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GO超市免排隊付費 提升顧客體驗減盜竊 大降店員成本
1 :
GS(14)@2017-06-11 15:55:28【明報專訊】電商巨擘亞馬遜(Amazon)似乎有意逐步進軍實體店零售業務,繼在美國陸續開設實體書店後,如今又延伸到日常雜貨,去年底在西雅圖開設了首家Amazon Go超市,標榜顧客可拿起商品就走,毋須排隊結帳即可自動完成交易,為顧客帶來更大的方便,挑戰傳統的超市和便利店。
明報記者 黃展翹
英國《獨立報》稱,亞馬遜似乎也準備將Go超市引入英國。該公司已向英國知識產權局提交幾項與Go相關的商標申請,現已獲得批准。彭博社表示,亞馬遜也準備將多個Go超市的口號註冊,包括:免排隊,不設收銀台。
拿走貨品 App自動扣帳
顧客只要以安裝了Amazon Go App的智能手機登入亞馬遜帳號,掃描二維碼進入Go超市後,店內一系列鏡頭及感應器會檢測得被拿走或放入購物袋的貨品。亞馬遜甚至可檢測到顧客什麼時候拿起貨品,或什麼時候把其退回貨架。當攜着貨品離開Go超市時,系統就會從亞馬遜的手機App帳戶扣除費用,結帳程序全自動進行。亞馬遜解釋,不用排隊的購物體驗,與自駕車的技術原理相同,糅合了視像處理、傳感器和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
顧客太多系統即崩潰 延公眾開放
不過,Go超市的試驗計劃正面臨一些挫折,迄今超市只供亞馬遜員工試用。受技術問題影響,尚未能向公眾開放。《華爾街日報》稱,亞馬遜的Go系統只能應付不多於20名顧客在店內緩慢移動,若顧客太多,或貨品被錯放其他貨架,系統也難以對貨品進行追蹤,令亞馬遜要推遲Go超市對外開放。彭博社早前亦稱,當Go超市過於擁擠,該系統即在測試中崩潰。業界預期,商店日後正式開業仍需員工監察,確保相關技術能準確追蹤購物。
拓各類零售店 擴亞馬遜支付市佔率
食品是龐大的零售市場,實體店對亞馬遜擴大食品銷售的策略尤其重要。美國市場研究公司Cowen & Co.認為,目前全美國食品和飲料市場仍是實體店天下,「電子商務能分到的市場份額只有4%」,亞馬遜的目的是和實體店爭奪這些商品的市場份額。《芝加哥論壇報》稱,全美八成消費者的住家4公里範圍內就有1家超市,只有與這些實體店競爭,亞馬遜才能擴大商機。
亞馬遜近年來積極投入歐美的生鮮雜貨市場,例如在美國推出Amazon Fresh生鮮低溫配送服務。亞馬遜目前在美國年產值高達8000億美元的雜貨零售市場,有1%市佔率。
亞馬遜正研究在書店、便利店和雜貨店等領域挑戰對手。根據官網資料,亞馬遜已在美國開設7家書店,另有6家即將開幕。它還有約30家商場限定門店及多個雜貨領取點。有分析認為,連串舉動的目的之一,是擴大亞馬遜支付的市佔率。
有分析指亞馬遜可能會向一切接受亞馬遜支付的商戶發出Go技術的許可,即使是亞馬遜的潛在對手,也難以抗拒可提升顧客體驗、減少盜竊、並可大大降低聘用店員成本的新技術。至於亞馬遜會否免費將新技術轉讓同業呢?即使免費,亞馬遜系統內仍可產生大量的額外客戶交易,並吸引更多顧客登入亞馬遜網購,甚至從中收取交易手續費。
蒐集顧客數據 提升零售效率
對於顧客來說,在進入Go超市後,每拿起一件貨品、放回或購買,都會產生數據。當亞馬遜的資料庫儲存了顧客的購買習慣,就可提供相關貨品的宣傳或折扣,吸引顧客購買。例如通知顧客家裏的牛奶快過期需要添置,又或按顧客對牙膏、洗頭水等的購買頻率,提示顧客應該添補。顧客更可上傳他們的飲食喜好或過敏資料,一旦顧客在Go超市拿起可致敏的食物,系統也會作出提示。
分析:設大量鏡頭 投資規模大
《福布斯》稱,亞馬遜Go技術標誌整個零售行業將向前邁進一大步。新技術可廣泛應用於零售行業,改變商業模式和客戶體驗。對於亞馬遜來說,這意味可吸引顧客不時登入亞馬遜帳戶交易。不過有業界分析認為,在店裏設置大量攝錄鏡頭和3D鏡頭,進行3D人體建模和行為分析,對店方來說可以是極大規模的投資。
[企業地球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938&issue=20170611
【動畫】Amazon Echo智能喇叭大賣 聽新聞變語音購物擺烏龍
1 :
GS(14)@2018-01-15 03:28:50Amzaon Echo Dot是去年減價戰的最暢銷產品,目前售價49.99美元,約390港元。
Apple智能喇叭HomePod延期,趕不及在2017年推出。不過就算成功推出,也未必能夠挑戰智能喇叭界王者Amazon Echo的地位。Echo早在2014年推出,上年推出了Echo第二代新產品,而在去年Black Friday網購大減價中,Amazon就宣佈平價版Echo Dot是最好賣商品,帶動語音助手app「Alexa」在美國成為年尾App Store和Google Play下載榜冠軍。
目前全球已有2200萬名Echo產品的用家,大勝同類產品Google Home的700萬銷量,分析公司Forrester預計到2022年會增至6600萬名用家。比起其他智能產品,Echo搭載了Amazon研發的語音智能助手Alexa,特別強調聲控操作,除能夠語音控制智能家電、查詢天氣、交通、新聞等等常見功能,最特別之處是能夠聲控購物,叫外賣pizza、喝完咖啡要添飲都沒問題。據統計,Echo用家每年用聲控購物花上13,000港元,不過Echo暫時在香港未正式發售,水貨版功能有限,未能做到語音購物。雖然Echo的語音購物吸引很多愛好新科技的用家,但這類人工智能亦鬧出過不少笑話,有外國網站就選出了十大AI蠢事,當中幾件都和Echo有關。1.細路女都買到嘢:2017年1月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的新聞頻道CW6報導,一名6歲的小女孩叫Alexa給她一個約1300港元的玩具房子,Alexa很聽話立刻買了。而當加州的新聞主播模仿女孩說:「Alexa,我想買玩具屋。(Alexa ordered me a dollhouse.)」結果啟動了某些觀眾家裏的Alexa,也幫他們買了玩具屋。Amazon指任何意外購物都可退貨,而且也能在設定設4位數字購物密碼,不過Echo不能夠分辨用家聲音,或會出現誤用,甚至被不法之徒利用。
Amazon已推出多件Alexa產品,比較多人討論的是Echo Dot和上年推出的第二代Echo。
加州小女孩用Echo聲控買了間玩具屋和曲奇餅。
2.無人在家自動播歌:一名德國人不在家的時候,Echo意外地自己啟動,並在午夜播放音樂吵醒鄰居。鄰居不堪其擾報警,警察破門而入之後才把吵人的Echo關掉。屋主回家後才驚覺被警察換了門鎖。3.路牌加字無人車就認錯:華盛碩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只要簡單的塗鴉,就能令自動駕駛無人車誤認交通號誌。無人車能認到停車(Stop)標誌,但只要在上面貼上「Love」和「Hate」的字樣,每次實驗都會令無人車將停車標誌誤認為「速限45公里」,並繼續行駛。4.開車一個鐘就撞車:一輛無人巴士於拉斯維加斯投入服務,結果被一輛貨車撞上。雖然是貨車司機出錯,不過無人車的乘客就投訴車不夠聰明,不懂閃避,所幸無人受傷。5.Face ID被面具破解:iPhone X採用Face ID解鎖,Apple宣稱誤認機率只有百萬分之一,但越南公司Bkav利用3D列印的塑膠、矽膠和化妝品做出了擬真的面具,成功破解了Face ID。Bkav先進行臉部掃描,再利用3D列印製作臉部模型,最後把五官剪貼上去,成本不過150美元。6.機器人有偈傾:2017年7月facebook試驗教導兩個聊天機器人(chatbot)互想聊天,不過後來卻發現「他們」開始用一些不合語法、仿如自創的英語。facebook指這是因為程式設計不夠周全,沒獎勵或規定chatbot要符合語法,chatbot會選擇使用像是程式碼的語言,例如「balls have zero to me to me to me....」,意思是「我沒有球」,並重複「to me」的次數去表達「我很想要球」的意願。facebook指研究目的是開發出能和人類溝通的chatbot,指這個實驗已經失敗並將之終止,但就引來不少人討論AI會否創造出自己才懂的語言,甚至AI未來發展會否失控。
facebook chatbot以詭異的語法交談,令不少人再談「AI失控論」。
用這個破爛的面具就能破解Face ID。
7.打手槍emoji會出頭巾
美國CNN工作人員在通訊應用程式Google Allo上收到同事傳來一個手槍emoji,卻在回覆建議中出現了戴頭巾的人,報導見街後被人炮轟是歧視伊斯蘭教徒。Google就此事公開道歉,並保證已解決問題。
8.雙胞胎破解語音辨識
匯豐銀行的語音辨識可讓用戶以語音指令登入帳戶,BBC一名記者的雙胞胎兄弟嘗試模仿他的聲音來進入帳戶,結果嘗試了7次後成功登入。匯豐立刻做出改動,語音登入嘗試3次失敗後就會將帳戶上鎖,但似乎仍然有機會扮聲成功。
無人車仍然有很多安全問題尚待解決。
Google訊息app在對方傳送了一個手槍emoji後,建議的回覆中包含了戴頭巾的男人。
9.Google AI誤認步槍為直升機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稍微調整了步槍的照片,讓Google的雲端視覺分析服務(Google Cloud Vision API)誤認為直升機。
10.神經網路原來色盲
研發人員Janelle Shan嘗試開發了一款神經網路軟體,能夠幫油漆的顏色定出相對應的名字,結果卻錯漏百出,藍色被命名為毛髮灰,深綠色命名為蒸氣啡。Janelle Shan表示,神經網路缺乏人類的色彩感知,或者有些事情AI始終未能取代人類。記者:司徒港燊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08/20267613
利字當頭:Walmart迎戰Amazon
1 :
GS(14)@2018-02-28 07:36:20上星期,Walmart公佈季度業績之後,股價暴跌一成,蒸發310億美元市值。表面原因,係節日銷售欠理想,網上業務增長又遲緩。其實自從上年底,已經見到Walmart同Google合作。Walmart內大賣Google Home Mini,由原價49.99美元減到24.99美元,然後Google Express上面就送返20美元現金回贈,用來幫趁Walmart Online。明眼人一睇就知,Google與Walmart結盟,再加上其他著名零售商,其實是在集體抗衡Amazon;甚有連橫對合縱嘅意味。另一邊廂,Amazon則繼續氣勢如虹,計劃由網上反攻實體店。Walmart是否輸硬?未必。從前有句名言,話說零售業三大重點係「地點、地點、地點」。今時今日,可以改成「物流、物流、物流」。Walmart優勢乃係全美4,000幾間鋪,同時亦為貨倉;基本上,Walmart有能力在一小時車程中,覆蓋美國九成人口。當然,有倉冇送貨,都係得個「擺」字。據說Walmart已經研究用無人車同無人機送貨,但要成事卻不知何年何月。講到尾,互聯網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其中一個現象就是「去中間人化」(Disintermediation)。零售商曾經是經濟價值鏈入面最大中間人,但過去廿年Amazon破壞性創造地改變好多行業,由書本出版到電器電子產品零售。再下一城,就是真正嘅快流消費品、新鮮食物之類。當生產商同品牌可以直接網上售賣產品,零售商又有何存在價值?Amazon雖然有向貨主分成,但同時亦提供倉存物流一條龍服務。傳統零售商食水深,新一代品牌已經不受那一套,所以就算Walmart可以成功迎戰,利潤亦必然大不如前。事實上,Amazon股價屢創新高,其PE亦一樣長期處於幾百倍的超現實水平。持有Amazon的股票,是買一個顛覆性的信念,多於理性計算。利世民
http://fb.com/leesimon.hk本欄逢周二、四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27/20316821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