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音樂產業難掩蕭條,為什麽音樂節卻越來越火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853

2016年1月1日,深圳,深圳跨年迷笛音樂節現場。(視覺中國/圖)

五一又至,盡管“黃金周”縮水成了“小長假”,但是不減人們出行的熱情。避開人山人海的旅遊景點,全國各地的文藝青年競相奔赴搖滾現場,開啟一年一度的朝聖之旅。

今年五一,除了迷笛與草莓兩家老字號雷打不動開張迎客之外,鎮江的長江國際音樂節請來了後街男孩坐鎮,青島藏馬山藍莓音樂節因其海濱氣質獨樹一幟,古城洛陽也來分一杯羹,糖唐音樂節遙相呼應。不知不覺中,音樂節早已成為假日經濟當中不可或缺的產業大蛋糕。

據《好奇心日報》報道,2015年12月份,草莓音樂節的主辦公司摩登天空,獲得了來自複星旗下複娛文化的 B 輪融資,這一輪融資采取了1.3億元現金再加未來 30 億元投資計劃的形式。而在摩登天空所有的業務中,最有價值的部分還是以草莓音樂節為代表的現場演出業務。

賣唱片一度是音樂行當的主流商業模式,然而,在轟轟烈烈的數字洪流面前,唱片產業早已大廈將傾。唱片公司的收入多年不再增長,反而是像 Live Nation 這樣的現場演出公司以每年 10% 左右的速度在擴張。音樂人也不再能夠從唱片中賺到錢,演唱會的票房收入可以占到音樂人總收入的 70% 以上。

音樂現場逆勢飛揚的因由,與郭德綱倡導的“回歸劇場”理論異曲同工。大眾傳媒的技術進步,使得一口金嗓傳遍千家萬戶成為可能。越多的受眾聽到單個個體的聲音,意味著越多的人沒見過歌手真身,也就有越多的人原意付出相應費用近距離一睹真容。反之,如若不能被媒介指數級傳播,想看“你”唱歌的人,只能是親戚、朋友、同學這些個人際物理交往圈。

傳統的“賣一張專輯收一張專輯錢”的商業模式,一定程度存在著阻礙明星增加曝光率的弊端。(所以蘋果商店一首一首賣歌的變現手法存在天然缺陷,並不能代表音樂產業的未來。)

到了數字音樂時代,音節的傳播介質變得空前便捷,億萬網民聽到“好聲音”的代價大大降低,聽眾基數這一分母的大爆發理論上拉低了能夠買得到現場門票的概率。相應的,明星演唱會的價碼更加水漲船高。

事實上,早期德雲社就是通過互聯網的傳播才名聲鵲起的,成名成角之後,郭德綱、嶽雲鵬也上電視露臉,但主要作用是為了增加曝光率,德雲社的核心業務仍然是天橋、鼓樓劇場全年不休的商演。

如今,唱片公司有了轉變為經紀公司、演出公司的傾向,早已喪失重金打造“原創大碟”的動力,相較而言,他們更願意發成本低見效快的EP。甚至,為了推出一首金曲,主動踏上網絡盜版、免費試聽的模式,以加強傳播率,擴大樂迷分母基數,再從走穴中收回投資。

據《財經天下》報道,2014年,在北京、上海聯合舉行的草莓音樂節上,三天內有26萬人參加,公司營收在4000萬到5000萬元之間。2014年摩登天空營收約為2億元,2015年則為3億—4億元,沈黎暉預估2018年之前營收將達到10億元。

事實證明,音樂節是門一本萬利的好生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2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