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只求回頭扶一把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1 : GS(14)@2013-07-07 14:27:36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6.html
只求回頭扶一把(作者:Bittermelon)

上周本報專欄名作家卓文先生寫了一篇題為《公會工會》的文章,以回應拙作《搞會計工會豈是降級!》。文章大意是說,論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公會都較工會大,因此級別自然較高。雖然瓜瓜並不同意,但討論到這個地步,已經是個人觀點和看法的分別,正如最近演藝學院學生在畢業典禮上「招呼」梁特首一事,支持和反對同學舉措的兩派聲音就是最佳例子。

事緣梁特首最近以演藝校監身份出席畢業典禮,惹起部分畢業生不滿,因此發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抗議行動。就在特首向每位同學頒授學位的那一刻,同學在禮台上做出種種不同的動作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反國教的交叉手有之、Unlike手勢有之、三鞠躬的有之、不文中指有之(但我不認同做此手勢),背向特首鞠躬有之,總之各適其適,創意非凡。難得台上的梁特首沒有黑臉,還笑容可掬地拍手。

個人觀點難改變

就此事瓜瓜寫了一封信公開支持學生,文章在網上流傳,因此收到大量留言,支持和反對學生的各半。在支持聲中,某些是因為不滿梁特首和現屆政府表現,某些如我者則覺得,學生忠於自己不怕權貴,是非常勇敢和值得敬佩的。至於反對聲中,撇開保皇不說,大部分人認為同學們沒有禮貌,不尊重場合和出席典禮之人士。雖然沒有做過統計,但就認識的朋友當中,持反對意見的不少是專業人士,例如會計師、工程師、IT專家和律師等;至於支持學生的朋友,當中不乏文化人、作家、藝術工作者等。

其實雙方的取態不難理解,就好像會計師,我們事事講求合規,不論是會計準則、公司法、稅務條例,任何事情都是按規定而行。或許習慣了此思維模式,當看到同學們不按「傳統」行事,便認為他們離經叛道破壞了莊嚴的典禮,是不尊重其他人的表現。又例如藝術家,他們很多是搞創作的,思維較為天馬行空,不喜歡受框框約束,因此較容易接受新觀念。或許在此思維模式影響下,不認為同學們的舉措有問題。

曾經天真地以為,透過辯論可以令反對者對學生改觀,最後發覺大錯特錯,皆因個人觀點和看法受成長和自身背景影響,每人都會有一套價值觀,要改變幾乎沒有可能。因此,「會計師搞工會是否降級」沒有討論下去的必要,瓜瓜尊重卓文先生的想法。

不讓自己變加班惡魔

不過,卓文先生在其大作最後一段寫道:「奉勸年輕會計朋友,與其爭取有償超時工作,倒不如專心考試,早日取得專業資格。有了會計師名譽,若厭惡長期超時審核工作,便早日轉工。和低學歷工人不同,你們是專業人士,工作選擇很多」。正如卓文先生早前所說,話題牽涉很多年輕朋友的未來,所以想藉此再說幾句。

說得沒錯,年輕會計朋友宜及早取得專業資格。不過,成為會計師後,是否可以遠離厭惡性的長期超時加班呢?相信不是如此理想吧?不論會計還是審計,工作性質都是追趕死線,即使是企業會計師,為了趕及限期,超時加班是在所難免的,因此我們都願意「抵得諗」,無論如何都要把工作完成。

其實我們的問題不在加班本身,正如見血即暈的人不適宜當醫生,怕火的人也不能擔當消防員一樣,若果怕加班,要當會計師就很難了。我們之所以「抱怨」,只是在於很多僱主take it for granted,視我們的「抵得諗」為理所當然。

再講,即使如卓文先生所說,當了會計師真的可以不受加班之苦,其實只是在逃避,問題根本沒有解決。情況有點像眾人掉進海裡,誰夠力氣誰就能游到對岸保命。其他人?管得那麼多,各安天命吧!當然,這個絕對是個人價值觀的取捨,瓜瓜不是偉人,想必也無法做到捨生取義,但卻相信只要每人肯付出多一點,例如已貴為僱主或上司的會計師,不妨關心年輕會計師的身心健康,少一點老奉,不讓自己變成加班的惡魔,問題就有望解決。

雖然今日未必即時能見到成果,但願在年青會計人心中埋下這顆種子,他日當你游到對岸,請回頭扶身後的朋友一把,已經足夠。

文章來源:http://hkyaa.blogspot.hk/2013/07/bittermelon.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239

搞會計工會豈是降級!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1 : GS(14)@2013-07-07 14:27:55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22.html
搞會計工會豈是降級!(作者:Bittermelon)

早前同文Webster兄寫了篇《香港會計師「工會」》,本意是呼籲會計同行要正視無償加班問題。Webster兄貴為會計師樓老闆,不單以身作則不讓自己的員工受「食鐘」之苦,而且還跑出來大聲疾呼,因為大家知道問題不能再拖,否則行業前景堪憂。

可是,他的文章卻惹來本報專欄名作家卓文先生撰文批評,在其《會計工會》一文中,說我們這班年青會計師不知民間疾苦,加班不是會計行業的專利,與其「降級」搞「工會」抗爭,倒不如找份不用加班的工作,或者北望神州,大有「唔鍾意咪唔好係香港做囉」之意思。就卓文先生的高論,瓜瓜想在此說幾句。

公會工會各司其職

首先,瓜瓜實在萬二分不明白,為何成立會計工會是「降級」?要知道「公會」與「工會」不應有階級之分,但卻有功能之別。若以詞義去解釋,公會泛指同業之間的組織,聚在一起的目的是維護同業利益,以及制定規則去規範行為。於香港而言,「公會」多數是法定專業團體,負責同業的註冊和監管事宜。香港會計師公會和香港大律師公會等就是例子。

至於工會,就是泛指某一個行業內的從業員,為了維護自身權益而成立的組織。香港有多個工會,例如香港工會聯合會、香港職工會聯盟、港九工團聯合總會、港九勞工社團聯會等。「公會」和「工會」在社會上各司其職,又何來有階級之分?現今已是二十一世紀一零年代,說成立工會就是降級,這還不是歧視和侮辱?何其豈有此理!

另外,卓文先生引用澳洲會計師公會期刊的數據,說內地會計師人數有9.8萬,但按國內人口比例計算,會計師在中國的比例是1:14000。可是,其他地方例如美國和澳洲,其比例分別是1:500和1:110,卓文先生因此認為內地嚴重缺乏會計師,而且市場需求龐大。

看到這裡瓜瓜倒有個疑問,眾所週知,國內鄉村人口約佔總人口一半,他們對會計師的需求能有多少?反觀美國和澳洲,非城鎮人口的比例分別是18%和11%,其人口結構與中國相差那麼大,用來比較已經有問題,更加重要的是,會計師又不是醫生,其供求跟人口又有甚麼直接關係?人口愈多,會計師的需求就愈多?敢問是甚麼邏輯?

還有一點,去年《中外合作會計師事務所本土化轉制方案》出台,要求港台注册會計師的持股比例在五年內大幅降低至20%,加上內地企業早已進行會計人材本地化多年,叫香港年青會計師如何北望神州?啊,想深一層其實沒有錯,得個「望」字嘛!

非正規調查不可靠

若要找出某地方會計師的需求情況,詳細的市場或人力調查必不可少,香港職業訓練局每兩年進行一次的會計人力調查就是一例。翻看2011年的報告,當時香港需要的會計人力為99873人,同期的從業員人數有98394人,職位空缺是1479人或是所需人力的1.5%,這些數據才能斷定市場需求!

由於未曾見過內地會計師的市場和人力調查報告,所以不敢肯定地說其需求情況。可是,若要找點東西來做參考的話,比較可取的做法是計算內地企業和會計師的比例。道理很簡單,因為執業會計師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企業,理論上企業愈多,會計師的需求愈大。

根據中國工商局的統計,截至2013年首季,全國實有企業合共1374.88萬戶。

按照目前的相關法規,國內企業不論是內資還是外資,其賬目每年需要經過執業註冊會計師審核,有說規模較少的內資企業可以豁免,先假設這些企業只佔小數,以目前國內執業註冊會計師9.8萬人計,會計師對企業的比例約是1:140。

香港又如何?根據公司註冊處的統計,截至2013年4月,註冊公司共有107.95萬間,以目前香港執業會計師4049位計,會計師對企業的比例是1:267。單看此數值,豈非香港會計師的需求更大?可是,若真的下了此結論,肯定令會計同行笑倒,皆因近年有不少國內中介公司分了香港市場一大杯羹。說那麼多只想指出,會計師的需求不能單單用一些簡單分析就能推斷的。

我們年青會計師不介意被批評,只要有理有據,道理清晰,我們道謝也來不及。但若如像卓文先生該文章那樣批評的話,恕我等實在無法接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240

審計密探CIA - Bittermelon OTO內地業務唔旺財? (2013年07月18日)

1 : GS(14)@2013-07-19 01:31:14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3973&d=2108
上一篇提及過,豪特保健(6880)旗下OTO品牌的寄售專櫃,雖然數目於2012至2013年度增加了28間,寄售專櫃銷售金額也因而增加,但每間專櫃平均營業額卻下跌,加上百貨公司佣金對銷售金額比例增加,令專櫃盈利能力被拖低。
此外,豪特保健去年業績不太理想,除稅後溢利大幅倒退86.7%至只有204.6萬元,究其原因,相信是經營開支大增所致,當中以「其他開支」金額增長最大。據管理層解釋,開支增加涉多個原因,除在上一篇提及過的佣金開支外,另一個原因是擴充內地零售網絡,令其他經營開支增加約1,700萬元或97.5%。升幅那麼高,除因為豪特保健的零售網點(包括零售店和寄售專櫃)於去年新增28間或41.8%外,其他經營開支按每個網點計,2012至2013年度平均金額有36.2萬元,較2011至2012年度的26萬元,高出10.2萬元或39.3%。
究竟其他經營開支包括些甚麼呢?年報沒有詳細披露,但參考當年招股章程,除百貨公司寄售專櫃佣金外,此項開支還包括店舖租金、差餉及物業管理費、廣告及宣傳開支、客戶以信用卡付款的銀行費用,以及運費和運輸開支等。不過,管理層已表示,去年廣告及宣傳開支減少約290萬元或18.7%,香港店舖租金和其他相關費用也減少約140萬元或5.3%。豪特保健去年經營開支大增,若論上升幅度,最高的要數折舊開支,去年金額有359.5萬元,按年升144.4%;排行第二的是員工成本,去年金額有5,204.9萬元,按年增41.7%。
折舊開支增加,主要是添置了固定資產以擴充內地零售網絡,花費的金額約是1,040萬元,其中包括成本價46.2萬元的汽車。雖然通告沒有具體說明添置甚麼,但既然用於零售網絡,相信傢俬、裝置及設備,店舖裝修等的資產為數不少。至於員工成本增加,主要是員工數目增加所致。截至今年3月,豪特保健員工人數有302人,按年增126人或71.6%。據管理層披露,新增員工主要是配合內地業務擴充。難怪人均員工成本下降了,將員工成本與員工人數相除,2011至2012年度員工平均年薪是20.9萬元,到了2012至2013年度只有17.2萬元,金額減少3.6萬元或17.4%。
寫到這裡不期然湧起了一個感覺,豪特保健擴充內地零售網絡,究竟效益有多大呢?先看看營業額,於2012至2013年度,內地業務營業額達5,776.8萬元,按年升3,479.8萬元或42.6%。可是從以上已清楚看到,內地經營成本不輕,撇除未分配的行政開支,內地業務於2012至2013年度溢利有875.8萬元,按年僅增261.6萬元或42.6%。此外,同期溢利率也只有15.2%,按年跌11.6個百分點,是否有點「旺丁唔旺財」之感?
至於貢獻營業額和溢利最多的香港業務,前者只有1.83億元,按年減少2,736.2萬元,或倒退13%;後者也只有3,608.4萬元,按年減少1,737.4萬元或減少5.7%。反觀澳門業務,雖然營業額不及香港和內地,2012至2013年度的金額只有2,943.9萬元,但按年增加389.8萬元或15.3%;同期的溢利也有963.2萬元,按年急升216.8萬元或29%。
值得一提,在三地的業務之中,以澳門的盈利能力最高,其溢利率於2012至2013年度高達32.7%。若將澳門的數值與內地比較,澳門的營業額只及內地業務的51%,可是溢利卻是內地的110%。即是說,雖然澳門的銷售收益不及內地業務,但最後埋單計算,澳門賺到的盈利卻較內地多。
豪特保健當年上市集資合共籌得9,260萬元,管理層計劃動用4,590萬元用作擴展內地業務。截至今年3月31日,已經動用了1,070萬元於此計劃上,未動用的資金尚有3,520萬元。管理層在業績通告中已經透露,他會繼續在內地的擴充計劃,並且開設更多戰略零售網點。
可是,去年的業績有目共睹,繼續擴充內地業務是否明智呢?這是一個值得大家深思的問題。然而,管理層認為OTO產品已逐漸受到內地消費市場的關注及接受,能否成功且拭目以待。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525

審計密探CIA - Bittermelon 中國香精年報欠清晰 (2013年08月15日)

1 : GS(14)@2013-08-15 23:05:25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8076&d=2129
【am730專欄】去年中國香精香料(3318)管理層出現人事變動,兩位高層被董事會免去執行董事職位,報章多以「內訌」、「同室操戈」、「兄弟內鬥」等形容。翻看交易所披露易網頁,由去年7至11月的短短4個月內,涉及此事的公告、通告和通函有19份,問題有多複雜和困擾可想而知。可幸的是,此事似乎沒有對該集團去年業績造成很壞影響,收入和毛利至少還有增長。
細閱中國香精2012年的全年業績,收入7.61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3.9%。另外,由於同期銷售成本只升0.4%至4.31億元,結果令毛利增加9%至3.29億元,毛利率更上升2個百分點至43.3%。可是,因為經營開支按年增加13.3%至2.54億元,升幅較毛利高出4.3個百分點,加上其他收入減少,因此經營利潤按年減少4%至7,670.2萬元。
去年經營開支增加,主要來自「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和「行政費用」,前者按年升13.2%至1.31億元,後者則按年升13.4%至1.24億元。
年報沒有直接解釋為何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增加,只提及此費用按營業額比例由15.8%增加至17.2%,因集團改變銷售策略及支付給代理的銷售佣金增加。不過,翻閱財務報表,雖然去年銷售佣金按年急升29.2%,但增加的金額其實只有457.2萬元,反觀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增加的金額卻有1,523萬元,因此應還有其他因素影響。
至於行政費用增加,年報也沒有直接解釋原因,只提及此費用按營業額比例由14.9%增至16.2%,因僱員福利開支、勞動力,及研發開支增加所致。查閱財務報表,去年僱員福利開支急升22.3%至1.05億元,研發開支則增4.8%至2,256萬元,兩者按年增加金額分別是1,916.9萬元和102.5萬元,合共是2,019.4萬元。可是,行政費用按年只增加1,461.4萬元,多了出來的558萬元相信屬於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
至於收入方面,中國香精目前主要有四項產品,按2012年的收入金額來排序,分別是佔總收入49.4%的香味增強劑、19.4%的食品香精、17.4%的提取物和13.9%的日用香精。除了提取物外,其餘3項收入於去年均錄得增長。若論增長金額,香味增強劑最高,按年增加了2,945.4萬元至3.76億元,此產品對集團的盈利貢獻也最大,除稅後利潤於2012年有5,683.7萬元,約佔集團整體利潤94.6%。此外,此產品同期的淨利潤率有15.1%,也是各項產品中最高。
若論收入的增長幅度,日用香精最高,按年增加25.3%。可是,同期卻錄得407.3萬元虧損。令人欣慰的是,與2011年的948.5萬元虧損相比,虧損減少了57.1%。
此外,食品香精去年的表現甚有驚喜,於2011年,除稅後利潤只有123.3萬元,到了2012年,雖然收入只有1.9%的增長,但除稅後利潤卻錄得1,493.1萬元,增幅高達1,110.9%。至於原因為何,由於年報沒有提及,財務報表又缺乏資料,因此不知道詳情。
中國香精的主要市場是中國,2012年的收入有7.33億元,按年增加4.6%或3,189.1萬元;其次是東南亞,同期的收入有1,987.4萬元,按年增加34.7%;第三位是歐洲,同期的收入有481.7萬元,按年增加16.7%。至於日本和其他市場,同期的收入分別急瀉74.6%及59.9%。為何這麼差,年報也沒有具體交代,只在業務回顧中間接提及過,海外需求減少以及一名海外客戶沒有續約。
整體而言,雖然2012年的經營利潤較2011年減少4%,但由於存貨和應收帳款及其他應收金額下降,加上應付帳款及其他應付款等增加,因此經營產生的現金大幅改善,金額由2011年的5,177.5萬元增加258.6%至1.86億元。
此外,該集團於去年7月配售了8,000萬股新股,合共籌得約6,394.8萬元,所以該集團的流動資本也因而改善。截至2012年12月31日,該集團的流動比率有4.1,較2011年的3.9高。不過,若減去配售所得款項,該集團於2012年的流動比率將下降至3.6,由此可見,配售對流動資本的影響可謂不少。
寫到這裡,其實有點失望,上述幾項變動原因,年報都沒有解釋清楚,希望中國香精能在今年的年報內披露多些詳情,好讓投資者對公司的財政有更深入的了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679

職場小貼士:管理層簡報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1 : GS(14)@2013-11-04 22:26:19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3/11/blog-post_4.html
最近公司來了一位新同事,此君是某部門的經理,在負責的範疇上不單技術優秀,而且經驗豐富,處事也頭頭是道。可是卻有一個缺點,就是書寫技巧不足,不太懂得如何向管理層做書面報告。

例如最近要求他就公司某個範疇的現有做法「把把脈」,並且給予改善意見,出來的結果叫人眼前一亮。他還將所有問題和建議做了一份詳細的報告和清單,並且準備呈交管理層審批。可是,這樣的話肯定不成,因為管理層根本沒有時間看整份報告,即使有耐性看完,但因為涉及的東西太多太廣,看完報告後有點無所適從。此外還有一堆疑問,例如那些問題的風險最大?那些需要優先處理?改善工作涉及多少資源,以及需要多少時間完成?因此建議此君按以上的疑問做了一份只有兩頁紙的簡報。

說來慚愧,其實瓜瓜以前也一樣,不懂得如何去撰寫管理層簡報。當時還愚蠢地以為,只要報告內容夠真材實料,管理層自然會欣賞。但現實無情,根本沒有多少位管理層會花時間去看的。有朋友認為是管理層的責任,但瓜瓜卻認為是中層管理人員的責任。舉個簡單例子,一家企業每年的會計數據隨時成千上萬,我們斷不能把總賬打印出來交給管理層吧?即使是編制了資產負債表以及損益表等,管理層也未必看得懂。因此,我們經常都會編制各種管理報表,並且加入不同的分析後才交給管理層審閱。

編制管理層簡報其實不難,重點是以管理層的思維去考慮事情,他們最關心的究竟是甚麼。按這個方向去寫的話,自然就能寫出满意的簡報。若想在職場上有好發展,盡早學會寫管理層簡報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071

審計密探CIA - Bittermelon 蘋果多勞卻未多得 2013年11月12日

1 : GS(14)@2013-11-13 14:07:17

http://www.am730.com.hk/column-180813
蘋果公司(NASDAQ:AAPL)最近公布截至2013年9月底全年業績,收入增9.2%至1,709.1億(美元,下同)。但由於銷售成本急增21.4%至1,066.06億元,令毛利減6.3%至僅643.04億元,毛利率也因此跌6.2個百分點至37.6%,加上經營開支增14%,令溢利減少11.3%至370.37億元。
未深入探討溢利減少前,不如先看看銷售成績。相信大家很關心iPhone5s和iPhone5c的銷量吧?雖然年報沒有披露詳情,但翻查蘋果新聞稿,兩款手機短短開售頭三日就賣出900萬部。至於iPhone整體銷量,今年全年賣出1.5億部,按年升20.2%,iPhone的營業額也因而增加16%至912.79億元。心水清的朋友可能已察覺到了吧?營業額升幅不及銷量,代表手機的平均售價下跌。計算了一下,均價由去年每部629.3元下降3.5%至607.5元。根據年報解釋,此乃產品組合偏向低價版本所致,特別是iPhone4,由於減價促銷關係,需求於今年相當殷切。有一點值得留意,iPhone今年銷量的增幅相當於2,521.1萬部,當中35.7%就是來自iPhone5s和iPhone5c首三日的銷量。換句話說,若不是新手機能及時在今個年度開賣,銷量的增幅可能只有13%。
另一矚目產品iPad又如何?今年賣出了7,103.3萬部,按年升21.8%,較iPhone的升幅還要高。也是這個原因,iPad今年的營業額增3.3%至319.8億元。與iPhone同一命運,iPad每部產品的平均售價由去年的530.7元降至今年的450.2元,減幅達15.2%,是其他蘋果產品之冠。不過,此現象皆因推出了較低價的iPad mini及iPad 2降價促銷所致。
至於型格產品Mac,今年銷量比較差,全年只賣出1,634.1萬部,按年倒退10%之多。不過,由於每部產品的平均售價上調2.8%至1,314.7元,彌補了部分銷量下跌的影響,因此,營業額只下跌7.5%至214.83億元。其實蘋果也不諱言說,因個人電腦市場疲弱,Mac機不論在銷量和收入方面都出現倒退。
此外,在軟件和應用程式的銷售方面,今年的收入有160.51億元,增幅達24.5%之多,而且貢獻集團營業額的比重,也由去年的8.2%進一步提升至9.4%。此業務的收入持續增長,相信不久就能攀逾10%。
蘋果今年溢利之所以倒退,主要原因是毛利下跌。按年報解釋,問題包括現有產品成本較高,但卻未能全數轉嫁至消費者,以及銷售組合偏向低毛利的產品。以iPad mini為例,蘋果坦言,其邊際利潤較集團整體的平均值低得多。其他問題還包括服務和保修成本增加、個別產品例如iPad 2和iPhone4於年內減價促銷,以及匯兌因素影響。
綜合來看,雖然今年做多了生意,可是銷售成本和經營開支上漲,最後埋單計數反而賺少了,證明「多勞未必多得」。不過,蘋果近期的股價仍然相當「硬淨」,皆因他們一改守財的作風,大派股息之餘,還計劃回購股份。按年報披露,今年的股息為每股11.4元,以每股基本盈利40.03元計算,派息比率達28.5%。此外,管理層還預期於未來每個季度派發每股3.05元的股息。
不單如此,蘋果早前宣布動用100億元去回購股份,現在更加碼至600億元。截至2013年9月底,花在回購上的資金累計已有229.5億元,當中139.5億元是通過所謂「加速股票回購計劃(Accelerated share repurchase)」,其餘的90億元,則是自行在市場回購。整個派息和回購股份計劃已於2012年8月開始,並且將於2015年12月完成,預計涉及的總金額達1,000億元。
蘋果之所以能如此大手筆,因為他們的手頭現金包括短期和長期證券投資實在太多。截至2013年9月底,現金加上這些容易變現的金融資產合共有1,467.61億元,佔總資產逾70%。不過,錢多並不等於可以運用自如,記得於今年6月曾寫過3篇關於蘋果如何避稅的文章嗎?雖然蘋果不缺錢,但當中有75.8%都是存放在海外,若調回美國作派息和回購股份用,就需要繳納巨額稅款,因此蘋果於今年4月底,發行了總值170億元的債券。如此看來,若要實行派息和回購股份大計,蘋果還要繼續借貸。
「多勞卻未多得,錢多也要借錢」,以此來形容蘋果的現況看來頗貼切吧?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109

會計黑魔法之二:餅乾罐儲備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1 : GS(14)@2014-01-28 00:00:54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27.html
上一篇提及過會計黑魔法的其中一法「沖個靚涼」,現在講講另一個魔法叫「Cookie jar reserve」,中文可以翻譯成「餅乾罐儲備」。操作原理有點像「沖個靚涼」,主要是看準了會計制度應計制(Accrual basis)的弱點,即是不論收入何時收取,費用何時支付,只要權利和責任已經發生,就應當在賬內確認。舉個例子,公司以賒貸方式向供應商購入文具並即時使用,由於還未到付款期限,相關賬單還未支付。不過,付款的責任已經發生,因此須要在將賬款計入應付賬內,同一時間也須要在損益表中確認這宗文具開支。

然而,不是所有開支都像買文具般,有單有據容易確定,不少都須要「靠估」,例如計算折舊費用,靠估的包括資產使用年期、剩餘價值、折舊方法和比率;攤銷開支,攤銷年期就免不了靠估;壞賬撥備,呆賬比率也是靠估;銷售退貨和折讓,預期退貨比率亦要靠估;即使是員工成本,長期服務金準備一樣也是靠估。其實但凡會計項目名稱中有「Provision,準備」字樣的,計八九不離十須要靠估。

雖然說「靠估」有點兒戲,但實際操起來也要做到合理。例如說一部普通汽車的使用年期為100年,並且以此來做折舊的話,如此不合理相信沒有核數師首肯。不過,靠估也有上下限之分,若果今年以上限來做估算,但明年出來的結果卻是下限,多出來的差額就會在明年變成收入。情況就像今天先把餅乾儲起,留待明年才慢慢享用。

舉個簡單例子,某企業需要關閉表現不好的店舖,初部計算出來的虧損在10萬元和15萬元之間,並且需於今年視為支出。若果企業選擇以上限15萬元在今年撇銷,假設明年實際虧損只有10萬元,多出來的5萬元就會在明年回撥變為收入!

從以上例子可見,企業基本上甚麼也不需要做,只是搖一搖會計魔杖就能變出收入,這個黑魔法夠厲害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299

會計黑魔法之三。一:改變會計估算 Bittermelon

1 : GS(14)@2014-02-10 22:54:03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4/02/blog-post_10.html

上兩篇分別探討過,企業如何運用「沖個靚涼」和「餅乾罐儲備」兩種黑魔法來影響業績,這篇則講另一個常見的,叫「改變會計估算」。

先講些少背景資料,在會計上,我們經常都須要「靠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為固定資產計算折舊,其他常見的還包括壞賬撥備、存貨撇銷撥備、金融資產現值等。以折舊為例,假如買一部機械回來,預計它可用5年,並且預期它為公司帶來的收入,於頭幾年將會較多,之後會逐年遞減。基於以上資料判斷,我們可以採用餘額遞減法(declining balance method),並且以每年20%(1/5x100%)的折舊率去計算折舊開支。要留意一點,雖然說是靠估,但也不是天馬行空亂估一通,很多時都要看估算是否合理。

此項黑魔法之所以湊效,就是看準會計靠估的弱點,透過改變估算方法將業績舞高弄低。怎樣舞動魔杖?以上述的餘額遞減法為例,其特別之處是折舊費用先大後少,即是在資產購入頭幾年會較大,之後逐年遞減。若企業預期將會購入昂貴的固定資產,意味折舊費用將會大升,勢必影響未來幾年的溢利。因此,只要改用直線法(straight-line method),就能為溢利減壓。此外,更改折舊年期也能左右折舊開支的大小,年期愈大,折舊率愈少,折舊開支自然減少。相反,年期愈少,就能令折舊開支增加。

要在折舊上下其手以達到影響盈利,先決條件是折舊開支要夠大,例如製造、航空航運、電能這些極依靠機械來營運的行業。至於其他公司,則可以透過上述其他的開支,例如銀行的不良貸款撥備,貿易公司的呆壞賬預備,保險公司的索賠撥備,農業牧業公司的生物資產公平值變化等。

不過,由於會計和審計準則日漸嚴謹,現在能運用此項魔法的空間愈來愈窄。此外,若果因改變會計估算而對溢利有重大影響的話,企業還須要在財務報表的附註中解釋改變原因,並且披露其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322

何必為政治活動背書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1 : GS(14)@2014-09-07 12:37:35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15.html身為核數師,不論外部還是內部審計,當接手一個審計項目前,必定會先問一條問題:自己與被審對象有沒有任何關聯,若出任其核數師,審計之獨立性能否維持,以確保沒有利益衝突存在,並且能做出公平公正的專業判斷。\r\n\r\n或許舉個例子來說明,例如自己是A公司之董事,就不能同時出任該公司的核數師。何解?理由很簡單,核數師負責查核企業的賬目,董事則是企業管治的負責人,若由同一人出任,無疑是自己查自己。好了,就算能真正做到持平客觀,問心無愧,但其董事身份難免被人質疑,這就是所謂「瓜田李下」。內審也一樣,例如某內審人員曾任職某部門,並且曾直接參與將會被審核的事項,他就不應參與該審計工作,直至其影響力消失為止。\r\n\r\n舉個實例,若B君曾出任會計部經理,去年賬目就是由他一手包辦,B君剛轉了過來審計部,就不應參與今年對會計部的審計工作。等等,既然B君來自會計部,自然了解其運作,所謂知己知彼,讓他參與審計不是更好嗎?雖然說得對,但內部審核也非常著重獨立客觀,若容許自己查自己,就怕「隻眼開隻眼閉」的情況會發生。即使能公正持平,但要「今日的我打倒作日的我」,也實在叫人難堪,最可怕還是影響審計的公信力,權衡輕重下,還是不讓他參與為佳。\r\n\r\n此外,要成為註冊會計師,除了必須完成專業考試和擁有相關工作經驗外,根據《專業會計師條例》,還要通過fit and proper之規定,即是申請人必須具備合適和恰當的的註冊標準。\r\n\r\n例如財政是否穩健可靠,是否擁有良好信譽和品格等。若然早年犯了事而留有刑事案底,要過關就有難度了。就算我們這些擁有會計師資格的,做人也要規行矩步,一旦犯了刑事案而被判有罪,即使該罪與會計工作全無關係,若被認定不符合fit and proper之規定,也會被罰停牌甚至永久終止會計師資格。換句話說,只要第一天成為會計師,就沒有了「個人身份」。不單止我們,其他專業也有類似規定。\r\n\r\n說了那麼多,其實都只是想說明「避嫌」的重要,而且社會對特定崗位有一定期望,根本沒有個人身份可言。那麼,公務員以個人身份支持或反對佔中,究竟有沒有問題呢?瓜瓜認為最重要的,要看會否有機會影響公務之執行,以及是否需要避嫌。\r\n\r\n就以警察做例子,假如佔中發生,曾公開表態支持佔中的警員,會否同情佔中者而拒絕執行任務呢?相反,若他們曾表態反佔中,會否因討厭佔中者而過分使用武力呢?其實這是個人取態問題,無論公開表態與否,這些情況皆可能發生,故此應不會影響職務執行。雖則如此,但此舉卻把他們推向無法避嫌的困境,道理很簡單,當進行清場時,若警察曾表態反佔中,外界自然質疑他們是否過分使用武力。\r\n\r\n兩派倘發生衝突又怎自處\r\n\r\n警察稍為克制一樣糟糕,若他們曾表態支持佔中,自然也會被質疑同情佔中人士。由此可見,公務員要謹守政治中立何其重要。\r\n\r\n特首和高官表態又如何呢?或許先舉個例子,不論立法會和區議會選舉,每當特首和高官以選民身份投票,從來都不會公開投票給誰,為什麼?因為有背書效應,連高官也投某某一票,難免會影響其他選民的選擇。\r\n\r\n同一道理,身為香港最高管治團隊,出於不鼓勵公民抗命而簽署反佔中,基本上沒有錯,但問題在於為政治活動背書。\r\n\r\n試想想,一旦佔中不幸發生,反佔中和佔中還發生衝突,甚至造成傷亡,表態支持一方的高官,是否也要為此負上責任?不要輕視這個風險,現在雙方壁壘分明,兩派勢成水火,發生衝突的機會有幾大,相信大家心中有數。\r\n\r\n財爺最近在其網誌中說得很對,大家都是只是以不同方法,去表達對政改的意見,以人數來比拚其實沒有多大意思,因為雙方都是七百萬名市民的一部分。\r\n\r\n高官為政治活動背書,只會令兩派矛盾加深,令社會進一步撕裂。身為市民,希望各方不要再堅持己見,大家通過協商尋求共識,畢竟政治講求妥協,對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420

會計人生 善敗者勝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1 : GS(14)@2014-09-07 12:37:53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24.html有朋友向瓜瓜訴苦,說近來工作並不順利,簡直可以用「頭頭碰著黑」來形容。最慘是自己辛苦經營和建立的專業形象,因為一次疏忽而泡了湯,所以覺得很苦惱。瓜瓜是過來人,其實工作不順利是很正常,因此不用想得太灰。況且,若果一生人事事順景反而不妙,為何這樣講?或許先說說故事。\r\n\r\n內地有位作家名為二月河,他寫了幾部非常暢銷的小說,及後還被改編,最後拍成多套電視連續劇。其中一部小說叫《康熙大帝》,講述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時的事跡。書中有個角色叫周培公,康熙有一次微服出巡見到他,無意中發現他是個軍事奇才,康熙即席考驗他時有以下一段對話:\r\n\r\n康熙:「那麼,你願意做個甚麼樣的將軍呢?」\r\n\r\n周培公:「回萬歲,臣願意做善敗將軍!」\r\n\r\n康熙:「甚麼?善敗將軍?」\r\n\r\n周培公:「對!善敗將軍並非常敗將軍。小敗之後,連兵結陣,透徹敵情,就可再造勝勢,一鼓而定。這樣的善敗將軍,比那項羽雖然百戰百勝,卻在烏江一敗塗地,不是要好得多麼?」\r\n\r\n雖然是小說情節,但道理明顯不過,簡單點算其實是「失敗乃成功之母」。看似老套過時,但真正明白而且身體力行的人不多。其實每打一次敗仗都是經驗,雖然現在「衰咗」,只要不再重蹈覆辙,並且能從中汲取教訓,最終就能成功。相反,若果事事順利,可是人生難免有失意之時,習慣了成功,一旦失敗就未必能夠一下子接受得來。因此,從風險角度去看,善敗將軍比長勝將軍好得多。\r\n\r\n屢戰屢敗,有人選擇知難而退,但瓜瓜卻認為,屢敗屢戰更值得尊敬。兄弟姐妹們,共勉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4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