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外資行V先生的一天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6257.html

外資行V先生的一天

一財網 周艾琳 2015-02-15 11:53:00

談到外資銀行,你對它的感覺可能是高大上,是神秘,亦或是為在中國紮根奮力掙紮。不管畫面多麽美麗,作為體制內的螺絲釘,哪怕是高級員工的職場生活也從來不會輕松。

談到外資銀行,你對它的感覺可能是高大上,是神秘,亦或是為在中國紮根奮力掙紮。不管畫面多麽美麗,作為體制內的螺絲釘,哪怕是高級員工的職場生活也從來不會輕松。

V先生是上海某知名外資銀行對公部門的經理,任職5年。他在今年春節前毅然辭職,更是放棄了年終紅包,轉投香港的另一家大行。新春將至,站在新的職業起點上,V先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描述了他作為外資行前線員工的一天。

一封停貸郵件來了以後

早晨7點半,睡眼惺忪之際摸到了一步之遙外的手機,來自公司的一封催命郵件把V先生徹底喚醒,郵件內容是:No new assets allowed till 01 Jan.15(1月15日前停貸),發送時間是2014年12月22日,淩晨2:09。

先不說郵件的內容,就郵件發送的時間就已經值得研究了。不要以為加班到11、12點就是本事,淩晨還在工作的大有人在。不要懷疑他們是不是趁著晚上起來哄小孩睡覺的間隙順便發出來給老板看的,也不要懷疑他們是不是設了定時發送功能或是剛從豐富的夜生活歸來,只要你沒有這麽做,你就肯定不是銀行里“看似”最努力的那個人。

至於郵件的重要性,這大可以從發送的對象和抄送的對象中發現。V先生表示,其實大多時候抄送的對象更為重要,“如果抄送了你的line manager(直線經理),那你就得註意自己是不是攤上什麽大事了,一般這些郵件都是來提醒你有些報告沒回、文件沒交、培訓沒參加等,這些將成為你近期的重點處理事項,千萬不要等到第二封殺過來,那時候你的line manager可就要不高興了。如果抄送到了CEO層面甚至是海外總部的領導們,那就一定要多看幾遍。一般這些郵件都是宣布一些新的人事任命或者銀行大的方針政策。”

《半澤直樹》這部此前相當火爆的電視劇里也講到了“人事為王”的道理,在外資銀行里如果兩耳不聞窗外事那只有被打入冷宮的份兒。V先生提到,雖然你並不一定會真正有機會見到郵件里說的那個新任英國籍“亞太區CFO”,但你若知道這位CFO是處女座、有潔癖、有過兩次婚姻的話,那在和高層的閑聊中你就有了亮點,和同輩的飯桌上就能引領話題了,大家都會對你投來敬仰的目光。

半澤直樹

《半澤直樹》劇照

雖然是金融界人士,V先生對郵件的英語措辭也頗為講究。在外資行里,越是級別高的老板,英語掌握得就越是地道,主要因為外資行高層都是地道的英國或美國人。

“這些老板們會在新年伊始或結束之際發送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文章,請把它們當做《經典美文300篇》來讀,稍加閱讀便能將當年的關鍵詞諳熟於胸,適時地在今後的郵件里使用出來就能潛移默化地為你博取認同感。外資銀行一直重視的文化認同就從你的遣詞造句開始。”V先生表示這並不是玩笑。

提到郵件的結尾和簽名,V先生的眼神似乎亮了一下,因為簽名檔是最能體現個性的地方了,這可能是郵件里唯一一處可以體現你對色彩的理解、抒發人生感悟的地方。

“你會看到大紅,深藍、黑、深灰、黃等顏色的簽名。特別是簽名後帶著各種金融認證光環的就更吸引眼球了,如CFA、CPA、ACCA、FRM等。一些人的簽名檔還會用上一句不常見的至理名言。”V先生說自己甚至還用百度搜索過相關名言,以期加深對發郵件人的了解。

順便提一句,V先生收到郵件的當天上午9點坐在電腦桌前,正是因為那封“停貸”郵件:V先生將要在上午通知到50多個客戶停止貸款的消息,可想而知的是他不停解釋和道歉。

同時,等著他的還有中午同信審部門同事吃飯、晚上5點的例行會議、籌劃本月的兩個新提案,以及,以及還沒想好如何回複的8封郵件。

永不消逝的電話鈴聲

除了發郵件解釋“停貸”事宜,V先生的一天被各種電話所占據,每天50個電話可能司空見慣。

“無論在郵件還是之後的電話中都不能出現‘停’二字,這就像玩猜詞語一樣,你只需描述這個詞,但永遠不能說出這個詞。盡量多地使用‘可能’、‘應該’這類朦朧詞匯。”V先生提到。

此後,V先生和客戶開始了幾乎永不停歇的對話。

V先生撥通了第一個電話,此刻是早晨9:15。

“餵,王總早上好!”

“早,怎麽說?”

“想做個小小的統計,您們公司到年底還會有提款需求嗎?”

“過兩天會有兩千萬。”

“是這樣的,不知道您有沒有察覺近期市場上資金面比較緊,很多銀行都開始停貸了。”

“好像有,你們難道也要停貸了?”

“那倒不是,我們這邊現在是走逐筆審批流程,雖然說能夠逐筆批,但我們覺得這個手續過長,可能會影響您年前的資金使用計劃,我的建議是您最好能夠另想辦法。同時我這邊也會盡量給您爭取,但希望不是很大。”

“我以為外資銀行會不一樣呢,原來你們也有這種事情?”

“大家都是國民待遇,沒有哪個銀行能搞特殊化。還請王總見諒啊。”

“行,知道了,你得幫我爭取啊。”

“那肯定,有消息第一時間通知您。”

V先生又撥通了第二個電話,此刻9:20。

“餵,張總,您好呀!”

“早,今天我有筆匯款幫我盯著點啊。我們會計說早上9點就提交指令了,你看看有沒有打出去,她說聯系你們後臺一直沒人接電話。”

“哦,好的張總,我回頭幫您催著。”

“你這個事情要幫我盯緊啊,800多萬如果今天到不了帳,我們貨就提不到了。”

“好的,我記著,這個肯定是要緊事。”

“還有,你們那里個人業務可以辦嗎?”

“您指的是個人來開戶?”

“就是我朋友在美國有美金要打過來,我在你們這里開個戶做個結匯。”

“開戶可以啊,多少金額?我幫您介紹我們個人部的同事。”

“2萬美金。”

“哦……這樣吧,我給你個熱線電話,你打去直接問問,我怕找同事一下找不到。”

到了9:40,暫時得空的V先生意識到股市已經開盤,立刻打開炒股軟件,在V先生看到一片綠色時心情也隨著墜落谷底。於是V先生繼續撥通下一個電話。

“餵,小徐,有個急事拜托你轉告李總,今天開始我們這兒的所有貸款都得走逐筆審批,你也知道現在銀根緊,不好做。”

“V經理,貴點沒關系,資金一定要到啊,我們都計劃好了,你們不能說變就變啊。”

“價格我怕你接受不了,你現在市場上問下來要多少?”

“現在8%左右還是可以借到的。”

“我們可能要到10%以上了,而且也不一定能拿到,所以還是請你另作準備吧,我是一早收到消息就來通知你了。”

“你們怎麽可以這樣,10%能拿到嗎?我去和老板請示一下。”

“10%也不一定能拿到哦,只能盡力試試,要不你問一下再說.”

V先生剛掛電話不久,李總就打來了電話。

“餵,V經理,你們貸款說停就停,我們都是小本生意,你這樣我要投訴!”

“說實話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但現在投訴也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我們的貸款合同里寫明了是非承諾性貸款,也就是銀行隨時有權收回或停止貸款,從法律方面你占不了上風,現在還是一起想想怎麽解決這次的資金問題吧。”

“你們銀行就是霸王條款。”

“這個倒是銀行的標準條款,您都是簽字確認的了。我這邊再幫您去申請看看,畢竟咱合作了那麽久,不過您也盡快想別的辦法,我們雙管齊下。”

打電話

此後,不少客戶紛紛聽聞了“停貸”的消息,於是電話鈴聲此起彼伏。

“餵,V經理,聽李總說你們停貸了?”

“魏總啊,我們不是停貸,是要走逐筆審批……”

這時已是10:45,V先生已經口幹舌燥,看一眼郵箱10封未讀郵件。其中一封是信審部同事發來的,是針對上周的一篇提案提出的25個問題,V先生不得不標註重點後再關閉。此時電話鈴聲再度響起。

“餵,V經理,我是付會計,我們今天有一筆出賬金額是800萬。”

“付會計,剛才你們張總給我打過電話啦,我會幫你盯著的,等我回電。”

還沒等V先生開始查詢這筆出賬資金的情況,另一個電話又來了。

“餵,V經理,我是小陳。”

“陳經理您好。”

“是這樣的,我剛給你發去一份報表你看看可以了嗎?”

“我收到了,但還沒來得及看,一會我看後有什麽問題再給您回電吧。”

“好的。”

“對了,正好還有個事……”

緊接著一個電話響起,這回是個外國分行同事。

“Is it Van?”

“Yes, and you are?”

“This is Jonathan from Hongkong.”

“Oh hi Jonathan, how can I help you?”

“Yeah, I have a client here who need local expertise in China for its business expansion…”

通話中有3個未接來電,其中兩個是來自付會計的。

此刻已是12:20,處理完了付會計的付款,郵箱中新增了7封未讀郵件。

V先生也不忘再度打開炒股軟件來看一下上午行情,當一片鮮紅映入眼簾,V先生頓時神清氣爽地站了起來,踱步到鄰桌的同事旁說:“怎麽樣,中午吃什麽?”

“走,吃頓好的去!”V先生的同事也剛剛放下電話,兩人會心一笑。

走進電梯,V先生還想著下午一定能把剩下的46個電話打完,邊想邊轉動著自己的脖子。

順便提一句,V先生每天都會在這個電梯的廣告里看到一條運動品牌的廣告語:你的極限將遠遠超乎你的想象。還有一本熱門小說推薦:不要相信其他人。

編輯:於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513

馬丁飛行噴射包IPO上市 顛覆運輸和數據空間產業 投資仔-主題先生

http://xueqiu.com/1274505257/36909132
全球第一家生產鋼鐵俠飛行裝備的公司明日澳交所主板上市




獲得全球最佳發明獎,專注生產製造人類第一款「鋼鐵俠」飛行裝備,光啟科學(股票代號:00439.HK)投資併購的馬丁飛行噴射包公司於北京時間2月24日早上8:00開始正式在澳交所主板掛牌交易,股票代碼:ASX MJP。同日,光啟科學董事局主席劉若鵬博士和行政總裁張洋洋博士被委任為馬丁公司董事。劉若鵬出席馬丁新股上市儀式,見證光啟科學進軍個人飛行設備領域、引領全球顛覆式空間技術發展的歷史性時刻。



馬丁飛行噴射包實拍

馬丁飛行噴射包可以垂直起降,也可以快速前進。最新版本的馬丁飛行噴射包載重量為120公斤,最大總重量為320公斤,由一台200馬力的汽油發動機提供動力,實測可在海拔1500米高空以每小時35公里的速度前進,計算機模擬的時速則高達100公里,首批交付的產品飛行高度將被限定在海拔1000米,時速限定為74公里,可連續飛行30分鐘。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最接近的競爭產品只能連續飛行30秒,載重量只有幾公斤。馬丁飛行噴射包的技術是顛覆性的,有點類似於剛剛問世時的直升飛機,但令直升飛機等其他垂直起降的飛行器望塵莫及的是,小巧的馬丁飛行噴射包能在狹窄的空間內運作,例如在建築物之間穿行,或者緊貼建築物和樹木飛行。

馬丁飛行噴射包採用了與F1賽車相同類型的駕駛艙,可以在撞擊時保護飛行員的安全,還配備了彈射降落傘系統,從而躋身當今世界上最安全的超輕型飛行器之列。馬丁飛行噴射包的外框架由碳纖維構成,飛行員身體兩側有操縱桿。馬丁飛行噴射包沒有採用常見的螺旋槳或旋翼,而是由雙導管風扇提供升力,導管的進氣口寬,出氣口窄,引導空氣高速穿過葉片則被導管包住,比暴露在外的螺旋槳或旋翼更加安全。

馬丁公司在招股書中表示,馬丁飛行噴射包已獲得新西蘭民用航空管理局的載人和無人飛行許可,而很多國家的航空規則與新西蘭相似,馬丁飛行噴射包將進行必要的改造,以符合美國的航空規則,開發這一巨大的潛在市場。用於進一步測試和展示的樣機目前正處於最後設計階段,性能將更加可靠。

馬丁飛行噴射包計劃從輕型直升機市場分一杯羹,其用途不僅包括監測、急救、安全等專業領域,還有休閒、旅遊、飛行訓練和個人出行等。馬丁飛行噴射包有載人和無人駕駛兩大類型,其中,載人的又分為專業版(First Responder Jetpack)和個人版(Personal Martin Jetpack)。專業版的目標客戶是快速反應部門,使救援人員能像鋼鐵俠一般,飛越障礙與險阻,從天而降。個人版則呼應了馬丁飛行噴射包的設計初衷——為個人休閒服務。無人版名為「天鉤」,可用於重型運輸、農業和航拍等。馬丁公司計劃在2016年交付首批專業版飛行噴射包給應急部門的客戶,單台售價可能超過20萬美元,無人版也計劃在2016年開售,個人版則計劃在2017年上市。目前,馬丁飛行噴射包已收到了來自全球眾多企業和政府機構的購買諮詢,預訂情況火爆,80%的買家來自美國。馬丁公司已與美國國土安全部、國防部和一些州政府簽約,向美國快速反應部門優先供應飛行噴射包,用於搜救、安全、警戒、救護和消防等。個人版已也在接受預訂,每位客戶需繳納至少5000美元的訂金,以確保產品發售後優先拿貨。除了銷售飛行噴射包之外,馬丁公司還計劃通過日常維護保養、技術支持、飛行員培訓、飛行表演、生產飛行模擬器、發展個人旅遊服務等方式獲取利潤。



視頻如下: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Y3NzUxMzQw.ht



空間產業包括:
飛行器:發射包,新興材料,防護系統等
空間信息數據:測繪,地理信息,商業開發等
空間地圖導航:衛星,導航等
空間燃料:充電樁,電池等
軍工:重要戰略延伸

帶來想像的A股標的組合:
核心標的:衛星、測繪、導航、高端飛行器
中海達,空間產業佈局最完善


重要標的:衛星、導航、燃料
歐比特,華力創通, 鋰電類標的


次核心組合:山寨及OEM或配套
緊密跟蹤

$歐比特(SZ300053)$ $華力創通(SZ300045)$ $中海達(SZ300177)$ $樂視網(SZ300104)$ $科大訊飛(SZ002230)$ $科力遠(SH600478)$
@GT周 @飯_______ @normanleee @西點老A @今日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989

禾稈冚珍珠: 揭開永泰地產價值面紗 香港市場先生

http://xueqiu.com/6611504859/37274176
禾稈冚珍珠: 揭開永泰地產價值面紗

去年1月份筆者推介的#251爪哇控股上星期股價創下52週高位, 證明有物業, 有土地, 資產有大折讓的股票始終會有投資者欣賞和捧場. 今次介紹另一支資產大折讓股$永泰地產(00369)$. 根據集團2014年中期報告, #16新鴻基地產持有13.72%集團權益, 大股東為鄭維志及家族成員. 集團總資產為277.803億元, 扣除總負債53.371億元以及150萬元非控股權益, 表示股東資產淨值為224.417億元或每股16.763元, 以上星期收市價4.86元計算, 市帳率只有0.29倍. 現時筆者最喜歡上市公司持有的資產是投資物業和現金. 永泰地產持有投資物業帳面值為203.644億元, 佔集團總資產比重高達73.31%, 而且件件投資物業都是優質貨. 位於觀塘巧明街的Landmark East城東誌是集團於東九龍的旗艦物業, 是一幢雙子塔式甲級寫字樓, 分別樓高36層及34層, 總樓面面積為1,337,747平方呎, 城東誌距離觀塘港鐵站僅幾分鐘路程, 交通便利, 優質租客包括兩大保險業租戶, AXA安盛金融以及AIA友邦保險, 還有領匯房產基金和政府統計處等等. 2014年上半年約15%的租約已獲續約, 平均租金上調幅度約為48%, 2014年下半年約有12%租約屆滿, 預期續約的租金有可觀升幅. 宏利金融和花旗集團已經先後投入45億元和54.25億元於觀塘興建香港營運總部和綜合辦公中心, 領匯也以58.6億元觀塘商業地, 東九龍成為香港第二個核心商業區勢不可擋, 永泰地產是東九起動的受惠者.

集團的投資物業還有處於灣仔心臟地帶的W Square, 包括15層甲級寫字樓及8層零售樓面共128,658平方呎, 2014年上半年約22%的租約已獲續約, 平均租金上調幅度約為16%, 2014年下半年約有26%租約屆滿, 預期續約的租金升幅相約. 此外, 集團擁有荃灣永南貨倉大廈及九龍灣瑞興中心兩幢工業物業, 總樓面面積合共為683,967平方呎, 2014年上半年平均租金上調幅度約為27%. 在英國, 集團擁有位於倫敦西區Savile Row 1號╱Vigo Street 7號, 室內淨面積為13,786平方呎的甲級寫字樓及零售舖位, 以及魯克街8-12, 室內淨面積為19,123平方呎的甲級寫字樓及零售舖位. 在內地, 集團持有50%權益位於上海浦東陸家嘴97個住宅單位, 總樓面面積約為210,000平方呎.

集團持有的服務式住宅投資物業包括位於銅鑼灣禮頓道的Lanson Place Hotel, 總樓面面積共114,097平方呎, 北京朝陽區北京逸蘭(新城國際)服務式公寓33個單位, 總樓面面積共6,162平方米, 佔23.4%權益的上海黃埔區上海逸蘭(錦麟天地)服務式公寓, 總樓面面積共22,041平方米, 佔50%權益的上海浦東新區浦明路97個套房及車位, 總樓面面積共19,273平方米, 以及佔50%權益的吉隆坡Lanson Place Bukit Ceylon服務式公寓, 總樓面面積共19,045平方米. 2014年上半年投資物業租金及管理收入有4.068億元, 年度化毛收益率為4%. 此外, 集團持有現金和銀行存款為5.954億元. 一個簡單的計算已經可以知道永泰地產是多便宜, 投資物業加上現金及銀行存款已經值209.598億元, 扣除總負債和非控股權益之後仍然有餘額高達156.212億或每股11.668元, 是股價的2.4倍, 也表示單計投資物業和現金的市帳率只有0.417倍.

集團其他資產是免費送給投資者, 但當中其實也充滿寶藏. 包括帳面值13.316億元(相當於每股0.99元)的待出售物業, 集團全資擁有的項目有銅鑼灣華倫街9號的瑆華, 住宅及零售舖位總實用面積約為53,000平方呎, 約78%的住宅單位已出售. 屯門小秀地皮為一幅低密度住宅用地, 總樓面面積約為159,000平方呎, 預期於2018年竣工. 筲箕灣一幅優質海景住宅用地, 樓面面積約為46,000平方呎, 預期於2018年竣工. 合營企業項目包括擁有15%權益的大埔天賦海灣(第一期), 溋玥(第二期)以及海鑽(第三期), 總樓面面積分別約為843,000平方呎, 298,000平方呎和897,000平方呎, 並分別已經售出61%, 81%及70%的住宅單位. 持有50%權益的紅磡高山道何文田山畔, 總樓面面積分別約為153,000平方呎. 集團於沙田九肚擁有兩個住宅發展項目的35%權益, 總樓面面積約為460,000平方呎, 預期於2017年竣工. 待出售物業是按成本值入帳, 實際價值遠超帳面值.

其他資產還包括帳面值31.755億元(相當於每股2.37元)的合營企業和聯營公司的投資和貸款, 這些公司大部分的業務是物業投資和發展. 此外, 集團還持有帳面值5.152億元(相當於每股0.38元)的金融資產, 主要為上市證券. 還有帳面值17.075億元(相當於每股1.28元)的客戶貸款及應收款項和存於保管人賬戶的銷售所得款項. 這些免費兼有潛力的資產每股值5.02元, 比目前股價還要高. 總括來講, 永泰地產目前估值嚴重偏低, 歷史股息率2.78%, 未來隨著陸續出售發展物業有望提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029

十五年一股未賣,投資翻一千八百倍 金石楊天南先生

http://xueqiu.com/1175857472/40383938
十五年一股未賣,投資翻一千八百倍(轉)

2015-04-10 新財富雜誌

現在股市行情大好,許多人看到滬指接近4000點,剛好手裡有錢,就恨不得馬上投入,馬上產生收益。尤其是看到周圍的人炫耀自己的投資業績時,自己更是如坐針氈。那麼4000點了,需要規避什麼呢?

作者王川:中科大少年班校友,投資人,現居加州硅谷。

關於投資 - 我只在自己選擇的戰場戰鬥

我中學時學習成績一直不錯,班裡總是第一。但身體素質一般,所以在運動會上拿名次一直是我的夢想。

到了美國發現各地游泳的設施不錯,愛上了游泳。99年時有機會參加了硅谷的華人運動會。在我的年齡組,當時報名參加100米自由泳的有將近十個人,我的成績不幸地排在了前五名之外。

但是我驚喜的發現,包括我,只有三個人報名參加了兩百米個人混合泳,我不太費力的拿到了一塊游泳銀牌。

接著是一個4 乘50米接力的比賽,參賽選手只拼湊了兩個隊,我有個隊友是87年全運會的蝶泳冠軍,我們沒有懸念的贏了,我獲得了人生中第一塊游泳金牌。

投資和運動會從某種意義上有些相像。你要做的是拿到一個理想的回報,就像是在運動會上拿到一塊金牌一樣。

你有成千上萬的投資選擇,股票,債券,期貨,外匯,房地產等等,你只要找到幾個屬於你的強項,就可以輕鬆的勝出。沒有人強迫你一定要用某種投資方式。往往你周圍的人趨之若鶩的投資產品,因為過於擁擠,而無法獲得理想的回報。

人們對不熟悉的領域容易被蠱惑,產生不切實際的發財幻想。即使是許多高收入的專業人士,也無法脫俗。

一個兜售投資產品的銷售人員通常的說辭是,某某投資項目預期回報20%-30%, 但是這個數字實際上是理論的最大值。

你要冷靜的捫心自問,風險有多大?最壞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有一般人不知道的視角和見解嗎?你有比別人更高明的對這項投資的風險評估的能力嗎?

如果一個許諾回報30%的高利貸,但老闆一年內跑路讓你血本無歸的概率是90%,你的實際統計意義上的回報是多少?

如果你是一個電腦工程師,你的朋友買了一個已經漲了四倍的製藥公司的股票小賺一筆,你分外眼紅,躍躍欲試,你覺得你的勝算會有多大?

如果你是一個挪威小鎮的養老金基金,華爾街有人給你賣美國次級貸款打包的投資產品,可以多1-2%的利息,你把鎮上的養老的錢全部壓上,你覺得你和一個走夜路的盲人有多大區別?

如果你是一個收入不菲的事業有成的中年律師,看到鄰居的傻小子二十幾歲就靠雅虎的股票成為千萬富翁,而且雅虎股票連續漲兩三年,你忍受不住那個傻小子的白眼,在2000年的春天終於出手了,把所有的積蓄都壓到雅虎股票上,你現在後悔嗎?

如果你是一個中國大媽,看到周圍人都在買黃金首飾,黃金價格推到了十幾年新高,你2011年終於出手了, 你沒有想清楚你只是想那種佔有黃金的快感,還是要轉手賣給下家。你過去幾年一直在這兩種想法中搖擺,搖擺著,你還開心嗎?

如果你沒有任何優勢,你覺得你是在投資還是在賭博尋求刺激?

關於投資 - 在自己選擇的時間戰鬥

除了選擇了自己熟悉的戰場,選擇時間也一樣重要。在自己選擇合適的時間才出手,否則情願等待。

對大多數人而言,手裡有了錢,就開始癢癢,恨不得馬上投入,馬上產生收益。尤其是看到周圍的人炫耀自己的投資業績時,自己更是如坐針氈。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在錯誤的地方,錯誤的價位進行了一場錯誤的買賣,然後被套牢。

真正的機會來到時,手裡沒有現金而無法投入。許多專業的投資經理,由於每年甚至每個月都要給投資者匯報業績,壓力巨大,反而投資回報並不理想。

讓我來講一個故事。

股神巴菲特有一個合夥人,叫芒格 (Charlie Munger),1924年生,老頭今年九十歲了,仍然活蹦亂跳,講話滔滔不絕,口無遮攔。巴菲特每年的年度報告總是言必稱 「Charlie and I", 儘管芒格的股份不到巴菲特的五十分之一。



芒格業餘還是一家叫做Daily Journal Corp 的報業公司的董事長。作為傳統媒體,公司業績在慢慢萎縮,股價從1999年到2009年這十年基本在40塊上下沒變。這個公司市值當時不到六千萬美元。

芒格只是出於對傳統報業的一種留戀保留著自己的股份。公司每年的微薄利潤都投入到最安全的短期政府債券裡, 拿著不痛不癢的4-5%的收益,十年都是如此。

但是, 2009年突然發生了變化,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機產生了許多機會。芒格最熟悉的公司 Wells Fargo (富國銀行)股票價格一度在2009年初跌到八塊以下 (比兩年前最高點下跌了將近80%)。

幾十年來,芒格對銀行業,尤其是富國銀行的運作瞭若指掌,和其他銀行相比富國銀行風險最小,更有政府救市,一旦度過風暴這就是一個賺錢機器。這是他最熟悉的戰場,這是他最好的時機,在市場極度恐慌的時候,八十五歲的芒格不慌不忙的出手了!

芒格2009年初把Daily Journal 多年來積累的的一千五百萬美元的現金用於購買wells fargo 和另外一家銀行的股票,到2009年九月份時這筆投入的市場價值漲到四千八百萬美元,大約三倍左右。Daily Journal 的股票價格2009年接近翻番。

隨後主要靠著芒格的資本運作,目前 (2014年11月)Daily Journal 的股價漲到了220 塊左右,15年間從40塊漲到220塊,年平均回報率12%。 作為比較,同期標準普爾指數包括分紅,年均回報不到6%。

投資大師索羅斯曾經說過一句名言, 「當你賺錢時,你往往並不忙碌;當你奮力工作(為提高短期回報)時,你往往對自己的回報業績感到憤怒。」

&# 34; When you are making money, you are not busy ; if you work furiously, you would be furious at your results. "

這就是投資的魅力所在,如果你有定力,可以把握時機,可以不太費力,仍然獲得可觀的回報。
其實你不用象芒格一樣,等待十年才可以等到你要的機會,過去幾年裡,實際上每一年都有至少一個你可以抓住的機會。

一個男人,一個非洲男人,一個多年來精心佈局全球傳媒產業的非洲男人,在微笑.

配圖是南非Naspers 集團的前老總,Koos Bekker, 他有四千億個理由告訴你,為什麼視野比勤奮更重要, 為什麼長期持有才是王道.

Naspers 在2000年時,以三千二百萬美元入股騰訊,換來46%左右的股份。(其中一部分股權是從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手中買下) 後來歷經公司上市,股權增發,其股份降到34%左右。按照三月二十三日騰訊的收盤價145 港元,總共94億股,騰訊的市值為一萬三千六百億港元。Naspers 的股份估值四千六百多億港元,十五年來,一股未賣,投資翻了一千八百倍.

Koos 的中文譯音好像「哭死」,  但我覺得十五年後,」笑死」 才更貼切,最能表達貝克老師此刻的心情.

早期不少騰訊投資者賺了幾倍,幾十倍就把股份全部賣掉了。 IDG資本賣了,李澤楷賣了,馬化騰自己也不斷賣了不少股份,但 Naspers 一直始終如一,巍然不動.

Naspers 早年從事互聯網投資業務的Charles Searle 先生說起,「我們很早就進入中國市場,我們犯了很多的錯誤,有很多虛假的啟動和挫敗。。。騰訊很早就被我們發現,因為他們集聚了很多用戶,而且粘性極強。戰略上看,這非常有意思。。。最關鍵的因素,。。馬化騰領導的管理團隊,是中國最好的,也被證明是世界最好的之一。」

騰訊股價從2004年上市時的一股四港元,中間按照一比五的比例分過一次股,到現在145 港元,即使你在二級市場,2004年騰訊ipo 時進入,也可以得到180倍的回報.

我還記得,2005年我回國探親訪友時,看到一個小朋友用QQ各種有趣的表情符號和別人在網上打情罵俏,不亦樂乎。當時我對這些小孩子的東西不太以為然,現在回想,實際上是缺乏敏銳的商業嗅覺和對新鮮事物的包容心態.

2013年,當我第一次使用微信,和失聯多年的同學朋友實時溝通時,我開始研究騰訊,並且開始不斷增持騰訊的股票,一直到現在.

許多人最近常問我的一個問題是,現在買什麼股票好?現在還可不可以買騰訊的股票?

這個問題隱藏的台詞是,我現在買,幾個月後在某一個高點賣掉。然後再來問「現在買什麼股票好」這個問題.

這種思維方式的最大問題是,第一,沒有人可以精確踩點,低買高賣。一進一出,你就有兩次犯錯誤的可能性。頻繁進出,你犯錯誤的可能性就更大.

第二,成長型的公司,股票突然暴漲的時機,很難預測。如果錯過一波上漲行情,投資者往往非常懊悔,拒絕跟進,而是苦苦等待股票回調,卻永遠等不到.

智商高,學歷高的人,往往高估自己對短期波動的判斷能力,把平時做事的模式,轉移到短期股票投機上,結果往往事倍功半。

最適合我個人的投資方式,我認為,是通過深入的研究,發現一個大的趨勢,一個簡單但強有力的邏輯。然後去行業裡找你最瞭解,各方面最優秀的公司,不斷定期定量加倉,跟著這個趨勢走很長時間,而不要太糾結短期的股票波動.

操作上,最理想的是,你天天接觸使用這個公司的產品,這樣公司的產品戰略佈局,如果出現偏差,你會比別人, 比華爾街的分析師更早知道.

首先來簡單看一下騰訊的財務數據。騰訊三月份剛剛公佈的財務報告顯示,2014年其全年營收789億元人民幣,比2013年增加31%。稅後純利潤238 億人民幣,折合每股大約2.54 元人民幣.

賬面上各類短期現金存款加起來超過 600 億人民幣,短期債務相對極少.

按照一股145港元的價格,騰訊目前的市盈率大約45左右,許多人覺得貴。所以如果它的股價,在市場波動時回調20-30%甚至更多,我也不奇怪.

有一個東西可以參考比較。硅谷學區最好的Cupertino 市(蘋果總部所在地)的房子,一個市價兩百萬美元的房子,月租五千美元,假如一年平均租十一個月,扣掉兩萬四千美元的財產稅,一千美元的保險,租賃經理管理費三千美元,兩千美元修修補補,一年最後到手兩萬五千美元。從這個角度看,硅谷好學區的房子市盈率是80,比騰訊要高多了.

許多人看到我這個比較,馬上會反駁,」硅谷的房產價格預期不會迅速變化,但一個公司的股價可能短期會大幅波動. 「

本著」不談風險只講回報,就是耍流氓」的原則,讓我先來簡單地分享一下我對投資騰訊的風險的分析.

首先,如同上面講的,由於目前市盈率高,所以短期如果金融市場有任何波動,或者騰訊的營收增長放緩,等等,其股價隨時有可能回調 20-30% 甚至更多.

對於騰訊而言,其核心競爭力,在於對於用戶的粘性,而不是短期的財務數據的波動。只要用戶天天使用QQ, 微信和其他騰訊的產品,而不被競爭者吸引過去,那麼其地位和價值就是穩固的.

誰會對微信和QQ的市場地位發生威脅?我和許多朋友有過這方面的討論,這裡摘錄一部分.

1) 陌陌,脈脈,啪啪,抱抱等等不同屬性的社交軟件
2) 電訊運營商推出某種底層的免費產品
3 ) 騰訊運營團隊自己。如果團隊自己固步自封,不能迅速適應新情況的變化。
4) 小米手機,電視,手環,智能家電,小米裝修等等,這些小米在物聯網上的佈局,可能會強迫騰訊在硬件佈局上開始有所作為。

如果萬一有一天騰訊的產品落伍了,悄悄地被競爭者趕超了,誰會最先體會到裡面那些細緻入微的變化呢?

你覺得會是我這樣,天天使用QQ,  微信,公眾號和第三方接口工具的自媒體人,經常和不同地方的終端用戶有直接交流的研究者呢,還是坐在辦公室裡整理財務報表的分析師呢?

說了一些風險,我們來看看騰訊未來的增長潛力.

我這裡就只提三個宏觀上的看點。

一是騰訊的增長速度勢必是和中國整體經濟的增長合拍的。作為參考,中國的人均 GDP目前仍然不到韓國的三分之一.

二是移動互聯網這個產業的增長速度,肯定超過其它傳統產業.

三是騰訊國際化的市場潛力,遠沒有被發掘出來。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推出,大量中國人出國學習工作移民,這只是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的序曲。

作者:王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272

紀念李光耀先生 海濱政經述-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m31.html

    新聞里終於不再是謠言,上世紀最後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去世。

    上一個世紀,是傑出的政治家風起雲湧的時代,羅斯福、丘吉爾、尼克松、毛澤東、肯尼迪、尼克松、蔣經國、鄧小平、葉利欽、李光耀等等。

     其中李光耀的確如其名字,光彩奪目。

     原因不僅僅是他把一個貧窮的漁村建設成了媲美發達國家的經濟體,而且是他采取了與西方政治體系截然相悖的開明專制體系,同時遊弋於大國博弈之中,實踐著極其高明的國家戰略。

     新加坡誕生於二戰之後,馬來的一部分,後獨立出來。地域貧窮,毫無資源,除了一樣:地理位置和海港。

    李光耀敏銳的發現了這個優勢,並定義為新加坡的立國之本。

    馬六甲海峽扼守印度洋與太平洋交界處,處於東北亞經濟和中東能源的連接點,將東北亞的成品和中東的能源交換轉運到世界各地。

     當物流形成,國際貿易和金融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新加坡的經濟支柱。

     而要形成這樣的支柱,基礎必須是融通全球的商業規範,因而李光耀以英文為國語,以英國法為國家法律支柱,並以提升整個國民的教育水準來完成這樣的經濟架構。

      為保證新加坡的命運得以順暢實現,他采取了威權體系,表面上的選舉體系,以避免歐美政府討伐,但實質上的專制體系,來強行推行所有的國策,令行通暢。

      而其精英治國的理念貫穿之中,真正實踐了其對人類認知:群氓是不能依賴的。

      在這個過程中,他深深知道西方媒體的偏見、偽善和無賴習慣,以在英國受到的規則知識儲備,來應對西方的挑釁和幹涉。

     最終,他贏得了時間,和新加坡的崛起。

     另一方面,他引入美國軍隊,來獲得國家安全保證,同時與中國保持良好的關系,在中國開放的數十年里,為中國培育了無數官員隊伍,這樣的親新加坡派,為新加坡的長久發展奠定了基礎。

     同時,新加坡領導東盟,協調東南亞國際關系,成為事實上的頭腦國家。

     而李光耀的新加坡以實用主義精神,丟棄理想主義的虛幻,公開警告,希望引入美國的力量來制衡中國力量的崛起,以防東南亞成為中國的附庸。這種從不擔心得罪中國的坦率精神,或許讓中國不快,但至少贏得了中國的尊重,視為亦敵亦友的夥伴。

     中國實際上也需要新加坡在東南亞的幫助。

     另一方面,新加坡為自己的生存,也再三給中國下套,無論是購買巴基斯坦的港口,荒廢十年,還是暗地里影響中國在東南亞的投資。目的只有一個,盡可能延緩中國出海口的建設,以免影響新加坡的港口和金融地位。

     中國遲鈍的丟失了數次機會,其中對上海的開放過於遲緩,是巨大的失誤。是否新加坡的影響力,也不得而知。

     中國如果早十年,或者早二十年開放上海,將洋山港、北侖港等繞開行政的藩籬,納入上海港,並形成自貿區,今日上海就不是一千多萬標箱的地位,也不是死氣沈沈的陸家嘴,而是一個亞太地區真正的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力量足以排在紐約、倫敦之後,成為第三位金融港,香港和新加坡都會為之失色。

     所以,從李光耀非凡的治國能力和大國遊戲策略來看,這數十年成就了新加坡光芒四射的地位。

     中國和上海失去的機會,在歐美日將目光轉向東南亞、南亞的未來幾十年,孟買和仰光港崛起,東南亞和南亞的制造業轉移、基礎建設開始,新加坡仍舊可以成為東北亞和東南亞、南亞的轉口國際貿易、物流與金融中心。

     上海仍舊是二流的金融中心,香港會因為民粹泛濫、企業家出走而淪落,新加坡維持亞太金融中心的地位。

     這都歸功於李光耀的合縱連橫。

      我們不得不贊嘆,這樣一個小國,這樣一個除了位置一無所有的地方,僅僅因為一個人的傑出,就變得如此富強。

      李光耀的政治傳承,在十數年前就已經開始,經過對李顯龍的培養,順利交班。

      這是一個極其成功的創業、守業、拓展、傳承的過程,但我們並不知道富不出三代的古訓能否被打破。新加坡的問題,不在於李顯龍這一代,而是在於其之後的傳承,是走向開明專制的改變,走向開明民主,由二黨制來替代目前的一黨獨大,還是過去日本式的一黨獨大,但領導人輪換。

      未來的不確定性,如果李光耀先生也曾做了身後的安排,其智慧則可以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先哲相媲美了。

      謹以此文,紀念李光耀,一位偉大的政治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510

一只花蛤姚斌:我的投资策略 金石杨天南先生

http://xueqiu.com/1175857472/41716842我的投资策略(转)
作者:姚斌
2015-04-23

虽然证券市场波云诡谲,但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就可以随波逐流而无所适从。一个成熟的投资者依然需要确立自己的投资体系。这个体系由投资策略和投资清单构成。体系与清单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所谓的策略,就是谋略,是为了实现未来目标而决策未来的一个计划,是投资行动的指南针。

我的投资策略可以简要表述如下。

1、一切以价值投资行事,极度关注企业的内在价值,视股票为企业,因为每只股票的背后都是一家公司,没有研究就不要投资,亏损往往来自企业不良的财务状况。

2、精心构建一个投资组合。在这个组合里拥有四至十个股票,以消费类公司为主,分散于各不同的行业,集中投资。

3、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却是糟糕企业的敌人。以时间来证明价值投资的有效性,选择能够确定在长期中战胜通胀的企业,与公司共成长。

4、正确对待市场的波动。波动不是风险,风险既与市场指数无关,也与股票价格无关。企业未来赚钱的可能性越大,风险就越低,反之就越高。

5、采取自下而上的策略。忽略宏观经济情势,因为经济的判断无助于投资。忽略证券市场走向,因为市场的走向无法预测。只注重于企业的研究,努力使自己成为企业分析师。

6、计算企业的内在价值,以求得内在价值的区间,虽然这个区间可能很模糊,但是宁要模糊的清晰,也不要精确的错误。追求最大的安全边际是投资的首要任务。

7、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投资,做与众相同的事,通常只会得到与众相同的结果,只有做与众不同的事,才有可能得到与众不同的结果。

8、坚守自己的能力圈,投资于自己熟悉的、或者其产品和服务能够理解的公司,投资于管理层值得信赖的公司,时刻保持警觉和质疑,防止因为判断错误而招致致命的打击。

9、当市场风声鹤唳股票剧跌时,就是一个好机会;当优秀公司出现问题时,也是一个好机会。此时其价值向下远离价格,呈现出巨大缺口时,就是逐步买进的时刻。

10、当市场弹冠相庆股票猛涨时,此时价值的洼地迅速被填平,价值向上远离价格,就是逐步卖出的时刻,永远不要参与市场的投机。

11、追求合理的投资回报,这种回报不是相对表现,而是绝对表现。关心自己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投资目标,而不是自己的回报与市场或其他投资者相比如何。

12、运用概率论来思考投资的问题。当胜算大的时候,增加投资筹码,反之则减少筹码。目的在于以大概率的成功对冲小概率的失败。

我的投资策略几乎来自投资大师们的经验与总结,并不是什么新思想。好在投资也不需要新的思想。价值投资知易行难,只要一如既往能够像磐石一般坚守住这些准则,做正确的事情,然后将正确的事情反复做,应该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2015.4.23于锦江秋芦溪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678

一只花蛤姚斌:七年坚守,只等花开 金石杨天南先生

http://xueqiu.com/1175857472/42413973
七年坚守,只等花开(转)

姚斌
2015-04-29

据说有一种蝉,在地下蛰伏的时间会长达十七年,然后才化羽破土而出,求得一夏之光明。但是,为了等待一个汹涌澎湃的牛市,却不一定需要花费那么长久的时间。

实证研究,一般情况下,从一个牛市的结束,再到另一个牛市的开始,大致需要六至八年。牛市时股票价值通常都高估得吓人,因此实在不值得买。只有熊市时股票价值才会严重低估,因此最值得买。买股票就应该在最没有人买的时候买,因为那时最便宜。卖股票就应该在最有人买的时候卖,因为那时最合算。其实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最符合基本的常识。

然而因为人性的缺陷,使得大部分人选择在熊市时放弃,而在牛市时参与。逆向思维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做与众相同的事情,一般只会得到与众相同的结果。只有做与众不同的事情,才有可能得到与众不同的结果。

买在血流成河之时,卖在群情激昂之日。熊市时,最需要做的是将现金转换为股票,做一个股票的净买家。当然,其前提必须是所投资的标的有足够的便宜,其股价至少下跌70%甚至90%以上。

牛市时,最需要做的是将股票转换为现金,做一个股票的净卖家。当然,如果股票的成本为零为负数时,也可以考虑继续持有,其剩余股票留作下次重新买进时使用。

必须注意的是,买进时应该遵循逐步买进的策略,这个过程可能长达数月甚至几年。卖出时也应该遵循逐步卖出的策略,这个过程同样需要数月甚至一年。一旦我们持有时,就必须选择坚守。只有所选择的公司品质优良,就应该无惧市场的波动。它可能几年不涨,但是公司如果一直实施优厚的分红,获得高于银行利率,其效果同样惊人。而一旦我们卖出时,就必须选择等待。这样的等待将会十分痛苦,因为放弃了投机等于毁灭了人类的天性,无异于与人性为敌,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

投资最难是坚守,只要坚守有一定的回报,我就会十分的满意。纵观最近七年,我的投资回报分别是:

2008年-24.26%,
2009年+74.82%,
2010年+31.92%,
2011年-21.01%,
2012年+27.69%,
2013年+22.74%,
2014年+39.23%。

其中五年正收益,两年负收益,总计七年复合增长24.43%。

2015年截止今日为+38.78%。

有些人动辄就获得200%或300%的收益,但是对我而言,追求的是合理的回报,这种回报不是相对表现,而是绝对表现。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投资目标,因此无需与其他的投资者相比。

著名的价值投资者彼得·林奇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股市兴旺的5年中,股票年均涨幅26.3%,遵守纪律坚持计划的投资者,获得几倍或更多的收益,但这些收益绝大部分来自于40天。若你在这40天中离开了股市,以图避开回调,那么你只能得到4.3%的收益。所以,我要做的就是,七年坚守,只等花开。


2015.4.29于锦江秋芦溪畔

已有6人赞助了这篇帖子25雪球币:

  • 木鱼投资图腾10
  • 悦卷6
  • VictorTan聪6
  • 反动派20101
  • 鹰击长空qlq1
  • XUEQUI365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725

邱国鹭:2015年股票的15个陷阱 金石杨天南先生

http://xueqiu.com/1175857472/43069899
邱国鹭:2015年股票的15个陷阱(转)

2015-05-06 21财闻汇


南方基金/邱国鹭

可能成为价值陷阱的几类股票

第一类是被技术进步淘汰的。

这类股票未来利润很可能逐年走低甚至消失,即使PE再低也要警惕。例如数码相机发明之后,主业是传统相机胶卷的柯达的股价从14年前的90元一路跌到现在的3元多,就是标准的价值陷阱。所以价值投资者一般对技术变化快的行业特别谨慎。

第二类是赢家通吃行业里的小公司。

所谓赢家通吃,顾名思义就是行业老大老二抢了老五老六的饭碗。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时代,很多行业的集中度提高是大势所趋,行业龙头在品牌、渠道、客户黏度、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只会越来越明显,这时,业内的小股票即使再便宜也可能是价值陷阱。

第三类是分散的、重资产的夕阳产业。

夕阳产业,意味着行业需求没增长了;重资产,意味着需求不增长的情况下产能无法退出(如退出,投入的资产就作废了);分散,意味着供过于求时行业可能无序竞争甚至价格战。因此,这类股票的便宜是假象, 因为其利润可能将每况愈下。

第四类是景气顶点的周期股。

在经济扩张晚期,低PE的周期股也常是价值陷阱,因为此时的顶峰利润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周期股有时可以参考PB和PS等估值指标,在高PE时(谷底利润)买入,在低PE时(顶峰利润)卖出。另外,买卖周期股必须结合自上而下的宏观分析,不能只靠自下而上选股。

第五类是那些有会计欺诈的公司。

但是这类陷阱并不是价值股所特有,成长股中的欺诈行为更为普遍。

这几类价值陷阱有个共性,那就是利润的不可持续性,因此,目前的便宜只是表象,基本面进一步恶化后就不便宜了。

只要能够避开价值陷阱,投资可以很轻松:找到便宜的好公司,买入并持有,直到股价不再便宜时、或者发现公司品质没你想象的好时,卖出。这是一个蠢办法,但正如《美国士兵守则》所说,若一个蠢办法有效,那它就不蠢。

成长陷阱

许多人认为,买股票就是买未来,因此,成长是硬道理,要买就买成长股。的确,最牛的牛股一般都是成长股;然而,最熊的熊股也往往是“成长股”。许多国家(包括A股)的历史数据表明,高估值成长股的平均回报远不及低估值价值股。原因就在于成长陷阱(Growth Trap)比价值陷阱更常见。

成功的成长投资需要能预测新技术走向的专业知识,需要能预判新企业成败的商业眼光,以及能预知未来行业格局的远见卓识。没有多年摸爬滚打的细分子行业研究经验和强大的专业团队支持,投资者就很容易陷入各种成长陷阱。

1.估值过高。

最常见的成长陷阱是过高估值(Overpay)--高估值的背后是高预期。对未来预期过高是人之本性,然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统计表明,高估值股票业绩不达预期的比率远高于低估值股票。一旦成长故事不能实现,估值和盈利预期的双杀往往十分惨烈。

2.技术路径踏空。

成长股经常处于新兴产业中,而这些产业(例如太阳能、汽车电池、手机支付等)常有不同技术路径之争。即使是业内专家,也很难事前预见最终哪一种标准会胜出。这种技术路径之争往往是你死我活、赢家通吃的,一旦落败,之前的投入也许就全打了水漂,这是最残酷的成长陷阱。

3.无利润增长。

上一轮互联网泡沫,Profitless Growth大行其道,烧钱、送钱为手段来赚眼球。如果是客户黏度和转换成本高的行业,在发展初期通过牺牲利润实现赢家通吃,则为高明战略;如果是客户黏度和转换成本低的行业,让利所带来的无利润增长往往不可持续。

4.成长性破产。

即使是有利可图的业务,快速扩张时在固定资产、人员、存货、广告等多方面需要大量现金投入,因此现金流往往为负。增长的越快,现金流的窟窿就越大,极端情况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成长性破产(Growing Broke),例如拿地过多的地产商和开店过快的直营连锁(特别是未上市的)。

5.盲目多元化。

有些成长股为了达到资本市场预期的高增长率,什么赚钱做什么,随意进入新领域而陷入盲目多元化的陷阱。因此成长投资要警惕主业不清晰、为了短期业绩偏离长期目标的公司。当然互补多元化和相关多元化(横向完善产品线和纵向整合产业链)另当别论。

6.无核心竞争优势。

要区别两种行业,一种是有门槛、有先发优势的,Success begets more success(成功导致更大的成功);另一种是没门槛、后浪总把前浪打死在沙滩上的,Success begets more competition(成功招致更多的竞争)。在后一种行业,成长企业失败的原因往往就是因为太成功了,树大招风,招来太多竞争,蜂拥而至的新进入者使创新者刚开始享受成功就必须面对无尽跟风和山寨。例如团购,稍有一两家成功,由于门槛低,一年内中国就有3000家团购网站出现,谁也赚不到钱。即使是有门槛的行业,一旦动了行业老大的奶酪引来反击,一样死无葬身之地。

7.新产品风险。

成长股要成长,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然而新产品的投入成本是巨大的,相应的风险也是巨大的,而收益却是不确定的。强大如可口可乐,也在推新品上栽过大跟头。稳健的消费股尚且如此,科技股和医药股在新产品上吃的苦头更是不胜枚举。科技股的悲哀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常常不被市场认可,医药股的悲哀则是新药的开发周期无比漫长、投入巨大而最后的成败即使是业内专家也难以事前预知。

8.寄生式增长。

有些小企业的快速增长靠的是“傍大款”,寄生式增长往往不具持续性,因为其命脉掌握在“大款”手中,自身缺乏议价权。有些核心零部件生产商在自己的领域内达到寡头垄断地位让下游非买不可,提高自己产品的转换成本让下游难以替换,或者成为终端产品的“卖点”(如英特尔),事实上自己已经具备议价权、成为“大款”的,另当别论。

9.强弩之末。

许多所谓的成长股其实已经过了其成长的黄金时期,却依然享有高估值,因为人们往往犯了过度外推(Over-extrapolation)的错误,误以为过去的高成长在未来仍可持续。因此,买成长股时,对行业成长空间把握不当、对渗透率和饱和率跟踪不紧就容易陷入成长陷阱而支付过高估值。

10.会计造假。

价值股也有这个陷阱,但是成长股中这个问题更普遍。一个是市场期望50%增长的成长股,另一个是市场期望10%增长的价值股,哪个更难做到?做不到时,为避免戴维斯双杀,50倍PE的成长股和10倍PE的价值股,哪一个更有动力去“动用一切手段”来达到市场的预期?

各类价值陷阱的共性是利润的不可持续性,各类成长陷阱的共性是成长的不可持续性。成长是个好东西,好东西人人想要,想要的人太多了,就把价格抬高了,而人性又总把未来想象得太美,预期太高,再好的东西被过度拔高后就容易失望,失望之后就变成陷阱了。成长本身并不是陷阱,但人性的弱点中对未来成长习惯性的过高预期和过高估值却是不折不扣的陷阱。

文章来源:财联社(作者:南方基金/邱国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447

当年美国“创业板”泡沫如何绑架了各色人等 金石杨天南先生

http://xueqiu.com/1175857472/45078615
当年美国“创业板”泡沫如何绑架了各色人等(转)

2015-05-22

来源 | 金牛操盘手
作者 | 张晓洁

今天我写这篇小文章,主要想说说上个世纪之交时,美国的科技股泡沫如何绑架了当时的各色人等。

上世纪末的时候,美国的科技股比现在我们的创业板还要热。给个概念,一点就着。当时很多被称为“new gun”的新生代基金经理迅速上位,爆红。而一些把风险放在首位,稳健一点的“old gun”则被市场无情抛弃。巴菲特当时就是这样一个“old gun”。当时的报纸头版在报道市场的火热行情时,总是忘不了奚落巴菲特一番。每写到巴菲特时他们总是用“used to be master”(曾经的大师)来讽刺他。

巴菲特当时很痛苦,因为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不一样。查理芒格的处世态度是“I don’t give a shit what other people think”。可是巴菲特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巴菲特希望每个人都喜欢他。所以那段时间巴菲特度日如年,经常痛苦得不敢出门。

格林斯潘是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他看到已经涨了好几年的市场,还这样波涛汹涌的上涨,心里很忧虑。像他这样级别的人,不会天真地认为股市的繁荣是真正的繁荣。和我们现在的情况类似,当时美国的情况也是股市暴涨,而经济基本面很差。另外一点相同的是,当时股市上融资融券很普遍,杠杆都很高。

格林斯潘经常私下和几个核心人物讨论他的这种忧虑。有一次他私下对朋友说:“我只要把融资杠杆比例往上一提,这个市场前进的步伐就会应声而止。”可是考虑各方因素,他始终没有这样做,周围的人也都劝他不要这样做,劝他要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格林斯潘清楚地知道这个泡沫迟早会破,越晚破越危险。他知道泡沫破时将有人倾家荡产,将有人跳楼。但他也要考虑他自己的职业生涯。

这个老头初期心里还是有点责任感的,同时他也很精。他选择在一个非正式的晚宴上,他在做一个和股市完全无关的演讲时,突然加了一句,他说他认为这个市场目前存在“irrational exuberance”(非理性亢奋)。这个老头讲完这个话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漫不经心地问他的女朋友:你认为我今天这个讲话哪一点讲得最重要。格林斯潘女朋友不是圈子里人,对他的这个问题一脸茫然。

市场当然知道他这个讲话哪一点最重要,第二天开盘即暴跌500多点。格林斯潘是想试探一下市场及周边对他态度的反映。他迅速得到了反映,准确地说是各种压力。在各种压力下,格林斯潘也迅速看清了形势。

他态度马上掉头了,这就是政治家。格林斯潘重新出来对他那晚的那两个用词进行了澄清和解释,大概表达的意思就是他认为市场总体还是健康的,不需要过分担忧。从这个转折点开始,格林斯潘走上了为这个大牛市煽风点火的道路,包括在一个关键时间节点上降息。这就是政治家。

当时的市场疯狂到全民参与的程度。报纸贴切地称这个market为“people’s market”,称全民准备在这个市场上发财的梦为真正的“American Dream”。这个市场的疯狂程度还反映在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给市场带来一阵抽风一样的惊悸。一旦市场出现这样的惊悸,全民都会问同一个问题:Cohen怎么说?

谁是Cohen?

Cohen是当时高盛的Chief Market Strategist(首席策略分析师),一个衣着朴素,坚持每天挤公交车上班的女同志。疯狂的市场就像一个混沌系统,这个系统自发地选择了Cohen作为这个系统的一个关键支撑点。Cohen以一个女同志少有的刚毅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这个角色。每次市场惊悸时,发问时,Cohen总是沉着地说:牛市远未结束,同志们冲!

这个市场立马就粉碎了惊悸,以更豪迈的热情轰隆隆往前冲。

当时美国正值大选临近,总统候选人更是滑稽。不管这个候选人是哪一方的,他们的施政纲领是什么,他们都迫不及待地向选民保证,他们如果当选的话,一定会让格林斯潘继续当美联储主席。其中一个候选人想讨好选民的态度几乎无以复加,他是这么说的:当然,我肯定会让格林斯潘继续当美联储主席,即使格林斯潘已经死了,我扶着他也要让他当。

说白了,任何一个总统候选人都不想成为那个戳破民众American Dream的人。他们都知道这个Dream某一天会破,but they both wanted to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it.?

格林斯潘投桃报李,在滚滚牛市的一个关键节点,他出奇不意地降了一次息。市场又一次应声裸奔。美国民众当时爱死格林斯潘了,谁敢动我的格林斯潘,我们就敢把谁撕碎。当时就是这样的情绪。

曲终时,人总会散。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很多人倾家荡产,输得连条裤衩都不剩。财富在民众之间完成了一个大洗牌。

美国这个国家很怪,你说股市暴跌就暴跌呗,要在咱们这儿,跌完就完了,但美国政府要调查。他们专门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调查有没有人在这次股市的暴涨暴跌中煽风点火,或失职渎职。

首先倒霉的是美林的分析师Blodget。检察官起诉他误导投资者,最后判他终身市场禁入,并罚四百万美金。他接受了处罚,但没有承认任何wrongdoing。

说起这个Blodget也是挺让人同情的,其实他是一个很老实的人,连写这本书的人都觉得他就是检察官找的一个替罪羊,我也有这种感觉。

Blodget早年很不容易,在进入证券行业以前从事过很多工作,一年才能挣一万美金左右,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有一段时间他对生活很绝望。可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自修了一些证券课程,然后误打误撞进入了证券行业。然后赶上了这波大牛市,成了年薪1200万美金的明星分析师。

你可能会很吃惊,美国一个卖方分析师年薪能达到1200万美金?是的,而且是一个本质上很老实的卖方分析师。当然他吃亏后来也吃在他这个老实上,人生随处有乘除啊。

卖方分析师1200万美金的年薪可是要比国内水平高多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一点美国的证券市场和国内有什么不同。

美国在1975年放开了证券交易佣金管制,这个变化对行业生态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券商佣金战打得头破血流,纷纷转型。当时正值上世纪美国八九十年代技术快速发展,大量科技型、创新型公司IPO上市,所以各大券商纷纷把投行业务作为支柱业务发展。IPO的承销费让各大券商赚得盆满钵满,特别是摩根斯坦利。

到这里就出现一个很重要的点了,这一点也牵扯到为什么美国明星分析师会拿1200万美金的薪水,而国内拿不到。这一点就是美国的IPO完全是市场化的,没有任何行政审批和干预,发行价格更没有窗口指导。这样一来IPO承销成了券商支柱业务后,有市场影响力的分析师的价值几乎是上不封顶的。有明星分析师振臂一呼,投资者就纷纷认购,上市公司从超募的钱里分一点给分析师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美国证券行业八十年代以前分析师地位是很低的,收入也低。那时候女同志不论如何不允许做trader,但可以做研究员。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行业生态的变迁,分析师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戏称这个变化为“分析师的复仇”。

我国正在进行发行注册制改革,上面这段历史对我们的含义不言而喻。Blodget的1200万美金年薪让很多人眼红,也引起了某检察官J的注意。他想这个Blodget到底做的是什么研究能值1200万美金。所以他开始着手调查Blodget研究什么,翻箱倒柜地调查。最后检察官的调查结论是:Nothing!

这样检察官就很生气了。用他的思路看,你研究了nothing,而你每年拿1200万美金,而买了你推荐的股票的股民亏得连裤衩都没有了。J一生气,他就抓了Blodget一个致命弱点。

我刚才说了,Blodget是个很老实的人,这个就是他的致命弱点。他是误打误撞推亚马逊成名的。但当市场疯狂的时候,亚马逊股价已经破400了,已经翻了N倍了,据我所知什么业绩也没有,可这不就是互联网公司吗?就更别说咱们的互联网+了。所以Blodget很痛苦,一方面他不得不继续强推,他也被滚滚牛市绑架了。一方面他又很痛苦,所以在内部邮件里他抱怨,大意是:都他妈疯了,亚马逊到这个价格还让人怎么推?怎么推?

检察官就是抓住了他的这封内部邮件,说他自己都知道不能推荐了,还大力给客户推荐,误导投资者。

这一圈绕得够远的,回来说格林斯潘吧。

格林斯潘也没跑掉。调查委员会质问他,作为美联储主席,为什么没能提示风险。这个老头在听证会上的回答堪称经典,大家看好了,他是这么回答的:“我当时认为市场的价格是由千千万万人买卖决定的,所以我以为市场是有效的。”老头功力深厚啊,把现代组合投资理论搬出来了。大家好像还质问他为什么那样的情况还降息,老头怎么回答的我忘了,反正是滴水不漏。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句话:They never cheat, they deceive.

格林斯潘怎么被牛市绑架的?这一点不用我再明说了吧。老头是个官迷,他还想继续当美联储主席。他知道如果他出面戳破这个牛市的大泡沫,所有人都会把美国人民American Dream破灭的屎盆子扣在他头上,这样两个总统候选人都会对他敬而远之,他的主席梦也就不存在了。

Cohen后来怎么样了?市场一跌,大家就都把她给忘了,好像没谁找她算账。其实she just did what she got to do,和Blodget一样,她也被 绑架了,那是她的工作,她就是因此牛市而出名的。这里我想多说一句高盛。这个公司还是厉害。Cohen当时声望随牛市如日中天时,高盛迟迟没有提拔Cohen当partner。当时市场上很多人替Cohen打抱不平,认为这件事是个sore matter。看来高盛还是有它自己看问题的独到之处。

一般的股民还是可怜,自己的贪婪把自己没任何保护地交到这个市场手中。有能力的人想保护他们都不行,因为Crowd的合力,会绑架其中的任何人。

Robert Rubin最有意思,其实他不是很懂股票,虽然他曾当过高盛的Co-CEO。当时他是克林顿的财长,他虽然没能力保护民众,但他有能力保护总统。他是这样告诫克林顿的。

Rubin:“总统先生,股市涨成这样,你千万别出去邀功说是自己的功劳。”

Clinton:“为什么呢?”

Rubin:“因为股市涨上去,它还会再跌下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516

AEON信贷 攻守兼备, 收息佳选 香港市場先生

http://xueqiu.com/6611504859/46306727

$Aeon信贷财务(00900)$

AEON信贷 攻守兼备, 收息佳选

既然笔者的全年利润目标已提前达到, 目前的投资策略转为稳守突击, 选股以攻守兼备为目标. 今次介绍 $Aeon信贷财务(00900)$, 由于2013/14年度每股盈利下跌24.83%, 股价也由2013年的高位8.6元徐徐下跌. 集团业绩已经有企稳回升迹象, 2014/15年度每股盈利增长27.25%至67.44仙.

集团从事提供消费信贷融资服务, 包括簽发信用卡, 提供私人贷款融资及汽车, 家庭用品及其他消费品的租购融资, 以及保险顾问和代理业务, 在内地深圳, 天津及沈阳共有3间小额贷款附属公司. 集团在香港持牌放债人市场排名第3.

信 用卡消费信贷的盈利模式大致是这样的. 发卡公司向信用卡持有人收取年费, 这是持卡人向发卡公司支付获得信用额以及使用信用卡权利的费用, 但近年香港发卡公司由于市场竞争剧烈, 通常会豁免持卡人的年费. 持卡人以信用卡消费, 发卡公司向商户收取交易金额一定百分比的费用, 这是非利息收入. 由于发卡公司会代持卡人支付交易金额, 因此交易金额成为发卡公司的应付帐. 另一方面, 发卡公司会给予持卡人一段免息期, 交易金额成为发卡公司的应收帐. 一旦持卡人不能在到期日缴清应付金额, 未清偿的金额便成为贷款. 此外, 发卡公司也会向持卡人提供现金透支以及无抵押私人高息贷款. 根据香港放债人条例, 最高实际利率可以高达年息60%. 信用卡消费信贷公司的生意规模受制于资金, 而最便宜的资金之一是客户存款.

香港实行存款机构三级制, 分別为:

(1) 持牌银行: 可以接受公众任何数额与期限的存款.
(2) 有限制牌照银行: 可接受50万港元或以上任何期限的存款.
(3) 接受存款公司: 只可接受10万港元或以上, 最初存款期最少为3个月的存款.

AEON并非认可存款机构, 业务所需资金来源主要靠3个途径:

(1) 44.3%来自股东资金, 有24.47亿元.
(2) 33.1%来自银行借贷, 有18.3亿元.
(3) 22.6%来自资产担保借款, 有12.5亿元.

从 资金的结构可以看到, 保留盈利对集团的重要性, 但过去10年集团派息持续增加, 由2005年的每股18仙增加至2014年的36仙, 10年股息番一倍, 反映集团愿意同股东分享经营成果, 绝对是长期持有收息的好选择. 另一方面, 管理层给予自己的酬金非常克制, 10名董事酬金总数只有634.4万元, 佔净利润2.25%.




这类没有存款牌照的财务公司的经营表现, 主要看3方面: 资金成本, 贷款收益和贷款质量.

1) 资金成本: 集团银行贷款有18.3亿元, 当中16.4%为固定息率, 78.5%利用利率掉期衍生工具由浮动息率转为固定息率. 另外, 资产担保借款有12.5亿元, 浮动利率为年息香港银行同业拆息加0.35厘至0.55厘, 为避免承受现金流量和利率风险, 集团也以利率掉期衍生工具将浮动利率贷款的年息转为由年息3.2厘 至3.9厘的固定息率, 业绩期内实际利率为年息3.7厘, 较上年度下降0.1厘. 期内总利息支出增加2.5%至9,806.4万元, 平均融资成本由3%下降至2.9%.

2) 贷款收益: 截至2015年2月底集团客户贷款及应收款项总额微增0.56%至53.29亿元, 当中, 应收信用卡账款, 应收分期贷款和应收租购款项分別为35.55亿元, 17.72亿元和151.4万元. 期内利息收入增加11.64%至11.54亿元, 平均利息收益率大约为21.7%.

3) 贷款质量: 截至2015年2月底集团逾期客户贷款有2.61亿元, 较去年同期下跌13.62%, 逾期贷款比率因而由5.6%下降至4.8%. 2014年香港经济增长由2.9%下降至2.3%, 低于过去10年平均增长率3.9%, 根据破产管理署资料, 2014年个人申请破产总数由9,449宗增加至10,027宗, 在此背景下, 期内减值亏损及减值準备支出增加10.8%至3.49亿元, 坏帐撇销3.48亿元, 期未贷款减值储蓄余额为1.48亿元. 期内坏帐回拨为5,460万元.

集团收入分类分析: 信用卡业务收入佔集团总收入68%, 贡献总稅前利润88.2%, 利润率由33.5%提升至36.23%. 分期贷款业务收入佔集团总收入29.5%, 只贡献总稅前利润10.1%, 利润率由4.3%提升至8.8%. 可以看到主要业务的经营效益正在提升.

集团信用卡总发卡量为120万张, 相关征收费用及佣金收入以及手续费及逾期收费按年增长16.87%至1.1亿元, 这是低资本消耗而每年收入稳定有双位计数字增长. 集团约有58%客户是介乎40岁至60岁之间, 约69%客户是女性, 这些都是相对消息能力较高的客户群, 集团会继续推行针对性行销策略, 集团的竞争优势包括有姊妹公司AEON百货为合作伙伴, 以推广及推出新产品. 此外, 集团约8成融资成本是长期定息贷款, 即使美国未来1至2年加息, 对融资成本也影响不大.

2015年2月底集团每股资产净值5.844元, 以现价6.44元计算, 市盈率9.55倍, 市帐率1.1倍, 股息率5.59%, 业绩回稳加上内地小额贷款业务有望成为未來增长动力, 盈利增长可以带动估值提升, 加上稳健可靠的渐增派息记录, 实属进可攻退可守的投资对象. 今年适逄集团上市廿周年, 不排除有特別派送.恒指一再冲击近年高位, 但AEON股价却在近2年的低端徘徊, 造就价值投资的机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