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篇唔淨係講李慧玲,還有美聯六子,其實他們知不知道自己返工是為了甚麼?
站在打工仔立場,返工梗係為錢喇!錢之外還有其他,當然好,比如友好的同事,行業內的名聲,又幫公司賺到錢,不過這一切,都大不過搵錢。
而自己搵錢的先決條件,並不是甚麼用人不為親的公義,也不是成個香港的言論自由要由一人撐起,說穿了就是幫公司搵錢。
一個人自己在公司裏搵錢,卻無法為公司搵錢的人,最終都唔會係可持續發展,那怕是地產代理,或者是電台節目主持人。
這才是公司和個人的共同利益,其他的事情都是多出來的。
古代有一位打工皇帝,生於亂世卻能不斷轉工,歷五朝、八姓、十三帝,「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有「中國官場不倒翁」之稱,他就是馮道。
不過馮道對後世最大的貢獻,就是將職場生存之道,發之為文,是為《榮枯鑑》,又稱小人經。
古籍中經當提及「君子」和「小人」,都是暗示人格的高下。
可是做官是為了甚麼?馮道就是要揭開這個秘密:「榮或為君子,枯必為小人。」
馮道道盡小人之秘技,人生之榮枯,它使小人汗顏,君子驚悚。
《榮枯鑑》提供給人們的是審視小人的一個獨特的視角,至於如何定義小人、如何防範小人,並最終戰勝小人。
《榮枯鑑》原文不長,上面兩本書都是解讀。
說穿了,在辦公室是自保第一,再考慮如何應付,並不考慮手段要如何光明正義。
這種論調莫講是在古代,即使是近代也不是很多人接受。
又要講講李慧玲:都同得高層反面,節目中鬧得公司,你都預左喇!
都係黃毓民在第二節尾段(18:00)講得好:
「你將來有權威,唔係因為你自己,係因為你所服務的機構。
一旦你離開你所服務的機構,You are Nothing。」
《榮枯鑒》譯文
圓通卷一
善惡有名,智者不拘也。
善惡這種事兒都有個定義,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根本不理會。
天理有常,明者不棄也。
世上什麼事兒都有個規律,真正的明白人不會隨意視而不見、自以為是。
道之靡通,易者無虞也。
是不是合乎道理,順應變化的人根本也不關心這個。
惜名者傷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珍視名聲者,名譽易損,愛惜自己者,保全自身。
名利無咎,逐之非罪,過乃人也。
名利不是壞事,追名逐利也不是罪過,以此為惡是人的主觀想法而已。
君子非貴,小人非賤,貴賤莫以名世。
君子沒什麼可自以為尊貴的,小人也沒什麼低賤的,尊貴還是低賤都是虛名,不足以稱道一世。
君子無得,小人無失,得失無由心也。
君子不一定就能得到什麼,小人也不一定會失去什麼,得到、失去,跟思想境界也毫無關係。
名者皆虛,利者惑人,人所難拒哉。
名譽都是虛的,利益才能真正誘人,是人就難以抗拒。
榮或為君子,枯必為小人。
事成顯貴的,有可能會被傳頌為君子;身敗落魄的,必定會被當作小人。
君子無及,小人乃眾,眾不可敵矣。
因此,君子永遠是少數(因為即使成功也不都是君子),小人永遠是多數,多數人的力量,無可抗拒。
名可易事難易也,心可易命難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名譽容易轉變,思想境界可以變化,但事情的成敗、人生的命運,卻難以更改。反正君子小人不是根本問題,你覺得當君子受苦沒有什麼不好,當小人來享福又有什麼可怕的呢?反正名譽根本都不靠譜。
聞達卷二
仕不計善惡,遷無論奸小。
做官不做官,升職不升職這類事情,根本不是以善還是惡、君子還是小人來作為判斷標准的。
悅上者榮,悅下者蹇。
讓上邊的領導高興的,日子必定好過;讓下邊的群眾高興的,碰到的困難卻會更多。
君子悅下,上不惑名。
君子讓下邊的群眾高興,可上頭的領導並不覺得你在群眾裡的好名聲有什麼意義。
小人悅上,下不懲惡。
小人討好上頭的領導,下邊的群眾可能會反感,但是,這樣的反感並不能對你有任何損傷。
下以直為美,上以媚為忠。
下邊的群眾以道德高尚剛正不阿為美德,上頭的領導會把諂媚順應當做忠誠。
直而無媚,上疑也;媚而無直,下棄也。
道德高尚,但是毫不順應領導,上頭就該不信任你了;順應領導,但是讓下頭人覺得你不地道,下頭人就該反對你了。
上疑禍本,下棄毀譽,榮者皆有小人之謂,蓋固本而舍末也。
可是,上頭不信任你,你就完了——這是根本,下頭反對你,頂多是給你來個壞名譽——無所謂的事兒。因此,那些功成名就大富大貴的人都難免被人稱作小人,就是因為他們選擇了保住根本,顧不得那些沒有意義的名譽了。
富貴有常,其道乃實。
想富貴麼?規律很簡單:一切從實際出發。
福禍非命,其道乃察。
禍福其實並非命運注定,也有規律可循:看你是否善於觀察和判斷。
實不為虛名所羈,察不以奸行為恥。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別受那些毫無實際意義的虛名的束縛。善於觀察判斷,就別老以壞人壞事為恥辱,那會搞得很不客觀。
無羈無恥,榮之義也。
沒有名譽的羈絆,沒有恥辱感的束縛,你離顯貴發達也就不遠了。
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
要是真想追求名譽,你就別去當官,好名譽不是當官兒可以當出來的。
求官者莫名,德非榮也。
要是真想當官,你就別管什麼名譽了,道德高尚跟富貴榮華是兩碼事兒。
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異哉。
君子講的是道德、理念,小人則專門對付這種道德理念,價值觀不同,行為不同,結果自然不同。
解厄卷三
無憂則患烈也。
什麼都不操心,你就離倒霉不遠了。
憂國者失身,憂己者安命。
不過,操心根操心不一樣。為國家操心的人,只能把自己搭上;為自己操心的人,卻能樂享安然。
禍之人拒,然亦人納;禍之人怨,然亦人遇。
禍事是人不想要的,但也是人自找的,人人都討厭有禍事,但人人都難免碰上。
君子非惡,患事無休;小人不賢,余慶弗絕。
君子不做壞事兒,但倒霉事兒一個接一個,小人不干什麼好事兒,卻能夠常年樂樂呵呵。
上不離心,非小人難為;下不結怨,非君子勿論。
讓上頭領導對自己完全放心,不是小人就難以做到;讓下頭群眾不怨恨自己,不是君子您就別想了。
禍於上,無辯自罪者全。禍於下,爭而罪人者免。
上頭要找別扭的時候,只有裝孫子認罪才能保全自己;要是下頭起了負面意見,就只有搶先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裝好人,才能免去責任。
君子不黨,其禍無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君子不愛拉幫結伙,所以,真有了禍事,沒人會幫助君子。小人有一大幫酒肉朋友,成事解圍,全都靠這幫人幫助。
道義失之無懲,禍無解處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諒矣。
不講道義不會造成什麼實際的惡果,有了禍事沒人幫可就必然倒霉。
做君子倒了霉只能束手無措,所以,大家選擇做小人,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交結卷四
智不拒賢,明不遠惡,善惡鹹用也。
真正的聰明人不拒絕好人,也不疏遠壞人,這兩款都有用。
順則為友,逆則為敵,敵友常易也。
都是拿順應自己的人當朋友,拿反對自己的人當敵人——敵人朋友是隨時可以轉化的。
貴以識人者貴,賤以養奸者賤。
用尊重的態度看待別人的人,日後將發達顯貴,用輕賤的態度對待別人,日後難免潦倒。
貴不自貴,賤不自賤,貴賤易焉。
顯貴的人不自重,不知道擺出個尊貴的樣子來,而潦倒的人不做輕賤別人的賤事兒,貴賤就該掉個兒了。
貴不賤人,賤不貴人,貴賤久焉。
顯貴的人永遠不輕視別人,潦倒的人永遠不尊重別人,貴賤就這麼一直下去了。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謀乃大。
人盼著別人傻自己聰明,但還是成天裝傻給人看,這是真正有主意的人。
人忌人明而自愚,智無潛藏,其害無止。
不樂意別人機靈自己傻,就玩兒命抖機靈,這就純屬作死。
明不接愚,愚者勿長其明。
聰明的人不接觸傻子,接觸傻子不會讓聰明人變得更聰明。
智不結怨,仇者無懼其智。
有智慧的人不跟人結仇,仇人不會因為你聰明就怕你。
君子仁交,惟憂仁不盡善。小人陰結,惟患陰不制的。
君子人用仁義與人交往,生怕自己不夠仁義;小人滿懷陰損與人交往,生怕陰損的不夠,達不到目的。
君子弗勝小人,殆於此也。
君子注定吃小人的虧,就是因為這個。
節儀卷五
外君子而內小人者,真小人也。
外表君子作派,內心小人肚腸的,這是真小人。
外小人而內君子者,真君子也。
行事手段並不比小人差,內心卻有君子情懷的,這才配稱真君子。
德高者不矜,義重者輕害。
道德高尚的人以道德高自居,就不太知道保重自己,看重仁義的人太重仁義,總是忽視自己面對的危害。
人慕君子,行則小人,君子難為也。
人們滿嘴說的都是仰慕君子,辦出來的卻還都是小人事兒,那誰要真當君子,誰就該倒霉了。
人怨小人,實則忘義,小人無羈也。
人們口口聲聲憎惡小人,實際上做事情還是不仁不義,也就是說,做小人其實是沒有任何阻礙的——憎惡全是空喊。
難為獲寡,無羈利豐,是以人皆小人也。
可誰也不願意當倒霉蛋,因為倒霉蛋比別人倒霉,誰都願意沒有任何阻礙,因為沒有任何阻礙就比別人牛B,所以,所有人就都成了小人了。
位高節低,人賤義薄。
社會階層越高,氣節越低——因為要裝孫子;人越貧賤,義氣越是狗屁——因為先要活著。
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壞其身。
君子最受不了的是精神屈辱,小人最受不了的是身體上的困苦。
君子避於亂也,小人達於朝堂。
所以,一有亂子,君子就躲起來自保高潔去了,小人卻常能當上國家領導。
節不抵金,人困難為君子。
氣節比不上金錢實在,所以,人一窮了,就做不成君子——因為講不起氣節。
義不抵命,勢危難拒小人。
義氣也不如生命重要,所以,身處危困就沒辦法不當小人,因為活命更重要。
不畏人言,惟計利害,此非節義之道,然生之道焉。
不管別人如何誇獎或批評,只管自己的利益存亡,這不是追求氣節仁義的道理,卻是能讓你安身立命、生存下來的道理。
明鑒卷六
福不察非福,禍不預必禍。
有福氣,可你自己不知道,這就白費。有禍事,你自己不能預先避免,那就准得倒霉。
福禍先知,事盡濟耳。
要是福禍都能提前預知,那就牛B了。
施小信而大詐逞,窺小處而大謀定。
偶爾裝裝實在,大陰謀就能得逞;多偷偷看看細節,大的決策就能搞定。
事不可絕,言不能盡,至親亦戒也。
做事情要留後路,說話要留半句,縱然是親爹也得防著點兒。
佯懼實忍,外恭內忌,奸人亦惑也。
心裡頭有火兒也要憋著,假裝畏懼,心裡頭滿是仇恨也得藏著,假裝恭敬,您要能這麼辦,壞心眼兒再多的人也得上當。
知戒近福,惑人遠禍,俟變則存矣。
知道克制自己的表現、學會迷惑人,就可以少惹事兒、多成事兒了——反正就是得會變化、會掩飾,您就放心大膽的活著吧。
私人惟用,其利致遠。
只跟用得上的人套近乎,講交情,這是可以長遠地對你有利的。
天恩難測,惟財可恃。
別指望領導的保護,包括領導在內的一切都是錢的孫子。
以奸治奸,奸滅自安。
用壞人治壞人,壞人被整死了,整人的那位自己也知道了厲害,也就老實了。
伏惡勿善,其患不生。
別干什麼壞事兒,但也別傻了吧即干什麼好事兒,這樣就能永遠不惹事兒。
計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謀,愚者當戒哉。
計策不牛逼,就別一條道走到黑;要是知道誰傻B,就別跟丫商量事兒,珍惜生命,遠離傻B——如果您自己腦子就不怎麼好使,那就更得注意以上這兩條兒。
謗言卷七
人微不諍,才庸不薦。
職位低賤的人,沒必要老給他提意見幫助他成長,真沒什麼本事的那些貨,也別到處瞎推薦,推了也沒用——該整的要整,該毀的要毀。
攻其人忌,人難容也。
攻擊一個人,就找他最遭人羨慕嫉妒恨的那一點,大伙兒就都幫你毀他了。
陷其窘地人自污,謗之易也。
或者把他推到一個進退兩難怎麼辦都只有難辦的境地,別人就會替你開始戳他脊梁骨了,這是簡易誹謗法。
善其仇者人莫識,謗之奇也。
好好對待那些跟他有仇的人,他們早晚會跳出來毀他,而別人又不知道跟你有關係,這就又上一個層次,算是奇招了。
究其末事人未察,謗之實也。
把別人不知道的他干過的各種小事兒揪出來,挑出毛病公諸於世,這是實在有效的毀謗法。
設其惡言人弗辯,謗之成也。
把關於他的種種壞話全給散播出去,真真假假的誰也分辨不了,這算直接毀謗成功了。
謗而不辯,其事自明,人惡稍減也。
被人毀謗,要是不爭辯,只等事實慢慢兒冒出來,旁人的厭惡或許還能稍微減少一些。
謗而強辯,其事反濁,人怨益增也。
可要是他非爭辯不可,只能是越描越黑,純屬找死。
失之上者,下必毀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
上頭對誰印像不好了,你看著吧,很快下邊的人也該開始毀他了。同樣,要是下頭的人對誰不滿意了,上頭很快也將對這人產生懷疑。
假天責人掩私,假民言事見信,人者盡惑焉。
借助上頭的意見打壓別人實現自己的目的,或者借助下頭的輿論來說事兒討取上頭的信任,任誰都得上當。
示偽卷八
無偽則無真也。
沒有虛假,也就沒有真實。
真不忌偽,偽不代真,忌其莫辯。
真的不怕假的,因為假的無論如何也真不了,怕的是真真假假摻合一塊兒分不清楚。
偽不足自禍,真無忌人惡。
虛偽卻又虛偽的不夠,那就會給自己惹禍;真誠要是真誠到毫無忌諱,那就是缺心眼兒。
順其上者,偽非過焉。
順應上頭的意思,哪怕是裝的,也不是什麼過錯。
逆其上者,真亦罪焉。
悖逆上頭的意思,哪怕是真誠,也是找倒霉。
求忌直也,曲之乃得。
要求什麼東西,別說的太直了,用點技巧含蓄點,才容易成功。
拒忌明也,婉之無失。
拒絕什麼東西,也別有什麼說什麼,委婉點兒,照樣能達到目的。
忠主仁也,君子仁不棄舊。
“忠”往往會指向“仁”,仁厚的人不忍棄舊,自然也就忠了;
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懷恩。
“仁”往往就要起而行之,君子知道通過行動來感恩,這就是仁,而小人就不會這樣。
君子困不惑人,小人達則背主,偽之故,非困達也。
君子落魄了也不會騙人,小人一發達了就開始在主子背後耍花活,這是因為君子不虛偽、小人虛偽,跟發達不發達毫無關係。
俗禮,不拘者非偽;事惡,守諾者非信。物異而情易矣。
如果是虛禮俗套,一副渾不吝偏不服就跟別人不一樣的姿態,也不算什麼虛偽,明明是壞事兒,還說一不二一條道走到黑的,也算不上什麼實誠,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降心卷九
以智治人,智窮人背也。
用智慧來管理下屬,智慧什麼時候枯竭了,那些人也就都背棄你了。
伏人懾心,其志無改矣。
改用攻心,讓他們從心裡、從靈魂深處被懾服住,那麼無論什麼時候他們也不會改變方向了。
上寵者弗明貴,上怨者休暗結。
被上頭寵信的人,別太拿自己當回事兒;被上頭瞧不上的,也別私下解黨與上頭作對。
術不顯則功成,謀暗用則致勝。
權謀手段,隱蔽的好才能成功,要悄悄地來,打槍地不要。
君子制於親,親為質自從也。
君子的弱點在於他們珍愛親屬,拿他們親屬做人質相要挾,也就從了。
小人畏於烈,奸恆施自敗也。
小人的弱點在於害怕比他們更狠的,你就比他們更惡毒,他們就服了。
理不直言,諫非善辯,無嫌乃及焉。
說理、勸諫不一定是有什麼說什麼或者跟人爭辯,別遭人恨才能達到目的。
情非彰示,事不昭顯,順變乃就焉。
有什麼態度、做什麼事情,也沒必要先弄得天下人都知道,順應形勢該藏著就藏著才能成功。
仁堪誅君子,義不滅小人,仁義戒濫也。
仁義二字,能夠拖累死君子,卻滅不掉小人,還是不要濫施仁義,適度才好。
恩莫棄賢者,威亦施奸惡,恩威戒偏也。
施好處別忘了那些你以為不喜歡好處的好人,懲罰措施也別忘了給那些諂媚的壞人來點兒,好事兒壞事兒得摻合者來,得讓吃肉的也挨挨板子,挨板子的也來點兒肉嘗嘗。
揣知卷十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
善於觀察,就能了解人,善於思考,你才能理解人。
知人不懼,知心堪御。
了解了他們,你就不會怕他們了;理解了他們,你就已經能搞定他們了。
知不示人,示人者禍也。
智慧別讓別人看見,讓別人看見就會惹禍。
密而測之,人忌處解矣。
偷偷地猜度、揣測,不讓他們知道,人們對你的嫉恨就會消除掉。
君子惑於微,不惑於大。
君子總是在大事兒上明白,小事兒上糊塗。
小人慮於近,不慮於遠。
小人總是在眼前事兒上考慮多,未來的事兒上考慮少。
設疑而惑,真偽可鑒焉。
掌握了這個規律,制造些問題給他們,看看他們的反應,你就知道誰真誠誰虛偽,誰是君子誰是小人了。
附貴而緣,殃禍可避焉。
然後認准你覺得有前途的、能富貴的,攀附一下,以後的禍事就可以避免了。
結左右以觀情,無不知也。
結交各路朋友,留神各路的消息和反映,那就什麼事兒也瞞不過你了。
置險難以絕念,無不破哉。
常如身處險境般心存憂患,拋掉無關的累贅想法——恭喜您,您已經神光護體,攻無不克了。
《三國志》是陳壽著的一本史書。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著的一本小說。
這裏說的《三國志》,是指電腦遊戲。像筆者那樣的70後電腦迷,相信都打過不同版本的《三國志》,筆者第一次打的是《三國志I》,當時高登班大神,不知用了甚麼方法,令到5吋磁碟抄左之後唔玩得,一定要將「Original」放入電腦才玩得。
不過,本篇說的不是遊戲攻略,而是從遊戲中領悟到的職場秘法:六隊兵守幾個郡。
《三國志I》的勝負關鍵,並不是民望有多高,土地有多大產出,稅收得多少,而是有多少個忠實將領,如果真的只有六隊兵,是不夠的,就算所有郡城不用打任你佔領,都要有幾十個將領,於是便要在當地招募人才,不過更快的方法是攻下別人的郡城,直接將別人的將領為我所用。所以一開始,就先要找到最弱的諸候,將他鄰近沒有人佔的郡城都佔了,然後關門打狗。
假設你是劉備,只有劉關張黃馬趙六隊兵,應該要守多少個郡城?
A. 每個郡一個人守,共六個郡
B. 每個郡兩個人守,共三個郡
C. 每個郡三個人守,共兩個郡
D. 六個人守一個郡(但每次出兵只可以有五個將軍)
如果只係追求「威威食雞」,六個郡可以收六個地方的稅,更多錢糧,更多機會到市場買武器,當用A。但這樣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每個郡的防守就會好薄弱,很容易就會被敵方的諸候攻下,而且如果將領的忠誠度不足,就有可能帶著成個郡投向其他諸候,甚至自立為王。
最穩陣,當然係劉備做郡守,帶五個兵,深耕一個郡,一定不用怕忠誠度問題,不過就資源受到局限,不用想打天下了!幸好,劉備至少有兩個死忠兄弟,就是關羽和張飛,所以佔三個郡絕對沒有問題。
筆者的玩法是,在草創的階段,應該守兩個郡,圍堵在死角的諸候,一個自己做郡守,另一個由張飛做郡守,然後派關羽去帶著五隊兵去攻城,成事之後就退回做兩個郡城。
放在職場上,如果是初來埗到,應該要收縮戰線,睇定啲先,由兩個郡城開始,佔下一個,佔下又一個,好快就有四個郡城。
不過,有些郤喜愛新官上任三把火,先佔六個郡城再說,往往又會敗返做四個郡城。
同是佔四個郡城,不同的方法會有不同的成本,結果往往一樣,但給人們的印象完全不同:前者是天天進步,後者是節節敗退。
筆者由三國志2開始玩,一直追到三國志11(最近一代因為少用電腦而放棄),發覺三國志這個遊戲模式是眾遊戲中最有意思,因為遊戲過程中可以參透職場智慧,等阿媽話我掛住打機我都可以反駁其實我在做緊正經事!
三國志2將人生簡單地分四個指標,智力,武力,魅力同埋忠誠度,到後來版本來加添難度就再將智力分為兵法同政治,武力再分為個人力量同帶兵力量,呢個分法就符合世情多一點。
(即好球員並代表係一個好領隊,而讀書好叻的人亦未必代表做野好叻)
每人玩此遊戲的方法也不同,如脫兄比較保守,愛集中兵力,笨發兄就愛先霸大城市,貪其人材多資源足,而筆者就會傾向走中間路線,即愛霸中型城市,亦會集中兵力於此。
(大公司,中型公司,細公司都各有好有唔好,不過最緊要都係專注)
比較有趣的是此遊戲有一個古怪設定,就是用新君主開始遊戲時,魏、蜀、吳三方的武將總有一方是特別友好,一方特別厭惡,一方中立,呢個數據反映係你捕獲武將時,如果是特別友好的,就算捕獲時對方忠誠度100都會投降歸順,反之就算忠誠跌到0 都寧死不屈。
(新人報到,應先試探那一方同事比較岩咀型,再謀去向,否則企錯邊去了另一方就只會事半功倍。想雞脾打人牙骹軟,都要視乎對象而定。)
另一個設定係來自西北的武將大多智慧指數較低,容易用計來降低他們的忠誠度,再加上西北城市大多只有一兩個武將看守,那就好容易連人帶城一併擁有,增加我方的實力。
(唔好以為邊緣化的人和事可以掉以輕心,一個唔覺意可以令到自己養虎為患)
假如以前期,即184、187或191年開始遊戲,當時呂布仍然是丁原或董卓的下屬,無論丁原或董卓都愛用呂布領軍攻打我方,筆者就喜歡用計降低呂布的忠誠度,再趁其出戰時(因遊戲設定出戰時不能打賞提升忠誠度)再用計令其倒戈,那對方必然元氣大傷,那就可以舒服地霸佔對方地盤,如董卓坐擁兩個大城,洛陽及長安,很多人口和金錢的。
(有個養唔熟的員工,又係一個計時炸彈,隨時令自己江山不保)
當然呂布最好都係立左佢匹赤兔馬同方天畫㦸之後再閒置佢,因為佢有勇無謀又無忠誠,筆者試過忠誠100都會倒戈,此人不可用也。
(從大機構內挖到要員過來只屬短期權宜之計,因為對方肯屈就必有所圖,所以立晒對方的武器就要閒置或放棄,否則容易因小失大。)
脫兄寫三國攻略,讓小弟又獻下醜,講下自己的心得。
同樣用劉關張趙,開局處於中原混戰區的陳留小城。
表面看來,劉備兵少城弱,四方上下都有敵人,隨時都會受到攻擊,然而這個正是筆者最喜愛的局面,因為混戰才有機會偷雞以小搏大。
開局的策略,如果是捨強取弱,先易後難,策略上是王道,但到自己壯大後,敵人(多數曹操)通常只會較自己更強大,那時候才回頭攻洛陽長安,往往費力極鉅,勝算亦不高。
因此筆者反過來做,於開局各方實力較平均時,搶先多拿一個壽春,儲足實力,然後瘋狂訓練士兵,等待好戰成性的曹操出兵與呂布/袁紹互相攻伐後,防守空虛(只剩一萬幾千軍隊)時便出全力奇襲許昌,如此便能以小力拿下一個大城。
當然,敵人不是省油的燈,奇龔成功得到許昌後,往往會受到極之瘋狂的反攻,但因為早前士兵已訓練有度,而且於混戰中沒有太大損耗,只要將所有將士資源集中一點捱過一段苦日子(每個月都被打),那便能成功拿下許昌,以小城換大城。如此一來,曹操的實力大幅削弱,往後便處於一個相當的起跑線,後期反而更容易打。
* * * * * *
放諸職場,許多人當處於一間管理混亂的公司,或經逢人事大變動時,往往選擇離場/轉工,重新追求安穩,而不是放手一搏。這種策略不是不好,但要明白,管理極優良無風無浪的公司,往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會有調升的機會。
相反,當遇上表面風高浪急的環境,放手一搏,如果衰左,結果同一早放棄是一樣的。但如果「奇襲許昌」成功,那便往往為自己職場上省下了許多等待升遷的時間,較別人行快幾步了。
寫開三國,欲罷不能,今回講下另一個戰略:農村包圍城市。
有一個情況,自己仍然是劉關張趙的小勢力,而面對的是已經統一了中原的曹操,如此情況,如何以弱勝強?
和之前的大混戰不同,此時任何和曹操正面開火的行為等同自殺。因此筆者會主動放棄直接和中原接近的地區(荊州地帶),而走向江東南地區等二線城市搶據點。
江南的邊防,戰爭的激烈及密度都遠低於中原,如此便可以盡速擴展勢力減少損耗,再等待機會吞食孫權的邊境地盤,如此,才有機會吸納孫家及其餘人才。
待孫權轉弱,威脅相對細時(不可以盡滅,如此便會直接面對最強大的曹操),便要開始回頭修好,並開始攻打曹操的邊緣城市(say益州,徐州),如此曹操的戰線便會由一個圓圈的板塊(所有城市機動地互相支援)而變成蛇形的東西戰線。
當曹操發覺難以攻下自己時,便會開始向孫家發動總攻擊,此時便要回頭向孫家攻擊以盡快搶地盤。最後的結果便是楚漢相爭,二分天下,再變成持久戰了。
***
放諸現實世紀,共產黨得天下的故事離大家太遠。大家可以看看遵理補習社的例子。
十多年前英皇/現代稱霸補習社的年代,遵理沒有選擇到旺區旺角銅鑼灣開店,而是集中資源於沒有太多人留意的新界西爭取邊緣地區的龐大年青客戶。後期實力漸強時便開始於旺區邊開展一些據點以較低成本增強知名度。
再到後期當霸主勢力減弱(各類天皇因利反目),遵理才出動猛烈的宣傳攻勢,最後成功立足旺區,與上述的英皇及現代三強而立,什至慢慢地有取而代之成為一哥之勢。
在商業世界,當面對極強大敵人時,「農村包圍城市」,往往是一個很高明的戰略,但大前提是領導團隊的精英度要很高(劉關張趙,Richard Eng及其表妹June Leung)
在選擇工作/投資的公司時,如果發覺該集團的領導團隊小而精,而又懂得靈活運用策略,那末該公司便很有可能由小公司變成他日的領導者了。
看到了脫兄最新一篇的《品火鳳》,談及職場新鮮人的態度,感觸良多。
近代的新鮮人,即所謂的80/90後,基本能力,像語文能力、IT能力以及投入度等其實不弱,這個是要替他們平反的。
然而,有一點他們多數表現出極缺耐性,如工作未滿一年便覺得應該要升職加人工,或工幾個月後便認為「無野學」而求去,這種沒有弄清楚「誰是牆」的態度才是最有問題的。
筆者嘗試用一個現代紀律部隊的例子作說明。
警隊招聘時,分為兩個大方向,要麼是執行層面強的員佐級警員(PC),或是準備作為管理層去招聘的見習督察,分別是,PC每年招聘約一千人,而見習督察只有百多名。
人數及職能上的差異,合理的預期是,警隊投放督察們的培訓資源及深度,必然遠超PC,因為這個是一開始已經充份地說明了,招聘及被招聘者都應該有充份的共識。
而警員若果要晋升至督察,不是不可能,但中間需要付出的努力及時間,難度之高斷不可能是普通努力一兩年能成功的。
如果一個大學新鮮人畢業生,能考上大企業(如CX,BIG4,各大銀行等)的ManagementTrainee,就好比見習督察的職位,得到公司的重點裁培以及老中青員工的鎂光燈也是非常合理的期望。
反之,如果只是初進入一家普通企業當一個普通職員,那末和萬千警員面對的情境,其實沒有多大分別。在眾多同質性相似的老中青員工中,又憑什麼認為自己是「特別的一個」,會得到公司的特別對待,鎂光燈長開呢?
筆者不是想潑冷水,反之想告訴年輕人的是,社會上的企業,其實都面對青黃不接,接班不力的局面,機會是前所未有地多,只要你有心學,態度誠懇,相信真的大把人會教,免費過料。
只是,換著你是老闆,如果要挑公司未來的棟樑以重點培訓,你也不會挑一個動輒和你跳草裙舞,日喊夜喊「無野學」或表現不耐煩的員工吧?
筆者在大學時期,經常與朋輩相討未來的人生大計,眾人有不同的目標,有些希望畢業後先遊歷世界,有些希望盡快投入職場搵真銀,有些希望再取一個碩士學位,充實自己,有些打算乾脆到內地或其他國家發展,形形色色各有不同。
十多年過去了,回望眾多的朋輩,發覺無論當初是抱那一種志向的,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打拼後,均有不俗的成績,事業家庭均有長足的發展。唯獨當中有少部份,一段日子過去後,似乎到了樽頸地步,不上不下,看不到前景,有點唏噓。原因何在?
除了永恒的「際遇問題」外,筆者嘗試用一個「黃金十年」的理論去解釋這個現象。
一般大學畢業生,畢業時平均22-23,到結婚時平均32-33 ,剛好約有10年光景。這十年,一般是職場上最有爆炸力的十年。何謂爆炸力? 即你的精神時間體力意志都是最高能量水平的時期。
大多數人婚後,因應新的家庭環境,父母年紀開始老邁,自己身體機能慢慢減弱,整體能夠投放於工作的時間必然會慢慢地減少,某程度這是一種「不可抗力因素」,除非本身的條件優厚,否則很難對抗。
因此,能否把握畢業後的「黃金十年」,成為了許多人事業上的決定性因素。
筆者的看法是,任何志向都沒有問題,因為這個是個人選擇及個性喜好的問題,而且新世代真的是行行出狀元,但總有方法可以把這個黃金十年規劃得更好。
第一個五年,筆者會視為一個準備週期,這數年,應該是盡力提升自己的視野及個人能力。
舉例,如果是商界的,當盡量爭取出差及不同性質/部門的工作機遇,讓自己不區限於單一的地區或工種發展; 如果是專業類別的,那當然是盡力在專業資格試上過關,以及爭取一些行內要求嚴格的公司的工作機會; 如果目標是自由工作者或自己開公司,那末便可能要爭取在中型公司工作,以得到一定的人脈及「一腳踢」的機會。
如果前五年的準備充足,那27、8 時便多有小成,可以再檢視自己要不要再「修鍊」多五年,還是已經可以放膽衝刺,即是,商界的便應該選定一家可讓自己放手發揮的企業以建立長遠事業; 專業類別的便應該著手建立自己於行內的名聲; 希望成為自由工作者/自己當家的便可能是著手成立自己的小公司。
無論揀選那個方向,經過前後兩個五年計劃,相信十年過後在自己的志向上已經會有一定成就,到了某一個平台階,隨後的節奏快或慢,自己的掌控性便高許多了。
可惜,最近幾年,筆者看到典型的個案,是畢業後數年後「唔知自己想點」,於是每年多兩年便轉工或轉行,重覆幾次後再來個逃避式的散心長假期,如此一來十年黃金歲月過去後,也沒有建立多少的堅實基礎或行內人脈,同時後浪又步步進迫,那自然會感覺唏噓。
五年時間一轉眼便過去了,回想起08-09 時的金融海嘯,不就像是早陣子的事情嗎?
《我是歌手》結束了,筆者喜愛的G.E.M.得到了總決賽的第二名,實在值得慶賀。
G.E.M.因為這個節目而爆紅的程度,相信不用再多提了,筆者想提出的是G.E.M.在初表達想參加《我》時所面對的客觀情況。
1. 在08年出道還未成年時便橫掃各大頒奬禮新人奬,被視為樂壇的明日之星
2. 09年A.I.N.Y.在《超級巨聲》中被翻唱而大紅後,幾年來再沒有代表作
3. 11年開始了個人首次個唱後(筆者都有觀賞),發生了不少爭議是非及與商台關係轉差,聲勢慢慢減弱
這個是不是一個熟口熟面的循環?早幾年的關心研、泳兒、衞蘭等,均是出道時氣勢如虹,火速開個唱,其後因為各類拍拖,醜聞,公司合約等原因影響下,事業沒有再突破便慢慢走下坡。
娛圈從來是一個跟紅頂白,非進則退的鬥獸場。眼看G.E.M.很大機會步前輩後塵下,她反而豁出去衝上了一個更大的真人秀鬥戰場–《我是歌手》。
傳出G.E.M.參賽時,起始時,香港的傳媒及網民都傾向負面評價,不外有2大種原因。
1.認為G.E.M.實力已見底,再北上都不會有好結果
2.認為北上參加真人秀,將會被國內節目矮化做小丑以襯托國內歌手
G.E.M.在當時的回應,(大意)是志在於一個高水平舞台尋求突破,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開拓內地市場,nothing to lose,最終結果及成績亦超出了大部份人的預期,現實的傳媒亦馬上改為天天跟進,晚晚update。
*****
強如G.E.M.這類天才型歌手,在擁抱一個機遇新挑戰時,亦會面對許多閒言閒語,作為普通的職場人,在面對新挑戰時,除了作好200%超級準備,真的要有堅強意志勇往直前。
筆者回想十多年前畢業初業便北上工作,一般的聲音不外「你無工作經驗返大陸做乜?」「你香港又唔係搵唔到工,做乜要委屈自己?」「大陸人工得幾千蚊,點生活呀?」(筆者其實是出香港糧)等等洩氣說話,再難聽都有,然而當下筆者想到的只是自己夠年輕,nothing to lose,何不趁初畢業時便去闖闖開開眼界?
結果,最終也得成正果,在職場中得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歷,為其後的發展打下了重要基礎。
Zone of Control,簡稱”ZOC”,是戰略或戰棋類遊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移動基本規則。ZOC,是指遊戲中可移動的單位,在移動到敵方單位周圍一格的特殊效果,一旦移動到此位置就不能移動。
比如你本來這個部隊最大可以走10步,如果沒有敵軍部隊或者其他建築等東西(牆、陷阱、沒有ZOC),你當然可以走10步。但是一旦出現在你身前,你就只能走到他身邊,他後邊就不能直接走到,而是左-左-前-前-右-右的方式避開對方ZOC繞行,大大浪費了行動力。
一般戰棋類游戲規則中飛行兵種無視ZOC,敵軍進入異常狀態如石化、混亂等的時候自身ZOC消失。三國志11特技中有這些可無視ZOC:飛將(陸地,如呂布),遁走(陸),推進(水)。三國志10也有一個技能:遁走發揮此技能無需行動力,無視ZOC。
其實,人生如遊戲,遊戲如人生,遊戲內的基本規則,其實都是從現實世界轉移到遊戲內的。正如我軍在進軍時,發見路上敵軍的坦克部隊在防守,如果是必經之路,要麼我方必須除去敵方部隊,要麼就必須避開或繞過對方的部隊前進。當然行軍速度就會大大受影響。反之,如果面前的坦克是我軍的,當然就沒有所謂ZOC了,我軍當可直接進軍,不受影響。
而在工作上,ZOC的規則,也可廣泛地應用。例如:不同部門的同事,雖然理論上同一機構的員工,工作中是應該互相幫忙,可是實際上,合作中一定會存在不同的問題。如果合作中,其中一方長期產生問題,那麼合作方,就會由自軍、友軍,慢慢變成不合作的所謂鬆散同盟軍。如情況沒有改善,合作方就會發揮其ZOC效果,對很多事情都「按程序做」,以免工作完成,出力後,還要比人反打一耙。
另一種常見的情況,就是一方不尊重合作方的Report Line,經常直接私下給予指令合作方人員要求執行。久而久之,合作方的主管必定會設立ZOC,以保護自己的團隊,畢竟,工作是多而廣的,如果一方長期濫用對方的善意,合作方主管對事情公事公辦「按程序做」,也是情理之內。總不能因為一方有需要,就要求對方用全部門的資源,長期優先處理,任何人也不會這樣安排自己團隊的工作吧?
可是要求其他部門「全力優先配合」的要求,在辦公室卻隨處可見。到有一天受到別人的ZOC限制,就不要怪責他人了。
在香港除了樓市從未試過有咁多利好因素之外,職場也如是,低階工作「工求人」的現象已出現多年,過去高危的中高階職位也開始出現求才若渴的現象,所以身邊朋友以前會常問:有無工介紹,現時就會常問:有無人介紹。
也不是個個打工仔都想轉工,正所謂做生不如做熟,向公司表現忠誠都是爭取表現的一部份,不過好多打工仔都會面對一個難題,就是你有你忠心,公司一樣可以濫用你的忠心,講得白一點就是睇死你唔走,所以唔升你唔加人工你都無佢辦法。所以作為打工仔都要懂得在適當時候遞信起義,向公司表示當欺人太甚的時候,如何忠心都會心淡走人的。
正如刀可以是一件好有用的工具,也可以用來傷害自己,遞辭職信也一樣,除非已經有新工作機會,否則在不適當時候「以死相迫」,上司只會成全而不會就範。要判斷何為適當時候,可以從人事、上司和時間和整體市況來分析。
人事方面就是觀察同期有沒有很多同事轉工,尤其是工作表現很好的同事,這時候管理層的警覺性會較高,因為管理層都是打工,同一時間太多同事辭職會帶來營運上的危機,所以在處理辭職要求時會傾向採取留得一個得一個的心態。
上司的作風也很重要,有上司會勇於向上層表達訴求,上通下達的情況下訴求較易反映,相反有些上司會害怕,寧願欺上瞞下都不願為下屬爭取較好待遇,不過,遇上豬一般的上司的話,當然是早走早著吧。
時間上的考慮就是要瞄準公司準備檢視員工升職加薪的時段,大公司通常有嚴謹的制度,每年只會有一至兩次檢視時間,在這個時候爭取,可以一併考慮,否則要老細刻意抽時間來處理,就會事倍功半。
整體市況不用多說,難道會在經濟不景時行動嗎?到時公司必定非常歡迎所有辭職的申請,既可減省開支又可無需交人,一舉兩得。
遞信爭取好待遇可以是核彈看齊,即是不可亂用和非常時候才可用,胡亂使用要麼無威力,要麼形同自殺,切記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