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求生存,黑莓宣佈對出售公司持開放立場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851 黑莓(Blackberry)已準備考慮通過出售自己求得生存,由於其最新產品BlackBerry 10銷量並不能阻止客戶流失,該加拿大智能手機製造商正謀求戰略轉型。
該加拿大智能手機生產商發表聲明稱已成立一個委員會負責研究公司的戰略抉擇問題,所考慮的選擇包括成立合資公司、建立合作關係或者出售公司。
BlackBerry董事會成員Timothy Dattels在聲明中說:
「考慮到我們技術的重要性和長處,行業的不斷發展以及競爭格局,相信現在是探索戰略抉擇的適當時候了」。Timothy Dattels目前負責領導黑莓內部特別委員會。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報導聯想曾表示過對黑莓的收購興趣。當時聯想CFO黃偉明曾表示,聯想有一個團隊在研究可能收購的工作,其中包括就包括「黑莓」。
而Facebook、亞馬遜、微軟以及華為等其他企業也被分析人士列為有興趣的潛在收購方。
消息後黑莓在紐交所股價收於每股10.78美元,上漲了近10%創下過去1個月來單日最大漲幅。而自6月份發佈利潤預警以來,過去一個月裡黑莓股價累計下跌逾三分之一。
按目前股價計算黑莓市值約為53億美元,遠遠低於僅3年前高達410多億美元的估值。
路透上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導稱,黑莓首席執行官Thorsten Heins和公司董事會越來約傾向於接受私有化的想法,這能給他們提供喘息的空間,得以避開公眾的目光解決內部問題。
養老基金加拿大養老金投資委員會首席執行官Mark Wiseman上週曾表示,如果黑莓決定私有化,他將會考慮投資。
但黑莓的命運可能最終取決於加拿大政府,該國對外國投資者收購本國企業進行嚴格審核。加拿大政府沒有對黑莓的聲明做出評論,但是政府發言人James Moore希望改公司在探索新戰略選項中取得成功。
【敗局】不可不看:讓黑莓「命喪黃泉」的8個錯誤!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135.html黑莓曾經是智能手機的王者,黑莓之敗有幾個錯誤很致命:
1、不能快速對消費用戶進行迭代。表面上,黑莓是被蘋果打敗,深層原因是,黑莓被「技術消費化」浪潮打敗,最大的短板就是軟件能力。
2、不擅長微創新,黑莓盡然在WiFi問題、SurePress觸摸屏上栽了跟頭。
3、傲慢,公司基因改變太難。雙首席執行官的體制以及這種體制所培育出來的功能失調的管理團隊對RIM來說過大於功。
不是危言聳聽,黑莓的今天,就是很多傳統公司的明天。你是不是覺得,小米在中國正扮演類似蘋果的顛覆者角色。這的確是一種新的玩法,你不毀三觀,你的公司就會被毀三觀。
誰是黑莓用戶,吐槽下,你認為黑莓之敗的最大原因。
====黑莓悲催的分割線:
來源:《連線》 編譯:騰訊科技
在2007年iPhone問世以前,黑莓(當時名為RIM)一直都牢牢掌控著智能手機市場。在當時,沒有哪家公司能像黑莓那樣把電子郵件放到人們的口袋裡。那時的黑莓擁有自己需要的所有工具,能讓它在未來的幾年時間裡繼續掌控智能手機市場。
但據《連線》雜誌的說法,黑莓犯了一系列錯誤,這些錯誤幾乎令其「命喪黃泉」, 辜負了這家公司原本在多個方面擁有的潛力。黑莓沒有改進自己的產品,而是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
對一家公司來說,錯過一個機會可能會對其造成短期的損害,但如果錯過多個機會就形同自我毀滅了。在黑莓從王者墮落為弄臣的演變歷史中,有很多個這樣的時刻。
1.iPhone
蘋果2007年推出的iPhone不光是讓當時已陷入停滯狀態的智能手機市場恢復了活力,同時還打了這個行業中其他公司一個措手不及。
一個無法預見的事實是,iPhone最終被證明是一種極其成功的產品,這種產品的用戶不僅能連接到自己公司的電子郵件服務器,而且還能做其他很多事情。很明顯,一般人都會想要一個真正的網絡瀏覽器,而不只是單純的電子郵件服務。
2.WiFi問題
隨著iPhone的問世,WiFi變成了所有智能手機的必備功能。幸運的是,支持WiFi網絡的黑莓8820手機在2007年9月份面世;不幸的是,這款手機面向的是企業市場。
iPhone真正的競爭對手是全觸摸屏的黑莓Strom,後者是在2008年11月份上市的,但這款手機不支持WiFi網絡。雖然黑莓Bold 900及其他商用手機將WiFi服務作為標準配置,但面向消費者的手機卻摒棄了這項服務。
3.SurePress觸摸屏
RIM曾試圖兼有觸摸屏和鍵盤這兩個世界的最好特點,推出了擁有鍵盤觸感的SurePress觸摸屏;但到最後的結果卻是,無論是觸摸還是鍵盤,SurePress觸摸屏給用戶帶來的體驗都是最差的。而在2008年9月份,谷歌也推出了自己的移動觸摸屏操作系統Android。
4.黑莓OS 6操作系統
當RIM在2010年底推出黑莓OS 6操作系統時,iPhone問世已有三年。Android和iOS都擁有強大的應用商店、多種設備和忠實的開發者。RIM為這個系統推出了一種改進良多的瀏覽器,能提供更好的社交互動、通用搜索和應用轉換器。但與黑莓OS 5相比,OS 6僅作出了很小的升級。在短短的三年以前,黑莓還是智能手機市場的統治者;但在三年以後,其創新能力似乎就已消失於無形。
5.PlayBook平板電腦
PlayBook平板電腦證明RIM曾試圖展開市場競爭以期佔據一席之地。在iPad於2010年4月份發佈以後,RIM在一年後推出了Playbook。這看起來是個好主意;但跟大多數第一批Android平板電腦一樣,PlayBook給RIM帶來的也只有災難。
6.公開信
2011年6月份,美國科技博客Boy Genius Report刊出了一封來自一名RIM高層員工的公開信,這封信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已喪失了信心」。對於RIM來說,這封公開信無疑是一場公關噩夢。現在看起來,這封信似乎就是RIM最近以來從臃腫向簡約過渡的「路線圖」。
7.聯席首席執行官
每家公司都需要一名高高在上的領導者來作出艱難的決策,但RIM曾有兩個,也就是前聯席首席執行官吉姆·巴爾西利(Jim Balsillie)和邁克·拉扎迪斯(Mike Lazardis)。在技術專家拉扎迪斯和銷售營銷專家巴爾西利的領導下,黑莓曾一度取得過繁榮的發展。但隨著市場的轉變,RIM不得不與蘋果和谷歌展開競爭,而雙首席執行官的體制以及這種體制所培育出來的功能失調的管理團隊對RIM來說過大於功。
8.黑莓10推遲發佈
黑莓10操作系統原本預計在2012年底發佈,也就是恰好趕上假期購物季節。但在2012年6月份的電話會議上,RIM宣佈將其發佈時間推遲到2013年初,這導致RIM錯過了極其重要的假期購物季節「福利」。
以上這些錯誤所帶來的結果是,黑莓最近宣佈建立一個特別委員會來審視各種「戰略性選擇」,包括作價出售等。現在的黑莓需要展開艱苦的「戰鬥」來為自己搏出一條生路;但與此同時,這家公司也需要謹慎行事。這是因為,再犯一次錯誤很可能就會讓其萬劫不復。
黑莓(BBRY) 是一個很難得的無風險套利機會 冬蟲夏草
http://xueqiu.com/6207749323/25417933背景如下:BBRY的第一大股東FairFax,目前大約佔10%股份,提出以9刀每股收購BBRY。雙方約定有6個星期的考慮時間,如果沒有意外六週之後開始私有化進程。如果六個星期內,任何一方反悔,需支付155M違約金。按今天收盤價8.5計算,六個星期大約可以獲得0.5元回報,相當於5.88%,年化回報率超過50%。更重要的是,我認為這是沒有任何風險的獲利。
反方觀點:天上不可能掉餡餅。今天BBRY在收到要約之後還大跌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今天有分析師認為,FairFax其實無意收購BBRY,其提出收購的主要動機是阻止BBRY股價進一步下跌。其理由如下:
1. FairFax投資BBRY的平均成本在17元左右,他們不希望看見股價進一步下跌。
2. FairFax希望有其他公司出更高的價格收購BBRY。
我的觀點:我認為這個分析師要麼是譁眾取寵,要麼就是酒喝多了還沒醒。我的理由如下:
1. 只有六個星期緩衝時間。如果到時候沒有像FairFax希望的那樣有其他買家進入,要麼它真的掏錢買下BBRY,那麼無風險套利是成立的。要麼FairFax毀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155M的違約金都是小事,相信BBRY股價會報復性下跌。看不出來任何正常人會用155M的現金加持有股票的暴跌來豪賭六個星期。
2. 我認為9元每股的收購價是非常便宜的。即便是上文提到的分析師也認為,FairFax提出這麼一個超級便宜的收購價,就是為了吸引其他有意向買家出價。那麼,如果真有其他買家,只意味著無風險套利的回報更為豐厚。
黑莓與思科、谷歌和SAP等公司洽談收購--路透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880據路透援引多位消息人士的話稱,陷入困境的黑莓正與思科、谷歌和SAP等公司洽談整體或部分出售事宜。
路透稱黑莓欲將此作為數週前與大股東Fairfax領銜的財團所達成的47億美元私有化協議的備選方案,此前的方案由於融資問題而遭遇質疑。
據悉黑莓已經在幾週前要求潛在投資者給出初步意向,這些投資者還包括英特爾、LG和三星。
路透認為吸引買家的是黑莓的安全服務器網絡和知識產權資產。
【敗局】內部員工析黑莓衰敗:無視中國市場吞下苦果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746.html10月5日,市場調研公司ComScore發佈截止8月的美國智能手機市場數據顯示,Android和iOS兩大平台的市場份額攀升至至92.3%,再創歷史新高。黑莓繼續維持第三的位次,但份額從4.8%跌至4%,已經淪為一個邊緣角色。
如果時間回到2008年的那個初夏,在納斯達克交易大廳裡,黑莓股票一度達到歷史最高,市值840億美元,黑莓上下雄心勃勃。而現在看來,當時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鐵盧市黑莓總部微笑著的高管們最需要的不是一瓶慶祝的香檳而是一台通向未來的時光穿梭機。
5年後的這一個夏天結束時,黑莓市值已經蒸發九成。上個月,黑莓宣佈以47億美元的價格將公司出售給大股東Fairfax Financial。
而最新消息則顯示,黑莓仍在和三星、谷歌、LG、英特爾以及思科等科技巨頭接洽,嘗試出售全部或者部分資產。
即使曾經坐擁北美市場51%的佔有率,博得奧巴馬的最高信任,都不能挽救一個企業不思變的未來。面對覆水難收的局面,黑莓堵上身家性命發佈的BB10系列新品似乎也沒有能夠挽回些什麼餘地,上週五黑莓發佈第二季度財報,北美市場大跌56%,全球虧損10億美元。
究竟錯在了哪裡?
如果真的有時光穿梭機,黑莓或許應該考慮留住並且重視聯合創始人巴斯利的意見。巴斯利2012年離開黑莓,原因是公司完全否決了他主張的BBM跨平台戰略方案。最重要的是,他在2007年曾主導開發iPhone殺手產品,但卻因投入不夠而最終破產。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區前任黑莓高管指出,2008年黑莓完全有機會挽回局面,但是黑莓高層的猶豫不決使得2010年的黑莓完全陷入了被動局面。
著名硅谷科技人,學者鄧肯-克拉克(Dunce Clark)在接受騰訊科技表示:「黑莓的問題在於,在轉型消費者層面時,沒有能夠打造好自己的生態系統。」
或許,「觸屏」還是「鍵盤」並不是關鍵,而是是否有足夠多完美配合硬件的軟件功能去吸引消費者。鄧肯表示,這麼多年過去了,黑莓不能只依靠郵件征服用戶。就像黑莓的一位創始人拉扎裡迪斯所說的一樣:「我們沒有為未來做好準備。」
黑莓前任中國區高管表示:「科技行業的變換過於迅速,對於國際化的大企業來說,看不到趨勢的話就會陷入巨大的被動之中,因為錯過時機以後,龐大的企業架構會導致政策執行力下降,要在逆境中改變,就非常困難了。」
最糟糕的是,黑莓高層搖擺不定的策略還在繼續,BB10全球銷量不佳的情況下,黑莓現任CEO海因斯表示,要致力於削減公司運營成本,將重心重新放回企業客戶上。
黑莓員工:五年裡一直在緩緩衰落
面對不斷吃緊的運營成本,黑莓在上週迎來了第三次全球範圍的大裁員,涉及4500多名員工,佔公司總員工三分之一,其中,北美成為重災區。聯合創始人巴斯利表示,黑莓的快速衰落讓他非常傷心,「我不知道員工們都在想什麼。每個人都在談論可能的後果。」未來,對於黑莓全球不到1萬的員工來說十分迷茫。
於是,黑莓私有化消息傳來的時候,黑莓大部分的員工和前員工們都長噓一口氣:「黑莓終於有了一個方向。」與指點江山的局外人不同,曾今為黑莓工作過的2萬全球員工,深切地體會著黑莓的隕落。
如今黑莓在其北美主戰場已經一敗塗地,輝煌的過去已經隨著大本營的丟失而結束,現而今黑莓依仗的反而是一些亞太的非主流市場。可惜的是,黑莓卻因為轉型消費者層級失敗而沒能夠抓住亞太市場中的現在和未來。
黑莓在中國,亞太以及北美市場的一些員工向騰訊科技談了自己的深切,從中也可窺得來一些黑莓的衰落軌跡。
無視中國市場吞下苦果
故事先從黑莓中國講起。
前中國區黑莓高管表示:「黑莓在中國一直都只是處於摸索階段。」這位高管從2004年進入黑莓亞太地區,2013年年初離開黑莓,可以說見證了黑莓崛起到衰落的全部歷程,她說,2008年到現在的5年之間黑莓錯過了太多機會,2010年以後,黑莓衰落的速度令所有員工感到震驚。「事實上,研發出了很大的問題,這兩年間明顯感受到黑莓的手機再也賣不動了。」
許多人都認為黑莓中國現在很慘,沒剩下幾個員工了,但是這位前高管表示,黑莓中國在黑莓的鼎盛時期也不過200多人的規模,目前的市場部還剩下約30人,整個部門約100人左右。大部分黑莓中國的員工都是主動離職進而尋求更好機會的。
黑莓在中國的渠道與蘋果類似,分為運營商和自由渠道兩種。運營商渠道方面很早就因為黑莓手機銷量問題而與電信和移動方面終止合作,而自主渠道方面因為缺乏支持也一直沒有打通。
2010年,黑莓曾經試圖打開中國市場,RIM董事長芭芭拉-斯蒂米斯特和聯合始人巴斯利2010年曾來到中國商討建立合資公司,雖然中國方面非常努力,但因為最終黑莓總部高管的意見分歧,而放棄了這一計劃。隨後,黑莓業務在北美地區急劇下滑,總部更是無心顧及黑莓中國的發展前景。
而在BB10發佈以後,黑莓的注意力又落到了中國市場上,而這一次重點不是消費者,而是開發者。黑莓官方曾表示,BB10中十分之一的應用出自中國開發者之手。中國開發者多樣化的小團隊模式,和低廉的價格,成為黑莓生態系統搭建中的重要力量。
非主流市場表現突出但無力回天
黑莓在亞太地區表現最出色的是印度尼西亞市場,但前景也不樂觀。
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數據顯示,2012年黑莓在印尼的市場份額為42%,低於2011年的67%,而同期三星的市場份額增加了一倍以上,從2011年的23%增長至48%。
騰訊科技採訪了黑莓馬來西亞市場主管Mash Chung Yan Tan表示,自己2010年以一個黑莓粉的身份加入了黑莓公司。那時,收到印度尼西亞市場的積極影響,黑莓對於馬來西亞市場也比較支持,當時,黑莓高層正在考慮從高端企業客戶向消費者層級轉型。「我看到的是希望,希望有更多發展中國家的黑莓粉絲能夠最終用上黑莓手機。」
不過,2010年後,市場已經格局已經大有不同。在北美高端手機領域,iPhone不斷擠壓黑莓生存空間,而全球範圍內Android手機更是瘋狂地堵死了黑莓向消費者層級轉型的道路。關於2013年才延遲發佈了BB10,價格則成為BB10在這個市場上最大的挑戰。
Mash Chung Yan Tan表示,4500人的裁員讓他感到非常震驚。「BB10剛剛推出,公司需要有更多投入的員工為其努力地工作。」然而削減成本,大範圍裁員的做法著實令現任員工感到擔憂。
騰訊科技從黑莓內部瞭解到,黑莓這一次的全球裁員並沒有結束,現在已經公佈的主要是北美和歐洲地區的裁員,亞太地區的裁員名單即將公佈。黑莓亞太市場上的不少員工在考慮自身的前景,希望不會被被動地解僱。
歐美市場潰敗引發大裁員
或許,這個時間是最難讓歐洲和北美被解僱員工開口的時刻。一位德國的員工在接到採訪後關機了一週。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加拿大在職黑莓員工表示,4500個被解僱的員工基本上都得到了滿意的賠償金,令他們感到悲傷的主要是突然地失去了工作,不知如何應對。
獨家揭密聯想競購黑莓始末-晨哨網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0399晨哨網特約記者 李關云 上海報導
北京時間10月18日凌晨,華爾街日報援引匿名消息人士所稱,中國聯想集團已同深陷困境的加拿大智能手機製造商黑莓簽訂保密協議,以使聯想能夠查看其賬目。
10月18日上午,北京同鑫會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裁王世渝向晨哨網獨家披露了9月底他試圖撮合聯想參與收購黑莓的相關情況,理清了聯想參與競購黑莓的來龍去脈。
王世渝有二十多年投資經驗,是當年曾在資本市場上呼風喚雨的德隆系主力成員之一。在今年9月24日,智能手機生產商黑莓與Fairfax金融控股公司牽頭的財團簽訂收購意向書之前,王世渝就與Fairfax的創始人普萊姆·瓦特薩(Prem Watsa)通過電話會議進行過溝通,試圖組織中國資本參與聯合併購,但因為時間因素未能成功。
而在9月下旬,Fairfax與黑莓簽約的幾天之後,王世渝就專門拜訪了聯想,介紹了他與Fairfax此前達成的一些聯合中資進行收購的設想,並建議聯想可以繼續設法參與併購黑莓。王世渝說,當天的會面之中,能看出來聯想對黑莓非常感興趣,而聯想此前已經針對黑莓併購案做了很多準備工作。
10月18日外媒稱聯想會對黑莓進行整體收購,聯想對此並未置評。
而王世渝18日對晨哨網表示,他仍然建議聯想聯手Fairfax進行收購,因為聯想是產業資本,Fairfax是金融資本,二者之間並無衝突,聯手收購還能進行資源互補。在第一輪對黑莓的私有化過程中讓Fairfax當主角,而聯想在此之後再考慮增持股份。
王世渝表示,相對於單獨進行整體收購,聯想與Fairfax聯手首先從資金上可以降低併購成本,其次,Fairfax董事長號稱加拿大的巴菲特,合作收購之後聯想從在北美可以獲得對方的大量資源支持。第三,未來資源整合方面聯想也不會遭遇控制權方面的問題,雖然Fairfax在對黑莓進行私有化的過程中會佔據主導地位,但在併購整合過程之中,在市場、產品技術領域,Fairfax作為一家金融公司都不可能來爭主導權,這在中國市場上更為明顯。
王世渝此前向聯想等中國企業推薦的併購方案是,中國企業用10億-15億美元,在第一輪的私有化過程中,佔黑莓25%-30%的股權。以這部分股權為後盾,對黑莓實施「全球併購中國整合」。「具體而言,一方面在未來將把黑莓針對企業用戶的高質量服務系統引入中國市場;另一方面,我們更看好黑莓手機的品牌與渠道、技術,打算把黑莓手機拿到中國與聯想這樣的手機品牌進行整合。我們會強調這不是中國手機為主導對黑莓的一次併購,而是雙方平等相加的一個整合方案。」
王世渝說,如果這25%-30%的股權還不足以獲得對公司戰略管理的掌控權,中國企業可以再此後繼續增持股份。
王世渝說,聯想如果最終成功併購黑莓,在品牌方面可以採取雙品牌策略,採用類似「聯想黑莓」這樣的聯合品牌,以整合兩邊的技術和市場資源。
王世渝強調,從安全審查的角度來看,聯想聯手Fairfax進行併購,也更容易通過加拿大政府的審批。此前有報導稱加拿大政府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將對任何針對任何針對黑莓公司的收購將受到加拿大政府的嚴格審查。
此前,黑莓接受其最大股東Fairfax所牽頭的財團所提出的47億美元的報價。而CNBC的專家指出,Fairfax的報價是為黑莓出售而設置底價的行為。黑莓聯合創始人麥克·拉扎裡迪斯(Mike Lazaridis)正增持其持有的該公司股份並有意收購其一手創立的公司,思科、谷歌和SAP也對黑莓的部分資產有意。投資公司Alberta Investment Management此前曾考慮參與競購黑莓。這家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里奧·德-比沃(Leo de Bever)本月初表示,黑莓的競購過程不同於尋常,所以拆分出售的幾率更大一些。
德-比沃稱,「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想要拿著刀把黑莓割成塊,這種情況很可能不會發生。」 就在Fairfax提出報價不久,善長於處置不良資產的美國私募公司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 LP計劃與黑莓簽署一項保密協議,以便能夠接觸該公司的敏感財務信息,但最終是否提出收購要約尚未確定。而聯想方面也被曝出對台灣著名智能手機製造商HTC有意。
在智能手機市場份額不斷被蘋果和三星電子蠶食之後,黑莓在今年8月宣佈將對外出售。黑莓此前發佈的財報顯示,該公司上一財季營收暴降45%,並因旗艦智能手機產生的庫存支出而導致淨虧損達到9.65億美元。受此消息推動,黑莓股價10月17日在納斯達克證券市場常規中瞬間拉升,盤中一度上攻至8.45美元。至發稿時,黑莓股價上漲0.05美元,漲幅為0.55%,報收於8.18美元。過去52周,黑莓最低股價為7.46美元,最高股價為18.32美元。
黑莓,智能手機最後一個「遺老」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936作為智能手機的先行者,黑莓不幸遇上了蘋果。如果說黑莓是創造性地把郵件系統裝進手機,蘋果則是把電腦裝進手機,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
黑莓錯失了無數翻身的機會,從類「微信」的BBM、第一次跟蘋果較量的機會,到與中投合作開發中國市場,都與它擦身而過。
留給黑莓的時間不多了。
根據Strategy Analytics在2013年10月末發佈的2013年第三季度數據,僅僅一年的時間,黑莓在全球智能手機的市場份額從4.3%滑落到了1%,被微軟(4%)、蘋果(13.4%)和安卓(81.3%)甩到了後面。
四年前,黑莓在全球智能手機的市場份額曾高達20%,它的隕落和iPhone的出現、安卓的崛起不無關係,這不過是在諸多產業中不斷上演的又一個破壞性創造顛覆遊戲規則、改變行業格局的故事。
和諾基亞不一樣的是,即將迎來30歲生日的黑莓公司,令人驚奇地選擇了放手一搏,而不是把自己賣掉。
2013年11月4日,黑莓公司宣佈,終止加拿大金融控股公司Fairfax在9月提出的價值4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87億)的收購計劃,轉而向幾家金融機構發行10億美元可轉換債券。這意味著,在諾基亞和Palm放棄原有智能手機操作系統、被收購之後,黑莓成為了最後一個堅守陣地的「遺老」。
被放棄的「微信」
在排隊洽購黑莓公司的隊伍裡,其中有一位是黑莓公司的前聯席CEO吉姆·巴爾斯利(Jim Balsillie )。
1984年,23歲的麥克·拉扎裡迪斯(Mike Lazaridis)和朋友道格·弗萊金(Doug Fregin)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鐵盧市共同創建了RIM(Research in Motion Ltd.)公司,主要從事聚焦無線數據網絡業務。RIM最初的資金來源於安大略省政府的創業基金,此外還有來自拉扎裡迪斯父母的資助。
1992年,銷售能手吉姆·巴爾斯利加入RIM,與麥克一起成為聯席CEO,一個專注技術一個專注市場,搭配默契,直到2012年3月。
假如時間可以回到兩年前,麥克也許會改變主意,支持吉姆提出的跨平台BBM(Blackberry Message)戰略。BBM是類似於微信的即時通訊應用。
2013年10月下旬,黑莓的這一應用首次登陸安卓和蘋果應用商店,上線後的前24小時裡被下載了1000萬次,第一個星期裡新增用戶數2000萬。
其實早在2005年,黑莓就開發了BBM這樣一個應用,使得黑莓用戶無需通過郵件而是黑莓的「個人身份號碼」或者PIN碼來交流。這是第一個為無線終端設計的即時消息服務。不同於文本信息,BBM穩定、免費、永遠在線,用戶無需額外付費想發多少條消息都可以。PIN碼是隨機代碼,不是電話號碼或者郵件地址,更具私密性。不過,BBM只能在黑莓上運行,限於黑莓用戶之間的交流。
黑莓在鼎盛時期的用戶規模約8000萬,一些用戶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黑莓不離身,於是有了「黑莓成癮症」(CrackBerry)的說法。這其中BBM對黑莓的用戶黏性功不可沒。
隨著蘋果和安卓的開放,類似BBM應用開始出現。其中最著名的是Kik,這家公司的創始人特德·利文斯頓(Ted Livingston),曾經是RIM的帶薪實習生,Kik剛發佈時候的各項功能也像極了BBM。
吉姆在2011年初提出BBM計劃,一開始就是以與運營商的合作為初衷。他認為BBM可以為RIM打開一個切口,成為運營商們加強版的文本短信,從運營商那裡獲得收入。為此,RIM可以同意減少從運營商那裡收取服務費,同時得到上億的非黑莓用戶。
2011年初,黑莓平台上的BBM用戶已經有4750多萬,Kik的用戶才幾百萬;在中國,微信才剛剛出現。這一計劃是讓BBM成為即時通訊主導者的一個機會。可是,當時麥克堅持認為公司的未來應該聚焦在黑莓10的研發,反對BBM戰略。
因為計劃遭到了拒絕,吉姆在2012年3月離開RIM董事會,並與之斷絕了往來。
與「蘋果」相撞
2009年年初,網絡上流出一則並未被黑莓正式採用的廣告視頻,一隻紅蘋果被一顆小小的黑莓子彈穿透而過,粉碎一地。不久,YouTube上傳出一則回應廣告——同樣的場景,一顆黑莓撞蘋果,蘋果無恙,黑莓把自己給撞碎了。
這兩個短片,恰好是發生在2008年的兩家產品對決的寫照。
RIM公司成立之初,接的第一筆業務是通用汽車的聯網顯示終端,此後還做過電影膠片條碼閱讀器,但是從1990年代開始逐步聚焦無線通信服務,1996年開始面向普通消費者推出了硬件產品——尋呼機,2000年正式發佈了具備「對無線電子郵件、互聯網、尋呼以及管理功能的支持」的黑莓手機。
郵件功能最先讓黑莓受到企業人士的歡迎。隨後在2001年的「9·11」事件中,其他通訊網絡遭到破壞而中斷,支持黑莓文字通信的網絡則很好地承擔了事件中對外信息聯絡的渠道,黑莓受到美國國會的認可。隨後,美國國會採購其服務器及手機給職員使用,連後來的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成為了黑莓粉絲。
2007年,RIM一度成為加拿大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2008年6月19日在多倫多證交所的股價飆升到歷史最高點149.9美元。
如果說黑莓是創造性地把郵件系統裝進手機,蘋果則是把電腦裝進手機,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2007年1月9日,蘋果發佈了iPhone,6月正式開售。
麥克第一次見到iPhone是在電視上。那年夏天,他拆開一台iPhone之後,十分震驚,因為看起來蘋果是把一台Mac電腦裝進了手機。儘管麥克在公開場合貶低蘋果,但在公司內部,他表示如果iPhone趕上來了,那麼黑莓就是在與Mac電腦競爭,而不是諾基亞。
很快黑莓就有了和蘋果正面競爭的機會。2007年6月iPhone在美國開售時,蘋果和AT&T簽署了排他性銷售協議,於是美國另一家電信運營商Verizon找到RIM,請他們研發一部觸屏的「iPhone殺手」。RIM出品的「iPhone殺手」BlackBerry Storm終於在2008年美國感恩節前上市,但這款手機只用了一個簡單的處理器,運行速度慢,且有很多毛病,很多人退貨,Storm不得不黯然停產。
經過Storm這一次較量,RIM深感自身不足。2008年夏天,RIM收購了一家手機瀏覽器公司Torch Mobile。這樣的收購並不能解決最根本的問題——RIM的技術是基於Java,始於1990年代的操作系統,與智能手機想要實現的功能相去甚遠。
2010年,RIM收購渥太華一家叫做QNX的軟件公司,這家軟件製造商可以為黑莓的全新操作系統添磚加瓦。可是RIM必須解決的問題是,如果希望黑莓使用QNX操作系統,應該去掉那些早期基於Java的應用還是全部推倒重來?
在長達一年的討論後,結果是,研發團隊分為兩半,組建一個新團隊做全新的黑莓10操作系統,老團隊繼續做黑莓7操作平台。
「我們的強項不在手機」
據加拿大《環球郵報》報導,黑莓曾試圖打開中國市場。2010年黑莓和中投有意成立合資公司,在中國這個世界最大和增長最快速的移動終端市場,銷售由中國製造的手機,使用RIM授權的核心軟件。
雙方在2011年達成了初步協議,可是最後麥克還是希望集中精力開發黑莓10操作系統,這個長達兩年的合作談判最後不了了之。
看到平板的流行,2011年4月RIM也跟風發佈了PlayBook平板電腦。隨即被批評為過於草率、缺乏好的應用,零售商們最後不得不打折才能賣得動。有意思的是,2011年卻是黑莓史上銷售量最大的一年:5150萬台。
2012年1月22日,聯合CEO 麥克和吉姆在激烈的批評聲中辭職,接任者是從西門子挖來的托斯騰·海因斯(Thorsten Heins)。
托斯騰並沒能扭轉RIM下行的大勢,2012年6月RIM裁員5000人,約佔當時員工總數的1/3,2013財年第二季度虧損5億美元。
麥克要求強化鍵盤終端。但是CEO托斯騰和他的經理們沒有接受這一建議,堅持發佈了觸屏的Z10。遺憾的是,Z10的實際銷量並不理想。8個月後,黑莓又發佈了升級的旗艦手機Z30。
在2013年5月舉辦的黑莓世界大會(BlackBerry Live)上,RIM發佈了黑莓全新企業服務BES (BlackBerry Enterprise Service )10.1,它不僅可以管理黑莓手機,還可以同時管理iPhone以及Android設備。
看起來一切都在朝著積極方向轉變,可是3個月後,黑莓主動發表聲明透露了出售自己的消息。在9月發佈的2013財年第二季度財務數據顯示,黑莓的情況已經從壞走向糟糕——這一季度營收為16億美元,遠低於上年同期的29億美元,虧損9.65億美元。
黑莓董事會把希望寄託在了58歲的程守宗身上。不惜以2200萬美元的賠償金送走了前CEO托斯騰。程守宗來自美國硅谷,他曾成功地領導一家當時被認為破產概率為70%的公司扭虧為盈。
程守宗在11月4日對媒體表示,黑莓員工需要重新思考公司定位,並接受這一事實——「我們的強項不在手機,我們的優勢在於手機軟件和服務。」最近一些變化正在發生,譬如從最近洩露的黑莓內部測試BlackBerry10.2.1系統截圖顯示,新的系統將支持Android應用,這意味著黑莓開始主動打破藩籬,去擁抱更多的開發者和用戶。
$黑莓(BBRY)$ 幾點觀察 @海tong 耐力投資
http://xueqiu.com/7096399426/302637671. Apple與IBM合作開拓企業市場,正好說明了做企業軟件業務出身的John Chen對黑莓的未來定位是正確的:將公司業務的重點定位於企業市場,並重點cover對系統的安全性有高度要求和重視法規遵從的三大行業--FSI, Healthcare, Gov.
2. 公司已經在這一方向上起步了,並有了明確的短期、中期、長期發展策略(消費類手機終端外包給富士康,開發企業級商務機Passport, 發力BES10, BES12, BBM與Cisco Webex的結合,Project Ion ).
3. 黑莓的企業基因在於「安全」,其在安全方面的口碑得到一致認同,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本人及為德國政府部門定製的幾千套黑莓手機,美國總統奧巴馬使用的手機,至今仍然是黑莓,這都為黑莓的安全性做了強有力的背書。
4. 蘋果公司本身不懂企業市場,只是將拓展企業市場的希望交給IBM, 目的在於擴大iPhone, IPAD在企業市場的應用,提高銷量。但事實上,現在很多企業的移動終端產品已經是是員工自備(BYOD)(特殊行業是公司定製的,比如很多華爾街大投行,基本還是公司向員工發定製機,大部分還是黑莓系統),企業移動應用的最大問題在於這些BYOD帶來的安全性問題和統一管理的問題,黑莓在BYOD的管理上已經有了成熟的MDM系統(Mobile Device Management System), 這一系統可管理基於iOS, 安卓,BBRY的不同類型終端,可幫助企業全面管理員工自帶的移動設備。
5. 根據歷史經驗,大企業之間的合作,「虛」的宣傳效果往往大於實質性的合作效率,在實際執行效率上通常比較底下,都是大企業,一個比一個牛逼,誰也不服誰,實際執行中,開不完的扯淡會議。(在IBM混過的人都知道,這公司最大的特色就是「開會、開會、開會」,人人都想表達「這事兒我在參與,成了有我的一份子」,同時,又盡力想迴避自己的責任「出了問題不是我的事兒」,所以,一個小小的事情,都是一大群人開不完的扯淡會議)。 所以,從宣佈合作,到實質性的產品市場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6. 企業市場與消費者市場完全不同,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問題和解決方案。做過企業IT銷售的人都明白,在企業市場,尤其是在應用級市場,基本上都是多家競爭,很難出現「贏家通吃」的局面(這與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底層基礎架構產品是不一樣的)。微軟,谷歌,也都會參與這一市場的競爭中。所以,黑莓會有自己的特定市場,狂言Apple+IBM會滅了黑莓,是根本不懂企業市場的人。
7. John Chen及其核心團隊是做企業級軟件市場出身的人,對企業市場有深刻的理解和經驗,John Chen本人是一個執行力極強的人。
8. 未來黑莓是否同谷歌、微軟或者亞馬遜合作,一起做企業市場,是值得觀察的,我個人的估計,黑莓與亞馬遜AWS云服務合作的可能性比較大。
$黑莓(BBRY)$ 【黑莓怎麼還不破產?】 耐力投資
http://xueqiu.com/7096399426/30307013關於黑莓,時常會聽到 「這公司怎麼還沒破產?」,「這公司遲早會破產」的言論。
是的,任何公司,都會有破產的可能性,誰敢拍著胸脯說今天的
$谷歌(GOOG)$ $蘋果(AAPL)$ 未來永遠沒有破產的可能性呢? 只是,就目前來看,看不到它們會破產的任何跡象而已。
企業破產,通常的原因是負債過高,槓桿過大,經營性支出和資本支出遠遠超過企業自身經營性現金流入,又無法及時獲得外部資金的支持,導致資金鏈斷裂而造成的。
如下面的無錫尚德
$尚德電力(STP)$ 資本開支、自由現金流和資產負債率圖表: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這種情況就導致了尚德電力破產重整的必然結果。
黑莓的情況如何呢?我們黑莓最新一期的財報(2014年5月)顯示的資產負債結構。
查看原圖這張圖不用多解釋,看懂的人自然明白黑莓目前的資產結構如何,有無破產可能。
另外,根據黑莓目前的經營計劃,到FY2015年財年度(也就是CY2015年2月),基本實現Cash Balence. 也就是說,實現現金流入和流出的基本持平。
那麼,從以上數據看,黑莓在短期內破產的概率是多大? 我可以負責任的說1-2年內肯定不會破產! 想看到黑莓破產的同學,早點洗洗睡,2年後再來看吧。 2年之後會不會破產?,我不知道,看不了那麼遠,也有可能吧。
三星收購傳聞 黑莓股價再現驚天過山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152
去年10月,黑莓公司股價大漲,因市場傳聞聯想向其發出收購邀請。周四淩晨,這一幕再次上演。

路透社援引匿名人士稱,三星正接洽黑莓商談收購事宜。三星提議收購黑莓的報價區間是每股13.35-15.49美元。兩家公司高管上周開會討論了報價。 黑莓股價大漲29.71%至12.60美元,盤中最大漲幅接近40%。但黑莓否認了這一傳聞,致使股價在盤後交易中大跌15%。
路透社稱,按照談判文件,三星的收購報價區間意味著黑莓的企業估值為60-75億美元,包括12.5億美元的可轉換債務。
該社還表示,三星感興趣的是黑莓的專利組合。同時,黑莓可借助三星提升企業市場份額並減小對谷歌的依賴。
但是,美東時間周三晚17:30,黑莓公司發布澄清聲明稱:
我們知道有些媒體今天報道稱三星可能會收購黑莓。
黑莓未與三星洽談任何有關於其收購黑莓的事情。黑莓的政策是不對謠言或猜測置評, 因此不會進一步發表評論。
黑莓股價盤後大跌15%: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Next Page