍、空中測繪、播撒農藥等特殊飛行任務。 通航機場分為永久性機場和臨時機場。永久性機是指固定性、駐地性、常年進行飛行活動的供飛機、直升機起降使用的機場;臨時機場是指進行季節性作業或執行臨時緊急任務暫時供飛機、直升機起降使用的機場。 ![]() 通航機場和臨時起降點建設是通航產業發展的必須。以美國為例,美國不僅通航機場多,而且通航機場功能也相當豐富,美國通航機場能夠服務於應急準備與響應、交通連接、特殊飛行活動、工商業經濟活動、空中旅遊等。 ![]() 隨著我國低空開放的推進和通用航空產業的快速發展,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均對通用機場建設做了詳細的規劃。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吉林、遼寧、四川、山西、河南、河北、雲南、青海、西藏等省市自治區在2015年前將分別新建10-60個通用機場及起降點,湖南規劃在2030年前建設30個通用機場,浙江省出臺了《通用機場發展規劃》,根據《規劃》2030年前將建成80個以上通用機場。湖南省也出臺了《通用航空產業發展規劃》,在2012年至2030年間湖南將新建21個通用機場。 ![]() ![]() 根據民航局的預測,隨著中國公務航空發展環境的改善,到“十二五”末國內具備公務機執管和運行能力的企業將達到30家。到2020年,全國擬增加通用機場280余個,其中可用於公務飛行的機場近40個。 根據目前已公布的規劃方案,到“十二五”末全國將計劃新增288個通用機場及起降點,“十三五”期間全國將另外新增588個通用機場及起降點。按照民航局相關規劃文件中通用機場“縣縣通”的遠景目標,未來我國通用機場將達到幾千個。 未來國內通用機場建設將拉動空港設備需求。按照GB/T-17863要求,通用機場需要建立的必要設施有跑到/停機坪、目視助航設施、燈光系統、消防應急設備、機場空中交通管制、氣象觀測設備等。未來我國通用機場的建設必將拉動相應設備的需求的增加。 ![]() 我們認為相關空港設備中,導航、空中管制系統的需求較多。隨著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逐步深化,實現在管制空域和監視空域的ADS-B全面覆蓋,實現在報告空域的部分覆蓋。在國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區域、通用航空飛行繁忙區域,如航空教學訓練、海上石油服務、航空護林等區域完成ADS-B監視系統建設,實現ADS-B監視運行;在指定地區開展農化飛行ADS-B監視服務試點。相關通航企業完成在ADS-B監視服務區域運行的通用航空器機載設備加改裝並獲得適航與運行批準,在投入ADS-B運行前,按局方有關要求完成人員培訓。 ![]() ADS-B系統是廣播式自動相關監視系統的簡稱,由多地面站和機載站構成,以網狀、多點對多點方式完成數據雙向通信。到“十二五”末,全國將基本完成ADS-B地面設施布局,開始初始運行;到“十三五”末,全面完成機載設備加改裝和地面ADS-B網絡建設,構建完善的民航ADS-B運行監視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為空中交通提供全空域監視手段和信息服務。 ![]() 五、直升機制造、空港設備及運營維護 根據國際通用航空發展的路徑來看,在產業發展的初期,低空開放後會給通用航空領域帶來兩個方面的發展機會:一是飛機零部件和整機的需求將迅速增加;二是存量市場增加利好運營、維修及保養、租賃等產業鏈後端。從通用航空產業鏈來看,前端設計、零部件、航材及整機制造是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且投資周期長期;產業鏈後端,國內企業由於更加接近市場、有資源優勢,有望最早獲益。 ![]() 近二十年國內航空產業研發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軍用航空飛機方面,通用飛機的研發及制造較慢,而且通用飛機制造準入門檻較低,也可以全球采購,競爭比較激烈。國內專門從事通用飛機主機制造的規模化廠商僅十余家,但各地新建(含籌建)通用航空制造業的航空產業園(含國家級)及部分民企近40家。按投資主體性質可分為幾類:首先是中央大型企業,主要是中航工業旗下的中航通飛、哈飛股份和中航直升機公司等;其次是地方國有企業,如重慶直升機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等;第三類是中小民營企業,例如西安鳳凰、山東濱澳、北京科源等。 ![]() 在整機制造中,我們認為國產直升機有望在通航產業快速發展的前期最先收益。雖然固定翼飛機占通航飛機的比例超過70%,但考慮到技術實力、價格及安全等因素,國內大部分航空消費類私人飛機大多為國外品牌的固定翼飛機,高端公務機市場中灣流、豪客比奇、獵鷹和龐巴迪是絕對的主力,中端私人飛機中主要是塞斯納和西銳等。而在直升機方面,一方面國內企業像中航直升機、哈飛股份已有較為成熟的系列產品,技術實力也在快速提升中;另一方面未來國家建立的應急救援中心也將以直升機為主要工具,且政府投資的因素,更有利於采購國產直升機。 ![]() 機場保障設備、運營及維護,國內企業由於更加接近市場、有資源優勢,也將最早獲益。以公務機的維修為例,通常公務需要有專用的停放場所與專業人員來保養,企業或個人自建場地與自己保養的經濟性不高,國外公務機通過都托管在具備資質的公務機公司代為保養,以降低維護成本。目前已經參與角逐的公務機MRO企業和項目主要包括上海霍克太平洋、山東太古、廈門太古、Ameco、海航航空技術、北京灣流以及中航工業制造與維修項目、賽斯納廈門項目、龐巴迪珠海項目、達索上海項目等,其業務涵蓋航線維護、大修、客艙內飾生產、內飾改裝、部附件維修、發動機維修、航材管理與租賃、FBO運營、飛機托管等眾多領域。在機場保障方面,像通信及導航設備、空港設備、消防設備等,國內企業已有相當的市場份額,無疑將受益於通航機場的建設。 我們看好通用航空板塊的邏輯主要在於兩個方面:一是短期內政策面的持續刺激;二是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帶來的需求釋放。通航產業鏈主要包括通用飛零部件及材料、整機制造、維修及保養、空管系統、運營服務四個環節。 A股中相關上市公司中,從事通用飛機制造的有哈飛股份、洪都航空、貴航股份;從事通航維修及保養的有海特高新、哈飛股份、中信海直;從事空管系統等導航通信設備的有川大智勝、四創九洲、國睿科技、四創電子等;從事運營及服務的有中信海直、海特高新和川大智勝。長期來看,隨著政策方面的刺激及低空領域的放開,這些公司都將受益於通用航空的快速發展。但根據行業劃分,我們從機械、軍工行業重點推薦哈飛股份、海特高新和威海廣泰;建議關註國睿科技、四創電子、四川九洲。 ![]() (一)哈飛股份:直升機制造絕對龍頭,軍、民用直升機均將爆發 公司是中國直升機和通用、支線飛機科研及生產基地,核心競爭力為直升機、固定翼機的研發制造、複合材料機體部件的轉包生產以及航空螺旋槳制造,是國內相關技術的領先企業。核心產品包括Y12系列飛機,直9系列、直11系列、直8系列等型號直升機及零部件,具有年產直升機、固定翼飛機百余架的能力。同時,公司擁有國內唯一的航空螺旋槳研發和生產基地,建有完整的螺旋槳翼型數據庫,具備獨立研發、自主設計和生產、試驗的能力。公司現已形成一套完整運營有效的售後服務體系,並擁有經驗豐富的航空產品售後支援隊伍;另外,公司加強國際合作,不斷拓展國際市場。 1、中航工業以哈飛股份打造直升機制造平臺戰略清晰,未來仍有強化可能 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鳴認為,在整個航空領域,直升機技術的進步“屬於比較快”的行列,促進直升機產業出現了較好的發展勢頭,直升機是最有希望率先開拓國際市場的板塊。同時,他還認為空域開放後,僅國內市場就足以支撐直升機產業發展。2013年8月,林左鳴調研哈飛時表示,直升機要代表中航工業第一個邁入世界強者之林,哈飛股份作為中航工業直升機板塊的整體上市平臺,將是完成這一目標的核心主體。 2013年11月公司非公開發行1.96億股,共募集資金33.2億元,用於收購江西昌河航空工業、景德鎮昌飛航空零部件、惠陽航空螺旋槳、天津直升機和哈飛集團擬註入資產(與直升機零部件生產相關的房產、土地及設備);資產註入完成後,哈飛股份成為中國唯一一家具備直升機整機研發和生產能力的上市公司。 ![]() 專業化整合是中航工業最近幾年做的重要事情之一。按照全價值鏈服務體系,中航工業不是只賣直升機,還包括從交付、培訓到使用維修的售後服務。目前,中航工業已經在天津設立了研發中心,主要從事民機研發,未來還會將整機設計、改裝制造和相應的維修力量調到天津。 ![]() 目前中航工業集團內與直升機先關的資產、技術除哈飛股份外,其他的基本集中在中航直升機有限責任公司(直升機公司),其中以昌飛集團和直升機設計研究所(602所)最為核心。昌河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國內直升機科研生產基地和航空工業骨幹企業,具備研制和批量生產多品種、多系列、多型號直升機和航空零部件轉包生產的能力。公司擁有直8運輸型直升機和直11兩噸及軍民通用型直升機、S-92、CA109等成熟產品,並與美國西科斯基公司、意大利阿古斯特公司、歐洲直升機公司等國外企業都開展了廣泛的技術合作。中航工業直升機設計研究所分為景德鎮直升機基地和天津直升機研發中心兩部分,是“中國直升機搖籃”,先後研制了直-8、直-9、直-10、直-11、直-19、AC系列、無人機等12機40多個直升機型號,形成了“軍民融合、一機多型、系列發展”的格局。 ![]() 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在“2013年中國直升機發展論壇上”表示,集團始終在推動直升機資產的整體上市,不光是民機,軍機也應該上市。我們認為中航工業集團未來仍有可能將直升機相關的資產註入到哈飛股份,一方面符合公司專業化整合的方針,另一方面將強化哈飛股份直升機平臺的戰略地位,有助於提升哈飛股份在國際上的競爭實力。另外,國防科工局2014年重點工作推進座談會透露,軍工科研院所分類改革方案有望下半年出臺,將為直升機研究所的註入營造政策環境。 ![]() 近年來中國對領土、領海主權權益的維護、能源安全、海上交通等安全訴求逐漸加強,中國國防戰略也從“積極防禦”向“攻防兼備”轉變。為適應國防裝備建設的需求,未來解放軍各軍種對戰鬥直升機的需求也將增強,假設未來十年中國軍用直升機的數量達到美國目前數量的1/3,那麽新增需求至少在1000架,預計價值總量超過1000億元。 2、國內民用直升機實力最強,將受益通航產業的快速發展 哈飛股份是中國直升機和通用、支線飛機研發及生產基地,核心產品包括Y12系列飛機,直9系列、直11系列、直8系列等型號直升機及零部件,具有年產直升機、固定翼飛機百余架的能力。零部件、複合材料、設計、研發、制造、銷售及售後服務,公司形成直升機產業鏈的全覆蓋,是國內實力最強的直升機公司。 ![]() 低空空域的開放將促進中國通航產業快速增長,公司將受益於國內通航產業的爆發,從而打開成長空間。隨著低空空域的逐步放開,中國民航局的估測,到2020年我國通用航空機隊規模總數將達到1萬架。我們預計至2020年中國將新增固定翼飛機需求約超過6000架,新增直升機(非軍用)約1600架,通航產業發展空間巨大。《中國民用航空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1年至2015年)》,提出在東北和西部地區建立直升機救援基地,並將建設東北和西南直升機救援基地,組建高原貨運機隊列為“十二五”時期民航安全重點工程。國家相繼制定了民用直升機產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優先發展社會效益好、市場需求大和經濟價值高的通用飛機和直升機。 另外,國外市場亦可期待。霍尼韋爾發布了2011~2015年全球渦輪民用直升機市場預測,表明2011~2015全球將會新增渦輪民用直升機4200~4400架。同期,羅·羅公司也發布了全球渦輪發動機直升機市場的10年預測,表明在2011~2020年全球市場總共將交付1.09萬架民用渦輪發動機直升機,總市場金額為340億美元。盡管霍尼韋爾與羅·羅公司的預測僅僅針對使用渦輪發動機的直升機,按照美國民用直升機機隊中使用活塞式發動機和使用渦輪發動機的直升機比例(大約1:2),在此基礎之上估算出2011~2020年全球直升機的需求總量為1.5萬架左右,直升機市場需求廣闊。 3、投資建議 公司是中航工業直升機業務整合的平臺,相關未進入公司的直升機資產仍有註入的可能,未來最有可能率先代表中航工業與國際巨頭同臺競爭。在軍事裝備建設帶動公司軍用直升機需求爆發;同時公司將受益於通航產業的發展,民用直升機需求也將高速增長。預計公司2014-2016年EPS為0.49、0.60和0.78元,“增持”評級。 (二)威海廣泰:空港地面設備受益於通航機場建設 空港設備為主,消防設備和軍品成新的增長點公司由李光太先生創辦於1991年,經過20余年的發展,現已形成空港地面設備、消防裝備、特種車輛和電力電子四大經營板塊,另外公司還涉入新興軍工產業、進出口、融資租賃等業務。 ![]() 受益於國內大型機場擴建和新建機場需求,公司總體保持較好的增長,營業總收入由2008年的4.39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8.85億元,複合增速15%。2014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4.88億元,同比增長20.35%。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主要來自於消防設備和其他設備的大幅增長;其中,消防設備收入增長54.94%,其他設備收入增長130%。軍品市場經過多年的培育,且多項在研重點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為今後產品的批量列裝、擴容軍工市場鋪墊了良好的基礎。軍品個別項目取得批量訂單,2014年上半年簽訂合同額同比增長276%。 ![]() 1、軍品業務逐步擴展 國家不斷深化“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軍隊裝備科研采購制度改革,為民營企業帶來良好機遇。2013年是公司在軍品市場的里程碑,合同金額首次突破1億元,共簽訂合同1.07億元,同比增長42%。客戶群體實現以海軍為主,向陸航、空軍、森警、武警、二炮等軍兵種市場拓展;產品也向軍用改裝車輛領域延伸。公司還與各軍兵種、國有軍工大型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展開合作,與我軍某部共建“航空軍事運輸保障裝備技術科研基地”,並展開物資裝卸平臺車的項目合作。 2、將受益於通用機場建設 未來隨著低空領域的逐步開放,國內通用機場的建設也將加速,從而拉動公司空港地面設備和消防設備增長。根據目前已公布的規劃方案,到“十二五”末全國將計劃新增288個通用機場及起降點,“十三五”期間全國將另外新增588個通用機場及起降點。按照民航局相關規劃文件中通用機場“縣縣通”的遠景目標,未來我國通用機場將達到幾千個。未來國內通用機場建設將為公司空港地面設備和消防設備提供廣闊的空間。 3、投資建議 今年來公司空港地面設備市場占有率穩步提升,消防車業務快速增長,空港地面設備和消防設備行業的地位及綜合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國內低空領域將在政策支持下逐步放開,通航產業有望實現爆發增長,為公司空港地面設備和消防設備提供廣闊的空間。在軍民融合的大背景下,公司軍品業務也成縣良好的勢頭,未來仍將收益與“民參軍”的政策利好。暫不考慮擬收購營口新三鷹80%股權對公司業績的貢獻,預計公司2014-2016年EPS為0.39、0.51和0.60元,“增持”評級。 (三)海特高新:“綜合航空技術服務提供商”,軍民融合受益標的 公司傳航空統維修與零部件供應優勢明顯公司主營業務涉及航空新技術研發與制造、航空維修、航空培訓、航空金融服務等,形成了從航空基礎服務領域到高端航空新材料、新技術的全面覆蓋。 ![]() 公司產品儲備豐富,直升機絞車項目、直升機氧氣系統項目等科研項目正有序開展;且自主研制了航空動力控制系統,並擁有核心的知識產權;同時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擁有多項專利技術,形成了獨特的核心技術競爭力。目前海特高新是唯一一家民營“綜合航空技術服務提供商”上市公司。 1、軍民融合受益標的 國防科工局和解放軍總裝備部於2012年7月聯合印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的實施意見》的政策出臺,給民營企業參與軍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持。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國防和軍隊建設改革,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為民營企業在國防航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公司積極響應國家“民參軍”的號召,加快研發與制造項目的成果轉化。其中,某型航空動力控制系統項目實現批量化生產,儲備研發與制造項目按研制節點有序推進,某型直升機絞車項目已進入後期的研發階段;某型直升機氧氣系統項目已經立項進入研發測試階段。 2、通航產業爆發有望驅動公司快速成長成2013年11月總參、民航管理局聯合頒布《通用航空飛行任務審批與管理規定》,標誌著我國的低空開放政策步入實質性實施階段。預計未來我國還將出臺《低空航圖》、《低空空域管理規定》、《通用航空飛行管制條例》修訂版、《通用航空機場申報與審批管理程序》等重要政策。隨著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制約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瓶頸逐步減弱,國內通用航空產業即將爆發。根據中國民航局的估測,到2020年我國通用航空機隊規模總數將達到1萬架,2014-2020國內通航飛機機隊規模複合增速將達到約30%。通航飛機機隊規模的快速增長,一方面將為公司飛機維修業務帶來巨大的機遇;另一方面,通航機隊規模的擴大也意味著飛行員數量也將快速增加,為公司飛行培訓業務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公司已在天津設立了4家子公司,包括天津宜捷,天津海特工程、天津航空產業、天津翔宇等,主要從事民航幹線飛機整機、公務機、直升機的維修、保養等業務,是公司航空維修業務升級的戰略布局。另外,公司還積極推進航空發動機及部附件維修能力開發工作和地面檢查設備研發制造工作,加強基礎技術改造的力度,對工裝夾具進行設計加工,完成了氣源站、絲桿測試設備的改造工作。 3、投資建議公司是國內唯一家“綜合航空技術服務提供商”上市公司,是軍民融合的受益標的。隨著低空領域的開發,國內通航產業有望爆發,將為公司維修、飛行培訓和租賃等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預計公司2014-2016年EPS為0.52、0.70和0.92元,“增持”評級。 六、風險分析 1、國內低空空域改革方向明確,但具體時間在很難預計 201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關於深化低空空域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中,提出用5-10年時間有管制的分布放開真高1000m以下和4000m以下的低空空域。2013年11月總參和名航局出臺簡化通航飛行審批,2014年業內專家和市場普遍預期後半年國家有望出臺《低空航圖》、《低空空域管理規定》、《通用航空飛行管制條例》修訂版、《通用航空機場申報與審批管理程序》等重要政策。但低空空域政策改革需要空軍、軍管委、民航局等多方協商,具體時間很難預計。 2、通用航空飛行安全事故 航空飛行對安全要求較高的目的是預防空中事故發生,但任何航空飛行都具有風險,通航最為發達的美國,每年也會發生通航事故。若未來國內通航事故發生較多,或將影響低空空域改革的進程。 3、通航產業投資周期長,且受宏觀經濟影響較大 通用航空產業周期長,其中像機場的建造、人員的培養、社會公眾意識的改變都需要一定的過程。從國外通航產業的發展經歷來看,通航產業受宏觀經濟的影響較大,未來若國內經濟增速過快下降,將不利於通航產業的發展。(本文作者供職於中信建投) |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9-28 09:16 編輯 在線旅遊深度專題報告:藍海市場 格局未定 作者:曾光 鐘瀟 投資要點: (一)在線度假是在線旅遊最具活力的領域,持續高增長 在線度假市場內涵豐富,滲透率低(僅9.2%),未來3年仍有望保持30%以上的較快增長。並且,在線度假領域直銷占比也很低(估算不到10%),為OTA提供了廣闊的發揮空間。由於在線度假參與者眾多,加之各種產品標準化程度差異較大,各個參與者依據自身特點,主攻優勢領域,另辟蹊徑,都有可能成為各自細分領域的領頭羊。在線度假市場整體還處於藍海狀態。
(二)線上度假OTA各有特色,互避鋒芒求發展 在線度假領域,綜合型OTA龍頭偏重自助遊(相對輕資產),其中攜程自助遊占其在線度假交易額近3/4;而同程網自助遊占比更接近9成,主要依靠門票/周邊遊(占比74%)發力,13年增長40%。專註在線度假領域的特色型OTA則主要依靠在細分市場精耕細作,比如途牛發力在線跟團遊並打造尾貨平臺,驢媽媽發力門票+景區營銷組合拳,欣欣網發力旅行社行業的淘寶模式和B2B,遨遊網則依托青旅優勢發力出境遊+自由行(出境遊占70-80%,自由行占50%),互避鋒芒求發展。目前來看,各自呈現不錯的發展趨勢。
(三)國際旅行社龍頭的電商之路:縱向一體化是關鍵,官網是核心 我們重點分析了知名的國際旅行社龍頭(歐洲TUI、韓國HANA,臺灣鳳凰和雄獅旅行社)成長之路及線上擴張的得失,從中發現:1、對於大型旅行社龍頭,向上遊控制資源以及跨區域的渠道擴張是其成長壯大最重要的發展路徑;2、在市場激烈競爭中,在有效成本控制下,一定程度的以價換量有助於市場份額的較快攀升,後來居上;3、在線上擴張方面,官網的完善是核心,而其他OTA收購,關鍵在於能否與官網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否則仍待觀察。
(四)風險提示 各種系統性風險、技術漏洞帶來的相關風險,行業競爭加劇的風險。
(五)看好在線度假子行業,依次看好攜程、途牛、中青旅、眾信 從在線度假角度,長期堅定看好掌握較強平臺資源優勢、與同程等強強聯合的攜程,“機票+酒店+其他”的協同效應有望強化其在線度假OTA的龍頭地位。與此同時,也較為看好在線度假領域的特色型龍頭。由於在線度假市場廣闊,產品相對複雜,另辟蹊徑,結合自身的先發優勢重點發力,特色OTA有望鞏固細分市場的領軍者地位,分享細分領域的高成長,建議逢低增持途牛。從傳統旅行社角度,夯實官網和縱向一體化是關鍵,建議關註遨遊網在中青旅資本支持下的發力,以及眾信旅遊未來極可能的縱向一體化擴張之路。 投資摘要 1、關鍵結論與投資建議 維持OTA行業推薦評級,建議重點關註在線度假子領域。從在線度假角度,我們長期仍堅定看好掌握較強平臺資源優勢、與同程等強強聯合的攜程,“機票+酒店+其他”的協同效應有望強化其在線度假OTA的龍頭地位。與此同時,我們也較為看好在線度假領域的特色型龍頭。由於在線度假市場廣闊,產品相對複雜,另辟蹊徑,結合自身的先發優勢重點發力,特色OTA有望鞏固細分市場的領軍者地位,分享細分領域的高成長,建議逢低增持途牛(在線跟團遊第一,且在發力旅行社尾貨市場,同時還在進行多模式創新)。從傳統旅行社龍頭的線上化擴張角度,借鏡知名國際旅行社龍頭成長的得失後,我們相對更關註其對預訂官網的優化和改進,以及能與主網站形成良好協同效應的收購擴張。此外,旅行社龍頭的縱向一體化擴張(向上遊收購地接社等資源)以及跨區域收購擴張控制渠道也是其成長壯大的關鍵。鑒於此,建議關註遨遊網在中青旅資本支持下的發力,以及眾信旅遊未來極可能的縱向一體化擴張之路(民企體制+資本平臺)。
2、核心假設或邏輯 1、相比機票和酒店等標準化產品,在線度假市場內涵豐富,滲透率低(僅9.2%),未來三年仍有望保持30%以上的較快增長。並且,在線度假領域直銷占比也很低(估算不到10%),為OTA提供了廣闊的發揮空間。
2、在線度假參與者眾多,既包括專註於在線度假領域的特色OTA(如途牛、驢媽媽、螞蜂窩等),也包括積極進行產業鏈延伸的綜合OTA龍頭(如攜程、同程等),同時還包括傳統線下旅行社的線上擴張(國內如遨遊網、眾信旅遊網)等。同時,由於在線度假領域涉及到的產品較為豐富,且標準化程度各有差異,各個參與者依據自身特點,結合先發優勢主攻細分領域,另辟蹊徑,都有可能鞏固各自細分領域的領頭羊地位。在線度假市場整體還處於藍海狀態。
3、與市場預期不同之處 市場上極為關註傳統線下旅行社龍頭在OTA領域的收購擴張,我們也重點分析了知名國際旅行社龍頭(歐洲TUI、韓國HANA,臺灣鳳凰和雄獅旅行社)等的成長之路及線上化得失,從而發現:1、對於大型旅行社龍頭,縱向一體化擴張是其成長壯大最為至關重要的發展路徑(包括向上遊控制地接社等資源以及跨區域的渠道擴張等);2、針對競爭較為激烈的不利環境,在一定時期內以價換量或者在所難免。在有效的成本控制下,以一定程度上的價格犧牲也可以獲得收入和凈利潤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後來居上,並通過市場份額的提升獲取規模經濟帶來的優勢;3、在線上擴張方面,官網是核心。對其他的OTA收購,如果未能與其官網或者度假品牌的核心網站有效整合從而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盈利貢獻可能低於預期。因此,我們相對更為關註傳統旅行社龍頭未來的縱向一體化擴張以及其官網的優化改造。
4、股價變化的催化因素 第一,OTA企業在產業鏈相關領域的並購擴張以及彼此之間的強強聯合; 第二,移動互聯領域業績超預期; 第三,新的業務模式興起。
5、核心假設或邏輯的主要風險 第一,各種系統性風險。 第二,技術缺陷帶來的聲譽風險、支付安全風險等。 第三、行業競爭加劇的風險。
一、在線度假:內涵豐富、高速成長的藍海市場 本文是國信旅遊小組繼推出《在線旅遊專題研究:OTA企業盈利模式PK誰主沈浮?》、《在線旅遊專題之景區篇:門票在線化序幕拉開下的景區股投資邏輯再分析》兩篇專題後,在線旅遊系列專題的第三篇,重點分析在線旅遊市場中目前備受關註的在線度假領域。我們希望通過對在線度假中各產品和各參與者的分析(既包括國內積極在在線度假領域發力的綜合及特色型OTA,也包括國外知名線下旅行社龍頭發展及線上化的實踐),為投資者分析研究這個細分市場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在線度假:低滲透、高增長、內涵豐富,參與者眾多 1、低滲透。國內在線旅遊領域,度假產品相比機票、酒店等標準化的產品,明顯更為複雜,包括了遊客出遊前,出遊中、出遊後等各種服務,其滲透率相對較低。如下圖1所示,參考勁旅咨詢的數據,2013年,國內在線度假行業目前在線滲透率僅9.2%,明顯低於機票(42.6%)和酒店(20.6%)的線上化水平。 2、高成長。在這種情況下,在線度假行業近幾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長,2013年及以前增速均在40%以上,明顯快於在線酒店和機票的增速。受此推動,在線度假產品在在線旅遊領域的占比也逐步提升。2013年,國內在線度假交易規模已經達到303億元,占在線旅遊市場份額13.9%。
從未來的發展來看,伴隨OTA近兩年強化在在線度假領域的爭奪以及在線度假滲透率的提升,加之景區等供應商有意識借助移動互聯等手段強化其產品銷售,我們參考艾瑞網的預測,預計未來三年,在線度假市場仍然有望保持30%以上的增速。 3、直銷占比低,為OTA提供了廣闊的發揮空間。從直銷和分銷的情況來看,在線度假的直銷占比明顯低於機票和酒店等容易標準化的產品。如圖5,參考艾瑞網等的數據,我們粗略預計分銷渠道占在線度假市場的份額有望近90%,景區等供應商的在線直銷占比仍然極低。究其原因,我們認為一是由於景區對在線渠道銷售的重視程度仍然相對不足,二是由於很多度假產品都以打包產品的方式出現,景區主動設計類似打包產品線上銷售的動力也相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各OTA企業擁有廣闊的發揮空間,加之其產品豐富,湧現了眾多細分領域的佼佼者。
4、從市場競爭格局來看,攜程雖仍排第一,但相對優勢不及其他在線旅遊領域突出。2013年,在線度假市場中,攜程的市場份額為21.6%,雖然也處於第一的位臵,但相對優勢不及其他在線旅遊領域突出。總體來看,目前攜程、途牛、同程網、遨遊網以及悠哉旅遊網等前五家OTA合計占據了半壁江山,後續有望持續發力。 從在線度假的界定來看,在線度假包括了在線旅遊領域除了機票、酒店等核心要素以外的眾多旅遊產品,內涵極為豐富。
具體來看,從產品要素來看,在線度假包括了景區門票(包括景區內各種休閑娛樂項目的門票)、租車(包括代駕)、遊輪等眾多產品,且每種產品的特性(包括上遊供應商)也差異較大;從組織形式來看,在線度假包括了在線跟團遊和在線自助遊;在目的地方面,在線度假又可以分為國內遊(分為周邊遊和國內長途遊)、出境遊和入境遊等產品。我們在下一節將逐一進行介紹。
正是由於在線旅遊的內涵豐富,國內參與者也非常多,既包括積極進行產業鏈延伸的綜合型OTA龍頭(如攜程、同程等),也包括專註於在線度假領域的特色型OTA(如途牛、驢媽媽、螞蜂窩等),同時還包括傳統旅行社的線上擴張(國內如遨遊網、眾信旅遊網)等。同時,由於在線度假領域涉及到的產品較為豐富,且標準化程度各有差異,各個參與者依據自身特點,主攻優勢領域,另辟蹊徑,都有望成為各自細分領域的領導者。在這種背景下,在線度假市場整體還處於藍海狀態。
(二)在線度假產品要素分析之:門票/租車/遊輪 從產品要素的角度,在線度假包括了機票、酒店、門票、租車和遊輪等各種產品。由於我們在今年4月18日的行業專題報告《在線旅遊專題研究:OTA企業盈利模式PK誰主沈浮?》中對機票、酒店產品已經進行了很詳細的介紹,因此本文側重介紹後面三種產品要素。
1、門票:在線化程度極低,打包產品的核心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景區眾多,僅A級景區就達6000多個,景區門票整體市場空間也較為廣闊。根據環球旅訊的相關報道,全國景區門票2012年交易額達1300億元,2013年整體市場在1300-1400億元之間,市場空間極為可觀。但是,由於國內景區公司多以國企為主,體制原因導致系統化、互聯化程度不足,景區門票在線滲透率極低。2012、2013年,景區在線化比例分別約為1%、2%,處於極低水平。
2014年以來,景區門票作為OTA設計打包度假產品的重要要素,成為了OTA發力在線旅遊領域的重點。為了搶占在線門票市場,幾大OTA紛紛開始門票領域的價格戰,其中尤以雙程大戰最引人註意。但是2014年4月底,情況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攜程入股同程,二者化敵為友,合作共贏。我們認為,攜程主動的握手言和,一方面與其在門票市場屬於後進入者的角色相關,另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汲取了酒店市場價格戰廝殺的教訓,體現攜程發展戰略思路的改變,更有利於市場整體蛋糕的做大。
在各大OTA的積極推動下,門票在線預訂量呈現高速增長趨勢。根據攜程發布的春節、清明、五一和端午門票在線預訂報告,今年以來的幾個節假日,門票在線預訂量均保持爆發式增長,除端午受多因素影響增長600%外,其他時段增長在800-900%。並且,門票通過手機APP預訂在高峰期的占比還超過50%,極為可觀。比如清明期間,當天買當天可以用的訂單中,手機預訂占比達70%。 從門票產品的特點來看,雖然景區數量眾多,也不像機票行業的寡頭壟斷,但因為一個區域景區資源的相對稀缺,尤其是5A級景區,壟斷優勢仍較為明顯,且多以國企為主,對互聯化的重視程度相對不足,所以景區的簽約和覆蓋仍然需要時間,換言之,簽約景區數量越多,先發優勢越明顯。從這個意義來看,如圖8所示,同程網由於在門票領域布局較早,簽約門票景區數量最多,截止2014年5月簽約景點數達到5350家,在這個業務的相對優勢較顯著。 其次,雖然國內景區個數眾多,但銷量差異較大,這一方面是要積極布局發達區域周邊遊景區資源(消費頻次高,如上圖9,2012年全國客流高的景區中前8名均在發達地區),另一方面是要緊緊把握知名景區尤其4A、5A級景區資源。如圖10所示,根據《2011年中國旅遊景區發展報告》,在國內A級景區中,4A、5A級景區雖然數量占比僅35%,但接待的遊客量占比達68%,貢獻的門票收入占比約79%。其中4A級景區尤為關鍵。
遺憾的是,我們並沒有4A、5A級景區,OTA整體的覆蓋數據,僅從5A級景區的覆蓋來看,驢媽媽的覆蓋率相對更高,且可直接預訂景區標準門票的占比也較高。這與驢媽媽近兩年的戰略重點有關(公司近兩年在切入景區尤其是重點景區業務時,並不單純的洽談門票銷售的返傭,而是包括了營銷推廣,節慶活動等方案,從而強化了驢媽媽與上遊景區供應商的合作關系)。 其三,從盈利來看,根據環球旅訊對驢媽媽CMO王小松的采訪,門票業務的傭金率一般在8-15%之間,次於酒店,高於機票業務。但其中越是5A級景區,議價能力相對較強,加之對互聯網的重視也不足,傭金率可能相對越低。並且,門票單張的價格一般在300元以內,按此估算,一張門票如果按照平均150元計算,單張貢獻傭金僅12-22元(單張機票的傭金一般40-50元,中高端酒店的傭金一般也有50-70元),如果不能形成足夠的規模,考慮其相應的人工投入,盈利貢獻可能並不高。尤其是今年一季度門票的價格戰,進一步影響了各家OTA門票業務的盈利水平。2014年一季度,攜程打包度假產品銷售量增長了50%,但收入只增長10%,主要是因為價格戰的支出抵扣在了收入中(不過或許也正是因此,攜程主動與同程走向合作,推動市場的良性競爭)。其實,門票產品最大的優勢,在於它是旅遊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構建打包產品的有力武器。通過門票構成各種打包產品,可以推動產品的綜合銷售。以同程為例,它依靠門票業務的相對優勢,積極拓展套餐產品銷售業務,2013年,同程酒店預訂量同比增加60%,酒店銷售額同比增加70%,其中一半是來自套餐業務。與此同時,門票作為一個多頻次消費的產品,也是激活和推廣旅遊APP的最有利武器。需要說明的是,門票在線化流程仍有待優化。由於多數景區公司的系統化程度都不高,因此很多景區門票在線化預訂後最終都需要現場取票,且很多景區沒有專門的取票窗口(支持二維碼門票直接入園的景區並不多),憑短信取票仍然要排隊,若價格優惠也不足,也會影響門票在線化的進度。
2、租車:成長較快,相對重資產,盈利待觀察 首先,由於我國租車市場還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租車市場滲透率(租賃車輛數占車輛總數比例)還很低。羅蘭貝格統計顯示,2012年中國租車市場滲透率只有0.4%,而同期的日本有2.5%,美國1.6%,韓國1.4%,巴西1.3%。伴隨我國乘用車保有量的較快發展(下圖14),租車市場也呈現出高速增長的勢頭。根據羅蘭貝格的統計,2008-2013年,國內租車市場年均複合增速達29%,其中短租市場(單次租期在30天以內)年均複合增長達32%。羅蘭貝格還預計,到2018年,國內租車市場規模將達650億元,其中短租市場規模有望達180億元,年均複合增速25%。 並且,從行業集中度來看,國外租車行業的寡頭壟斷特征鮮明,前五名幾乎壟斷了近90%的租車市場,而中國租車市場的集中度還很低,CR5僅14%,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其中短租市場的占有率相對較高,達44%,但與美國、德國等相比差距仍然較大。換言之,在較低的市場集中度下,國內租車龍頭在品牌和資本支持下,憑借先發優勢,增速有望超越行業平均水平。
從目前國內租車市場的發展來看,為了保持足夠的盈利空間,租車行多以直銷為主(線上和線下),分銷主要體現為“攜程收購一嗨租車/易到用車等以後,其官網租車頻道直接嵌入一嗨租車的租車信息、而預定機票等界面會直接出現易到用車接送機服務的信息”等類似情況。
從租車產品的特點來看,首先,租車業務的毛利率一般在30%左右,但相比其他產品,租車業務相對重資產,需要持有一定規模的車隊,且一定的線下服務點做支持。由於需要持有一定規模的車隊,因此資金壓力相對不低,以神州租車為例,2011-2013年,其融資成本分別達到1.4、2.7、3.5億元,財務費用率分別達17%、17%和12%(2013年財務費率下降與2012年7月獲得2億美元的風投有關)。當然,這種相對重資產帶來的資金壓力也為行業後進入者設臵了較高的壁壘。此外,租車平臺流量的壓力相對也不低,尤其是對行業的後進入者,在品牌優勢尚未形成之前,流量也是個問題。這也是國外租車平臺行業集中度極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能有效地上市公司融資,對於解決其資金壓力至關重要。此外,對於短期獨立上市較難的租車平臺,“傍大款”或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比如聯想給神州租車的貸款利率比銀行貸款低1%。)。攜程先後收購易到用車和一嗨租車,在提供一定資金支持的同時,也有助於內部流量的共享,從而盡快獲得協同效應(攜程這兩項收購更多是為了布局租車,包括海外自駕業務,盈利貢獻估計短期不顯著)。
其次,相比歐美,國內租車行業也面臨較大的政策差異,從而影響車輛的使用率,進而影響盈利水平。國內目前越來越多的城市都相繼出臺了限牌和限行等規定。前者影響車隊的規模擴張(等待搖號或拍賣手續,時間較長),後者則影響車輛的使用效率。此外,國內外在車輛違章方面的處臵政策也不同。在美國,出租車輛的違章責任記在租車人名下;而中國則與車輛掛鉤,且不僅有罰款,還有扣分的問題。這就導致了神州租車近兩年都會有不少的車輛無法通過年檢,處於閑臵狀態,影響其運營效率(2013年每月平均有7624臺車輛因為不能通過兩年一次的年檢而暫停租賃業務,產生2.985億元的閑臵成本)。不過,根據公安部、國家質監總局《關於加強和改進機動車檢驗工作的意見》,自2014年9月1日起,試行非營運轎車6年內免檢,或許為租車行解決年檢問題帶來了曙光。 綜合來看,租車業務未來幾年也有望持續帶來較快成長,其中租車龍頭通過行業集中度的提升有望增長更快。不過,租車業務的盈利能力較為依賴規模效應,因此這些租車公司盈利預計仍有待時日,其中如果能上市融資,資金實力相對雄厚的公司,盈利能力可能相對更有保障。
不過,在常規的租車產品以外,還有兩類服務值得關註,一是地接交通,主要包括機場、酒店等的接送等,這種在打包產品或者自助遊的組合產品中較為多見(攜程通過易到用車提供上述服務);二是代駕服務,相對常規租車服務定位可能更高端,不過市場空間仍待觀察。
3、遊輪:急速爆發下批發商面臨去庫存壓力 遊輪產品在歐美較為流行(如下圖21所示,歐洲和北美構成了全球遊輪客源的87.5%),這一是由於歐美人的假期足夠長,可以支撐眾多長線的遊輪產品,二是從文化休閑習慣來看也較為接受遊輪產品這種方式;三是與區域海洋條件相關(海洋氣候條件太過顛簸就不適合設計遊輪產品)。從我國來看,我國遊輪消費者主要在一線城市,且以中等收入家庭為主,其他城市的目前滲透率不高,提升也有待時日,且受國內帶薪休假不足的制約,時間約束產品內容,導致中國的郵輪產品雷同化過於嚴重,多集中在日韓線,二次消費率比較低。 由於遊輪產業相對重資產,全球遊輪產業寡頭壟斷特征突出,名列前茅的是嘉年華遊輪(歌詩達遊輪2003年正式加盟嘉年華集團,擁有20多艘大型豪華遊輪)、皇家加勒比遊輪、麗星遊輪等,國內的海洋遊輪產品也多為上述公司提供(本土遊輪公司此前多經營內河航線(比如三峽遊為主打的世紀遊輪)。本文這里主要關註海洋遊輪產品的分銷情況。
從分銷商的角度,如果希望控制遊輪產品的采購價格獲得更高的利潤,批發商往往需要提前包船,如攜程今年以來包船航線近15條,驢媽媽今年也推出5條包船航線。不過,提前包船會面臨銷售的壓力(根據Travelzoo中國區總裁洪維的介紹,船方一般會要求包船商上座率必須達到70%-80%以上,如未能達到這一上座率,包船商需要支付1000元/人的罰款)。還有一種則只做遊輪產品的分銷,比如途牛,相對沒有庫存的壓力,但分銷商的傭金率可能也偏低,盈利能力受到限制。
今年以來,由於遊輪旅遊市場十分火爆,包括遊輪巨頭在內的各大遊輪公司也紛紛加大了在華的投放。在這種情況下,根據勁旅咨詢的統計,僅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2014年將靠泊郵輪239艘次,預計遊客將超100萬人次。但是,遊輪供給短期的較快上升導致目前呈現出供大於求的局面。並且,在這種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包船的批發商也面臨一定的壓力(每艘郵輪的席位從1500-4000不等,而郵輪每30名遊客就需要一名領隊),有的不得不低價甩賣,以北京商報的報道為例,為保證郵輪上座率,分銷商不得不低價甩賣,歌詩達郵輪原價7899元/人的產品甚至以千元/人甩賣(歌詩達郵輪大西洋號陽臺房3500元/人已經低於包船成本價)。不過,這種情況下反而為途牛這樣的分銷商提高了較好的銷售機會,尤其是尾貨產品獲得了有力支撐。
(三)在線度假產品組織形式分析之:跟團遊/自助遊 從組織形式來看,在線度假產品可以分為自助遊(包括半自助遊)和跟團遊。自助遊:增速快,綜合型OTA更占優勢。從下圖可以看出,相比在線跟團遊,在線自助遊這幾年持續保持50%或以上的高速增長。2012年開始,在線自助遊占比超過了50%。OTA在自助遊領域的積極發力是推動在線自助遊的核心原因。具體來看,在線OTA結合自身優勢,順應客戶需求,推出各種“機票+酒店”,“地接+酒店”、“門票+交通”以及眾多一日遊的產品,供客戶自主選擇,從而有效地推動了在線自助遊的高速增長。 我們認為,在線自助遊的發展對機票、酒店以及目的地交通、門票等的采購能力要求較高(規模優勢形成價格優勢),因此,攜程、同程這樣的綜合OTA平臺會占據相對優勢,因此在自助遊市場的份額也明顯更高。對於其他OTA,關鍵在於在某個細分領域做出特色。
從在線跟團遊的情況來看,雖然近幾年自由行的快速上漲使跟團遊的占比不斷下降,但跟團遊作為旅遊中的一項重要的出遊模式,其存在仍有其必要性,尤其對中老年遊客、交通相對不便的區域出遊或者出境遊旅遊等還是非常重要的。從臺灣可以看出,雖然其國內遊跟團遊的比例非常低,在3.5-5%之間(小國模型的特殊性,且其區域內交通已經較為發達),但是臺灣的出境遊中,跟團遊的占比仍然達到80%,也說明了這一點。
具體來看,從旅行社的角度,跟團遊涉及到組團社和地接社。組團社即客源地的組團社(包括批發商和零售商)。地接社指的是旅遊地負責接待、服務的旅行社,與組團社相對應,主要是對目的地產品進行打包設計。
首先,從組團社來看,客源地的批發商主要通過采購目的地地接社的產品,並打包整理後,銷售給各個分銷渠道(包括旅行社以及OTA等),多以線下旅行社為主。規模大的批發商可以通過直接采購旅遊目的地的航空公司、住宿、門票、交通等產品,自行打包設計產品即繞開地接社這個環節。眾信旅遊作為批發商,其對於歐洲主要的旅遊目的地多可以直接采購,但對歐洲少數目的地,以及北美等其他目的地,則仍需通過采購地接社來完成產品的設計。零售商則是指直接將旅遊產品銷售個個人或者企業(集團采購)的機構,包括OTA和線下旅行社門店。中青旅、眾信等線下旅行社的線上銷售平臺遨遊網、眾信旅遊網某種意義上來說屬於批零一體的業務模式(銷售自身產品為主)。 從零售商的角度,途牛、攜程、悠哉旅遊網以及欣欣旅遊網主要是線上分銷商,其中途牛在在線跟團遊市場排名第一(專攻旅行社產品的線上銷售),2013年跟團遊交易額在20億元左右。隨著品牌影響力的逐步提升,途牛通過匯總終端消費者的需求,進一步采取OEM的方式,向上遊旅行社定制和采購產品(自助遊產品則自行采購)。不過本質而言,途牛仍然是一個跟團遊產品的在線零售分銷商。攜程雖然重點發力在線跟團遊的時間相對較晚,但憑借其OTA行業龍頭的地位和品牌影響力,打包產品的銷售規模也上升得很快,2013年市場排名第二。其三為悠哉旅遊網,商業模式與途牛類似,主要側重華東線的旅行社產品在線分銷,並以出境遊產品為主(占比60%)。
從批發商的角度,目前也出現了專門的旅遊B2B線上平臺,為旅遊批發商和零售商提供溝通和銷售的橋梁,如八爪魚(華東線的旅遊B2B平臺)、旅遊圈、百事通,欣旅通等。
具體來看,蘇州八爪魚在線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是成立較早的B2B平臺,註冊資金1000萬元,目前是華東地區在線旅遊綜合分銷平臺的領導者。目前八爪魚在線已經進入的蘇州、無錫、南京和安徽市場,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其中在蘇州的市場幾乎是100%(所謂覆蓋100%就是所有的門店只用一個終端,供應商也只有一個終端,都是八爪魚在線,這兩頭都是100%)。目前“八爪魚在線平臺”上的供應商有接近1000家,分銷商大約4000家,處於快速增長期,但目前尚未盈利。
2013年11月10日,八爪魚在線正式宣布獲得嘉禦基金和軟銀中國資本約1.5億人民幣融資。憑借這一資金支持,公司CEO袁棟表態,接下來八爪魚平臺將剝離現有的自營產品,真正向平臺轉型。
旅遊圈是上海匹匹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在線旅遊同業分銷B2B平臺,成立於2013年,產品覆蓋出境、國內、周邊,核心業務為專出境旅遊產品,全面涵蓋多地出發的跟團遊、自由行、簽證及各項境外單項旅遊服務產品(門票、八達通)等。平臺除了提供產品交易,為分銷旅行社提供微信營銷服務,提供網站銷售服務,幫助旅行社建立O2O(推出“收客寶”等產品),提升其銷售能力。雖然旅遊圈成立僅1年的時間,但目前已覆蓋上海80%的旅行社,並已經向周邊城市輻射。2014年初,旅遊圈獲得千萬風投。
其次,從地接社的角度來看,國內地接社提供的產品主要是景區門票、當地導遊和相關交通、導購等產品服務,而出境遊對應的地接社所提供的產品則相對複雜,包括簽證、旅遊咨詢、機場接送、家庭旅館、商務包車、旅遊租車、華語導遊、散客拼團、行程食宿、購物購票等多種服務。地接社多數是憑借區域優勢,與上遊供應商聯系緊密,加之批量采購,從而可以依靠規模經濟獲益。
總體而言,組團社尤其是組團社中的批發商發展壯大後,往往會向上遊延伸,要麽繞開地接社直接采購產品,或者通過收購地接社快速進入其他市場(參考後文途易的成長歷程)。而地接社做大後,也不排除向組團社延伸,比如海航旅遊旗下的凱撒旅遊其實最早就是德國地接社起家(後拓展為歐洲最大的幾家華人地接社之一,再拓展至國內組團社業務)。
從我們重點關註出境遊地接社情況來看。據國際旅遊交易網統計,出境遊地接社數量總共有10652家,其中歐洲地接社(所在地和業務均在鋪張)5369家(包括境外地接為4439家、境外地接駐華代表處864家、入境地接社59家、其他地接業務6家)。在歐洲各國的分布情況如下表所示。總體而言,希臘和德國的地接社數量最多,其次是意大利和法國,都是歐洲經典的旅遊勝地。換言之,這些地方的地接社競爭也相對激烈,或者在一定程度上為國內組團社采購上遊產品包括未來可能的對地接社的收購擴張創造了有利條件。
(四)旅遊目的地分析之:出境遊/周邊遊/國內遊,出境遊和周邊遊增長較快 從旅遊目的地來看,在線度假可以分為周邊遊、國內長途遊和出境遊(入境遊近幾年明顯萎縮,且國內OTA涉及較少)。其中周邊遊雖然占比略低(2013年占比達到28.6%,主要是因為消費單價較低),但增長最快(如圖27所示在三類產品中增長最快,近兩年增長都在50%以上),且因為消費頻次高,消費人群龐大,空間也極為可觀。出境遊增長較快(近兩年增速在40%以上),交易額占比也最高(2013年占比38%),與出境遊行業整體景氣較好,且客單價較高相關。其三為國內長途遊,2013年占比1/3,但這幾年增速明顯放緩,既有出境遊分流的因素,也有很多遊客選擇通過“大交通+周邊遊”的方式出行的因素(分流了國內長途遊)。
二、線上OTA:各有特色,互避鋒芒求發展 (一)攜程:依托OTA龍頭地位,主打在線自助遊 度假業務:2013年以前持續高增長,今年Q1因多因素放緩。從攜程的情況來看,2007-2013年,在線度假業務一直是攜程各項業務中增長最快的一項業務(圖29)。2013年,在線度假產品收入9.36億元(包括代銷傭金以及部分交易額),占公司收入的比重為16%。不過,2014Q1,受在門票價格戰的影響,加之馬航事件和東南亞的政局動蕩影響了遊客赴東南亞旅遊的熱情,低價促銷較多,因此,雖然攜程一季度在線度假業務銷量增長50%,但收入僅增長10%。 攜程的度假業務盈利能力及構成。具體分析攜程的在線度假業務,2013年,攜程度假業務的交易額大約在65-68億元之間(綜合艾瑞網和勁旅咨詢的估算數據)。雖然攜程報表上的度假業務收入9.36億元包括了代銷傭金以及部分交易額,但我們估算其整體收益率仍有望達到10%左右,盈利能力相對不低。從組織形式來看,攜程依托自身綜合OTA平臺優勢,側重通過“交通+地接”的方式,主打自助遊(在線自助遊領域排名第一,市場份額26.7%,圖24)。如下圖所示,在2013年60多億元的度假業務交易額中,攜程的自助遊交易額占比近3/4。 從目的地來看,攜程的度假業務中,預計出境遊占比在50%以上,主要以“自產自銷”的自助遊產品為主,尤其側重港澳和東南亞的產品。目前,攜程在線度假的客戶仍然相對以一線城市占主導(這與其之前的中高端定位與商務定位有關)。結合目前攜程在機票和酒店領域開放後臺引入第三方產品的模式(在預訂時以旅行套餐的形式註明),我們預計公司未來在度假業務上也將開放後臺,引入其他第三方的產品,進一步豐富線路數量,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此外,我們也可以看出,攜程的度假業務中,周邊遊和國內遊占比相對較低,尤其是周邊遊產品(含門票預訂)估算僅占10%-15%左右。我們預計這也是攜程入股同程,加強合作的重要原因(同程在周邊遊領域最強)。
從攜程未來的發展來看,預計產業投資在平臺化戰略下仍有望高速增長。在2013年的數次收購戰略布局基礎上,2014年4月29日,攜程宣布將以2億美元入股同程網,將成為同程第二大股東,攜程將把景點門票的現付業務全部接入同程,並支持同程獨立IPO。隨後,攜程宣布於4月27日與途牛達成協議,將在途牛IPO完成時以發行價收購途牛價值1500萬美元的股份。 我們認為,去年和今年以來攜程頻繁的資本運作反映了攜程戰略思路的改變。通過參股等方式進入潛在的競爭對手,化對手為盟友,攜程可以改變以前直面惡性低價競爭的局面,從而將可能的惡性競爭更多轉換為相對良性的競爭,共同將市場蛋糕做大。並且,攜程與這些盟友的合作,還可以有效彌補自身的不足(參股同程獲得同程的現付門票資源,可以有效的支持周邊遊業務發展;參股途牛也可以獲得其跟團遊等產品優勢),進而有助於推進自身的平臺化)。雖然攜程這樣既有直銷產品,也有分銷其他第三方產品的平臺會面臨優秀展示資源沖突的問題,但從目前的操作來看,攜程運作的方式還是可圈可點的。比如在機票和酒店方面,攜程在官網中在自身直銷產品基礎上,也提供了一些相對低價的產品,但第三方產品以旅行套餐的方式提供,從而也可以爭取部分價格敏感性的客戶。與此同時,由於旅行套餐在行程單和發票方面存有劣勢,因此商務客戶還是會選擇其原有產品。換言之,通過有選擇性的互補,攜程這一平臺可以同時滿足商務客戶和休閑或價格敏感性客戶的需求,從而更好地推動其未來的成長。我們仍然對攜程這樣的平臺化發展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二)途牛:在線跟團遊的領導者,積極發力在線旅遊“唯品會”模式 途牛旅遊網目前在在線度假領域市場份額排名第二,主要包括在線跟團遊和在線自助遊兩種業務(其他業務主要包括門票、簽證以及廣告收入),2013年交易規模約30億元,其中尤以在線跟團遊為主。 具體來看,途牛依靠篩選旅行社線路,以旅行社的線上銷售平臺起家(以網站和呼叫中心的方式銷售旅遊線路,與線下旅行社門店差異化競爭),主打跟團遊產品(與攜程等OTA龍頭的發力重點也形成差異)。隨著品牌影響力的逐步提升,途牛進一步匯總終端消費者的需求,采取OEM的方式向上遊定制和采購產品。2013年,跟團遊收入增速高達116%,並且在剔除跟團遊的采購成本後,跟團遊帶來的收益貢獻仍然達67%。2013年,途牛在國內在線跟團遊市場份額達17.60%,處於龍頭地位(見圖35)。
在線自助遊方面,途牛主要是針對一些容易做自由行的海島遊產品,直接從上遊資源方(國際航空公司、酒店)采購產品(簽協議保障在多少個座位範圍內保障一定的上座率),自行組合銷售及相關服務,其中在馬爾代夫等目的地具有絕對的市場領先地位。此外還有一部分產品是從此前跟團遊的機票、酒店預訂中拆分出來的,價格相對便宜,但時間和方便性上不占優勢,主要針對部分對價格較為敏感的客戶。 從盈利能力來看,如圖36,途牛目前銷售跟團遊產品的毛利率大約在8-10%左右,自助遊的毛利率大概在4-6%左右。
從資金周轉來看,由於客戶在預訂旅遊線路時需要付全款,而途牛與供應商之間有40-45天的賬期(服務不滿意可以不付款,保障服務體驗),因此途牛的現金流實際上較為充分,近三年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均為正。良好的運營模式使途牛也沒有庫存的壓力。同時,充足的現金流優勢使途牛未來不排除通過向互聯網金融等方面發展而獲利。
由於目前公司跟團遊以出境遊為主,自助遊也多傾向於東南亞等海島遊,因此公司的業務以出境遊為主,占比達60-70%。 從客戶分布來看,與攜程在線度假客戶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不同(占比估計近80%),途牛比較看重向二線城市的滲透,註重一線和二線城市的均衡分布,其一線城市的客戶占比約50%+,而二線城市的占比達到40-50%。並且公司還發現,在中心城市周邊設立了途牛的服務點往往有助於該中心城市業務量的較快增長。
尾貨模式。2014年以來,途牛開始積極探索旅遊的庫存清貨銷售模式,結合旅遊產品時效性高的特點,重點打造特賣頻道,以低價尾貨吸引消費者光顧(這方面與窮遊網、來來會的模式比較接近)。由於旅遊產品時效性強,淡旺季差異下淡季旅行社庫存壓力也相對較大,加之這塊產品的線上化程度相對較低,在其線上滲透的過程中,途牛憑借上市後的資金品牌優勢,有望分享這一市場的高成長。並且,近兩年,由於去三公和旅遊法的影響,許多旅行社都重點發力出境遊尤其是門檻相對較低的東南亞遊,提前采購了相對不少的東南亞酒店和航線庫存,但2014年由於馬航事件和東南亞的局勢問題,東南亞遊遇冷也使旅行社面臨一定的庫存壓力,近期眾多東南亞遊的特賣也正是源於此。
我們認為,途牛今年重點發力去庫存的模式,對其今明兩年收入的增長還是有重要意義(公司2013年收入規模也僅20億元),值得重點關註(公司預計旅遊尾貨市場空間50-100億元)。並且,尾貨模式在吸引流量上作用尤為突出。但是從盈利能力來看,尾貨由於原本屬於特價產品,傭金收入估計極為有限,單產品的盈利能力估計較弱,只有形成了足夠的規模(比如占尾貨市場的30%)才能實現較好的盈利貢獻。
在攜程入股之後,公司未來與攜程在度假領域的競爭將更多體現為良性競爭,一是可以在酒店導入方面與攜程強化合作,二是可以共同控制上遊資源,比如遊輪等產品,提高議價能力;三是代銷攜程的度假產品,提供一個銷售的平臺。從未來的發展來看,公司除了發力尾貨產品以外,未來還會推出其他特色產品(如預付模式)。未來業務版圖中,公司希望自由行占比30-40%,跟團遊50-60%。
並且,隨著公司規模的提升,在傳統的代銷旅行社產品和自助遊自行采購這兩種業務模式之外,公司還在嘗試新的兩種業務模式:一是開發後臺,允許旅行社在途牛上開店銷售自己的產品(類似於淘寶平臺模式);二是B2B模式,成為連接批發商和零售商的橋梁(類似於前文提到的八爪魚等模式)。
(三)同程:門票領先,綜合發力 目前同程網以8.9%的市場份額,在線度假領域位列第三。參考勁旅網的統計口徑,同程網作為一個綜合型的OTA平臺,2013年機票銷售領域排名第二(未考慮去哪兒平臺的收入),酒店銷售排名第五(未考慮去哪兒平臺的收入),綜合實力尚可。 結合我們此前的分析,對於綜合型的OTA,其度假業務相對以自助遊為主,同程網亦不例外。具體參考艾瑞網等的數據,我們估算同程網的度假業務交易規模大約在23-27億元左右。其中主要以自助遊為主,占比接近九成。並且,公司自助遊業務仍然呈現快速增長,2013年,自助遊交易額增長仍然達到40%左右。 具體來看,公司自助遊業務的較快增長主要得益於其門票業務優勢(參考前文分析,截止2014年5月同程簽約門票個數最多,達5000多個)。公司通過以門票產品為核心,主打周邊遊產品切入相應業務線(周邊遊產品統計中包括了門票的銷售),並進行業務拓展,2013年周邊遊的交易額占其總度假交易額的比例達到74%,處於周邊遊市場排名第一的領軍者地位(2013年周邊遊市場份額達23%)。並且,公司的周邊遊業務保持高速增長,2013年增長60-70%(見圖43),明顯高於國內長途遊和出境遊。我們預計2014年公司周邊遊業務仍能保持40%以上的增速。此外,同程網的國內長線遊也多以“機票+酒店”等自助遊為主,只不過定位相對中檔,且這部分市場面對來自攜程等的競爭,目前僅占比11%。
根據同程官方提供的數字顯示,2013年,同程的門票業務規模是1000萬張,平均利潤率為10%,公司CEO吳誌祥預測2014年同程景點門票的覆蓋人數將達3000萬人次。2014年,同程通過與攜程的合作,可以獲得其現付酒店資源,有效彌補其酒店業務短板,有助於其綜合實力的進一步提升。
在出境遊產品方面,目前占比約15%,2013年增長30%。公司側重通過發力遊輪等產品推動出境遊業務的快速增長(遊輪有包船4個航次,也有分銷產品)。公司約11%的跟團遊主要都體現在出境遊方面(包括遊輪產品),也主要是由於出境旅遊的特點所決定的。 此前,在攜程入股同程時曾表示支持同程獨立IPO。公司也曾表示擬在兩年內重啟IPO。如果公司繼續考慮爭取在A股上市,那麽追求收入和盈利的雙升是其未來發展的關鍵。
(四)遨遊網:重點發展出境遊、自由行 作為中青旅旗下的官方網站,遨遊網的突出優勢在於有強大的線下旅行社資源做支撐,其在線產品質量較有保障。2013年,公司70%的產品來自中青旅自身。
從遨遊網近幾年發力的重點來看,一是著重發展出境遊。2013年,中青旅遨遊網2013年營收10個億左右,其中出境遊收入占比70%-80%。如圖44所示,2013年中青旅遨遊網在線出境遊市場份額7.7%,排名第三,也顯示了其出境遊業務方面的相對優勢。與此同時,公司也結合其“百變自由行”產品的優勢,積極拓展線上自由行產品。2013年。自由行產品占比50%,發展也相對較快。與之相應的,2013年,公司在線自助遊市場的份額3.6%,排名第四,也相對不錯。 2014年,遨遊網憑借中青旅的資金支持(再融資中獲得了3億元的資金支撐),積極推動全國化、平臺化、移動化,目前流量月均20萬UV,相比同程、途牛等百位以上的月均UV流量仍然不小的差劇(不過遨遊網的轉化率相對不低)。在全國化方面,在公司已有分子公司布局的城市(主要包括北京、上海出發的產品),公司主要以自身的產品為主,即“中青旅出品”;在其分子公司尚未覆蓋的領域,則主要通過篩選有品質保障的旅行社產品,即“中青旅擔保”(如成都、廣州等口岸城市)。在平臺化方面,目前機票產品已上線,門票和簽證未來也會上線,以及上述中青旅擔保的產品也會進一步豐富。從移動化的角度,目前公司無線端訂單占比10%,未來貢獻還有望進一步提升。
我們認為,在目前國內OTA行業高增長,競爭也相對激烈的背景下,OTA中的後起之秀要獲得較快發展,關鍵在於尋求自身有相對優勢的細分領域重點發力,從而通過互避鋒芒,分享行業的高成長。而遨遊網的優勢在於其線下旅行社的強大網絡和多年的旅遊產品服務經驗,且在批量采購上依托線下旅行社的平臺,價格優勢也可以逐步發揮。公司如果借鑒已有青旅總社的品牌優勢,強化遨遊網的宣傳,同時進一步提升其出境遊、自由行等產品的競爭力,未來仍然有望在國內龐大的OTA市場獲得一席之地。
(五)驢媽媽:以景區門票分銷為切入點,自助遊起家 驢媽媽旅遊網由洪清華2008年成立於上海,主要立足於自助遊,在發展中以景區門票作為重要的切入點。由於驢媽媽的母公司景域集團是從旅遊景區及目的地做規劃起家,在目的地的資源渠道積累比較深厚(已經完成1000多個景區及目的地相關規劃項目),因此公司在切入在線旅遊領域主要以景區為主。並且,在於切入景區營銷時,公司並不單純的洽談門票銷售的返傭,而是包括了營銷推廣,節慶活動等方案,從而強化了驢媽媽與上遊景區供應商的合作關系。因此,驢媽媽在景區營銷中尤其註重與重點景區的關系維護。從前面圖11可以看出,驢媽媽在全國5A級景區的覆蓋率相對最高,也可以看出驢媽媽在這方面的優勢。公司目前開發的“二維碼訂單”和“E景通”已經成為與景區後天對接的重要方案,既可以方便遊客憑借含有二維碼的手機短信,能順利地通過景區驢媽媽的專用通道進入景區,實現數字化通關,同時也可以實時監測到進園、出園人次。從下圖也可以看出,在其擁有的景區資源中,相比攜程和同程網,驢媽媽擁有的僅支持預付的景區預定資源最高,也可以看出公司在這方面的優勢。
並且,伴隨2014年5月雙程下架在去哪兒的門票業務(參考2014年5月19日21世紀經濟報道),目前去哪兒的門票業務由驢媽媽主要提供。去哪兒可以憑借驢媽媽的門票資源較好地彌補自己的業務短板,而驢媽媽則可以較好地依托去哪兒這個平臺提升規模,並獲得較好的流量支持。
與此同時,驢媽媽還嘗試進一步延伸旅遊度假的產品線,一是推出遊輪產品,二是推出帳篷客度假產品。在遊輪產品上,相比攜程和同程等,驢媽媽推出遊輪的時間較短,但目前上量比較快(目前已經達到5個航次),均是以包船的方式(以日韓線為主),雖然低於攜程的15個航次,但高於同程網的4個航次。而帳篷客則是公司結合景區住宿推出一類新產品,其集團的第一家帳篷客酒店位於浙江安吉的白茶園,投資超過5000萬元人民幣,預計2014年7月可正式開業迎客。公司未來是希望與景區進行合作,景區來投資,公司負責設計和運營。
目前,驢媽媽的收入來源以“門票分銷+景區營銷”為主,主要來自:1、景區門票傭金(采用了盈利折扣返還和差價兩種方式);2、在線廣告收入;3、會員費用及為旅遊企業提供的精準營銷傭金。根據《南方都市報》2014年03月13日以及鳳凰網的相關報道,2013年,驢媽媽在門票業務上的銷售增幅仍然接近450%,達10億元左右;2014年保守估計有200%的增長。無線端訂單量2013年與2012年相比增長了12倍。其中,通過無線端進行門票預訂,最高峰已占到整體訂單量的50%以上。此外,2014年初,公司獲得中信銀行10億元的授信,其中5億元用於景區門票業務的推廣,3億元投入發展無線客戶端,預計2014年公司門票業務和無線端均能繼續保持較快的收入增速。
(六)悠哉旅遊網:華東區域跟團遊零售為主 悠哉旅遊網由上海悠哉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2005年成立。與途牛的業務模式一致,悠哉旅遊網主攻旅行社產品的線上銷售,2013年跟團遊占比80%。其毛利率水平也與途牛相當,2013年在10%左右。
由於公司由上海的旅行社建立,因此業務主要以華東地區為主。雖然公司成立時間早於途牛,但因為此前在品牌推廣和發展上風格相對穩健,發展速度遜於途牛。2013年,悠哉旅遊網的交易規模約9億元,較途牛30億元的交易規模差距較為顯著,同時業務覆蓋城市也與途牛有一定差距。
從目的地來看,悠哉旅遊網的業務以出境遊為主。2013年,公司以郵輪產品為突破口(分銷為主),積極推動出境遊業務的增長,其中2013年郵輪產品的增速達到800-1000%。
需要關註的是,根據2014年5月14日品橙旅遊的報道,近期,萬達集團旗下北京萬達旅業投資有限公司正著手收購悠哉旅遊網,雙方已進入實質性談判階段。萬達集團在2013年下半年和2014年上半年期間先後收購多家旅行社資源,包括上半年收購湖北新航線國際旅行社有限責任公司、北京環行五洲旅行社、江西亞細亞國際旅行社、深圳中國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即深圳國旅新景界等。但僅布局線下還是非常不夠的,因此萬達集團也力圖發展線上資源,擴展線上渠道和入口,實現萬達在旅遊產業O2O閉環。
我們認為,如果上述收購可以完成,憑借大連萬達集團雄厚的背景,不排除會通過階段性輸血的方式推動悠哉旅遊網的發展,從而可以給這個OTA平臺未來的發展帶來有力的支撐。
(七)欣欣旅遊網:B2B平臺&B2C平臺 廈門欣欣信息有限公司創辦於2009年2月,旨在幫助傳統旅遊企業實現在線化的互聯網技術開發公司。欣欣旗下運營兩大平臺:欣欣旅遊網(B2C平臺)和欣旅通(B2B平臺)。 欣欣旅遊網主要是為旅行社提供銷售產品的平臺(也會協助客戶獲得預訂後享受旅行社提供的各類旅遊服務),類似於淘寶平臺或者去哪兒的模式,與途牛網的OEM向旅行社定制並采購產品的方式還是存在較大區別(買斷產品)。參考公司官網分析以及創業之家提供的資料,欣欣旅遊網的運營模式為:將旅行社的線路資質收集整理到線上(由旅行社上傳)——提供線路——消費者預訂繳費——旅行社獲得顧客——旅行社購買服務,欣欣旅遊網獲得收入。
並且,針對中小旅行社技術實力有限的特點,公司2012年12月開始推出“欣內欣外”,即采用“欣內網店+欣外網站”的“1+1”模式,幫助旅行社輕松建立自主品牌網站,實現雙店數據同步管理,雙向更新,且可以對百度、谷歌、搜狗、搜搜等主流搜索引擎進行推廣排名的優化。
從盈利模式來看:欣欣旅遊網主要的盈利來自於機票、酒店頻道的合作返傭、旅遊企業的廣告收入以及旅行社年費收入。在傭金方面,采取“單次有效點擊成本為3分錢,支付傭金比例起始點為0.6%”的收費模式。對加盟的旅行社收取年服務費,主要采用“淘寶旺鋪模式”,費率為旺鋪一年6000元,標準網店免年費。據欣欣旅遊網透露的數字,目前在其網站註冊的商家超過5萬家,超過2000家開通旺鋪,其中有超過500家優秀服務商(資料來源:賴潤星-旅行社網店經營-欣欣旅遊網)。
欣旅通(www.cncn.net)則是公司為順應旅遊B2B需求正旺的發展趨勢,2014年4月面向旅遊企業推出欣旅通旅遊同業供銷平臺(即B2B平臺)。目前萬達環球國旅、重慶新幹線、中國婦女旅行社等首批品牌供應商的招商入駐已經完成,2014年4月15日到6月1日為試運營時間。根據欣旅通官網的最新數據,欣旅通供銷平臺中擁有56923家旅行社,旅遊同行90545位,同行詢價130584家。並且,在欣旅通這一平臺上,公司堅持只做技術,不參與交易的原則,保持中立性。同時,欣欣還聯合支付寶,推出行業金融保障計劃,打造欣旅通同業信用體系,每筆交易都會以雙方最後的互評作為交易終結以及資金分流依據,爭取為誠信經營的用戶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信用平臺。
從欣旅通的盈利模式來看,公司主要是通過對某些項目收取服務費盈利,而註冊會員並不收取費用。如果從網站流量來看,參考2014年5月CNITresearch的監測報告,欣欣旅遊網以34.2萬月均UV排名8位,雖次於同程旅遊、途牛、攜程等,但優於淘寶旅行,總體還是不錯的。
在APP市場份額方面,根據市場上主流的在線旅遊APP(安卓版)下載量進行統計與分析,截止至2013年12月21日,去哪兒網、攜程、螞蜂窩占據在線旅遊無線客戶端的前三甲,欣欣旅遊網以0.05%位列末端,說明其無線端發力相對較弱。 我們認為,欣欣這種B2B&B2C的模式,對中小旅行社的吸引較大。但對客戶而言,由於產品的來源不統一,服務質量可能差異較大,因此客戶的體驗也有待提高。最關鍵的是,公司的知名度目前還有待提升,流量導入會有壓力,而現有的盈利模式需要形成足夠的規模才有可能盈利。不過,作為一個兼具B2B和B2C業務的綜合平臺,公司的平臺力量還是較為突出的,未來不排除通過價值鏈的延伸來獲利。
三、線下旅行社龍頭成長及線上擴張的國際借鑒 在關註典型OTA的同時,我們也關註傳統線下旅行社龍頭的線上化戰略。我們期望通過對國際旅行社的代表企業如歐洲旅行社龍頭——途易TUI、韓國旅行社龍頭——Hana旅行社和臺灣旅行社龍頭——鳳凰/雄獅旅行社的發展以及線上擴張的情況的分析,為分析國內線下旅行社龍頭發展及線上擴張前景提供借鑒。
(一)歐洲旅行社龍頭途易:積極縱向一體化擴張,線上擴張有得有失 途易TUI是全球最大的旅行社集團、2013年全球品牌500強中唯一的上榜旅行社。從其發展歷程來看,1968年德國四家中等規模的旅遊經營商簽訂了合作聯盟協議成立新公司(TouristikUnionInternational,即國際旅遊聯盟,簡稱TUI),即途易的前身。公司抓住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跟團遊產品盛行的趨勢,采取積極的收購擴張策略,進行了較快發展。
一方面,公司強調進行縱向一體化的發展,積極向上遊供應商地接社乃至航空、酒店、遊輪等擴張(1960-2000s)。在地接社方面,截止2005年底,途易在30個國家的主要目的地,擁有37家地接社的股份,包括:西班牙途易(TUIEspaña),多米尼加途易(TUIDominicana),葡萄牙途易(TUIPortugal),希臘途易(TUIHellas),土耳其途易(TUITürkyie),保加利亞途易(TUIBulgaria),以及集團在塞浦路斯、埃及、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地接社等。同時,公司還通過購買部分飛機、包機或者參股部分航空公司的方式,控制了上遊航空資源。公司認為,控制飛機如遇客流不景氣可以改變航線,控制酒店如果客流不景氣壓力較大,因此主要是布局一些一線度假勝地的酒店資源(主要是Riu和羅賓遜等品牌,多為4、5星級酒店,且以歐洲地中海等度假勝地的酒店為主),對於其他酒店多數資源,更多傾向於合作的方式。同時,公司還與遊輪公司合作,比如2007年12月,途易與意大利皇家加勒比郵輪公司合作成立途易郵輪公司,掌握了部分遊輪資源。
另一方面,為了控制零售分銷渠道資源,實現規模經濟,公司也進行積極的並購擴張,包括在1998年收購了世界知名旅行社托馬斯庫克ThomasCook25%的股份,隨後又增資到50.1%;1999年接管德國最大的連鎖旅行社FirstReisebüroManagementGmbH&Co.KGofD1sseldor等。在2000年,以30億歐元收購收購英國第二大包價旅遊運營商湯姆森旅遊集團(ThomsonTravelGroup)。並購買了奧地利GTT控股公司75%的股份,該公司旗下的旅遊運營商GuletTouropaTouristik是奧地利最大的旅遊運營商之一。2002年TUI又收購法國領先的旅遊經營商NouvellesFrontière100%的股權。2007年,公司又收購了在歐洲排名前列的FirstChoiceHolidaysPLC,進一步壯大集團規模。
換言之,為了世界領先的大型旅遊集團,途易積極通過收購擴張的方式向旅遊的上下產業鏈擴張。目前,途易旅遊已經成為旅遊業的巨無霸(從旅遊中介成長為旅遊要素的控制者),其業務範圍覆蓋全球180多個國家,每年為來自超過30個客源市場,近3千萬的遊客提供專業且優質的全方位旅遊服務。截至2013年9月底,途易在全球擁有約74,400名雇員,1,800家旅遊門市,232間酒店(以地中海等度假勝地的酒店為主),130架客機以及7艘豪華遠洋郵輪。
目前,途易的公司組織結構如下圖51所示。 在途易近些年的發展中,面對在線化帶來的沖擊與挑戰,公司也積極采取了各種措施。除了重點打造自身的官網(www.tui.com)以外,2008年,公司關閉了英國部分線下旅行社,以節省成本。2014年,公司又推出新一代的實體旅行社(線下體驗店,顧客可以在門店內進行線上比較分析,充分了解產品,在店內下單)。同時,公司先後收購了Laterooms.com、Asiarooms.com和Malapronta.com等線上業務,進行擴張。2013年2月,公司還收購了Isango(目的地旅遊和活動提供商),並將其整合與其在線品牌進行整合,通過其現有的B2C網站來提供Isango產品和內容,並在TUI除了德國以外的區域所提供的代理預訂系統中顯示其內容。其中,公司收購Aisarooms.com和Malapronta.com,旨在布局新興市場(TUI主要的業務均集中在歐洲)。
然而,2014年6月27日,英國途易旅遊公司(TUITravel)公告與其德國母公司德國途易合並(TUIAG,英國途易是德國途易最主要的旅遊分部)。在合並的方案中,英國途易卻準備將其住宿及目的地(主要為線上酒店批發和酒店OTA)和專家及活動(主要為戶外探險等方面)兩個板塊的業務進行剝離待售。我們認為,這主要是由於部分OTA業務盈利欠佳,且公司希望集中精力發展主業相關。 具體來看,公司對LateRooms.com的收購一度也非常成功,曾兩年內成功將該網站的價值增長了五倍。然而近幾年,該OTA的成長則相對放緩。目前Laterooms在英國零售旅行市場位居第12,月份額0.9%。2013年,Laterooms間夜數下降6%。相比之下,在線旅遊企業的領軍人物如Booking.com和Expedia同期在酒店業務卻呈現兩位數增長。結合與Laterrooms.com模式比較接近的LastMinute.com(Sabre旗下,總部位於英國,其規模和價值是LateRooms.com的2倍),其盈利也欠佳,我們認為,除了OTA自身經營的問題和技術系統整合不力以外,這與特價酒店的模式可能有一定關系,酒店庫存受限,前期成長易,但真正做大到足夠的規模比較難。
Aisarooms.com(亞洲廉價酒店為主)和Malapronta.com(巴西第四大OTA,純酒店OTA)的盈利相對不理想,我們認為或許與互聯網時代贏家通吃,排名相對靠後的OTA盈利相對承壓有關。
此外,公司還希望出售TUI旅行中的專家及活動中的探險業務(全球最大的探險旅行業務運營商,與IntrepidTravel是合作夥伴)、極地旅行業務、TCS(一個利用私人飛機的度假產品),核心原因也是盈利貢獻的不顯著。
從股價表現來看,由於英國途易是由德國途易的旅遊部門及首選假日旅遊公司合並而成,於2007年9月在英國倫敦交易所上市,之後由於全球範圍內的經濟危機,所以股價表現也相對平平(直至2012年底旅遊景氣有所複蘇後才有所改觀)。考慮到途易旅遊縱向一體化擴張以及橫向並購主要集中1998-2002年之間,我們也可以觀察到這一期間德國途易的股價走勢也持續上揚。由於德國途易的業務較為複雜,不僅包括旅遊業務,還包括從事航運貨櫃公司的赫伯羅特股份公司,因此2007年以後,受到全球經濟危機下,航運業務近幾年的不景氣拖累,途易德國2007年以後的股價表現也不盡如人意。 小結:縱觀途易這一歐洲旅行社龍頭的成長擴張,我們總結出以下幾點: 1、對於大型旅行社龍頭,縱向一體化擴張是其成長壯大的關鍵。這既包括向上遊的擴張,有效控制地接社等資源,也包括積極控制分銷渠道資源,進行跨區域的收購擴張等。
2、在處理線上OTA和線下門店的關系來看,目前尚未有最終的定論。雖然途易2008年有收縮其部分線下門店,但此後也嘗試進行線下實體店的轉型,進而與線上化趨勢相結合。在線上化擴張方面,官網是核心。對於其他的OTA收購,如果能與其官網或者度假品牌的核心網站有效整合,協同效應較為顯著。而在一些新興市場的OTA布局(排名並非第一、第二),以及在歐洲本土特價酒店的OTA,目前看來盈利貢獻則並不理想,公司也已經表示要進行沽售。
3、對於探險業務等小眾業務(全球最大的探險旅行業務運營商),或者並不特別適合途易這樣的大型集團經營,反而更適合一些小而精的公司獨立經營。
(二)韓國旅行社龍頭Hana:做強官網,B2X2C經營 Hana旅行社(HanatourServiceInc,官網www.hanatour.com)成立於1993年1月,目前是韓國第一大旅遊公司,分支機構遍及全球近30個國家和地區,員工總數超過2,500人。公司2002年率先在高斯達克上市(KOSDAQ:039130),2006年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LSE:TOUR),成為第一家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KOSDAQ上市公司。 公司以出境遊業務為主(小國模型的特殊性),業務模式以批零一體化業務為主(B2X2C經營模式),其中批發業務上是韓國最大的旅遊批發業務商,經營範圍涉及旅遊產品、航空、酒店預訂等業務,通過29個全球分(子)公司進行業務管理,通過規模經濟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在產品定位上,Hana的產品覆蓋高、中、低等不同級別,均使用HANATOUR的品牌,但由於公司在韓國的知名度和認可度極高,因此其產品的綜合競爭力較強,加盟商和分銷商均有動力進行銷售。
從Hana旅行社的收入規模來看,2013年達2976億韓元,約合16.96億人民幣(最新市值43.43億元人民幣),是韓國第二大旅行社-Modetour(成立於1989年,以批發業務為主,側重機票和打包產品銷售)收入規模的2倍左右,但市值是其2.45倍,略有溢價。 從公司收入的構成來看,主要來自跟團遊產品和自由行(機票+酒店)預訂產生的傭金。如下圖所示,公司的收入以跟團遊為主,占比在80%左右,但從2007-2012年的變化來看,自由行的貢獻逐步提升,2012年占比18%。 從各產品的盈利能力來看,打包產品毛利率約20%左右,相對較高,主要得益於規模經濟和韓國旅行社龍頭的有力談判地位。酒店產品的傭金率也較高,約17%,其他一日遊或租車等產品,毛利率也在20%左右。從機票產品來看,2010年以前,機票產品的傭金率一般為7-9%(但扣除給下遊代理人的傭金,批發業務僅留存1.5%左右),2010年後,眾多國際航空宣布0傭金化,導致機票產品代銷的傭金率大幅降低。但是如圖56,我們從Hana旅行社的收入變化中,發現了以下幾點:
1、對比2007和2012年,雖然機票的基礎傭金率大幅下滑,在銷量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基礎傭金收入仍明顯下滑。但是,扣除支付給下遊代理的傭金後,公司留存的傭金收入變化卻不大。
2、在航空公司大幅下調基礎傭金後,後返獎勵的力度則明顯增加,反而有利於Hana這樣的龍頭批發商,因此其從機票產品中實際獲得的收入反而是明顯提升的。 從這個角度反而印證了我們前期觀點,機票代理基礎傭金率的下滑反而相對有利大型批發商收入的提升,通過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分享高成長。
從公司整體盈利能力來看,公司凈利率仍然達到11-12%(收入按傭金等計算),保持相對良好的凈利率水平。
從Hana旅行社的收入變化來看,公司近兩年銷售收入(統計口徑為代理傭金和跟團遊產品毛利)增速在15%左右,與韓國出境遊增長近兩年相對平穩有關。但是,如下圖所示,公司接待的遊客增速總體上均高於韓國整體出境遊人數的增長,行業龍頭規模經濟的優勢逐步凸顯。正因此,如圖57所示,公司的市場份額也逐步提升,從2005年的10%左右提升至2013年的20%左右。需要說明的是,Modetour的增長趨勢也有類似之處。伴隨出境遊行業的持續增長,Modetour的行業集中度也逐步提升,從2005年的5%左右提升到2013年的10%左右。
從銷售渠道來看,與臺灣鳳凰旅行社主要依靠分銷不同,公司的銷售渠道則是分銷與直銷同時推動,主要依靠下屬網點、加盟商、官網和夫妻店形式的分銷網點4個渠道。其中,加盟商貢獻的交易額占據近半壁江山,2013年占比47%,不過近幾年占比有所下降(但加盟商數量則從2011年的1170個略增至1210個);分銷網點(夫妻店)的占比這幾年還有所提升(其數量從2011年的6744個縮減至2013年的6096個,說明單體貢獻在上升);公司下屬網點的銷售占比則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2013年占比約11%,14年以來進一步下滑,反映公司在直屬線下網點上有所收縮(下屬網點從2011年的306個縮減至2013年的281個);而公司官網的貢獻則在穩步提升中,2013年收入貢獻16%。 具體從其官網來看,HanaTour.com是韓國最大的旅遊門戶網站,日均訪問量達150000人次。據Alexa統計,公司網站在韓國的綜合排名524,全球排名44079,每個訪客綜合瀏覽量達到6.1,訪客中韓國人占94.1%。從產品類型來看,主要覆蓋了出境遊所需的團隊產品,自由行產品,票務產品和酒店產品等,形式多樣,可以滿足遊客出遊的大部分需求。
從股價走勢來看,作為韓國最大的旅行社,Hana旅行社的股價表現也是極為可觀,從2000年11月28日至2014年7月22日,股價累計上漲73倍(年均上漲約37%)。此外,韓國第二大的旅行社Modetour,股價表現也較為良好,從2005年7月27至2014年7月22日,股價累計上漲5.26倍(年均上漲近23%)。 小結:分析Hana旅行社的成長歷程,主要有以下幾點: 1、作為行業龍頭,公司堅持批零一體化的發展路徑,一方面做大批發業務,提升行業集中度和議價能力,另一方面拓展多種直銷分銷渠道,推動產品銷售。
2、公司的線上擴張主要是依靠官網,通過在官網上提供豐富、有競爭力力的產品,兼顧團隊和自由行遊客的需要,推動銷售的增長,在韓國在線旅遊市場占比也較高。不過,公司並非單一側重線上,而是註重線上線下結合,批零一體化的道路,推動收入的穩定增長。
3、機票傭金率下滑背景下,大型機票批發商可通過市場集中度的提升獲得傭金收入的大幅增長,這點對國內航空公司降低基礎傭金率引發的疑問有借鑒意義。
(三)臺灣旅行社龍頭雄獅PK鳳凰:後來者居上 從鳳凰旅行社來看,臺灣鳳凰國際旅行社是臺灣旅行社業的龍頭,臺灣首家上市旅行社。公司成立於1957年,以入境遊業務起家,1988年增資改制為綜合旅行社,目前包括線上線下旅行社業務,並且以出境遊尤其是歐洲線出境遊業務為主(臺灣本土面積狹小,國民出境遊占比高,而歐洲線的客單價相對最高,盈利能力最強)。 公司的業務雖然遍及全臺,但以臺北為主(見下圖,臺北地區的銷售2013年占比67%),這與公司的產品定位相對中高端,且臺北是臺灣經濟最發達的區域相關。公司主要以批發業務為主(上遊采購國際航空公司、地接社、酒店和票務等),其批發業務在臺灣旅遊市場處於龍頭地位,直銷占比相對不高,主要通過與其他線下旅行社合作以及OTA合作分銷自身的產品。 從上圖可以看出,公司股價主要是在2005年之後大幅上漲,這主要是由於公司旗下子公司雍利2005年成功收購了玉山票務(全臺最早的網絡旅行社),並在2006年對雍利企業(全球航空、航遊周邊事業及貨運的專業代理)和玉山票務進行整合,此後又受益於2008年大陸遊客赴臺政策的逐步開放(公司是接待大陸遊客首發團的三個旅行社之一)。此外,為了推動收入和業績的增長,公司2010年底布局保險業務,成立雍利保險,帶來的盈利貢獻也較為可觀(2013年凈利率近30%,盈利貢獻超過玉山票務)。
不過,如果我們進一步分析玉山票務的情況,我們發現除了2006、2007年以外,玉山票務的收入和盈利增長並不理想。除了2008年年底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壓力以外,我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玉山票務的主要以國際機票和自由行為主,由於外部競爭日趨激烈,航空公司傭金率逐步降低影響,加之航空公司也將機位與旅遊目的地產品進行整合,推出“長榮假期”、“蘭花假期”、“港龍假期”等自由行活動,使玉山票務的業務受到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綜合來看,鳳凰旅行社目前的收入和盈利仍然主要來自其傳統旅行社業務,尤其是出境遊批發業務,收購玉山票務更多體現在優化了其主頁鳳凰旅遊平臺(增加技術支持),以及增加國際機票銷售帶來的協同效應,但對其整體盈利模式的影響相對有限(或者與公司相對穩健的經營思路相關)。在這種情況下,受外部競爭激烈(臺灣旅行社行業惡性競爭相對激烈,承包掛靠體制盛行,行業仍相對不規範)和臺灣本地出境遊人數增長相對不景氣影響,加之公司定位相對中高端,為了維持較高品質價格相對不低,因此公司整體近幾年收入和凈利潤增速也相對平平,股價表現也較為平淡。 從雄獅旅行社的情況來看,公司成立於1977年6月6日,董事長為王文傑。公司目前是臺灣服務業一千大企業中的第111名,也是旅遊業中的第一名。2013年,公司在海外出遊的團隊和個人遊市場占有率均在10%以上。2012年上櫃,2013年9月24日,公司在臺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主要發展沿革如下所示。 從發展來看,雄獅發展起步比鳳凰晚,上市時間也遠遠遜於鳳凰旅行社,但是,雄獅的發展速度較快,收入和凈利潤增速高於鳳凰,呈現明顯的後來居上之勢,目前在臺灣旅遊市場上排名第一。2013年,雄獅的市值是鳳凰的2.4倍,收入是鳳凰的5.3倍,而凈利潤是鳳凰的2倍。
具體來看,在臺灣整體出境遊市場相對不景氣的情況下,雄獅能後來居上,取得高於鳳凰旅行社的增速水平,我們認為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價格策略上,鳳凰旅行社一直保持相對較高的定價策略(定位較高端),但雄獅旅行社的定價策略相對更為激進,以一定程度上的犧牲價格來換取量(從上圖可以看出,雄獅的凈利率明顯低於鳳凰),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臺灣這樣的旅行社競爭較為激烈的市場環境下,雄獅這樣的以價促量對收入的提升作用是非常顯著的,有效地提升了雄獅的市場份額,也推動其規模經濟的提升。
二是在線上拓展上,雄獅旅行社一直領先。早在1990年,董事長王文傑果斷引入陳憲祥和裴新佑兩位骨幹組建IT部門,目的即為了更好地管理旅遊預訂所需要的各種信息,推動了公司E化的開始。1994年,全臺旅遊電腦聯網系統連線開始啟用。2000年,雄獅旅遊的官網推出,開啟了E-service,線上業務開始發力。2001年,公司80億營收中來自網站的收入有2.4億元,占比3%。2002年,與入口網站PChomeOnline合租聯盟旅遊網站。結合商業價值(環球旅訊)2011年的報道,公司近50%的票務業務收入來源於電子商務;而包裝式旅遊中高達70%的收入份額由電子商務貢獻。電子商務也成為公司最重要的營銷渠道。並且,針對公司直銷和分銷各占半壁江山的情況,公司針對各類客戶(下遊經銷商、個人客戶、企業客戶)的需求,還推出了B2B、B2C和B2E模式的線上平臺,推進了公司業務的進一步電子商務化。2012年,公司還並購了雄獅資訊(技術支持),為雄獅旅遊提供資訊系統開發及維護服務,進一步提高其線上業務的競爭力。
在這種情況下,雄獅的股價表現也明顯優於鳳凰,自其2012年10月上櫃以來股價累計上漲165%,較其2013年9月上市以來股價也上漲了15%。 (四)眾信/青旅:國內旅行社龍頭線上布局的幾點思考 1、借鑒國際旅行社龍頭的成長之路,總體而言,積極縱向一體化,向上遊延伸控制資源(包括收購地接社等)以及跨區域控制不同的渠道資源,不斷提升規模經濟對公司的盈利貢獻,是其做大做強的關鍵。
2、針對競爭相對較為激烈的客觀環境,在一定時期內以價換量或者在所難免。在有效的成本控制條件下,以一定程度上的價格犧牲往往可以獲得收入和凈利潤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後來居上,並通過市場份額的提升獲取規模經濟帶來的優勢。
3、在OTA的發展上,首先是做強官網主站,通過產品的多樣化,滿足團隊和自由行等不同需求客人的需求,使主站對收入的貢獻逐步提高(Hana達到15%,雄獅達到50%),成為其最重要的單體銷售渠道(眾信目前的占比僅6%左右)。在OTA的收購擴張中,最好能與主站形成較好的協同效應(比如可以直接整合到主站中,或者是收購一些技術團隊),對公司的發展相對更為有利。與之相比,盲目收購一些協同效應有限,且其所在子領域排名並不特別靠前的OTA,可能盈利貢獻並不一定理想。
四、看好在線度假子行業,依次看好攜程、途牛、青旅、眾信 國信旅遊小組繼前期推出《在線旅遊專題研究:OTA企業盈利模式PK誰主沈浮?》、《在線旅遊專題之景區篇:門票在線化序幕拉開下的景區股投資邏輯再分析》兩篇系列專題後,本專題主要關註目前在線旅遊最具活力的領域——在線度假市場。相比機票和酒店等單一化產品,在線度假市場內涵豐富,滲透率低,國內參與者也非常多,既包括專註於在線度假領域的特色OTA(如途牛、驢媽媽、螞蜂窩等),也包括積極進行產業鏈延伸的綜合OTA龍頭(如攜程、同程等),同時還包括傳統線下旅行社的線上擴張(國內如遨遊網、眾信旅遊網)等。同時,由於在線度假領域涉及到的產品較為豐富,且標準化程度各有差異,各個參與者依據自身特點,主攻優勢領域,另辟蹊徑,都有可能成為各自細分領域的領導者。在線度假市場整體還處於藍海狀態。我們仍維持OTA行業推薦,建議重點關註在線度假子行業。
從在線OTA的角度,我們長期堅定看好掌握較強平臺資源優勢、與同程強強等聯合的攜程,“機票+酒店+其他”的協同效應有望強化其在線度假OTA的龍頭地位。與此同時,我們也較為看好在線度假領域的特色型龍頭。由於在線度假市場空間相對廣闊,其他OTA可以獨辟蹊徑,結合自身的先發優勢重點發力,進而鞏固細分市場的領軍者地位,未來成長空間仍然頗具期待,建議逢低增持途牛(在線跟團遊第一,且在發力旅行社尾貨市場,同時還在進行多模式創新)。
從傳統線下旅行社龍頭的線上化擴張的角度,借鏡國際旅行社龍頭成長的得失後,我們相對更關註其對預訂官網的優化和改造,以及推動線上線下發揮合力的流程優化。對於其外部的收購擴張,我們相對更看好能與主網站形成較好協同效應的收購標的(相對更有利推動公司的中長期發展)。與此同時,線下旅行社積極進行縱向一體化,向上遊擴張掌握資源(包括地接社等),跨區域擴張控制渠道,也是其發展壯大的重要路徑。在這種情況下,建議重點關註遨遊網在中青旅資本支持下的發力,以及眾信旅遊未來極可能的縱向一體化擴張之路(民企體制+資本平臺)。 (作者供職於國信證券) |
本帖最後由 Billy 於 2014-10-8 15:34 編輯 互聯網醫療行業深度報告:從創投到產業平臺的重度垂直閉環 作者:格隆匯 張常新、姜天驕 投資要點: 我們方正中小盤在2014年9月16日成功舉辦了2014年互聯網醫療行業額高峰論壇,本報告為主要發言嘉賓的觀點精煉集錦。我們本次論壇邀請到了九安醫療、中衛萊康、樂普醫療、理邦儀器、華平股份、北京健康雲、丁香園、春雨醫生、杏樹林、掌上藥店、紫色醫療、達晨創投的創始人及高管,以及資深HIT專家。精彩觀點不容錯過! 我們的主要觀點重申:重度垂直將成為互聯網醫療最重要的發展趨勢,沒有“之一”!“一個完整的“重度”服務,將在體驗上完勝“大而全”的單環節平臺,從而成功搶奪高粘性、高單價、高頻次的優質用戶。由於醫療服務需求的特殊性,類似於“網購電商”大而全的商業邏輯在醫療服務領域難以成立,醫療服務需求是縱向鏈條衍生需求,而“網購電商”是橫向衍生需求。我們認為未來互聯網醫療生態格局將極可能演變為“一全多垂”局面。 安醫療董事長劉毅:互聯網模式實際上核心就是一個變化:從客戶到用戶。硬件、App、雲服務三者構成了新的產品形態。硬件是圍繞用戶完整的循環,讓用戶憑直覺去使用,輕松完成用戶健康數據的采集,上傳到雲端分享應用到用戶所需方面,健康數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快速累積。互聯網醫療最重要的一個變化是健康數據的獲得,實際上這些數據在醫院住院的時候都能獲得,但住院只有7%-8%的人,剩下的數據需要去醫院獲得。如何獲得簡單、方便的數據,這對健康醫療有很大影響。這樣的健康大數據正在形成,數據需要個人化、指標化、連續性、不能人工輸入。 中衛萊康CEO馬晨曦:移動醫療是大變革:移動醫療是一種變革,而不僅僅是多了一些工具,移動醫療的核心價值在於運營移動醫療平臺的大數據將徹底改變醫療服務與醫療科研的方式和方法,移動醫療的發展取決於移動平臺的開發能力和獲取用戶的能力。移動醫療關註的不僅僅是醫療體系的數據,更多是院外的數據。通過對國內外數家領先的移動醫療公司進行分析,主要分兩類:第一類:從醫療穿戴設備研發入手發展客戶繼而形成用戶平臺。第二類:集成醫生資源、知識資源、社群溝通資源等,集聚用戶形成運營平臺。 北京健康雲執委會副主任徐歡生:閉環和用戶思維是重中之重。現在做醫療健康產業形不成閉環,商業價值是很低的。北京市的領導一開始在考察產業發展的時候就發現一個問題,硬件的企業要把硬件、健康管理、醫生服務全部串起來,做服務的公司在早期迫不得已要自己做硬件,還要自己搭建雲,對於現在正在崛起的一些企業難度比較大,對於社會資源也是極大的浪費,北京市的領導從產業規劃的角度就規劃了北京健康雲。 達晨創投北京總經理何士祥:VC對互聯網醫療很看好。從春雨醫生、丁香園獲得大筆資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互聯網行業當下正熱門,資金供需雙方火熱。需求方(創業方):大量的創業者出現,有從互聯網公司上市後出來自創業,也有從傳統行業(大型壟斷、難以有更多的上升空間國企、大型外企)中出來創業。互聯網運營與傳統產業經驗結合。投資方:首先,BAT本身股東、老板及高管,還有普通投資者都通過上市帶來大量財富資金,可以引發更大的投資浪潮,具有超額的基金供給。互聯網大佬、阿里巴巴馬雲、馬化騰和360周鴻祎,有大量的資金沈澱可以供應給創業團隊。其次,VC方也很看好。 HIT專家趙新遠:從關鍵詞看美國互聯網發展。醫療碎片化,專科分化太細。信息不共享,不同醫院病歷不共享。美國政府拿出很多資金建立電子病歷解決不了以上問題。現在,以病患門戶PatientPortal的形式,希望可以解決數據的交換和互操作。在上面看見患者基本信息,病歷、檢查、過敏、用藥史等的清單。提高醫療質量,減少醫療費用。 春雨醫生聯合創始人畢磊:醫療盈余。春雨成立到現在3年,產品在11年底上線,春雨做到現在我們也不認為已經摸索出了行業的發展方向。為什麽做春雨這家企業?我們在做春雨之前看了中國醫療的整個大環境,互聯網醫療化大概有兩個方向:商業化為導向的服務,也就是醫院或藥企給錢就幫忙導入用戶,不管這個醫院或者藥品是不是用戶所需求的,在PC時代比較普遍;另一種是,醫生為導向,有報道說中國人收入的80%花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月,這些人是真正高ARPU值的人,所以中國人所有的醫療服務都集中在這個階段,但大多數人沒有這麽嚴重的病,需要健康管理服務,這些低ARPU值的人需求沒有人滿足。這些人在移動互聯網中都是絕大多數人群,都是傳統醫療服務不關心的人群。 杏樹林創始人張遇升:讓行醫更輕松。醫生的工作本質是信息的獲取和處理,核心是四個方面:收集數據,所有的臨床診斷、化驗;制定方案,根據臨床經驗制定方案;實施方案;最後,進行隨訪並獲得隨訪結果。每一個步驟有很多數據處理的過程。過程當中就會出現一些需求,中國的醫生比較累比較忙,工作效率極其低下。其中有一些什麽樣的需求呢?比如說如何快速地收集一大堆病人的資料,怎麽樣隨時隨地地看這些資料,怎麽樣方便地隨訪這些病人,遇到疑難雜癥怎樣方便地找到參考的信息。杏樹林試圖去解決這些問題。 掌上藥店業務負責人Daniel:掌上藥店O2O進展。移動互聯網對醫藥零售已經產生了很大影響,我們認為有六個方面:去流通環節化;在線流量入口為王,消費者現在購藥的習慣還在線下,我們希望轉化到線上;加速藥店洗牌,中國不需要現在這樣42萬家零售藥店;後臺費用效率最優化,品牌方與藥店在溝通時,希望藥店有償幫助推廣一些產品,之前分付費都無法做到量價掛鉤,現在我們希望把促銷活動能夠覆蓋的人群多樣化,提升轉化率;O2O CRM大數據崛起,線上的服務本身積累許多數據。 紫色醫療創始人盧傑:互聯網醫療,還有那些機會?健康行業,產業鏈的各環節,涉及的角色去分析。醫生、科研機構、藥企、保險公司、可穿戴設備廠商,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母嬰,健身、減肥、養生人群等。健康和醫療是有區別的。健康是以預防疾病為需求的,而醫療是治愈疾病、醫療服務為訴求的;涉及的主要是醫生和病人,是剛需。健康事業則可以設計減肥導師、健身教練的,是軟需;有些健康服務還是反人類的,如健身節食;但也有預防性服務需求也是比較大的,如打疫苗。醫療服務設計三步驟診斷、治療、隨診。隨診國內做的最不好。 寫在前面:從“四句真經”,到“重度垂直”,再到“2014年互聯網醫療高峰論壇智慧精華”,方正中小盤在互聯網醫療領域的深耕思考一直在前進,期待您的交流! 自我們7月29日發布60頁的《互聯網醫療系列研究報告之一:享行業盛宴,記“四句真經”》之後,我們發現整個資本市場對於互聯網醫療的研究熱度迅速提升,我們也很高興看到我們的研究框架成為了業內眾多同行後續研究互聯網醫療的基準框架。但是,越研究,一個問題越縈繞在心頭:互聯網醫療到底有沒有顛覆醫療?或者說,互聯網醫療到底顛覆了什麽?我們發現目前市場上的研究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其中有兩個代表性的觀點:第一種,盲目談“顛覆”,但卻沒有說明“顛覆”了什麽,這種觀點往往受到了傳統醫學界的反感;第二種,避開“顛覆”,只談“改善”,我們認為,中庸之道在行業關鍵轉折點是萬萬不能接受的態度,逃避思考行業真正的發展趨勢,就是逃避尋找投資機會的可能。 我們對此問題思考的結論是:互聯網醫療確實顛覆了醫療!更確切地說,互聯網醫療顛覆了醫療服務提供模式和接受模式,但是並非摧毀醫療行業本身的價值(而不像門戶網站,顛覆紙媒就意味著摧毀紙媒;圖書電商,顛覆書店就意味著摧毀書店)。 那麽,什麽叫做顛覆了模式呢?首先,從方法論上,互聯網醫療提供了傳統醫療所需要,卻無法獲取的更多的動態體征數據;深度學習和數據挖掘技術有望提供傳統醫療無法從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深刻結論。其次,從用戶體驗方面,患者角度看,傳統醫療提供的是低效、低準確率、割裂的、重複的、麻煩的服務;醫生角度看,傳統醫療環境下工作量大、自身價值無從實現(由於存在信息不對稱性和資源壟斷)、醫患溝通不暢造成眾多醫患矛盾和職業風險。而互聯網通過連接,解決了信息不對稱,提高了效率,減少了資源的浪費,為用戶大大提升了體驗的滿意度,同時也增強了優質醫療資源的可及性。第三,從商業模式看,互聯網使得醫療服務領域的社群商業成為可能,使得基於生命體征的數據衍生商業模式成為可能(從而實現實體產品在生態鏈中能夠實現成本定價或0價格,從增值服務中賺錢),使得基於用戶思維的深度盈利成為可能。推動醫學進步、提升用戶體驗、改造商業模式,這些變化,在互聯網誕生之前不能想象,稱之為互聯網醫療對於醫療的顛覆,不為過。想清楚了這個問題,另一個問題又開始出現:究竟什麽才是互聯網醫療最重要的發展趨勢?我們通過大量調研和思考,發現重度垂直將是互聯網醫療對於醫療的最大的一次顛覆,重度垂直模式的實現,就是人們健康問題得到一體化解決方案的實現,這是整個人類在醫療、健康管理方面的重大變革! 為了充分讓各位投資者了解“重度垂直”的互聯網醫療商業模式,同時,也是為了讓更多上市公司和產業界朋友了解、探索、實踐、爭議、甚至是否定“重度垂直”的商業模式,我們又特寫了這篇《互聯網醫療行業系列深度報告之二:重度垂直,閉環為王》,以期待能為投資界、產業界提供一點思路、或是一些爭論。 與此同時,我們也深感,研究互聯網醫療行業,與產業界的深度交流不容忽視,而為了能夠為投資者提供一個最好的與產業界溝通和互動的機會,我們於9月16日組織了大型會議:2014年互聯網醫療行業高峰論壇,邀請到了九安醫療、中衛萊康、樂普醫療、理邦儀器、華平股份、北京健康雲、丁香園、春雨醫生、杏樹林、掌上藥店、紫色醫療、達晨創投的創始人及高管,以及資深HIT專家。這些產業界翹楚為我們對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理解深度,以及投資方法和切入點帶來了極大的啟發,為了能讓更多投資者分享到這些觀點,我們特將現場精彩觀點提煉整理,凝聚成這篇《互聯網醫療行業深度報告之三:2014年互聯網醫療峰會精粹集錦》。 1、九安醫療董事長劉毅:從硬件到互聯 互聯網模式實際上核心就是一個變化:從客戶到用戶。九安之前是一家硬件公司,賣出去一個硬件給客戶,跟客戶的關系就基本結束了,剩下的就是售後的關系。現在的變化是,喬布斯給大家指出了一條路:要有硬件、有App、有雲服務。這三者構成了新的產品形態。硬件是圍繞用戶完整的循環,讓用戶憑直覺去使用,輕松完成用戶健康數據的采集,上傳到雲端分享應用到用戶所需方面,健康數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快速累積。互聯網醫療最重要的一個變化是健康數據的獲得,實際上這些數據在醫院住院的時候都能獲得,但住院只有7%-8%的人,剩下的數據需要去醫院獲得。如何獲得簡單、方便的數據,這對健康醫療有很大影響。這樣的一種健康大數據正在形成。我們提了一些想法,數據需要個人化、指標化、連續性、不能人工輸入。 九安的核心思想是:硬件做入口,軟硬件結合。硬件是九安擅長的,相對來說有優勢,做互聯網的人做不了硬件,而做硬件的之中,九安起步又早,做了一些互聯網結合的部分。移動互聯網是一個新的變化,最初大家想把互聯網的東西搬到移動互聯網都沒有成功,因為移動互聯網有本身的特點。這就給我們一些新的機會去探索,實際上九安是從端走向雲,從硬件做入口,建立健康大數據,形成足夠多的用戶,把 “重度垂直”給完成。當然可能是在血壓、血糖上。現在九安已經完成了用戶數據采集的閉環,以用戶為中心,搜集用戶的數據。現在有五類,接下來還會做第六類產品,甚至自己不做這些產品,讓ODM做這些產品。 營銷模式上講,九安有兩個方案,一個是B2C,像蘋果渠道,現在在賣九安的產品現在還在探索另一個渠道B2B2C,我們在想這個東西到底在為誰帶來價值,是否給患者帶來價值、是否給醫生的帶來價值,有價值人家才會使用。我們認為它幫助醫生獲取了以前難以獲取、獲取成本較高的數據,數據可以用來判斷治療效果、藥物效果、診斷的正確性。現在也有很多的醫療機構來找九安合作,目前確實包括醫院、醫生,科研方面有巨大變化。 下面簡單講一個例子,Careinnovation,是GE和Intel的合資公司,專門做老人的遠程醫療和康複,現在已經跟九安開始合作,通過九安的設備來采集我們老人用戶的設備,保險公司需要這些數據,因為奧巴馬醫療規定65歲以上老人的醫療費用大部分市政府支付的,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降低政府的費用。像美國的UCSF,相當於美國的協和醫院,與我們也有合作,要追蹤100萬個心臟病病人。AHA,美國心臟病協會,協會有一個目標,在2020年要降低20%的腦中風和20%的心血管發病率,傳統方式下很難解決,采集數據成本很高,很難實現,現在九安跟它合作,做很多的網站、雲端的App,跟九安的設備合作,采集這些數據,這些數據他們可以使用,但是用戶是九安的,當然還有更好的機會就是蘋果health,一邊要有醫院等醫療機構使用數據,一邊要取得數據,而取得數據依靠iHealth,因為現在只有九安有全面的數據,包括血壓、血糖等,許多商家只有單方面的數據,比如運動的數據,這種數據跟醫療沒有太大關系。 蘋果這次對九安是很大的推動,當然用戶還是我們的,只不過用戶數據和蘋果相通,蘋果和醫療機構相通。蘋果也會極大推動移動醫療向前進,目前蘋果只是做了一個新的數據平臺,沒有像喬布斯一樣定義出一款產品,說明Health是什麽。但用戶需要的不僅僅是數據,要把閉環打通,體驗要好、各方面關系要協調好,是需要摸索、創新的,現在沒有人做成的,大家只是在開始做而已。 那九安在中國怎麽做?我們一直在看,我們可能覺得中國市場還不夠成熟,還需要一段時間,看著看著時間就到了,九安在中國也開始變化。九安不做渠道了,在中國的做法和在其他地方很不一樣,直接做互聯網的營銷、以互聯網的方式,在中國九安跟微信接,現在有兩款產品跟微信接了:血壓、運動計步儀。希望通過與微信的連接打通社交關系,整個閉環能在一些地方找到突破點,更快地形成用戶,我們希望在微信中去嘗試這些東西,京東上可以買到這款產品。比如血壓,我們希望通過情感的需求打動用戶,父母測完血壓我們就可以馬上看到血壓的情況了,並提個醒,創造新的信息交流,創造父母與子女交流的機會。另一方面與小米合作,這個產品正在公測,我們計劃在重陽節在小米網站開賣。在美國我們用iphone測血壓,在中國我們用小米測血壓,學習小米的思路、營銷模式。希望將我們硬件的用戶量打到一個高的水平,這樣我們可以自己做閉環,我們也可以讓別人來做。最大的可能是用戶量大了之後形成平臺,硬件、軟件、服務都可以不做,平臺把每個環節都實現了,給人們提高了效率,總會能分一部分錢。九安現在要先把硬件做好,足夠量的用戶形成了,某一些單項的服務做到了,才會有其他家個性化的服務形成。現在給我們的機會,從電腦到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我們看待中國企業在這三輪中的變化。電腦時代,中國不管軟件硬件都沒有公司,去年才成為硬件行業的世界老大,而世界都變了,雲時代到來的。互聯網時代我們會說你有雅虎我有新浪、你有eBay我有淘寶,中國的公司把中國占領,沒有走向世界。但移動互聯網這一輪中國肯定會誕生世界級的公司,比如QQ是中國人的QQ,微信就是世界人的微信,小米是世界人的小米。我們也希望我們能成為移動健康領域的蘋果。 2、中衛萊康CEO馬晨曦:移動醫療是大變革 移動醫療是一種變革,而不僅僅是多了一些工具,移動醫療的核心價值在於運營移動醫療平臺的大數據將徹底改變醫療服務與醫療科研的方式和方法,移動醫療的發展取決於移動平臺的開發能力和獲取用戶的能力。移動醫療關註的不僅僅是醫療體系的數據,更多是院外的數據。通過對國內外數家領先的移動醫療公司進行分析,主要分兩類:第一類:從醫療穿戴設備研發入手發展客戶繼而形成用戶平臺。第二類:集成醫生資源、知識資源、社群溝通資源等,集聚用戶形成運營平臺。 移動醫療的產值將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源於移動醫療對傳統醫療產業價值的轉移。另一方面則源自於諸如醫療健康穿戴設備、新型互聯網診療方式等新產品、新模式的價值體現。我國人口眾多,病患群體基數龐大,然而在眾多病患中,並非所有的疾病都適合移動醫療,我們認為適合移動醫療主要包含幾大特點:病患基數龐大;市場規模大,可以產生規模效應;疾病本身是可致命的,並且在病患中的致命性較高;病患有很強的防範和防治意識,並且願意付費;雖是慢性病,但易突發,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後果,甚至在極短的時間內致命。疾病除致命性和易突發外,還有一個特點,即疾病可控,可通過日常監控可達到實時指標監測。在突然發病時能夠及時提示並在可能的情況下進行快速醫治。將大大地減少疾病的死亡率,這對於患者有著很高的重要性。 移動醫療的需求來自多方:患者、醫生、醫院、醫療主管部門、醫療保險、商業保險、醫療相關企業。患者的痛點主要有:一,導診(難以尋找到合適的醫院和醫生)。醫療資源緊缺、分布極不均衡、信息不對稱等原因,造成三甲醫院有大量普通病癥患者,人滿為患確未能發揮最大功效;不少重癥患者由於不知道專業醫院或醫生所在,而得不到應有的治療。二,掛號、診斷(排隊時間長、醫院之間或科室之間信息不流通)。患者對三甲醫院掛號、就診過程中排隊時間長的抱怨由來已久,花費半天、一天甚至更長的時間進行各種化驗、拍片等檢查;真正和醫生面對面溝通的時間不過2、3分鐘。三,院外康複(需定期複查、無法及時咨詢、不能隨時獲知康複進展)。國內醫院的患者隨訪、複查都是定時、定點,致使患者反複重複掛號就診的過程,十分繁瑣;目前各醫院沒有回訪管理制度,患者特別是慢性病患者在長期服藥過程中得不到及時的監測和沒有可以隨時咨詢渠道。 醫生的痛點包括:一,工作強度與收入不符,需要增加合法收入。醫生的前期投入、工作強度和承擔的風險都處於峰值,但是醫生的合法收入得不到公允的市場定價。隨著新醫改和醫生多點執業等政策的出臺和推進,未來醫生的收入更加市場化。二,提高診斷準確性,快速獲得臨床經驗。獲得患者連續跟蹤數據,包括既往病史、癥狀、日常監測數據等,準確判斷病情,降低診斷風險。獲得匹配的患者,發揮專長,避免每天大量重複性工作。隨時查詢藥品、臨床試驗、學術論文等信息,幫助醫生進行輔助性決策。三,高效跟蹤患者康複情況。 在院外康複環節,沒有合適的途徑與相應的時間對患者進行隨訪和管理。對慢性病和術後患者,難以保證治療的連續性和一致性。 醫療主管部門痛點包括:一,醫患糾紛呈上升趨勢。由於醫生特別是三級甲等醫院的醫生長期超負荷工作,缺乏醫患間的溝通,醫患之間的信任度下降。二,慢性病預防、控制難度大。缺乏合適的途徑與相應的方法對患者進行隨訪和管理,尤其對慢性病和術後患者,難以保證治療的連續性和一致性。三,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量難以保障。由於基層醫生的職業素質、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特別是公共衛生人員的缺少及設備的缺乏,導致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實施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難以發揮實際效果。 醫院痛點包括:一,院內數據互通及數據大集中。我國醫院受早期的HIS系統的限制,導致各科室之間形成信息孤島,難以全院貫通。二,患者分流。三甲醫院有大量普通病癥患者,人滿為患確未能發揮最大功效。三,醫療資源共享。由於醫療資源分布極度不均衡,受技術、設備水平的限制,中小醫院難以獲得高ARPU值的患者,難以承接需要院外康複治療的患者。 醫療保險痛點包括:一,支付費用高。缺乏合適的途徑與相應的時間對患者進行隨訪和管理,尤其對慢性病和術後患者,難以保證治療的連續性和一致性,導致反複住院。二,管理難度大。 商業保險公司痛點包括:一,保費傭金比例高。二,無法監測用戶的身體狀況,無法降低賠付成本。 醫療相關企業痛點包括(以藥企為例):一,特定藥物無法進行精確廣告投放和銷售。隨著患者的自我用藥意識的不斷增強,如何能夠精確定位藥品適用科室和醫生成為未來發展的難點;如何了解患者病情和需求、推送匹配藥品廣告是關鍵點。二,大病用藥療效無法獲得有效跟蹤。長期的用藥療效跟蹤能夠為藥企提供寶貴的科研數據,不斷改善藥品療效,提供利潤空間。 移動醫療未來的方向:第一,用戶沈澱是移動醫療的核心。雖然醫療資源是最為稀缺的資源,但卻是最難以進入的環節。在目前體制和政策下,移動醫療的發展重心不應僅僅放在醫療資源的拓展上,更應該放在用戶的積累和沈澱上。用戶沈澱是發展王道,其核心是抓住用戶痛點、理解用戶需求。 第二,盈利模式向多元化發展。由於體制和政策的限制,導致醫院在醫療領域中占據壟斷地位,醫生自由職業爭議不斷,企業的基本保險制度覆蓋率低等,國外的很多贏利模式無法開展。在目前現有政策下,移動醫療的收費對象可分為五類:患者/高危人群,商業保險公司,藥企,醫生、醫院。但後兩類實現的可能性較低。醫療是剛性需求,但醫療資源的短缺和分布的嚴重失衡卻是中國社會最嚴重的問題之一,並將在醫療和醫生教育體制改革成功之前長期存在。隨著我國人均收入的不斷增高、老齡化速度的不斷加快、慢性病群體數目的進一步擴張,以及目前我國整個醫療行業存在的多元化痛點和新醫改方向的確定,亟需引入移動互聯網進行改造,移動互聯網+醫療服務將成為未來發展的下一座金礦。 3、北京健康雲執委會副主任徐歡生:閉環和用戶思維是重中之重 現在做醫療健康產業形不成閉環,商業價值是很低的。北京市的領導一開始在考察產業發展的時候就發現一個問題,硬件的企業要把硬件、健康管理、醫生服務全部串起來,做服務的公司在早期迫不得已要自己做硬件,還要自己搭建雲,對於現在正在崛起的一些企業難度比較大,對於社會資源也是極大的浪費,北京市的領導從產業規劃的角度就規劃了北京健康雲。 北京健康雲是連接智能硬件、雲、健康服務這樣的系統,老百姓感覺到的是什麽?比如說減肥,過去是單純賣減肥藥,但我們會把體脂儀、運動手環、後臺的專家指導服務連貫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閉環。所以我們是三層架構,最底層是心電、血氧、血壓,手環等職能硬件設備;中間一層是雲平臺,把所有的數據統一在一個平臺內,把不同的設備、不同品牌的設備,全部在一個平臺內,用戶不管使用什麽硬件,數據都是可以打通的,各方面數據如血壓、體重等數據也是可以打通的,應用場景如高血壓病人,醫生可以知道是由於體重太大引發的高血壓還是年齡太大自然引起的血壓升高,我們的數據會開放出來,開發出更多的服務。有一個真實的例子,百度一個同事的大姨子,有一天血壓計量血壓180,後臺看到數據值班醫生告訴她立刻去醫院,去醫院住院住了2個禮拜,花了3萬塊,出院的時候半邊臉癱著,醫生告訴她晚來兩三個小時可能就沒命了,因為當時的情況是中風,180是三級高血壓,無論何種情況下都需要及時就醫,如果沒有後臺的指導,大部分人不知道180的血壓意味著什麽。把整個服務的鏈條串起來,才能實現服務的價值。 接下來我會重點講一講這樣的趨勢對於上市公司的估值會有什麽影響。很多人不一定用過智能血壓計,我用更常見的東西舉例:空調。格力現在的市值是1000億,利潤是100億,10倍的PE。小米現在估值300億美金,去年的利潤才30多個億,為什麽小米的估值這麽高? 過去的時候產品賣給用戶就沒有關系了,小米不一樣,手機賣給用戶時與用戶的溝通才剛剛開始,這是典型的互聯網概念。公司與用戶有溝通的渠道,就可以理解為公司的互聯網化是成功的,如果僅僅是賣產品,那麽估值始終是按照PE的估值。 最近有一個公司叫PICOOC,做體脂儀,估值1個億美金,騰訊和京東聯合投資,現在利潤為負,才賣了5萬臺,為什麽估值這麽高?因為投資人對它每個用戶的估值是2000美金,設備雖然只要400人民幣。 北京健康運在百度大會上發布了與361度合作的一款鞋。這雙鞋兩個典型的功能:第一幫助小孩子長身高,這是國家體育總局的一項研究成果,小孩的身高跟運動量沒關系但跟每天蹦的次數有關系;第二是小孩子的防丟,能夠精準地定位到小孩子。這就是把簡單的一雙鞋變成了用戶的概念。我們看361度的股票,當與百度合作的小道消息泄露的時候,361度的股價就漲了10個億港幣。資本市場對於健康和智能的概念十分看重,從一個賣鞋的公司轉換為非常時髦、與用戶有溝通的公司。 那麽A股市場有沒有好的機會?我們在幫助很多百度重要的客戶,北京健康運也將這些客戶納入進來,比如說藥業公司,有幾家上市公司開始接觸我們。這家公司過去賣藥是比較苦的,賣OTC藥,估值是很低的,北京健康雲幫助他們開始賣服務,比如說賣減肥藥,現在就賣整體的減肥服務,按照服務包來賣,服務包有三個模塊:智能設備、後臺專家服務、減肥藥。從藥變成了用戶+服務,通過智能設備維持與用戶的溝通。 再一個就是體檢機構,現在的體檢就是檢完之後醫生開一個報告,平時與醫生沒有交流,真正有價值的是把用戶的365天都管起來,我們現在幫助體檢機構根據病種分配不同的智能設備,把體檢醫生下午的閑置利用起來,客單價快速提升,通過把一年的健康服務都管起來,可能會賣到1000以上。 還有比如保險公司,過去一直是拉客戶進來收錢,但隨著老齡化的來臨,要開始往外付錢,我們設計條款的時候規定客戶不能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等,但是到了年齡大的時候,客戶很可能會有這些病,保險公司要花很多錢賠償費用。而現在的改變是,不是簡單地賣保險,有了病來找保險公司報銷,這樣成本是很高的,其實是希望病不嚴重時幫助控制病情,降低保費。保險公司跟我們聯系一般是續費或者快要過保的時候,是一種不愉快的經歷。我們需要制造一種愉快的經歷,我們會經常有專家對客戶的關懷,督促客戶註意健康管理。 我們結合政府的力量、百度這樣的大平臺以及九安、中衛萊康這些服務的公司,做一個大的平臺,服務於整個社會。 4、達晨創投北京總經理何士祥:看好互聯網醫療 VC對互聯網醫療的態度 (一)VC對互聯網是很看好的。從春雨醫生、丁香園獲得大筆資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互聯網行業當下正熱門,資金供需雙方火熱。需求方(創業方):大量的創業者出現,有從互聯網公司上市後出來自創業,也有從傳統行業(大型壟斷、難以有更多的上升空間國企、大型外企)中出來創業。互聯網運營與傳統產業經驗結合。投資方:首先,BAT本身股東、老板及高管,還有普通投資者都通過上市帶來大量財富資金,可以引發更大的投資浪潮,具有超額的基金供給。互聯網大佬、阿里巴巴馬雲、馬化騰和360周鴻祎,有大量的資金沈澱可以供應給創業團隊。其次,VC方也很看好。我們達成剛過了4個項目都是TMT方向,兩個互聯網硬件創業,一個機器人項目,一個電商項目。今年20個投資項目中的15個是TMT創業。整個供需兩端相瞭望。資金方面以外,服務,如雲服務、硬件方面都給創業提供了便利。 (二)另一個實戰的點,互聯網教育和醫療比較難做。 整個互聯網產業供需皆漲,供需兩端相望增長,融資規模大。但醫療產業是非常長的,很難被互聯網攻破的,因而需要打一場持久戰。容易顛覆的媒體是媒體,接著是零售,服務,金融,教育與醫療是最難的。教育是對人的專業知識的傳授。醫療產業是人命關天的事情。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營利模式展現,看見曙光,但路很長;競爭會更激烈,更多的大型融資會陸續出現,還有一陣融資浪潮。 (三)項目融資方面。VC投資方對各輪融資的看法。在創業初期(A、B、C輪)不要引入BAT巨頭的資金,首先這些巨頭進入之後會建立團隊進行研發,很容易超過你;其次,如果做不過,就收購你,收購之後的融資中會有很多苛刻的競業限制條款,限制後期融資。早期盡量引入財務投資者的資金,這樣的投資方沒有能力去做你的事情,因而對於產品基本沒有自己的意願;會持續跟進資金。當你比較有實力,或者遇到強競爭對手可以引進BAT資金,會獲得很多的支持。最好不要站隊,入股比例不要過高,依然可以獲得很多資源;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是阿里巴巴投的美團、騰訊入股的大眾點評。先引入財務公司資金,然後再引入戰略合作人——醫療行業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投資資金主要為自己的布局負責;而財務公司則主要根據前瞻性和盈利性。上市公司對新的盈利模式不具有試險性,很難顛覆自己的模式,業績,股市要求,習慣思維被鎖定。 5、HIT專家趙新遠:從關鍵詞看美國互聯網發展 (一)互聯網與醫療結合成為ehealth。互聯網已經滲透(如果不說顛覆)到醫療行業,支持醫療行業的activity,幫助解決醫療行業的現存問題。 (二)美國面臨醫療的三大問題:醫療費用高企不下,醫療質量差,醫療的差異化和不公平——不同人群種族之間,患病率、治療效果、死亡率存在很大差異。 (三)互聯網給改善這些提供了可能: 超高效醫療、超高效健康; 個性化醫療,個性化健康方興未艾 互聯在4P醫學中大有發展空間。4P:個性醫療personality、參與醫療paticipate、預防醫療prevent、預測醫療predict) 互聯網產物: 醫療P2P;Epatient。中國的患者:最好的患者;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而美國51%的慢病患者會自己在網上找健康信息尋找醫生。 (四)一家調查公司調查成果給的啟示 47%的人自己或身邊的人表示從互聯網獲得對健康的幫助。女士(64%)對醫療更敏感,而男士(57%)則有更大惰性和不敏感性——雌性荷爾蒙經濟。美國人群對互聯網依賴的影響因素:年齡(青壯年用互聯網醫療多)、種族(白人使用互聯網醫療最多)、學歷(大學學歷使用最多),年收入中等的人對互聯網醫療更依賴。 (五)病患門戶Patient Portal:共享健康醫療數據 醫療碎片化,專科分化太細。信息不共享,不同醫院病歷不共享。美國政府拿出很多資金建立電子病歷解決不了以上問題。現在,以病患門戶Patient Portal的形式,希望可以解決數據的交換和互操作。在上面看見患者基本信息,病歷、檢查、過敏、用藥史等的清單。提高醫療質量,減少醫療費用。 (六)Peer-to-Peer health,同儕醫療。 同類共享的平臺。互聯網為醫療提供了平臺和便利。病人之間,分享心得體驗,效果很好。美國成年人用66%的往時間是搜索健康信息。醫生之間,不同科室之間醫生切磋,降低誤診了(美國現在40%以上誤診率)。因為科室細分化,醫生的知識深度可以廣度不行。Sermo,醫生之間的facebook,27萬醫生用戶,醫生可以從上面獲取知識。 (七)Telemedicine & Telehealth 遠程醫療,遠程健康,遠程患教。可以解決農村醫生匱乏的情況。一方面,GP全科醫生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另一方面,醫生也不願意去往農村。Telehealth比Telemedicine多了醫生和患者的教育。關註公共健康和醫療的行政管理。美國的遠程醫療可以追溯到1927年,之前一直沒有大的發展,這三兩年發展卻很快。美國的醫療支出在1990年7400萬美元,2000年大約1.5萬億美元, 2010年2.6萬億,20年時間,大約增長了2.6倍,占GDP的17.9%。現在美國的醫療費用支出已經當達到GDP的18.5%。中國5.57%,按增速12.6%,十年後可以達到,18.5%。對於美國財政這樣的支出難承其重,中國也是。美國為解決三大問題大刀闊斧,降低醫療費用,提高醫療質量,降低醫療不公平;費用控制倒逼遠程醫療開始被關註。解決醫生執照跨州問題和遠程醫療保險報銷問題。 (八)Healthcare Privacy & security醫療數據隱私和信息安全 HIPAA。醫療私密法律。創業者和投資人都需關註。 6、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先顛著” 《顛覆醫療》:一本為互聯網醫療入門者打開大門的好書。 中國醫療問題。(1)醫患糾紛,(2)虛假醫療廣告。從漸凍人、冰桶挑戰網址進去可以看到不少虛假廣告,有的能致人生命。且政府在這方面措施軟弱,(3)三長一短:排隊長、取藥長,等號長,問診斷(4)醫生合法收入微薄,導致轉業。 mHealth:去年開始,很多投資者都蜂擁而入投了很多mhealth的企業。美國FDA局長發言: FDA管兩件事:一,凡是可能給患者帶來風險的,二,轉到移動端的東西和原先的一模一樣functionality一致。三件事不管:一,醫患交流。如醫患預約。二,醫學的計算,如BMI。三,提醒。如,吃藥時間不管。 美國、中國都這樣:互聯網醫療企業不停挑戰政府管制的底線。企業做,看政府什麽時候喊停。在美國開會,上午大家討論技術,都非常熱鬧。比如,什麽口腔植入speaker,耳洞植入聽筒;就不用打手機了,腦洞大開。一到下午FDA一來,發揮cooler角色作用,會場立馬冷靜了。在美國可以看到半年後的中國情況,醫療app的熱潮減退。醫療硬件起來,比如可穿戴設備。 中國情況:(1)軟不下,缺乏忠誠的合作者。(2)硬不起,做軟件的去做軟件,做不動。(3)不付費,app的使用基本不付費,慢病管理軟件收費不易,提供不了有效建議,且中國政府不可能為這種醫療服務付費(美國政府可能,只要你能證明有效)。(4)移不動。先講醫療中移得動的:網上掛號、醫生端的functionality的遷移,用移動端看病歷,connection正常的遠程反饋,藥店,有效的醫療信息、教育。 但互聯網醫療要做需要兩個前提要保證: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No-harm,你可以有技術、經驗上的缺陷,但你不能傷害他。所謂醫患互動難以移動,是因為患者情況不確定。普通感冒可能不只是感冒,而是白血病之類的。醫療是所有人需要但誰到不想要。僅靠單純的問診可以解決。癥狀-體征-輔助檢查三位一體,癥狀可通過問診得出,體征可以通過觀察得出,比如感冒聽一聽咳嗽,腳痛走兩步等,輔助檢查則有驗血、拍片等。雖然也可能出現誤診,但這些檢查也算盡力了。對於在線醫療,無論是基於pc的還是基於移動設備的,都有較為嚴格的政府規定,如衛生部66號文對遠程醫療就有相應嚴格的要求。網上的醫患互動甚至不能被稱為問診,最多是咨詢。 Bigdata:人體基因數據是醫療大數據的首項。我們可以根據個人基因及用藥反饋進行用藥,篩查減少殘障嬰兒的出生率。但通過基因診斷,目前還是困難的。因為目前基因、突變、片段缺失和病癥的對應性還不知道,無法根據基因情況進行病因診斷。其次也因為診斷需要大規模數據做支持,如果數據庫不夠大,很可能各家公司基於自己不同的數據庫給出的結果是不同的。很多大數據不算臨床有用數據。如運動量數據,Google的流感預測(假陽性數據太多)。疾病預防中心的數據雖有延遲,但基本準確。電子檔案,結構化的高質量數據,但一般拿不到這些數據。NHS就給我們看了英國的電子檔案。英國公開數據基於三個原則:Openness、integrete、honest,因而開放數據給工業界、保險公司、藥企、研究機構使用。基於這一點,很可能mhealth的bigdata這一領域未來領軍的會是英國的NHS,美國很可能做不到這一點很註重privacy。美國左的厲害,而英國更加flexible;法國,信息較少,可能浪漫性比較大,限制少適於創業。Bigdata中我們需要的是的meaningful data,有意義的數據。李天天認為meaningful data是可以用較低成本持續獲取,並能夠進行分析和解釋的高質量結構化數據。可以幫助臨床決策,提高效率、產出和醫療質量和病人安全。有意義的比如測血糖的儀器等。 7、春雨醫生聯合創始人畢磊:醫療盈余 春雨成立到現在3年,產品在11年底上線,春雨做到現在我們也不認為已經摸索出了行業的發展方向。為什麽做春雨這家企業?我們在做春雨之前看了中國醫療的整個大環境,互聯網醫療化大概有兩個方向:商業化為導向的服務,也就是醫院或藥企給錢就幫忙導入用戶,不管這個醫院或者藥品是不是用戶所需求的,在PC時代比較普遍;另一種是,醫生為導向,有報道說中國人收入的80%花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月,這些人是真正高ARPU值的人,所以中國人所有的醫療服務都集中在這個階段,但大多數人沒有這麽嚴重的病,需要健康管理服務,這些低ARPU值的人需求沒有人滿足。這些人在移動互聯網中都是絕大多數人群,都是傳統醫療服務不關心的人群。 有人問我們為什麽醫生會有時間去院外服務?所以我們就在做醫療的盈余,在討論中國的醫療資源有沒有為這些服務的? 春雨醫生是國內第一家M-health公司,我們認為health是健康的概念,我們要運用移動互聯網的手段改變中國人的健康,而不是去治病。中國的醫院大多是三甲、二甲綜合醫院,生病進醫院,治好了出醫院,大家覺得醫院就應該把病人治愈。但我們看國外的醫療體系,生病了找全科醫生,然後轉到專科醫生,然後轉到CT檢查診所,然後轉回相應的診所。國外是一個個診所串聯成的醫療體系。未來中國也應該是這樣,我們要做未來中國醫療中一個初期的服務,通過我的健康平臺,需求可能轉化為進階的需求,然後把需求分發給別的企業,由別的機構完成其他環節,我們不認為目前移動醫療能達到治病的程度。 我們現在有3000萬用戶,5萬的醫生。這5萬名醫生全部經過實名審核,目前日活80萬,每天提問量5萬。 春雨的服務是患者通過圖文、語音方式提問,醫生以同樣方式交互。以快速回答的形式幫助患者問診,現在我們醫生首次響應時間是3分鐘。我們的醫生都來自二甲、三甲醫院。 我們的服務模式是,用戶提問後機器進行科室的分診,特定科室的醫生進行搶答,問題只有用戶才可以取消。在回答之後用戶如果覺得醫生不錯,我們提供進一步交流的方式,這樣用戶再次提問時可選擇定向推送給這位醫生。 移動互聯網創造了一個新的時代,首先是如何調動醫生的時間,我們做的是眾包的分發需求,用戶提問之後我們不算是分發給一個醫生,而是推送給一個科室,我們春雨沒有一個自己的醫生,而從來沒有一個醫生在我們的平臺上對問題進行解答的。比如我們一個科室里有5000個醫生,那麽這個問題推送出去5000個醫生都可以收到問題。 另外我們采取多維的快速匹配,是我們這麽多年來一直在打造的一套體系。我們之所以承諾7*24小時都在半小時內響應問題,考慮到問題可能在淩晨2點,問題可能很複雜,有的問題醫生不願意回答,我們就需要根據相應的需求快速匹配到相應的醫生,如果第一時間匹配不到的話就需要進行人工的幹預,這樣才能保證半小時內對用戶問題進行解答。 然後是認知盈余的調用。醫生很忙,問診時間也就幾分鐘,但醫生只是在出診時很忙,並不是每天都出診,一整天都出診,醫生的盈余時間在傳統PC時代獲取成本是很大的,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可以把醫生的盈余時間集中在一起,形成醫生的支持體量,用這些體量解答用戶的需求。 最後是實時的醫患交互。很多用戶沒有去醫院看過病,不能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癥狀,我們需要有一個醫生和用戶實時交流的渠道,才能讓醫生不斷追問用戶,清楚了解癥狀。 通過四種方式我們提供了春雨的服務體系。完全不是基於PC端,移動端和PC端是兩個概念。 然後就是醫生積極性的調用問題,醫生為什麽願意來春雨的平臺掙著些錢。舉個例子,如果你在北京一家三甲醫院值夜班,接待一個病人,一個病人帶來的收入是1塊錢,一個病人聊10來分鐘,收入是很低的。春雨可以為醫生提供陽光透明的收入,在國外平均見到醫生是在需求提出後27天,那麽快速響應本身就是價值的體現,通過有價值的服務獲得陽光的收入將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 另外就是醫療能力的利用,中國的醫生比如說主治醫生,獲得的機會很少,主治拿著微薄的收入做著一些基礎性工作,他們在網上能夠快速地解決人們這些輕問診的需求,醫療知識得到更好的使用。 第三是個人品牌的塑造。比如我們在廣州的一位醫生,他的一次定向提問收費達到100塊錢,每天限制自己只接10個定向提問。這位醫生態度非常好,十分認真,大家在現實中很那得到這樣的服務。我們希望更多的醫生能夠在我們的平臺獲得用戶的認可。 最後是醫患關系的改善,醫療糾紛。中國首診的誤診率據說是30%,但其實會是更高的數字,醫療並不是看一次病就知道怎麽治,需要多方會診。真正的醫療糾紛可能發生在“療”這個階段,在“療”之前對自己的癥狀完全無感知,去醫院之前不知道自己要花多少錢,對醫生的建議沒有話語權,所以當自己在“療”的過程中沒有治好,就會對之前整個過程產生一種憤怒。解決醫療糾紛就是要在“療”之間要有更多的醫患溝通,與醫生進行交互,商討什麽治療方式最適合用戶。 醫患關系如何構建,中國現在醫患關系僅限於醫生給治病,然後除非是慢性病需要複診否則醫患就沒什麽聯系了。春雨想要創造“我的醫生”這樣的概念,浙江正在實施新的醫療改革,就是家庭醫生,每個月10塊錢,政府負擔一部分,對接家庭醫生之後可以優先轉診,保證家庭醫生提供一定量的服務,醫保報銷比例下浮300塊錢。我們希望大家通過春雨能夠獲得家庭醫生的服務。我們雖然提供專科醫生的服務,但用戶可以獲得類似全科問診的服務。我們推出年包的服務,一年內隨時可以向醫生提問。 在此基礎上我們想做“我的病人管理”。讓醫生時時刻刻關註你,通過身體的數據、通過醫患溝通,讓醫生指導用戶的健康管理。 用戶需要怎樣的醫療服務:我們以用戶為導向,從流量變現轉化為用戶運營,當一個人下載了我的APP,我只需要對他進行服務,什麽時候服務滿意了就實現了轉化。然後是創建用戶為導向的產品使用場景,用戶的需求很多時候是不確定的,用戶提出需求,醫生回複一些建議,用戶使用建議之後給醫生反饋,在我們春雨我們會創造一些使用場景,比如說BMI、高血壓、心血管等場景,用戶根據場景去咨詢使用相應的產品。第三讓商品售賣成為商業服務的一個環節而不是終點,真正的服務體系才是用戶想要的,而不是僅僅去賣一個藥,用戶可能還需要營養品、咨詢建議等等服務,用戶想要的是結果,我們要根據結果構建一整套服務。 我們春雨現在沒有商業模式,我們現在以燒錢為主。我們需要獲取大量的用戶、獲取大量的醫生,成本很高,獲取用戶沈澱之後再進行商業模式的考慮。我們的想法是:第一是基於數據分析的定向推送,春雨上用戶會告訴我們需求是什麽,痛點是什麽,我們可以為廣告主提供非常有價值的推送服務;第二是保險,保險的一個重要業務是團險,個人售賣可能出現道德風險的問題,春雨聚集的不是病人,而是有健康需求的人,所以我們可以指定對應的PHR,給每個人制定一個健康檔案,健康檔案與保險公司關聯,幫助保險公司制定保費;第三是企業,通過健康管理的方式管理客戶通過服務讓客戶產生粘性,理解客戶的進階需求;第四是藥品,現在處方藥的開放售賣正在推進,藥品的線上售賣關鍵是讓用戶有需求,春雨最大的價值就是用戶有許多需求,把線上的流量推送到線下。最後是硬件,如果能夠提供實時的數據采集,醫生就知道用戶處於什麽樣的狀態,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還是差的方向發展,如果是差的方向發展就可以及時進行幹預,這種模式就比單純的數據采集要好得多。 8、杏樹林創始人張遇升:讓行醫更輕松 醫生的工作本質是信息的獲取和處理,核心是四個方面:收集數據,所有的臨床診斷、化驗;制定方案,根據臨床經驗制定方案;實施方案;最後,進行隨訪並獲得隨訪結果。每一個步驟有很多數據處理的過程。過程當中就會出現一些需求,中國的醫生比較累比較忙,工作效率極其低下。其中有一些什麽樣的需求呢?比如說如何快速地收集一大堆病人的資料,怎麽樣隨時隨地地看這些資料,怎麽樣方便地隨訪這些病人,遇到疑難雜癥怎樣方便地找到參考的信息。杏樹林試圖去解決這些問題。 我們的產品叫病歷夾,最初出來的時候是想幫助醫生收集自己感興趣的數據。病歷夾最主要的特點是圖片提取成文字,我們開發了雲端的引擎,我們在24小時內的識別率基本達到100%,所有的病理的檢查、病案的記錄,手寫的還不行,打印的都可以在24小時內自動識別。同時有一個醫學訓練的語音引擎可以進行語音輸入。 收集完病歷數據之後幹什麽?我們可以幫助醫生統計分析這些數據,幫助在醫生之間討論這些病歷,也可以去隨訪這些病人,這些都是自動完成,比如說隨訪,可以通過微信、短信去預約隨訪。同時,雲端也是同步的,手機上拍完之後再電腦上也可以操作了。我們的網站上有很多醫生應用的例子制作成視頻,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還有一方面比較重要的是用戶數據的安全和隱私,我們是很慎重的,中國目前沒有專業的標準,所以我們按照美國的HIPAA做了認證。 我們為什麽想到要做病歷夾。其實是來自協和的一個故事,協和之前有一位老教授張孝騫,是一位內科學的大師,行醫60年。他一直有一個習慣,每看一個病人都會用一個小本記錄下來,所有的問題都會記錄下來,後來去世之後發現有一個書架的小本記錄了張教授的思考以及對病人的一些想法,但他去世之後沒有人能用得著了。我們發現很多病人有記錄病人情況的一些需求,有人拿excel表或者拿相機去拍,但是很難整理,所以我們就想做一個東西幫他們去整理,最後利用這些數據,將來匯集起來還能幫助更多的醫生。 這個東西未來會是一個什麽樣子呢?第一,協和三寶是不是能服務全中國的醫生,協和有三寶:病案科、圖書館、老教授,協和的醫療質量很高,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資源就是病案室,從建院開始的病案都做了很好的歸類整理和索引,遇到疑難病歷可以查找到類似的病歷幫助診斷,但這個東西只給協和的醫生用,我們在想如果創造一個巨大的雲端的病歷庫供全國的醫生使用,是不是有這個可能性。第二,有沒有個人病案管理的軟件,更好地管理病案,更好地服務患者;第三,對於患者來說,能否得到個性化的、標準的疾病管理? 我們除了病歷夾還有兩個產品,一個是醫口袋,一個是醫學文獻,都是幫助醫生獲取專業信息的工具。我們的目標是讓行醫更輕松,幫助醫生更好地工作,提升醫生的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務病人。 9、掌上藥店業務負責人Daniel:掌上藥店O2O進展 移動互聯網對醫藥零售已經產生了很大影響,我們認為有六個方面:去流通環節化;在線流量入口為王,消費者現在購藥的習慣還在線下,我們希望轉化到線上;加速藥店洗牌,中國不需要現在這樣42萬家零售藥店;後臺費用效率最優化,品牌方與藥店在溝通時,希望藥店有償幫助推廣一些產品,之前分付費都無法做到量價掛鉤,現在我們希望把促銷活動能夠覆蓋的人群多樣化,提升轉化率;O2O CRM大數據崛起,線上的服務本身積累許多數據。 醫藥B2C和O2O到底有什麽區別?它們一定是以後醫藥當中的兩個流派,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比較: ![]() 未來5-7年之內,O2O將會成為主要的模式,我們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的方式幫助每一家門店在網上開一家商戶。 目前國內有四大流派在做O2O。第一,網上藥店發展O2O,比如說金象藥房;第二,商業發展公司,比如九州通;第三,純移動互聯網介入,比如掌上藥店;第四是BATJ,他們本身就有零售基因。 我們也會去解讀美國公司的發展歷程。比如一家叫Walgreens,在引進移動端,實現O2O之後,和客戶接觸的時間增長了6倍。美國CVS的統計顯示,移動端瀏覽過店鋪之後,32%以上會轉化為訂單。 對於掌上藥店來說,我們現在還沒有實體,目前還是在靠online和mobile兩部分。掌上藥店下載量超過3500萬,占據藥品類App下載量的70%以上,我們現在還沒有做交易,我們第一是導購媒體,現在藥店分布密集,競爭激烈,我們通過線上的店鋪為藥店進行導客。接下來三年當中,我們要做O2O藥品交易,我們會選擇試點城市、試點診所,可能會涉及支付、實體藥店的合作、送貨等等,我們基於搜集的數據為藥店提供增值服務。 目前掌上藥店Online和mobile是自己在做,線下在與其他商家合作,包括華氏、益豐、海王星辰等等,我們現在有大約3萬家試營藥店。兩年內我們希望突破10萬家。我們會在合作的藥店貼掌上藥店的海報,讓消費者享受到更多服務。我們為實體藥店實現3個價值,媒體價值,會員價值,經營價值。媒體價值和會員價值的體現主要通過店鋪的裝修、商品上架SKU、貼海報以及藥店排名來實現,每天每店收取5塊錢。經營價值實現的方式是:藥店如果要進行促銷優惠,形式是優惠券或者會員卡,這種形式是很死的,消費者在買藥的時候根本想不起自己有優惠券、會員卡,掌上藥店專門開設一個藥方的營銷專區,所有藥店的促銷優惠信息展現出來,在上海華氏給我們的反饋是每天會有2、3個人拿著手機優惠券過來消費。專區的費用現在是每店每月2萬塊。 我們是連接B端和C端的平臺,我們也在為藥企提供服務,主要是:新媒體,品牌方希望通過掌上藥店接觸到目標客戶;電子券,藥店和品牌方都願意接觸,我們幫助做到店購買和品牌管理;CRM,我們基於數據告訴藥店如何進行客戶忠誠度的管理。 10、紫色醫療創始人盧傑移動醫療還有哪些機會? 健康行業,產業鏈的各環節,涉及的角色去分析。醫生、科研機構、藥企、保險公司、可穿戴設備廠商,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母嬰,健身、減肥、養生人群等。 健康和醫療是有區別的。健康是以預防疾病為需求的,而醫療是治愈疾病、醫療服務為訴求的;涉及的主要是醫生和病人,是剛需。健康事業則可以設計減肥導師、健身教練的,是軟需;有些健康服務還是反人類的,如健身節食;但也有預防性服務需求也是比較大的,如打疫苗。醫療服務設計三步驟診斷、治療、隨診。隨診國內做的最不好。 以美國為例。看看成熟案例:健康可穿戴設備,醫療檢測可穿戴,Health tap: 健康咨詢入口;Zocdoc: 導診入口,醫療上的大眾點評;Welldoc:糖尿病慢病管理;Doximity:醫生社區;Epocrate:醫生工具。 行業還有那些機會?有的細分方向已經有相對成熟的企業獲得大額融資,行業已經有“巨頭”存在,是不是已經沒有機會了呢?可能還有些方向可以做: 垂直細分領域:市場化程度相對比較的科室:美容整形、齒科等O2O閉環;各種慢性病管理:高血壓、糖尿病;依靠專業服務留住客戶;各種患患社區:PC端甜蜜家園、肝膽相照;移動端的產品的社交元素的進入還是機會。遠程醫療:遠程醫療、遠程會診:現在主要是病理科、圖像學基礎診斷為基礎的遠程會診。其他病科,也認為是有機會的。HIS系統的移動化、外延化:HIS系統已經較成熟,但外延化由於公立醫院把持,還沒有外延。但已經有缺口打開,比如掛號系統。深入醫院是有可能而向醫院供應HIS系統的廠商或許會抓住互聯網廠商,打造區域化、全國化系統也是可能的。基於大量有效醫療數據的雲計算、大數據分析、PBM管理:結構化的大數據的有效醫療數據是很有用的。單純的計步器、心率檢測器提供的無結構數據是無意義的、醫生無法利用。 未來減肥師可不可以利用計步器提供的數據進行健康服務,這是另一個命題。但對醫生來說,醫療數據是複雜的結構的,僅依靠簡單的數據是不能進行診斷的。 垂直細分。醫療領域一定要專業,做了細分領域就一定要專業。舉幾個例子,以大眾點評模式為基礎打通閉環,往往是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會實現商業化。中國沒有Zocdoc,會有齒科、整形、皮膚美容、康複的大眾點評。患患社區實際上比較重運營的產品,關鍵是提高用戶的活躍度,所以互聯網的團隊很重要,未來患患社區的活躍度、粘性起來了,未來可能的商業模式是電商的導購、藥企患教。慢性病管理,依然占據一席之地,如果在微信或百度上做輕應用或者自己做APP,應該是要足夠細分,甚至就是做一種病:糖尿病。一定要足夠專業。在很大一部分慢性病中,未來移動端的產品軟硬結合是一種趨勢,可能患者的獲取、患者的粘性都會大大提升。對於糖尿病患者,測血糖是必須的,記錄血糖不是必需的,如果測血糖的同時記錄血糖,整個過程患者留下數據的頻次和意願就會大大提高。 紫色醫療是去年年底成立的,去年12月底出了第一款產品,我們是做皮膚領域的遠程醫療。為什麽選皮膚科?為什麽定位成遠程醫療?首先皮膚領域有一個特點,皮膚科醫生基本上是問信息和看皮膚,很少有上手摸的,做檢查的情況也很少,診斷和治療主要依靠皮診的形態學。患者遠程將照片傳給醫生,皮膚科大夫70%-80%可以進行診斷和指導治療,可以完全脫離醫院的體系。第三個隨診環節,拿到藥物之後才是隨診,能不能拿到藥物呢?皮膚病的藥品70%-80%的藥品為外用和口服藥品,患者很容易買到藥品,隨診也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完成了。整個過程就在家里完成了。 其實在美國遠程皮膚科的診療已經研究了10余年的時間,作為一個醫療服務把患者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怎樣都不過分,我們查詢了大量的文獻,美國的一個專門的組織叫遠程皮膚病分會,常年做很多研究,比較了許多皮膚病線上線下診療的效果,發現是相當的。在學術上,遠程皮膚病治療是可行的,只不過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 我們的品牌叫紫色醫療,面向醫生。我們的APP產品面向病人,叫我的醫生。用戶進來以後通過平臺向醫生提問,醫生會給出一些建議,我們定義的是建議而不是就醫。醫生的建議會比較具體,會告訴病人是什麽病、怎麽用藥,我們和網上藥店有合作,可以在線買到藥品。 我們目前已經把皮膚病整個服務的體系跑通,也就是遠程醫療實現了。當然我們也強烈建議遠程醫療要相當謹慎,皮膚病非常特殊,而且也不是所有的皮膚病都適合做遠程醫療。怎麽保證醫療服務的質量?首先醫生的水平要高,同時醫生要遵循規範,什麽情況可以具體建議,什麽情況應該規避。 最後一個異想天開的事情,怎麽用互聯網思維開一家診所,做實體店,去年已經炒得沸沸揚揚,有兩個主要的代表:黃太吉和雕爺牛腩。炒作成分居多,但仔細研究思路和模式還是有值得借鑒的,互聯網思維以用戶體驗為第一位,雕爺牛腩開發了一款產品叫河貍家,是美甲師的上門服務,美甲師在線與客戶溝通,自由定價,可以由美甲師上門服務也可以到河貍家的實體店服務。最核心的就是怎麽讓用戶最爽,診所也是這樣,現在診所的口碑是極差的,這給了我們做診所一個機會,首先一定要給患者的體驗好,比如能不能充分利用線上的優勢:在線問診、藥品送到家。同樣的,醫生的服務環節,醫生一些情況下可以在家里服務,要對醫生進行評價,讓醫生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這樣的診所可能塑造出一些非常牛的醫生,平時在三甲醫院里就是個主治醫生,但是專業素養很高,在你的平臺上就可能變成非常好的醫生。所有的服務都要圍繞用戶來做,用互聯網思維來做。(本文作者供職於方正中小盤) |
本帖最後由 Billy 於 2014-10-9 14:52 編輯 物流行業深度報告:互聯網和供應鏈催生物流網絡爆發 作者:瞿永忠、劉攀、王滔 投資概要: 互聯網技術發展推動供應鏈一體化融合:信息流、現金流、物流一直被認為是現代商務中的三個最重要的流程,而物流被公認為三個環節中發展最為薄弱的環節,其發展尤為迫切。供應鏈一體化的融合是物流發展的趨勢,互聯網技術發展將加快B-B和B-C供應鏈的大融合。 供應鏈一體化發展確定物流網絡化形態:縱觀第三方物流產業的發展,是圍繞生產制造領域的供應鏈重構及成品流通領域的供應鏈重構而不斷變化的。供應鏈的變化是第三方物流產業變革的驅動和主導力量。 需求驅動,物流網絡化大勢所趨:我國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對物流產生巨大需求,下一步的發展,物流網絡能力至關重要。去年5月,馬雲宣布打造世界級物流中心中國智能物流網(CSN),至少將投入數百億進入“地網”建設,引領現代倉儲物流發展。從消費端和生產端來看,我國目前的物流網絡格局已基本確定。 物流網絡具有成長價值:整體上在中國物流業“四化”建設過程中,物流網絡最具有成長價值。“物流網絡”長線投資組合為:1、普洛斯進入戰略變革的中儲股份(600787),2、消費渠道供應鏈整合平臺發展的怡亞通(002183);3、鐵路特種箱發展代表(並且唯一)鐵龍物流(600125),4、跨境電商物流發展代表和地面物流網絡代。 ![]() 一、互聯網下的供應鏈一體化,促進物流需求升級 (一)、供應鏈一體化的融合是大勢所趨,電商發展成催化劑 ![]() 信息流、現金流、物流一直被認為是電子商務中的三個最重要的流程,而物流環節又被公認為三個環節中發展最為薄弱的環節(與國內整體物流體系的落後有關)。我們認為現代物流環節需要得到包括電子采購、定單處理、充分的供應鏈可見性、虛擬庫存管理以及必不可少的集成技術,能夠實質性的增加服務水平的多方面服務能力,而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核心業務是物流業務(倉儲,運輸,配送等基礎環節)的運作,對供應鏈整體解決方案的操作能力還差很多,很難整合所有的資源去處理供應鏈上所有的物流項目,而這些集成服務則可以在電商(平臺)產業鏈中充分實施。參考國外物流發展路徑,供應鏈一體化的融合(即4PL)是物流發展的趨勢。 ![]() 一條一體化的供應鏈至少包含三個方面的特征:1、柔性化:以顧客為中心,準確把握需求變化、以最小成本和最短時間完成對需求的快速反應;2、深度分工:產業鏈各環節企業專註於核心業務,外包非核心業務;3、高效協同:各企業緊密合作、共擔風險、共享利益。 而實施供應鏈一體化至少需要三個必備條件:1、對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工作流程、實物流程、信息流程和資金流程有完整詳細的規劃;2、供應鏈背後有現代信息技術支持;3、利用現代物流技術降低運輸、倉儲、配送的成本和時間。 ![]() 跟傳統的供應鏈相比較,電子商務的供應鏈對速度和種類要求更高,需要針對顧客的個性化柔性化的需求進行精準的服務,這需要整條供應鏈同步規劃與執行,因此,供應鏈的協調整合成為必須,而供應鏈的價值更加體現在無形的業務知識和信息上。 ![]() 1、B-B的電商的融合核心在供應鏈整合 我們認為強大的電商將引領上遊生產計劃-下遊銷售對接,這種對接趨勢是上遊制造業外包供應鏈管理Supply-Chain,只專註於生產Manufacturing,ProductionChain(R&D)。物流外包上升到供應鏈外包是一個巨大的飛躍,體現了電商的強大競爭力和整合能力,海量數據支持和跨平臺、跨公司的對接成為可能。 2、B-C的電商融合的核心在多樣化產品-銷售鏈整合在一個物流平臺 B-C商業模式整合已經成為現實,但是物流執行平臺的建設是拖後腿的瓶頸。多樣產品的銷售供應鏈的整合有很大的技術難題,如供貨周期、庫存周期、配送時效、物流操作要求等,這樣的物流中心難度很大。因此必須多樣化產品-銷售鏈整合在一個物流平臺,這樣的平臺也正是B2C電商融合的核心所在。 ![]() (二)、智能物流技術的發展為供應鏈整合奠定基礎 智能物流是以物聯網廣泛應用為基礎,利用先進的信息采集、信息傳遞、信息處理和信息管理技術,通過信息集成、技術集成和物流業務管理系統的集成,實現物流全過程優化以及資源優化,完成包括運輸、倉儲、配送、包裝、裝卸等多項物流活動,並使各項物流活動優化、高效運行,為供方提供最大化利潤,為需方提供最佳服務,同時消耗最少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最大限度保護好生態環境的整體智能社會物流管理體系。 ![]() 物聯網技術物流體系中的主要應用: 一是產品的智能可追溯網絡系統,產品追溯體系發揮著貨物追蹤、識別、查詢、信息采集與管理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二是物流過程的可視化智能管理網絡系統,這是基於GPS衛星導航定位技術、RFID技術、傳感技術等多種技術,在物流過程中實時實現車輛定位、運輸物品監控、在線調度與配送可視化與管理的系統。目前,初級的應用比較普遍。 三是智能化的物流配送中心,這是基於傳感、RFID、聲、光、機、電、移動計算等各項先進技術,建立的全自動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借助配送中心智能控制、自動化操作的網絡,可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全面協同。目前一些先進的自動化物流中心,基本實現了機器人隊碼垛,無人搬運車搬運物料,分揀線上開展自動分揀,計算機控制堆垛機自動完成出入庫,整個物流作業與生產制造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與網絡化系統。四是企業的智慧供應鏈,這是物聯網與物流體系結合最完美的階段,目前仍然還在實 現進程當中。 1、供應鏈管理促使RFID技術廣泛應用 通過在供應鏈全過程中使用RFID技術,從商品的生產完成到零售商再到最終用戶,商品在整個供應鏈上的分布情況以及商品本身的信息,都完全可以實時、準確地反映在企業的信息系統中,大大增加了企業供應鏈的可視性,使得企業的整個供應鏈和物流管理過程都將變成一個完全透明的體系。快速、實時、準確的信息使得企業乃至整個供應鏈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對複雜多變的市場做出快速的反應,提高供應鏈對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國家的一系列促進政策措施成為國內RFID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來源,在各RFID示範工程推動下智能電網、智能交通、金融服務、物流倉儲、醫療健康、食品安全等RFID相關重點應用項目數量明顯增加,範圍迅速擴大;商品防偽、資產管理、工業管理等企業市場需求開始升溫,RFID產業市場規模迅速增長,技術應用全面加快,產業鏈快速發展壯大。 隨著我國政府在不同應用領域的積極推動,加上技術進步和生產工藝的提升,導致標簽成本不斷下降,RFID應用領域將不斷拓展,應用需求更加廣泛、規模化應用層出不窮。未來智能倉儲,智能配送和分撥中心都將成為RFID持續爆發的應用。 ![]() 2、大數據處理技術提升供應鏈一體化能力 由於互聯網的發展和大數據的產生,世界進入了一個大數據時代,其主要的驅動力有: 一、經濟的發展和收入的增長使得人們的個性化需求凸顯,企業要高效地滿足這些需求需要大數據的支持; 二、互聯網的發展使海量數據的獲得成為可能,網絡的特點又使得大數據可以得到高速而廣泛的傳播。 三、互聯網的數據生成是以用戶為源頭,其特征為多源頭、低成本、更及時。而且相對於傳統的零售數據更易獲得。網站內的搜索、收藏、購買行為,以及購買的商品間的關聯性都會被及時記錄與存儲。 四、人工智能、信息系統和決策科學促進了大數據的分析方法的發展,數據挖掘、模型開發、決策支持等各項應用得到發展。“智能物流”的關健是智能化,而智能化的關健是大數據。 阿里巴巴智能物流的優勢就是數據采集平臺的優勢,即由淘寶、阿里巴巴、天貓、阿里金融+支付寶等提供龐大數據的支持。大數據的應用過程大致可分為數據的產生、數據的傳播、數據的分類和存儲、數據的獲取和數據的利用(包括數據挖掘、規律發現、模型建立、決策支持等)。數據是零散和原始的,組織後成為信息,再整合和呈現就成為知識,如果可以升華就得到大的智慧,在這過程中,數據資產化將成為未來的大趨勢,未來物流企業的數據資源將成為最重要的財富。對於供應鏈而言,多樣產品的銷售供應鏈的整合有很大的技術難題,如供貨周期、庫存周期、配送時效、物流操作要求等,這樣的物流中心難度很大,大數據平臺建設將驅動整體銷售供應鏈整合。中國的還有的現實問題跨區域物流配送、城鄉差異等,政府的管制是一大難點,大數據平臺有助於政府職能調整到位。 ![]() (三)、電子商務市場蓬勃發展,促進線下物流優化升級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互聯網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其對於商業的滲透深刻地影響了傳統的商業,尤其在零售領域,電子商務的興起對傳統零售的沖擊使得行業的格局產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應該來講,電子商務的出現是一個革命,其對企業的商業活動和居民日常生活的改變將是徹底而且顛覆的,這一方面體現在消費需求的變化,另一方面是運營效率和結構效率的改變。而且互聯網的平等、開放、透明的精神,將對整個商業文明產生巨大影響。電商未來至少還有十五年的紅利。未來十五年將是制造、電商、零售不斷激蕩、不斷沸騰的十五年。 ![]() 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無疑會極大地助推物流行業的成長。如今電商的競爭已越發明顯地表現為物流的競爭,諸如阿里巴巴、京東等企業打出物流牌,競爭已然成為一片紅海,為物流業的發展持續地註入新的動力。中國物流落後經濟20年,“小,散,亂,差”,鮮有亮點。傳統的物流根本無法滿足電商行業發展的需要。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為現代物流發展指明了方向,即標準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未來物流行業的翹楚也必將是現代綜合物流企業(超強資源整合能力的平臺型企業)。電子商務帶領下的現代物流轉型升級趨勢凸顯。 二、供應鏈一體化確定物流網絡化形態 (一)物流網絡的定義及內涵 物流網絡,顧名思義就是通過點線的結合,將物流各結點之間通過線的無縫鏈接而構成的網狀物流服務系統。它是現代物流的新型結構體系,其實質就是通過點、線的組合,使任何物品出發地與目的地之間相互聯通,使物在流動過程中始終處於一種封閉式的網狀結構體系中,從而實現物品快速、準確、及時的傳遞。點和線是物流網絡的基本結構。 1.點。物流網絡的基礎或基礎構成首先是點,即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包括倉儲、包裝、流通加工、轉運、配送等的業務功能,這三種基礎模式構成了物流互聯網中的結點。 2.線。在物流網絡中各個結點之間的鏈接主要靠支線運輸、幹線運輸等來實現。幹線運輸主要是指園區與園區之間、物流園區與異地物流中心之間的跨區域鏈接,包含公運、鐵運、水運、空運以及管道運輸等多樣形式。支線運輸是指在一定區劃範圍內實現物品周轉的運輸方式,與幹線運輸相比較,支線運輸運量小,運輸距離較短,一般都在100公里以內,物品的流向相對比較分散。 ![]() 由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所構成物流結點,在幹線運輸、支線運輸和最後一公里配送的鏈接下,形成了以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為結,以幹線、支線和1公里配送為線的網狀結構,就是現代物流網絡的基本運輸模式。 ![]() 物流網絡的主要作用是對資源進行整合並發揮配置作用,以提高整體效率。從整個物流鏈條上來看,其整合作用主要包含三方面 第一,需求整合:物流需求是物流網絡資源整合的原動力,物流需求的合理與有效整合關系到物流網絡的整體效率。物流需求網絡的整合要從時間、空間和運輸方式三個方面進行,即在某時間段、某區域內、某運輸方式的物流需求,以形成在某時間段內某範圍可以共同運輸的物流需求子網絡。 第二,功能整合:確定物流網絡上各要素的核心業務及能力,物流網絡功能的整合不僅是對物流網絡中所有節點及其周邊運輸線路、物流企業的位置、類型、功能和能量的整合,而且是對物流網絡中能夠滿足某物流需求的單個或若幹個要素的整合,我們把物流網絡中能夠滿足某物流需求的單個或若幹要素的集合稱為功能體,物流功能網絡就是若幹功能體的集合。物流功能網絡中實線組成的集合和虛線組成的集合分別是兩個針對不同物流需求子網絡的功能體。 第三,目標客戶整合:物流目標客戶網絡的整合是對貨物運送目標客戶在時間、空間和貨物數量等方面的需求整合,只有客戶目標明確,才能有效組織和合理分配網絡資源進行貨物的運輸與配送。在物流網絡中,若幹物流需求在物流功能網絡的作用下轉化為另外空間和時間的物流輸出,這便是物流網絡資源整合的可見效果之一。 ![]() 物流網絡化主要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化、物流組織結構網絡化以及物流信息網絡化。新興綜合型第三方物流企業在充分做好上述三大層次的網絡化之後,才能更好地整合物流資源,發揮自身優勢,從而輸出更高質量的物流服務。 ![]() 現代物流通過統籌協調、合理規劃和優化產品的流動,以達到利益最大或成本最小。為滿足用戶不斷變化的需求,現代物流從服務內容上看已經從單純的運輸、倉儲等服務,擴展到以現代科技、管理、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綜合物流服務。 (二)供應鏈一體化演變趨勢決定物流網絡化形態 縱觀第三方物流產業的發展,是圍繞生產制造領域的供應鏈重構及成品流通領域的供應鏈重構而不斷變化的。供應鏈的變化是第三方物流產業變革的驅動和主導力量。 ![]()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產業鏈上的不同環節因比較優勢逐步分散至全球各個地區,相互之間的溝通連接日趨複雜。由此導致產品的競爭已經轉換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再由個別企業或環節決定,而是由從原材料到產品完成的整個過程決定。因此,謀求供應鏈一體化以提升整條供應鏈的競爭力,成為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不同企業的主動或被動需求。 對於一個制造物流公司而言,融入產業鏈、一體化整合變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供應鏈上的采購、生產、運輸、倉儲等活動需要協調高效的完成。這不僅需要企業通過良好的品牌和周到的服務維護上下遊關系,還需要有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和物流技術,更需要有統籌協調的能力。 ![]() 從生產制造領域看,20世紀8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全球自由貿易的趨勢,推動了全球制造的廣泛實踐,也帶來了第三方物流需求的迅猛發展。因全球制造導致供應鏈的節點數呈幾何級增加、節點之間半成品的流量流向高度複雜,並涉及不同國家的各項管制要求,供應鏈管理難度倍增,企業依賴內部的物流支持體系很難高效組織供應鏈運作,在這個大環境下,依靠專業的第三方物流企業解決供應鏈物流的問題成為了各大制造企業的首選。沿著這一主線,帶來了國際海運、國際空運、進項運輸、VMI倉儲、控制塔管理等供應鏈運作層面和管理層面的物流需求。 案例:飛力達的VMI+DC模式 飛力達提供的主要業務,就是在筆電制造的過程中,提供VMI(供應商管理庫存)和DC(供應商配送中心)的服務,加上備品備件管理、重工、個性化分揀、貼標等輔助,在筆電零部件入庫、產品生產與成品分銷過程中主動參與到庫存管理。 所謂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是一種以制造商和供應商雙方都獲得最低成本為目的,在一個共同的協議下由供應商管理庫存,而供應商通過第三方物流商在制造商附近設立集散倉庫(VMI),根據制造商的需求按需定制物料供給,由於倉庫距離制造商距離很近,可以方便的實現小批量的零擔運送。並不斷監督協議執行情況和修正協議內容,使庫存管理得到持續地改進的合作性策略。這種庫存管理策略打破了傳統的各自為政的庫存管理模式。體現了供應鏈的集成化管理思想,對於各方來講都大有好處。對制造商來說可以減輕庫存占用資金,對供應商而言小批量、多批次的配送也可以降低庫存。供應商DC(分撥中心)的庫存管理模式,即將供應商所需要的加工、理貨、配送等多種物流需求集中於統一的物流據點,在產業集聚區中心或附近地區發揮輻射功能。DC區域分布及功能直接影響到供應鏈響應速度、運作成本以及供應鏈的協同程度。 飛力達的VMI+DC模式,需要同多方的信息系統形成對接和匹配,以實現同各方之間信息的無縫交流,合理的把握需求變動和生產庫存的控制。 ![]() 從成品流通領域看,流通渠道的變遷推動著第三方物流的業務形態和產業格局,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批發渠道為主要銷售渠道的時代,物流專線是第三方物流業的主要形態。制造/品牌商、經銷商分段采購第三方物流,品牌廠商的第三方物流需求主要是從總倉到大型批發商倉庫的運輸,經銷商的第三方物流需求主要是從區域中心城市或省會城市到下一級經銷商倉庫的運輸。在這一背景下,品牌廠商的物流需求集中在幹線整車運輸,經銷商的物流需求集中在區域內和省內的整車或者零擔運輸。這催生了大量以經營專線運輸為主的物流企業,我國物流企業的數量曾一度達到幾十萬家。 第二階段,制造/品牌商普遍在加強對末端銷售的控制力度,制造/品牌商開始負責從工廠總倉到銷售店鋪全程的物流體系。對第三方物流服務的要求也從單純的運輸,拓展到標識及再包裝,產品回收,訂單處理,倉儲管理、末端配送等集運輸、倉儲、配送為一體的綜合型物流服務。 第三階段,制造商/品牌商為了進一步提高供應鏈運作效率,開始推行領導型物流服務,與專業性強的大型物流企業合作,借助物流企業的專業知識,幫助客戶對供應鏈進行持續優化。這一階段的物流服務需求呈現出戰略合作的形態和第四方物流服務的特質,物流服務商會與客戶實現信息系統的對接,並承擔承運商選擇、承運商結算、供應鏈體系優化、訂單管理、庫存管理等供應鏈層面的相關功能。我國目前大多數制造商/品牌商處於第二階段,部分行業領先制造商/品牌商已經開始向第三階段轉型,還有一部分仍停留在第一階段。 ![]() 以第四方物流(4PL)為例,4PL代表供應鏈一體化整合的先進運營模式,通過對企業客戶所處供應鏈的整個系統或行業物流的整個系統進行詳細分析後提出一整套完善的供應鏈解決方案。第四方物流服務供應商本身並不能單獨地完成這個方案,而是要通過物流公司、技術公司等多類公司的協助才能將方案得以實施。第四方物流服務供應商的關註重點在於對於決策層的戰略進行操作,在實施和執行層面分析數據,檢測異常,並進行適當的調度。它並不進行第三方物流的實際倉儲運輸,關鍵的工作在於調度和整合。 ![]() 4PL通過其對整個供應鏈產生影響的能力來增加價值。第四方物流服務供應商可以通過物流運作的流程再造,使整個物流系統的流程更合理、效率更高,從而將產生的利益在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之間進行平衡,使每個環節的企業客戶都可以受益。如果第四方物流服務供應商只是提出一個解決方案,但是沒有能力來控制這些物流運作環節,那麽供應商所能創造價值的潛力也無法被挖掘出來。因此,第四方物流服務供應商對整個供應鏈所具有的影響能力直接決定了其經營的好壞,也就是說4PL除了具有強有力的人才、資金和技術以外,還應該具有與一系列服務供應商建立合作關系的能力。 供應鏈物流需求的變化,推動著物流行業的分層。具備供應鏈設計及優化能力、信息系統服務能力、物流全程控制能力、倉儲服務能力的物流企業,定位於第三方及第四方物流服務,專註於制造商/品牌商的整體物流需求的持續優化,深入把握供應鏈變革對未來物流體系發展的影響,為客戶提供供應鏈層面的物流服務;運輸商則通過精細化管理等手段專註於提高運輸過程的效率,呈現出行業平臺型的特點。部分管理水平低的小型專線公司業務發展受阻、利潤空間下降,正在被貨運平臺型企業整合。 三、需求引導,物流網絡化布局大勢所趨 (一)電商迅速發展帶動物流需求釋放 1、電商將繼續快速增長,物流需求將持續釋放 過去幾年國內電子商務呈爆發式增長,從阿里巴巴起步的B2B,到淘寶為代表的C2C,到天貓,京東,亞馬遜等百花齊放的B2C,再到B2B2C逐步呈融合發展趨勢的新模式,我們認為電子商務未來較長時間內仍將保持快速增長,且依然有廣闊空間。根據電子商務“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網絡零售交易額突破3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超過9%。移動電子商務交易額和用戶數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未來幾年,隨著傳統企業大規模進入電商行業,三四線城市的網購潛力將得到進一步開發,加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促使移動網購日益便捷,中國網絡購物市場整體還將保持較快增長速度。電商的繼續快速增長,將進一步釋放巨量的物流需求。 ![]() 2、自建物流風生水起,物流逐步成為核心競爭力 由於電商的爆發式增長,因此持續產生巨量物流需求(當前網購產生的快遞業務量已經占快遞業務總量的60%以上),第三方物流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其快速增長的需求,現有的物流體系難以支撐(重大節假日,店慶日屢現快遞爆倉現象),物流服務越來越成為電商巨頭的掣肘。因此國內電商龍頭們逐步開始大規模自建物流,阿里巴巴也不例外,只是自建過程相對坎坷,並沒有取得明顯效果,也是菜鳥網絡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 對於電商而言,自建物流不僅是為了擺脫物流掣肘,提升客戶體驗同時打造核心競爭力,更可以加速周轉,節約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實現良性循環。當然在布局初期,會沈澱大量的資金,逐步變為重資產的“平臺型”電商,這也是普通“輕資產”電商不敢嘗試轉型的原因,也是京東銷售額超600億,卻仍然沒有盈利的原因。通過比較京東,當當,亞馬遜等國內排名靠前電商的周轉速度,物流費用率便可以較好證明,京東在自建物流方面近年來大大領先競爭對手當當和亞馬遜中國,後發先制效果可見一斑。 ![]() 物流體系逐步成為電子商務龍頭們的核心競爭力。隨著用戶對購物體驗和服務質量要求的逐步提升,未來客戶體驗將擺在首位,如蘇寧轉型線下體驗線上購物,物流服務水平將逐步成為用戶選擇購物網站的主要因素之一,物流服務水平的落後將直接限制網購潛力的進一步釋放及互聯網經濟的進一步升級,好的物流將帶來較佳消費者體驗,增加粘性,提高競爭力,因此物流體系(信息化系統,倉儲,配送)將逐步成為電商的核心競爭力。 (二)中國智能物流網(CSN)打造世界級物流中心,引領現代倉儲物流發展 1、打造世界級物流中心的CSN 隨著中國網絡零售業的飛速發展,2012年淘寶網和天貓的交易額就已突破10000億元,日包裹量更是超過1200萬單,且僅2013年“雙十一”一天,天貓商城便實現了350.18億元的銷售額,再次創造新歷史。隨著電商的快速發展,傳統的依賴第三方的物流方式不能很好地滿足電商需要。在京東、當當、蘇寧等B2C企業自建物流建設的包圍下,阿里巴巴集團於2013年5月28日啟動中國智能物流骨幹網(CSN),與銀泰集團、複星集團、富春集團、順豐、申通、圓通、中通、韻達聯手組建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中國智能物流骨幹網(ChinaSmartLogisticNetwork,簡稱CSN)”,內部被稱為“地網”。包括8個全國性物流中心和全國幾百個城市通過“自建+合作”的方式建設物理層面的倉儲設施。我們來看馬雲的目標:日均300億的零售額相當於年度10萬億元的規模,而去年淘寶與天貓的銷售額已經超過1.35萬億元。現在中國內地電商每天發出的包裹約2500萬個,而十年後預計每天2億個,增長8倍。我們認為在這個遠大目標下的CSN(中國智能物流骨幹網),構建的將是世界級的物流中心。 為什麽地網的物流中心是世界級的? (1)、我們可以看到中國2013年網絡購物交易額大幅超過美國,對於國土面積比美國廣,包裹量比美國多,而物流配送體系暫時遠遠落後的中國而言,美國當下的物流網絡已經是世界級,而UPS每天在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範圍內遞送超過一千四百萬份包裹和文件,而未來5-8年支撐這張當前8倍規模的“菜鳥網絡”,每天處理2億個的包裹,尤其是未來全國2000個城市的消費者在網購後24小時內就能收到貨物,我們可以想象其強大,這個網絡必須是世界級的。 ![]() (2)在這世界級“地網”下的首先就是8個大倉儲節點,大倉儲節點將針對華東、華南、華中、東北、華北、西南、西北等大區,選擇中心位置進行倉儲投資。每個大的倉儲節點都是一個智能物流和配送中心,在8個大倉儲節點下延伸出若幹重要節點和更多城市節點。其中,華中區的大倉儲節點,已確認選址九省通衢的武漢。建成後的“地網”武漢智能物流和配送中心,包括外包服務、加工、金融中心、網商企業總部、數據中心後臺服務等,擬投資4億美元。 我們來看看京東商城亞洲一號:京東商城的“亞洲一號”應該可以說是國內目前最為先進,處理能力最強的超級物流中心,其占地面積通常在10萬平米,建築面積通常在10-20萬平,其上海的亞洲一號將有15-16萬平,而且是單體面積(亞洲當前單體面積最大的庫房為8700平米),層高近27米。每個亞洲一號平均投資6-8億元,存儲能力平均120萬SKU/,平均日存儲商品3000萬件,訂單處理能力約35萬單/日,45萬個包裹,約100萬件的商品,日支撐的銷售額是3億人民幣。在亞洲一號里所有的托盤都是自動化的,所有的中型件,比如筆記本、電磁爐、微波爐,全部實現無人揀選,每個產品都存在一個格子里,自動進出,自動化程度是全國第一的。而在CSN下的每個超級物流中心,未來無論是日平均處理能力,單個中心的投資額,單個中心支撐的交易額都將大大的超越當下的亞洲一號,成為世界級的物流中心。 2、CSN將推動現代倉儲物流快速升級發展 1)CSN互生虛擬倉儲,倉儲物流思想全面升級 如果說菜鳥網絡的核心是基於線下的物理形態的實體倉儲(CSN),那麽其靈魂則是基於線上依托大數據支撐的虛擬倉儲,是由CSN互生出來的。在菜鳥網絡的開放平臺上,資源共享,平臺最優化的運轉使得虛擬倉儲成為可能,而虛擬倉儲思想的應用和推廣將大大提高倉儲物流的周轉速度和服務效率,為客戶節約周轉成本,同時也將快速的推動傳統倉儲物流模式蛻變升級。 虛擬倉儲概念即通過智能化(雲計算)的手段幫助電商管理自有的倉儲,電子商務網絡化的虛擬企業將散置在各地,分屬不同所有者的倉庫通過網絡系統連接起來,使之成為"虛擬倉庫",進行統一管理和調配使用,服務半徑和貨物集散空間都放大了,這樣的企業在組織資源的速度、規模、效率和資源的合理配置方面都是傳統物流配送不可比擬的。虛擬倉儲模式下,電商企業的銷售狀況、倉庫存放的貨品信息全都倒入CSN平臺,最終由大平臺菜鳥網來控制。也就是說從銷售到下單,一直到入庫、送貨,菜鳥會幫助商家完成配送服務銷售全過程,並且實現全過程的最優化處理,大大提高周轉,提升效率,如果說建設實體倉儲更多的是一種籌碼和手段,那麽虛擬倉儲則是其在全國實現高效率周轉(24小時送達)的控制器。 ![]() 2)CSN下節點物流將飛躍式前進 節點物流是菜鳥網絡延伸出的連接動脈和毛細血管的節點,將獲得飛躍式發展:電商-物流環節中,倉儲是兩者連結的中心,菜鳥網絡每個大的倉儲節點都是一個超級智能物流和配送中心,但僅僅依靠這8個大倉儲節點來實現全國2000個城市的24小時配送,是完全不可能的,在這8個超級物流中心下將延伸出若幹重要節點和更多城市節點,這些節點是現代物流的分撥中心和配送中心,配有相應的中轉倉儲,應該是數以百計的規模。如果說菜鳥網絡8個大的超級物流中心構成的網絡是動脈血管,那麽由這些二線三線甚至四線的節點物流則是大動脈血管延伸出的毛線血管,因此菜鳥網絡進程將大大推動節點物流的發展。 以UPS為例:UPS的運輸網絡分為三層即航空集散中心、航空通達機場、處理中心。航空集散中心在美國國內的物流樞紐僅有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全球主要空運樞紐)賓夕法尼亞州費城;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加利福尼亞州安大略;伊利諾斯州羅克福德;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美國以外的僅有加拿大的安克雷奇,澳大利亞悉尼,中國的上海,德國的科隆等少數城市。但是支撐其450億營業額,日均1600萬分包裹的是二層的通達機場,三層處理中心(機場附近或內部),這樣的全球營業設施有1900個,此外UPS全球還運營店鋪4709個,特許經營店13000個來支撐這個強大的物流帝國。 ![]() ![]() (三)生產與消費端物流區域格局已基本成型 1、消費型產品物流體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當前我國消費型產品物流中心體系仍處於初級階段,呈現以沃爾瑪、家樂福等傳統銷售企業與京東、淘寶等電子商務企業,以及“四通一達”、順豐、EMS、聯邦快遞等第三方物流企業三足鼎立的主導局面,發展快速且布局模式粗放。 這些企業的配送中心(或分撥中心)布局完全是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建立的,能夠真實反映出消費型產品物流中心體系的布局特征。 從這些企業配送中心的布局來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杭、廣深、成都、武漢等各大經濟區的中心城市。這種布局模式似乎顯示“空間”因素在起主導作用,但這顯然屬於物流中心體系發展過程中的短時“逆回歸”現象,主要原因在於當前中心城市自身物流發展嚴重滯後,區域服務功能只是順勢而為,加之中心城區(或外圍郊區)尚存大量土地發展空間,土地、人工等綜合成本尚未上升到“驅趕”物流業的地步,再憑借長期行政導向建立起來的交通樞紐體系,中心城市的綜合優勢要顯著強於周邊地市。 ![]() 2、交通樞紐主導生產型物流體系布局 不同於消費型產品的物流中心體系,生產型產品的物流中心體系體現出絕對的交通樞紐主導局面,這主要是因為生產型產品的物流組織更依賴於交通樞紐自身的技術條件。整體來看,生產型物流中心呈現國家中心城市主導與沿海沿邊複合布局的特征,北京、上海、廣深無疑占據主導地位,尤其是在航空、遠洋航運方面。昆明、烏魯木齊、哈爾濱、廈門等沿邊城市依托鐵路與航空網絡及沿邊區位成為進出口貨物轉運樞紐;杭州、無錫受益於上海虹橋機場的運力瓶頸溢出效應及與電商、第三方快遞企業的聯合策略,發展迅猛;成都逐漸鞏固其西南航空樞紐地位。由於目前全國整體經濟布局仍然集中於東部,中西部地區航空需求較低,航空與公路聯合轉運發展滯後,鄭州、武漢等機場的中部樞紐功能尚 未得到發揮。 ![]() 四、物流網絡化打造細分行業龍頭 (一)網絡優勢構築核心競爭力的典範:利豐集團 利豐集團於1906年在廣州創立,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現已發展成為一嫁大型跨國公司,主營出口貿易、經銷批發和零售三大業務,業務網絡遍布全球40個經濟體系。在全球40個經濟體系已建立260多個辦事處及倉庫,聘用員工超過35000名,全球供應商超過15000家,網絡遍布全球。 ![]() 利豐的主要是在供應鏈管理基礎上經營貿易、經銷和零售三大業務。利豐貿易主要專註於供應鏈的上遊段落,即以美國、歐洲和日本為主要出口市場,以亞洲為主要采購基地,與全球客戶直接簽訂供貨合約並提供產品。利豐負責統籌管理整個以產品為中心的合作網絡。利和經銷主要專註於供應鏈的中遊段落,即立足於亞洲,為進軍亞洲市場的消費品及保健產品品牌擁有人,提供包括營銷、物流及制造三項核心業務的綜合分銷服務。利豐零售主要專註於供應鏈的下遊段落,即負責將產品交送最終客戶的過程,主要包括產品與零售服務,而其背後的物流管理是重要的支撐。利豐零售利用顧客相關數據,設計和制定滿足客戶的銷售與服務策略,並通過整個流程的相互配合,提高效率並降低成本。 ![]() 利豐在發展過程中對供應鏈發揮了巨大變革和整合作用。傳統的供應鏈模式中,每一個節點所管理並完成的都是“段落供應鏈”,沒有一個節點能夠統攬全局並與所有的節點相聯系,整條供應鏈的價值正是散落在這樣一個複雜關系網中的各個環節。而利豐則跳出了這種典型的供應鏈模式,站在一個全局的角度對整條供應鏈進行管理,進而形成自身的核心優勢。如果我們選取利豐的任何一個客戶和利豐為之提供的供應鏈系統,我們會發現在這個系統中利豐成為了一個集合點,發出訂單的客戶的任務被極大地簡化了,通常只需要和利豐進行點對點的聯系。不真正擁有任何一家實體工廠的利豐則通過對其他所有環節的整合,管理一條“虛擬”的供應鏈和“虛擬”的價值鏈,將散落在各個環節的價值收歸於一身。 ![]() 積極拓展全球性的采購經銷網絡,對產品供應鏈進行優化管理,並實現供應鏈各節點上的企業的緊密合作,以爭取“零售價里的軟三元”。所謂的“軟三元”:即一件商品在美國的零售價是4美元,其生產成本僅為1美元,要再減已經非常困難,但另外3美元則是供應鏈各個環節的價值,包括產品設計、原材料采購、物流運輸、批發零售、信息和管理等,在這方面企業有很多機會節省獲利。利豐的思路是註重供應鏈上的3美元增值。即使商品售價不變,來自於供應鏈上的收益,就可直接增加經濟利益。因此,利豐積極拓展全球性的采購經銷網絡,通過不斷改善供應鏈管理賺取這“軟三元”。 ![]() 利豐的模式創新對公司的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利豐通過對價值鏈進行分解,並在全球範圍內合理安排價值活動。在新的模式中,利豐不再是一個中介人或代理采購者,而是客戶的供貨商,利豐會直接和海外買家簽訂合同,利豐依舊不擁有工廠,把生產任務外包給有實力的工廠,而利豐會負責統籌並密切參與整個生產流程,從事一切產品設計、采購、生產管理與控制、以及物流與航運等支持性工作。 ![]() 我們認為,利豐供應鏈能夠為客戶實現價值,歸根到底在於其遍布全球的網絡,利豐作為供應鏈企業,其真正的核心競爭力也在於此。利豐的全球采購網絡和規模經濟為客戶提供了比競爭對手更低的成本和更靈活的選擇。通過與上萬家專業生產企業建立一種“市場+管理”的關系,所有這些供應商匯集在一起就具備了極高的生產彈性和豐富的技術資源,使得公司幾乎可以滿足所有客戶的需求。遍布全球的分支以及對設計環節的介入,將會為客戶在產品設計和時尚流行等方面給予很大幫助。 ![]() 利豐集團充分利用其全球供應鏈網絡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供應鏈服務。以澳大利亞服飾商PacificBrands為例,利豐將分銷中心移至中國,減少庫存,並減低倉儲和運輸成本,在中國進行分貨和包裝,在澳洲交叉配貨,將貨物直接送到零售商手上,該計劃實行後,可減少庫存、減低倉儲和運輸成本,每年可為客戶節省約150萬美元成本。 ![]() 從利豐的發展路徑來看,上世紀90年代以後,利豐逐步由無疆界生產者轉變為虛擬生產商。在整個1980年代,利豐一直采用這種交付生產計劃的戰略,但那10年給利豐帶來了新的挑戰,亞洲小龍的出現使香港的生產成本增加而喪失了競爭力,於是利豐公司開始進行全球分散生產。1995年利豐集團收購天祥洋行,成為亞洲最大的非耐用型和大眾市場型的消費品貿易商,1995年開始拓展全球網絡,廣設跨國辦事處。自此公司收入進入爆發增長階段,1995年公司收入規模僅7.93億美元,到2013年末,公司營業收入規模已超過200億美元。 ![]() (二)國內細分行業物流網絡化經營龍頭 1、快消品供應鏈整合存在巨大空間 1)下線城市快消品市場表現好於上線城市 快消品市場在我國以外資巨頭如寶潔,聯合利華,歐萊雅等為主導,其在國內一、二線城市的快速消費品市場,分銷渠道已經十分完善,各巨頭的滲透率幾乎已經沒有可提升的空間,競爭劇烈程度也達到頂峰,已經成為快消品行業的紅海,因而普遍面臨增長瓶頸。數據顯示,寶潔在中國一、二線城市的滲透率達到97%,聯合利華也有85%的滲透率,隨之而來的是增速的見頂。以寶潔為例,2002-2007年寶潔中國的銷售額從9.1億美元左右增長至26億美元,複合增速高達23.5%,這一過程是一二線城市滲透率快速提升的階段,從原有的40%-50%,提升至70%-80%,2012年寶潔中國的銷售額為70億美元,複合增長放緩至21%,而2012年同比僅增長14%左右,此階段寶潔公司在一二線城市的滲透率已經提升至90%以上。 雖然快消品市場整體增速有所放緩,但是下線城市快消品增長率顯著高於一二線城市。一線城市增速降幅最大,其複合增長率由2012年的8.6%降至3.5%;三線城市2013年增長率為8.4%,在各線城市中表現最好。 ![]() 此外,電商對快消品領域沖擊有限,實體渠道在2013年仍占據了快消品市場約97%的零售份額。從實體渠道內部來看,現代渠道(主要指大賣場、超市、便利店等)占據日益重要的地位,傳統渠道(包括雜貨店、獨立小店、專賣店、批發、直銷等)市場占比約為33%,同樣具有具足輕重的作用。分城市等級來看,一到五線城市中,各類實體渠道在家庭購物年度支出的金額占比呈現出很強的規律性,即:城市等級越低,傳統渠道的作用愈發重要,五線城市傳統渠道占比高達48%,現代渠道占比約40%。 ![]() 相對而言,電子商務渠道在經濟發達的一二線城市滲透率更高,2013年電商渠道在一線城市的滲透率達到47%,在五線城市滲透率僅20%,還不到一線城市的一半。長期來看,電商渠道在各等級城市的滲透率必將逐步提高,但短期內其在下線城市的滲透率仍將大大低於一二線城市;從每戶家庭年均網購快速消費品的頻率來看,2013年一線城市家庭平均網購頻率為6次,五線城市的網購頻率僅為2.8次,尚不及一線城市的一半。電商渠道吸引了更多收入水平較高、居住在上線城市的年輕家庭。其中,居住在一線至二線城市的家庭、貢獻了電子商務渠道銷售額的52%。 ![]() 2)怡亞通構築起380供應鏈網絡平臺,已步入高成長通道從怡亞通發展的階段來看,公司目前已步入網點規模迅速擴張階段,公司將在未來幾年繼續推進這一平臺建設,力求最短時間內覆蓋中國10億消費人口。目前公司380深度平臺已覆蓋全國100多個城市。 ![]() 380平臺自2009年開始啟動,目前已成功導入上遊品牌客戶近千家,其中寶潔、中糧、聯合利華、雀巢等在內的世界500強企業品牌和細分行業前三名客戶共計60多家。截至2013年底,380平臺服務涵蓋大賣場(KA)、中型超市(BC)、藥店、母嬰店、批發商等在內的各種終端門店系統共計55萬多個,已經實現了重點業務區域的全渠道覆蓋,並為京東商城、唯品會等電商客戶提供產品。 ![]() 怡亞通正是利用380平臺以構築起的供應鏈網絡優勢,實現資源整合。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包括渠道扁平化、整合營銷,總成本領先等。有數據顯示,供應鏈管理的實施可以使企業總成本下降10%,供應鏈節點上的企業按時發貨率可以提高15%以上,訂貨——生產的周期時間可以縮短25%—35%,供應鏈節點上的企業生產率增值提高10%以上。企業采用了供應鏈管理模式,可以使企業在最短的時間內尋找到最好的合作夥伴,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益贏得市場,而且受益的不只是一家企業,而是一個企業群體。 ![]() 2012-2014年是深度380業務的成長期,2013年深度380業務導入項目數450個,新成立分銷平臺45個(2013年底達到165個,比原計劃少40個左右),實現營業收入44億元(僅指深度380業務)。預計2014年底預計平臺建設數量將達220個,實現營業收入100億元,2015-2017年為深度380業務的高速發展期,預計2017年底深度380平臺的網絡建設將基本完成,屆時供應鏈整合的網絡優勢將得以更為充分發揮。 ![]() 2、倉儲網絡物流將推動現代倉儲物流快速發展 1)CSN將促進倉儲物流網絡需求增長 上文所提及的CSN雖然目前仍未有定論,但項目一旦成功,將使整個物流體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它將通過自建、共建、合作、改造等多種模式,在全國各大地方布局物流設施平臺和節點,建立倉儲平臺;其次它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將為B2B、B2C、C2C企業提供開放式服務平臺,提升現有物流企業的倉庫利用率與運作效率,為現代電商發展鋪平道路。在CSN下節點物流的飛躍發展,將引領現代倉儲物流的快速發展,這一引領不但是只有CSN,而包含以CSN為競爭對手的各類電商,同樣我們所說的節點物流的迅速發展一方面是量的增加,而更多的是質的蛻變。量的需求來看,日均支撐300億的銷售額,日均處理2億個包裹,我們初步測算下來需要1500-3000萬平的現代化倉儲設施來支撐,這是現有現代化標準倉儲設施的1-2倍,同時需要1000-2000萬平的倉儲用地需求。 ![]() 質的提升來看,可能原有二三四線節點本來已有許多基礎設施,這一部分基礎設施一是老舊,達不到高效率周轉的要求,因此需要重新升級,並且這部分設施各自獨立,沒有串聯成網而形成一個體系內的資源,而CSN將其納入節點體系,共同發展。 CSN對高質量的現代化倉儲需求較大,而國內現代化倉儲仍缺,CSN將加速傳統倉儲的轉型升級,可提升空間很大。而這一轉型升級則是全社會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效率提升的必要所在:根據仲量聯行統計的數據中國人均物流倉儲面積僅為美國的1/14(09年),11年估計在1/11左右。現有物流倉儲設施中,超過70%建於90年代之前,不能滿足現代化需求,中國目前6.4億平米的物流倉儲設施的供應量中,達到國際化標準的,不超過1500萬平米,僅相當於美國波士頓一個城市的水平。而美國則有約16.7億平方米的現代倉儲設施,每個單位GDP所攤到的倉儲設施面積來看,中國是美國的二十分之一。如果要達到美國四分之一,還有5倍的空間。預計2015年,符合國際標準的倉庫總體量有望提升到2000萬平方米,但這些增長將主要來自於現有的主要物流中心城市。 ![]() ![]() 對於普洛斯,嘉名,豐樹等外資而言,大多在10來年前就開始布局國內物流地產,而國內除了老牌的中儲,中外運,寶灣物流等隨業務拓展的老牌企業外,真正意識到物流地產未來價值還是從電商受制物流發展而大規模尋求自建之路開始,而這第二輪接力,無論是從需求規模還是對物流土地價值的推升都將是空前的。對於普洛斯,嘉名,豐樹等外資而言,大多在10來年前就開始布局國內物流地產,而國內除了老牌的中儲,中外運,寶灣物流等隨業務拓展的老牌企業外,真正意識到物流地產未來價值還是從電商受制物流發展而大規模尋求自建之路開始,而這第二輪接力,無論是從需求規模還是對物流土地價值的推升都將是空前的。 2)中儲股份坐擁倉儲網絡稀缺資源,積極轉型 公司本身資源優勢極為明顯,坐擁650萬平米物流土地資源(集團仍有200多萬平未註入),受益巨大。公司所擁有的倉儲網絡資源優勢,為公司推動戰略轉型奠定堅實基礎。 ![]() 公司戰略轉型方向之一是在物流土地擴張基礎上,將在商業地產上做戰略性發展,後三年將持續投入,在2015年(及以後)將持續不斷投入市場,成為公司主要業務收益之一。目前公司進入模式主要有自主開發和總公司開發兩種,兩種模式特征都是成本較低,因為回報較高,目前商業地產項目最快明年產出,十分值得期待。公司另一個戰略轉型方向是傳統生產型倉儲物流轉型消費型倉儲物流,由於宏觀經濟的持續下滑,生產資料(鋼材和鐵礦石)的周轉和貿易需求下滑明顯。但目前公司主業正在積極謀求轉型,12年快消品的吞吐量同比增長33%後,13年公司已開始加大引進生活資料客戶的力度,公司倉儲主業將逐步向生活資料和快消品。作為擁有250萬平倉庫的倉儲物流龍頭,無論采取何種戰略轉型方式,均具有明顯的先發優勢。 3、鐵路特種集裝箱具備網絡化條件,鐵龍物流最受益 我國鐵路特種罐箱經過近10年的發展,目前已經擁有弧形罐箱、框架罐箱、水泥罐箱、不銹鋼罐箱、瀝青罐箱等多種罐箱產品。特種罐箱具有安全環保、高效、經濟效益好等特點,同時鐵路具有站點覆蓋面廣、安全性強、運輸規模化等優勢,順應現代物流發展要求,鐵路特種罐箱正處於高速發展期,過去10年複合增速高達57.8%。因此,鐵路特種罐箱在液體物流,包括食品和化工等物流份額將逐步加大,成為除散裝船、公路槽車、液袋、包裝桶等以外的另一種新型運輸方式。目前,鐵路正積極規劃和發展特種罐箱物流網絡,網點基本覆蓋全國範圍,以體現其操作安全、換裝便捷和快速準時的優勢。 鐵路集裝箱中心站運營網絡將成為鐵路集裝箱多式聯運網絡的骨幹和主體,通過鐵路站場共享搭建基地網絡。根據《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年調整)》,鐵路將建18個大型集裝箱中心站,形成信息服務等功能完善、技術裝備先進、管理現代化的全國性鐵路集裝箱運輸中心和物流中心。目前已經建成投入運營9個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未來還將有48個集裝箱專辦站覆蓋主要城市和區域,鐵路特種罐箱已經進駐鐵路集裝箱中心站, 今後需要在場站劃分罐箱專業區域,配備專業裝備和人員,向集約化、規模化和現代化物流方向發展。 ![]() ![]() 鐵路特種集裝箱具有一定周期性,近年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鐵龍物流特種集裝箱業務發送量表現較為低迷,連續兩年多時間呈同比下滑之勢,主要是由於木材箱、水泥罐箱等傳統箱型發送量大幅度減少,但不銹鋼罐箱、冷藏箱等高端箱型發送量增速較快,其中不銹鋼箱同比增速達42.3%,高端箱型迅速增長導致該項業務收入不降反增,其同比增長率達23.96%。未來幾年,隨著9大鐵路集裝箱中心站點以及48個集裝箱專辦站的建設完成,鐵路集裝箱網絡將覆蓋主要城市和區域,公司特種集裝箱業務將大幅受益,有望再度迎來快速增長的態勢。 ![]() 4、跨境電商帶來巨大發展機遇,外運發展全球網絡布局優勢顯現 1)跨境電商迎來黃金發展期 近期中國民用航空局發布的《2013年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民航主要運輸指標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我國航空貨郵運輸已有改善跡象,2013年貨郵運量結束了連續兩年的負增長,全行業完成貨郵運輸量561萬噸,同比增長3.0%。航空貨郵周轉量同實現正增長,2013年全年實現周轉量170.29億噸公里,同比增長3.9%。根據全球航空運輸協會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航空貨運周轉量較2012增加1.4%。我國增長速度明顯快於世界平均水平。 ![]() 近年來,隨著貿易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據艾瑞咨詢統計,2012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交易額為2.3萬億元,同比增長32.0%,但相較於中國整體進出口貿易市場規模,占比仍處於較低水平,僅9.6%。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將持續高速發展,電子商務在中國進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將會越來大,預計到2016年將會達到19.0%,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將達到6.5萬億元。從跨境電商貿易結構來看,進口貿易占比近年來迅速攀升,2008年跨境電商進口貿易占比尚不足5%,到2013年這一比例達到近12%,預計到2016年,進出口占比將進一步提升至15%以上。整體而言,我國跨境電商未來市場空間巨大。 ![]() 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除了收益於需求迅速增長之外,政策方面的扶持同樣功不可沒。2012年,國家首批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城市在鄭州、上海、重慶、杭州、寧波5個城市開展。通過先行先試,實現外貿電子商務企業與口岸管理相關部門的業務協同與數據共享,優化通關監管模式,提高通關管理和服務水平。隨後深圳、蘇州、青島、長沙、平潭、銀川、牡丹江、西安、煙臺、哈爾濱等陸續成為試點城市,跨境貿易電商試點規模快速壯大。今年8月,綏芬河市獲批成為全國第16個試點城市。 近段時期,跨境電商政策發布進入較為密集時期。去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商務部等部門聯合制定的《關於實施支持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有關政策的意見》,提出了六大扶持政策;去年12月,上海自貿區啟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平臺;今年1月,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頒布了《關於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稅收政策的通知》,更加明確在退稅政策上對跨境電商的支持。上述政策的制定實施,對跨境電商的發展起到良好的扶持作用,同時規範了跨境電商運營並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 2)跨境電商興起,外運發展將憑借全球網絡優勢拔得頭籌 外運發展是國內從事航空貨運代理和速遞業務的領軍企業。其主要業務包括國際航空貨運代理、國內貨運物流以及快件等。2014年上半年三大業務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3.38、4.27和1.48億元。 ![]() 公司最大的優勢在於遍布國內及全球的運營網絡。全國擁有4大區域,近百家分、子公司和300多個物流網點,運營網絡輻射全國。憑借完善的國內服務網絡,通過與DHL等國際物流巨頭結成戰略夥伴,目前國際上服務範圍已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歐美、澳洲、亞洲等主要地區通過與海外代理緊密合作或是成立辦事處等方式完成海外網點建設。2006年9月以來,公司通過與國航、東航、南航等航空公司及多家機場建立戰略聯盟,跨進了航空承運領域和機場核心作業領域,逐步發展成“天地合一”的整合物流供應商。 ![]() 第三方服務模式是跨境電商的重要發展方向 從運營模式上看,目前我國跨境電商的主要有第三方服務平臺、小宗B2B或C2C、大宗B2B和獨立B2C這四種模式構成,未來有可能會出現O2O或C2B模式的企業。 ![]() 跨境物流相對於境內物流更複雜,在跨境存儲、運輸和關稅等方面,由於交通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導致物流成本高,會嚴重制約跨境電商的發展。對此,首先必須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一個較完整的國際物流體系。例如,通過海外倉、保稅虛擬倉、直航貨機、綠色通關渠道以及海外保稅工廠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跨境電商的交易成本。隨著跨境電商政策的完善和新型電商出口海關監管模式、信用體系的建立,跨境電商模式將從傳統提供信息服務的平臺,向交易、營銷、支付和物流等綜合服務的方向轉變。外運發展的經營模式屬於專業第三方服務模式,遍布全球的運營網絡為其在跨境電商業務的發展過程中奠定堅實的基礎。 5、農產品網絡化戰略打造國內農批市場龍頭企業 農批市場是農產品物流體系的樞紐:這是由我國農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基本特點決定的。我國的農產品特別是生鮮類產品主要由分布在廣大農區的農戶家庭進行小規模生產經營,需要在主產區形成集貨場所即產地批發市場,把商品農產品集中起來,經遠距離運輸到大中城市銷區,經城市的銷地批發市場再將這些商品擴散到社區的菜市場或集貿市場、超市和其他零售網點。因此作為供應端的產地批發市場和作為消費端的銷地批發市場是農產品完成流轉最重要的兩環,是農產品物流體系的樞紐環節。 ![]() 從經由量指標看,農批市場作用突出:農產品批發市場在流通中的地位是農產品的經由量來決定的,即農產品經過批發市場進行流通的比率。據美國經濟分析局官網顯示,美國模式的經由量為20%;歐洲模式的經由量為50%;日本模式的經由量60%~70%;根據北京市數據及經驗數據所得,中國模式的經由量則高達70%~80%。對比發達國家,我國農批市場的優勢地位更加明顯。 ![]() 從總體上看,批發市場不可替代:據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統計,到2008年底,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約4150家,億元以上專業市場721個。2007年,中國億元以上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總額約9300億元,占農業生產總值37%。全國經由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的農產品比重高達70%以上,並且這一比例仍在提高。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沈陽等大城市經由批發市場提供的農產品比例在80%以上。對於構建農產品流通網絡,批發市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正是因為農批市場在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近年我國農產品市場發展得如火如荼。截止2012年底,我國農產品市場個數達到1759個,攤位個數112.55萬個,營業面積6327.27萬平方米,貿易總額超過2萬億元。 ![]() ![]() 公司積極推行“網絡化”戰略目標,在全國20多個城市拓展了30多家批發市場和大宗農產品網上交易市場,其中實體市場28家,網絡遍布全國,為國內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同時公司在成都、南昌、上海等城市農批市場二期項目處於建設過程中,優勢將得以鞏固。 ![]() 公司農批市場的網絡化經營,相比同類市場存在著較大的成本優勢和較好的競爭地位,同時,公司農批市場一直品牌建設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規範的管理,高效的經營,交易量和交易額處於領先位置。近兩年公司農批市場業務增長較為顯著,且在公司業務結構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隨著公司運營網絡不斷擴張,預計公司農批市場業務擁有很大成長空間。 ![]() 五、重點公司推薦 (一)、中儲股份:轉型加快推進,持續成長前景可期 1)投資要點: 公司增發加快商業物流地產和消費品倉儲物流轉型,巨大隱形土地價值顯性化邏輯穩步驗證,未來幾年非經常損益常態化和商業地產開發收益將推動公司業績快速成長,而傳統物流的新經濟轉型(互聯網,物聯網和供應鏈金融)等將助力公司後續持續成長,公司作為物流行業龍頭,引入普洛斯後,戰略變革值得期待。給予“買入”評級。 2)核心內容 電商快速發展導致物流倉儲用地“饑渴”加重,對應公司“向消費物流轉型”戰略:現代電商物流處於變革發展期,尤其現代倉儲物流中心需求陡然上升。縱觀阿里和京東,物流倉儲用地“饑渴”加重。中儲股份設立“向消費物流轉型”戰略以來,轉型一直比較緩慢。公司正在逐步推進與電商倉儲物流合作力度,以加快公司戰略轉型。傳統鋼鐵物流將恢複將康發展態勢:考慮中國現實,在鋼貿物流上,公司龐大倉庫基礎將很快打破“鋼貿網絡神話”,實現物流-交割-金融服務一體化的良好發展勢頭,在調整整頓年度後,傳統鋼鐵物流業務將走向良好發展態勢。在集團確定性的整體上市戰略規劃下,公司商業地產具有重大發展前景:公司和集團所有在國內主要城市中心土地都可能因“市政規劃”而改變土地用途,近年來公司改變只收政府補貼做法,改為接受政府郊區“鋼貿物流土地”基礎上在在原有土地投資商業地產,博取“一箭雙雕”之效。目前公司“南京中儲國際廣場”如期推進;若整體上市推進順利,到2015年公司將有30萬平米商業地產項目可入市銷售。 引入普洛斯,堅定邁出變革步伐。今年8月,公司發布公告,由普洛斯以現金19.92億元認購公司發行的全部股份。普洛斯的引進,有助於公司引進國際物流巨頭的先進管理經驗,提高運營效率,加速現代物流戰略發展進程。由於公司非經常性損益波動較大,且未來幾年可能常態化,小幅調整公司業績,預計公司14-16年EPS分別為0.27元,0.33元和0.45元,目前股價對應33x14PE和,我們依舊看好公司戰略雙轉型下隱形資產價值顯性化的核心邏輯,維持“買入”評級。 (二)、怡亞通:傳統渠道供應鏈革命先鋒 1)投資要點: 公司是國內領先的綜合供應鏈管理龍頭,順應快消品渠道變革趨勢,公司打造380平臺深耕渠道下沈,完成深度二次轉型,已開始逐步進入收獲期,怡亞通380平臺經歷探索期和系統建設期,目前已經進入快速爆發期。我們預計3年內380平臺業務量將達到120億、200億和300億元。今年8月公司公布非公開發行預案繼續加碼380業務,彰顯公司對未來業績快速增長的信心,維持“增持”評級。 2)核心內容 和電商發展平行的是傳統消費渠道整合空間巨大,即供應鏈一體化:。在驚嘆於電商業務飛速發展的同時,不能忽略的現實是:傳統零售還占據90%以上市場空間,並且電商發展有極限。我們研究表明-傳統渠道整合具有廣闊市場空間,在中國,渠道整合升級換代的速度正在加快。怡亞通正是消費渠道整合領軍企業。 380平臺擁有供應鏈管理的巨大優勢,即將迎來爆發式增長:380平臺目前在全國20多個省份建立了100多個實體業務網點,業務覆蓋城市近200個。380平臺2013年實現營業收入44.67億元,預計2016年收入可達300億元,成長空間巨大。380平臺聚焦快消品業務,其客戶主要是各行業排名居前的大型品牌供應商。公司380平臺能夠幫助客戶實現渠道扁平化、整合營銷、實現總成本領先等,其商業價值日益為客戶所認知。宇商網(Esunny)依托公司供應鏈能力,具有較大發展空間:公司的宇商網既有B2B也有B2C功能。B2B方面能夠提升客戶服務價值。B2C方面,具有巨大平面電商發展空間。 非公開增發繼續加碼380業務:近期公司發布公告,擬發行股票1.5億股,募資凈額12億元,用於增資深度供應鏈公司。本次募集資金的主要用途包括:提升物流基礎設施建設(5.85億)、信息系統和電商平臺追加投入(2.98億)、業務網點新建與擴建(0.50億)以及補充業務流動資金等。本次非公開發行是實現公司戰略目標的重要舉措,投資完成後,公司將形成以380平臺業務流轉為基礎,遍布全國骨幹城市的自有物流基礎設施、構建完成高效的現代倉儲配送體系,競爭優勢進一步加強。 預計公司14-16年EPS分別為0.26、0.31和0.38元,對應當前股價為52x14PE。考慮到在消費升級和快消渠道下沈加速推進下,公司380平臺未來有望超預期爆發,同時公司繼續加碼380平臺建設,未來有望超預期爆發,維持公司“增持”評級。 (三)、鐵龍物流:業績築底,特種集裝箱加快轉型 1)投資要點: 作為國內鐵路特種集裝箱唯一運營企業,公司業務資源的稀缺性可為公司帶來壟斷性優勢。未來隨著我國鐵路集裝箱運輸的基礎設施完善,公司液體危險品化工物流和海鐵多式聯運將逐步發力,有10倍以上空間。鐵龍物流當前是前後3年重大拐點,未來看多3年以上發展。此外,目前公司股價處於相對低位,安全邊際較高,建議積極關註。 2)核心內容 鐵路改革尤其是鐵路貨運市場化改革將推進公司特種箱業務發展和全程物流發展:目前鐵路整體運能將從“運力緊張”逐漸過渡到“供需平衡甚至略有富裕”,對此鐵路貨運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是“大物流”;基於危險品液體化工箱的特箱業務將逐漸獲得“審批松綁”,全程物流發展方向將為鐵路系統的楷模。 鐵道部整合專業物流資產進程加快,鐵龍物流的平臺價值日漸突出:目前鐵總專業物流公司有三個:中鐵集裝箱、中鐵特貨和中鐵快運,其後者在2012年年底分解到各個路局,其他兩者面臨整合機會。按照鐵道部“大物流戰略”和“貨運市場化改革”戰略方向,我們認為鐵道部專業物流資產將整合為一體,成為鐵路物流公司,旗下鐵龍物流的平臺價值日漸突出。 平臺價值凸顯,值得長期看好:我們依然看好鐵總改革中後期公司平臺成為鐵道部專業物流資產整合唯一上市平臺的潛在巨大價值,屆時特箱業務的再次爆發將使得公司進入真正成長軌道。 預計公司14-15年公司EPS分別為0.30和0.34元,對應當前股價為22x14PE,我們依然看好鐵總改革中後期公司平臺成為鐵道部專業物流資產整合唯一上市平臺的潛在巨大價值,屆時特箱業務的再次爆發將使得公司進入真正成長軌道。維持“增持”評級。 (四)、外運發展:跨境電商帶來巨大發展機遇 1)投資要點: 外運發展是國內從事航空貨運代理和速遞業務的領軍企業。其主要業務包括國際航空貨運代理、國內貨運物流以及快件等。公司最大的優勢在於遍布國內及全球的運營網絡。全國擁有4大區域,近百家分、子公司和300多個物流網點,國際上服務範圍已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跨境電商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占據日益重要地位,發展空間巨大,預計到2016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將超過6萬億元。外運發展憑借全球網絡優勢,將極大程度受益於跨境電商發展。 2)核心內容 中外運敦豪穩定增長,未來投資收益穩定:公司過去幾年凈利潤主要來源於與DHL成立的合資快遞公司所貢獻的投資收益。中外運敦豪是中國第一大國際快遞運營商,市場份額為34%。我國國際快遞發展空間巨大,預計未來三年外運敦豪快遞業務為公司貢獻的投資收益將保持10%以上的增長,公司業績增長有保障。 打造貨代電商平臺,提升自身競爭力:公司組建電商團隊,打造貨代物流電商平臺。公司的物流電商平臺將貨代層級扁平化,節約交易成本。目前華北地區國際貨代業務已經全部進入電商平臺。預計公司今年開始將與珠三角地區海關口岸合作,競爭優勢日益顯現。海淘市場高速增長,公司作為跨境電商平臺空間巨大:2012年國內消費者海淘消費規模同比增長117%,遠高於國內網購規模增速。預計未來海淘市場仍將維持高速增長。公司在多個大型城市機場均布有倉儲貨站,同時與海關形成數據對接,實現貨運進出口流程可視化,可有效節約成本,提高效率。整體而言,公司作為跨境電商平臺,未來成長空間巨大。 預計公司14-15年EPS分別為0.72和0.98元。當前股價對應19x14PE。考慮到公司遍及海內外的運營網絡,以及跨境電商即將來臨的發展大潮,我們認為公司作為跨境電商平臺將極大程度受益於這一進程,給予公司“增持”評級”。 (五)、農產品:農批市場龍頭,網絡節點持續完善 1)投資要點: 由於公司煤炭業務90%利用鐵路運輸,加上煤炭清洗參配等增值服務,傳統物流業務毛利潤率將逐漸穩定在10%水平,並保持30%以上告訴增長。公司在供應鏈服務上銳意進取,2013年開始供應鏈金融-保理業務發展迅猛,並進一步在電商平臺、供應鏈金融、期貨交割服務等方面蓄勢進取。 2)核心內容: 農批主業逐步進入利潤釋放期,公司業績拐點已現:公司今年業績仍有所下滑。但農批主業仍有顯著增長,廣西和深圳海吉星、部分成熟普通農批市場全面進入業績釋放階段,今年開始非經常性損益影響減弱,農牧公司分立後將不再導致虧損,此外還有部分成熟市場如南昌等還有部分商鋪可以繼續出售,我們認為公司業績拐點基本出現,高成長可期。 線上電商平臺業務逐步形成燎原之勢:公司近年來加大農產品電商平臺建設力度,公司已構建起農產品流通環節的B2B和B2C線上交易平臺。農產品流通交易市場容量巨大,未來農產品交易存在線上線下互聯的趨勢,公司作為農產品線下批發交易的龍頭,有望受益於這一進程。 巨大隱形農批土地價值將逐步顯性化:目前公司在全國擁有自有土地面積達492萬平米,權益面積358萬平米。農批市場、物流中心通常處於較為距離市中心較為偏遠位置,但隨著近年地價的持續攀升,公司土地價值水漲船高,根據深圳市政府規劃,部分農批市場的搬遷或改建,將促進公司農批土地價值逐步顯性化。 預計公司14-15年EPS分別為0.06和0.10元。當前股價對應188x14PE。農批市場是農產品物流體系的樞紐,在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司積極實施“網絡化”發展戰略,在全國20多個城市拓展了30多家批發市場和大宗農產品網上交易市場,,為國內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未來農批市場業務有較大成長空間。維持公司“增持”評級”。 (本文作者供職宏源證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