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自2016年7月25日起引入收市競價交易時段。
什麽是收市競價交易時段?
收市競價交易時段是國際證券市場上通用的一種容許交易以收市價執行的交易機制。在收市競價交易時段內,市場參與者可輸入買賣盤,配對到最多成交量的價格將會成為收市價,買賣盤亦將按此收市價執行。
交易時間有何變動?
證券市場的正常交易日的收市時間,將由下午4時正改為下午4時8分至4時10分之間隨時隨機收市,半日市的收市時間則由中午12時正改為中午12時8分至12時10分之間隨時隨機收市。
衍生產品市場的正常交易日(最後交易日除外),股票指數期貨及期權、貨幣期貨和商品期貨的正常交易時段,收市時間將由下午4時15分改為下午4時30 分,半日市的收市時間則由中午12時正改為中午12時30分。收市後期貨交易時段的開市時間將由下午5時正改為下午5時15分。
此外,最後交易日的交易時間、最後結算價的計算方法以及臺風安排也相應調整。
收市競價交易機制將分階段推進
收市競價交易時段將分兩個階段推出,第二階段所涵蓋的證券範圍將進一步擴大。在第一階段,收市競價將涵蓋所有恒生綜合大型股及中型股指數的成份股、 有相應 A股在中國內地交易所上市的H股及所有交易所買賣基金。第一階段推出後將作檢討,視乎結果再推出第二階段,暫定將涵蓋所有股本證券及基金。
經過前期緊鑼密鼓的籌備,深港通的開通只差一聲發令槍。市場翹首以待之際,不少私募已經重兵南下布局。
格上理財數據顯示,今年以來,1495家私募管理人發行了2401只可投資港股的基金產品,較去年總體發行量翻了一倍,而這其中出現了不少業內知名私募管理人的身影。或成立海外子公司獲取香港證監會9號牌照、或借道QDII和港股通,內地私募管理人南下的沖動強烈。
不過在多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私募人士看來,港股與A股存在市場成熟度、投資者結構、監管政策和賣空機制等方面的差異,宏觀上的外資撤離風險和微觀上的小盤股流動性風險等都值得註意。在實際操作中,不少私募人士則表示仍需步步警惕。
近1500家私募搶灘布局
深港通箭在弦上,而滬港通已經悄然度過其兩歲生日。
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開通,截至2016年11月16日,滬港通運行整兩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1月16日,滬港通在464個交易日里累計交易金額2.26萬億元人民幣,港股通在455個交易日里累計交易金額為1.49萬億港元。
從資金流向上看,滬股通在過去兩年里累計凈買入1325億元人民幣,港股通則累計凈買入2947億元人民幣(3544億港元)。值得註意的是,滬港通下資金凈流方向經歷了一個由北上資金多於南向資金(受益於2015年上半年A股牛市)到南向資金多於北向資金(受益於2015年4月港股火爆及A股股災)的過程。
在資金南下趨勢持續,深港通開通在即的背景下,私募基金參與港股投資的熱情也不斷高漲。格上理財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在中國基金業協會已備案的12356只證券類私募產品中,共有3622只私募產品可投資港股,占比近3成。
從增量上看,今年以來發行的可投資港股的私募產品有2401只,較去年總體發行量增長了102.1%,共涉及1495家私募管理人。具體來看,呈瑞投資和泓信投資發行的產品數量均超過30只,包括敦和資產、弘尚資產在內的5家私募機構發行數量在10只以上。
此外,記者梳理發現,發行可投資港股產品的不少機構均為量化對沖私募基金,包括泓信投資、富善投資、申毅投資、富善投資、艾方資產、明汯投資等知名量化私募均已發行相關產品。
“港股的估值差,被內地投資者所看好。相信隨著資金流入的量變到質變,疊加經濟的企穩或改善,港股有望迎來戴維斯雙擊式的投資機會。”泓信投資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港股深藍策略是公司量化複合策略中的一個子策略,依舊從資產配置的角度出發從不同的資產類別中賺取絕對收益。
據格上理財私募研究員趙旸向記者介紹,目前國內私募基金投資港股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以美元募集,直接投資香港等市場的基金,另一種則為人民幣基金,通過港股通和QDII投資。
2005年至2007年,景林資產、赤子之心資本、淡水泉投資等作為先驅者,率先獲取了香港資產管理牌照的9號牌照。今年以來,私募機構掀起出海潮,包括富善投資、朱雀投資、重陽投資等知名私募管理人相繼獲得9號牌照,而不少私募已經開始采用境外募集,成立美元基金的方式開始了港股投資。
而就人民幣基金而言,此類私募基金參與港股投資的方式主要有港股通和QDII兩種。“於國內QDII額度較為稀缺,大多私募機構主要通過港股通來掘金港股市場,如泓澄投資、世誠投資等均在今年10月發行了一只基金,通過港股通布局港股,其中泓澄投資新設基金在港股的投資比例上未設限制,可在A股和港股市場間靈活轉換。”趙旸表示。
風險不可忽視
知名私募機構爭相布局,港股的投資價值是否真如其看起來那般誘人?
“隨著國內資本市場的開放及全球化的推動,內資進行全球化配置是未來的趨勢,相比全球發達國家海外資產配置平均比例25%左右,我國當前僅有5%上下,未來提升的空間仍相對較大。”北京清和泉資本董事長劉青山告訴記者,港股作為這其中重要的戰略媒介,毫無疑問是最受益的。
據劉青山介紹,清和泉目前也打算布局港股,增加海外資產配置。“在當前人民幣匯率承壓趨勢下,與美元掛鉤的港幣資產價值凸顯,配置港股也可以對沖人民幣貶值的風險。”劉青山稱。
而在另一家積極布局港股的知名私募—上海世誠投資看來,港股是一個可以自由賣空的市場(可能是亞洲最自由的市場)。空頭可以有效控制住所謂的“非理性”上漲,使牛市更加平穩以及有持續性。
“港股有個特點,其波動率要比A股低30-40%。同樣是牛市,去年A股最高點時,港股波動率只有A股的一半,屬於’慢牛’。”世誠投資相關人士表示,慢牛的好處在於投資者可以精挑細選股票,有序的建立投資組合,而不必急著追漲,亂了手腳。市場的相對平穩,也大大降低了投資者的選時風險。
不過,不少市場人士也表示港股投資存在不少值得註意的風險。從資產配置的角度港股是值得配置的類別,但具體到行業與個股選擇方面,則需要用與A股不同的邏輯。
“我們產品已經完成備案,投資範圍確實包括港股,算是占了一個坑。但目前還沒有把倉位配到港股上去,因為還需要配備相關投研人員加大對港股的研究,細化到策略和標的的選擇上還需要再研究。”前述上海某知名私募的一位基金經理向記者如是坦言。
“港股目前仍缺乏大量優秀的成長標的,導致其整體成長性略顯不足,我們公司目前主要精力和研究力量仍然集中在A股。”劉青山表示,也要註意外資加速撤離新興市場對港股的沖擊。
無獨有偶,前述世誠投資人士也表示,香港雖然是境外市場,但大部分上市公司與中國內地有千絲萬縷的關系,中國宏觀經濟仍是主要投資風險之一“。所以在港股通策略上如何降低宏觀周期波動的沖擊,避免(內地)投資者在同一國家風險(country risk)上重複加碼,也是關鍵。”該人士稱。
除了宏觀層面上的風險之外,香港小盤股的流動性風險也引起了不少私募人士的警惕。
Wind數據顯示,2014年12月至2016年10月間,香港恒生綜指的年複合增長率為4.5%,而恒生小盤指數的年複合增長率僅為0.2%,超額回報為負。同時恒生小盤指數的192只成分股中絕大部分(153只股票)的日均交易額低於2500萬港幣。
“這對習慣於動則上億人民幣交易額的A股小盤投資者來說,可能會是個挑戰。這里我們更加關心的是退出風險。流動性本來就是不對稱的,通常股價下跌時的交易量低於股價上漲時。而港股小盤平時的交易量就不高,下跌時更有可能出現極端流動性風險,使退出變得非常困難。”世誠投資人士表示,在組合管理層面,不能盲目套用A股小盤的經驗,必須加深對小盤股的基本面研究,同時控制低流動性股票的倉位,以及通過靈活的現金配置來應付港股的“流動性陷阱”。
本周,是深港通開通的第一周,從交易的情況來看,市場似乎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熱情。
就在今天,深股通的使用額度僅為4.23億元,已用額度占比僅為3.23%,比起前幾天的交易量更是低了不少。
而隨著深港通的開通,包括浙江世寶、山東墨龍、東北電氣等在AH兩地上市股票的價差不但沒有出現之前所預期的拉平,反而是越來越大,這又是什麽原因?
深港通“遇冷”
“深港通的平淡是預期之中的事情,雖然滬港通因為和上一輪牛市聯系在一起,被認為意義重大,但現在人民幣匯率、港股的走勢等等和當時的情況不同。”上海市某投資人表示。
12月5日,深港通開通當日,市場表現並沒有太大熱情。截至12月5日收市,流入資金累計27.11億元,占深股通每日限額130億元的20.85%。流入香港股市的資金是8.51億元人民幣,占港股通每日限額105億元的8.1%。
而就在兩年前滬港通開通的時候,在開始交易的前45分鐘,狂熱的投資者就用掉了滬股通當日限額的三分之二。由此可見,和滬港通相比,深港通還是“冷清”不少的。
之後的幾個交易日,深股通每日使用的額度分別為19.39億元、17.79億元、17.08億元,可謂波瀾不驚,相對於深股通130億元的限額可謂相去甚遠。而同期港股通每日使用的額則分別為8.51億元、5.2億元、3.56億元和4.12億元。
不過到了12月9日的時候,深股通已用額度僅為4.23億元,只用了3.25%。
對於深港通的“遇冷”,其實也在不少市場人士的預期之中。如廣發證券分析師陳傑就認為,在人民幣貶值和資產荒大背景下,會維持“南熱北冷”的局面,深港聽的開通對港股的正面影響會大於A股。
AH價差為何“不降反升”?
在深港通即將開通的時候,尋找AH價差股,也是市場上存在的“慣用的投資思路”。
但是,顯然這一投資邏輯被證明是無效的。以深港兩地價格差別最大的股票——浙江世寶為例,自深港通開通以後,A股的溢價率不降反升,開通前,浙江世寶A股的價格是港股價格的4倍左右,到12月9日,浙江世寶A股的價格為36.9元,而港股的價格為9.4元,A股價格為港股的價格的4.43倍。
另外,兩地價格差別較大的山東墨龍、東北電氣等公司也都出現了價差不降反升的情況。
這顯然與之前市場所預期的——深港通互聯互通,有助於AH價差拉平的說法不同。
事實上,這一現象在滬港通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也正因為如此,在深港通開通的時候,提價差股要比滬港通開通的時候少多了。
廣發證券分析師陳傑在之前發布的研究報告中表示,滬港通僅僅為兩地的投資者提供了投資對方市場股票的通道,並不能將已邁入的股票進行跨市場賣出,無法真正“互聯互通”消除折價溢價。而滬股通的交易額平均占比太低,也難以改變A股的投資者結構和市場風格的。
“除非你可以實現低價買入H股股票,以A股的價格賣出,實現無風險套利,否則這個價差並不會消除。還是按照兩地市場原來的方式在運行。”上述投資人表示。
由此可見,深港通和滬港通一樣,也無法消除兩地股票的折溢價率,隨著市場的波動,AH股價差反而越來越大。
5月23日消息,招商銀行AH股均發力大漲。截至發稿,招商銀行A股大漲4.40%,報每股21.81元人民幣,創下2008年1月22日以來的新高。同時招商銀行H股也不甘示弱,截至發稿招商銀行H股大漲5.24%,報每股23.10港元,也創下了2015年以來的新高。
從板塊內比較來看,A股銀行股里其他漲勢較好的還有寧波銀行和浦發銀行,截至目前分別漲逾3%和漲逾2%。而招商銀行H股在港股市場同樣獨領風騷,領漲內資銀行股。
對於招商銀行,券商機構均較為看好,東北證券在本月10日給予了招商銀行A股增持評級,並指出目前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平均市凈率為0.87,招商銀行的市凈率為1.13,在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及國有商業銀行中估值最高。
交銀國際分析師李珊珊等人也在5月22日報告中稱,繼續重點關註資產負債結構穩健的國有大行,特別是工行、建行,以及資產負債結構穩健,理財產品非標占比低,對非標資產撥備計提相對審慎兼具增長性的招行。
除此之外,消息面上安永也在5月22日發布《中國上市銀行2016年回顧及未來展望》報告,顯示去年37家上市銀行凈利潤按年增長3.65%,增速上升0.8個百分點,是自2011年以來,凈利潤增速首次回升。2017年一季度末,已披露季報的28家上市銀行不良貸款額比2016年末增加了人民幣240億元至12,398億元,不良貸款率由2016年末的1.66%降至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