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據對比百度和阿里的投資併購價值觀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351.html導讀】阿里和百度投資併購的公司並不少,特別是今年,基本上就是一場「軍備競賽」,甚至很多時候雙方都是爭鋒相對。那麼,這些公司到底價值幾何?為何使得兩大巨頭願意花如此高代價投資與併購?本文試從各種公司動態和數據來分析他們各自的價值、增長潛力。
阿里
1,新浪微博
微博的變現能力一直是一個讓新浪頭疼的問題,作為一個全中國最大的社交平台,擁有五億用戶、日活躍用戶4600萬,自己沒有贏利反而給他人營銷做了平台。雖然新浪微博遭到了微信的衝擊,用戶活躍度開始下滑,但阿里以2.94億入股還是可以說是一針強心劑,一方面找不到贏利方向的新浪微博可以算是看到了一點曙光(2012年總營收6600萬美元,但成本卻高達9300萬美元)。
而阿里一直夢寐以求的社交帝國終於到手,如果二者能在關鍵戰略上配合無間,則這會是阿里最成功的一次投資。可一旦走錯一小步,阿里損失不會很大,但新浪微博的損失則是致命,每次新浪微博小心翼翼的改版收到大量用戶的譴責則說明了這點。所以說 ,雖然找了一個有錢的娘家,但要怎麼走新浪微博可能還得自己摸索,畢竟做社交也並不是阿里的強項。
市場份額:不詳
營收:2012年6600萬美元
入股價格:2.94億美元
價值:3星
潛力:3星
2,UC
與百度爭奪UC,阿里以強硬的姿態將百度踹出局,可見其對於瀏覽器入口的重視。艾瑞的最新報告《2013Q2中國手機瀏覽器行業分析報告》中指出手機瀏覽器使用時間持續上漲,UC瀏覽器月均總有效使用時間已經佔到行業總體的61.9%,是第二名QQ瀏覽器的兩倍,足以看出UC在瀏覽器市場中的王者地位。那麼UC到底價值幾何?到底能為阿里帶來什麼,能使得馬云親自出馬擔任執行董事?試從以下分析。
此前,阿里沒有足以對抗百度和騰訊的超級入口,而瀏覽器則是移動時代最大的入口之一。值得注意的是,UC在兩年前就已經開始佈局Web App應用中心,也就是百度最近力推的「輕應用「,最近他們還推出了UC+開始嘗試平台化的路徑,其中囊括了網頁應用中心、插件平台和應用書籤平台。一旦UC將輕應用做成,其生態價值將成為阿里對抗微信的有力武器。
此外,目前UC擁有的4億用戶中,有1億是海外用戶,並且最近在印度這一全球第二大人口國成功登頂,對於想要走向國際化的中國互聯網企業來說,有很高的戰略合作價值。
同時,阿里利用這個入口對自身的移動電商、支付等產品進行整合,未來的想像力可期。
市場份額:61.9%
營收:2012年營收超10億元
入股價格:未公開
價值4星
潛力4星
3,高德
百度地圖在移動端的佔有率是40.9%,而高德則是23.7%。雖然排名老二,但掌握的流量也是巨大,很明顯的是阿里入股高德則是對O2O的佈局卡位。阿里手下擁有聚划算的生活匯,是本地服務的一個入口。
從三個方面1,團購入口,2,地圖入口,3,關係鏈。對比三家在O2O的表現。
百度在O2O佈局上擁有1,糯米團,2,百度地圖,3,人人網的關係鏈。
騰訊在O2O佈局上擁有1,高朋團,2,SOSO地圖,3,QQ,微信二者的關係鏈。
阿里與其對抗的是1,聚划算的生活匯,2,高德地圖,3,新浪微博。
首先團購能力上,聚划算生活匯是阿里自家產品盈利能力肯定高於高鵬和糯米這樣的收購品,在地圖上根據份額來看百度第一,阿里第二,騰訊第三,而關係鏈上QQ以及微信與微博一時難較高下,而人人網則肯定在這三者之下。
那麼這樣從O2O來看阿里對高德的入股還是值得。在O2O上可以和百度騰訊抗衡。O2O大戲,我們拭目以待。
市場份額:31.3%
營收: 2012年主營業務收入1.6億美元
投資價格:2.94億美元
投資時價值:3星
潛力價值:4星
百度
1,91無線
說到百度以19億收購91無線,乃是目前為止互聯網有史以來最大一筆收購。91的應用總下載量超過100億次,日分發量已高達2500萬,百度拿下91一舉超越豌豆莢,360,成為國內最大的分發商。但這不是百度最想要做的,百度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建立整套生態體系,將開發者都納入囊中。
百度擁有開放平台可以為開發者提供服務,而91則擁有龐大的分發和變現能力,二者的結合是在為開發者鋪路。91被百度收入囊下實屬一員大將。
百度失手UC後選擇了91,未嘗不是一個好謀略。
市場份額:不詳
營收:2012年2.8億元
收購價格:19億美元
收購時價值:4星
潛在價值:4星
2,PPS視頻業務
在線視頻業務的未來只能說是一個謎,一個個都只能靠拼爹為主。各大視頻網站的盈利模式都很單一隻能依靠簡單的廣告模式,同質化嚴重。而百度旗下本來就擁有愛奇藝,收購PPS不過是對愛奇藝的資源互補。艾瑞報告稱愛奇藝用戶與PPS用戶合併後將超3億成為用戶覆蓋上的行業第二,成為優酷土豆後的第二大聯盟。
而PPS不像91一樣能夠對百度有全方位的幫助,百度依然是以廣告為主收入的公司,其盈利思維依然只會從廣告入手,PPS的潛在價值不過是資源與技術的補充而已。並且PPS的主要盈利模式來自於遊戲,而百度則並未收購PPS遊戲這塊業務,可見百度對於PPS的真正目的只是對自身的補充。PPS只能作為百度的一個不大也不小的小妾,服侍左右,要有大作為恐怕不太可能,就算推出智能電視百度也只可能偏向大老婆愛奇藝。這次收購對於百度來說可以算是值得,但對PPS來說其終將成為百度的一個零件,直至最後沒落。
市場份額:不詳
營收:2012年2.03億元
收購價格:3.7億美元
收購時價值:3星
潛在價值:2星
3,糯米團
團購先是百團大戰之後變成千團大戰,在這之後終於成王敗寇只剩屈指可數的幾家。而糯米依靠人人網流量的優勢成為了倖存者。根據糯米團報表來看,糯米團並不具備領先地位並且處於虧損狀態(2012年淨虧損2730萬美元),短期實現盈利無法實現,陳一舟為了幫人人擺脫這個包袱則甩給了百度。
百度能以1.6億美元的高價購買正在虧損中的糯米59%的股權,表明糯米團對百度來說則不會是一個包袱,首先百度地圖在移動端佔有量最大,擁有3.5億用戶,而百度將地圖與O2O結合的最好方法就是先從團購切入。這是百度想要的。
而百度不收購窩窩團和拉手的原因也在於人人網擁有的社交因素,人人網的社交關係鏈是百度渴望的,如果百度地圖與相結合則作用遠遠大於一個單獨的糯米。
市場份額:11.11%
營收:2012年1610萬美元
入股價格:1.6億美元
收購時價值:1星
潛在價值:3星
阿里拆分七步曲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682.html第一步:確定戰略目標,高層動員
關鍵點:「四化戰略」
2012年年底,在阿里巴巴的戰略會上,馬云明確了阿里的發展戰略——「四化」:平台化,服務海量用戶必須有一個好的平台;市場化,這一平台如果按計劃方法管理、設計、分配資源,不但效率低,也會產生腐敗等問題,必須對資源進行市場化匹配;數據化,信息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數據和人,阿里未來就是一家數據運營公司;物種多樣化,阿里的生態系統裡不僅有買家和賣家,也會有更多的第三方服務者。
接下來,馬云便開始根據「四化」規劃新的組織調整,並動員高管。第二天,他們就在黑板上劃出了33個BU的雛形。
第二步:確定組織架構
關鍵點:建立BU劃分標準」
從33個BU雛形到最終25個BU的架構,阿里經過了約一個月的討論。除如何對BU進行嚴謹的劃分,討論主要集中在一些具體業務,如航旅是否要獨立出來。阿里確定BU是否獨立的標準是:之前的業務積累對於這個領域的模式是否能夠產生挑戰和衝擊,是否能夠影響、改進這個垂直領域本身原有的做法。如果還不具備,就保留在原有的淘寶體系裡面孵化。
最終,25個BU被分為三類:垂直業務BU,如聚划算、航旅業務;基礎設施平台,如雲計算、支付、物流;以及共享業務平台。所謂「共享業務平台」是基礎設施平台之上的二級平台,其把垂直業務中能夠共享的東西抽象出來,並與基礎平台打通,典型如數據平台BU。
第三步:確定前後端關係
關鍵點:向一線放權,高管後撤做服務
「七劍時代」,阿里實行事業群制,這次拆分則提出了管理團隊分管BU的概念。「分管」也是阿里高層反覆花時間討論最多的詞之一。曾鳴說,「分管的意思就是(管理層)去幫助他們,任何一個BU和它的頭兒沒有鎖死,大家可以經常換。」今天,也許這幾個部門放在一起會產生化學反應,過一段時間也許會再扔過來幾個。同時,阿里確定了BU是未來最基本的作戰單元,而不是原先高高在上的管理層,諸如吳泳銘、三丰、語嫣等高管都撤到後方,把他們的核心能力變成一個服務平台幫助BU成長。
第四步:確定BU負責人
關鍵點:組織形態變化後,人力資源跟進
經反覆討論,阿里確定了25個BU負責人的人選。曾鳴說,阿里一度怎麼都盤點不出這麼多Leader來,「但是做了以後,你會真的發現誰有潛力。」這是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有人「活下來」,也有人「活不了」。
與此同時,阿里也與各團隊進行大量溝通,同時考慮組織形式變化後,人力資源怎麼跟進,怎麼在這個過程中保持團隊穩定,包括在一些業務的梳理過程中,哪些條線是不能動的,哪些是可以隨時調整的。
第五步:組建BU團隊
關鍵點:個人自發聚合
BU團隊自發聚集和形成。據說,前後一個月時間,阿里周圍的酒店爆滿,因為傳統的組織架構被打散,沒人知道自己在公司未來的位置。「杭州的白鷺灣度假酒店,被我們包場一個月,不同的團隊天天在那兒折騰,每天折騰到夜裡兩三點。」就是開會,「你跟我開,我跟他開,他跟你開,你到底做什麼,我到底做什麼,我們一起能做什麼,什麼地方有衝突,怎麼避免衝突,怎麼避免資源浪費等等。」曾鳴說。
BU團隊自發聚集和形成。據說,前後一個月時間,阿里周圍的酒店爆滿,因為傳統的組織架構被打散,沒人知道自己在公司未來的位置。「杭州的白鷺灣度假酒店,被我們包場一個月,不同的團隊天天在那兒折騰,每天折騰到夜裡兩三點。」就是開會,「你跟我開,我跟他開,他跟你開,你到底做什麼,我到底做什麼,我們一起能做什麼,什麼地方有衝突,怎麼避免衝突,怎麼避免資源浪費等等。」曾鳴說。
第六步:BU負責人陳述願景
關鍵點:要符合阿里價值觀
2月底,在各個BU組建完成之後,阿里組織了一次面向高管的集體匯報會,為期十四天。淘寶因為業務最複雜,被放在了最後一天,其他匯報多是半天就結束了。匯報時,各BU負責人帶領自己的團隊,基於阿里的價值觀,向馬云、陸兆禧、彭蕾、王堅、郭靖、曾鳴等七人組成的核心管理層匯報業務設想,管理層對它們的設想進行點評。這其中,有挨罵的,有不及格的,也有受到表揚的。通過這樣的戰略演習,阿里上下達成了共識。
第七步:重建溝通體系與管理工具
關鍵點:利用IT工具、重新設計KPI
拆分是「破」,重建溝通體系與管理工具是「立」。這部分主要分為兩塊:一是內部IT工具,二是開會的組織形式。
此外,由於組織形態發生變化,需要重新考慮KPI設計等問題。其中的核心問題包括:怎麼認同創新所佔的比例?怎麼認可跨組織的協同?怎麼讓很多原來不在考核範圍內的內容變成考核的一部分?曾鳴說,「傳統的KPI肯定不合適,HR體系開始討論KPI考核要怎樣變化,只要它一變,整個就變了,公司內部的規則就有了根本性的變化,組織就會往前走。」
——文/本刊記者 李傳濤
阿里巴巴IPO考驗監管底線 "合夥人"架構闖關美國 勝算幾何?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9/3009356.html馬云的「執著」,正考驗香港與美國的監管底線。
「香港上市的大門已基本關上。」一位跟進阿里巴巴上市的投行人士透露,馬云的桌上已有兩套上市方案,紐約或許樂意批准AB股上市的申請,但是否願意接納馬云剛剛在內部郵件中所描述的大膽的合夥人制度,仍存在較大的未知數。
公開資料顯示,馬云及其管理團隊在上市以前,通過特定的股東協議,利用總計10%左右的股權在董事局卻掌握了至少50.1%的投票權。但這種私下訂立的協議在上市後仍須符合上市地的監管法規,因此,在不放棄控制權的前提下,尋求美國AB股上市或是阿里巴巴最有可能的選擇。
但是,如果馬云仍然堅持要保留「馬氏合夥人」架構,闖關美國IPO,獲批難度可能不亞於香港。
美國也無先例
9月10日,馬云通過公開信的方式首次確認合夥人制度的存在;信中提到,集團早在2010年就開始試運行「合夥人」制度,過去3年已提拔28人。他們「在阿里巴巴工作五年以上,具備優秀的領導能力,高度認同公司文化,並且對公司發展有積極性貢獻,願意為公司文化和使命傳承竭盡全力」。正文最後,馬云暗示最終上市地必須支持這種創新的制度。
美國雖允許同股不同權,但對董事提名要求嚴苛,且目前也並無類似先例。
高盛是少數聲稱上市後仍保留合夥人制度的公司。表現突出的管理層可獲得「合夥人」、「資深合夥人」甚至「執行合夥人」(managing partner)地位,可在承諾為公司長時間服務的前提下獲取數額可觀的股權和年金獎勵,但無權提名公司董事,換句話說,高盛的合夥人實際上相當於一種股權激勵計劃,與馬云所描述的合夥人有本質上的不同。
艾迪企業上市項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許夏雄接受採訪時坦言,跟香港的公司法相比,在美國的州法和聯邦法的同時制約之下,公司治理和董事會提名權是一個相對複雜的博弈範疇,馬云所提出的合夥人制度,如果在沒有採用股權雙軌制的支持下,要完全達到阿里管理層對上市後保持控制權的訴求,也會存在不小的困難。
他說:「美國監管原則非常強調董事局與股東之間的獨立性,為了保證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不偏向任何一方的利益,維持公平原則,及為提高企業管治的水平,上市公司會設立獨立的提名委員會,該委員會成員原則上必須要包括獨立董事。對於提名委員會所提名的董事,股東會採取相對多數的投票方式決定,但沒有否決權,最多只能投棄權票。同時持有5%或以上股權的股東也可以有提名權。」
根據去年5月20日阿里巴巴與雅虎達成的股票回購協議,在阿里巴巴未上市前,軟銀和雅虎無論持股多少,具有投票權的股份單獨不超過35%,合計不超過49.9%。只要IPO滿足若干條件,上市後雅虎在董事會內的投票權最高被限定在19.9%,軟銀則最高30%。作為交易的一部分,雅虎將放棄委任第二名董事會成員的權力,同時也不再有任何特殊否決權。
因此,阿里巴巴管理層最遲在去年已擁有50.1%的投票權,即便雅虎和軟銀兩大外資股東同時反對,董事會在上市前也會批准馬云所稱的合夥人制度。
「就算是董事會授權的新制度,也必須通過SEC的審批方可生效。」安永審計服務合夥人賴云峰表示,阿里合夥人制度與美國允許的AB股上市最終所達到的效果類似,但變相壟斷了董事提名權,這種制度常見於律所和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服務機構,但在上市公司中極為罕見。
截至記者截稿時,美國SEC尚未回應本報關於相關豁免的查詢。
投票權遊戲
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馬云私人持股約7.43%,與其餘7名管理層共持有10.38%,但其管理團隊在董事會的投票權卻達到50.1%。
表面來看,由馬云為代表的阿里巴巴管理層對外資已掌握了實際控制權。但法律界人士指出,這種協議在香港同股同權的上市條例下,本身就不成立,所以才需要借助合夥人制度。若換作美國上市,採用AB股雙層結構更為實際。
許夏雄分析,科技公司在美國採取AB股形式保護創始人(同時也是管理層)對公司的治理權的做法較為普遍。具體方式可以是,馬云及其管理團隊(持股10.38%)與軟銀、雅虎等股東達成協議,發行給管理層股東每股具有5份以上投票權的B類普通股,以達到股東會投票權不低於50%的最終目的。
另一種方式則可借鑑Facebook,其創始人扎克伯格持有5.338億B級股,僅佔總股份的28.4%,但卻透過不可撤銷代理(irrevocable proxy)行使持有10.7億B類股份和4200萬A類普通股的權利,最終投票權達到57%。
一位資深律師合夥人質疑,若馬云只想解決表面的股權控制,早就在美國啟動上市了,為什麼要如此折騰?馬云真正目的或許在於「一勞永逸」地杜絕今後任何股東奪權的可能性,但顯然他高估了監管機構的底線。
或者,一個更大膽的猜測是,馬云早已知美國不可能批准他所描述的合夥人架構?
搭載阿里TV操作系統的天貓魔盒現身,準備開始內部大規模公測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1155.html從阿里最新的內部郵件顯示,由阿里推出的天貓魔盒已經準備開始內部公測,至於產品本身更多的參數信息還沒有發佈。在此之前,首款搭載阿里 TV 系統的華數彩虹 BOX 電視盒子已上市,創維也公佈旗下首批搭載阿里TV系統的智能電視。而此次天貓魔盒的公測,或許是為了更好地推廣這一系統。

據悉,阿里智能 TV 系統將提供智能電視平台上的網絡支付解決方案,並且向電視行業的各方免費提供。目前阿里 TV 系統目前已接入了聚划算平台。用戶可以用遙控器登陸淘寶賬號或支付寶賬號,智能手機還可直接用二維碼掃瞄,將手機裡的帳號同步登陸到電視上。接下來的網購流程與在電腦上完全一樣,選擇商品和型號,確定收貨地址,最後用支付寶完成網絡支付。
除了購物外,阿里 TV 系統還提供了水、電、煤繳費等生活服務,只要在電視上登陸支付寶,動動手指頭就能搞定。另外,阿里 TV 系統還提供了云空間存儲服務。用戶可以在電視平台上,同步聯繫人、信息、通話記錄、圖片、便簽、瀏覽器書籤等數據。
此前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喻策表示,「盒子只是一小塊,手機、電視、PC 都是智能生活的載體,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整合這些終端,打通電商、支付、水電煤繳費等各個與生活相關的環節,打造一個無處不在的智能生活平台。」
阿里巴巴移動互聯網再發力,大併購時代再添新丁——收購酷盤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1552.html【i黑馬導讀】阿里巴巴繼續發力移動互聯網,這次收購的是移動存貯應用酷盤。酷盤作為國內領先的跨平台個人同步云存儲服務提供商,2010年上線至今,已擁有1300萬用戶,其中超過200萬的移動端用戶。2012年起,隨著移動互聯網崛起,酷盤戰略重點轉向移動設備。阿里巴巴集團表示,酷盤的個人云存儲服務與阿里原有的生態體系具有天然的整合性、互補性,未來將會成為阿里巴巴無線生態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9月25日,阿里巴巴集團宣佈,收購國內領先的云儲存軟件酷盤,進軍個人無線云存儲領域。酷盤CEO、暴風影音前創始人顧志誠及其團隊將加盟阿里巴巴集團。華興資本擔任此次交易的獨家財務顧問。
酷盤作為國內領先的跨平台個人同步云存儲服務提供商,2010年上線至今,已擁有1300萬用戶,其中超過200萬的移動端用戶。2012年起,隨著移動互聯網崛起,酷盤戰略重點轉向移動設備。
阿里巴巴集團表示,酷盤的個人云存儲服務與阿里原有的生態體系具有天然的整合性、互補性,未來將會成為阿里巴巴無線生態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完成酷盤收購後,阿里將加大云存儲領域的投入。未來不排除將酷盤的賬戶體系與阿里巴巴集團賬戶體系打通,阿里巴巴的用戶能夠更加方便快捷地使用云存儲服務。酷盤的照片儲存不限量永久免費功能,更將為淘寶賣家提供安全便捷的圖片儲存空間。
華興資本董事總經理黃勝利說:「在此前阿里巴巴的投資路徑中,新浪微博、高德地圖、蝦米網、墨跡天氣、丁丁優惠等在內的一系列應用,都是阿里圍繞用戶在無線端的使用習慣所做出的戰略佈局。對酷盤的收購,將強化阿里在無線端的用戶粘性和服務競爭力,並使阿里積澱多年的云計算服務進入個人化和個性化時代。」
彭博社披露,阿里巴巴轉道美國IPO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1560.html以下為新浪科技《傳阿里巴巴與港交所談判破裂:轉道美國IPO》一文的節選,作者:樵夫
9月25日午間消息,據彭博社報導,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巴巴集團與香港聯交所就IPO(首次公開招股)問題展開的談判已經破裂,該公司將前往美國上市。
知情人士稱,阿里巴巴正在物色美國律師事務所幫助其處理IPO事宜,但尚未聘請投行。阿里巴巴拒絕對此置評。
上月有知情人士表示,阿里巴巴曾經要求香港聯交所允許其合夥人控制多數的董事提名權。
投資銀行給阿里巴巴的估值高達1200億美元,因此該公司有望成為市值僅次於谷歌和亞馬遜的全球第三大互聯網公司。失去阿里巴巴的IPO對香港十分不利,自2010年10月以來,那裡再也沒有承接過規模超過40億美元的IPO。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6月28日宣佈,阿里巴巴可能會在 IPO中融資1000億港元(約合129億美元),成為自Facebook去年5月融資160億美元以來,全球規模最大的IPO。而在此之前,香港承接的最大規模的IPO交易是2010年10月融資200億美元的友邦保險(AIA Group)。
香港聯交所發言人斯科特·薩普(Scott Sapp)尚未作出回應。
黑馬評論:由於之前過度稀釋股權的關係,馬云及其高管團隊沒有足夠的控制權,在公司上市後,保持對公司的控制。由於,香港不接受AB股結構,馬云不得不借助自己實施了已經三年的合夥人制度。可是合夥人制度遭遇香港本地法律和上市規則的阻擊,因此阿里巴巴只能去美國上市,如果不出意外,最終的選擇會採用AB股結構。
蔡崇信發文:阿里巴巴為什麼要推出合夥人制度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1873.html導讀:今日,阿里巴巴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局執行副主席蔡崇信發表署名文章,就阿里巴巴集團IPO以及「合夥人治理架構」等相關事宜和公眾進行溝通,詳細詮釋了「合夥人架構」設置的初衷及核心目的,並提出如下問題:「我們沒有期望香港監管機構為了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做出改變,但我們確信香港應該認真探討適合未來發展趨勢的創新監管環境。今天,作為香港人,我想問的是:香港資本市場的監管是被急速變化的世界拋在身後,還是應該為自己的未來做出改變,迅速創新?」
在其文章之中,蔡崇信表示,「我們提出了一個合夥人的公司治理機制,這個機制能夠使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即公司業務的核心管理者,擁有較大的戰略決策權,減少資本市場短期波動影響,從而確保客戶、公司,以及所有股東的長期利益」。
他亦強調稱,「我們希望公司的未來遠遠超越任何一位創始人的壽命,我們是在尋求一種可以保障公司持續發展102年的機制。我們堅信,在這個不斷變化和顛覆的世界中,保持公司的創新能力,文化和使命,是成功的關鍵。合夥人制是一種創造性的方式,在保證股東核心利益的同時,也堅守著「我們是誰」 ——這一點我們不能,也不會改變」。
就在幾天之前,阿里集團首席戰略官曾鳴也有類似表述,曾鳴認為,合夥人制是比較好的內部決策機制,又能保證股東長遠利益。「我們的目的不是讓香港市場給我們一個特例,而是希望香港市場也能推出這樣一種機制,未來可能有其他公司也能用類似機制,甚至別的創新方法去上市。只要有足夠多的投資者認可這個理念,雙方達成共識,就是比較好的合理安排,對股東員工都是長遠利益保證。」
而在9月25日,香港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發表長篇文章,疑似對阿里IPO一事做出回應。李小加承認,香港目前的上市制度,確實存在討論的必要。
他說,「這裡最需要的,是客觀看待事情,不被負面情緒牽動,不受指摘影響,也不被個別公司或個案的具體情形而影響判斷。歸根究底,我們需要作出最適合香港、最有利於香港的決定,而不是最安全最容易的決定。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在這一涉及公眾利益的重要議題上進行誠懇、公開、平衡客觀及尊重各方的討論。」
香港輿論分析稱,合夥人制度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一般企業上市後大多會受到來自外間追尋短期利益者的壓力,打破原來的發展節奏,在資本膨脹之下被綁上快車道。尤其是互聯網公司,需要靈活管理,快速應變。典型的如Facebook等就設計雙重股權結構一方面保證創始人對公司的權益,另一方面儘量降低逐利資本對企業發展決策的影響。
而且,阿里巴巴平台擁有超過700萬商戶,2012年電商銷售超萬億元,預計今年將超過1.5萬億元,其社會意義已經不僅僅是一家企業,合夥人制度有利於保持其長期經營理念。
而在制度設計層面,隨著近年來高科技企業和私人股本集團紛紛開始採用多層股權結構,如果港交所一直沒有配套機制,將失去吸引這類公司赴港上市的機會。
目前此事所引發的討論仍在持續。但市場普遍觀點是,無論此項提議最終是否實現,港交所都有必要審視當下的政策設計是否能夠跟上企業治理所需,而不是僵化的墨守成規-。
此前數年,因為港交所制度設計不能符合時代需求的原因,怡和、曼聯等多家公司在和其進行短期接洽後轉赴美國上市。港交所最近三年來的募資能力全球排名亦頗為尷尬。
以下為蔡崇信文章全文:
阿里巴巴為什麼推出合夥人制度
此前,阿里巴巴集團多次與香港監管機構探討,如何把我們的管理創新和資本市場的有效治理對接。作為一家主要業務都在中國的公司,香港自然是我們上市的優先選擇。
我們提出了一個合夥人的公司治理機制,這個機制能夠使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即公司業務的核心管理者,擁有較大的戰略決策權,減少資本市場短期波動影響,從而確保客戶、公司以及所有股東的長期利益。
有傳言說,阿里巴巴的提案威脅到了香港監管機構所倡導的「一股一票」原則。事實並非如此。
我們從未提議過採用雙重股權結構(Dual Class)的方案。一個典型的雙重股權結構,是允許那些擁有更高投票權的人在公司任何事務的投票上享有這種權利。而我們的方案則充分保護了股東的重要權益,包括不受任何限制選舉獨立董事的權利、重大交易和關聯方交易的投票權等。
我們為何要堅持這種合夥人的治理結構?我們的首要目標是保證公司的文化傳承。在過去的14年裡,阿里巴巴的使命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努力幫助創業者和小企業去成功。明確的使命、對長期目標的追求,以及對價值觀的堅持,才真正定義了「阿里巴巴文化」,並使得我們取得了今天的成績。
同時我們也觀察到,不少優秀的公司在創始人離開後,迅速衰落,但同樣也有不少成功的創始人犯下致命的錯誤。我們最終設定的機制,就是用合夥人取代創始人。道理非常簡單:一群志同道合的合夥人,比一兩個創始人更有可能把優秀的文化持久地傳承,發揚。
我們相信合夥人制度可以讓我們基業長青:合夥人是平等的,他們會擯棄官僚作風和等級制度,而通過合作解決問題。合夥人不僅僅是管理者,他們同時也是企業的擁有者,有著極強的責任感。合夥人制度通過每年接納新的合夥人,注入新鮮血液,不斷煥發活力。通過這個機制,我們相信,我們可以保持持續的創新、不斷的提升阿里巴巴的人才力量。
沒有理解我們合夥制真正意圖的人,很可能會批評我們的方案僅僅是一個公司的創始人想保持控制權。我們其實有著完全不同的目標。14年來,我們從沒想過用股權結構的設置來控制這家公司,此時此刻,我們更不會!我們只想建立並完善一套文化保障機制,讓這家公司能夠持久健康的發展,我們希望公司的未來遠遠超越任何一位創始人的壽命,我們是在尋求一種可以保障公司持續發展102年的機制。
我們堅信,在這個不斷變化和顛覆的世界中,保持公司的創新能力、文化和使命,是成功的關鍵。合夥人制是一種創造性的方式,在保證股東核心利益的同時,也堅守著「我們是誰」 ——這一點我們不能,也不會改變。
作為一家電子商務公司,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互聯網會對所有行業帶來顛覆性的變化,資本市場也不例外。作為一家社會企業,我們努力去推動這樣的創新。我們歡迎針對「類似阿里巴巴這樣的新興企業,什麼樣的治理模式在21世紀更合理」的討論。
我們沒有期望香港監管機構為了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做出改變,但我們確信香港應該認真探討適合未來發展趨勢的創新監管環境。今天,作為香港人,我想問的是:香港資本市場的監管,是被急速變化的世界拋在身後,還是應該為香港資本市場的未來做出改變,迅速創新?!!
古人云:沉舟側畔千帆過。。。。。。
蔡崇信 阿里巴巴集團的聯合創始人及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
看不見的手:騰訊或阻擊阿里登陸港交所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158.html原因很簡單,對於香港聯交所而言,騰訊現在是唯一bench mark(桿竿),對於香港投資者而言,騰訊現在是唯一的darling(寵兒)。阿里集團登陸香港,騰訊不唯一了,唯二了。
作為「唯一」的好處很多,明顯的好處是能吸引更多投資者,隱性的好處則是可以時時傲驕,獲得更多資源傾斜,「唯二」的效果則差了很多。
「我的地盤我做主」有點誇張,騰訊還沒有那麼牛逼,必竟是香港,「一山不容二虎」的心態則一定有。
「唯二」都不見得保得住:阿里集團上市之後,短期內市場一定會超過騰訊,吸金效應更是超過騰訊。
正常情況下,騰訊對於阿里集團登陸港交所也無可奈何。但這次阿里集團的合夥人制度無異於一個話柄,豈不正中騰訊下懷。騰訊一定會以阿里集團的合夥人制度為把柄,暗地鼓動各方力量,阻擊阿里集團登陸港交所。
基於上述理由,騰訊一定會全力阻擊阿里集團在香港上市。當然這只是基於形勢的揣度,具體情況外人不得而知。
騰訊的阻擊不是唯一的原因,第二原因則是香港的民意基礎與輿論環境,在當下形勢下,港交所已經被架上去了,如批准阿里集團,則意味著屈服阿里集團強權。
龍應台先生在分析兩岸三地的人民時,認為是某種意義上的三個不同物種,中國台灣人民成天為選舉噴口水,唯憲政,唯民主,有點窮得瑟;中國大陸人民一切向錢看;香港人民則介乎於中間。中間的意思,兩者都要佔,這一環境下形成的民意基礎與輿論環境,誰敢屈服於「強權」。
這樣的民意基礎與輿論環境已經讓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十分焦慮,甚至夜裡都睡不踏實。他於9月24日在港交所網站發佈日誌,稱某天晚上他做了一個關於是否改變香港市場體制現狀討論的夢。
夢中出現了十個人物:傳統先生、創新先生、披露先生、務實女士、道德先生、未來小姐、程序先生、大基金先生、小散戶女士和答案先生。他們都給出了自認為最好的方向。
李小加此前還提到,會將阿里合夥人制度提交公眾討論。
無論是關於夢境中的討論,還是關於提交公眾討論,作為馬云的圈中朋友,不過是李小加給自己找的台階:通過還是不通過,都不關我的事了,一是我盡力了,做夢都在想這事;二是通過或不通過,都是公眾的意志,與我無關。
以小人之心度下君子之腹:作為職業經理人,而且是大陸去香港的職業經理人,他終究會離開港交所,卻離不開圈子。
阻擊阿里上市的還有第三股力量,即投資,他們會為自己的利益而戰。
對於投資者利益則應該分開來看,利益分為兩塊,一是投資收益,二是投資收益之外的其他權益,比如重大事項的投票權。有奶就是娘,投資者更看中投資收益。但投資者仍然可能會反對阿里集團的合夥人制度:一是投資者容易將各種權益混為一談,二是各種權益相互影響。
投資者對於利益權衡與香港的民意基礎與輿論環境糾結在一起,誰不也不知道還會出什麼妖蛾子。
三股力量決定阿里集團是否獲港交所通過,一是香港的民意基礎與輿論環境,是天時;二是另一港交所上市公司騰訊的全力阻擊,是人和;三是公眾投資者,是地利。
此前互聯網雙馬(馬云、馬化騰)之間曾暴發多次戰爭,馬云勝多敗少,此次馬云獲勝機率很小,天時地利人和全無。
以目前的形勢看,阿里集團登陸港交所越來越渺茫。有關阿里集團合夥人制度的提案已經提交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委員會於26日召開例會討論,當日沒有公佈討論結果。
就在當日晚,蔡崇信發表署名日誌《阿里巴巴為什麼推出合夥人制度》,文章為合夥人的公司治理機制辯白,稱這個機制可以使阿里的合夥人—即公司業務的核心管理者,擁有較大的戰略決策權,減少資本市場短期波動影響,從而確保客戶、公司以及所有股東的長期利益。這個制度不會威脅到香港監管機構所倡導的「一股一票」原則。
兩件事情放在一起,情勢很明顯,當日並沒有通過阿里集團合夥人制度的提案。
阿里集團總參謀長曾鳴接受「媒體訓練營」採訪時表示,合夥人制度是保證公司保持遠見、創業精神而設立的制度,是制度上的創新,已經運行三年,不會放棄。
對於港交所,「一股一票」才能保證公平,才是對所有股東一視同仁。
無論對於阿里集團,還是對於港交,都是原則與底線,是大是大非,堅決不能動搖。雙方幾無騰挪空間,無繼續可能。
馬云:我給李彥宏、郭廣昌、魯偉鼎講阿里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9/3032160.html口述/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 馬云
阿里巴巴其實就是四塊主要業務,第一塊是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包括了B2B業務、淘寶、天貓;第二塊是阿里金融;第三塊我們沒把它獨立出來,現在放在阿里巴巴裡面,就是數據業務;第四塊是我們在外面一起做的物流體系。
但阿里巴巴的業務只是一個表象,我覺得阿里巴巴很了不起的是一批人管理的思想。
我們不是電子商務公司
我一直認為互聯網不是一種技術,是一種思想。如果你把互聯網當思想看,你自然而然會把你的組織、產品、文化都帶進去,你要徹底重新思考你的公司。今天很多人都說網上營銷好,但是營銷好了,麻煩也就開始了,你整個組織、人才、思考、戰略都要進行調整。你以為是你的胃口太好,但換一隻胃,你的肝也出問題,脾也出問題,因為所有內部的體系是連在一起的。
中國很多人想學亞馬遜的電子商務模式,今天我覺得是不可能會活的,因為這條路是從線下搬到線上,沒有變化。亞馬遜520億美元銷售額,規模夠大吧,但沒有利潤。規模只是上世紀的故事,今後互聯網創造的不是規模價值,而是個性化的價值、獨特的價值。
所以,我們不是電子商務公司,我們是一家幫助別人做電子商務的公司。我們越來越明白,阿里巴巴到今天這麼大規模,我們必須做一家電子商務的生態公司,是生態思想,而不是帝國思想。
工業時代,特別是軟件時代以後,人們很容易形成商業帝國思想,一切唯我為標準,而互聯網是一切以別人為標準,以客戶為標準,以客戶為導向。
在我看來,我們這家公司在運營生態系統。我們在做的是這個生態系統下面底層的基礎設施:信用體系、支付體系、交易體系、物流體系,哪一個體系不好我們往哪兒做,因為不是我們想做,沒辦法,你過河得搭橋,過山得開道。今天,我們可做的事情非常多,要知道什麼東西我們不能做,這個要想明白。
彭蕾在講,陸兆禧在講,我們所有人在講,但很少有人在這裡講我們怎麼賺錢,因為大家很清楚我們把自己定位成一個社會企業。當我們覺得這是一家社會企業的時候,這個社會需要你。我們要理想主義,去解決社會出現的問題。
什麼才是優秀的管理者
我們公司管理層很多都是老師出身,好這口。老師對人特別感興趣,這是我的感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強項,我覺得馬化騰是一個工程師,李彥宏是很好的技術人員,剛好這兩個我都不懂,我只對人感興趣。人要超過五個、六個你可以(自己)管,超過500、5000,就要靠組織、靠文化,你不能靠自己。我剛才在車上跟李彥宏說,如果要把技術再往前推進5公里,百度公司比我好;如果這個公司一下子再加200個產品,馬化騰比我好;但是如果每家公司加2萬人,他們沒有我們牛。我估計,李彥宏、馬化騰加2萬員工,會很累很累,我加2萬員工問題不大,所以我覺得必須用互聯網的思考和互聯網的技術去解決一個未來企業需要做的東西。
9年前,一個風險投資的老闆找我談話,他說,馬云,優秀的企業家都請職業經理人,你可以早點退休,給互聯網樹一個榜樣了。但是我拒絕了,我反對職業經理人,在我們公司,只要是職業經理人,我一個不留。我已經證明了,職業經理人很難訓練,需要有領導職業經理人的素質,但絕對不能讓職業經理人管你們公司,那是不可能的。
有一次熊曉鴿找我去參加VC會,那幫VC坐在一起討論,要是CEO出問題怎麼去運作,說不如換個CEO空降。我說,你們到底投什麼呢?換個CEO跟換腦袋是差不多的,這個手不太爽,換一隻手更不爽。如果你圈定了這個CEO,必須想盡一切方法幫他成功。
我們公司,彭蕾也好,老陸也好,整個阿里體系花在人和組織身上的時間超越了任何公司。怎麼做生意都是小孩兒的事情,他們比你懂,他們比你聰明。
你難道真相信你比你的同事聰明,如果你請來的人比你傻,那你請他來幹什麼?所以,我們判斷領導者,就是看眼光、胸懷和實力,再一個要超越伯樂。
眼光,就是我們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比人家看得遠。
胸懷,比陸兆禧能力強的人一定有,但是他有一項比人家強,什麼樣的人都能包容。我們做企業都知道,10個能幹的人9個怪,年輕人很容易把這個人的性格和人品掛起鉤來,其實性格不好和人品不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性格不好的人很難被容忍,所以作為一個領導者必須有包容心。
實力,就是承認自己失敗的能力。一個百戰百勝的將軍是不能當一把手的,這個人百戰百勝,千萬不要把它放到最重要的戰略(方向)上去,他一定會給你演砸的。我覺得只有三七開,有20%到30%的失敗,70%成功的人(才行)。因為百戰百勝的人幾乎都是絕頂聰明,你說不過他的。所以我們公司覺得,領導者一定要犯過錯誤。我們這些人,無論彭蕾、老陸,我們都是一路失敗的人,我們的失敗經歷其實多不勝數。我們這些人跟別人的區別是什麼,每次失敗,我們先檢查自己的問題,看一個人是不是領導者,看他是不是說這個事情問題出在我這兒。
我們公司最怕兩種人,一種是「野狗」,能力很強,人品不好,價值觀不行;還有一種是「小白兔」,人很好,能力很差。小公司要嚴防「野狗」,因為他這個人能力太強,反而會把這家公司做小了,但是大公司忌諱的是「小白兔」。
我們公司有一個文化理念,經常換老闆。問你三年裡換了幾個老闆?五個,你還沒畢業,人家13個都換過。員工要和各種各樣不同風格的人結合,要換團隊,把這個人練出來,公司也就起來了。
阿里有個組織部
所有當老師的人都有一個最重要的經歷,那就是永遠希望學生超過你,這是我當了六年老師最大的收穫。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希望我們公司是快樂的。我們倡導的是「認真生活,快樂工作」,工作千萬別太認真,認真工作就沒創新,生活要認真。我們到這個世界上來,不是為了做事,而是來做人的。
我們馬上就要開始進行人才盤點,這也是我們一年內最重要的兩次會議之一。幾百個年輕幹部坐下來,一個一個地說。其實對公司優秀人才的盤點就是資產的盤點,你們公司有多少錢,實際上就是有多少人。
我們現在各(下屬)公司總監以上的人是屬於集團的,(如果)老陸負責淘寶,我就借給他五個副總裁、七個總監。我說這些你要還給我的,如果明年五個副總裁,有兩個被開除掉了,說明我們的資產變負的了,儘管你業務很忙,但沒有用。所以,組織部這一招是很絕的。
從組織上看,我們可能是變得最多的一個公司。十三四年下來,我們進行了很多大調整,而且已經習慣了,不換難受。現在互聯網格局發展得那麼快,你能不變嗎?競爭格局發生變化,你能不變嗎?公司的戰略重點發生變化了,你人能不變嗎?螺絲要經常轉啊。
在這方面,我個人覺得我們還是比較好的。每個人幹好自己的專業,合在一起我們就很了不起,拆散了啥都沒有。所以有人說要把我團隊挖去一半,可能性不大,你挖一個兩個沒有用,你要挖六七個,我也跟著一起去了,我們心都融合在一起了。
我覺得,互聯網的特色是開放、透明、責任,這幾個詞決定了阿里這家公司。我們的內網非常開放,我講話,扣分的也很多,管理團隊講話扣分的也很多。所以,我們發言之前會先講一下,大家手下留情,少扣點分吧。
如何從阿里巴巴巨型IPO中賺上一筆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9/3035291.html
在杭州文二路,與阿里巴巴集團毗鄰的一些飯館老闆與服務員,這個夏天越來越多地聽到一個詞:IPO。
這些飯館是阿里巴巴小道消息最重要的集散地之一,如同杭州城的另一個地方貝塔咖啡一樣,而後者是以「阿里系」的創業者們時常在其中出沒而聞名的。在飯館裡,和菜的口味、行業裡的變化、公司裡的八卦和同事之間的交情一樣,另一個時常被提到的話題是:股價又漲了多少?哪裡還可以買得到?
阿里巴巴集團員工股在進行轉讓與交易的消息,已經傳遍了這座城市。杭州有880萬人口,其中有近3萬人是阿里巴巴的員工,即便不算上親屬,每300人中也會有一個阿里人。
一些早已聞到味道的私營企業老闆,開始託人去阿里集團內部收購股份。他們宣稱:立刻到賬、絕不延期,成交額往往以百萬元起步。
也有人沒讓這些老闆如願。一些淘寶的老員工,「捂」起了手裡的股票。他們在上班間隙拿出計算器,計算自己的財富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
看起來似乎誰都知道,阿里巴巴就要再一次上市了。
這個消息越來越像那麼一回事。它最早的跡象出現在2013年3月,理由是「全球銀行家開始密集約訪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
到了6月份,摩根大通董事長兼CEO Jamie Dimon到訪中國,與馬云住在同一家酒店,他們「偶然」的一次相遇,引發了外界關於摩根大通爭取做阿里主承銷商的猜想。雖然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週刊》透露,實際情況是Jamie Dimon與他的同事正好在酒店碰到馬云,雙方握了握手,聊了幾句。
事實究竟怎樣大家不太關心,重要的是,投行正在與馬云頻繁接觸。此前花旗銀行CEO邁克爾·考伯特(Michael Corbat)與馬云剛剛見過面。來自投行行業的消息說,歐美及其他外資銀行家們都已於近期爭相拜訪馬云與阿里管理層。
在銀行業內部,一旦一家投資銀行的最高管理層親自拜訪公司,就表明他們對這個項目與公司的重視,這是一條已經被認可的「慣例」。
如同眾多其它互聯網公司一樣,股份和期權也是阿里巴巴集團的員工激勵方式。此前曾經上市、後來又退市的阿里巴巴只是集團旗下B2B公司,集團其他公司如淘寶、天貓的員工所持阿里集團的股份一直無法變現。對於這些員工來說,機會又一次出現了。
在阿里,員工各自的持股量一度是內部被禁止討論的紅線,最初的交易都遮遮掩掩。這種情況從阿里B2B公司退市後發生了變化—託人購買員工股的消息在內部傳開後,阿里集團內部股份的交易開始活躍起來:有人家裡有些困難、有些人在集團的無息貸款到期了、有些人買房子要付首付,這些都可以通過賣出一點公司股份來實現。
在上一輪B2B上市中,阿里B2B的老員工們依靠公司上市,賣掉股份在杭州買了房子和車子,而在B2B公司退市後,他們同樣也在期待獲得阿里集團的股份。
至於投行,它們做的當然是更大的生意。
它們可以向擬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團提供貸款,以貸款的方式買入阿里集團的股份,上市後再賣掉;做阿里集團的承銷商與賬簿管理人;阿里未來發展中可能還會有各種財務需求,可以先期進行鋪墊,為未來可能的合作做準備。
僅承銷費用一項,最高可以佔到融資額的6%至7%,通常大型IPO項目能佔到融資額的2%至3%。以此計算,阿里上市的承銷費用至少可達上億美元。
除了商業利益外,投行很在意能否在一些重大項目中佔有一席之地。「做投行就是在做品牌。」原美銀美林中國區主席劉二飛曾對記者說。
今年5月,阿里集團80億美元的第二輪融資得到市場認可,提供資金的金融機構包括瑞士信貸、德意志銀行、摩根士丹利、瑞穗實業銀行、匯豐、摩根大通、花旗、澳新銀行與星展集團,彙集了歐美以及亞洲的知名銀行。
此時這些投行都清楚,阿里巴巴日後的IPO才是真正的主菜。所有這些先期介入者,都有很大可能成為阿里巴巴上市的資本遊戲的主角—用那個俗得不能再俗、但卻極為準確的詞來說的話,這的確是一場「盛宴」。
在這9家銀行中,德意志銀行與摩根士丹利是阿里集團旗下B2B公司在港交所上市的主承銷商,這次它們將可能繼續成為阿里上市的主承銷商。上次上市的另一家主承銷商高盛,並未出現在第二輪融資提供方的名單中。
而來自投行的知情人士還向《第一財經週刊》透露,瑞信將可能是阿里上市的又一主承銷商。
瑞信獲得阿里的青睞,部分原因在於阿里上市的募資額很大,預計過千億元,全球配售時,歐洲的投資者將可能成為重要參與者,作為一家歐洲銀行,瑞信在這方面具備很大的優勢。
此外,在中國公司的大型IPO方面,瑞信經驗豐富—它是建行上市聯席賬簿管理人,建行IPO是2005年全球最大型IPO;此外它還是工行IPO的保薦人,工行在2006年創下219億美元的全球股票最高集資額紀錄。
IPO的市場環境正在發生變化,大型IPO項目的主承銷商已經由原來的一家主導漸漸趨向於多家主導。一位投行人士相信,阿里IPO將可能有4家主承銷商,除了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銀行以及瑞信外,還有一家是美資銀行,可能是花旗、摩根大通或者高盛中的一家。
此外在阿里巴巴集團2012年8月總額80億美元的第一輪融資中,也出現了國開金融、中投、中信資本和博裕資本等國資背景的金融機構,它們為阿里提供的融資包括價值40億美元的可轉換優先股、普通股新股,以及40億美元銀行貸款。它們與外資投行一起,成為阿里集團上市的積極推動者。
「這次上市,幾乎是被資本市場推著走的。」在採訪中,無論是阿里巴巴的內部員工還是投行人士,都曾經這樣表示。
阿里內部員工股的價格水漲船高,在這個時候成了一件可以被預見的事情。
第一輪融資被阿里集團用於回購雅虎所持有的其20%股權,在這筆交易中,阿里巴巴集團的估值不到400億美元。然而在隨後的第二輪融資中,阿里集團的估值很快被推高到800億美元。
一同被推高的,還有阿里巴巴集團員工股的轉讓價格。2013年9月初,在阿里集團內部論壇「阿里味兒」上,員工股掛出的轉讓價格達到28.5美元/股,超過人民幣170元/股。
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價格。在阿里內部資深員工張若的記憶中,他所知道的最近五六年的阿里集團的最低股價是3.5美元/股,直到2011年年底,每一股價格還在10美元徘徊。
2012年初,阿里B2B公司將從香港退市的消息傳出,阿里集團的員工股開始出現小幅攀升,漲到11美元/股,這個價格維持到B2B公司當年6月從香港退市。
這時,關於集團將要整體上市的猜測已經在公司內部開始流傳。張若的一位同事以11美元/股緊急買入將近2萬股。到去年年底以17美元/股的價格脫手,賺了將近12萬美元。
阿里曾在2010年搭建了全球速賣通平台(Ali Express),初步嘗試國際貿易,近兩年它的流量與用戶等排名快速增長。「現在的速賣通有點像2008年時的淘寶,我一個做銀飾的朋友,在速賣通上線不久,一個月銷量達幾十萬美元。」張若說。
更讓人容易將阿里巴巴與重新上市聯繫起來的,是最近一年來阿里巴巴的一系列持續收購、投資和業務佈局。
就在2013年8月,阿里斥資約7000萬美元投資了美國網購配送服務ShopRunner,這家公司是亞馬遜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如果在海外建倉,國際版淘寶可以很快在美國運轉起來。
此前的5月,阿里斥資近3億美元,收購高德地圖28%的股份,成為其最大股東;更早的時候,它已入股UC瀏覽器與新浪微博;到了8月,它進一步增持了UC股份,並且就投資新浪視頻展開談判。

點擊查看大圖
一位阿里投資的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週刊》透露,阿里投資實際上將人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蔡崇信直接領導,另一部分則由創業元老「十八羅漢」之一、阿里投資負責人謝世煌負責。蔡崇信的團隊人手更多,他們主要用來執行,促成那些已經被謝世煌的團隊「篩選」過一輪的項目。
「到今年下半年,馬云還對我們提出,要開始注意那些文化領域值得關注的項目」,這位阿里投資的內部人士還說。
依靠電商起家的阿里,最近兩年對移動互聯網、物流、數據等關鍵業務進行了佈局,它試圖消除消費者對它進行單一定義的可能—對C端(消費者)來說,阿里就意味著互聯網生活,可以享受到網絡購物、本地生活服務、數字內容以及金融服務,囊括生活中發生「支付」行為的各個方面。這些支付行為,也同時為阿里金融對於傳統金融業務的滲透打下了基礎。
按照馬云對於阿里巴巴未來業務的規劃,這就是所謂的「平台、金融與數據」。到今天,「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被外界視為阿里最富想像力的業務之一。無論是豐富貨幣基金購買渠道的餘額寶,還是信用支付,儘管仍然充滿一些爭議,但都正在展現其互聯網金融的輪廓與方向。就在最近,市場上也再次傳出了阿里巴巴正在籌備「阿里銀行」的消息。
這樣的消息為阿里上市增加了籌碼。所有的投資與併購,既是對未來的業務佈局,在短期內,也是阿里提高估值的潛在動力與現實選擇。阿里和資本市場都需要一個更好的故事,「阿里平台、金融與數據」,比「阿里電商」更受歡迎。
這就是為什麼與當初阿里B2B公司的股價相比,還未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團受到了投資方及投行們的熱切關注,它的股價能享受更高待遇。
在阿里集團內部,更容易獲得股份獎勵的部門是銷售。銷售部門壓力大,打牌或者打麻將是最常見的減壓方式。前幾年,大家不知道集團的股份何時能兌現,也不知道它究竟能值多少錢,於是員工股成為籌碼。每次打牌記賬,到了一定時間便請律師擬合同,簽合同交割,與正式轉讓相同。
曾經有一名銷售員工,在牌桌上贏了很多股份,或許是看好阿里集團,他也陸續從同事手中「收」了很多股份。截至目前,他已持有近百萬股員工股,以170元/股計算,資產過億元。
現在,「他已請假環遊世界去了。」張若說。
這大概是很多阿里人的憧憬,這可以理解。阿里巴巴大概是國內大型互聯網公司當中,資深員工的「身價」與公司體量和影響力最不相符的公司了。
它如今與百度、騰訊一起,被稱為B.A.T.,是中國互聯網的重要一極。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三者對入口的爭奪及相互間的競爭也才剛剛開始。
曾經的B2B上市公司,在退市前一年股價淪為了不值錢的「仙股」。對於那時流傳的趣聞—百度公司的保潔阿姨,在百度上市後也都可以成為百萬富翁—除了股價高漲時期的B2B業務的員工,阿里集團內部的其他員工還沒有享受過這種感覺,只能略帶羨慕地談論。
現在,我們還可以看看馬云和他對阿里巴巴的憧憬。時間退回到2005年8月,雅虎以包括雅虎中國資產在內、總計10億美元的投資,佔股39%(2010年10月前擁有35%投票權),成為阿里巴巴集團的最大股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一直是中國互聯網公司的一項融資記錄。
從馬云在2011年不顧一切地從雅虎和軟銀手中奪回支付寶的控制權來看,當年接受雅虎和軟銀的這次投資,可能曾被他視為—至少是一度視為—自己所做的最後悔的一件事。然而,那時的馬云的確太需要錢了。儘管他此前已經獲得高盛400萬美元的投資,但那時在他眼裡,根據他事後的一些回憶,「全世界的錢也只有這麼多了。」
這家公司不會重複這樣的經歷。在B.A.T.中,截至9月7日,騰訊市值約920億美元,百度約470億美元;在那些被視為中國互聯網「第二級」的公司中,奇虎360的市值也正在突破100億。只有阿里巴巴的價值,仍然停留在投資銀行的數字遊戲中。
它需要在資本市場重新獲得一個身份,一個與其實際業務體量和想像空間相符的身份。對於這家位列「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互聯網公司」陣營的企業來說,無論是意義上還是實際作用上,這個身份都是它與騰訊、百度以及其他對手展開更長遠競爭的保證。
在「泛生活化」的未來業務佈局上,騰訊與阿里巴巴幾乎如出一轍。就在9月9日,騰訊也宣佈了自己的開放云平台,與阿里巴巴和百度的云平台爭奪用戶,構建自己的生態。即便僅僅只是談論電商領域,京東也正在謀劃上市,這家公司被認為是天貓平台最有力的競爭者之一。
在B.A.T.陣營內部以及其他「勢力」當中,競爭恐怕會發生在很多相互滲透的環節。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充足的資本永遠是一種定心丸。按照目前投行業的預測,阿里集團的估值在800億到1200億美元。一旦順利上市,在最理想的情況下,阿里巴巴將可能接近甚至超過騰訊目前的市值,成為中國第一大互聯網公司。
在杭州那些圍繞著阿里巴巴大樓的飯館中,「阿里巴巴集團員工股在進行轉讓與交易」的消息仍在流傳,與半年前有所不同的是,可以拿到手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張若為化名)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