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利字當頭:奶粉夾倉 利世民

1 : GS(14)@2013-01-31 01:13:2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130/18150766
自由市場,有需求,就有人想辦法去滿足供應。當然,教科書都會講,有時,短期確實會出現供不應求。
供不應求,有好多原因。不過為官的條件反射,一定會將責任推卸到做生意的人身上。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講到近來的奶粉荒,一劈頭便說:「零售商不要為短期利益而影響到市民的長遠利益,並表示不排除用較嚴厲方法應對。」
高永文有錯嗎?沒有。說話藝術,就是任何時候都有退路。零售商要是說局長不公道,高醫生也可向老闆思歪學習說:「我從來都沒有說過,零售商有或沒有囤積。」
經營藥房的朋友,覺得非常委屈:「有人買,我不賣,消費者大可以到別的藥房。政府有證據說藥房串謀嗎?陰謀論,越是沒有證據,就越多人信。」當然,藥房不會公開向局長發炮。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在香港做藥房,有不少規管,跟政府過不去,就是跟自己過不去。
原來香港眾多嬰兒奶粉,奶粉荒只集中在兩、三個品牌。這兩、三個品牌的供應商,每年早就訂好了向每家零售商的供貨量,之後絕少增加供應。水貨炒家同時到港九藥房掃貨,就足以短期將供應壟斷,情況就像所有原材料市場被夾倉一樣。
不過,炒家是有心令香港媽媽買不到奶粉嗎?沒有人這樣黑心。事實上,大陸市場扭曲,質素好一點的奶粉供不應求,才是問題核心。這一點,高醫生應該明白吧。
但高醫生最不夠君子,還是沒有作這個公開聲明:「媽媽應該餵母乳。」政府早前不是為了要趕盡奶粉,立例嚴禁奶粉做任何形式宣傳嗎?高醫生,為甚麼忽然關心奶粉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255

利字當頭:老奉與福利 利世民

1 : GS(14)@2013-02-05 00:37:3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204/18155906
英語世界有個概念叫Entitlement;有人繙譯做福利,不過我覺得更貼切是「老奉」。
上星期,英國有一宗新聞,我們香港這群前殖民地的遺民,看罷還是要感謝這個前宗主國,沒有全盤將歐洲的一套移植過來。話說,有對年輕夫婦,男的叫Danny Creamer,21歲,女是Gina Allen,18歲,與四個月大的女兒,住在樸刺茅夫一個兩房單位。這對夫婦,沒有工作,靠領取每年17,680英磅的救濟金過活。
被「困」在福利制度內
「錢是我們應得的,因為我們的父母,過去三十年一直都有交稅。再講,當工作都賺取不到這種錢的時間,我們為甚麼要工作?我覺得自己是被困在這個福利制度之內。」Creamer在接受傳媒訪問時如是說。最後一句是重點:他們一家都被「困」在福利制度。
試問誰的生活,可以絕對地順風順水?有問題,可以選擇自己去解決,也可以覺得問題是社會的錯,等待別人去處理。究竟是不為,還是不能,實在見仁見智。但無可否認公共救濟只應該是安全網,只可以滿足最基本的生活所需。
福利和權利,是有分別的。可惜,在今時今日的世界,這條界線越來越模糊。
其實,常識告訴我們,每個時代,總有人從低處開始,慢慢擴闊生活開始,由小康走到有為。同時,也有人認定了個人能力不可能改變命運,寧願一直在低處埋怨上天和社會不公。要知道,當一個人覺得所有問題都是別人的錯,他永遠都沒有可能改進,一世都只會是井底之蛙。
那對樸刺茅夫的年輕夫婦,也許真的被困在福利網內。但是工作除了收入,也是建立社會圈子,累積技能的機會。年紀輕輕就將時間都花在無所事事,他們的未來不可能有突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280

利字當頭: 高槓桿的香港 利世民

1 : GS(14)@2013-02-11 16:55:3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206/18158112
香港人,為甚麼借那麼多錢?本星期初,金管局提交立法會的文件指出,香港的家庭無抵押貸款,比九七更高。從數字看,增長都是過去四年內累積起來的。
過去四年,正正是08年金融海嘯後的日子。解釋之一,就是越來越多人見到反正是平息,一於先使未來錢。
有線財經的同事在前日的《財經拆局》除了填鴨式地重複金管局的數字,更自行用家庭可供支出收入(Household Disposable Income)來計算金融體系的風險系數,發現目前的比例約八成,快要挑戰03年的高位。
一條警戒線在97年的泡沫頂位,另一條是03的谷底水平,究竟這些比率應該怎樣解讀?
借錢有成本,有實質負利率,自然人人有理冇理,有用冇用,都借點錢,炒股也好,消費也好,反正通脹之下早買早享受。
另一個要人借錢的環境,就是不借不成。03年,大家都記得,是賤物鬥窮人的日子。有人收入越來越少,被迫越借越多。當然,事後孔明的說,那時的聰明人要是借盡去買入資產,那場反彈可真是波瀾壯闊。
現在呢?既是負利率,家庭可供收入支出也在縮水中。所以,也難怪香港人的怨氣越來越大,尤其是政府的盈餘看來越來越多。
順帶一提,早兩天又有會計師樓條件反射地在財政預算案之前,出來說要政府開徵銷售稅在穩定收入。拜託!了解香港民情好不好?之前的強政厲治,尚且要銷售稅死於無聲無色之中,思歪政府又憑甚麼動這手術?消息透露,今年的財政預算,還是有大量一次過的措施。換句話說,思歪和鬍鬚曾始終有深層次矛盾,暫時仍然是官僚佔上風。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292

利字當頭: 戴卓爾贏了一場仗 利世民

1 : GS(14)@2013-04-12 00:47:1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411/18223968

                廿世紀英國最偉大的首相,一是邱吉爾,一是戴卓爾;前者,帶領英國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者打贏的卻是一場意識形態的戰爭。二人都在最嚴峻的時刻,扶持了大英帝國一把。

將工黨拉回中間路線

                70年代的英國,高通脹,無增長;大西洋彼岸,情況好不了多少。戴卓爾1979年上場,首要任務就是修理英國經濟;加稅、減開支、收緊財赤及貨幣政策,並讓英鎊浮動,用上了整套貨幣學派的功夫。美國總統列根,供應學派的一套,減稅,卻沒有減開支,不過抽高息一招,還真的管用:通脹被壓抑,市場活動回復正常。依書直說,原則上戴卓爾的手段更正宗;至於列根,更有人說是史上最勇進的凱恩斯派總統。
不過,英國的經濟病,除了宏觀,還有微觀。左翼社會棟樑的思維,在英國扎根更深:免費午餐的濫派,工會的霸道,國企的官僚和僵化的規管。國企民營化和上市,社會棟樑口中賤賣國產,其實是還產於民,群眾資本主義(Popular Capitalism)。工會說被打壓,實情是就業增加,工人收入提升。左翼社會棟樑罵了廿多年,不過就事實而言,戴卓爾最得意之作,就是將工黨拉回中間路線,是為新工黨的第三條路,算是贏了國內的一場意識形態戰。
可惜,免費午餐的問題,還是改革不了多少。畢竟,沒有人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贏了意識形態戰,客觀上也將英國經濟從谷底拯救上來。也就是靠經濟撐了這十年將形勢逆轉,英美連線對蘇維埃的冷戰。今天俄羅斯富豪的財富,都花在倫敦的豪宅和名店,這場仗,真是贏的漂亮。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494

利字當頭: 今年升幅最勁貨幣! 利世民

1 : GS(14)@2013-04-13 16:36:0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412/18225419

                  見鄰居丘亦生講Bitcoin,技癢,也插上一嘴。
這隻虛擬貨幣今年升值18倍,好多人即時聯想到兩個問題:一,這是一種通脹現象嗎?二,Bitcoin算是獨立於政府的自由貨幣嗎?先講Bitcoin的幣值。貨幣的升跌,依書直說,要看供求。用戶貢獻出自己電腦資源,協助進行大量運算任務,產生的價值,就是Bitcoin的基礎。
理論上,Bitcoin的價值和電腦運算能力的價格成正比,也就是說,電腦運算能力的價格不斷下降,Bitcoin的價值也應該不斷下降。大致上跟中央銀行印鈔機越開越快的情況差不多。
可以用Bitcoin買的貨物品種越多,會增加對Bitcoin的需求,令幣值上升。流通貨幣的其中一個特質,就是可以對各種物品進行買賣。Bitcoin還是在貨幣化的過程,幣值上升,也是反映認受性正在上升。當然,要是有一天,銀行接受Bitcoin,又或者信用卡積分、航空公司飛行里數要是可以兌換Bitcoin的話,這個虛擬貨幣的認受性自然會更高,距離貨幣化的距離,又會再縮短一點。
Bitcoin要挑戰傳統貨幣,似乎還有一大段距離。至少,要選擇自由貨幣,仍然有傳統的金和銀,很難相信Bitcoin比金銀更有條件去抗衡紙幣。說到底,沒有由商品走向貨幣,要建立是交易的習慣和信任。
不過,Bitcoin仍然是個貨幣理論的實驗,尤其是從來都沒有一個商品貨幣像Bitcoin,沒有實體存在,認受性究竟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是經濟學上有趣的課題。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518

利字當頭:文明的奇葩異卉 利世民

1 : GS(14)@2013-04-29 23:47:3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429/18243398

                  「Donald Kagan?這個名字很熟,好像在甚麼地方見過。噢!對了。十多年前,讀過他的《On the Origin of War:And the Preservation of Peace》。」在週末版華爾街日報Opinion Page,讀到一篇有關這位學術泰斗的人物評論,原來他終於退休了。
社會棟樑,應該沒有聽過Kagan這位人物。文化研究系的講師,對歷史有興趣的,沒有幾多個,對古希臘歷史有興趣的,更是比罕見更罕見,諷刺是他們卻將歷史唯物主義,常掛在嘴邊。他們的學生,沒有聽過一代歷史學的代表人物,又可以怪誰呢?當然,他們的學生,也就是我們的社會棟樑。
當然,這個世界,沒有誰是人人都必須要認識,對吧?大學生,要學甚麼,要知道甚麼,最終還是一種選擇。
Kagan年輕的時候,也是個社會棟樑。六○年代,他在康奈爾大學任教,親眼目睹其他社會棟樑持械佔據了大學的辦公室。校園保安和行政人員,二話不說就屈服,學生要求甚麼,就給甚麼。
之後,Kagan也認真思考大學制度的問題。八、九十年代,各校園瀰漫一股政治正確的風潮,Kagan和其他保守派的學者,聯署要求將大學重新定位,回到傳統西方文化的核心:文學、哲學和歷史。社會棟樑和他們的文化研究系講師們,說Kagan等人,是鼓吹西方白人的文化霸權,要批鬥到底。
上星期,Kagan在耶魯大學作最後一次的公開講學。他認為在今天的校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已經不多,對世事有點認知的卻更少。民主制度,在這種環境因素下,很危險。
當然,人家的意思不是民智未開就不要民主。相反,民智未開又沒有民主的地方,人民生活更是可悲。又或者,像Kagan在《Pericles of Athens And The Birth Of Democracy》中所寫,民主是人類文明的大森林中,一株脆弱的奇葩異卉。要照料民主制度,是要花心力去栽培明事理的人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655

利字當頭: 有資金不如懂用資本 利世民

1 : GS(14)@2013-05-10 01:36:5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509/18253808

                不時拜讀鄰居《金融中心》專版的姊妹產品《主場新聞》,近來驚見一位新作者「無謂君」;他視角寬,分析也深,尤其最近兩篇「軟件吞噬(中產)世界的下半場」和「考試制度的魔咒和救贖」,更值得十二分推介。
望「無謂君」不會介意,在這裏先斷章取義地將他的文章歸納一遍。「無謂君」點出後工業社會的幾個大議題:一,標準化教育和考試模式,不但反映制度因循慣性,也不合時宜。二,科技革命,衝擊傳統工種的存在意義,心態不變的人要面對傳統中產萎縮的現實。
後工業時代,姑且叫做新經濟,其實不是忽然出現。自戰後的全球化工業價值鏈重組,生產活動移向新興市場,到新興市場也變得「舊舊哋」,再到美國浴火重生,帶動新經濟革命,老套地講,這輪範式轉移的特點是:一,消費和生產,物理距離拉遠了,但時間卻越縮越短。二,消費選擇多了,差異化的空間越來越狹窄。三,各種中間人的價值,越來越低。四,無獨有偶,這個時代也是史上人均壽命增長得最快的日子,公共政策干預比過去來得更深,宏觀調控也更激烈。
局勢比以往繁複。樂觀的人見到新機會,如買賣韓國時裝,上eBay賣物,到生命科技、自動化機械等,但始終永遠都有人會主觀地覺得,轉變難以適應。多年來的訓練和倒模,令許多人都困在某種思想的框架,覺得世界仍然是資金密集大批量規模式工業生產運作。
轉變中,重點是找緊不變的道理。要明白資金是有價產物,是錢,資本卻可以有形或無形,有價或無價;但凡可以生財的方法、物件、空間甚至公眾印象都是資本。新經濟下的資本主義應更分散,門檻更低但競爭也更大。有資金不如懂得用資本,這就是千古不變的經驗。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756

利字當頭:龍王預測中國爆煲 利世民

1 : GS(14)@2013-06-25 01:27:5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624/18310137

                世事並非永遠直線進行。許多現象,都是要等待外來衝擊,才一觸即發。見過凝冰汽水嗎?從自動售賣機出來的一刻,汽水仍然是液態,一打開樽蓋,就立刻結成沙冰。現象叫過冷(Supercooling);當水分子結構一致,封閉而穩定的環境下,只要外在因素不變,就算冰點以下,水亦未必會結成冰。
打開樽蓋,系統平衡改變,過冷的水遇到一點結晶,整體分子結構立刻改變。市場,也有類似現象。非理性的亢奮和抑鬱時,市場系統超級負荷,卻沒有依循線性模型推測般出現漸變,要等待觸發突變的黑天鵝出現,普遍市場參與者的心態和預期,才忽然一致轉向,由一極變成另一極。

人性心思最難預測

                  社會和市場過冷和過熱,有迹可尋嗎?物理學家Didier Sornette曾預測中國經濟泡沫,並引以為榮;08金融海嘯後,發表文章,提出如何預測和避免金融災難,更指黑天鵝也不是不可預見;他也為自己的理論起了個名號,叫龍王(Dragon Kings)。
黑天鵝對龍王,是物理和哲學的分歧。要是預測到金融災難但又對症下藥,避過一劫,那算是預測準確還是落空?物理學家解釋得到過冷的凝冰汽水和忽然變成沙冰,卻預測不到何時何人會為甚麼去買那支汽水。
上星期,大陸資金緊張;可以是中央信貸調控的規模失準,但也可以是因為銀行同業突發信心問題,從表象看是金融危機的標準序幕。
大陸市場結構,要理性分析問題不難,但最難預測,始終是系統外的變數,尤其是人性心思。國家若是一台沒有情感的機械,問題容易解決;但13億人組成的有機體,又有誰說得準,改變分子結構的那顆結晶種子,在何時何地忽然出現?再者,政策回應,也要斷症正確,誰可以保證不會出現人為失誤?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154

利字當頭: 衝上雲霄四之平流層亂愛 利世民

1 : GS(14)@2013-07-17 21:55:3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717/18337426

                萬眾期待的電視續集首播同時,好奇心驅使下,我在臉書上即時做了個不科學也非正式的民調;結果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當然,也有人說,主題曲太過趕客了。無錯。假如家駒仍然在生,今年應該50歲了;當年他那句:「香港沒有樂壇,只有娛樂圈。」應驗到不得了。
聰明的劇作家,會寫前傳當續集。可惜,現實續集難為。當第一季仍然在群眾集體的腦海發酵,要為平衡宇宙裏的他們和她們再續前塵未了緣,故事框架既是支撐,也是限制;但要觀眾就是想要驚喜,否則看重播更原汁原味原班人馬。當年曾令本少爺廢寢忘食的洋電視連續劇《Heroes》,就算曾囊括艾美、金球等各項大獎,到了第四季之後,也落得被腰斬的收場。或許,最好的故事,總有個未完的結局。

量寬見好就收

                世界的時間,只會循一個方向無情地前進,否則,聯儲局量寬,可以回到雷曼未爆時,歐元危機也可以來個「馬城條約的前世今生」。量寬和歐元危機,現實中只有像賀歲片系列《家有囍事》般,到時到候便換湯不換藥。可惜,投機者不似電視迷,遇到同樣劇情,永遠都會有同樣的反應。量寬一、二、三……直到永遠,每次驚喜越少,效果就越不明顯;出招時機,也要越來越貼近缺氧的臨界點,最終所有人都在平流層亂愛,希望泡沫衝上雲霄再超越大氣層。
任何事情,開始和終結總來得突然和粗暴。續集不斷開,也有不再來的一天;見好就收,這是聯儲局當下最恰當的作為。在大時代當聯儲局主席,伯南克也不想在史冊註釋上,被認定是個只有量寬一式的三流行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07

利字當頭: 胡孟青竟然佔領中環! 利世民

1 : GS(14)@2013-07-19 00:39:0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718/18338834

                  昨日,大市了無動靜,全世界都在等待伯南克國會發言,就在這無聊之際,中環茶餘飯後的話題,竟然是自稱IFC張智霖的神祕寫手,和無端端被拖落水的青姐。
也先來個利益申報:我認識了青姐沒有八年,也七年有多。小圈子裏,我肯定不是和青姐最熟絡,但閒來我們也會飲茶食飯吹水唔抹嘴;我認識的青姐,不是林青霞,但肯定是一等一好媽媽。對不起,雖然講財經股票說一不二,被孫柏文稱為女俠,鏡頭後,青姐也只是一個平凡職業女性。

虛偽的中環遊戲規則

                常言道,互聯網世界,你不知道對手是一隻狗;正如專欄背後,不見其人,誰也可以說自己是畢打街Captain Koo。不過,選擇以真面目在光天化日之下行走江湖的我們這一群,就沒有條件玩這種身份捉迷藏,也不怕要為自己的言論負上全責。
有頭有面的被面目模糊打了一巴掌,哼,難道這就是今天的遊戲規則?遊戲規則之二,就是當對別人傷害既成,就找個有點人緣的說句甚麼以和為貴,打個哈哈圓場了事。這些標準動作,無錯,在某些才俊眼中,就是所謂虛偽的中環遊戲規則,這也是站在道德高地的這些才俊的道德標準。
「中環是金融法律會計的失落園」這個美麗誤會,像將軍澳電視台編劇所寫的師奶劇,有醫生機師多角戀;出入觀塘旺角的打工仔女,難免對編劇筆下的偽中產無限嚮往;試問有錢搵有得食又有得玩,誰不想在這個資本主義終其一生?
別儍了。每次工作到深宵,我都會到翠華;見到所謂的夜中環,滿街旺角氣息的少男少女。對不起,叔叔年紀大,明天早上八時半就要開早餐會。借毛主席句式:「中環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柢,不是任何人的。」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