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農業】30%利潤率,分紅最多創業板公司:溫氏,豈是池中之物——中國最大養豬巨頭成功的秘訣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501&summary=

【農業】30%利潤率,分紅最多創業板公司:溫氏,豈是池中之物——中國最大養豬巨頭成功的秘訣

業板塊第一價值股,萬億生豬加速集約!


1、價值投資風雲際會,溫氏可站風口


作為創業板市值第一股的溫氏股份(300498.SZ),已穩居養豬養雞“雙料龍頭”:2015年,溫氏上市商品肉豬 1535 萬頭,約占全國產量的 2.17%;溫氏養雞業在國內排行神話,占黃雞市場的約 20%,占整個肉雞市場的約 10%。還囊括了創業板其他五個“神話”:二季末,以總資產 365 億元、凈資產 287 億元、上半年營業收入 284 億元、凈利潤 72 億元的傲人數據雄踞創業板神話;另外自 2015 年 11 月 2 日上市以來分紅 18 億元,是該時間至今分紅最多的創業板公司,8 月其董事會又提議分紅 21.75 億元。


(1)股權特征:持股極為分散,公司態度開放


溫氏創始人溫北英先生在創業初期便堅持“共同創業致富”的理念,實行“七戶八股”承包簕 竹養雞場。類似華為,公司以全員持股而聞名。1986 年,集團創始人溫北英在內部推行了職工全員持股制,號稱“溫氏食品、人人有份”,此舉對於員工歸屬感和集團發展推動極大,於是造成了超過 7000 名自然人持股超過 80%的局面。目前,第一大股東、董事長溫鵬程僅持有約 4%,整個溫氏家族持股不到 17%;而公司原始創業股東及高管超過 6000 多人持股,約占總股本的 75%。


溫鵬程在投資者交流會上一再強調 “凡是符合股東利益最大化的事情,我們都會考慮去做”。“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先”決定了對公司的財務投資是受歡迎和明智的,管理團隊不但希望員工通過勞動得到合理的回報而改善生活,更希望公司在成長中分享資本市場紅利,未來不排除主動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可能。


(2)財務特征:高 ROE、低估值、現金流充沛


財務投資可確認的收益率: 權益法確認的收益率=ROE/PB ,以 2016 年 12 月 2 日收盤價計算潛在收益率=39.41%/5.6=7.04%,若以 5%為收益底線,則股價可以達到 49.3元,距離現價有 41%的空間。



(3)巨額解禁:長期持股,化危機為轉機


公司總股本為 43.50 億股,2016 年 11 月 2 日,首發原股東限售上市 33.68 億股,流通股比例由 7.1%上升至 77.4%,以解禁日前一天的股價 35 元/股計算,解禁金額達 1179億元之多。公司歷年的現金分紅規模較大,給股東帶來了穩定的現金收入,這些可以滿足其生活所需。前 50 名創業股東平均年齡 55 歲,是溫氏精神最成功的實踐者,多數股東將堅定持有溫氏股票。巨額解禁對某些潛在股東來說是一個契機,管理團隊對於股東利益的重視,使得長期持有極具吸引力。


(4)深港通:利好深市大藍籌


12 月 5 日深港通正式開通,為海外投資者提供買入深市優質白馬股的便利通道,低估值高分紅的溫氏股份將直接受益。


深港通核心要點:①取消深港通總額限制,北向每日額度 130 億元,南向每日額度 105億元。 ②深股通股票範圍是市值 60 億元以上的深證成份指數和深圳中小創新指數成份市股,及深市 A+H 股。③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標的擴容,新增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的成份股。


2、萬億生豬市場,集約加速造富


(1)生豬萬億容量,龍頭搶占市場


我國豬肉消費保持不斷增長,自 1975 年以來增長了約 8 倍,年均複合增長率為 5.3%。2015 年,國內總消費量達到 5567 萬噸,以當年豬肉平均價 24.69 元/kg 計算,豬肉市場總容量高達 13745 億元。我國居民的飲食習慣決定了豬肉消費的剛性,其產量占肉類總體的比例也常年穩定在 60%以上,中國當之無愧擁有全世界最大和最好的豬肉市場。



中國養豬業正從分散加速走向集約。自 2007 年開始整合,截止至 2015 年,養殖戶數量不斷下降,幅度高達 40%。出欄 500 頭以上的豬場出欄占比達到 45%,同時場均存欄數提升約一倍,但是相比發達國家仍然處於較低水平。


我們認為養殖業天花板仍然較遠,每年肉類消費增長 1%,相當於增加數百萬頭生豬出欄,而目前 CR10 約為 6%,尚有較大提升空間。溫氏股份在廣東約占 40%,較為穩定,但在全國僅占不到 3%,在散養戶加速退出的背景下,公司的養殖規模仍可以快速提升。



(2)類比美國 90 年代的規模化加速期


從美國養豬業從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開始整合,90 年代進入加速期,至 2000 年基本完其成規模化,我國現有情況類似其 90 年代初。美國由 70 年代末約 70 萬個商品豬場到2000 年不足 10 萬個,2010 年時僅約 7 萬家,生豬養殖場數量銳減近 90%。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①養殖場數量的急劇減少;②養殖場規模的迅速擴張;③規模化進程相對減速,場均存欄量趨於穩定,但大規模養殖場數量和存欄比重仍在穩步上升。



(3)Smithfield 詮釋生豬造富能力


在美國生豬產業整合的加速期達,史密斯菲爾德市值年複合增長率高達 33% , 十年間上漲 7.3 倍,生豬造富能力怎容小覷 ?


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Inc.)的前身是 1936 年在美國弗吉尼亞州成立的史密斯菲爾德包裝公司(The Smithfield Packing Company)。1981 年後史密斯菲爾德開始了一系列的收購,1987 年以垂直整合豬肉加工業的領導者身份而聞名全美,1998 年成為全美排名第一的豬肉生產商,同年公司走出美國開始在加拿大、法國和波蘭進行收購,展開國際市場擴張步伐並成為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加工商。


公司生產超過 50 個品牌的肉制品,多於 200 種的美味食品,擁有從飼養到宰殺,再到分裝鮮豬肉和制作加工肉制品的全套產業鏈。公司養殖部門主要為加工部門提供生豬,實現較高的原料自給率,形成垂直整合的縱向產業鏈。2015 年,史密斯菲爾德的生豬出欄量約為全美出欄總量的 12.2%,屠宰量占 24.2%左右。2015 財年營收 212 億美元,凈利潤達 10 億美元。


1984 年,史密斯菲爾德在納斯達克上市,1990 年市值達到 6700 萬美元;在美國生豬養殖規模化加速階段的 1990-2000 年間,市值年複合增長率高達 33%。在 2000 至 2010年間,市值年複合增長率高於 10%,2013 年 6 月市值達 47 億美元。2013 年 9 月底,雙匯國際收購 SFD。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公司經過 30 多年的實踐,形成了緊密型的“公司+農戶(或家庭農場)”的合作發展模式,其獨特優勢在於:(1)公司經驗豐富的管理團隊,公司領導者的齊創共享的思想和行為,形成良好的創業氛圍;(2)公司與農戶以合理的利益分配為紐帶,連接成利益共同體,長期的合作形成了高度互信的合作關系,牢固的合作基礎,為公司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點尤其表現在當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公司仍然按合同約定,保證農戶每年都有穩定的收入,並隨著物價、社會生活水平提高,農戶的收益逐年提高。(3)公司將畜牧業產業鏈中的育種制種、飼料供應、防疫技術、養殖服務、產品銷售等環節整合為有機整體,在產業鏈內部建立一套完善且相對封閉運行的產業流程管理體系,提高了產業鏈內部運作效率,也保障了食品安全。



1、成功的模式:中規模分散式養殖模式


與規模化集中飼養和個體化散養模式均不同,溫氏股份在國內首創了“公司+農戶”的中規模分散式養殖模式。其創新之處在於,公司僅保留種豬繁育和育仔階段,而將商品豬的育肥階段以委托飼養的方式交由農戶負責。公司不需要提供仔豬育肥舍,由合作農戶按照公司的標準自己出資新建或改造現有的養殖場,並通過與公司簽訂委托協議,繳納一定的預付金(400 元/頭),“代替”公司進行生豬養殖。生產周期結束,公司按照合同約定價格回購成熟的商品豬,並支付一定的托管費;保證金可以退還給農戶,也可以抵用下一產期的保證金。


(1)打造穩定閉環,抵抗豬價波動


溫氏為農戶提供先進的技術指導、優質的飼料和疫苗采購等,並統一管理分散的農戶生產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生豬的產權仍屬於公司,農戶的托管從傳統的“雇傭農工飼養-支付工資”變為“委托農戶飼養-支付托管費”,飼料等費用計入公司的應收賬款直至合同履約時才能收回。


從實際來看,溫氏的‘公司+農戶’模式參照了歐美現代農業的管理經驗,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既符合各地農民發家致富的願望,也符合各地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要求。因此,這種模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符合當下社會的實際情況,以至於無論是養豬還是養雞抑或其他養殖領域的企業紛紛效仿。



(2)高點收獲利潤,低點收獲規模


在“公司+ 農戶”的養殖模式下,代養費較豬價更加穩定,這使得公司在景氣高點收獲更多的利潤;景氣下行時,則加速擴張合作農戶的數量,使得養殖規模在豬價低點迅速上升。



(3)起源小農經濟,邁向農場經營


1)過去成功的關鍵:閑散土地多、勞動力富余、豬肉市場優越、銷區分布


廣東地區人口眾多但人均耕地面積少,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的難度大;這就為溫氏的“公司+農戶”提供了充足的閑散土地和勞動力資源。通過現代化的企業管理理念,將零星個體農戶的閑置土地以及富余勞動力充分利用起來,形成有組織有紀律、緊密高效的利益共同體,實現多方共贏和利益最大化。


廣東作為經濟發達省份和全國常住人口第一大省,豬肉消費的市場需求巨大,豬牛羊肉人均消費量位列全國第二。廣東地區的整體消費水平也居全國前列,商品肉豬均價、仔豬均價及生豬養殖毛利潤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2)現在正做的轉變:以自動化養殖推動“公司+農戶”向“公司+家庭農場”轉變


扶持農戶轉變為家庭農場,自動化飼養技術非常關鍵。溫氏與 Smithfield 的模式差異之處在於農戶規模。SFD 合作農戶的養殖規模比較大,在 7 萬家庭農場中,母豬存欄規模達到 5000 頭以上的有 2900 家,平均在 5000 頭左右;溫氏 2014 年合作農戶的平均規模為 676 頭,目前約 800-1000 頭/戶,二者之間的差距較大。


而今,溫氏旗下高村豬場的豬群采用全進全出轉群模式,配置高溫高壓沖洗消毒。豬舍里安裝了特殊空調,溫度和濕度均由自動環控設備來進行調節。在母豬分娩舍,自動供料系統實現了定時、定量的精準飼餵,飼養人員無需進入豬舍餵料。


高村豬場所使用的自動化設備來自溫氏股份全資子公司—廣東南牧機械設備有限公司(下稱南牧公司), 擁有世界首條養豬裝備全自動化生產線,可以讓養豬生產效率成倍增加。南牧公司打造的現代化養殖場,配套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的設備設施。新的養殖場可養 8 萬頭豬,而傳統豬場最多能養 3.3 萬頭。可以使人工成本大幅下降,比如現代化高效種豬場人均管理 200 頭豬,而傳統豬場人均管理 70 頭豬;另外,土地日漸成為畜牧業的制約因素,而新豬場比傳統豬場節約三分之一的建築面積,優勢明顯。


(4)前瞻性布局環保,擴張極具優勢


規模擴張的阻力主要源於來源於 資金、土地、環保,溫氏在這三個方面的對策都面面俱到。


① 環保限制


公司五年前就將環保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環節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非常註重環保工作。在發展壯大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很成熟的環保工藝,各生產單位尤其是合作農戶均按照環保建設標準配套完善環保設施。公司擁有完善的環保管理體系,設立了環保部門,配備專業環保人員,養殖場嚴格遵循“三同時”原則。具體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經過固液分離,液體部分通過氧化、分離等汙水處理工藝後達標排放,也可加工沼氣後有效利用;固體部分可發酵作有機肥;動物屍體采取無害化處理等。具備先進的環保設施並管理到位之後,平均一頭豬的環保投資約 50 元,環保政策出臺加速散養戶的退出,推進行業規模高效化發展,對於公司來說是個較好的機遇。


以溫氏下屬的一個典型的活禽交易中心為例,每日產生數十噸廢水,這些水經十一級凈化處理後,水質可超過普通自來水,可循環使用,而凈化處理所節約的成本正好與自來水價相抵。


② 土地限制


生豬養殖無需交稅,但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卻較為嚴重,很多地區的政府不太支持生豬養殖業。公司將以“公司+農戶(或家庭農場)”的模式發展,種豬場建設將以高標準、高效化豬場為主;主要以中部、東部、西部地區為產量增加主產區。響應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帶動當地農民致富,所以當地政府非常支持和歡迎公司,擴展上較為順利。


③ 公司+農戶無需大量集中土地


公司采取公司+農戶養殖模式,農戶規模一般在幾百到幾千頭,散點式分布無需大量片集中型土地,所以擴張起來較為靈活。


公司提出,2019 年年出欄肉豬要達 3000 萬頭,這將比 2015 年增加一千多萬頭,psy要達到 26.5,較 2013 年增長 10%以上。 公司未來將以北方作為重點拓展區域。溫氏在河北滄州、內蒙赤峰、遼寧朝陽、四平等地,計劃建設 1000 萬頭生豬養殖產能。公司在廣東地區除了禁養的珠三角和臺風比較多的湛江外,其他地區都基本完成了布點;而遼闊的北部區域對於溫氏而言尚屬處女地,且土地便宜,當地政府較為樂於招商引資,唯一的不足就是保溫費高。因此,溫氏的模式在省外拓展並沒有實質性障礙,公司的技術和人才儲備可以滿足未來的發展。



2、成功的核心競爭力:先進的育種、防疫和動物營養體系


公司總體養殖技術較為領先 ,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 :養豬方面,公司 PSY 水平居於世界先進地位;自動化養殖水平已與國際接軌;養雞方面,溫氏黃雞在育種、飼料、疫病防治方面在世界和國內均居於先進水平;生鮮環節的規模、水平在全國領先。


(1)百年育種,技術先行


育種作為生豬養豬的基礎環節,是決定企業競爭力高下的重要因素,海外生豬育種已有百年歷史。全球一半以上的生豬在中國飼養,但我國的核心種豬嚴重依賴進口;目前全球種豬有 5 大品種,其中杜洛克、長白、大約克三個品種的養殖最為廣泛。我國商品肉豬以三元為主,其中外三元“杜長大”占比超過 90%;近年來國內的公司化育種成為趨勢,因為育種投資大、技術要求高,專業性強、組織化程度高,規模太小不容易配套,規模大更具經濟價值。


溫氏集團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聚焦生豬育種環節,如今品種的優勢已充分體現。早在 2008年,公司創造了廣東省首例克隆豬,掌握了分子育種最尖端的技術;同時,依托華南農業大學的農牧學科優勢,公司在國內率先推行“產學研”一體化的研發體系。吳珍芳教授牽頭搭建先進的生豬育種體系,多名海歸博士組成專家團隊,助力溫氏將育種技術優勢發揮到極致。據公司披露,四元豬的 PSY 為 24,料肉比 2.45,大幅領先國內,達到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



(2)PSY、料肉比、動物營養


公司全系列飼料產品均系自主研發生產,營養水平高、飼養效果優良,料肉比大幅低於行業平均,且公司在前期料上掌握了關鍵技術,多方面因素助力養殖成本最小化。


PSY 、料肉比、商品代存活率等技術指標均大幅領先市場。溫氏的肉豬料肉比 2.4-2.5,大幅領先市場平均水平 2.8,如此大規模的飼養,即使 0.1 個點的差距會使得成本相差巨大;公司的 PSY 平均 24 頭,而業內平均水平僅 17-18;公司的商品代成活率達到94.5%以上,社會平均水平不到 90%。



(3)防疫體系先進


公司的防疫管理體系非常健全,早在 2004 年就建立起四級技術體系,一級是集團技術專家團隊,華農科研院所作為顧問;二級由集團直屬公司的技術部負責,以實戰經驗為主;三級由分子公司的技術小組負責;四級由奮戰在養殖前線的技術人員和廠長等負責。


2008 年豬藍耳、2011 年初到 2012 年的流行性腹瀉,公司都沒有受到大的影響,足以說明其防疫體系的完備。



3、成功的關鍵:不忘兼濟天下初心,方得成人達己始終


公司在自身迅速成長時,始終堅持對農戶、股東、員工予以最豐厚的回報,大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胸襟,並一步步兌現。溫氏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經營環境,才使得農戶與公司共同成長,從其養殖模式和股權結構便可窺一般,而這也是溫氏從 30 年前的簕竹鎮養雞場發展成為雙料龍頭的關鍵。


(1)對合作農戶:保收益穩增長


溫氏創始人溫北英先生在創業初期便堅持“共同創業致富”的理念,實行“七戶八股”承包簕竹養雞場,並快速發展成為溫氏獨有的緊密型“公司+農戶(或家庭農場)”合作模式,成為溫氏的“擴張利器”。經過 33 年的創業發展,溫氏與農戶合作關系更穩定牢固,形成利益共同體。據溫氏股份相關數據顯示,與溫氏合作的農戶數量近 10 年一直處於上升趨勢,養殖收益也穩步上升。與溫氏合作的農戶隊伍當中,不少農戶合作時間超過 20 年。


2016 上半年,公司給農戶每頭商品肉豬的費用是 228 元。縱觀溫氏近年來給養殖戶的委托養殖費一直處於一個上升的趨勢,公司會根據社會水平、物價水平逐年穩定地提高農戶的收益。即使是在 2014 年行情不是很好的時候,合作農戶每頭肉豬能賺 163 元左右,充分體現出溫氏互利共贏尋求長久穩定合作的精神。


隨著公司機械化養殖程度逐步提高,合作農戶養豬既是投資選擇,也是職業選擇,很多農戶月收入 1 到 2 萬元。自動化程度提高、勞動強度降低,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回鄉養豬創業。依托自動化設備,一般的家庭農場,夫妻二人即可打理。企業在為農戶改造生活的同時,將更多的人培養成新農人,為當地創造不少就業機會。



(2)對股東:堅持高分紅


公司堅持穩定的分紅回報公司全體股東,一般將每年不低於凈利潤的 30%用於分紅。公司盡量多現金分紅,有時還會送股,每年穩定的分紅,是對股東最大的價值投資回報。以第 200 名股東為例,自 2014 年以來,分紅收入 375 萬元。



(3)對員工:文化與回報並舉


溫氏股份要做成百年老店,就要讓員工在物質、精神層面都能受益。溫氏已有 33 年的創業歷史,企業文化深深被員工所認同,受歡迎程度高,核心動力是“齊創美滿生活”。公司制度依照企業文化而設定,企業有些問題無法靠制度解決但可以靠文化來解決。提倡共創共享,股東獲取豐厚利益,員工取得合理報酬。新員工加入溫氏後,通過多種方式讓企業文化落地,比如會議、培訓、文化活動等,新入職員工有師傅帶領,同時接受技能與企業文化等全方位培訓。


公司員工持股計劃實施後,員工持股覆蓋率將超過 1/3,將有效地將股東利益、公司利益和員工利益結合在一起,提高公司團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景氣跨度超預期,生鮮再造一個溫氏


1、超長豬周期發威,豬雞持續景氣


(1)能繁母豬再探底


2016 年 10 月,能繁母豬存欄數量為 3703 萬頭,自 2013 年 8 月以來持續下跌長達 39個月,中間僅有 2016 年 4 月反彈了 11 萬頭後又繼續探底,同比也連續 38 個月為負。


環保限補欄,拉長豬周期:本輪周期中“豬價漲”與“存欄降”長期共存,主要由於環保趨嚴導致豬場數量減少、補欄阻力加大,且規模化豬場的補欄速度不及散戶。本輪豬價上行周期與以往任何一次都明顯不同,出現了“豬價漲”與“存欄降”長期共存的反常現象,並導致持續時間和上漲高度均超歷史記錄。我們率先提出的超長豬周期理論正逐步兌現,能繁母豬仍在底部徘徊。


二季度各地仍在大量拆豬場,母豬淘汰加速,將使得 10 月前後的生豬存欄恢複進程放緩。至於洪水的影響,從母豬淘汰結構可以看出較為明顯,7 月生豬出欄均重驟降,大豬存欄占比降低,加速出欄的跡象顯著。預計 10 月份生豬存欄增幅將顯著放緩,到年底前生豬存欄難有實質性恢複,整體供應不足態勢將延續到明年上半年。



(2)白羽雞支撐黃羽雞


受制於歐美主要引種國閉關,白羽雞引種量將跌入十年最低谷,2016 年 10 月開始,在產祖代雞存欄呈斷崖式下跌,約 7 個月後傳導至終端,商品代白羽肉雞將於 2017 年 5月左右開始強勁上漲,屆時將對黃羽雞形成較強的支撐,預計明年黃羽雞景氣度將維持在較好水平。



(3)豬肉上漲在即,國內 CPI 上行


截止至 12 月 2 日,豬價已連漲 11 天,國內外三元生豬均價為 16.99 元/公斤,還差 0.01元/公斤豬價便踏上 17 元/公斤的大關。



1)豬肉需求側改善:


長期:隨著經濟的企穩,工廠開工率上行,外出務工人員增加,帶動豬肉需求回升。


短期:①寒流來襲刺激北方豬肉消費啟動,並將逐步帶動南方的需求回暖;②臨近元旦春節旺季,腌制臘肉需求拉動豬肉消費。


2)豬肉供給側惡化:


長期:①能繁母豬仍未見底,生豬供給難以恢複;②母豬集中補欄一般發生在一季度,二季度其銷售量大幅下滑,此外今年夏季的水災影響下半年仔豬存欄,四季度豬肉供給趨緊。


短期:①近日全國大面積大風降溫,晝夜溫差較大,加大畜禽的疫病風險,進而減少肉類供給,推升價格;②廣西走私豬被打,10 月進口肉環比大幅下降;③煤價上漲推升運輸成本,限制超載導致運力緊張,冰凍天氣加大調配難度,推動運價進一步上漲。



2、三大優勢奠定市占率、盈利能力雙增格局


溫氏股份依靠技術、規模優勢獲得巨大的成本優勢,再坐擁資本優勢,能更從容地應對周期的波動,在行業低點收獲市占率,行業高點收獲巨額利潤。


(1)技術優勢


以摩爾定理為例,技術的飛速進步帶來了成本的快速下降,從而帶動了一個產業的欣榮。現代化農業的第一生產力仍是科技,強的技術優勢將大幅削減成本,即使行業低谷來臨,也能保持可觀的盈利水平,這是穿越周期的根本。


溫氏目前的生豬養殖成本約 12 元/kg,比市場平均成本低 1 元/kg 以上,成本優勢顯著。公司有豐富應對措施和較強的實力,養豬業在市場行情最低谷的年份仍有約 80 元/頭的盈利。公司養殖效率在國內名列前茅,2015 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62.05 億元,同比增長 130.77%。全年合作養豬農戶共獲得養殖結算總毛利 33.13 億元。若加上委托養殖費來比較凈利水平,溫氏的養殖效率是高於牧原等同行的。



溫氏股份近年來采用了新式自動化養豬模式,人工成本具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提升了公司的機械化養殖程度,大幅降低了養殖成本與勞動強度。新式自動化養豬模式采用了全自動化餵料系統、漏縫地面、自動刮糞系統、大跨度鋼結構豬舍系統和風機水簾溫度控制系統。以春南分公司年產豬苗 9 萬頭為例,傳統模式需員工 117 人(不含勞務工)、人均年產豬苗 769 頭;新模式僅需 90 人、人均年產豬苗 1000 頭,員工人數的下降幅度高達 23%,人均年產豬苗量可提高約 30%。



(2)規模優勢


農業公司應該走規模制勝的道路,只有在足夠大的行業中發展才可能產生規模優勢,而在商品肉豬這一萬億市場更容易做到較大的規模,發揮足夠的規模效應,溫氏顯然走在浪潮的前沿。


2015 年,公司上市肉豬 1535 萬頭,排名中國第一、世界第二;上市肉雞 7.44 億只,排名中國第一、世界第五,規模優勢顯著。近年,公司三費開始顯著下滑,2016 年前三季度三費合計占總營收的 4.81%,較 2015 年全年下降 1.66 的百分點。未來,規模優勢將帶來更大的成本優勢,助力公司盈利水平進一步上升。



(3)資本優勢


農業的強周期性決定了收入和凈利潤的大幅波動,唯有依靠強大的資本實力方能使企業穿越周期而立於不敗之地。公司近年來現金流充裕,資產負債率不斷下降,流動比率、速度比例不斷上升,在豬價熊市也較難出現現金流風險。



近年來,溫氏股份大力發展金融板塊。繼 2015 年增資旗下投資公司後,2016 年 8 月溫氏股份再次宣布斥資 9.1 億元設立財務公司,加快推進產融結合。成立於 2011 年的溫氏投資為溫氏股份的資本運作管理中心,業務涵蓋股權投資、證券投資及產業投資等各領域,另外還承擔了溫氏股份的資本運作職能。。去年,溫氏股份實現營收 482.37 億元,同比增長 24.57%;凈利潤 62.05 億元,同比增長 130.77%。其中,溫氏投資貢獻利潤約 2 億元。溫氏投資的投資總監羅月庭透露,截至今年 9 月底,溫氏投資實際管理自有資金已接近 60 億元,未來公司將重點關註大農業、大消費、大健康、大文化以及高端智造領域,目標在兩三年內將管理資產規模做到 100 億元。


3、生鮮終端發力,平抑周期


盡管公司在成本方面有了巨大的優勢,但養殖利潤還是部分受制於生豬價格波動,這也是資本市場對公司的最大顧慮,並反映在了跌跌不休的股價中。但公司正大力加強食品加工產業的布局,業績的穩定性和增長的可持續性將有效維持,估值將逐步走高。


目前,公司在屠宰加工業也經營了幾年,還處於摸索階段。目前已經開設了 43 家溫氏生鮮店,探索生鮮食品銷售模式。單店日平均營業額 1.3 萬元;個別單店日營業額達到3 萬元,毛利率接近 20%。目前單深圳地區門店就有 30 多家,各地加盟意願強烈。集團雞豬鴨蛋奶魚產品品類較齊全,體量大,可供龐大的人群消費。溫氏股份品牌號召力強,企業形象好,消費者容易接受。如果成功,可以迅速複制發展,在往後還會考慮發展電商模式。深加工方面,公司目前有熟食產品,主要銷往一線一些酒店,但銷量還比較小,未來將依次加強布局。


公司的屠宰規模還有待加強,采取的是溫氏豬+當地屠宰廠+溫氏生鮮店為主的模式。經營上延續了其在養殖上的作風,采取緊密型“公司+商戶”模式,公司實行“九統一”管理,提供十大支持,商戶專業從事分銷環節,降低了經營門檻及其他環節的風險。根據公司已有的店面測算,商戶初始投資 39 萬,一年可賺取 41 萬凈利,投入資金回收期為 1 年。月收入約 45 萬,毛利率達到 20%,具有較強吸引力。公司未來將達到 5000家門店,單店年營業額 500 萬元,總銷售收入 250 億元,將再造一個溫氏。



4、從 2 到 N,縱橫打造生態系統


從 0 到 1(黃羽雞養殖),從 1 到 2(生豬養殖),證明公司能非常好地適應時代發展,在現代化農業的浪潮中把握住大機會,而如今公司正從2走向N(全產業鏈食品供應商)。實際上,溫氏股份早已跳出了單一農業企業的範疇,主營業務拓展至肉豬養殖、肉鴨養殖、獸藥生產、乳制品生產、農牧設備制造、海洋養殖等多個業務板塊,以養殖業務為核心打造了完整的產業鏈,產業鏈上下遊各環節高效銜接並互相促進。


公司在養豬、養雞業方面保持總發展水平穩步上升;肉豬與肉雞業的周期不完全同步,這可以部分平滑肉豬或肉雞業周期性的影響;公司的其他養殖業務體量也正在穩步提高,業務平滑度得以不斷上升。這些都將削弱某單一行業景氣下行對業績的不利影響。


同時,公司一直努力探索與主營業務相關的新產業,對生鮮連鎖逐步加碼。


橫向方面,水禽、牛、羊、鴿、鵝等,均有很大空間。在奶牛業、水禽業、海洋產業等方面,公司將繼續擴大奶牛飼養規模,逐步增強溫氏牛奶的品牌影響力;加強水禽育種場地等硬件配套設施,開展番鴨及其他類型水禽品種的選育工作;充分利用海域資源,擴大深海魚養殖規模與業務深度,探索出海洋漁業的養殖模式,為未來規劃發展打好基礎。同時,繼續開拓市場,探索開展肉牛、肉鴿、肉羊和深海魚等小品種養殖產業。


縱向方面,肉豬、肉雞等產品的屠宰、加工前景廣闊,將適時增加規模,現階段重點布局生鮮店。


盈利預測與估值


1、盈利預測


我們預計 2016/17/18 年公司的歸母凈利潤為 138/138/174 億元,對應 EPS 為3.18/3.18/4.00 元,目標價 49.3 元,較現價具有 41%的上漲空間,首次覆蓋並給予“強烈推薦-A”評級。



2、估值對比



3、PE-PB Band



附錄



風險提示


豬肉價格超預期下跌


高致病性疫病:公司對行業的周期預判比較有把握,但往往出現一些事件是不可預測的,比如 2013 年的 H7N9 事件,這過程中有一些企業被淘汰了,而公司抵抗能力逐漸增強,後續的發展有目共睹。長遠視野來看,公司將維持穩步向上的趨勢。


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在中國現在的食品安全環境下,不管是本土企業還是外資企業,任何忽視食品安全的行為都將遭到重挫乃至倒閉。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887

只售卖5款水饺却被誉为餐饮界“华为”,他的秘诀是什么?

http://www.xcf.cn/syms/tt/201703/t20170316_779960.htm

  今年,互联网泡沫退去,餐饮正在回归!真材实料、手工现做、天然健康正成为餐饮业和消费者的关键词。

  2017年,将成为餐饮行业“大跃进式”热闹之后沉淀回归的分水岭。那些蹲马步练内功、坚守高品质、以品牌为教宗的餐饮企业浮出水面。

  这其中最具“标杆”意义的企业,就是被公认为餐饮界的“华为”——喜家德

  450家门店、7000名员工、15年时间才从东北扩张到华北;

  只售卖5款水饺却能做到款款日销售万盘;喜家德的秘诀是什么?

  1、品牌的庙堂就是博物馆

  产品易模仿,品牌才是餐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长跑的企业都在品牌投入上不遗余力。

  

  *位于大连东方威尼斯水城的中国首家饺子博物馆

  而打造品牌的庙堂---中国首家饺子博物馆,正是喜家德的品牌建设里程牌,虽然高德福自认为建得还是早了点,2019年会更适合。

  建博物馆从内涵上,对内传递一生做好一件事的价值观;对外传播饺子文化和品牌文化。

  未来,喜家德还会在更多城市开设规模不一的饺子博物馆,旨在让更多消费者了解饺子文化,特别是90后,00后并不知中国饺子的传统文化。

  2、只售五种水饺,卖精不卖多

  喜家德为打消顾客对食品安全的忧虑,首创一字型水饺;为保证新鲜,供应链成规模,从开业时的6种馅减到如今只卖5种馅;为解决标准化,从传统的论两卖改为论盘卖。

  对于为何只卖5种饺子?高德福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你拿一棵葱往 1 个碗和 10 个碗里蘸,上面沾的酱其实是一样多的,所以你要找的应该是勺而不是葱。

  同时试 4 、5 个,选择机会越多,失败的几率就越大,而如果把浪费在失败上的机会和精力集中于 1 点,做好的可能就会放到最大

  “我们家员工以前开会总跟我抱怨顾客反应饺子品种太少,后来我一气之下就跟他们说,谁再说饺子品种少,我就把谁开掉!不光如此,我还把这句话挂到了公司墙上。我从不看别人怎么说,我只看一盘饺子他吃了多少。”高德福坚定的说。

  

  *种类多不代表口味好,舍数量取质量

  喜家德的饺子要包 200 种馅料,随时随地上手可包的 50 种都不成问题,但只卖 5 种却能让产品被打磨到更极致,浪费和出错率降到最低

  喜家德力求极致,一盘饺子规定是360克,15个饺子,只允许2克以内的偏差,其中招牌产品虾三鲜水饺,虾仁需要手工挑选三次,韭菜要经过9道工序,鸡蛋要经过245秒的低温精炒,才能做成这一盘饺子。

  苛刻地“做好自己”,在喜家德的表现是“过一点”:

  工艺标准过一点:每个面剂子重量差值小于0.2g;

  精选食材过一点:一头猪只用16斤肉;

  精选食材过一点:一头猪只出四块酱颈骨;

  精选食材过一点:10颗土豆只选2颗;

  育人成长过一点:水饺大学年培训万人次;

  安全放心过一点:每天自尝水饺6000只。

  3、餐饮企业发展的5个阶段论

  高德福认为,餐饮的发展非抛物线而是爬台阶,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重点。

  

  *餐饮企业发展的五个阶段

  1、创业摸索期,选择自己的擅长点,以新品类切入市场,时机的把握很重要。这个阶段的重点是产品。

  2、生存期,喜家德内部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坚持每天“过一点”,每天精进,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个阶段重点关注内部及外部竞争环境。

  3、走过摸索期和生存期后,发展期最重要的工作是取舍——这决定了你能成为什么,不能做什么。

  取舍其实就是定位,这个点也是高德福最喜欢研究的:

  舍全取专,专注高品质。标准化的速冻水饺近年来占领了较大市场规模,高德福却反其道行之,坚持手工现包,走高品质路线。

  舍粗取精。喜家德为了改变人们对水饺“低端”的传统认知,店面时尚化,主打虾仁水饺。

  

  *2016年,喜家德换招牌聚焦在虾仁水饺

  

  舍大取小,只做小店。喜家德经过多年的开店经验和数据分析发现,100平是最佳性价比的开店面积,最佳座位数是60人。

  舍点取面,不摘蘑菇,要滚雪球。50 家店开在 5 个城市和开在1 个城市,势能肯定不一样。早期的喜家德曾经犯过摘蘑菇的错,2次进北京都以失败告终。现在滚雪球先把 1个城市打透,依次再辐射 临近的城市。

  舍利取质,不做外卖。2015年个别门店曾尝试外卖,业绩提升30%。但顾客反馈,外卖影响产品品质,于是果断停掉,由此造成每年少收入上亿元。在短期利润与活得长久之间,高德福选择了后者。

  舍利取存,停止加盟,只做直营;舍低取高,二类街道及以下不去;舍低取高,只做高品质,不做低价格;舍劣取优,不打折、不促销、年年涨价。

  4、358合伙人机制

  当取舍决定后,企业拼的就是组织力,而组织力与顶层设计、系统建设息息相关。进入战略期的重点就是组织与人。 

  

  喜家德的顶层设计358合伙人机制:未来的事业将从雇佣制变成合伙人制,企业提供一个平台,大家依托平台提供的资源和机会,成长为企业合伙人,不再是单纯的打工,而是自己给自己当老板。

  

  *喜家德的358合伙人机制

  1.店长股份奖励 

  3 就是 3% ,即所有店长考核成绩排名靠前的,可以获得干股「 身股 」收益,这部分不用投资,是完完全全的分红。

  5 就是 5% ,如果店长培养出新店长,并符合考评标准,就有机会接新店,成为小区经理,可以在新店「 投资入股 5% 」

  8 就是 8% ,如果一名店长培养出了 5 名店长,成为区域经理,并符合考评标准,再开新店,可以在新店「 投资入股 8% 」

  另外还有 20 ,就是 20% ,如果店长成为片区经理,可以独立负责选址经营,此时就可以获得新店「 投资入股 20% 」的权利。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店长培养人的积极性。并且店长与新店长之间,利益相关,沟通成本极低。

  2.管理层股份奖励 

  对于公司职能管理层,也根据不同的层别并设定考核标准,达成考核标准,既可以 2% 和 5% 占比投资入股到新开门店,获得门店收益。职能管理层的成功先例也带给员工十足的干劲,高总的理念是:「 用成功复制成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

  在这个分利机制下,喜家德年收入过千万的超过3人,管 15 家店年收入百万的人也大有人在,高德福坦言,他还想让大家赚的再多点。

  「 未来的趋势必将是合伙人的事业,单打独斗不再是时代潮流,更多要去依托已经形成规模和品牌的平台实现创业梦想,而企业也必须清晰使命,为更多有想法的人创造发展机会和空间,大伙一起在这个平台上奋斗,成为合伙人,给自己当老板 」——高德福

  15年450家店,高德福仍谦称喜家德目前也只到达三段半,系统建设还在努力中。不管如何,一生做好一件事足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819

鼎暉投資焦震:投資沒有秘訣 就是工作勤快多幹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206/167249.shtml

鼎暉投資焦震:投資沒有秘訣 就是工作勤快多幹活
捕手誌 捕手誌

鼎暉投資焦震:投資沒有秘訣 就是工作勤快多幹活

今天各行各業壟斷者已經長得很大,大家只能到新模式、新行業里找機會,這個變化會讓我們做投資的更加艱難。

來源 | 捕手誌(ID:ibushouzhi)

作者 | 焦震

在投資行業從業二十余年,焦震對其的發展和本質有著深刻的認知。焦震認為,投資是痛苦的行業,伴隨著投資行業的變化,今天的投資人面臨著資本供給和資產管理的矛盾、資源壟斷、資產價格過高等諸多挑戰,他建議投資人可以通過國際化、兩頭化、長期化和主動化等措施來應對挑戰。這一期,捕手誌從焦震的公開分享中,將他的這些思考成果整理和呈現出來,希望讀完能對你有所啟發。

做投資是痛苦的

投資是痛苦的航船,幸福只是其中一站。我從事投資這個行業,每天非常痛苦。我們投資人管人家的錢,但是自己卻沒錢,管人家的錢,其實就是乙方。

有人說中國有錢人很多,但是人家幹嘛給你錢?找錢是很難的,找夥伴也很難;好不容易拿到錢了,找項目也難;好不容易有好項目,來了十幾家,互相之間沒什麽區別,選擇起來還是難。

好不容易投進去了,又要天天擔心,企業好也擔心,企業不好也擔心,能不能上市要擔心,很多企業家在上市的時候被折騰,最後折騰成精神病。好不容易上市了,還被鎖死,不能隨便賣。

那什麽時候幸福呢?只有在賣的那一刻幸福,就這一會兒,晚上喝酒,喝完酒高高興興,第二天想下一輪怎麽辦,這就是投資。

今天的投資行業本質上是進步了,但很多方面是落後了,大家現在都比較虛了,比較浮躁,比較膽大。以前在大街上走路,沒人做投資,到一個地方談半年,也等不到競爭對手來,也就不怕別人搶項目。現在了不得,來了以後半個月做不完,就不讓投了,非常大的投資半個月時間就完成了。

最早投資都是一站地,投了以後就上市。賣給別人也沒有人買,只有上市這一條路。資本市場路很窄,法人股不能流通,A股上市很難。報告里寫這種可能、那種可能性,其實最後就一種可能性,以前投資都是一輪,沒有A、B、C、+輪,現在我是看不明白了。

投資人都是演員,A輪是我唱戲你買票,B輪咱們倆唱戲他買票,都是唱戲的,互相買,看戲的觀眾不來,未來怎麽樣也不知道,也可能忽然一陣風,看戲的觀眾都來了。所以我感覺是不是我們落後了、笨了,也有可能。但是投資行業要賺錢,企業遲早也得賺錢,這個本質我相信不會變。一千年以後,大家投資搞企業也不是為了虧錢

以前從事投資的人少,大家都很耐心,那個時候談PE都是認真做調查。今年去談,用去年的報告,他不會作假,因為他去年和你可能還不認識,怎麽作假?但是現在做投資,比如2017年做投資,但2016年公司的業績不能說,只能說2018年預測怎麽樣,很多事情都在變化。

投資經常被高雅化,其實投資就是買賣行為,沒有什麽高雅,無外乎你買的是茄子黃瓜,我買的是股權。買賣最核心的問題是「買得便宜賣得貴,中間環節不浪費」,核心問題就是各行各業都符合的東西,投資行業也沒有什麽差別

投資行業面臨的挑戰

如今中國的個人和機構這些年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財富多了,就產生大量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感催生了我們今天說的資產管理行業。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技術如何進步,都改變不了我們資產管理者拿著錢想生錢的本質。但是,我們面臨的挑戰和趨勢是什麽呢?

第一個挑戰,是投資行業面臨的幾個矛盾。從歷史上來看,做資產管理最大的痛苦是兩個矛盾:一個是宏觀和微觀的矛盾,一個是長期和短期的矛盾。宏觀和微觀的矛盾是什麽?專家說德國的投資好,但是我怎麽投呢?長期和短期的矛盾也是這樣,我看好一個東西,但是敢不敢投?我們都會做馬後炮總結歷史,但是預測未來卻非常難。這就是資產管理人長期都要面對的兩個矛盾。

現在來說,還有兩個矛盾,一個是資本的供給和真正能給錢產生錢的資產管理者嚴重不匹配,這市場上有太多的錢;另一個是大量資本和好的投資標的能帶來價值的巨大矛盾

第二個挑戰,以前中國各行各業都沒有到現在這樣壟斷的地步,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一共占不到60%的份額,整個市場增長空間很大。今天各行各業壟斷者已經長得很大,大家只能到新模式、新行業里找機會,這個變化會讓我們做投資的更加艱難

第三個挑戰,資產價格全球性普遍過貴,這是由於量化寬松造成的。但是今天沒有一個人能說得清楚量化寬松未來到底會帶來什麽後果。我至今還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宏觀的研究數字,告訴我們量化寬松會不會產生巨大的通貨膨脹。錢到底去哪兒了,沒人知道,很多專家在討論,也沒有統一的結論。

可以想一想,炒股票歷史上虧錢的都成專家了,但是大家對未來的預測幾乎沒有準的。也就是說,經濟的問題最大的特點不是確定性,而是不確定性。其實宏觀和微觀的經濟根本上就沒有規律,我們以前講很多事情是30年河東、30年河西,現在可以說是3年河東、3年河西,在有些行業幾乎是三個月河東、三個月河西,這就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挑戰。

同時,現在對未來的買賣,大家都抱團,一個事十個人都去投資,出了事以後大家都無所謂,反正他都投了我怕什麽。這個時候大家在一起,對風險的理解降低了,大家都想抱團做事

比如1997年,香港有一個著名的投資案例,由三個著名大機構投資,最後項目非常悲慘。因為三家綁著去做,每家回去都說另兩家做所以也要做。當時報紙寫的特別清楚,每一家都認為別人做了調查,其實大家都沒做。

應對挑戰的方法

面對這麽複雜的情況和這麽多的挑戰,今天的資產管理者該怎麽辦?如何給真正給你錢的人產生價值?我的看法是,沒有所謂的秘訣,就是工作勤快多幹活。具體來講:

第一,工程量擴大。國際化,資產流動,就是東方不亮西方亮,比如我們就在越南、澳大利亞、日本、美國都取得了很好的業績。大家知道由於資本的主動推動,中國肉食行業就產生了五百強——雙匯,這就是典型的國際化。不僅僅是資本帶來了價值,而且對整個行業都帶來非常好的影響。

第二,兩頭化。為什麽大家說資產貴了?其實是中間的資產貴了,但兩頭沒有貴。如果一個機構能洞察行業的變化,早早地在一個行業里面投資,就避免了中間的價格戰。不過有一個難的地方是兩頭的擴大,一旦一個企業、一個行業有大的成果,它的問題不是一般人能解決得了的。這個時候,你作為一個管理機構,你要是有足夠的能力,就要在這個領域對行業進行整合和變化,運用資本的力量影響行業的格局。

第三,長期化。長期化以後,就必須要有短期和長期的資本結合。我們既要有短期的投資,也要有長期的投資,由於社會資本的積累,今天很多人能夠承受長期帶來的壓力。

第四,主動化。所謂的主動化,就是有錢的經常被動地拿著錢投,今天我們要主動對行業進行研究,主動地去影響行業的格局,這樣會帶來很多的價值。

最後,我們要認識到,我們身處投資行業的好處是什麽?好處是中國的體量大,我們全球化的機會很多。中國的市場變化也大,新事物層出不窮,全球化的機會和發展的可能也相應增多。真正想做投資這個事,只能比以前做得更好,比以前更加勤快,更加認真,更加思考地透徹,這樣的話,機會自然就來了。

鼎暉投資 焦震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936

解密“獨角獸”:90%靠創始人,投資有秘訣

今年以來,境內外資本市場均以擁抱新經濟的態度,出招爭搶科技“獨角獸”。就在4月24日下午,港交所發布IPO新政,吸引創新企業及“獨角獸”赴港上市;A股市場也正發生著重大變革,對“獨角獸”打開快速審批綠色通道,並推出CDR政策。

站在“獨角獸”的風口,如何界定和篩選“獨角獸”,什麽樣的公司能真正踏上IPO的快車道,如何挖掘和培養潛在的“獨角獸”,無疑成為投資界較為關註的一大問題。

“投項目重點在於投人。”在第十二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多位創投界人士對此達成共識。在他們看來,一個企業的成功,90%左右都是由CEO和創始團隊決定的,除此之外,產品叠代能力,充分利用應用場景和中國的人口紅利也較為關鍵。

對於到底是追逐風口還是專註投資?多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創投人士均表示,並不刻意以投資“獨角獸”為目標,主要還是專註於深耕的領域做價值投資,在這個過程中投到“獨角獸”也是水到渠成的。

“獨角獸90%靠創始人”

何為“獨角獸”,投資界通常認為需要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除了估值超過10億美金以外,還要在相應的模式和行業里處於絕對的領導地位,幾乎不被顛覆的地位。”創世夥伴資本創始主管合夥人周煒表示。

沸點資本創始合夥人塗鴻川則從實際投資經驗表示,“獨角獸”有幾個比較大的特色,如果面對需求的話,需要看是不是剛需、是不是高頻、是不是廣眾,“前兩天我們否的項目就是這樣的,三個都不符合,因為它不是剛需、高頻的東西,雖然能夠掙錢,但是有盈利並不代表他是‘獨角獸’”。

4月17日,胡潤研究院發布《2018第一季度胡潤大中華區獨角獸指數》,榜單結合資本市場“獨角獸”定義篩選出有外部融資且估值超十億美金的企業,截至2018年3月31日,大中華區(包括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臺灣)新發現33家“獨角獸”企業,總數上升至151家,整體估值總計超4萬億人民幣;其中,估值超100億美金的“超級獨角獸”13家,估值總計超2.2萬億元。

投中資本管理合夥人楊斌介紹稱,中國的“獨角獸”與美國的“獨角獸”平均估值體量來看,中國比美國還要高,中國是45億美元,平均的估值,美國大概是35億美元。

“‘獨角獸’為什麽在中國這麽多,我們發現除了技術以外,中國還有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一些大的產業尚未發展,仍然能夠發現驅動力。”愉悅資本創始及執行合夥人劉二海進一步稱 ,另外一個是中國社會城市化的進程和新興人類群的興起,也會促進新的發展,“我想比美國大的原因除了新模式,又增加了社會、行業的維度,使得’獨角獸’快速增長”。

就在創投大咖們熱議“獨角獸”之時,沸點資本創始合夥人塗鴻川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每個時代的“獨角獸”要求完全不一樣,但不變的就是團隊和人,能夠做成“獨角獸”的團隊和CEO的本質是不同的。

“回過頭看,‘獨角獸’的大佬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我個人覺得他們都是‘打不死的小強’。”塗鴻川同時稱,在看一個團隊的時候,如果一個團隊比較弱,必須要做很多“陪跑”的話,那麽做成“獨角獸”的難度很大。

創世夥伴資本創始主管合夥人周煒認為,一個企業的成功,80%/90%都是CEO和創始團隊決定的。在他看來,投資人更多是充當謀士的作用,“他(企業創始人)非常專心的時候你幫助他們關心環境,在山上、在迷霧中你可以是他的無人機幫他看看外面發生了什麽事情”。

“從天使投資者的角度,我覺得100%可能都是企業家。作為投資人更多的是綠葉和錦上添花的。”險峰長青創始合夥人陳科屹表示。

平安資本董事長兼總經理孫樹峰在認同上述觀點的同時表示,企業家要有雄心,另外企業所處的行業、產品或者是技術應用的市場一定是要有應用的場景,“‘獨角獸’一定要考慮怎樣充分利用你有的場景和中國的人口紅利,這非常關鍵”。

塗鴻川也表示,除了CEO非常重要外,企業的產品叠代能力也較為重要,“在今天的市場里面,你今天的1.0產品,就算你做得非常成功,但是你2.0、3.0產品不行的話也沒戲”。

追逐風口還是專註投資?

站在“獨角獸”的風口,挖掘和培養潛在“獨角獸”成為一些股權投資機構的聚焦點,但也有創投機構並不以投資“獨角獸”為目標。整體而言,追逐風口的時候也要和價值投資找到平衡。

盛山資產創始合夥人甘世雄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有尋找和挖掘潛在“獨角獸”的願景,但目前並不刻意追求,“在生物制藥領域將來可能還會出來‘獨角獸’,但實際上時間會比較長,比互聯網會慢些”。

“我們比較喜歡投技術創新的企業,這與投模式創新的不一樣,技術創新尤其是在生物制藥包括醫療器械領域需要時間,有些在一個領域需要二三十年,而且需要高的門檻,這也使得護城河比較寬”。甘世雄表示,尋找“獨角獸”需要精選賽道,找到優秀的團隊,一步一步去培養。

蔚來資本合夥人朱巖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其團隊尋找“獨角獸”秘訣在於對細分行業做深入的思考,“我們不希望做很多的行業,這個不好。一個經歷了幾年的投資人,需要在某一個領域建立自己的基礎,在足夠大的領域要深耕,同時要巨大的信息量,希望每一個團隊都成為一個專家,同時要獨立的思考”。

“我們並不特別追求‘獨角獸’,任何企業也不是成為‘獨角獸’變成自己企業的目標來做,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如果企業市場空間夠寬廣,在里面又是作為競爭者勝出的前提,又能夠為長期用戶帶來價值,這個價值可能是更好的產品,也可能是便利性,也可能是效率的提升等等,在這個過程中‘獨角獸’是水到渠成的過程。”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季薇表示,畢竟風投不是一個短期的快進快出或者短期能夠見到效果的模式,對於華映資本而言,願意幫助所投企業去進行這個領域的競爭,讓企業在大市場進行成長、變化,並通過資源等方式進行賦能,對於投資人來說,這是更重要的。

“我們內部基本上很少說‘獨角獸’這個詞,我們內部做項目不管它是不是‘獨角獸’,我們還是紮紮實實地把基本功做好,基本面分析好,這才是我們選項目、做項目,能夠真正投進‘獨角獸’的好的方式。”孫樹峰表示。

新變化下尋找投資賽道

目前很多的資金都往頭部公司聚攏,這讓市場並不清楚,企業成為“獨角獸”是不是因為資金熱捧造成的結果?

“其實現在創業環境還是發生了非常深刻的變化。資金量肯定非常大,全球流動性泛濫大家都能看得到。我們將它總結為‘魔鬼通道的效應’。”劉二海解釋稱,今天的創業環境情況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一個是競爭升級,不光要求企業團隊有產品能力,還有募資能力、PR的能力;另外是企業要高速成長,慢慢來可能不一定是機會,別人已經成長起來了,成長周期變短;此外,產業投資人以及策略投資人在里面扮演重要角色。

對於解決的辦法,劉二海認為,需要所投項目具有獨特價值,最好離別人遠一點,“恐怕對創業者來講,不斷檢視是否有獨特價值,如果存在很好,不存在的話抱歉就會受到沖擊,那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互聯網下半場也是打群架的下半場,沒有一家公司能夠獨善其身,或者是安安靜靜地做一個優秀的公司。”源碼資本創始合夥人曹毅認為,投資人要先閱讀戰局,然後幫助企業家、創業者尋找位置,“你是不是找得好,以及時間是否準確,在合適的時間出現在合適的位置,對你公司的價值影響是很大的”。

相較美國來看,大量的中國“獨角獸”企業偏消費和偏C端的模式為主。對此,楊斌拋出一個問題,在硬技術和底層技術這些方向上未來會否有更多的“獨角獸”的誕生地位?

在芯片、基礎的材料和裝備、農業信息化方面有一些投資的清控銀杏創始合夥人/管理合夥人羅茁表示,這些離BAT遠一點,但是確實還是有很多的發展的地方,也有很多的布局,今天的企業確實不像消費那樣很容易被大眾和C端的知道,但是中國的發展會有更長遠的基礎性作用和影響。

對於未來投資賽道的選擇,險峰長青創始合夥人陳科屹認為,最大的變化就是之前的流量紅利進入到存量調整,未來的幾十年變化里面可以尋找大的存量所在的地方,然後去跟隨和尋找市場變化的機會;傳統行業的升級換代和產業改造正在快速地發生,這也是騰訊、阿里很難觸及的地方,里面也會有新的變革性機會;另外,跟人口結構變化相關的、和技術進步相關的,比如人工智能和芯片技術的提升,以及醫療健康等這些大的方向都有較多的機會。

(第一財經實習生馬一冉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020

百丽成功秘诀:女人对鞋善变不忠

1 : GS(14)@2010-09-11 17:35:15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909/149172.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719

海嘯買倚巒撈底稱王 親述買樓秘訣 名人專訪:馬榮成吼準調整期入市

1 : GS(14)@2010-09-14 22:04:5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443731

近月政府出招打壓樓市,但豪宅仍創天價,樓市是否已出現泡沫? 08年金融海嘯,一筆過以 7600萬元,摸底購入山頂倚巒的漫畫家馬榮成說:「任何嘢去到最高嘅地方,都會有調整,我們要掌握佢嘅調整期。」這位海嘯撈底王親述買樓秘訣。
記者:陳皓怡


近日樓價越升越有,多個屋苑的樓價紛突破 97價,樓市泡沫之說高唱入雲,馬榮成接受本報專訪時說︰「再升未必樂觀,家陣升到澎澎聲,如果平穩番少少,會好點!」不過,他補充:「當然要分開嗰市嚟睇,豪宅同埋小型單位係有分別嘅。」可能因為這個原因,他未待樓市平穩,已率先入市,斥資逾 7400萬元購入新地( 016)位於鴨脷洲的新盤南灣兩個特色單位。

記者(記) 馬榮成(馬)

記:不怕樓市會出現調整?
馬:任何嘢去到最高的地方,都會有調整,我們要掌握它的調整期。

記:對後市有信心嗎?
馬:對香港有信心,香港面對世界各地嘅金融風暴,都好多時回復過來,有很大嘅能力 back up(支持)住佢。
樓市逾兩成機會 出現調整

記:現時看,有沒有大跌市的機會?
馬:還有逾 20%(機會)。不過,任何時間都只可叫作調整,任何嘢去到最高嘅地方,要掌握佢嘅調整期。 97是一個調整, 02年金融風暴調整,經過 10至 20年。 89民運都是一個調整,都跌得好緊要。

記:樓市尚未平穩,便買入南灣單位,是否對本港物業前景樂觀?
馬:我對香港物業都幾樂觀,買人民幣話升值,美金驚貶值,日圓又話冇息。看投資工具,股票、基金要睇好多嘢,投資物業最簡單,得一樣嘢。如果經濟許可,這是比較容易。撈底買入倚巒,現時賬面已賺超過一倍,其實馬榮成一向有投資物業,並非單單等待撈底機會。像較早前入市購買南灣特色單位,作長線收租。對於物業投資,他有一套獨家的心得。
入市睇價錢呎數 利覓租客


記:你購買南灣時,選擇了特色單位,有特別原因嗎?
馬:我買樓第一睇價錢;第二係呎數,呢個(南灣)特式戶呎數不大,有 2000幾呎,找租客較容易。收租咁多年,知道邊個呎數,較容易找到客源。

記:無論係倚巒,抑或係南灣,發展商都是新地,又有特別原因嗎?
馬:我投資不一定睇發展商,但發展商的確影響投資,一個盤佢哋要部署整件事,佢哋嘅樓製作,好影響質素。

記:如果要入市,你有何建議?
馬:每個人投資不一樣,因為各人經濟條件不一樣。前景、外圍環境,個人承擔能力得唔得,息口、租金回報、有冇客源、本身物業有無升值空間、地點,所有因素都必須要整體評估。

記:你如何分配時間去投資物業呢?
馬:最多時間,用喺寫稿同埋公司出版;投資物業,要經常留意事情,睇多啲報紙,做多啲數據。想投資邊個地方,必須對嗰個區熟悉,嗰個區嘅運作,道路好唔好,人好唔好,這些都很重要。
最後,馬榮成形容自己是保守投資者,買樓大部份都以現金支付樓價。對於香港首富李嘉誠早前提醒有意置業人士,最好已儲到五至六成首期,才去買樓,馬榮成說:「個人來說,保守過李嘉誠,唔鍾意擁有咁多嘢,但欠住一身債,咁寫畫好唔暢快,唔想咁樣選擇人生。如果日日借錢去炒樓,緊張個市,咁樣度日,會過得好唔暢快。」不過,他不反對其他人這樣做,「若覺得好刺激、好快樂又夠膽嘅話,可以試吓。」
累積經驗
投資親力親為拒絕買基金

一對巧手,為馬榮成畫出彩虹,繪出財富,但他深明只有投資才能保存財富。
「投資是擁有後必須做的事。擁有是一種麻煩,有 3個老婆很煩,但有 4架車都要走去買,有錢去買幾樣嘢,就要面對,有些事不可以不面對,因人生希望擁有,擁有後,便要面對擁有後的問題,所以要學投資。」
「擁有是要累積好多智慧,如明天中頭獎,突然擁有,未必可以 keep好耐,一點一滴擁有 1000萬元,一定識點樣控制 1000萬元,這是一個過程。」投資是如何學習得來?「投資經驗全都是實戰,看書是空談。」
「自己買 輸都知點解輸」

正因如此,雖然工作繁忙,但馬榮成堅持投資必須親力親為,原因是即使虧損,也要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有人問我買唔買基金,我話唔買。如果要買基金,不如自己去買,輸都知自己點解輸,基金很煩,跌了,究竟買咩跌都唔知。投資不要懶到咁樣,為甚麼仆親都唔知,都要賺番一個結果。買和黃( 013) 10年不升,都有一個結果,任何嘢賺唔到錢,都係一個經驗,所以不要懶到搵基金做。」
雖然拒絕買基金,但在投資物業以外,馬榮成亦有其他投資,「股票、債券、人民幣都有買一點。買人民幣,是方便內地找數,為免港元過份貶值。不過,個人投資比較大比例在樓市;個人習慣,好怕花時間看股票、基金。我會買股票,只有擁有股票,才對恒生指數有點反應,但不想佢起起跌跌。物業投資,收租好容易看到大氣候,生死在於大氣候,感受大氣候良好,不需要太怕。」馬榮成的股票投資組合全部是藍籌股,「盈富基金( 2800)由第一日揸到家陣,另有小量近年上市的內銀股。」
眼光獨到
投資物業 20年不敗

2008年 10月,市場最恐慌的日子,馬榮成以 7600萬元海嘯價,成功撈底買得超級豪宅倚巒 17號屋,當時他接受傳媒訪問時說:「寧願買貴,都唔好買錯。」結果翌日便有買家出價 8500萬元向他洽購,單日升值 12%。不過,馬榮成並未動容。時至今日,該洋房市值至少達 1.65億元,升值逾 1.2倍。
要馬榮成數代表作,馬榮成不假思索便說:「成功,倚巒!雖然未賣出。因緣際會,當日經紀說,呢個價係必須,雖然市場氣氛話俾你聽係死,但長遠是否好呢?就係咁樣。」
賬面獲利逾三億


倚巒一役,為馬榮成贏得本港樓市「海嘯撈底王」的美譽,但這位「撈底王」亦有失敗經驗。談到失敗的買樓投資,他說:「有,我買樓習慣鍾意,例如筲箕灣好平,便買了 30個單位。不過,日日為 30個單位做嘢,好煩。」
總結成敗經驗,馬榮成認為,做任何投資,最重要是兩件事,「要自己鍾意嘅嘢,自己感覺好。其次要計數。」
根據土地註冊署資料顯示, 90年代以來,馬榮成買賣物業贏多輸少,甚具心得。最經典非倚巒洋房莫屬,身價兩年來升值逾倍。計及馬氏擁有未賣的七項豪宅物業,賬面漲價逾三億。
馬榮成多年來買樓集中港島,除了 90年初曾購入元朗加州花園洋房外,近年僅 07年以 2520萬元購入西貢溱喬洋房。 1990至 2000年,雖然經歷金融風暴,樓價急瀉,但馬榮成期間買賣物業從未輸過,賬面賺走 7296萬元。
搞電子漫畫放眼全球


以往從事出版業的都希望一紙風行,但隨着網絡科技一日千里,要吸納更多讀者,「電子化」是必然發展。剛於 7月舉行的書展,馬榮成的名著《風雲》,推出了 iPhone及 iPad版,他怎樣看這道「電子漫畫」洪流呢?

記者(記) 馬榮成(馬)

記:書展上看到《風雲》 iPhone或 iPad軟件,有聲有動作,對這產品滿意嗎?
馬:坦白說,現在只是第一步,未到最滿意,一定需要由製作到後勤配合,應該有機會做得更好。

記:你覺得現在的手機,如 iPhone、 iPad是否已具備成熟條件,做到這個地步?
馬:成熟,尤其 iPad。看書的感覺很好,夠大,可放大,質素比印刷更好。

記:怎樣看讀者群,是同一班人?抑或是另一群?
馬:這是推出前考慮的,出版人考慮電子版會否影響現時生意模式,出紙會否少了?《風雲》的讀者較成熟,消費力很強,我一個月都出兩本,兩本 28元,其實很少錢,買書的人未必轉看電子版,有些兩樣都買。香港讀者不會有很大影響,但海外版權可能有影響,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
增特別效果 撼盜版


記:為甚麼?因為閱讀習慣不同?
馬:因為他們(海外讀者)慢點收到書,而且銷售不容易,相反香港人因為買書易,要改變習慣對成年人不容易。做 iPhone、 iPad漫畫,市場不只香港,是面對世界各地,例如台灣和內地,尤其內地。我們在內地遇到不少困難,收錢難,印刷難,而且內地亦較少報攤,又沒有「回書」制度,拿幾多就要「食晒佢」,由於是小本經營,如果沒有人訂購,報販便不拿書,對連續劇來說比較困難,讀者可能今期看不到就不買。

記:不過,內地有很多山寨版 iPhone,盜版問題嚴重嗎?
馬:內地網上看《天下》很容易,習慣看免費漫畫,我們無能為力,當宣傳。將來 iPhone版增加 Flash和自己特色版,比平面較難 Copy。

記:怎樣定價?
馬:不想定得太貴,定低點接近印刷版本,是生意策略。不過,定得太便宜,會影響印刷版,這個我會介意。

記: iPhone版本,蘋果公司要三七分佣,合理嗎?
馬:沒有合理與否,要用別人的平台,他有他的優點,要畀入場費,等如去便利店上書都要畀錢。

記:好多大老闆對創作行業不看好, iPad是否出路?
馬:根本冇得擋,上網看《風雲》,今日出版,晚上網站都有。出版有兩個原則,希望收錢,有生意才能維生;作為漫畫家,想多點人看,只有這樣才開心。
馬榮成簡歷

• 1961:香港出生,祖籍潮陽,父親於三歲多時病逝,童年於油塘徙置區長大
• 1976: 14歲輟學後,毅然投稿,後被取錄。先後加入漫畫公司喜報、金漫畫、青報及新浪潮等任學徒或助理, 76年發表第一部作品《白日夢》
• 1982:加入玉郎集團,編繪早期作品《中華英雄》,一年後成為全港銷量最高漫畫書
• 1989:年初與助手遇刀手伏擊,馬氏右手被狂斬受重創。同年約滿後即離開玉郎及成立天下出版,先後出版《天下畫集》、長篇漫畫《黑豹列傳》等。《風雲》已出版逾十年
• 1998:電影《風雲》上映,成為該年票房冠軍,及後更製作成電腦遊戲。同年,搬入山頂布力徑獨立屋居住
• 2008:同年 11月,以$7600萬買入山頂倚巒 17號屋,被稱為「撈底王」
2 : abbychau(1)@2010-09-14 23:04:32

升市真係大把"王"
3 : 鄉下佬(3667)@2010-09-14 23:24:01

出左高追王未?
4 : 龍生(798)@2010-09-15 01:55:28

平心而論, 佢係有實力既...
咁多浪都淘佢唔出, 佢做法絕對有參考價值
5 : 鄉下佬(3667)@2010-09-15 12:10:06

帶出最重要訊息!!!
FULL PAY!!!
6 : GS(14)@2010-09-15 21:26:15

5樓提及
帶出最重要訊息!!!
FULL PAY!!!

Cash is king
7 : 鄉下佬(3667)@2010-09-15 22:31:44

6樓提及
5樓提及
帶出最重要訊息!!!
FULL PAY!!!

Cash is king

BUT CASH貶值中smiley
8 : 龍生(798)@2010-09-16 01:17:30

佢不死的秘密在於full pay....
這神功太霸道了, 我學不了....
9 : 鄉下佬(3667)@2010-09-16 14:58:02

8樓提及
佢不死的秘密在於full pay....
這神功太霸道了, 我學不了....

正確!!!
FULL PAY真是最佳投資方法(相對風險)
當然股票利益更可觀,看你有沒有心機爬文...
10 : GS(14)@2010-09-16 22:45:11

9樓提及
8樓提及
佢不死的秘密在於full pay....
這神功太霸道了, 我學不了....

正確!!!
FULL PAY真是最佳投資方法(相對風險)
當然股票利益更可觀,看你有沒有心機爬文...


至少自己錢有得守
11 : 鄉下佬(3667)@2010-09-18 18:32:46

10樓提及
9樓提及
8樓提及
佢不死的秘密在於full pay....
這神功太霸道了, 我學不了....

正確!!!
FULL PAY真是最佳投資方法(相對風險)
當然股票利益更可觀,看你有沒有心機爬文...


至少自己錢有得守

沒有他的財力,可以學他的投資觀念(full pay)
例如千萬別買公屋/居屋
跌就一齊跌,升就慢過人...
12 : 龍生(798)@2010-09-18 21:21:03

死....
我岩岩買左的唔會升值既樓....
但我遲下另開topic 再講
13 : 鄉下佬(3667)@2010-09-19 10:36:10

12樓提及
死....
我岩岩買左的唔會升值既樓....
但我遲下另開topic 再講

今日apply已經話有人放賣97摸頂貨
愉景新城-37%
仲有其他唔多講...
14 : 龍生(798)@2010-09-19 14:14:27

我CASE 又真係另類左少少既, 今日我打埋出黎啦, 反正都簽左臨約,
圖片遲下補上,
15 : 鄉下佬(3667)@2010-09-19 14:46:51

14樓提及
我CASE 又真係另類左少少既, 今日我打埋出黎啦, 反正都簽左臨約,
圖片遲下補上,

特色屋可以賣好貴,睇下有冇心頭好既客人搵啦smiley
16 : 龍生(798)@2010-09-19 15:18:42

己貼, 置頂, 請參閱
17 : 鄉下佬(3667)@2010-09-20 09:47:51

16樓提及
己貼, 置頂, 請參閱

咁繼續講番之前既topic啦smile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752

商務部傳授港商內地收數秘訣

1 : GS(14)@2010-10-17 10:08:4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01016/News/eb_ebc1.htm



明報專訊】近年內地貿易壞帳、欠帳不斷惡化,令欲進軍大陸內需市場的港商裹足不前。為改善內地的信用環境,國家商務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主任韓家平昨日在港透露,商務部會主導成立商業帳款聯盟,令協助企業收帳的公司規範化,預期聯盟於明年成立,屆時中港公司可藉此找到正規收帳公司,而業界的信貸紀錄資料庫亦會進一步完善。

明年設收帳聯盟信貸庫

韓家平昨日應中華廠商會邀請,到港介紹內地信用狀。韓在會上表示,面對外圍環境不穩定,內地企業為求保留資金實力,欠款比例有上升的趨勢,當中,以資訊技術業及製造業的信用狀最為惡劣。他表示,中港企業若要減低風險,可從三方面覑手。第一,自行建立信用部門,以審核合作公司信用狀,以及專門處理應收帳。此外,可透過購買信用保險,減少遇事時損失。萬一碰到逾期應收帳,應委託第3方專業收帳公司處理。

有鑑於現時內地收帳公司缺乏監管,韓家平表示,商務部會於明年主導成立商業帳款聯盟,藉此監管及正規化收帳服務及機構。他希望收帳公司能夠透過此平台,交流壞帳紀錄等重要資訊。商務部亦會繼續推動統一商務資料庫。但他表示,商務部掌握資料有限,資產抵押、交易付款以及金融機構審批貸款紀錄等重要資訊,大部分由銀行及不同政府部門持有,內地政府未來會繼續改善法規,增加相關資料的透明度。

出席同一活動的收帳公司上海致融企業征信總裁鄒炎表示,只有35%內地欠帳公司是因周轉不靈而未能還款,另外四成卻是刻意遲付以保留現金。鄒炎說,統計顯示帳齡愈久,追帳成功率愈低,逾期1年之應收脹,只有一半收回的成功率。故此,企業應定立應收帳管理系統,將優質客戶及劣質客戶分類管理,同時建立明確帳齡分段管理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139

挽救破產企業 德勤「清盤王」有秘訣 「擺平各方利益最重要」

1 : GS(14)@2011-01-09 15:54:2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20&art_id=14836622
《人物專訪》佑威國際( 627)、福記( 1175)、金至尊( 870)等本港上市公司破產,經常都見到德勤企業重組服務亞洲區主管合夥人黎嘉恩及其團隊,獲委任為臨時清盤人,令他成為問題企業的「公司醫生」,將企業「復活」。黎嘉恩化腐朽為神奇,秘訣就是懂得擺平各方利益,「將冇可能變成有可能」。 記者:周燕芬

要懂得擺平各方利益,就要摸透利益集團性格,知道誰最想間企業「永不超生」。黎嘉恩指,小債權人往往是「第一個告你,逼你還錢,佢亦輸得起,逼大債權人買起小債權人啲債」;反而大債權人不會亂告人。
有抵押債權人因為已持有企業的抵押品,對方因此不欲浪費太多時間等候企業重組,反而希望企業早日破產清盤,「第一個逼你埋牆角」。而沒有抵押的債權人,則可謂與公司同坐一條船,真是「對得越好嘅人對你越差」。
要摸透誰最想公司死

還有,第二大股東往往會「睇大股東點死」,冀公司破產先賺一筆,待白武士拯救公司;而大股東遇上白武士,自然希望將上市公司賣多個錢。面對利益集團角力,黎嘉恩無奈說,作為中間人的企業重組顧問,很多時候會兩邊不討好。
如何處理眾多不同利益,他點出關鍵:大家都認同「有一樣嘢好過冇一樣嘢」。每個人都想在企業破產或重組過程中得到最多錢,但要讓他知道幻想是不可能發生,向他分析最好的選擇。他又表示,這份工要有很好的耐性,因為案件動輒長達多年。
要將企業重組,起死回生,他認為要周身刀,把把利。包括談判和表達技巧,給人穩重感覺;做人要正規,因會出現好多誘惑,如有人用錢收買;財務和法律知識要足夠,並需要知道問題所在,當然亦要勤力。
清盤個案吸引投行注意

原來處理破產清盤個案,不時會吸引到投資銀行家注意,主動接觸了解。他解釋,因為破產公司一旦重組成功,公司發行的債券將價值回升,債券有價;有時投資銀行亦會帶同客戶,對破產上市公司的「殼」感興趣。
被問及眾多處理個案中,哪些最煩,他認為每宗個案也有其煩處,只要是有利益衝突的地方,無論是大公司或細公司,均可以十分複雜;有時 3、 4年也未必處理完畢。
作為臨時清盤人,其收費是按照工作時間而釐訂;他指能否重組成功才是問題的關鍵,而非收費金額,業界便曾出現爛尾事件,因為公司重組不成,甚至欠下臨時清盤人服務費用未能繳付。
2010首 11月破產數據

*破產令數目為 8552宗,相當於 09年的 52.9%
*發出的強制清盤令為 398宗,相當於 09年的 69.5%
2 : GS(14)@2011-01-09 15:54:44

投資活躍
內地企業重組料增
2011年01月05日

去年本港破產個案顯著減少,德勤企業重組服務亞洲區主管合夥人黎嘉恩表示,去年的破產個案主要涉及股東爭拗、管理不善和賬目詐騙。而提出要將企業破產的人,往往是「對得越好嘅人對你越差」。
他分析指,去年本港企業破產個案並非經濟環境因素促成,反而是涉及賬目問題,企業內部出現詐騙行為;又或是經營不善,業務過度擴張;以及股東內部出現爭拗或爭話事權。
內地破產個案亦不多,因為法庭並未有普及應用,出現問題企業多會進行重組。
他預期,今年香港企業破產個案不多,企業重組活動保持平穩;反而內地因投資活躍,要求企業重組的活動將持續上升。
3 : GS(14)@2011-01-09 15:54:59

工作繁重
業界一哥嘆搵命博
2011年01月05日

黎嘉恩能夠在破產市場建立江湖地位,做出一哥成績,當然得來不易,他更揚言有今日的成果,「係搵命博!」
去年聖誕節( 12月 25日),他要飛返內地, 28日又要飛往韓國,出席一破產個案中的韓國債權人會議。假期都用盡,搞到日日做到無停手,因為作為重組部門主管,他要參與整個重組過程,每個步驟都不容有失。
可以想像,經他批核的事情特別多,扣除垃圾電郵,每天要閱覽 300個電郵,需要回覆的電郵亦有 100、 200個。訪問期間,他亦不停手回覆電郵,處事相當認真。
黎嘉恩望着手中的 Blackberry,他感嘆道, Blackberry對他而言等於「痛苦」。
4 : Wilbur(1931)@2011-01-09 22:10:16

作為臨時清盤人,佢地最想間公司半死不活

收得一日fee得一日

係外國,清盤人只需要遇到2-3間超複雜破產case

就可以夠退休

好似做緊lehman brothers o個間 Alvarez & Marsal

我相信d partner接到間case之後,

第一時間去左換車換樓...
5 : reference(1610)@2011-01-09 22:19:34

4樓提及
作為臨時清盤人,佢地最想間公司半死不活

收得一日fee得一日

係外國,清盤人只需要遇到2-3間超複雜破產case

就可以夠退休

好似做緊lehman brothers o個間 Alvarez & Marsal

我相信d partner接到間case之後,

第一時間去左換車換樓...


所言甚是.
個人經驗, 佢地很多時候拖慢重組進度, 以上單news當膳稿睇算.....
6 : 亞力士(1473)@2011-01-10 00:28:36

仲有除左政府 佢地係最快收錢個個 d公司比佢地劏完 仲邊有錢還
7 : GS(14)@2011-01-10 21:01:57

6樓提及
仲有除左政府 佢地係最快收錢個個 d公司比佢地劏完 仲邊有錢還


他們就是控制住D資產,所以多多錢都可以拿到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506

創業不死秘訣 「堅持到底」

1 : GS(14)@2011-07-07 21:35:38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 ... 31b903aec95b-461706
事實上,章濤曾經歷過創業失敗。大學畢業後,23歲的他成立玩具公司,自行設計特色玩具,面世後大受歡迎,可惜「山寨」版同時四起,結果半年內宣告結業:「當時由每月賺幾十萬,到每月欠人幾十萬,但那時還年輕,仍不懂驚。」

創業失敗未有讓他氣餒,兩年後他再次創業成立資訊科技公司,吸引首名投資者投資100萬元:「當年有100萬在手,突然覺得世界闊了很多!」透過這100萬元,讓他再集資多800萬元,13年後成為全港大型網頁寄存公司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249

妻瘦過夫 美滿婚姻秘訣

1 : GS(14)@2011-07-21 07:57:5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720&sec_id=15335&art_id=15446894

不少女性婚前節食保持苗條,婚後卻大吃大喝,變成肥師奶,但這樣做隨時會影響夫妻關係,有研究發現,婚姻美滿的秘訣在於妻子要瘦過丈夫,讓男人覺得另一半依然吸引。
2 : 龍生(798)@2011-07-21 21:09:01

廢話研究, 我都大把出賣

婚姻美滿在於男人有錢, 讓女人滿足, 磨擦自然少, 閞係自然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4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