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音樂160321你屬第幾流?(下) 古典音樂知識測驗卷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3/21/%e9%9f%b3%e6%a8%82160321/

音樂160321

你屬第幾流?(下) 古典音樂知識測驗卷

蕭律師執筆

 

我對有興趣欣賞古典音樂的朋友還有幾點忠告:

A聽古典音樂是先「博」後「專」,先要廣泛聆聽各時期不同曲式的曲目,切忌鑽 “牛角尖”,不要過分重複購買相同的曲目。

 

B量力而為,比如依你的每月「可分配收入」設定購買唱片的最高金額。也要設定購買每張唱片的最高金額。肯定地說,唱片平與貴是由供求定律去決定,與好不好聲關係不大。聽古典音樂是細水長流的事,不用急進。

 

C不必過度強調「演繹」問題。 我輩都非專業作曲家或表演者,嚴格來說,怎懂得「演繹」這麼高深的問題?能被唱片公司選中錄音者必有實學和成就(如獲得某大賽獎項),決非凡輩,演奏與演繹必定無問題。

 

D避免買眾所熱追的唱片,基於供求定律,必然貴得不合理。對一般古典音樂愛好者而言,並沒有「非聽不可」這回事。不聽Accardo的《四季》而改聽卡拉揚又如何?你又不是研究《四季》專家,有很大的分別嗎?

或者我粗略作個指引:$500以下一張假設是合理價,$1,000以上屬貴唱片,$1,500以上暫不考慮列。聽唱片要聽得精明,知所選擇。

 

E要光顧有信用的二手店,你必須知道唱片有沒有花痕,花痕的程度,怎樣影響重播。單告訴你唱片幾成新是沒有用的,因那是很主觀的感覺。單看唱片外套也不足夠,一定要看唱片label,因為決定版數是label而非封套。***

 

F切忌吹毛求疵。有合理的價錢折讓,有些微花痕和短暫的click或「吵豆」聲是應該接受的,否則聽少好多嘢。(最壞打算,當作只聽沒有了有花痕那一段。)

 

〈你屬第幾流?〉

我在這裡為大家擬了一些問題,作為遊戲,不用太認真,測試一下你的音樂常識。你要自律,不要去搜查答案,請用十分鐘作答,正確答案附在篇末。你如只得10分或以下就算「未入流」; 11-20是「九流」,21-30是「八流」,31-40是「七流」,41-50是「六流」,51-60是「五流」,61-70是「四流」,71-80是「三流」,81-90是「二流」,91-100是「一流」。

 

  1. 請列出以下樂曲的作曲者: (a) “Two Pigeons” ; (b) Hussite Overture (a與b每題各得5分)
  2. (a) Bruch寫了多少首小提琴協奏曲?(b) Saint-Saens寫過多少首鋼琴協奏曲?(a與b每題各得5分)
  3. (a) Isreal in Egypt是誰的作品? (b) 12首總名叫La Stravaganza的協奏曲是誰的作品?(a)與 (b) 各得5分
  4. Mendelssohn(a) 共冩了多少首交響曲?(b) 最後一首的名稱叫什麼?(如貝多芬的第六首叫”田園”)
  5. 請列出三位作曲家,他們都曾用”Seasons”的名稱寫過音樂。(第一、第二個各得3分,第三個得4分。)
  6. 請列出三位作曲家,他們都用Romeo and Juliet為名寫過音樂。(答中第一、第二個各得3分,第三個得4分。)
  7. (a) Dvorak的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第二個樂章是用那一種樂器做主奏?
  1. Belioz的Harold in Italy中用那一種樂器作主奏?
  2. (a與b每題各得5分)
  1. 莫紮特(a) 共寫了多少首鋼琴協奏曲?(b) 其中有兩首是用多於一部鋼琴主奏的,是第幾號的兩首?a與b每題各得5分。b要兩首全答中才得分。)
  2. (a)German Requiem是那位作曲家寫的?(b)以鋼琴獨奏的“一個韓德爾的主題變奏曲” 是誰所作?(a與b各得5分)
  3. 以下名字中,請分開作曲家和指揮家。

Felix Weingartner, Zoltan Kodaly, Paul Strauss, Karl von Ditterdorf, Witold Rowicki。(每個正確答案得2分)

 

最後,我選出我的十大黑膠天碟。我對任何一個唱片品牌都無偏好,聽聲收貨。我從不同牌子中選出,以示無論大小牌子都可找到靚聲唱片: 1.  Mahler Symphony No.3 (Haitink/Concertgebouw Orchestra)(Philips 802711, 2 LP) 2.  Vivaldi Four Seasons (Munchinger/Stuttgart Chamber Orchestra)(Decca SXL-2019) 3.  Tchaikovsky Nutcracker (Dorati/Minneapolis SO, Mercury SR2-9013, 2 LP) 4.  Messiah (Scherchen) (Westminster WST-306, 4 LP)

  1. Tchaikovsky Manfred (Markevitch/LSO) (Philips 835250AY) 6.  Rimsky-Korsakov Scheherzade (Sir Eugene Goosen/RPO) (Everest SDBR-3206) 7.  Schubert Symphony No.9 (Klemperer/Philharmonia) (UK Columbia SAX-2397) 8.  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Sir Thomas Beecham/RPO) (HMV ASD-399) 9.  Dvorak Symphony No.8 (Kertesz/LSO) (Decca SXL-6044) 10. Smetana Festive Symphony (Senja/Czech PO) (Supraphon SUPST-50875)

 

 

問題答案

  1. Messager; (b) Dvorak
  2. (a) 三首;(b) 五首
  3. (a) 韓德爾; (b) 韋華第
  4. (a) 五首; (b) Reformation
  5. 柴可夫斯基(Seasons鋼琴曲)、海頓(Seasons神曲)、嘉蘇諾夫(Seasons 芭蕾音樂)
  6. 柴可夫斯基 (Fantasy Overture); 普羅哥菲夫(芭蕾音樂);貝遼士(歌劇);Kabalevsky (for orchestra)
  7. (a) 英國號;(b)中提琴
  8. (a) 27首; (b) 第七(三鋼琴)、第十(雙鋼琴)
  9. (a) 布拉姆斯(如答舒伯特都算對,雖然他那首正確是叫German Mass); (b) 布拉姆斯
  10. (指揮) Felix Weingartner, Paul Strauss, Witold Rowicki;
  11. (作曲家) Zoltan Kodaly, Karl von Ditterdorf。

 

(如果你只是七至未入流,請不要「牙刷刷」了,要多多和虛心學習;你如果是四至六流,你只能算合格;你能列於第一至第三流,唔,已有相當「聽齡」,才算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古典音樂愛好者」。老實說,上面十題並不是艱深的問題,只是音樂普通常識而已。)

 

 

註:原文刊於《發燒音響》2016年3月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487

音樂160330海頓和他的交響樂(一)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3/30/%e9%9f%b3%e6%a8%82160330/

音樂160330

海頓和他的交響樂(一)

蕭律師執筆

 

年青一輩的發燒友十居其九都不會專誠購買一張 約瑟‧海頓的交響樂,覺得他的作品不夠「激」、太嚴肅、好悶。這位 莫紮特的朋友和導師、貝多芬的老師、被尊稱為「交響樂之父」的人真沒面子, 但這只反映年青一代發燒友的淺薄無知、欠缺品味而已。

 

音樂史將西方音樂劃分為好幾個時期, 而現在我們一般音樂愛好者能夠由唱片聽到的則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巴羅克時期(1600-1750)、古典主義時期(1750-1820)、浪漫主義時期(1820-1900)、二十世紀早期(1900-1945)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音樂。

 

海頓的全名是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但現今一般都略去弗朗茨。海頓屬於《古典主義時期》的作曲家,他與莫紮特、舒伯特及 貝多芬一起後世合稱為「維也納樂派」。 約瑟夫‧海頓是奧地利籍人士,有一位弟弟叫 米高‧海頓,也是作曲家。在這篇文章中,我所稱的海頓是約瑟夫‧海頓。

 

海頓童年時離開父母,前往一位親戚處學習音樂,因得不到適當的照顧,幾乎餓死街頭。稍長就為艱苦的生活奮鬥,曾當過音樂教師,街頭賣唱者及作曲家的貼身僕人。約二十歲時,他在音樂界已薄有名氣,樂譜得到發表。他在維也納的工作也為他帶來一些入息。 一位伯爵夫人看到了海頓的作品,聘用他為聲樂和鍵琴教師。直到二十四歲時他才得到一份穩定的職位,成為一位伯爵的全職雇員。

 

但這位伯爵的財務狀況不好,後來將他辭退。他頗幸運,很快獲得富有的 埃斯特哈齊Esterhazy家族聘為副音樂總監,後升為總監。 埃斯特哈齊是奧地利望族,富可敵國。海頓須隨這家族的領導人(先是Prince Anton,歷任的有Nikolaus I和Solomon)遷移到不同的王宮,最後遷到匈牙利有名氣派堂皇的Esterhazy宮殿(據說可比美法國的 凡爾賽宮)。他的職責雖然繁重,包括作曲,管理一個樂團、陪主子演奏室樂、撰寫歌劇、訓練合唱團和作演出安排等等,但這也給他一個極端良好的藝術磨練。

 

海頓約作五十二歲時在維也納認識到時年二十八歲的 莫紮持,成為忘年之交。莫紮特對他大為傾倒,經常和他一起演奏弦樂四重奏。莫紮特後來寫了六首弦樂四重奏,統稱「海頓四重奏」以稱頌他。

 

海頓在1790第一次前往倫敦途中,經波恩時遇到年青的 貝多芬。海頓由倫敦回到維也納時,貝多芬前往維也納追隨他學習對位法。此種師徒關係維持到海頓第二次前赴倫敦(1794-5)為止。

 

海頓第一次倫敦之旅是受德國小提琴家兼歌劇經理人 沙羅門所聘,前往指揮一個當時算規模大的樂團。這個聘用是明智的,因為當時海頓已很受英國人歡迎,倫敦的音樂廳經常上演他的作品,而他的樂譜在倫敦隨處可見。海頓和莫紮特及一眾朋友道別,與沙羅門渡過英倫海峽,那是海頓一生中第一次見到海洋。

 

他第一次在倫敦(1791-2)逗留期間曾前赴牛津大學接受博士學位,並在那裡演出,曲目包括了後來稱為《牛津》的第92號交響樂。

 

海頓在1794-5年間作了第二次英國之旅。 這時海頓已成為非常受歡迎的作曲家。他這次專訪演出了第99號交響樂、100《軍隊》、102、103《滾鼓》及104《倫敦》交響樂。最後一場音樂會稱為《海頓博士之夜》。

 

兩次倫敦之旅是海頓音樂生涯的高峰,是他最歡樂的歲月,一個新的世界在他的面前展開。他的音樂會塲塲滿座,從而為他帶來可觀的財富。

 

回到維也納,他住進近郊購買的一所豪宅,在那裡繼續創作。他在那裡寫了兩套神曲Oratorio,《創世記The Creation》和《季節Seasons》、《小號協奏曲》及最後六首弦樂四重奏,包括有名的《Fifths》、《Emperor》和《Sunrise》,演出時都非常受歡迎。

《Emperor》先被譜寫為奧地利國歌,在1938年納粹德國兼併奧地利後變成現今的德國國歌。(順便一提,現今美國多所大學和學院,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匹茲堡大學、依利諾州立大學等,都選用海頓的音樂譜成校歌。)海頓在1802年為埃斯特哈齊家族寫了六首彌撒曲Masses,最後一首是《和諧彌撒曲Harmoniemesse》。

 

到了1803年,海頓的健康開始走下坡,時感虛弱、暈眩、精神無法集中,基本上無法再創作。但他仍被 埃斯特哈齊家族尊奉為音樂總監,但那只是名義上,實際工作已由其他人負責了。

 

他最後一次公開出現是在1808年為他而作慈善演出的《創世記》音樂會。虛弱的他坐在輪椅上,在喇叭聲和鼓聲下,受到貝多芬、指揮Salieri(是意大利名作曲家)、音樂家和一眾貴族的歡迎緩緩進場。但他確是太虛弱了,在中場休息時就要離開。

(待續)

 

附註:原文初刊於《發燒音響》2016年3月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226

音悅臺CEO張鬥:音樂人做不好音樂產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410/155119.shtml

導讀 : 音樂產業的很多問題是感性解決不了的,而現在很多音樂人腦子里只有音樂作品,卻忽視了消費者的需求和商業元素。

i黑馬(常皓靖) 4月9日,由音悅臺主辦的“音樂未來 破界而來”專輯榜暨粉絲服務平臺發布會在京舉辦,音悅臺創始人兼CEO張鬥、美國公告牌亞洲區總裁Jonathan Serbin等人齊聚現場,探討粉絲時代下音樂行業的發展方向。

音悅臺創始人兼CEO張鬥在演講中表示,現在全球的音樂產業都不景氣,甚至很多人都認為唱片已死,但是音悅臺是“極少數的樂觀派”。

張鬥對未來的音樂產業有四大預測:

一是5年後,中國唱片銷量將突破1億;

二是5年後,中國演唱會票價降低50%;

三是只有粉絲經濟能拯救音樂產業;

四是音樂人做不好音樂產業。

他解釋道,專輯在未來並不是一個聽音樂的工具,更多的承載的是收藏價值,承載了粉絲對於偶像的愛,所以中國唱片業定會迎來一個春天。

對於“音樂人是否能做好音樂產業”,張鬥認為,音樂產業的很多問題是感性解決不了的,而現在很多音樂人腦子里只有音樂作品,卻忽視了消費者的需求和商業元素。

隨後,在發布會現場張鬥宣布聯合各大音樂平臺成立中國專輯榜,作為和美國的公關牌(Billboard)的延伸。

“一個權威的榜單有利於形成良性競爭的局面,促進音樂市場的發展和繁榮。但是中國由於巨頭割據,每一家都有自己的榜單。這種割據的局面不但造成了巨大的內耗,傷害了用戶體驗,更不利於在市場上形成強有力的競爭機制。”張鬥說,“我們歡迎各種平臺加入專輯榜,共同建立一個公開、透明、公正的中國專輯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921

那時,這一行的人不歡迎我們迪士尼戲劇集團總裁談音樂劇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351

《獅子王》是第一個在中國嘗試長期連續演出的音樂劇。托馬斯·舒馬赫也不知道它能演多久,但“能在迪士尼開園的時候開演,就已經成功了。”(迪士尼戲劇集團供圖/圖)

它能在中國演多久我不知道

南方周末:迪士尼音樂劇做海外版本的時候,與當地的藝術家怎樣合作?

托馬斯·舒馬赫:音樂劇是嚴格的複制版本,根據場地,會有些許不一樣。演員大部分是當地的音樂劇演員,制作團隊大多也是從當地找。但我們要自己去挑人。我們要做翻譯版本,翻譯不是什麽大問題,但只有到演員面對觀眾演出時,你才能看出來那些笑料是否奏效,感情是不是出來了。

文化有時候挺複雜。《阿拉丁》在東京演出,故事里一個關鍵情節是蘇丹的女兒對抗父親,她說不要照他的話去做,她自己有主意。日本的觀眾驚呆了:沒有女孩子跟自己父親那樣說話的。我們爭了很久,到底要怎麽演這場戲。在劇院試演的時候,像我這個年紀的觀眾都說,女孩不能這樣跟爸爸說話的,可是我的日本翻譯25歲,她說她從來都是跟她爸這麽說話的。有時候一些笑話在另一個文化里也不好用,但我們做了那麽多年,也見慣了,該想辦法想辦法。

南方周末:2006年《獅子王》在上海有一輪巡演,當年觀眾反映怎麽樣?

托馬斯·舒馬赫:演了102場,在上海大劇院。但那是英語版的,當時起用了我們澳洲的制作與演出團隊。就是想知道有沒有人來看。反映很好,但只演了三個月,而且我認為受眾比較小,他們懂英語——當然我們也翻譯了字幕,他們也早知道這個戲是講什麽的。普通觀眾不是這樣。

其實在美國,我們到不同的地方巡演,也面對大量這種觀眾:他們沒有進劇場看戲的習慣,也沒見過我們在舞臺上用的各種技術。《獅子王》的普通話版在上海上演,我想普通中國觀眾的體會,跟他們也會是一樣的。

南方周末:中國還從來沒有一個戲連演十幾年的。你們自己是否意識到,你們可能是頭一個嘗試這麽做的。

托馬斯·舒馬赫:這確實有點實驗,它能演多久,我不知道,我甚至覺得,能夠在迪士尼開園的時候開演,就已經成功了。這個劇創造了很多歷史紀錄。在百老匯上演18年多,始終是票房最佳音樂劇之一。在倫敦亦是如此,已經上演16年,在漢堡上演了15年。但這些城市是成熟市場,有著穩定成熟的劇院受眾。我們為上海的普通話版本的制作傾盡全力,就像我們為百老匯做這部劇時一樣。

《瘋狂動物城》不會變成音樂劇

南方周末:對歷史悠久的百老匯而言,迪士尼戲劇集團是新人,你們怎樣尋找自己在這個系統中的位置?

托馬斯·舒馬赫:一開始是挺難的,他們覺得迪士尼這個龐然大物要進入城市里的這盤小生意——紐約是大城市,百老匯是里邊的一個“小城”。大體上可以說,這一行里的人不歡迎我們。他們總是覺得,這幫從加州來的人,從來沒幹過戲劇……觀眾是歡迎我們的。我們第一部戲《美女與野獸》賣得很好,演了很長時間。

但走到現在,大家對我們的了解更多了。我們剛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周年慶晚宴,所有百老匯主要從業人員都來了,非常溫暖。

我們的劇目是很跨文化的,用人是平等主義的,有各個不同種族的演員,別的地方可大多不是這樣。我們也給了這個行業很多的回報,比如贊助了很多針對家庭、兒童的演出,我們帶大了一代劇場觀眾,我們的戲是他們人生中頭一次看到舞臺藝術。我們提供了數以千計的工作崗位……我想現在大家都看到了我們做的這一切。這里的人也用了很長時間才明白,在進入迪士尼之前,我,我們這兒的很多人,就已經在戲劇行業里幹了。

南方周末:拿《冰雪奇緣》來說,把一部動畫片改編成音樂劇,都要做哪些事?

托馬斯·舒馬赫:我今天的日程里,除了和你們談《獅子王》,就是《冰雪奇緣》的工作。兩層樓之上,作者就在,明天,我們要把第二幕的本子整個過一遍,包括第一幕、第二幕里所有的歌曲。今天早上我就在跟他們討論人偶造型,馴鹿斯文應該是什麽樣,雪寶應該是什麽樣。昨天,我在新澤西試雪,你都想不出舞臺上的雪有多少種,我們頭上衣服上內衣里都是“雪”。我們要決定怎麽把雪吹起來,怎麽給雪打光,是用液態雪還是紙片雪還是金屬雪……

所以,劇本、音樂、設計、特效……所有這些工作都得同時做。

南方周末:迪士尼的新片《瘋狂動物城》在中國也火極了,它變成音樂劇的可能性有多大?

托馬斯·舒馬赫:我們並不把電影改編成音樂劇。我們是把電影的音樂劇改成舞臺的音樂劇。音樂一定是這件事的核心,不管是《歡樂滿人間》《獅子王》《美女與野獸》還是《阿拉丁》。你們今晚會看到《阿拉丁》,它和電影原作很不一樣,又懷有電影原作的靈魂,但你必須有音樂把二者關聯起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935

一個坐擁500萬用戶的音樂網站何以走向死亡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415/155231.shtml

導讀 : Songtaste的音樂恍若回蕩在耳畔,但何以至死的思考,似乎更加“余音繞梁”。

文/汪晨 編輯/齊介侖

Songtaste是連續創業者李樹斌在2006年創立的一個音樂分享網站。通過大量音樂愛好者對內容的上傳、推薦,截至2009年夏,該站點已收獲500萬用戶和300萬首歌曲。

但版權問題一直讓李樹斌很是頭疼。由於Songtaste采用的是UGC模式,用戶上傳的歌曲常有違規問題發生,李因此屢被文化執法部門請去接受問詢和處罰。另外,李幾乎在同一時期創立了另一個創業項目“好樂買”,因兩者無法兼顧,加之音樂產業難以變現等原因,創業3年後,李有意將Songtaste出售。

A8音樂集團看上了Songtaste。2010年,A8支付800萬元現金收購了Songtaste 80%的股權,後歸入A8旗下多米的陣營。據A8某位要求匿名的前員工透露,因轉戰移動端及改造難度高等原因,A8實際上在收購之後無限期擱置了Songtaste。外界所能看到的只是,2015年7月20日,Songtaste正式宣布,因“版權問題”,其音樂業務在該通知發出一周後徹底關閉。

為詳盡了解Songtaste在被收購之後的具體變動及關閉網站的戰略考量,i黑馬曾多次聯系A8董事長劉曉松,但劉以“不用了謝謝”為由拒絕了采訪。

李樹斌迄今仍然認為,音樂產業難盈利的現實問題阻擋了Songtaste的正常發展。“那時如果有盈利模式,能賺很多錢的話,我可能也不會去創立好樂買,反而去用心地經營它,把它做得更大。”在李看來,這才是Songtaste倒下的核心原因。

以下為原Songtaste創始人、現好樂買創始人李樹斌口述,由i黑馬整理。

我自己是一個比較愛聽音樂的人,喜歡輕柔舒緩的慢歌,特別是沒有歌詞的純背景音樂。那個時候聽歌基本上都是去百度下載,但百度上能找到的基本上都是流行歌或快節奏歌曲,滿足不了我這種小眾需求。另外,你可能喜歡一個歌手,但不一定喜歡他專輯里所有的歌,一張一張專輯的尋找方式也不夠高效。

這時就只能向朋友要歌了。我那時在MSN上一個個問,看他們最近在聽的歌是什麽,然後找和我品味相近的朋友不斷地要歌。但問題是,他在給你8首、10首的歌之後,也沒辦法給你提供什麽新鮮的歌曲了,畢竟單單一個人的音樂範圍是很窄的,而且在聊天環境下你也沒法讓朋友一個個翻之前的聽歌記錄(有的可能連聽歌記錄都沒有)。之後我就發現,其實很多人都有這類找歌的需求。

那個時候我也差不多要從搜易得CEO的職位上卸任了,所以就想著做這麽一個網站。

產品叠代路

2006年7月的時候,我就做了一個小網站,叫Songtaste。它那時還是個小小的音樂論壇,我從我在傳媒大學時創辦的核桃林社區里導流,讓大家在論壇上貼歌、找歌、討論音樂。

那個時候的Songtaste離我的理想狀態還很遠,因為我想建立的是一個音樂分享網站,有自己的軟件推薦算法、基於人的推薦體系,而不僅僅是一個論壇。

像一般音樂的推薦方式有統計模式和DJ模式兩種。統計模式可以根據用戶指標,比如歌曲的試聽次數進行算法推薦。我後來曾經和豆瓣的阿北聊過一次,他是工程師出身,喜歡這類電腦算法的統計模式。這種模式做到極致就可以根據音樂本身(音頻、音軌)進行算法推薦,美國的潘多拉公司能做到,但國內沒有這麽好的技術。而如果要根據用戶指標進行算法推薦,需要這些歌被較大範圍地聽過,許多小眾的歌會因此被埋沒。

DJ模式,或者說推薦人、音樂達人模式,是可以挖掘出那些小眾歌曲的,並且找出一定相同調性的歌,畢竟他們會到處找歌嘛,而且如果他們也去推薦口水歌的話,電臺也就沒什麽人去聽了。所以這種推薦人模式是我比較青睞的。

而我在初始階段采用的論壇模式其實不太好。它只能讓人在論壇上貼已有的音樂網站鏈接,比如百度的,但有時百度上的鏈接會失效,有的人就直接貼一個歌名讓大家找了。不過這種找歌方式還是效率很低,而且信息量一多,用戶體驗也就變差了。

所以我打算重新改造Songtaste,把它做成一個音樂推薦網站。

2007年春節前後的兩周時間里,我把這個網站後來的主要功能都寫了出來,包括相似用戶的推薦算法、用戶自助音樂上傳功能,以及兩個推薦列表板塊:一個顯示用戶最近上傳的音樂(沒有經過算法分析),一個顯示你可能喜歡的歌曲(通過分析用戶試聽和上傳的音樂推薦相似的人上傳推薦的歌曲)。

中間有個小插曲。我在上大學的時候自學設計flash動畫,那時做的人很少,價格是1秒鐘200塊,我靠這個賺了些錢。後面不願意做就轉去寫程序了。因為那段經歷,我就打算自己設計Songtaste的網頁。但設計網頁是件很費腦的事情,你會思考、糾結字體、間距、版式等東西。

後面有個朋友告訴我,英國有一個網站叫last.fm,它的設計很牛逼,我就偷了個懶,把Songtaste第一版做得和它一模一樣,上線的時候很多人以為last.fm出了中文版。後來last.fm的創始人可能找到了網站的漏洞,給每個人發了一封繁體站內信,說我們抄襲他們,並且歡迎大家去last.fm官網使用。

雖然後面沒有對用戶產生什麽太大影響——那個時候英文網站很少有人用,而且他們只能試聽30秒,中國用戶還不太能接受——但我還是在兩三個月後自己設計了一版UI,這個UI就是Songtaste現在的樣子,即使Songtaste出售給A8後,它也還是這個UI,沒有再變了。

同時上線的其實還有日誌和小組的功能,類似那時挺火的SNS社區,不過這兩個功能我後期是不太認同了,我覺得它幹擾到了Songtaste的本來意圖——讓用戶快速找到喜歡聽的音樂。

網站剛上線的那段時間,我還是挺興奮的。每天的新增註冊用戶數在緩慢上漲,從剛開始的100個每天新增用戶數,到後期漲到了1000~2000,中間有一天這個數字突然翻了一倍到4000~5000,我就去查了下,發現是和菜頭在博客里推薦了這個網頁。那時和菜頭的博客很火。到我賣掉之前,每天的新增註冊用戶數就一直是這個水平了。

平臺長短版

其實在我看來,這個網站最核心的東西是500余個核心音樂推薦人。

2007年春節的那次重新改造,我加入了一個本周音樂推薦人排行榜,按照用戶推薦歌曲的試聽次數排列,每次排列顯示30個人。這個成了Songtaste用戶最喜歡的地方,因為這里聚集了中國當時最小眾也最牛逼的推薦人。

這些推薦人其實大部分是草根音樂愛好者,他們會在Songtaste上把自己喜歡的歌曲上傳,寫推薦語,然後推薦給其他用戶,用戶可以關註這些推薦人。我們最後有300多萬首歌的曲庫,里面也許有50萬首是特別稀缺的音樂,這些資源就吸引了大量的用戶。

像常年在排行榜排第一的是一位小姑娘,網名叫Tomi_enn,在我出售網站前,她一共推薦了400~500首,歌曲的試聽次數超過2億次。她也會自己寫音評,寫推薦語,寫得很唯美。排名第二的網名叫暗白,當時推薦了兩三年的歌曲,試聽次數加起來也有2億多次了。

後來我問過他們,基本上每一個人每一年都至少聽過四五萬首歌。也是因為他們,Songtaste聚集了很多音樂愛好者,而且成了小眾歌曲的聚集地,網站的調性也就這樣確定下來了。

Songtaste網站上的本周最佳推薦人榜單,至今仍能看到。

寫Songtaste代碼的時候,我其實用的是最差的技術框架,以及最普通的編程語言PHP,沒有任何高級技術含量的東西。所以到後來,網站存在很多程序bug,一直在修修補補。後期我也專門培養了一個程序員,讓他幫忙做網站的技術運營工作。

服務器我用的也是最簡單的服務器,只有兩臺。但網站的流量一直在上漲,大概到了800~900萬的PV。這樣在網站上聽歌就變得非常非常地卡了,甚至有服務器宕機的情況發生。

後來別人介紹我認識了張欣研,他是光芒國際的CTO,國內做P2P傳輸技術非常牛的一個人。他知道我有這麽一個網站。我當時說帶寬和速度都是個問題,他就說你把音樂文件放在我們這里得了。後面我們達成了一個口頭協議,我給他網站25%的股份,帶寬方面他幫我免費打理。當時沒有註冊成立實體公司。

但帶寬不是最頭疼的問題。因為版權問題,我被罰了很多次,從建站到出售,中間就沒有斷過。

那時負責管理音樂版權問題的是北京文化行政執法總隊,他們那時總共就8、9個人,基本上每個人都以不同名目罰過我。比如有些歌是文化部要求的必須下架,有些歌甚至因為涉及反動內容必須下架。每次罰款都得罰個3000~5000塊錢,最多一次罰了8000塊。

其實這類罰款還算少的,畢竟我沒有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而且是一個個人網站。但這個風險確實挺大,我沒有任何收入來源,而且我一個人也沒法一直去做人工審核的事情。

那個時候我對網站也沒有做什麽內容運營、審核的工作,最多只請了2個人幫忙運營這個網站。因為這個網站是個UGC網站,用戶自己上傳歌曲,自己分享,排行榜也是根據我的算法自動更新,每周更新一次,基本就是這樣放任網站自己生長。

到後期,國家負責音樂版權管理的機構人員加了我的QQ——那時Songtaste網頁上留有我的QQ——經常留言讓我把一些音樂鏈接做下線處理。另外一些唱片公司也會讓我下架一些歌曲,因為網頁上經常出現他們的新歌。這種事情每天都有,每天都要處理,平均一周要下掉幾十首歌。

另外,到了2007年10月之後,我就開始創業做“好樂買”了,精力越來越難以顧及Songtaste。而且我也確實被罰得很煩了,所以堅持到2009年夏天我就覺得需要把Songtaste出售了。

售出後這5年

大概是2009年的下半年,具體時間我記不太清了,A8集團董事長劉曉松和他的兩位同事過來找我聊。他們起先是想投資我,我說我不接受投資。那個時候好樂買已經拿到紅杉的A輪投資了,紅杉勸我說這個網站不能再做了,怕有法律風險,萬一把我抓了怎麽辦。而且,我覺得Songtaste如果能背靠一家有資質的公司去發展壯大也不是一件壞事,我也能靠出售賺一筆收入。

所以我和A8集團要求說收購價不低於1000萬人民幣,之後A8負責財務的VP和我聊了下具體細則,最後確定是800萬人民幣出售,我留20%的Songtaste股權,打款的話是分批付,大概到2010年三四月份全部付清。20%股權和分批付款估計是為了讓我幫他們過渡,不過我也很難管這個事情。

後面我也和他們的產品團隊接觸過,開過最多三次會,我看到團隊內大家的思維都還很分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像有一次會是劉曉松本人組織的,最後開到半夜3點還是沒得出什麽結論,似乎沒有人能對這個產品未來的具體路徑做一個蓋棺定論。

我那時也在給他們做一個公司顧問的角色,來討論A8的未來規劃。A8其實有一些計劃,希望做一系列的產品線,圈億級以上的用戶。但到2011年以後,他們的核心資源都轉向多米了,那時多米幾乎是A8的全資子公司,這樣Songtaste就被邊緣化了。

A8那時是在彩鈴SP越來越難做之後,想找到一個產品來推動公司發展。不過我覺得A8應該沒有深刻理解Songtaste的產品理念,雖然這個理念我有說過,但畢竟互聯網產品不是聽別人說一嘴就能做出來的。這個是我自己的看法。

之後Songtaste的具體經過我就不太了解了,我自己也確實不怎麽去用Songtaste了。

因為寫了一個網站而收獲了數百萬的用戶,其實也讓我很有成就感,那個時候拼命寫代碼寫得頭發都白了。

2007年2月,把網站主架構和功能構建完之後,有半年的時間我一直在優化Songtaste。那個時候的狀態是,早上六點睡覺,睡到下午兩三點起來吃飯,之後再接著寫程序。我那時還和家里人住,他們都不太理解,之前我還在管一個很大的公司,突然就不知道在搗鼓什麽了。

但說實話,那時音樂產業沒有什麽有效的盈利模式,如果有盈利模式的話你就可以用這筆錢買版權,這樣才是一個正常的循環。那時如果有盈利模式,能賺很多錢的話,我可能也不會去創立好樂買,反而去用心地經營它,把它做得更大。我認為這是核心問題所在。

另外就是,那時的免費音樂下載網站讓用戶形成了免費聽音樂的習慣,這個習慣現在都沒完全改過來。別的網站能夠免費下載,自身的曲庫又很大,你也基本不可能向用戶收費。雖然現在的用戶付費習慣比以前好多了,但還是不夠。

音樂下載沒法付費,基本只能靠廣告費來獲得收入,但廣告費很難支撐龐大的版權費用,就連百度也付不起音樂版權的費用。所以中國音樂產業基本沒有正向循環的商業模式,這也讓很多中國的原創音樂人生活得很辛苦,很窮,沒有辦法專心做好音樂。

我後面還聽說A8也因為版權歸屬問題被處罰了不止一次,最少也到了十萬元以上的級別。另外如果是上市公司被處罰,其實會有很大的風險,畢竟上市公司是需要對公眾負責的。Songtaste上面沒有人審核,會有一些涉及政治的歌曲等類似問題,出了事情很難擺脫責任,這可能也是A8關閉Songtaste的原因之一。

註:

i黑馬於2016年三四月間先後以電話、短信、微信等方式多次聯系A8音樂集團董事長劉曉松,希望他能就songtaste入列A8後的發展狀態及後期決定關閉退出的戰略考量做一深談。遺憾的是,劉電話不接,短信不回,數日後僅在微信上就邀約回複了一句“不用了謝謝”。此後截至本文發稿止,i黑馬再未得到其他任何回複。

i黑馬聯系到一名對Songtaste後期發展頗為熟知的A8前員工。

據該員工描述,彼時由於多米沒有web端,所以A8在收購Songtaste後曾希望將其改造為多米音樂的web端網站。

在進行改造前,多米方面的技術人員對Songtaste進行了評估,認為網站的技術架構不夠規範。如果要改造網站,需要對其推翻重寫,但即使是較好的web技術團隊,也至少需要3~5個月才能完成。

而彼時,多米團隊內只有安卓、WP7、塞班等平臺的開發人員,若要進行Songtaste改造,需要招募專屬web團隊,改造成本很高,因此暫時被擱置。此後,由於移動互聯網開始興起,多米全力轉向移動端,Songtaste的改造工程就此被無限期擱置。

該員工另透露,多米方面在2011年也曾對Songtaste做過一些小手術,以轉化其用戶,例如掛上多米DJ,換上多米的音樂試聽鏈接,引導用戶下載多米PC版客戶端等。但由於多米和Songtaste的用戶群體相差太大,轉化工作收效甚微。

除此之外,多米只對Songtaste進行了bug修複、垃圾數據清理、網站交互改動等小調整,沒有進行大變動。同時由於Songtaste固有的版權問題,多米也染上了一些官司。

“我之前也有勸說劉曉松去好好運營下Songtaste,但沒能說服,那時就明白音樂這個事情太難做了。”該員工稱。

試錯人:李樹斌

項目名稱:Songtaste

主營業務:音樂分享網站

試錯時間:2006年7月~2015年7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633

音樂160415海頓和他的交響樂3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4/15/%e9%9f%b3%e6%a8%82160415%e6%b5%b7%e9%a0%93%e5%92%8c%e4%bb%96%e7%9a%84%e4%ba%a4%e9%9f%bf%e6%a8%823/

音樂160415

海頓和他的交響樂3

蕭律師執筆

 

〈交響樂〉

Anthony van Hoboken為海頓的作品作了滙編,每首作品給與一個編號,叫「Hob編號」。按照Hob編號,海頓交響曲共有104首。但一般計算,他共寫了106首交響樂,其中兩首是Hob編號後發現的,編為Hob 1/107和1/108,分別叫Symphony A 和Symphony B。海頓的交響樂有四個樂章。

 

海頓一生寫了近一千首作品。海頓有莫紮特不能得到的優勢:海頓仍活在世時,他的作品已廣受歡迎;而聽眾、出版人、評論家都將他受歡迎的作品給予「綽號」。所以聽海頓的樂曲,先聽有標題或「綽號」的,不失為一個好的指引。聽交響樂亦作如是觀。

 

第6《Le Matin晨》、第7《Le Midi午》、第8《Le Soir晚》

這三首是海頓二十九歲時的作品,剛加入 埃斯特哈齊Esterhazy家族,通常都包括在一張唱片內。 海頓此時仍追隨 韋華第、Albinoni和Tartini等的大協奏曲風格,每首都有四個樂章。這三首交響樂的樂團編制很小,但樂曲有多段是若幹樂器的獨奏。為什麼?原來當時擔任獨奏的可多得一些額外工資! 海頓都幾照顧屬下。

 

第45《告別Farewell》:

這首交響樂創作的動機是海頓年老時告訴為他寫傳記的執筆人時透露出來的。 當海頓要寫這首交響樂時,他和他的老闆親王和一眾樂師都居留在坐落於匈牙利Eszterhaza的夏宮。停留的時間比預期的長,樂師們遂被廹與妻子分隔一段頗長時間。樂師們向海頓投訴,要求幫忙。海頓不想和主人說項,而將訴求溶入這首交響樂曲中。在演出時,在最後一個樂章一輪急板presto後,隨著來了一段頗長似乎是終曲coda的緩慢板adagio,這在古典交響樂中是罕見的。若幹樂師有一段短短的獨奏,奏完後可靜稍稍將樂譜架上的燭光熄滅,然後離開。樂師們離開的次序是這樣的:首先是雙簧管手和第二圓號手;之後是巴松管手、第二雙簧管手和第一圓號手、低音提琴、大提琴、樂團小提琴除第一組小提琴靜寂地留下外,其他全部離去;然後中提琴手。樂團團員不斷減少,最後只餘第一小提琴組以極弱音pianissimo奏完樂曲。

 

第48《Maria Teresia》C大調

多年來這首交響樂都被視為海頓為紀念神聖羅馬王朝女王Maria Theresa在1773年蒞臨Esterhazy夏宮而寫,那時海頓正在那裡任職。但後來研究發現,一份樂譜寫於四年前,可能早已為這慶典而準備好了—-女王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42

音樂160414海頓和他的交響樂2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4/14/%e9%9f%b3%e6%a8%82160414%e6%b5%b7%e9%a0%93%e5%92%8c%e4%bb%96%e7%9a%84%e4%ba%a4%e9%9f%bf%e6%a8%822/

音樂160414
海頓和他的交響樂2
蕭律師執筆

160414在海頓餘下的十四個月生命中,生活並不寧靜,法國軍隊在 拿破崙指揮下炮轟維也納,他的隣居中彈,爆炸聲震響他家的門窗。他大喊:「孩子,不用怕,站在海頓身邊是不會受到損傷的!」炮轟繼續,納也納終於在5月13日陷落,但他受到法軍尊敬。17日,一個法國軍官叫Sulemy的來到海頓家向他致敬,並非常熟練地在海頓面前唱出一段《創世記》的詠嘆調aria。

5月26日,他非常有興致地坐在鋼琴旁,彈奏了三次《帝皇頌The Emperor’s Hymn》(即《皇帝》弦樂重奏第二樂章主題所本)。那晚他在睡床上離世。

〈風格的演進〉
海頓被公認是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之父,又是鋼琴協奏曲的首創者,一眾新進發燒友竟然如此忽略和輕視他。 沒有他的交響樂會有以後貝多芬、貝遼士或馬勒的交響樂嗎?

海頓作品主要特點在於能將一個簡短的主題發展成恢宏、濃烈和飽滿的結構,將一個樂章的重要部分以相當快的速度開展。

海頓最重要的是對 「奏鳴曲式sonata form」的發展,這是以後交響樂、協奏曲和奏鳴曲第一樂章結構所本。 他另一創造是將「賦格曲fugue」與古典風格合為一體而豐富了「迴旋曲式rondo form」。他又是「雙重變奏double variation」的倡導者,即將兩個主題(經常一個大調和一個短調)交互變奏。

海頓的作品比起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更具幽默感,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他的《驚愕Surprise》交響曲。他經常和聽眾開玩笑,製造「假的」樂曲終結,即是你以為樂曲完了,其實尚未。

海頓早期的作品風格是在 巴羅克風格(其代表人物是J.S.巴哈和 韓德爾)由高峰滑落,那是一個探索和不穩定的年代。 海頓生於巴哈歿後十八年而成為其中的一位摸索者。 在海頓六十年的音樂創作生涯中,風格緩慢而穩定地增加其複雜性和細緻性,那是他從經驗與向同儕學習的結果。他承認自己深受巴哈次子及其前輩C.P.E.巴哈的影響。

他的早期音樂都是為了娛樂和取悅親王,所以情緒上相對是快樂的,多用大調major key。快版樂章傾向節奏有力,特別在終曲finale,如他的最後一首交響樂《倫敦》的終曲。所以新進發燒友說海頓音樂好「悶」,只是「想當然」,盲目批評,根本未懂得聽。

在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早期,海頓也受到當時文學運勤的「狂飊突進Sturm und Drang」思潮所影響。 他的音樂回復輕快、富娛樂性風格。在這一時期,他在第廿五至四十九號交響樂中用較多的小調minor key,敢於用特殊的配器。 如第四十五號交響樂《告別Farewell》的終章;第四十八交響樂《Maria-Teresia》使用小號和定音鼓激發出華麗的光彩。此時他的交響樂已超越國界,備受歐洲各國的樂迷關註和好評。***

1773年後的十年間,海頓譜寫了第五十至七十八號交響曲,增添了緩慢的引子introduction,在慢樂章開始用變奏曲式,終樂章採用激越的迴旋曲式。

1779(海頓47歲)是他的音樂生涯的分水嶺:在此之前,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屬於 埃斯特哈齊家族,但在這年續約時,他爭取到此後他可以為他人作曲或出版而賺取酬勞。 他第一次受委託而得到報酬是一組統稱為「巴黎交響樂」的六首交響樂,即編號為第八十二至八十七號交響樂。這六首交響樂都是在1785-6兩年間完成的。

在十八世紀九十年代,兩次英國之旅刺激他發展出所謂「大眾風格」,那是一種史無前例的成功風格,既得大眾歡迎、但仍能保持具學術素質而有活力的音樂結構。「大眾風格」的主要元素是謹慎地、有效地利用民歌素材,將之放進樂曲的適當處,如在奏鳴曲的呈現部或終曲的開始,這些都可以在他最後十二首統稱《倫敦交響樂》和兩首神曲中找到。

1795年,他回到維也納,那是他的音樂生涯的最後一個轉捩點。雖然他的風格轉變不大,但作為一個作曲家的態度轉變了。他曾是一個僕人,曾是一個企業家,必須大量創作音樂於限定時間之內。但現在富有了,他感覺到有理由花多點時間為後代譜寫音樂。這反映在他譜寫《創世記》和《四季》兩套神曲上—生命的意義和人類的目的。這兩套神曲用了他整整一年的時間才完成。

原稿刋登於《發燒音響》2016年四月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43

音悅臺叫板阿里音樂 “京東”還是“淘寶”模式更能取悅粉絲?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0097.html

近日,在北京三里屯SOHO音悅臺的總部,音悅臺創始人兼CEO張鬥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的專訪,面對各大音樂平臺近期動作不斷,張鬥卻不以為意。

“我們要做音樂產業的‘京東’,因為只有粉絲才能夠拯救音樂產業,‘京東模式’可以更好服務於粉絲。加入做成開發平臺模式就很難吸引占中國音樂市場九成營收的頂尖藝人。”

張鬥的觀點直指著名音樂人、阿里音樂董事長高曉松近日推出的阿里星球應用,這款糅合了音樂產業上下遊各方的APP被一些業內人士看作是音樂產業的“淘寶”平臺,是阿里對音樂產業布局的重要棋子。

張鬥為何這麽說?他所謂的“京東”模式又是如何做的,如何能夠掘金音樂產業?

張鬥

音悅臺“京東模式”叫板阿里音樂

近日,阿里音樂上線了阿里星球,這款堪稱史上最複雜的在線音樂應用,被揉入了太多功能,包括粉絲互動、聽音樂、直播,還為詞曲制作人、演出方、場地方、設備租賃方、廣告方等音樂幕後產業公司開辟了入駐平臺。張鬥認為阿里星球是在做音樂界的淘寶,做一個開放平臺,讓大家都來入駐。

在張鬥看來,如今中國音樂產業還並沒有做到“百花齊放”,10%都不到的藝人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在市場很小時,要把市場拿過來全部自己做,做京東式的自營,而不是像阿里一樣做開放平臺。“中國最上遊的藝人就那麽幾十個,剩下的人請你看演唱會,你可能都不會去。中國40%的演唱會是虧錢的,市場還沒起來,你必須先做上遊最賺錢的部分。李宇春演唱會,商家都是求李宇春,那李宇春為什麽還要跑到淘寶平臺上把演唱會的聲音放出去,邏輯很難成立。”

為什麽張鬥不認可阿里音樂的模式?張鬥看來,音樂產業是一個創意產業,是非標產品,涉及的各種合作各種服務是情感服務,很多商業邏輯要建立信任,歌手或者一個歌手工作室是不會在阿里星球上隨便找一個不熟悉的公司做合作夥伴。目前音樂產業90%的產出被10%的藝人控制,藝人不是要導流,缺的不是流量而是服務,基於對整個產業鏈了解的一條龍服務。彼此割裂的局部服務公司,一來無法對全局進行把握,做出更好的針對明星的定制化產品;二來也很難獲得明星的信任。

張鬥認為,我們做音樂產業的“京東模式”就是要做好服務,建立專業的幕後團隊服務好兩端,一個是歌星、一個是粉絲。服務歌星是保證有優質的歌星IP的產生;服務好粉絲,是為了讓音樂產業變現成為可能。

高曉松

不過,對於張鬥的觀點,阿里音樂方面並不認可。阿里音樂相關負責人表示,阿里星球不是音樂界的淘寶或者說阿里巴巴,服務交易沒有衡量標準,所以不可能像淘寶一樣。

高曉松也認為阿里星球這款應用對音樂產業具有重要意義。“音樂產業是一個開放性的,碎片性的,產量大的,體量小的,極其適合互聯網來綜合的產業。阿里星球是一個泛娛樂平臺,以我們對這個行業深入的了解,給有需求的人提供完善的服務,這個服務是多元化的。比如一首歌怎麽生產,先需要詞和曲,找歌手唱,找制作人制作,這是一個非常專業的東西,不是一個綜合性平臺以類目的方式能夠解決的問題。我們會提供人與人最大限度的接觸,就是創作,人需要和更多人碰撞才能創作出更多的作品。我們的平臺上光獲得過格萊美獎的音樂人就有80多個。數據與人的最大限度的接觸,是推廣端。數據與數據最大限度的接觸,那就是發行。比如自動生成你喜歡的歌。可以依靠阿里星球這個平臺,把角色分配完整。希望我們提供的每個角色最後都能營生。利用強大的資源能力,把整個產業跑通。”

CIC灼識咨詢執行董事趙曉馬表示:“阿里音樂推出的阿里星球希望打通音樂產業上下遊,依托現有阿里音樂旗下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的用戶和音樂人資源,基本形成平臺的供需兩端。構成了商家、藝人和粉絲之間的三角關系,囊括粉絲經濟、演藝活動、粉絲互動、演出代理、衍生品等娛樂產業環節,將變現的種種可能形態都融合在其中。它實際是一個音樂文化活動的‘交易’平臺,這符合以電商起家的阿里的風格。但是濃厚的生意人的思維模式建立的音樂產業體系所提供的服務以及是否能很好地滿足文化人和粉絲的情感和文化需求,還有待觀察。從粉絲角度來說,集合播放、歌詞、音效、可視化、下載等眾多功能,擁有可以輕易識別和記憶的核心功能的APP是解決聽音樂這個簡單而明確的強需求的最好途徑。反之,如果複雜的‘交易平臺’放在面前,不知從何下手,恐怕很難同時取悅藝人或者粉絲。”

趙曉馬強調,不論各家目前如何布局,都是在保持自己商業作風的同時避免服務、內容同質化,各家的布局各有特點和側重方向,不能純粹去比較。

掘金粉絲經濟

張鬥與高曉松孰是孰非一時恐怕難有定論,尚需要時間來檢驗,不過,張鬥對於音樂粉絲經濟的理解卻值得音樂同行借鑒。

“中國的音樂產業是全世界服務最差的行業。”張鬥認為,“所有的服務業都非常看重客戶服務,千方百計地為客戶做好每一個細節,而音樂產業,特別是中國音樂產業,只知道高高在上地做內容,從來不知道粉絲服務是什麽。”

“在日韓,有很完善的粉絲會員體系,演唱會,見面會,專輯,周邊,應援等等都有完善的服務機制,而中國的音樂產業從來不管粉絲的死活。就拿演唱會來說,粉絲承受著全球最高的票價,黃牛的故意擡價,票務詐騙,不靠譜的主辦方,亂七八糟的現場組織等等,消費體驗其實很差,而音樂產業的人完全不在乎這些。當我們把粉絲服務做好了,才能為音樂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

就拿音樂產業來說,雖然全中國現在專輯銷量每年只有300萬~400萬張,但張鬥卻提出了“五年後,中國唱片銷量將突破1億張”的觀點,這個觀點基礎就是粉絲服務。粉絲服務的第一步做的便是建立了音樂專輯榜,“中國到現在連一個真正的與音樂相關的榜單都沒有。產業要想得到發展,必須建立起一個評判的標準、PK的標準和好壞的標準,而這個標準實際上就是榜單”。

張鬥認為,粉絲購買專輯並不是為了拿回去聽,而是一張投票券,以支持自己的偶像在權威音樂榜單內獲得好的名次。日本公信榜帶動日本每年專輯銷量超過1億張,中國缺乏這樣的音樂榜,如果建立起來,將大大促進音樂專輯的銷量。“隨著國內音樂權威榜單逐漸形成,預估五年後中國音樂專輯銷量將從現在的三四百萬張增長到1億張,給音樂產業帶來相當可觀的收入。

此外,降低演唱會門票價格吸引更多粉絲走進演唱會現場、售賣明星官方周邊產品(熒光棒、發帶、水杯等)也將給音樂產業帶來龐大收入,這一切本質上是一種粉絲對偶像的情感消費,也就是所謂的“粉絲經濟”。

因此,要做好音樂產業就必須服務好歌星以及粉絲,培養出優秀的歌星及音樂才能吸引更多粉絲,而從粉絲角度設身處地著想,為粉絲提供其想要的服務及產品,挖掘粉絲經濟才是做好音樂產業的秘訣。

張鬥透露,作為音樂產業的“京東”,音悅臺四種業務模式:第一,正版MV,通過正版MV建立起粉絲社區;第二,音悅V榜,用戶產生的歌曲榜單,數據計入Billboard,是Billboard首個合作的中國流行音樂榜單(榜單公式為:50%站外+50%音悅臺數據,包括播放量、下載量、評論量、收藏量等數據);第三,音悅商城:賣明星官方周邊(專輯、熒光棒、發帶、水杯等)、明星代言產品等;第四,音悅Stage:明星孵化平臺,用戶上傳作品,粉絲選擇,音悅臺將“榜首有名”者推薦給大公司簽約,自己保留10%~15%的分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193

從內容IP到歌星IP,音樂平臺爭奪戰轉向為哪般?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768.html

在2015年一番音樂版權爭奪戰之後,2016年各大音樂平臺開始轉向明星IP的爭奪,一場基於明星IP的音樂生態鏈的打造開始上演。

近日,各大音樂平臺忙著爭搶歌星IP資源。隨著TFBOYS近日宣布獨家入駐QQ音樂“Music+”計劃,已經有王力宏、李宇春等多位大牌明星先後獨家入駐該計劃。騰訊旗下QQ音樂的“Music+”計劃將通過獲取大量歌星IP資源,依托騰訊集團旗下全產品鏈資源,針對明星特質,專註於個人價值的開發和定制,衍生出更多的音樂周邊價值。

無獨有偶,阿里音樂也於近期推出了阿里星球正式上線,這款承載了知名音樂人高曉松等人對於阿里音樂未來規劃的APP,囊括了眾多功能。相比QQ音樂,阿里星球更誇張,平臺上不僅匯聚了歌星個人平臺、粉絲互動平臺,還開辟了詞曲制作人、演出方、場地方、設備租賃方、廣告方等音樂幕後產業公司,幾乎成為音樂產業的阿里巴巴。

此外,其他幾大音樂平臺也都在嘗試開放平臺,獲得更多明星入駐。音樂平臺的競爭已經從版權或內容IP的爭奪轉向為明星IP的爭奪。在2015年版權爭奪戰後,已有音樂版權的版圖劃分基本固定,各家亟需獲得更多原創音樂內容,並構建相應的音樂生態產業鏈,來獲得更多內容以及盈利模式。這一切都需要音樂產業的稀缺核心的資源——歌星IP。

TFBOYS

音樂平臺爭相開放平臺

騰訊公司副總裁彭伽信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之前QQ音樂的版權戰略是跟華納、索尼等一些大的唱片公司達成戰略合作,當時傾向和有資源的平臺進行大曲庫合作,是做內容IP。“今年我們開年的計劃是偏向於做個人IP,即我們的“Music+計劃”,曲庫內容基礎已經有了,現在更偏向於精細化地幫助這些獨立的音樂人才,幫助他們做更有針對性的數字音樂發展規劃,包括發行數字專輯,做定制化的品牌活動,還會給他們做一些周邊產品延展業務的拓展。我們將借助我們自己有的企鵝MV、企鵝FM等幫助他們更好地打通騰訊的娛樂資源。同時可以讓他們和粉絲有更直接的溝通。”

酷狗音樂也在2015年推出了1億元扶持音樂人的計劃:依托酷狗旗下的直播平臺繁星網,為入駐繁星網、符合一定條件的簽約藝人提供音樂夢想基金,協助發行音樂專輯、進行推廣。

而阿里音樂方面也不甘示弱。作為從傳統唱片時代成長起來的音樂人,阿里音樂董事長高曉松、CEO宋柯對音樂產業的生態一直保有情結,在新近推出的阿里星球中,可以看出其把打通音樂產業作為一個重要方向。

阿里星球中的“幕後英雄”是最有淘寶氣息的一個模塊。

阿里音樂官方如此介紹:“利用幕後網絡、征集等經營工具,幕後英雄可以讓想唱歌卻找不到好詞曲的音樂人找到詞曲;想辦演出卻苦於無場地的演出方或音樂人找到場地;想找藝人代言或品牌曝光卻手無資源的商家獲取藝人與露出資源;想爭取演藝機會的藝人更能主動聯系商家得到曝光,想做品牌活動的商家通過活動得到用戶的響應與支持。”簡言之,幕後英雄希望能夠打通整個鏈條的各種資源,並為各方提供一個交易平臺,實際上與QQ音樂、酷狗音樂的思路類似,不過引入了交易平臺,也能為更多參與方提供參與渠道。

可以看出,三個玩家扶持原創的路數不盡相同,但大體上可以概括為:為原創歌手提供線上線下的宣發服務,並提供版權保護。而在線音樂平臺逐漸探索出的付費專輯、線下演出、粉絲運營等也可以為原創歌手提供正向的物質反饋。

在線音樂產業研究人士韓依民認為,“Music+”計劃、阿里音樂的阿里星球應用等有望讓獨立音樂人的種種尷尬得到一站式化解,能為獨立音樂人及優質原創音樂作品,提供全面的生存發展空間。

歌星IP爭奪戰打響

2015年7月初,國家版權局《關於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作品的通知》的正式出臺,使16家直接提供內容的網絡服務商主動下線未授權音樂作品220余萬首,其中百度音樂、一聽、多米下線歌曲均在40萬首以上。在政策正式實施前後,各大網絡音樂平臺間掀起了一場版權爭奪戰。彼時,版權內容多少對各大音樂平臺的戰略布局、形成品牌效應具有重要意義。到了2016年,在自家版權護城河已經建成的前提下,如何拓展新的內容以及新的商業模式成為各大音樂平臺戰略布局的重點,在線音樂平臺間的競爭也開始進入到2.0時代,突破音樂播放器這個單一範疇,不斷往外拓展疆域,建立自己的音樂生態成為在線音樂行業的新方向。

CIC灼識咨詢執行董事趙曉馬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各大平臺版權爭奪的過程當中,轉授權模式、和各平臺合理的版權采買機制已經被平臺和唱片公司認可。但隨著競爭升級,資源的局限性矛盾日益凸顯,與外部企業合作、加強產業鏈合作,擴大渠道成為了平臺的發展方向。

如今,越來越多的音樂人脫離唱片公司成立個人工作室,個人工作室的力量及資源有限,亟需大的平臺來幫助歌手打通上下遊產業鏈,一站式解決基於歌星IP的從音樂創作到終端售賣以及未來粉絲經濟挖掘等業務。

而另一方面,多年以前,在線音樂給了傳統唱片行業致命一擊。音樂版權多年不受重視的後果已經顯現:當前華語樂壇“造血”能力有限,不管是歌曲還是歌手,原創音樂存量挖掘殆盡。QQ音樂、阿里音樂等音樂平臺空有龐大的上下遊資源,卻無法快速獲得更多內容,並且形成自己的音樂生態。這種情況下,歌星與音樂平臺都彼此需要,歌星借助平臺打通上下遊產業鏈,平臺吸引歌星入駐打造原創內容幫助構建音樂生態。

建立生態涉及上遊音樂內容創作、宣傳發行、專輯銷售、演唱會舉辦、衍生品、粉絲經濟挖掘等上下遊多個產業,而這一切的付諸實施,首先需要有歌星IP資源。QQ音樂的“Music+”計劃、阿里音樂的阿里星球等應運而生。目前,QQ音樂已經匯聚了王力宏、李宇春、TFBOYS等明星入駐“Music+”計劃,而阿里星球則吸引了李易峰、曹格、林宥嘉等明星已經入駐,韓國S.M.娛樂也簽約阿里音樂。藝恩咨詢高級分析師馮珺向記者表示,在版權瓜分殆盡的情況下,面對目前市場上很多歌星工作室,搶奪這些歌星資源已經成為各大音樂平臺2016年的重點。

手及版權是核心

彭伽信認為,不論如何,歌手及歌曲是音樂產業的核心。

對於QQ音樂開放平臺的原因和意義,彭伽信認為:“第一,在當前音樂行業發展中,歌手一定是整個產業里面的核心,所以我們想到在已經非常成熟的跟唱片公司健康的合作模式以外,我們怎麽樣來扶持這些獨立的藝人,所以我們決心把這個事做起來;第二,我們找對了核心的合作方法,一是在音樂的平臺上有海量的用戶,如果按新的數據,每天在QQ音樂上面活躍的用戶已經超過了1億,每個月都有3億的活躍用戶,還有QQ空間、微信等等,通過這些不同的平臺能讓藝人有更多的觸達用戶的機會。此外,讓藝人跟喜歡他的人或者他的粉絲能在我們的平臺上有互動,這是非常關鍵的,所以我們也會嘗試在不同的平臺有不同的活動,讓粉絲跟他們喜愛的藝人有更多的接觸。最後,音樂行業要想健康發展,必須要正版化,讓整個行業更加尊重版權,而且可以創造一種新的商業模式,讓真正為音樂努力的藝人們可以獲得合理的回報。所以我們後來也會有不同的商業模式。”

事實上,構建生態成為在線音樂的普遍訴求。對當前的在線音樂行業而言,版權收緊為各家建立健康的商業模式提供了基礎,但當下版權投入仍是無底洞,而商業模式還在探索中難談盈利。在線音樂行業的玩家亟需找到更多的盈利來源。另一方面,泛娛樂的發展前景,也促使在線音樂平臺圍繞音樂本身做出更多嘗試,粉絲經濟是其中的重要方向。但這一切的基礎還是要有足夠的音樂內容版權,這或許是各大音樂平臺迫不及待開放平臺,招徠更多歌星IP入駐,生產更多原創內容的根本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197

音樂產業難掩蕭條,為什麽音樂節卻越來越火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853

2016年1月1日,深圳,深圳跨年迷笛音樂節現場。(視覺中國/圖)

五一又至,盡管“黃金周”縮水成了“小長假”,但是不減人們出行的熱情。避開人山人海的旅遊景點,全國各地的文藝青年競相奔赴搖滾現場,開啟一年一度的朝聖之旅。

今年五一,除了迷笛與草莓兩家老字號雷打不動開張迎客之外,鎮江的長江國際音樂節請來了後街男孩坐鎮,青島藏馬山藍莓音樂節因其海濱氣質獨樹一幟,古城洛陽也來分一杯羹,糖唐音樂節遙相呼應。不知不覺中,音樂節早已成為假日經濟當中不可或缺的產業大蛋糕。

據《好奇心日報》報道,2015年12月份,草莓音樂節的主辦公司摩登天空,獲得了來自複星旗下複娛文化的 B 輪融資,這一輪融資采取了1.3億元現金再加未來 30 億元投資計劃的形式。而在摩登天空所有的業務中,最有價值的部分還是以草莓音樂節為代表的現場演出業務。

賣唱片一度是音樂行當的主流商業模式,然而,在轟轟烈烈的數字洪流面前,唱片產業早已大廈將傾。唱片公司的收入多年不再增長,反而是像 Live Nation 這樣的現場演出公司以每年 10% 左右的速度在擴張。音樂人也不再能夠從唱片中賺到錢,演唱會的票房收入可以占到音樂人總收入的 70% 以上。

音樂現場逆勢飛揚的因由,與郭德綱倡導的“回歸劇場”理論異曲同工。大眾傳媒的技術進步,使得一口金嗓傳遍千家萬戶成為可能。越多的受眾聽到單個個體的聲音,意味著越多的人沒見過歌手真身,也就有越多的人原意付出相應費用近距離一睹真容。反之,如若不能被媒介指數級傳播,想看“你”唱歌的人,只能是親戚、朋友、同學這些個人際物理交往圈。

傳統的“賣一張專輯收一張專輯錢”的商業模式,一定程度存在著阻礙明星增加曝光率的弊端。(所以蘋果商店一首一首賣歌的變現手法存在天然缺陷,並不能代表音樂產業的未來。)

到了數字音樂時代,音節的傳播介質變得空前便捷,億萬網民聽到“好聲音”的代價大大降低,聽眾基數這一分母的大爆發理論上拉低了能夠買得到現場門票的概率。相應的,明星演唱會的價碼更加水漲船高。

事實上,早期德雲社就是通過互聯網的傳播才名聲鵲起的,成名成角之後,郭德綱、嶽雲鵬也上電視露臉,但主要作用是為了增加曝光率,德雲社的核心業務仍然是天橋、鼓樓劇場全年不休的商演。

如今,唱片公司有了轉變為經紀公司、演出公司的傾向,早已喪失重金打造“原創大碟”的動力,相較而言,他們更願意發成本低見效快的EP。甚至,為了推出一首金曲,主動踏上網絡盜版、免費試聽的模式,以加強傳播率,擴大樂迷分母基數,再從走穴中收回投資。

據《財經天下》報道,2014年,在北京、上海聯合舉行的草莓音樂節上,三天內有26萬人參加,公司營收在4000萬到5000萬元之間。2014年摩登天空營收約為2億元,2015年則為3億—4億元,沈黎暉預估2018年之前營收將達到10億元。

事實證明,音樂節是門一本萬利的好生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2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