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互聯網醫療行業深度報告:從創投到產業平臺的重度垂直...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059&page=1&extra=#pid6356

本帖最後由 Billy 於 2014-10-8 15:34 編輯

互聯網醫療行業深度報告:從創投到產業平臺的重度垂直閉環
作者:格隆匯  張常新、姜天驕

投資要點:


我們方正中小盤在2014916日成功舉辦了2014年互聯網醫療行業額高峰論壇,本報告為主要發言嘉賓的觀點精煉集錦。我們本次論壇邀請到了九安醫療、中衛萊康、樂普醫療、理邦儀器、華平股份、北京健康雲、丁香園、春雨醫生、杏樹林、掌上藥店、紫色醫療、達晨創投的創始人及高管,以及資深HIT專家。精彩觀點不容錯過!

我們的主要觀點重申:重度垂直將成為互聯網醫療最重要的發展趨勢,沒有“之一”!“一個完整的“重度”服務,將在體驗上完勝“大而全”的單環節平臺,從而成功搶奪高粘性、高單價、高頻次的優質用戶。由於醫療服務需求的特殊性,類似於“網購電商”大而全的商業邏輯在醫療服務領域難以成立,醫療服務需求是縱向鏈條衍生需求,而“網購電商”是橫向衍生需求。我們認為未來互聯網醫療生態格局將極可能演變為“一全多垂”局面

安醫療董事長劉毅:互聯網模式實際上核心就是一個變化:從客戶到用戶。硬件、App、雲服務三者構成了新的產品形態。硬件是圍繞用戶完整的循環,讓用戶憑直覺去使用,輕松完成用戶健康數據的采集,上傳到雲端分享應用到用戶所需方面,健康數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快速累積。互聯網醫療最重要的一個變化是健康數據的獲得,實際上這些數據在醫院住院的時候都能獲得,但住院只有7%-8%的人,剩下的數據需要去醫院獲得。如何獲得簡單、方便的數據,這對健康醫療有很大影響。這樣的健康大數據正在形成,數據需要個人化、指標化、連續性、不能人工輸入。

中衛萊康CEO馬晨曦:移動醫療是大變革:移動醫療是一種變革,而不僅僅是多了一些工具,移動醫療的核心價值在於運營移動醫療平臺的大數據將徹底改變醫療服務與醫療科研的方式和方法,移動醫療的發展取決於移動平臺的開發能力和獲取用戶的能力。移動醫療關註的不僅僅是醫療體系的數據,更多是院外的數據。通過對國內外數家領先的移動醫療公司進行分析,主要分兩類:第一類:從醫療穿戴設備研發入手發展客戶繼而形成用戶平臺。第二類:集成醫生資源、知識資源、社群溝通資源等,集聚用戶形成運營平臺。

北京健康雲執委會副主任徐歡生:閉環和用戶思維是重中之重。現在做醫療健康產業形不成閉環,商業價值是很低的。北京市的領導一開始在考察產業發展的時候就發現一個問題,硬件的企業要把硬件、健康管理、醫生服務全部串起來,做服務的公司在早期迫不得已要自己做硬件,還要自己搭建雲,對於現在正在崛起的一些企業難度比較大,對於社會資源也是極大的浪費,北京市的領導從產業規劃的角度就規劃了北京健康雲。

達晨創投北京總經理何士祥:VC對互聯網醫療很看好。從春雨醫生、丁香園獲得大筆資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互聯網行業當下正熱門,資金供需雙方火熱。需求方(創業方):大量的創業者出現,有從互聯網公司上市後出來自創業,也有從傳統行業(大型壟斷、難以有更多的上升空間國企、大型外企)中出來創業。互聯網運營與傳統產業經驗結合。投資方:首先,BAT本身股東、老板及高管,還有普通投資者都通過上市帶來大量財富資金,可以引發更大的投資浪潮,具有超額的基金供給。互聯網大佬、阿里巴巴馬雲、馬化騰和360周鴻祎,有大量的資金沈澱可以供應給創業團隊。其次,VC方也很看好。

HIT專家趙新遠:從關鍵詞看美國互聯網發展。醫療碎片化,專科分化太細。信息不共享,不同醫院病歷不共享。美國政府拿出很多資金建立電子病歷解決不了以上問題。現在,以病患門戶PatientPortal的形式,希望可以解決數據的交換和互操作。在上面看見患者基本信息,病歷、檢查、過敏、用藥史等的清單。提高醫療質量,減少醫療費用。

春雨醫生聯合創始人畢磊:醫療盈余。春雨成立到現在3年,產品在11年底上線,春雨做到現在我們也不認為已經摸索出了行業的發展方向。為什麽做春雨這家企業?我們在做春雨之前看了中國醫療的整個大環境,互聯網醫療化大概有兩個方向:商業化為導向的服務,也就是醫院或藥企給錢就幫忙導入用戶,不管這個醫院或者藥品是不是用戶所需求的,在PC時代比較普遍;另一種是,醫生為導向,有報道說中國人收入的80%花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月,這些人是真正高ARPU值的人,所以中國人所有的醫療服務都集中在這個階段,但大多數人沒有這麽嚴重的病,需要健康管理服務,這些低ARPU值的人需求沒有人滿足。這些人在移動互聯網中都是絕大多數人群,都是傳統醫療服務不關心的人群。

杏樹林創始人張遇升:讓行醫更輕松。醫生的工作本質是信息的獲取和處理,核心是四個方面:收集數據,所有的臨床診斷、化驗;制定方案,根據臨床經驗制定方案;實施方案;最後,進行隨訪並獲得隨訪結果。每一個步驟有很多數據處理的過程。過程當中就會出現一些需求,中國的醫生比較累比較忙,工作效率極其低下。其中有一些什麽樣的需求呢?比如說如何快速地收集一大堆病人的資料,怎麽樣隨時隨地地看這些資料,怎麽樣方便地隨訪這些病人,遇到疑難雜癥怎樣方便地找到參考的信息。杏樹林試圖去解決這些問題。

掌上藥店業務負責人Daniel:掌上藥店O2O進展。移動互聯網對醫藥零售已經產生了很大影響,我們認為有六個方面:去流通環節化;在線流量入口為王,消費者現在購藥的習慣還在線下,我們希望轉化到線上;加速藥店洗牌,中國不需要現在這樣42萬家零售藥店;後臺費用效率最優化,品牌方與藥店在溝通時,希望藥店有償幫助推廣一些產品,之前分付費都無法做到量價掛鉤,現在我們希望把促銷活動能夠覆蓋的人群多樣化,提升轉化率;O2O CRM大數據崛起,線上的服務本身積累許多數據。

紫色醫療創始人盧傑:互聯網醫療,還有那些機會?健康行業,產業鏈的各環節,涉及的角色去分析。醫生、科研機構、藥企、保險公司、可穿戴設備廠商,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母嬰,健身、減肥、養生人群等。健康和醫療是有區別的。健康是以預防疾病為需求的,而醫療是治愈疾病、醫療服務為訴求的;涉及的主要是醫生和病人,是剛需。健康事業則可以設計減肥導師、健身教練的,是軟需;有些健康服務還是反人類的,如健身節食;但也有預防性服務需求也是比較大的,如打疫苗。醫療服務設計三步驟診斷、治療、隨診。隨診國內做的最不好。

寫在前面:從“四句真經”,到“重度垂直”,再到“2014年互聯網醫療高峰論壇智慧精華”,方正中小盤在互聯網醫療領域的深耕思考一直在前進,期待您的交流!

自我們7月29日發布60頁的《互聯網醫療系列研究報告之一:享行業盛宴,記“四句真經”》之後,我們發現整個資本市場對於互聯網醫療的研究熱度迅速提升,我們也很高興看到我們的研究框架成為了業內眾多同行後續研究互聯網醫療的基準框架。但是,越研究,一個問題越縈繞在心頭:互聯網醫療到底有沒有顛覆醫療?或者說,互聯網醫療到底顛覆了什麽?我們發現目前市場上的研究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其中有兩個代表性的觀點:第一種,盲目談“顛覆”,但卻沒有說明“顛覆”了什麽,這種觀點往往受到了傳統醫學界的反感;第二種,避開“顛覆”,只談“改善”,我們認為,中庸之道在行業關鍵轉折點是萬萬不能接受的態度,逃避思考行業真正的發展趨勢,就是逃避尋找投資機會的可能。

我們對此問題思考的結論是:互聯網醫療確實顛覆了醫療!更確切地說,互聯網醫療顛覆了醫療服務提供模式和接受模式,但是並非摧毀醫療行業本身的價值(而不像門戶網站,顛覆紙媒就意味著摧毀紙媒;圖書電商,顛覆書店就意味著摧毀書店)。

那麽,什麽叫做顛覆了模式呢?首先,從方法論上,互聯網醫療提供了傳統醫療所需要,卻無法獲取的更多的動態體征數據;深度學習和數據挖掘技術有望提供傳統醫療無法從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深刻結論。其次,從用戶體驗方面,患者角度看,傳統醫療提供的是低效、低準確率、割裂的、重複的、麻煩的服務;醫生角度看,傳統醫療環境下工作量大、自身價值無從實現(由於存在信息不對稱性和資源壟斷)、醫患溝通不暢造成眾多醫患矛盾和職業風險。而互聯網通過連接,解決了信息不對稱,提高了效率,減少了資源的浪費,為用戶大大提升了體驗的滿意度,同時也增強了優質醫療資源的可及性。第三,從商業模式看,互聯網使得醫療服務領域的社群商業成為可能,使得基於生命體征的數據衍生商業模式成為可能(從而實現實體產品在生態鏈中能夠實現成本定價或0價格,從增值服務中賺錢),使得基於用戶思維的深度盈利成為可能。推動醫學進步、提升用戶體驗、改造商業模式,這些變化,在互聯網誕生之前不能想象,稱之為互聯網醫療對於醫療的顛覆,不為過。想清楚了這個問題,另一個問題又開始出現:究竟什麽才是互聯網醫療最重要的發展趨勢?我們通過大量調研和思考,發現重度垂直將是互聯網醫療對於醫療的最大的一次顛覆,重度垂直模式的實現,就是人們健康問題得到一體化解決方案的實現,這是整個人類在醫療、健康管理方面的重大變革!

為了充分讓各位投資者了解“重度垂直”的互聯網醫療商業模式,同時,也是為了讓更多上市公司和產業界朋友了解、探索、實踐、爭議、甚至是否定“重度垂直”的商業模式,我們又特寫了這篇《互聯網醫療行業系列深度報告之二:重度垂直,閉環為王》,以期待能為投資界、產業界提供一點思路、或是一些爭論。

與此同時,我們也深感,研究互聯網醫療行業,與產業界的深度交流不容忽視,而為了能夠為投資者提供一個最好的與產業界溝通和互動的機會,我們於9月16日組織了大型會議:2014年互聯網醫療行業高峰論壇,邀請到了九安醫療、中衛萊康、樂普醫療、理邦儀器、華平股份、北京健康雲、丁香園、春雨醫生、杏樹林、掌上藥店、紫色醫療、達晨創投的創始人及高管,以及資深HIT專家。這些產業界翹楚為我們對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理解深度,以及投資方法和切入點帶來了極大的啟發,為了能讓更多投資者分享到這些觀點,我們特將現場精彩觀點提煉整理,凝聚成這篇《互聯網醫療行業深度報告之三:2014年互聯網醫療峰會精粹集錦》。

1、九安醫療董事長劉毅:從硬件到互聯

互聯網模式實際上核心就是一個變化:從客戶到用戶。九安之前是一家硬件公司,賣出去一個硬件給客戶,跟客戶的關系就基本結束了,剩下的就是售後的關系。現在的變化是,喬布斯給大家指出了一條路:要有硬件、有App、有雲服務。這三者構成了新的產品形態。硬件是圍繞用戶完整的循環,讓用戶憑直覺去使用,輕松完成用戶健康數據的采集,上傳到雲端分享應用到用戶所需方面,健康數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快速累積。互聯網醫療最重要的一個變化是健康數據的獲得,實際上這些數據在醫院住院的時候都能獲得,但住院只有7%-8%的人,剩下的數據需要去醫院獲得。如何獲得簡單、方便的數據,這對健康醫療有很大影響。這樣的一種健康大數據正在形成。我們提了一些想法,數據需要個人化、指標化、連續性、不能人工輸入。

九安的核心思想是:硬件做入口,軟硬件結合。硬件是九安擅長的,相對來說有優勢,做互聯網的人做不了硬件,而做硬件的之中,九安起步又早,做了一些互聯網結合的部分。移動互聯網是一個新的變化,最初大家想把互聯網的東西搬到移動互聯網都沒有成功,因為移動互聯網有本身的特點。這就給我們一些新的機會去探索,實際上九安是從端走向雲,從硬件做入口,建立健康大數據,形成足夠多的用戶,把 “重度垂直”給完成。當然可能是在血壓、血糖上。現在九安已經完成了用戶數據采集的閉環,以用戶為中心,搜集用戶的數據。現在有五類,接下來還會做第六類產品,甚至自己不做這些產品,讓ODM做這些產品。

營銷模式上講,九安有兩個方案,一個是B2C,像蘋果渠道,現在在賣九安的產品現在還在探索另一個渠道B2B2C,我們在想這個東西到底在為誰帶來價值,是否給患者帶來價值、是否給醫生的帶來價值,有價值人家才會使用。我們認為它幫助醫生獲取了以前難以獲取、獲取成本較高的數據,數據可以用來判斷治療效果、藥物效果、診斷的正確性。現在也有很多的醫療機構來找九安合作,目前確實包括醫院、醫生,科研方面有巨大變化。

下面簡單講一個例子,Careinnovation,是GE和Intel的合資公司,專門做老人的遠程醫療和康複,現在已經跟九安開始合作,通過九安的設備來采集我們老人用戶的設備,保險公司需要這些數據,因為奧巴馬醫療規定65歲以上老人的醫療費用大部分市政府支付的,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降低政府的費用。像美國的UCSF,相當於美國的協和醫院,與我們也有合作,要追蹤100萬個心臟病病人。AHA,美國心臟病協會,協會有一個目標,在2020年要降低20%的腦中風和20%的心血管發病率,傳統方式下很難解決,采集數據成本很高,很難實現,現在九安跟它合作,做很多的網站、雲端的App,跟九安的設備合作,采集這些數據,這些數據他們可以使用,但是用戶是九安的,當然還有更好的機會就是蘋果health,一邊要有醫院等醫療機構使用數據,一邊要取得數據,而取得數據依靠iHealth,因為現在只有九安有全面的數據,包括血壓、血糖等,許多商家只有單方面的數據,比如運動的數據,這種數據跟醫療沒有太大關系。

蘋果這次對九安是很大的推動,當然用戶還是我們的,只不過用戶數據和蘋果相通,蘋果和醫療機構相通。蘋果也會極大推動移動醫療向前進,目前蘋果只是做了一個新的數據平臺,沒有像喬布斯一樣定義出一款產品,說明Health是什麽。但用戶需要的不僅僅是數據,要把閉環打通,體驗要好、各方面關系要協調好,是需要摸索、創新的,現在沒有人做成的,大家只是在開始做而已。

那九安在中國怎麽做?我們一直在看,我們可能覺得中國市場還不夠成熟,還需要一段時間,看著看著時間就到了,九安在中國也開始變化。九安不做渠道了,在中國的做法和在其他地方很不一樣,直接做互聯網的營銷、以互聯網的方式,在中國九安跟微信接,現在有兩款產品跟微信接了:血壓、運動計步儀。希望通過與微信的連接打通社交關系,整個閉環能在一些地方找到突破點,更快地形成用戶,我們希望在微信中去嘗試這些東西,京東上可以買到這款產品。比如血壓,我們希望通過情感的需求打動用戶,父母測完血壓我們就可以馬上看到血壓的情況了,並提個醒,創造新的信息交流,創造父母與子女交流的機會。另一方面與小米合作,這個產品正在公測,我們計劃在重陽節在小米網站開賣。在美國我們用iphone測血壓,在中國我們用小米測血壓,學習小米的思路、營銷模式。希望將我們硬件的用戶量打到一個高的水平,這樣我們可以自己做閉環,我們也可以讓別人來做。最大的可能是用戶量大了之後形成平臺,硬件、軟件、服務都可以不做,平臺把每個環節都實現了,給人們提高了效率,總會能分一部分錢。九安現在要先把硬件做好,足夠量的用戶形成了,某一些單項的服務做到了,才會有其他家個性化的服務形成。現在給我們的機會,從電腦到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我們看待中國企業在這三輪中的變化。電腦時代,中國不管軟件硬件都沒有公司,去年才成為硬件行業的世界老大,而世界都變了,雲時代到來的。互聯網時代我們會說你有雅虎我有新浪、你有eBay我有淘寶,中國的公司把中國占領,沒有走向世界。但移動互聯網這一輪中國肯定會誕生世界級的公司,比如QQ是中國人的QQ,微信就是世界人的微信,小米是世界人的小米。我們也希望我們能成為移動健康領域的蘋果。
2、中衛萊康CEO馬晨曦:移動醫療是大變革

移動醫療是一種變革,而不僅僅是多了一些工具,移動醫療的核心價值在於運營移動醫療平臺的大數據將徹底改變醫療服務與醫療科研的方式和方法,移動醫療的發展取決於移動平臺的開發能力和獲取用戶的能力。移動醫療關註的不僅僅是醫療體系的數據,更多是院外的數據。通過對國內外數家領先的移動醫療公司進行分析,主要分兩類:第一類:從醫療穿戴設備研發入手發展客戶繼而形成用戶平臺。第二類:集成醫生資源、知識資源、社群溝通資源等,集聚用戶形成運營平臺。

移動醫療的產值將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源於移動醫療對傳統醫療產業價值的轉移。另一方面則源自於諸如醫療健康穿戴設備、新型互聯網診療方式等新產品、新模式的價值體現。我國人口眾多,病患群體基數龐大,然而在眾多病患中,並非所有的疾病都適合移動醫療,我們認為適合移動醫療主要包含幾大特點:病患基數龐大;市場規模大,可以產生規模效應;疾病本身是可致命的,並且在病患中的致命性較高;病患有很強的防範和防治意識,並且願意付費;雖是慢性病,但易突發,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後果,甚至在極短的時間內致命。疾病除致命性和易突發外,還有一個特點,即疾病可控,可通過日常監控可達到實時指標監測。在突然發病時能夠及時提示並在可能的情況下進行快速醫治。將大大地減少疾病的死亡率,這對於患者有著很高的重要性。

移動醫療的需求來自多方:患者、醫生、醫院、醫療主管部門、醫療保險、商業保險、醫療相關企業。患者的痛點主要有:一,導診(難以尋找到合適的醫院和醫生)。醫療資源緊缺、分布極不均衡、信息不對稱等原因,造成三甲醫院有大量普通病癥患者,人滿為患確未能發揮最大功效;不少重癥患者由於不知道專業醫院或醫生所在,而得不到應有的治療。二,掛號、診斷(排隊時間長、醫院之間或科室之間信息不流通)。患者對三甲醫院掛號、就診過程中排隊時間長的抱怨由來已久,花費半天、一天甚至更長的時間進行各種化驗、拍片等檢查;真正和醫生面對面溝通的時間不過2、3分鐘。三,院外康複(需定期複查、無法及時咨詢、不能隨時獲知康複進展)。國內醫院的患者隨訪、複查都是定時、定點,致使患者反複重複掛號就診的過程,十分繁瑣;目前各醫院沒有回訪管理制度,患者特別是慢性病患者在長期服藥過程中得不到及時的監測和沒有可以隨時咨詢渠道。

醫生的痛點包括:一,工作強度與收入不符,需要增加合法收入。醫生的前期投入、工作強度和承擔的風險都處於峰值,但是醫生的合法收入得不到公允的市場定價。隨著新醫改和醫生多點執業等政策的出臺和推進,未來醫生的收入更加市場化。二,提高診斷準確性,快速獲得臨床經驗。獲得患者連續跟蹤數據,包括既往病史、癥狀、日常監測數據等,準確判斷病情,降低診斷風險。獲得匹配的患者,發揮專長,避免每天大量重複性工作。隨時查詢藥品、臨床試驗、學術論文等信息,幫助醫生進行輔助性決策。三,高效跟蹤患者康複情況。

在院外康複環節,沒有合適的途徑與相應的時間對患者進行隨訪和管理。對慢性病和術後患者,難以保證治療的連續性和一致性。

醫療主管部門痛點包括:一,醫患糾紛呈上升趨勢。由於醫生特別是三級甲等醫院的醫生長期超負荷工作,缺乏醫患間的溝通,醫患之間的信任度下降。二,慢性病預防、控制難度大。缺乏合適的途徑與相應的方法對患者進行隨訪和管理,尤其對慢性病和術後患者,難以保證治療的連續性和一致性。三,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量難以保障。由於基層醫生的職業素質、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特別是公共衛生人員的缺少及設備的缺乏,導致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實施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難以發揮實際效果。


醫院痛點包括:一,院內數據互通及數據大集中。我國醫院受早期的HIS系統的限制,導致各科室之間形成信息孤島,難以全院貫通。二,患者分流。三甲醫院有大量普通病癥患者,人滿為患確未能發揮最大功效。三,醫療資源共享。由於醫療資源分布極度不均衡,受技術、設備水平的限制,中小醫院難以獲得高ARPU值的患者,難以承接需要院外康複治療的患者。

醫療保險痛點包括:一,支付費用高。缺乏合適的途徑與相應的時間對患者進行隨訪和管理,尤其對慢性病和術後患者,難以保證治療的連續性和一致性,導致反複住院。二,管理難度大。

商業保險公司痛點包括:一,保費傭金比例高。二,無法監測用戶的身體狀況,無法降低賠付成本。

醫療相關企業痛點包括(以藥企為例):一,特定藥物無法進行精確廣告投放和銷售。隨著患者的自我用藥意識的不斷增強,如何能夠精確定位藥品適用科室和醫生成為未來發展的難點;如何了解患者病情和需求、推送匹配藥品廣告是關鍵點。二,大病用藥療效無法獲得有效跟蹤。長期的用藥療效跟蹤能夠為藥企提供寶貴的科研數據,不斷改善藥品療效,提供利潤空間。

移動醫療未來的方向:第一,用戶沈澱是移動醫療的核心。雖然醫療資源是最為稀缺的資源,但卻是最難以進入的環節。在目前體制和政策下,移動醫療的發展重心不應僅僅放在醫療資源的拓展上,更應該放在用戶的積累和沈澱上。用戶沈澱是發展王道,其核心是抓住用戶痛點、理解用戶需求。

第二,盈利模式向多元化發展。由於體制和政策的限制,導致醫院在醫療領域中占據壟斷地位,醫生自由職業爭議不斷,企業的基本保險制度覆蓋率低等,國外的很多贏利模式無法開展。在目前現有政策下,移動醫療的收費對象可分為五類:患者/高危人群,商業保險公司,藥企,醫生、醫院。但後兩類實現的可能性較低。醫療是剛性需求,但醫療資源的短缺和分布的嚴重失衡卻是中國社會最嚴重的問題之一,並將在醫療和醫生教育體制改革成功之前長期存在。隨著我國人均收入的不斷增高、老齡化速度的不斷加快、慢性病群體數目的進一步擴張,以及目前我國整個醫療行業存在的多元化痛點和新醫改方向的確定,亟需引入移動互聯網進行改造,移動互聯網+醫療服務將成為未來發展的下一座金礦。

3、北京健康雲執委會副主任徐歡生:閉環和用戶思維是重中之重

現在做醫療健康產業形不成閉環,商業價值是很低的。北京市的領導一開始在考察產業發展的時候就發現一個問題,硬件的企業要把硬件、健康管理、醫生服務全部串起來,做服務的公司在早期迫不得已要自己做硬件,還要自己搭建雲,對於現在正在崛起的一些企業難度比較大,對於社會資源也是極大的浪費,北京市的領導從產業規劃的角度就規劃了北京健康雲。

北京健康雲是連接智能硬件、雲、健康服務這樣的系統,老百姓感覺到的是什麽?比如說減肥,過去是單純賣減肥藥,但我們會把體脂儀、運動手環、後臺的專家指導服務連貫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閉環。所以我們是三層架構,最底層是心電、血氧、血壓,手環等職能硬件設備;中間一層是雲平臺,把所有的數據統一在一個平臺內,把不同的設備、不同品牌的設備,全部在一個平臺內,用戶不管使用什麽硬件,數據都是可以打通的,各方面數據如血壓、體重等數據也是可以打通的,應用場景如高血壓病人,醫生可以知道是由於體重太大引發的高血壓還是年齡太大自然引起的血壓升高,我們的數據會開放出來,開發出更多的服務。有一個真實的例子,百度一個同事的大姨子,有一天血壓計量血壓180,後臺看到數據值班醫生告訴她立刻去醫院,去醫院住院住了2個禮拜,花了3萬塊,出院的時候半邊臉癱著,醫生告訴她晚來兩三個小時可能就沒命了,因為當時的情況是中風,180是三級高血壓,無論何種情況下都需要及時就醫,如果沒有後臺的指導,大部分人不知道180的血壓意味著什麽。把整個服務的鏈條串起來,才能實現服務的價值。

接下來我會重點講一講這樣的趨勢對於上市公司的估值會有什麽影響。很多人不一定用過智能血壓計,我用更常見的東西舉例:空調。格力現在的市值是1000億,利潤是100億,10倍的PE。小米現在估值300億美金,去年的利潤才30多個億,為什麽小米的估值這麽高?

過去的時候產品賣給用戶就沒有關系了,小米不一樣,手機賣給用戶時與用戶的溝通才剛剛開始,這是典型的互聯網概念。公司與用戶有溝通的渠道,就可以理解為公司的互聯網化是成功的,如果僅僅是賣產品,那麽估值始終是按照PE的估值。

最近有一個公司叫PICOOC,做體脂儀,估值1個億美金,騰訊和京東聯合投資,現在利潤為負,才賣了5萬臺,為什麽估值這麽高?因為投資人對它每個用戶的估值是2000美金,設備雖然只要400人民幣。

北京健康運在百度大會上發布了與361度合作的一款鞋。這雙鞋兩個典型的功能:第一幫助小孩子長身高,這是國家體育總局的一項研究成果,小孩的身高跟運動量沒關系但跟每天蹦的次數有關系;第二是小孩子的防丟,能夠精準地定位到小孩子。這就是把簡單的一雙鞋變成了用戶的概念。我們看361度的股票,當與百度合作的小道消息泄露的時候,361度的股價就漲了10個億港幣。資本市場對於健康和智能的概念十分看重,從一個賣鞋的公司轉換為非常時髦、與用戶有溝通的公司。

那麽A股市場有沒有好的機會?我們在幫助很多百度重要的客戶,北京健康運也將這些客戶納入進來,比如說藥業公司,有幾家上市公司開始接觸我們。這家公司過去賣藥是比較苦的,賣OTC藥,估值是很低的,北京健康雲幫助他們開始賣服務,比如說賣減肥藥,現在就賣整體的減肥服務,按照服務包來賣,服務包有三個模塊:智能設備、後臺專家服務、減肥藥。從藥變成了用戶+服務,通過智能設備維持與用戶的溝通。

再一個就是體檢機構,現在的體檢就是檢完之後醫生開一個報告,平時與醫生沒有交流,真正有價值的是把用戶的365天都管起來,我們現在幫助體檢機構根據病種分配不同的智能設備,把體檢醫生下午的閑置利用起來,客單價快速提升,通過把一年的健康服務都管起來,可能會賣到1000以上。

還有比如保險公司,過去一直是拉客戶進來收錢,但隨著老齡化的來臨,要開始往外付錢,我們設計條款的時候規定客戶不能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等,但是到了年齡大的時候,客戶很可能會有這些病,保險公司要花很多錢賠償費用。而現在的改變是,不是簡單地賣保險,有了病來找保險公司報銷,這樣成本是很高的,其實是希望病不嚴重時幫助控制病情,降低保費。保險公司跟我們聯系一般是續費或者快要過保的時候,是一種不愉快的經歷。我們需要制造一種愉快的經歷,我們會經常有專家對客戶的關懷,督促客戶註意健康管理。

我們結合政府的力量、百度這樣的大平臺以及九安、中衛萊康這些服務的公司,做一個大的平臺,服務於整個社會。

4、達晨創投北京總經理何士祥:看好互聯網醫療

VC對互聯網醫療的態度

(一)VC對互聯網是很看好的。從春雨醫生、丁香園獲得大筆資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互聯網行業當下正熱門,資金供需雙方火熱。需求方(創業方):大量的創業者出現,有從互聯網公司上市後出來自創業,也有從傳統行業(大型壟斷、難以有更多的上升空間國企、大型外企)中出來創業。互聯網運營與傳統產業經驗結合。投資方:首先,BAT本身股東、老板及高管,還有普通投資者都通過上市帶來大量財富資金,可以引發更大的投資浪潮,具有超額的基金供給。互聯網大佬、阿里巴巴馬雲、馬化騰和360周鴻祎,有大量的資金沈澱可以供應給創業團隊。其次,VC方也很看好。我們達成剛過了4個項目都是TMT方向,兩個互聯網硬件創業,一個機器人項目,一個電商項目。今年20個投資項目中的15個是TMT創業。整個供需兩端相瞭望。資金方面以外,服務,如雲服務、硬件方面都給創業提供了便利。

(二)另一個實戰的點,互聯網教育和醫療比較難做。

整個互聯網產業供需皆漲,供需兩端相望增長,融資規模大。但醫療產業是非常長的,很難被互聯網攻破的,因而需要打一場持久戰。容易顛覆的媒體是媒體,接著是零售,服務,金融,教育與醫療是最難的。教育是對人的專業知識的傳授。醫療產業是人命關天的事情。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營利模式展現,看見曙光,但路很長;競爭會更激烈,更多的大型融資會陸續出現,還有一陣融資浪潮。

(三)項目融資方面。VC投資方對各輪融資的看法。在創業初期(A、B、C輪)不要引入BAT巨頭的資金,首先這些巨頭進入之後會建立團隊進行研發,很容易超過你;其次,如果做不過,就收購你,收購之後的融資中會有很多苛刻的競業限制條款,限制後期融資。早期盡量引入財務投資者的資金,這樣的投資方沒有能力去做你的事情,因而對於產品基本沒有自己的意願;會持續跟進資金。當你比較有實力,或者遇到強競爭對手可以引進BAT資金,會獲得很多的支持。最好不要站隊,入股比例不要過高,依然可以獲得很多資源;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是阿里巴巴投的美團、騰訊入股的大眾點評。先引入財務公司資金,然後再引入戰略合作人——醫療行業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投資資金主要為自己的布局負責;而財務公司則主要根據前瞻性和盈利性。上市公司對新的盈利模式不具有試險性,很難顛覆自己的模式,業績,股市要求,習慣思維被鎖定。

5、HIT專家趙新遠:從關鍵詞看美國互聯網發展

(一)互聯網與醫療結合成為ehealth。互聯網已經滲透(如果不說顛覆)到醫療行業,支持醫療行業的activity,幫助解決醫療行業的現存問題。

(二)美國面臨醫療的三大問題:醫療費用高企不下,醫療質量差,醫療的差異化和不公平——不同人群種族之間,患病率、治療效果、死亡率存在很大差異。

(三)互聯網給改善這些提供了可能:
超高效醫療、超高效健康;
個性化醫療,個性化健康方興未艾
互聯在4P醫學中大有發展空間。4P:個性醫療personality、參與醫療paticipate、預防醫療prevent、預測醫療predict)
互聯網產物:
醫療P2P;Epatient。中國的患者:最好的患者;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而美國51%的慢病患者會自己在網上找健康信息尋找醫生。

(四)一家調查公司調查成果給的啟示

47%的人自己或身邊的人表示從互聯網獲得對健康的幫助。女士(64%)對醫療更敏感,而男士(57%)則有更大惰性和不敏感性——雌性荷爾蒙經濟。美國人群對互聯網依賴的影響因素:年齡(青壯年用互聯網醫療多)、種族(白人使用互聯網醫療最多)、學歷(大學學歷使用最多),年收入中等的人對互聯網醫療更依賴。

(五)病患門戶Patient Portal:共享健康醫療數據

醫療碎片化,專科分化太細。信息不共享,不同醫院病歷不共享。美國政府拿出很多資金建立電子病歷解決不了以上問題。現在,以病患門戶Patient Portal的形式,希望可以解決數據的交換和互操作。在上面看見患者基本信息,病歷、檢查、過敏、用藥史等的清單。提高醫療質量,減少醫療費用。

(六)Peer-to-Peer health,同儕醫療。

同類共享的平臺。互聯網為醫療提供了平臺和便利。病人之間,分享心得體驗,效果很好。美國成年人用66%的往時間是搜索健康信息。醫生之間,不同科室之間醫生切磋,降低誤診了(美國現在40%以上誤診率)。因為科室細分化,醫生的知識深度可以廣度不行。Sermo,醫生之間的facebook,27萬醫生用戶,醫生可以從上面獲取知識。

(七)Telemedicine & Telehealth  遠程醫療,遠程健康,遠程患教。可以解決農村醫生匱乏的情況。一方面,GP全科醫生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另一方面,醫生也不願意去往農村。Telehealth比Telemedicine多了醫生和患者的教育。關註公共健康和醫療的行政管理。美國的遠程醫療可以追溯到1927年,之前一直沒有大的發展,這三兩年發展卻很快。美國的醫療支出在1990年7400萬美元,2000年大約1.5萬億美元, 2010年2.6萬億,20年時間,大約增長了2.6倍,占GDP的17.9%。現在美國的醫療費用支出已經當達到GDP的18.5%。中國5.57%,按增速12.6%,十年後可以達到,18.5%。對於美國財政這樣的支出難承其重,中國也是。美國為解決三大問題大刀闊斧,降低醫療費用,提高醫療質量,降低醫療不公平;費用控制倒逼遠程醫療開始被關註。解決醫生執照跨州問題和遠程醫療保險報銷問題。

(八)Healthcare Privacy & security醫療數據隱私和信息安全

HIPAA。醫療私密法律。創業者和投資人都需關註。

6、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先顛著”

《顛覆醫療》:一本為互聯網醫療入門者打開大門的好書。
中國醫療問題。(1)醫患糾紛,(2)虛假醫療廣告。從漸凍人、冰桶挑戰網址進去可以看到不少虛假廣告,有的能致人生命。且政府在這方面措施軟弱,(3)三長一短:排隊長、取藥長,等號長,問診斷(4)醫生合法收入微薄,導致轉業。
mHealth:去年開始,很多投資者都蜂擁而入投了很多mhealth的企業。美國FDA局長發言: FDA管兩件事:一,凡是可能給患者帶來風險的,二,轉到移動端的東西和原先的一模一樣functionality一致。三件事不管:一,醫患交流。如醫患預約。二,醫學的計算,如BMI。三,提醒。如,吃藥時間不管。

美國、中國都這樣:互聯網醫療企業不停挑戰政府管制的底線。企業做,看政府什麽時候喊停。在美國開會,上午大家討論技術,都非常熱鬧。比如,什麽口腔植入speaker,耳洞植入聽筒;就不用打手機了,腦洞大開。一到下午FDA一來,發揮cooler角色作用,會場立馬冷靜了。在美國可以看到半年後的中國情況,醫療app的熱潮減退。醫療硬件起來,比如可穿戴設備。

中國情況:(1)軟不下,缺乏忠誠的合作者。(2)硬不起,做軟件的去做軟件,做不動。(3)不付費,app的使用基本不付費,慢病管理軟件收費不易,提供不了有效建議,且中國政府不可能為這種醫療服務付費(美國政府可能,只要你能證明有效)。(4)移不動。先講醫療中移得動的:網上掛號、醫生端的functionality的遷移,用移動端看病歷,connection正常的遠程反饋,藥店,有效的醫療信息、教育。

但互聯網醫療要做需要兩個前提要保證: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No-harm,你可以有技術、經驗上的缺陷,但你不能傷害他。所謂醫患互動難以移動,是因為患者情況不確定。普通感冒可能不只是感冒,而是白血病之類的。醫療是所有人需要但誰到不想要。僅靠單純的問診可以解決。癥狀-體征-輔助檢查三位一體,癥狀可通過問診得出,體征可以通過觀察得出,比如感冒聽一聽咳嗽,腳痛走兩步等,輔助檢查則有驗血、拍片等。雖然也可能出現誤診,但這些檢查也算盡力了。對於在線醫療,無論是基於pc的還是基於移動設備的,都有較為嚴格的政府規定,如衛生部66號文對遠程醫療就有相應嚴格的要求。網上的醫患互動甚至不能被稱為問診,最多是咨詢。

Bigdata:人體基因數據是醫療大數據的首項。我們可以根據個人基因及用藥反饋進行用藥,篩查減少殘障嬰兒的出生率。但通過基因診斷,目前還是困難的。因為目前基因、突變、片段缺失和病癥的對應性還不知道,無法根據基因情況進行病因診斷。其次也因為診斷需要大規模數據做支持,如果數據庫不夠大,很可能各家公司基於自己不同的數據庫給出的結果是不同的。很多大數據不算臨床有用數據。如運動量數據,Google的流感預測(假陽性數據太多)。疾病預防中心的數據雖有延遲,但基本準確。電子檔案,結構化的高質量數據,但一般拿不到這些數據。NHS就給我們看了英國的電子檔案。英國公開數據基於三個原則:Openness、integrete、honest,因而開放數據給工業界、保險公司、藥企、研究機構使用。基於這一點,很可能mhealth的bigdata這一領域未來領軍的會是英國的NHS,美國很可能做不到這一點很註重privacy。美國左的厲害,而英國更加flexible;法國,信息較少,可能浪漫性比較大,限制少適於創業。Bigdata中我們需要的是的meaningful data,有意義的數據。李天天認為meaningful data是可以用較低成本持續獲取,並能夠進行分析和解釋的高質量結構化數據。可以幫助臨床決策,提高效率、產出和醫療質量和病人安全。有意義的比如測血糖的儀器等。

7、春雨醫生聯合創始人畢磊:醫療盈余

春雨成立到現在3年,產品在11年底上線,春雨做到現在我們也不認為已經摸索出了行業的發展方向。為什麽做春雨這家企業?我們在做春雨之前看了中國醫療的整個大環境,互聯網醫療化大概有兩個方向:商業化為導向的服務,也就是醫院或藥企給錢就幫忙導入用戶,不管這個醫院或者藥品是不是用戶所需求的,在PC時代比較普遍;另一種是,醫生為導向,有報道說中國人收入的80%花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月,這些人是真正高ARPU值的人,所以中國人所有的醫療服務都集中在這個階段,但大多數人沒有這麽嚴重的病,需要健康管理服務,這些低ARPU值的人需求沒有人滿足。這些人在移動互聯網中都是絕大多數人群,都是傳統醫療服務不關心的人群。

有人問我們為什麽醫生會有時間去院外服務?所以我們就在做醫療的盈余,在討論中國的醫療資源有沒有為這些服務的?
春雨醫生是國內第一家M-health公司,我們認為health是健康的概念,我們要運用移動互聯網的手段改變中國人的健康,而不是去治病。中國的醫院大多是三甲、二甲綜合醫院,生病進醫院,治好了出醫院,大家覺得醫院就應該把病人治愈。但我們看國外的醫療體系,生病了找全科醫生,然後轉到專科醫生,然後轉到CT檢查診所,然後轉回相應的診所。國外是一個個診所串聯成的醫療體系。未來中國也應該是這樣,我們要做未來中國醫療中一個初期的服務,通過我的健康平臺,需求可能轉化為進階的需求,然後把需求分發給別的企業,由別的機構完成其他環節,我們不認為目前移動醫療能達到治病的程度。

我們現在有3000萬用戶,5萬的醫生。這5萬名醫生全部經過實名審核,目前日活80萬,每天提問量5萬。

春雨的服務是患者通過圖文、語音方式提問,醫生以同樣方式交互。以快速回答的形式幫助患者問診,現在我們醫生首次響應時間是3分鐘。我們的醫生都來自二甲、三甲醫院。

我們的服務模式是,用戶提問後機器進行科室的分診,特定科室的醫生進行搶答,問題只有用戶才可以取消。在回答之後用戶如果覺得醫生不錯,我們提供進一步交流的方式,這樣用戶再次提問時可選擇定向推送給這位醫生。

移動互聯網創造了一個新的時代,首先是如何調動醫生的時間,我們做的是眾包的分發需求,用戶提問之後我們不算是分發給一個醫生,而是推送給一個科室,我們春雨沒有一個自己的醫生,而從來沒有一個醫生在我們的平臺上對問題進行解答的。比如我們一個科室里有5000個醫生,那麽這個問題推送出去5000個醫生都可以收到問題。

另外我們采取多維的快速匹配,是我們這麽多年來一直在打造的一套體系。我們之所以承諾7*24小時都在半小時內響應問題,考慮到問題可能在淩晨2點,問題可能很複雜,有的問題醫生不願意回答,我們就需要根據相應的需求快速匹配到相應的醫生,如果第一時間匹配不到的話就需要進行人工的幹預,這樣才能保證半小時內對用戶問題進行解答。

然後是認知盈余的調用。醫生很忙,問診時間也就幾分鐘,但醫生只是在出診時很忙,並不是每天都出診,一整天都出診,醫生的盈余時間在傳統PC時代獲取成本是很大的,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可以把醫生的盈余時間集中在一起,形成醫生的支持體量,用這些體量解答用戶的需求。

最後是實時的醫患交互。很多用戶沒有去醫院看過病,不能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癥狀,我們需要有一個醫生和用戶實時交流的渠道,才能讓醫生不斷追問用戶,清楚了解癥狀。

通過四種方式我們提供了春雨的服務體系。完全不是基於PC端,移動端和PC端是兩個概念。

然後就是醫生積極性的調用問題,醫生為什麽願意來春雨的平臺掙著些錢。舉個例子,如果你在北京一家三甲醫院值夜班,接待一個病人,一個病人帶來的收入是1塊錢,一個病人聊10來分鐘,收入是很低的。春雨可以為醫生提供陽光透明的收入,在國外平均見到醫生是在需求提出後27天,那麽快速響應本身就是價值的體現,通過有價值的服務獲得陽光的收入將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

另外就是醫療能力的利用,中國的醫生比如說主治醫生,獲得的機會很少,主治拿著微薄的收入做著一些基礎性工作,他們在網上能夠快速地解決人們這些輕問診的需求,醫療知識得到更好的使用。

第三是個人品牌的塑造。比如我們在廣州的一位醫生,他的一次定向提問收費達到100塊錢,每天限制自己只接10個定向提問。這位醫生態度非常好,十分認真,大家在現實中很那得到這樣的服務。我們希望更多的醫生能夠在我們的平臺獲得用戶的認可。

最後是醫患關系的改善,醫療糾紛。中國首診的誤診率據說是30%,但其實會是更高的數字,醫療並不是看一次病就知道怎麽治,需要多方會診。真正的醫療糾紛可能發生在“療”這個階段,在“療”之前對自己的癥狀完全無感知,去醫院之前不知道自己要花多少錢,對醫生的建議沒有話語權,所以當自己在“療”的過程中沒有治好,就會對之前整個過程產生一種憤怒。解決醫療糾紛就是要在“療”之間要有更多的醫患溝通,與醫生進行交互,商討什麽治療方式最適合用戶。

醫患關系如何構建,中國現在醫患關系僅限於醫生給治病,然後除非是慢性病需要複診否則醫患就沒什麽聯系了。春雨想要創造“我的醫生”這樣的概念,浙江正在實施新的醫療改革,就是家庭醫生,每個月10塊錢,政府負擔一部分,對接家庭醫生之後可以優先轉診,保證家庭醫生提供一定量的服務,醫保報銷比例下浮300塊錢。我們希望大家通過春雨能夠獲得家庭醫生的服務。我們雖然提供專科醫生的服務,但用戶可以獲得類似全科問診的服務。我們推出年包的服務,一年內隨時可以向醫生提問。

在此基礎上我們想做“我的病人管理”。讓醫生時時刻刻關註你,通過身體的數據、通過醫患溝通,讓醫生指導用戶的健康管理。

用戶需要怎樣的醫療服務:我們以用戶為導向,從流量變現轉化為用戶運營,當一個人下載了我的APP,我只需要對他進行服務,什麽時候服務滿意了就實現了轉化。然後是創建用戶為導向的產品使用場景,用戶的需求很多時候是不確定的,用戶提出需求,醫生回複一些建議,用戶使用建議之後給醫生反饋,在我們春雨我們會創造一些使用場景,比如說BMI、高血壓、心血管等場景,用戶根據場景去咨詢使用相應的產品。第三讓商品售賣成為商業服務的一個環節而不是終點,真正的服務體系才是用戶想要的,而不是僅僅去賣一個藥,用戶可能還需要營養品、咨詢建議等等服務,用戶想要的是結果,我們要根據結果構建一整套服務。

我們春雨現在沒有商業模式,我們現在以燒錢為主。我們需要獲取大量的用戶、獲取大量的醫生,成本很高,獲取用戶沈澱之後再進行商業模式的考慮。我們的想法是:第一是基於數據分析的定向推送,春雨上用戶會告訴我們需求是什麽,痛點是什麽,我們可以為廣告主提供非常有價值的推送服務;第二是保險,保險的一個重要業務是團險,個人售賣可能出現道德風險的問題,春雨聚集的不是病人,而是有健康需求的人,所以我們可以指定對應的PHR,給每個人制定一個健康檔案,健康檔案與保險公司關聯,幫助保險公司制定保費;第三是企業,通過健康管理的方式管理客戶通過服務讓客戶產生粘性,理解客戶的進階需求;第四是藥品,現在處方藥的開放售賣正在推進,藥品的線上售賣關鍵是讓用戶有需求,春雨最大的價值就是用戶有許多需求,把線上的流量推送到線下。最後是硬件,如果能夠提供實時的數據采集,醫生就知道用戶處於什麽樣的狀態,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還是差的方向發展,如果是差的方向發展就可以及時進行幹預,這種模式就比單純的數據采集要好得多。

8、杏樹林創始人張遇升:讓行醫更輕松

醫生的工作本質是信息的獲取和處理,核心是四個方面:收集數據,所有的臨床診斷、化驗;制定方案,根據臨床經驗制定方案;實施方案;最後,進行隨訪並獲得隨訪結果。每一個步驟有很多數據處理的過程。過程當中就會出現一些需求,中國的醫生比較累比較忙,工作效率極其低下。其中有一些什麽樣的需求呢?比如說如何快速地收集一大堆病人的資料,怎麽樣隨時隨地地看這些資料,怎麽樣方便地隨訪這些病人,遇到疑難雜癥怎樣方便地找到參考的信息。杏樹林試圖去解決這些問題。

我們的產品叫病歷夾,最初出來的時候是想幫助醫生收集自己感興趣的數據。病歷夾最主要的特點是圖片提取成文字,我們開發了雲端的引擎,我們在24小時內的識別率基本達到100%,所有的病理的檢查、病案的記錄,手寫的還不行,打印的都可以在24小時內自動識別。同時有一個醫學訓練的語音引擎可以進行語音輸入。

收集完病歷數據之後幹什麽?我們可以幫助醫生統計分析這些數據,幫助在醫生之間討論這些病歷,也可以去隨訪這些病人,這些都是自動完成,比如說隨訪,可以通過微信、短信去預約隨訪。同時,雲端也是同步的,手機上拍完之後再電腦上也可以操作了。我們的網站上有很多醫生應用的例子制作成視頻,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還有一方面比較重要的是用戶數據的安全和隱私,我們是很慎重的,中國目前沒有專業的標準,所以我們按照美國的HIPAA做了認證。

我們為什麽想到要做病歷夾。其實是來自協和的一個故事,協和之前有一位老教授張孝騫,是一位內科學的大師,行醫60年。他一直有一個習慣,每看一個病人都會用一個小本記錄下來,所有的問題都會記錄下來,後來去世之後發現有一個書架的小本記錄了張教授的思考以及對病人的一些想法,但他去世之後沒有人能用得著了。我們發現很多病人有記錄病人情況的一些需求,有人拿excel表或者拿相機去拍,但是很難整理,所以我們就想做一個東西幫他們去整理,最後利用這些數據,將來匯集起來還能幫助更多的醫生。

這個東西未來會是一個什麽樣子呢?第一,協和三寶是不是能服務全中國的醫生,協和有三寶:病案科、圖書館、老教授,協和的醫療質量很高,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資源就是病案室,從建院開始的病案都做了很好的歸類整理和索引,遇到疑難病歷可以查找到類似的病歷幫助診斷,但這個東西只給協和的醫生用,我們在想如果創造一個巨大的雲端的病歷庫供全國的醫生使用,是不是有這個可能性。第二,有沒有個人病案管理的軟件,更好地管理病案,更好地服務患者;第三,對於患者來說,能否得到個性化的、標準的疾病管理?

我們除了病歷夾還有兩個產品,一個是醫口袋,一個是醫學文獻,都是幫助醫生獲取專業信息的工具。我們的目標是讓行醫更輕松,幫助醫生更好地工作,提升醫生的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務病人。

9、掌上藥店業務負責人Daniel:掌上藥店O2O進展

移動互聯網對醫藥零售已經產生了很大影響,我們認為有六個方面:去流通環節化;在線流量入口為王,消費者現在購藥的習慣還在線下,我們希望轉化到線上;加速藥店洗牌,中國不需要現在這樣42萬家零售藥店;後臺費用效率最優化,品牌方與藥店在溝通時,希望藥店有償幫助推廣一些產品,之前分付費都無法做到量價掛鉤,現在我們希望把促銷活動能夠覆蓋的人群多樣化,提升轉化率;O2O CRM大數據崛起,線上的服務本身積累許多數據。
醫藥B2C和O2O到底有什麽區別?它們一定是以後醫藥當中的兩個流派,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比較:


                                          
未來5-7年之內,O2O將會成為主要的模式,我們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的方式幫助每一家門店在網上開一家商戶。

目前國內有四大流派在做O2O。第一,網上藥店發展O2O,比如說金象藥房;第二,商業發展公司,比如九州通;第三,純移動互聯網介入,比如掌上藥店;第四是BATJ,他們本身就有零售基因。

我們也會去解讀美國公司的發展歷程。比如一家叫Walgreens,在引進移動端,實現O2O之後,和客戶接觸的時間增長了6倍。美國CVS的統計顯示,移動端瀏覽過店鋪之後,32%以上會轉化為訂單。

對於掌上藥店來說,我們現在還沒有實體,目前還是在靠online和mobile兩部分。掌上藥店下載量超過3500萬,占據藥品類App下載量的70%以上,我們現在還沒有做交易,我們第一是導購媒體,現在藥店分布密集,競爭激烈,我們通過線上的店鋪為藥店進行導客。接下來三年當中,我們要做O2O藥品交易,我們會選擇試點城市、試點診所,可能會涉及支付、實體藥店的合作、送貨等等,我們基於搜集的數據為藥店提供增值服務。

目前掌上藥店Online和mobile是自己在做,線下在與其他商家合作,包括華氏、益豐、海王星辰等等,我們現在有大約3萬家試營藥店。兩年內我們希望突破10萬家。我們會在合作的藥店貼掌上藥店的海報,讓消費者享受到更多服務。我們為實體藥店實現3個價值,媒體價值,會員價值,經營價值。媒體價值和會員價值的體現主要通過店鋪的裝修、商品上架SKU、貼海報以及藥店排名來實現,每天每店收取5塊錢。經營價值實現的方式是:藥店如果要進行促銷優惠,形式是優惠券或者會員卡,這種形式是很死的,消費者在買藥的時候根本想不起自己有優惠券、會員卡,掌上藥店專門開設一個藥方的營銷專區,所有藥店的促銷優惠信息展現出來,在上海華氏給我們的反饋是每天會有2、3個人拿著手機優惠券過來消費。專區的費用現在是每店每月2萬塊。

我們是連接B端和C端的平臺,我們也在為藥企提供服務,主要是:新媒體,品牌方希望通過掌上藥店接觸到目標客戶;電子券,藥店和品牌方都願意接觸,我們幫助做到店購買和品牌管理;CRM,我們基於數據告訴藥店如何進行客戶忠誠度的管理。

10、紫色醫療創始人盧傑移動醫療還有哪些機會?

健康行業,產業鏈的各環節,涉及的角色去分析。醫生、科研機構、藥企、保險公司、可穿戴設備廠商,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母嬰,健身、減肥、養生人群等。

健康和醫療是有區別的。健康是以預防疾病為需求的,而醫療是治愈疾病、醫療服務為訴求的;涉及的主要是醫生和病人,是剛需。健康事業則可以設計減肥導師、健身教練的,是軟需;有些健康服務還是反人類的,如健身節食;但也有預防性服務需求也是比較大的,如打疫苗。醫療服務設計三步驟診斷、治療、隨診。隨診國內做的最不好。

以美國為例。看看成熟案例:健康可穿戴設備,醫療檢測可穿戴,Health tap: 健康咨詢入口;Zocdoc: 導診入口,醫療上的大眾點評;Welldoc:糖尿病慢病管理;Doximity:醫生社區;Epocrate:醫生工具。

行業還有那些機會?有的細分方向已經有相對成熟的企業獲得大額融資,行業已經有“巨頭”存在,是不是已經沒有機會了呢?可能還有些方向可以做:
垂直細分領域:市場化程度相對比較的科室:美容整形、齒科等O2O閉環;各種慢性病管理:高血壓、糖尿病;依靠專業服務留住客戶;各種患患社區:PC端甜蜜家園、肝膽相照;移動端的產品的社交元素的進入還是機會。遠程醫療:遠程醫療、遠程會診:現在主要是病理科、圖像學基礎診斷為基礎的遠程會診。其他病科,也認為是有機會的。HIS系統的移動化、外延化:HIS系統已經較成熟,但外延化由於公立醫院把持,還沒有外延。但已經有缺口打開,比如掛號系統。深入醫院是有可能而向醫院供應HIS系統的廠商或許會抓住互聯網廠商,打造區域化、全國化系統也是可能的。基於大量有效醫療數據的雲計算、大數據分析、PBM管理:結構化的大數據的有效醫療數據是很有用的。單純的計步器、心率檢測器提供的無結構數據是無意義的、醫生無法利用。

未來減肥師可不可以利用計步器提供的數據進行健康服務,這是另一個命題。但對醫生來說,醫療數據是複雜的結構的,僅依靠簡單的數據是不能進行診斷的。

垂直細分。醫療領域一定要專業,做了細分領域就一定要專業。舉幾個例子,以大眾點評模式為基礎打通閉環,往往是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會實現商業化。中國沒有Zocdoc,會有齒科、整形、皮膚美容、康複的大眾點評。患患社區實際上比較重運營的產品,關鍵是提高用戶的活躍度,所以互聯網的團隊很重要,未來患患社區的活躍度、粘性起來了,未來可能的商業模式是電商的導購、藥企患教。慢性病管理,依然占據一席之地,如果在微信或百度上做輕應用或者自己做APP,應該是要足夠細分,甚至就是做一種病:糖尿病。一定要足夠專業。在很大一部分慢性病中,未來移動端的產品軟硬結合是一種趨勢,可能患者的獲取、患者的粘性都會大大提升。對於糖尿病患者,測血糖是必須的,記錄血糖不是必需的,如果測血糖的同時記錄血糖,整個過程患者留下數據的頻次和意願就會大大提高。

紫色醫療是去年年底成立的,去年12月底出了第一款產品,我們是做皮膚領域的遠程醫療。為什麽選皮膚科?為什麽定位成遠程醫療?首先皮膚領域有一個特點,皮膚科醫生基本上是問信息和看皮膚,很少有上手摸的,做檢查的情況也很少,診斷和治療主要依靠皮診的形態學。患者遠程將照片傳給醫生,皮膚科大夫70%-80%可以進行診斷和指導治療,可以完全脫離醫院的體系。第三個隨診環節,拿到藥物之後才是隨診,能不能拿到藥物呢?皮膚病的藥品70%-80%的藥品為外用和口服藥品,患者很容易買到藥品,隨診也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完成了。整個過程就在家里完成了。

其實在美國遠程皮膚科的診療已經研究了10余年的時間,作為一個醫療服務把患者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怎樣都不過分,我們查詢了大量的文獻,美國的一個專門的組織叫遠程皮膚病分會,常年做很多研究,比較了許多皮膚病線上線下診療的效果,發現是相當的。在學術上,遠程皮膚病治療是可行的,只不過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

我們的品牌叫紫色醫療,面向醫生。我們的APP產品面向病人,叫我的醫生。用戶進來以後通過平臺向醫生提問,醫生會給出一些建議,我們定義的是建議而不是就醫。醫生的建議會比較具體,會告訴病人是什麽病、怎麽用藥,我們和網上藥店有合作,可以在線買到藥品。

我們目前已經把皮膚病整個服務的體系跑通,也就是遠程醫療實現了。當然我們也強烈建議遠程醫療要相當謹慎,皮膚病非常特殊,而且也不是所有的皮膚病都適合做遠程醫療。怎麽保證醫療服務的質量?首先醫生的水平要高,同時醫生要遵循規範,什麽情況可以具體建議,什麽情況應該規避。

最後一個異想天開的事情,怎麽用互聯網思維開一家診所,做實體店,去年已經炒得沸沸揚揚,有兩個主要的代表:黃太吉和雕爺牛腩。炒作成分居多,但仔細研究思路和模式還是有值得借鑒的,互聯網思維以用戶體驗為第一位,雕爺牛腩開發了一款產品叫河貍家,是美甲師的上門服務,美甲師在線與客戶溝通,自由定價,可以由美甲師上門服務也可以到河貍家的實體店服務。最核心的就是怎麽讓用戶最爽,診所也是這樣,現在診所的口碑是極差的,這給了我們做診所一個機會,首先一定要給患者的體驗好,比如能不能充分利用線上的優勢:在線問診、藥品送到家。同樣的,醫生的服務環節,醫生一些情況下可以在家里服務,要對醫生進行評價,讓醫生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這樣的診所可能塑造出一些非常牛的醫生,平時在三甲醫院里就是個主治醫生,但是專業素養很高,在你的平臺上就可能變成非常好的醫生。所有的服務都要圍繞用戶來做,用互聯網思維來做。(本文作者供職於方正中小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1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