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當前正面臨著一連串可怕的危機。長期的歐元、歐債危機不斷加劇這片土地的分化,導致了南北間深深的裂痕,而現在,成千上萬的難民又造成了東部(包括英國在內)跟西部的勢不兩立。加上諸多其他方面的分歧與矛盾,歐盟的境況比起任何時候都來得岌岌可危。
歐盟各國實行的能源政策千差萬別,最初建立的能源價格體系並不兼容,有違一個內部市場的構想。而各國隨之采用的解決方案也都相互抵觸,使得統一整合能源網絡變得異常艱辛。
譬如,法國大部分電力都來自核能,而德國自2011年福島核電站事故後便立刻著手關閉所有核電站。現在的德國、西班牙都將重點落在了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上,當然在天氣條件受限的地區,大部分電力依然來源於化石燃料。
與此同時,歐洲安全問題自2008年以來就不斷受到俄羅斯的挑戰。特別是去年烏克蘭危機後變得尤為嚴重。持續不斷的戰爭、尚未解決的領土主張,都急需開展對於歐盟能源政策——具體而言是對進口能源依賴問題的探討。
另一項歐洲安全穩定的挑戰,便是導致成千上萬難民湧向歐洲的敘利亞危機。
歐盟受到的挑戰還不止於此,其最基本的民主合法性也受到了質疑。極端主義意識形態逐漸成為主流,分裂主義運動也重現活力。
今年上半年,希臘與歐洲似乎進行著對抗。而現在,同樣的情況正在葡萄牙上演,其左翼聯盟包括政客在內都對歐洲充滿深深的敵意。很快,西班牙可能也將要面臨類似的困境。
簡單來說,歐洲已經被危機壓得喘不過氣來,不堪一擊到無法有效應對任何新的挑戰了。多年的創傷已經耗盡了領導者們制定有效對策所需的心理能量,以及實施對策所需的政治資源。這就是為什麽在難民危機問題上嚴重缺乏回應的原因。
不過歐盟的建立本身就是預計到危機後的產物。歐盟奠基人之一讓·莫內多次強調:突發事件的緊迫性將會推動一體化進程,“歐洲將在危機中得以鍛造,並且帶來所有危機所需的解決對策”。
然而導致這些危機的問題必然是小到可以管控的。過於嚴重或是一次面對多重危機,都會威脅到歐盟的應變能力,最終導致其崩潰。就像《哈姆雷特》中,克勞狄斯從奧菲莉婭日益惡化的精神狀態中所觀察到的那樣,“當悲傷來臨時,不是單個來的,而是成群結隊的”,最終,奧菲莉婭的確陷入精神錯亂,最終失足落水溺斃。
但是克勞狄斯,一個殘暴的兇手,並不能稱之為政治智慧之泉。事實上,通過增加權衡範圍,同時處理多重危機,可以讓危機更容易解決。在歐盟,相互間的利益競爭往往會妨礙到對危機的有效應對。不淩駕於他國主權,歐盟將能成為相互間利益妥協的談判平臺。
譬如,早前德國不願對南歐國家提供債務減免,令這些國家長期受困,而現在因為能從集全歐洲之力解決難民危機中立即獲利,而變得動力十足。同樣的,軍事一體化可以促進戰略有效性,降低成本,特別是對國防預算較大的國家。
這種“問題鏈”方式已被應用在了國際貿易談判中。雖然很難取得巨大突破,但為所有參與者都帶來了整體利益。
歐洲需要重拾1989年的心態,當年出現的大量跨境人口流動——最初發生在匈牙利和奧地利邊境——帶來的是改革開放,而非豎井心理(每個人更傾向於在自己建立的舒適空間內交流)。
2015年,情況與1989年相當,歐洲民族國家所需要的,用於抵抗外部壓力、戰略沖擊的保障,遠多於單一民族國家可以提供的。眼下,只有歐盟能夠做到。
(作者系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及國際事務教授、歐洲大學學院歷史系教授、全球治理創新中心高級研究員。翻譯:朱映臻。版權:ProjectSyndicate)
土耳其承諾幫助阻止難民潮湧入歐洲,作為交換,歐盟將為土提供30億歐元用以幫助難民安置,同時歐盟承諾未來放松土耳其人申根簽證的申請和審批,重啟土加入歐盟的談判。這是外交官在布魯塞爾連續多天談判後達成協議,被土耳其總理達武特奧盧(Ahmet Davutoglu)稱為不安定鄰國的“新開端”。
交換
隨著難民潮湧入歐洲問題的發酵和恐怖主義威脅的升高,歐盟迫切需要加強合作。經過約一個月的艱苦談判,歐洲各國外交官苦心制定出上述協議,29日歐盟領導人和土耳其總理達武特奧盧在布魯塞爾會晤最終敲定該協議。
該協議的一項關鍵要素是歐盟初始將為如今在土耳其的220萬敘利亞難民提供30億歐元的援助,用以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讓他們留在那里而非通過希臘冒險進入歐洲。
據外媒報道,最終的30億歐元是歐盟和希臘妥協的結果,歐盟原本提出兩年提供30億歐元,而土耳其則希望每年30億歐元。法國總統奧朗德稱,現在這筆錢將隨著條件的滿足,一點一點支付,最終支付的總額尚不清楚。“土耳其努力吸收難民,因此接受來自歐洲的幫助安置難民也很合理。”奧朗德說,該協議也有利於幫助核查移民,阻止那些造成威脅的人入境。
除了資金上的支持,為了確保土耳其在難民問題上和歐盟長期合作,歐盟表示將重啟土耳其入盟談判。此外,歐盟還提出每年固定召開兩次土歐峰會,配以一系列高級別對話機制和多項重要領域的戰略合作。
早在2005年,土耳其就曾和歐盟開始了加入歐盟的談判,但談判進行了僅一年,歐方就中止了多項關鍵議題談判,土申請入盟的努力在耗時十年後仍陷於僵局。目前,土面臨中東地區動蕩以及同俄羅斯關系的緊張局面,加強和歐盟關系,重啟入盟談判無疑是土耳其希望看到的。達烏特奧盧29日在結束峰會後感慨稱這是土耳其申請加入歐盟進程中歷史性的一天。
“今天是我們申請加入歐盟進程中歷史性的一天。”他說,“我為這個新開始感謝所有歐洲領導人。”
此外,根據協議,如果土耳其加緊東部邊境管控,阻止阿富汗人和其他亞洲移民借道土耳其進入歐洲,歐盟未來將放松對土耳其人申根簽證的申請和批準。
通道
有歐洲媒體評論稱,在意識到歐洲充滿急於解決當前這場危機的絕望感後,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竭力討價還價。
“必須取得成果,尤其是在制止非法移民湧入上。”一份聯合聲明稱,“雙方同意並立即生效,就阻止那些不需要國際保護的移民進入土耳其和歐盟,加強積極合作……並即刻遣返那些不需要國際保護的移民回到他們的國家。” 預計今年一年湧入歐盟的難民將達到150萬人。
峰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強調,此次會議主要是關於移民,而非改善和土耳其關系。有國際問題觀察家稱,近年來隨著土耳其加入歐盟談判停滯、埃爾多安利用選舉加強自己的權力等,歐盟和土耳其的關系日趨緊張。“我們的目標是阻止移民流動。”圖斯克說,“這不是簡單的、不重要的交易。”
目前,歐洲人面臨著自從二戰以來最大的難民潮,其中大部分都流向德國。德國總理默克爾堅持對難民實施門戶開放政策,令她在國內外招致激烈的批評。她主張在歐洲範圍內制定合理的難民配合,不過她認為在減少難民數量方面,土耳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默克爾此前就曾表示德國願意為土耳其提供財政援助。
此外,俄羅斯總統普京11月28日簽署了對土耳其特別經濟制裁,報複土在敘利亞邊界擊落俄戰機,制裁措施包括禁止進口某些土產品,限制土耳其企業在俄羅斯的活動,以及限制俄企業雇用土耳其人等。制裁將從明年1月開始正式生效。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初步看來,巴黎恐怖攻擊對金融市場似乎影響有限,但後續衝擊仍然存在。首先,法國景氣復甦訊號才剛亮起就有夭折之慮,而更深遠的隱憂,則是歐盟裂解危機。 十一月十六日,德、法股市跌幅不到一%,英國股市小漲,這是法國巴黎遭到恐怖攻擊、造成一二九人死亡後的第一個交易日。從指數表現看,恐怖攻擊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有限。然而,中長期的衝擊仍須留意。 首先是法國的經濟隱憂。「我們已經走出二○一一年以來的困境。」法國財政部長薩賓〈Michel Sapin〉如此表示,時間是十一月十三日下午,恐怖攻擊發生前的數小時,薩賓公布法國第三季GDP〈國內生產毛額〉初值季增○.三%,擺脫第二季的停滯表現。 但細看數字可發現,疲弱的出口仍是法國經濟扣分項目,經濟回溫的主力是消費,也就是恐怖攻擊的衝擊核心。據估計,法國每年約吸引八千三百萬名外國觀光客, 觀光旅遊占全國GDP的八%;恐攻之後,觀光旅遊未來創造的經濟效益儼然已打上問號。這個歐元區第二大、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的景氣火苗,剛剛燃起,是否又將 澆熄?成為變數。 歐盟裂解危機將起? 另一個對金融市場更長遠的影響是,歐盟裂解的氛圍恐將迅速蔓延。恐怖攻擊三天前,英國首相卡麥隆公開表示,若歐盟改革不如預期,英國會重新思考是否留在歐 盟。此話一出,立即引發高盛證券示警:「此舉將對經濟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事實上,英國脫歐衍伸的歐盟裂解危機已被市場討論許久,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威 廉.比特〈Willem Buiter〉在今年六月就說,歐盟裂解將是全球經濟的黑天鵝之一。 氛圍,來自歐洲各地右翼政黨的崛起。過去一年,主張「歐洲懷疑論(即反對歐洲統合)」、反對收留難民的右翼政黨,在選舉與民調中屢創佳績。 十月底,波蘭國會選舉結果出爐,右派的法律與公正黨〈PiS〉大勝,贏得二三五席,較四年前增加一百多席;九月維也納的選舉,極右翼政黨也拿下三○%的高得票率;五月英國國會大選,極右翼的英國獨立黨(UKIP)得票率從上次的三%增至一二%。 連一向重視人權、廣納難民的瑞典,現在也對擁抱難民的政策打了一個問號。根據八月的民調,反移民大黨瑞典民主黨(Sweden Democrats)支持率高達二五%,成為第一大黨,幾乎是五年前的五倍。 巴黎恐攻之後,右翼崛起更顯師出有名,反移民之外,右翼鮮明的「反歐洲統合」主張自然也有更大的音量。撇開政治不談,至少,這會是金融市場的長遠隱憂之一。
撰文 / 吳沛璇 |
英國首相卡麥隆日前對歐盟提出四大要求,包括限制移民福利、拒絕進一步整合等,並揚言若歐盟不改革,將在公投時支持英國脫離歐盟。事實上,卡麥隆的背後考量只是希望能平息黨內反歐派的雜音,他留歐的理由比脫歐的有力太多。 十一月十日,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高分貝要求歐盟改革,否則英國將退出歐盟。如此嗆聲,希望他只是做做樣子,因為要是未能如願,不就糗大了!
卡麥隆將四大改革重點致 函歐盟,內文並無新意,從他的公開說明倒是能一探事情全貌。他一方面必須爭取國內選民信任,相信這四大要求能促進歐盟實質改革:另一方面又得打動歐洲各 國,認為他提出的是「合理」要求,並非不可能的任務。卡麥隆的溝通技巧果然高明,整件事的矛盾被他講得義正詞嚴。 但矛盾終究是矛盾,難以粉飾。演講一開始,卡麥隆首度提出留在歐盟的具體理由,讓歐盟各國放心,但又堅稱在歐盟回應他的要求之前,他心中尚無定案,這點又能討好他的執政黨。但問題是,他的留歐理由比退歐理由有力太多。
若退歐將失去市場優勢
他開頭先講到「經濟安 全」,認為退歐陣營必須自問:英國如果學挪威不加入歐盟,未來會比較好嗎?挪威仍舊得遵守歐盟規定,才能共食這塊單一市場的大餅,卻無法參與制訂遊戲規 則。他說:「問題在於,如果我們採挪威模式,歐洲對我們的政治干預反而有增無減。」貿易也是一個癥結點。少了歐盟這個擁有五億人口的市場優勢,英國與其他 經濟大國重新協商時,能夠拿到更好的條件嗎? 接著是國家安全。距離卡麥隆當年公布「先改革後公投」的策略已經三年,這期間伊斯蘭國(IS)興起,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如今世局更加險峻。 歐盟是英國達成國家安全目標的重要「工具」,此刻脫歐未免突兀。他說:「歐盟國資格攸關我國與盟國的安全,這也是各國強烈呼籲我們留在歐盟的理由。」正因 為以上因素非同小可,卡麥隆才會說,最早可望於明年六月舉辦的公投,將是「英國人此生最重大的決定」,而且無法逆轉,維繫著後代子孫的前途。 再來看看他對歐盟的改革要求。其中最關鍵的是要求歐盟修改條約,調整結構,避免英國與非歐元國遭到排擠而喪失優勢,或是在不必要或不情願之下,被迫進一步整合。這點訴求的確重要,但揚言退歐是否就能達到目的,見仁見智。 重整歐盟茲事體大,無法照著卡麥隆的公投時間表走,因此他頂多只會得到歐盟承諾修改條約,但無強制執行的效力。 第二,他要求歐盟加強經濟競爭力。但如他自己所說,這點是英國訴求多年的改革議題,卻無法一勞永逸。
第三個要求跟國家主權有 關。他疾呼歐盟將更多實權交給各國議會,也表明英國會捨棄歐盟的象徵性原則,不願打造一個「更緊密的聯盟」。 最後是移民議題,也是最有問題的要求:來自歐盟的英國移民必須住滿四年,才能享有社會順利。
有人說卡麥隆的要求沒有 意義,但他們錯了。倘若歐盟真的立刻改革,未嘗不是他的一大成就。而反歐盟陣營可能學他對歐盟予取予求,也難怪其他歐盟國對他的策略深感不屑,法國《自由報》(Liberation)頭版下了這個標題:卡麥隆寄出勒索信。 但如果卡麥隆無法如願呢? 要是歐盟開給他空白支票打發他,也拒絕讓英國等同歧視般地暫緩移民福利,英國人的日子還是照過,但要求遭拒的他可能只好做出退歐決定。討不到移民改革,卻導致退歐威脅成真,結果英國移民人口沒銳減,工作機會卻少了,這真是他所樂見的嗎?
先平息黨內反歐派雜音 卡麥隆的演說讓人不禁想到他三年前的決定。他當時說,英國是否舉行公投,要看歐盟有無改革作為。但這個策略的背後考量,並非國家長遠利益,而是希望平息(保守)黨內反歐派的雜音,以免動搖今年五月大選選情。 保守黨是選贏了,但他的歐盟戰術卻陷英國和歐洲於不義。這兩方現在只能希望卡麥隆的威脅招數奏效,歐盟領導人推動原本就有必要的改革,這樣英國到底該不該留在歐盟,才能有實質的辯論。 |
讀書劄記160114
困境(一) 歐盟的衰落
掌門執筆
《困境After the Fall:The End of the European Dream and the Decline of a Continent》(2011) Walter Laqueur
作者是歷史學家和國際政治評論員, 本書是有關當前歐盟境況的論述.
在序言中,作者不無幽默地道出, 五年前他的著作《歐洲的末日The Last Days of Europe》由於 “出版得太早”, 被《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書評指為“論點過於悲觀”. 但最近這本週刋針對同一議題的文章卻這樣訂標:“凝視深淵”, 其論調比筆者更為悲觀.
吊詭的是,彈指五年卻又太長,當年超前的論點現已顯得過時, 於是作者奮筆著書,重探前題. 本書前半部以史學手法考掘歐盟由盛入衰的原由, 一方面固然是“成也經濟,敗也經濟”; 另一方面則是政治和文化等深層因素的作用力. 後半部以政治評論方式探討當前歐盟的內部難題, 如人口老化和穆斯林移民造成的社會困擾; 與及對外關係的弱勢和被動, 尤其與美中俄三大國的周旋,有時甚至去到屈辱的地步.***
作者的治史信條:「一切信史皆是權力興衰史。」對史家而言,
〈歐盟的衰落〉不足為奇.
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歐洲制霸全球三百年, 其衰落始於兩次世界大戰. 戰後歐洲雖則經濟強力復興, 但在國際政治層面,其影響力卻是加速滑落. 到了本世紀就連經濟和內政面都已千瘡百孔,左支右絀. 當前的議題不是有無衰落,而是頹勢能否挽回.
戰後歐洲的政治菁英飽經亂離,憂懷疾苦, 在內政方面創制出平等主義的新型「福利國家」, 為人民塑造出史上最民主和最高質的生活水準; 在全歐國際格局方面, 則倡議 「超國家主義」, 達致了歐洲史上從未見過的真正和平.**** 「歐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不以征服手段構築的跨域政權, 其民主、自由和人權的「核心價值」足以永垂青史. 不料這等高尚襟懷,卻因經濟衰頹和開展過急而成為全局敗因.***
歐洲的衰落原因極之複雜, 大致可從經濟與政治兩方面加以分析.
經濟方面,福利國家的基本前設是持續而實質的經濟成長, 但此一前設並不為真.**** (因此被譏諷為「龐氏騙局Ponzi Scheme」.) 更有甚者,作為先進工業國家, 歐洲極度欠缺原料和燃料 (除英國外,西歐完全缺乏石油和天然氣, 目前八成從俄國輸進.), 在原材料價格飊升的年代遂深受打擊.***
前途漆黑的理由是, 在「福利國家」框架下,「人口老化」是可見將來的絕癥, 沒有足夠數量的年輕人口支付老年人的退休金, 更何況年輕人失業狀況嚴重,自顧尚且不暇.
那堪雪上加霜,東亞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尤其是中國, 造成強大的競爭壓力和龐大的貿易逆差. (2008年歐盟與中國雙邊貿易總額3,260億歐元, 而逆差竟高達1,690億. )
政治方面,在各國內部, 歐盟的「產品、資源、資本和人員自由流通」總政策造成經濟高水準國家社會矛盾激化.*** 富國的資本流向窮國,但人口則逆向流動, 百姓失業,仇視移民. 傳統溫和左派主流政黨力量削弱,激進右派擡頭, 社會對抗氛圍日趨嚴重. 主體的白人出生率下降,大量非白人移民湧進, 加上他們的高出生率,造成無解的困局. 尤其穆斯林族群人口膨脹,頑拒同化, 年輕代水平低落,敵視社會,更成心腹大患. 最致命的是明知福利國家政策無以為繼, 國民仍飲酖止渴,不思節儉和變革.***
再看整體,各國內部「疑歐派」呼聲甚囂塵上, 歐盟總部處處掣肘. (某種說法認為歐盟之所以一息尚存,只因解散的成本過高. ***) 各國受制民意,不敢(或不想)讓渡國家主權(尤其是外交方面.) ,造成連盟裂痕擴大.
最悲哀的是,「歐盟」的成立和擴大由頭到尾都是政治菁英主導的把戲, 人民在經濟好境的時候受其鼓動,樂意追隨. 現今經濟破敝,民間自然叢生不滿, 但正當此時菁英的領導力卻日益式微, 喪失鬥誌,不敢改革體制力挽狂瀾.
〈列國爭墜史〉
A在衰退大潮中,最先墜落的歐盟國家出乎意料之外是一向健全的冰島. 冰島之敗純粹由於金融業界的過份貪婪, 2007年崩盤之前,三間主要銀行判斷:利率極低而國家貨幣行將大幅貶值, 只消大量舉債國幣,將之挹註海外(投機) 市場….. 很容易會發達….. 最後,他們擁有的海外資產居然高達GDP的14倍! 最後之後,2011年政府明白自身的體質沒能力為銀行擔保, 於是任憑他們破產,讓債權人(包括國民)自負損失.
B第二個出事的國家是希臘. 當初希臘入盟,已被評論家指出審批非常草率(一般認為歐洲對文明母親的希臘感情用事,實行 “隻眼開,隻眼閉”.) 常識告訴我們,文明愈久遠愈腐敗, 果然,希臘政府長年支出與借貸過多, 而向歐盟提交的財務報表則不盡不實. 希臘有100萬名公務員,薪高糧準, 而且甚早就能領取退休金. (平均年齡53歲,比將要斥資拯救她的 “兒子” 們都要低.)
2008年金融海嘯,希臘瀕臨破產,向歐盟申請貸款紓困. 一番拖拉,終於達成協議,希臘承諾刪減預算,撙節開支.(國內立即爆發大規範示威.) 歐盟愚蠢地批出貸款, 只有明智的 斯洛伐克拒絕參與紓困,其理據相當堅實….. 我比她更窮. 擔沙塞海, 無濟於事, 三數年間,希臘又話破產,再打伸手牌…..
C第三個是愛爾蘭. 愛國本來是好的,近年經濟起飛, 2007年人均收入甚至超過英國. 但愛國也很邪惡, 一個人口只有460萬的國家,銀行負債卻超過1000億歐元. 為了吸引外資,企業稅壓低至12%.
D民主化之後相當成功的西班牙危機不在債務, 她的問題是外資湧進導致房地產市場泡沫化, 和過度繁榮造成通貨膨脹. 高通脹削弱市場競爭力,但強勢工會操控勞工政策,與及抑止退休金制度改革, 於是失業率一度攀升至20%.*** 房地產市場崩盤則造成銀行危機.
E英國雖不至於(或尚未) “出事”, 但是長年揮霍無度,2010年個人負債總額攀升至兩兆美元, 家戶平均負債8萬鎊, 特別集中在信用卡貸款. 國家債務更高達GDP的63%.
英國人傾向將國家的一切問題歸咎現任政府,因此工黨在2010年大選中慘敗. 上臺執政的保守黨發覺情勢嚴峻, 非實行緊縮政策不可. (包括裁減50萬名公務員.) 此舉惹怒選民,於是數月間工黨的民調支持度又再領先, 而街頭則暴動頻生. (學生打破保守黨總部窗戶.) 如此,試問又怎能產生穩定的強勢政府,領導國家渡過難關呢?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諸多 “難經”,無從盡唸.
〈結構困境〉
2010年5月歐盟設立「歐洲穩定機制」, 集資7000億歐元作為常設基金, 直接貸款給急需清償到期債務的會員國,以濟燃眉. 這種做法長期而言能否收效未知, 但短期則令到提供資金國家的「擁歐派」政黨在選舉中慘遭敗績.***
要獲得紓困基金批出貸款, 申請國必須承諾實行「撙節政策」,把預算赤字壓低至GPD某個百分比之內.*** 通常的政策內容包括:大幅裁撤公務員; 刪減兒童福利、退休金及其他公共服務; 國防、教育和文化預算等 “非緊急” 項目更遭嚴重限縮. 凡此種種必然直接導致失業,並且降低國民的生活水準, 引發反對和抗爭,造成社會動蕩.
但最致命的是撙節政策產生連鎖效應,加深了經濟衰退, 或者起碼有礙復甦. 於是往往困者再困, 而長貧難顧,紓者無力再紓.*** 這又造成歐盟內部經濟健全國家(如德國) 和貧困國家的關係緊張.
另外,經濟困難削弱國力,裁減軍費使戰力下降, 德法英三大主力國又不齊心,反映在國際事務上面,歐盟成為一隻外交跛腳鴨.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歐盟駐華代表團方面獲知,經過為期四天(1月12日~15日)的第九輪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歐盟方面宣布取得了“自2013年11月中歐啟動投資談判以來取得的重大進展,並直接響應了2015年六月的中歐領導人會晤上雙方首腦做出的政治承諾”。
歐盟方面認為,中歐對未來投資協定範圍達成一致意見。在此次於北京舉辦的投資談判中,歐盟與中國的談判代表達成了清晰共識,將為最終簽署一項範圍全面、雄心勃勃的中歐投資協定共同努力。
確保雙邊投資者不受對方企業歧視
在其中, 歐盟與中國特別達成共識,未來的投資協定應當通過切實保障投資權利,確保雙邊投資者不受對方企業的歧視,從而完善雙邊市場準入。
雙方還表達了應對監管環境關鍵挑戰的決心,其中包括透明度、執照發放和授權流程的相關挑戰,以及如何為投資者及其資本提供高水平、平衡性的保護。協定還將針對外資涉及的勞務和環境問題做出規定。
歐盟方面表示,本周會晤所取得的成果將談判納入正軌,並期待能達成真正具有附加值的協定,造福中歐企業在各自的市場的投資。中歐談判代表將在2016年內繼續精誠合作,落實協定的相關細節。
當下,歐盟已經連續11年位居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連續12年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中歐之間的貿易額節節攀升,並向著2020年實現雙邊貿易一萬億的目標推進。
來源:歐盟貿易司網站
2016年期待歐盟釋放積極信號
在2015年歲末的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曾透露,中歐雙方已經商定,2016年還要舉行5—6輪談判,其中第九輪談判將在1月12—15日舉行。
沈丹陽介紹,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從啟動資金至今已經過了兩年,在其中,一是雙方在協定議題範圍問題上取得重大進展;二是雙方就制作合並文本作出安排,也就是說已經基本實現今年6月第17次中歐領導人會晤中雙方領導人設定的“爭取在2015年年底前就協定範圍達成一致,並形成合並文本”的目標,這也為下一階段的談判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沈丹陽表示,早日達成一個高水平的投資協定,不僅是深化互利共贏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的堅實基礎,而且也是提升雙邊經貿合作水平、造福雙方企業和人民的重要手段,是雙方共同的目標。
沈丹陽稱,中方正在實行更加積極主動開放戰略,堅定不移開展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中國領導層最近進一步強調“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進擴大開放”的施政理念,明確“中國利用外資的政策不會變、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保障不會變、為各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服務的方向不會變”的政策方針,這些都將為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順利推進奠定堅實基礎。
沈丹陽表示,希望歐方能夠相向而行,在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啟動中歐自貿協定談判等中方關註的重大問題上釋放積極和明確的信號,鞏固並增進雙方互信,共同推進談判取得新的實質性進展。
不過在是否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歐盟暫時無解。
在當地時間周三(13日)的歐盟委員會(歐委會)全體會議上,歐委會表示將對此問題將進一步進行全面評估,並將在2016年下半年決定是否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歐委會第一副主席弗蘭斯·蒂默曼斯在會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對此方面的討論將在未來幾個月中持續。與此同時,他轉述歐盟主席容克的話稱:“容克非常清晰地總結到,考慮到事關歐盟經濟,以及事關國際貿易,需從所有重要角度對此事進行全面評估。”
容克口中所謂“所有重要角度”涉及歐盟機構司局內部政治、歐盟成員國、歐洲議會、歐洲制造業工會、中歐政經關系以及歐美關系,利益攸關方紛爭眾多,也遠遠不僅是一項法律技術問題:譬如一份來自歐委會方律師的技術建議就提出,要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而這一觀點同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制造業工會截然相反。
這對於擔任2016年上半年歐盟輪值主席國的荷蘭而言,可不是一項輕松的差事。《第一財經日報》從可靠渠道獲知,從當下到7月為止,荷蘭貿易部長普魯曼(Lilianne Ploumen)會負責協調成員國之間就“是否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的討論。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但是很顯然,包括友鄰法國在內的一些歐盟國家並不對默克爾的“團結”呼籲買賬,幾乎令有“歐洲女王”之稱的默克爾陷入孤立無援之地。
歐盟多國集體發難
一些歐盟國家對德國在難民問題上希望各國更加團結的倡議幾乎沒什麽興趣,更有甚者,一些東歐國家還計劃在邊境地區豎起更多的鐵絲網防止難民進入。
多數歐盟國家難以接受默克爾提出的定額分配制度。法國總理瓦爾斯(Manuel Valls)13日就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表示,法國的普遍情緒是,“不贊成”默克爾關於難民份額的號召。
“歐洲無法全盤接納來自敘利亞、伊拉克或者非洲的難民……歐洲需要通過移民或避難政策重新獲得邊境控制權。”瓦爾斯表示,歐洲將無法接收更多難民,默克爾提出的永久性難民配額政策也無法奏效。
美國國務卿克里此前盛贊默克爾在難民問題和歐洲面對的二戰以來最大的人道主義危機上顯示出“巨大的勇氣”。但他也強調,難民潮給歐洲的政治和生活帶來了威脅。
俄羅斯方面,總理梅德韋傑夫更加悲觀,認為“歐洲敞開大門邀請每一個想進入你們國家的人都進來”的做法“相當愚蠢”。他還批評歐洲的移民政策是一次“徹徹底底的失敗”,而且將導致申根區分裂的風險。
另外,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東歐國家也正在商討關閉途徑巴爾幹半島的難民遷徙途徑。
“只要歐盟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戰略,那麽巴爾幹沿途的國家保護自己的邊界是完全合法的。”斯洛伐克外交部長米羅斯拉夫(Miroslav Lajcak)反對默克爾的難民配額政策,稱“配額制只會增加難民的(遷入)動機”。
奧地利外交部上周已經向馬其頓發出警告,其已做好準備向來自希臘的移民關閉邊界通道。奧地利還計劃對移民數量設置上限,並在未來數周內開始拒絕難民進入。
“女王”默克爾很為難
自從難民危機爆發以來,默克爾一直被戲稱為“歐洲女王”,而如今,隨著危機不斷發酵並日漸威脅到歐盟的運作和邊境政策,“女王”無奈面對的是國內支持率下降,以及傳統盟友在難民問題上的遠離。1月底的一項民調數據顯示,將近40%的受訪者要求默克爾因難民危機下臺。另外,超過半數的受訪者不認為德國可以承受如此多的難民。
最近,默克爾承諾將會通過更迅速地將“經濟難民”拒之門外的方式來減少難民的數量,同時,也將通過北約在愛琴海的監視等手段加大力度打擊偷渡。
德國防部長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的話也是擲地有聲:“一個擁有5億公民的大陸怎麽可以因為僅僅150萬或200萬的難民而動搖了它的價值基礎。”
另一個值得關註的國家是土耳其,該國湧入了超過270萬來自敘利亞的難民,然後向歐盟大倒苦水。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上周表示,重負之下將會通過飛機和巴士把現有的難民分流到歐洲。
默克爾12日稱,有一些國家承諾接收更多難民,條件是換取土耳其加大力度打擊非法移民。她也呼籲投入更多經費幫助土耳其解決難民問題。本月初,歐盟已經同意向土耳其撥款30億歐元應對危機,但是,距離土耳其要求的50億歐元援助,還有不小的缺口。
據國際移民組織統計,2016年來兩個月里,已有超過8.3萬難民通過海路進入歐洲。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美國總統歐巴馬近日為了呼籲英國繼續留在歐盟,偕同夫人蜜雪兒展開3日的訪英行程。4月23日,他特別舉辦一場與500名青年對談的活動,懇求英國新世代能摒棄孤立主義,並敞開胸懷與不同信仰者交流,才能改變世界。讓我們看看這場演講中,歐巴馬怎麼說……。 (黃家慧)We see new calls for isolationism or xenophobia. We see those who would call for rolling back the rights of people…they are reactions to changing times and uncertainty. But when I speak to young people, and I implore them and I implore you to reject those calls to pull back. I’m here to ask you to reject the notion that we’re gripped by forces that we can’t control. And I want you to take a longer and more optimistic view of history. 我們看見孤立主義與排外主義成為新的訴求,我們看見有些人要求削減他人的權利;這些訴求,是人們在面對時代轉變和不確定之下的反應。但是,當我和年輕世代對話時,我懇求他們,同時也懇求你們,必須拒絕那些走回頭路的訴求。在這裡,我要你們拒絕接受一個概念:我們正被無法控制的力量所控制。我要你們用更長遠、更樂觀的角度看待歷史。 看懂關鍵字 xenophobia /zɛnˋfobɪ/ (n.) 對外國(人)的 無理仇視(或畏懼) 例句: In recent months, France has experienced a surge of violent xenophobic attacks. 過去幾個月,法國經歷數量激增的仇外暴力攻擊。 implore /ɪmˋplor/ (v.) 懇求、乞求 例句: The prisoner implored the king for mercy. 該名囚犯乞求國王能對他開恩。 |
德國媒體提前拿到的一份歐盟未來核電能源政策戰略報告顯示,盡管備受爭議,歐盟仍希望維護其在全球核電領域的技術優勢地位。同時,出於兩個原,因歐盟將在未來持續大規模發展核能: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以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據悉,5月18日,歐盟負責能源方面的委員將審批上述報告並隨後交給歐洲議會。
該報告被披露後,在德國政壇引起軒然大波。目前的德國不僅倡導“棄核”,也敦促其他周邊國家盡快淘汰老化且不安全的核電站。正在布魯塞爾訪問的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加布里爾表示,他感覺被歐盟的提議欺騙了。他堅決反對用歐洲納稅人的錢來重新喚醒一項垂死的技術。
力促小型核反應堆建設
上述報告顯示,在能源安全方面,歐盟迫切希望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與此同時,由於歐盟簽署了《巴黎協定》並制定了嚴格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報告認為,建設核電站有助於歐盟達標。核電站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幾乎是零排放。
上述報告表示,歐盟希望促進小型核反應堆的建設,並計劃在2030年之前在歐洲投入使用。
在資金方面,歐盟希望對建設核能提供投資框架。屆時,主要資金可以來自歐洲戰略投資基金(EFSI)以及歐洲投資銀行(EIB)。需要提及的是,德國在上述投資機構中具有很大的權重。
歐盟還呼籲,為發展核能,各成員國應加強在研究、發展、融資以及建設新創新型核反應堆方面的合作。
在得知上述計劃後,德國環境部長漢德里克(Barbara Hendricks)批評歐盟的政策報告,認為報告“即瘋狂又不負責任”。在福島核泄漏事件之後,德國做出了“棄核”決定,但歐盟委員會以及不少歐盟國家並不認同。就在今年4月,歐盟就發布報告顯示,歐盟在目前為止,出於消費需求原因,還無法棄核。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由於能源政策並不屬於歐盟的法律管轄範疇,因此歐盟可以做出引領和勸導成員國的工作,但上述核能報告不具有法律約束力。
核能政策分裂歐洲
在28個歐盟成員國中,有14個國家使用核能,而另外一半不使用核能。因此,歐盟內部對於核電的看法也呈現兩極分化。其中,英國、法國以及斯洛伐克等國希望堅持走發展核電的道路。
目前歐盟共有129座核反應堆,擔負著歐盟27%電力的供應。其中,核電在法國占比最高,為76.34%。法國目前擁有58座核電站,幾乎占到了歐盟核反應堆總數的一半;斯洛伐克為55.9%;匈牙利為52.67%;比利時為41.47%;瑞典為38.10%;斯洛文尼亞為37.53%;德國為14.09%等。
目前有在建核電站的歐盟國家是芬蘭、法國和斯洛伐克,而到2030年,有計劃增加核電能源的歐盟國家則包括保加利亞、捷克、芬蘭、法國、匈牙利、立陶宛、波蘭和英國。
與此同時,歐盟境內90%的核電站已老化,必須在2050年前全部更換。歐盟曾在4月呼籲歐洲能源公司吸引資金發展核電。歐盟認為,核電站相關更新、替代及廢棄核電站和核廢料的處置資金缺口在7750億歐元。
6月7日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2016年《商業信心調查》結果顯示,歐洲企業認為《中歐投資協定》勢在必行,如談判能夠圓滿結束,減少市場準入限制,可進一步改善商業環境。
與此同時,歐洲公司希望能夠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表,以確定何時能更大程度上掌控在華運營情況,更順利地進行戰略收購、開拓新的業務領域或產品線。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表示:“歐洲企業現在需要一個路標,在面對現在這一經濟充滿挑戰的時期,為他們繼續加大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投入註入一支強心針。”
“WTO 2.0”勢在必行
上述調查顯示,在華歐企在調查中認為, 2001 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時建立了路線圖和法律框架,為更多的歐洲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或拓展在華業務提供了所需的確定性,也帶來了持續十年的空前發展,“我們現在需要再次看到一個里程碑式的發展,為歐洲企業註入信心,讓他們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再次貢獻力量。”
目前在華歐企呼籲中國和歐盟之間正在進行的《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勢在必行。
此前,在4月26日至29日,第十輪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對於此輪談判的有關進展。
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曾對此表示,此輪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所能透露的主要信息是,雙方均意識到,繼續保持當前談判的積極勢頭,進而早日達成一個全面的、富有雄心的投資協定有助於推動雙向投資,加強雙邊經貿合作,深化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雙方將共同努力,推動文本談判盡快取得實質性進展。
中國歐盟商會在調查中認為,如今,在華歐洲企業仍然面臨巨大的監管方面的挑戰,歐洲在華投資呈下降趨勢,通過並購實現增長的方式也受到嚴格限制。
鑒於此,歐洲企業希望通過《中歐投資協定》的成功簽署從總體上降低監管環境的複雜性。
與此同時,消除市場準入障礙也同樣重要,包括讓企業本身對在華經營有更大的控制權、在中國市場更容易進行戰略收購、放寬業務領域或產品部門的準入條件等。
面對經濟放緩挑戰
在此次調查中,大部分歐洲企業表示,如果能夠獲得更寬松的市場準入,他們仍然會加大在中國的投資。
根據調查顯示, 41%的歐洲企業現在正重新評估其在華經營狀況,並計劃通過裁員等方式來削減成本。
雖然47%的歐洲企業回應仍有意擴展在華業務,但這一比例與2013年的86%相比已經大幅下降了39個百分點。盡管如此,絕大部分歐洲企業表示,如果能消除市場準入壁壘,他們願意增加在華投資。
調查顯示,中國經濟放緩仍然是中國和歐洲企業都必須面對的巨大挑戰。然而,中國日趨困難的商業環境,加上更有利於本土企業的競爭環境,進一步加劇經濟放緩對於歐洲企業的沖擊。
在其中,有 56%的受訪企業表示在華經營更加困難,這比2015年上升了5個百分點; 57%的受訪企業認為外國企業受到的待遇不如本土企業。
58%的受訪企業表示近期加強互聯網管制和限制訪問等措施對其經營產生了不利影響,這比2015年上 升了17個百分點; 70%的受訪企業認為他們在華沒有10年前受歡迎。,不過仍有 55%的受訪企業願意在放寬市場準入的前提下擴大在華投資。
“盡管中國當前經濟發展緩慢並呈現L型趨勢,但通過遏制產能過剩、推動供給側改革和加強創新,中國經濟仍可再實現長達二、三十年高質量的增長。”羅蘭貝格首席執行官常逸博表示,“解決了這些難題以及《商業信心調查》中提出的挑戰,可以保證最終實現增長,歐洲企業也會在此過程中作出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