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獨家揭露 財務操作佔廣達獲利四成 英業達二成六 人民幣貶值 台灣科技大廠獲利隱憂

2014-04-28  TWM
 
 

 

多年來,台灣科技大廠毛利率在「毛三到四」的邊緣掙扎;但隨著內外夾擊,原本應是雪上加霜的獲利數字,近年卻得以持盈保泰。原來,這美麗的獲利數字只是國王的新衣。

日前,一份名為「廣達銀行」的外資報告,意外揭露台灣科技大廠行之多年的財務操作手法。

當簡單的財務借貸手法就可以獲利上百億元,會不會讓經營者忽略了本業的經營?

未來,當這種賺「容易財」的機會消失了,企業會不會就此現出破敗的原形?

一場金錢遊戲,究竟會把台灣的科技大廠帶向何方?

撰文‧劉俞青 研究員‧楊政諭「今年第一季,人民幣兌美元貶值二.七九%,恐怕有公司第一季季報要承受不小的匯兌損失了!」三月初,一位熟知台灣科技大廠財務操作的官股行庫董事長提出預警。

借美元存人民幣

每年穩賺五%的套利模式

無論這波人民幣貶值只是短期修正,或是中長期趨勢,這位行庫董事長的預警,都已明確地點出一項台灣電子大廠的新危機。

自從二○○五年,中國開放匯率政策以來,「人民幣只升不貶」,幾乎成為市場共識;看準這項趨勢,許多手握大筆營運資金的台商,充分發揮「借美元存人民幣」,匯差、利差兩頭賺的套利模式;尤其在中國佈局甚深的科技業,這套模式更是財務長們嘴裡不說,卻大力操作的公開祕密。

這些財務長們,利用台灣的低利率環境,由銀行體系借入美元,然後轉成人民幣後匯給中國子公司,子公司再存入高利率的大陸銀行,賺取高利息;待美元貸款到期時,再用升值的人民幣,償還相對貶值的美元。

如此一來一往,,金融市場權威人士估算,過去兩年,僅靠著一手賺利差、一手賺匯差的簡單套利模式,廠商每年幾乎可穩賺五%的報酬。

對此,長期建立台灣上市櫃公司資料庫的「經濟新報社」指出,從每年公司揭露財報上的「利息損益(利息收入減去利息支出)」與「匯兌損益」,就可約略推算出該公司利用這個套利模式賺取的金額。

比重最高的廣達

四成獲利來自利息與匯差

此外,如果該公司的「長短期借款」與「定存」金額都相當高,代表公司的現金中,明明猶有能力拿錢去做定存,卻仍願向銀行體系大舉舉債,而且通常定存利率一定低於借款利率。

銀行人士表示,這種不符常理的運作模式,公司舉債的目的,恐怕就是拿去做為財務投資之用。

攤開各家公司的財務報表,在高獲利的美麗糖衣背後,究竟多少來自真正的本業獲利?多少來自財務長兩手幻化的財務操作?值得投資人關注。

以廣達電腦為例,去年廣達的財報上,如果把「利息損益」加上「匯兌損益」,兩個項目加總高達一百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台新銀行去年一整年的獲利。

進一步分析,廣達去年全年獲利不過二四二億元,而來自利息和匯兌收益,就佔了全年獲利的四一%;也就是說,財務長楊俊烈率領團隊所賺的錢,就高過廣達七萬多名工程師與員工的努力。

據瞭解,廣達電腦財務部門的人數僅數十人,平均每人全年獲利的貢獻度高達上億元,獲利貢獻度之高,堪稱是廣達的淘金部門。

值得注意的是,廣達的財報上,長短期借款共計有一九○○億元,卻同時也有一八七九億元的定存,透露出不合常理的訊息,應該與財務操作有很大關係。

今年四月初,盛博香港有限公司(Sanford C. Berustein(Hong Kong) Limited)甚至發出一份名為「『廣達銀行』獲利是否會在今年第一季大幅滑落(Could " The Bank of Quanta" Drop the Ball for Q1 2014)?」的報告,比喻廣達的財務操作,幾乎已經是「銀行」的規模,並仔細分析廣達的操作模式,其部位之大,動作之細膩,不言可喻。

過去三年,廣達在「利息損益」和「匯兌損益」上面賺到的錢,分別佔全年獲利的三三%、二三%、四一%,相當驚人。

然而,去年廣達在本業上的表現並不理想,無論是營收減少一三.五%、股東權益報酬率減少三.六個百分點,到稅前盈餘減少一六%,數字無一不往下修正;本業獲利萎縮,只有財務投資獲利大幅成長三十二億元。

巴克萊資本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表示,針對廣達這樣的公司,如果一家公司業外獲利超過本業,通常分析師會給予「賣出」的評等。

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廣達的股價似乎還沒有反映這個事實,近來股價還在持續攀高,頻頻向九十元叩關;往後如果沒有很好的基本面與業績的續航力做後盾,投資人此刻應當提高風險意識才是。

筆電大廠英業達

定存金額高過長短期借款

廣達不是特例,另一家筆電大廠英業達,近期的財務操作手筆也越來越大。

攤開英業達去年的財報,「利息損益」與「匯兌損益」合計二十三億元,佔全年獲利比重高達二六%,等於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獲利都由此而來。

同樣的,英業達帳上的長短期借款不過三八六億元,卻有高達四一九億元的定存,實屬不合理。

過去幾年,筆電市場蕭條,英業達本業表現並不佳,所幸去年,英業達挾著併入英華達,順勢取得小米機訂單之姿,表面上營收、獲利大幅成長,大賺八十九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如今答案揭曉,儘管合併效益還是帶來整體業績的成長,但其中還是有相當比重的獲利是來自財務操作,扣除這層美麗的糖衣之後,投資人恐怕得留意再三。

在科技大廠中,廣達是「利息損益」與「匯兌損益」佔全年獲利比重最高的公司,而鴻海則是絕對數最大的公司。

獲利最多的鴻海

利息與匯差大賺一五○億

一舉一動向來是市場關注焦點的鴻海,也難抵金錢遊戲的誘惑,去年「利息損益」加總「匯兌損益」,收益達一五二億元,佔全年稅前盈餘一三六二億元的一四%。

鴻海去年稅前盈餘一三六二億元,是史上最高獲利數字,匯兌和利差佔獲利比重雖不算太高,但也算錦上添花。

與廣達一樣,鴻海的財務部門也是燙金單位,一五二億元,這個數字已經賺贏國內三分之二以上的銀行,甚至打敗八成以上的上市櫃公司獲利。

至於本業部分,法人預估受惠智慧型手機的出貨訂單,今年第一季應該仍有微幅成長;但投資人還是須留意業外的財務操作佔比,仔細檢視本業的成長性,才能對於基本面做出更正確的判斷。

利差衍生的獲利

科技大廠﹁不借白不借﹂

其實,台灣科技大廠競相加入追逐利差與匯差的金錢遊戲,也是面對整體大環境的自然走向。

「這是利用有限的風險,賺取公司最大的利益。」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薛明玲指出,當大環境造就了兩個市場的利差與匯差,而且短期內看來整體環境不易改變,「財務長們不這樣做,才是對不起公司。」進一步細究薛明玲口中的「大環境」,先看看台灣的「低利環境」究竟有多低?如果仍以廣達為例,根據財務報表揭露的結果,去年所有在台灣的長期貸款,包括三筆主要的聯貸案,利率最高不超過一.七四%,最低還有跌破一%的水準,而且還是信用貸款。

相對目前台灣的房貸利率水準,小老百姓必須拿著房子當抵押品,但今年以來新貸者的利率幾乎都已站穩二%以上,這些科技大廠的貸款利率確實非常低。

對台灣銀行業而言,滿手的爛頭寸,苦等不到去化管道,好不容易這些科技業的大客戶進門,抓準銀行心態,利率被砍到幾乎是虧本,還是得含著眼淚搶著放貸。

無怪乎,這些科技大廠財務長抱著「不借白不借」的心態,以超低利率向銀行大借美元,再利用購料、換匯等方式,把這些美元轉成人民幣,存進中國的銀行。

尤其近年來中國金融體系大鬧錢荒,沒錢就等於沒生意可做,而這些捧著大筆油亮亮人民幣的科技大廠,轉身將人民幣存進中國銀行,按目前中國基準利率大約在五到六%,一來一往,利差就有四%左右,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幅度,一年要賺取四到五%,甚至更高的報酬率,不是難事。

事實上,不少財務長坦承,公司會運用低利環境,大賺匯兌財,絕非財務長一人可以操作,如果沒有大老闆點頭應允,有的甚至是積極稱許,不惜以分紅等酬勞制度變相鼓勵,財務長根本不可能逕行為之。

換句話說,投資人也可藉此作為檢視企業負責人性格的指標之一,該項獲利佔比重越高,負責人可能就越是積極喜愛本業以外的財務操作,因為這種賺錢方式,省時省力又低風險,這麼容易的賺錢方法誰不會?

但唯一的壞處是,每天餵到嘴邊的山珍海味吃久了,還會記得如何揮汗下鋤、努力賺錢嗎?一位科技大廠的財務長給了直接的答案:「這像包裹糖衣的毒藥,吃久了,誰還願意上工打拚?」

檢視老闆的指標

獲利比重越高者越須留意

從財務面解讀,這是低風險又好賺的錢,不賺可惜,否則似乎也對不起股東,但企業管理最後往往是對「人性」的管理,一旦企業嘗過甜頭,後續如果沒有嚴謹的公司制度去強加規範,「但這些過大的財務操作,財務長是否有向董事會分析可能的匯率、利率反轉風險?」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呂東英從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示警。

事實證明,並不是每一家有能力、有環境進行這種財務操作的公司,都大動作地去賺這種「容易錢」,有科技大廠財務長私下透露,「老闆交代,除了中國子公司賺到的人民幣,當然賺到匯差之外,不另行從事財務操作套利」。

不過,這畢竟是少數,近年來,國內銀行籌辦以美元計價的聯貸案,無論件數與金額,都不斷升高,舉債公司都稱是為了「營運所需」。銀行主管也說,「我們無法去一一檢視每位客戶的實際資金運用情形」,但彼此心知肚明,這些錢,都跑哪去了。

四月初,代工大廠緯創才籌募一筆美金八.五億元、換算新台幣二五○億元的應收帳款聯貸案,也是今年以來最大的一筆聯貸案,由兆豐銀行主辦。緯創的利息與匯兌損益佔獲利比重還不算太高,但近年來財務操作在市場上仍然頗有斬獲。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只要人民幣升值的趨勢不變,類似的財務操作絕對不會在市場上絕跡,這場對所有企業負責人人性的嚴厲考驗,也繼續測試著每位大老闆,誰能對「容易財」說「No」,或許正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指標。

錢是這樣搬的——兩岸匯差利差的套利遊戲人民幣今年以來下跌2.79%,台灣科技大廠存在陸資銀行的人民幣已經貶值,可能形成獲利隱憂。

台資銀行

低利借美元

台灣

科技大廠

大陸子

公司

存入人民幣賺4%利差,

並賺取人民幣升值匯差

陸資銀行

廣達竟有41%獲利

來自財務操作!——科技大廠財務操作收益佔稅前盈餘比重

廣達

2011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33%

稅前盈餘325億

利息+匯兌 108億

長短期借款 3014億

定存 2362億

2012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23%

稅前盈餘290億

利息+匯兌 68億

長短期借款 1887億

定存 1605億

2013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41%

稅前盈餘242億

利息+匯兌 100億

長短期借款 1900億

定存 1879億

英業達

2011 稅前盈餘3億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 631%

利息+匯兌 20 億

長短期借款 325億

定存 171 億

2012 稅前盈餘35億利息+匯兌 -0.7億

長短期借款 302億

定存 235億

2013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26%

稅前盈餘89億

利息+匯兌 23億

長短期借款 386億

定存 419億

鴻海

2011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11%

稅前盈餘1025億

利息+匯兌 117億

長短期借款 3141億

定存 2066億

2012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4%

稅前盈餘1183億

利息+匯兌 51億

長短期借款 3283億

定存 3538億

2013 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11%

稅前盈餘1362億

利息+匯兌 152億

長短期借款 4013億

定存 5670億

註1:小數點以下無條件捨去註2:財務操作佔獲利比重=(利息損益+匯兌損益)/稅前盈餘

資料來源:各公司財報

楊俊烈:業外獲利高,產業特性使然「這真的是代工廠的產業特性,跟其他產業的不同。」針對廣達業外收益比重過高,廣達財務長楊俊烈表示,代工廠在大陸的營運規模龐大,每個月需要有龐大的營業費用以人民幣支付,當人民幣匯率長期走升,自然就會增加代工廠的費用。

「我們代工廠做的是來料加工,廣達賺的是加工費。」楊俊烈說,由於廣達營業規模相對大,因此需要避險的規模也比其他公司大上許多,「真的不是廣達刻意做財務操作。」楊俊烈解釋,廣達人民幣收入不多,沒有必要刻意借了美元,轉成人民幣。但帳上每年都能認列高額業外收益是事實,楊俊烈也不否認,只能說廣達的財務操作頗有一套。(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65

有獲利撐腰 科技股泡沫不會破

2014-05-19   TCW
 
 

 

美國時間五月六日這天,美國網路科技股大跌,包括推特(Twitter)、Yelp等網路公司單日暴跌超過一成。

同一天,還有另一件大事,阿里巴巴正式向美國證管會(SEC)提交上市申請,市場預估,掛牌募資規模可能達到兩百億美元,預估將超越臉書(Facebook),創下美股首次公開上市(IPO)規模的歷史新紀錄。

這兩個看似不相干的事件同時發生,雙雙觸動了市場最敏感的神經:網路股泡沫要再度來臨了嗎?

還記得二○○○年,網路股泡沫破裂,美國股市曾單日縮水超過一兆美元,隔年泡沫消退時,一大票網路公司連錢都還沒賺到,就把資金燒光後,黯然下市。

網路新貴會犯兩次錯?金融圈不悲觀,短線看多

由於這個慘痛經驗記憶太深刻,近幾年,投資界只要看到科技股大跌、新上市網路股漲太兇,就不免開始焦慮:泡沫要破了!三年前,求職網站領英(LinkedIn)上市當天大漲一倍,市場耳語,泡沫要爆了;兩年前,臉書高價上市,市場擔憂掛牌日就是泡沫破裂時;到了今年初,臉書以天價購併即時通訊軟體WhatsApp,連德高望重的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赫斯克特(Jim Heskett),也忍不住公開撰文詢問:泡沫真的要破了嗎?

然而,前幾次的泡沫陰影都沒有這次來得嚴重,因為,那斯達克自從今年三月五日以四千三百五十七點創下千禧年泡沫化後的新高後,指數反轉直下,不但一度跌破四千點大關,在五月初的美股超級財報週中,明明上市公司發佈了還不錯的獲利,指數依然欲振乏力,甚至出現單日大跌。

阿里巴巴這時跳出來申請掛牌,除了募資規模可能創紀錄,它的加入,還可能將美股首次公開上市家數推上二○○○年網路泡沫以後的歷史最高,新股掛牌家數與規模來到新高點,更增添泡沫化的想像空間。

到底,泡沫真的要破了嗎?

目前華爾街媒體圈認為情況不妙,但金融圈則認為,時候未到。《財富》(Fortune)雜誌編輯藍星斯基(Adam Lashinsky)大喊,泡沫來了,因為竟有準上市公司想藉由邀他便宜認股,來賄賂他。福斯財經(Fox Business)專欄作家、矽谷老兵托巴克(Steve Tobak)也說:「網路新貴會犯兩次同樣的錯誤(指泡沫破裂)嗎?答案是,會。」

然而,金融圈不那麼悲觀,華爾街知名空頭派、GMO資本創辦人葛拉瑟(Jeremy Grantham)出乎意料的短線看多,他認為,泡沫會破,但還不是時候,今年第三季以前科技股修正過後,第四季起就將回覆多頭走勢,直到二○一六年美國大選前後,泡沫才真的破滅。摩根士丹利前經濟學家謝國忠則預測,由於金融業結構改變,泡沫不同於千禧年的跳水式大跌,將緩慢破裂。

答案如何,這時候最有資格回答的,就是投資美國科技股,去年以超過四○%績效,稱霸海外科技基金的德盛全球高成長科技基金經理人湯瑪士(Sebastian Thomas)。

他曾是軟體開發者,擁有近二十年研究資歷,經歷過上一波網路泡沫。他與團隊共同管理高達六十億美元資產,以對市場反應迅速聞名。去年九月底時,第一大持股還是Google;十二月底已經轉進美國知名評等網站Yelp;今年三月底時,第一大、第三大持股已是近期表現穩健的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以下是湯瑪士的專訪紀要。

科技股大跌代表泡沫化?市場口味在變,轉向價值型

《商業週刊》問(以下簡稱問):網路科技股有沒有泡沫化的疑慮?

湯瑪士答(以下簡稱答):有些人的確擔憂一些網路公司市價來到過高水準,但比起二○○○年的網路股泡沫,現在的網路公司營收變高,有堅實成長率,並不是泡沫。當年沒有任何公司達到阿里巴巴的營收規模,也沒像臉書這樣,去年第四季獲利從前一年的五、六百萬美元,成長到五億美元。

因此,這波修正與網路泡沫的差別在於,當年許多公司營運沒有獲利模式,人們急著衝流量、人氣,但不知如何化為收入,只以眼球來計算。但是,現在有技術可以針對不同人,即時提供特定廣告訊息,能知道營收可以從哪裡來。

問:阿里巴巴掛牌將如何影響股票市場?他們選錯了上市時機嗎?

答:市場估計阿里巴巴上市後市值將達一千五百億美元。該公司也是網路並沒有泡沫的證據,阿里巴巴不需要向投資人推銷本夢比,因為它本身營運成熟且有營收,是中國網路業的領頭羊之一。由於營運模式成熟,掛牌後,新進投資人較難賺到爆發性的報酬,但人們希望這個首次公開上市能成功,以證明市場對(網路股的)風險偏好沒變差,會對市場有一點帶動的力道。

阿里巴巴有很多現金,營業利益率超過五成。新股掛牌的目的,其實是讓大股東可以出場,而且掛牌頂多募資數百億美元,比起上千億美元市值只是一小部分,他們可以選擇任何時候掛牌。

問:這波網路科技股大跌,代表什麼?

答:現在不是科技股的衰退,而是修正。從個股股價漲跌,可以看到市場的口味正在轉變。很多公司透過現金減資、庫藏股買回,將獲利回饋給股東。

例如蘋果等大公司發放現金股利、買回庫藏股規模高達九百多億美元,股價抗跌;相對的,一些小公司保留獲利以追求高成長,在未來幾年內,顯然都不太可能發放股利,在這個時間點,其中高成長股可能會受害。

投資人從過去偏好高成長,到現在傾向有比較平衡的組合。因此,市場上可看到舊科技股上揚、新科技股急跌,大型股當道的同時,中小型股卻下滑。

我收到一家掛牌公司的報告,公司由於投入海量資料(Big Data),營收成長率高達七、八成,但報告出爐後,股價文風不動。只因為它被分到新科技類別,並不是目前市場的主流。

接下來,可以預期,由半導體業者領軍,大公司將擴增買回庫藏股、發放股利的手筆,很多公司現金殖利率相當吸引人。其實,科技業股利發放水準仍低於其他成熟產業,未來成長將很迅速。

未來選股原則為何?要能持續獲利、創造現金流

問:這波科技股修正會持續到什麼時候?

答:如果把產業內的公司分為新科技公司(如推特)與舊科技公司(如微軟),由於前者有好長一段時間表現比後者好,兩大類別本益比差距還滿大的。但自三月網路科技股價修正以來,新興網路股大跌,但包括微軟、甲骨文(Oracle)等老牌軟體公司,以及新帝(SanDisk)、思科(Cisco)等有二十年以上歷史的硬體公司,都在這波修正中相對抗跌,甚至逆勢上揚。

背後原因是,過去投資人擔心網路新科技讓舊模式崩潰,例如電子商務打敗傳統零售業,很多公司不見了,像戴爾(Dell)、康柏(Compaq)也從股市消失,投資人必須積極擁抱下一世代的科技潛力公司。但現在,投資人回頭檢視實際的基本面價值。這過程中,投資人從這個極端轉移到那個極端,需要一點時間。

投資一家公司最基本的價值,在於它能否持續獲利與創造現金流,這評估方式不只亙古不變,也是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最愛。所以,不論這波科技股修正到底將歷時數個月還是數年,選股時只要回答一個問題:哪家公司縱使面臨股市修正,長期而言,依然能為股東創造價值?在我看來,市場上還有很多公司能達到這個標準。

問:根據你的團隊研究,最看好哪些科技產業發展?

答:機器人、物聯網、海量資料等新科技,雖然佔上市公司營收比重還微不足道,但長期而言,肯定是未來趨勢。同時,電動車、雲端運算、創新軟體服務依然在高速發展;在半導體業,也已看到很堅實的復甦。這些趨勢是如此的明顯,也是為什麼我對科技股總是很樂觀的原因。

【[延伸閱讀】老牌科技股比新興科技股抗跌——美國科技股表現一、舊科技股1.新帝5/12收盤價(美元):90.931個月來漲跌幅:23.8%2.蘋果5/12收盤價(美元):592.831個月來漲跌幅:14.73%3.甲骨文5/12收盤價(美元):41.951個月來漲跌幅:7.62%4.雅虎5/12收盤價(美元):34.451個月來漲跌幅:4.81%5.思科5/12收盤價(美元):23.191個月來漲跌幅:3.25%6.微軟5/12收盤價(美元):39.971個月來漲跌幅:1.94%7.英特爾5/12收盤價(美元):26.371個月來漲跌幅:1.58%8.Google5/12收盤價(美元):529.921個月來漲跌幅:-0.13%

二、新興科技股1.臉書5/12收盤價(美元):59.831個月來漲跌幅:2.22%2.eBay5/12收盤價(美元):51.331個月來漲跌幅:-3.98%3.Groupon5/12收盤價(美元):6.151個月來漲跌幅:-11.51%4.Zynga5/12收盤價(美元):3.591個月來漲跌幅:-11.79% 5.推特5/12收盤價(美元):33.941個月來漲跌幅:-15.26%

註:漲幅統計期間(4/11~5/12),新帝、蘋果、英特爾配發股息,已還原息值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整理:蔡靚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30

永固便利靠「老三哲學」 年獲利翻倍 陳雨鑫棄政從商 殺出停車業紅海

2014-06-16  TWM
 

擔任過統一企業發言人、台中縣副縣長、體委會副主委,曾經政商兩棲的陳雨鑫,如今投入停車場經營,四年內將獲利率翻倍,讓「永固便利」穩居雙北區連鎖停車業的第三大。

撰文‧許瓊文

台北一○一金融大樓是國際知名的金融中心,進出往來的都是國際企業經理人,整棟大樓無論是服務或安全維護,一點也馬虎不得;而負責地下二樓到四樓的停車場,總共一千二百多個停車位的管理公司,正是永固便利停車。

要符合一○一大樓的要求,人員服務態度、效率很重要,即使停車場是白天營業,也必須二十四小時待命,提供顧客即時服務。顯示負責經營代管超過七年的永固便利停車,設備與服務都在水準之上。

前任體委會副主委陳雨鑫,在四年前接手永固便利停車,公司規模雖然沒有大成長,每年營業額維持在近五億元左右,但是在陳雨鑫精準執行力的要求下,將獲利率從一○%提升到二○%。

在雙北都會區,就經營規模及品牌知名度來看,與擁有約二萬個車位的嘟嘟房、一萬多個車位的聯通兩大連鎖停車系統相比,有一萬二千多個車位、近一百個停車場的「永固便利停車」一直是位居第三。

經營停車場沒有什麼「眉角」,陳雨鑫坦言,這是一個紅海市場,永固便利停車場最大的競爭優勢,在於早期股東用很低的成本取得雙北市約一千個自有車位,成為公司最大的資產。

執行精準 降成本賺更多「做這一行,規模經濟沒有用,有時候做愈大賠愈多,因為車位的租金成本,以及翻轉率,都會影響你的獲利,所以找對點比車位多來得重要。」陳雨鑫強調,有時候「Cost down」(降低成本)比擴大市佔率來得有賺頭。

自從陳雨鑫接手永固便利停車,將人事成本從原本一百七十多人,降低到一百二十人不到;「我一個場一個場巡,精算每一個停車場適合的經營方式。」陳雨鑫說,能賺到錢的停車場,除了地點夠好外,也要選對管理方式。

如果二十四小時經營,會提高人事成本,但是又不能全部依賴機器,因為全自動化的機器停車場,不提供讓客人留鑰匙的人工泊車服務,等於少賺多停幾輛車的錢,「所以必須選擇人工和機器相互搭配方式經營,才最能發揮效益。」分享盈餘 帶動員工士氣陳雨鑫的企業經營法則,和他的做人態度一樣,不一定爭第一,也不一定要當老大,只是廣結善緣,穩定獲利,樂與人分享。他認為,除了家人外,員工最重要,因此每年都將公司稅後盈餘的三分之一分給員工,基層同仁含獎金、加班費月收入可達三萬元,也比同業高。

對於成就,陳雨鑫自認是憑藉著雙子座長袖善舞的公關個性,以及精準的執行力。年輕時的陳雨鑫,在台南幫的吳尊賢引薦下,進入統一企業當發言人。提到這位職涯中的貴人,陳雨鑫表示,若論家族淵源「我要叫吳尊賢一聲姑丈」。

喜歡交朋友的陳雨鑫自信地說,「在統一時期,只要和我吃飯,就一定是我付錢,不論是媒體記者,還是廠商客戶。」久而久之,他在各界都建立好人緣。在統一當了八年的公關發言人,讓外界對於陳雨鑫「公關高手」的形象也更加確立。

陳雨鑫離開統一後,被延攬擔任和信鯨棒球隊總經理,帶領和信鯨的第三年,就讓球隊拿到季冠軍,展現出他在任何領域都能遊刃有餘的實力。

公關高手 成就政商兩棲除了替企業建立關係,陳雨鑫也熱血參與政治。「我從小就好打抱不平,對於不公不義之事,一定站出來相挺。」在立委姚文智眼中,陳雨鑫是「最佳公關人」,為人熱情、海派,總是能結交三教九流,從姚文智稱呼他「阿尼基」(意喻:具江湖地位的大哥大),可見一斑。

至於踏入政壇,則是陳雨鑫生涯的另一重大轉折。一九九八年,他四十四歲,短暫面臨中年失業,所幸,憑著能力與人脈,被當時的台中縣縣長廖永來看重,邀請他擔任副縣長。

「陳雨鑫在企業界的執行力,為台中縣的縣政推動,帶來很好的示範。」前台中縣縣長廖永來說。當時推動慈濟潭子醫療園區,三、四十甲地的開發案,過去幾任縣長都無法完成,陳雨鑫在一年半內就完成。

從企業人進到公部門的陳雨鑫,很瞭解公務員的心態,「他們怕出了事,上面政務官不負責,下面人倒楣。」因此他向同仁喊出「為了慈濟,坐牢也願意」的口號,讓開發案快速通過完成。

隨著廖永來卸任,陳雨鑫也離開副縣長一職。○六年,他在蘇貞昌任行政院長時,擔任體委會副主委,推動實行「運動彩券」。

如今,六十歲的陳雨鑫在停車事業已打下穩固基礎,不求大富大貴;不過,對於政治,他卻大膽地說,「如果有機會,我想當中油或台電董事長。」讓人好奇這兩個總是與「酬庸」畫上等號的職務,陳雨鑫打著什麼盤算?他說:「我就是要進去整頓,我不相信油電非漲不可!」言談之間對於社會議題,他依然充滿熱情。

陳雨鑫

出生:1954年

現職:永固便利停車董事長經歷:體委會副主委、台中縣副縣長學歷:政大企研所企家班第三屆、

美國甘迺迪大學企管碩士

永固便利停車

成立時間:1990年

負責人:陳雨鑫

資本額:5180萬元

主要業務:停車場設備設計裝設、

停車場投資經營

2013年營收:約5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48

集資俱樂部》台積電工程師每週聚會「釘孤支」摸透一檔趨勢股 共享500%獲利

2014-06-30  TCW
 

他們主要是一群五十歲上下的台積電退休工程師,曾經歷員工配股黃金時期,各個身價不菲。

即使如此,面對詭譎多變的投資市場仍不敢大意。他們透過每週聚會,集資買股,從股市獲得數以倍計的報酬,追求晚美人生。

撰文‧謝富旭

一輛引擎聲如野馬嘶鳴的保時捷跑車停下,Stanley欠身下車,走進台北市大安區一家營業至凌晨二點的酒吧。他來到與記者相約的桌子就座,隨即從菸盒拿起一支古巴雪茄點燃起來。健美的身材、黝黑的皮膚、沒有一根白髮的帥勁五分頭,第一眼給人的印象是常泡夜店的「咖」。

可能看到我們驚訝地盯著他的髮型,Stanley微笑解釋道:「其實我已經是五十三歲滿頭銀絲的『歐吉桑』,頭髮是染的啦!」與Stanley同行的,還有戴著黑框眼鏡,繫著窄版領帶,斯文長相中帶點潮男氣質的Kevin。兩人與我們過去報導的投資達人,無論在打扮或談吐上,都差異極大。

Stanley在台積電任職超過十五年,幾年前轉至某家外商半導體設備廠擔任業務主管。Kevin則一直在室內設計業任職,不僅自己主持一家室內設計事務所,專接豪宅case,近幾年來,還把觸角伸至對岸中國,事業正處於巔峰狀態。

台積電科技男集資 合組億元俱樂部八年前,Stanley與兩位台積電同事開始聚在一起研究股票、討論投資,甚至一同行動進出;對投資興趣濃厚的Kevin,和其中一位台積電同事是高中同學,也因緣際會加入討論。兩年前,四個人覺得彼此默契良好,也能相互信任,因此決定共同集資一億元(每人出資金額不等,但都在千萬元以上),進出股市。

這個投資團體並沒有特定的名稱,但四名成員中,有三名曾是台積電任職過的同事,我們就姑且稱這個團體為「台積電投資研究會」(以下稱:台積電團隊)。

Stanley解釋,他們的團體每週固定聚會一次,大多是週末(畢竟當時還有兩個人在上班)相約打高爾夫後,大家一起吃飯、聊天,再談到一些投資的事。「過程其實很輕鬆,很像一邊休息、一邊討論,沒有你所謂的讀書會那麼嚴肅啦!」五十二歲的Roger,是「台積電團隊」的操盤手,也是這個團體能夠成立的聚心石。Stanley說:「Roger很早就顯示出股票投資上的天賦與認真,也不吝惜分享他的投資心法與標的,從八年前,我們四個人就常混在一起,聽Roger分析財經趨勢、產業走向與個股。看到Roger大賺,我們就跟他做,他買什麼股票,我們就跟著買;他賣股票,我們就跟著賣,好像跟屁蟲一樣!」操盤手財富翻十倍 跟屁蟲也三級跳在室內設計圈很早就闖出名號的Kevin,不到四十歲已是年收入數百萬元計的白領新貴。他說,過去就很熱中股票投資,卻始終賺少賠多,直到高中同窗好友Roger關心起他的投資狀況,不禁搖頭說:「再這樣無厘頭地投資下去,股市恐怕將成你財富的無底洞。」於是硬拉著他加入與台積電同事合組的投資研究會。

Stanley透露,Roger因深諳股市投資之道,至少使他原本就頗豐的財富,翻了不下十倍以上。「我們這些跟屁蟲,只是亦步亦趨地跟著他,個人的財富至少也跟著翻了三至五倍不等。」「除了投資上頗有斬獲,大家聚在一起討論投資理財,花錢上也會節制許多。比如說,愛車的我,如果換新跑車或在夜生活上花費過巨,生活嚴謹且不近酒色的Roger與Paul,都會毫不留情地數落我,總會讓我自己多少節制一點。」Stanley說。

在Roger帶領之下,「台積電團隊」的投資哲學,一言以蔽之,就是尋找「在某個大趨勢下、受惠多多的產業,但股價卻低低的個股!」因為他們堅信,這一套法則,是可以透過人為研究、追蹤、努力而達成豐碩成果的致富大道。

專注追蹤趨勢產業 飆股押一檔就夠以二○○六年他們重押的大成而言,正是把這種投資哲學發揮到淋漓盡致的代表作。那一年,全球金融市場的主軸,就是中國需求崛起,導致原物料大飆漲,從石油、鋼鐵、石化產品及各種原物料無不大漲。

大趨勢大家都知道,那麼到底哪些產業將因中國需求崛起而受惠多多?其實,也不難理解,不外乎就是能夠提供中國需求的鋼鐵、石化、水泥、食品等傳產民生類股。

然而,能夠從大趨勢中的受惠產業,找到股價低低的股票,就要下苦功了。幾番研究之下,團隊鎖定了大成這檔股票。

原因是,大成不只在中國擁有規模廣大的養雞場與飼料廠,更重要的是,發掘出這檔股票時,它僅十元出頭,相較其他中概股從前波段低點動輒二至三倍的漲幅,大成當時顯得實惠許多。

鎖定大成之後,這群台積電工程師開始分頭找尋中國大陸肉雞市場的資料,除了產業與市場報告外,連各地區雞肉批發市場的報價也蒐羅歸檔。「因為研究夠透徹,才能產生堅定的抱股信念,並且心無旁鶩地『釘孤支』(單押一檔)!」Stanley說。

於是,成員們從大成十元出頭就猛買,持股成本約十四至十五元,卻抱到近四十六、七元,因當時大盤過熱才全數出脫,大賺二○○%以上。

摸透一檔股票,然後「釘孤支」,一直是「台積電團隊」的傳統,Stanley指出,當時大家都有事業要打拚,摸透一檔股票的研究負擔就夠累人了,再者:「會飆的股票,只要一檔就夠了!」認栽南電停損出場 改押金控龍頭股同樣的方法與精神,繼大成獲利二○○%之後,也在○八年的佳格(金融海嘯期間帳面一度虧損近三成,最後仍賣在八十幾元,以獲利一四八%出場)、一○年的台橡(獲利五○%),一一如法炮製,直到去年投資南電,才跌了一跤。

Stanley回憶說,南電股價從三位數暴跌至四十幾元時,團隊花了不少苦功研究它的投資價值,不僅把印刷電路板產業與覆晶載板產品徹底研究一番,甚至還登門拜訪南電的投資關係主管。「豈料,高科技產業的變數,遠比我們想像中複雜,而且更難以掌握,買進南電後,短期內股價竟下跌二十幾%;Roger決定停損,我們也無話可說。」南電停損後,團隊積極尋找下一個趨勢,密切討論後,他們決定重押金融股,理由有三:首先是台股來到相對高點,投資風險提高不少,金融股以其獲利,顯得相對便宜許多。其二,種種的開放政策,營造出對金融股有利的後勢。

其三,利率到跌無可跌時,隨著景氣改善,將逐漸進入升息循環,升息對以壽險為主體的金控是有利的,除了過去幾年困擾多時的利差損壓力將逐步減輕外,在低利率時期賣的低利保單,更可能因升息反而出現「利差益」。

Stanley拒絕透露團隊投資哪一檔壽險金控,僅託言:「我們都步入中、老年了,一定要保守一些,買的當然是產業中的龍頭。」從這個講法推敲,他們投資的極可能是國泰金或富邦金。

目前,團隊明年最看好散裝海運股,理由是,該產業不僅是全球經濟復甦的受惠者之一,過去幾年船隻供過於求的狀況,明年也可望逆轉。台股中的散裝海運指標股,計有裕民、新興與F-慧洋。

「台積電團隊」共同的信念是,要怎麼收穫,就怎麼栽。「很多人為了賺每年一至二百萬元的薪資收入,不惜爆肝加班,日夜操勞;如果你想在投資上賺到和上班一樣多的收入,達到財富自由,為什麼就不想付出時間與努力呢?」Stanley說,「這是我們團隊最想與《今週刊》讀者分享的一種投資態度。」

台積電投資研究會

成立時間:8年

進行方式:每週一次高爾夫球敘後,進行投資議題討論成員背景:三人為台積電退休工程師,一人主持室內設計事務所挖飆股!

「釘孤支」投資3絕招

絕招1 嗅前景

先從大趨勢中,找出受惠產業。

絕招2 挑產業

選擇能夠理解、業務透明度,以及可預期性相對較高的產業。

絕招3 撿便宜

鎖定一檔股價便宜的個股,透徹研究,重押投資。

3勝 7年累計獲利 500% 1敗個股 大成 佳格 台橡 南電操作時間 2006~2007年 2008~2010年 2010~2011年2013年買進、賣出價位 15~46元 33~82元 54~81元 45~32元報酬率 206% 148% 50% -25%

「台積電團隊」近期佈局

目前重押個股

壽險為主體的金控

(國泰金或富邦金)

看好理由:

1. 台股來到高點,金融股以其獲利評估,股價偏低。

2. 政策上營造出對金融股有利的後勢。

3. 歷經低利率後,未來可能進入升息循環。

利差損壓力減輕,甚至將有利差益。

未來看好個股

散裝海運

(裕民、新興、F-慧洋)

看好理由:

1. 全球經濟景氣好轉,有利散裝海運價格提升。

2. 散裝貨輪供過於求的狀況,明年可望紓解。

3. 股價處於低點。

帳戶獨立、盈虧分攤

—— 集資買股風險怎麼避?

雖然已經是長達十幾年的好朋友,為了避免爭議,台積電團隊仍以「帳戶獨立,盈虧分攤」的形態進行。

負責帳務的Stanley解釋,每人所出的資金,並沒有混在一起放在單一帳戶,而是放在各自名下戶頭。只是,四人彼此約定,把資金運用大權託付給Roger,不動用這個戶頭的錢。

即使如此,這四個帳戶資金卻被團隊視為是同一筆資金。換言之,如果只動用其中兩個戶頭買股,其他兩個戶頭並未動用到,未來不管盈虧,均按出資比例分攤。這種作法保障了個人資金的安全性,也簡化了投資下單的程序,但前提是必須建立在四人堅強的信任感與君子風度下。

例如,去年南電虧損逾20%,Kevin的帳戶資金並未被動用到,但決定認賠時,Kevin仍無條件從名下戶頭匯出400多萬元彌補其他三人虧損。不過,話說回來,個人如有資金需要,也隨時可「撤資」,從個人的帳戶拿回自己投資的資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94

鑫永銓從乳牛睡的床做到卡西歐錶帶0.3公分的精準力 坐上橡膠業獲利王

2014-07-14  TWM
 
 

 

台灣曾經是橡膠製品重鎮,但九二一大地震後震走了許多廠商,堅持根留台灣的橡膠輸送帶大廠鑫永銓,靠著數度關鍵轉型,以及獨家的自製機台設備,將公司一路推上橡膠業每股獲利王寶座。

撰文‧鄧 寧

歐洲牧場裡乳牛睡的水床、全球機場裡的航空物流輸送帶、日本品牌卡西歐(CASIO)的碳纖維錶帶,從畜牧業到消費流行商品,這些產品乍看之下毫無關聯,但它們其實都出自於台灣中部的一家老牌橡膠輸送帶工廠。

開車進入位於南投南崗工業區的鑫永銓公司,一進廠區大門,就先看到一棵碩大挺拔、枝葉繁茂的老茄苳樹,樹齡已高達三五○年,是愛樹成痴的董事長林季進最自豪的鎮廠之寶。樹旁還有一座台灣形狀的蓮花池,林季進的專屬停車格就在水池旁,每日上下班必會繞池一週,象徵「愛台灣」。

《今週刊》團隊雖然已經約好專訪,但林季進並不直接邀我們進辦公室,而是手一揮,說:「來!先花半小時逛逛我們美麗的廠區,再來開講!」往後頭走去,還真以為進到了植物園,四座鐵皮工廠外環繞著五葉松、桃花心木、重陽木等大樹,去年林季進更將廠區後方的地買下來,親自設計成大荷花池與日本黑松林。

董事長特助胡美惠得意地說:「我們員工只有一三三人,董事長卻為大家造了一座有三萬多棵樹的公園。」託滿廠區林木之福,鑫永銓雖然是橡膠工廠,卻沒有一絲橡膠硫化處理的臭味。除了綠美化堪稱工業區模範外,鑫永銓也因為生產的機具設備全部自製,能為各行各業量身打造客製化的橡膠輸送帶與特殊板材製品;加上近年高毛利導向的策略,讓公司坐穩橡膠業每股獲利王的寶座。

主打外銷

佔九五%營收 不怕被搶單以橡膠製品而論,鑫永銓近兩年的毛利率都持穩在三○%以上,一三年與今年首季更達到三四%,甚至超越了輪胎業龍頭正新,其去年的毛利率為二六.五%。

其實,橡膠製品公司的毛利率再好,大概也就是與正新相同水準,但鑫永銓經歷三次轉型,從早年擴廠衝規模,到近期只接高附加價值產品訂單,才確立了高毛利客製化的核心能力。

「我二十六歲就接了家業,那時會怨嘆爸爸入錯行,如果是電子業多賺!三十年前『新永全』營業額只有兩百萬元,我拚到今天公司上市,現在會想,爸爸其實留下很寶貴的資產給我。」林季進說。

當初創辦人林金章是以「新永全」之名創設公司,一九七八年時過世,大兒子林季進接班,舊名沿用到○三年才更名為鑫永銓;隔年公司就掛牌上興櫃,一○年轉為上市公司。到現在林季進已六十一歲,提起父親時仍滿懷感恩。

繼承家業後為了擴展業務,年輕的林季進必須每天應酬,「和台灣人做生意不會喝酒划拳就拿不到訂單欸!每天喝酒每天吐,我覺得這樣不對,後來就改做外銷,外國人只看品質,只說Yes or No!」幸好策略轉變得早,後來國內訂單多轉至中國,鑫永銓有九五%營收來自外銷,就不怕產業轉移。

根留台灣

用世界最快出貨速度搶客戶鑫永銓第二次關鍵轉型,是在林季進到美國的多明尼肯大學進修MBA時,當時他已四十六歲,一年只有一個月在美國見教授,其餘時間仍在台灣管理工廠;其間遇上九二一大地震,南崗工業區有四分之一的工廠倒塌,大部分廠商都出走中國,但林季進選擇孤注一擲留在原地。

他回憶,「地震後鑫永銓非常需要成長,我要根留台灣,又要和大陸拚,設備一定要贏人家,我花兩百萬讀MBA只學到一件事:把產品用最快的速度送到顧客手上,你就會贏。」林季進跑到以工具機製作精良聞名的德國,參觀各種橡膠製品設備工廠,回台灣後自己改裝原有的橡膠輸送帶生產設備,訴求製程最短、良率最高,「從那時起我就不用標準化設備,全世界做輸送帶沒人比鑫永銓快,交期短產品又好,誰不買單?」○八年金融海嘯後,中國廠商祭出流血價格戰,也迫使鑫永銓再次調整腳步。林季進關掉低毛利的大宗產品線,不再追求營業額成長,反倒是「挑單」,專揀很少人做的高毛利客製化產品,以求維持高利潤。在正確的策略引導下,鑫永銓去年營收雖遽減近兩成,但獲利仍有四.三七億元,僅較前年略減四.五%,每股純益達七.一一元,表現讓法人圈刮目相看,股價在今年五月漲破一百元,進入百元俱樂部。

攻客製化

保密到家 不怕同業追上林季進說,「我非常重視生產流程,每年都投入一千萬以上改善設備,也請來專業的製圖與機械人才,設備選對了,任何橡膠製品都做得出來!」他強調,像輸送帶這樣又寬又平的「板材」,客戶所需的規格完全取決於設備,不管寬度要一公尺還是十二公尺,鑫永銓都能交件,但採用標準化設備的同業就不一定做得出來。而且為了保密,鑫永銓的機件畫好圖後,會分送給不同的設備廠,待零件送回來才自行組裝,「最少五年內我們的技術別人還跟不上啦!等到五年後我們又會有新技術了。」在產品方面,鑫永銓除了用於生產線的平滑輸送帶,還發展出齒型輸送帶、鋼索輸送帶等可用於載送煤礦、砂石、水泥的高強度橡膠製品;前年泰國皇室要為皇宮外的運河打造黃色橡皮水壩,遍尋亞洲找不著供應商,最後也是鑫永銓以獨門技術,拿下了這筆來自皇室的訂單。

近三年來,鑫永銓又投下超過十億元的資金擴充廠房與設備,積極切入矽膠、碳纖維、玻璃纖維等新應用領域;其中精密的複合材料板材更能提供消費性商品所需,如今年為卡西歐做的三十週年紀念錶錶帶,厚度僅○.三公分,相當於一張名片的厚度。

磐石會(中部的企業家聯誼會)前會長、金可國際董事長蔡國洲與林季進結識多年,他說:「鑫永銓不是大公司,但一百多個員工,每個人年產值可達一千多萬元,一般科技業也沒有這種數字。」這也拜林季進不斷投入自動化新設備所賜,才讓鑫永銓成為傳產業中的科技業。

為了「收買」這一百多名員工,林季進實在煞費苦心,鑫永銓每週固定撥出半天的時間,為員工做教育訓練,且大部分是管理課程;甚至林季進每年都會自掏腰包購買特殊的禮品,作為員工的生日禮物,前年是收藏用的奇石,今年則是日本的古董藝品。「企業家要懂得投資員工,不要只買到員工的時間,更要買到員工的價值。」憑藉著「向天奮鬥」的決心,林季進打拚三十五年,終於將父親傳下的小樹一手培植成參天大樹,他更期望鑫永銓能像廠區門口的那棵老茄苳,成為一家傳承百年的企業。

鑫永銓

成立:1968年

創辦人:林金章

董事長:林季進

資本額:6.14億元

主要業務:橡膠輸送帶、矽膠板材、複合板材2013年營運狀況:營收18.19億元、獲利4.37億元、EPS 7.11元2014年前五月營收:7.82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237

第二季財報掉漆 獲利慘跌九三% 20家店裝修 就讓85度C賺嘸錢?

2014-08-18  TWM
 
 

 

F-美食財報出爐,今年第二季每股只賺○.○六元,跌破投資人眼鏡,也因此被法人調降評等。全球連鎖店逾八百家的餐飲品牌85度C,究竟怎麼了?

撰文‧許瓊文

對一個在全球擁有八○一家門市的連鎖品牌來說,其中二十家門市停業進行裝修,會對單季營運造成多大影響?這是目前不少法人最想對F-美食(85度C)提出的問題。

F-美食半年報日前出爐,第二季單季營收為四十一.二三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一五%,營業費用二十二.四五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近二五%;成本大增下,拖累單季稅後純益,僅有八五九萬元,較去年大幅衰退九四%,每股稅後純益(EPS)只有○.○六元,創歷年單季新低。

關於這樣的成績,F-美食投資人關係協理李翰霖表示,由於第二季中國市場約有二十家門市進行二代店的改裝,影響所及,除了牽制營收成長之外,改裝所產生的成本,也使營業費用同時增加。

李翰霖強調,這次二代店的改裝時間普遍拉長到二個月之久,而這些店業績平均都在每月五、六十萬元人民幣以上。本刊記者去電上海一家85度C門市,詢問改裝二代店的實際影響營運時間,「大概花了一個半月吧!」與公司說法稍有落差,但以此計算,二十家門市改裝的影響營收程度,的確可能在一億元新台幣左右。

對於改裝造成營業費用增加的說法,業界略有意見。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陳振乾表示,改裝門市所需的花費理論上應被視為「資本支出」,「除非是採取極度保守的會計原則,或者對新設備的未來效應不甚樂觀,才會一次認列所有費用。」李翰霖回應,事實上,除了認列「部分」改裝費用外,上半年新開四十五家分店,也是營業費用上升的原因。

整體而言,公司的解釋似乎合理,但二十家店裝修就讓獲利暴跌畢竟太過嚇人,於是,市場認同度一向甚高的F-美食,也已被部分法人列入「觀察名單」。「八○一家門市當中的二十家店就能左右公司賺錢與否,風險未免太過集中,且未來二代店計畫還會繼續,難保公司獲利不會動輒來個劇烈變動。」一位法人質疑。

對此,李翰霖表示,「這次是第一次進行改裝,缺乏經驗,因此耗費時間比預期更長,未來在累積經驗後,就能降低改裝成本,甚至不一定要整家店都停止營業,才能改裝。」依證交所資料,F-美食目前本益比高達七十七倍,是王品的兩倍半以上水準,但公司自二○一一年以來EPS一路減少,自一一年的八元以上降至去年的四.○七元,今年上半年EPS一.三六元,也較去年同期衰退四成,以此成績,加上第二季財報在法人心中留下的問號,若要維持高檔的股價和本益比空間,恐怕必須加速繳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206

慘賠1700萬翻身告白 5年淬鍊兩招絕活 身價5000萬 家管奶爸 短線獲利選股密技

2014-08-25  TWM  
 

 

德國投資大師柯斯托蘭尼說,想要成為有錢人,你必須瘋狂愛錢,又必須冷靜對待錢。

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絕大多數股票投資人骨子裡,都期待買進的股票越快漲越好。

那麼,等到必勝時機再出手的投機方法又在哪裡?

股海老手林治瀚,曾大膽猜高,三個月暴賺500萬元,卻也因為摸底失利,大虧1700萬元,慘痛教訓後,他歸零重練,在投資與投機之間,淬煉出高勝算的選股密技,如今,身家高達5000萬元,他的股海重生故事,值得投資人細細咀嚼。

撰文.謝富旭 研究員.黃家慧「一位最優秀的棒球打擊者,不可能每次上場都能擊出全壘打。股票投資的世界裡,高安打率遠比全壘打數重要得多!」四十一歲的林治瀚感嘆地說:「可惜,這麼簡單的道理,我竟然差一點要花一千七百萬元的學費才充分體認到!」林治瀚畢業於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曾從事證券產業研究員多年,擁有這樣經歷的人,在股市賺到大錢,說實在的,並不稀奇。

二十八歲時,他靠著台揚一檔股票,從二十八元抱到一百五十幾元,暴賺五倍出場,獲利高達七百多萬元,奠定在股市立足的堅實基礎;在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前,他憑著當過產業研究員的基本面銳利選股,在股海中乘風破浪,獲利豐碩;三十四歲時,股市操作部位已臻八位數,讓他有足夠的本錢淡出職場,當了八年的全職奶爸,直到今年七月,他接受操作陸股期貨公司前瞻領航資訊之邀,重新投入職場。

說起投資的關鍵歷程,林治瀚回憶:「六年前的金融海嘯,讓我嘗到暴賺,也嘗到暴賠的滋味!」原來,當時他的財富正攀上新高峰,竟突然大跌一跤,不僅賠光所有的資金,甚至把房子拿去抵押,應付融資追繳。提到這段過去,他仍心有餘悸。

大膽猜高

放空期貨暴賺 豪擲兩百萬元買名車暴賺的是,○八年五月到七月這段大跌期間,林治瀚認為高點已到,不僅保持空手,還大膽開始放空台指期貨。加權指數從九三○九點一路下殺至七月的七千點,總計跌掉二千多點,讓這位當時在家帶小孩的專職奶爸,三個月一口氣大賺五百萬元,擊出一支漂亮的投資全壘打!

「那時候,股市哀鴻遍野,我在七千點平倉後,獲利入袋志得意滿。於是,攜著老婆、女兒去凌志汽車(LEXUS)台北市松江路門市訂了一輛IS250,當場就開了一張二○九萬元的支票給車商!」那一年,林治瀚三十五歲,是一位剛從歐寶一四○○CC小車階級,晉身為LEXUS二四○○CC豪華房車階級的年輕爸爸。在空頭部位平倉後,台股在七千點處獲得短暫支撐,表面看起來跌二千點,但許多個股大跌四至五成比比皆是。他當時認為逢低進場的機會成熟,卻沒想到在這個如意算盤的背後,一場嚴峻的財富災難,正露出陰森的尖牙準備吞噬他。

「空頭,做期貨賺得快;多頭,做股票才賺得多!」這一向是林治瀚因應多空趨勢配置資產的準繩,迄今仍奉行不渝。

摸底失利

融資遭斷頭 賠到付不出女兒學費眼看加權指數逼近十年線(當時在六五○○點),林治瀚內在的投資性格就像變換紅綠燈號誌般,從「投機的索羅斯,切換成投資的巴菲特」。他開始挑選一向情有獨鍾、已經跌深的IC設計股,如智原、安國、尼克森、力成、類比科與新光鋼,以現貨與融資兩路並行買進。

「跌至六千八百點,我開始翻多進場,但跌個一千點,我就慌了。為了因應融資部位追繳,我不得不把手頭上所有的現金拿去攤平!」林治瀚說,「從六千點再跌至五千點,我只有把手上的現股部位拿去質押再攤平,免得融資被斷頭!」「從五千點再跌至四千點,我手上真的沒錢了,連女兒私立小學的學雜費都繳不出來,最後只有找老婆商量,把沒有貸款的房子借出三百萬元,進行『垂死的一擊』!」他感到內疚地說。

在台股跌到三九五五點最低點時,林治瀚投入股市的原始資金,陸陸續續加總起來高達二千多萬元,但那時如果全部賣掉的話,只值三百萬元;換言之,帳面虧損高達一千七百多萬元。在銀行任職的林太太說:「從沒想過,這種慘事怎麼會發生在我們家!」股市的多空無常,總是令人難以預料。○九年,台股V形反轉,大盤在短短七個月,從三九五五點反彈至七千點以上。隨著手上部位一一解套,林治瀚趕緊賣股拿回本金。一場歷時約一年多的金融風暴,最後以有驚無險收場,林治瀚直呼:「太幸運了,結算下來,雖然虧了近一百萬的融資利息錢,但能在一年內就解套,真的要感謝老天爺!否則,如果再盤個二至三年,後果不堪設想。」跌倒總會學到教訓,這場帳面上虧損逾一千七百萬元的震撼,也讓林治瀚上了一堂寶貴的投資課。如果要賦予這堂課一個名稱的話,或許可以這麼寫:「股票投資的安打學!」因為,三十五歲前,也就是金融海嘯前的林治瀚,每次在股市出手,總是憑藉著自己在基本面與產業分析的功夫,逢低買進他自認為的潛力好股,擊出一支又一支漂亮的全壘打。三十五歲後的他,反而更關注技術分析、量價結構,先增加安打數,累積小勝為大勝,從提高打擊率下手,再追求長打與全壘打的機會。

砍掉重練

破除「基本面的傲慢」 體悟「安打學」「金融海嘯讓我重新開始學習股票投資!」林治瀚自陳,海嘯之前,他是基本面至上,以為只要掌握公司財務面與產業面,配合對趨勢的鑽研與掌握,就能無往不利。

「海嘯之後,我才驚覺,這種『基本面的傲慢』實在有其盲點,因為,即使是好公司,你買在高點,還是會賠錢!即使是好公司,遇到系統性風險,股價還是會大跌!」他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常想要效法巴菲特長期投資,好公司不怕它跌,愈低愈買,但台股只要跌個一千點,或者股價跌個三、四成,往往就讓你備受煎熬了!」「股市投資彷彿在尋寶,既是尋寶,就得具備挖寶的工具。」林治瀚比喻,「基本分析就像尋寶的金屬探測器,當探測器放在某檔股票上頭,它嗶嗶叫時,不代表你一定能挖到寶。你還得需要一把鏟子、一把圓鍬,動手把寶藏挖出來。而鏟子與圓鍬就是技術分析!」

突破盲點

基本面像探測器 技術分析才能挖到寶林治瀚舉例海嘯後,曾讓他獲利五百多萬元的一檔股票銘異說明:「一一年,銘異因泰國廠遭水災波及,出貨受嚴重影響,導致股價重挫時,讓我注意到它。」大多數人看到銘異股價從前波段的九十五元回跌至五十幾元,對照該股過去四.六元的EPS(每股稅後純益),只會覺得合理,還不到撿便宜的地步。能夠讓林治瀚從五十幾元一路加碼到七十幾元的原因,就在於他看到了技術面的訊號。

他指著銘異的周線圖暨成交量分析:「銘異於一○年十二月第一周爆出了九.四萬張的歷史巨量,股價從五十元出頭勁揚至九十多元。銘異股本僅十七億元,即十七萬張,單周成交量即高達九.四萬張,不是很不尋常?」「但重點是一一年水災導致股價一路量縮大跌,銘異股價最低點出現在一一年十一月第三周,即四十二.二元,當周成交量為一.八萬張,過沒兩周,股價迅速收腳反彈至五十元以上。」林治瀚從成交量研判,銘異股價一一年大跌期間,於前一年進場的大戶非但沒跑掉,從銘異當時股價重挫,高達八成以上融資使用率仍不減來看,主力大戶極可能還動用融資鎖住籌碼(指主力借錢買股,不放出股票)。

他出示他的交易紀錄顯示,從一一年十二月於銘異五十幾元進場,一路買到隔年的七十幾元,而且抱到一三年八月,銘異開始出現四萬至五萬張的成交周量,即股價呈爆量整理時,約一二○至一四○元價位間陸續出場。

風險控管

嚴守技術面停損紀律 降低失血機率林治瀚說:「按照我以前『基本面至上』的個性,面對銘異這種好公司遇到倒楣事的投資機會,可能會等到股價跌到十倍本益比以下,或股價跌至淨值一.二倍以下才會買。」「金融海嘯後,我努力學技術面,操作上就靈活多了,只要基本面條件OK,技術指標出現買訊,對買到絕對低點不會太強求,就像我買銘異時,技術形態正處於三角收斂尾端,價格合理,不求要很便宜,就進場了。」技術分析雖然讓林治瀚操作更趨靈活,但在風險控管上,不僅不會疏於鬆懈,反而讓他更「不鐵齒」。

他舉一○年一月投資的影音播放軟體公司訊連說:「這家公司往年EPS都賺六至七元,配息佳、零負債(指長期負債為零),當時平板電腦剛興起,我的基本面探測器告訴我,未來平板電腦每台裝一個訊連的播放軟體,豈不賺翻了。」「加上技術分析工具告訴我,一○年一月,訊連出現三角收斂尾端,出量大漲時,我不惜追高買進,買進價達一百四十多元。抱了大半年,訊連非但沒漲,還跌破三角收斂形態,讓我在一百一十多元決定停損。」「還好基於技術面停損,不然訊連後來跌至五十幾元就虧大了,那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平板電腦不一定要裝影音播放軟體。」金融海嘯後至今已經六年,林治瀚更勤於做技術面的功課。我們把他這些年學習與操作心得,歸納出以下兩招「絕活」。

絕活 :觀察三條線靈活掌握停利點 頻頻擊出安打這是林治瀚在金融海嘯後,頻頻擊出安打的方法之一。他喜歡在五日、十日、二十日三條均線合而為一時,開始關注這檔股票。「如果三條均線糾結前,已出現長達至少一年時間整理更佳,整理時間愈長愈好,代表市場對該股持股成本趨於一致,主力拉升股價時更不費力。」他習慣在股價量縮整理後的三線糾結,先買十至二十萬元不等的少量部位,建立關注度,待股票成交量放大,突破糾結時追高加碼買進。

林治瀚三線糾結操作的獨家「眉角」,在於停利點的掌握:第一、股價跌破十日線賣出。第二、股價與五日線正乖離達一○%以上賣出。第三、糾結後的上漲過程中,如果出現成交量仍維持大量(較以前量縮整理的成交均量多出三倍以上),但價卻不漲,也就是所謂的「量價背離」,也會選擇賣出。

以他近來操作的亞光為例(見一○七頁),調出周線圖即可發現,亞光在股價破底後,於二十四元至三十八元間整理長達一年半。

從基本面觀之,亞光受大客戶柯達破產拖累,加上傳統數位相機逢冰河期,連續虧損達五年。不過,公司財務狀況良好,每股淨值仍高達三十九元。

今年五月下旬,亞光營運轉機消息逐漸釋出,股價緩步盤堅至二十九元處糾結,林治瀚開始少量買進。六月十五日,亞光放量跳空勁揚,他不惜追高加碼。來到七月第一周,亞光日成交量高達二萬張以上(五個月來最大量),但股價仍無法突破前幾日新高價,他開始賣出獲利,隔幾日,跌破十日線,全數賣出。

七月中旬,亞光股價於三十六元處三線糾結時,林治瀚再度進場,這次則是賣在四十五元,即股價與五日線正乖離達一○%以上。

林治瀚強調,三線糾結要懂得靈活運用。如果只有五、十、二十日三線糾結,停利點可設短期一點,即十日線。如果是四線(加上六十日的季線)糾結,不妨可設月線停利。如果是五線糾結(季線加上年線),停利點則可設季線。同樣的道理,愈少條線糾結,停損區間則要抓小一點,愈多條線糾結,停損則要設大一點。

絕活 :三角收斂訊號逮住轉機股、黑馬股 獲利高達一倍林治瀚的第二招絕活,則是前面提及的三角收斂尾端整理形態,以他的操作經驗,這種技術形態通常具有賺到一倍的潛力。除了前面提到的銘異外,他近年來操作最成功的是物聯網概念股——亞信。

「我習慣用周線看三角收斂形態,因為這種形態往往會抓到轉機股,或獲利有結構性改善跡象的黑馬股,操作週期比三線糾結要長得多,持股起碼三個月以上。」以亞信為例(見一○八頁),該股三角收斂形態長達一年半。去年九月,亞信帶量突破三角收斂形態,林治瀚開始追高加碼,一路買到三十幾元。在三角收斂技術形態上,林治瀚認為遇前波段高點是重要的停利參考點。如果遇前波段高點,漲勢受阻而陷入整理,可先暫時賣出部分觀望,俟出量攻克前波高點,再加碼。

以這種方式,林治瀚從亞信二十五元一路操作至五十元,六個月獲利高達七○%。至於三角收斂的停損,則是跌破三角收斂形態,就不該戀棧,就如前面提及的訊連。

金融海嘯教給林治瀚的,不僅是更懂得運用技術分析而已,在資金配置與風險控管上,他比海嘯前顯得更有策略性,並更加謹慎。

「海嘯前,我投資股票像是在相撲,看到好股票,自認為是便宜的好價格,就盡全力撲殺過去!海嘯後,我投資股票就像在打拳擊,一拳攻擊出去,另一拳就準備防守,比較有節奏感了!」他強調。

持股配置

以打拳擊節奏攻防 長線為主、短線為輔這種「節奏感」,就落實在林治瀚的股票資金配置戰略上。雖然有涉足台指期操作,但期貨資金控制在操作資金一成以下;技術分析的中、短線操作,則占操作總資金兩成;長期投資仍是主力,占比高達七成。

除了持股的風險控管,資產配置則成為風險控管第二道防護線。以過去五年多來說,林治瀚短、中、長線的股票投資獲利為一千五百萬元,他運用這筆獲利,購置了第二間房子,不讓股票部位增加太多。目前的他,擁有兩間無貸款的房子,加上股市操作部分,身價已達五千萬元以上。

儘管金融海嘯後,林治瀚的研究與操作重心轉移至技術面,但基本面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絲毫未減損過。因為他深信,沒有基本面的技術分析,是無用的;意即再怎麼漂亮的線形與量價,如果業績不好,股價仍會被打回原形。

林治瀚總結道:「基本分析雖然建立起我的投資主見與定見,但技術分析卻讓我更懂得如何尊重市場力量、更謙虛,並保持客觀!」「如果金融海嘯讓我有一點小心得的話,無疑地,就是我時常在思考把基本面與技術面兩者調和起來!」他以這一千七百萬元換來的「小小心得」,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林治瀚

出生:1973年

現職:前瞻領航財經資訊公司執行長經歷:國際證券、建弘投信研究員

學歷:中央大學經濟學系

投資資歷:15年

「守株待兔」短線操作金律1. 技術形態出現買訊,先小買數張,待放量突破再加碼。

2. 走勢不如預期,形態遭破壞,應斷然停損。

3. 股價低檔不做價差,股價高檔不做投資。

私房書單練功重點

《金融交易聖經 》

作者:John Piper 從本書透視金融交易性格的著作,學到如何判斷市場的表象,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統。

《技術分析入門》

作者:杜金龍

運用許多圖表和長期的資料佐證,可了解技術分析的本質。

《黑馬飆股煉金密碼》

作者:黃賢明

協助操作上的突破,以及實戰的技術與策略經驗。

《量價破解》

作者:林玖龍

學習量價技術與觀念。

《王力群談股市心理學》

作者:王力群

交易心理素質的鍛鍊。

林治瀚目前投資組合,

重押中國內需股

屬性 股票名

(代號) 理由

長期投資 益航(2601) 淨值25元,股價20元,基期低,明年散裝貨運景氣可望轉佳,轉投資大洋百貨,中國內需概念。

亞昕(5213) 基期低,林口除台塑集團外的大地主之一。獲利配息皆佳。

寶滬深

(0061) 中國股市處低基期,浮現長投價值。

滬安

(911612) 電線電纜製造廠,十二五概念股,每股淨值6.4元,股價僅2元。

1500萬元準備部位

(目前持股約1000萬元)

中、短期

投資(約10檔) 律勝(3354) 三線糾結聯穎(3550) 三角收斂志超(8213) 三線糾結力成(6239) 三角收斂

400萬元準備部位

(目前持股150萬元)

極短線

投機 台指期 期望在期市穩定獲利

200萬元準備部位

(因今年上半年虧60萬元,

空手休息)

短線絕活1 三線糾結法

說明:股價長時間整理後,5日、10日、20日三條線糾結在一起,假如成交量顯著增加,且股價上漲突破糾結區,即是短線最好的買訊。

停利點1:跌破10日線

停利點2:5日線正乖離超過10%。

停損點1:跌破10日線(如規畫操作期限為1個月以內)停損點2:跌破20日線(如規畫操作期限為1~3個月之間)以亞光(3019)為例:5個月賺40%谷底整理(24~38元)長達一年多。

主力、大戶吃貨,之後陷入整理,雖跌破大戶吃貨價位,但量沒出來,顯示主力沒跑。

5月下旬,5日、10日、20日均線在29元處糾結,但每股淨值達39元,少量買進。

6/5,放量跳空勁揚,追高加碼,股價來到31元。

7/8,股價收盤跌破10日線,賣出。

7/15,三線再度糾結,37元處重新買入。

7/25,股價與5日線正乖離超過10%,45元賣出。

看好標的

律勝(3354):低估股

看好原因

1. 從周線來看,已在8~16元間整理長達3年,從日線看,築出漂亮碗形底。5日、10日、20日線三線在13元處糾結。

2. 每股淨值高達15.6元,為軟板基材股,其他軟板股皆大漲,作為上游材料股,有落後補漲機會。

策略

目前小買20張,待放量突破糾結,追高加碼。目標價先看回升至淨值16元。帳面損失觸及20%,停損。

志超(8213):成長股

看好原因

1. 8月15日股價42元,本益比低於10倍(全年預估EPS5.5元),但該股屬成長股,不必拘泥於一定要買在淨值之下。

2. 三線於42元糾結後,開始轉強,今年有擴廠效應,股價有機會因業績數據轉好而向上突破。

策略

目前已買進15張,待放量突破糾結,並突破45元壓力區,追高加碼買進;目標價先看50.4元前波新高;跌破年線(38元)應停損。

短線絕活2三角收斂法

以亞信(3169)為例:6個月賺70%整理長達一年多,過去5年EPS平均2元。

2012年11月,物聯網概念逐漸成形,亞信被點名,小買5張。

去年9月第三周,帶量突破三角收斂,追高加碼(28~30元)。目標價上看前波段新高39元。

去年11月,股價在36~38元遇前波段壓力新高進行整理,但成交量萎縮,視為中場休息,持股續抱。

今年1月下旬,股價帶量跌破10日線,賣出。

看好標的

聯穎(3550):低估股

看好原因

1. 低檔整理長達兩年,近期進入三角收斂末端。

底部出量,雖沒大漲,卻有主力或大股東著墨痕跡。

2. 每股淨值高達26元,股價僅16元出頭。公司往年大多獲利,總市值14億元,現金部位高達9億元。

3. 同業鴻碩股價大漲2倍(因操作鴻碩才注意到聯穎)。

策略

股價低,先買10張,待帶量突破三角收斂,立即加碼,目標價設26元的淨值價位。

力成(6239):成長股

看好原因

1. 上半年EPS為1.96元,全年估4.5元,預估本益比11.5倍,股價偏低。明年法人估EPS將達6~7元。

2. 量縮整理,如接下來幾個月月營收成長,有機會帶量突破,目標價上看前波段壓力區80元。

策略

先買進2張,待帶量突破,追價加碼。但三角收斂跌破,停損。該股為三角收斂處於股價中檔位階,風險較高,只買2張,即使停損也不會影響心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827

跌市中獲利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447979

  今天雖然是跌市,總算在華創(291)之上獲了微利。

  前天中午,華創收21.25元,我評其有跌至20.85-21元的可能,昨天其股價一度升至21.6元,我以為沒有機會買到了,幸好堅持原則,於21元幫朋友接貨,豈料昨天午後其股價真的低見20.85元,最終幫朋友買至20.9元。

  可惜自己心急,於21.25元就買入了其認購證,結果要捱二十二個價位,幸好我慢慢補貨,最終補到20.9元。

  今天,其股價曾經高見21.4元,我於21.3元賣掉了所有低價貨,獲了微利,留下少許「高檔貨」博正股繼續反彈。

  今天,我又有了新目標,富力地產(2777)是也。

  由於業績差兼削減銷售額的關係,富力被多間大行降低目標價,其股價連挫兩日,由昨天最高的10.92元跌到今日最低曾見9.58元,我評其有跌至9.35元(應為9.22元才對,今午匆忙間看錯了) 的可能 ,這一回我不敢再急了,會耐心等候到價才下手買其認購證,以免又要捱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892

股價跌、獲利衰、大裁員 三星黃金年代已結束

2014-09-15  TCW
 
 

 

蘋果iPhone 6出鞘,誰將濺血?答案,將是手機龍頭三星電子。

今年六月以來,三星的股價像是被點名了冰桶挑戰一樣,一路冷到底。三個月內暴跌一九%,股價淨值比大幅縮水,三年來首度低於韓股大盤韓國綜合指數(KOSPI)平均值。

相較之下,蘋果的股價卻在同一時間大漲一三%,創下歷史新高,與三星之間的股價差距,拉開到二十年來最大。

警訊:手機變財報拖油瓶營收、獲利創連七季新低,市占率跌破三成

攤開三星的財務報表,手機王者已出現警訊。二○一四年第二季的營收、獲利,雙雙創下連續七季以來新低;與去年同期相比,淨利從七兆八千億韓元縮水到六兆三千億韓元,衰退將近二○%。全年營收預估將減少六%,是二○○九年以來首次衰減。

由於獲利衰減,三星甚至默默啟動了五年來第一次的裁員計畫。根據《韓聯社》報導,三星從今年初以來就厲行縮減開支,四月時更把手機部門的三班制縮減成兩班,到了八月,還是無法控制衰退,只好提撥最高二十五萬美元的遣散費,鼓勵員工自動離職,至今人數已達一千六百人。

這一切,都是iPhone 6惹的禍。

過去三星靠著大尺寸螢幕的優勢,在高階市場占有一席之地,Galaxy S系列與Note系列,成功開創了「平板手機」(Phablet)的新領域,讓三星在二○一三年獨占鼇頭,光是這兩個系列就賣出一億一千二百萬支手機,毛利率達一五%,是蘋果之外,唯一賺錢的智慧型手機廠商。

然而,這個優勢在iPhone 6問世前,就被徹底擊潰。

根據國際數據機構(IDC)的資料,過去穩居全球智慧型手機龍頭寶座的三星,今年第二季市占率,由去年同期的三二.二%大幅衰減至二四.九%,年增長率衰退達二一.九%,創五年來新低。

其中S5的衰退最為明顯。雖然開賣二十五天就賣破一千一百萬支,創下三星的銷售紀錄,但後續乏力,三星財務長李尚勳(Lee Sang Hoon)在主持第二季法說會的時候,迥異於以往的高調,對S5的最新銷售數字避而不談,甚至還表達要積極開拓新產品、新市場,擺脫對手機的過度依賴。

智慧型手機向來是三星電子的火車頭,營收占比達七六%,只要能維持高出貨量,就能帶動後面一長串的零組件供應鏈,確保整個集團持續成長,但如今卻面對連續三季下滑的窘境。

短短一年內,手機似乎從原來的金雞母變成拖油瓶,彭博(Bloomberg)更預言:「三星手機的黃金年代已經結束。」

挑戰一:難敵蘋果生態系酷炫功能一大堆,放在一起搞得複雜不實用

硬體差異化不再,是三星面臨的第一個挑戰。

儘管三星非常努力的想要在手機裡面加入各種酷炫功能,例如懸浮預覽、手勢翻頁、智慧螢幕、觸控筆等,想辦法要在iPhone之外獨樹一格,卻把整支手機搞得過度複雜且不實用,讓一般消費者根本無從下手,到最後還是只著眼在它的大螢幕上。

S5雖然返璞歸真,將功能重新聚焦在防水、防塵與相機身上,但對消費者來說卻毫無新鮮感可言,儘管砸重金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費盡心思讓一竿子好萊塢明星玩自拍,最後消費者記得的,也還是一塊大螢幕而已。

大尺寸、高解析度的AMOLED面板,過去確實是三星最具競爭優勢的關鍵零組件之一,然而在蘋果推出超高畫質的視網膜技術(Retina),並成功應用在九.七吋的iPad上時,三星的領先優勢就消失了。

曲面螢幕,或許是三星現在唯一能抓住的浮木。九月三日的德國消費性電子展(IFA)上,三星展示了全球第一支搭載曲面螢幕的手機,對應許多柔性化的新功能。按照過去的經驗,應該要能引起討論話題,但在iPhone 6的強勢來襲下,顯然並未引起太多關注。

「iPhone 6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位外資分析師說,用慣蘋果的「果粉」不會想要換到其他機種,但非蘋陣營裡有一群消費者是迫切的想要擁有生平第一支iPhone。

事實上,三星的功能與硬體規格向來都比蘋果高出甚多,iPhone 6即使做成大尺寸,許多技術層面不見得超過三星,但為何雙方的起落差距還是這麼明顯?

答案,在於生態系統。

由於缺乏自己的作業系統,只能依賴Google,三星所設計的功能,多半東一塊、西一塊,缺乏完整性。「個別來看都很華麗,但放在一起就看不出意義,」曾任聯發科、宏達電等科技大廠顧問,仕橙3G教室技術總監陳俊宏說。

以三星的智慧型手表Gear為例,雖然搶在蘋果一年前推出,但設計不到位,使用起來讓人處處覺得不順。

反觀蘋果,透過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iTunes、App Store等,如今又整合指紋辨識與行動支付,所有產品串聯在一起,不管手機、平板或PC,都能環環相扣。這,就奠定了蘋果在高價智慧型手機市場不可撼動的地位。

挑戰二:中國低價手機夾殺小米成中國市場老大,華為物美價廉衝擊更大

三星的第二個挑戰,來自中國低價品牌的威脅。

根據IDC的統計資料,二○一四年第二季,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占率第三名到第八名,除了樂金(LG)之外,都是中國品牌的天下。根據市場調查研究機構Canalys的報告,小米甚至已經幹掉三星,成為中國市場的老大。在這之前,聯想也曾短暫超越三星。

單看中國市場或許不準,然而在全球,三星也出現了新的惡夢:華為。

這家做通訊設備起家的公司,憑藉在全球電信商通路的優勢,進軍智慧型手機市場不過短短三年,市占率就已經躍升至全球第三,今年的年出貨量,更預估將超過八千萬支。

華為消費電子事業部執行長余承東在受訪時表示:「排名第二的廠商(指蘋果)因為擁有特殊的生態體系,(輸贏)不好說,但排名第一的那一家(指三星),並沒有什麼華為不具備的優勢。」

尤其,當華為已經有能力做出厚度僅七釐米、六吋大螢幕的金屬機殼輕薄機身,售價壓在新台幣兩萬元以下,三星那一塊千年不變的塑膠機殼,對消費者而言就顯得廉價而毫不具吸引力。

這是因為,當軟體都同樣掌握在Google手裡,硬體上已經做不出差異化,又都無法建立起自己的生態體系,最後比拚的,就剩下成本控制能力。而這,絕對是中國廠商的強項。

新趨勢:手機市場M型化三星砸錢做行銷失靈,淪落競爭低毛利市場

「手機產業M型化的趨勢已經底定,三星面臨的是上下夾殺的局面,」IDC資深分析師嚴蘭欣觀察。

目前看來,高端市場用戶顯然會更靠向蘋果,以iPhone的毛利率高達三六%,新機一出,很可能會再次攀升,三星如果失去高端市場,等於失去了毛利率,只能與其他十幾家廠商競爭不到一○%毛利的市場。

最慘的是,即使轉往中低階,消費者也不見得埋單。「低價的選擇這麼多,消費者在乎的是高CP值而非品牌,以三星過去習慣砸大錢行銷換規模經濟的手法,可能無法複製在這個戰場,」一位外資分析師說。

在這場手機大戰當中最大的受惠者,是台灣廠商。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自二○○九年智慧型手機成為科技產業主流以來,台灣與韓國的工業產值就開始齊頭並進,升降幅度幾乎完全一致。

但隨著蘋果極力擺脫三星供應鏈,大量採用台灣的零組件,雙方的關聯度開始脫鉤。今年以來,台灣的工業產值指數成長了五.二%,韓國則減少了○.二%。

「蘋果試圖要把台灣供應鏈拉到一個獨立的軌道上,iPhone 6將拉開台灣與韓國的距離,成為兩地工業差距的分水嶺。」《華爾街日報》指出。

事實上,不只蘋果供應鏈,在中國品牌廠,台灣一樣有機會。越來越多廠商採用聯發科的晶片,大立光、玉晶光的鏡頭,可成、鴻準的金屬機殼,最後交給鴻海、英業達組裝。

當然這個過程中,中國也會扶植自己的零組件廠,降低對台灣的依賴,但不管怎麼說,三星都將面臨手機業務衰退後一連串的骨牌效應。這個冬天,恐怕將會非常寒冷。

【延伸閱讀】三星遭夾殺,市占率跌掉7.3個百分點——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占率變化

■2013年Q2蘋果:13%三星:32.2%中國聯軍:20.1%其他:34.7%

■2014年Q2蘋果:11.7%三星:24.9%中國聯軍:24.2%(扣掉排名第5的樂金,第3至8名分別為陸廠華為、聯想、小米、酷派與中興)其他:39.2%

註:「其他」含市占率第5的韓國樂金,與諾基亞、索尼等他牌。資料來源:國際數據機構整理:林俊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55

阿里打新不成功?借道一樣獲利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9/4020786.html

其實,直接搶購阿里巴巴的股票只是一種單純的獲利模式,而鑒於阿里巴巴股權的複雜性,其他股票以及投資標的也都可以借道獲利。

股歷史上最令中國人關註的股票——阿里巴巴即將登場!但是令投資者神傷的可能是看得見,卻摸不著。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規定,投資者必須資產凈值不低於100萬美元或近兩年收入超過20萬美元、總資產超過500萬美元,才有資格以發行價參與申購IPO的股票。

同時,目前阿里巴巴路演期間已獲超額認購,而世界各地投資者以及機構都表現出濃厚的購買欲望,這種情況下勢單力薄的個人投資者料將難以突圍。

其實,直接搶購阿里巴巴的股票只是一種單純的獲利模式,而鑒於阿里巴巴股權的複雜性,其他股票以及投資標的也都可以借道獲利。

投資阿里大股東雅虎、軟銀

單單從阿里巴巴股權分析,目前阿里巴巴第一、第二大股東分別是軟銀以及雅虎,其中軟銀持股占比34.3%,雅虎22.5%。作為第一、第二大股東,阿里巴巴的上市無疑將帶給軟銀以及雅虎巨額利潤,但是由於前期軟銀以及雅虎股價已經出現大幅上漲,那麽此刻介入是否合適?截至記者發稿,雅虎股價報收42.59美元,其7月以來股價漲幅已經達到21.24%。

那我們以數據說話。

目前雅虎持有阿里巴巴5.24億股股份,而在阿里巴巴IPO時,雅虎將出售1.217億股,以定價區間上限68美元計算,這部分出售的股份將給雅虎帶來82.7億美元利潤。同時,剩余的股份估值也將達到273.56億美元,也就是說僅該筆持股就價值近356億美元。

但是,如今雅虎的總股本為9.95億股,因此阿里巴巴上市後,僅靠此雅虎每股價值就達到35.78美元。

而雅虎自身股權結構中另持有36%雅虎日本的股份,而截至記者發稿,雅虎日本市值為230.51億美元,換算之後該部分對雅虎的價值也達到8.34美元/股。

因此綜合下來,雅虎持有的阿里巴巴和雅虎日本股權每股作價44.12美元,相較如今的42.59美元,雅虎的投資價值不言而明。

另一方面,軟銀作為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東,持有7.98億股阿里巴巴股份,依舊按照上述的68美元計算,則該部分股權價值高達542.64億美元。在美國市場中,投資者可以通過場外交易市場(OTC)購買軟銀存托憑證(ADS),代碼為SFTBY。

借道期權投資阿里

據外媒報道,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和國際證券交易所(ISE)表示,待阿里巴巴集團完成首次公開募股後,阿里巴巴期權產品將從9月29日起在上述兩大平臺上市交易。

芝加哥期權交易所表示,如果滿足上市標準,阿里巴巴的期權將登陸芝加哥期權交易所和C2期權交易所進行交易。

因此,對於阿里巴巴中長線投資者而言,在無法買進阿里巴巴股票的時候選定短期的期權也是不錯的選擇。

中概電商股股價糾結

對於阿里巴巴而言,其根植於中國廣袤的電子商務市場,因此作為中概電商股的阿里巴巴上市也有望帶動一波中概電商股熱潮。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5.85萬億元,同比增長34.5%。其中,B2B交易額達4.5萬億元,同比增長32.4%;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1.08萬億元,同比增長43.9%。

目前,美股市場中的中概電商股為唯品會、京東、聚美優品以及麥考林等,其中唯品會、京東以及聚美優品都屬於中概股熱點。而近期由於受累美股大盤不振以及阿里巴巴上市壓力,部分資金已經提前離場靜候。

Wind資訊統計數據顯示,9月以來,除唯品會股價微漲1.55%之外,京東以及聚美優品股價都出現大幅下跌,其中京東股價下跌11.97%,聚美優品下跌18.32%。

分析人士表示,鑒於阿里巴巴即將上市,部分投資者為了追逐IPO的高收益,都紛紛拋售手中股票,其中中概股尤為明顯。不過如今阿里巴巴已獲超額認購,因此部分資金在無法搶籌成功時會再度流回部分股票,其中中概電商股恐是此次的熱門選擇。

 

相關報道

阿里今起交易 紐交所防微杜漸

阿里巴巴上市在即,而Facebook的巨型IPO在2012年所遭遇的納斯達克軟件故障仍令人後怕。為此,紐約證券交易所及時表明決心,確保各方將在阿里巴巴上市之日得到想要的啟動。


(編輯:李燕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5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