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題籽】華人建築先鋒 戰火裏起高樓

1 : GS(14)@2016-01-19 23:08:01

陸承澤是第一代華人建築師陸謙受的次子,他很佩服父親的毅力,即使在動盪之年,仍努力建屋。



【專題籽:一樓一故】中國古代的建築由土木工匠建成,並沒有建築師這個專業。香港開埠初期,西式建築均由外籍建築師設計,直至一九二○年代,華人建築師開始出現。陸謙受是第一代香港華人建築師,一九三○年畢業於倫敦建築學院,三、四十年代走遍中國各地興建銀行大樓,中銀香港舊總行及上海外灘總行是其代表作,二戰時更參與建造重慶紅岩新村。一九四九年回流香港,至六十年代末退休。雖然他參與過多項建築,但他在香港任建築師不足廿年,又多為小型私人發展商興建,留下的作品數量不多,名字並不廣為人知。


廿多年前,陸謙受因病離世,家人整理遺物時發現櫃中收藏了一大堆負責項目的圖紙。陸謙受育有三子,現居於香港的次子陸承澤說:「哥哥與弟弟娶外國人為妻,我的太太是香港人,所以我一九九○年回港照顧有病的父母。」可惜半年後,患有柏金遜症的陸謙受離世。陸謙受孻仔承繼父業,但陸承澤是醫生,對圖紙完全陌生,收藏了十多年後,把其中九百五十張捐給香港大學圖書館特藏部收藏,給香港建築史留為紀錄。在香港大學圖書館特藏部閱讀室,放了十張出自陸謙受手筆的蘇屋邨圖紙,現已八十一歲、滿頭白髮的陸承澤邊看圖紙邊說:「他一生只得個『忙』字。由事業發展得很好的上海,走難去重慶,又走來香港,一九六七年香港暴動後走去美國。」陸承澤的祖父陸灼文,二十世紀初在港辦報,是慈善家及教育家,父親陸謙受生於一九○四年,住在灣仔厚豐里一座中式大宅。陸謙受生於大富之家,幼年由翰林學士教導詩書,一九二二年畢業於聖若瑟書院,其後在英資建築事務所受訓,一九二七年結婚後到英國修讀建築,一九三○年到上海任中國銀行總建築師,一帆風順



走難仍建屋 大宅被燒住診所

三十歲之後,陸謙受的事業生涯並不容易,一九三四年在上海出生的陸承澤見證着這一切,「很多人叫我『走難仔』,出世不久就開始走來走去。」陸承澤約兩歲時,發生盧溝橋事變,父親決定跟隨國民黨撤退到重慶,家人則安排回香港厚豐里大宅生活,兩年後又接他們經越南回重慶重聚,「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後,爸爸又回到上海工作,我們半年後才搬回上海,住兩年又回香港。」陸謙受在中國打混十九年,為中銀建造上海總行,廈門、汕頭、青島、南京及重慶等地分行,還有為國民政府建造重慶紅岩新村等。縱然陸謙受一九四九年回港後,參與香港中銀總行建築,但沒有香港發展商認識他。由於陸謙受父母早於二戰發生前已去世,加上陸家厚豐里大宅於香港淪陷時被日軍完全破壞,陸謙受只有投靠四家姐,一家五口在姐夫於彌敦道的診所居住。這段日子對於當年十五歲的陸承澤記憶深刻,「爸爸媽媽住在姑丈診所內一間房仔,我們三兄弟睡在診所候診區,每天將床鋪晚行朝拆。從上海回流香港,沒有人認識他,這種生活過了兩年。」



第一代華人建築師陸謙受,曾參與設計中銀香港舊總行、蘇屋邨等大樓。

一九三○年七月十一日,陸謙受取得倫敦建築學院文憑。



學習德國人細心 圖則包傢俬設計

一九五二年,陸謙受在東亞銀行大廈開設建築事務所,他租用三樓,認識在四樓開診所的趙不波醫生,其家族在南區擁有很多土地,聘請陸為趙家設計獨立屋及大廈,自始事業發展順利。因為他設計非常認真,連室內傢俬也一併設計,得到不少富豪青睞,為他們設計獨立屋。陸承澤認為父親仔細的生活態度是從德國學習,「他曾經跟我說很欣賞德國人,例如設計的東西應有多少顆螺絲,德國人會一顆一顆地畫出。」面前那叠蘇屋邨圖紙就仔細地用鉛筆或墨水筆,繪出每座各有多少層數,每層又有多少個單位,陸承澤自言沒有父親的能耐,還透露父親連每天各項使費也仔細記錄下來。多年來經歷不少戰爭與動亂,六七暴動又觸動陸謙受神經,「他很害怕,翌年我們移居北美,我到多倫多大學考醫生高級試,完成後在那裏教書。」當年已是六十四歲的陸謙受轉到紐約,繼續成為建築師,可是人生路不熟,加上他在英國讀書,於香港工作,美國人不會重用他,做了兩年就退休,一九七四年回港。事業遇上各種阻滯,陸謙受仍不屈不撓從頭做起,作為兒子的陸承澤感嘆道:「我很佩服他的毅力,如果再給他十年,即文革遲十年才發生,他應該會在香港建很多屋。」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三日,陸謙受在聖德肋撒醫院撒手人寰,享年八十六歲,留下的是一幢又一幢的建築物。



一九三五年,半歲的陸承澤開始入住這幢由父親設計的上海大宅。盧溝橋事變後,陸謙受跟隨國民政府撤退重慶,大宅被人燒毀。

五十年代,陸謙受經常與家人駕車到屯門青山公路19咪半郊遊。



陸謙受本地作品

一九二九年,時任中國銀行副總經理張嘉璈到英國揀蟀,聘請仍在英國讀書的陸謙受為中銀總建築師,負責設計中銀各地的分行、辦公室、宿舍等,首個項目為中銀廈門分行。一九三四年,中銀開始建造上海外灘總行,由陸謙受與上海巴馬丹拿建築事務所共同合作設計。中銀上海總行至今仍屹立外灘,是外灘舊建築群中,唯一一幢有中國建築師參與的作品。至一九四七年離職,陸謙受共設計約三十幢中銀在中國各地的分行大廈及員工宿舍。陸謙受回流香港時已非中銀員工,但一九五○年興建香港中銀總行,他再次受聘與巴馬丹拿建築事務所共同設計大樓。



香港中國銀行總行開始施工日期:1950年地址:中環德輔道中2A

陸謙受親自繪畫的中銀上海總行最終外觀。



五十年代初,政府開始興建廉租屋,蘇屋邨是第三個發展的屋邨,由甘洺建築師樓負責整體規劃。甘洺希望市民享受較好的住屋環境,決定每期由不同建築公司設計,所以在一九六○年底至一九六三年中落成、共十六座的住宅大廈,每期的設計風格各有特色。陸謙受負責第二期百合樓、彩雀樓、荷花樓及社區會堂,主要為六至九人的較大單位。影星許冠文(右圖)早年亦在彩雀樓居住,蘇屋邨已於二○○六年拆卸。



蘇屋邨第二期(現已拆卸重建)開始施工日期:1957年

陸謙受負責蘇屋邨第二期百合樓(左)、彩雀樓(右)及社區會堂的建築設計。



陸謙受除了設計住宅及商業大廈,亦為宗教及慈善團體興建學校、教堂及診所等,九龍華仁書院小教堂是其中一座。這座教堂是簡單的一幢長方形建築,外牆是最經濟的磚牆,不過每塊磚配有十字或圓形的鏤空圖案,具宗教意義之餘,亦有通風透光作用。



九龍華仁書院聖依納爵小堂開始施工日期:1958年地址:窩打老道56號九龍華仁書院

由於建造教堂的資金有限,陸謙受使用十字與圓形磚裝飾外牆。



在眾多陸謙受作品中,設計最特別是保華大廈。六十年代建成的淺水灣保華大廈是南區老牌豪宅,是一幢提供六十個單位的大廈式住宅,外觀是一般大廈,內籠每個單位為複式設計,令住客像住在獨立屋。客飯廳在門口那層,廚房與傭人睡房低半層,兩個睡房高半層,主人套房再升高半層,建築師吳啟聰指:「這種處理成功將各區域分開,把室內的公共與私人空間清楚劃分,還有傭人專用走廊,是真正的豪宅設計。」地產代理表示在香港豪宅中,大廈內設複式設計是非常罕有。



南區豪宅保華大廈開始施工日期:1960年地址:淺水灣道119A

保華大廈正面享淺水灣海景,背面設有傭人出入的後門走廊。

每個單位由四個半層空間組成,傭人的工作與起居在最低層,主僕各有各空間。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記者:黃碧珊攝影:劉永發、楊錦文、潘志恆、徐振國編輯:李寶筠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119/194571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593

【讀書好×果籽】閱讀柔性政治:從首位華人女總統說起

1 : GS(14)@2016-01-23 19:30:20

台灣政治人一直給我感覺是激情,時刻準備剖心表白愛台心迹,眼淚口號少不了,但上周以689萬票當選首位華人女總統蔡英文,與刻板印象的台灣政治人距離很遠。四年多前敗選宣言,叫支持者不要哭,但台下都熱淚盈眶,而她則一貫的冷靜。用四年時間走完最後一里路,她當選的宣言,雖然聲音沙啞,但同樣出奇冷靜、甚至平淡。人們將她與另一風雲女政治家德國總理默克爾(台譯「梅克爾」)相比,都是學者出身,一個得科爾總理提攜,一個由李登輝栽培,同樣堅毅、冷靜。


美國下任總統大熱是民主黨希拉莉(台譯「希拉蕊」),而去年《時代》雜誌風雲人物則選了默克爾女總理,兩人的中文版傳記一度「打孖上」宣傳促銷,就是《抉擇──希拉蕊回憶錄》和《梅克爾傳》,這兩本人物傳記是去年暢銷書。女性權力精英上位,主導全球政治,跨國企業及世界組織,已不是新鮮事物,大家都在談論互聯網世代的政治,是否更適合「女性思維」的人。女性與女性思維從政是兩回事,八十年代如日中天的英國鐵娘子戴卓爾夫人是女性政治家典範,但她表現出來是一個男性政客模樣,理性、強硬、咄咄逼人、強勢。但女性思維是另一種政治思考及表述形態,細膩、柔性、冷靜相結合,溫柔而堅定。2005年德國大選電視辯論時,強勢角逐連任施羅德取笑默克爾:「德國選民,你們真的要選一個每星期天都要去小鎮教堂做禮拜的女人做總理?」譏諷這個來自東德衣着老土的大媽。但默克爾表現出不一樣的特質,往往在慎思之後就鼓足勇氣一往無前,將利益計算精準但格局太小的男性政客比下去。這位大媽不但打敗施羅德,也在世界金融危機中挺身而出而躍升為全球政治領袖。對歐債危機爛攤子的承擔得到全球讚許,雖然收容敍利亞難民受到抨擊。但她的「善心」,不正是利益掛帥政客所欠缺的嗎?她自傳中透露,十二歲那一年,有一次練習跳水,她在跳板上站了整整四十五分鐘,最後才終於鼓足勇氣起跳。她就是在那最後一刻才有了勇氣。



柔性政治感染力

女性的感性力量,也往往在外交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南韓總統朴槿惠是另一例,她從政之路其實更起伏跌宕。1974年母親遇刺、1979年父親遇刺,被軍方朋友背叛,她嚐盡人情冷暖,自此淡出政壇,廿年後1998年當選國會議員才捲土重來,之後改革保守的大國家黨,洗脫政客貪腐形象,2013年上台執政。她說自己沒有父母、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女。年輕時母親遇刺後,便要陪同朴正熙見外賓,扮演第一夫人角色。美國總統卡特訪韓,對當地人權狀況極不滿,全程黑面,朴槿惠由卡特夫人入手,由卡特跑步興趣入手,以手術後病人不宜跑步作解釋,認為韓國戰後要全力拼經濟。卡特夫人將這番解說轉告丈夫,翌日宴會卡特變得寬容全程與朴槿惠交談。柔性手段往往在男性主導的國際外交舞台打開缺口。



切合網絡新世代

有分析認為柔性政治抬頭是與互聯網時代有關,以往在主流媒體塑造的政治舞台是男性化,要滔滔雄辯,咄咄逼人,一邊嗌口號另一邊扣帽子,大發偉論,女政客成功要比男人更男人、強悍,搶sound bite。自近年社交媒體進佔主流,其傳播的訊息變成生活化、日常化,即使是硬邦邦的政治訊息,也要變成感性的故事才能viral。女性比男性在社交媒體訊息傳播方面更如魚得水,一個女「貓奴」比男的更合乎公眾期望。男性有固定的角色期望,或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框框,例如凡事認叻,死頂,默克爾則會毫不掩飾自己不知hedge fund是甚麼。相對對岸浮誇喧鬧,人人頭腦發熱「雄起」,連十六歲少女周子瑜也要「完勝」欺凌,促成民進黨大勝。未來四年,以蔡英文的內斂、慎思及韌性,在格食格之下,未必冇得玩。



南韓總統朴槿惠自傳,很多朴正熙時代的細節都跳過了,但從中看到母親對她的影響。

蔡英文登上《時代》雜誌封面,她能否成為亞洲出色女政治家,就看今後四年的改革及如何處理狂躁喧鬧的對岸。



撰文:劉細良編輯:黃仲兒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123/194628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897

黎巴嫩男逾期居留撞死華人博延期

1 : GS(14)@2016-02-28 16:25:23

美國洛杉磯一名華人移民本月中遭一名黎巴嫩男子開車撞死,男子竟表示自己非法滯留,因為不想被驅逐而撞人,只望被判坐牢而留在美國。死者家屬接受訪問時,希望兇徒受到法律制裁。駐洛杉磯記者:林慧娟來自台灣的59歲移民邵琪,本月15日在沃爾納特市(Walnut)住家附近晨跑,一名黎巴嫩籍男子馬薩爾凱(Haissam Massalkhy)開車撞死。消息指出,馬薩爾凱當時向警方表示,他因非法滯留美國,即將被驅逐出境,所以決定撞人,希望能留下來服刑,達成他繼續留在美國的目的。男子為一己自私導致邵家天倫夢碎,邵太與一對兒女周五出鏡受訪,指希望惡徒能受到法律制裁。邵家長女Cindy表示:「我爸很愛開玩笑,待人很友善,心胸開放,他工作勤奮,為了家庭努力不懈,失去他讓我們十分震驚難過。」長子Jeff當天第一個接到噩耗:「不敢相信這種事會發生在我們家庭,真的很震驚,我對兇手有點生氣,他用爸爸的生命來延長他在美國的居留權。」Cindy強調,美國是移民大熔爐,每個人都是移民過來的,生活不容易,你要自己找出路,移民不應該欺負移民。邵琪夫婦結婚30年,育有3名子女,長女Cindy已婚,在社區學院教英文,長子Jeff也已出社會工作,小兒子就讀高中。談到丈夫就這麼走了,邵太太哽咽表示:「他是很顧家的人,很老實,責任感很重,我們25年前移民到美國,一切都靠自己,從無到有,好不容易有自己的小家庭,現在變成這樣,真的很難相信他現在已經不在了。」邵琪在一家時裝模具公司擔任業務員,十多年來維持晨跑習慣,每周有三日會在住家附近晨跑,當日清晨5點多出門,在La Puente大道遇到開着豐田轎車的馬薩爾凱,被蓄意撞死,從此與家人天人永隔。邵家遭遇巨變,選擇低調療傷,但在核桃市華裔市議員候選人秦振國和律師鄧洪的鼓勵下,決定站出來面對媒體。秦振國表示:「邵先生離開,對家庭經濟造成負擔,需要大家幫忙。」鄧洪表示:「邵先生是一家之主,是經濟支柱,他的離開太突然,福樂紀念公園(Forest Lawn)捐出墓地,並支付棺木、火化、葬禮等費用,總計1萬700元(約8.3萬港元),幫助邵家籌備死者身後事。」他又呼籲社會善心人士捐款,幫助邵家度過難關。鄧洪也希望透過輿論的力量對檢察長施壓,因為兇手實在太惡劣:「犧牲一個人,達成自己的移民目的,是絕對不能容忍的。這件事對死者家屬造成重大影響,兇手反而在庭上談笑風生,不當一回事,以為他可以永久留在美國。」鄧洪透露,相關的殺人案件刑期約在15年到無期徒刑不等,希望歹徒監禁期後,會被政府驅逐出境。邵琪的喪禮於周六下午在福樂紀念公園舉行。邵家捐款帳戶:
East West Bank
Routing#:322070381
Account#:0023807357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228/1950924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321

半數賭徒是華人老中青三代都淪陷

1 : GS(14)@2016-03-17 14:51:59

「小賭怡情」,偶爾打麻雀、入賭場,其實無傷大雅,但如果沉溺賭博,淪為賭徒,那就不堪設想了。為對抗賭博,三藩市第七區市議員余鼎昂(Norman Yee)和華人健康組織聯會(NICOS Chinese Health Coalition)合作,打算將3月定為「防止問題賭博宣傳月」。駐三藩市記者:王欣儀華人健康組織聯會行政總監胡國立表示:「華人雖僅佔三藩市總人口的15%,但附近的賭場內有超過一半都是華人。」聯會的問卷調查發現,70%成年華人認為問題賭博令人擔憂。他強調,賭博問題不只亞裔或華人才有,但包括華人與非裔在內的少數或低收入族群,是最容易淪陷賭局的族群。他指語言不通的新移民容易淪為賭徒,因為「賭博是共通語言,不用會說英文就可以玩」。賭場鎖定這些族群,利用各種方式吸引他們,例如三藩市附近的River Rock Casino、Cache Creek Casino、稍微遠一點的Graton Casino都在市區設有接駁車,每小時都有班次。賭場也提供亞洲美食,或以粵語、越南流行歌手演唱會等作招徠。胡指出弱勢族群「英文不流利,沒有甚麼錢,但又想賺到錢」,容易賭博成癮。他解釋:「搭車到賭場,基本上根本不用錢(編按:車資10元美元,但賭場會回贈10美元作為賭本),去一趟你也許可以回本、賺點外快、又有免費飯」。翻查各大賭場網站,發現華人、亞裔族群最多的地方都有賭場接駁車的設點,包括唐人街、列治文區(Richmond District)、日落區(Sunset District)等。《蘋果》記者到吉里街(Geary Street)直擊,赫然發現附近就是Star of the Sea小學,車站旁有很多年長華人排隊等車。早早來等車的湯小姐講到賭場就興致勃勃,她說自己有次晚上從River Rock Casino回來,剛好看到Graton Casino的接駁車,所以她又搭上了,一整晚流連賭場,「白天工作時根本就像殭屍」,嚴重影響工作。除了弱勢族群迷上賭博,項目總監廖頌瑋也表示,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賭博行列。他表示賭博有種刺激感,很難「搣甩」,和酗酒、吸毒等類似。但年輕人的玩法和上一代的又不同,研究顯示,年輕人坐在老虎機前的時間雖然久,但花的錢比較少,因為他們大多數在玩自己的手機。有賭場就看上這一點,研發免費試玩、且較易贏錢的賭博應用程式,「先讓你在線上覺得贏錢容易,然後再花錢去賭場」。美國目前雖只有部份州允許線上賭博,但加州現也考慮跟隨。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17/1953337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275

唐人街公園使用率低招募藝術品代表華人

1 : GS(14)@2016-05-08 02:56:11

有人說三藩市唐人街漸漸沒落,但最近它即將有新地標!有100多份設計書參加,希望成為公園內的主角。主辦單位就希望選出以華人為主題,展現唐人街的魅力,吸引更多人到使用率低的公園。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金融區與唐人街交界的花園角廣場(Portsmouth Square),每日也有一大班老街坊聚首下棋、聊天,非常熱鬧。相比下,僅數街之隔的聖瑪莉廣場(St. Mary's Square)則顯得冷清,更只有一個孫中山雕像「獨守空房」。有見及此,中華文化基金會打算放置一件新藝術品,為公園重新注入活力。基金會向全球廣發「英雄帖」招募設計,歷時個半月,13國共64個城市寄來100多份設計書,競爭非常激烈。基金會周四公佈最後三強,將於本月10日至14日將三強開放予公眾評選,再交由專業評委作最後決定。藝術品將設於辦公室大樓五樓的新天台公園,連接到聖瑪莉廣場。脫穎而出的三個設計,分別出自倫敦及西雅圖工作室Acrylize、洛杉磯的Shin Gray Studio及華裔裝置藝術家Sarah Sze。其中Sarah Sze更是首位代表美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華裔藝術家。三個作品分別以中國傳統象徵幸運的松果、中文字「人」和印章石為概念。基金會藝術總監陳暢(Abby Chen)表示,希望項目能為三藩市唐人街的公共空間增添色彩:「人口密度在全美排第二,居民的人均收入卻不高,公共空間對高密度人口的地區很重要!」基金會亦計劃在勝出作品旁擺設石碑,紀念一段唐人街被遺忘的歷史:原來聖瑪莉廣場的所在地旁,曾是「罔州廟」的所在地。罔州廟是美國罔州總會館的前身,1854年成立。那些年,一群目不識丁的華人移民,經常透過廟祝寫信回鄉報平安。會館現任理事張逢濯希望新藝術品能反映唐人街:「沒有偏愛那個設計,只要能帶出華人的文化歷史即可。」參與項目統籌工作的建築師李永堅則透露,有街坊擔心藝術品太大,阻擋他們使用公園的空間;不過要達至市政府對公共藝術的比重要求,藝術品不能太平面和細小。其餘的街坊亦贊成計劃,希望能為唐人街更添藝術色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507/196020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963

移民美國老闆變打工仔攝影師十年記錄華人辛酸史

1 : GS(14)@2016-05-21 17:49:35

美國總統大選將至,參選人紛紛「出招」搶票,在寸金寸土的三藩市主打可負擔房屋(Affordable Housing)等居住議題;不過,不少低收入華人的居住情況欠佳,當中的辛酸,局外人未必能切身體會。一名資深記者特定舉辦攝影展,以十年以來記錄下的震撼場景和影像,講述一名散房居民的故事。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攝影展的主角是66歲的散房(單人房宿舍,SRO)屋主趙偉雄,他原籍廣東省珠海斗門,2006年攜太太移居美國。和很多人一樣,他起初以為「美國夢」就此啟航,卻發現這裡的生活更艱苦——他在家鄉擁有數間店舖,來到三藩市,他僅靠打散工和在街上賣花維生。趙偉雄夫婦住的散房面積僅80呎,擺放家具後就寸步難行。展覽會地上將他的家一比一間隔圖還原,讓入場人士體會住在這個狹小空間的感受。攝影者黃偉江(David Huang)是灣區的資深記者,巧遇趙偉雄後,用了近十年透過鏡頭追蹤他的生活足迹。「他學習英語的獨特方式最吸引我!」原來窩居雖小,但趙偉雄在牆上貼滿一堆紙皮,寫有2,000多個英文生字。趙偉雄這十年來曾到市立大學(CCSF)上英文課,不過沒學懂國際音標,他閒時會以「自己方式」,融合廣東話記生字,非常有趣。黃偉江讚嘆:「教人敬佩的是他的學習態度,每次出發上課都西裝筆挺,更花錢買正版原裝教材,非常尊重知識。」多年苦讀後,趙偉雄最終獲得一份當地雜貨鋪的工作。趙偉雄在美故事的新一章,以這次展覽「3650/衣錦還鄉」慨括,因為他今年終於買下十年來首張回鄉的機票,回家與離別多時的母親、子女和孫兒團聚。可惜的是,太太因工作未能一起返鄉。他回來後會繼續打拼,朝着開雜貨店和花店的目標邁進。展覽策劃人王雅嬌(Maria Wang)表示:「我們於展覽中以『趙先生』,而非他的全名稱呼他,是因為我們想帶出在唐人街,不少的散房戶都有着這樣的奮鬥故事。『趙先生』只是其中之一。」主辦單位中華文化中心基金會期望,是次展覽可以一洗在美華人的陳腐印象,尤其老一輩,證明不少華人正積極闖出一片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519/196186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713

SF華人辦「樂居鎮一日遊」冀喚起被遺忘的歷史

1 : GS(14)@2016-05-21 19:03:41

美國華人在西部拓荒時期的諸多貢獻常受讚揚,但是在淘金和鐵路建造時期,及往後至少60年間,華人在美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及嚴重歧視,卻少被提及。三藩市中華文化基金會今年開始,舉辦第一屆「樂居鎮一日遊」,希望藉參觀這個全美少數僅存、由華人建立的農村,能喚起這段被遺忘的歷史。駐三藩市記者:王欣儀1906年4月23日,《奧克蘭詢問者郵報》發表一篇文章,標題為〈我們的城裏不要再有唐人街〉(Let Us Have No More Chinatowns in Our Cities)。加州在1869年大地震後,於1875年前後修改州憲章,要求每個城市剔除華裔人口。當年的華人即便在1855至1870年間,為加州貢獻約5,500萬美元稅款(佔30%至50%加州總預算),但仍不能擁地,無法成為公民或與非華裔結婚,也不能在法庭上提供辯詞。中華文化基金會的教育及參與總監歐偉明(Darin Ow-Wing)說,自己父親生於1922年。那一年,《舊金山評論報》一篇文章寫着:「全美現在只剩2.8萬名中國人,我們要加油,擺脫他們。」其實在1880年前後,美國西部有多達400至500個由中國移民建造的農村,單是科羅拉多州就有約1.3萬名中國移民。但到1887年,因為經濟蕭條,許多美國白人拿中國移民出氣,認為他們接受較低的工資,搶走工作機會,所以攻擊、燒毀大多數唐人街,導致部份中國移民逃往東岸,另一些則走到西岸的三藩市或灣區。歐偉明更爆料,指三藩市唐人街現今充滿「中國風」,是因為原本的唐人街被大地震震毀。當年不少中國移民被趕到獵人角(Hunter’s Point),經過協商,答應聘請白人設計師打造「異國風情」的唐人街,吸引觀光客。歐偉明又稱,在薩克拉門托的樂居鎮(Locke)相當神奇,並沒有受到太多的暴力襲擊,故吸引大批中國移民前往該區定居,「當我們拜訪樂居鎮時,我們看到的是那段曾經遍佈美國西部,中國社群的歷史縮影」。參加一日遊的市民除可造訪四個博物館,也會參觀一間紀念孫中山的會館、當時的賭博場及一間校舍。歐偉明表示,這間學校特別的地方在於,「不是只是讓小孩子可以學中文,而是那時的流血暴力事件太多,連移民的第二代都怕再發生,所以讓小孩子學中文,要是哪天衝突再起,他們需要逃回中國生活」。歐偉明坦承,暫時報名參加的人比較年長,希望多些年輕華人加入,「這裏(美國)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地方,但人們不能忘記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前人流血奮鬥來的,並且警覺到永遠有人希望時代退步;你以為鬥爭早已經結束了,但我們其實無時無刻都持續與對抗着」。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521/196216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963

100%綠色電力華人研發太陽能流動充電站

1 : GS(14)@2016-07-14 08:09:44

試想像風災水災後,如何用最快方式重建災區電力系統?10間華人新能源企業合作,在美國推出「明日電站(Skynergy)」,將貨櫃改裝成流動太陽能發電站,產生能量足夠一般家庭使用。新澤西州成為首個「明日電站」試用地點,如反應良好,將推廣至美國其他州份。駐紐約記者:鄭柏齡目前全球綠色商品與服務的年產值達5.5兆美元(約42.9兆港元),「明日電站」由台灣經濟部推動綠色貿易專案辦公室(GTPO)帶頭,10間新能源企業同共設計,周一首度在新澤西州自由公園(Liberty State Park)亮相。由貨櫃改裝而成的流動太陽能發電站,與單車租借公司Bike& Roll合作試驗,100%環保供電的「電動單車租借站」,還可以為手機充電。
GTOP副執行長溫麗琪透露,該發電站造價約20萬美元(約156萬港元),壽命最少約十年,生產成本料隨產量增加而下降。至於發電站具體能節省多少電費,需視乎不同地方電費、用電量而定。她以貨櫃頂三塊太陽能電池板為例,產生能量足夠一般家庭日常使用。發電站除吸收太陽能外,亦可以把剩餘電力儲存於鋰電池及燃料電池內(fuel cell),此雙供電模式屬全球首創。另外,發電站耗用情況可透過雲端技術,即時傳送到互聯網,特別適合用於沙漠、山區、災區等偏遠地區,讓用家遙距操控。溫麗琪說,「明日電站」以全環保材料設計,除可持續發電外,亦帶有多項環保技術,如LED燈、廢棄輪胎地板、環保油漆等。而新澤西州自由公園是台灣以外全球首個使用「明日電站」的地點,當局有意亦在收集試用數據後,將發電站推廣至德州、加州等陽光充足的地區。參與推廣的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指,選擇新澤西州自由公園為合作伙伴,主要因為是紐約著名景點,可眺望曼哈頓的大都會天際線和自由神像,每年吸引近450萬名遊客;有利吸引買家及推廣台灣綠色科技。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714/196944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675

紐約首代華人教父 竟成郡副執法官

1 : GS(14)@2016-08-04 04:06:16

凡有利益的地方,總離不開幫派鬥爭;酷愛研究華人歷史的美國學者蘇思綱(Scott D. Seligman),花近兩年時間翻閱人口紀錄,寫成新書,重新呈現19世紀末紐約華埠黑幫的血淚史。蘇思綱發現,首批來到紐約的華人黑幫領袖,與警隊及政府關係密切,甚至成為郡副執法官(Deputy Sheriff)。駐紐約記者:鄭柏齡蘇思綱最新著作《堂口混戰-紐約華埠不為人知的惡行、黑金與廝殺》(Tong Wars:The Untold Story of Vice, Money and Murder in New Yorks Chinatown),記載在1890年代至1930年代之間,紐約曼克頓唐人街黑幫堂口的真實經歷。新書剛出版不到一個月,旋即獲網上書店Amazon推薦為最佳新書(非小說類)之一。寫作過程中,蘇思綱從美國政府取得大量早期紐約華人資料,又到圖書館翻閱舊報紙,發現早期華人黑幫多數由西岸三藩市移居至紐約,當中李希齡(Tom Lee)可算是代表人物。他指,這名1849年出生的廣東人,替紐約華人幫會「安良堂」重整旗鼓,在唐人街經營賭場、妓院以至鴉片煙館,風頭一時無兩。李希齡精通英文,加上當時紐約最具影響力政治機構、由民主黨控制的Tammany Hall(坦慕尼協會)內部嚴重貪污,雙方互相勾結「拍住上搵真銀」。極具諷刺是,身為黑幫領袖的李希齡,竟能夠借助關係,在1882年當上紐約郡副執法官(Deputy Sheriff of New York County),成為紐約首位華人公務員。蘇思綱認為,唐人街黑幫之所以強大,主要原因是當年華人深受美國政府歧視,而且紐約市政府腐敗無能所致,「華人寧願加入幫會,受堂口保護,也不願相信不公的司法制度」。不過幫會之間互相廝殺,死傷慘重,他在書中便記載了其中四場最大型、在唐人街發生械鬥過程。針對華人幫會的研究,至1930年代便告終。蘇思綱解釋,1929年美國遇上經濟大蕭條,而中國則發生內戰,無論紐約華人或幫派資金,已不足以支撐組織繼續營運。蘇思綱坦言,還有另外一個更實際的原因,如果研究下去,隨時觸及仍然在生的幫會成員利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03/197210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286

反市長團體變歧視華人示威者:返中國啦

1 : GS(14)@2016-08-07 01:48:18

三藩市近期越來越激烈的「罷免市長李孟賢」行動(Recall Mayor Ed Lee),有華人認為屬「種族歧視」,認為主導該行動的團體發表對市長及其他華裔的惡意侮辱,包括叫李孟賢的支持者「滾回中國」等。有人呼籲三藩市的華人來個「大反擊」。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這場風波導火線之一是一段YouTube影片。片中可看到上月15日市政廳外的一場抗議活動中,一名穿粉紅背心女士對市長支持者大喊「滾回中國去!(Go back to China)」、並一度拿着反市長標語鬧他們,「我們不想變成中國,那你更應帶著你的華裔屁股回你(移民)來自的地方(中國)(take your Chinese a*ses back where your came from)。」另一鏡頭拍到她走近一名戴鴨嘴帽華裔男指罵類似句子。只見該男子默不吭聲,表情無奈,不過,由於她是現場唯一這麼叫囂的人,目前沒證據顯示她屬罷免行動成員。三藩市華人民主黨(Chinese American Democratic Club)周二再點名批評一名叫艾森伯格(Barry Eisenberg)的網民,不只一次於Facebook的社運群組提到罷免市長行動稱李孟賢為「叉燒包市長」(Mayor Pork Bun,華裔歧視語)。他們翻查「罷免市長」的公開群組,於成員一欄中搜尋到他。華人民主黨主席朱元吉(Wilson Chu)認為:「這些人以種族誹謗來達到政治目的,讓人完全不能接受!我們要阻止這種手段。很多華人不諳英語,所以不懂反抗。」副主席招霞(Josephine Zhao)則呼籲被攻擊的華人要「在社交網站上反擊」。兩人表示有意聯絡罷免組織,當面與他們對質,但也承認現階段的證據,只顯示這些言語來自對方的少數人,未必代表整個罷免組織立場。李孟賢隸屬民主黨,獲其他華裔黨人士力挺看似理所當然,但招霞對《蘋果》解釋,她個人也經歷過與市長有不少的政策分歧;如去年市議員金貞妍(Jane Kim)提出的議案《租客保護法2.0》(Tenant Protections2.0),即允許租客可合法帶未有在租約提到的「房客」經常出入物業。當時代表小業主協會的招霞認為,「市長沒有盡力反對和行使他的否決權,令議案無阻通過,我們也很不滿」。不過她坦言「我能理解他的難處,因為市內租客比例始終較業主多,他常要權衡輕重,這個市長不好做!」招霞又指,各界應將罷免行動聚焦於李孟賢的政策討論,而非政治或種族鬥爭。64歲的李孟賢是三藩市160年來首位華裔市長,生於西雅圖(Seattle),在美國土生土長,父母則為廣東省台山移民。他以律師出身後從政,現與來自香港的妻子育有兩女。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04/1972273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4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