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物業背後的故事(4)-民豐控股 (279)、威利國際(273)、萊福資本(901)


再續第二篇第三篇所談 的東西。


第二篇談及羅小姐在10月認購協議中,提及完成後先付1 億,餘款在3個月內分期或一筆過支付。但在 5個月後,只付了5,000萬,即合共1.5億,由此可見,其未付足款大部分款項。但是,據後來的年報及公告,股權就已經過戶了。


故個人推論,可能大家是自己人,有拖無欠吧,估計其後就動 用系內資源,向其財務公司借錢,協助付 款,其後宣稱某些人賴債,然後就把帳項一筆勾銷,這筆錢就此虧掉,從而以上市公司的錢來協助把資產私有化,但從這些資料看見,公司看來連錢也借不出來,財 務可能陷於較為危險之境地。


但可能在核數師的監察 下,為免發生問題,故此參訂補充協議, 改作由3月中起其後6個月,以一筆過付款或每次不少於5,000萬支付代價,並提供500萬的賠償,但是欠下3億11個月,如這500萬是利息的話,年複 利只是1.82%,我不知道這是不是較低呢。


(4)


另外歌德豪宅亦出售美時投資有限公司的股權予同系的福方國 際(885),可參看威利方公告福方方公告。 其作作價1億,以4億股,每股25%褔方國際新股支付。


美時投資持有的是廣東的集富大廈(前稱廣宇大樓綜合樓), 這物業最初是在2006年6月,仍未是華匯系上市公司的馬斯葛(136)向當時的大股東陳愛玲小姐購入的,作價9,200萬,詳情可看此公告


其後陳小姐賣殼予詹先生,其後詹先生把股東透過發行新股及可換股票據,暗地轉移給華匯系,然後透過礦交易把資金部分退出,取回部分成本。此方法亦類似南興(986)的做法,但不幸失敗


2008年9月,馬斯葛把這大樓售予威利國際旗下的時美投 資,作價1.12億,以當時每股14仙(經1次10合1,1次5合1調整後7元),以8億股支付(合股後則是1,600萬股,以每股29.5仙計,現值 472萬,兩年不到已剩下約4%,可見貶值之速),可參考威利方公告, 亦可參考馬斯葛方公告


其後在歌德豪宅重組後,就屬於歌德豪宅的旗下一項物業,在公函(p.21)中,該物業估值1.05億,現時售出價格是1億,已有虧損,但是那些股票可是持續貶值的,哈哈,不過不重要,物業還是自己的, 但股票卻多了,其實在全系來說是有利的。


(5)


現在談談租戶。


其實該層的租戶其中之一是他們旗下的萊福資本(901),他們地址是香港北角馬寶道28號華匯中心2101-2102室,就正在此物業的標的的層數,據稱是在2009年10月搬入

該公司的基金管理公司是富聯投資,證券經 紀為中南證券,富聯投資及中南證券為民豐抗股(279,前東方紅、恆盛東方、內蒙發展)旗下Hennabun Group的資產。


2009年報稱,其十大持股包括中策集團(235,前紅寶石)、錦興集團(275,前錦興磁訊)、民豐控股(279,前東方紅、恆盛東方、 內蒙發展)、中國科技(985)、南興集團(986)國際資源(1051,前中華發展、星光數碼動力、星光生物科技、信用卡防盜、智富能 源)、保興發展(1141,前雄豐集團、新創)、中國公共醫療(8116,前優能數碼)、中國3C集團有限公司(8153、前智庫科技、現科地農業)、麗 盛集團(1004)等,這堆股或多或少都和華匯系有關聯,除了有部分中國關係外,大部分均不可沾手。

由此可見,這投資公司包租公是他、投資經理及證券行也是他、也是他的股東之一,真是無處不和它有關係 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94

以小股東及股數的角度談華匯三寶-威利國際(273)、民豐控股(279)、漢基控股(412)(三之一上)

味皇兄的一篇文章及三個圖啟發,很多人會以股價角度去看,蔡東豪先生及何車先生也曾各撰一文,談過威利國際(273,前怡南實業、首創、華匯控股、中聯控股、互聯控股)的威水史,但是沒人從一個小股東連續持有十年的去看,恰巧,我從一張公告看到1999年12月29日的收市價是2.9仙,竟然較現時股價31仙高9.69倍,但這接近11年的時間,公司發生了很多次的股本重組及供股派息等,我們仔細分析一下,現時還原值是多少。

根據
ETnet的數據,公司在2000年8月5合1,2002年7月50合1,不久的12月又25合1,然後在2003年10月、2004年5月及2004年10月,分別2送1紅股、2送3股及10送1股,其後沒再送股,在2008年股市大跌期間又來過,分別在2008年1月、8月及12月,分別10合1、5合1和10合1。

即是在這10年多間,如果你不供股,經還原後當時的1股,變成了0.00000132股,亦即757575.7576股變成了1股。


更具體化的,以當年收市價2.9仙及昨日收市價31仙計算,亦即是你投資的21,969.70元,變成了31仙,加上在2002年派發的股息8.48元(經股本調整後),這10年多(共3818日)損失幅度達99.96%,即每年複合折損幅度達52.69%!


至於你供股後會如何,明天續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17

以小股東及股數的角度談華匯三寶-威利國際(273)、民豐控股(279)、漢基控股(412)(三之一下)

(1)

上篇談及不供股的資金損失,今篇續談關於如果你在1999年12月29日買入威利國際(273)及其 前身怡南實業、首創、華匯控股、中聯控股、互聯控股的股票,然後你每次都供股後的資金損失。


這10年間,公司供了4次股,分別是:


(1) 2000年4月,1供2,每股2仙


(2) 2002年7月,1供10,每股2仙


(3) 2007年12月,1供1,每股22仙


(4) 2008年7月,2供5,每股15仙


(2)


這四次股供如果你全部供股,你的1股會變成了115.5股(不計當中的股本調整),如計了股本調整,即當年的1股,即變成了 0.00015246股,即最初你買6,559.1股,就變成現在的1股,計算方法如下:







(3)

以這假設及不計手續費成本,我們假設你在1999年12月29日,以2.9仙買入6,559.1股威利國際及其前身的股票,共付出190.21元,其後拿出 94.53元供股,共投入成本284.75元。

當中,取回1.21元的股息,及剩下1股價值0.31元的股票,剩下1.52元,即代表損失99.47%,每年複合損失39.37%,詳見下圖。

 

(4)

總的來說,我們得出一個荒謬的結論,如果資金成本是0%的話,供股是優於不供股,因為損失少一點,但是反過來看,不買就不損失,為何要自招煩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23

以小股東及股數的角度談華匯三寶-威利國際(273)、民豐控股(279)、漢基控股(412)(三之二)


(1)


上篇談及很多人談及的威利國際(273,前怡南實業、首創、華匯控股、中聯控股、互聯控股),今次談 談民豐控股(279,前東方紅、恆盛東方、內蒙發展)的股票發展。

根據可考的
公告資料,該公司在2000年1月4日的收市價是62仙,至星期五(2010年6月20日)的收市價是 34.5仙,照股價比較是下降44.35%,但實際上當然不是,那它的股本重組速度如何?


根據
ETNet的資料,公司在這10年多間的股本重組情況如下:


(1) 2005年8月,20合1。


(2) 2008年5月,10合1。


(3) 2008年11月,5合1。


(4)2009年8 月,10合1。


即是這10年多間,你持有的1股, 變成了0.0001股,亦即你每持有10,000股,就變成了1股!





假設你在2000年1月4日持有以6,200元購入10,000股,並不供股的話,不計手續費,到星 期五為止只剩34.5仙,資金損失達99.99%,每股折損幅度達39.19%。


(2)


假若你供股的話,那會如何?


正如威 利國際一樣,這10年間,他們也是供了4次股,分別是:


(1)2001年8月,1供2,每股10仙。


(2)2007年4月,2供1,每股12仙。


(3)2008年6月,1供5,每股12仙。


(4)2009年2月,1供1,每股11仙。


這這四次股供如果你全部供股,你的1股會變成了54股(不計當中的股本調整),如計 了股本調整,即當年的1股,即變成了 0.0054股,即最初你買約185.18股,就變成現在的1股,計算方法如下:








(3)

以這假設及不計手續費成本,我們假設你在2000年1月 4日,以62仙買入185股民豐控股
及其前身的股票,共付出114.7元,其後拿出 41.75元供股,共投入成本156.57元。

當中,剩下1股價值34.5仙的股票,即代表損失 99.78%,每年複合損失44.29%,詳見下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89

順誠控股 (531) 精工窮人


http://hk.myblog.yahoo.com/Seiko-Investor/article?mid=53


睡覺前看到了下面的報導,之前暫時冷卻了的入市欲望頓然又燃點起來。

http://cn.reuters.com/article/companyNews/idCNnCT037806720100618

根據2009年度,銷售額為 USD393,360,000,毛利率為30.4%,總營運開支約為 USD 88,000,000。

如上文所示,本年度銷售額有可能上望USD600,000,000,隨著美國傢俱行業回春、新廠房量產帶來的成本效益,及上年度的成本縮減計劃,即 使人民幣稍微升值及民工薪金上漲,毛利率亦應可望維持在27.5%以上。

註: 按目前市埸其他的傢俱成本例子,一般傢俱的直接人工成本由5%-10%不等。以順誠較自動及機械化的生產線來推測,其直接人工應較接近低端水平。

則本年度的毛利有機會高達 USD165,000,000.假設總營運開支上漲至USD 95,000,000,則除稅前經營溢利可達USD70,000,000,假設稅率為7%,淨利可望高達USD65,000,000 ~ HKD$500,000,000

EPS=0.164, 現價 HK$ 1.09, PE = 6.64

約維持上年的毛利率,淨利則可高達USD81,282,000 ~ HKD$633,999,600

EPS=0.208,  PE = 5.24

加上順誠開始加速開發中國的傢俱市場,目標令公司的中國內銷達到30-50%的較高比重。在孟加拉的設廠亦會進一步降低集團的成本。

扣除債項,集團仍手持 HKD 17.6億現金,足夠支持集團未來擴充及收購。而且平均每股亦接近有 HKD 0.6 現金,防守性高。

供應鏈管理方面,集團擁有亞太最大的家具自動倉儲系統,亦是中國最早在生產基地內採用尖端自動化倉儲及提取系統的家具生産商之一。該自動倉儲系統直 接連接美國自有品牌公司的實際銷售數據,能有效地提高生產需求、銷售預測的精準度及存貨周轉率

中國本身的傢俱市場仍處於洪荒時代,隨著市民消費力繼續不繼上升,大型傢俱企業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及潛力。

當然,以上只是初步的分析結果,實際投資價值還需於詳細調查公司背景後才能知曉。但就表面分析來看,絕對有足夠的安全邊際及上升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69

以小股東及股數的角度談華匯三寶-威利國際 (273)、民豐控股(279)、漢基控股(412)(三之三)


(1)


繼寫完威利國際(273,前怡南實業、首創、華匯控股、中聯控股、互聯控股)、民豐控股(279,前東方紅、恆盛東方、內蒙發展)、今日寫埋漢基控股(412,前東峻(集團)、大雄科技),其實這家公司股本重組更為頻繁,但很少人提及。

根據可考的公告資料,在2000年1月25日的收市價是12.9仙,在2010年6月25日收市價是19.2仙,看來股價差不多,但是按前兩篇所談的股票一樣,實際上歷經大量的變化。


根據ETNet的資料公司在這10年多間的股本重組情況如下:

(1) 2001年8月,10合1。


(2)2002年5月,40合1。


(3)2005年5月,10合1。


(4)2007年7月,5合1。


(5) 2007年12月,5合1。


(6)2008年11月,10合1。


即是這10年多間,你持有的1股, 變成了0.0000001股,亦即你每持有1,000,000股,就變成了1股,比威利控股及其前身在10年多間,由757,575.7576股變成1股的速度更快!





假設你在2000年1月25日共花129,000元,以12.9仙,購入1,000,000股,並不供股的話,不計 手續費,到星期五爲止只剩19.2仙,資金損失達99.99%,每股複合折損幅度達72.47%!

(2)


假若你供股的話,那會如何?

正如威利國際及民豐控股一樣,這10年間,他們也是供了4次股,分別是:


(1) 2002年5月,1供10,5送1認股證。


(2)2004年2月,2供1。


(3)2005年11月,2供5。


(4)2007年9月,2供1。


此外,除2002年5月外,他們亦在2003年9月及2007年12月配發了2次認股證,合共3次,以下全部假設這批認股證全部沒行使的話,你的1股會變成了86.625股(不計當中的股本調整),如計 了股本調整,即當年的1股,即變成了 0.000086625股,即最初你買約11,544.01154股,就變成現在的1股,計算方法如下:








(3)

以這假設及不計手續費成本,我們假設你在2000年1月 25日,以12.9仙買入11,544股民豐控股
及其前身的股票,共付出1,489.18元,其後拿出970.16元供股,共投入成本2,459.34 元。

當中,剩下1股價值19.2仙的股票,即代表損失99.99%,每年複合損失59.72%,詳見下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33

失蹤寶地重生記(1)-中民安園(8085)、中福控股(922)(在2010年7月12日曾更新)

(按:謝網友Leo提供資料及某網友提醒並更正。)

(1)

先交代一下兩間公司的背景。

中民安 園(8085)前稱新醫藥,在1994年成立,從事、製造及銷售中成藥與保健食品。產品研發方面與四川省中藥研究所合作,而生產則交由內地製藥商胡慶餘堂 負責,其後在
2001年12月上市。上市後不足1年,公司宣佈收購個人股東持有四川新醫藥研究所51%,以每股1.172元向賣方發行28,058,000股支付,而條文中 有提及個人股東「可在股份收市價下降到低於每股0.6港元首日起十日內終止買賣協議」。

最終,據聞有人被斬倉,股價大幅下跌,在一日內,由1元以上,曾經下跌至1.6仙,跌幅達99%,有 人認為,導致當年轟動一時林漢烈被殺案有一定關連,其後大股東梁愛華被中銀追債,主席之弟又曾向別人回購該公司股票時,開空頭支票被告。


後曾欲向
朱漢邦(Chu Hon Pong,很顯然是心虛,稍後在下面會繼續介紹此人),購入5種保健產品之藥方,作價900萬,以10仙(即現時的40仙)發行9,000萬股支付,但實 際上,該公司當時的市價僅4仙(即現時的16仙),為何會有這樣大的便宜益公司?但最後這交易因公司虧損嚴重取消,該公告可以 顯得公司是非常匆忙,連句點也沒有,後來補充公告的原 因更令人奇怪,並無解釋2003年大幅虧損2,700萬,反而多著筆墨於2004年第1季的虧損,真是奇怪。


其後公司經過一輪管理層變換及削減股本後,公司
宣佈一家由黃進強控制的Excel Point Holdings Limited,斥資1,800萬,以4合1後的4仙認購4.5億股,黃進強後控制此公司,但顯然,他無長線持有的打算,於公司轉營寶地業務後,除維護公 眾持股量以4仙減持的9,502萬股外,他以約18.9仙至36仙間大幅減持約3.0498億股,合共減持了4億股,剩下5,000萬股,就已經套現達 8,857萬多,勁賺逾7,000萬及5,000萬股股票。


據筆者估計,中民控股(681,前基電控股、中民燃氣)的主席及主要股東王政應該在當時承接了為維護公眾持股量配售的9,502萬股其中 3,700萬股(佔4.92%,未達披露界線),於是就有了後來的故事。


(2)


至於中福控股(922),前稱金科數碼,該公司在1980年代由洪金明創立,1994年取得三星的電器分銷權,在1999年上市,但在 2001年洪金明及其股東之一張裕設則因為個人擔保過多,或因其他財務問題,所以出售1.05億股,每股87.7仙,其中7,500萬股(佔34.88% 股權,低於當時35%的全購界線)出售予亞視前藝員冼煥貞,餘3,000萬股出售予獨立第三方。

但冼煥貞的資金來源則可能較為隱蔽,根據幾個月後的新聞稱,該公司總經理黃煇棟在1999年私自抵押雲慈慧海佛舍所在的根德道物業抵押予新華銀行,騙取4,800萬貸款。大股東梁小姐取得股票不久,就曾三次抵押其手上的股票予英皇證券、蔡小蘭及高世城持有的 Perfe ct Cl ass,可以見到其財力實在不充裕,亦有可能其實是一場預早賣殼的好戲,梁小姐只是檯面股東而已。

其中蔡小蘭的資料,根據2002年7月15日經濟日報的報導,「顯示蔡小蘭在 1994 年至 1999 年期間,為道亨證券的交易商代表,並於 2000 年 3 月,因在未獲其僱主批准下,在另外三家證券行開戶進行買賣,被證監會公開譴責」。

因其缺水,故此有一些奇怪事件發生,據過往的新聞稱,公司多次次配股集資供一般營運用途,以及進行一 些
環保節能業 務收購及物業收購,以脫身賣殼,甚或有偷錢的嫌疑,但最後均失敗,亦據聞有一些年輕經紀因客戶篤手指買此股後無畀錢。

當中該物業收購可以談談,其實該次的賣方是胡曉照,胡曉照是大發汽車主席,當年其透過劉國華、中國三九進出口公司旗下九豐行國際、現福方國際(885)主席楊明光及孫德仁合資組成 Liuzhou Wuling(該公司拼音和柳州五菱相似,同名的柳州五菱後來大部分股權獲注入俊山集團(305,前稱萬能國際),易名俊山五菱)購入華利資源(1215,後被國中主席(202,前柏寧頓國際)張揚拯救易名國新集團,後給胡翼時取得控制權,易名開源控股,並注入杜雙華的日照鋼鐵的部分股權)的控股權,後來被斬倉。

最後,冼煥貞被高世城斬倉,當中7,000萬股被邊陳之娟購入,邊陳之娟是九龍塘名牌幼兒園「方方樂趣」的創辦人兼校長,但她亦從事美容院、抽油煙機等多個行業,此外亦是上海政協委員、中國少年基金會理事、香港公益金名譽副會長,並曾任香港公益金籌募委員會兩屆主席。

後來據部分報導稱,她手上股票亦是抵押了給第三方,據部分報導稱,邊陳之娟曾欲把此殼轉予其朋友鄭明明,並注入其化妝品業務,但後來因後來無法及時披露業績遭停牌,故無疾而終。

鄭明明則從其女婿、遠東環球(830,前業務是遠東鋁質(232,後被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入主,易名中國航空技術國際)主席黃中核(Brad Huang)取得的烽火傳媒(8059,2362,前金澤超分子,現澳門投資控股)注入部分美容業務,實現了部分上市的願望。

其後,邊陳之娟透過多番奔走及各方好友相助,因緣制會得到在加拿大返港的黃志榮取得前身為長城電子的長城數碼的廣播(689)的空殼,易名長盈控股,和江西銅業(358)改營銅業,不久即因為要作出其他礦業及金屬有關的投資,故認購金科數碼(922)的新股,成為該公司大股東,成功令公司復牌。

但其後因市況轉差,洽談陸續告吹,市場也淡靜,故此股票已失去其作為新融資平台的價值,故此長盈控股陸續出售該公司的股權,另一批財技人亦開始進駐,公司亦進軍寶地業,後曾以20億購入上海一寶地,但經多番延遲,雖已經出了通函,並經過股東大會,但現時尚未完成。

至於長盈控股則向TCL購入阿根廷油田,詳情請看此處,其後美亞控股(1116)亦購入此股,可看此處。據聞,長盈控股主要大股東和曾叱吒一時的股壇名人也會此油田有關。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94

首钢正式重组通钢集团 控股77.59%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16/0OMDAwMDE4NzI0OA.html


7月16日上午,首钢总公司、首钢控股公司、吉林省国资委、吉林省建通投资公司、通钢集团负责人在长春市共同签署了《通钢集团重组协议》。

重 组完成后,首钢总公司及首钢控股公司将合计持有通钢集团77.59%的股份,华融资产公司持有 10.33%,吉林省国资委持有10%,其他小股东持有2.08%。

据介绍,本次重组,双方本着有利于通钢集团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产 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有利于维护和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依法合规、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公开透明的原则,进行了反复磋商,确定由首钢出资25亿元现金受让 吉林省国资委持有的通钢集团部分股份和向通钢集团增资。同时,吉林省国资委也向首钢总公司划转了部分通钢集团股份。

首钢重组通钢集团后,将 把通钢的发展规划纳入首钢“十二五”规划,将通钢的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等事项纳入首钢的钢铁主流程管理体系,通过技术改造升级、调整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 和多元化经营等措施,争取到“十二五”期末使通钢集团销售收入翻一番,人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达到首钢平均水平。在未来 发展中,首钢将把通钢集团作为旗下核心钢铁企业,在实施东北地区产品研发、销售与市场开发中发挥桥头堡作用,为实现首钢腾飞和加快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作 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据介绍,首钢与通钢实现战略重组,是进一步提升国内钢铁产业集中度、加快推进钢铁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对于提升两户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和中国钢铁产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重组,将进一步提升首钢的整体产能 和综合实力,加快实现首钢总体发展战略和区域扩张规划,也有利于通钢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品结构,提升装备、技术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进而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91

失蹤寶地重生記(2)-中民安園(8085)、中福控股(922)


(1)


在繼續談故事前,一定要談談朱漢邦。





根據2007年10月9日,朱漢邦被委為中民安園(8085,前新醫藥)的董事的公告中,有以下的描述:


....美 國新澤西州史蒂文斯理工學院工商管理碩士。朱先生現任美國夢幻娛樂集團之主席,在中、港、台從事房地產、石油產品貿易等業務。朱先生在中、港、台、美、越 等地工作超過三十年,具豐富的工商管理,國際貿易及直接投資經驗。朱先生曾任國際免稅店始創人羅勃米勒先生之投資旗艦,兆亞集團旗下之一家上市公司及其他 機構的主席及總裁等要職,負責集團在中、港投資的企業管理與整頓工作。於80年代初期,朱先生曾出任深圳蛇口華美鋼鐵廠廠長。於90年代,彼為越南首家免 稅店集團之始創人。


另根據Webb先生網站的資料,其現任天地數碼(500,前稱凱威國際)獨立非執董,並曾經擔任新灃集團(1223)董事、副主席及主席及曾為其旗下公司民信集團(547,後易名為奧亮集團)的非執董及執董,關於朱漢邦成為主席的資料,可以參看此文


此外,朱漢邦曾利用其手上的土地和下屬鄒婉玲及其朋友林永平創辦廣州大學華軟學院,據報導稱,雖然後來該學院確實辦得不錯,但林卻在運作中做了不少違法行為,如偷稅,以及欠付朱漢邦的土地款等。此外,林亦利用鄒的感情,直接要求鄒挪用學院資金,並對其所作所為予以隱瞞,最後朱漢邦發現此事,決意告發,其後林卻逃至美國,鄒卻被定罪。


(2)


談回正題。朱漢邦和中民安園的關係實是深遠。


在前文提及,早在2003年,中民安園前身新醫藥向朱漢邦購入5種保健產品之藥方,作價900萬,以10仙(即現時的40仙)發行9,000萬股支付,但實 際上,該公司當時的市價僅4仙(即現時的16仙),但最後這交易因公司虧損嚴重取消


但其後他們的緣分似是沒完。


在2005年8月,據後來公告顯示,其女兒朱昌馨及女婿彭永強以合併後的6.2仙購入40,160,128股,佔當時股份的7.08%,經過一輪貸款變成可換股債券及員工行使低價的可換股債後,在2007年,持股量非常巧合降至4.9%不用披露的水平。

另外,有一項特別的事,在2007年8月,證監會檢控Richfair Limited大股東朱漢邦在20051月至8月期間,他們取得及處置新醫藥的股份權益,但並無向港交所披露,故違反《證券及期貨條例》第XV部的規定,並罰款56,881元,所以,在當時,其持股量或許一度高於5%,即兩者可能持股量或較披露更高。

在2007年8月,公司公佈中民燃氣(681,前基電控股、後稱中民控股)及朱漢邦各以20仙認購各認購1.5億新股,較當時股價1.1元大幅折讓81.82%,他們兩人各帳面大賺1.35億,可能前者因為王政的關係(詳看前文),後者則因一直以來的淵源,希望合作引入一些概念,使大家能夠散貨,導致他們會認購這批股票吧。

確實在2007年10月,認購股票經股東通過後,朱先生入董事局的同時,公司決意引入一名董事安錦平先生,其資歷如下:


... 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特務連文書,北京軍區技術偵查大隊司令部政治協理員,北京軍區技術偵查大隊綜合測向站政委,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社會事務司殯葬事 業處處長,中國殯葬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安先生在殯葬行業管理、殯葬政策制定及殯葬企業運行管理方面擁有豐富經驗。


故此引入的概念自然就是寶地概念,在2007年12月的公告中,其已簽訂意向書有關可能收購中國從事殯葬業務,並在同月發行4億股新股,每股1元供發展之用,並在2008年1月初簽訂正式合約收購已名為北京中民安園投資有限公司的業務,11日後更知道北京中民安園投資有限公司是由持有中民控股的王京任法人代表,收購作價是2,500萬,並且該公司向8家寶地公司的持有人簽訂協議,約動用2.48億人民幣,向該等賣方收購寶地。

另外公告提及北京中民安園投資有限公司在2007年5月成立,可見事情訂好後,他們才認購該公司新股,然後促成這項收購,更顯得所有都是早有安排。估計此事由王政方促成,朱先生則是提供資金的一方。

但不幸地,在2008年1月,市場動盪,集資不順利,故需延遲完成發行新股的期限,亦利用機會延遲收購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19

neo: 失蹤寶地重生記(3)-中民安園(8085)、中福控股(922)(更新)


(更新資料,並鳴謝neo兄的
提供資料。)

續上文。

公函和概念過程

公司在收購新業務的同時,當然要更換
核數師。公司在4月14日正式出通函,其中他們收購的寶地公司如下,紅框表示今次的主角之一浙江安賢園,可以看到該寶地無商業價值:





而並無商業價值的原因為「由於該幅土地屬劃撥土地,因此浙江安賢陵園有限責任公司可佔用該幅土地及有關樓宇及建築物,但不能轉讓、出租、按揭或另行出售該幅土地、樓宇及建築物。」,但若該物業可自由轉讓,估值可達6.37億人民幣。(見紅框示)




而該公司的獲利情況不佳,約只賺幾百萬一年,並有約2,750萬的負債(看下圖,但據公告稱「代價人民幣1,224,000元,經於2007年9月22日訂立之補充協議修訂為人民幣110,000,000元(可予調整)。」

若 以3年平均計算,盈利約390萬人民幣,以10倍P/E計,則3,900萬,扣除2.750萬的債項,以51%計,作價約586.5萬則可,所以122.4萬應是合理 作價,對公司也有一定的利益。但為何要在上市公司給朱漢邦及王政認購後,把作價增加90倍(計及債項則約8倍),是不是當中有問題存在?








在2008年5月,公司
建議易名中民安園,並利用慣常的散貨手段,把每手股數由2萬股,減至4千股。


在2008年6月,公司再
委任金利豐配售1.5億股,配股價稍降至80仙,可見計劃有變,並在7月17日完成配售事項,另在7月31日,宣佈在2007年12月的配股失效


後來在2008年年報中披露配售期間,公司已進行以下事項。


於 2008年7月7日,本集團已完成按現金代價25,000,000港元收購北京中民安園投資有限公司(「北京中民安園」)之全部已發行及繳足股本。於 2008年7月18日,本集團已完成按總代價人民幣72,000,000元收購新疆瑞林置業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盛和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及太原市五福陵股份 有限公司之51%已發行及繳足股本及青海福利鳳凰山公墓股份有限公司(統稱「墓園公司」)之52%已發行及繳足股本。

但在
2009年年報會計師報表附註33附屬公司一欄中,除此4家公司外,其他公司並無出現在附屬公司,可見有部分收購未完成,包括今次主角浙江安賢陵園,但為甚麼並無說明,這是否選擇性披露?

其後,在2008年12月,王政
委任為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但在2009年3月王及劉京辭職,這代表可能出現一些事情,令計劃有變,其後更陸陸續續委任屬於金仔的財技人士,在2010年,中民控股出售其持有的中民安園股票,其後中民安園曾大舉配售股份,惜失敗,可見寶地計劃已經漸走漸遠。

餘音....

更為糊塗的是,在2010年報中,會計師報表附註21「應收賬款及其他應收款項」中,公司稱「2010年度及2009年度之按金、預付款項及其他應收款項內所包括之按金39,644,000港元與收購浙江安賢陵園有限責任公司有關。有關詳情載於本公司於二零零八年四月十四日寄發之通函。」

可 以發覺公司在未收購完成之前,已經支付了4,000萬人民幣的款項,過了2年多應該當作失敗時,也沒人想要收回來,更未見有一處提及公司會完成收購及若收 購未能完成如何取回款項的詳情,也未作適當的會計處理,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並不符常理。另這代表著配股的資金也白白地浪費了,也許這筆資金在某些人的口 袋吧。

神奇的交易

更奇怪的是,在2010年7月6日,中福控股(922,前金科數碼)
宣佈以 人民幣105,468,750 元,向同一批人取得同一個寶地的41.2%權益,並注入人民幣8,000萬人民幣,增持至51%,這代表著作價增加至1.85億人民幣,其中1.03億人 民幣以現金支付,其餘82,468,750人民幣,即9,450萬港元,以65仙發行1.45億股支付,佔擴大後股本6.8%,當中無一名賣方取得過5% 股權(如下圖),故賣出股份時不需披露,以現價42仙計算,該批股份約值6,070萬元。



此外,公司亦擔保該公司兩年盈利不少於3,500萬人民幣及4,000萬人民幣,不足即補償差額,即最高補償金額為3,750萬人民幣。但公司前兩年的盈利只是約700萬及1,100萬人民幣,以增長50%的速度計算,補償金額估計2,000萬人民幣。

另外,公司在提及到公司的估值:

收購之代價乃協議訂約方按一般商業條款及參考以下各項後公平磋商釐定:
(a)本公司對項目公司業務之內部初步估值約人民幣430,000,000 元,乃按項目公
司之市場市賬率及估計二零一零年賬面值計算;

請看回上文,兩年前的估值是6.37億元,為甚麼現時作價高了,估值又低了,是否代表中民安園買錯貨?

這問題就來了:

(1)此前中民安園的賣方是浙江富安移民經濟開發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施華,但現時則是向施華等人直接收購,雖然施華等人取得現金及賣掉股票可以拿回超過4,000萬人民幣,並且作價較以往高,照常理,施先生應選擇和中福控股交易,但是因為中民安園交易的對手方是那家公司,不是個人,故此款項或未能收回,這應該如何處理?

(2)中民安園在收購標的的賣方變更的情況,並未主動披露情況,也未主動提及該筆款項的去向,這是否觸犯上市規例?

(3)中福控股看到中民安園這個失敗的類近被騙交易,還要和這堆人直接交易,是否對該公司的股東是有利?

(4)在中福控股的公告中,未見到其中兩年的股權變化情況,另亦未見提及此前和中民安園的交易,中民安園亦如是,這是否選擇性披露?

希望專業人士能予以解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