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存錢的動力?別只想著未來! 投資理財-分享站
http://rich.infosharecity.com/how-to-get-people-to-save-more-money/在我們身邊總能發現某些人特別會存錢,或是自己就比其他人還能存。但是什麼原因讓某些人特別會存?是因為危機感特別重?或是對致富的渴望比較強烈?都有可能。可是如果找來一群在經濟條件與生長背境相差不多的人,或是家中年齡接近的兄弟姐妹來對照,也仍然可發現「某人比較會存」的現象在。我一直對這問題保持好奇,因為裡頭一定藏有某些未知的潛規則,默默地在影響你我對存錢的態度。如今,我又找到一項有根據的理論:存錢的關鍵,跟你衡量時間是「直線性」或是「週期性」有大大關係。要解釋清楚,讓我先從一個中國歷史典故開始說起;希望你耐心看完,因為鋪梗寫文章是富朋友的風格,也一直都是有用意的……(推眼鏡)
明朝時,朝廷因為國庫吃緊而不斷加重財務稅,地方官員擔心繳不出稅讓烏紗帽不保、人頭落地,所以就往下強徵人民的稅賦。然而民間疾苦、物資缺乏,在被迫繳稅的情況下只好變賣家產,把原本後一年才要吃的糧食拿出來用掉,隔年再動用下一年的物資;就這樣一年賒一年,愈欠愈多債務,這就是成語「寅吃卯糧」的由來。這故事也點出人會想存錢的原因之一:每個人都希望「未來」能過好日子。
然而,擁有這樣的動機就會讓人想存錢了嗎?
當然不是,因為「未來」總是很遙遠,遠到另人無法察覺跟自己有關。
我們的大腦,喜歡看短更勝看長
這是不爭的事實,人類的本性急於解決當前的問題,所以大腦傾向看短不看長。不過可別因此就屈服於本性,雖然本性難以抗拒,但我們可以反過來利用本性。
如果對長遠的未來沒感覺,那何不就切割成近一點的目標?所以想要在20、30年後好好退休,就把存錢的目標化成十年、五年、三年、一年來達成;原本長期的目標,因為化成短期目標,存錢的動力也就比較強烈。
最近有兩位研究消費行為的經濟學者,Leona Tam 與 Utpal Dholakia,就用實驗的方式證實了這策略確實有效,而且還發表了期刊論文。她們提出的觀點讓我為之一亮:存錢時,看待時間為「週期性」,會比只將時間看作「直線性」還能多存到78%的錢。(英文網頁)
時間雖一去不返,之中卻帶有循環
時間,毫無疑問它是單向直線性。過去、現在、未來可以連成一條線,而且無法逆回,每一天都是歷史上的唯一。但時間,它也可以從中找到週期循環;看看牆上的時鐘,分針與秒針是一圈一圈地走,現在是八點,再過12小時它又是八點。若將時間以四季來分,春夏秋冬也是不斷週期循環。
而兩位學者 Leona 與 Utpal 就發現,如果人在尋找存錢的動力時,將時間視做一條線的思考,會因為感覺未來時間還很多,以及對剩餘時間過於樂觀而存比較少的錢;而將時間看作週期性在存錢的人,會把存錢劃分成一個又一個較短期的目標,這個月存1萬、下個月存1萬、下下個月存1萬……然後循環下去。她們也透過一些問句問兩個不同的族群:「你會在今年存下多少錢來準備退休金?」答案一樣是週期性思考的人比直線性的人還多。
結語:先看未來,再看現在
簡單來看,如果你想要存到100萬,想像每次存1萬然後持續存100次,會比只想著「努力存錢,總有天會存到100萬」還來得有動力。然而,我認為兩種方式交互思考更能幫助自己存到錢:先在心中設定一個「直線性」的存錢願望,希望自己在某個歲數時能存到多少錢,再將這個目標放在能提醒自己的地方,偶爾就拿出來回想一下。而平時在存錢時,將焦點放在每月或每年的收入上,制定「週期性」的存錢規則,跟自己說好每個月要存下多少錢,然後持續地堅持下去。
這篇文章雖然不是教你實際的存錢技巧,不過就像我常說的:理財不只是管好你的錢,更要管好你的心。在存錢的過程中,試著了解自己對於存錢的態度,從中提升自己的存錢動力,相信都會讓自己愈存愈多錢,擁有更多資金可以投資、理財,大步邁向財務自由。
《快思慢想》教我的投資事:人為什麼會捨不得停損? 投資理財-分享站
http://rich.infosharecity.com/%E5%BF%AB%E6%80%9D%E6%85%A2%E6%83%B3/通常會在書店中用包膜封起來的書幾乎都賣得很好,而《快思慢想》就是這樣的一本。作者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博士(Daniel Kahneman)。書本裡面探討是人的兩種思考系統,一個是用類似本能反應的思考,另一個是較會深思的思考,不過後者卻常被前者本能思考牽著走。從這本書中可以吸收到許多影響人做決策的原因,其中當然有很多都跟我們投資行為相關,富朋友推薦想要學習投資的人可以花點時間來閱讀這本書,從書中學習人會做出錯誤決策的原因。像「捨不得停損」就是經典的應用實例。
如果你有過投資經驗,幾乎都會面臨該不該停損這種關鍵時刻。這個決定很難,就如同要承認自己做錯事一樣,要接受自己投資虧損是件不容易的事。正確的停損決定是少數人能夠理性做到的事,多數人寧願繼續看著損失而不行動,然後就是更多的損失、更多的不知所措。為什麼會如此?是想賭一把?不願面對事實?還是覺得投資會漲回來?我想借鏡康納曼博士書中內容來解釋這行為。

理性思考是本能嗎?
人在做決定時,會因為偏好而對某事物加分與扣分。比如選購一台車,喜歡高調、時尚、流線車型的人,與喜歡低調、安全、省油車種的人,評估一輛車的焦點與方式就不同。不需刻意,你的腦袋自然會做出你決定,即使自己沒有察覺。同樣的,當我們面對一件不確定的事情做評估時(譬如該不該停損?),權衡的也是結果在你心中所佔的影響。想知道結果是如何影響著我們,請試著回答下面的選擇題,用直覺思考你會選擇哪一個?
- 選擇A:你確定會得到100萬元。
- 選擇B:你有1%的機會什麼也沒有,89%的機會得到100萬元,10%的機會得到500萬元。
如果你的答案是A,那麼你是屬於人多勢眾這邊。但如果以數學上最大利益來衡量,選B對你而言才是有利。我們直接跳過計算期望值數學這部份,選擇B確實會比選擇A多更多賺錢,B在機率上比較有利,雖然它有1%的機會什麼也得不到。(就是因為這1%影響很多人做出選擇)註1
康納曼博士在《快思慢想》對這現象有不同的問法:在下列各自獨立的問題C與問題D中,你分別的選擇是什麼?
- 問題C:選61%的機會贏得52萬元,或選63%的機會去贏得50萬元。你選哪一個?
- 問題D:選98%的機會贏得52萬元,或選100%的機會可以贏得50萬元。你要哪一個?
假如你仍像大部份人一樣,問題C選擇61%的機會贏52萬,問題D選擇100%贏得50萬,那麼理性來說你就陷入邏輯上的矛盾。但先別緊張,這只是邏輯上不合,以大眾心理來說很合理。以邏輯來看,問題C如果選61%得52萬的人在問題D中應該也要選98%得52萬才合理。為什麼?因為你仔細比較兩個題目,會發現問題D只是把機率提高的問題C而已,題目中兩個選項都提升了37%的機率,獲得的金額還是一樣。然而,因為50萬元的那個選項從原本63%的機率上升到100%確定可以拿到,這100%確定的條件就足以趨使我們心裡偏向選擇拿較少報酬,但一定可以拿到的選項。
人喜歡確定的報酬,但討厭確定的損失
「確定」能帶給人安心,所以當一件事情有確定的選項時,往往會讓我們對確定選項投於較多的關注,如同前面說我們會因個人喜好而對某些事情加分,我們都會給確定選項加不少分數。然而,確定有分確定得到與確定失去,這兩者給我們的感受完全不同,說到這相信你多少已經能夠理解,我們討厭確定損失的感覺,誰都不喜歡輸。
來看書中一個例子(我有稍做修改):
兩個球迷計畫要開100公里的路去看籃球比賽,其中一人已經買了兩張票,一張票自己用,一張送給另一個人。到了比賽當天氣象報告說晚上會有暴風雪,會影響兩個人回程的路,在暴風雪中開車並不是件值得愉悅的事。你認為哪一個人比較會不顧風雪阻檔,冒險去看這場球賽?是花錢的人還是沒花錢的人?
假設這兩個人都已在心中預期要去看球賽,所以看不到比賽兩個人都會失望。不過沒去看球賽也會造成實質的金錢損失,換句話說,花錢買票的人比沒花錢買票的人損失更大,因為他花了錢又沒看到球賽,要承受兩種打擊。當然,如果花錢的人執意要去而另一位卻不去有失贈票之禮,也許以後就再也沒有免費的票了,但這部份我們先不納入考量。
可是,花錢的人真的「要」因為購票的損失來決定該不該去嗎?以理性來說,錢已經花掉,已經是過去式,當前所要考量的並不需把「已成定局的因素」考慮進來,花錢買票者決定要不要去,理智上應該問自己:「如果這張票是別人贈送,我並沒有付出任何金錢,我還該去看球賽嗎?」這個困難的問題需要紀律與習慣才能達成,跟心理直覺違背是件難克服的事,這也跟我們在投資上做停損決定時很類似。註2
回想一下,當你手中的投資已經是虧損,假設是股票投資,股價已經比你投資時的價格低不少,後勢看起來你也不知道何時會再漲回來,也有可能跌更多損失更大。能確定的是虧損已經造成,那麼在當下決定要不要賣掉時,就與上述花錢買票而要放棄去看球賽的人感受相似,此時你做決定很大部份會受心理因素影響。你會考量過去已經投資的金錢損失,還有原本期待賺錢的感覺被打拍掌,這跟承認錯誤一樣都不好受。該不該停損的決定不單是理性判斷這檔股票當前的情勢,還加了許多心情在裡面,更別說之後的情勢是未知的。而股票市場也很現實,有可能在你猶豫的短短時間內,股價就繼續破底,甚致當天變成跌停你想停損也停損不了。註3
停損也意謂著確定的損失,這完全違背大部份人的心理。潛能大師安東尼羅賓也說過:「人喜歡追求快樂,避免痛苦。」所以停損在心理上是件變成是件想避開的痛苦事。關於這點我們下一篇文再繼續分享。
→繼續看下一篇:人為什麼會捨不得停損?(2)
註1:此為Allais Paradox所發現的決策矛盾。
註2:這就是心智帳戶;我們會因為付出一件事而在心中開一個帳戶,這帳戶雖沒有實際金錢存在裡面,不過對這件事所投入的所有無形與有形成本,我們都會放進這帳戶裡,做決定時也會因而拿出來衡量。
註3:股票跌停就表示很多人搶著用當天最低價賣出,此時多數人要脫手而很少人要接,賣掉跌停股就變成很難。
《快思慢想》教我的投資事:人為什麼會捨不得停損?(2) 投資理財-分享站
http://rich.infosharecity.com/thinking-fast-and-slow-2/前文提到人會對確定的事給予更多的關注。也就是說,我們會對確定的快樂加更多分,對確定的痛苦扣更多分。以心理層面來看,「追求快樂,避免痛苦」是我們人的本性,但這樣一個自然的人類行為,卻是讓人在面對投資虧損時,遲遲不肯做出正確決定的關鍵原因。
買彩券與買保險都是為了一點機率
哪個讓你比較焦慮?
請想像你有1%的機會贏100萬元,你明天會知道結果。接著再想像你幾乎確定會得到100萬元,只是有1%的機會什麼也得不到,一樣是明天才會知道結果。現在比較一下這兩種情況,哪個讓你感覺比較焦慮?心理學研究中第二種情況下所產生的焦慮比第一種情況還明顯。
「會不會那麼巧就跟100萬擦身而過?」第二個讓你焦慮的疑問會出現在夜晚睡覺時,如果把100萬元換成是醫生開刀至死,那焦慮就更大了。這兩種極端的機率事件(99%得不到與99%能得到)又再度觀察出確定性帶給我們的心理影響。1%的機會贏100萬會讓我們聚焦在希望上,1%的機會得不到100萬會讓我們擔心失去的風險。這種得與失及機率高低的組合,康納曼博士在書中提出以下這四象限(註4):

- 每個象限第一行代表事件機率
- 第二行代表機率所帶來的情緒
- 第三行代表人會對風險所做出的選擇
用日常生活中實際情況來說明較容易懂:

對照上下兩表,我們能看出為何人會買彩券與買保險。如果有5%的機會獲得1萬元,而你只需付出5元的話,此時比本金高出2000倍的的報酬,就會驅動人去做出尋求風險的行為。這就是為何博弈事業可以蓬勃發展的原因,人們願意用小成本來賭一個大夢想,即使在數學上中獎機率幾乎是不可能。(但極微機率不表示不會發生,購買彩券人數夠多就一定會有人中獎,而少數中獎的人就會影響更多人繼續買彩券。黑天鵝效應與隨機致富的陷阱類似觀念。)
買保險則是另一側的例子,比如說意外死亡險。意外死亡險可以讓你用較少的金額去擔保你發生意外死亡後,留給後人一筆保險金安家。然而人一生發生意外而死亡的機率有多高呢?或者該說意外死亡人數佔所有死亡人口中比例很高嗎?當然不會有人為了這個微小機率而去冒險說自己不會發生。這也是保險公司賺錢的方法,因為以數學機率來說,我們付出的保險費都比期望值高很多。不過人生不是數學就能完美解釋的事情,所以該買的保險我們會去買。(以保險的角度來看,花錢買保障是種價值衡量,而不是只有價格衡量。)
除了右上角,其他三個事件比較容易懂,不過右上角正是我們討論人捨不得停損的關鍵。試想下面一個問題:
- 如果有場賭局,你已經確定90%的機會輸掉5萬元,但有10%的機會完全沒有損失。你可以有另一個選擇,就是立即退出這場賭局只需失去4萬4仟元。如果由你來選,你會選擇退出還是繼續賭?
上面的問題事件就是右上角的例子,也是前面文提到的:人不喜歡確定的損失,所以會尋求更大的風險去避開確定的痛苦。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繼續賭,必輸但損失只少那麼一些的結果並不吸引人,「搞不好我會是那10%」是普遍人的想法。
停損與不停損都是輸,何不賭一把?
或許人在衡量該不該停損時,表面上「何不賭一把?」這念頭不會真的出現,不過我們也別對自己太有信心,「搞不好會漲回來?」這樣的聲音其實跟賭一把差別不會太大。當帳面上出現幾千到幾萬元的損失時,唯一能確定的是當下賣出就是虧損,這種心裡上的不舒服正是影響我們理性處理停損的原因,如果再加上有其它選項可以讓我們有機會(即使機會微小)規避風險,那麼就會有人願意去承擔更大的損失機會來換取沒有損失,也就是上面四個象限中右上角所說:當幾乎確定損失的事情發生時,人會尋求更大的風險來避開即定的損失。
所以停損為什麼是投資中一再被拿來告誡的原則?就在於很多人還是沒做到。這之中雖然還涉及停損的技巧、資金計算、策略落實、時機點、判斷趨勢、風險報酬比……等,但富朋友仍認為心理因素才是執行停損時最大的影響關鍵。透過這篇文章較深入的了解人對於確定損失的心態轉變,將能夠幫助自己在面對投資停損時有更強大的心理支撐。
註4:此為展望理論,是行為經濟學的理論,為康納曼博士和已故好友特沃斯基共同提出的,在行為經濟學發展上有一定的影響力,特別是在康納曼以此理論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後。
補充1:康納曼博士在《快思慢想》中提出人的決定系統可分為快思系統一與慢想系統二,前者似本能思考,後者似深思。什麼是本能思考?請看這個問題:有兩個人同時去面試,一個外表長得比較好看,另一個人長相較普通,你覺得面試官會選擇哪一位?答案已經出來,甚至在你看完問題不到一秒你的系統一已經做出答案。這就是系統一的優勢,快速找出腦中各種可能的經驗與資訊,然後給出答案。然而,系統一這樣的優勢可能引導系統二誤解,照理說這個面試問題提供的資訊非常不足,題目中並沒有告知兩者的身高,兩個人的年紀大小,兩者的性別,過往工作經驗也沒說,這四點絕對會影響面試官做決定,但我們在看問題時系統一只會想快點找出答案,因而掉入快思的陷阱裡。
補充2:系統一快思判斷會造成誤解的例子也可以看下圖。你能相信這兩張桌子的長寬大小是一樣的嗎?(可以用尺在螢幕上量看看)

【每日一黑馬】金斧子: 做投資理財領域的“去哪兒”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1/57557.html
金斧子創始人張開興對i黑馬說:「我從08年就開始研究垂直領域的創業機會,之所以看好投資理財這個領域,主要基於兩點:一是近年來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和網友投資理財習慣的形成;二是在金融從分業走向混業的大趨勢下投資理財服務品類越發豐富和複雜,特別是最近半年P2P互聯網金融的火熱和眾多互聯網大公司的攪局,用戶越來越需要簡單、高效、實時、專業的顧問式的在線理財服務平台。」
2012年7月份上線的金斧子主要產品包括:信託、資管、私募、銀行、P2P等理財產品的搜索對比,以及股票、期貨、外匯、港股、白銀開戶在線預約申請業務。
截至今年12月,金斧子的投資理財服務搜索請求量達到200萬次/月,上線至今已成功幫助10萬級別的網友選擇和辦理開戶業務,理財產品方面交易規模則累計達到了2億。
「垂直搜索存在很多機會,比如旅遊服務的去哪兒網、房產服務的搜房網、生活信息服務的58同城、,還有通用的搜索引擎的谷歌和百度,搜索是解決信息不對稱很好的一個模式。」張開興說。

當互聯網屌絲遇上金融高富帥
選擇投資理財搜索領域創業,也與金斧子創業團隊有關。張開興本人曾就職於迅雷網絡4年,為迅雷云計算事業部早期創始員工,負責迅雷會員從0到400萬增長的運營規劃和營銷管理工作。另兩名創始人中,負責產品技術的江明玉曾在甲骨文中國深圳研發中心任技術經理,也是張開興的中山大學校友,有超過6年的云計算數據挖掘和搜索研究經驗;負責市場運營的何昆鵬則是券商出身,在曾風靡全國的「敢死隊」——國信證券泰然九路營業部財富管理中心任職4年。
比較有意思的是,他們三個人都是互聯網和金融行業的「兩棲」愛好者,張開興出身迅雷,但也曾任宏源證券的兼職經紀人;江明玉雖然在甲骨文做研發工作,因為興趣利用業餘時間讀完了北大金融碩士;何昆鵬則在國信證券工作的4年期間,完全通過互聯網平台積累了數百名投資者,達到了5000萬金融產品資產積累。
因為他們有這樣的「兩棲」基因,很快便獲得了的頂級天使投資人,騰訊創始人之一曾李青的青睞。「金斧子團隊是我投資的為數不多的非騰訊出身團隊」曾李青多次在德迅系創業者交流聚會上說到。
目前,金斧子團隊成員有一半來自迅雷、華為、甲骨文、深證通等深圳知名IT互聯網公司,另外一半則是來自深圳的國信證券、中信證券、招商證券、平安信託、新時代信託、鼎暉投資、中天嘉華、宜信財富、匯豐銀行、工商銀行、永安期貨等金融機構和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
目前,上線一年多的金斧子主要產品還是投資理財搜索,其中委託類理財產品(信託、資管、私募、公募、銀行理財、P2P網貸等)和主動投資服務(股票、期貨、外匯、黃金、白銀開戶申請)各佔百分之四五十。
「一半對一半吧,越是低門檻的理財產品搜索量就越大,銀行理財搜索業務剛上線不久,日訪問量就萬了,其實相比整個互聯網投資理財需求來說佔比還是挺小的,百度李彥宏就曾提過僅僅在百度平台每天就有1800萬次的投資理財搜索請求。」張開興說。
創業以來,市場中也出現了一些追隨者和模仿者。由於堅信垂直平台流量和用戶為王,金斧子創業兩年除了專注於投資理財品類的建設外,還運營著投資理財社區,網站流量和用戶保持了每個月超過20%的增長。截至今年12月,已經有2萬名的理財顧問在註冊認證,累計為200多萬用戶提供理財答疑服務,將來還會有後更多的傳統投顧服務體現在金斧子上。
「傳統模式中,比如在證券領域,80%的散戶根本就沒有得到過證券公司的投顧服務」,張開興說「這將會成為過去,互聯網模式將讓更多得不到好服務的屌絲群體免費獲得優質服務」目前也有近200家金融機構與金斧子緊密合作,超過10萬款投資理財產品在金斧子發佈。
投資理財的互聯網思維
張開興告訴i黑馬:「我們是更加開放的一個投資理財服務平台,比如我們邀請了證券、期貨、外匯、信託、基金、三方理財等金融服務各個子領域的專業機構和理財顧問為網友提供在線答疑和諮詢服務。」金斧子創始人則主要來自券商和互聯網公司。
「既然做互聯網,既然選擇了垂直搜索和投顧服務平台,那麼一定是流量和用戶為王。我們也一直在研究,用戶在投資理財過程中究竟遇到怎樣的痛點,我們的服務到底能不能做到讓用戶尖叫?互聯網模式在於開放思維、用戶體驗、粉絲經濟,我們就應該讓人們的投資理財變得簡單和高效,我們也在努力探索如何才能夠讓更多的網友享受更加低門檻但是又較高收益和安全的理財服務。我想這個也是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所在-普惠金融。」金斧子產品技術合夥人江明玉提到滿足用戶怎樣的需求、以及怎樣滿足用戶的需求時感觸頗深。他還說到,在北大讀金融碩士期間,瞭解到在中國只有富人才能夠享受到收益較高和貼心的金融服務,思考最多的是能不能通過互聯網模式讓「高大上」的金融服務屈身服務於大眾網友。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大潮,金斧子也準備加大在這方面的發力。「移動是一個很好的用戶體驗,很多人之前都不上網,就是通過智能手機或者ipad上去,這是一個很大的板塊。目前金斧子僅僅手機瀏覽器的訪問量已佔到20%,還是挺快的,我們一定要加快移動端的服務研發。」張開興介紹說。
找到輕模式讓金斧子快速滾動發展
「相比最近系列巨額的互聯網金融融資項目,金斧子找到了一種輕運營且能夠滾動發展的模式。從2012年6月拿到曾李青200萬天使資金一直支持到現在,不到兩年時間我們發展成為50人的互聯網金融團隊」。問到核心競爭力時,張開興說「主要還是看人,我們是具有像58同城那樣低成本獲取精準流量和用戶的互聯網金融創業團隊,我們也積累了千千萬萬的金融從業人員為網友創造優質社區內容,我們還是更加互聯網的打法」
最後提到對於公司將來的規劃和發展目標,張開興說到,「面對用戶發展迅猛和競爭日趨激烈的互聯網金融市場,哪怕我們每個月有20%的增長,但是相對整個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來說,速度還是太慢!我差不多經歷了迅雷2008年和2011年兩次上市機會,主要是因為迅雷對市場發展和資本運作節奏的把握不準而失望離開。這次是自己帶著一班互聯網金融精英團隊出來幹,希望不要在關鍵節點錯失最好的發展機會,最後能夠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創造一番事業。
從最初的猶豫到現在的親密協作,金斧子與金融機構和從業人員的合作越來越順暢。「傳統金融也需要有我們這樣的機構來服務,這比他們傳統的渠道效率更高,甚至現在60-70%的投資理財產品通過銀行網點銷售,互聯網渠道趕超銀行網點是大勢所趨;投資者通過金斧子查找、對比、搜索各類投資理財產品也更方便、快捷、省事,並且可以貨比多家,選擇更多、信息更充分。」張開興說。
金斧子是今年互聯網金融全面發展的又一個商業模式和力量代表,如今的互聯網金融已不僅僅是概念、模式,而成為實實在在的服務。客戶可以到網上去投資理財,可以到網上去融資貸款,可以到網上去買保險,也會通過互聯網去搜索不同的投資理財產品進行對比選擇和希望得到更加高效的投顧服務。
4種投資手段 投資理財-分享站
http://rich.infosharecity.com/four-kinds-investment-instruments/有效市場理論提到股價是完全反應公司所有的業績和消息,但是在幾個前提下:
- 股市裏同時有無限的獨立投資者對所有公司做調查。
- 所有投資者都是絕對理性的。
- 所有獨立的投資者都可以立刻根據消息作買賣的決定。
如果市場是絕對有效的話,就沒有人能在股市裏獲得超出一般的利潤。
但是我們知道,這些前提是有漏洞的。所以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些漏洞來賺取非一般利潤。
- 我們知道不是所有投資者都會對所有公司做出調查,尤其是一些交易量小,行業比較冷門的公司。所以這些冷門的公司是最容易無效的。而專門尋找價格和價值差距很大公司的人被稱為價值投資者。
- 我們也知道投資者是不理性的。尤其是交易量高,股價大起大落。當股價上漲時,投資者會變得貪婪,導致股價上漲過度。當股價下跌時,投資者會恐慌,導致股價下跌過度。專門玩這個遊戲的人就是技術投資者。
- 我們知道不是所有投資者都會注意所有消息,所以無法立刻作買賣決定。利用公司消息發放和股價回調之間所需的時間賺取利差的人,叫做消息投資者。
- 有些人對公司、行業和經濟進行深入的調查,來預測未來利好和利差的消息。專注在尋找能長期獲益公司的被稱為長期投資者。比較注意在短期獲益公司的被稱為投機者。
每個方法都有它本身的難度。
- 價值投資者所尋找到的冷門公司不知道需要多久時間才會受到大家注意,可能是一天、一年或者是十年才會被注意。
- 由於人性是很難捉摸的,所以技術投資者的成功率不大,而且風險不小。
- 消息投資者要麵對的是去推斷消息對股價的影響有多大,推斷錯誤往往導致買在高處。
- 深入的調查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對未來的預測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總結:每個投資方法都有本身的利與弊。最重要的是配合自己的性格和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
22位成功投資者的最佳理財建議(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838
辭舊迎新之際,華爾街日報向一些知名投資者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做了一項調查,請他們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一條最佳財務建議。
華爾街見聞也借此新年規劃之時整理主要內容,與大家分享這些成功人士的見解。
你覺得再出名的經濟學家也不過是紙上談兵?
去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說,他上世紀80年代初逢低入手股票,此後標普的回報指數漲了大約2000%。這項投資還給他帶來靈感,寫下了獲得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特別點名的論著。
正像收集這些建議的記者們提醒的,應該慎重看待這些建議,它們與枯燥無味的說教相差十萬八千里。
1、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席勒(Robert Shiller):
我得到的最好建議來自我在麻省理工學院的論文顧問Franco Modigliani。他在上世紀80年代初告訴我,股市非常接近觸底,出現了買入信號。
得知這樣的建議,即使當時學院派的傳統思維是投資應該更多樣化,我也幾乎全都投資了價值型股票。
直到世紀之交,大概1999年以前,我都沒有大幅減持。
我很仔細地通讀Modigliani和Richard Cohn合著的論文,那篇文章於1979年發表在《金融分析期刊》(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上,名為“通脹、理性估值與市場”(Inflation, Rational Valuation and the Market)。
它的結論是股市被低估了50%。
實際上,那樣的結論還是保守估計。1982-2000年,標普500的總體回報指數上漲了大約20倍。
我認為這項投資建議是又一個奇跡,它啟發我創作“股價是否波動太大,以至於此後的股息變化已經無法解釋這種波動?”(Do Stock Prices Move Too Much to Be Justified by Subsequent Changes in Dividends?)一文,發表在1981年的《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
評審諾貝爾獎的委員會也特別提到了這篇作品,將它列為科研背景的論文。
所以,Modigliani的這項建議不但讓我收獲了很可觀的回報,而且給我贏得諾貝爾獎帶來幫助。
2、職業體育經紀人、保健行銷公司Boras Corp.創始人Scott Boras:
我的勞動法教授曾經告訴我:生意和金錢不能帶來溫暖的感覺。
別人談論你的那些話有95%都會是負面評論。但別忘了,那意味著你的工作幹得不錯。
3、神經學專家、資產管理公司Efficient Frontier Advisors投資經理William Bernstein:
我得到的最佳財務建議來自小弗雷德·施韋德(Fred Schwed)的那本經典之作《客戶的遊艇在哪里?》(Where Are the Customers' Yachts?)
那部作品1940年首次出版,施韋德在書中寫道:
和生活中那些令人百感交集的經歷一樣,如果我們失去重要的資金,文學也無法完全表達心中那種滋味。
藝術無法告訴一個未經人事的女孩為人妻、為人母真實感覺怎樣。
要描述你失去過去擁有的大筆錢有何感受,我也不可能在此提供一種適合的說法。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這段話。理財從來都不是理論上的操作。在你預計日後成就的時候,永遠都不能把你的證券投資損失撇開來看。
4、財務咨詢公司Source Financial Advisors的首席執行官、幫助富有客戶渡過離婚期間財務規劃的專家Michelle Smith:
我的曾祖母告訴我:永遠不要丟掉自食其力的本領。
5、共同基金公司Vanguard Group董事長John C. Bogle:
持有股票的最佳方法是持有一只指數基金。
6、共同基金公司PIMCO創始人、聯席投資官格羅斯(Bill Gross):
在投資入場和離場方面,投資者的生物鐘至為關鍵。
拿公雞打鳴來比喻,假如正常起床時間是早上6點,有些投資者是才過午夜就醒了,相當於比市場觸底和見頂的時間都早得多。
還有些投資者上午10點、11點起床,又太晚。
要學會了解自己的生物鐘一般何時歇息,努力讓它清晨6點就響。
7、熱門漫畫《呆伯特》(Dilbert)作者、“事事不如人還能做大贏家”(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作者Scott Adams:
我獲得過最棒的理財建議是:擡高自己的身價,靜觀其變。
人們並不擅於了解自己的市場價值。
我的演講開始對外收費時,我根本不知道怎麽定價。
一位導師告訴我,出一個相當高的價格。客戶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報價,還提出負擔我的差旅費。
此後我就再也沒有低估過自己。
8、老牌美國職業棒球強隊紐約揚基隊聯席董事長Hal Steinbrenner:
我父親一直給我們子女灌輸這樣一種金錢觀:直截了當、誠實坦白。
不要拿別人的錢財當兒戲。
有些生意做得成、有些做不成就是因為這點。
總體來說,這也是生活中很好的處世之道,沒有任何缺點。
9、紐約南區聯邦法庭法官Jed Rakoff:
43歲那年,我向一位師長、前紐約州州長Hugh Carey的法律顧問Judah Gribetz透露,我考慮去做聯邦法官。
他問我:“你為自己(3個)女兒的大學學費存了多少錢?”我承認沒存多少。
他又說:
如果總是擔心錢財的事,法官是無法真正獨立的。在你還沒存夠錢供所有的孩子讀完4年大學以前,不要行動。
別忘了,這段時間大學學費上漲的速度是(預計)通脹率的2倍!
雖然後來我花了9年時間達到存款的目標,可是,當我努力做聯邦法官時,我就知道自己除了幹好本職工作以外可以高枕無憂。
10、嘉信理財集團(Charles Schwab Corp.)董事長Charles Schwab :
一個朋友對我說:你最好去當老板,行動起來,自己創業吧。
11、資產管理公司Lebenthal Holdings首席執行官Alexandra Lebenthal:
仔細讀所有的公告和招股說明書,別指望你的理財顧問替你代勞。
人人都有責任了解自己在投資什麽。
12、金融研究公司晨星(Morningstar)首席執行官Joe Mansueto:
投資者應該像公司老板——商人那樣思考,不能像房東那樣。
大部分商人都不會一早起來就問是不是該賣掉自己的生意。
如果他們有一家披薩店,就不會盤算著要不要改行開一家鞋店。
他們有耐心和毅力,想方設法更了解自己基本的業務,這樣可以盡可能久地得到最多的回報。
股市的波動性在很多方面誤導了投資者。基本業務的價值不會像股價變得那麽快。你真不必日複一日緊盯著不放。
你能有所行動符合很多人的利益。顧問和經紀商可以賺到傭金,基金公司也希望你把資產交給他們打理。
投資界有很多力量在推動大家行動,就是沒有哪種力量鼓勵你按兵不動。
但你不應該聽從他們行動。
22位成功投資者的最佳理財建議(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971
接續22位成功投資者的最佳理財建議(上)。
13、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退休金融學教授夏普(William Sharpe):
我得到的最佳建議來自我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求學時的導師Armen Alchian。
他說,考慮市場的時候,要先假定價格都是買賣雙方互動設定的,定每個價格都要盡量擴大他們自己的收益。
所以,我得到的建議是:
在證券市場,不要期待免費的午餐,廣泛撒網,多樣化投資,保持低成本。
14、致力於開拓女性職業與社會價值的全球女性組織 85 Broads所有者、美國銀行與花旗前高管Sallie Krawcheck:
我得知的最佳財務建議是,
不要買一款自己不了解的金融產品,不要向一個沒法解釋一款產品讓你了解它的人買。
想想首創龐氏騙局的麥道夫(Bernard Madoff),誰都不了解他怎麽能得到穩定的回報,可受騙的人又都沒有質疑,因為這種騙局看上去是很好的投資。
15、全球保險及金融服務公司Starr Insurance Holdings董事長、前美國國際集團(AIG)董事長Maurice "Hank" Greenberg:
某個領域的建議並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
不過,我會這樣建議別人:
投資你目前從事的行業,對你做的工作表現自信。
但要記住,今天必須比以往考慮更多的問題,比如你這門生意所在地的監管和政治方面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對你的公司、或者任何一家公司產生何種影響。
16、紐約大學(NYU)金融機構與市場歷史學教授Richard Sylla:
我得到的最佳財務建議也是我給自己和妻子的建議:把我們繳納退休基金的每分錢都投入股市。
那是40多年前,我還是教經濟學的年輕教授,她是歷史學教授。
這個建議的依據是當時現代金融理論較新的進展,以及支持這一理論的實證研究結果。
我們作為大學的教授購買了TIAA-CREE退休基金。
那筆基金投資沒有納稅,會累積到我們退休,等到退休後提取它時,就要按正常收入支付所得稅。
我們可以把這筆資金用來投資固定收益或者全部購買股票,也可以兩者兼有。
按傳統投資觀,應該會五五均攤投資,或者如果無法忍受股市的大起大落,就全部購買債券,因為債券的回報有保障。
只有沒頭腦的人會選擇全部投入股市,任華爾街宰割。
迫使我做這種看似愚蠢決定的契機是,我們得知,只有年滿65歲之後才能動用那筆投入TIAA-CREE的資金。
我了解到,現代金融理論發現,股市的長期回報應該比固定收益投資高,因為股票的風險更高,那是承擔較高風險必然得到的補償。
於是,我就做了一件相當明智的事,把我們夫婦倆40年內無法動用的資金全都投入了股市。
上世紀70年代初,道指還不到1000點,現在已經升到16000點左右。
我很確信,幾年內退休後我的收入會比現在多。
17、曾與索羅斯共同成立量子基金的Ariel Capital Management董事長羅傑斯(John Rogers):
我的籃球教練Pete Carril1967-1996年在普林斯頓大學任籃球教練。他說,必須把隊友放在第一位。沒有任何理由自私行事。
這對我的生意至關重要:要爭取實現我的團隊和投資客戶的最高利益,不是追求我個人的利益最大化。
18、NBA達拉斯小牛隊老板庫班(Mark Cuban):
先還債,無債一身輕,這比什麽獲利都強。
19、投資顧問公司Buckingham Asset Management研究主管Larry Swedroe:
我學到的致富策略和那些守財的策略截然不同。
前者是承擔集中的風險,通常是在人力資本和業務方面的風險。
後者是盡量減少我們冒的風險,盡可能多樣化投資,合理降低納稅額,保持低成本,不要開支過多。
20、位於波士頓的對沖基金公司Baupost Group總裁Seth Klarman:
我那位過世的好友Wally Carucci是位了不起的導師。
30年前,在經紀公司Carr Securities工作的Carcucci告訴我這樣的人生智慧:鳥餓了就必須餵它。
這話可以從兩方面理解,表面上看是說:要記得拋售,永遠都別忘記,買比賣更容易。
可Carucci真正要說的應該是,流動性的生命短暫。
Carucci以研究流動性差、成交量少的股票聞名業內。
這話更深層的意思是,如果有人想買你持有的一項資產,而且不還價,願意照單全收,你就一分錢也別攥在手里,拋光。
21、主動投資者、去年超越索羅斯成為全球最富有對沖基金經理的Carl Icahn:
要是有朋友或者熟人誇你是天才,在同意他們的評價以前,先想想你過去一直怎麽看待他們的觀點。
22、哈佛大學捐贈基金的投資管理機構——哈佛管理公司(Harvard Management Co.)首席執行官Jane Mendillo:
“目光長遠看問題”是我得到的最佳建議。眼光放長遠,你會發現別人錯過的一些事物。
大家幾乎全在考慮下個月、下個季度、今後的事。
經營哈佛捐贈基金15年之久的Jack Meyer教導我,如果以數年、甚至幾十年為期間考慮,就會發現一些創造價值的機會,別人可能沒有察覺那樣的機會。
照這樣長遠打算,你今天就能做出不同以往的判斷。
騰訊微信版“余額寶”上線,互聯網巨頭角逐理財市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681
在阿里巴巴旗下余額寶理財產品大獲成功後,騰訊微信平臺正式開通測試類似的“理財通”業務,中國互聯網巨頭攜手基金爭奪閑錢理財產品的大戰一觸即發。
騰訊微信周三晚間顯示,其合作的基金產品為華夏的貨幣基金產品,最近七日的年化收益率為6.435%。目前理財通在試運行期,每個客戶單日最高只能存入8,000元人民幣。
去年6月阿里巴巴聯合天弘基金推出了余額寶理財產品,憑借壓倒性移動端優勢和口碑營銷爆發出強大的能量。
截止周三其規模已逾2500億元,與其合作的天弘基金管理公司亦一舉超越華夏基金公司,成為國內最大的基金公司,掛鉤的基金產品“增利寶貨幣基金亦成為全國最大基金”,在全球貨幣基金中排名第14位。
此前消息人士稱,微信理財通首批合作夥伴還將包括易方達、廣發、匯添富等數家基金公司。
余額寶的成功吸引了其他企業爭相開發互聯網版的閑錢理財產品。百度聯合華夏基金推出百發,新浪微博推出金融超市微財富,蘇寧聯合廣發基金、匯添富基金推出零錢寶等業務。
私人銀行大降理財門檻的幕後盤算
|
|
國內最大外商私人理財銀行瑞銀,在二○一三年年底將理財門檻由五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億五千萬元),下調到一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萬元),降幅達八○%;富邦銀行則在元旦將私人銀行門檻從新台幣三千萬元降至一千五百萬元;以往兩者最低門檻差五倍,現在只剩兩倍,土洋大戰號角已吹響。 高端市場飽和,讓台灣瑞銀決定調降門檻。對於是否踩到本土銀行「地盤」,瑞士銀行台灣區財富管理執行長陳允懋認為,本土銀行產品受限,雙方區隔不同。 但這「雙方不同」即將改變。 過去,本土銀行無法往上攻是因為在金管會限制下,國銀承做的商品受限,特別是對於結構型商品。財富管理的三樣工具:保險、基金和結構型商品,最後一項對銀行利潤最高。 二○一三年十二月月底金管會送給國銀耶誕大禮,落實自由經濟貿易區鬆綁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門檻與投資產品限制。原本OBU辦理衍生性金融商品,門檻至少得新台幣三千萬元,以後可自訂門檻標準。在產品面,結構型商品由原本限制連結單一資產,例如匯率、利率,以後可同時連結股票、私募基金等多種類別。除了造成金融海嘯的信用違約交換交易(CDS)和抵押債務債券(CDO)外,幾乎都沒有限制。 富邦銀行執行副總經理黃以孟認為,「過去外商品牌確實有優勢,但是在OBU鬆綁後,我們不會輸了,現在需求最大的就是連結人民幣的結構型商品,」最大受益者就是擁有外國戶頭的高資產客戶。 這就是外商與國銀調降門檻搶客戶的背後算盤。 金管會鬆綁,還有下一波 這場私銀熱從二○一三年開始加溫,先是上半年國泰世華成立私人銀行部門,中國信託也在去年十二月,聘請曾在美林證券有私銀教父之稱的李玉秋重出江湖掌管私銀部門。中國信託副總經理楊子宏指出,其實在富邦之前,中信已把門檻下降到一千五百萬元,他們是私銀的潛力客戶。 這場私銀大戰僅是理財市場復活的前奏曲。業者普遍認為,金管會下一波放鬆對象會由「境外」轉向「境內」,屆時,理財市場勢必更熱鬧。 |
【每日一黑馬】向上360陸雨泉:我為什麽從人人貸出來做理財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0/58083.html
從光大銀行,到宜信,再到參與創立人人貸,陸雨泉以為這輩子都要跟信貸打交道。但最後選擇自己創業的時候,陸雨泉卻放棄了信貸,做理財。“經歷過人人貸和人人友信,我現在最想做一家輕公司。信貸這部分很多核實工作離不開線下,一旦涉及線下公司就會變得很重,不好控制。所以我們決定就不做信貸,只做理財這部分。”2013年7月,陸雨泉跟人人貸的幾位前同事一起,推出向上360金融理財服務平臺。說到理財,其實市場上已經有了太多競爭者,前有獲得融資的挖財、銅板街等手機理財APP,後有背靠互聯網巨頭的余額寶、理財通,現在各大銀行也開始入局,向上360準備如何分得屬於自己的那一塊蛋糕?陸雨泉對i黑馬說,向上360目前的理財產品還比較少,主要以固定收益類和債權類產品為主,但接下來會陸續上線新產品,像基金、保險等,向上360要做的,是一站式理財服務。 以下為向上360創始人陸雨泉口述:從人人貸說起我2010年9月加入人人貸的時候人人貸還沒上線(i黑馬註:人人貸於2010年11月3號上線)。我去的時候全辦公室就五、六個人,除了三個創始人之外,其余都是剛畢業的學生,沒什麽經驗,我主要負責風控。那個時候國內的P2P並沒有特別成功的先例,剛開始的時候我心里根本沒底,不知道要怎麽做,一切都在摸索。後來人人貸發展的非常快,一直到2012年初,直接超出了我最初對P2P這件事的看法。可能跟我在銀行一線的工作經驗有關,我堅持認為線上加線下的P2P模式比較適合中國的國情,後來就做了“友信”這家公司,通過線下的公司進行實地的走訪,對客戶資料的真實性去做核查,比如客戶的銀行流水、客戶的房產、車產。現在人人貸叫人人友信集團,人人貸主做互聯網這部分,友信是專註於線下,通過嚴格的實地篩選模式去尋找合適的借款人,並且通過人人貸的審核之後再推送給人人貸的客戶,這種方式是他們正在沿襲和使用的。現在來看,人人貸的違約率控制的很好,因為它始終把資產的質量放在第一位。我在人人貸的時候主要負責風控工作,由於加入的比較早,完整地經歷了一個公司從無到有,再到壯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學會如何經營一個公司,也意識到一些問題,比如中小企業,包括小微企業融資難是個現狀,但金融市場還有另外一個空缺,就是個人理財部分,加上我一直想做一個輕公司,所以決定自己出來做理財。余額寶做了件好事,把個人理財市場盤活實際上,中國的理財市場是非常畸形的,國外的理財機構有8000家,但是中國只有800家,這800家還是涵蓋了像村鎮銀行這樣的機構。金融機構的數量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美國的人口基數比中國少了很多,這就意味著個人的理財服務是沒有充分發掘的。另外一點,像房貸、車貸、企業貸款等,這種需求並不是隨時隨刻的需求,只是到了一個時間節點或有一定的事情的時候人們才會需要,而理財是伴隨著生長的過程的。在國外,只要年滿十八周歲就要考慮如何報稅,如何處理自己的稅務和債務等問題,他們要從小就開始學習這個事情,但在中國就沒有這個意識,這說明中國的理財市場是受壓抑的,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更說明市場有這方面的需要。最後,很多人喜歡問余額寶已經做了理財這件事,其他創造業者再進來會不會很難,我不這麽認為。我們認為余額寶做這個事情,對這個行業來說其實是非常好的消息。很多客戶現在已經對於互聯網理財有了基本概念,不用我們再去做普及教育了。當然也有不太好的地方,那就是獲取用戶的成本會上升,加上很多機構都進入這個市場,競爭會很大。但即使如此,我們依然認為這個消息對於我們來說很樂觀。基於兩個大的數據來看,這個市場空間太大了,如中國和美國金融機構的對比,不是一家兩家可以滿足或服務好的。另外,余額寶現在是2000億的規模,這對整個金融市場來說並不是很大的數字,因此我們認為這是一個藍海。我們在做的事對於用戶來說,一般都希望可以通過一個地方分別買到不同的理財產品,並且可以通過一個賬戶進行管理,在購買過程中也不用因為每一個產品都不一樣而需要分別學習。因此,我們希望客戶可以通過統一的體驗去完成整筆交易,並且在一個賬戶內去管理所有的資產。這也是我們將來要做的,比如推出債權、基金、保險等產品。債權是我們正在做的,首先債權是最難的,卻是我們最熟悉的,做好這一塊,接下來就會容易。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以金融為骨、以互聯網為血肉,在這樣的情況下,金融的本質就要求我們做事要嚴謹,畢竟用戶是因為信任我們才會把錢投進來,我們就要對用戶的資金負責。資金的安全、數據的安全,以及交易過程的安全都是必須看重的事情。我們是國內第一批實現真正意義上資金托管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堅持讓客戶的錢和我們的錢完全隔離開來,並且讓客戶的資金流與我們無關,在道德和操作上盡量避免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在操作上,首先我們把業務的後臺處理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清算,一個是結算。從清算角度來講,我們要幫客戶記賬,並且處理很多交易邏輯,例如A買了一個什麽產品,B買了一個什麽產品,甚至用P2P的角度來說,A把錢借給了B,A又把這筆債權賣給了C,這個交易過程的記賬處理,是屬於清算的過程。金融是有很嚴謹的邏輯的,例如大家都買貨幣基金,但是很少人明白貨幣基金怎麽計算、收益是怎麽來的。對於用戶來說,他們希望看到的是結果,但是對於我們來說,我們希望這個展示這個過程是真實的,而不是只讓用戶看結果,這個過程是怎麽來的我自己都不知道,是別人告訴我的然後我再告訴用戶。我們想通過這個過程讓客戶明白投資是和存錢、花錢不同的行為。長久來看,我們對我們的信心還是蠻強的。從結算的角度來講,我們要讓用戶知道真實的錢在哪里。我們現在的方式是和第三方支付共同開發一個系統,每個客戶都會有自己的支付賬戶。就類似於淘寶和支付寶的關系,我們就是一個淘寶,上面會有很多理財產品,客戶去買東西,錢是在自己的賬戶里,跟我們是沒關系的。並且支付是需要用戶親自開戶、設定密碼、綁定銀行卡的,我們不能替代。退一萬步講,我們即使想動客戶的錢我們都動不了。前一陣我們搞活動,新註冊用戶獎勵10塊錢,因為之前有些細節我們沒有考慮得特別好,在實際過程中就發現有些用戶是拿了別人的身份證和銀行卡來註冊的,但是我們就很尷尬,即使錢發錯了,也拿不回來。因此從機制上講,我們已經把動錢的可能性都杜絕掉了,也會一直這樣做。我們認為,做理財實際上是一種信托關系,因為用戶信任這個平臺上的這些產品,把資金托付給了這個平臺打理,就跟我們形成了一種信托關系。信托關系必須要有一個基本的規則來約束,道德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這就是我們現在正在做和將來要做的事情。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寧詠微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