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民調機構沒有失靈,如選前民調一樣,大部分意大利人對總理倫齊提出的憲法改革公投投出了否定票,倫齊也如此前承諾的那樣宣布辭職。
倫齊也如此前承諾的那樣宣布辭職
公投失敗是否會引發意大利政治危機?反建制的民粹主義政黨“五星運動”會否因此起勢贏得大選,從而帶領意大利走上“脫歐”的道路?如此種種,公投前諸多猜測成為讓人擔憂的現實問題。不過,不少歐洲觀察家認為,目前關於意大利政治未來的擔憂有些過於誇大,“五星運動”想讓意大利“脫歐”沒那麽容易。
“五星運動”組閣命運難測
當地時間5日淩晨,意大利憲改公投初步結果出爐,反對票超過贊成票近20個百分點,倫齊宣布將辭職。他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本屆政府到此結束,他將前往總統府遞交辭呈。倫齊此前表示,此次憲法改革主要涉及削弱參議院權力以及把部分地方權力收歸中央,精簡機構,節約開支,以推行必要的改革措施,反對派則指責其打著改革旗號,掃除政治反對派。
經濟學人智庫(EIU)區域經理拉弗蒂(Tom Rafferty)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倫齊辭職後,預計意大利將建立一個過渡政府,並在2018年初的意大利大選前調整選舉法案。因為根據現行的選舉法,屆時很可能產生政治僵局。
英國《金融時報》的分析也認為,倫齊辭職後,最可能的結果是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Sergio Matterella)任命一位新總理管理國家政務,直到2018年初的下一次議會選舉。至於新總理人選,幾乎可能肯定的是將會是一雙“安全的手”,例如意大利參議院議長格拉索(Piero Grasso),或者在國際社會廣受尊敬的意大利財長帕多安(Pier Carlo Padoan),再或者是倫齊領導的民主黨中的其他部長。
而過渡政府的主要任務是準備一項新的選舉法案取代現行制度,確保政府可以完成五年任期,同時,下次大選的議會紅利席次(額外的獎勵席次)屬於獲得勝利的聯盟,而非某單一政黨。如此一來,即便“五星運動”贏得選舉,也不太可能在議會占據主導地位。
拉弗蒂認為,反對憲法改革的公投結果將令倫齊領導的原已分裂的民主黨進一步撕裂,將促使反建制的民粹主義政黨“五星運動”在下次大選中躍升為第一大政黨,但不會在議會占據多數席位。為組建政府,迫使該政黨必須和其他政黨建立聯盟。
“鑒於‘五星運動’對意大利政壇老牌政黨的強硬姿態,以及後者對‘五星運動’政策和執政能力的擔憂,EIU認為這不可能成功。”他說,更可能的情況是,建制派政黨被說服聯合起來迫使“五星運動”退出政府,之後中左翼和中右翼組建一個不穩定的執政聯盟,當然,也不太可能進行有意義的政治經濟改革。
因此,有觀點認為,無須將擔憂著重放在“五星運動”及其提出的意大利脫歐公投上,在很多方面,關於意大利政治未來的擔憂被過於誇大了。
最現實的麻煩
對於歐盟各國政府和金融市場來說,倫齊的失敗將加強外界對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政治和金融不穩定性風險的不安。有歐洲觀察家認為,目前危險並不在於意大利將陷入政治混亂或落入民粹主義政黨“五星運動”的手中,但對於意大利銀行、公共財政和經濟現狀的擔憂是有切實根據的,需要該國推出切實可行的措施。
更加直接和現實的麻煩是意大利銀行業。意大利第三大銀行、也是最脆弱的銀行錫耶納銀行原計劃在公投後公開募集50億歐元資金,公投失敗讓人們對該行融資能否成功產生質疑,而一旦該行出現問題,將動搖外界對意大利整個銀行業的信心,市場對倫齊失敗的緊張情緒可能進一步令其承壓。
自從金融危機後,意大利經濟低迷,銀行業一直未能走出困境,經合組織在上個月的一份報告中稱,意大利銀行業不良貸款高達3600億歐元。此前有消息人士稱,為平息可能出現的市場動蕩,歐洲央行已經做好增持意大利國債的準備。
在意大利,銀行業和政治息息相關。該國家庭持有約1700億歐元銀行債券,根據歐盟條例,任何銀行倒閉,預計普通的意大利債券持有者將不得不承擔一些損失,這可能造成難以預料的政治後果。如果意大利政府采取措施支撐銀行業,則將令公共債務大增,目前該國公共債務已經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33%。
而在這些擔憂的背後是,自1999年加入歐元區以來,意大利經濟幾乎沒有增長。2014年倫齊政府上臺以後,進行了勞動力市場和稅務改革,根據意大利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5年意大利經濟終於增長了0.8%,此前3年一直持續衰退。
倫齊下臺後,類似的改革看起來已無望,下屆政府的執政時間只有1年多,其主要精力將集中在修改選舉法案上。
拉弗蒂表示,拒絕改革將對意大利經濟產生不利影響。投資者信心的喪失可能令銀行的資產重組計劃失靈,因此對金融部門的影響是近期最主要的風險。此外,由於投資者把有限的經濟改革作為中期的考量因素,意大利仍將很容易受到信任危機的影響。
英國“脫歐”公投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報告預計意大利經濟要到2025年才能重返金融危機後的高位,並將該國今年經濟增長率預期下調至低於1%,明年則為1%。
他們不可能都成功,但這批公司里有一些會取得極大的成功。歷史性機遇決定未來整個行業可能會被顛覆,這不是異想天開。
長嶺資本首期基金close那天,蔣曉冬暫時舒了一口氣。想想自己馬上就40歲了,心生感慨。他打開日歷看了一眼,自己40歲生日正趕上2017年大年初一,多巧。上次年初一過生日,還是1998年,當時他在新東方學英語。轉眼18年往矣,他已然是投資圈的老人了,碰到曾經的“老師”徐小平、俞敏洪等人也是常事。
今年,他離開工作了12年的NEA恩頤投資,卸任NEA全球合夥人、中國區董事總經理,與同事蔣波一起創立長嶺資本。但在當下的資本環境,募資並不容易,尤其是首期美元基金。開始募資後,蔣曉冬更深切地體會到寒冬中牙齒打顫的感覺。
這位28歲就開始負責NEA中國區業務、公司當年最年輕的合夥人,在40歲的關口上,又逼了自己一把。
創業公司找錢是要鎖定最大金主,投資機構募資,就一個字,湊。眾人拾柴火焰高,然而,每個人都會問,誰第一個出錢?募資壓力,是蔣曉冬創辦長嶺資本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題。
最終,從4月開始,不到6個月時間,長嶺資本募集1.25億美元。蔣曉冬頗感幸運,自認這個速度在首期基金募集中肯定不算慢的。
募資的順利在很大程度上仰賴蔣曉冬之前的投資業績。公開資料顯示,全球美元風險投資基金NEA成立於1977年,在近40年中,投資了全球600多個項目,管理規模超過170億的美元資金。蔣曉冬自2005年起負責NEA在中國的投資,目前,已投出28家企業,共3.2億美元,完成近5億美元的退出,相應年化回報超過20%。
值得一提的是,老東家NEA在長嶺資本起步時給予了很大助力。NEA是長嶺資本的前五大LP之一,還把10家被投企業交給了長嶺,包括NEA兩位創始人在內的7位美國同事也成為了長嶺資本的個人LP。此外,IFC(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和 Asia Alternatives(鯤行投資)等國際一流投資機構也是長嶺資本的投資方。
提及老東家,蔣曉冬言語間亦是感恩,他說,離開NEA,並不是想逃離什麽,而是想做點不一樣的事,除了掙錢,還能實現一些理想。
那麽,他的理想是什麽?
蔣曉冬告訴創業家&i黑馬記者,長嶺資本將重點投資國內技術驅動的健康服務和消費服務領域,在健康服務領域重點關註新型診療服務、移動醫療、生命科技和大眾健康,在消費服務領域重點關註消費升級、交易平臺、社交娛樂和顛覆性新技術。首期基金專註A輪、B輪投資,將在兩年多里投出大概20個項目,平均投資金額在100萬美元至1000萬美元之間。
他的理想之一,就是抓住這兩個領域難得的歷史性機遇,嘗試全新的商業模式,把高質量的健康和消費服務標準化和互聯網化,服務最廣大的用戶,真正為行業和產業帶來改變。“過去幾年,我們一直想專註來做這件事。”
另一個理想,更像是蔣曉冬想給自己一個交待。
做投資12年了,但蔣曉冬覺得,很多事才剛剛開始。作為投資人的“頂”在哪兒?這個“頂”還能突破嗎?他還沒有答案。“我們之所以跳出來自己做,是因為我們還不知道自己的‘頂’在哪兒。”
他將投資比作藝術創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每筆投資都是他的作品,他不想僅僅做金錢的搬運工,把LP的錢搬到創業公司去,而更想用這些作品證明自己。
他對“作品”的要求是,創業要做難的事,定一個大目標。如果做成了,能催生根本性的變革。
這樣的項目才能讓他心動。這些年,蔣曉冬經歷了從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過程。“看過了很多項目,積累了很多經驗,如果還能像最初一樣抱著完全開放的心態,是很寶貴的。不能讓經驗變成包袱。”
正像他欣賞的畫家畢加索,人到晚年,歷經世事,畫作仍如孩童塗鴉。
過去的事,不管對錯,“都鎖起來吧,別去想了。從頭開始。”蔣曉冬覺得,想做什麽就盡最大努力去做,至少沒什麽好後悔的。
抓住而立之年的尾巴,蔣曉冬的不惑之年將怎樣開篇?這天,他有點恍惚,有點得意,有點壓力,也有些期待。
以下為蔣曉冬口述,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
創業要做難的事,否則容易摔死
創業要做什麽?我認為就要做難的事情,不要做簡單的事情。這是我做投資12年來的一個感受,也是我們的投資標準。
我說的“難”,不是讓你步履維艱,而是讓你在創業之初就定下一個很大的目標,然後通過最小阻力的路徑去實現它。這件事如果做成了,能催生根本性的變革,而不僅僅是對現狀做小小的提升。很多創業項目的目標定得過低。
目標定好之後,你要試圖用盡量少的成本,最快找到阻力最小的路徑。早期項目看上去條條大路通羅馬,但其實沒幾條路能通。定目標和找路徑,這兩件事都很難。
做難的事,第一要有門檻,第二要能真正創造很大的價值。
創業會遇到很多坑,怎麽能挺到最後不摔死?如果你能創造很大的價值,用戶會擁抱你,拉著你往前走,即使投資人不給錢,用戶也會給你錢;相反,你的產品本身沒太大需求,你稍微犯點錯,公司可能就沒了。
作為投資人,我們不怕難,只要覺得你這件事靠譜,我們願意等。
因為我做了12年,我很清楚,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快。沒有一個商業計劃是“靠譜”的,一切都在變化中,不管你原來想的是什麽樣子。那我寧可你把目標定得高一點,去做一件難的事,如果做成,會帶來很大的改變。
反正我們投資周期短也短不了多長時間,企業退出都得5-8年,錢進去了也出不來,大家都套牢在里邊。當然,我們只是一部分錢套牢在里邊,創業者是把最好的年華套牢在里邊。既然你用生命中最好的年華去創業,為什麽不做真正有可能創造巨大價值的事呢?
所以你不應該浪費時間,我們也不想跟你一起浪費時間。如果你定了一件很難的事,盡了最大的努力,即使由於客觀原因沒有走到最後,但是當大家回過頭看,還是會覺得你做了一件很值的事。
讓我欣慰的是,越來越多人開始做“難”的事了。比如健康服務領域,大家開始做真正觸及本質的、難做的事。現在的創業項目,跟兩三年前的移動醫療項目不一樣了,很多人在進行更大的創新,不是做個平臺,做個醫患關系管理、出院管理等看上去比較簡單的事。
他們不可能都成功,但這批公司里有一些會取得極大的成功。歷史性機遇決定未來整個行業可能會被顛覆,這不是異想天開。
中國現在90%以上的實體醫療服務是在醫院完成的,相當一部分通過住院解決,所以中國的公立醫院平均住院天數超過11天,而美國只有4天,因為美國70%的醫療服務在門診完成。
就是說,新型門診醫療的服務在中國才剛剛開始。現在已經有了診所等新型業態,未來5年,還會發生意想不到的改變。大概全世界只有中國可能做成,因為供需關系的扭曲到了一個點上,如果有人能做出殺手級的服務、模式或者產品,需求肯定很大。
醫療創業:處處有難點,處處是機會
在健康服務領域,我們也是看好做難的事,具體關註4個方向。
一是新型診療服務,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就像我們兩年前投的一個中醫項目,雖然中醫已經有上千年歷史,但做中醫連鎖診所是全新的商業模式,這家公司在兩年時間里從3家診所成長到30家診所,收入也翻了10倍,作為一個線下服務企業,這是不可想象的。
二是移動醫療,我們認為,互聯網和新的IT技術能給醫療領域帶來根本性變革。三是生命科技,就是新技術,比如新的診斷方法、設備、生物信息學等,這些技術能催生全新的和可複制的商業模式。四是大眾健康,比如我們投資的簡單心理,試圖用互聯網的方式滲透到中國心理健康的診療中。它本質上還不是醫療,不需要到醫院去看病,而是讓大家保持健康的狀態。據統計,北京一共只有276個精神科醫生,而中國被診斷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疾病的人至少有8400萬,還有很多人不承認自己有這方面問題。這就是機會。
醫療創業有太多難點。比如我們A輪投了做腫瘤大數據的公司零氪科技,要跟醫院合作,獲取腫瘤的數據,這很難。另外,要處理百萬量級的病例數據,把它快速高度結構化,或者用機器學習的方法找到其中的規律,這也很難。
我們做A輪投資,風險還是比較大的。但如果真的做成了,會有非常好的發展。比如這家公司,將來可能會給整個腫瘤行業的科研、診療、藥物研發帶來變革。肯定不容易,但我們更願意投這樣的項目。
醫療創業,不是做個APP,找幾個醫生,拉點資源來就行了。你所做的改變,應該解決大多數人的健康問題,服務幾千萬乃至幾億人,而不只是服務幾十萬富人,讓有錢人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
我們想做的是把高質量的東西標準化,再通過一定的商業模式呈現出來。站在商業角度,因為你能給大量群體帶來價值,你的企業才更有價值。中國互聯網這麽多年的發展給我們的經驗就是,寧可賺10億人的錢,每人只賺1塊錢,也不要只賺一個人的錢,一個人就賺10億。在中國,大部分人相對來說不富有,所以要針對普通人群來解決問題。
我們投資了一個項目,在二三線城市開連鎖腫瘤醫院,讓很多不方便來大城市看病的人省事兒了,也提高了診療成功率。
我們還投過一個做跨境醫療的公司。跨境醫療有做中介的,帶人到美國看病,這是典型的服務有錢人的項目,中介費就要10萬美金,看病可能還要10萬美金。但我們想投的是讓更多人享受世界一流醫療資源的項目。我們投的這家公司,通過互聯網讓美國醫生和中國醫生合作,為中國患者提供診斷意見,那麽大部分人不用費錢去美國了。他們的收費也不是10萬美金的天價,而是大家能承受的價格,我問過非常多用戶,沒人覺得貴。
回歸感性,只投心動項目
做投資12年,我經歷了從感性到理性再回歸的過程,現在我是越來越感性了。
一開始感性,是因為什麽都不懂,也沒什麽方法論好總結的,只能憑感覺。做了幾年,有了點經驗,自以為懂了很多,就開始總結投資方法論,比如“投資要投人”“創業者要學習能力很強”之類的。但你慢慢會發現,這些是有道理的,但又不完全對,凡事都有例外。再過幾年,我又重新回歸感性,有的項目僅僅談半個小時就會讓你莫名的心動,就像談戀愛一樣,你說不清楚為什麽,但會有個聲音告訴自己“就是它了”。
現在我給自己定的標準就是,盡量只投自己非常心動的項目。心動的感覺,我自己知道。
比如我們投的零氪科技,見創始人之前,他們的BP文件比較大,我從微信上沒下載下來,下載到一半就壞掉了,算是毫無準備地跟他們聊,但聊了十幾分鐘我就有心動的感覺了,決定要投。接下來的時間就是想辦法說服他接受我的投資。
心動的感覺,真的會讓人不能忘懷,聊完之後,晚上睡覺會想,第二天早上起來還會想。這個概率是很小的。
對我來說,已經看過這麽多項目,積累了很多經驗,如果還能像最初一樣抱著完全開放的心態,任何人都願意見,覺得有趣的事都願意去探索,而沒有太多預設,這是很難的,也是很寶貴的。
就像我很欣賞的畫家畢加索。你看畢加索不同年齡段的代表性作品,會發現他的風格是從寫實到寫意。二三十歲畫的畫非常逼真,栩栩如生,到70多歲畫的畫反而像塗鴉一樣。他經歷過那麽多事之後,還能以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很難得。他曾說,我14歲的時候就會像一個大師一樣作畫,但是我花了一生的時間才學會像一個孩子一樣作畫。
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跟做投資不是一個道理嘛。
我現在經常提醒自己和同事,不管你以前看過多少項目,從零開始,就算坐在你面前的是一個20歲出頭的、沒有任何經驗的創業者,你也不要預設判斷,覺得人家不靠譜。別讓經驗變成包袱。
風險投資的本質是發現潛能。更好的發現潛能的方法是釋放投資人自身的潛能。換句話說,你在釋放自己潛能的過程當中,就能看到別人身上的潛能。
但具體怎麽衡量潛能大小,也很主觀,我沒找到任何公式。我現在的辦法是,讓自己的潛力更好地發揮,這樣也許更能感受到別人的潛能。
剛剛過完了元旦小長假,2017年春運大幕又要拉開了,這個時候,一個平時就困擾你的問題可能會變得更加突出:到底到哪里買票靠譜又劃算?
一年前的這個時候,我曾經在網上做過一個小調查,想了解大家都在哪里買機票,結果當時得票最高的是“去哪兒”網,其次是攜程和航空公司官網,有朋友更是留言,中國為什麽沒有像火車售票一樣的全國統一唯一官網,那樣可以減少消費者遇到騙子的次數。
這樣的建議雖好,可還真的挺難實現的,畢竟全國有那麽多航空公司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中拼殺,銷售渠道的多樣已是現實。
不過,投票結果和評論其實反映了消費者的共同心聲,那就是都關心如何能夠更快,更省,更安全的買到一張機票。
先說說到底去哪里能買到便宜機票吧。當時很多朋友選擇在“去哪兒”網上買機票,應該都是看中了上面能搜到低價票。由於一開始就定位“比價平臺”,“去哪兒”網上一度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機票代理,每家代理與航空公司的關系遠近、銷售規模,決定了代理能夠拿到的機票艙位和返傭政策,有的代理可能只在某一條或幾條航線市場有優勢,所以通過聚集越來越多的代理到同一平臺,你總能搜索到相對低價的機票。
之後出來的阿里旅行飛豬平臺,其實也是類似的模式,甚至傳統的機票大代理攜程,也在與“去哪兒”網成為一家人之前的競爭中,開放平臺給更多的機票代理。
不過一年之後的今天,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航空公司用了一年的時間來重塑銷售渠道以及與代理、OTA、平臺等的關系,不僅禁止代理人擅自通過C端、B端平臺等第三方渠道銷售航司的機票標準產品,代理費也從前後返變成了定額,還將最優惠的艙位和促銷政策留個自己的官網和APP,比如南航就曾公開承諾,如果官網價格不是最低,會給顧客兩倍差價賠償。
這樣的變化,與國資委對三大國有航空“提直降代”的要求不無關系。2014年,國資委向“三大航”提出“雙五十”目標:到2017年,中國三大航空公司的直銷比例要提升至50%,同時代理費要在2014年的基礎上下降50%。
兩年過去了,任務完成的怎麽樣?從數據上看自然“使命必達”——目前“三大航”的直銷占比都在40%以上,明年達到50%也不是問題,當然這種“直銷”的計算,是包括在OTA和平臺上的航司旗艦店。
不過,一味加大直銷並不一定劃算。首先,直銷是否真的給航司帶來了真正的客戶?一家基地位於西部的航司銷售部負責人就曾跟我聊到,現在公司的直銷占比已經到70%了,其中官網占到65%,但在這65%里面,真正直銷旅客可能不到10%,剩下的都是代理人來“搬磚”的,“只要把官網價格調到最低,搬磚的人就會到官網上來搬,而我們根本沒有觸及到旅客,也就沒有辦法把公司的理念、產品完整地傳達到旅客那邊。”
另外一家國有航空公司負責直銷業務的管理層則跟我抱怨,做直銷就要增加電話等呼叫中心和客服,網站銷售、支付系統的搭建,廣告宣傳等都需要投入成本,規模要上去可能比支付給代理的傭金還要高,“明明有的分銷更有效率,受制於直銷比例的規定,只得在直銷做。”
所以說,保持一定的直銷分銷比例,對航司來說才是現實的選擇,這也是最近為什麽一直強調自身直銷系統建設、直銷占比高達85%的春秋航空,也開始與阿里飛豬展開深度合作的原因。從歐美航空公司的情況來看,2015年通過航空公司官網和移動應用軟件實現的在線訂票占美國在線訂票總量的42%,歐洲的這一比例也只有36%。
從分銷渠道看,預計未來具備維系客戶能力的渠道商和擁有大流量入口的平臺,會成為機票銷售渠道中越來越強大的分銷商,這不僅包括現有的攜程、阿里等平臺,以及在一定區域、領域內擁有穩定客戶的代理商,甚至京東、新美大、銀行APP等有穩定客源的綜合類大流量異業平臺,也將成為你購買機票的重要渠道。
而對於航空公司來說,需要考慮的則是如何能讓自己的APP,實現其他OTA、平臺提供不了的服務,比如選座時間更提前、航班變動預警更準確、會員服務和產品更豐富。當然,首先要改善的是把基礎服務做紮實。
從我個人的訂票體驗來看,現在很多大型航空公司的網站和app,很多基礎功能的用戶體驗都很難讓人滿意,比如不支持多站經停預訂、兒童票預訂,預訂、支付期間錯誤和故障頻繁,退改簽困難,常常出現支付失敗等低級錯誤等,這在中國航司的外文網站上表現更突出,顯然是將消費者拱手讓給其他分銷平臺。
此外與攜程等OTA、阿里等平臺相比,在很多航空公司的官網上,只能買到一家公司的機票,並且跟酒店、租車或旅遊打包產品的搭配選擇也不多,更別說跟旅客上下飛機前中後的128個接觸點的無縫隙場景化增值服務,這都是航空公司們可以努力挖掘、甚至通過大數據分析而重塑出的個性化產品。
麥肯錫最近的一份中國數字消費者調查報告就顯示,受訪者稱選擇線上訂票的首要原因是低價,然而有意思的是,在線訂購實際上增加了消費者的旅行開支,受線上平臺特價促銷、套餐優惠和景點推薦的吸引,77%的消費者往往會花更多的錢。
再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對我們消費者來說,誰家的機票預訂更簡單,機票價格更劃算,後續服務更貼心,誰自然就能贏得更多的客戶和市場。現在你知道,應該到哪里去買機票了嗎?
跨境醫療,在今天依然是個新鮮的詞匯。
跨境醫療,在今天依然是個新鮮的詞匯。但對於出國看病背後讓人談及色變的黑醫療中介和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海外就醫費用,多多少少被人們了解幾分。
此外,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接受海外醫療的患者數量已從2006年的2000萬人次增長至2012年的4000萬人次,年均複合增長率在20%左右,2015年我國海外就醫人數達到了6912萬人次。
無疑,這是一個巨大的,尚未被互聯網充分啃食的市場。
“海外就醫是國內醫療資源的補充業態,但不可或缺,我們希望通過醫保合一,成為一個面向中產階級的,大眾可承擔的海外就醫平臺。”海醫通聯合創始人王超告訴i黑馬。
在海外就醫中介的黑森林法則中,在春雨國際等海外就醫的互聯網先行者背後,海醫通是如何撬動這個市場的?又將如何砥礪前行?日前,我們見到了海醫通聯合創始人王超,和他聊及海外就醫市場,以及海醫通的創業故事。
從線下走到線上
海醫通2015年起步於香港。作為一個相對成熟的經濟體,香港的醫療資源優勢不言而喻。
在香港,當地人群的平均壽命排名世界第一,男性的平均壽命在82歲左右,女性平均壽命在87歲左右,而在國內這一數字要減去10。在香港,當地新生兒的死亡率一直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且當地腫瘤患者五年以上存活率排名世界第三。
但成熟的另外一個潛臺詞,是創新性不強。
“香港本身的互聯網發展在早些年是比較國際化的,但現階段他們的互聯網化要比國內晚十年的時間,他們地域範圍小,發展物聯網的優勢要遠遠大於互聯網,所以香港人對於互聯網化對國內用戶帶來的沖擊是沒有感知的。”王超稱。
與這一狀況相對的,海醫通創立之初走的並非已經在內地火熱多時的互聯網路子。
據悉,海醫通共有四位創始人,創始人兼CEO羅子軒此前在一家跨國公司負責商業項目管理,因為工作的關系經常幫助內地的朋友到香港就醫。2015年初其認識了香港專科醫護基金召集人劉信通,兩人對於在醫療領域創業的想法一拍即合。隨後,海醫通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唐華加入,海醫通的創立正式開啟。
但彼時,海醫通還是一家香港的線下醫療公司。2016年初,王超經朋友介紹認識了羅子軒,兩人第一次見面羅子軒聊起想把香港最新的藥品介紹給更多人。在互聯網行業深耕十多年的王超提出,何不用互聯網的方式去做,把這件事的影響力、傳播力擴大。
2016年5月開始,王超花了近2個月時間調研市場。過程中,他發現,除了近年來國內海外就醫人數呈飛躍式上漲。相對於美國、日本等,香港則是海外就醫的另一個隱性市場。
原因在於,一般國際上最新推出的藥品到中國的藥監要停八到十年用戶才能享受這批藥。比如前段時間火爆一時的國內首個預防宮頸癌的HPV2價疫苗上市。但據澎湃新聞之後的報道,HPV2價疫苗目前已從美國退市,HPV4價疫苗也已經在美國市場暫停銷售。“美國已經推出HPV9價疫苗,可以說我們其實在用十年前的藥品,這是很滯後的,但是香港是最早能拿到國際上比較先進藥品的亞洲地區,國際的一個藥物到內地要八到十年,但到香港只需幾個月的時間。”
此外,與美國、歐洲等相比,在香港進行海外就醫的費用要低得多。王超告訴i黑馬,他們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傳統醫療平均推送出一個用戶到海外就醫的起步金額大概在五萬美金左右(編者註:折合人民幣30多萬),但這五萬美金並不是治療費用,只是服務咨詢費用,比如病例的翻譯費,陪診費,行政費用。說白了,病人到美國去,先不說治了沒治,去了這五萬美金的基礎費用就已經產生了。但在香港這一中間費用幾近與零,“內地往返香港的費用大概七千塊錢左右,加上每天住宿的五六百塊錢,在香港治療期間的基本成本一兩萬就足夠了。”王超稱。
隨後,王超開始與團隊著手開發產品,2016年10月海醫通正式上線。
醫保合一
海醫通平臺業務主要分為兩塊:醫療服務和保險服務。
創業伊始,在醫療服務端海醫通只有專科醫生預約和抗癌藥物咨詢業務。用戶通過微信公眾號註冊後,將電子病歷上傳到海醫通後臺,由香港的醫生判定是否需要赴港接受治療,以及使用何種治療方式。但在實際運營中,王超發現,到香港治療對於大多數患者來說是一個重大的醫療決策,一個互聯網公司想要依靠簡單的線上溝通讓患者相信並最終付費,並不容易。
2016年11月,海醫通上線疫苗、體檢等輕醫療產品線。不可否認,由於決策成本低,輕醫療在吸引用戶方面的確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此外,香港的確優勢明顯。比如,在疫苗方面,香港能使用最新的疫苗產品,在基因檢測等方面,同等醫療水平下,香港比日本等價格便宜30%-50%。
問題是,大多數人對這此並沒有明確的認知,如何撬動中產階級家庭認識到這一問題,並到香港進行體檢和註射疫苗?王超的答案是,把醫療和旅遊結合,與攜程等第三方旅行公司或平臺合作,幫助用戶制定旅遊行程,搭配推出一個體檢或疫苗模塊,比如在遊玩期間順便給孩子打一個肺炎疫苗,或者大人做一次體檢,費用不高,一家三口還可以體驗到香港一系列的吃喝玩樂。
而在與香港醫療資源的合作方面,海醫通也有自己的優勢。其聯合創始人之一劉信通本身是香港醫生,同時作為香港專科醫護基金的召集人,劉信通擁有大量的香港醫療資源。“在香港,醫生是一個很高尚的職業,一個互聯網企業想要撬動他們合作,單憑自己的力量是很難的,這是我們重要的壁壘之一。”據悉,上線4個月,海醫通已經合作了十多個醫療機構,但其真正具備的醫療資源多達一百多家。
此外,今年4月,海醫通還打算做另一件事,上線保險理賠服務。
王超告訴i黑馬,海外就醫的花銷通常超出很多普通家庭的承受範圍,而重大疾病並不在國內社會醫保的承保範圍內。盡管國內也可以購買全球聯保的醫療商業保險,但同樣的服務,香港的醫療保險同比國內保險要費用要低30%-40%,但承保的範圍更大,賠付的金額更高。
2017年底實現收支平衡
上線至今,海醫通已經服務了三十多個用戶,分別是來自輕醫療和重醫療用戶。
但這一數據顯然不能使王超滿意。王超介紹,起步之初海醫通只在C端獲客,但C端獲客成本高,用戶轉化卻很難實現,目前在C端之外,海醫通還與手握眾多醫療資源的醫療中介,以及傳統線下醫療機構合作,更直接的獲取精準用戶。
站在消費升級和互聯網醫療的風口上,醫療領域的創業比例正明顯增多,目前國內海外醫療領域也已經有了春雨國際等選手,王超對此並不擔心,他表示海醫通希望成為一個開放的平臺,比如春雨醫生針對的是高端人群,海醫通針對的是中產階級人群,雙方可以是合作關系而絕非競爭關系。
“現階段海醫通還處於高速發展期,預計2017年底基本可以實現收支平衡,今年我們的主要規劃是,加大渠道的開拓,持續優化叠代產品,提升品牌的市場影響力,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王超說。
過去,奧運會的全球頂級贊助商名單中只有外國名字,未來將新添一位中國成員。
馬雲1月19日在達沃斯宣布,阿里巴巴將加入包括麥當勞、可口可樂、Visa和三星在內的精英企業,成為國際奧委會全球贊助項目的一部分,贊助從現在起到2028年的奧運賽事。雖然雙方都沒有透露協議的具體規模,但彭博社引述接近消息人士的話稱,該協議預計將至少讓這個全球最大體育賽事主辦機構增加8億美元收入。
阿里巴巴的這項贊助計劃的規模創下奧運會贊助史上最高紀錄。按照昨日披露的協議條款,阿里巴巴還將為賽事組織者提供技術服務,並建立在線視頻“奧林匹克頻道”,旨在向中國體育粉絲推廣數字奧運。馬雲表示,阿里巴巴將利用其技術來協助“奧運會向數字時代演變”。
在阿里巴巴之前,只有一家中國公司聯想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成為贊助商。但國際奧委會一直在尋求與亞洲贊助商建立聯系,以幫助將其賽事推廣至世界各地。韓國平昌、中國北京和日本東京等亞洲城市將舉辦今後3場奧運會——兩場冬奧會和一場夏季奧運會。
來自國際奧委會的數據顯示,其12家頂級贊助商為2014年索契冬奧會和去年里約熱內盧夏季奧運會提供了超過10億美元的收入。同期來自轉播權和其他商業交易的總收入達到56億美元。
上海美國商會公共事務前負責人、中國媒體行業資深觀察者Michael Cole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阿里巴巴贊助奧運會的好處是多方面的,首先能夠幫助其像麥當勞和可口可樂那樣獲得全球曝光,這也符合阿里巴巴希望成為像可口可樂那樣的全球大品牌的目標。此外,中國政府對奧運會的重視程度也會為阿里巴巴加分。”
參與阿里巴巴和奧委會談判的國際奧委會前營銷負責人Michael Payne表示:“阿里巴巴此舉意義遠不僅僅是營銷和贊助,事實上它是唯一一家和國際奧委會簽訂破紀錄協議的公司。”
中國資深體育行業觀察者龔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是商業、體育和政治的綜合考量。”事實上,阿里巴巴的奧運會贊助協議也呼應了其它中資集團在體育和文化服務業的巨大投入。在過去兩年里,中國企業在收購體育媒體公司、歐洲足球俱樂部和媒體權利機構投入巨資。2015年中國公布的計劃就包括到2025年的未來10年中,體育行業產值達到5萬億人民幣的規模。
除了馬雲之外,中國富豪王健林在國內外體育和文化領域也加大投資。2015年,萬達集團成為國際足聯(FIFA)的贊助商。萬達在文化行業長期的支出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王健林上周在合肥舉行的萬達年會上透露,萬達在文化服務業方面的產值已經首次超過主業商業地產,並將保持增長勢頭。
馬雲的用意也很明顯,他希望阿里巴巴未來營收的一半來自海外市場。目前中國市場所占營收比重仍然高達四分之三,中國是阿里巴巴的主要市場,但增速將呈現放緩趨勢。不過在海外,阿里巴巴的名字還遠未達到家喻戶曉。
高風咨詢董事總經理羅威(Bill Russo)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奧運會在全球範圍觀眾規模之大將為阿里巴巴贏得海外名聲,這符合它們海外擴張的策略。很多國際品牌都希望在這個舞臺樹立品牌形象。”
不過奧運會的收視人群的變化趨勢可能讓阿里巴巴失望。根據今年里約奧運會結束後的各項收視率統計顯示,里約奧運會直播收視率在18歲至49歲人群中下滑25%,千禧一代都已經轉向了Facebook和Snapchat的平臺,他們甚至不知道奧運會已經來到。這意味著奧運會的收視人群正在變老,對廣告商來說可能是個壞消息。
廣告買主Amplify的一位美國投資官曾表示:“雖然奧運會的全球效應仍然巨大,但是觀眾質量可能沒有過去高了,但是廣告商還是會繼續買廣告,以觸及更多的人群。”
如果阿里巴巴希望贏得美國市場,它可能更應該去贊助超級碗。每年2月美國的超級碗吸引著1.12億的觀眾,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收看奧運會的美國人。
商業很艱難,但是賽場更激烈,每天都是一場新遊戲。
YOOX成長背景:歐洲奢侈品消費遇冷,折扣電商消費興起
YOOX為歐洲高端時尚電商鼻祖,2000年6月Yoox.com在歐洲各國上線,主打時尚品牌過季折扣市場,以正品、低價和便捷服務為核心賣點迅速在意大利及西歐各國流行開來。2003年和2004年,YOOX分別進軍美國和日本市場,開啟歐洲之外的全球化擴張之路。截至目前,YOOX業務範圍以涵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交易支持11種語言和10種貨幣。
以早年奢侈品過季折扣業務積累的忠實用戶為基礎,YOOX逐步推行業務多元化業務探索:2006年YOOX開始與品牌商直接合作,上線“PoweredbyYOOX”業務,獨家代理運營品牌商官網電商業務;2008年,YOOX推出時尚精品網站thecorner.com,主打新銳時尚品牌的新品首發和品牌限量版商品銷售,形成“過季尾貨處理——新品首發——品牌官網運營”的完整業務體系。2014年,YOOX營業收入達到5.2億歐元,07年以來複合增速33.7%;凈利潤1380萬歐元,凈利潤2.6%。2015年10月,YOOX成功吸收合並歷峰集團(Richemont,歐洲三大奢侈品集團之一)旗下奢侈品電商Net-a-porter,合並後新公司更名為YOOXnet-a-porter,規模倍增(2014年Net-a-porter營收約5.3億歐元)。
YOOX誕生於2000年前後的第一波互聯網浪潮,但其成功在科網泡沫破裂後存活下來並不斷發展壯大,更多源自全球範圍內時尚消費的變遷:
1)時尚源自歐洲,百年歷史傳承既鑄就了意大利米蘭、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等時尚之都,也塑造了歐洲以開雲、歷峰、LVMH三大集團為核心的大量頂尖時尚品牌資源。歐洲市場集聚的從設計、制造到推廣、銷售的時尚產業鏈非其他地區可以比擬。
2)市場高度成熟同時意味著歐洲時尚消費成長性缺失,加之整體經濟環境趨於停滯乃至衰退,歐洲高端時尚消費亦同步趨於飽和。當季正價產品消費遲滯,過季尾貨處置需求應運而上,電商、奧特萊斯等折扣市場需求凸顯;
3)全球範圍來看,高端時尚核心消費需求從歐洲向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擴散,之後又進一步向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擴散。電商低成本試錯推廣和高品牌營銷價值成為品牌商跨區域擴張的必要選擇之一。
YOOX成功之道:多層次&全渠道服務,鑄就品牌商第一合作夥伴
1.尾貨特賣+正價商城+官網電商,多層次奢侈品銷售體系
YOOX旗下業務分為多品牌(自營電商平臺,買斷商品)和單品牌(代運營品牌官網,代銷不承擔存貨)兩條業務主線,構建了“過季尾貨處理——新品首發——品牌官網運營”的高端電商銷售運營體系:
1)Yoox.com是集團基石業務,主打各大時尚品牌過季尾貨,以“正品、折扣”為核心賣點,吸引並建立用戶基礎的同時為品牌商提供尾貨處置服務,初次建立品牌合作關系;
2)在Yoox.com積累粉絲用戶的基礎上,推出thecorner.com,主打正價新銳設計師新品首發和品牌限量單品(電商定制產品),並進一步獨立出銷售占比較高的鞋履平臺shoescribe.com,強化專業化運營;
3)對於成熟高端時尚品品牌推出品牌商官網代運營服務,全權代理運營品牌商的線上推廣和銷售工作。
多層次、不同定位的平臺一方面吸引不同偏好需求的消費者,另一方面也滿足了不同檔次和發展階段品牌的差異化需求,從而實現“以豐富的品牌和產品凝聚用戶,以海量的用戶吸引品牌”的正循環,實現平臺規模的持續擴張。
2014年,YOOX集團旗下網站月平均UV達到152億,活躍用戶和訂單量均達到125萬和339萬。2015年前三季度,單品牌官網銷售收入占比達到25.8%,期末運營的官網品牌達到38個,包括Armani、D&G、Zegna、VALENTINO、AXERXANDERWang等大批國際知名大牌。
2.線上線下全渠道服務營銷推廣服務
消費者時尚消費的誘因本身是線上和線下共同交織的,線下瀏覽、線上下單的“展廳現象”和線上瀏覽、線下實體店成交的“反展廳現象”並存。線上線下的渠道融合將大幅增強全渠道的宣傳效果,促進成交轉化。
成熟高端時尚品牌大多擁有完善線下門店體系,YOOX之於品牌商絕不是簡單的線上銷售渠道,而是其全渠道整合營銷推廣的重要一環,承擔客戶個性化定制、高品質購物體驗、靈活配送和退換貨服務及奢侈品附加服務等功能。
1)客戶個性化定制:線上線下數據化運營,精準識別客戶,實現個性化推薦和多渠道千人千面營銷;
2)高品質購物體驗:互動化網站及APP設計,提供豐富的圖片、時裝走秀視頻等數字營銷產品以門店導航和庫存商品查詢服務;
3)活配送和退換貨服務:打通線上和線下門店庫存,線上購買線下自提、線下購買配送到家等服務同時滿足;
4)附加服務等功能:線上平臺提供預約定制、電話導購和時尚顧問等附加營銷服務。
3.後端供應鏈建設:以自動化倉儲物流中心為核心的供應鏈管控
相比一般電商,高端時尚電商供應鏈難度管控難度更大:一方面由於產品產銷兩地分離(多為意大利生產而銷往全球各地),涉及跨境物流運輸;且由於商品長屬於“奢侈品”範疇,通關手續多、退換貨成本高;另一方面,由於產品追求異質性而SKU數多(非標準化),且消費者對外包裝和售後服務(如皮質包袋的養護服務)要求高,其物流成本相比一般電商標準化產品成本更高。
YOOX後端供應鏈管理核心在於自動化分類倉儲管理和中央倉庫+區域物流中心的一站式倉儲物流服務:
1)所有在售商品均統一入庫(品牌官網商品進入YOOX倉庫,單存貨歸屬於品牌商所有)並分類儲存。如服飾和鞋子分別存放在掛衣倉庫和鞋履倉庫,盡可能增大倉庫利用率;
2)所有商品進倉時通過REID射頻識別,實現實時數字化庫存監測管理;同時采用自動化訂單存儲和檢索系統,取貨與運輸的環節由機械自動化完成最大限度減少人工使用(歐洲人力成本高);
3)前端配送采用“中央倉庫+區域物流中心”的兩級倉儲物流模式:除少部分熱銷商品直接從當地區域物流中心直接發貨外,多數大部分商品直接由意大利中央倉庫發貨(集中大批量過關),再由區域物流中心包裝(減少國際長途運輸導致包裝外觀損傷)並配送至客戶手中,售後服務(如退換貨)亦由區域物流中心負責。
財務分析及市場估值:高客單價提升盈利能力,標的稀缺性提升市場估值
我們以ASOS(英國時尚電商,以自有品牌服飾銷售為主)和Zalando(德國時尚電商,以服飾和飾品類銷售為主)為參照說明YOOX的盈利能力。
1)高端時尚領域品牌商上話語權更強。YOOX常年36%左右的銷售毛利率十分優秀,但相比ASOS和ZALANDO依然有不小差距,而理論上高客單價的奢侈品應當具備更強的加價能力和空間。考慮到各家品類差異不大(多以服飾類為主),我們認為YOOX相對較低的毛利率水平部分由於其折扣平臺定位,但更重要的是在高端時尚領域品牌商地位更加強勢,留給渠道商的加價空間相對有限;
2)YOOX供應鏈管理能力優秀。考慮到高端時尚產品的供應鏈難度,YOOX在費用端相對ASOS和ZALANDO更加優秀的表現十分難得。YOOX集團2014年14.7%的營銷&倉儲物流費用率遠比ZALANDO優秀(ASOS以自營商品為主,費用結構與兩家純電商公司差異較大)
3)高客單價是盈利核心來源。從典型訂單對比來看,盡管YOOX沒單費用率要原高於ASOS和ZALANDO,但2014年平均每單15.1歐元的盈利能力遠優於後兩者,主要原因在於YOOX平均每單154.8歐元的收入元高於後兩者50歐元左右的客單水平。
4)從市場表現來看,2009年底上市以來YOOX累計上漲超過20倍,目前市值約45億歐元。除卻2015年下半年因與Net-a-porter合並影響外,累計上漲亦接近10倍。市場估值方面,YOOX長期PE(TTM)在80X上下,PS在2.5X上下。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這幾年,我跟許多創業者接觸過,發現創業者都有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及早引入CFO。
本文由投資人說(微信 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陶寧。
1、未及早引入財務
我與一些已經創業成功的創業者一起交流時,總會問他們一個問題:如果回頭看,在你過去的創業過程中有沒有什麽遺憾的事情?幾乎所有人都跟我提到應該早點聘請一個財務經理。
這幾年,我跟許多創業者接觸過,發現創業者都有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及早引入CFO。我們的幾十家被投企業也同樣有這個問題,大家一開始招的都是開發者、後臺、前臺,但對於財務卻一直很猶豫,他們覺得招財務挺貴的,我要嗎?要幹嘛?我作為一個創業者到底該什麽時候招財務?該給多少錢?可不可以用外包的人來做這個事情?
1)創業者到底該什麽時候引入財務呢?我覺得,至少當你有了營收,做到A輪融資的時候就必須要進入了。或者,你在A輪之前就可以引入,因為財務並不只是你的消費部門、支出部門和成本部門,一個好的財務經理還能夠幫你理財,幫你省稅,當你得到政府各種補助的時候,掙到的錢一定比給他的工資高出很多倍,所以你也要把你的財務看成一個業務部門。
另外,創業者每次融錢時,越到後面投資人越是最看重你財務報表里面的幾項指標:人、戰略、產品,外加你的錢,缺一不可,如果你到了公司要上市的時刻再雇一個CFO,就已經有點晚了。
2)除此之外,創業者還得把財務看成核心人員,不要把他當成後勤編辦人員,不要開會的時候不讓他參加。實際上,如果財務人員能夠從一開始就幫你把把關,那麽無論你公司的賬,還是擴張路徑,亦或是做大規模推廣,他們都是最重要的基石。如果你有條件,已經創業了一年多或兩年,並且已經融到A輪,這時就要趕緊找一個靠譜的財務人員跟你一起往前走,這會讓你走的更遠一些。
2、因追求極致拖慢速度
我在創新工場帶項目組時,第一條要求就是速度。我先不管團隊做的好還是壞,今年每個星期到底會叠代多少功能,我只要求一條,每星期必須有一個叠代,必須有一個升級。通過這樣的速度,我鍛煉的是團隊磨合能力,鍛煉的是團隊真正知道自己短板在什麽地方,並且逐步習慣這個節奏。
小公司沒有太多致勝渠道,速度是很好的致勝渠道。很多創業企業至少都是一天工作12-15個小時,一星期工作6-7天,你工作這麽長時間幹什麽?就是事情要比別人做的多,做的快。
很多工程師出身的創業者最大的問題在於「求精」,覺得我做的東西還不夠高明,等做得再好一點、再加一點東西再推出,但這樣做就很容易錯過最佳時機。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我們有一個創業者做了一個很不錯的產品,可是他自己覺得不太滿意,於是就小規模地做了一個推廣,並在幾個小渠道慢慢收集這些反饋,結果當他覺得反饋不錯,準備開始做稍微大一點推廣的時候,就發現了一個特別尷尬的事情:他產品的名字在各大渠道中已經被別人用了好幾遍了。
這時,他就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到底是改名還是不改名?如果連你產品的名字都要改,可想而知你要做的動作有多大,這時候包括你的設計、宣傳等等都要重新去改。其實,那些占據了他名字的產品實際上做的並沒有他那麽好,可是人家一上來就占據主流渠道,這樣就把優勢占住了,所以這樣一個小小的細節就讓那個創業者懊悔不已。
因此,大家精益求精、做到極致是應該的,不過該出手時就要出手,不要太猶豫了,速度與執行力非常重要。很多創業者覺得,自己的主意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創業者確實有創新,但是每個創新都要踩著前人的肩膀,如果你的創新從來沒人想過,也從來沒人做過,那麽這個創新基本上沒人敢支持你,因為從石頭蹦出來的是孫悟空不是你。我們多數人都是踩在別人的肩膀上,做的是改進,別人想不到的一點點缺陷,但是你做好了這就是創業,創業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事,不是一個空想就能做出來的。
因此,我覺得有了主意就需要執行,再好的東西都得落到產品上並把它推出來。創新工場本身也有失敗的項目,其中一個失敗項目最大的問題就是一直不把產品推出來,我們看到市場上很多相似主意的產品,比他想法起步晚好幾個月。但是有了產品想法後,一直覺得自己做的產品不夠好,結果最後產品沒真正推出來就夭折了,白開發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所以,我覺得當你有想法後要盡早試一試,快速推出產品,並看這個方式是行還是不行。
3、不重視企業文化
很多創業者覺得,企業文化是大公司的事,我們小公司就3個哥們一起創業,因此不用說什麽企業文化不文化的,這個事情有點虛。
但實際上,企業文化是一件很實在的事,因為企業文化指的是你們堅持什麽,你們相信什麽,這個東西最好早一些落實下來。創業公司一般擴張都會很快,當你產品做上了手,融資到了第一步的時候,人員可能會在短短半年內從3、5個人,迅速變成20、30人,這時怎麽將大家的步調調整一致,最終就是由企業文化決定的。
另外,創業者在創業的過程中,會碰到很多猶豫不決的事情,比如我自己作為創新工場的一名員工,每天就會碰到各種讓我猶豫的決定,包括這件事到底做還是不做,這錢到底花還是不花,這人到底雇還是不雇。
坦白講,很多事情你不做的話是不可能事先預知效果是否好或不好的,基本上只能拍腦袋瓜做判斷。所以當你猶豫的時候,企業文化就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因為你真正的底線就是你公司到底要堅持哪幾點,比如堅持速度、堅持做好用的產品、堅持有數據才做下一步,就是這麽幾個堅持能夠讓你在猶豫不決、爭執的時候放出最後的殺手鐧,守護住最後的底線。
所以,企業文化這件事早點說,早點落實很重要。我是從Google出來的,Google文化對解決公司日常事情就很有用,尤其在你放權的情況下,讓每個員工都自己決定,每個員工說我拿什麽決定?什麽是員工做事的標尺?這時,企業文化就成為其標尺,因為與公司文化相符的事就要做,如果不相符就否定了。因此,文化這件事情,小公司也要談。
4、創始人與團隊
1)創始人。我覺得創業最後做成做不成,歸根結底都要看創始人行不行,不管別人給你多好的機遇。
很多創業者在取得第一步階段性成功後的這段時間,是最考驗人的。因為這時候,很多創業者覺得,自己辛辛苦苦一年,項目終於融到資,數字也很不錯,團隊也挺好,這時一項艱苦樸素、低頭做人的自己一下子揚起了頭,他會覺得「我挺有能耐,我這個人還不錯」,於是便開始計較「我的權力有多大,股份有多少,回報的曲線是什麽,誰簽字,到底什麽人進來不進來……」很多創業者在一開始創業的時候,初心是想要做成一件事,做成一個產品,結果最後就變成享受自己做老板的感覺,許多小有成功的創業者最容易犯的就是這種「小家子氣」。
我覺得,一個人有多大胸懷就掙多大錢,所以創業者也要問自己胸懷夠不夠大,不要抱怨時機不對,這跟你的氣度有很大的聯系。成功的企業各有各的不同,失敗的企業幾乎都是一樣的。因此,最後成也是你,敗也是你,這都跟創始人有百分之百的關系。
2)員工。在創業的過程中,人肯定是最重要的,但多數創業公司都面臨招人難的問題,就在剛剛我還看到一篇文章寫創業公司到底應該是招牛人還是招合適的人。創新工場也會幫被投企業招人,許多創業者就說幫我們雇一個牛人吧,只要雇個牛人我們公司這個小項目就全都搞定了。但是正因為這世界上牛人很少見,所以你一個創業公司招來的可能性並不大,反而是你把合適的人變成牛人,才比較實際。
另外,人如果不對,創業者還是要「痛下殺手」。因為小公司人少,每個人都互相看的見,不像大公司偶爾偷懶或者閑著不太受影響。因此,招人時不能讓一只蒼蠅壞了一鍋粥,人不對,該趕的時候就應該趕走。我知道,趕人走是最難的,但不趕人走項目做不下去,同時也會耽誤人家找工作,適時趕人能夠把經營團隊強壯,絕不要姑息養奸。
在創新工場,我也會經常面臨需要換人的情況,每次我也都很糾結,但是糾結歸糾結。如果你站在為這個項目好,為企業好的立場上,你自己就要做那個壞人,因為你是創業者,所以這些臟活、累活還有壞事,都要你自己挑,不要等著讓人事部幫你做這個壞人。
另外,一個公司從創辦到擁有一定的分量,基本在5—7年,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面臨資金斷裂、人員流失等諸多問題。因此,創始團隊就非常重要。創業者在考慮創始團隊的時候,首先要有互補性;其次,要在相關領域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再次,創始團隊最好有一定的默契,最好有共同的歷史,比如同事、同學、發小等。
5、未正確看待創業與投資關系
接下來,我也想說說創業和投資的關系。很多人對VC這個行業有所誤解,VC沒有什麽神秘光環,也不是什麽慈善家,得到VC投資並不意味著你就成功了,你們不要把投資人作為你努力的目標和方向,盡管他們能助你一臂之力。但其實,很多項目也不適合VC投,因為VC拿的是別人的錢,最終要把錢收回來,並且盈利。
如果一個項目沒有很大的市場前景,創業者找VC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一個項目有一個初始創業資金,每年能掙上百萬、上千萬,這種項目比較適合親戚朋友投資;但如果你的企業將來能夠掙上億,能做成100億美金的市值,這樣的企業才是VC青睞的項目。
所以,並不是所有創業者都應該追著VC,VC只是創業者前進道路上一段時期的夥伴。而且,當VC的錢一旦投給你了,投資人就要追著你了,因為只有你成了,他才能把錢收回來。所以創業者與投資人的關系時,一開始是你求他,給錢之後就是他求你了,這個關系就像是雞生蛋和蛋生雞的關系。
對於投資人來講,找到好的創業者,找到堅韌不拔創業者是他們一生之間最大的福氣,他們會很珍惜這些創業者,好的投資人一定會跟好的創業者成為一個很好的合作夥伴。所以,大家沒有誰高誰低、也沒有誰聰明與否,更沒有誰幹活誰打工的問題,大家就是一個平等的合作者。所以,創業者應該把心情放淡一點,有機會找投資人合作,大家一起把事做成,才是創業者應有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