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確定戰略目標,高層動員
關鍵點:「四化戰略」
2012年年底,在阿里巴巴的戰略會上,馬云明確了阿里的發展戰略——「四化」:平台化,服務海量用戶必須有一個好的平台;市場化,這一平台如果按計劃方法管理、設計、分配資源,不但效率低,也會產生腐敗等問題,必須對資源進行市場化匹配;數據化,信息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數據和人,阿里未來就是一家數據運營公司;物種多樣化,阿里的生態系統裡不僅有買家和賣家,也會有更多的第三方服務者。
接下來,馬云便開始根據「四化」規劃新的組織調整,並動員高管。第二天,他們就在黑板上劃出了33個BU的雛形。
第二步:確定組織架構
關鍵點:建立BU劃分標準」
從33個BU雛形到最終25個BU的架構,阿里經過了約一個月的討論。除如何對BU進行嚴謹的劃分,討論主要集中在一些具體業務,如航旅是否要獨立出來。阿里確定BU是否獨立的標準是:之前的業務積累對於這個領域的模式是否能夠產生挑戰和衝擊,是否能夠影響、改進這個垂直領域本身原有的做法。如果還不具備,就保留在原有的淘寶體系裡面孵化。
最終,25個BU被分為三類:垂直業務BU,如聚划算、航旅業務;基礎設施平台,如雲計算、支付、物流;以及共享業務平台。所謂「共享業務平台」是基礎設施平台之上的二級平台,其把垂直業務中能夠共享的東西抽象出來,並與基礎平台打通,典型如數據平台BU。
第三步:確定前後端關係
關鍵點:向一線放權,高管後撤做服務
「七劍時代」,阿里實行事業群制,這次拆分則提出了管理團隊分管BU的概念。「分管」也是阿里高層反覆花時間討論最多的詞之一。曾鳴說,「分管的意思就是(管理層)去幫助他們,任何一個BU和它的頭兒沒有鎖死,大家可以經常換。」今天,也許這幾個部門放在一起會產生化學反應,過一段時間也許會再扔過來幾個。同時,阿里確定了BU是未來最基本的作戰單元,而不是原先高高在上的管理層,諸如吳泳銘、三丰、語嫣等高管都撤到後方,把他們的核心能力變成一個服務平台幫助BU成長。
第四步:確定BU負責人
關鍵點:組織形態變化後,人力資源跟進
經反覆討論,阿里確定了25個BU負責人的人選。曾鳴說,阿里一度怎麼都盤點不出這麼多Leader來,「但是做了以後,你會真的發現誰有潛力。」這是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有人「活下來」,也有人「活不了」。
與此同時,阿里也與各團隊進行大量溝通,同時考慮組織形式變化後,人力資源怎麼跟進,怎麼在這個過程中保持團隊穩定,包括在一些業務的梳理過程中,哪些條線是不能動的,哪些是可以隨時調整的。
第五步:組建BU團隊
關鍵點:個人自發聚合
BU團隊自發聚集和形成。據說,前後一個月時間,阿里周圍的酒店爆滿,因為傳統的組織架構被打散,沒人知道自己在公司未來的位置。「杭州的白鷺灣度假酒店,被我們包場一個月,不同的團隊天天在那兒折騰,每天折騰到夜裡兩三點。」就是開會,「你跟我開,我跟他開,他跟你開,你到底做什麼,我到底做什麼,我們一起能做什麼,什麼地方有衝突,怎麼避免衝突,怎麼避免資源浪費等等。」曾鳴說。
BU團隊自發聚集和形成。據說,前後一個月時間,阿里周圍的酒店爆滿,因為傳統的組織架構被打散,沒人知道自己在公司未來的位置。「杭州的白鷺灣度假酒店,被我們包場一個月,不同的團隊天天在那兒折騰,每天折騰到夜裡兩三點。」就是開會,「你跟我開,我跟他開,他跟你開,你到底做什麼,我到底做什麼,我們一起能做什麼,什麼地方有衝突,怎麼避免衝突,怎麼避免資源浪費等等。」曾鳴說。
第六步:BU負責人陳述願景
關鍵點:要符合阿里價值觀
2月底,在各個BU組建完成之後,阿里組織了一次面向高管的集體匯報會,為期十四天。淘寶因為業務最複雜,被放在了最後一天,其他匯報多是半天就結束了。匯報時,各BU負責人帶領自己的團隊,基於阿里的價值觀,向馬云、陸兆禧、彭蕾、王堅、郭靖、曾鳴等七人組成的核心管理層匯報業務設想,管理層對它們的設想進行點評。這其中,有挨罵的,有不及格的,也有受到表揚的。通過這樣的戰略演習,阿里上下達成了共識。
第七步:重建溝通體系與管理工具
關鍵點:利用IT工具、重新設計KPI
拆分是「破」,重建溝通體系與管理工具是「立」。這部分主要分為兩塊:一是內部IT工具,二是開會的組織形式。
此外,由於組織形態發生變化,需要重新考慮KPI設計等問題。其中的核心問題包括:怎麼認同創新所佔的比例?怎麼認可跨組織的協同?怎麼讓很多原來不在考核範圍內的內容變成考核的一部分?曾鳴說,「傳統的KPI肯定不合適,HR體系開始討論KPI考核要怎樣變化,只要它一變,整個就變了,公司內部的規則就有了根本性的變化,組織就會往前走。」
——文/本刊記者 李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