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區電網重歸壟斷

2015-02-16  NCW  
 

 

小區內的配電工程早已放開由開發商自主建設,但電網並不願意放棄這部分的話語權,正通過直接或變相的方式指定施工企業,指定設備,指定價格,將壟斷深

入每個小區

◎ 財新記者 黃凱茜 文huangkaixi.blog.caixin.com 農曆羊年就要來了,這已經是老何(化名)在廣西玉林市做地產的第六個年頭。他是一家中小型房地產開發公司的負責人。

和另外幾位從外地來到玉林開拓市場的同行一樣,因為一二線城市給他們的發展空間有限,國家政策推動著城鎮化的浪潮,三四線城市成為了中小型地產開 發商的熱土。

但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老何手頭上的一個項目遲遲未能完成交房。項目卡在了小區配電工程上——2014年2月,廣西自治區物價局正式出台了《關於廣西新建居住區供配電設施建設維護費有關問題的通知》 (下稱 《通知》 ) ,規定新建居住區的開發商要按建築面積每平方米120-150元,向統一組織配電工程建設的供電企業繳納費用。

老何告訴財新記者,完成配電工程給業主通電,是可以交房的一個重要條件,在這之前,居民區輸配電工程都是由開發商自主招標來完成投資建設,而後移交供電局運營維護,但以後要統一交給供電局來做——按照 《通知》中的收費標準,要比開發商自主建設的費用貴1倍左右——這不是筆小錢,相當于建築面積每平方米增加七八十元,對一個中等規模小區來說就是上千萬元。

正因如此,在去年的大部分時間里,他和同事不得不游走于市政府的各個職能部門和玉林市供電局之間,試圖 協調解決這個問題。據老何介紹,在這次的 《通知》出來前,玉林市每年竣工和交房的住宅區項目數量約在30-40個左右,而就在去年有30多個待交房項目都在觀望,等待政策的轉機。

據廣西物價局的統計,自 《通知》實施之日起至2014年12月,廣西電網公司供電範圍內已受理報裝用電的新建居民住宅小區共239家,其中29家已開工建設,即已經按 《通知》規定標準實施收費的小區僅有29家。

這不是個案。

2013年7月,國家能源局監管司組織各派出機構,在全國範圍開展了用戶受電工程市場開放情況的調研。調研結果顯示,有14個省、48個地級市分別以省級政府和市級政府出台文件,由省、市級供電企業向開發單位收取新建住宅小區配套工程建設和管理費用,專戶繳存,統一管理,並由供電企業公開招標確定設計、施工和設備供應單位。

而上述收費範圍在2014年又進一步擴大。據財新記者瞭解,以廣西為例,2013年能源局監管機構進行調研時,僅有南寧市作為惟一一個收費試點城市,而到2014年2月廣西自治區物價局的文件出台,這個收費範圍擴大到了廣西區內14個地級市及下屬區縣。

國家能源局的一份監管材料中指出,供電企業與關聯企業借出台住宅小區配套費政策之機壟斷市場的問題突出。當前,住宅小區配套工程在國家層面沒有統一的政策和標準,主要由供電企業實施和管理,部分省區和地級市出台了配套費政策,按每平方米65元 -181 元不等的價格收取配套費。但工程建設管理基本由供電企業一手包辦,配套費收支不透明。在收取配套費的地區,住宅小區配套工程基本上由電網關聯企業來建,而其餘地區的住宅小區配套工程也有近80%由電網關聯企業承建。

除了收費標準、工程招標和費用收支遭到了各方的異議,這些文件的出台程序和合理性同樣遭受質疑。 “ 《通知出台前後,相關部門從未舉行過公開的聽證。 ”老何表示。

而廣西物價局在一份回應文件中稱: “根據《政府價格決策聽證辦法要求,實行政府價格決策聽證的項目是中央和地方定價目錄中關係群衆切身利益的公用事業價格、公益性服務價格和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價格。 “新居配屬於電力延伸服務,費用收取的對象是新建居民住宅區內的供配電設施建設和維護項目,可以不經過價格聽證。 ”

陡增的工程費用

老何介紹說,在物價局發文件之前,這個市場是放開的, “從接入點到小區的配電工程都由小區開發商自行投資和招標建設,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具備專業資質的施工企業理應都有資格” 。但2014年的 《通知》下來之後,這部分工程建設完全收歸供電企業,他們再找小區開發商收工程設備費。

廣西物價局的文件,新建居住區供配電設施建設(下稱“新居配” ) ,是指從電網供電電源接入點至新建居住區居民用電及配套公共服務設施用電的電能計量裝置(含表箱和電表)前所有供配電設施的設計、材料和設備的購置、安裝、調試等工程。其中,建設維護費與設備材料費約占全部費用的50%,建築安裝費和運行維護費分別約占20% 和8%,設計監理和稅金分別約占7% 和15%。

在 “新居配”收費實施以前,開發商自主投資建好從接入點到小區的配電工程後,小區牆內的配電設施由業主出資進行日常運維,小區牆外到電網接入點的資產將無償移交給供電局,並由供電局進行運維,相關費用一部分包括在電價當中,一部分由供電局向開發商一次性收取用電保障費。

“如果是以前開發商自己招標做的配電工程,折算成建築面積,大約是每平方米70-90元。但是按照物價局出台的新文件,供電企業要向玉林的小區開 發商收取每平方米143元的建設費和維護費,如果是13層以上的高層建築,還要在這個基礎上多加10% 的費用,也就是每平方米將近160元。我們要比原來多花幾千萬。 ”老何稱。

對於這部分比原來更高的工程和維護費用, 《通知》中作出規定, “新建居住區項目供配電設施建設維護費計入建設項目總成本,由開發建設單位向供電企業統一交納,開發建設單位不得在房價外加收新建居住區項目供配電設施建設維護費。 ”但這條規定被業內人士認為並不實際。一位在廣西南寧從事輸配電工程行業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若按照正常的招標和成本審核,在南寧每平方米的價格大約為80元左右,統一收取後,就變成了140元以上,雖然《文件》中規定這部分費用由開發商承擔,但最終還是會通過房價轉嫁給居民。

“最後這個收費我們肯定是要算到房價裡面去,因為按照原來的房價是做不出來的。物價局不讓,我們只能拖著不做。 ”老何亦坦言。

值得注意的是, 《通知》中有關“新建居住區供配電設施建設維護費”的徵收對象的表述為: “由供電企業統一組織開展的新建(含改建、擴建)住宅項目供配電設施建設工程” 。從字面上理解,並沒有限定所有的 “新居配”項目都需要供電公司統一安排。

廣西物價局在回答財新記者的問詢時亦表示, 《通知》並沒有規定所有的新建居住區的供配電工程都要由供電企業來建設完成,只是明確了收費標準,以及“由供電企業統一組織開展” 。至於“新居配”工程具體應由誰來建設,“不屬於物價局業務管理範疇” 。

但據財新記者所瞭解,在率先實施 “新居配”收費規定之後,南寧市的新建居民小區的配電工程基本都交由供電企業統一完成。而玉林的開發商也擔心自主建設會導致供電企業通過各種方式限制供電或者製造工程審批門檻。雖然沒有明令禁止自主建設,但以房地產開發商和供電部門多年打交道的經驗來 看,即便是這樣的表述方式,也成為了開發商默認的 “緊箍咒” 。

開發商配電工程 “難通關”小張是老何公司里的員工,工作職責之一,就是在市政部門和供電供水等部門之間來回“跑腿” ,辦理居民小區各類基建工程的批文。 “即便在以前配電工程相對開放的情況下,指定供電公司的關聯工程施工隊伍來做也是一種潛規則。 ”小張告訴財新記者, “只要我們開 始到供電局走報裝程序,供電局內部的聯網辦公系統就能看到,經常會有一個電話直接打到我這裡,跟我說‘要不這單我們做吧?’ 。有時也會換一種方式變相‘提醒’ ,說我們小區附近的高壓線負荷可能不夠,要 ‘早點下手’ ,但也不會明說要找哪家工程公司來做。 ”新建小區項目在竣工之前需要向供電局提交配電設施報裝申請,由供電局相應片區的客戶經理出具一個用電方案,包括變電站接入點、用電負荷等,然後找電力工程設計院設計工程圖紙。

而在玉林,符合要求的設計院只有唯一一家,就是供電局的三產公司。

“如果找外地的設計院或者施工單位,供電局審批時就會挑出各種問題,把小問題說成大問題,把大問題說成天大的問題。只有供電局的這家三產公司做的圖紙才能順利通過。 ”小朱告訴財 新記者。他在玉林市的另一家房地產開 發公司里負責工程和基建項目。

要建從電網的接入點到小區的配電網,需要有供電局的批文,說明接入點所在的位置。在實際操作中,如果沒有按照供電局有關人士的“暗示”來選擇 設計或施工單位,開發商從供電局拿到的設計施工方案批文,時常會以臨近變電站負荷不足為由,需要接到更遠的變電站。接入點變遠之後,配電工程造價有時會比原來高1倍。 “如果給供電局的關聯企業做,接入點可以安排得很近,造價就會下來,然而工程的價格會比自己招標的要高。 ”小張稱。

設計方案的圖紙送到供電局審批通過後,就要選擇施工企業。小朱告訴財 新記者, “這個時候,供電局的客戶經理又會出面,給你塞幾張名片,意思就是讓你去找這些公司。在玉林,指定的施工企業只有三家,他們也會在這三家公司之間平衡分配業務量。這些施工企業對外都是有資質的施工企業,其實大家都知道是供電局的三產企業。 ”“供電局不會明確告訴你不能用指定三家施工企業之外的,但是在供電設施投運的時候,會以這裡不合格那裡不合格的理由不給驗收不給投運,也是白做。 ”小朱表示。

前述配電工程人士表示,他所在的工程公司也曾考慮參加新建居民小區的配電工程競標,但屢次被告知 “根本不可能” 。 “南寧市里具有相關電力施工資質的工程公司至少有30家,實際上能拿到居民區配電工程的企業,來來回回就只有幾家,其他企業連參與競標的資格都沒有。 ”此外,他還以在欽州做配電工程的經歷,舉例說明當地供電局如何拖延批文的時間: “在提交報裝文件時,供電局方面是不允許填文件上的日期的,如果原來寫有報裝日期,就要重新寫一份。

這樣使得本來要求在15個工作日內批復的報裝文件,拖了兩個月才拿到。 ”小張也表示類似的經歷屬於 “家常便飯” : “報給供電局的文件,往往會在受理時限的最後一天,給出一個不通過的批復,然後再打回重做,以此循環往復地拖延。而對房地產開發商來說,最拖不起的就是時間。 ”設備採購通常是打包在與施工企業簽訂的合同里的。 “在電網公司的公開採購目錄當中,會給出設備的參考價格,但並不是實際採購價。如果是我們自行採購,其實可以拿到比目錄參考價低得多的價格。 ”小朱稱,供電局的設備目錄每年都有 “入圍企業” ,變壓器、高低壓配電櫃、電纜等等設備都要入圍才能被選用。在施工設計階段,供電局只是批復設計是否合理,對變壓器容量、開關等技術參數做出規定,而具體的設備品牌在這個環節是沒有限定的,但到施工結束,進入工程驗收階段,可能會因為設備不符合供電局要求的品牌而不能通過驗收。

“三指定” 問題普遍存在從2010年以來,國家電力監管部門一直在對用戶受電配套工程的“三指定”問題(即用戶被迫接受供電企業指定的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和設備材料)進行監督和檢查,無奈效果不彰,很難撼動。

直至近年來供電企業的壟斷行為演變出以上新的形式,即供電企業、電網公司會同省市級的地方政府一起出台文件,規定用戶的供電配套工程需要由供電企業統一完成,並由供電公司向用戶收取工程和維護費用。

“這基本上就是電網公司游說政府部門出台的收費文件。 ”一位電力監管官員說。而由供電企業公開招標確定的設計、施工和設備供應單位,也大多是供電企業的三產公司。

各地供電局並非受當地政府管轄,而是隸屬電網公司,中國的電網主要由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所壟斷。

這些中標的工程公司雖然在形式上與電網和供電企業剝離了,但大部分的仍然是他們的關聯企業。

“供電企業的職工持股公司情況很多,市場不但沒開放,還變得更加封閉,監管跟不上,這些工程公司從明的關聯變為暗的關聯。他們的市場佔有率都在80% 以上,甚至有的地方還有100% 的。 ”此外,上述電力監管部門人士表示,監管部門調研中還發現,供電局的關聯企業存在直接介入用電報裝業務環節的情況,從中獲取用戶信息,利用主業優勢地位威脅、脅迫或誘導用戶與關聯企業簽訂設計、施工、監理、物資供應和設備試驗委托書等情況。

能源局的一份調研報告也指出,在2010年開展用戶受電工程 “三指定”專項治理以來,雖然從項目數來看,非關聯企業市場佔有率明顯上升,但資金額較大的項目仍主要集中在供電企業的關聯企業。

經統計,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全國(除西藏)共完成用戶受電工程項目約38.07萬個。其中,非關聯設計單 位承接20.73萬個、市場佔有率54.47%;非關聯施工單位承接22.3萬個、市場佔有率58.58%;非關聯設備材料供應單 位承接25.9萬個、市場佔有率68.03%。

此外,全國用戶受電工程市場發展不平衡,部分地區非關聯企業市場佔有率依然偏低,如陝西、湖北、重慶、湖南、四川等地在30%以下。

經過了近五年的治理,供電企業的 “三指定”行為依然突出,而且形式更加隱蔽多樣。前文所述情況在全國範圍內屬於普遍情況。能源局的調研報告稱,供電企業在用戶受電工程業務辦理的有關環節設置障礙,限制甚至剝奪用戶的自由選擇權。供電企業利用受理、審核、驗收、停電計劃安排等辦理用電業務各環節的便利條件,通過各種方式限制甚至剝奪用戶的選擇權;在用電業務審核意見或整改要求中提出不合理要求。

此外,供電企業在供電方案中提供的接入電源、計量方式等設計所需要的必要信息不明確、不充分,影響或迫使用戶改變對設計、施工、物資供應等單位的選擇;在圖紙審核、中間檢查和竣工檢驗等環節,供電企業對用戶採取多次提出整改意見,不能一次性告知,或反複多次竣工檢驗,以拖延用戶的接電時間等等。

是規範還是壟斷?

據財新記者瞭解,供電企業聯合物價局出台的居民區配電工程收費規定,最早在上海進行。按照每平方米的建築面積向小區開發商收費,作為政府基金,供電企業負責到小區的配電工程,以及後續的維護費用。

廣西物價局相關負責人在回應財新記者採訪的信函中稱,居民住宅小區供配電設施的建設與管理,長期以來均採取開發商開發後移交物業管理的管理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小區供配電設施建設沒有統一標準和管理,部分房地產開 發商為減少成本隨意降低供配電設施配置標準,造成居民住宅小區經常出現因配電設施故障停電現象;而當小區供配電設施出現故障停電時,開發商開發完畢不會再出資,小區居民意見不統一也很難集資進行供配電設施維護,以致經常出現小區停電後無人負責、無人維修的情況。

2009年南寧市率先開展了“新居配”建設維護試點工作。2010年6月,南寧市物價局下發 《關於南寧市新建居民住宅小區供配電設施建設維護費有關問題的通知》 ,開始試行收費標準。

2013年5月,廣西自治區政府在與南方電網公司簽署的 《關於加強戰略合作的會談紀要》中明確,政府將加大對配網建設的支持力度,出台了 《廣西新建居住區供配電設施建設維護管理辦法》 ,並于2014年2月正式實施了 《關於廣西新建居住區供配電設施建設維護費有關問題的通知》 ,對全區住宅區供配電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收費問題進行明確,將收費範圍從南寧擴大到了全區的14個地級市,目的是“為老百姓排憂解難” 。

南方電網公司一位內部人士告訴財 新記者,過去電網公司是不管配電工程的,小區、樓宇附近的配電投資誰來負 責,也沒有明晰的界限和標準,所以用戶工程最容易出現腐敗的空間。

“比如一個小區離最近的變壓器可能只有幾十米,小區外的配電工程可能幾十萬元就夠了,但供電公司可能會找理由說負荷不夠,要接到更遠的變壓器,可能就要上百萬元。 ”他說, “甚至也有可能出現開發商的工程人員和供電企業相關人員勾結的情況,這裡面有漏洞,很難說清到底是誰的問題。 ”目前,用戶受電工程建設的定義和投資界面尚不明確,有關制度、標準等不完善,各地供電企業的自由裁量空間大。用戶與供電企業在此問題上存在很大分歧和矛盾。

上述南方電網人士還表示,如果電網公司、供電企業負責的工程能一直到用戶牆外,可能出現漏洞的幾率就大大減小。但經過電網內部測算,這部分新增的工程每年要多花費上百億元,這筆開銷過去並不由電網公司負責,而且承接了這項工程之後,電網公司、供電企業還要負責後續幾十年的維護,這些費用還不一定能 “兜住” 。

輔業公司重來

“對電網企業來說,因為開發商移交的配電設施的運維成本較高,把這項費用計入前期的工程和設備當中收費,可以把內部的成本轉移到外部,所以有推動政府部門出台相關文件的動機,而政府部門的確有這樣的起草和立法權。 ”一位國家能源局南方監管局人士認為。

“但是在地方政府出台這些文件之後, ‘三指定’問題更沒辦法查了,因為政府已經通過政府規章甚至地方法規,首肯了這樣的規定和制度,而能源局包括以前的電監會,並不能對政府的立法行為進行干預。現在能做的,只能是對電網企業配電工程招投標的透明度、費用收上來以後是否專款專戶管理、如何使用等方面進行監管。 ”上述南方監管局人士稱。

“很多地方以政府發文形式來規定新開工樓盤的電力設施接入費用,也使電網公司的這一行為更加帶有行政壟斷 色彩,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劉泉紅指出,江西省、江蘇省和湖北省政府部門分別在2007年、2009年和2011年出台過文件,規定新建住宅小區必須繳納供電配套工程費,價格由政府部門統一制定,甚至還有的地方文件規定,供電企業因收取此筆費用而獲取的利潤應當免稅,不計入其營業收入中,僅屬 “代收代支”性質。供電配套工程建成後產權完全屬於電網公司,成為其繼續賺取利潤的工具,開發商及業主也無法享受利潤分成。

政府部門和供電企業通常給出的理由是,開發商因為追求短期利益,施工標準和設備材料不符合要求,從而造成供電質量不可靠,而由供電企業統一施工和採購能夠保證質量。但在劉泉紅看來,這樣的理由不盡合理: “首先是發生了指定交易,供電配套設施的建設本來是一種市場行為,政府部門的文件下達後,變成只能由供電企業來選擇,現實中供電企業可能從其衆多的 ‘三產’企業中來選取,通過關聯交易或是轉包工程獲取超額利潤;其次,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 ,開發商的前期費用,最終還是由購房者來埋單,電力部門在新建小區範圍內的配套工程建設壟斷行為,成為推高房價的又一個重要因素。 ”劉泉紅認為,行政壟斷擴大了行政人員的自由裁量權,對經濟活動進行不恰當的干預,是行政權力的濫用。此外,一些像電網這樣自然壟斷型的國企周圍,有大量 “靠山吃山” 的關聯企業,從事與主營業務相關的競爭性業務。如電網企業通過旗下全資和控股企業和科研機構,從事與電網主營業務密切相關的電力設備製造、電力勘查設計和電力建設業務,這些企業與電網公司發生了大量關聯交易。

劉泉紅說: “壟斷企業主業與輔業之間的關聯交易,不僅擾亂已經放開的輔業市場的正常競爭,而且加大了對壟斷 國企的監管難度,因關聯交易產生的高成本將全部由用戶承擔。 ”實際上,正在醞釀的新一輪電改,已經涉及到要將新增的配電工程向投資者放開,以逐步打破現有的電網壟斷。

然而在廣西和全國大量存在、花樣百出的電網“三指定”現象表明,壟斷還在延伸邊界,斬斷電網壟斷之手在實際操作中並不容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739

華潤股份“阻擊”寶能系 重歸萬科第一大股東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1202.html

華潤股份“阻擊”寶能系 重歸萬科第一大股東

一財網 安卓 2015-09-06 10:38:00

在寶能系發動旗下前海人壽和鉅盛華通過各種渠道增持萬科A,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後,原第一大股東華潤股份再也坐不住了。

在寶能系發動旗下前海人壽和鉅盛華通過各種渠道增持萬科A,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後,原第一大股東華潤股份再也坐不住了。

近日,香港聯交所權益披露顯示:8月31日,華潤股份以平均每股13.34元的價格買入29743050股,9月1日,華潤股份又以平均每股13.37元的價格買入7521477股。

本報記者估算,連續兩日增持,華潤股份共耗資4.97億元,合計增持37264527股,占萬科總股本的0.34%。而根據萬科半年報顯示:華潤股份截至6月底持有萬科1645494720股,占萬科總股本的14.89%,增持之後,華潤股份持股萬科1682759247股,占萬科總股本的15.23%。

而前海人壽和其一致行動人鉅盛華此前分別通過集中競價交易、融資融券、收益互換三種模式買入萬科A股1661947917股,占萬科總股本的15.04%。

也就是說,華潤股份再次奪回第一大股東的地位。顯然,華潤股份並不願放手護翼了15年之久的萬科,而如此看好萬科的寶能系會就此善罷甘休嗎?抑或兩者間的控股權之爭會在未來愈演愈烈?

前海人壽及鉅盛華的舉牌行動從7月初開始。

7月11日,萬科第一次公告稱截至7月10日,前海人壽在通過深交所集中競價交易買入萬科 A 股 552727926 股,占萬科總股本的 5.00%。而根據公告顯示,在此前的6 個月內,前海人壽多次買賣萬科A。

7月25日,萬科第二次公告稱,截至7月24日,前海人壽在通過深交所集中競價交易買入萬科 A 股 102945738 股,占萬科總股本的0.93%。鉅盛華在通過深交所集中競價交易買入萬科 A 股 449615060 股,占萬科總股本的4.07%。

而後,在8月4日,萬科補充公告稱,在鉅盛華買入的449615060 股中,其中,421574550 股是以收益互換的形式持有的,占萬科總股本的 3.81%。 8月27日,萬科第三次公告稱,截至8 月 26 日,前海人壽通過深交所集中競價交易買入公司 A 股 80203781 股,占萬科總股本的 0.73%。鉅盛華通過融資融券的方式買入公司 A 股 9316800 股,占萬科總股本的0.08%;以收益互換的形式持有 467138612 股公司 A 股股票收益權,占萬科總股本的4.23%。 截至目此,前海人壽已經通過深交所集中競價交易買入萬科A股735877445股,占萬科總股本的 6.66%;鉅盛華分別通過集中競價交易、融資融券、收益互換三種模式買入萬科A股926070472股,占萬科總股本的8.38%。兩者合計持股達到15.04%。

而根據萬科半年報顯示:其第一大股東華潤股份持股1645494720股,占股14.89%,也就是說,這是自2000年萬科創始人王石引入華潤集團作為萬科第一大股東後,第一大股東地位首次易主。

而成為第一大股東之後,市場更為關註的是前海人壽和鉅盛華是否會在萬科董事會中謀求控股權以及引發後續管理層的變化。

如果僅僅是財務投資,前海人壽和鉅盛華或將由此收手,但如果寶能系欲求“進一步發展”,不排除未來會再度通過前海人壽和鉅盛華增持萬科,當然,這些僅僅是猜測。

在華潤股份重新奪回第一大股東地位之後,寶能系會卷土重來嗎?市場拭目以待。

編輯:姚逸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905

重归富人榜的张劲,过去13年在做什么

http://www.xcf.cn/tt2/201605/t20160506_771423.htm

1989年,18岁的深大金融系学生张劲便投身股市,赚得第一桶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夕,他撤离资本市 场,转向房地产,其旗下君华集团成为广州知名开发商。2003年新财富首度推出的富人榜中,张劲以3.8亿元列266位。2008年,基于地产供过于求的 判断,他驱动旗下雪松控股收缩一般地产业务,探索保障房PPP模式,并布局新产业,致力于将下属大宗商品供应链服务“供通云”、社区020服务平台“大白 管家”、汽车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河马云汽”等推向资本市场。在低调潜行13年后,张劲也以332亿元身家重回富人榜。

  作者:孙红 

  来源:《新财富》杂志2016年5月号 

  在2003年新财富首度推出的富人榜中,张劲便以3.8亿元列266位。要知道,那一年的富人榜入榜门槛仅有2亿元,年仅32岁的张劲能够取得这一成绩,着实不易。 

  当时张劲是作为第一批本土风投机构的当家人,进入我们视野的。他控制下的君华集团2002年斥资9000万元参与了深圳市国资所有的深圳中科融 创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改制,并将其更名为深圳中科融创业投资有限公司(2004年重组后,经深圳市政府特批更名为“深圳中小企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 “中小创投”)。当时,中小创投注册资本1.5亿元,君华集团斥资9000万占了约60%股权,另两家股东分别是深圳市科学技术基金会和PZ国际控股有限 公司,分别持股6%、34%。 

  此后的张劲,公开信息便为数不多了。2015年7月,一则“股灾亏惨不用上天台‘中国好老板’自掏腰包救员工”的新闻,重新引发了我们对张劲的关注。 

  此时,张劲实际控制的产业平台—雪松控股逐步浮出水面,其业务则覆盖了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房地产及PPP平台、金融、物业运营、社区O2O平 台、汽车产业链综合服务、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雪松控股旗下的君华集团,则俨然成为粤企的领头企业之一,其2014年营业收入达338亿元,并且同时入选 工商联发布的“2015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和“2015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两项排名分别为第112位和第28位。值得注意的是,能 够同时入选两大榜单的广东综合类企业仅有2家,其中之一就是君华集团。 

  于是,在低调潜行13年后,张劲以332亿元的身家重回富人榜。十余年间,张劲经历了怎样的扩张历程?他又有怎样的创业心得? 

  两度转型 

  地处广州白云山麓的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山清水秀,君华集团开发的建筑面积达54万平方米的江南世家别墅,便坐落于此。张劲挂着油画收藏、摆着美式风格家具的办公室,也在这里。 

  说起自己的故事,张劲颇为坦率:“我第一桶金来自资本市场。我入市的时候,刚好深金田(000003)挂牌,市场非常火爆。我经历了上证综指从 100点左右涨到1000点之上的过程,可以说看着中国资本市场一步步发展起来,也亲身经历了很多次传奇,例如深发展暴涨1000多倍。”被股民称为“老 五股”的深金田1989年在深交所上市,为中国最早的四家上市公司之一,1971年出生的张劲当时年仅18岁,还是深大的学生。 

  “1997年之前,我们主要的业务都在资本市场,但之后就转到了实业领域”,其原因在于,“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对市场有所敬畏,要懂得‘慎 思而知止’;同时,经历了资本市场的火热,我们深深体会到实业的重要性,所有的资本运作要以实业作为基础”。如今,尽管张劲感慨于做实业之艰辛,“实业必 须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来,先做事,再做势”,但他依然认为“实业做好以后,资本运作才有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 

  这次选择,使得张劲躲过了亚洲金融危机对资本市场的冲击。资金从资本市场撤离后,张劲瞄准了房地产业务,并利用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第一次房地 产泡沫破裂的机会,成功抄底。伴随1998年中国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他更明确以房地产作为主业,这也使得雪松控股旗下从事房地产业务的君华集团 快速发展。1998年以来,君华集团在广州等珠三角地区陆续开发了江南世家、君华香柏广场、中山君华新城等十余个楼盘,开发面积达数百万平方米,而且目前 几乎所有土地储备都在广州等一线城市。 

  不过,2008年下半年,基于地产供过于求的判断,张劲决定再次转向:收缩一般地产业务,布局消费、金融等产业,逐步形成目前雪松控股的七大产业板块。他表示,从2009年开始,君华集团就没有购置一块新地,开发的土地都是以往的库存。 

  经过8年的新布局,目前雪松控股的三大业务板块已经成型:新兴服务业板块,包括人管家(物业运营集团和社区生态服务平台“ 大白管家”)、车管 家(汽车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 “车前车后”及“ 河马云汽”)以及雪松文旅;公共服务业板块,包括一般房地产、保障房和PPP模式政府服务;金融板块,包 括打造全牌照的金融集团雪松金融和专注于供应链金融的“供通云”,其下属的雪松金融早在2009年便参与广州农商行的改制,并且是广州农商行、广州银行大 股东之一。“目前房地产仅占我们销售收入的20%”。 

  深耕大宗商品供应链 

  早年毕业于深圳大学金融系、其后取得香港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的张劲,虽然坦言雪松控股的基因是金融,是一个生产和创造“企业”的公司,但他又始终 认为,企业虽然可以通过不同金融工具的使用,减少生命周期中的磨砺,但中国经济之崛起最终还得依靠实业。因此,和一些金融背景出身的企业家更愿意进行财务 投资不同,他喜欢在实业领域开拓。 

  他甚至认为,“中国很多新兴产业应该说是被风投抹杀掉的,风投往往是从商业目标而不是产业本身的前景来考虑。”张劲希望,以资本的力量为初创企业保驾护航,使其从“微小”演进成“伟大”,甚至成为改造社会的中坚力量。 

  这也影响了雪松控股的投资模式,其更追求产融一体,协同发展。对于投资企业,雪松往往拥有绝对的控股权,且一旦决定投资,就会从项目概念开始,组织各种资源,将项目孵化壮大,进行全程的管控和培育。用张劲的话说,这样才有可能实现100%的价值创造。 

  目前,雪松控股旗下的大宗商品供应链管理及金融服务项目“供通云”(供通云供应链有限公司),便是张劲产融一体理念的一项实践。 

  供通云的前身君华贸易起步于1997年,早期主营铝、锌贸易,后由于竞争激烈,加上2007年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影响铝市,重心转向以铜为主的有色金属领域,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采购、销售、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等服务。 

  经过多年的产业升级,供通云已经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有色金属供应链服务及供应链金融提供商,占据华南地区流通量的40%,年供应量约30万吨。 其与上游大型冶炼厂有长期合作关系,是云南铜业(000878)、昆明铜业、紫金矿业(601899)于华南最大的分销渠道,是紫金矿业于华北地区的包销 渠道商。在下游,供通云拥有企业终端客户逾500家,服务华南市场80%的终端客户。据称其2016年销售收入将达到500亿元,“今年保守估计有1.7 到2个亿净利润,明年估计要翻到5到8亿。因为供应链金融一旦突破临界点,空间就打开了”。 

  张劲表示,目前,供通云正将铜业的成熟模式横向复制到铝、油、玻璃等大宗商品领域,“2016年,预计供通云平台会做到500亿元销售额,但其 中有200亿元已经不是铜了,因为铜是有天花板的,全中国就只有那么多铜在流通,不可能全部让我们做。在新的领域,我们做的还是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业务。 我们希望未来做到平台销售额2000亿元,但其中60%不会是铜了”。张劲表示,之所以敢提2000亿元的目标,因为大宗商品本身市场规模大,而“供通云 在全国已经做通了供应链,当我们成为一个个行业的核心企业之后,市场空间就有了”。 

  事实上,包括银行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都有涉足供应链金融,但张劲认为,这一业务的关键在于风控,“供通云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做到了银行做不到的风控手段,达到风险闭环,从而赚到银行赚不到的钱”。 

  从1997年的君华贸易到今天的供通云,张劲在这一领域耕耘了将近20年,“要知道供通云做到今天,花了十几年时间来培育市场,是一个一个市场 去敲门的”。而供通云也是张劲最希望尽快对接资本市场的一个项目,因为“供通云上市获得资金支持后,会极大提升竞争力,从而巩固在某些行业的垄断地 位”。 

  探索保障房PPP模式 

  供通云之外,雪松控股在保障房领域拓展的PPP模式,也被张劲寄予厚望。 

  说起进入保障房领域的初心,张劲表示,“我参观过很多地方的保障房,因为政府给的造价极低,再加上发展商偷工减料,很多保障房建造得相当低劣。这么多年,实际上政府已经盖了很多套保障房,但入住率非常低”。 

  能否在政府承受的成本范围内,提升保障房质量?张劲做了很多研究,包括印度的“流沙经济”,用最低的成本来做一些对穷人实用的东西。最终,他把哈耶克“商业才是最大的公益”的主张注入进来。 

  “我们的构思是,将保障房供应当作一种商业行为,政府或者低收入人群向我们购买服务,我们承诺,出现质量问题是自己的责任。而现在的保障房体制 下,如果出现质量问题没人敢说,因为政府给你几乎是免费的”。“我们研发了一套保障房标准,可以做到以商品房的标准来建,而且还略略有些盈利。政府给你每 平米2900元盖30层,肯定是不够的,但后期可以通过物业管理等别的运作来补充,最后还略有盈利”。 

  保障房的建造中,还有一大问题是回款,政府通常要分很长时间支付款项,有时是5年、10年甚至15年,对于企业而言,资金成本、通货膨胀等一系 列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上述计划流产。“但我们可以将这些应收款打包成ABS,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提前收款。这样的产品有政府背书,相对是一个好的金融产 品。我们在南宁做出了一些范例,南宁的项目一改以前的政府努力做工作让住户接受保障房的局面,发展成平均5户来抢一套房子,第一次出现保障房推广中供不应 求的现象”。 

  张劲希望,雪松控股能在明年底之前成为中国保障房及非保障房领域最大的PPP提供商。这个看似宏大的目标,张劲认为并非遥不可及,“雪松不是重资产公司,只要和建筑公司合作,做好设计、建筑控制以及金融等几方面的产业协同,完全有理由做到”。 

  当然,这个模式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需要很长时间磨合,需要不断研发、试验,最大的壁垒就是产业协同的问题,“单独做房地产、建筑或金融的公司都不行,必须要有高度的产业协同,如果自己没形成很好的生态圈,几乎都不可能做成功”。 

  谋局服务领域 

  房地产和供应链之外,雪松控股自2008年开始在社区服务、汽车后市场等领域谋篇布局,目前正大力打造的项目包括社区020服务平台“大白管家”、汽车销售和汽车后市场服务平台“河马云汽”以及雪松文旅等。 

  “我们的物业管理公司已经启动2017年在香港上市的计划;最快今年内,我们的大白管家要做到全国社区O2O领域的老大;汽车后市场这一块,我 们希望明年底能够达到全国二手车交易10%的市场份额;PPP板块,我们今年的目标是能成为企业投入的PPP行业中最大的民营企业。总而言之,在明年年 底,雪松旗下的所有实业必须达到国内某个细分产业的第一。” 

  这些步子与现在的供给侧改革思路不谋而合。“我们始于资本市场,受惠于地产黄金十年的发展,现在转向‘供给侧改革’相关的产业投资,对于未来10年,我们非常有信心。” 

  张劲表示,想去做新的产业,首先要有开放的心态去拥抱行业的“大咖”,“我们提出了事业合伙人的计划,对于公司的高层员工,我们不是招聘高级职 业经理人,我们是招募老板和股东,相对于目前市场的股权激励更多像老板和职业经理人的博弈,我们采取了赠予的方式,直接让高管成为股东”。基于物业管理业 务优势,张劲自2008年开始在社区服务等领域谋篇布局,目前正大力打造社区020服务平台“大白管家”。 

  张劲表示,自己5年内的工作重心就是培育产业,并将发展较好的板块推向资本市场,力争未来3至5年实现旗下5家公司在内地或香港上市的目标。“我们从资本市场起家,20年后,我们回来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008

風險加速暴露監管趨嚴 P2P重歸牌照路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2332.html

經過兩年高速增長的P2P行業,在經濟周期繼續下行、監管缺位、周期性風險到期、行業模式異化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已經脫離了原有的軌道。

近期,P2P行業的鼻祖、標桿性平臺Lending Club的股價暴跌、高管離職、內部員工違規操作等“黑洞”事件給中國的P2P行業也帶來再思考。

更多的業內人士認為,Lending Club作為單獨事件並不具備行業普世性,但是仍然帶來了大量的警示性作用,例如,在平臺發展過程中除信用風險外,人員操作風險等重視程度亟需提升,行業應實行全面的風險管理。此外,當走過高速發展期後,監管到位是必然趨勢,在風險暴露上升、監管趨嚴的環境下,中國大量的P2P平臺選擇重歸傳統金融的“牌照路”,通過多種方式獲取牌照成為當前具有危機意識的P2P平臺努力推進的事。

警示操作風險

“Lending Club暴跌事件更多應該看做單獨的事件,而非行業性的,其實在去年年底就發生了。”外灘雲財富產品總經理塗元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事件涉及內部員工及CEO Renaud Laplanche未能詳盡告知投資人的情況,“這是一個單獨的事件”。

目前,在Lending Club平臺涉及的事件資金共約2000萬美元,僅占平臺總交易量100多億美元的千分之二。“這樣的問題資產比例在中國的P2P平臺上可能根本不算一個問題,”一位長期關註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金融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美國的監管較中國嚴格得多。

“在談P2P行業時,更多談論的是信用風險,很少有人會提到操作風險。”開鑫貸總經理周治翰表示,在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環境中,強調某一類風險並不足夠,要強調全面的風險管理,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即高於金融行業也高於互聯網行業,風險不單單暴露在信審環節,每一個環節都存在風險敞口。

在操作風險的管控中,周治翰舉例到,一個環節的推進不僅要有經辦人,更要有複核人,包含不同部門的複核,資金從平臺方流出去,需要對賬。這一行動不僅包含IT部門的複核,財務部門同樣需要核對;以抵押品為主要業務的平臺對抵押物要經辦、複核,證物抵押保管要到位,關鍵環節更要多重核對;當一個崗位的負責人不在時,應該有能夠及時替換的人,設置AB角色。而在中國的P2P網貸行業,這一風險的重視程度亟待提升。

維信金融科技集團總裁廖世宏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Lending Club目前處於“乏動力增長”階段,其核心原因在於,Lending Club身處資產證券化異常發達的美國,銀行會形成大量的資產證券化產品。“Lending Club所塑造的例如去中介,貸款端低利息、存款單高利息等在實際操作上經不起推敲。”廖世宏表示,經濟一旦下滑,投資者感受到一點虧損就會大批撤退,資金穩定性便不在,而穩定性是金融業務的核心。

在中國線下理財不斷爆雷之際,行業排名靠前的P2P承載了大量的轉移資金,成為資金吸納端。而對於那些資金端高速撤離平臺來說,資產端便無法生存,隨之而來的則是大量不符合實際的包裝手法。

廖世宏表示,Lending Club的弱化還表現在,散戶投資者的數量正在下降,大量的機構投資者帶著大額資金占比正在高速上漲。而面臨多重選擇的機構投資者,對於價格敏感的彈性比較高,一旦投資回報下降就會出現撤退潮。

但是塗元宇表示,相比個人來說,大型企業法人在認定資產的處理時角度不同,更多保有交易對手分散的理念,同樣也包含信用評級分散的理念,在形成投資組合的時候,既可以投資貨幣市場工具、投資各國發行的債券,也可以小幅內投資評級等級較低的資產。

此外,從他觀察來看,P2P行業在短期內一定會存在,由於中國的人口體系龐大,行業仍然匹配大量的需求者和供給者,當供需存在時,P2P模式就一定會存在。

P2P回歸“牌照路”

中國目前仍然處於經濟下行周期,對於受這一宏觀經濟形勢直接影響的P2P網貸行業,風險加速暴露。

作為離錢最近的行業之一,P2P行業出現之初,更多站在“取巧”之上。業務分割可發現,資金獲取、風險的把控、借錢的合法性三件,在金融領域每一件事都不輕松的活在P2P平臺上可以一次性完成,捷徑之路讓P2P成噴發式增長。

“嚴格來講,未來的P2P平臺要全部轉型,真正的P2P模式只在小範圍、垂直領域存在。”廖世宏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目前行業中大的P2P都在尋求“拿牌照”。

在廖世宏看來,金融離不開監管,靠行業自律發展幾乎不存在可能性。平臺拿到牌照後,業務模式將走向資金端和資產端的“分岔路口”,隨之也產生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是專註於理財端即資金端。這一類模式的發展更多取決於當前的行業政策;另一種則是,專註資產端。“尋求牌照的平臺更多想要向資產端的方向發展。”廖世宏說。

本報記者在對行業的持續關註中發現,當前,大量的企業在以直接獲取、收購公司、業務合作等多種形式向牌照靠攏。在眾多牌照中,由於不同牌照獲取的門檻和在業務發展中的角色不盡相同,因此優先級也存在先後,支付牌照、互聯網支付牌照、互聯網小貸牌照、基金代銷牌照等成為P2P網貸甚至互聯網金融領域炙手可熱的牌照資源。

除牌照路外,資產端進一步細分也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目前,P2P行業資產端更多集中在四大類資產,分別是供應鏈金融、車貸、房貸,以及個人消費貸款。“未來資產端會進一步專業化細分,不同平臺專註於或者主要專註於某一類資產。”周治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除資產端細分外,理財端的綜合性趨勢也在逐步強化,綜合性聚合平臺、一站式理財平臺正在湧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003

中企霸氣重歸離岸債市:兩單高收益美元債遭“哄搶”

在全球低利率環境下,高息資產的吸引力與日劇增。近期,路勁基建和豐匯租賃成功在離岸債市發行兩單高收益美元債,並被大幅超額認購,受到眾多外資機構投資者的追捧。

據悉,路勁基建的3年期美元債獲得火爆認購,籌得4.5億美元,該債券收益率較最初推介時的水平低50個基點至5%;豐匯租賃有限公司計劃發行3年期美元計價債券,籌得1.5億美元,收益率約為8.25%。

去年8月以來,中國離岸債券市場的發行量斷崖式下跌。今年一季度以來,發行量有所回暖。此次,兩單高收益債的成功發行也標誌著中企正霸氣重歸離岸市場。

根據Dealogic統計的數據,2016年離岸債券發行量的確較往年回落。不過,2016年5月,中國的發行人在離岸市場共發行債券22筆,發行總額192.15億美元,創歷史第三高紀錄。4月發行總額達132.77億美元,是3月發行額的5.7倍。在近期的發行中,與點心債相比,美元債券仍占主導。

(數據來自Dealogic)

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上述兩單發行都具有特殊意義。就路勁基建而言,其債券認購情況的確可以用火爆來形容,最終得訂單也非常漂亮。即使在價格收緊了50個點的情況下,仍然有超過65億美金的訂單量,創下近15倍的巨大超額認購。

具體而言,路勁基建在中國從事房地產開發業務,同時也具有收費公路運營的背景,這種背景也易於吸引投資者。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說路勁基建的成功募資仍部分取決於其良好的信用記錄和行業背景,那麽豐匯租賃的成功募資則更具有標桿效應。

上述人士告訴記者,商務部所管轄的融資租賃公司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發行主體所屬行業。這類和金融業務有關的公司此前在高收益板塊中非常少見,再細分到融資租賃行業可能此前根本沒有可比參照,中融信托可以算是金融類,但其並不屬於融資租賃行業。

摩根大通債務資本市場中國區主管謝桐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一般情況而言,海外投資者對新的發行主體都比較謹慎,此次豐匯租賃受到投資者的積極認購時一個好跡象。”

據了解,此次參與豐匯租賃美元債券認購的機構投資人中,包括了亞洲、歐洲的基金和資產管理公司等。有業內人士甚至認為,此次豐匯租賃在民營租賃企業海外融資中具有一定的標桿意義,豐匯為未來內地融資租賃行業的公司赴離岸發債奠定了基礎。

謝桐分析稱,中國企業一直是亞洲高收益債券市場的主要供給者,尤其是來自中國的房地產企業發行人,但隨著國內融資環境的寬松以及人民幣匯率的階段性調整,中國企業海外高收益債券發行量顯著縮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海外高收益債市場的“供不應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中國企業重返高收益債市場受到追捧的原因。

至於今年下半年中國企業的離岸債券發行情況,謝桐認為,中國企業仍將是亞洲離岸債券市場上最重要的供給方。“這主要是普遍存在的在融資需求,這不僅限於高收益債市場。”謝桐表示。

此前,各界曾擔憂中企會在國內大量發債融資,並將籌得的人民幣再換成美元,用以來還境外美元債。不過,謝桐告訴記者,“融資主要是為了企業海外投資或再融資使用。從房地產部門來看,部分中國房企正積極拓展海外業務,不論是英國、美國、澳洲等,由於房企在海外開發項目,因此也有境外融資需求。”

其實,近期國家發改委也在大力推進境內企業直接發行外債,同時鼓勵外債資金回流結匯。國家發改委選擇21家企業開展2016年度外債規模管理改革試點。

此外,此近期國內企業債券頻繁違約的狀況受到關註,“東北特鋼”的案例尤為突出,各界也開始擔憂這是否會影響中企海外債券發行?

謝桐稱,境內違約企業大部分來自鋼鐵煤炭等傳統產能過剩行業,類似行業在境外融資都困難重重,不論是什麽幣種,離岸投資者的認購積極性都很低,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境內的違約情況並沒有對海外市場帶來直接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829

樂百氏16年後重歸民企 達能中國再“瘦身”

法國食品飲料巨頭達能再對中國業務“動刀”。

11月15日,達能公司向第一財經記者證實,已與深圳盈投控股有限公司(下稱“盈投控股”)達成協議,將2000年收購的國內知名飲料品牌樂百氏整體出售。達能方面表示,未來該公司將專註天然礦泉水業務,樂百氏已不再計劃之內。這也是繼多美滋之後,達能再次對中國業務進行“瘦身”。

不涉及裁員

達能公司向第一財經發來的回複顯示,本次出售的包括樂百氏品牌以及6家分別位於廣州、北京、天津、成都、重慶和中山的樂百氏工廠,以及從事樂百氏品牌業務的員工,也將同時整體轉移到盈投控股旗下。這意味著被收購16年後,樂百氏正式與告別達能,重歸民企懷抱。

對於出售樂百氏的原因,達能公關副總監王慧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為在中國市場建立強健、可持續發展的業務模式,達能調整了在中國市場的飲用水業務發展戰略,將采取更為集中的發展模式,聚焦天然礦泉水業務,所以決定把樂百氏轉讓給盈投控股。

目前達能旗下有3個天然礦泉水品牌,包括高端的進口品牌依雲和富維克,以及廣東本土礦泉水品牌益力,樂百氏雖然在全國多個城市布點,但普通飲用水的身份不太符合達能的聚焦方向。

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表示,在飲用水市場樂百氏只能算是一個老品牌,市場份額非常小,因此逐漸剝離樂百氏資產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一方面從企業營收的角度來說,樂百氏對達能的幫助已不大,另一方面,從水種和發展上來看,礦泉水發展更有優勢,而且益力礦泉水是達能自己的品牌,剝離樂百氏符合達能的戰略。

AC尼爾森最新數據顯示,華潤怡寶、百歲山、農夫山泉、康師傅、娃哈哈、冰露等六大品牌占有國內瓶裝水80%左右市場份額。而國內瓶裝水市場增速放緩,較去年只有6%同比增長;在2014年,礦物質天然飲用水銷售同比增長23%,遠高於包裝水14.3%的整體增長率。

此次接手樂百氏品牌的是盈投控股,該公司成立於2004年12月,註冊資本2億元,投資人為郭民,是資本大鱷瑞福德系的掌舵人。

在盈投控股的招聘廣告上,公司稱資產總量將近45億,旗下擁有三家上市公司的股權,核心企業中一個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一個為深圳市高新技術企業,擁有國家馳名商標凈水器品牌“安吉爾”以及“嘉年印刷”等知名品牌。記者昨天聯系到盈投控股,但公司方面婉拒了記者的采訪;與此同時安吉爾公司對此收購表示並不知情。

朱丹蓬表示,賣給盈投控股未必就是壞事,安吉爾的凈水器業務在華南地區表現較好,很多水企采購安吉爾的凈水器來做桶裝凈水,因此兩個品牌間存在關聯度,但能否產生“化學反應”還需要觀察。

不過記者了解到,樂百氏的交接算不得順利,樂百氏廣州白山工廠交接遭到部分員工抵制。一位廣州工廠的員工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三年前有傳言稱工廠將被出售,但一直沒有進展,而這次宣布更換投資方有些突然。出於對未來的擔憂,部分員工希望達能方面能予以經濟補償和相關員工利益方面的保證。

對此,達能方面回應稱,樂百氏廣州工廠的部分員工對股東變更不滿,出現了怠工等行為,影響了正常的生產。達能正在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的指導下正在與員工進行積極溝通,希望能盡快解決這一問題。

王慧穎表示,這一交易只涉及公司的股東變更,不涉及裁員計劃。對於樂百氏員工來說,公司未變,勞動合同也不變,員工法定的權益和待遇也不會受到影響。

繼續瘦身

事實上,這是達能第二次對中國業務動刀,2015年達能將輝煌不再的嬰兒配方奶粉品牌多美滋轉賣給雅士利。而此次作為達能瘦身戰略的“犧牲品”,此樂百氏也非當年紅極一時的樂百氏。

“樂百氏”創辦於1989年,之後發展迅速,在1999年已成為一個大型現代化企業集團。“樂百氏”產品涉及乳酸奶飲料、瓶裝飲用水、功能性飲料等。“樂百氏”商標於1999年初被國家商標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也是國內飲料行業的巨頭。公開資料顯示,1993年開始其代表產品樂百氏奶曾連續六年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1999年樂百氏年銷售20億元。

2000年,達能集團一舉收購樂百氏92%的股權,成為該公司最大的股東,達能進入之後對樂百氏品牌寄予厚望,但由於種種原因,樂百氏的經營情況卻每況日下。此後雖然達能將功能性飲料“脈動”引入樂百氏,豐富其產品線,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最終未能扭轉頹勢。隨著達能將食品飲料業務回收,樂百氏目前只剩下飲用水的單一業務板塊。

朱丹蓬告訴記者,達能收購樂百氏的理由很充分,樂百氏當時已經是國內知名品牌,對於完善達能在中國的布局有很大的幫助,而且樂百氏當時帶來的收入也非常可觀。同時,樂百氏的部分產品和達能的品牌競爭激烈,收購之後從對手變成朋友,也有利於達能品牌戰略的推進。

不過在朱丹蓬看來,達能並沒有下好這盤棋,由於新舊團隊磨合出現了問題,導致企業增長乏力並出現虧損,進而影響到集團對樂百氏的關註度和投入,最終形成了惡性循環,造成樂百氏業務不斷被剝離,最終成為今天的樣子。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2007年,在上海的一次活動上,達能亞太區總裁範易謀曾公開表示,在樂百氏的問題上,“必須承認,我們犯下了錯誤”。

朱丹蓬告訴記者,目前正是快消行業的調整期,達能這樣的做法也並不算意外。新一代消費者的崛起,企業的品牌、產品、營銷等都不同與以往,很多公司在運營策略上還沒有精準的去匹配消費者的變化,目前國內主要的快消企業很多都面臨這樣的問題。因此包括中糧、恒大等巨頭都在做減法,把一些不太賺錢、又占用精力的業務剝離出去,以便專註更賺錢的優勢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578

【策略】周期性行業集中度測算大盤點:行業重歸沈積,如何在黑暗中尋找光明?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3154&summary=

【策略】周期性行業集中度測算大盤點:行業重歸沈積,如何在黑暗中尋找光明?

存周期步入尾聲,新周期未見蹤影,周期性行業重歸沈積。但正如諺語所言,“每朵烏雲都有銀邊”,黑暗之中總有一絲光明。行業集中度正是周期性行業的“銀邊”。那些集中度保持高位、或持續上行的行業,將更有可能在龍頭的帶動下提升行業景氣度。那麽,當前各周期性行業集中度究竟處在怎樣的水平?哪些能夠在未來實現進一步提升?本報告中我們將作詳細分析和展望。


1.下遊行業:汽車見頂回落,家電整體改善


1.1汽車:行業排名穩定,集中度倒U型


汽車行業龍頭優勢顯著。我們采用廠家銷量數據,考察汽車行業制造業集中度。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16年上汽集團汽車銷量647萬輛,占全行業的23%,是第二名東風集團(428萬輛)的1.5倍,前兩家銷量占比接近40%,而第三至五名銷量均在300萬輛左右。事實上,過去5年間,上汽、東風、一汽、長安、北汽、廣汽包攬了銷量前6名,6家合計占比從11年的75.1%提升至16年的76.4%。此外,華晨、長城、江淮、奇瑞、吉利也都是銷量前十名的常客。整體而言,汽車行業排名較為穩定。



汽車行業集中度:14年見頂回落。從時間序列看,過去5年汽車制造業的行業集中度較為穩定,並呈“倒U”型,無論是CR2、CR4還是CR10,均在14年見頂,15、16年緩慢回落。CR2從14年的40.0%降至16年的38.4%,CR10則從14年的89.7%降至16年的88.3%。根據用途不同,汽車又可分為乘用車和商用車,16年前者銷量占比87%。乘用車銷量集中度同樣呈“倒U”型,CR2從14年17.8%的高位降至16年的15.9%,而CR10則從14年的61.0%降至16年的56.7%。



1.2家電:白電整體改善,黑電邊際改善


家電制造業子行業眾多,我們選取空調、冰箱、洗衣機作為白電的代表,選取LCD電視作為黑電的代表,采用廠家銷量數據,考察家電行業集中度。


空調兩強獨霸,冰洗相對分散。根據產業在線數據,16年格力、美的空調銷量占比分別為33%和22%,合計已超過50%。而前十家銷量占比83%,行業集中度整體較高。相比之下,同為白電的冰箱、洗衣機銷量則較為分散,龍頭優勢不如空調行業。16年冰箱銷量前三強分別為海爾(16.7%)、海信科龍(10.2%)和美的(9.8%),但前9家銷量占比僅47.3%。海爾(20.1%)、美的(19.5%)領跑16年洗衣機銷量,但前7家銷量占比僅43.5%。黑電中的LCD電視與冰箱、洗衣機類似,雖然TCL14.2%、海信12.5%、創維11.6%占比較高,但前6家銷量占比也僅50.3%。



空調見頂回落,冰洗U型回升,彩電邊際改善。而從時間序列看這四個子行業的產業集中度,則存在明顯分化。因龍頭優勢顯著,空調行業集中度整體較高,近幾年CR2、CR4分別徘徊在60%、70%左右,但16年小幅回落,因而整體呈“倒U”型。而與之相反的,冰箱、洗衣機行業集中度則是先降後升,尤其洗衣機行業CR2,從13年的32.0%持續回升至16年的39.0%,龍頭優勢不斷提升。從近三年數據看,LCD電視行業集中度緩慢回升,CR4從14年的42.9%升至43.5%,CR2從25.4%升至26.7%。



2.中遊:鋼鐵化工反彈,水泥持續向好,機械U型反彈


2.1鋼鐵:16年反彈回升,主因寶武合並


16年鋼鐵行業集中度低位反彈。我們采用粗鋼產量數據測算鋼鐵行業集中度情況。鋼鐵行業集中度較低,以16年為例,排名第一的寶武鋼鐵占比僅7.9%,前十大鋼企產量占比也才35.9%。而從時間序列看,鋼鐵行業集中度在14、15年見底,此後緩慢回升。鋼鐵行業是16年供給側改革中去產能的一大核心領域,而行業並購整合則是重要途徑。16年底寶鋼和武鋼(15年產量分別位居第2和第6)合並,寶武鋼鐵產量占行業比重高達7.9%,遠高於15年排名第一的河鋼(占比5.94%)。這直接導致各口徑下16年鋼鐵行業集中度較15年明顯回升。



剔除寶武合並影響,16年鋼鐵行業集中度微降。若無寶武合並的影響,16年鋼鐵行業集中度是升還是降?假定16年寶鋼和武鋼的粗鋼產量按同比例增長,則16年寶鋼產量位居第二、武鋼產量位居第五,其排名較15年幾無變化。據此測算,16年CR2從15年的10.3%降至10.1%,CR4由18.5%降至18.3%,CR10由34.2%降至34.1%。事實上,11年以來中鋼協重點企業粗鋼產量占全國粗鋼產量比重自85.1%的高點持續下滑,也印證了過去幾年鋼鐵行業集中度的下降。而值得註意的是,16年這一比值為76.1%,較15年的76.3%微幅下降,這與調整後的行業集中度走勢一致。



2.2水泥:龍頭優勢顯著,05年見底回升


08年前海螺領跑,08年後中建稱王。我們從熟料產能維度測算水泥行業產業集中度。08年以前,海螺水泥一枝獨秀,其產能占全行業比重接近10%,冀東和山水位居二三,但占比均不足5%,與海螺有明顯差距。08年中國建材通過行業內並購整合“橫空出世”,熟料產能占比高達13.1%,而海螺則降至9.8%。


集中度05年見底,此後穩步回升。從過去15年水泥行業的集中度數據看,水泥行業CR2持續回升,而CR4、CR10則在05年見底,08年中國建材取代海螺水泥成為行業龍頭,此後兩者產能占比穩步上升,並帶動行業集中度提升。到16年底,CR2、CR4、CR10分別上升至33.4%、44.3%和59.0%。值得一提的是,16年金隅和冀東合並,再次帶動行業集中度(主要是CR4和CR10)提升。



2.3化工:氨綸穩步回升,粘膠改善有限


化工子行業龐雜,子行業內又有大量非上市公司,較難從產量、銷量維度衡量行業集中度,因而我們同樣從產能維度衡量行業集中度。以下我們以氨綸、粘膠兩個子行業為例,這兩個行業過去幾年集中度都有所回升,但幅度略有不同。


氨綸行業CR4、CR10均在13年觸底,分別為33.6%和63.2%。此後在龍頭企業帶動下,行業產能持續擴張,而龍頭企業又是產能擴張的主體。比如,產能占比第一的浙江華峰,其產能從12年的5.8萬噸暴增至15年的11.8萬噸,而不少產能占比較低的企業,則在16年相繼關閉停車。這使得行業集中度穩步提升,16年CR4、CR10分別升至47.4%和73.2%。


粘膠行業集中度同樣在13年前後見底回升。其原因同樣是行業龍頭擴產能:兩大龍頭企業唐山三有化纖和浙江富麗達,產能分別從12年的45萬噸、48萬噸擴張至16年的70萬噸和76萬噸。與之相伴的是,CR4從13年38.0%升至16年的44.3%,CR10從13年67.4%升至16年69.3%。



2.4工程機械:07年頂12年底,持續溫和回升


工程機械行業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挖掘機制造業,該行業規模從01年的14家擴張至16年的30家,銷售數據較為完備,因而我們從銷量維度衡量挖掘機行業集中度情況。


挖掘機行業集中度上一輪高點出現在07年,鬥山中國、小松中國、日立中國三大合資品牌合計占比達48%。此後內資品牌占比逐漸上升,並逐步實現“進口替代”,合資品牌仍有一定優勢,但占比持續下滑。11年三一重工銷量占比達到11.2%,此後一路攀上,16年升至20%,卡特皮勒(14.2%)和徐工(7.5%)緊隨其後,而小松、鬥山、日立則穩定在6%-7%。三一、徐工等內資龍頭強勢崛起,三大日資品牌占比穩固,以及美資品牌卡特彼勒13年後占比提升,三方面因素共同導致13年以來挖掘機制造業集中度持續上升。



3.上遊:電力反彈待察,煤炭高位震蕩


3.1電力:13年見頂回落,17年小幅反彈


目前中國發電量仍主要來自火電,16年火電發電43958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的74%。因而我們可以從發電耗煤角度考察火電行業的集中度。六大發電集團(浙電、上電、粵電、國電、大唐、華能)發電耗煤占全行業比重(即CR6)在13年9月達到15%的高點,此後一路下滑,16年底降至13.8%,17年3月底略回升至14.0%,也高於16年同期的13.4%,但集中度回升的持續性仍待觀察。



3.2煤炭:高位小幅震蕩,17年初創新高


行業集中度偏低,但神華龍頭優勢顯著。我們從原煤產量維度衡量煤炭行業產業集中度情況。煤炭行業集中度整體偏低,中煤協90家大型煤炭企業原煤產量僅占全行業比重不到70%。但神華集團龍頭優勢明顯,16年前11月產量占全行業比重達12.6%,遙遙領先第二名中煤集團的4.0%。


集中度小幅震蕩,16年回落17年反彈。10-14年間,中國煤炭行業集中度(CR2、CR4和CR10)呈穩步回升態勢。但15年CR2、CR4均略有回落,而CR10仍繼續上升。16年前11個月行業集中度走勢略有分化,CR2較15年略升,但CR4、CR10均回落。但17年1季度行業集中度則較16年前三季度顯著回升並創下歷史新高。考慮到季節性因素的影響,我們比較16、17年1季度煤炭行業集中度,發現CR2、CR4、CR10也都較去年同期上升。



4.行業集中度提升:增量模式VS存量模式


為何各行業集中度走勢各異?未來哪些行業還具備行業集中度提升的潛力?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兩個維度進行考察。


4.1增量模式:出口拓展,強者恒強


第一種模式是“增量模式”,即在“做大蛋糕”的過程中,龍頭優勢得到強化。在內需整體保持穩定的背景下,“出口拓展”成為“做大蛋糕”的最佳選擇。


以史為鑒,日本1973年前後的經歷表明:經濟增長中樞下移後,各周期性行業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面臨內需見頂回落的局面,只有通過從“進口替代”轉向“出口拓展”才能推進行業景氣度的進一步提升。而在這一過程中,龍頭優勢將會得到強化。


工程機械、電氣機械行業是從進口替代升級至出口拓展的典範。日本電氣機械行業總產值由70年的3.4萬億日元激增至85年的18.6萬億日元,年均增幅12%,而出口占總產值比重則由70年的25.5%升至85年的52.3%,增加了整整一倍。其中產業用電氣機械的出口占比更是從70年的13.5%上升至85年的38.3%,民用電氣機械的出口占比更是高達77.5%。



汽車行業則是技術革新和出口拓展並舉。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後,與結構蕭條產業的停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的汽車生產數量在70年代後半期持續、穩定地增加,到了70年代末期,已經達到可以與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生產國美國相抗衡的水平。


日本汽車制造業的崛起,有內外兩方面的原因。內因方面,日本汽車工業在品種上不斷推陳出新,在生產形式上由過去的單一品種大批量生產轉變到多種小批量生產,在要素組織上逐漸減少工人,增加智能機器人等機械投入,帶動日本制造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外因方面,石油危機使發達國家的汽車市場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面對石油價格猛漲,消費者節省燃料費的傾向在世界範圍內日益高漲,尤其是在美國市場上,消費者紛紛選購小型汽車。在歐美市場不景氣的情形下,日本汽車仍以小型化、質量高、消耗低的優勢,迅速提高市場占有率——在美國市場占有率從75年的9.5%提升至80年的21.3%,在歐洲的市場占有率則從75年的4.6%上升到80年的9.1%。



當前各工業行業出口競爭力幾何?我們不妨比較各行業出口/總銷量。


下遊行業中,汽車整體處於偏低水平,並持續下滑;家電遠高於其他各行業,並保持上升勢頭。中遊行業中,粗鋼、挖掘機近幾年外需占比在10%左右,且均保持上升態勢;化工各子行業分化,橡膠持續下滑,但PTA、聚酯整體向好。上遊行業中,煤炭幾可忽略。從出口拓展角度看,家電、化纖、粗鋼、機械等行業集中度仍具備上升潛力。




4.2存量模式:並購整合,剩者為王


第二種模式是“存量模式”,即在需求萎縮的格局下,剩者為王,實現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具體又可細分為兩條路徑:


一是企業間比拼成本控制能力,適者生存,高效率企業收購低效率企業。這在民資占比高的行業較為常見,民企幾乎無法享受到政府補貼,也無需為了解決就業而虧本運營,因而當盈利明顯下滑時,退出是最優選擇。過去幾年的水泥、化工(氨綸、粘膠為代表)正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從16年各工業行業上市公司中民資占比看,偏下遊消費的紡織服裝、醫藥生物、家用電器等行業均在50%以上,而鋼鐵、采掘等資源型行業及國防軍工均在5%以下。代表性周期性行業中,民資占比從高到低依次是:家電、有色、汽車、機械、化工、建材、采掘、鋼鐵。從行業自主並購角度看,電氣設備、家電、有色金屬、汽車、機械設備、化工、建材等行業集中度仍具備上升潛力。




二是由政府主導的僵屍行業並購整合,從而實現行業“瘦身健體”。目前看,這僅可能發生在鋼鐵、煤炭、電力行業。今年3月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17年將再壓減鋼鐵產能5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以上;將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5000萬千瓦以上,以防範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通常被用於衡量電力行業的供需情況,該指標低於4500小時說明電力富余,不能再新增發電裝機。14年全國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已降至4318小時,16年進一步降至3785小時,意味著產能過剩開始出現並惡化。




下圖中,我們總結了各周期性行業外需占比(X軸)、民資占比(Y軸)與當前行業集中度(氣泡大小)的關系。行業未來的集中度將在當期基礎上演進,而外需占比越高、民資占比越高,都將有利於行業集中度的進一步提升。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7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