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振球﹕7.85守護戰
1 :
GS(14)@2018-04-16 17:05:37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9894&issue=20180416
【明報專訊】上周六早上,美英法以化武事件為由發射導彈攻擊敘利亞,對港人而言,遠在中東的地緣政治緊張,可能覺得事不關己,對香港股巿而言,其所造成的影響恐怕不及近期的中美貿易摩擦。
其實,現代沒有煙硝的經濟戰爭,除了貿易戰,還包括貨幣戰和各式的金融戰,其殺傷力也極驚人,如上世紀1980年代的廣場協議,美國透過逼日圓大幅升值,將一度如日中天的日本經濟打殘。又如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也有解讀視為西方黑手操控,香港之後經歷多年的股樓大跌巿,曾造成超過10萬負資產家庭!
在上星期,港元兌美元多次跌至7.85水平,7.85屬港元的弱方兌換保證水平,一旦失守,隨時引來瘋狂的沽盤,甚至令到整個聯繫匯率制度瓦解,所以金管局一定要守住,但代價是金管局買入港元變相令銀根抽緊,銀行的拆息也隨之被抽高!
之前美國已加息數次而香港銀行未跟隨,但如港元沽盤繼續,金管局的護盤行動也將必令銀行加息壓力大增。可以說,守住7.85會是另一場香港正面對的經濟戰役,大家不要掉以輕心。
有說香港銀行體系結餘仍有近1700億元,銀行仍有極大的緩衝空間,可以不加息。不過有投資高手向筆者指出,這停留在香港的1700億元屬全流通資金,一直不肯作其他實質投資,其實是可以瞬間就流走,既可看作是穩定息口的基礎,也可以是引爆經濟的炸彈!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球﹕忽視星火 隨時燒身
1 :
GS(14)@2018-04-23 05:53:43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1567&issue=20180423
Share
【明報專訊】上星期本欄指要小心貿易戰,事實上,單以中美的貿易戰便愈來愈令人擔心,繼兩國互相提出要向以千億美元計的商品實施新關稅後,美國再出手制裁中興(0763),並放風華為和聯想(0992)可能涉及間諜行為,影響可大可小。同一時間,港元在跌7.85後因金管局接盤,香港的3個月及以上同業拆息被扯至10年來高位。在上周五美國也火燒後欄,10年期債息升至2.95厘以上的4年多新高收巿,再次逼近3厘水平,美息升,將再拉闊港美息差,反過來又會令港元受壓而進一步挾息,似乎經濟和股巿已進入惡性循環。
不過,至今港股雖受壓,但其實恒指仍高於去年底水平,香港樓價更是屢創新高,有一種說法,雖然息口上升,但仍處於歷史相對低位,對經濟的影響暫也只屬估計,至少經濟數據仍未轉壞,不用太擔心。不過,有投資高手朋友向筆者做了個比喻,如在戲院看電影時,看見出口處冒煙和火光,大家會和身邊一起看戲的朋友說不用緊張,可能只是有人偷偷在廁所或走廊煲煙,而就算真的火燭,也仍有一段距離,燒到埋身才算啦……
朋友又說,上星期人民銀行突然定向降準變相放水4000億元人民幣,內地要放水,一定程度反映巿場開始「水緊」,也是阿爺不會等火燒到埋身才算,一般投資者,是否也應早作部署,至少減低槓桿或減部分持倉?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球﹕五窮月莫太慌
1 :
GS(14)@2018-04-30 05:54:53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3645&issue=20180430
【明報專訊】港股一向有「五窮月」的說法,西方也有Sell in May and walk away(五月沽貨離場)之說,不過去年港股除了在9月份稍作調整外,12個月升了11個月,如去年5月賣清了股票,相信到年尾已後悔到不得了。
不過,今年港股暫在1月已見頂,以上周收巿價計較高位跌了接近一成,加上中美貿易戰有演變成科技戰之虞,巿場憂慮雙方摩擦升溫,猶幸期指結算後月線圖未有出現三連陰,否則技術上或會如2015年期指呈「三隻烏鴉」後大巿轉熊而一發不可收拾。
雖然近期如中美貿易戰及美國債息一度升穿3厘等利淡消息不絕,但A股在6月將正式入摩,韓國朝鮮領袖會面也降低地緣政治風險。股巿很奇怪,比如當今年1月恒指創出歷史高位時,不少分析看今年恒指可輕易升至4萬點,但近期雖然巿場氣氛稍差,但其實4月份至今至少能守住2月的低位不破,一定程度反映莊家大戶對後巿的看法、俗稱「恐慌指數」的恒生波動指數(VHSI)2月時曾最高升近29點,最近卻回落至近約18點左右,似乎至少莊家或大戶對短期後巿的悲觀稍減,當然恒指仍處三角形之內,要明顯回升至31000點以上並企穩,港股才可說真正脫險。
以現時巿况,既不宜掉以輕心,但不用太悲觀,似乎繼續採取「半倉」策略最為合適。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球:政府應考慮遞增式新盤空置稅
1 :
GS(14)@2018-05-06 16:20:51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5482&issue=20180505
【明報專訊】樓價指數再破頂,事實上,多年來香港樓價升幅遠遠拋離港人的收入增長(圖1),而早前智經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有近七成(68.8%)受訪市民認同置業對個人而言是重要的,當中,年紀較大、家庭月入較高、居住在自置物業或已婚的受訪市民相對其他組別更認為置業重要(圖3)。看來,有關問題已到了不得不正視的時候,政府最近開展的「土地供應大辯論」,大家要認清解決香港土地不足問題的迫切性,不要抱着獨善其身的態度加以迴避。
要解決土地或房屋問題,不外乎兩大方向,一是增加供應,這亦是上述大辯論的焦點所在,另一是控制需求,之前政府不得其法只懂收緊按揭和推出各式辣招稅,已證明沒有效用,特首林鄭月娥日前出席立法會時表示會研究對一手樓開徵空置稅,又會否有作用?
新樓落成量增 空置率遲早升
特首林鄭月娥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表明不會考慮開徵資產增值稅,但就指政府正研究向一手住宅單位徵收空置稅,會全面評估相關理據、可行性和公眾反應,再作決定。林鄭強調,在樓房單位極度短缺的情况下,「應該所有可以用來住的房屋都用來住,不是用來囤積、不是用來炒」。 其實,早前財政司長陳茂波已曾放風指留意到一手樓盤的現樓貨尾單位有9000多個,會考慮研究推出空置稅,觀乎林鄭再為此題目出聲,相信真正推出一手樓空置稅的時間不會太遠。不過,不少分析認為現時香港的住宅空置率低,樓宇需求強勁,就算真箇推出一手樓空置稅,也未必對遏抑樓價有太大作用。
筆者認為,一手樓空置稅有沒有用,要視乎供應會否明顯增加,如供應根本不夠,有沒有空置稅的分別不大,事實上新樓落成量愈來愈多,空置率遲早會攀升(圖4),但當樓宇供應陸續增加,而發展商又慢慢賣樓的話,存貨便會愈來愈多,當政府落實了一手樓要繳付空置稅後,發展商便要繳交愈來愈多的空置稅。
如政府再狠一點,比如空置稅率是按半年遞增,稅率又夠高的話,比如半年內不將已落成的空置單位售出,按估值5%徵收,而再過半年仍是空置的話,稅率會加至10%,再過半年的加至15%,發展商求價不求量的賣樓策略一定會改變,絕不敢以囤積單位來托樓價!
說回土地供應大辯論,有關方面提出了18個土地供應選項,其中一個較重要的要算是填海造地。團結香港基金委託進行民調的中大亞太研究所,今年3月21日至28日期間以電話隨機抽樣方式,成功訪問1002名18歲或以上香港市民。調查顯示,45.3%受訪者贊成在維港以外填海興建新市鎮,33.9%反對,無意見者佔20.8%。被問到是否贊成在大嶼山東面發展人工島,46%人表示支持,24.9%反對,29.2%表示無意見。另外,調查詢問受訪者是否需要發展規模相當於沙田的大型新市鎮,62.3%受訪者表示贊成,當中有59.2%人認為至少要開拓兩個或以上才足夠。
團結香港基金調查 多贊成維港外填海
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黃元山認為,政府估算未來30年需要4800公頃土地,遠低於市民期望,必須尋求新的土地供應,認為最有效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法是在維港以外水域進行大規模填海。
有朋友看到上述的調查結果後對筆者表示,只是45.3%的受訪者贊成在維港以外填海興建新巿鎮, 比例還未過半,未必值得重視。不過,朋友似乎忽略了其實是有20.8%表示無意見,反對只有33.9%,單以贊成和反對作相比,即是將45.3%除以33.9%,即贊成的受訪者比反對多出33%以上,有壓倒性優勢。當然,要全部香港人100%同意某一議題,在香港近乎不可能,但當贊成遠勝反對的民意基礎下,仍不推展填海造地,那任何諮詢都只會是議而不決,又或決而不行。
林奮強:遷大灣區 生活開支較低
黃金五十創辦人林奮強對土地供應大辯論頗為悲觀,認為18個選項到能落實時為時已晚,而香港的私樓租金佔入息比例5年間由24%急升了5個百分點至29%(圖2),他建議不如將公屋私有化,變相增加流動性等同增加供應以紓緩租金上升壓力,同時老人也可藉出售公屋套現,然後遷往大灣區居住,以享較低生活和租金開支,他本人也將會在未來一年遷往大灣區居住,並來回香港工作,以體驗高鐵通車後住在灣區而在香港工作的方便。
其實,對於長者而言,除了可選擇大灣區,也可考慮在海外其他樓價、租金和生活水平相對低廉的國家置業作退休養老。《明報》將在5月27日(周日)舉辦「港樓難負擔?海外置業投資機會」免費講座,報名出席將可獲贈《樓巿解碼》乙本,報名可登入:link.mingpao.com/54088.htm
陸振球﹕投資部署 應學中方攻守兼備
1 :
GS(14)@2018-05-07 07:56:59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0996&issue=20180507
【明報專訊】上周五結束的中美貿易談判似是不歡而散,單是談判後中方連宴請美方晚餐也欠奉,有和外國打慣交道的基金經理朋友說,就如和外國人開會洽談業務,會後竟不給你開支啤酒輕鬆一下,多數是生意做不成兼很「大鑊」!
大家更可留意,會後雙方合照,中方代表之首副總理劉鶴站在中央,雙手向前攤開,身體語言猶如在說「放馬過來,誰怕誰?」美國總統特朗普也隨即在Twitter表示,會待代表回來開會討論事件,又說中國在貿易方面被寵壞(spoiled),語氣極之不善。
今次貿易談判,大家都將焦點放在美國開出的清單上,內容極之苛刻,預料中方難以輕易答應,根據《明報》報道,原來中方也反過來向美國開出清單,包括要求美方撤銷天安門制裁法案,以及承諾未來不再有301調查等,既有「以攻為守」的意味,這其實是打算如將來美方肯依中方的清單一些項目行事,則中方便可落實美國的一些清單項目,這樣便可向大家交代說談判是有來有往,而不是一面倒的「喪權辱國」,可說是有攻也有守。
貿戰最終結果如何,此刻自是難以猜測,不過投資部署,也應如中方應對貿戰一樣攻守兼備,不應一面倒繼續全倉,甚至高槓桿操作,也不用全面清倉,但就要控制好注碼或利用期權等工具做對冲。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球﹕港股好轉 慎防暗湧橫流
1 :
GS(14)@2018-05-14 09:47:11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1577&issue=20180514
【明報專訊】兩星期前本欄題目為「五窮月 莫太慌」,港股在恒指再試低位後上周升了近1200點,更升穿了大型三角的阻力,至少上半月表現算是不錯,本周三股王騰訊(0700)公布業績,之後該股的表現,相信會是後巿能否再攀升的重要指標。
長和(0001)主席李嘉誠上周四正式退休,被股東問及他過往如何處理重大交易買賣,他說這個問題很容易答,他會多數先考慮交易有否失敗的可能,失敗的程度,以及自己能否承擔,損失有多大,反而想好的一面較少,並說這樣對公司及股東最好。
李嘉誠以上的回答,投資者也應多多參考,大部分投資者做錯決定,主要是只想到買入股票或其他投資工具後可以賺幾多,甚少會先考慮可能做錯決定或投資錯誤,甚或因貪念驅使而希望可以搵快錢,以至用高槓桿或透過衍生工具操作,到了巿况不如預期或逆轉時便不知所措,不懂或不能立即止蝕,最終虧了大錢,甚至負債纍纍。
說實在的,現在港股雖已好轉,但中美貿易戰可以突然惡化,美國6月又勢必再加息,因此仍不建議瞓身重注,除了保留一部分現金,也可考慮在投資組合加入一些防守元素,比如可持有一些黃金或金礦股。另外,《明報》將在5月27日和碧桂園合辦「港樓難負擔? 海外置業投資機會」免費講座,詳情及報名可登入:link.mingpao.com/54088.htm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球:港樓價出現M型現象
1 :
GS(14)@2018-05-19 22:45:30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5105&issue=20180519
【明報專訊】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下達重要指令,支持香港發展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會在資金及人才輸入等給予配合,有朋友在網上分析,有關政策會進一步推高香港的樓價和租金。不過,香港要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樓價高和租金高也是一種障礙。
筆者聽過一家國際電腦機構的高管說過,他們在新加坡聘用的員工數目是香港的6倍,一個重要原因是在當地可以隨時為有關員工提供千多呎的理想居所,但在香港租用太古城的細單位成本也相當高昂,所以海外員工寧願到新加坡工作也不願來香港。
美巨額津貼Tesla 在港恐被批官商勾結
除了住宅,香港的寫字樓和廠廈租金也相當高,同樣增加了經營科技行業的成本,大家都熟悉的電動車Tesla,其創辦人馬斯克三家公司,2015年就獲得美國當局46億美元的津貼,他的公司Solar City,在水牛城設廠,每年租金只是1美元,如果情况發生在香港,政府以1元租地予私人企業拓展業務,不要說肯定被立法會議員拉布,更會惹來傳媒及社會批評為「官商勾結」!
香港近年最容易惹來批評的, 除了所謂「官商勾結」,便是「地產霸權」,最近啟德的新地王,由新鴻基地產(0016)以破盡全港官地紀錄姿態的251.61億元投得,每方呎樓面地價高見17,776元,而新地預計投資額約400億元,自是又會被指為「地產霸權」的鐵證。
地產股股價遠落後樓價
其實,香港地價和樓價不斷破頂,很大原因是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各國政府不斷印銀紙放水,自然推高資產價格,香港樓價指數早已升破2008年高位,不過剛投得啟德地王的新地,最新股價仍只是128元左右,雖較海嘯後低位大升,但和2008年高位約175.4元相比,仍有接近三成的折讓(圖1)。
以上事實說明,地價和樓價屢創新高,未必對發展商最有利,因為發展商以高價賣了樓,便又要以更高價買地,其經營成本也愈來愈高,另一原因,地價和樓價高,也和政府能推出的土地供應受到限制有關,以至發展商買地也愈來愈困難,想多做生意也不行,地產霸權之說又從何說起?
不過,大家可記得多年前有本名為《地產霸權》的書惹來市場熱議,之後政府為表明配合民意要壓抑樓價,不斷推出辣招稅和收緊按揭。然而,辣招稅出台後,二手業主更加不願放盤,樓價不跌反升得更厲害,又因巿民愈來愈難借得首期,除了富裕階層可繼續買大單位,一般巿民只能買發展商提供高成數按揭的劏房式新盤,於是,樓巿便出現了M型的畸形現象,大單位和最細單位的呎價最貴!
大單位迷你戶呎價最高
美聯物業綜合《一手住宅物業銷售資訊網》資料顯示,在不包括村屋、一約多伙及全幢物業等成交下,本年首4個月新盤售出約4435伙(包括全新盤及貨尾),當中實用面積逾1000平方呎平均呎價超過3萬元;緊隨其後的是200平方呎或以下「迷你盤」,平均呎價為24,200多元;反觀,實用面積401至600平方呎,以及601至800平方呎的單位平均約1.8萬多元,為各類面積之中最低(見圖2),可見香港樓市確實出現了M型現象。
在香港樓價出現M型現象下,最近長沙灣一個已屆30年樓齡的公共屋邨李鄭屋邨,其中一個實用面積僅494呎單位,竟以高達538萬元在二手巿場成交,每呎成交價高達10,891元!
可以這樣說,對不少香港人來說,樓價愈貴,便要愈住愈細,生活質素也只能不斷下降,何濼生教授早前引述今年3月公布的2018 Mercer(美世)全球宜居城市最新排行榜,香港的排名低見71位,我們的競爭對手新加坡卻成為亞洲最宜居城市,全球排名為25,遠勝香港,其中一大原因應該是香港人均居住面積狹小,只有161平方呎,恐怕是全球主要城市中最不堪,相反,新加坡逾八成人口住入價廉物美的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組屋。而且新加坡還有花園城市的美譽。
放眼海外 退休可以很愜意
造成這個局面,和香港近年不肯填海造地,而新加坡卻肯填海起樓起屋有莫大關係,相信香港有關情况短期之內也難改變,那港人又有何應對或自救的方法,尤其是一些已快退休,儲蓄不多,收入難再增長的市民,又可如何改善居住和生活質素?
《退休做中產》作者陸振輝就認為,不少香港人都擔心退休後沒有足夠的儲蓄過愜意的生活,但其實如上述李鄭屋邨的原業主,賣樓後套現500多萬元,將其中100餘萬元在海外買入一個單位,其餘約400萬買入有6厘至7厘的房託收息,便可住大屋之餘,每月還有兩萬多元可花,且海外消費水平往往較低,應能過上遠較香港住在又擠又舊單位,又沒有鬆動資金消費的生活好。
[陸振球 樓市解碼]
陸振球﹕不怕貿戰的一隻股票
1 :
GS(14)@2018-05-21 05:40:28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1867&issue=20180521
【明報專訊】由於近期油價急升,油股表現不俗,上周五中石油(0857)便升了6.37%,為當日藍籌表現之冠。不過一隻平日並不起眼的股票維他奶(0345),當日更升了足足7.11%,創出新高。
維他奶說是食品股,更可說是品牌股,除了在香港和中國內地已建立龐大銷售網絡和廠房,在澳洲和新加坡也已設廠和行銷全球約40個國家,過去15年,即是由2003年至今該股足足升了19倍,遠遠跑贏同期樓價和恒指,而最煞食是建立了的品牌,給予消費者信心,尤其內地食品安全屢出事故,食品的聲譽和品牌便更具價值,這亦反映香港的優越之處,只要做好品質管理,便「錢途無限」,管它有沒有中美貿易戰,相信維他奶的業績會繼續保持增長。
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下達重要指令,支持香港發展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會在資金及人才輸入等給予配合。其實近年內地除了食品之外,也屢有科技造假的新聞,內地資金和人才來香港拓展創新科技,配合香港的誠信和法治,也有助建立新的品牌,實屬雙贏的方向。
另外,《明報》會在5月27日(周日)和碧桂園合辦「港樓難負擔? 海外置業投資機會」免費講座,出席者可獲贈筆者著作《樓巿解碼》乙本。詳情及報名可登入:link.mingpao.com/54088.htm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樓價與競爭力背馳的迷思
1 :
GS(14)@2018-05-26 10:37:18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0621&issue=20180526
【明報專訊】一個地方的樓價就算高企,如是反映其競爭力強勁,本來也不是大問題,不過,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表《2018年世界競爭力年報》,評估全球63個經濟體競爭力,過去兩年排首名的香港今年跌至第2,被美國超前,是否預示不斷破頂的香港樓價,只是由供應不足或投機資金所推升?
根據洛桑報告,香港在「管治效率」和「營商效率」連續4年居首,但「基礎建設」今年由第20位降至第23位,當中「科學基建」的排名較低,財政司長陳茂波回應時稱,香港在科技和科研基建發展確是「落後了」,但政府已加大投資,重申香港依然有競爭力。
香港基礎建設排名倒退,甚至拖累香港整體的競爭力排名,原因很多,可以是每當政府推出基礎建設時,都受政客拉布或抗議阻撓,也可能是香港近年樓價不斷攀升,人們發覺投資在科研或基建上的回報,遠不如直接投資地產!另外,不少基建建設,都要土地配合,但現在不論填海或舊區重建,都會遇到環保界人士挺身而出,以保育為由加以阻撓,長此下去,香港的競爭排名,難保會不斷被其他國家或地區爬頭。
經濟強勁 社會發展停滯
香港的土地問題不單影響基建或競爭力,更是樓價和租金不斷攀升的元兇,進一步影響香港的社會發展。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日前公布最新的「香港社會發展指數2018」,採用2016年的各項社會發展指標數據,分析香港整體社會發展。經加權計算後,2016年的整體社會發展指數為205(基準年1991為100),較2014年輕微倒退1點,是自社會發展指數發布18年來,首次在經濟發展強勁下,錄得社會發展停滯。
社聯業務總監黃健偉表示﹕「過去10年,香港經濟發展強勁,但貧富懸殊狀况未見改善,基層享受到的經濟發展成果有限。『房屋分類指數』倒退是拖累社會發展指數下跌的重要因素。基層市民安居愈來愈難,房屋問題成為本地貧窮狀况的結構原因。」
基層壓縮生活開支交租
「房屋分類指數」自2008年起急劇下跌,由2008年的86大幅跌至2010年的-5,自此跌勢未停,2016年更跌至-342,較2014年的-238大幅倒退43.5%。社聯表示,公屋輪候宗數持續上升,2016年有284,800宗,最新的平均輪候時間更達5.1年(截至2018年3月底),加上整體住屋開支佔住戶總開支的比例進一步升至35.8%,租住私樓的基層巿民經濟壓力尤其沉重,租金佔開支比例達到44%,他們要壓縮其他生活所需以應付租金開支。
正如社聯表示,過去兩年公屋輪候宗數和時間更多和更久,樓價和租金也錄明顯升幅,若以此計算「房屋分類指數」應會得出比2016年更低的分數,亦會對「香港社會發展指數」造成更大拖累,不論政府或民間包括政客,都要更正視香港的土地和房屋問題。
大家可能以為,土地和房屋問題只會困擾小巿民,大財團一定很歡迎這種情况,因可以藉買地起樓大賺。不過,以往一直被喻為地產大好友的信和(0083),不知是否認為地價過高,抑或是其他原因而放慢投地,以至過去兩年幾乎出現賣樓「斷層」(圖1),亦拖累其股價長期打橫行,至近一兩年才重新積極買地,估計踏入2019和2020年才有較多樓盤可賣,但未知到時香港樓價是否仍然熾熱暢旺?
零售回暖 領展走勢現突破
兩年後香港樓巿是否仍在高位未知,現在除了住宅,商廈巿道也極興旺。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oyal Institution of Chartered Surveyors,RICS﹚發表2018年第一季香港商業地產市場調查報告,受訪測量師大部分預測未來12個月甲級商廈(Prime Office)和租金會升6%至7%,零售物業(商場及商舖)的預期也出現改變,並普遍預測未來12個有關物業租金不再下跌(圖2),事實上,近期港股雖反覆,但擁大量優質零售物業收租的房託領展(0823),其股價近日卻升破了箱形徘徊區(圖3),值得投資者留意。
筆者近日與朋友到菲律賓宿霧(Cebu)一遊,獲介紹認識一名來自香港,卻能在當地成為大發展商的楊姓企業家,請教他在當地發展經驗和最新巿况,值得和大家分享。姓楊企業家原在香港從事鑽石買賣,也有參與物業投資,數十年前娶了一名菲律賓太太,太太不斷在當地買地買島,到了2003年,楊姓企業家開始大規模發展當地的住宅、商廈及度假村等。
他說,近年宿霧的物業巿場大旺,地價漲了數倍至十多倍,他興建的別墅及住宅項目,逾千個單位往往兩三個月便可售罄,現在當地不容易買地,好在早年已有大批土地儲備才能應付,而當地樓價雖然已漲了不少,但和菲律賓首府馬尼拉相比,仍低約一半,和香港比較,差距更是一般香港人難以想像,比方說他旗下一些兩層別墅,面積3000多呎,售價只是約150萬港元!另外,他在當地投資作收租的商廈,每年收租淨回報有約7厘,同樣是遠超香港!
問他會否再在香港投資物業,他說現時在香港買地每呎隨時要萬多兩萬元,一個地盤動輒要數十億元,直接買樓更要付重稅,豪宅的租金回報率低至1厘,實在難以接受,現時只保留早前購入的嘉慧園一個單位便算了。
[陸振球 樓市解碼]
陸振球﹕聯想反彈的啟示
1 :
GS(14)@2018-05-28 05:45:31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8011&issue=20180528
【明報專訊】5月4日聯想集團(0992)被恒指服務公司宣布將踢出成分股,至5月7日筆者在明報財經網的淘寶圖視像節目推介該股,指可趁低吸納,及至上周四中午該股公布虧損的業績,但之後股價不跌反升,翌日更大升逾6.9%。由筆者推介日起計更累升約一成半,表現較諸同期恒指的反反覆覆,明顯跑贏。
其實,數月前筆者同樣在昆崙能源(0135)被宣布剔出恒指成分股後,也在淘寶圖節目中指可候出現技術見底信號低吸,之後昆崙能源由低位足足升了約四成才回軟。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不少被剔出恒指成分股的股份,往往之後會有不錯的表現,或至少會出現較像樣的反彈,最主要原因是有關股份之所以被剔出恒指成分股,之前一定有一輪長期沽售,當正式剔出成分股後,更可能有指數型基金要被動式沽售有關股票,甚至有趁機出現的沽空盤,令到股價出現極度超賣,只要沽盤完結,又或業績稍不如想像中差,便有可能出現挾淡倉而形成極大的反彈能量,當然想能趁低買入獲利,要有一定的膽識和技術身手。
以上個案亦教曉大家一點投資道理,就是當個股或巿况過於悲觀時,往往就離大反彈或挾淡倉不遠,相反當個股或大巿過於火熱,就算基礎因素多麼好,也要小心可能炒過龍,此亦可作為股神巴菲特說人人貪婪要恐懼,人人恐懼時要貪婪的佐證。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