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籌網略:俄國「富翁」IG呃人實驗的教訓
1 :
GS(14)@2016-10-30 14:34:16話說最近有一段趣聞,莫斯科有個叫扎里波夫的市場顧問,做了個實驗,測試製造社交網絡明星要花費多少。他聘請一位65歲老翁假扮百萬富翁,開假Instagram帳號炫富,租借名車、私人飛機、美女、新潮玩具等拍照,結果不僅輕易騙倒逾萬名追隨者,更騙倒傳媒,甚至收到商業合作要求。設計這個實驗的扎里波夫也說:「我感到有點迷失及大吃一驚,網上騙人原來如此容易!」我們時不時就會被提醒小心網上詐騙,然而在社交網絡普遍的今天,網上詐騙風險越來越高的同時,網民們求真驗證的心態卻反而越來越低,導致社交網絡中的發佈內容偏重於吸眼球,而對真實性則越不重視。網絡上於是越來越多假新聞、假消息,例如2013年網上多次流傳「沙士再臨」的傳聞、有用戶於facebook巴士討論群組中,散播九巴破產及停運的謠言、更有不少叫內容農場(content farm)的平台專門生產大量標題譁眾取寵的新聞,為的是吸引讀者用戶,增加點擊率,賺取廣告費。大家的心態是讀者喜歡睇,商家有錢賺,何樂而不為?在這股歪風下,要靠造假來騙人,越來越公式化。所謂「有圖有片有真相」的金科玉律,就以這個莫斯科例子來看,只要肯花些金錢,要造假有幾難?我們今天活在一個真假難辨的世界,所謂「真相」,大都透過社交網絡、媒體等等獲悉爆料,再相傳開去。很多東西都是人云亦云,少有人查證。幾日前,某內容農場轉截一段聲稱是國際太空站的facebook直播影片,結果全球600萬人「中伏」,後來才發現影片並非直播,而是舊片翻炒。但就算傳統媒體方面,也未必靠得住,除新媒體外,免費報紙亦受廣泛市民歡迎,包括《都市日報》、《頭條日報》及《am730》等,均會在港鐵站附近派發給市民,其總派發量每天超過二百萬份。既免費又隨手可得,市民對其依賴程度必然日漸增加。因此,在新媒體及免費文化的衝擊下,傳統媒體可投放新聞採訪的資源越來越少,質素也每下愈況,反而要依賴外包買製作或轉載網絡新聞湊夠內容,因此真相的費用越來越高。此外,傳統大媒體逐漸被財團吞併,公器私用,向少數人傾斜的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上星期,AOL宣佈收購時代華納,結果共和黨美國總統候選人特朗普隨即公開譴責媒體合併,ta認為因為新聞機構逐漸被幾個大財團收購,如亞馬遜創始人收購《華盛頓郵報》、AT&T收DirecTV。若時代華納成功被收購,旗下的CNN、TNT及HBO頻道也無一倖免,如此下去,報道真相的權力,早晚也會逐漸落在幾個大財團手上。資訊科技年代,別看表面上訊息流通發達,但原來大眾要獲悉真相,反而是越來越難,除了大眾自身警覺性低下外,在所謂「事實真相」的發放權,也逐漸落入既得利益者的手中,若市民依然心理不設防,可能有朝一天,會發現這個世界上所謂的真相,可能已徹底淪為一個誰比誰的公關騙術更高明的遊戲!無謂君
https://www.facebook.com/wuweilor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30/19816414
奧巴馬促吸取脫歐及美大選教訓「慎防粗暴民族主義」
1 :
GS(14)@2016-11-17 11:30:30正進行任內最後外訪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前日在希臘雅典發表講話,指歐美各國正面臨因恐懼全球化而產生民粹主義,警告各國要吸取今年英國脫歐公投及美國大選結果的教訓,慎防粗暴的民族主義崛起。奧巴馬會見希臘總理齊普拉斯後召開記者會,表示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及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都反映歐美民眾在全球化下「對國民身份認同減少」,繼而催生出來自左翼和右翼的民粹主義運動,「我們必須提防民族主義粗暴的一面、種族身份或令『我們』與『他們』對立的部落主義上漲」。奧巴馬以美國的社會狀況為例,指出人們以種族和宗教作區分會帶來危險,又再次對特朗普贏出總統大選表示驚訝,認為是民眾經歷他八年管治、求變心切所致,「我受到的教訓是,我們必須處理不平等、經濟混亂及人們憂慮下一代會變差等問題」。他相信「人類的未來取決於彼此的共同之處,並反對把人們分隔和引發衝突的事物」。對於歐洲憂慮特朗普上台後或減少支援北約,奧巴馬強調不管誰入主白宮,北約對美國利益都是「極度重要」,這跨大西洋的盟友關係都會是「共同安全和繁榮的基石」。在記者會首30分鐘,奧巴馬對特朗普隻字不提,後來無可避免談及他的影響,但用詞顯然十分謹慎。
訪希臘引發反美示威
齊普拉斯本身亦是乘着希臘的民粹主義而上台成為總理,他自言對特朗普所知不詳,但同意他上台後美國應延續與北約及歐洲的關係。不過,特朗普對希臘的另一隱憂是,他未必如奧巴馬般,支持希臘獲得國際債權人寬免債務。另外,由於奧巴馬在臨近希臘1973年反美示威遭血腥鎮壓的紀念日到訪,當地左翼分子認為他故意挑釁,雅典約3,000人上街示威,欲遊行到美國大使館,但被警方以催淚彈和眩暈彈鎮壓,至少4人被捕,一名女子受輕傷。奧巴馬昨日轉往德國,與總理默克爾及英、法等歐洲領導人會面。美國有線新聞網絡/英國廣播公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7/19836518
2016年香港大事回顧難忘慘痛教訓
1 :
GS(14)@2016-12-29 08:16:09■時昌迷你倉6月發生四級火,兩名消防員不幸殉職。
2016年對香港這個平靜的小島可算是轟烈的一年。牛頭角迷你倉四級大火焚燒過百小時,消防員2死10傷、城大運動場無入則的巨型綠化天台倒塌以及果欄三級大火等事故,看似只是意外,背後卻是人為錯誤造成。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冀有關方面能吸取血的教訓,踏進2017年,慘痛事件不會重演!
迷你倉四級火 業界無反省
今年6月九龍灣時昌迷你倉四級大火,造成消防員2死10傷,消防處亡羊補牢連月巡查全港800個迷你倉,並發出逾1,100張消除火警危險通知書。記者近日再巡視區內工廈迷你倉,發覺通道窄、無灑水系統、倉內如迷宮充滿倔頭巷的凶險情況仍沒改善,儘管消防處研究修例,考慮要求迷你倉安裝自動灑水系統及要有2.4米闊走火通道,但遭業界強烈反對,修例暫仍無期。多名消防員死傷的慘痛代價,究竟當局和業界有沒有反省?
■殉職高級消防隊長張耀升長眠浩園,記者日前發現墓碑旁有一個消防頭盔模型。周子惇攝
■迷你倉四級火大廈仍全面封鎖維修,部份樓層須用支柱支撐天花。
反對裝自動灑水系統
牛頭角淘大工業村時昌迷你倉一名租戶余先生,日前返回災場查看儲放的音響及黑膠碟,他形容現場烏燈黑火,當局用千斤頂支撐着樁柱,一片劫後災情的境況。另外,記者近日巡查牛頭角偉業街美嘉工業大廈內的時昌迷你倉及聯邦迷你倉,職員均稱已設多項消防或協助逃生設施,包括消防喉轆、滅火筒及出口指示燈,但指舊式工廈恐無法負荷儲水水缸,故無法安裝消防自動灑水系統。聯邦職員指通道最窄的僅約1.2米闊,但堅持「合晒格」;時昌部份通道料不足1.5米闊,縱橫交錯如置身迷宮,當中有約12條屬倔頭巷,火警逃生時一旦走錯路,隨時葬身火海。今年6月21日早上10時45分,牛頭角淘大工業村時昌迷你倉疑因冷氣漏電引發四級大火,30歲高級消防隊長張耀升及37歲消防隊目許志傑救火時疑分別遇閃燃及熱衰歇殉職,兩人獲追頒金英勇勳章,長眠浩園。有份撲救奪命四級火的消防員火哥對當日情況仍歷歷在目:「一定唔會忘記……要作為警惕,救火要做足安全措施!」火哥稱這是他廿多年消防生涯最危險一次,他憶述當日上午11時半,他是首批進入火場消防員之一,他如常穿黃金戰衣與同袍走進恍如迷宮的3樓時昌迷你倉火場,邊救火邊安排救援。但烈燄不絕,「一路都見到火,由朝早做到夜晚10點半,受咗傷都唔知」。經歷11小時衝鋒陷陣,火哥返消防局方感眼睛刺痛,原來眼已遭濃煙熏傷,急忙求醫。休養7天後眼睛雖康復,卻兩度傳來同袍犧牲噩耗,火哥心痛不已。消防處事後檢討救火情況,推出多項新措施加強救火安全,包括火場外設歇息區容許消防員脫下焗熱的黃金戰衣以防熱衰竭、縮短煙帽隊每次逗留火場時間,並安排電解質飲品代替水給救火消防員飲用,減低電解質紊亂風險。火哥強調會與同袍繼續奮鬥,「救火係我哋嘅天職」。■記者朱雅霜、周子惇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229/19879598
B囡哭鬧要「教訓」?狠母腳踢惹公憤
1 :
GS(14)@2017-03-03 00:54:32微博日前流傳一段僅得7秒的短片,不少網民看後莫不拍枱大罵:一名女嬰在地上痛哭,疑似母親的婦人竟兇狠地一腳往其腰猛力踢去,之後又將嬰幼兒抓起重摔在樓梯上,嬰幼兒哭得撕心裂肺,很多網友看後也氣得揚言要肉搜這名惡婦。上傳短片的網友留言:「撕心裂肺!他只是一個幼童,怎能受得了大人這樣踢打。網傳視頻轉發求真相,嚴懲這是女惡人!」這段短片由一名叫「松哥有話說」的網友上傳到微博,他感嘆「到底是不是親生的」,但他並沒有交待,短片何時拍攝及拍自何處,也不知該名施虐女子的身份,因而惹來各種猜測。有網友說:「是親生的嗎?造孽啊......還是大人有精神病?」「感覺這母親可能是有病!產後抑鬱咋滴。」「太可怕了!應該是保母!」其他網友也紛紛留言「看的我心疼」、「誰能人肉出來嗎?」、「殺人的心都有了」、「哭的我心都痛」。網友「造作呀」則po出一張照片擷圖,表示原始影片中有露出一個「粵XJN116」的車牌,推斷應是發生在廣東省內。也有網友看得憤怒:「心痛,判處死刑!絕不手軟!」亦有網友提升至民族及政治層面,解讀這名惡婦虐嬰的劣行:「天哪!中國人真的缺的是教育、對孩童、對生命的尊重和愛護。而這因、從滅絕人性的計劃生育起始。一個不愛生命不愛嬰孩的政府造就的就是虐嬰製造毒奶粉的愚民!這樣的局面怎麼解?教育不能改觀、戾氣無法消散!但凡有孩子的心有惻然吧!」微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01/19943896
無品男踩火車櫈被女乘客一招教訓
1 :
GS(14)@2017-03-03 00:54:35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把腳踩上座位,如此缺德的行為絕不要得,加拿大一名女子乘火車時遇到這種缺德男子,決定教訓他這樣做是不對的,對方不單沒有感到羞愧,更惡言相向。從影片看到,男子將雙腳擱在前面的座位,雖然車廂內有其他座位,但瓦拉卡(Miel Vasulka)決心要「厚多士」糾正他的錯誤,於是坐上他擱腳的座位,他指摘她「坐在他的腳上」,雙方爆發罵戰。面對男子的憤怒,瓦拉卡好言相勸:「我正嘗試解釋給你知,你雙腳不應放在座位上。」對方卻不受教,男子大叫︰「我不在乎,我要為所欲為,閉嘴!我不在乎!」兩人激烈爭執,男子又人身攻擊罵她肥,瓦拉卡也還擊說他「肥人」。爭執中,男子突然用力一推,把瓦拉卡推離座位,又爆粗罵她。瓦拉卡通知職員前來調停,又強調自己沒有坐在他腳上,只是坐在他雙腳前方位置,「(若坐上他腳)這可以是襲擊,我沒有襲擊他」。瓦拉卡說,她這樣做只是希望令世界變得更美好,「如果看到社會上有些不公義的事情,我會嘗試糾正它」。網民大部份都大讚瓦拉卡做得好,指男子毫無公德心,是時候有人教他禮貌一點,又說希望他父母看到這段短片。但也有網民指既然有其他座位,瓦拉卡不必這樣做,又說雖然知道踩座椅不對,「但我對車上其他乘客因此遲到感到抱歉,只因有人想教訓一名男子。侵入他的空間,還拉動緊急掣,你沒比他好多少。」英國《每日鏡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01/19943901
躁老竇丟6歲囡出門口再壓4歲囡喺地下教訓
1 :
GS(14)@2017-04-04 08:55:54台灣台北市一名父親,上月30日晚帶兩名女兒到重慶北路一間麵店吃飯,因小姊妹用餐時吵架,爸爸竟將年約6歲的大女兒從店門口往外掉,導致女童重摔在地,下巴流血,又將年約4歲的小女兒抓到路上「教訓」,甚至將女童壓在地上打。有市民因為看不下去報警處理,警方表示,這名父親沒有類似家暴紀錄,不過已經通報社會局關心了解。
CCTV拍下麵店門口突然有一名女童飛出來,重重摔到地上,一度痛到爬不起來,仔細一看,疑似有人將她扛在肩上再丟出門外,從大約1.6米高的空中摔到地面。女童受傷流血放聲大哭,10分鐘後,一名男子又抱另一名年約4歲的女童走出店外,當場在路邊動手教訓,甚至把孩子壓在地上,隔壁店家林先生看不下去,趕緊上前制止。林先生說,當時這名父親把女童的手反折在身體後方,背部壓在地上讓她無法動彈,「我看那小孩都快喘不過氣了」;林先生還說,看到他把另一名女童丟出門外,「實在是太殘忍了」。林先生差點與對方爆發衝突,氣得連忙報警,2名員警到場後,女童的父親仍一副無所謂的態度。事後,女童母親帶大兒子到場,聽聞女兒被丈夫毆打卻不緊張,還跟員警表示:「沒事,自己處理就好」。據了解,這1家5口住在北市中正區精華地段,家境似乎不錯,當天母親先帶大兒子到診所看診,父親便帶2名女兒到200米外的麵店用餐,卻疑似因為小姊妹吵架,便失控怒摔女兒。林先生表示,從當時他們的對話聽起來,這名爸爸似乎不是第1次失控暴打孩子。林先生轉述說,「媽媽就說,爸爸不是一兩次這樣,不然就叫警察把他帶走,這3個小孩順便帶去警察局,她不管了」。對此,台警表示,目前這名父親過去並沒有類似的家暴紀錄,不過已經通知社會局介入,派社工了解情況。東森新聞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04/19979688
國策透視:曹妃甸鬼城的教訓
1 :
GS(14)@2017-04-10 23:35:02中央突然宣佈在北京以南100公里設立雄安新區,稱之為「千年大計」,與深圳和浦東同級,引爆投資市場。但當年北京旁邊曹妃甸新區開發的慘痛經歷,顯示在行政主導下,要打造一個經濟特區是如何艱難。現時判斷雄安新區會否重蹈覆轍言之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當年如果沒有香港這個師傅教路,深圳難以取得現時成就;在這方面的經驗,雄安新區恐怕難以複製。於2007年5月,當時由蔣潔敏出任董事長的中石油(857),宣稱旗下的冀東油田發現10億噸儲存量的南堡油田,同年即簽下38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唐山市曹妃甸投資項目。之後首都鋼鐵搬遷至此,中央投資超過3,000億元,將只有4平方公里的沙島,累計填海超過230平方公里,意圖打造成世界級經濟工業城。最終獲批的國家級曹妃甸經濟開發區面積達1943平方公里,與雄安新區規劃面積相同。但曹妃甸的藍圖,本身只是建基於一個美麗謊言,蔣潔敏為推中石油A股上市而虛報儲存量,之後石油幫隨周永康落馬,被一網打盡。曹妃甸亦成為政績工程,被世人遺忘。在千億投資過後,極少大型企業入駐,至今曹妃甸內只有大大小小爛尾工程、未完工的公路和橋樑。本報記者曾往實地探訪,當地已淪為鬼城。在成立浦東新區後,內地近20年內成立十多個國家級新區,大部份位於北方,但發展都未如理想。深圳和浦東的成功秘訣之一,是可以抄香港,在土地管理利用、金融、地方法規有頗多借鑒之處,並且背後有蓬勃的民營經濟支持。而北方各新區都是靠央企投資,啟動時聲勢浩大,但最後都失去活力。中央在4月1日宣佈成立雄安新區後,不足一個禮拜,已經有13家央企表態支持,包括中國石化、中國聯通、中國中冶、中國鐵建等。但這種政治表忠式的投資,對雄安新區其實有害無利,曹妃甸就是教訓。中央將如何吸引民企、外資前來投資,才是雄安新區能否發展壯大的關鍵。黃尹華
http://fb.com/decodepolicy本欄逢周一、二、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410/19985314
債務重組專家 97年入市輸光汲取教訓 黃嘉錫:樓價已瘋狂 勿借錢置業
1 :
GS(14)@2017-04-20 09:44:21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575&issue=20170420
【明報專訊】黃嘉錫律師事務所創辦人黃嘉錫曾在1997年買入大量物業,經歷其後6年樓價大跌七成的「樓災」,對高位買樓成為負資產後被迫蝕讓、輸光身家的慘痛教訓記憶猶新。他接受訪問時表示,目前本港新盤呎價普遍逾2萬元,明顯已超越本港居民的負擔能力,甚至接近瘋狂水平,建議準買家現時須有充足現金、即可不借按揭才好買樓,否則若日後樓價掉頭大跌,隨時淪為負資產。
明報記者 葉創成 攝影 劉焌陶
黃嘉錫於1997年樓市高峰期曾持有多個物業,惟當年第四季亞洲金融風暴席捲香港,本港樓價隨即大跌,他回憶20年前大起大落的經歷,恍如昨日事歷歷在目,「1997年買樓的時候,我已經是律師行合伙人,收入非常好,一個月可搵數十萬至百萬元,有錢可以投資什麼呢?買股票驚自己不在行,買磚頭是很正常,以為也是很安全的投資。當時我買樓已經算是保守,付足三成首期,心想放租由租客代為供樓,若然不夠,我每個月補貼幾千至一萬元,補貼幾間亦只需數萬元而己。而且當年樓市很興旺,回歸前大家都唱好,想不到回歸後幾個月已開始冧市,我記得『十一國慶』時我在北京旅行,其間聽到亞洲金融風暴已殺到本港,揸重物業的我已被嚇窒」。
97年月入數十萬 揸重物業突成負資產
1997年10月外資狙擊港元,金管局須大幅加息捍衛聯繫匯率,本港經濟步入衰退,樓價亦大跌,令黃嘉錫淪為負資產。更要命的是,每月供樓利息開支大升,但物業續租時又須減租才可租出,加上旗下律師行生意亦減少,令黃嘉錫原本以個人收入貼錢供樓的如意算盤打不響。結果,他於2000至2001年沽出物業止蝕離場,並且一家幾口由渣甸山豪宅搬去天后不足千呎的單位,經歷人生的低潮,他表示:「在1993年,我年僅30年歲時已開設自己的律師行做老闆,但1997年錯誤的買樓決定,令我輸光所有積蓄,並且成為負資產,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教訓。」
當然,在1997年高位連環買樓的,並不止黃嘉錫一人,亦包括不少公務員、醫生、教師、律師及銀行家,隨着其後數年樓價大跌,他們亦一樣成為負資產;這些專業人士無力負擔每月沉重的供樓開支,部分選擇向銀行借高息私人貸款以解供樓燃眉之急,最終舊債新債均無力償還;惟他們若宣布破產的話,可能會被降職甚至辭退,承受重大壓力,更有不少人因此走上自殺之路。
創立債務重組業務 助欠債者分期還款
身歷樓價大跌之痛的黃嘉錫,於2001年亦看到上述社會問題,故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律師行,為負資產者與銀行洽商個人自願安排(Individual Voluntary Arrangements、下稱IVA),給予面臨破產之人士另一個選擇。債務人可向債權人提出IVA還款建議,透過法庭聆訊申請臨時命令,並需要總欠債金額75%的債權人通過。當債權人通過還款建議後,IVA 便正式實行。債務人可在定期、定額、定息的情况下清還所欠債項。黃嘉錫解釋:「當年我發明IVA為負資產者債務重組,舉例說,某人本來欠債500萬元,年息20厘,無力償還需要破產,便會被銀行收樓拍賣後抵債;但我與銀行磋商,勸銀行不要逼死該客戶,讓他可分100個月、每個月償還5萬元,並且將利率減至5厘。銀行最初也不願意接受,認為應根據合約精神行事,但最後銀行也接受了,我覺得銀行考慮到社會責任,而且若把大量物業收回後,再以銀主盤方式在市場推售,樓價一定會進一步大跌,對各方面也非好事。」
在2001至2009年期間,黃嘉錫在各大媒體鋪天蓋地賣廣告宣傳IVA理念,廣告開支數千萬元,他亦由此打響名聲,並處理了近9000宗IVA個案,市場佔有率逾五成,賺取數以億元計的債務重組費用,其後亦再次買樓,目前家住紅山半島豪宅,堪稱「從邊度跌倒就邊度企返起身」。另外,黃嘉錫估計,在他近9000名IVA的客戶中,有1000至2000名由此保留了自住物業,部分亦持有至今,與他一樣享受到2008年金融海嘯後樓市大漲小回的升浪。
[名人樓市論壇]
2 :
GS(14)@2017-04-20 09:51:59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137&issue=20170420
【明報專訊】雖然黃嘉錫是近年樓價升浪的受惠者,但他認為,目前500方呎新盤售價逾千萬元,呎價逾2萬元,很明顯已超越一般港人的購買能力,他是次接受訪問,主要目的是希望擬置業者三思而行,不要重蹈他自己及其他人在1997年高位買樓的慘痛經歷。他表示:「買樓並非錯事,亦可以是很好的投資,但入市的時機很重要,不要在每個人都唱好時,你才『仆個頭埋去』;還有,你一定不要高估自己的還款能力,避免借太多錢去買樓。」
不要人人唱好時入市
黃嘉錫總結說,目前樓價去到不合理甚至瘋狂的水平,只有可以「一炮過」付清樓價,不需要借按揭置業者,才有資格買樓,「我自己的想法是,現時我不會借錢買樓,除非我自己有現金才會買樓。假如我的子女要結婚希望買樓,我會勸他們想清楚自己是否供得起;若子女問我借錢或希望聯名買樓,我也不會借,否則日後樓價大跌成為負資產,豈非大家攬住一齊死?」
[名人樓市論壇]
3 :
GS(14)@2017-04-20 09:52:18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308&issue=20170420
【明報專訊】黃嘉錫會考及高考均成績優異,1986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法律系,是同年代的「天之驕子」;雖然1997年高位買樓慘遭滑鐵盧,惟他於2001年起透過提供IVA(負資產者與銀行洽商個人自願安排)服務,幫助其他負資產人士渡過困境,自己亦再次累積可觀財富。
在黃嘉錫1986年港大法律系畢業的同窗中,不乏社會名人,當中包括律政司長袁國強、刑事檢控專員楊家雄、港大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及《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等。
黃嘉錫表示,當年港大法律系只有80名畢業生,經過逾30年的事業發展,自己與一班同班同學均去到事業上的高峰,「除了較出名的幾名同學外,我有很多同學已經是法官、御用大律師、資深大律師,因為大家已經53歲、54歲,作為專業人士,不論在政府或私人機構均應該去到頂層」。
[名人樓市論壇]
4 :
ng caddy(36072)@2017-04-21 22:36:17又會三篇一齊
5 :
GS(14)@2017-04-22 07:21:29他是同一個訪問
投資一周:一個故事兩個教訓
1 :
GS(14)@2017-06-10 12:54:05周一晚,證監會發出指令﹕「符合投資大眾或公眾之利益」,將隆成金融(1225)停牌,因為2015年的供股通函包括了重大失實、不完整或錯誤引導資料。幾年前,David Webb持有一隻股票,被莊家收購了。莊家馬上供股,Webb竟然跟供,有一天,我踫到了該位莊家,他很有風度地說:「佢咁叻,咪畀佢贏錢囉。」據悉,這一役,Webb贏了3,000萬元,揚長而去。然後,隆成金融被另一位仁兄收購了,據說,有人善意向他作出勸誡:「喂,David Webb有份,不如講數,至少給他全身而退吖。」可惜這位仁兄的習慣是從來無數講:「呸,使鬼同他談判,供死佢咪得囉。」結果,2015年,隆成供股,Webb減持了部份,又跟供了一些,翌年再供,Webb只有投降沽貨,據說埋單輸了八位數字,其火可知。一年多後,Webb公佈了「不能買的50隻股票」,中心點就是隆成金融,其中廿多隻是同一網絡,明顯就是以此為打擊重心。這份名單廣為傳播,實則上已打擊了整個網絡的資金鏈,周一證監會的行動,究竟是不是由Webb提供研究資料,便不得而知了。這故事的教訓是一,千萬別因小失大。二,不要得罪權勢人士。周顯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mailto:
[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三刊出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07/20046722
黃德斌做大佬教訓KB
1 :
GS(14)@2017-06-22 07:42:37李健宏(Kevin Boy)最近推出新歌《我最喜愛的YouTube節目》MV,找來黃德斌做江湖大佬。MV一開始KB便被黃德斌手下捉住狂揼,原來黃德斌是為了幫過往在KB主持的網上節目《玩爆你個腎》中被整蠱過的薛凱琪等出氣。
MV用航拍一take過拍攝,KB於fb說:「爆腎踏入第七個年頭,我家KB就用佢嘅一首新歌《我最喜愛的YouTube節目》,去記錄一個對我哋好重要嘅節目,希望玩爆你個腎唔止係節目,而係一種精神,一種大無畏嘅進擊精神。」撰文:魯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621/20062712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