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負利率罩頂 日本金融業剉咧等 救市下猛藥 刺激需求反帶來副作用

2016-02-22  TWM

日本銀行總裁黑田東彥在一月二十九日宣布將實施負利率政策,這突如其來的決定,首當其衝的就是日本金融機構,獲利勢必將受到極大打擊。

一月二十九日過午時分,

關東的地方銀行幹部

都在苦惱。一黑田總裁到底在想什麼?是要逼死金融機構

嗎?」

日本銀行(央行)要實施

負利率的量化暨質化寬鬆金融政策,將對金融機構造成莫大打擊。其中所謂的「負利率」,適用於金融機構在日銀的活期存款。也就是說,金融機構若在日銀存款,過去通常可收到本金加利息,現在反而變成在存款期間本金會減少。

不過,並非所有在日銀的活期存款都會變成負利率。日本銀行總裁黑田東彥表示,針對二0一五年的平均存款餘額(約二二0兆日圓)的部分,還是和過去一樣會有0.一%的利息,「我並不認為會對金融機構造成太大影響。」

預期增加高風險投資

然而,未來金融機構再存到日銀的部分,就適用於負利率。另一方面,日銀要以高於過去的價格向金融機構收購政府公債,其結果就是公債的價格上漲,利率急跌。

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在一月二十八日還是0.二二九%,二月一日已跌到0.0六八%。才兩個營業日,就掉到三分之一以下。短期公債更嚴重,一月二十八日時,負殖利率的影響只到四年期公債,二月二日時已擴及於八年期公債,而且一年期至六年期的公債,其殖利率比日銀的負0.

一%還要低。

黑田認為,像這樣把整個殖利率曲線往下壓,「可以引發投資組合再平衡」。殖利率一跌,風險溢酬就減少,可以預期投資者增加投資風險更高的資產。

若以公債投資來說,二十年期、三十年期公債等更長期的商品,就會變成投資的選項。然而,一位關西的地方銀行主管說,「長期公債由於利率變動風險大,多半是燙手山芋。」金融機構或許會增加對外國債券的投資,但考量到匯率風險,必須避險,因此投資獲利很難大增。至於股票投資,「由於國際法規的限制,自有資本必須再提高才行,一樣無法增加股票獲利。」東北地區一位地方銀行的主管說。

到頭來,近期內債券或股票等有價證券投資獲利勢必會減少,這是金融機構必須面對的事實。

日銀期待的是,金融機構因而增加對企業的放款。但銀行人士異口同聲嘆道,「就算放款利率壓到比目前還低,融資額也不會增加,因為沒有資金需求。」自發生金融海嘯的0八年起,放款利率就一路下滑,國內銀行的新承作放款利率平均掉到了0.九%上下,再往下調的空間有限,難以刺激資金需求。

即使如此,金融機構應該還是要努力擴大放款。這會使得放款競爭更激烈,東京一位信用金庫的主管就擔心「壞帳會變多」。

擔憂放款會變負利率

面對金融機構競相放款,貸款人就會希望「以固定利率、更長期、更低的利率」來借錢。尤其是會一次貸出大筆金額的不動產融資,多數金融機構都會以很好的條件來搶客戶;不過一旦不動產價格從高點反轉下跌,長期貸出的不動產融資,多半可能成為呆帳,重蹈九0年代的覆轍。

也有愈來愈多業界人士擔

心,放款利率會變成負利率。

銀行的放款利率基本上與市場利率連動,所謂市場利率,指的是東京的銀行問拆放利率(TIBOR)或是倫敦的銀行間拆放利率(LIBOR)等數據。

一位地方銀行主管說,「聯貸契約都是根據尸LIBOR扣掉一定水準的利率後再放款,但如果市場利率再往下跌,就可能變成要以負利率提供融資。我們正急著研擬防範這種狀況的方法。」這是前所未見的事態。

為此,銀行股狂跌,又以郵儲銀行的股價跌得最嚴重,三天就跌了一四%,原因是其放款業務尚未獲許可,操作公債的比率又比較高。三井住友、三菱UFJ以及瑞穗這三大金融集團的股價也在三天內跌了近一成,因為在有價證券的投資以及放款這兩方面,預料利潤都會減少。

一些大型銀行已經開始實

施因應措施,里索那銀行和橫濱銀行二月一日調降存款利率,新生銀行自二月三日起調降房貸利率。前述的銀行三巨頭也在研擬這方面的措施。

今後可以預期,銀行將調漲各種手續費,像是ATM手續費或存款帳戶管理費等等。

面對負利率這種跳脫以往常識的狀況,金融機構也得想想,有沒有什麼策略,可以在其他層面增加收益。

譯者·江裕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531

「直升機撒錢」 央行最後的糖衣毒藥 刺激經濟 無視資產負債表出現大洞?

2016-04-04  TWM




半世紀前的非常規貨幣概念,竟成為現行央行的考慮選項——直升機撒錢;德國央行雖已出言示警,但在低利率無法提振物價下,這股聲浪仍逐漸掀起。

無論是央行官員、經濟學

家,還是市場觀察人士,現在愈來愈多人開始探究「直升機撒錢」(helicopter money)(指央行直接把現金發給消費者)措施的優缺點,也就是值不值得為了刺激經濟,直接把錢拱手送給民眾。

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學家普雷特(Peter Praet)受訪時曾表示,必要時「各國央行都能採取」,但德國央行總裁魏德曼(Jens Weidmann)則警告說,此舉「將在央行資產負債表挖出大洞」。

要是看到「直升機撒錢」

成為目前最夯的議題,不知當初提出概念的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會不會贊成實行這樣的非常規政策。

撒錢若啟動恐沒完沒了

他一九六九年的論文《最

適貨幣數量》(The Optimum Quantity of Money),希望回答一個問題:一個完美平衡的經濟,需要多少貨幣流通,才能確保民眾有能力購買商品與服務?他的假設裡有個但書,那就是撒錢只能撤一次。

「如果沒有『限用一次』

的假設,每當一出現直升機撒錢時,恐怕只會加深民眾原本預期的不確定性,進而改變了對現金的實質需求。」從傅利曼的但書可看出,他可能持反對立場,認為「直升機撒錢」的概念不該付諸實行。現行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已是非常規政策,二00九年美國聯準會購買一.七五兆美元的債券;一0年又買了六千億美元;到了一二年,量化寬鬆已經轉變成無限期的政策,每月購債規模為八五0億美元;直到一三年十二月才縮小規模;在一四年十月畫下句點。量化寬鬆的大戲拖了這麼久,可見「直升機撒錢」機制一啟動,恐怕也會沒完沒了。

傅利曼的論文不只提到

「直升機撒錢」的實際運作,還分析相反情況;如果出現「火爐」(國外學者將QE比做木炭,認為木炭只能讓火爐發熱,但火爐帶來的溫暖不是真的春天。等火熄滅後,只怕就是寒冬的來臨),對金融行為會有何影響?

「假設政府對所有人課稅,但稅收全數丟入火爐燒光,而無實際作用。稅收的消耗促使政府提高稅率,反而導致市場中的貨幣數量持續縮小,估計每年遞減一成。」

在我看

來,這不正是

歐元區政府的

處境嗎?儘管

歐洲央行大行

貨幣寬鬆,但

各國政府卻沒

有善加利用,

不做實際投資

增加生產力,

反而把錢揮霍

在社會支出。

《彭博觀

點》專欄作家

強米契·保羅

(Jean-Michel

Paul)去年十

一月曾撰文指

出,包括法國

與義大利在內

的國家,基礎建設支出近年大幅下降,反觀退休金與健保支出,卻是逐漸攀升。

歐洲有一些人認為有施

行「直升機撒錢」的必要,因為他們認為歐洲央行的救市彈藥庫已經彈盡援絕,且最近擴大量化寬鬆的規模後,成效愈來愈不彰。這樣的論點或許傅利曼能認同。他在另一篇論文《貨幣政策的角色》(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裡,比較七0年代與二0年代的市況,與當前的處境有異曲同工之妙。

財政不改善貨幣難發揮

「我擔心的是,我們可能犯了當時的錯誤,鐘擺已經盪得太遠,把貨幣政策看得太重,讓它扮演可能勝任不了的要角,結果適得其反,使得貨幣政策無法發揮應有的實力。」傅利曼這段話,恰好是各國央行今日的窘境:貨幣政策就只能變出這麼多把戲,但少了政府的財政刺激,恐怕沒辦法大幅提振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指人們因貨幣供給增加,而不自覺地增加消費和投資)。先前的非常規政策逐漸成為常態——聯準會聖路易斯分行總裁布拉德(James Bullard)日前在德國演說時,提出低利率導致通膨速度放慢,而非加快;而「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y Theory)也受到愈來愈多專家的青睞,亦即政府不應該害怕赤字支出。

傅利曼形容貨幣是「格外

有效率的機器」,作用有如牽引機和工廠,使經濟更有效率與生產力;但,他也點出貨幣的潛在危險:「貨幣有個特色是其他機器都沒有的。由於貨幣這台機器無所不在,一日一故障,會連帶破壞其他機器的運作。」不管是零利率,或是負利率,目前都無法有效提振物價,而聯準會雖然想回歸正常化的貨幣政策,如今可能出現反效果。換言之,貨幣機器的功效並不如操作手冊所說,於是經濟成長的引擎一直欲振乏力。既然如此,「其他措施都沒用,何不試試『直升機撒錢』?」的論點雖然薄弱,最終卻可能最獲得傅利曼的認同。

譯者·連育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640

社科院課題組:深圳房價暴漲緣於政策刺激和信貸寬松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956.html

中國社會科學院相關課題組5日發布的研究成果認為,本輪房價過快上漲加大了居民購房壓力,進一步透支城市居民未來消費能力,不利於房地產市場的穩健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當日聯合在京發布《房地產藍皮書:中國房地產發展報告No.13(2016)》。藍皮書稱,在諸多利好政策接連不斷的刺激下,2015年全國房地產市場反彈跡象明顯,但城市分化嚴重,個別城市房價上漲幅度遠超其他城市,導致局部市場價格泡沫顯著和風險概率增大,不利於房地產市場穩健發展。

藍皮書以深圳為例說,其房價上漲雖然可以找到一些基本面支撐,例如自住需求、產業支撐、居民收入高等依據,但深究其上漲過程可以發現,深圳房價上漲過快離不開政策刺激和寬松的住房金融支持。

截至2015年底,深圳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為7420億元,同比增長40%,比北京、上海分別高出1200多億元和1300多億元,而這些住房貸款對應的住房(含保障性住房)總數均未超過京、滬的20%。這表明過於寬松的信貸環境為深圳房價快速上漲提供了重要支撐。

課題組認為,個別城市房地產市場價格快速上漲將引發一系列問題:

第一,本輪房價過快上漲加大了居民購房壓力,不利於穩定住房消費,既無助於解決住房剛性需求難題,也難以有效滿足住房改善需求,進一步透支了城市居民的未來消費能力,成為國內內需擴大的巨大阻礙;

第二,本輪房價過快上漲的背後是投資、投機性住房需求有所擡頭,在住房交易市場中既有傳統的寬松信貸支持,也有新興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推動,例如依托P2P平臺的“首付貸”和房地產項目眾籌,這些做法使房地產投資過度杠桿化,加大了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第三,本輪房價過快上漲在局部市場會形成房價上漲預期,容易讓社會各界錯誤認為“房價只漲不跌”而忽視了潛在的房價波動風險,不利於改變長期以來各種資源向房地產業集聚的態勢,加大了地方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難度。

藍皮書還對深圳新地鐵開通後的房價趨勢進行了分析判斷,認為深圳新地鐵開通、大型公建項目選址帶動片區價格上行,有望助推部分存量豪宅價格補漲。

藍皮書說,2016年深圳軌道交通將開通7、9、11號線,其中7、9號線連接西麗、上沙、梅林等居住區和華強北、車公廟等商業辦公區,可有效加強原特區內部組團間聯系。11號線連接福田中心區、南山、前海、機場、福永、沙井、松崗等片區,是城市核心區與西部濱海區的組團快線,同時兼有機場快線功能,可加強原特區內、外組團間聯系。深圳“兩中心一館”確定選址空港新城,結合寶安良好產業鏈,將促進空港新城發展以金融、會展、物流等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帶動西部片區發展。

“三條地鐵線路的開通及‘兩中心一館’選址,將帶動地鐵沿線和寶安西部片區房地產價格上行。”課題組表示,深圳作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高端客戶眾多,豪宅購買力強。2015年,隨著招商雙璽、華潤悅府、深圳灣一號等具有稀缺景觀品質的高端產品入市,新建豪宅稀缺品質優勢得到體現,價格直達高位。但同時,一些存量豪宅雖有景觀、區位、配套等性價比優勢,但價格優勢尚未與時俱進地體現,甚至在周邊普通商品住宅價格普漲下,部分存量豪宅價格已初現“低窪”,其補漲壓力或有待釋放。

本輪房價過快上漲的背後是投資、投機性住房需求有所擡頭。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045

不刺激啦

2016-05-16  TCW

假如不改革、不轉型,光靠刺激,中國無法令經濟走出目前的困境; 中國需要的是優化資源配置,培育新動力,形成新結構。

在《人民日報》刊登「開局首季問大勢」的訪談後,「權威人士」變成了媒體文章、微信群中出現最頻繁的字眼,大家都在猜誰是那位「權威人士」。信手點評了國務院今年推出的幾乎所有經濟政策,相信這位權威人士夠權威,至於執筆人是誰,也就變得不重要了。

訪談一開始,權威人士就將中國經濟的中期走勢設定在L型上,而且不是一、兩年過去的長週期底部。換言之,如果不行改革、不作轉型,光靠刺激無法令經濟走出目前的困境。中國需要的是優化資源配置,培育新動力、形成新結構。

權威人士要股市、匯市、樓市回歸各自的功能定位,不當保增長的手段,讓市場決定資源配置,不作人為干預,這也意味在可預見的將來,股市、樓市不會再有政策市。

權威人士認為,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招數都要用,但在不同階段,側重點和著力度不一樣。當前供給側是主要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加強、必須作為主攻方向。投資擴張只能適度,不能過度,決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堅定不移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眼於矯正供需結構錯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全面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

筆者認為,這篇訪談基本上否定了前幾個月「流動性驅動、投資主打」的思路,將政策重心重新推回到「供給側改革驅動、經濟轉型主打」的結構性改革,也不再試圖通過影響市場來尋求短期效果。中國經濟未必因此大幅下滑,不過增長進一步加速的空間估計有限了。

此篇訪談理性務實,筆者深感認同。將經濟重新推上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惟有依靠改革和轉型。

不過若干月後當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時,政府能否保持政策定力,惟有時間可以給出答案。當改革遭遇既得利益的阻礙時,政府能否披荊斬棘一往直前,惟有時間可以給出答案。

當經濟轉型需要將高端服務業向民營資本開放時,政府能否妥善處理國企利益,惟有時間可以給出答案。不過起碼,政策在向正確的方向轉移。

(本專欄隔周刊出)

撰文 / 陶 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66

NEC賭上未來 猛攻海外事業版圖 三年砸六百億元購併、刺激員工的危機感

2016-06-13  TWM

日本電機大廠NEC四月啟動「新野新體制」,由社長暨執行長新野隆主導,他要如何擺脫長期低迷的景氣,重回成長軌道?

上次的中期計畫,NEC 離目標差了一大截,四月底發表的新中期計畫,和上次一樣,以營業利益一五00 億日圓為目標。對這家已把半導體與電腦事業拆分出去,因日本國內需求減少,而在低迷業績中掙扎的電子大廠來說,挑戰很大。《東洋經濟週刊》專訪NEC社長暨執行長新野隆,以下是精華摘要。

《東洋經濟週刊》問(以

下簡稱問):營收目標訂三兆日圓,比上次少二百億日圓?

新野隆答(以下簡稱

答):更早之前的中期計畫,還曾訂過「四兆日圓」的目標。光是不斷衝高營收,事業體卻沒有變得更好,那也沒有意義。成長的指標,應該要看全球事業是否伴隨著利潤而擴大。由此可見,現在的NEC 尚未走上成長軌道。

在上次的中期計畫期間

(二0一三年度至一五年度),我們在大數據、雲端、網路安全及SDN(次世代網路技術)四大重點領域做了初期的投資,它們的營收從一二00 億日圓成長為二三00億日圓,三年增加一一00億日圓,成長幅度比市場的成長幅度還多。雖然我沒有因而感到滿足,但NEC確實在上一個中期計畫打下成長的基礎。

上次的中期計畫,是經營團隊透過有如集訓之類的方式,花了兩年時間慢慢訂出來的。結論是,要從B2C(企業對消費者)轉換為B2B (企業對企業)。

最初的兩個年度進行順

利,員工也建立起「我們可以自己變革自己」的自信。最後一個年度,也就是一五年度,原本就知道日本國內的主力事業營收會減少,由於很明顯可看出,針對營運商(通訊業者)推出的消防或防災系統業績下滑,本來想靠國外市場補上,但原本預計市場會擴大的主力領域,在國外也下滑了。

對外藉購併補強技術不足

問:問題出在「執行力不

足」、「對變化因應不力」嗎?

答:對NEC來說,重要的是逐步打造出能在全球創造(充分)利潤的事業體。關鍵是先強化基本體質,(長期來看)營收三兆日圓是以獲利率五%的目標回推,必須先打造能做到一五00億日圓營業利益的體制,再逐步做大。假如以營收為最優先,員工會拚命接單(不管賺不賺錢),但現在這樣的作法是沒幫助的。

問:除了擴大三大重點事

業(網路安全、供應給全球營運商的網路,以及零售導向的資訊服務),還要在三年內完成二千億日圓(約新台幣六百億元)的購併?

答:我們深信三大重點事

業「在國外有成長空間」,至於是哪一個地區、國家?又要如何成長?光靠我們自己的力量依然有限,關鍵在於和其他公司合作。

目前考量的購併有兩種,一種是能補充技術不足的新創企業,像是臉部與指紋認證等保全領域,NEC在日本擁有超高市占率,但要在全球同一領域成為一家缺之不可的企業,就需要夥伴來補強技術了。另一種是,我們有很強的零售解決方案,但缺乏通路與顧客,因此打算在當地購併握有通路與顧客的系統整合商。

對內發起企業文化革命

要實現中期計畫,重要的是「大家要具有同樣的危機感」。這是歷代社長一直在講的,但經營團隊的每個成員若沒有具備相同的危機感,將無法得到任何員工的信任。

在NEC,各事業群

的主管一向握有莫大

的權限,卻都只顧自己的業務,只有社長

一個人會從整個公司

的角度考量。

公司的經營不能各

自為政,因此近四年來,我們會舉辦高階幹部的集訓,以建立共同的危機感。由於

每次都召集了上百人

參與,目前已經擴大到經理層級了。

問:賺錢的既有事

業,造成危機感不足?

我們運用「情境規畫」培

養危機慼,延請外部顧問來訓練大家的思考,像是「如果因為環境的變化,導致事業本身整個消失該怎麼辦?」「應該採取何種因應之道?」等等。

NEC有很多技術人員都

是因為「能夠一直鑽研自己喜歡的技術」才進公司的。在國防、金融與通訊等領域,公家機關或NTT(日本電信公司)要求NEC開發什麼時,能夠做出高於他們要求的東西,是我們的強項。

但在這個時代,不能只是拚命去做別人交代的事,也必須自己思考該做些什麼。我們會透過人事評鑑、教育訓練與招聘,積極吸取這樣的人才。這對集結了大量技術人員的NEC來說,是一場(企業)文化的革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56

珠三角基建刺激港企北上 前海自貿區後勁十足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208.html

在香港寫字樓市場出現稀缺的情況下,世邦魏理仕發布報告稱,隨著珠三角的基礎建設逐步完善,越來越多的香港企業將會到內地尋求發展機會,深圳前海自貿區首當其沖。

世邦魏理仕發布《大珠三角基礎建設展望》報告稱,看好珠三角大型基建項目的推進對區內城市融合及經濟發展的重要拉動作用,當中位於深圳前海自貿區的寫字樓市場將感受到來自香港公司的強烈需求。

世邦魏理仕香港、華南及臺灣研究部主管陳錦平在香港的研討會上稱,大珠三角的四個核心城市廣州、深圳、香港、澳門貢獻了區域GDP的70%,其中以金融、專業服務、現代物流以及IT產業為主導的深圳前海自貿區最具發展潛力。據統計,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共有74000家公司在深圳前海註冊,而5月底,這一數字估計達到80000至85000家,由此可見前海地區發展之迅速。

陳錦平認為,這一增長歸功於大珠三角正在進行的基建項目建設,包括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項目。這些基建項目拉動了廣東自貿區的經濟發展,在此過程中,香港、澳門、珠三角三地在人口、資金、貨運等的流轉明顯加快。自貿區及傳統商圈的日漸成熟會令地區內經濟活動增加,收入、消費力及旅遊吸引力提升,從而使大珠三角成為大中華以至亞洲地區的一個領先的大都會。

陳錦平相信,隨著高鐵的完工,考慮到成本因素,更多來自香港的公司會選擇在深圳設立辦公地點。世邦魏理仕研究部此前發表的《全球主要寫字樓租用成本》調查報告顯示,香港中環超越倫敦西岸成為全球最昂貴寫字樓市場。而標準普爾此前也指出當前香港寫字樓的空置率僅為2.7%並持續走低,但租金卻長期居高不下。對於想在香港發展業務的公司而言,深圳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隨著基建項目的推進,不少人擔心前海自貿區過度建設的問題。陳錦平表示這樣的擔心沒有必要,當前的商用寫字樓就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前海有74000間公司,假設每間公司需300平方米的辦公地點,這一需求總和為2200萬平方米,而政府規劃中的寫字樓建設面積僅為1800萬平方米。同時,在深圳前海自貿區註冊成立的公司數量仍在繼續攀升。

根據規劃,到2020年,大珠三角的人口將從2014年的6800萬人增至8100萬人,經濟規模將擴大至1.7萬億美元。世邦魏理仕此前一項報告顯示,如果把大珠三角地區跟其他獨立國家相比,其GDP在全球能排到第13位,超過澳大利亞的GDP總量。按目前的增長速度,這一數字預計將在2020年超越韓國,達到全球第10位,接近加拿大的GDP水平。

大珠三角區域目前有廣州、深圳等九個主要城市,以及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一直以來是華南板塊的經濟引擎,以全國0.6%的土地面積和5%的人口貢獻了中國1/8的GDP。盡管中國經濟整體增速放緩,但廣州和深圳的GDP仍然保持著7%年增長率。

世邦魏理仕的報告還指出,都市區內一小時生活圈及兩小時橫越大珠三角實現後,居民穿梭於地區內各城市將更加頻繁,拉近了生活模式。對於旅遊業而言,高鐵開通後還會形成協同效應,帶動區域內的一周行,使7天的珠三角深度遊成為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24

安倍晉三下令籌劃經濟刺激方案 日股飆漲日元下跌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召開內閣會議,討論推出規模逾10萬億日元的經濟刺激措施。 政府考慮四年來首次發行新日本國債。

受此消息刺激,日經225指數漲幅擴大至4.5%,現報15799.86點;美元兌日元一度上漲0.9%,現報101.47。

安倍晉三稱,明天將命令經濟財政大臣石原伸晃編制經濟刺激計劃,經濟措施將鼓勵未來投資,經濟措施將建立21世紀基礎設施;將加速高鐵的建設;將為地區遊客建立公共設施;將擴大對年輕人的投資;將推進勞動力改革;將盡快加速擺脫通脹。

安倍晉三表示,將盡快加速擺脫通脹,將從現在開始考慮經濟措施的規模,不認為自民黨的憲法草案將毫無改變地獲得通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250

快訊:安倍或將推出新刺激措施 日本股市大漲近3%

安倍或將推出新刺激措施,日股繼續維持強勢。截至發稿,日經指數漲2.65%,報16124.36,恒生指數漲近1%,韓國指數小幅上漲。

今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舉行內閣會議,考慮采取10萬億日元的經濟刺激措施。政府可能會考慮在四年來首次發行新的日本國債。另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自民黨和公民黨同意在8月1日至4日舉行國會特別會議。

安倍晉三在昨日下午的發布會時表示,將盡快加速擺脫通脹,從現在開始考慮經濟措施的規模,不認為自民黨的憲法草案將毫無改變地獲得通過。

他還表示,將於7月12日下令籌劃經濟刺激措施,經濟措施將鼓勵未來投資,加快高鐵線路的建設。經濟措施將建立21世紀基礎設施,為地區旅遊業建立基礎設施,最大程度地利用零利率環境。

全球經濟面臨著不同的風險,需要加強在市場穩定上的全球合作,安倍表示將采取經濟措施以支撐國內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70

銀行分析師:下半年貨幣政策存在刺激空間

國家統計局7月15日公布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7%。其中,二季度GDP同比增長6.7%,與一季度GDP增速6.7%持平,仍處於2009年一季度以來最低增速值。

對此,浙商銀行經濟分析師楊躍分析稱,我國二季度GDP同比增長6.7%,好於預期,同時6月份多項金融數據也優於市場預期。整體看,主要金融數據仍保持在合理波動區間內,和經濟走勢基本保持一致,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較好支撐。

在楊躍看來,貨幣政策將更註重調解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點。6月份M2同比增速11.8%,高於預期值11.4%,和上月持平。從半年周期看,M2增速在今年1月份達到14%得高點後呈現下降趨勢,我們認為這種現象反映出中央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心,不會單純依賴貨幣政策追求經濟增速。

央行在《2015年以來穩健貨幣政策主要特點的回顧》中對於M2增速回落也進行了前瞻提醒。雖然英國央行意外維持利率水平不變,但全球主要經濟體繼續“放水”的趨勢仍難以改變。在這種背景下,考慮到我國經濟下行壓力猶存,基於此,楊躍認為,下半年仍存在一定的貨幣政策刺激空間,且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在經濟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M1、M2增速剪刀差持續擴大 交易需求現金流活躍

央行數據顯示,6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49.05萬億元,同比增長11.8%,增速與上月末和去年同期持平;狹義貨幣(M1)余額44.36萬億元,同比增長24.6%,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9個和20.3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6.28萬億元,同比增長7.2%。上半年凈回籠現金398億元。

對此,楊悅分析,M1、M2增速剪刀差持續擴大,指標預測不確定性有所增加。不同於M2的窄幅向下波動,M1同比增速仍繼續上升。6月份M1余額44.36萬億元,同比增長24.6%,增速創2010年下半年來的新高。M1增速自2015年6月從底部迅速回升,連續9個月超過M2同比增速,連續4個月增速超過20%。目前的經濟環境下,這種趨勢可能會帶來和理論有所偏差的兩個推論,值得進一步持續觀察。

具體而言,一是“M1增速上升意味企業存款活期化,理論上在寬松貨幣政策和積極財政政策的刺激下能夠帶來經濟基本面的改善”推論能否成立。歷史經驗表明,M1與M2增速剪刀差是GDP的先行指標,預示GDP同比企穩或回升。當前剪刀差是否預示經濟將改善?

在楊躍看來,這種現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體現交易需求的現金流活躍,儲蓄並沒有轉化為投資需求,不能就此判斷經濟將得到改善,GDP增速很難、也沒有必要再次回到原來的高速增長軌道。

二是“M1的快速上升理論上視為股票市場回暖的先性指標”推論能否成立。我國2015年之前的歷史數據顯示M1同比增速和上證綜指走勢高度同步,今年1月份以來A股市場呈現築底小幅震蕩回升現象,也基本符合這種趨勢。但我們觀察到2015年以來這種相關性正逐漸下降,股票市場未來走勢是否能保持向上趨勢還需要觀察企業投資意願和對未來經濟的信心。

避免房地產過度投機

6月末,本外幣存款余額150.59萬億元,同比增長10.7%。月末人民幣存款余額146.24萬億元,同比增長10.9%,增速比上月末低0.6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高0.2個百分點。上半年人民幣存款增加10.53萬億元,同比少增5660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3.54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3.57萬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9332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4289億元。6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2.46萬億元,同比少增3808億元。

對此,楊悅表示,居民貸款成為新增信貸增長的重要構成部分。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7.53萬億元,同比多增9671億元。從貸款結構看,居民中長期貸款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明顯高於企業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增幅。這顯示經濟基本面仍處在“企業去杠桿、居民加杠桿”進程中,也反映出資產質量何時見底存在不確定性,金融機構對企業信貸資源投放仍保持謹慎態度。單獨分析居民部門貸款結構,以住房貸款為主的中長期貸款無論在總量還是增量上都是主要貢獻來源。

結合經濟走勢,楊躍認為,目前居民部門非住房消費信貸發展空間十分巨大。現階段消費拉動已成為我國GDP發展的重要動力,繼續通過杠桿形式加大金融支持非常有必要。當前消費金融已成為金融機構的重要拓展領域,較低的利率環境也有利於普通百姓通過金融工具提高日常生活消費品的數量和質量。

與此同時,楊躍進一步推論,個人住房貸款短期內仍將保持增長趨勢。一方面現階段金融機構出於穩健經營的避險考慮,仍會將相對優質的個人按揭貸款作為重要的信貸資源配置領域;另一方面得益於房地產銷售市場的持續活躍,近3個月的按揭投放將會因為貸款審批的滯後效應在未來幾個月中陸續反映到銀行資產負債表中。

目前房地產按揭貸款增速明顯快於房地產開發貸款增速所形成“相對一升一降”現象表明房地產去庫存化進一步加速,但從全國市場看區域分化也在進一步加劇。同一時期不同區域房地產市場“壓制”和“刺激”政策並存的政策分化加大了房地產市場金融投放難度。

對此未,楊躍認為下半年房地產市場量價仍會保持平穩增長,但部分熱點城市風險正在聚集,由此可能引導銀行出臺針對性的信貸投放政策。普通居民在進行房屋置業時應根據自身實力和風險偏好水平謹慎操作,避免過度投機。

人民幣貶值符合趨勢 黃金、日元價格持續走高

央行數據顯示,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3.21萬億美元。6月末,人民幣匯率為1美元兌6.6312元人民幣。

“人民幣匯率短期內波動屬於正常現象。”楊躍表示,近期人民幣出現一定程度貶值,但如結合國際經濟形勢分析,其波動是符合金融市場趨勢的,且匯率走穩信心正在加強。一是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較上月增長約134億美元,再次站上3.2萬億美元大關。二是企業、個人持有外匯的意願相對下降。上半年多個月份外匯存貸款同比持續負增長,一定程度上表明居民持匯意願仍然不強,企業歸還美元貸款意願依然存在。

7月初人民日報刊文專門就“‘穩匯率’與‘保樓市’兩難選擇是偽命題”進行分析,再次確認中國經濟體量大、產業全、定力強、趨勢好,沒有長期貶值的基礎。但考慮到英國脫歐後續事件仍在發酵,加之剛剛發生的法國尼斯市國慶日慶祝活動襲擊事件,整個歐洲乃至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依然較大。

“短期內黃金、日元等避險品種仍會走高,美元也將繼續保持強勢。普通居民如有分散風險的資產配置需要,可以適當關註美元資產以及黃金,或利用英鎊和歐元大幅貶值的機會重新安排財務支出計劃,降低購物、旅遊的成本。”楊躍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162

超20萬億日元 日本計劃大手筆刺激經濟

據日本共同社7月21日報道,日本政府正在展開協調,計劃把經濟刺激措施所需經費定為20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3萬億元)以上。草案中,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追加財政 支出控制在3萬億日元以上,然後通過融資與民間企業支出來推升總金額。雖然財政困難導致國費投入有限,但目前還不知道貸款需求如何。政府不斷膨脹的經濟刺 激舉措能在多大程度上促進民間投資,前景並不透明。

政府計劃在8月初的內閣會議上通過上述措施,部分內容將使用之後編制的2016年度第二次補充預算來處理。在與執政黨協調後,財政支出和經費規模都有可能進一步增多。

經費比原本設想的“10萬億日元以上”出現增加是因為加入了2017年度以後的項目,同時由國家擔保的貸款“財政投融資”增加了6萬億日元也影響巨大。為防止伴隨英國脫歐而來的金融不穩定,政府還積極向企業貸出美元資金,這也推升了經濟刺激舉措的規模。

具體來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追加財政支出再加上“財政投融資”為9萬億日元以上;包括來自國家的補助金等,民間企業負擔的資金為6萬億日元;政府系金融機構不依賴“財政投融資”的貸款等約5萬億日元。

按用途分,“21世紀型基礎設施建設”經費為8.3萬億日元。其中,三年內將投入共3萬億日元用於提前完成磁懸浮中央新幹線延伸段計劃;國家還將提供8000億日元完善新幹線建設。在支持進軍海外基礎設施市場方面,預計將投入3.4萬億日元。

在應對英國脫歐方面,政府計劃從外匯儲備中拿出3萬億日元提供給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用於向企業低息貸款。再加上企業自己的資金,合計約為6萬億 日元。用於熊本地震等災後重建與防災對策的經費超過3.3萬億日元,降低獎學金利息等“一億總活躍計劃”經費為1.4萬億日元多。

使用補充預算對應的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支出則主要用於公共工程項目:逾1.7萬億日元用於災後重建和防災對策,逾6000億日元用於建設農產品出口基地等基礎設施項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3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