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荔枝三事 王文靜

2012-6-4  TCW




夏天的水果荔枝上市了。荔枝的極品玉荷包,子小、皮薄、肉厚、汁多而不滴,一口咬下,沁甜入心。玉荷包以高雄大樹區為全台最大的產區,也是技術突破的發生地。我們今天能吃到比楊貴妃吃的荔枝還要甜的荔枝,背後有三則動人的故事:與技術、國際、時間競賽。

第一則故事,與技術競賽。玉荷包的價格比傳統「黑葉」好十倍。然而,以前玉荷包很難種,它經常是滿樹花穗,卻無一結果。這原理好比生了一大堆孩子,卻沒有 足夠「養分」可滋養。荔枝一年才一收,最後若等到無一結果,空忙一場,還會有農夫有興趣嗎?直到二十年前,王金帶先生突破關鍵技術,在開花期,剪掉三分之 一的花,以增加結果率。玉荷包荔枝的量產,才大功告成。現在,管理良好的玉荷包樹結果率超過七成,達兩百斤。因此這項技術初問世時,造就不少年收入千萬的 農夫富翁。荔枝翻身了,農夫也翻身了。

第二則故事,與國際競賽。傳統荔枝,黑黑的。但剛上市的玉荷包,綠中透紅,外國人看了後,驚豔不已:「荔枝怎麼有綠色的?」於是台灣的玉荷包進軍國際。我 們現在以日本市場為主力,因為大陸市場的低價傾銷讓我們逐漸失去歐美市場,在此同時,日本的農藥零殘留檢驗抵擋大陸貨的進入,給予優質的台灣玉荷包一個生 機,以大樹區為例,銷到日本的量就由四十噸成長到四百噸,一年間成長十倍。這是另一個台灣之光。

第三則故事,與時間競賽。種玉荷包辛苦,除了要費心剪除花穗提高結果率之外,採收期更要快速動員,因為,僅十天的採收期,如果不立即大軍動員,果實的甜度 立即受影響。採收後,問題還沒結束。玉荷包的美麗只有兩天,若沒趁那兩天銷掉,賣相即變黑變醜。然而,農夫們如果一擁上市,沒有良好的通路管理,價格一崩 盤,一年的血汗也東流。玉荷包能順利送到消費者口裡,從種植、採收到銷售,一點閃失都不能,否則當年就別過年了。這是靠天靠血汗吃飯的辛酸。偶然間,我才 知道,原來穩定台灣玉荷包價格,有一股慈悲的力量,來自佛光山。高雄佛光山位於大樹區,為了讓當地農民有穩定的上市價格,師父們每年都買下不少的玉荷包, 希望透過信徒的直接訂購,減少層層盤商通路,建立農人與消費者直接交易的平台。今年的認購量更高達五十萬斤,去年的十倍。我真是驚訝。

我聽到荔枝背後的三則故事後,有些感觸。想了想能做什麼事?就是今年端午節,訂荔枝送朋友。

(本專欄每兩週刊登一次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70

自動交易二三事 Professor_Durrr

http://xueqiu.com/1459805993/22842054
自動交易比較符合當下大數據時代的想法,通過尋找海量數據中的相關性,利用模糊的相關性來獲利。大數據的原則包括,放棄精確,追求數量級;放棄因果,追求相關性。這兩點在很多行業裡都是可行的,但是用在投資裡,兩者結合是比較危險的。

自動交易說穿了是將投資標的的比較小的相關性變動,利用較大的槓桿來擴大利潤。

這裡面有幾個風險,首先是相關性是否有意義,比如看到茅台漲的時候,銀行股在降,也就是相關性上看,銀行股與茅台成負相關,於是做多茅台,做空銀行股,然而這個相關性的因果關係不是很明顯,也許是因為經濟擴張,茅台漲價,銀行股被通脹吞噬,資本金不足需要補足,所以兩者明顯負相關;但也有可能是因為有人(但斌?)惡意做空銀行股,做多白酒股;更有可能是因為今天郭樹清說了幾句話,大家頭腦一興奮,分析出了一點什麼東西。這個問題很簡單,就是這個負相關,很可能是個正相關,也可能根本不相關。

大數據理論中,我們並不關心這個相關的因果,只關心相關這個事實。因果關係需要我們自己去理清。但是很多對沖基金基本關心到這個事實就去做了,實際因果關係鏈條上有很多漏洞。

其次,放棄精確追求數量級。做一個套利,風險很小,但不是沒有風險。根據凱利公式,我們追求最大的收益,就要在收益風險比較大的時候下重注。機器自動交易能夠尋找到的套利空間,很多時候很快就會消失,也是因為市場畢竟沒那麼無效,所以利潤空間很小,市場給出的底池成敗比比往往很不合理。利潤空間小,雖然風險小,但還是不值得一做。很多機器交易尋找的就是將所有這些機會集中在一起,然後套一個非常大的槓桿,無限放大利潤空間。這裡的思想錯誤在於,當你放大利潤,你的風險同樣是成比例放大的。小規模的套利風險在槓桿作用下被極大擴張了。追逐數量級的大數定理不起作用,其原因在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中解釋的很清楚,就是證券市場的波動同向。

還有很多可以攻擊自動交易的理論,但是我相信自動交易有很多想法很有意思,不一定一棒子打死,可以看到很多交易思想的閃光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07

《憶股東大會二三事》 Pursuit1970

http://xueqiu.com/5888345104/23593080
**聊作小文一則,應和「陳宇君之《牛熊十年親歷記》之『五花八門的股東大會』」***

股東大會是董秘、證代們的必修課。

股東的眼睛是最毒的,尤其是那些久經考驗的股東。他們一進場,就能判斷這家公司的董秘、證代是否是新手。電光火石般的眼神交流中,如果讀到的是迷茫、倉促或膽怯,那一定是可以「羞辱」一把的新兵蛋子;而如果讀到的是發自內心的一份淡定,那今天算是白來了。

與持有1股或者10股或者100股的個人股東交上朋友,走遍全球的資本市場,只有在上海才會發生。這的確是我們這個新興加轉軌市場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上海還是個以輕工業、商業、服務業聞名的城市,誕生了不少響噹噹的品牌。據說「十里XX路,一個XXX」就是我們骨灰級董秘——X老的傑作。

企業經營的繁榮催生了許多「消費權證」。那時,逢年過節如果家裡沒個購物券、乘車券進帳,肯定是個「雙下崗」的特困家庭。不僅百貨公司發禮券,連出租、公交、食品也個個都發。

食宿自理是股東大會的基本綱要之一,不會有哪家公司敢不事先聲明的。但公司既然都上了市,老總們樂得「豁胖」,反正來開股東大會的人就是小貓幾隻,更何況禮券本身就是自家印的,送點非貨幣的車資不算犯法吧。

於是,在清早走進菜場——上午走進營業部——下午走進上市公司會場的阿姨爺叔們面前,天大的商機從此出現了:買上100股,接著平拋99股,剩下1股來取得開股東大會的入場資格,就意味著可以獲得100元左右的提貨券(至少也是張價值30元的公交一卡通),投資收益率百分之一千以上哇!能夠算計到一根蔥有幾個分叉才不吃虧的上海爺叔顯然絕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中國證券市場上最驚天地「氣」鬼神的一幕開演了。

原本乏人問津的股東大會一夜之間成了「香餑餑」,股東大會開幕前的登記台前人潮湧動,隊伍拉出去一里地,簽到、驗證、領資料、發禮,填票(註:這是關鍵一步,必須在人走之前逮住他把票填好,否則棄權票將大增)、走人,川流不息,源源不斷。熙熙攘攘中不時傳來排隊者與工作人員、排隊者與插隊者、排隊者與登記者之間問候彼此令堂的聲音,阿姨爺叔們慨嘆:怎麼又回到半夜排隊買肉的20年前了?子在一旁云:逝者如斯夫!

大眾、強生、巴士是最受青睞的,因為他們發行的是通用票,最值錢,誰不坐車? 其次是百貨的幾個大佬,准通用權證;其他的就難了,梅林的罐頭光明的奶、英雄的金筆龍頭的襪,股東們邊領邊罵,但家裡的八寶飯還沒吃完,又屁顛屁顛地去領新的了。

投資者參與度達到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高度,如果開一次股東大會的人數在300人以下,旁邊的董秘就會齊聲向你道賀,你小子這回算是輕鬆了!當然也有「清高」的那種,譬如那些落地的央企,老總自以為是從天子腳下過來的,能被你們這群上海「小癟三」治了?不發!

行!上海是中國工人階級的發祥地,威力無窮的「工人兄弟」們鬥倒你一個「反動資本家」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嗎?會議結束時把「反動資本家」牢牢困在車裡,最後掏光口袋(包括自己、隨行以及司機)才放行。

央企老總震怒了,狀告到市裡邊;市裡邊震怒了,下令金融辦、證監局務必殺住此股「歪風」。文件下去了,「歪風」依舊;又下一道,誰家再發,老總免職!老總們是知趣的,開始紛紛借理由延期召開,目的只有一個:找個替死鬼衝在前面。

江湖中的規則完全適用於此時:衝在最前面的不是膽子大的,而是「愣」的,不知死活的那種。終於有家掛「T」的忍不住先開了,很自然地將股東大會開成了一鍋粥。有一位勇敢的股東奮不顧身地從近2米的高處往下縱身一躍,想要衝過來奪話筒,結果小腿摔成了骨折,被送往了醫院;另幾位勇敢的股東則用血肉之軀仰臥在董事長的坐駕前,「長眠」不起;更有眾多的股東衝到證監局,把建國路(當時的地址)小白樓來了個「十月圍城」。董事長終於投降了,又一次被掏光了口袋,也掏光了所有的「前途」。

這個意外使我所在的公司遞補成為「抗暴」的首家,機關算盡的我只能哀嘆造化之弄人。連夜,金融辦、證監局的領導們把我們叫去談話。所謂的「我們」是指這個公司的一位代副總經理以及我。因為當時我在職的這家公司境況並不比前面的那家好多少,同樣掛著「T」,同樣淨資產負了9位數,前任董秘早已辭任,後任董秘誰都不敢接;前任總經理早已被開,後任總經理也是虛位良久。就這樣,我「被授權」指揮這場「抗暴」運動。

領導的擔憂是有道理的,因為當時我在職的這家公司正被一位福布斯中國富翁榜的大佬託管著,這個老大是個十分率性的人,他創設的中國概念汽車股票在美國上市,並曾在前一年他所控制的另一家上市公司的股東大會上高呼:新造的汽車將在次年開進會場,以供股東們抽獎!

而這家公司是赫赫有名的「老八股」之一。當時十分罕見的全流通結構,使它的股東人數達到難以企及的程度。老闆率性大氣的風格使得它的每次股東大會都必須借用「萬體館」才能完成。

這又是一道令人咋舌的風景:正對著主席台的第一排坐著這個公司最原始的幾十個股東。他們是這個市場的最早獲益者,一個小小鄉鎮企業向上市公司的轉變,也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還沒弄懂股票是什麼,就成了身價上千萬、上億的上市公司大股東,以至於連低調的棉布短襖和鴨舌小帽都來不及換下。坐在最前面,不僅告訴著台上的人,不要忽視他們的存在,更是一種希望搞懂股票是什麼的原始衝動。

會議依然是嘈雜的,和任何一家公司的股東大會一樣,有相熟的人高聲打著招呼,就像進了菜場;有人旁若無人地議論著未來300天的股市走勢,就像再世的孔明;還有人突然像喪夫般哭鬧起來,向台上大喊:「你們這群騙子,我買了你們的1000股股票,現在套牢了5檔!還錢啊!「

猛地,第一排中站起一位佝僂的老爺子,緩緩轉過身去,衝著哭喊處吼了一嗓子:「輸掉5000塊錢,找我來報銷,現在你可以滾出去了!」全場鴉雀無聲,台上的老闆苦笑著繼續議程……

多年後,在現任職公司的第一次股東大會上,我驚奇地發現:所有坐不上台的大股東們竟也齊刷刷地坐在前排,也同樣用鷹一樣的眼光掃視著後排的嘈雜處,這或許就是資本的勇氣吧!

領導的叮囑我聽懂了,就是一定要頂住!當然,領導也調動了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連市公安廣場辦的也參與進來了。開會地點原本選在虹橋賓館,那怎麼行!搬到靜安體育館。我頤指氣使地向館長複述著領導的「最高指示」,佈置好一切能想到的防護設施,感謝我的同事們,雖然當時他們也經歷著連薪酬都不一定能按時拿到的苦難歲月,但仍全體出動,全力地幫助了我。

尖峰時刻終於到來了!董監高被孤零零地安排在空曠的主看台正中央,就像水晶棺中一具具供人瞻仰的珍貴遺體;兩側的看台密密匝匝地坐滿了保安,且幾根封鎖線般的粗繩攔住了所有敢於踰越者的去路。股東們被集中安排到主看台的對面,金融辦、證監局、公安局的領導係數到場監控。我的位置是球場的中圈,那裡有一個立式話筒,我用殺豬般的聲音「喊」著各項議案。而此時,我的好搭檔——分管外場的梁兄和萍姐則正使著吃奶的力氣和幾位兄弟姐妹們一起,試圖拉起一位橫臥在體育館門口的「股東阿姨」。

正襟危坐的某高管剛一開口,礦泉水瓶如砲彈般從我的頭頂呼嘯而過,飛向了主看台。儘管事先已經停發了所有瓶裝水,但股東們藏在包裡的物件還是在這一時刻發揮了威力。多年以後,那位高管仍不解於為何水瓶不砸向更近的我,即將離職的我諂笑著揭開了謎底:「因為你是高管,而我不是!」

每個議案都是在對高管們先人的問候聲、礦泉水瓶的呼嘯聲、腳踩看台座椅的隆隆聲中被審議通過的。高管們安全地通過後台的暗道撤離了;股東們鬧夠了,看實在沒油了,也就散了;金融辦、證監局、公安局的領導們過來拍拍我的小肩膀,也去了;我人生最「輝煌」的時刻也就此謝幕了。

車馳離體育館時,我猛地望見前面的拐角處,幾部特警的車還停在那裡待命著。

經歷了這場鬧劇,上海灘的股東大會逐漸又恢復了平靜,外部股東參會人數再次降到個位數。不給禮品了,誰還來開這個破會?

當然,還有一些公司會向領導反映:股東要求得不到滿足,會令高管們下不了台。但此時的領導就毅然地把我們拿出來當案例講:「人家XXXX都ST了,不照樣對付過去了嗎?」

也有不死心的股東,據說這是一批從公交系統退下來的老人,手裡有免費的員工乘車證,可以滿世界地跑,每逢年報就三五成群地跑到公司拿年報、拿礦泉水。年報厚厚一本,據說在證券營業部門口可以賣到100元一本;而水則是交給其中一個家裡開雜貨舖的。

與我相熟的一位美女董秘,她那家是做撲克的,結果上市後的首次股東大會就「開」得很精彩。儘管事先她已反覆「取經」,儘管事先公司已周密安排,儘管全體工作人員已堆滿笑臉,出土文物般地伺候著,參會的股東還是從早上鬧到了深夜,最終每人牽走了兩盒撲克牌才算平息。

2010年我帶著現在任職的公司回歸後,也經常碰到這批阿姨爺叔,真的很佩服他們的鍥而不捨,跑四十公里路來拿幾本資料、幾瓶水或者衛生間裡的一卷廁紙。公司裡做會務的小姑娘們很不解,我就笑著問:「遇到半夜裡打四十公里車,就為了女友去買一碗柴爿餛飩的男孩,會不會覺得他傻?男孩們的痴愛與老媽媽們的堅持其實是一樣的道理。」於是,姑娘們狂扁了我的「豬頭」。

說實在的,我還是很感謝他們,至少他們讓公司在「外部股東參會率」一欄填上了有效數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12

導演趙薇 炮轟大陸影業荒唐三事

2013-07-22 TCW
 
 

 

日前,導演鈕承澤為了新片《軍中樂園》勘景,未經軍方允許,卻讓中國攝影師曹郁冒名登上海軍軍艦,踩到國家機密紅線,事後更傳出該片有中國資金,國防部決定停止支援拍攝,看似單純的電影創作,染上濃濃政治味。

其實,此片只是兩岸電影交流密切的縮影。近年,以中國市場為票房主戰場的中台合拍片暴增,許多人摩拳擦掌,準備搶賺中國錢,卻忽略背後的風險。

二○一○年ECFA簽署後,中台合拍片從二○○七年到二○一一年間,每年平均約兩到三部,成長到去年就有八部在中國上映,對台灣電影人來說,該如何從僅次於好萊塢、年票房逾人民幣一百七十億元的中國電影市場分一杯羹,是接下來的獲利關鍵。

但,今年五月以《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簡稱《致青春》)破人民幣七億元票房,被冠上「中國最賣座女導演」封號的趙薇,近日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卻一語道破中國市場背後的迷思。

「(中國)投資人有錢就去投資嘛,他們沒有專業,根本不懂創作。」她談起《致青春》的籌備過程,瞪大了眼睛直言。

《致青春》成本人民幣六千萬元(編按:本文以下所列之金額均以人民幣計價),共有八個投資方,她自己也因為拍到一半、錢不夠用,掏了一千萬元進場。雖然,最後票房比預估的一億五千萬元超過四倍,讓金主口袋滿滿,但是,趙薇坦承,從知名演員轉做導演,第一次和資方談判,仍然心力交瘁。

出錢是大爺資方投資,只關心賣不賣錢

第一,投資方不看劇本,只看市場。

回顧近年中國電影賣座類型,從古裝大片到都會愛情小品,或是「接地氣」的喜劇,而《致青春》由偶像男星趙又廷、韓庚擔綱,主題又是愛情故事,理應受投資方青睞。但,趙薇找來香港導演關錦鵬擔任監製,加上有中國金牌編劇之稱的李檣改編著名小說,卻還是被打回票,「他們認為太嚴肅了,這不會賣錢的,不夠市場。」

找錢是一大難事,導演經常得為了募資,犧牲創作理念,尤其當中國電影市場起飛,資金快速湧入,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執行長朱雲來都曾說,「別說要幾千萬拍電影,一千億都有!」拍電影更容易變成資方說了算。

曾參與多部合拍片製作的監製黃志明就表示,《致青春》講的雖然是愛情,但其實是部「有深度」的文藝片,「沒人相信文藝片能在中國賣錢,」所以,即使是趙薇出馬,也得吃閉門羹。

趙薇回憶,當時投資方另外找了一群編劇,「瞎寫出一套劇本」,加入許多搞笑,或浪漫、小清新元素,只為了讓電影更賣座,她卻不想迎合主流市場口味,「我說我雖然簽約當導演,但不會拍你(指投資方)要拍的,我找到那麼好的編劇,你也不識貨,這專業差太遠了,不用溝通。」

最後,雙方協商破裂,投資方還曾威脅不讓劇組開鏡,演員、工作人員都簽了約,也無法上工。對此,關錦鵬認為,如果《致青春》的導演不是趙薇,自己有錢、有資源堅持創作理念,才讓資方妥協,換作其他新人導演,恐怕也只能乖乖聽話,拿錢辦事。

卡司擺第一選角保守,新導演難出頭

第二,看重卡司,新人導演、演員難出頭。

十六年前以《還珠格格》電視劇中小燕子一角走紅兩岸三地的趙薇,第一次當導演,被投資方視為一大賣點,早在談合作初期,就希望她能夠自導自演,不要讓毫無知名度的素人飾演女主角。

談到這,今年三十七歲的趙薇大笑,「太荒唐了,這部片子就是講青春的,我如果演了,那周圍一幫人都得跟我這麼大,」但,資方還是力勸她至少從女主角出社會、工作開始演起,用卡司吸引觀眾進場。

不過,考量到全片有八個主要角色,如果一個中途換人演,其他勢必也得跟著換,否則就會不連戲,「我全都考慮過,怎麼樣都不可能(指自己演出)。」

這也可以看出,當中國電影「富起來」,一部中、小型電影製作成本上看千萬,大製作動輒數億元,為避免大額投資血本無歸,投資方在選材、選角上更保守,缺乏票房保證的新導演也難受重視。

去年以《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在中國累積逾人民幣九千萬元票房的導演蔡岳勳就曾說過,即使當時與中國最大的電影集團中影合作,但是對方仍有其他大片要忙,很難全力協助;在中國缺乏知名度、人脈的他,只能花兩年、往返兩岸十多次,親自送審劇本、與官方協商,「因為對那邊狀況不了解,所有流程都得自己跑一次。」才讓電影順利上映。

「新人導演是滿慘的。」面對中國投資方的強勢,趙薇也感慨。

抄襲一窩蜂誰紅就抄誰,質跟不上量

第三,跟風、抄襲,電影題材一窩蜂。

根據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統計,二○一二年,中國電影年產量為八百九十三部,今年上半年,本土電影票房更達到人民幣六十八億五千萬元,在中國市場超越好萊塢片,占總票房的六二%,比去年同期還成長一四四%。但是,正如同《中國科學報》日前所說:「中國電影差的不是錢,是智慧。」雖然「量」起來了,但「質」卻還有待加強。

現在《致青春》正夯,難保中國不會再吹起一陣青春、懷舊風,重演一窩蜂現象。「聽說現在廣電總局收到將近兩百本劇本,都跟《致青春》差不多。」黃志明說。

對此,關錦鵬也認為,現在中國觀眾喜歡看像《致青春》這種貼近生活、反映現實的電影,全因為過去一窩蜂拍古裝大片,讓人「審美疲勞」,導致票房持續低迷,如今,電影人如果想在中國市場開紅盤,唯有不斷開創多元題材,而不是跟風、抄襲,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當中國電影正式「超日趕美」,成為繼好萊塢下一個全球注目焦點時,對台灣電影而言,更是攻城略地的大好時機。但,在這一片榮景背後,趙薇與《致青春》點出的三大迷思,卻是每個電影人準備進軍中國市場前,必須省思的難題。

【延伸閱讀】趙薇執導賣座大片,只准在台放映一次

這次,趙薇應台北電影節邀請,來台參加《致青春》首映會,但,這部被中國觀眾稱為「現象級大片」的電影,很可能僅在台灣放這一回,無法加場演出。

「不能上映覺得很遺憾,滿想讓台灣觀眾看一看的,」趙薇遺憾的說。

日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將原先中國電影一年進口十部配額,放寬到十五部,相對於台灣電影登陸不受配額限制,對中國電影人來說,台灣市場小歸小,卻還是感覺不公平。

中國電影年產量八、九百部,國片每年才三、四十部,相差二十幾倍,基於保護本土產業立場,限制固然有其邏輯,不過,政大廣電系教授陳儒修卻說,「好萊塢每年拍更多電影,還不是全部開放。」現在,台灣對中國還死守著配額限制,主要仍是「政治考量」。

但黃志明認為,如果中國想透過電影傳達政治理念,台灣觀眾不見得埋單。目前中國電影在台票房都不甚理想,像《失戀三十三天》大賣人民幣三億五千萬元,台灣卻只有新台幣二百六十萬元票房,可見兩岸觀眾口味大不相同,「沒什麼好限制的,應該回到市場機制決定。」

「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很強大,為什麼還要保護?」對此,蔡岳勳也說,既然政府希望兩岸交流更平等,就應該打開門,讓觀眾有機會看到更多中國電影,「要吸收別人的優點,才能更茁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87

投資最重要的二、三事 投資無限

http://vvfounderblog.blogspot.hk/2013/12/blog-post.html
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 除了經常細讀巴菲特的投資哲學, 另一位著名投資家 Howard Mark 的投資哲學亦是極之值得細讀。他剛剛又發放了新的 Memo, 一如以往,他著重於分析市場投資環境及風險,在這方面他的把握及洞察能力是極強的, 而今次的 Memo 亦不例外。

另外, 其需然成名於投資不良資產 (Distressed asset), 這有別於一般的二級市場股票投資, 但其整體的投資理念是非常值得借鑑。尤其是在規避風險的層面上。下面收錄了那份 Memo 的 Highlight 供有興趣者參考 (可走入連結看全文)。

筆者認為, 如果想長期獲得優於平均的投資回報, 有效地掌握以下的二、三事是極其重要的 :
1. 風險規避能力 - 這個需要投資者對投資環境及風險有良好的評估能力及擁有審慎的投資態度。這個範疇對長期投資成績起著關鍵作用, Howard Mark 是一個好的學習對象。
 
2. 分析投資標及估值能力 - 這個不用多說了。如果不能有效地掌握, 那麼投資成功率會較低。這領域巴菲特是固中强手, 非常值得學習。
 
3. 自身評估能力 - 認識自己是那類型人, 找出適合的投資方法. 這是非常重的, 但亦是常被忽略的一點, 不同的性格是需要找出相對適合的投資風格才行, 強行模仿一般是無效的。不過, 要做好這方面就要倚靠自己了。

HAPPY INVESTING!

...........................................................................................................................

For full article, visit the below link.
Archieves from -  http://www.oaktreecapital.com/memo.aspx?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In short, sometimes the credit window is open to anyone in search of capital (meaning dumb deals get done), and sometimes it slams shut (meaning even deserving companies can’t raise money). "

"In fact, one way they strive to win the opportunity to put money to work is by doing increasingly dangerous things."

"Today’s financial market conditions are easily summed up: There’s a global glut of liquidity, minimal interest in traditional investments, little apparent concern about risk, and skimpy prospective returns everywhere. Thus, as the price for accessing returns that are potentially adequate (but lower than those promised in the past), investors are readily accepting significant risk in the form of heightened leverage, untested derivatives and weak deal structures. "

"Now we’re seeing another upswing in risky behavior. It began surprisingly soon after the crisis (see Warning Flags, May 2010), spurred on by central bank policies that depressed the return on safe investments. It has gathered steam ever since, but not to anywhere near the same degree as in 2006-07."

"When people start to posit that fundamentals don’t matter and momentum will carry the day, it’s an omen we must heed.

"While the extent is nowhere as dramatic as in 2006-07 – and the psychology behind it isn’t close to being as bullish or risk-blind – I certainly sense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acceptance of risk. The bottom line is that when risk aversion declines and the pursuit of return gathers steam, issuers can do things in the capital markets that are impossible in more prudent times."

"I believe most strongly that the riskiest thing in the investment world is the belief that there’s no risk. "

"Nevertheless, many investors are accepting (or maybe pursuing) increased risk. The reason, of course, is that they feel they have to. "

"In short, it’s my belief that when investors take on added risks – whether because of increased optimism or because they’re coerced to do so (as now) – they often forget to apply the caution they should. That’s bad for them. But if we’re not cognizant of the implications, it can also be bad for the rest of us."

"Risk aversion isthe essential element in sane markets. "

"The result is a more dangerous world where asset prices are higher, prospective returns are lower, risk is elevated,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new issues deteriorates, and the premium for bearing risk is insufficient."

"It’s one of my first principles that we never know where we’re going – given the unreliability of macro forecasting – but we ought to know where we are. “Where we are” means what the temperature of the market is: Are investors risk-averse or risk-tolerant? Are they behaving cautiously or aggressively? And thus is the market a safe place or a risky one?"

"Certainly risk tolerance has been increasing of late; high returns on risky assets have encouraged more of the same; and the markets are becoming more heated. The bottom line varies from sector to sector, but I have no doubt that markets are riskier than at any other time since the depths of the crisis in late 2008 (for credit) or early 2009 (for equities), and they are becoming more so."

"Is This a Sell Signal? If Not, Then What? No, I don’t think it’s time to bail out of the markets. Prices and valuation parameters are higher than they were a few years ago, and riskier behavior is observed. But what matters is the degree, and I don’t think it has reached the danger zone yet...... A rise in risk tolerance is something that should get your attention and focus your concentration.......I think most asset classes are priced fully – in many cases on the high side of fair – but not at bubble-type highs."

"I repeat Warren’s injunction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you just can’t put it any better. When others are acting imprudently, making the world a riskier place, our caution level should rise in response."

"Over the last 2-3 years, my motto for Oaktree has been consistent: “move forward, but with cauti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489

劉煜輝:國慶假期三事必知 中國政策表面糾結實則統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084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總結10.1期間三要事:央行松弛房貸信用;政府勒緊地方預算;外圍市場動蕩。若前兩事分別理解為刺激和中央不救地方債,雖有道理但合起來看矛盾,需從決策層基本擔憂角度理解。

whatyouneedtoknow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對10.1期間金融市場三大要事進行分析總結:一是中國央行松弛房貸的信用;二是中國政府明確勒緊了地方預算;三是外圍市場動蕩。

劉煜輝認為,若將第一個事理解為刺激,第二個理解為中央不救地方債、擔心剛兌打破,雖看似有道理但這兩事合起來看卻感到矛盾糾結。

劉煜輝表示,決策層對經濟增速的最大擔心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就業,一個是系統性金融風險。目前領導層對這兩個問題的認知基本統一了,否則“新常態”是出不來的。劉煜輝認為,若能理解決策層的這兩大基本擔憂,對宏觀政策會有更深刻理解,上述糾結便能釋懷很多。

關於就業:

就業市場出現了結構性拐點,即從需求主導轉向供給主導,撫養比一階拐點已過,每年適齡勞動人口減少400~500萬人,所以2007年23%的名義經濟增速才能實現1200萬人新增就業,而當下8%的名義增速,前8個月就實現了1000萬人新增就業。每年幾百萬人就是“填坑”。

供給主導的就業市場的特征是,盡管經濟下滑,但就業不會惡化,增長與就業呈現脫節趨勢。這意味著名義增速還可進一步往下放,大投資肯定是沒戲了。理論上講,只要平減指數疲軟,實際增速穩定在7%附近不是不可能。

關於系統性金融風險

只要金融穩定,經濟就能擺脫“硬著陸”的預期。官方語境叫“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怎麽可能中央放任地方債務一地雞毛呢?

從歷史經驗和體制邏輯角度看,只要金融被某種程度地隔離保護,經濟硬著陸的概率很低。當經濟下行加速時,如果金融部門具備再杠桿能力,能將信用快速導向受益結構性政策的方向(如財政貼息、減稅),形成有效供給,就能相當程度地對沖過剩部門和高負債部門萎縮的沖擊。

劉煜輝認為,現在央行松了房貸限制,銀行也未見得有意願貸,未來地產資金維系可能越來越倚重於類“兩房”的機制,然後央行或影子央行來購買MBS的債券。這樣的思路還體現在很多方面。

劉煜輝認為,當下所有著力於需求端的政策,都只是對經濟下行的一種“事後”確認。這與之前的“刺激”存在微妙差異。簡單講,以前是不讓它下來,怕它下來,而當下是它一定會下來,想辦法給個“緩沖墊”,別摔死了。

劉煜輝稱,上述“微妙差異”對投資配置的影響明顯。商品、股票和債券三者之間的關系發生重大變化:過去股票和商品正相關,和債券負相關,而現在是股債雙牛,與商品的走勢持續背離,趨勢上看這種狀態會持續下去。具體分析如下:

當下支撐股票上漲的因素皆來自供給端。供給端收縮引致無效需求下降,資本支出持續減速引致人工成本和財務成本明顯下降,營收減速但利潤增速開始出現,當年日韓轉型期皆出現過相似的經歷,股票估值的分子可能是改善的。

無效需求萎縮,加之企業自由現金流正向,債務融資需求下降,無風險利率可望趨勢性下行。

杠桿的部門調整(中央部門信用的擴張)以及廣義貨幣當局的最後貸款人的職能,使得國家的尾部風險開始降低,股票風險溢價下降。

債券可能走的是“牛平”狀態,即由於需求內生萎縮,長端收益率先下,然後倒逼短端下行(貨幣政策處於對需求萎縮的事後確認狀態),這是一種緩慢釋放風險(減杠桿)的節奏。

劉煜輝認為,無風險利率下行與風險溢價下降是兩個同一層級的結果,而決定這一結果組合的恰恰是政策的選擇。國家很大概率是走在正確的軌道上,盡管前面不確知的東西還很多,但應該會越來越少。

10.1期間還有一大要事,那就是外圍市場動蕩。投資者擔心美聯儲加息的預期不能為市場所接受,境外股債的高位平衡被打破,形成雙殺。

過去40年,每次美元升值波段,皆引致全球市場大的動蕩(跨境資本流向),不過劉煜輝認為這次歷史可能不會簡單重複,原因是全球基本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有兩點:

一是支撐“大緩和”(上世紀80年代~2007年)的基礎性條件:過剩儲蓄迅速消失。意味著全球潛在增長中樞下了一個大臺階,“低增長、低通脹”或是全球的“新常態”。美國長期公債收益率保持在3%以上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美國明年加息的可能性很大,但持續升息的空間可能有限。

二是全球經濟板塊發生了重構,G2格局事實上已難以改變。官方語言叫“利益攸關”。再過十年,G2的體量可能接近全球的35%,這樣的結構客觀上降低了跨境資本流動的劇烈程度。只要一方不發生崩潰性的錯誤,大規模的資金外流場景概率並不大。我們某種程度可以理解,為什麽最近幾年外匯占款的縮減,更多體現為外匯存款的上升,而非資本外逃離境的發生。劉煜輝認為,或許可能需要在全球G2結構下來認知人民幣的均衡匯率,而這比巴拉薩-薩繆爾森的框架要複雜得多(小國經濟模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183

七牛成立三周年:那些關於七牛的“二三事”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29/147295.html

2014年是雲服務企業七牛成立三周年之時,這三年,七牛已擁有15萬用戶(企業和個人創業者)。付費用戶占總用戶的10%、20%之間。如何使得一家小公司成長為如此規模的企業,其中的故事又是什麽?

以下是七牛CEO許式偉的口述:
 

\七牛最初的故事
為什麽叫七牛這個名字呢?我見到的創業者,差不多有超過一半人都在問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早在知乎上已經回答過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知乎。我這回想說一說那些不為人知的七牛的事。

故事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一開始,剛創業的七牛只有5個人,不是七個,並且都很“屌絲”。最初我們把辦公地點選在了浦東圖書館,一進來我們發現這里其實特別“高大上”。這里有免費的網絡、辦公桌、飲水(而且是冷熱溫三種)。要知道這種環境可能很多創業者夢寐以求的。安逸歸安逸但我們總覺得少了點什麽。

少了點什麽呢?

少了窘迫。

作為創業公司,不能太安逸了,我們決定離開圖書館,去找適合“屌絲”的辦公環境。選來選去,我們最後選到一家“頗為得意”的(這個環境很少有人知道),直接就入駐了。你要知道它非常合適,以至於“非常不適宜”用來參觀。在那里你可以看到我們的程序員各種奇形怪狀的碼代碼的場景:有的端端正正坐著、有的斜靠著、有的躺著(確實有人喜歡躺著寫代碼)。

三個月後,我們推出了我們的產品:個人網盤——Q盤。說到這,就不得不要表揚一下我們的高效了——我們很短的時間內陸續發布了Windows版本、iPhone版本、iPad版本以及安卓版本。在慶祝最初的進展之余,七牛第一個女員工這個時候“很不湊巧”的入職了。我們為了優待她,保留這來之不易的女員工(之前真的是男女不成比例,因為沒法比),決定把我們最好的資源——一個靠窗的座位讓給她。要知道這是那時我們唯一能給的待遇。

從“過分”低調開始嶄露頭角
2012年5月,第四屆雲計算大會我們決定第一次露臉。我們嘗試第一次做市場活動,事後證明,這個活動使得我們以後“想後悔都來不及”。七牛開始高速成長,這是我們的運營曲線,可以認為的PV圖。這個曲線很陡,我們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高速成長。事實情況是我們每天被客戶“逼”的非常“狼狽”。

不過這個路上的磕磕碰碰,也是的七牛翻過一個又一個山頭,成就了今天的成績。今天,我可以高興的向大家宣布:現在七牛已經有15萬用戶,文件總量500億,日訪問量300億,我們可以覆蓋中國50%的網民。

把原子世界“映射”到比特世界
我們認為計算是圍繞著數據的,沒有數據計算就沒有處理的對象。數據大致可以分成為三類:一類是非結構化數據,這個非常技術化的術語,簡單的講是圖片,音頻,視頻,Office文檔。第二類是運行數據,比如用戶每天幾點幾分哪個用戶買了哪個機票等,這樣一條條的日誌。最後一塊是數據庫里面的數據——結構化數據。

七牛是從非結構化數據入手,把圖片,音頻,視頻,Office文檔的存儲、計算、分發作為一個整體的問題來解決。不過,這個行業已經有很多“入局者”了,阿里、亞馬遜、微軟、百度、騰訊,他們都來做。七牛其實並不怕巨頭來做,我們有自己的優勢。七牛認為,只有將雲計算作為最核心的企業競爭力的公司才能成為最終的霸主,而抱著玩玩的心態是不能將事做成的。

另外,巨頭以一個什麽心態來做這件事也很重要。縱觀巨頭的發展史,會發現他們其實也是從一個點切入而不斷壯大的。為什麽他(指巨頭)能顛覆別人?因為他把這個點作為他的企業核心競爭力。所有的巨頭都是這樣過來的。我認為今天的創業者應該認識到,其實你並不是真正的和巨頭在競爭,只是和其中他的一個子業務在競爭而已。——也許這個東西的成敗根本和他是無關痛癢的。

雲計算的真正價值
雲計算不光是為了節約客戶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我在前兩天發一了篇文章叫做《我的移動互聯網生態觀》說明了,雲計算本質上是為了改善企業的運營率。其實,創業者最重要的不是錢而是時間,你占據這個市場的時間,才是最重要的。對於七牛而言,之所以雲存儲的角度切入,從這個角度我們的附加價值最大;我們如果從雲存儲切入,我們最多成為比較接近真實機器的虛擬的機器,附加價值遠遠低很多。

對雲服務商來說,除了剛才講的附加價值以外,我們拼的是品質。——就是我們的服務穩定不穩定、好不好用、可不可靠、可用性到底有多好。我們今年6月發布了存儲2.0,降低了存儲成本提高了春初的可靠性,我們理論能達到16個9。以後我們會引入第三方服務,比如科大訊飛的語音,佳佳的人臉識別,打造一個合作的生態鏈,用戶可以自定義的處理。

今天的雲的形態絕對不是雲的最終形態。今天很多公司以複制亞馬遜為榮,可我認為,AWS並不是雲計算的終點反而是起點。做一個AWS的複制運行是沒有前途的。有時候大家說騰訊複制ICU成功了,我認為這絕對只是一個表象。

創新者會贏得最後的勝利,沒有一個複制者會成功。因為一個公司成功之後,整個生態環境就發生了變化,因為以前沒有這個公司,現在有了,所以會有很多的角逐者自然而然的跟隨這個公司,所以你成為第二家公司想成功是不可能的,因為整個環境已經發生了完全不同的變化。必須從別的角度講,從一個思考者,如何在一個新興的行業里面去脫穎而出,必須從你提供的用戶價值的角度去思考,你能夠為企業帶來什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558

關於2014二三事 by 阿梅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4/12/31/%E9%97%9C%E6%96%BC2014%E4%BA%8C%E4%B8%89%E4%BA%8B/

關於2014二三事

PC280062

2014是令人難忘的一年。

一場運動,香港人被迫面對現實,無路可退。朋友敍會,談的不再只是波股樓。新話題包括身份危機,移民外地,下一代競爭力乜乜乜。

投資方面,港股A股化早已是舊聞。梁特口中很受歡迎的滬港通只是把現象浮面。本地金融才俊,今時今日誰不是在幫內地金主打工的呢? 普通話變成了開會的指定語言。與大陸國情一樣,對住「波婆麼科」,大部分港人只可以硬著頭皮,唔明扮懂。

近十年以來,來港上市的幾乎全是內地公司。生意在內地,管理層在內地。要了解這些公司,本港分析員根本毫無優勢。事實上,現在的分析會議,幾乎全線普通話頻道,土生土長的香港仔總是聽得一知半解。我經常覺得,這相比起跑去俄羅斯甚或印度做投資隨時更糟糕。沒剎車的車往往比壞了剎車的車安全。唔明扮懂,其實仲危險。

跌錢事件 港人堅守秩序

最近睇港視劇集《來生不做香港人》,內容大玩中港矛盾。當中一段提到,本地打工仔面對競爭力下滑,是否應該要改變一下自己固有的工作模式,去迎合國內做事的那一套。畢竟,老闆永遠是對的,為人民「幣」服務。

我的看法恰恰相反。就是因為不同,香港人才還有市場價值。這並非好與壞的問題,是市場定位的問題。如果抄足國內做事的一套,講狼不夠狼,講狠不夠狠,香港人更會比被下去。這就好比要港女學臺妹扮嗲一樣。堅守價值是我們唯一出路。BTW,我愛港女。

聖誕前夕匪夷所思的跌錢事件,或者可以為多事之年畫上一個輕鬆點的句點。滿地銀紙,香港沒有出現混亂。有人還堅守秩序,排隊拿錢。這就是香港人可愛之處。我在想,如果同樣的事件在內地發生,不知又會怎樣呢?

明天肯定會更好。祝大家新年快樂,2015投資順利。

信報專欄《財經DNA》作者
個人網頁: http://moybeanplayground.blogspot.hk/
Posted in 港股投資 and tagged ,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653

橡谷二三事 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hi7.html

    最近爭議稍大的問題在於我們突然取消了300一個月的所有套餐和3000的橡膠套餐。

    前面的比較容易解釋,因為套餐有年報,300看過了,等於看過了全年,對3000的不公平。後面的稍微有點複雜,就是我們無法解釋得通,3000的橡膠和3萬的橡膠板塊有什麽區別。有客人留言說:我不管你三萬多高級,既然我定了3000,你就得告訴我多還是空。

     既然無法解釋,我們就取消了單獨的橡膠品種,給大家省一些麻煩。

     壓力比較大,我們所有團隊的人受我的情緒影響,因為有些品種沒有來得及隱藏,就有了訂單,導致有些品種實際上只有一個客人,但我們也得寫報告。數據模型來不及構造,我只得依賴自己的經驗去寫人工報告。這一個月,我白天要盯交易,要和團隊聊,要不停回複一些留言,晚上要寫報告,每日到十二點,甚至二點,對,你在我微博上看到時間了。

      我上上周已經垮了,感冒後轉肺炎,咳嗽到無法入睡,昨天二點多,盤中就手撐在桌子上睡著了。

      創立一個公司,比交易難得多。我們的數據搜索不停的遇到防火墻的事,你懂的;官網不時在美國遇到斷網狀況;江湖大俠也開始攻擊我們網站;數據源開始收費了,或者開始修正了;數據模型的數學理念和經濟學理念需要磨合;理想情懷和生存開始矛盾了........

      諸如此類。

       我們的投資人曾在兩年前對我說,老王,如果你的預測是有效的,賣30萬也是便宜的。更何況我們現在賣3000和3萬,十五萬和六萬的我取消了,因為我們沒辦法給人策略,給出策略就牽扯到牌照的事情。

       我今天對團隊說,以我的能力,我們做一個研究團隊,帶一些資金去操盤,也可以保證整個團隊衣食無憂,這不是大話。盡管我交易水平一般,輕倉慢慢做,賺錢養活大家是沒問題的。但是,我們仍舊要單純一些,堅持原來的初衷,那就是人工智能是我們的方向,最終是要從數據中找到機器學習的路徑,來完成一件事情。

     華爾街的交易,15%是人完成的,85%是機器完成的,這個年代已經不同。人類文明進化到一個時期,就會在一個節點發生突變。

      我是個凡人,也是個老人,心態沒有很久以前年輕,在經歷過煉獄般的時期後,也變得暮氣沈沈,所以要一再提醒自己,有個幼稚天真的目標,堅持,堅持,再堅持;勇氣,勇氣,再勇氣。

      這無關於金錢,只是一點點理想,說我們曾有一份單純的事業,我們珍惜了,不需要三十年後,對死神說,讓我再回到從前,我們要愛它一萬年。

      謝謝諸位支持,你知道這份咨詢是廉價的,也可能是昂貴的,一切取決於我們對這個世俗規則的妥協和堅持。

      www.ott.ac     over the top   自由和智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157

關於銀行二三事 姬姬熊

http://xueqiu.com/4207564213/36692379
昨天和許多朋友討論了關於銀行的話題,發現目前許多球友對銀行的認識是有偏差的,今天沒啥事,就繼續和大家聊聊銀行:

1、核心資本問題

我發現每家銀行都有粉絲,通過各種數據對比、財報分析、戰略研究等,都能找出自己所粉的銀行的閃光點。但是90%的人都忽略了銀行經驗最關鍵的----核心資本。

核心資本說白了,就是銀行打開門做生意的本錢,是銀行可以自己支配的資金,是銀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巴塞爾協議對核心資本充足率的要求是4%

核心資本充足率大家可以簡單理解為 核心資本/風險加權資產 高於4%。

當銀行不良率攀升,風險加權資產數字變大,銀行的本錢就會不夠用。

所以目前銀行不良持續攀升的環境裡,銀粉應該先算核心資本充足率,而非簡單的看收入、撥備計提、利潤等數據。

那麼核心資本從哪裡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股東投錢,也就是定向增發。

前段時間安邦買民生的事很熱,但這裡大家一定要瞭解,二級市場增持,對於民生的資本是沒有幫助的,民生做生意的本錢還是那些,只是其中有一部分本錢的主人換了。至於安邦是財務投資者還是有更大的野心,那就要看後面安邦這個財主會不會 增加民生的本錢了。

所以大家看銀行,不要忘記查查這家銀行的本錢是誰出的,出了多少錢,夠不夠花?如果本錢不夠,有沒有財主繼續投錢?

2、金融牌照問題

目前中國一共七張金融牌照,分別為銀行、證券、期貨、保險、基金、信託、租賃。

其中全牌照的集團只有平安、中信、光大、明天系這四家土豪集團;有6張牌照的有方正、國電(英大)、華能、中航這四家,巧的是這4家都是唯獨缺少銀行牌照;另外交通、長城、華融、信達、招商、五礦、安邦、萬向、復星有是有5張牌照的;其餘有3、4張的就不說了,數量很多。

可見,目前中國金融集團數量還是比較可觀的,但是銀行牌照也是稀缺的。

再次,有銀行牌照的銀行,也不是所有業務都能做的。比如微眾銀行、阿里銀行、以及其他新批准的民營銀行等等,其營業範圍均被限制在很小的市場裡。

像微眾銀行的定位是:以普惠金融為目標,致力於服務工薪階層、自由職業者、進城務工人員等普羅大眾,以及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小微企業和創業企業。為什麼這麼定位,難道微眾銀行不想做其他業務嗎?  因為微眾銀行不是全牌照銀行,只能做小額業務,不得不把自己的定位放在吊絲群體上。 不過好在通過互聯網,能有效降低運營成本,長尾營銷的效率還是不錯的。

大家可以去看看16家銀行的財報,算算個人金融的業務與利潤佔比,就可以知道微眾銀行或阿里銀行的目標客戶是多麼的「狹窄」了。大家千萬不要被互聯網、普惠等字眼給忽悠了。

再來看看商業銀行,以中行為例,中行旗下也有了基金、保險、信託、租賃等多家公司,儼然也是一家金融集團。再如農行、工行、建行等,除了券商牌照外,其他金融牌照分分鐘可以搞定。 像寧波銀行,旗下也有了基金和租賃。
所以,不要「看不起」傳統的商業銀行!

另:插一條關於中航資本的,中航資本是個人認為幾大金融集團裡2015年股價表現會最好的,因為不但享受金融改革發展的收益,而且參與軍工資產證券化的推進。

3、再來談談互聯網金融

我的觀點:互聯網金融一定會席捲全球,這是趨勢,無法改變。但是,目前來看,互聯網金融只會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傳統金融,而且未來一定不是以當前的形式。至於未來到底是什麼形式,說實話,我不知道,上個月在北京與監管、同業及其他朋友聊過,他們也不知道!

不知道的原因有:

(1)關於普惠

所有人都知道,成本決定價格。

前年餘額寶火了,人們都說銀行得改變,各種關於互聯網金融的段子、文章、研報像雨後春筍一樣出現。聲討銀行的聲音十分響亮,尤其是銀行理財5萬元的門檻,被噴子們修理了好幾輪!

但是他們有沒有想過,所有人可以無門檻的享受4%或5%的理財收益率時,這時候社會的無風險收益率就被抬升了。 資金的價格就被動的升到了4%-5%。 當資金的成本貴了,那麼資金的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目前p2p的投資端定價在6%以上,那麼融資端的費率必然就在15%左右了,這是普惠嗎? 說實話,最多實現了一個「普」,惠是不可能實現的。

(2)關於利差

美國富國銀行的息差是4%;中國目前是2.5%左右;美國的存量利率幾乎是0,中國的存量利率是3.3%。

美國資金成本都便宜了吧,為什麼利差反而比中國要高呢? 這就是所謂的數據分析、風險建模啥的,不同的客戶的貸款利率是差異化的,根據信用評分0到750分,不同的分值區間,對應不同的費率。目前中國的銀行業其實也是如此。

對於吊絲來說,在理財投資方面可能可以拿到」惠「,貸款想要」惠「,是不可能的。

既然」惠「實現不了,那麼目前的互聯網金融形態應該如何發展?

(3)關於客群

還是以個人為例:

我們的收入大多來自於單位發放的工資,錢通過單位在銀行開設的賬戶劃轉至個人賬戶,這些錢,一般都會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在若干天。 就是銀行的低成本資金來源之一!

來看看微眾銀行,因為其互聯網銀行的特點與經營範圍限制,讓其很難獲得這些類似的結算資金,只能靠較高的成本去」購買「,或者通過互聯網希望客戶把工資卡里的錢轉過去~

那什麼人會把錢轉過去呢? 答案是:吊絲會轉。看看餘額寶就知道了,餘額寶巔峰時期規模5000億,8000萬客戶,人均6000元,典型的小存小貸類客戶。這裡體現出了互聯網金融目前的最強之處:低運營成本、低管理費用!!!!

 但是5000億多嗎?銀行會感覺痛嗎?答案:少的一塌糊塗,一點也不痛。要知道阿里巴巴是全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只能從70多萬億的個人存款中挖5000億!(目前餘額寶規模為5800億元,整體貨幣基金數額約20000億元)。

可以這麼說,小存小貸客戶,送上門來的話,銀行願意接受,但是你讓銀行批量去營銷這些人,還真沒人願意幹這活!(信用卡業務除外,以後具體分析)

(4)銀行系的互聯網金融

目前銀行也加入了P2P大軍,為什麼?答案其實很簡單,這是表外業務,可以越過很多監管,稍微利用利用行內客戶資源就可以發展業務。

 轉@mosesxie 的一篇 http://xueqiu.com/1831827479/36690547  沒在銀行總分支行做過的, 根本不會瞭解銀行到底是怎麼運轉的,僅憑公開的數據、個人印象和一些報導,只能片面的瞭解銀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2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